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河南奔流杂志社

河南奔流杂志社

发布时间:

河南奔流杂志社

毛军儒,笔名野石,与齐云子、晚成子、齐雷公、潇风等号称眉山七友。

水平及地位:  自昔至今,《奔流》和《莽原》无论是两刊并立还是合并之后,发表了许多有广泛社会影响或荣获全国优秀作品奖的中短篇小说作品。如乔典运的《满票》、《乡魂》,张一弓的《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远去的驿站》二卷,李佩甫的《红蚂蚱,绿蚂蚱》、张宇的《活鬼》,二月河的《乾隆皇帝》获得国家级创作奖项和省级奖项;改编为电影的有6部,电视剧的有5部,广播剧的有2部,每年被国家级和省级权威报刊和国家数据库收录或转载率达30%,许多省内外作家都在此找到了展示个人创作才华的平台,许多省内外文学新人都以此为成长的园圃。一批批的作者从这里走向成熟,一代代的作家多得本刊之惠。  简介:  莽原社于1925年4月24日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黄鹏基、尚钺、向培良、韦素园、韦丛芜等。因出版《莽原》周刊而得名。《莽原》周刊开始由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办此刊物的宗旨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后因内部发生矛盾,遂陷分裂。1926年以后改为半月刊,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莽原社也即停止活动。  现状:  在为新老作家作品提供刊发平台的同时,《莽原》也十分重视自身的建设,在编辑队伍的新老搭配、编校人员的素质建设等方面,都有新的进步,新的提高。正缘于此,连续获得社会好评,并荣获1984年全国期刊封面设计三等奖,1990年全国期刊展览整体设计奖,1993年全国报刊全国报刊博览会封面设计奖及河南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质量奖项。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优秀期刊奖,2000年1月被评入河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同年入选中国新闻出版署优秀期刊方阵,被评为国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期刊",连续五次在河南省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检测中被评为一级期刊;2003年《莽原》被授予"河南巾帼文明示范岗"的荣誉称号。  在"三个代表"思想的照耀下,新时期的《莽原》本心依旧,办刊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为大力培养文学新人,自2002年起特辟出《新作家》栏目,所发作品均有热情点评,缩短了编创双方的感情距离,激励和增强了青年作者创作的勇气和信心。至今已有十数名文学青年在本刊获奖。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本刊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和审读专家的称赞。

河南《奔流》杂志

有一次,英国工会的总书记来到上海,要求见鲁迅先生,约定在某个大厦会面,先生来到那个大厦,站在电梯前,而那个开电梯的中国人却冲着先生说,这里不是你来的地方,到那边去。于是先生只好一步步地从楼梯爬上了七楼。我这是从内山先生那里听来的,我曾问鲁迅先生是不是真有这回事。我记得先生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 ,微笑着回答说:是有这么一回事

