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第三部门研究的第一个核心课题是什么

第三部门研究的第一个核心课题是什么

发布时间:

第三部门研究的第一个核心课题是什么

课题研究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课题开题、实施课题研究和课题总结。下面主要介绍怎样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怎样实施课题研究。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包括:准确表述研究问题和分解研究问题、将研究问题转换成假设、确定采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计划及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组织和协调等。(一)分解课题研究目标,抓准研究切入点。确定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题、总体目标。研究目标可分平行目标、层次目标和综合目标等。选定研究切入点:一是从基础性的、容易的、关键性的问题中选定;二是从已经成功的经验中去寻找;三是从学校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去寻找;四是从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去寻找;五是从教育科学理论中去寻找。(二)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理清研究思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归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辅法。主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反思研究法和质的研究法等等;辅法有统计法、测量法、和问卷法等等。课题研究方法的使用与选择。不同类型(内容、条件)的研究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选择研究方法。一是以研究过程的阶段为标准,按阶段研究任务确定方法。二是以研究对象的性质为标准,按研究对象确定方法三是以课题研究的延续性为标准,按延续方向确定方法。四是以研究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划分,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三)开展理论思维,提出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将研究问题中的概念转变为能通过观察来计量的变数思考时预测的研究结果(也称"半成品")。积极开展理性思维。掌握研究假设的基本标准。研究假设应有4条标准:一是能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二是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理由;三是假设应是可检验的;四是假设应尽可能简洁明了。明确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步骤。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步骤是:⑴提炼问题;⑵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⑶推演出理论性陈述,使假设结构化;⑷形成基本观点;⑸对基本观点再提炼,形成假设的核心。明确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条件。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条件:⑴要以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为基础;⑵要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通过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做出合乎逻辑的某种命题;⑶研究者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明确研究假设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设的表述应该是有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举的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能够操作,能够观察和验证。研究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和解释性假设。(四)根据课题类型,搞好研究设计。应用性研究课题的设计。这类课题,重点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学知识同实际教育教学衔接起来,达到某种预定的实际目标。课题特点:应用性、时代性、效益性和灵活性。课题设计:要突出"应用"。经验研究性课题的设计。经验研究性总结分为一般性经验总结和科学性经验总结两个层次。课题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教育科研;具有预先提出的、十分明确的科研目的,工作目的与科研目的一致;有意识地运用教育科研的有关方法;依据科研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采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搜集的资料全面、完整等等。课题设计:要突出通过经验总结得出理性认识和揭示规律的主题。实验性课题设计。实验性课题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或假设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变量关系揭示教育规律的活动。课题要求:研究者必须有一个关于解决该问题的设想或初步的特征理论;用比较严密的研究程序组织研究,便于重复验证;预设实验条件,把变量明确区分,加以控制;对测量的事物规定操作定义。课题设计:要突出"实验"的特点,充分体现实验要求。实施课题研究:实施课题研究,主要是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概括结果。(一)搜集资料。认真搜集资料。怎样搜集资料?一是围绕研究主题的指导思想,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进行资料收集;二是设计科学、明确的搜集资料的工具;三是采用适当的科学方法广泛搜集资料;四是按计划进行收集和采集基础材料和原始数据;五是注重资料、数据的客观性。制订调查计划。通过调查手段搜集资料,必须搞好调查计划设计。设计调查计划内容包括明确调查题目、阐明调查目的、选定调查单位、规定调查规模、研究调查对象、说明调查方法、编写调查提纲、拟定调查顺序和时间安排等等。

课题研究的要求、方法和步骤  (一)选题  选题是课题研究的起始,也就是确定自己要研究什么课题。  1.课题来自哪里?  (1)学校或学校以上相关部门提供的参考课题或供申报的课题  (2)教师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到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上升为课题  2.选题的一般原则  科学性:要有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预期结果要合理;研究方法要正确严谨,要有可行性和创新性。  3.选题的一般过程  (1)明确方向——发现问题  (2)浓缩范围——经验分析  (3)提示焦点——形成课题  4.选题的注意事项  (1)选题宜小不宜大  (2)选题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来源于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选题要有新意。课题的表述应简明、具体。  (3)选题要考虑研究者的优势,与自身工作相结合,与研究者的能力相适应。  (二)申报课题  申报课题,也就是设计研究方案,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保证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使研究具体化的中心环节;是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有利于协作研究。一般上级部门开展的课题研究都附有课题申报表。  1.课题申报表(课题研究方案)组成:  (1)课题的表述与界定:课题的名称或题目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要体现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强化预习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研究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研究。  研究目的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包括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外在目标(目的)、内在目标目的——学生发展)。  研究综述: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问题新、方法新、角度新、效果新。  (3)研究范围: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的界定;对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对关键概念的界定。  (4)研究内容: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法研究。  (5)研究方法:  ①注意事项:注意多种方法的使用;方法要写详细些;不能滥用方法  ②主要方法:行动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  (6)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7)研究程序(步骤):研究的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开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8)预期成果的形式:①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②学生变化  (9)研究成员(及负责人、分工)  (10)经费预算及其他所需条件  2.填课题申报表(立项论证)  3.填写课题申报表的注意事项  (1)认识填写申报表的重要性。是成功的一半,不能应付。  (2)一式几份,要自己留一份,最好在电脑中保留一份。  (3)核心是目的意义、研究步骤、研究内容方法。  4.课题申报表  (三)开题论证  1.开题论证的含义、意义  2.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  3.与立项论证(申报课题)区别  4.召开开题论证会  (四)实施研究  一.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的指导作用  二.重视选择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的特征:  ⒈ 为行动而研究  为行动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所处的情境遇到的问题。研究目的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  ⒉ 在行动中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并非是经过特别安排的或控制的场景。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即是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行动的表现,也是实际工作者学会反省、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⒊ 由行动者研究  由行动者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而不是外来的专家学者。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见与咨询。是协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体。有些课题项目学生也可参与研究。  三.重视资料的积累  (1)收集和学习与课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后测的统计资料要收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研究动态的资料要收集;自身学习和研究的过程资料要记录和收集;对材料进行分类归档;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收集资料。  (2)经常撰写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论文。  (3)收集与整理课题研究中的典型案例:一定数量的典型教例;学生发展变化的典型材料。  (4)及时收集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凭证:学生变化发展的材料;教师教学水平变化材料。  (5)要有一本研究过程的大事记。  四.重视利用电脑和网络工具;  五.我的研究过程  (五)结题、总结和推广  1.整理相关资料;撰写报告或论文;  怎样撰写结题报告  ①题目:清楚、准确地呈现研究的主要问题;有时可加副标题。  ②前言(有时用“问题的提出”):表明研究的目的;说明选题的依据、课题价值与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现状、问题、趋势;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理论框架。字数不宜多、表述要具体、清楚。  ③方法:对方法进行说明,主要考虑:对课题进行界定;研究目标;研究程序、步骤;所使用的方法及其说明(实验法还需要解释假说)。  ④具体操作:  ⑤结果  说明:学生日记、作业、自己观察记录、体会感受、家长教师学生反馈等来说明和获得结果。  呈现方式:用文字或图表、数据、案例来分析;用逻辑或统计的方式来呈现结果。  注意事项:结果一定是自身或成员获取的;要定量与定性结合;资料翔实、文字简明。  ⑥讨论:  结果是否与目标一致?为什么一致或不一致?  对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  找出优劣、得失,进行讨论;  提出有待深入的问题进行讨论。  ⑦参考文献及附录。  附:学校如何通过制度建设管理课题研究  1.成立领导机构  2.制定课题研究规划(三年)  3.提供校级课题和一级子课题  4.制定课题评估办法  5.实施层次性管理、网络化管理和过程管理  6.经费保障

所谓课题,指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所以课题背景就是指该问题是在什么情况或条件下产生的,课题研究有什么意义,等等。课题包括: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等。课题研究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课题开题、实施课题研究和课题总结。主要介绍怎样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怎样实施课题研究。一般步骤为:1、分解课题研究目标,抓准研究切入点。2、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3、开展理论思维,提出研究假设。4、根据课题类型,搞好研究设计。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1、理清研究思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归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2、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辅法。主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反思研究法和质的研究法等等;辅法有统计法、测量法、和问卷法等等。3、课题研究方法的使用与选择。不同类型(内容、条件)的研究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选择研究方法。

回答 案例课题就是以案“例”为课程的题目,说得通俗点,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只是这个道理是从“事”中分析出来的,“理”是蕴于“事”之理,“事”是有理之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案例研究与叙事研究的区别了:叙事研究是让故事本身来说道理,给教师以教育教学方面的启发。而案例研究则不仅要有故事(案),还要有对这个案所蕴藏的道理加以分析和讨论。一般来讲,案例研究比叙事研究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

第三部门研究的第一个核心课题是

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代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第三产生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所谓课题,指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所以课题背景就是指该问题是在什么情况或条件下产生的,课题研究有什么意义,等等。课题包括: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等。课题研究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课题开题、实施课题研究和课题总结。主要介绍怎样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怎样实施课题研究。一般步骤为:1、分解课题研究目标,抓准研究切入点。2、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3、开展理论思维,提出研究假设。4、根据课题类型,搞好研究设计。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1、理清研究思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归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2、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辅法。主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反思研究法和质的研究法等等;辅法有统计法、测量法、和问卷法等等。3、课题研究方法的使用与选择。不同类型(内容、条件)的研究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选择研究方法。

