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今日国土杂志社

今日国土杂志社

发布时间:

今日国土杂志社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市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文殊菩萨的道场。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市,普贤菩萨的道场。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地藏菩萨的道场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观音菩萨的道场。每逢观音菩萨的节日,来自国内和国外的佛教徒很多,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国际性道场

中国四大名山:1、山西省五台山 五台山风景区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地区五台县境内, 为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2、安徽省九华山 九华山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九华山位于安徽西部青阳县城西 。3、四川省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峨眉山市境内, 有“天下名山”、“峨眉天下秀”之称 。4、浙江省普陀山 普陀山是浙江省杭州湾外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 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蓬莱仙境”、“海上仙山”之称。扩展资料重要地位:五台山在隋唐时已经名声远播,宋代以后,日本、印尼、尼泊尔等国的僧侣与五台山都有往来。从五台山源远流长的兴始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在四大佛山所占据的特殊地位。它不仅生动翔实地记录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更新发展过程,同时还展现着佛教文化的光明与进步。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千百年来吸引着十方世界与中国各地的佛教僧侣、教尼、信众、居士以及教外的友好、亲朋、佳宾、贵客等去往五台山游览、参拜、学习。但是,去往五台山路途遥远,交通需要多些时日方可到达,因此每年去往五台山游览、参拜、学习者有缘得见足可观数。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1、山西五台山五台山,中国佛教第一圣地。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方圆五百余里,海拔三千米,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2、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如此美丽,又有如此众多文物古迹的小岛,在我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普陀山位于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约5平方公里。3、九华山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方圆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为黄山支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峨嵋山峨嵋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嵋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扩展资料中国五岳,中国汉文化中五大名山的总称,是古代民间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分别是东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嵩山(海拔71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五岳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大名山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为邛崃山南段余脉,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54平方公里,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4座山峰组成。山的中、下部分布着花岗岩、变质岩及石灰岩,山顶部盖有玄武岩。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且自然遗产极其丰富,素有天然“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之美誉。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中华十大名山”推选活动是由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主办,《今日国土》杂志社承办,并联合中国科技界、学术界、政界、新闻界人士共同组织的。评审委员会按照社会知名度、传统文化、生态环境、景观特色、科学价值与管理建设6条标准,以群众投票推选的前15座名山为基础进行了认真的评议,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最终确定的。当选的十座名山依次为: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江西庐山、西藏珠穆朗玛峰、吉林长白山、陕西华山、福建武夷山、台湾玉山、山西五台山。

今日国土杂志社社长

在四川乐山市 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中国三十七座名山海拔排名从高到低依次(米):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  8844.43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   8610.0昆仑山(公格尔山)     7719.0天山(托木尔峰)      7435.3玉龙雪山(扇子陡)     5596.0祁连山(团结峰)      5547.0巴颜喀拉山(果洛山)    5369.0苍山(马龙峰)       4122.0玉山            3952.0秦岭(太白山)       3767.0贺兰山(敖包圪垯)     3556.0峨眉山           3079.3五台山(北台叶斗峰)    3061.1太行山(小五台山)     2882.0长白山(白云峰)      2691.0阴山(呼和巴什格山)    2364.0华山(落雁峰)       2154.9燕山(雾灵山)       2118.0恒山(天峰岭)       2016.1黄山(莲花峰)       1864.8三清山           1819.9天目山           1787.0大别山(白马尖)      1774.0武当山           1612.1井冈山(五指峰)      1597.6泰山(玉皇顶)       1532.7嵩山(峻极峰)       1491.7庐山(大汉阳峰)      1473.4九华山(十王峰)      1344.4衡山(祝融峰)       1300.2青城山           1260.0崂山(巨峰)        1132.7雁荡山(百岗尖)      1108.0武夷山            717.7云台山            624.4普陀山            286.3龙虎山            247.4下图是中国山脉分布图你可以参考