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鲁迅。他的出生给绍兴城(浙江省)东昌坊口的周家带来一片欢腾。� 实际上鲁迅的本名并不是这个,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给他取的。周福清是这个小康人家的大家长,这个小男孩出生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做官,当抱了孙子的喜讯传到他耳朵里时,恰好有一位姓张的高官来访,于是就给这小婴儿取了个乳名叫阿张,学名是樟寿,字豫山。可是后来发现,“豫山”的发音和“雨伞”接近,容易引起笑话,也不太好听,就又改为豫才。到了1898年的时候,他长大了,要去南京求学,又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其时黄昏气息浓郁。保守落后的古老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耸立在北京城里的爱新觉罗皇室的金銮宝殿,也已经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就要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大地上,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大交替。� 鲁迅所处的家庭正如同清朝的统治在一步一步走向衰败,其辉煌已成为历史,但是还没有完全破落。周家原来住在湖南道州,本来都是种地的普通农民,后来不断发家致富,有了很多土地,就成了大地主,再后来迁居到绍兴,到鲁迅这一辈已经是第14代了。� 绍兴是我国东部近海的一座城市,也是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之一。那里河网纵横交错,土地肥沃,素来被称为鱼米之乡。在城郊不远处,有兰亭、鉴湖、会稽山、大禹陵等古迹,是一个风光秀丽、山清水秀的旅游胜地。绍兴古代被称为“报仇雪耻之乡”。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曾在这里卧薪尝胆,艰难地复国。后来这里又出了陆游、王思任这样有民族气节、顽强斗争的著名人物。� 鲁迅的家庭在当时的绍兴来说,还算一个比较体面的家庭,还有水田几十亩和一些房产,他的祖父在京城做官,是个丰衣足食的安康之家。他家的住宅是一所聚族而居的朝南的大宅院,一进大门,走过铺着土板的天井,就是一个挂着“德寿堂”匾额的大厅,两旁的柱子上,还写着一副对联:“品节泽明德行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从大厅进去,是一方块天井,再往里走。北面有几间狭小的楼房,这是鲁迅一家的住所。楼下两边的一间,是鲁迅的祖母和保姆长妈妈居住的,东边的那一间,用木板隔开,前半间是吃饭和会客的地方,后半间就是鲁迅父母的卧室。� 这个家里的顶梁柱是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进士出身,被皇上经过殿试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又被派到江西金溪县做知事,在那里当官的时候,因为与知府不和,终于被免职了。在这之后,不得不卖掉田产,到京城买了一个内阁中书的小小官职。�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给鲁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鲁迅有一定的影响。保姆长妈妈和鲁迅朝夕相处,她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但也有许多迷信观念,满肚子繁琐礼节。她喜欢给小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长毛”(太平天国的军队)的传说,说得绘声绘色很能引起小孩子的兴致。使幼年鲁迅对诬蔑太平天国的宣传产生了怀疑。� 还有一次,鲁迅从一个远房叔祖玉田老人那里听说,有一部叫《山海经》的书,上面有许多稀奇而好看的图画,他很想得到。虽然长妈妈不识字,但对小鲁迅念念不忘的东西还是记在心上了。大约10多天或者1个月后,她探亲回来,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他,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鲁迅高兴得全身都颤抖了,赶紧接过来,打开一看,啊!多么怪诞和神奇的世界呀:人面的兽,龙头的蛇,独角的牛,三脚的鸟,还有那掉了头还“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拿着盾牌与斧头狂舞的怪物“刑天”……鲁迅不禁在这美妙的世界中陶醉了,也被这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感动了,使小鲁迅深深地记住了劳苦人民的哺育。� 在鲁迅幼年生活里留有深刻印象的还有一位先生,他就是鲁迅最早的师父。据说鲁迅生于旧历8月3日,和“灶司菩萨”同天,出生那年又是闰年,而且出生时的胎包质地薄,俗称“蓑衣包”。老人们都认为,这样的孩子很少,将来一定有大出息,就怕难以养大。于是家里人替他去向菩萨“记名”,就是说,报了名,算是“出家人”了。不仅如此,在不到1岁时,还把他抱到寺院,拜龙和尚为师,意思是舍给寺院了,但并非真的去当和尚。做和尚的人自己认为将来能成佛,很高超,但读书人却认为他们不会做官,无家无室,是下贱之辈,所以孩子拜和尚为师,鬼怪也就不来搅扰了。由此得了一个法名“长庚”,也就是长寿的意思。龙师父对人和气,不教鲁迅念经,也不教佛门规矩。从龙师父那里鲁迅得到他一些有益的启示,所以直到晚年,还深情地怀念着他,并尊称他为自己的第一个师父。�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个很有才华的秀才,他对鲁迅的管教是严厉的,同时也是深沉的。 