(一)选题  1.课题来自哪里?  2.选题的一般原则  科学性:要有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预期结果要合理;研究方法要正确严谨。  可行性  创新性  3.选题的一般过程  (1)明确方向——发现问题  (2)浓缩范围——经验分析  (3)提示焦点——形成课题  4.选题的注意事项  (1)选题宜小不宜大  (2)选题应结合实际。选题要有新意。  (3)选题要考虑研究者的优势,与自身工作相结合,与研究者的能力相适应。  (二)申报课题  申报课题,也就是设计研究方案,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保证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使研究具体化的中心环节;是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有利于协作研究。一般上级部门开展的课题研究都附有课题申报表。  1.课题申报表(课题研究方案)组成:  (1)课题的表述与界定:课题的名称或题目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要体现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初一政治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  (2)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研究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研究。  研究目的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包括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外在目标(目的)、内在目标目的——学生发展)。  研究综述: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问题新、方法新、角度新、效果新。  (3)研究范围: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的界定;对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对关键概念的界定。  (4)研究内容: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法研究。  (5)研究方法:  ①注意事项:注意多种方法的使用;方法要写详细些;不能滥用方法  ②主要方法:  行动研究:  实验研究:  个案研究:  调查研究:  文献研究:  (6)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7)研究程序(步骤):研究的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开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8)预期成果的形式:①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②学生变化  (9)研究成员(及负责人、分工)  (10)经费预算及其他所需条件  2.填课题申报表(立项论证)  3.填写课题申报表的注意事项  (1)认识填写申报表的重要性。是成功的一半,不能应付。  (2)一式几份,要自己留一份,最好在电脑中保留一份。  (3)核心是目的意义、研究步骤、研究内容方法。  4.我的课题申报表  (三)开题论证  1.开题论证的含义、意义  2.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  3.与立项论证(申报课题)区别  4.召开开题论证会  (四)实施研究  1.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的指导作用  2.重视选择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的特征:  ⒈ 为行动而研究  为行动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所处的情境遇到的问题。研究目的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  ⒉ 在行动中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并非是经过特别安排的或控制的场景。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即是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行动的表现,也是实际工作者学会反省、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⒊ 由行动者研究  由行动者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而不是外来的专家学者。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见与咨询。是协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体。  3.重视资料的积累  (1)收集和学习与课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后测的统计资料要收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研究动态的资料要收集;自身学习和研究的过程资料要记录和收集;对材料进行分类归档;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收集资料。  (2)经常撰写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论文  (3)收集与整理课题研究中的典型案例:一定数量的典型教例;学生发展变化的典型材料。  (4)及时收集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凭证:学生变化发展的材料;教师教学水平变化材料。  (5)要有一本研究过程的大事记。  4.重视利用电脑和网络工具;  5.我的研究过程  (五)总结和推广阶段  1.整理相关资料;撰写报告或论文;  怎样撰写结题报告  ①题目:清楚、准确地呈现研究的主要问题;有时可加副标题。  ②前言(有时用“问题的提出”):表明研究的目的;说明选题的依据、课题价值与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现状、问题、趋势;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理论框架。字数不宜多、表述要具体、清楚。  ③方法:对方法进行说明,主要考虑:对课题进行界定;研究目标;研究程序、步骤;所使用的方法及其说明(实验法还需要解释假说)。  ④具体操作:  ⑤结果  说明:学生日记、作业、自己观察记录、体会感受、家长教师学生反馈等来说明和获得结果。  呈现方式:用文字或图表、数据、案例来分析;用逻辑或统计的方式来呈现结果。  注意事项:结果一定是自身或成员获取的;要定量与定性结合;资料翔实、文字简明。  ⑥讨论:  结果是否与目标一致?为什么一致或不一致?  对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  找出优劣、得失,进行讨论;  提出有待深入的问题进行讨论。  ⑦参考文献及附录。  我的结题报告  怎样撰写论文  我的研究论文  2.鉴定(使研究成果得到认可)  3.应用和推广阶段

课题研究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课题开题、实施课题研究和课题总结。下面主要介绍怎样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怎样实施课题研究。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包括:准确表述研究问题和分解研究问题、将研究问题转换成假设、确定采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计划及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组织和协调等。(一)分解课题研究目标,抓准研究切入点。确定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题、总体目标。研究目标可分平行目标、层次目标和综合目标等。选定研究切入点:一是从基础性的、容易的、关键性的问题中选定;二是从已经成功的经验中去寻找;三是从学校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去寻找;四是从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去寻找;五是从教育科学理论中去寻找。(二)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理清研究思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归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辅法。主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反思研究法和质的研究法等等;辅法有统计法、测量法、和问卷法等等。课题研究方法的使用与选择。不同类型(内容、条件)的研究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选择研究方法。一是以研究过程的阶段为标准,按阶段研究任务确定方法。二是以研究对象的性质为标准,按研究对象确定方法三是以课题研究的延续性为标准,按延续方向确定方法。四是以研究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划分,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三)开展理论思维,提出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将研究问题中的概念转变为能通过观察来计量的变数思考时预测的研究结果(也称"半成品")。积极开展理性思维。掌握研究假设的基本标准。研究假设应有4条标准:一是能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二是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理由;三是假设应是可检验的;四是假设应尽可能简洁明了。明确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步骤。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步骤是:⑴提炼问题;⑵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⑶推演出理论性陈述,使假设结构化;⑷形成基本观点;⑸对基本观点再提炼,形成假设的核心。明确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条件。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条件:⑴要以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为基础;⑵要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通过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做出合乎逻辑的某种命题;⑶研究者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明确研究假设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设的表述应该是有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举的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能够操作,能够观察和验证。研究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和解释性假设。(四)根据课题类型,搞好研究设计。应用性研究课题的设计。这类课题,重点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学知识同实际教育教学衔接起来,达到某种预定的实际目标。课题特点:应用性、时代性、效益性和灵活性。课题设计:要突出"应用"。经验研究性课题的设计。经验研究性总结分为一般性经验总结和科学性经验总结两个层次。课题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教育科研;具有预先提出的、十分明确的科研目的,工作目的与科研目的一致;有意识地运用教育科研的有关方法;依据科研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采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搜集的资料全面、完整等等。课题设计:要突出通过经验总结得出理性认识和揭示规律的主题。实验性课题设计。实验性课题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或假设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变量关系揭示教育规律的活动。课题要求:研究者必须有一个关于解决该问题的设想或初步的特征理论;用比较严密的研究程序组织研究,便于重复验证;预设实验条件,把变量明确区分,加以控制;对测量的事物规定操作定义。课题设计:要突出"实验"的特点,充分体现实验要求。实施课题研究:实施课题研究,主要是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概括结果。(一)搜集资料。认真搜集资料。怎样搜集资料?一是围绕研究主题的指导思想,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进行资料收集;二是设计科学、明确的搜集资料的工具;三是采用适当的科学方法广泛搜集资料;四是按计划进行收集和采集基础材料和原始数据;五是注重资料、数据的客观性。制订调查计划。通过调查手段搜集资料,必须搞好调查计划设计。设计调查计划内容包括明确调查题目、阐明调查目的、选定调查单位、规定调查规模、研究调查对象、说明调查方法、编写调查提纲、拟定调查顺序和时间安排等等。

