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体育运动文献

体育运动文献

发布时间:

体育运动文献

在《中图法》中,体育类是一个二级类目,大类是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G8是体育。下面的三级类目有:G80 体育理论G81 世界各国体育事业G818 运动场地与设备G819 体育运动技术(总论)G82 田径运动G83 体操运动G84 球类运动G85 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G86 水上、冰上与雪上运动G87 其他体育运动G89 文体活动

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告诉你怎么做。首先,早锻炼,用英语是morning exercises,好,然后在google里面输入morning exercises,然后搜索,好了,现在结果一大堆,全部是英文,自己去挑选吧。

中华民族早在远古时期就创造出许多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体育运动。当恶劣的自然环境侵害人们健康时,古人以舞蹈的运动方式来强身健体,“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者,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倡导之”(《吕氏春秋》)。当尧帝为百姓带来太平盛世时,人们为享受生活的乐趣,又发明了“击壤”这种体育游戏,“壤长尺四,阔三寸。将戏,先侧一壤於地,遥於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当弓箭发明以后,曾经用来狩猎的球形石器变成人们锻炼身体的器具,“黄帝令作蹴鞠之注,以练武干”(《轩辕黄帝传》),由此诞生了一项伟大的体育运动——“蹴鞠”,为中国赢得了足球运动发源地的桂冠。如果把射箭列为中国最古老的体育运动之一,肯定不会遭到反对,不要说“后羿射日”的神话本身就隐喻着射箭运动的悠久历史,只要读一读《周礼》,就会了解到早在三千年前,人们就要学习和训练五种射箭技艺,并已经达到了十分高难的技术标准。

关于体育运动的文献

有以下这些:1、游学军“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32):9-12;2,徐立萍,冯淼华“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的发展契机与前景刍议[J]出版广角,2021(20):24-27;3,王先茂,凌晨,董国永,等污名化背景下优秀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与启示[J]体育学研究,2021、35(06):25-33;4,陈水云,王晨,张晓煌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运动精品,2021(1):25-26;5,王东新时代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1、39(6):69-72;6,麻广一,宫士君“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问题、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2021、39(6):86-91。

