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资本主义发展史论文1000字

资本主义发展史论文1000字

发布时间:

资本主义发展史论文1000字

百度

一、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定位 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这一新阶段究竟应叫什么?怎样概括这一新阶段的特征,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 1、一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主流观点。李琮等人是其代表。他们认为,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转变时期,仍然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 2、二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黄素庵、甄炳禧把20世纪9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称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李景治、向文华等人也持此观点。他们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资本加速向国际化发展,到90年代则呈现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结合在一起向全球拓展,当代资本主义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3、三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法国学者德罗奈持此观点。他认为,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垄断资本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最高统治,它把生产的社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使资本主义实现了历史性进步。 4、四是社会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高放的观点。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从内部关系到国际关系,社会化的程度都越来越高,范围都越来越广,层次都越来越多,社会主义的因素在逐步增长,所以称之为社会资本主义(即含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比之其他名称更为恰当、更为准确。 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等技术接踵诞生并得到初步发展;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仿佛巨大的羽翼,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2、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第二产业大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已达到2/3左右。第三产业的领头雁是高科技产业,而雁头就是信息产业,它们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和1/6左右。与此相随,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非知识型工人减少,从事信息处理的知识型工人增多。近年来,在美国数百万新的就业者中,知识型工人约占90%左右。工人阶级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战后,银行信用体系膨胀,金融组织不再仅有商业银行,而且还有大量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进一步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金融资本,扩大和加深了金融资本的统治。股份公司进一步发展,吸收的社会资本更多,企业组织管理更加严密,垄断资本可以用更少的股份控制整个公司,进而垄断市场,榨取更多的利润。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新型公司异军突起。公司兼并之风此起彼伏,资本日益集中和垄断,跨部门跨行业的超级企业集团和巨型跨国公司联翩涌现。从某个方面来看,企业组织形式的这些变化,增强了垄断资本抵御风险、增殖自身的能力。 4、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国家或者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或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一定的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设施,交替实行国有和私有,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或者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收入和过度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所有这些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5、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扩大资本输出,进行不等价交换,甚至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巩固它们在经济全球化以至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把广大第三世界变成它们的廉价资源供应地、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从而造成了西方财富的不断增加。无偿利用巨额世界资本,是国际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研究者由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为三种观点: 1、第一种观点,现代科技革命推动论。这种观点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当代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飞跃所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现代资本主义去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矛盾。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 2、第二种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论。这种观点认为,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众多变化中,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并决定着其他变化的性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加强“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其次,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通过反对垄断,鼓励和保护自由竞争,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发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自我调节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内在动因。 3、第三种观点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发展潜力论。一些研究者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未像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估计的已经“垂死”,自身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奚广庆、钟沛璋持此观点,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尽管矛盾重重,改革和高新技术发展使其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在资本主义历史上,英国是资本主义最初的中心。但最先品尝资本全球化冲击的是今天已进入七国集团的法国。 中世纪的法国借助由地中海到北欧的过境贸易中产生的大量商业资本的增加,而不主要是像英国那样由根植于本国的商品生产的增长在欧洲较早发迹。与中国春秋时期的井田制的解体一样,大量游离于生产之外的商业资本较早和超量出现,使法国庄园经济较早解体,庄园农奴和土地较早分离。商业资本增长进一步导致劳动力与土地生产资料的分离速度加快。与英国正好相反而与中国战国时期和后来的太平天国时期的情形近似,由于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工业非常脆弱以至不足以吸收大量游离于生产领域之外的货币资本和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便从农村流入城市并成为社会动荡的源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兴起使从地中海经法国通向北欧的商路中断,过境贸易锐减使法国出现萧条。此时英国正处上升时期,法国的政治家试图仿效英国,希望通过对外开放和自由贸易振兴法国。他们天真地认为,用给英国的工业品优惠政策(进口税减20%)的方式换回法国葡萄酒与白兰地在英国畅销,这样法国就可得到振兴。为此,法英1786年签订了《伊甸条约》。出乎法国人所料,法国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总值大大低于英国工业品的总值。经过短期较量,法国工业经济从法英的交换中所获甚微并为此濒于破产。法国人想取消这个条约以制止民族工业的衰落,但为时已晚。三年过后,1789年法国便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动荡即人们常说的“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出现是当时处于相对弱势的法国对强大的资本主义英国及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经济理论的严肃挑战。拿破仑看出法国政治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6],他用暴力摧毁英国工业品在欧洲大陆市场的同时,又用暴力强行把欧洲农民(也有人称之为“农奴”)从封建庄园中解放出来并使之变为自由的小土地农民,以此为虚弱的法国资本主义工业造就了可以为法国资本垄断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尽管拿破仑在1815年滑铁卢战场上失败了,但他为身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不可动摇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827年法国工业生产力比1815年增长一倍。此后,法国便由英国资本的外围地区跃入资本中心地区,并成为资本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与英国相对应的新的一极。如果说是英国开辟资本全球化历史的话,那么,从相当的意义上说,是法国开辟了资本多极化的历史。随着资本全球化进程向世界铺展,德国、美国、日本等在与新旧霸权(英国、法国及西班牙、葡萄牙等)的强力对抗中,相继挤入世界霸权的行列。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自相残杀后,这些国家开始联合并形成排斥处于外围地区的南方国家发展权利的资本联合中心,以共同主导和垄断世界资源和市场。满意请采纳