第三个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什么

课”的本义是考核。《说文》里说:“课,试也。”  “课题”就是要尝试、探索、研究或讨论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把课题解释为: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课题是指为解决一个相对独立而单一的问题,而确定的最基本的研究单元。我们经常说“立项”,有的人把“课题”称“项目”,实际上课题与项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课题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具有较为单一而又独立的特征;而项目是由若干个彼此有联系的课题所组成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带有综合性的科研问题,  二、课题研究包含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实施研究、研究成果评价和推广等几个方面。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常见的、最基本的方式。课题不仅仅是研究问题的名称或题目,它还体现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以及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课题表明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限定了课题。  三、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可能形成哪些指导性的理论体系)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四、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1、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⑴、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⑵、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⑶、确定观察对象  ⑷、制定观察计划  ⑸、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⑹、规定统一性标准  ⑺、逐段提出观察提纲  2、 调查法: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 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  ⑴、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明确问题,得出结论)。  ⑵、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  ⑶、确定待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调查表不宜过长。  ⑷、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  ⑸、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  ⑹、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  ⑺、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  ⑻、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  ⑼、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⑽、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  3、测验法(测量法,问卷法)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模式基本是: ⑴、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教师个体比较适用。  ⑵ :预诊(反思、发现问题,得出改进的最初设想)——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其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  ⑵、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  ⑶、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5、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  6、经验总结法 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⑴、要注意经验的 先 进 性(观念必须更新)  ⑵、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⑶、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  ⑷、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7、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个案研究中,原始的资料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也可能通过对某个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说,进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或教改实验。观察或追踪一个人、几个人、一个团体、一节课……的过程,时间可长可短,依需要而定,进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  倚楼听雨 发表于 2010-1-16 21:28:13  8、案例研究法:(反思研究法)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案例”与“个案”的很多相同之处的,前者是一个个片断,偏重于事,后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偏重于人或人)  在案例的叙写上,要具备下列条件:  ⑴、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冲突;  ⑵、是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不应是对事情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对事情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  ⑶、描述中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⑷、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  ⑸、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发生的特定的背景。  案例的结构 (每个完整的案例大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① 主题与背景——每个案例都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 情境描述——案例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是多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教学事件)、面对的问题;当然,具体情节要经适当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了讨论的焦点。  ③ 问题讨论——首先可设计一份案例讨论的作业单,包括学科知识要点、教学法和情境特点,以及案例的说明与注意事项。然后提了建议讨论的问题,如学科知识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情境问题、扩展问题。  ④ 诠释与研究——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可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结论可在这一部分展开。这里的分析,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面的探讨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最后,案例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例如横向的差别比较,纵向的改变和进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9、实验法:(比较研究法)  ⑴、什么是“实验法”?通俗地说,这是一种先想后做的研究方法(相对来说)  “想”:从已有的理论和经验出发,形成某种教育思想和理论构想,即“假说”(亦可称“假设”)  “做”:就是将形成的假说在积极主动有计划有控制的教育实践中加以验证。通过对实验对象变化、发展状况的观察,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效的验证和完善假说。  ⑵、试验法的特征:“验证假说”和“控制条件”是一切实验方法所具备的共性。但教育实验还有 伦理原则、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过程是很有价值的) 等特征。  ⑶、教育实验的几层含义:  首先,教育实验必须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次,教育教学实验必须科学地选择研究对象。  再次,教育教学实验也必须控制和操纵实验条件。  实验应当具有可重复性,亦即应不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经过重复实验后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应大致相同)。  ⑷教育实验中的几个概念:  ①什么叫“假说”?  所谓“假说”,就是根据事实材料和一定的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因果性和规律性在进行研究之前 预先做出一个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假说的形成是一个理论构思过程。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初步假设——形成假说。  ② 教育实验中的“变量”  自变量:(又称做实验因子或实验因素因素)。它由实验者操纵,由实验者自身独立的变化而引起其它变量发生变化。举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在这里,教材就是实验自变量。再如我校构建“‘乐学•会学’式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实验……。一个实验因子至少要有两种水平(比如两个组、两个班级等等)才能进行比较(如上所举就 必须至少要有两种教材)。否则其本身就不能构成实验因子。  因变量:因变量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是对自变量的反应变量,或曰“输出”。它是实验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之后所出现的效果变量。实验因变量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测性。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那些不是某实验所需要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这些统称为该实验研究的无关变量,也称非实验因子或无关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较实验,教材之外的教师水平、学生原有基础、家教、学习时间等一切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都是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控制无关变量非常重要: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关系,以确实保证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就必须排除其它无关因素的影响,控制无关因素,使实验除了自变量以外的其它条件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实验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则,实验就失败了。  ③ 实验的操作(严密控制实验过程至关重要):  一形成假说  二研究制定严谨科学的实验方案(选择被试、确定对比组、实验方法过程的设计、实验材料和工具的选择、研究无关变量及其控制措施、实验的阶段划分、原始过程性资料积累的方案与分工、成果形式的确定等等)  三按照方案实施实验  四形成实验的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性报告。  五对实验进行评价论证。  教育科研的方法当然不只是上述这些。但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师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辅法。主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反思研究法,质的研究法,等等;辅法有统计法,测量法,问卷法,等等。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  1、组建研究队伍。  2、确定研究对象  3、选择实验班  4、前测、分析和调研。  5、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六、课题管理——研究课题开题:  研究课题开题,也称课题设计和论证。研究课题的设计和论证是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和论证课题,就是研究人员从科学性、创新性、应用价值以及进行研究的条件等方面对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价值、研究基础、研究条件、研究分工、研究经费等进行分析、设计和论证。课题设计和论证,要抓住重点和关键。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是重点。  (一)开题意义:主要是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方面,阐明选题的意义。对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价值作用进行论证,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价值、思路,要阐明和论述清楚,把选题时已经有的基本思考或初步设想进一步细化,提出明确的认识。  (二)开题内容:报告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计划安排和分工等。报告研究现状:就是对所选课题涉及到的研究内容进行资料调研,研究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明确所选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指出可能实现的突破等。  报告研究内容:经过系统分析,列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所涉及到的全部研究内容并进行整理,形成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构成情况。  报告研究思路:阐明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课题研究的视角、方法、途径和目的,阐述本课题研究的重要观点。  报告研究目标: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未知的教育规律,在获得了对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以后,通过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间接地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课题研究成功的标志是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获得对某些教育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因此,要明确研究目标,把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分析归纳,形成具体的研究目标并明确地定下来。  确定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径、技术、手段或操作规则。研究方法要服从于研究目的。确定研究方法时需要考虑:本课题采用哪些研究方法;用什么方法和技术手段收集研究材料,整理和分析材料;如何安排具体的研究程序。  (三)开题方式:开题可在立项前,也有在立项后。开题的方式一般是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由课题负责人报告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统一认识,确定任务,明确分工。也可邀请专家作相关内容的学术报告。  七、实施课题研究  实施课题研究,主要是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概括结果。资料是研究者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科研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的文字材料、音像制品等的总称。资料在课题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是课题研究成果概括的依据。  (一)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搜集资料是指在课题研究中,围绕课题研究目的、运用既定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把所取得的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在课题研究搜集资料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是:  ⑴、文献资料不注明出处;  ⑵、事实性材料没有时间、地点,没有背景;  ⑶、对资料的可靠性缺乏考证;  ⑷、对代表性的事实性材料没能科学选择,有时使用数据前后自相矛盾,经常看到采用举例法,不知道该典型在所属群体中的位置;  ⑸、搜集资料的方法,使用的工具,调查问卷,往往是欠科学;  ⑹、对材料缺乏综合分析,有时变成材料堆砌,不知道为了说明什么问题;等。  1、怎样搜集资料?  ⑴是坚持围绕研究主题的指导思想,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设计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的计划;  ⑵、是设计科学、明确的搜集资料的工具;  ⑶、是采用适当的科学的方法,主要通过查阅文献档案、调查访问、发放问卷、实验观察、实验测试、学生作业等多条渠道、多种手段,传统手段、现代手段,广泛搜集能够反映研究对象实际的包括文字、实物、声像等各种资料;  ⑷、是按计划进行收集和采集,力求收集基础材料,采集原始数据;五是注重资料、数据的客观性。  倚楼听雨 发表于 2010-1-16 21:28:25  2、 制订调查计划  通过调查手段搜集资料,必须搞好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计划的内容是对调查全过程的分步骤、分阶段的细化的描述。设计调查计划内容包括明确调查题目、阐明调查目的、选定调查单位、规定调查规模、研究调查对象、说明调查方法、编写调查提纲、拟定调查顺序和时间安排等等,调查采集数据要制成表格。调查设计分为纵向设计和横向设计两种。  纵向设计是涉及随着时间推移收集资料的调查和在特定时间内及时收集资料的调查。一种纵向设计是趋势研究。这种研究,是在一段时间内对研究总体的纵向研究,通常要从总体中取样,再测量随机抽样。另一种是群体研究。这种研究,是在一段时间内对特定群体进行的纵向研究。再一种是专门对象研究。这种研究,是对同一样本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测量的纵向研究,其样本可以代表一个特定总体或一般总体。  横向设计是指在某一时间从一个样本或者从一个以上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总体的样本中收集数据。这种设计不能测量个体的变化,但能以不同调查对象间的差异反映总体的变化。  3、设计调查问卷,问卷是一种书面的个别调查。  问卷设计要求:  一是题目,要与调查目的相符,不要给被调查者以不良的心理刺激;  二是指导语或说明信,包括称谓、调查目的、调查意义及与被调查者的利益关系、回答问题的要求、两方的责任,最后注明联系人、联系地址及电话等;  三是问卷的具体内容有事实问题、态度问题(意见、情感、动机、观点等);  四是编号。  注意事项:问题内容切忌与主题无关,或模棱两可,或难理解,或有诱导性;文字表述要通俗、简炼、具体;问题顺序,时间顺序由近及远,内容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类别顺序由静态到动态;问卷长度要适当。  问卷可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开放式问卷,就是不事先给出问题选择答案有由问答者自己作答的一类问卷。这种问卷任由调查对象发表己见,更有利于反映真情,了解调查对象的独特观点、思想;但数据不标准化,处理就困难。对于不能用几种简单的答案就能概括清楚而要详加讨论的复杂问题,使用开放式问卷比较恰当。  八、普通老师怎样开展研究  (一)选题  结合日常工作选择“个人课题”,开展研究。所谓“个人课题”是指教师个人独立或教师小组合作承担的课题。它是一种切合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对改进教师自己教育教学有用的、能够促进教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题。这种“个人课题”一般是小课题,研究内容和范围都比较小,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富有教师内心体验的、情境性、过程性的描述,表现在实践上的创新和经验的先进性,具有教师自己的“话语系统”。  (二)研究中的具体工作  1、收集和学习与课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对研究对象的前测、后测的统计资料要收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研究的动态的资料,自身学习和研究的过程资料要记录和收集,对材料进行分类归档,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收集资料  2、参加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收集与整理课题研究的中的典型案例,一定数量的典型教例,学生发展变化的典型材料。  3、参与课题组内的专题讨论,经常撰写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论文(案例、经验材料等)  4、及时收集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绩效凭证,学生发展变化材料,老师教学水平变化材料  5、参加教育理论与政策的学习活动,注意学习与培训资料的积累,外出学习与交流要联系自己研究的课题,多向同等请教。  6、成果交流,经常发表成果(杂志、网络)参加学术评选活动(这样你的成果才有说服力,研究才有价值)  7、建立和管理档案  (三)、教师做课题研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明确课题的重点和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2、资料的整理  前期档案(资料):(主)主要包括课题申报立项材料、课题实施方案、开题论证材料等,  一、课题立项申请书  二、任务下达书(课题立项批准书)  三、课题论证材料  四、课题实施方案  五、开题报告  六、修改方案(滚动、更变、研究人员的调整,研究内容、方法、步骤变化等)  中期档案(资料):(副)主要包括实验数据资料、实验记录、实验过程中撰写的论文、教案、课堂实录、 等价段性成果、价段性小结等。  一、实验数据的处理  二、每年(学期)的研究计划、反思、总结  三、课题研究课实录  四、召开和参加课题会议的记录和重要会议的记录(包括会议研讨的主要问题、主要观点、形成的共识、存在的分歧)  五、研究活动的记录,(如:观察记录、访谈记录)  六、编制和使用的研究工具(量表,调查问卷、访谈提纲)  七、组织参加培训的记录  八、每年研究的成果和获奖证书  九、信息资料登记  十、经费使用登记表  (包括:典型安全、调查问卷、备课笔记、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方法效果、学生试卷作业、课题研究课录象、组织培训记录、过程评价的种类数据与材料、阅读过的主要文献和论文、种类图片资料、声象资料、电教软件和研究小结、价段总结、论文著作、获奖证书、价段检查记录等等)  后期档案资料(主):主要包括课题研究的总结,成果鉴定及推广、总结验收材料等 分卷建档,形成档案系列,资料包括:  一、课题研究报告  二、书面结题申请(课题的自然情况)  三、结题验收申请报告(上级验收部门统一下发)  四、最终的研究成果(论文集、课件集、研究报告、著作、成果推广材料等)  课题档案分主卷和副卷,  五、结题验收鉴定书  主卷:课题研究中形成的主要文件和材料  副卷:课题研究过程中全部的记实材料及主卷的佐证材料(比如说:调查学生的视力情况,在你形成的结果中有一个数据,那么你就要有你测试、调查的第一手材料作为佐证,不然,就不可信。)  3、课题研究的资料装订和归档  ⑴、课题档案的主卷与副卷分开装订,按资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和内容的内在联系分册装订  ⑵、每册资料都要进行编号,要体现资料的形成过程,反映资料上的隶属关系和程序上的衔接关系  ⑶、资料目录要放在卷首。  ⑷、编制档案封面要表明编号,课题名称、资料内容来源、时间、地点,提供者姓名等,主卷和副卷要对应统一号码,以便查阅。  ⑸、要独立建档(实行一题一档制)分期建档(呈现研究轨迹)