十座名山依次为: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江西庐山、西藏珠穆朗玛峰、吉林长白山、陕西华山、福建武夷山、台湾玉山(即阿里山主峰)、山西五台山。  编辑本段名山简介  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之北,总面积250平方公里,古称岱山,春秋时改称泰山,被尊为我国五岳 泰山  之东岳。古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之誉,被历代君主尊为“天下第一山”。泰山拥有丰富的自然遗产。景区内自古命名的山峰112座、崖岭98座,岩洞18处、奇石58块、溪谷102条,潭池瀑布56处、山泉64处,共有植物144科,989种,植被覆盖率为9%。泰山风景区拥有连续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现有古建筑群22处、古遗址97处、历代碑碣819块、历代刻石1800余处,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书法等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实物资料。主要景观包括天贶殿、南天门、碧霞祠、日观峰、经石、黑龙潭等。泰山北部有名刹灵岩寺,创建于东晋。寺内有建于唐朝的辟支塔,千佛殿,宋代彩塑罗汉像以及规模仅次于少林寺的墓塔林,是价值很高的石文化遗产。 泰山石刻  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属黄山市管辖。传说是修身炼丹的地方。黄山千峰竞秀,万壑峥嵘。有名可指的就有72山峰,其中“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均在海拔1800米以上,拔地极天,气势磅礴,雄姿灵秀。   黄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精华景区1154平方公里,集“泰山之雄伟、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峨眉之秀丽、雁荡之巧石、华山之险峻”于一体,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争辉,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称著于世。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游黄山。 黄山  黄山四季景色各异,日出、晚霞、华彩、佛光和雾淞等时令景观各得其趣,还兼有“天然动物园和天下植物园”的美称。此外,还有云谷寺、松谷庵、白云溪、翡翠谷等游览景区,令人流连忘返。  峨眉山  被称为“峨眉天下秀”的峨眉山位于峨眉山市境内,距乐山市30公里,高出五岳,秀甲九州,以雄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神奇迷人的佛教文化著称于世。主要景观有“双桥清音”等峨眉十景,主峰金顶海拔3079米,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同时也是一座天然珍稀动植物乐园和地质博物馆。 峨眉山  峨眉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唐代诗人李白诗曰:“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明代诗人周洪谟赞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当代文豪郭沫若题书峨眉山为“天下名山”。古往今来峨眉山就是人们礼佛朝拜、游览观光、科学考察和休闲疗养的胜地。 峨眉山佛光  庐山  中国江西省北部名山,位于九江以南,星子县以西。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山体多峭壁悬崖,相对高度1,200~1,400公尺。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公尺(4,836呎),山势雄伟。传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名庐山。又称匡山、匡庐。东汉明帝 庐山  (58~75年在位)时为中国佛教中心之一。6~8世纪又为道家、诗人、学者驻地,寺庙道观遍布。胜迹有白鹿洞、观音桥、仙人洞、三叠泉、含鄱口等。山地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9℃,为著名避暑地。江湖水气郁结,云海弥漫,年平均雾日190天,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称。山中牯岭,又名牯牛岭,以有大块岩石状如牯牛得名,海拔1,056公尺。清光绪年间先後为英、法、美等国强行租占。1935年始收回。现兴建疗养院、休养所等多处。庐山植物园因有地形屏障,亚热带、南亚热带植物在此驯化生长良好。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纪期间庐山有冰川发育,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因而庐山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位于西藏定日县正南方,喜马拉雅中段的中尼边境处。珠穆朗玛,藏语意为“圣母”,它是世界最高大的山系喜马拉雅山的主峰,海拔8,43米,为2005年5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测珠峰高度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精确测量的珠峰高度。世界第一高峰。早在1721年,清朝政府编绘的《皇舆全览图》,就采用了“朱姆朗马阿林”之名(“阿林”是满语山峰之意),并精确地标出了它的具体位置。 珠穆朗玛峰  珠峰山体呈金字塔状,山上有冰川,最长之冰川达26公里。山峰上部终年为冰雪覆盖,地形陡峭高峻。是世界登山运动瞩目和向往的地方。珠峰的气候恶劣,风和日丽的日子不多。经常是暴同肆虐的天气,狂风夹着积雪和砂石铺天盖地而来。攀登珠峰的时间,一年中有两个季节,一个是5月份,另一个是9月到10月。在这两段时间里,海拔八千多米高处的风速较小,而且很少有雨雪。  长白山  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吉林省东南部与朝鲜接壤的边陲地带,绵延1000公里,主峰白云海拔2691米,2500米以上山峰16座,总面积为9万平方公里。长白山是个曾有过喷发历史的火山。顶峰天池是个由喷发形成的火山口湖。是国际生物圈保留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海之内,珍禽异兽和奇花异草应有尽有,许多地方林木繁茂,人迹罕至。 瀑布  长白火山巨大的山体,在地球重力均衡作用这下在山体四周山麓地带形成下陷盆地和下陷地带——地下森林。由于火山喷发多次,在风的作用下火灰和火山沸石,飘向北坡中国境内。一些大量堆积火山沸石和火山喷发物质的地带,由于雨水冲击和风化作用形成多处峡谷。 长白山  在长白山主峰上的天池海拔湖面高度2155米是全国最深的高山湖泊,平均水深204米,最深处373米面积约10平方公里。由于测定最初至今已经过多年湖四周滑坡和崩落沉积最初“圆和规划”已面貌皆非。水深最深3米之处也会由于沉积而变浅,在池北端有个流泻,使池水终年外流不息,这个外流之水形成高68米的天池瀑布,是二道白河之源。长白山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发源地。  华山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西安以东120公里的华阴市,海拔2200米,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因华山位于西方,属我国古代西部镇山,故称“西岳”、“华岳”,又因其西有少华山,故亦称“太华山”。华山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誉,数千年来,游人不绝,盛名不衰。 华山  在五岳之中,华山以险著称,登山之路蜿蜒曲折,长达12公里,到处都是悬崖绝壁,所以有“自古华山一条道”之说。华山五峰中又以东峰(朝阳)、西峰(莲花)、南峰(落雁)三峰较高:东峰是凌晨观日出的佳处,西峰的东西两侧状如莲花,是华山最秀奇的山峰,南峰落雁是华山最高峰。三峰以下还有中峰(玉女)和北峰(云台)两峰。玉女峰相传曾有玉女乘白马入山间。云台峰顶平坦如云中之台,著名的“智取华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华山  华山的名胜古迹也很多。庙宇道观、亭台楼阁、雕像石刻随处可见,华山上比较著名的古迹有玉泉院、真武宫、金天宫(白帝祠)等景点。华山以北7公里处的西岳庙是古时祭祀西岳华山神的庙宇。  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省北部,是全国唯一一处集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于一体的著名旅游胜地,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世界第23处、中国第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地,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夷山素以其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独树一帜的风光美景和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谐环境著称,享有“碧水丹山”之美誉,是中国最为优秀的会议旅游胜地之一。 武夷山  玉山  玉山山脉的主峰玉山海拔为3997米,不仅是台湾岛上的最高峰,而且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最高峰。玉山虽然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但由于海拔高而山顶终年积雪,以其主峰为中心,分出十字形的东、西、南、北四峰环列,晶莹皎洁的冰雪形同堆玉一般覆盖山顶,景观壮丽无比。   玉山峰顶有一座3米高的于右任半身铜像。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晚年对祖国大陆魂牵梦绕,望断情肠,曾在其“国殇”一诗中写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他去世之后,人们根据他的遗愿,雕塑了这座铜像,面对着大陆,安放于玉山峰顶。 玉山  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五台县内,由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座山峰,峰顶都象个平台,故称五台山。北台最高,主峰海拔3058米,号称“华北屋脊”山中气候特殊,每年四月解冻,九月积雪,盛夏气候凉爽,故又名“清凉山”,是避暑的好地方。 镇海寺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相传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地方,因此寺庙林立,名寺栉比,据历史记载,最多的时候曾有寺院200多座,现存58座,主要有佛光寺、显通寺、塔院寺、南禅寺、龙泉寺、殊像寺等。精美的建筑,玲珑的雕刻,逼真的塑像和彩画遍及各寺。   五台山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唐宋以来,日本、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等国僧侣不断前来进香。五台山塔院寺内的舍利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标志。最大的寺庙是显通寺,各种建筑400余间,寺内有铜殿3间,铸造极为精美,铜塔 2座,造型秀丽;门前钟楼雄伟壮观,内悬万斤铜钟,声闻数十里。南禅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大殿斗拱硕大,出檐深远,屋顶平缓,具有中唐时期的建筑风格。 五台山  衡山  南衡维岳,峻极昊苍。   瞻彼江湘,帷水泱泱。   清和有合,俊义以藏。   天保定尔,茂以琼光。   景秀濛汜,颖逸扶桑。   我之怀矣,休音峻扬。   ——陆机《咏南岳》   南岳,素有“五岳独秀”之美誉,它既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也是千百年来的文化名山;是军事上的天然防卫要塞,也是古今中外的旅游避暑胜地。   “清天七十二芙蓉”,衡山由包括长沙岳麓山、衡阳回雁峰在内,蜿蜓耸立着的72座山峰组成。南岳的首峰就在衡阳市中心的南门口--回雁峰。   南岳之秀,在于无山不绿,无山不树。那连绵飘逸的山势和满山茂密的森林,四季长青,就像一个天然的庞大公园。著名游记《游南岳记》这样说道:"诸松茂一山,则山暗。一山或未能丛,则两山映之,能暗崖石。森沉多如幽斋结构,至于水蒲溪毛,宛如盘秀。步步怀新。度三十余里,声影光三绝。"其文描绘了南岳独特的风情。林深树多,光听听树的名字,也够动人了:金钱松、红豆杉、伯乐树、银鹊树、香果、白檀、青铜以及常绿的香樟、神奇的梭罗、火红的枫林、古老的藤萝。据统计,南岳现有的风景林等各种植物,有1700多种。   南岳衡山的山势,在五岳中有它独特的地方。清代学者魏源在其《衡岳吟》中说得好:"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朱鸟展翅垂云大。四旁各展五十里,环侍主峰如辅佐。"   高高的祝融峰,状如鸟儿的头;芙蓉、天柱等16峰紧相偎依,恰似鸟儿的身躯;南面的石廪、观音至回雁等20余峰,北面的紫盖、香炉至岳麓等20余峰,犹如鸟儿展开的巨大的翅膀,像是凌空飞翔的样子。如遇烟云滚滚、乱云飞渡之时,那就更能令人感受到"南岳如飞"了。这里的山峦,绵延起伏,线条优美,形成秀丽的特色。衡山是我国古代南部的重要坐标,也是我国南方成名最早的山。《尚书·禹贡》、《周礼·职方氏》、《山海经》、《尔雅》等,都有有关衡山的记载。南岳衡山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秀丽的风光,吸引了历代各种人物,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沉积,宛如一个辽阔的人文与山水文化和谐统一、水乳交融的巨型公园。   衡山景观   祝融峰之高   祝融峰是南岳的主峰,海拔8米,衡岳千仞起,祝融一峰高。自古以来,游人皆以登上祝融峰为一大乐事。诗人墨客用诗文来赞颂祝融峰的确实不少。唐李白《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诗云:   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   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老人星本来是很高的了,但南岳还要高;山高自然风大,南岳的雪花竟被吹到洞庭湖里去了。这种丰富的想象,通过夸张的手法,把祝融峰高耸云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登上祝融峰,东望罗霄,白云缭绕,西顾雪峰,若隐若现,北眺洞庭,水天一色,南望湘江,宛若银链;大地阡陌纵横,历历在目,脚下峰峦起伏,如走泥丸;仰观宗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上下四方,尽收眼底。真是“极目楚天舒”啊!   祝融峰顶有祝融殿,原名老圣帝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始建为祠,现在的建筑是后来重修的。殿后岩石上装有石栏杆,以便了望北山的风光。   在祝融殿的西边,有望月台。月明之夜,皓月临空,银光四射,景色格外明雨。游人站在台上,欣赏月色,较在平地上别有一番景象。即使人间玉兔西沉,这里也还留有夜月的余辉。正如明孙应鳌的诗中所说的:“人间朗魄已落尽,此地清光犹未低。”这种幽妙的情景,可以想见了。   祝融峰顶下的南面有上封寺,寺后的山上有观日台,台系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所建,现设有气象台。在观日台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观日出处”四个大字。在秋高气爽,特别是雨后初晴的日子里,游人可以看到“一轮红日滚金球”的奇景。   为了看日出,游人需要先天住在上封寺的招待所里,次日黎明以前,穿上初冬的衣服,赶到观日台。只见东方是一片灰白色的天空,渐渐地出现了微微的绯红色,接着一道道光芒喷薄而出,五彩缤纷。刹那间,太阳似乎从地平线下向上一跃,就浮出部分弧形的红边。红边很快地变成了半边红轮,红轮又成为一个火红的圆球,金轮涌出,上下荡漾,旭日冉冉地升起。这时人们欢呼着,跳跃着,亲自看到了日出的奇景。曙光由远而近,洒向大地,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环顾整个南岳,树绿山青,都沐浴在金黄色的阳光里,显得特别秀丽。   由于每天天气变化的不同,日出的情景也千姿百态,各呈异彩,使南岳日出的壮观,更加美不胜收。   在祝融峰下,还有高台寺,它与上封寺紧紧相连。   高台寺,开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清李元度《南岳志》记载,至迟是宋代的佛寺。这里山高、石大、泉清、树老,风景优美。寺右边是观音岩,岩上是碧萝峰,岩下有烟霞洞,路旁有观音泉,泉水从石缝中涔涔流出,晶莹清冽。高台寺的左边有开云亭,是纪念唐代韩愈游山时,先天阴雨绵绵,次日云开日现这一情景而建立的。最惹人注目的,要算寺右的几株古松了。   这几株古松,跟附近一带的树木大不相同。附近一带,因为地势很高,风力极大,温度太低,乔木难以生长,一般的树木,大都是低矮臃肿、虬枝旁逸的灌木林。而这几株古松,特别是其中的三株“念庵松”,却长得那么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好象仲展着臂膀,喜迎游客的到来,这三株“念庵松”,据说是明代江西学者罗洪先(号念庵)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访问高台寺的楚石和尚时,携带了三株庐山松苗,亲手栽种在这里的,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藏经殿之秀   藏经殿在祥光峰下,是南朝陈废帝光大二年(568)慧思禅师所建。前面说过,相传陈后主的一个妃子因避难来南岳,向慧思学佛,其地点就在这里。由于明太祖赐大藏经一部,存放寺中,所以称为“藏经殿”。以后又相继改为祥光寺、普光寺,后来仍叫藏经殿。现在的建筑是1933年所重建,红墙黄瓦,掩映在古林深处。   现在藏经殿已修缮一新,殿内油漆彩画,光辉耀眼,增添的雕刻,形象生动,特别是1980年8月间,泰国华侨赠送了两尊铜佛像安放在殿内,这充分表现了海外华侨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   藏经殿的景物特点是:树多、花多、水多、鸟多、名胜古迹多。   这里土厚水深,温度不太低,植物容易生长。其中珍贵的树木,如湘椴、杜英、猴喜欢、甜槠、香榧等,确实不少,比较完整地保存着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混交的原始植被,可以作为林业教学、科研的一个场地。   树多自然鸟也多。莺啼百啭,燕语呢喃,充满了无限生机。你如果在黎明时要听百鸟争鸣,黄昏时看飞禽归宿,藏经殿是个好地方。   藏经殿的周围,到处都长着奇花异草,四季飘香。春季里,满山的映山红,灿若朝霞。特别是殿后的大白玉兰,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径粗一尺多,高达两丈余。早春二月,还是春寒料峭,它却舒展翠叶,开出白若羊脂般的花瓣,吐出沁人心脾的芬芳。这香气,是那样的飘溢,那样的诱人,那样的馥郁,把藏经殿点缀得更加春意盎然。   藏经殿的前面,有一条林间小溪,流水淙淙,常年不断。若是雨季来临,山间瀑飞泉涌,景色更是迷人。   藏经殿附近的名胜古迹很多。殿后约百步,是古华居,铁瓦石墙,比较精美坚实。在殿的左前方,是梳妆亭,相传为明桂王的母亲陈太妃整妆的地方。在殿对面的马鞍山上,有允春亭,是游人的休息之处。在殿的西面,是侧刀峰,怪石嶙峋,上有飞来船、猴子石等古迹,保存完好;惟钓鱼台已有损坏。   藏经殿林壑幽深,风景秀丽,素有“藏经殿之秀”的誉称。