大众健身科学化研究摘 要:从大众健身科学化概念入手,客观地分析了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具体要求,指出科学健身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别对待大众健身与竞技训练、健身人群的差异性和年龄特征,建立科学的健身监控方式。在健身过程中,运动项目选择要科学;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的设置要科学。建立科学的营养和恢复模式。关键词:大众健身;科学;科学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种种“现代文明病”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头号杀手。前苏联学者摩拉罗夫研究结果显示,1870年时人体因体力活动所消耗的热能占总能耗的90%,而约100年后则连1%都达不到[1]。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通过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就可以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对如何科学地健身这一关键问题的认识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这就导致了人们健身结果的不尽如意。那么,如何根据大众健身这一特殊的体育活动特点和目的达到科学健身的要求,是一个值得研究同时也是必须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1 对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基本认识111 科学化的界定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学科继续分化,对世界各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细致;另一方面,各种科学不断相互渗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高度的整体化[2]。科学排除了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干扰而形成“正确的知识”,其本身就是“正确”的“,合乎科学”“、有科学性”等词汇的表达就成了具有“正确内涵”事物的一种表述方式。很显然,科学化是一个合成词,是由“科学”与“化”构成的。在《辞海》中“,化”是指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如绿化、大众化[3]。可见“,化”是一个过程,一种转移。根据这样的词义,可以将“科学化”理解成为某事物逐渐地转变成为一种更具有科学性的状态,即一种“正确”的状态。112 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基本前提首先,正确的体育意识的建立是大众科学健身的起点。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体育意识实际上是体育文化修养或体育文化水平的反映,正确的体育意识则是人们在对体育本身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观念的总和,这些观念是引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活动,并合理地指导人们如何进行体育活动的实践理论和思想基础。其次,大众科学健身意味着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健身者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在大众健身方面可以应用计算机中一条著名的原理———“垃圾输入-垃圾输出”(Garbage in-Garbage out)。其含义是说,尽管有一个好的模拟模型设计,如果输入的数据背离现实很远,这个模拟模型也不会给你输出有现实意义的模拟结果。这个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大众健身活动。如果大众健身活动没有科学的指导方针和正确的健身方法来指导体育运动,那么必然会带来不良的锻炼效果。这样试图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愉悦身心这一根本目的也将无法实现。因此,大众科学健身就意味着“合理输入-有效输出”模式的建立。换言之,这个合理的输入就是人们必须在科学指导下进行健身。第三,只有大众科学健身观念成为人们的共识之后,大众健身科学化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科学化是提高大众体育活动质量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只重数量,不考虑质量的盲目健身意识向科学健身的现代健身意识转变,科学健身已经成为大众参加体育锻炼的共识。最后,大众科学健身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逐渐重视对大众健身活动的科学性指导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为大众健身的科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原国家体委于1997年在推行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的基础上,在全国19个省(区、市)建立了成年人体质监测中心和150个监测片、436个监测站,并首次对18岁至60岁的成年人进行体制测试与评定,逐渐完善我国国民体质测定系统,加强了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2000年又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岁至69岁的中国国民中开展体质监测工作,以获取世纪末中国国民体质状况的基本数据,以利于群众健身的科学指导,改进和增强国民体质。为了满足群众性健身活动的需求,在全国征集并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华体育健身方法》1-4卷,向社会推出177种健身方法,同时编制推广了第八套广播体操,为引导广大群众科学健身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对科学健身高度重视,组织培养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截止到2001年,全国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有18万余人,他们是指导大众进行科学锻炼的有力保证。2 大众健身人群特殊性对科学化的要求211 合理区分竞技训练与大众健身的不同要求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忽视了对大众体育进行专门性的科学研究,导致人们习惯于以竞技训练理论为标准来指导大众健身活动的开展。