对于第三部门来说,其组织的自主性是当前研究的核心课题,这里的自主性有三个维度:一是独立性,即相对于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相对独立性;二是自我管理能力,即在独立的条件下能实现对本组织的自我监管;三是影响力,即该组织能对政府组织或经济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关于第三部门的研究可以参考康晓光的《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

回答 课题指考试的题目,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 写课题的步骤: 1、首先应该学会选题。找到适合自己的题目。 2、找好学习理论文献。需要找大量的文献来支持自己的课题。 3、设计好课题方案。自己先大体的设计出框架。 4、善于合作交流。跟自己的同事、朋友、学生多进行沟通。 扩展

(一)选题  1.课题来自哪里?  2.选题的一般原则  科学性:要有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预期结果要合理;研究方法要正确严谨。  可行性  创新性  3.选题的一般过程  (1)明确方向——发现问题  (2)浓缩范围——经验分析  (3)提示焦点——形成课题  4.选题的注意事项  (1)选题宜小不宜大  (2)选题应结合实际。选题要有新意。  (3)选题要考虑研究者的优势,与自身工作相结合,与研究者的能力相适应。  (二)申报课题  申报课题,也就是设计研究方案,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保证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使研究具体化的中心环节;是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有利于协作研究。一般上级部门开展的课题研究都附有课题申报表。  1.课题申报表(课题研究方案)组成:  (1)课题的表述与界定:课题的名称或题目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要体现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初一政治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  (2)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研究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研究。  研究目的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包括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外在目标(目的)、内在目标目的——学生发展)。  研究综述: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问题新、方法新、角度新、效果新。  (3)研究范围: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的界定;对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对关键概念的界定。  (4)研究内容: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法研究。  (5)研究方法:  ①注意事项:注意多种方法的使用;方法要写详细些;不能滥用方法  ②主要方法:  行动研究:  实验研究:  个案研究:  调查研究:  文献研究:  (6)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7)研究程序(步骤):研究的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开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8)预期成果的形式:①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②学生变化  (9)研究成员(及负责人、分工)  (10)经费预算及其他所需条件  2.填课题申报表(立项论证)  3.填写课题申报表的注意事项  (1)认识填写申报表的重要性。是成功的一半,不能应付。  (2)一式几份,要自己留一份,最好在电脑中保留一份。  (3)核心是目的意义、研究步骤、研究内容方法。  4.我的课题申报表  (三)开题论证  1.开题论证的含义、意义  2.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  3.与立项论证(申报课题)区别  4.召开开题论证会  (四)实施研究  1.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的指导作用  2.重视选择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的特征:  ⒈ 为行动而研究  为行动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所处的情境遇到的问题。研究目的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  ⒉ 在行动中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并非是经过特别安排的或控制的场景。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即是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行动的表现,也是实际工作者学会反省、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⒊ 由行动者研究  由行动者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而不是外来的专家学者。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见与咨询。是协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体。  3.重视资料的积累  (1)收集和学习与课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后测的统计资料要收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研究动态的资料要收集;自身学习和研究的过程资料要记录和收集;对材料进行分类归档;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收集资料。  (2)经常撰写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论文  (3)收集与整理课题研究中的典型案例:一定数量的典型教例;学生发展变化的典型材料。  (4)及时收集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凭证:学生变化发展的材料;教师教学水平变化材料。  (5)要有一本研究过程的大事记。  4.重视利用电脑和网络工具;  5.我的研究过程  (五)总结和推广阶段  1.整理相关资料;撰写报告或论文;  怎样撰写结题报告  ①题目:清楚、准确地呈现研究的主要问题;有时可加副标题。  ②前言(有时用“问题的提出”):表明研究的目的;说明选题的依据、课题价值与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现状、问题、趋势;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理论框架。字数不宜多、表述要具体、清楚。  ③方法:对方法进行说明,主要考虑:对课题进行界定;研究目标;研究程序、步骤;所使用的方法及其说明(实验法还需要解释假说)。  ④具体操作:  ⑤结果  说明:学生日记、作业、自己观察记录、体会感受、家长教师学生反馈等来说明和获得结果。  呈现方式:用文字或图表、数据、案例来分析;用逻辑或统计的方式来呈现结果。  注意事项:结果一定是自身或成员获取的;要定量与定性结合;资料翔实、文字简明。  ⑥讨论:  结果是否与目标一致?为什么一致或不一致?  对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  找出优劣、得失,进行讨论;  提出有待深入的问题进行讨论。  ⑦参考文献及附录。  我的结题报告  怎样撰写论文  我的研究论文  2.鉴定(使研究成果得到认可)  3.应用和推广阶段

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什么?

对于第三部门来说,其组织的自主性是当前研究的核心课题,这里的自主性有三个维度:一是独立性,即相对于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相对独立性;二是自我管理能力,即在独立的条件下能实现对本组织的自我监管;三是影响力,即该组织能对政府组织或经济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关于第三部门的研究可以参考康晓光的《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

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是指社会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有关社会调查研究对象、目的、方法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基本原则和公式等。这些基本理论贯穿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调查研究全过程之中。它们的基础有二,即哲学原理和具体科学原理。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指认识方法之外的具体操作方法,其中包括:课题确定的方法;明确调查研究具体目的;抽样的方法;对象、内容、类型的方法;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和条件准备的方法;抽样的方法;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调查资料整理、分析的方法;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等等。个人认为,整理、分析是最为核心的,它承上启下,不容马虎。社会调查研究有一些必须遵循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想结合原则、伦理道德原则。

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什么

对于第三部门来说,其组织的自主性是当前研究的核心课题,这里的自主性有三个维度:一是独立性,即相对于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相对独立性;二是自我管理能力,即在独立的条件下能实现对本组织的自我监管;三是影响力,即该组织能对政府组织或经济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关于第三部门的研究可以参考康晓光的《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