虽然父亲的爱是严酷的,但正是这种严酷的爱,和他在远方的祖父的严格教诲,使鲁迅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博览群书,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为他日后创造我们民族的文学艺术高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7岁时,鲁迅就被父亲送进私塾。跟远房的叔祖父周玉田学习《鉴略》,这位老人藏书很多,像绘图本的《山海经》和《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这些印着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的书,最使鲁迅神往。但是他的祖父认为孩子上学,应该先有一些历史知识作为基础,所以要鲁迅读的书,头一本就是《鉴略》。他常说,这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后来鲁迅又去和另一个性情乖僻,也是本家远房叔祖辈的周子京学习。这个人因为屡试不第,神经有一点不正常了,他曾经把“蟋蟀”解释为“虱子”,被族里的人笑话。因为这个奇特的解释,鲁迅就从那里退学了。这两个私塾都在周家合族而居的新台门里。� 12岁时,鲁迅离开新台门,到绍兴城里最著名,也是最严厉的三味书屋学习,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他的老师是有名的方正博学的老秀才寿镜吾先生。� 先生对鲁迅很好,有一次鲁迅家里的人病了,要用10年的陈米来做药引。鲁迅正为此大费脑筋的时候,寿镜吾知道了,第二天就身穿长衫,背了一袋陈米到鲁迅家里来,使鲁迅深受感动。� 他对学生的要求严格,教育方法还是封建的老一套,除了背书、听书、习字、对课,不让学别的,甚至不让看有图画的本子,但活泼的孩子们往往背地里不听那一套。那时鲁迅爱画画儿,用一种叫“荆门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孔孟的书没读成,画的成绩却很不少,最成片段的是《荡寇态》和《西游记》的绣像。� 小鲁迅用压岁钱为自己买书。特别是他心爱的画谱、画册。他最开始在皇甫庄见到《毛诗品物图考》时,喜爱极了。后来他积攒了钱到书店去买到一部,爱不释手,偶尔发现有点墨污或别的小毛病,就觉得不满意,赶快拿到书店里去换,换了好几回。最后惹怒了书店的伙什,人家嘲弄地说:� “这比姐姐的面孔还白呢,何必换掉?”� 这种刻薄的话曾使鲁迅很生气,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少年对书的痴迷程度。当他买不起书的时候,就自己动手抄,他从小就有抄书和描画的习惯,三卷《茶经》、《五木经》他都亲手抄过。� 那时他还在祖父的指点下,读了《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及其他许多古典诗词。祖父给鲁迅兄弟规定了读诗的次序:“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永。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壮,且多越事。再诵苏轼诗,笔力雄健,辞足达意。再诵李白诗,思致清逸。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在祖父的影响下,鲁迅除读了《诗经》外,还读了《楚辞》及陶潜、李白、李贺、李商隐、温庭筠、苏轼、陆游、黄庭坚等人的诗。小鲁迅聪明伶俐,很受长辈称赞。有一年正月,那时他刚5岁,过年的时候大人们在厅里打牌,有一位长辈看他可爱,就逗他,问道:“你喜欢哪一个人打赢?”� 结果鲁迅的回答出人意外,他说:“我喜欢大家都赢。”� 一句话引得大家都笑起来,连连称赞他,叫他“胡平尾巴”。这是一句绍兴话,意思是短小灵活,敏捷利落。� 鲁迅不仅聪明,而且勤奋。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时候,有一次,因为早晨要去给生病的父亲买药,上学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他很后悔自己的迟到,就在桌子的角上,用小刀刻了一个“早”字,用来警诫自己,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迟到过。一直到晚年,鲁迅还清楚地记得这件事,并且在一次闲谈中告诉自己的亲人。这生动地表现了鲁迅自幼严格要求自己和认真学习的精神。� 鲁迅的课本上全都是红圈圈,就是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认为写得好的。这是由于他思维敏捷,学习勤奋,读书多的缘故。� 鲁迅对什么都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并且酷爱自然科学。他最喜欢的是一本上面带有许多图的《花镜》书,这是他花了200多文钱买来的,里面有许多宝贵的栽培经验的知识,还强调通过人工培育可以改变植物的特性,宣传“人力可以回天”的思想。� 可以这样说,13岁以前鲁迅的生活是无忧无虑幸福而快乐的,这如同百草园、三味书屋、安桥头一样美好。世界还未将黑暗和肮脏的一面展示给他,他还是个在温暖与欢乐中过着士大夫家庭生活的少爷。他不知道这个社会除了衣食无忧,开心快乐,还是一个黑暗的人间地狱,更不知道自己会为推翻这个世界而冲锋陷阵。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 我觉得束缚再加上比较再加上无穷无尽的学习,与监狱相比也已经只有毫厘之差了。作为社会未来的新动力,我们的生存状态难道没有理由受到关注吗?大人们总是以为吃饱穿暖学习好,就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可这些却恰恰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们需要自由,我们要亲身经历,我们也要知道许多新鲜事,我们要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要逃离束缚!