众所周知,竞技运动是以获得优胜为根本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其基础是对运动员进行非常规的训练。这种训练要求运动员必须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不断地打破自身运动的极限,使身体在不断地超越极限的过程中获得非常规的运动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这种训练的必然结果之一的运动损伤是经常发生的,尽管人们也思考如何尽量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而大众健身则恰恰与此相反。大众健身的根本目标是有力地促进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并要尽可能地减少任何形式和程度的损伤。所以,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样,以竞技训练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大众健身活动,而不考虑被指导对象的差异性,就必然会造成不合理结果的发生。因此,大众健身与竞技训练的差异性,就客观地要求人们必须将二者合理地区分开来。212 充分考虑不同健身人群的差异性大众体育的宗旨便是鼓励全民健身,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从当今东西方大众体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女性和老年人参加大众体育的人数急剧增加,一些社会地位、经济收人、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参加体伐搐侈短侬的畴痊川花育活动人数的比例在逐渐增大,家庭体育、伤残人体育、大众体育的科研工作以及加强与国际合作和协调等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现在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势有以下8个方面:大众体育推广的普及化、健身的科学化、管理的法制化、产业的市场化、活动的多样化、投入的扩大化、组织的网络化、群体的老龄化。这些发展趋势使得大众健身更加完善。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健身原则,保持健身的科学化才能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大众体育将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化方向发展。高科技的竞技体育必须以科学为腾飞的翅膀,大众体育同样也不能离开科学。诸如身体锻炼的生物学基础,生理、心理基础,身体锻炼的原则、方法、内容,运动处方的确定和实施,身体锻炼效果的评定,不同年龄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应注意的事项等都有很强的科学性。任何不讲科学的蛮干都可能导致运动损伤和事故,而有违于大众体育的锻炼宗旨。213 充分考虑健身人群年龄的差异性人体发展是有阶段性和程序性的连续过程,各个阶段间存在着明显的“质变界点”。正是这一“质变界点”把人体发展过程分成了婴幼期、儿少期、青年期、中壮期和老年期,而各个时期身体内部发展的速度又具有不等衡的特点。不同时期的健身任务不尽相同,而完成不同任务则需要使用不同内容和性质的方法。终身体育也决非是学会某一运动技术,而后使用终身。儿少期的骨骼、肌肉富有弹性,心脏功能发育不全,神经兴奋与仰制过程不均衡。兴奋过程占优势,有意注意持续时间较短。健身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骨骼、肌肉和心肺功能的生长发育,改善神经系统活动过程,促进兴奋与仰制过程的均衡发展。完成这一任务的体育方法是将健身练习要素组合成游戏类的项目,采用“间歇锻炼、巡回锻炼”的方法进行定量练习。老年期的骨骼、肌肉弹性差,心肺功能下降,神经系统活动仰制过程占优势,有意注意时间持久,健身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机体正常机能改善神经系统活动的均衡性,延缓机体衰老。完成这一任务的体育方法则应该是选择太极拳、气功等传统的体育项目,采用“连续锻炼、重复锻炼”的方法进行练习。可见,人体不同发展时期生命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健身方法也必须适时变更。无视这一基本原理,滥用方法,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以往在学校体育中使用“成人化”方法所带来的历史教训可谓不浅,应引起足够的警觉。214 建立严格的健身监控方式大众健身一般都是自发的,缺乏合理而统一的健身指导。从健身的科学化来讲,大众健身应当在一定合理的模式中进行。首先,应当对健身者的健康情况做全面的检查,对身体机能情况做科学的测试,以发现身体是否有不适合运动或限制运动的疾病或机能障碍;其次,在检查和测试的基础上,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牢记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保证健身活动安全、高效地进行;再次,运动中应加强对身体各项指标的监控,保证健身按照计划进行;最后,应对身体的各项健康机能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和测试,以检验健身计划的合理性和健身效果,修订或制定下一阶段的运动处方,开始下一个健身过程。3 大众健身过程要符合科学原理311 大众健身项目的选择要科学健身时,只有选择适宜自身特点的运动项目,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强身的目的。例如,脑力劳动者易患神经衰弱症、高血压、消化不良、便秘等疾病,因此可选择那些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血管功能的项目,如爬山、打拳;身体肥胖的人,行动不便,运动时易引发关节炎和韧带损伤,可选择强度小,灵活轻松的项目,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减退,抵抗力下降,应选择步行、慢跑、气功、太极拳、交谊舞等;女性要考虑分娩,经期等,这期间不宜选择强度较大的项目,除此之外应选择可以加强腹肌和防胖减肥的项目,如仰卧起坐、抬腿扩胸、体操、跳舞等。另外,大众健身在内容的安排上也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符合运动的一般规律。人们健身应当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舒缓到激烈再到舒缓,由小强度到较大强度再到小强度的顺序来安排,才能保证健身效果,保证运动过程中身体不会受到伤害,真正达到健身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运动项目不适合健身选择,如兔跳、马拉松和足球运球突破下底传中之类的运动。