课”的本义是考核。《说文》里说:“课,试也。”  “课题”就是要尝试、探索、研究或讨论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把课题解释为: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课题是指为解决一个相对独立而单一的问题,而确定的最基本的研究单元。我们经常说“立项”,有的人把“课题”称“项目”,实际上课题与项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课题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具有较为单一而又独立的特征;而项目是由若干个彼此有联系的课题所组成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带有综合性的科研问题,  二、课题研究包含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实施研究、研究成果评价和推广等几个方面。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常见的、最基本的方式。课题不仅仅是研究问题的名称或题目,它还体现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以及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课题表明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限定了课题。  三、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可能形成哪些指导性的理论体系)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四、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1、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⑴、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⑵、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⑶、确定观察对象  ⑷、制定观察计划  ⑸、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⑹、规定统一性标准  ⑺、逐段提出观察提纲  2、 调查法: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 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  ⑴、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明确问题,得出结论)。  ⑵、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  ⑶、确定待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调查表不宜过长。  ⑷、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  ⑸、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  ⑹、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  ⑺、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  ⑻、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  ⑼、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⑽、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  3、测验法(测量法,问卷法)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模式基本是: ⑴、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教师个体比较适用。  ⑵ :预诊(反思、发现问题,得出改进的最初设想)——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其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  ⑵、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  ⑶、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5、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  6、经验总结法 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⑴、要注意经验的 先 进 性(观念必须更新)  ⑵、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⑶、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  ⑷、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7、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个案研究中,原始的资料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也可能通过对某个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说,进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或教改实验。观察或追踪一个人、几个人、一个团体、一节课……的过程,时间可长可短,依需要而定,进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  倚楼听雨 发表于 2010-1-16 21:28:13  8、案例研究法:(反思研究法)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案例”与“个案”的很多相同之处的,前者是一个个片断,偏重于事,后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偏重于人或人)  在案例的叙写上,要具备下列条件:  ⑴、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冲突;  ⑵、是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不应是对事情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对事情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  ⑶、描述中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⑷、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  ⑸、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发生的特定的背景。  案例的结构 (每个完整的案例大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① 主题与背景——每个案例都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 情境描述——案例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是多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教学事件)、面对的问题;当然,具体情节要经适当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了讨论的焦点。  ③ 问题讨论——首先可设计一份案例讨论的作业单,包括学科知识要点、教学法和情境特点,以及案例的说明与注意事项。然后提了建议讨论的问题,如学科知识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情境问题、扩展问题。  ④ 诠释与研究——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可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结论可在这一部分展开。这里的分析,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面的探讨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最后,案例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例如横向的差别比较,纵向的改变和进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9、实验法:(比较研究法)  ⑴、什么是“实验法”?通俗地说,这是一种先想后做的研究方法(相对来说)  “想”:从已有的理论和经验出发,形成某种教育思想和理论构想,即“假说”(亦可称“假设”)  “做”:就是将形成的假说在积极主动有计划有控制的教育实践中加以验证。通过对实验对象变化、发展状况的观察,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效的验证和完善假说。  ⑵、试验法的特征:“验证假说”和“控制条件”是一切实验方法所具备的共性。但教育实验还有 伦理原则、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过程是很有价值的) 等特征。  ⑶、教育实验的几层含义:  首先,教育实验必须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次,教育教学实验必须科学地选择研究对象。  再次,教育教学实验也必须控制和操纵实验条件。  实验应当具有可重复性,亦即应不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经过重复实验后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应大致相同)。  ⑷教育实验中的几个概念:  ①什么叫“假说”?  所谓“假说”,就是根据事实材料和一定的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因果性和规律性在进行研究之前 预先做出一个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假说的形成是一个理论构思过程。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初步假设——形成假说。  ② 教育实验中的“变量”  自变量:(又称做实验因子或实验因素因素)。它由实验者操纵,由实验者自身独立的变化而引起其它变量发生变化。举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在这里,教材就是实验自变量。再如我校构建“‘乐学•会学’式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实验……。一个实验因子至少要有两种水平(比如两个组、两个班级等等)才能进行比较(如上所举就 必须至少要有两种教材)。否则其本身就不能构成实验因子。  因变量:因变量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是对自变量的反应变量,或曰“输出”。它是实验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之后所出现的效果变量。实验因变量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测性。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那些不是某实验所需要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这些统称为该实验研究的无关变量,也称非实验因子或无关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较实验,教材之外的教师水平、学生原有基础、家教、学习时间等一切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都是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控制无关变量非常重要: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关系,以确实保证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就必须排除其它无关因素的影响,控制无关因素,使实验除了自变量以外的其它条件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实验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则,实验就失败了。  ③ 实验的操作(严密控制实验过程至关重要):  一形成假说  二研究制定严谨科学的实验方案(选择被试、确定对比组、实验方法过程的设计、实验材料和工具的选择、研究无关变量及其控制措施、实验的阶段划分、原始过程性资料积累的方案与分工、成果形式的确定等等)  三按照方案实施实验  四形成实验的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性报告。  五对实验进行评价论证。  教育科研的方法当然不只是上述这些。但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师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辅法。主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反思研究法,质的研究法,等等;辅法有统计法,测量法,问卷法,等等。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  1、组建研究队伍。  2、确定研究对象  3、选择实验班  4、前测、分析和调研。  5、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六、课题管理——研究课题开题:  研究课题开题,也称课题设计和论证。研究课题的设计和论证是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和论证课题,就是研究人员从科学性、创新性、应用价值以及进行研究的条件等方面对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价值、研究基础、研究条件、研究分工、研究经费等进行分析、设计和论证。课题设计和论证,要抓住重点和关键。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是重点。  (一)开题意义:主要是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方面,阐明选题的意义。对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价值作用进行论证,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价值、思路,要阐明和论述清楚,把选题时已经有的基本思考或初步设想进一步细化,提出明确的认识。  (二)开题内容:报告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计划安排和分工等。报告研究现状:就是对所选课题涉及到的研究内容进行资料调研,研究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明确所选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指出可能实现的突破等。  报告研究内容:经过系统分析,列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所涉及到的全部研究内容并进行整理,形成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构成情况。  报告研究思路:阐明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课题研究的视角、方法、途径和目的,阐述本课题研究的重要观点。  报告研究目标: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未知的教育规律,在获得了对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以后,通过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间接地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课题研究成功的标志是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获得对某些教育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因此,要明确研究目标,把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分析归纳,形成具体的研究目标并明确地定下来。  确定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径、技术、手段或操作规则。研究方法要服从于研究目的。确定研究方法时需要考虑:本课题采用哪些研究方法;用什么方法和技术手段收集研究材料,整理和分析材料;如何安排具体的研究程序。  (三)开题方式:开题可在立项前,也有在立项后。开题的方式一般是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由课题负责人报告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统一认识,确定任务,明确分工。也可邀请专家作相关内容的学术报告。  七、实施课题研究  实施课题研究,主要是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概括结果。资料是研究者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科研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的文字材料、音像制品等的总称。资料在课题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是课题研究成果概括的依据。  (一)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搜集资料是指在课题研究中,围绕课题研究目的、运用既定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把所取得的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在课题研究搜集资料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是:  ⑴、文献资料不注明出处;  ⑵、事实性材料没有时间、地点,没有背景;  ⑶、对资料的可靠性缺乏考证;  ⑷、对代表性的事实性材料没能科学选择,有时使用数据前后自相矛盾,经常看到采用举例法,不知道该典型在所属群体中的位置;  ⑸、搜集资料的方法,使用的工具,调查问卷,往往是欠科学;  ⑹、对材料缺乏综合分析,有时变成材料堆砌,不知道为了说明什么问题;等。  1、怎样搜集资料?  ⑴是坚持围绕研究主题的指导思想,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设计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的计划;  ⑵、是设计科学、明确的搜集资料的工具;  ⑶、是采用适当的科学的方法,主要通过查阅文献档案、调查访问、发放问卷、实验观察、实验测试、学生作业等多条渠道、多种手段,传统手段、现代手段,广泛搜集能够反映研究对象实际的包括文字、实物、声像等各种资料;  ⑷、是按计划进行收集和采集,力求收集基础材料,采集原始数据;五是注重资料、数据的客观性。  倚楼听雨 发表于 2010-1-16 21:28:25  2、 制订调查计划  通过调查手段搜集资料,必须搞好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计划的内容是对调查全过程的分步骤、分阶段的细化的描述。设计调查计划内容包括明确调查题目、阐明调查目的、选定调查单位、规定调查规模、研究调查对象、说明调查方法、编写调查提纲、拟定调查顺序和时间安排等等,调查采集数据要制成表格。调查设计分为纵向设计和横向设计两种。  纵向设计是涉及随着时间推移收集资料的调查和在特定时间内及时收集资料的调查。一种纵向设计是趋势研究。这种研究,是在一段时间内对研究总体的纵向研究,通常要从总体中取样,再测量随机抽样。另一种是群体研究。这种研究,是在一段时间内对特定群体进行的纵向研究。再一种是专门对象研究。这种研究,是对同一样本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测量的纵向研究,其样本可以代表一个特定总体或一般总体。  横向设计是指在某一时间从一个样本或者从一个以上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总体的样本中收集数据。这种设计不能测量个体的变化,但能以不同调查对象间的差异反映总体的变化。  3、设计调查问卷,问卷是一种书面的个别调查。  问卷设计要求:  一是题目,要与调查目的相符,不要给被调查者以不良的心理刺激;  二是指导语或说明信,包括称谓、调查目的、调查意义及与被调查者的利益关系、回答问题的要求、两方的责任,最后注明联系人、联系地址及电话等;  三是问卷的具体内容有事实问题、态度问题(意见、情感、动机、观点等);  四是编号。  注意事项:问题内容切忌与主题无关,或模棱两可,或难理解,或有诱导性;文字表述要通俗、简炼、具体;问题顺序,时间顺序由近及远,内容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类别顺序由静态到动态;问卷长度要适当。  问卷可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开放式问卷,就是不事先给出问题选择答案有由问答者自己作答的一类问卷。这种问卷任由调查对象发表己见,更有利于反映真情,了解调查对象的独特观点、思想;但数据不标准化,处理就困难。对于不能用几种简单的答案就能概括清楚而要详加讨论的复杂问题,使用开放式问卷比较恰当。  八、普通老师怎样开展研究  (一)选题  结合日常工作选择“个人课题”,开展研究。所谓“个人课题”是指教师个人独立或教师小组合作承担的课题。它是一种切合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对改进教师自己教育教学有用的、能够促进教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题。这种“个人课题”一般是小课题,研究内容和范围都比较小,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富有教师内心体验的、情境性、过程性的描述,表现在实践上的创新和经验的先进性,具有教师自己的“话语系统”。  (二)研究中的具体工作  1、收集和学习与课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对研究对象的前测、后测的统计资料要收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研究的动态的资料,自身学习和研究的过程资料要记录和收集,对材料进行分类归档,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收集资料  2、参加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收集与整理课题研究的中的典型案例,一定数量的典型教例,学生发展变化的典型材料。  3、参与课题组内的专题讨论,经常撰写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论文(案例、经验材料等)  4、及时收集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绩效凭证,学生发展变化材料,老师教学水平变化材料  5、参加教育理论与政策的学习活动,注意学习与培训资料的积累,外出学习与交流要联系自己研究的课题,多向同等请教。  6、成果交流,经常发表成果(杂志、网络)参加学术评选活动(这样你的成果才有说服力,研究才有价值)  7、建立和管理档案  (三)、教师做课题研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明确课题的重点和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2、资料的整理  前期档案(资料):(主)主要包括课题申报立项材料、课题实施方案、开题论证材料等,  一、课题立项申请书  二、任务下达书(课题立项批准书)  三、课题论证材料  四、课题实施方案  五、开题报告  六、修改方案(滚动、更变、研究人员的调整,研究内容、方法、步骤变化等)  中期档案(资料):(副)主要包括实验数据资料、实验记录、实验过程中撰写的论文、教案、课堂实录、 等价段性成果、价段性小结等。  一、实验数据的处理  二、每年(学期)的研究计划、反思、总结  三、课题研究课实录  四、召开和参加课题会议的记录和重要会议的记录(包括会议研讨的主要问题、主要观点、形成的共识、存在的分歧)  五、研究活动的记录,(如:观察记录、访谈记录)  六、编制和使用的研究工具(量表,调查问卷、访谈提纲)  七、组织参加培训的记录  八、每年研究的成果和获奖证书  九、信息资料登记  十、经费使用登记表  (包括:典型安全、调查问卷、备课笔记、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方法效果、学生试卷作业、课题研究课录象、组织培训记录、过程评价的种类数据与材料、阅读过的主要文献和论文、种类图片资料、声象资料、电教软件和研究小结、价段总结、论文著作、获奖证书、价段检查记录等等)  后期档案资料(主):主要包括课题研究的总结,成果鉴定及推广、总结验收材料等 分卷建档,形成档案系列,资料包括:  一、课题研究报告  二、书面结题申请(课题的自然情况)  三、结题验收申请报告(上级验收部门统一下发)  四、最终的研究成果(论文集、课件集、研究报告、著作、成果推广材料等)  课题档案分主卷和副卷,  五、结题验收鉴定书  主卷:课题研究中形成的主要文件和材料  副卷:课题研究过程中全部的记实材料及主卷的佐证材料(比如说:调查学生的视力情况,在你形成的结果中有一个数据,那么你就要有你测试、调查的第一手材料作为佐证,不然,就不可信。)  3、课题研究的资料装订和归档  ⑴、课题档案的主卷与副卷分开装订,按资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和内容的内在联系分册装订  ⑵、每册资料都要进行编号,要体现资料的形成过程,反映资料上的隶属关系和程序上的衔接关系  ⑶、资料目录要放在卷首。  ⑷、编制档案封面要表明编号,课题名称、资料内容来源、时间、地点,提供者姓名等,主卷和副卷要对应统一号码,以便查阅。  ⑸、要独立建档(实行一题一档制)分期建档(呈现研究轨迹)