珠穆朗玛峰 8844(最新高度) 西藏最高峰,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之中尼边界上。 乔戈里峰 8611 新疆最高峰,位于中国和巴基斯坦边界。 贡嘎雪山 7556 四川最高峰,位于藏东川西。 布喀达坂峰 6860 青海最高峰,位于昆仑山。 梅里雪山 6710 云南最高峰,位于德钦县东北约10公里的横断山脉。 团结峰 6644 甘肃最高峰,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甘肃一侧。 玉山 3997 台湾最高峰 太白山 3767 陕西最高峰,在宝鸡眉县、太白、西安周至3县境内。 贺兰山 3556 宁夏最高峰,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与宁夏的交界处。 贺兰山 3556 内蒙古最高峰,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与宁夏的交界处。 神农顶 3105 湖北最高峰,神农顶是名副其实的“华中第一峰” 五台山 3058 山西最高峰,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 韭菜坪 2900 贵州最高峰,位于威宁、水城、赫章交界。 小五台山 2882 河北最高峰,位于中国华北平原西北。 大巴山 2797 重庆最高峰,位于重庆市最北端。 长白山 2691 吉林最高峰,位于欧亚大陆东端、吉林省东南部。 小秦岭 2414 河南最高峰 东灵山 2303 北京最高峰,位于涿鹿县城东南50公里的矾山镇。 武夷山 2158 福建最高峰,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郊。 江西武夷山 2158 江西最高峰,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郊。 猫儿山 2141 广西最高峰,位于兴安、资源两县交界处。 壶瓶山 2099 湖南最高峰,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境内,面积40847公顷。 黄岗梁 2036 黑龙江最高峰,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 黄茅尖 1921 浙江最高峰,黄茅尖坐落在龙南乡境内为江浙第一峰。 石坑崆 1902 广东最高峰,座落于阳山县北部的秤架镇,海拔1902米 黄山莲花峰 1873 安徽最高峰,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五指山 1867 海南最高峰,位于竹东、北埔、五峰三个乡镇之间 泰山 1524 山东最高峰,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 龙岗山 1347 辽宁最高峰 八仙桌子 1052 天津最高峰 大雾山 958 香港最高峰 云台山 625 江苏最高峰,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北30多公里处。 石塘山 178 澳门最高峰 天马山 98 上海最高峰。 比较专业吧,再给你信息 北京 东灵山 2303 北京西部,京冀交界处,约5度E 40度N 天津 九山顶 1078 天津北部,津冀交界处,约5度E 2度N 河北 小五台山 2882 河北西部,约115度E 40度N 山西 五台山 3058 山西东北部,约6度E 1度N 内蒙古 贺兰山 3556 内蒙古西南部, 宁夏内蒙古交界处,约106度E 39度N 辽宁 花脖子山 1336 辽宁东部,约125度E 41度N 吉林 白云峰(长白山天池) 2691 吉林东南部,中朝边境,约128度E 42度N 黑龙江 大秃顶子 1690 黑龙江南部,约2度E 5度N 上海 大金山 103 上海南部,东海,约4度E 7度N 江苏 云台山玉女峰 625 江苏北部,约3度E 7度N 浙江 黄茅尖 1921 浙江西南部,约2度E 9度N 安徽 黄山莲花峰 1873 安徽东南部,2度E 2度N 福建 黄岗山 2157/2158 福建北部,闽赣交界处,7度E 9度N 江西 黄岗山 2157/2158 江西东部,闽赣交界处,7度E 9度N 山东 泰山玉皇顶 1524/1542/1545 山东中部,1度E 2度N 东岳 河南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老鸦岔脑 2414 河南西部,5度E 5度N 湖北 神农顶 3105 湖北西部,3度E 5度N 湖南 壶瓶山 2098/2099 湖南北部,8度E 1度N (现已确认为株洲酃峰高度2122米经纬度不明) 广东 石坑崆 1902 广东北部,湘粤交界处,113度E 25度N 广西 猫儿山越城岭 2141 广西东北部,3度E 9度N 华南之巅 海南 五指山二峰 1867 海南中部,7度E 9度N 重庆 阴条岭 2886 重庆东北部 四川 贡嘎山 7556 四川西部,9度E 5度N 贵州 乌蒙山韭菜坪 2900 贵州西部,7度E 8度N 云南 卡瓦格博 6740 云南西北部,滇藏交界处,7度E 5度N 西藏 珠穆朗玛峰 8848 西藏南部,中尼边境,87度E 28度N 陕西 太白山 3767 陕西西南部,7度E 34度N 甘肃 阿尔金山 5798 甘肃西部,6度E 3度N 青海 布喀达坂峰 6860 青海西部,8度E 36度N 宁夏 贺兰山 3556 宁夏北部,宁夏内蒙古交界处,约106度E 39度N 新疆 乔戈里峰 8611 新疆西南部,中巴边境,2度E 36度N 台湾 玉山 3952 台湾中部,121度E 5度N 东南最高峰