资本主义发展史论文600字

工业革命- 殖民地- 世界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内容是: 资本主义国家体系!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也就是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殖民体系过程 是新航路的开辟 是增加联系 打破了世界各地的相互隔绝的局面 ,,然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列强进行对外扩张 把亚非拉洲的纳入了世界市场!然后第二次工业革命 完全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因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资本主义 也是帝国主义,它们加大程度瓜分海外殖民地 然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就确立了 按道理说是因殖民体系确立而确立的吧 !

一、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定位 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这一新阶段究竟应叫什么?怎样概括这一新阶段的特征,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 1、一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主流观点。李琮等人是其代表。他们认为,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转变时期,仍然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 2、二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黄素庵、甄炳禧把20世纪9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称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李景治、向文华等人也持此观点。他们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资本加速向国际化发展,到90年代则呈现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结合在一起向全球拓展,当代资本主义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3、三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法国学者德罗奈持此观点。他认为,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垄断资本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最高统治,它把生产的社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使资本主义实现了历史性进步。 4、四是社会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高放的观点。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从内部关系到国际关系,社会化的程度都越来越高,范围都越来越广,层次都越来越多,社会主义的因素在逐步增长,所以称之为社会资本主义(即含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比之其他名称更为恰当、更为准确。 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等技术接踵诞生并得到初步发展;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仿佛巨大的羽翼,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2、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第二产业大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已达到2/3左右。第三产业的领头雁是高科技产业,而雁头就是信息产业,它们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和1/6左右。与此相随,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非知识型工人减少,从事信息处理的知识型工人增多。近年来,在美国数百万新的就业者中,知识型工人约占90%左右。工人阶级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战后,银行信用体系膨胀,金融组织不再仅有商业银行,而且还有大量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进一步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金融资本,扩大和加深了金融资本的统治。股份公司进一步发展,吸收的社会资本更多,企业组织管理更加严密,垄断资本可以用更少的股份控制整个公司,进而垄断市场,榨取更多的利润。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新型公司异军突起。公司兼并之风此起彼伏,资本日益集中和垄断,跨部门跨行业的超级企业集团和巨型跨国公司联翩涌现。从某个方面来看,企业组织形式的这些变化,增强了垄断资本抵御风险、增殖自身的能力。 4、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国家或者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或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一定的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设施,交替实行国有和私有,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或者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收入和过度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所有这些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5、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扩大资本输出,进行不等价交换,甚至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巩固它们在经济全球化以至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把广大第三世界变成它们的廉价资源供应地、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从而造成了西方财富的不断增加。无偿利用巨额世界资本,是国际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研究者由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为三种观点: 1、第一种观点,现代科技革命推动论。这种观点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当代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飞跃所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现代资本主义去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矛盾。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 2、第二种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论。这种观点认为,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众多变化中,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并决定着其他变化的性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加强“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其次,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通过反对垄断,鼓励和保护自由竞争,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发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自我调节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内在动因。 3、第三种观点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发展潜力论。一些研究者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未像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估计的已经“垂死”,自身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奚广庆、钟沛璋持此观点,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尽管矛盾重重,改革和高新技术发展使其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历史类的论文最好搞了哈,多搞点史实上去就可以了撒