奔流 佚名你好,原来你在这里急湍的溪流雪白的浪花海面未静的粼粼波浪少年,用十五岁支起欢乐支起幻力支起希翼丹青妙手不必不必正是绘不出的年纪

2020河南奔流杂志

水平及地位:  自昔至今,《奔流》和《莽原》无论是两刊并立还是合并之后,发表了许多有广泛社会影响或荣获全国优秀作品奖的中短篇小说作品。如乔典运的《满票》、《乡魂》,张一弓的《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远去的驿站》二卷,李佩甫的《红蚂蚱,绿蚂蚱》、张宇的《活鬼》,二月河的《乾隆皇帝》获得国家级创作奖项和省级奖项;改编为电影的有6部,电视剧的有5部,广播剧的有2部,每年被国家级和省级权威报刊和国家数据库收录或转载率达30%,许多省内外作家都在此找到了展示个人创作才华的平台,许多省内外文学新人都以此为成长的园圃。一批批的作者从这里走向成熟,一代代的作家多得本刊之惠。  简介:  莽原社于1925年4月24日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黄鹏基、尚钺、向培良、韦素园、韦丛芜等。因出版《莽原》周刊而得名。《莽原》周刊开始由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办此刊物的宗旨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后因内部发生矛盾,遂陷分裂。1926年以后改为半月刊,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莽原社也即停止活动。  现状:  在为新老作家作品提供刊发平台的同时,《莽原》也十分重视自身的建设,在编辑队伍的新老搭配、编校人员的素质建设等方面,都有新的进步,新的提高。正缘于此,连续获得社会好评,并荣获1984年全国期刊封面设计三等奖,1990年全国期刊展览整体设计奖,1993年全国报刊全国报刊博览会封面设计奖及河南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质量奖项。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优秀期刊奖,2000年1月被评入河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同年入选中国新闻出版署优秀期刊方阵,被评为国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期刊",连续五次在河南省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检测中被评为一级期刊;2003年《莽原》被授予"河南巾帼文明示范岗"的荣誉称号。  在"三个代表"思想的照耀下,新时期的《莽原》本心依旧,办刊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为大力培养文学新人,自2002年起特辟出《新作家》栏目,所发作品均有热情点评,缩短了编创双方的感情距离,激励和增强了青年作者创作的勇气和信心。至今已有十数名文学青年在本刊获奖。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本刊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和审读专家的称赞。

赵丽宏, 当代散文家﹑散文诗人。“我等你,从太阳落山,一直等到月亮升起来。”出自他的诗歌《等》。

奔流 佚名你好,原来你在这里急湍的溪流雪白的浪花海面未静的粼粼波浪少年,用十五岁支起欢乐支起幻力支起希翼丹青妙手不必不必正是绘不出的年纪

河南《奔流》杂志简介

现在水平一般

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 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代表,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届、二届、三届、四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代表作《家》《春》《秋》