今日国土杂志社副社长

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 8844.43(米)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 8610.0昆仑山(公格尔山) 7719.0天山(托木尔峰) 7435.3玉龙雪山(扇子陡) 5596.0祁连山(团结峰) 5547.0巴颜喀拉山(果洛山) 5369.0苍山(马龙峰) 4122.0玉山 3952.0秦岭(太白山) 3767.0贺兰山(敖包圪垯) 3556.0峨眉山 3079.3五台山(北台叶斗峰) 3061.1太行山(小五台山) 2882.0长白山(白云峰) 2691.0阴山(呼和巴什格山) 2364.0华山(落雁峰) 2154.9燕山(雾灵山) 2118.0恒山(天峰岭) 2016.1黄山(莲花峰) 1864.8三清山 1819.9天目山 1787.0大别山(白马尖) 1774.0武当山 1612.1井冈山(五指峰) 1597.6泰山(玉皇顶) 1532.7嵩山(峻极峰) 1491.7庐山(大汉阳峰) 1473.4九华山(十王峰) 1344.4衡山(祝融峰) 1300.2青城山 1260.0崂山(巨峰) 1132.7雁荡山(百岗尖) 1108.0武夷山 717.7云台山 624.4普陀山 286.3龙虎山 247.4扩展资料:海拔:地理学意义上的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或者地理事物高出或者低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海拔高度的简称。它与相对高度相对,计算海拔的参考基点是确认一个共同认可的海平面进行测算。这个海平面相当于标尺中的0刻度。因此,海拔高度又称之为绝对高度或者绝对高程。而相对高度是两点之间相比较产生的海拔高度之差。但海面潮起潮落,大浪小浪不停,可以说没有一刻风平浪静的时候,而且每月每日涨潮与落潮的海面高度也是有明显差别的。因此,人们就想到只能用一个确定的平均海水面来作为海拔的起算面。海拔也就定义为高出或者低于平均海水面的高度。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高程或绝对高程。由于地球内部质量的不均一,地球表面各点的重力线方向并非都指向球心一点。这样就使处处和重力线方向相垂直的大地水准面,形成一个不规则的曲面。因而世界各国有各自确立的平均海平面,即大地水准面。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海拔