资本主义发展史论文

这个我建议你去百汇论文网上看看各专业毕业论文很全可以参考下

在资本主义历史上,英国是资本主义最初的中心。但最先品尝资本全球化冲击的是今天已进入七国集团的法国。 中世纪的法国借助由地中海到北欧的过境贸易中产生的大量商业资本的增加,而不主要是像英国那样由根植于本国的商品生产的增长在欧洲较早发迹。与中国春秋时期的井田制的解体一样,大量游离于生产之外的商业资本较早和超量出现,使法国庄园经济较早解体,庄园农奴和土地较早分离。商业资本增长进一步导致劳动力与土地生产资料的分离速度加快。与英国正好相反而与中国战国时期和后来的太平天国时期的情形近似,由于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工业非常脆弱以至不足以吸收大量游离于生产领域之外的货币资本和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便从农村流入城市并成为社会动荡的源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兴起使从地中海经法国通向北欧的商路中断,过境贸易锐减使法国出现萧条。此时英国正处上升时期,法国的政治家试图仿效英国,希望通过对外开放和自由贸易振兴法国。他们天真地认为,用给英国的工业品优惠政策(进口税减20%)的方式换回法国葡萄酒与白兰地在英国畅销,这样法国就可得到振兴。为此,法英1786年签订了《伊甸条约》。出乎法国人所料,法国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总值大大低于英国工业品的总值。经过短期较量,法国工业经济从法英的交换中所获甚微并为此濒于破产。法国人想取消这个条约以制止民族工业的衰落,但为时已晚。三年过后,1789年法国便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动荡即人们常说的“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出现是当时处于相对弱势的法国对强大的资本主义英国及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经济理论的严肃挑战。拿破仑看出法国政治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6],他用暴力摧毁英国工业品在欧洲大陆市场的同时,又用暴力强行把欧洲农民(也有人称之为“农奴”)从封建庄园中解放出来并使之变为自由的小土地农民,以此为虚弱的法国资本主义工业造就了可以为法国资本垄断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尽管拿破仑在1815年滑铁卢战场上失败了,但他为身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不可动摇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827年法国工业生产力比1815年增长一倍。此后,法国便由英国资本的外围地区跃入资本中心地区,并成为资本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与英国相对应的新的一极。如果说是英国开辟资本全球化历史的话,那么,从相当的意义上说,是法国开辟了资本多极化的历史。随着资本全球化进程向世界铺展,德国、美国、日本等在与新旧霸权(英国、法国及西班牙、葡萄牙等)的强力对抗中,相继挤入世界霸权的行列。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自相残杀后,这些国家开始联合并形成排斥处于外围地区的南方国家发展权利的资本联合中心,以共同主导和垄断世界资源和市场。满意请采纳