水平及地位:  自昔至今,《奔流》和《莽原》无论是两刊并立还是合并之后,发表了许多有广泛社会影响或荣获全国优秀作品奖的中短篇小说作品。如乔典运的《满票》、《乡魂》,张一弓的《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远去的驿站》二卷,李佩甫的《红蚂蚱,绿蚂蚱》、张宇的《活鬼》,二月河的《乾隆皇帝》获得国家级创作奖项和省级奖项;改编为电影的有6部,电视剧的有5部,广播剧的有2部,每年被国家级和省级权威报刊和国家数据库收录或转载率达30%,许多省内外作家都在此找到了展示个人创作才华的平台,许多省内外文学新人都以此为成长的园圃。一批批的作者从这里走向成熟,一代代的作家多得本刊之惠。  简介:  莽原社于1925年4月24日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黄鹏基、尚钺、向培良、韦素园、韦丛芜等。因出版《莽原》周刊而得名。《莽原》周刊开始由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办此刊物的宗旨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后因内部发生矛盾,遂陷分裂。1926年以后改为半月刊,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莽原社也即停止活动。  现状:  在为新老作家作品提供刊发平台的同时,《莽原》也十分重视自身的建设,在编辑队伍的新老搭配、编校人员的素质建设等方面,都有新的进步,新的提高。正缘于此,连续获得社会好评,并荣获1984年全国期刊封面设计三等奖,1990年全国期刊展览整体设计奖,1993年全国报刊全国报刊博览会封面设计奖及河南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质量奖项。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优秀期刊奖,2000年1月被评入河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同年入选中国新闻出版署优秀期刊方阵,被评为国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期刊",连续五次在河南省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检测中被评为一级期刊;2003年《莽原》被授予"河南巾帼文明示范岗"的荣誉称号。  在"三个代表"思想的照耀下,新时期的《莽原》本心依旧,办刊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为大力培养文学新人,自2002年起特辟出《新作家》栏目,所发作品均有热情点评,缩短了编创双方的感情距离,激励和增强了青年作者创作的勇气和信心。至今已有十数名文学青年在本刊获奖。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本刊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和审读专家的称赞。

河南奔流杂志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军儒,笔名野石,与齐云子、晚成子、齐雷公、潇风等号称眉山七友。

水平及地位:  自昔至今,《奔流》和《莽原》无论是两刊并立还是合并之后,发表了许多有广泛社会影响或荣获全国优秀作品奖的中短篇小说作品。如乔典运的《满票》、《乡魂》,张一弓的《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远去的驿站》二卷,李佩甫的《红蚂蚱,绿蚂蚱》、张宇的《活鬼》,二月河的《乾隆皇帝》获得国家级创作奖项和省级奖项;改编为电影的有6部,电视剧的有5部,广播剧的有2部,每年被国家级和省级权威报刊和国家数据库收录或转载率达30%,许多省内外作家都在此找到了展示个人创作才华的平台,许多省内外文学新人都以此为成长的园圃。一批批的作者从这里走向成熟,一代代的作家多得本刊之惠。  简介:  莽原社于1925年4月24日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黄鹏基、尚钺、向培良、韦素园、韦丛芜等。因出版《莽原》周刊而得名。《莽原》周刊开始由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办此刊物的宗旨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后因内部发生矛盾,遂陷分裂。1926年以后改为半月刊,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莽原社也即停止活动。  现状:  在为新老作家作品提供刊发平台的同时,《莽原》也十分重视自身的建设,在编辑队伍的新老搭配、编校人员的素质建设等方面,都有新的进步,新的提高。正缘于此,连续获得社会好评,并荣获1984年全国期刊封面设计三等奖,1990年全国期刊展览整体设计奖,1993年全国报刊全国报刊博览会封面设计奖及河南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质量奖项。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优秀期刊奖,2000年1月被评入河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同年入选中国新闻出版署优秀期刊方阵,被评为国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期刊",连续五次在河南省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检测中被评为一级期刊;2003年《莽原》被授予"河南巾帼文明示范岗"的荣誉称号。  在"三个代表"思想的照耀下,新时期的《莽原》本心依旧,办刊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为大力培养文学新人,自2002年起特辟出《新作家》栏目,所发作品均有热情点评,缩短了编创双方的感情距离,激励和增强了青年作者创作的勇气和信心。至今已有十数名文学青年在本刊获奖。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本刊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和审读专家的称赞。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但朱安其貌不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思想很陈旧,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看不起离婚的女人,鲁迅心善,不想让朱安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为由,离开了朱安,后另娶了许广平,1929年于上海生下了周海婴。朱安一生都没有和鲁迅圆过房,生不了孩子。鲁迅死后,是朱安为他守灵;但朱安死后却没人为她守灵,朱安终其一生始终是不幸的。

  • 索引序列
  • 河南奔流杂志社
  • 河南《奔流》杂志
  • 2020河南奔流杂志
  • 河南《奔流》杂志简介
  • 河南奔流杂志简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