部级期刊。《今日国土》杂志社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彩色,新闻综合性学术期刊。属于部级期刊。《今日国土》杂志社秉持的“大国土”理念,以“形象描绘国土资源、科学利用国土资源、保护培育国土资源、法律规范国土资源”为办刊宗旨,应新媒体时代发展需求,《今日国土》杂志社官方网站将坚持“大国土”理念,在"形象描绘国土资源、科学利用国土资源、保护培育国土资源、法律规范国土资源"的基础上,关注涵盖土地、矿产、海洋、水、生物(植物、动物)、能源、人口与劳动力、文物、气候、旅游等领域。加强时效性,加快反映相关国土资源的一切,这将成为《今日国土》新媒体的工作方针。

中国三十七座名山海拔排名从高到低依次(米):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  8844.43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   8610.0昆仑山(公格尔山)     7719.0天山(托木尔峰)      7435.3玉龙雪山(扇子陡)     5596.0祁连山(团结峰)      5547.0巴颜喀拉山(果洛山)    5369.0苍山(马龙峰)       4122.0玉山            3952.0秦岭(太白山)       3767.0贺兰山(敖包圪垯)     3556.0峨眉山           3079.3五台山(北台叶斗峰)    3061.1太行山(小五台山)     2882.0长白山(白云峰)      2691.0阴山(呼和巴什格山)    2364.0华山(落雁峰)       2154.9燕山(雾灵山)       2118.0恒山(天峰岭)       2016.1黄山(莲花峰)       1864.8三清山           1819.9天目山           1787.0大别山(白马尖)      1774.0武当山           1612.1井冈山(五指峰)      1597.6泰山(玉皇顶)       1532.7嵩山(峻极峰)       1491.7庐山(大汉阳峰)      1473.4九华山(十王峰)      1344.4衡山(祝融峰)       1300.2青城山           1260.0崂山(巨峰)        1132.7雁荡山(百岗尖)      1108.0武夷山            717.7云台山            624.4普陀山            286.3龙虎山            247.4下图是中国山脉分布图你可以参考