由于外贸工作的需要,我有幸到一些国家去考察。在洽谈业务的同时,我也十分留意各国的国情和特色。我发现,即使在所谓资本主义世界里,不同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各国的资本主义模式也因为各国的国情不同而存在差异。  比如,像英国、荷兰、比利时及一些北欧国家,还有日本、泰国等亚洲国家,仍然还有“皇帝”,实行“君主立宪制”,尽管王室的权威仅仅是礼仪性的。而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则比较彻底地实行了“共和”,废除了“君主制”。  又比如,像美国、加拿大等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的资本主义像是“试管婴儿”,东找爹、西找妈拼凑而成的,看不出多少历史沿革的过程。而南美洲、非洲、中东和亚洲的资本主义,则带有很深的殖民主义烙印,像是侵略者留下的“混血儿”。  凡是能存活下来的,就有生命力的。而生命的形式又各有各的特色,就像大自然的万种生灵一样。对于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应当允许多样性和差异的存在。我们反对一些国家强迫别国接受他们的资本主义模式;我们也要反对强迫别人接受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做法。要尊重各国的国情和特色,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想用“克隆”的办法去实现“世界大同”,是可笑的。  下面就根据我的所见所闻,略谈几种不同的资本主义。  一、 英国  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元老,不仅自身的资本主义制度比较成熟,而且它在世界各地搞了不少殖民地,把它的资本主义也移植过去。像澳大利亚、印度和新加坡,至今还在沿用着英国的法律体系。  然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却并不彻底。法国大革命把皇帝、贵族送上了断头台,而英国却完整地保留了王室。都说英王不参与政治,可我看多少有点儿“垂帘听政”的意思。  正因为英国人留恋他们的“大英帝国”的余威,所以他们比较保守,发展也就慢了下来;再加上近百年来反殖斗争不断高涨,使“大英帝国”黯然失色。在香港回归时,英国人坐上小船静静地离开,多少有些凄凉,全然没有了150年前炮舰成群而来的威风了。  在科技方面,英国也逊色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到英国考察时感到,那里的工业已经没落,使我们不得不把定单交给德国人或日本人。  英国人的现状很滑稽,心理也很矛盾。他们既想当“头儿”,又没有实力;既想领导欧洲,又不得不给美国“打工”。过去历史上的主角,现在沦为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这就是英国 —— 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帝国的下场。  照片:  1、白金汉宫每天举行的换岗仪式  2、皇宫卫队是王室的象征  3、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子午线把地球分成东西两半  二、 法国  法兰西,马赛曲。两百年前,那里爆发了推翻封建制度的大革命;一百年前,中国的一批进步青年去那里勤工俭学,希望能找到救中国的真理。  法国是个有革命传统的国家,也是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一个浪漫的国家。在欧洲国家里,法国显得更加开放,更加富有创新精神。如果你去过卢浮宫就会发现,他们很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保护和展现历史。在一幅幅名画前,你可以看到学生们在临摹做画。在巴黎的街头巷尾,古代建筑和雕塑和谐地与现代社会共处。  法国人很注重自己的民族特色。如果你只会讲英语,访问法国就会觉得很不方便。无论是在小旅馆,还是去商店,当地人只讲法语,不讲英语,甚至他能听懂英语也不理会你。  法国人的独立性很强,常常不买美国人、英国人的账。这次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法国强烈抵制。这虽然与国家利益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法国人也想当“盟主”的政治取向。  法国人的性格,可能与其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有关。他们的改革、创新精神较强。在二战结束后,法国连续实行了几个“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的“五年计划”。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组织和指导作用。如果把英国的制度比喻成“保守”的资本主义,那么法国就是“开放和明智”的资本主义了。  照片:  1、巴黎圣母院里雨果笔下的敲钟人是否还在  2、卢浮宫中的维那斯看来是“原型”  三、 德国  德国,在上个世纪曾经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均以失败告终,德国的教训是值得总结的。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其侵略扩张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从德国的历史看,所谓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方向,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要求和方向。