课题研究的要求、方法和步骤  (一)选题  选题是课题研究的起始,也就是确定自己要研究什么课题。  1.课题来自哪里?  (1)学校或学校以上相关部门提供的参考课题或供申报的课题  (2)教师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到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上升为课题  2.选题的一般原则  科学性:要有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预期结果要合理;研究方法要正确严谨,要有可行性和创新性。  3.选题的一般过程  (1)明确方向——发现问题  (2)浓缩范围——经验分析  (3)提示焦点——形成课题  4.选题的注意事项  (1)选题宜小不宜大  (2)选题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来源于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选题要有新意。课题的表述应简明、具体。  (3)选题要考虑研究者的优势,与自身工作相结合,与研究者的能力相适应。  (二)申报课题  申报课题,也就是设计研究方案,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保证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使研究具体化的中心环节;是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有利于协作研究。一般上级部门开展的课题研究都附有课题申报表。  1.课题申报表(课题研究方案)组成:  (1)课题的表述与界定:课题的名称或题目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要体现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强化预习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研究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研究。  研究目的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包括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外在目标(目的)、内在目标目的——学生发展)。  研究综述: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问题新、方法新、角度新、效果新。  (3)研究范围: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的界定;对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对关键概念的界定。  (4)研究内容: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法研究。  (5)研究方法:  ①注意事项:注意多种方法的使用;方法要写详细些;不能滥用方法  ②主要方法:行动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  (6)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7)研究程序(步骤):研究的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开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8)预期成果的形式:①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②学生变化  (9)研究成员(及负责人、分工)  (10)经费预算及其他所需条件  2.填课题申报表(立项论证)  3.填写课题申报表的注意事项  (1)认识填写申报表的重要性。是成功的一半,不能应付。  (2)一式几份,要自己留一份,最好在电脑中保留一份。  (3)核心是目的意义、研究步骤、研究内容方法。  4.课题申报表  (三)开题论证  1.开题论证的含义、意义  2.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  3.与立项论证(申报课题)区别  4.召开开题论证会  (四)实施研究  一.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的指导作用  二.重视选择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的特征:  ⒈ 为行动而研究  为行动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所处的情境遇到的问题。研究目的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  ⒉ 在行动中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并非是经过特别安排的或控制的场景。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即是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行动的表现,也是实际工作者学会反省、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⒊ 由行动者研究  由行动者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而不是外来的专家学者。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见与咨询。是协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体。有些课题项目学生也可参与研究。  三.重视资料的积累  (1)收集和学习与课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后测的统计资料要收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研究动态的资料要收集;自身学习和研究的过程资料要记录和收集;对材料进行分类归档;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收集资料。  (2)经常撰写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论文。  (3)收集与整理课题研究中的典型案例:一定数量的典型教例;学生发展变化的典型材料。  (4)及时收集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凭证:学生变化发展的材料;教师教学水平变化材料。  (5)要有一本研究过程的大事记。  四.重视利用电脑和网络工具;  五.我的研究过程  (五)结题、总结和推广  1.整理相关资料;撰写报告或论文;  怎样撰写结题报告  ①题目:清楚、准确地呈现研究的主要问题;有时可加副标题。  ②前言(有时用“问题的提出”):表明研究的目的;说明选题的依据、课题价值与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现状、问题、趋势;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理论框架。字数不宜多、表述要具体、清楚。  ③方法:对方法进行说明,主要考虑:对课题进行界定;研究目标;研究程序、步骤;所使用的方法及其说明(实验法还需要解释假说)。  ④具体操作:  ⑤结果  说明:学生日记、作业、自己观察记录、体会感受、家长教师学生反馈等来说明和获得结果。  呈现方式:用文字或图表、数据、案例来分析;用逻辑或统计的方式来呈现结果。  注意事项:结果一定是自身或成员获取的;要定量与定性结合;资料翔实、文字简明。  ⑥讨论:  结果是否与目标一致?为什么一致或不一致?  对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  找出优劣、得失,进行讨论;  提出有待深入的问题进行讨论。  ⑦参考文献及附录。  附:学校如何通过制度建设管理课题研究  1.成立领导机构  2.制定课题研究规划(三年)  3.提供校级课题和一级子课题  4.制定课题评估办法  5.实施层次性管理、网络化管理和过程管理  6.经费保障