五岳(泰山,衡山,恒山,嵩山,华山),太白山,龙虎山,青城山,峨眉山,九华山,昆仑山,五台山,天山,黄山,三清山,庐山

今日国土杂志社王社长

1 古都与移民 葛剑雄 中国古都研究(第九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 1991-09-01 中国会议 96 分享 分享到 2 从非洲看历史文化 葛剑雄 孔目湖讲坛录 2006-06-01 中国会议 3 分享 分享到 3 共同迎接长江文明的第三次崛起 葛剑雄; 杜非 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 1997-12-01 中国会议 22 分享 分享到 4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葛剑雄; 华林甫 历史研究 2002-06-15 期刊 47 2430 分享 分享到 5 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 葛剑雄 安徽史学 2004-10-15 期刊 34 1057 分享 分享到 6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葛剑雄 东南学术 2002-08-25 期刊 18 797 分享 分享到 7 遵守学术规范推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 杨奎松; 谢维扬; 赵世瑜; 蔡; 葛剑雄; 马戎; 李伯重; 李强; 苏力; 罗志田; 张乐天 中国社会科学 1999-07-10 期刊 13 1641 分享 分享到 8 移民与中国城市发展 葛剑雄 城市规划学刊 2007-11-15 期刊 6 706 分享 分享到 9 学术腐败、学术失范与学风不正:探究与思考 葛剑雄 民主与科学 2010-04-15 期刊 6 488 分享 分享到 10 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 葛剑雄; 安介生 探索与争鸣 2010-02-15 期刊 5 508 分享 分享到 11 论学术研究规范与创新 葛剑雄 中国高等教育 2004-10-03 期刊 12 486 分享 分享到 12 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现代化 葛剑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15 期刊 5 273 分享 分享到 13 从历史地理看西北城市化之路 葛剑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5-04-30 期刊 8 438 分享 分享到 14 家谱: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局限 葛剑雄 历史教学问题 1997-12-15 期刊 18 530 分享 分享到 15 从历史地理看长时段环境变迁 葛剑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9-05 期刊 3 788 分享 分享到 16 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葛剑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6-29 期刊 14 577 分享 分享到 17 移民与文化传播——以绍兴为例 葛剑雄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0-07-28 期刊 3 264 分享 分享到 18 是学术创新,还是低水平的资料编纂?——评杨子慧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 葛剑雄; 曹树基 历史研究 1998-02-15 期刊 7 542 分享 分享到 19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动 葛剑雄 读书 1995-11-10 期刊 13 247 分享 分享到 20 水文化与河流文明 葛剑雄 中国三峡建设 2008-06-15 期刊 3 255 分享 分享到 21 水文化与河流文明 葛剑雄 社会科学战线 2008-01-01 期刊 4 543 分享 分享到 22 我看王莽 葛剑雄 读书 1997-10-10 期刊 6 490 分享 分享到 23 葛剑雄:从环境变迁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葛剑雄 中国三峡 2009-08-15 期刊 2 323 分享 分享到 24 近10年来历史地理研究的新进展 陈桥驿; 邹逸麟; 张修桂; 葛剑雄 地理学报 1994-12-30 期刊 6 640 分享 分享到 25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原因 葛剑雄 党的文献 2008-03-15 期刊 5 518 分享 分享到 26 对中国人口史若干规律的新认识 葛剑雄 学术月刊 2002-04-20 期刊 3 552 分享 分享到 27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孝感乡 葛剑雄 寻根 1997-02-25 期刊 11 342 分享 分享到 28 移民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葛剑雄; 曹树基 历史教学问题 2000-06-15 期刊 5 493 分享 分享到 29 乱世的两难选择 葛剑雄 读书 1995-02-10 期刊 7 329 分享 分享到 30 研究中国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葛剑雄 浙江社会科学 1997-07-15 期刊 5 379 分享 分享到 31 世界走向中国:从汉学到中国学——2004·上海“世界中国学论坛”发言选登 王荣华; 汤一介; 萧兵; 季塔连科; 杜维明; 叶舒宪; 葛剑雄; 石之瑜; 林毅夫; 王赓武; 乐黛云; 俞宣孟; 莫汉蒂; 芮哲非; 李希雅; 韦立德; 黄育馥; 熊月之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05 期刊 1 885 分享 分享到 32 对明代人口总数的新估计 葛剑雄; 曹树基 中国史研究 1995-02-20 期刊 26 65 分享 分享到 33 唐代以前我国疆域的演变——中国疆域变迁问题初探(上) 葛剑雄 秘书工作 2008-03-10 期刊 2 548 分享 分享到 34 论中国的大古都的等级及其量化分析──兼答安阳能否列为“七大古都” 葛剑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5-03-30 期刊 7 236 分享 分享到 35 宋代人口新证 葛剑雄 历史研究 1993-12-15 期刊 8 189 分享 分享到 36 海内外著名学者论古诗文素养 叶嘉莹; 金庸; 余秋雨; 陈平原; 赵鑫珊; 葛剑雄; 杨振宁; 蔡志忠 山东教育 2000-01-15 期刊 8 489 分享 分享到 37 黄河:河流伦理与人类文明的延续 葛剑雄 中国三峡 2009-06-15 期刊 1 227 分享 分享到 38 上海世博苏州论坛聚焦 “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 单霁翔; 童明康; 弗朗切斯科·班德林; 穆尼尔·布什纳基; 阮仪三; 保罗·安德勒; 杰弗里·马基瓦; 约翰·霍金斯; 葛剑雄; 布赖恩·史密斯; 汉斯·道维勒; 理查德·汉森博士; 罗伯托·格兰迪; 渡边淳一 中国名城 2010-07-05 期刊 266 分享 分享到 39 创建世界一流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为什么要研制“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葛剑雄; 周筱赟 东南学术 2002-08-25 期刊 5 252 分享 分享到 40 学人评说学界弊病(专家访谈) 章开沅; 冯培恩; 黄天骥; 葛剑雄; 杨东平; 郭芙秀; 陈川 同舟共进 2006-05-01 期刊 3 251 分享 分享到 41 中国家谱的总汇 家谱研究的津梁——《中国家谱总目》评介 葛剑雄 安徽史学 2010-01-15 期刊 2 211 分享 分享到 42 上海石库门建筑群保护与更新的现实和建议 万勇; 葛剑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7-25 期刊 158 分享 分享到 43 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以事实为依据 葛剑雄 探索与争鸣 2004-03-20 期刊 5 378 分享 分享到 44 中国的地域文化 葛剑雄 贵州文史丛刊 2012-05-15 期刊 164 分享 分享到 45 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重视历史的传统 葛剑雄 探索与争鸣 2008-09-15 期刊 3 185 分享 分享到 46 “古为今用”:历史研究还是历史应用 周筱赟; 葛剑雄 学术界 2004-06-28 期刊 2 238 分享 分享到 47 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葛剑雄 读书 1996-05-10 期刊 4 281 分享 分享到 48 江西瓦屑坝──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二 曹树基; 葛剑雄 寻根 1997-04-25 期刊 8 373 分享 分享到 49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兼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 葛剑雄 中国史研究 1994-05-20 期刊 14 73 分享 分享到 50 要是世界上只有中文 葛剑雄 读书 1994-07-10 期刊 5 196 51 唐代以后我国疆域的沿革与启示——中国疆域变迁问题初探(下) 葛剑雄 秘书工作 2008-04-10 期刊 549 分享 分享到 52 消除学术腐败和不良学风的外部条件 葛剑雄 社会科学论坛 2002-01-10 期刊 8 138 分享 分享到 53 上海与长三角的历史渊源 葛剑雄 中国改革 2004-05-01 期刊 4 205 分享 分享到 54 我看东西方文化 葛剑雄 天津社会科学 1997-12-10 期刊 4 259 分享 分享到 55 调节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改善西部自然环境的关键 葛剑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6-10 期刊 3 258 分享 分享到 56 宋朝为什么没有内乱 葛剑雄 领导文萃 2009-09-23 期刊 277 分享 分享到 57 从汶川地震看人与自然 葛剑雄 江海纵横 2010-11-20 期刊 268 分享 分享到 58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继承传统面向世界——葛剑雄教授访谈 葛剑雄; 谢宝耿 学术月刊 2002-04-20 期刊 1 323 分享 分享到 59 地图上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疆域——读《中国历史地图集·前言》、《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感言 葛剑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9-01 期刊 78 分享 分享到 60 大学的行政级别,目前能取消吗? 葛剑雄; 熊丙奇 领导文萃 2010-01-23 期刊 1 145 分享 分享到 61 河流伦理与人类文明的延续 葛剑雄 中国三峡建设 2005-06-25 期刊 1 273 分享 分享到 62 江陵焚书一千四百四十周年祭 葛剑雄 读书 1995-06-10 期刊 4 165 分享 分享到 63 《孔子学堂》第二讲 儒家思想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下) 葛剑雄; 孙永娟 文史知识 2008-12-01 期刊 1 121 分享 分享到 64 人要不要精神生活 葛剑雄 复旦教育论坛 2005-05-20 期刊 2 214 分享 分享到 65 货殖何罪? 