而生产力是否是先进的,其发展要求是否是合理的,也不能仅仅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衡量。  战争结束后,历史把沉重的枷锁套在了德意志人的肩上,他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与日本人不同的是,德国人是谦逊的失败者。他们承认了失败,汲取了教训,从而又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在德国,你很难看到博物馆、纪念馆,更看不到像日本靖国神社那样的东西。除了科隆大教堂仍然焕发着历史风采以外,其他城镇都显得朴实无华。然而,德国人并没有消沉,他们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并奇迹般地恢复了民族工业。  我们从德国购买过工业设备,也在商店里购买过日常用品。它们大都设计精良,经久耐用。我买了一把削果皮的工具,刀片锋利,而且可以根据水果的形状转动刀架,十分好用,我去过其他国家的商店,再也买不到比它好用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像一个人,骄傲就会失败,谦虚才能进步。德意志民族是个有潜力的民族,他们善于钻研,善于管理,善于精益求精。他们的现代资本主义蕴涵着较多的科学性,就像马克思博士的“资本论”蕴涵着科学性一样。两者不同的是,前者体现在自然科学方面,后者则体现在社会科学方面。  照片:  1、科隆大教堂是德国的象征  2、汉堡是个朴素的城市(与李三齐合影)  四、 奥地利  如果问我喜欢哪里的资本主义,我可能会说是奥地利。  我在访问奥地利期间,仿佛始终置身于音乐的氛围之中。  维也纳街头的莫扎特雕塑、施特劳斯的歌剧“蝙蝠”、施太尔小镇上的舒伯特故居、萨尔斯堡的独奏音乐会。一路之上,优美的古典音乐和丰富的音乐文化在伴随我们,使我几乎忘记了是在进行技术考察、还是在享受一次音乐之旅。  从交谈中,我发现奥地利人十分传统。他们以音乐为荣,以文化为荣,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处处都渗透着传统的民族文化的特色。使人宽慰的是,奥地利人的文化似乎没有“污染”。在那里,你看不到“红灯区”,看不到色情和凶杀的电影或电视片,连流行音乐也很少听见。不仅那里的“精神污染”少,也看不到环境污染的现象。即使在普通的小镇上,街道同样保持清洁,房屋虽然不高大,但都粉饰一新、并带有各种图案,表述着当地的某段历史故事。  从所谓“精神文明”的角度讲,奥地利人是可以入选世界前几名的。在他们的谈吐之中,我可以感觉到,奥地利人既反感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也反感美国式的资本主义。他们似乎安于现状,很满意自己“诗歌般的”生活。所以,我愿意称奥地利为“田园诗般”的资本主义。  但是,从经济发展的水平看,奥地利在世界上则略逊一筹。我访问过他们的国有企业“奥钢联”,那里的企业管理显然落后于德国、日本。当然也有很不错的企业,比如以工业炉而闻名的EBNER公司。但那是一家私人企业,子继父业。虽然办得很好,但老板对我们说:儿子不想再干这一行了,他正在为由谁来接班而发愁呢!  “田园诗”虽然动听,但究竟能维持多久呢?  照片:  1、莫扎特的旋律仍在维也纳的街头回荡  2、舒伯特住过的施太尔镇到处可见历史的印迹  3、音乐圣地萨尔斯堡仍然保留着莫扎特的故居  五、 巴西  在南美洲有三个国家最大,人们简称为ABC。  A是阿根廷,B是巴西,C是智利,国家的大小正好与英文国名的第一个字母排序一样。  这三个国家我都去过。最令人神往的当然是巴西,不仅是因为它有舞蹈般的足球艺术,而且还因为它有热情奔放的桑巴舞。  巴西人似乎很讲平等。  有一次我参加在巴西的展览会。带去的小商品很受当地人欢迎,等几个女孩子买走了一些就所剩无几了。谁知又有几个男子看见女孩手中的中国货新鲜,也找上门来。我推说没有了,想留一些明天卖。他们不满意了,对我吼起来:“为什么只卖给姑娘?难道你有性别歧视吗?”吓得我连忙拿出两个了事。  南美国家过去都是欧洲的殖民地,所以官方语言不是西班牙语,就是葡萄牙语。那里的人种很复杂,混血遗传的情况很普遍,所以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现象反而较少。尤其在巴西,来自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的移民很多,所以各种肤色和脸型的人都有,各民族的人们相处和谐,关系很融洽。  然而,这些国家的经济对国际市场和发达国家的依赖性很强。他们大都依靠出口本国的资源获取外汇,再购进欧美的技术、设备和高档商品,以满足国内的需要。说句不好听的话,像是穷人靠卖血、换取全家的生计一样。  这种情况在南亚、非洲、中东等发展中国家很普遍。他们靠出口石油、矿产品、水产品、森林资源等初级原料换取外汇,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家,甚至廉价出卖劳动力(如菲律宾、印度)。而发达国家则保存着自己的天然资源不用,廉价利用别国的人力、物力,以达到既降低成本、又保证自身持续发展的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  一、两百年前,西方列强开着军舰、赤裸裸地掠夺殖民地的财富;  现在这种掠夺变换了方式,通过经济全球化的网络把世界资源“一网打尽”。他们让穷国心甘情愿地“卖血”,似乎是公平交易,但却仍然存在实际上的不平等和剥削。这种“文明”的剥削所产生的后果,也许要在一、两百年后才会体现出来。其结果必然是,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甚至一些国家和民族将可能被饥饿、天灾、疾病吞噬掉,就像一些濒危物种一样,将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这些殖民地独立后所实行的“混血”资本主义,实际上只是个“畸形儿”。它们可能会一定程度地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和科教事业,但它们永远只能服从和服务于西方强国。