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研究导论作者 何增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理论再度流行起来并成为当代西方学术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在西方政治家和公众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主张社会独立于国家而存在的思想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传统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但以国家和社会的分离为基础的的近代公民社会概念是在17-19世纪之间才出现的。近代公民社会理论是西欧和美国资产阶级反对专制主义国家和重商主义国家、捍卫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重要武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民社会概念得到复活。起初它主要被西方少数左翼学者和东欧一些激进学者用来批判现实社会并阐明理想社会之轮廓。80年代后,公民社会概念逐渐融入西方主流派知识话语体系之中,关于公民社会的讨论日益增多。1989年苏东剧变后,对公民社会的研究在西方和苏东学术界形成空前的热潮。各个大学纷纷成立公民社会研究团体,公民社会概念也成为众多学术论著和国际性学术会议频频讨论的一个话题。90年代后,公民社会研究热潮从西方和苏东学术界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些国家的学者也纷纷用这一概念分析本国的历史和现实或探寻本国公民社会的构建问题。公民社会理论遂成为当代世界一股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潮。 一、公民社会概念的界定 “Civil Society”一词在国内有三种不同的译名,即“公民社会”、“市民社会”和“民间社会”。正如俞可平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这三种不同的中文译名之间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差别。“市民社会”是最为流行的术语,也是Civil Society的经典译名,它来源于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中文译名。但这一术语在实际使用中带有一定的贬义,传统上人们往往把它等同于资产阶级社会。“民间社会”是台湾学者的译法,它是一个中性的称谓,但不少人认为它过于边缘化。“公民社会”则是一个褒义的称谓,它强调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因而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喜欢这一新的译名。 关于公民社会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意见不一,由此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公民社会定义。这些定义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建立在国家和社会的二分法基础上,公民社会在此指独立于国家但又受到法律保护的社会生活领域及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社会价值和原则。另一类则建立在国家-经济-公民社会的三分法基础之上,公民社会在此指介于国家与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则。进入90年代以来,以三分法为基础的公民社会定义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戈登-怀特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他指出:“当代使用这个术语的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公民社会的主要思想是:它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他主张将企业或经济机构同公民社会分开来对待,前者作为经济社会或经济系统构成了公民社会的基础。 二、公民社会理论的基本架构 公民社会理论主要致力于研究公民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和文化特征,以及公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就西方学者已有共识的观点来看,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及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 1、私人领域。持等一类定义的公民社会论者认为,私人领域是指私人自主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活动的领域。其中市场机制和私人产权构成这种私人领域的两大要素,它们保证个人能够自主地从事经济活动和追求特殊的私人利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关于公民社会的论述主要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因此将其译为“市民社会”是比较准确的。持第二类定义的公民社会论者则主要在个人私域意义上使用私人领域这一术语,他们认为个人私域(个人的家庭生活或私人生活领域)构成个人自我发展和道德选择的领域,个人在这一领域应享有的充分的隐私权。 2、志愿性社团。这种志愿性社团不是建立在血缘或地缘联系的基础上,成员的加入或退出是自愿的,并且不以赢利为目的。它是团体成员基于共同利益或信仰而自愿结成的社团,是一种非政府的、非营利的社团组织。志愿性社团为公民提供了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和手段,提高了他们的参与能力与水平,因此,当代公民社会论者多把志愿性社团看作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有人甚至在二者之间划等号。 3、公共领域。当代关于公共领域的思想主要得益于哈贝马斯这位当代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评判。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讨论构成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 4、社会运动。西方左翼学者一般都把社会运动或新社会运动看作是公民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性要素。他们把反叛现实社会和实现理想社会的希望寄托于此。其他公民社会论者则不太强调这个要素。 公民社会不仅包括上述结构性要素,还包括与之互为表里和相互支持的基本价值或原则,后者构成公民社会之文化特质。关于文化特质的内容,公民社会论者认识也不一致。大体说来,这些基本的社会价值或原则是: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开放性、法治原则。 1、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假设一直是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石。它假定个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公民社会和国家都是为了保护和增进个人的权利和利益而存在的。 2、多元主义。它要求个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团组织的多样化,思想的多元化。维系这种多元主义的是提倡宽容和妥协的文化。 3、公开性和开放性。政务活动的公开化和公共领域的开放性是公众在公共领域进行讨论和进行政治参与的前提条件,因此当代公民社会论者无不坚持公开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4、参与性。强调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制约国家权力,是公民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5、法治原则。公民社会论者强调要从法律上保障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在三分法的情况下还要保障它同经济系统的分离。他们认为倡导法治原则的目的是为了划定国家行动的界限,反对国家随意干公民社会内部事务,从而保证公民社会成为一个真正自主的领域。 公民社会的上述结构特征和文化特征无疑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或规范的公民社会模式,现实存在的公民社会与之有着很大的差距。同时,上述有关公民社会特征的论述具有浓厚的西方中心论特别是欧洲中心论色彩,因而其普适性值得怀疑,这是一些西方学者都承认的事实。但不少公民社会论者对这种公民社会的前景充满信心。 公民社会论者都同意,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特是它相对于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只有保护这种独立性和自主权,公民社会的上述结构特征及文化特征才能得以维持。公民社会理论理论家往往偏激地把国家看作为对公民社会的最大威胁。因此,反对国家对公民社会的压制和干预,反对国家职能的过分扩张,追求社会生活领域的自治和维护公民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这些公民社会论者斗争的主要目标。在三分法的情况下,反对经济系统的过分扩张和商业化倾向的侵蚀,也是维护公民社会的独立性所必不可少的。公民社会理论的批评者正确地指出,国家并不总是对公民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相反国家的保护和管理对于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心不可少。 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公民社会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公民社会理论家提出的公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模式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有五种:公民社会制衡国家、公民社会对抗国家、公民社会与国家共生共强、公民社会参与国家、公民社会与国家合作互补等。 公民社会制衡国家。现代自由主义认为国家是“必要的邪恶”,国家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公民社会需要国家调停其内部利益冲突,保护其安全及完成公民社会所无力承担的公益事业。国家是邪恶的,若无外力制止,国家权力和国家活动范围将无限制的扩张下去,从而危及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因此,自由主义者主张以公民社会来制衡国家,划定国家行动的界限(不得侵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限制国家权力的扩张。当代公民社会论者继承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并已形成一种共识,即一个活跃的和强有力的公民社会乃是民主必不可少的条件。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独立的公民社会的民主实践(政治参与和舆论监督等)才能有效地控制国家权力的滥用并使国家易于对民众的要求作出反应。 公民社会对抗国家。托马斯-潘恩首次提出这一命题。他认为,公民社会和国家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公民社会愈完善,对国家需求就愈小。理想的国家是最低限度的国家。潘恩还认为,反抗那些随意剥夺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和非宪政国家是正当的、合法的行为。当代少数激进的公民社会论者继承了这一观点。东欧公民社会研究者把前社会主义政权下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关系描述为一种支配和被支配、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因此他们主张反对国家对公民社会的压制,扩大公民社会的自主活动空间。美国学者阿拉托也将波兰的社会运动描述为“公民社会反抗国家”的兴起。 公民社会与国家共生共强。还有些公民社会论者认为,在民主体制下,公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理想格局是强国家和强公民社会和谐共存。以研究东欧问题见长的美国学者迈克尔-伯恩哈德即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民主体制下惟一良好的权力配置就是强国家和强公民社会共存。在这种实力格局下,国家有能力有效地工作,公民社会与足够强大以防止国家过分自主而不对社会的要求作出反应。双方中任何一方力量过弱或者都很弱小,都会产生严重的问题。只有双方各自相对于对方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并彼此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双方各自的功能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公民社会参与国家。参与国家事务是公民社会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对于公民社会参与国家的模式。公民社会论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西方公民社会参与国家的模式有两类:一类是多元主义模式,美国是其代表,公民社会中的各种利益集团享有平等地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另一类模式是社团主义的模式,以瑞典为代表,国家认可某些大的社团组织的行业或职业利益的代表权力并为它们提供了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其他利益集团则被排除在政治过程之外。对这两种模式的优劣,公民社会论者内部意见很不一致。 公民社会与国家合作互补。持此论者反对那种把国家和公民社会对立起来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内在冲突的观点。他们认为,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对集体需要作出反应方面,公民社会和国家可以相互补充,这二者之间可以建立起很好的合作关系。不少公民社会论者指出,由于“政府失效”、“市场失效”和“第三部门失效”同时存在,这三者之间必须建立起很好的合作互补的关系。萨拉蒙等人进而认为,只有在公民社会、国家以及商业领域之间建立起相互支持、高度合作的关系,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和经济增长才有望实现。 公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这五种模式之间并非彼此排斥的关系,它们各自在某些方面包含着真理。这些模式远未穷尽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全部内容,它们只是对复杂的现实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论概括,而且这种概括还带有强烈的理想化色彩。 三、公民社会理论复兴的缘由 公民社会概论在20世纪80年代后在全球范围内的再度流行,与当代世界各国所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及学者们对此的理论反思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西方,民主政治的畸变,凯恩斯主义的失灵,福利国家的危机,促成一些学者的理论反思。二战后西方民主政治出现了一些畸形的变化:一是国家权力日益向行政部门手中集中,权力分立、地方自治等传统体制和观念受到动摇;二是一些大的利益集团或社团组织的政治影响力日益增加,普通民众由于缺乏组织手段而被排斥在政府决策过程之外;三是行政官僚有向专家治国、信息垄断方向发展的趋势,普通的民众的知情权、参政权受到侵害。在经济方面,凯恩斯主义力图通过国家干预刺激有效需求来缓解经济危机的努力遇到了严重的挫折,70年代后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贷膨胀并发症,凯恩斯主义失灵了。在社会政策方面,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因财政危机而难以为继,现代福利国家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 面对严峻的现实,一些理论家对单纯依靠国家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效能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同时对国家权力膨胀和国家干预扩张的政治后果开始警觉起来。