葛剑雄 读书 1996-09-10 期刊 3 204 分享 分享到 66 剑气袭人 雄踞舆地——访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 葛剑雄 江汉论坛 2012-06-15 期刊 60 分享 分享到 67 洪洞大槐树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六 安介生; 葛剑雄 寻根 1997-12-25 期刊 3 385 分享 分享到 68 世界上不止有中文——《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与《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之对勘 葛剑雄 读书 1994-11-10 期刊 3 250 分享 分享到 69 福建早期移民史实辨正 葛剑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5-25 期刊 3 214 分享 分享到 70 永恒的矛盾:追求和现实之间──读《后汉书·党锢列传》 葛剑雄 探索与争鸣 1995-10-20 期刊 3 235 分享 分享到 71 宋朝为什么没有内乱 葛剑雄 中国企业家 2008-03-20 期刊 1 307 分享 分享到 72 玄武门之变真相推测 领导文萃 2002-10-15 期刊 433 分享 分享到 73 科举考试与人才 葛剑雄 人才管理 1994-06-05 期刊 4 293 分享 分享到 74 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 葛剑雄 图书馆杂志 2011-08-15 期刊 82 分享 分享到 75 尊重历史 立足现实 葛剑雄 江汉论坛 2006-01-15 期刊 1 194 分享 分享到 76 清明节传统的变与不变 葛剑雄 探索与争鸣 2008-04-15 期刊 1 279 分享 分享到 77 《孔子学堂》第二讲 儒家思想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上) 葛剑雄; 孙永娟 文史知识 2008-10-01 期刊 139 分享 分享到 78 从环境变迁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葛剑雄 上海教育 2008-02-01 期刊 531 分享 分享到 79 城·市·城市——从中国的城市体制看旧城破坏 葛剑雄 中国图书评论 2011-07-10 期刊 1 59 分享 分享到 80 移民文化促进上海快速发展 葛剑雄 上海采风 2007-08-15 期刊 2 186 分享 分享到 81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三──苏北的苏州移民 葛剑雄 寻根 1997-06-25 期刊 4 306 分享 分享到 82 “长乐老”冯道 葛剑雄 领导文萃 2008-10-15 期刊 174 分享 分享到 83 明初全国户口总数并非“丁”数——与王其榘先生商榷 葛剑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0-12-31 期刊 3 144 分享 分享到 84 城市文脉能延续吗 葛剑雄 同舟共进 2010-02-01 期刊 2 102 分享 分享到 85 时间和空间之间的求索 葛剑雄 开放时代 1999-10-30 期刊 2 166 分享 分享到 86 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江陵焚书 葛剑雄 书摘 2008-01-01 期刊 1 149 分享 分享到 87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新进展 谭其骧; 葛剑雄 地理学报 1990-05-01 期刊 1 511 分享 分享到 88 葛剑雄:城市文脉能延续吗? 葛剑雄 中国三峡 2010-04-15 期刊 83 分享 分享到 89 摆正心态,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葛剑雄 探索与争鸣 2010-08-15 期刊 126 分享 分享到 90 谭其骧与《中国历史地图集》 葛剑雄 中国测绘 2004-07-30 期刊 280 分享 分享到 91 尊重科学还是迎合需要 葛剑雄 江汉论坛 2005-01-25 期刊 1 204 分享 分享到 92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选载之一)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03-01 期刊 1 201 分享 分享到 93 历史学是什么? 葛剑雄 科学中国人 2004-05-30 期刊 1 331 分享 分享到 94 人文社科创新必须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葛剑雄 中国高等教育 2006-06-03 期刊 164 分享 分享到 95 汉魏故事:禅让的真相 葛剑雄 书屋 1995-04-15 期刊 1 230 分享 分享到 96 姓氏分布与社会动荡 葛剑雄 百科知识 2008-06-15 期刊 177 分享 分享到 97 南唐后主之功 葛剑雄 领导文萃 2008-09-01 期刊 162 分享 分享到 98 历史学家“煮酒论汉武” 黄朴民; 杨生民; 葛剑雄; 王子今; 倪乐雄 学习月刊 2005-04-25 期刊 1 249 分享 分享到 99 三峡移民: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 葛剑雄 科学中国人 2002-09-15 期刊 3 162 分享 分享到 100 消除学术腐败和不良学风的外部条件 葛剑雄 学术界 2002-02-28 期刊 2 120 分享 分享到101 教育问题之我见 葛剑雄 开放时代 2001-01-23 期刊 1 170 分享 分享到 102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五——山东枣林庄 曹树基; 葛剑雄 寻根 1997-10-25 期刊 2 358 分享 分享到 103 千古钓鱼城 葛剑雄 文史知识 2002-01-13 期刊 205 分享 分享到 104 谈常州历史文化 葛剑雄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 2009-06-15 期刊 1 116 分享 分享到 105 同是盛世亡国君:李煜与钱俶 葛剑雄 领导文萃 2000-06-15 期刊 1 147 分享 分享到 106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选载之五)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7-03-01 期刊 1 154 分享 分享到 107 成吉思汗影响着今天的世界吗?——谈《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 葛剑雄 鄂尔多斯文化 2006-06-30 期刊 288 分享 分享到 108 我对学术批评的态度——答《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编委会 葛剑雄 学术界 2000-06-05 期刊 1 129 分享 分享到 109 天涯何处罗马城 葛剑雄 读书 1994-02-10 期刊 2 124 分享 分享到 110 高山反应与汉藏交往 葛剑雄 华夏地理 2007-02-01 期刊 134 分享 分享到 111 乾隆“肃贪” 葛剑雄 领导文萃 2011-07-08 期刊 49 分享 分享到 112 惩处学术腐败 加强学风建设 葛剑雄 教育与职业 2010-05-01 期刊 1 173 分享 分享到 113 中国人的“国民性”及观念的现代化 葛剑雄 乡音 2011-01-10 期刊 80 分享 分享到 114 城市的守旧与更新 葛剑雄 杭州(我们) 2010-10-18 期刊 1 73 分享 分享到 115 人生,因读书而精彩——在上海电机学院博学讲坛上的报告 葛剑雄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08-06-15 期刊 123 分享 分享到 116 上海人与苏浙渊源 葛剑雄 今日浙江 2004-03-25 期刊 2 146 分享 分享到 117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世纪 2012-01-10 期刊 162 分享 分享到 118 到底什么是“中国”? 葛剑雄 全国新书目 2010-05-01 期刊 84 分享 分享到 119 从服装开始的改革 葛剑雄 读书 1999-06-10 期刊 184 分享 分享到 120 天堑何曾限南北 葛剑雄 读书 1995-08-10 期刊 2 131 分享 分享到 121 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 葛剑雄 晚霞 2010-11-20 期刊 76 分享 分享到 122 国宝如何回家 葛剑雄 时事报告 2003-10-08 期刊 2 65 分享 分享到 123 记忆中的筱苏(史念海)先生 葛剑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2-10-10 期刊 45 分享 分享到 124 “国家级”公祭黄帝质疑 葛剑雄 南风窗 2003-08-08 期刊 3 105 分享 分享到 125 建设先进文化与新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葛剑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2-08-30 期刊 165 分享 分享到 126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连载之二)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06-01 期刊 174 分享 分享到 127 重读《明史·海端传》 葛剑雄 领导文萃 1997-12-15 期刊 1 157 分享 分享到 128 盘庚为什么迁都于殷? 葛剑雄 中华遗产 2007-07-01 期刊 196 分享 分享到 129 西部的历史与未来 葛剑雄 同舟共进 2011-01-01 期刊 95 分享 分享到 130 南雄珠玑巷──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四 葛剑雄 寻根 1997-08-25 期刊 1 363 分享 分享到 131 追寻远去的先人 葛剑雄; 刘炎迅; 杨正莲 中国新闻周刊 2011-01-31 期刊 29 分享 分享到 132 学术规范与历史研究──葛剑雄先生访谈录 葛剑雄; 庄辉明 历史教学问题 1999-02-15 期刊 199 分享 分享到 133 了解是理解的前提 葛剑雄 上海教育科研 2011-01-15 期刊 89 分享 分享到 134 真正的学者 葛剑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08-30 期刊 234 分享 分享到 135 学风不正的背后 葛剑雄 中国改革 2002-01-13 期刊 5 71 分享 分享到 136 谈常州历史文化 葛剑雄 江苏地方志 2009-06-10 期刊 121 分享 分享到 137 忆旧还是难 葛剑雄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2007-04-10 期刊 96 分享 分享到 138 美好的城市公共生活:梦想与现实 葛剑雄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7-15 期刊 152 分享 分享到 139 谭其骧日记选(之一)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03-01 期刊 170 分享 分享到 140 谭其骧日记选之三——(1966年5月6日至1968年6月27日)(续)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09-01 期刊 143 分享 分享到 141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选载之三)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09-01 期刊 166 分享 分享到 142 从《长水集续编》看谭其骧先生晚年的杰出贡献——纪念谭其骧先生85周年诞辰 葛剑雄 学术月刊 1996-03-15 期刊 187 分享 分享到 143 质疑“全球变暖人为说” 葛剑雄 今日国土 2009-04-25 期刊 230 分享 分享到 144 同样的灾难,不同的结果 葛剑雄 中国报道 2008-03-01 期刊 93 分享 分享到 145 谁来设计普通民居 葛剑雄 美术观察 2005-11-10 期刊 1 86 分享 分享到 146 官与吏:谁统,谁治 葛剑雄 领导文萃 2000-02-15 期刊 161 分享 分享到 147 谭其骧日记选之二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06-01 期刊 153 分享 分享到 148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连载之四)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12-01 期刊 154 分享 分享到 149 谭其骧日记选之四——(1969年1月3日至1969年10月9日)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6-12-01 期刊 139 分享 分享到 150 谭其骧日记选之五(1969年10月11日至1970年12月31日) 葛剑雄 史学理论研究 1997-03-01 期刊 142 分享