有文献报道:兔跳练习有可能会导致腓骨疲劳性骨折。人体解剖学的研究表明:半月板嵌于膝关节股骨内外髁和胫骨平台之间的纤维软组织,具有吻合关节及缓冲功能。屈膝状态下大小腿扭转超出生理范围时会导致半月板边缘撕裂。足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中,运球突破下底传球中时因支撑腿膝关节扭转致使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为68%。这说明虽然有一些项目在竞技比赛中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如果作为健身练习手段使用,则很容易造成身体的损坏。因此,健身练习手段的设计与选择必须符合人体形态结构的客观实际,严格遵循人体运动的规律。312 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设置要科学适宜的运动强度,是健身运动定量化和科学化的核心问题,也是取得健身效果与安全性的关键。如果设定出现错误即使选择的运动种类适宜,那么也难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因为强度太小起不到健身的作用,强度太大持续时间过长,会使身体陷入危险状态,体弱者甚至有致命的危险。因此健身运动中确定运动强度至关重要。关于健身运动强度阀,各国学者的建议尚不一致。美国的COPPER(1990)认为50%~80%VO2max较为合适。日本的野元隆同则认为VO2max的60%为运动强度阀,低于60%无健身效果,80%以上的效果极差。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最适宜的运动强度为60%~75%VO2max,即心率130~150次/min。对健身者来说,在次强度范围内运动,不管年龄大小有无心脏病都是安全有效的。心率常是控制运动强度简易而可操作的指标。为了精确地确定适宜心率,须做极限或症关限制性运动实验,以确定最大心率然后取最大心率的60%~85%为运动适宜心率,约相当于57%~78%VO2max。国内研究认为,健身运动的最佳负荷价值阀为脉搏120~140次/min,中老年、体弱者可控制在100~120次/min,超过或不足此值都不会取得较好的健身效果。此外为保证每个健身者都能安全有效,心率还应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如身体状况欠佳时,强度取120次/min,身体情况良好时,心率取140次/min。青少年选用心率130~150次/min,中老年人100~130次/min。开始锻炼时,心率可选用“160-年龄”,锻炼几个月后,心率可选用“180-年龄”。313 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设置要科学要想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所选用的运动项目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同时运动必须持续一定的运动的量(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才能使机体的呼吸、循环得到有效的刺激使人体各种生理功能都能充分的调动起来使肌体产生新的适应。健身锻炼常选用有氧运动20~60min,按运动强度及身体条件决定必要的运动时间,一般来说健康成年人宜采用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体力弱而时间充裕的人采用小强度长时间的配合,日本体育科学中建议采用三种中等运动量来衡量,即15min-70%VO2max,30min-60%VO2max,60min-50%VO2max。运动频度指每周锻炼的次数,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每周安排3~5次运动,间歇进行,即可取得最佳的健身效果(如果每周3次锻炼,可安排隔日一次,如果每周5次锻炼,可安排星期三、日休息)。其生理基础与机体需要不断刺激和超量恢复有关运动生理研究提示,运动后体内各种物质恢复的时间不一,但总体的超量恢复可能在锻炼间隔1天时出现,所以在集体超量恢复时进行再次锻炼,使营养物质再度消耗锻炼后再度超量恢复。如此不间歇锻炼能促进体制的不断增强。4 科学的营养与恢复模式健身的主要支柱是运动锻炼,运动健身的基础是营养。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人体运动是异化过程,运动消耗人体的能量,导致人体能量和其他物质的损耗,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受到破坏。而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恢复或超量恢复是同化过程,这一过程是在运动后开始。因此在适度的运动后加强营养元素的涉入,如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E、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镁和铁等。还可以适当地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涉入,如面食、米饭、饼干、麦片或低脂酸奶等。补充营养元素才能使人体充分恢复达到健身理想效果。这种方法是利用异化作用得出同化作用的优势,人体体质和机能才会得到提高和增强。在运动后营养补充的同时,合理地恢复也是非常重要的,二者之间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一个整体。一般说来,合理地恢复主要体现在运动后疲劳的被动消除和积极性消除方面。所谓的疲劳的被动消除,是指以休息的方式来缓解身体疲劳,使身体的机能能够得到有效的恢复;所谓的积极性疲劳的消除,是指仍然以运动的方式来促进身体疲劳的消除,尽快地恢复身体机能。当然,积极性消除所采用的运动必须在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以微微感觉到出汗为标准。这样,通过营养与恢复协调统一地进行,必然会使得健身的效果更为明显。参考文献:[1]熊斗寅比较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编辑委员会简明社会科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4]乔玉成运动处方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体育学刊,2000(4):[5]吴忠义,扬丽华略论体育健身理论的科学基础—兼谈健身练习手段、强度、负荷及方法[J]体育学刊,1999(4):[6]韩雨梅,闫守扶运动营养补充品发展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2003(6):[7]陈 琪健身运动负荷控制指标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8]赵东平,徐玖平新时期体育在提高人的健康素质中的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2004(9):