如果它们“过分”强大了,西方强国就会联合起来制裁之。制裁的借口自然是多种多样的,对伊拉克就是个例子。  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来说,走“混血”资本主义的道路就能发展起来吗?或者说,就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吗?南美国家的回答,似乎并不乐观。  照片:  1、巴西的上帝向来自世界各民族的人们伸出臂膀  2、热情的桑巴舞和足球一样是巴西文化的代表  六、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说是一个国家,其实就是一个城市。它的大小只有6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1950年老北京城的面积。  新加坡原为英国的殖民地,在二战中被日军占领。日本投降后,又回到英国人的怀抱。直到1965年,新加坡才独立,因此建国历史很短。  新加坡似乎没有什么资源,但地理条件有利于它获得资源。由于它处于南亚海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所以港口业、船舶业、旅游业、金融业和国际贸易发展很快,并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它的人虽少、地随小,但搞什么产业都能做到少而精,有些像日本。它的地铁修的不错,旅游景点很有特色,各类商业也井井有条。更让人佩服的是,各行各业都使用电脑管理,电子商务在那里不是一句空话。  他的文化是多元的,其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是英国人留下来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它的人口中有77%是华人,因此我们讲汉语也能与之交流。  在新加坡,办企业的都是“个体户”,国家把政府财力放在社会福利上,着力解决住房等社会问题。  新加坡人办事比较认真,“以法治国”做得比较好。在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惩罚不文明现象的新闻,比如随地扔垃圾的要被罚做两周的清洁工。他们甚至还保留着“鞭刑”,对于违法者可以进行体罚,判处抽打多少鞭子。听说那不是一般的鞭子,打一下就是一道深深血印,多少年后还留有痕迹。据说马来西亚等国家,也有此类刑法。不知这种高招儿是殖民者带来的,还是亚洲人自己发明的。  新加坡的“混血”资本主义似乎成为了一个好的样板,我们在改革开放后也曾借鉴过他们的经验。李光耀是个治国的能手,他能够把东西方治国的理念和制度融为一体,并能合理地与本国特色相结合,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不过,新加坡的经验也不能照搬到中国来,尽管都是华人为主的社会,就像不能把中国的制度搬到新加坡去一样。  照片:  1、文化衫也告诫人们不要随地吐痰或扔垃圾  2、街头的“万国旗”让我误以为是在中国  七、 日本  当我走下飞机、把行李放在日本海关人员的面前,那个小子把我的行李翻了个底儿朝天。最后,他打开我的刮胡刀盒子,满怀敌意地仔细翻看,使我想起了京剧“红灯记”—— 日本人最爱找“密电码”!  日本人仇视中国人,也仇视其他亚洲人。改革开放初期,我接待一位美籍华人,他说:过去中国太腐败、太无能,日本人来侵略是应该的!我听了,一股火往上撞,真想揍他一巴掌。  但静下心来一想,小小一个弹丸之国,如何能一度横扫亚洲?战败后的日本,又如何能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大国?我们并没有认真想过。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与殖民地国家不同。日本搞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日本是幸运的。它的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维新变法却失败了。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使中国大大落后于日本,落后于世界。  以前听人家说,西方发达国家也包括日本,很感奇怪。但仔细一想,日本确实有些像是个西方国家。它那股傲慢劲儿,像日尔曼民族;它的君主立宪制,像英国;它侵略和奴役别国的疯狂,像希特勒;它在战后的经济奇迹,像德国和意大利。然而,它那种不承认战争罪责的厚颜无耻,却只像小日本儿自己。  日本人爱“赶时髦”,学习和“抄袭”别人的成果最快。不过,日本人绝不照抄照搬,而是要“洋为日用”。把别人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而且还要有所创新,反过来再与别人竞争。这就是日本人高明的地方,也是日本人的优点。  十几年前,我在参观“神户制钢”时发现,他们把计算机安装到每个工人的操作台旁,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联网管理。这在欧美的许多企业也没有做到。  在日本,你可以明显感到,他们的竞争意识很强,压力也很大。无论是上学、还是找工作;无论是办企业、还是做生意,无时无刻不在竞争。所以他们的节奏快、勤于学习、危机感强,这也许就是日本民族不断进取的动力吧。我称日本为“高压水泵式的”资本主义。  我们谈了那么多种资本主义,虽然分析的不一定对,但我相信这样一个事实:世界是多彩的,不能简单地拿书本里的“主义”来解释世界;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情况不同,也不能用一、两种固定的模式去改造世界。各国发展的道路,只能由他们自己去选择;不管是出于好心、还是出于恶意,把某种制度强加给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是没有好结果的。  照片:  1、把迪斯尼搬到东京——大和民族最能赶时髦  2、这里的企业管理水平已经超过欧美