1、中国道教四大名山:  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还有另外一说法:终南山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因王重阳在此修道而得名)  2、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有“金五台、银九华、铜普陀、铁峨眉”之称。

四大

今天小编为大家盘点一下中国的名山,快来看看吧“中华十大名山”推选活动是由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主办,《今日国土》杂志社承办,并联合中国科技界、学术界、政界、新闻界人士共同组织的。评审委员会按照社会知名度、传统文化、生态环境、景观特色、科学价值与管理建设6条标准,以群众投票推选的前15座名山为基础进行了认真的评议,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最终确定的。当选的十座名山依次为: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江西庐山、西藏珠穆朗玛峰、吉林长白山、陕西华山、福建武夷山、台湾玉山、山西五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泰山贯穿山东中部,泰安市境内,绵亘于泰安、济南、莱芜三市之间,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泰山雄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大海,西靠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东西长约200千米,南北宽约50千米,主脉,支脉,余脉涉及周边十余县,盘卧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泰山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以断裂为主,其构造特点为断块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纪形成的构造,又有中新生代发育的构造。泰山是山东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脉,地层为华北地台典型基底和盖层结构区,南部上升幅度大,盖层被风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杂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层,其绝对年龄25亿年左右,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层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盖层保存着典型的华北地台上发育的古生代地层。泰山地貌分为冲洪积台地、剥蚀堆积丘陵、构造剥蚀低山和侵蚀构造中低山四大类型,在空间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层峦叠峰、凌空高耸的巍峨之势,形成多种地形群体组合的地貌景观。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远古时始称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均见其形,读音为“太”。且“太山'意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骈雅训纂释名称》:“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初、大室、大庙、大学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大小之大,遂分为二矣。”按古文字的传统读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春秋战国时,由于同音字的引申和同义字的演变,“太”与“泰”、“代”与“岱”“岱”与“岳”也互相变通了,这样相继出现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岳”等专用名称。“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黄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华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黄山位于安徽南部黄山市境内,山境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其中,黄山风景区面积6平方千米,地跨东经11801'—11817',北纬3001'—3018',东起黄狮,西至小岭脚,北始二龙桥,南达汤口镇,分为温泉、云谷、玉屏、北海、松谷、钓桥、浮溪、洋湖、福固九个管理区。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局部地形对气候起主导作用,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形成特殊的山区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山顶年均降水3毫米,年均雨日6天,多集中于4-6月,积雪日9天,雾日259天,大风7天,年均温9,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最长无雨期40天。景区林木茂密,溪瀑众多,大气质量常年保持级,空气PM5日均浓度5微克/立方米,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长年稳定在2万个/cm3以上,有“天然氧吧”之称。黄山经历了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峰林结构。黄山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8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黄山地区共有河流600多条,其中长度在10km以上的河流有108条。由于黄山山脉横贯全市,将黄山市分为南、北两坡,南坡流域面积大于北坡流域面积,分别为93km和1km,各占总面积的98%和02%。黄山地区水资源来自天然降水。该地区多年平均面雨量为9mm,地区分布以黄山风景区为最大,是全国有名的暴雨中心之一。降雨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最大月雨量一般出现在5、6、7月份,曾高达1037mm(黄山温泉站1954年6月);最小月雨量一般出现在12月份,记录出现过0。黄山是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场所,有鱼类24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48种、鸟类176种、兽类54种。主要有红嘴相思鸟、棕噪鹛、白鹇、短尾猴、梅花鹿、野山羊、黑麂、苏门羚、云豹等珍禽异兽。1990年12月12日,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黄山的评价是: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公元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2002年,被授予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第二批)。2004年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成为同时获得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以及世界地质公园三项荣誉的旅游胜地。2007年入选“中华十大名山”,列中国名山第四位,仅次于泰山、珠峰、峨眉山。2015年1月,入选首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绿色名录。峨眉山(Mount Emei)山头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郡志》云:“云?凝翠,?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峨眉山地处中国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为邛崃山南段余脉,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峨眉山的气候,除受三大因子(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的制约外,地形地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山区内低云、多雾、雨量充沛(地当著名的“华西雨屏”),气温垂直变化显著:有寒带(海拔3047米以上,年平均温度为0,极端最低温度为-9)、亚寒带(海拔2200米-3047米,年平均温度为6)、温带(海拔1200米-2200米,年平均温度为1)、亚热带(海拔1200米以下,年平均温度为2,极端最高温度为3)。峨眉山年平均降水量为192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降雪天数为83天,年平均有雾日为1天,年平均日照山麓为8小时,山顶为1小时。年平均雾湘4天,雨湘3天。峨眉山的土壤,因成土母质多样,土壤类型各异,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山地黄壤、黄棕壤、山地暗棕壤及亚高山灰化土。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可分为四个土壤垂直带,海拔1800米以下属于黄壤、山地黄壤夹紫色土带,海拔1800-2200米属于山地黄棕壤带,海拔2200-2600米属于地暗棕壤带,海拔2000米以上属于山地灰化土,山地草甸土带。峨眉山大地构造位置地处上杨子板块本部的峨眉一瓦山断块带,为一座背斜断块山。全区构造较复杂,一级构造为峨眉山大背斜及峨眉山大断层,次级构造褶皱主要有:桂花场向斜、牛背山背斜,断层有观心坡断层、牛背山断层和报国寺断层等。主要的构造为峨眉山背斜,位于张沟一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千米。桂花场向斜(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一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千米。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一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千米。峨眉山地貌按塑造地貌方式,可分为侵蚀地貌(峨眉山区)和堆积地貌(峨眉扇状冲洪积平原);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和冰川地貌等。由于峨眉山植物物种多样性,造成了群落组成结构的复杂性和群落类型的多样性。峨眉山的森林植物群落具有乔、灌、草、地被和层外层各层发达而结构完整的特点。各层种类很少由单一的优势种组成,多为多优势种。从低至高由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形成了完整的森林垂直带谱,构成了峨眉山自然景观的多样性而且是当今世界亚热带山地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植被景观。以上是小编为大家盘点的中国名山的地址及内容,你还知道哪些名山呢?欢迎下方评论!

今日国土杂志社地址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市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文殊菩萨的道场。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市,普贤菩萨的道场。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地藏菩萨的道场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观音菩萨的道场。每逢观音菩萨的节日,来自国内和国外的佛教徒很多,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国际性道场

部级期刊。《今日国土》杂志社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彩色,新闻综合性学术期刊。属于部级期刊。《今日国土》杂志社秉持的“大国土”理念,以“形象描绘国土资源、科学利用国土资源、保护培育国土资源、法律规范国土资源”为办刊宗旨,应新媒体时代发展需求,《今日国土》杂志社官方网站将坚持“大国土”理念,在"形象描绘国土资源、科学利用国土资源、保护培育国土资源、法律规范国土资源"的基础上,关注涵盖土地、矿产、海洋、水、生物(植物、动物)、能源、人口与劳动力、文物、气候、旅游等领域。加强时效性,加快反映相关国土资源的一切,这将成为《今日国土》新媒体的工作方针。

在四川乐山市 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 索引序列
  • 今日国土杂志社
  • 今日国土杂志社社长
  • 今日国土杂志社副社长
  • 今日国土杂志社王社长
  • 今日国土杂志社地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