17-18世纪出现于西方的近代公民社会理论为这些理论家从哲学层面上批判现实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近代公民社会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生活可以通过自由市场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而无须国家干预其内部事务。这一理论认为,日益膨胀的国家权力和机构会对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构成严重的威胁。不同的政治立场的理论家均从这一理论中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新保守主义理论家用这一理论来猛烈抨击社会民主党奉行的福利国家政策和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新左派理论家用它来批判现代西方国家的官僚化趋势,批判民主社会主义和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 在东方,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受到批判及随后进行的改革努力刺激一些学者进行理论反思。在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体制中,公民社会为国家所淹没,国家在人们的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享有充分的行动自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它使普通民众养成对国家的依赖感和懒惰思想,来自民间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受到窒息,同时政治权力滥用的现象也愈演愈烈。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先后受到前苏联东欧各国执政党和以民主化为方向的政治改革在这些国家也逐步推行开来。一种独立于国家的公民社会在这些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公民社会研究在这些国家也就应运而生了。 广大发展中国家,由权威主义政权推行发展主义政策的发展模式陷入困境,促使这些国家的学者思考如何监督和制约高度自主的国家的问题。除了东亚个别成功的例子外,由国家唱独角戏的发展努力在发展中国家几乎者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经济停滞,贫困加剧,环境恶化,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国家在发展进程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并傧弃了对国家能力和作用的过高的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同时,发展中国家所普通建立的权威主义政权。由于公民社会的弱小而获得了高度的自主性并缺乏相应的责任制约束。权威主义政权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这些都促使一些理论家思考如何控制高度自主而又不负责任的国家的问题,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公民社会。 近代公民社会理论敏锐地握住了市场化和民主化的世界潮流,因而得以再度流行。在近代西欧,以广泛干预经济为特征的重商主义国家和以绝对的、不受制约的权力为特征的专制主义国家,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的桎梏。以反对重商主义国家和专制主义国家为已任的近代公民社会理论应运而生。按照近代公民社会理论的观点(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公民社会乃是商业社会独有的一种文明。在这种社会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活动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会自然而然地增进社会的利益。公民社会具有自我调节、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内部能力,这样国家对其内部事务的干预就成为不必要的了。亚当-斯密的理论为倡导国家干预经济的重商主义理论敲响了丧钟。马克思精辟地分析了公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相分离的政治意义。他指出;“政治制度本身只有在私人领域达到独立存在的地方才能发展,在商业和地产还不自由,还没有达到独立存在的地方,也就不会有政治制度(指现代政治制度)。”市场经济的诞生为公民社会的存在提供了经济基础,而公民社会的独立存在又为代议制民主奠定结构性基础。各种志愿性社团组织的发展和非官方的公共领域的活跃,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好了组织准备和舆论准备。近代公民社会理论也通过公共领域的启蒙运动而深入人心。所有这一切都促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功和巩固。随后建立的民主宪政国家为公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提供了法律上和制度上的保证。托克维尔等人根据民主国家的经验得出结论,即使在民主国家中,一个活跃的、警觉的和强有力的公民社会对于防止专制主义的复活和巩固民主制度都是必不可少的。近代公民社会理论的上述观点对当代世界各国实现民主化或进一步民主化(欧美各国仍面临着进一步民主化的任务)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当代世界一些理论家重新拾起了被遗忘许久的公民社会理论作出新的阐发。在20世纪80年代的市场化和民主化潮流中,这一理论得以再度流行起来。随着公民社会理论的流行,被称为“公民社会部门”的第三部门的研究自然也就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 四、当代公民社会理论对近代公民社会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当代公民社会理论努力把近代公民社会理论中两种传统的积极因素结合起来。 从洛克到托克维尔等人的近代公民理论中的自由主义传统看到了国家压制人类的自由和权利的危险性。他们认为不受到制约的国家权力、不断扩张的国家干预对人类的自由和权利构成了持久的威胁。因此他们主张维护公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离,依靠一个活跃的、强有力的公民社会来制衡国家权力,同时扩大公民社会的自治范围,缩小国家的活动范围。在他们那里,公民社会被理想化,国家干预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被置而不论。在受黑格尔和马克思影响的公民社会理论的社会主义传统中,公民社会内部的剥削、压迫、不平等等问题得到充分的揭露,他们认为要解决公民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家干预就是必不可少的。依靠国家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思想在社会主义传统中根深蒂固,这种传统存在着走向国家主义的危险。当代公民社会理论家,特别是西方左翼公民社会理论家,力图吸收这两种传统中的积极因素,摈弃其消极影响。为此他们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和“民主的公民社会”等概念。在他们看来,坚持公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离,保持一个活跃的、强大的和参与性的公民社会,不断扩大社会自主领域,限制国家活动范围,对于保证政治民主至关重要。同时他们还主张依靠社会运动等多种形式实现公民社会内部的民主化,并认为公民社会和政治民主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二)、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并重,其中实证性研究在90年代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近代公民社会理论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或政治哲学。作为一种政治理想,它在批判现实社会、动员人们反对专制主义国家和重商主义国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自由市场经济和立宪民主国家确立的地方,近代公民社会理论又为它们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辩护。与上述作用相适应,规范性研究在近代公民社会理论中占主导地位。 当代公民社会理论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又是一种政治社会学理论。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理论,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功能。80年代以来后马克思主义的公民社会理论和新保守主义的公民社会理论,分别从左的和右的方面对现实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他们那里,公民社会理论主要是一种规范性理论。其他一些公民社会理论家主要把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分析性概念来使用。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公民社会理论强调以它为中心来研究问题,它反对国家为中心和以经济为中心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分析性概念,公民社会主要被当作一种社会实体或历史实体来对待。人们致力于从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组织理论等多学科对它及其与国家的关系进行实证的研究。90年代后,这种实证性研究明显地加强。也正是从这时起,公民社会社会理论和第三部门研究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它们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尽管这两种理论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三)从新的角度把握公民社会概念 近代公民社会理论把公民社会视为与国家相对的一个概念,并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建构公民社会概念。早期自由主义公民社会理论把自私自利的、但又享有一定自由和权利的个人当作公民社会的主体。后来的自由主义公民社会理论家如托克维尔等人把公民社会看作是各种志愿性结社的集合体。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等人主要是强调公民社会的经济方面。 当代公民社会理论继承了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二分法,有的公民社会理论家还进一步提出了国家-经济-公民社会三分法,并在此基础上界定公民社会。对公民社会要领的结构性要素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公共领域、新社会运动进入到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之列。同时,人们对支持公民社会结构性要素的文化要素的认识也更加清晰。公民社会作为一种文明,包含着一系列的价值和信仰,同时意味着人们奉行与这些价值和信仰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同时,有赖于葛兰西,人们对公民社会在建构和解构霸权方面的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 (四)对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反国家主义色彩逐步减弱 近代公民社会理论关于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模式的设想主要有三种:公民社会对抗国家、公民社会从属于国家、公民社会制衡国家。倡导公民社会对抗国家的托马斯-潘恩面对的是一个专制主义和干预主义的政权(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政府),他为公民社会反抗这种政权的合法性进行了有力的辩护。倡导公民社会从属于国家的黑格尔面对的是一个各种私人利益角逐于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公民社会,因此他寄希望于代表普通利益的国家调停公民社会内部的冲突并解决公民社会所无力解决的问题。倡导公民社会制衡国家的托克维尔面对是的是一个国家权力和机构日益膨胀的宪政国家(初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因此他主张保持一个活跃的、警觉的、强有力的公民社会(主要由各种民间社团组成)。 当代公民社会理论家既继承了上述模式中的合理思想,同时又有所发展。公民社会理论中强烈的反国家主义色彩逐步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所取代。首先,他们一般认为,极权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是一种压制和反抗的关系。公民社会要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只能同这种类型国家压制公民社会的一切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其次,他们认识到民主国家也有走向专制的危险,公民社会在这种国家中可以作为一种制衡力量而发挥作用。第三,公民社会与国家干预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除了少数新保守主义者外,当代公民社会理论家一般都抛弃了主张对公民社会放任自流的最低限度的国家思想。同时他们也不赞成黑格尔的普遍国家思想,因为它会将公民社会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当代公民社会理论家一方面主张扩大社会自主领域,缩小国家干预范围,另一方面也主张,重新界定国家职能使之成为公民社会的保护进、监督者和调节者。第四,公民社会参与国家问题。当代公民社会理论家既主张公民社会应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并影响政治决策,又反对公民社会成员将自己的斗争仅仅限于政治领域,而忽略了反对文化霸权和争取经济民主的斗争。同时他们认为,公民社会不应将自己的活动限定在国家的层次上,还应该延伸到基层社区和国际社会的层次上。 总之,民主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潮流,公民社会在推动这两大潮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强大的、活跃的、参与式的公民社会将使国家更加负责任地行动并对公民的需要更快的做出反应。因此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已经成为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同时,公民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到发展项目之中,可以极大地弥补国家能力的不足并促进以官民合作为特征的治理和善治。公民通过参与各种志愿性社团组织所形成的互惠、信任、合作等规范,正是维系民主和促进发展都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本。加强公民社会成为建立社会资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有鉴于此,公民社会及与之相关的第三部门概念,已经同时进入当代民主及民主化理论和发展理论之中并构成其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公民社会正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尽管这一理论本身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 索引序列
  • 第三部门研究的第一个核心课题是什么
  • 第三部门研究的第一个核心课题是
  • 第三个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什么
  • 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什么?
  • 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什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