资本主义发展史论文800

一、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定位 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这一新阶段究竟应叫什么?怎样概括这一新阶段的特征,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 1、一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主流观点。李琮等人是其代表。他们认为,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转变时期,仍然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 2、二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黄素庵、甄炳禧把20世纪9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称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李景治、向文华等人也持此观点。他们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资本加速向国际化发展,到90年代则呈现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结合在一起向全球拓展,当代资本主义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3、三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法国学者德罗奈持此观点。他认为,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垄断资本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最高统治,它把生产的社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使资本主义实现了历史性进步。 4、四是社会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高放的观点。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从内部关系到国际关系,社会化的程度都越来越高,范围都越来越广,层次都越来越多,社会主义的因素在逐步增长,所以称之为社会资本主义(即含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比之其他名称更为恰当、更为准确。 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等技术接踵诞生并得到初步发展;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仿佛巨大的羽翼,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2、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第二产业大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已达到2/3左右。第三产业的领头雁是高科技产业,而雁头就是信息产业,它们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和1/6左右。与此相随,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非知识型工人减少,从事信息处理的知识型工人增多。近年来,在美国数百万新的就业者中,知识型工人约占90%左右。工人阶级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战后,银行信用体系膨胀,金融组织不再仅有商业银行,而且还有大量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进一步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金融资本,扩大和加深了金融资本的统治。股份公司进一步发展,吸收的社会资本更多,企业组织管理更加严密,垄断资本可以用更少的股份控制整个公司,进而垄断市场,榨取更多的利润。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新型公司异军突起。公司兼并之风此起彼伏,资本日益集中和垄断,跨部门跨行业的超级企业集团和巨型跨国公司联翩涌现。从某个方面来看,企业组织形式的这些变化,增强了垄断资本抵御风险、增殖自身的能力。 4、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国家或者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或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一定的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设施,交替实行国有和私有,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或者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收入和过度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所有这些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5、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扩大资本输出,进行不等价交换,甚至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巩固它们在经济全球化以至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把广大第三世界变成它们的廉价资源供应地、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从而造成了西方财富的不断增加。无偿利用巨额世界资本,是国际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研究者由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为三种观点: 1、第一种观点,现代科技革命推动论。这种观点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当代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飞跃所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现代资本主义去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矛盾。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 2、第二种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论。这种观点认为,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众多变化中,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并决定着其他变化的性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加强“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其次,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通过反对垄断,鼓励和保护自由竞争,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发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自我调节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内在动因。 3、第三种观点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发展潜力论。一些研究者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未像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估计的已经“垂死”,自身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奚广庆、钟沛璋持此观点,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尽管矛盾重重,改革和高新技术发展使其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内容是: 资本主义国家体系!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也就是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殖民体系过程 是新航路的开辟 是增加联系 打破了世界各地的相互隔绝的局面 ,,然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列强进行对外扩张 把亚非拉洲的纳入了世界市场!然后第二次工业革命 完全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因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资本主义 也是帝国主义,它们加大程度瓜分海外殖民地 然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就确立了 按道理说是因殖民体系确立而确立的吧 !

百度

资本主义发展史论文范文

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 (19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1945 年-至今)

百度

工业革命- 殖民地- 世界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 (19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④二战时期(1939--1945),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1945 年-至今) 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 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 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 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其标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③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②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 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 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丧失原因: a、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 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必横财 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年代以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原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四、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有四次快速发展,是哪四次?原因分别是什么?分别造成什么影响? 1、第一次:19世纪中期 原因: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新兴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影响: 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最终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促进社会进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④三大进步潮流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相位而生 2、第二次:1870~1913年 原因: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④资本主义产生了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英法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俄日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影响: ①列强疯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②帝国主义矛盾加深,最终引发一战 3、第三次:1923~1929年 原因: ①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注重调整政策 ②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瓜分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世界形势相对和平 特点: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德国经济重新崛起 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最终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 4、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 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 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影响: ①70年代,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 ②西方大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 ③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教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 索引序列
  • 资本主义发展史论文1000字
  • 资本主义发展史论文600字
  • 资本主义发展史论文
  • 资本主义发展史论文800
  • 资本主义发展史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