关于体育运动的文献综述

800字连一分都不给?有人给你都怪了!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是贯彻人的一生的体育。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启蒙和桥梁作用。而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的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学校体育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不可缺少的主要途径,对养成享用终身的良好体育习惯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一、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  体育运动是保持人体机能、体能处于最佳状态的有效手段,在人的一生中都必须选择不同的身体锻炼的形式和内容,以增强体质,延缓生命衰老,人的健康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体质的强与弱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不进行锻炼,强的会变成弱,经常有规律地锻炼,弱的可以变强。只有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才能长久地拥有健康的身体。学生在学校,学习是主要任务,也是每天的主要活动,成绩的好坏与大脑的工作效率有密切的关系,事实证明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保持清醒,工作、学习效率得以提高。体育活动能使人产生成功感和愉快的体验。体育活动对于个人的自信,自尊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明显降低紧张与焦虑情绪。体育与个性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体育运动可以对良好的个性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现代运动心理学表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而逐渐降低强度,激烈的情绪状态往往在体能的消耗中会逐渐减弱,最后平静下来。二、引导学生将终身体育思想贯彻到实践中培养学生将终身体育的思想贯彻到实践中,也是培养学生规律性锻炼的习惯。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同样的运动能力而不同的锻炼方法,所导致的锻炼效果是不同的,因此,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重视教给学生体育锻炼方法,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体育锻炼方法用到课外,从而有效地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教学中教育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运动技能,使之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不仅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还能及时培养学生锻炼的自觉性,使之持之以恒,养成规律性体育锻炼的习惯。另外人的运动能力由于不同的锻炼方法,所导致的锻炼效果也有不同,所以用一定的措施约束,按照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训练学生,科学地把握体育锻炼的负荷量度。让学生在兴趣中实践,真正喜欢和掌握1-2种运动项目,在实践中找到体育锻炼的乐趣,给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项目方面实用性大的中长跑、游泳、武术、球类、健身操等,使学生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真正掌握自己有兴趣,有特色的终身体育项目和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方法、技术技能,形成身体锻炼的正确以,观念、信念,达到终身受益。 三、激发运动兴趣,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兴趣和爱好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驱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有兴趣参与的活动,一定要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感到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体育习惯是指通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晓之以理,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意志进行持之以恒的实践。当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初步形成后,要根据他们的实际,不断提出新要求,使之逐步得到巩固。 总之,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发展,树立“健康第一”思想的根本,能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他们终身受益。在学校体育中确立终身体育意识,体现了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是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和全民健身的现实需要,把终身体育意识确确实实落实在每一个人身上,让每个学生终身受益。即学校体育对养成享用终身的良好体育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体育运动的参考文献

排球参考文献1、虞重干主编 《排球运动》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2、施达生等主编 《排球教学训练指导》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3、张然主编 《排球纵谈》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4、中国排球协会审定 《排球竞赛规则2005-2008》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5、杨再淮主编 《排球》体育院校成人教育教材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年6、王红英 《男子排球高姿防守准备姿势的运动学分析》 中国体育科技2003(4)7、孟范生 《中国排球发展出路探析》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8、吴平 《我国沙滩排球运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4)9、王村 《坐式排球的拦发球技术及其运用》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6)

排球教育上装们讲了

[1][美]布鲁斯加里森,郝勤译,体育新闻报道 华夏出版社,2002 [2]谭康,羊城晚报与纽约时报的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 [3][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郑保卫,新闻学导论,新华出版社, [5]郭晴等,现代体育报纸成都读者调查,《新闻记者》,2003(2) [6]熊斗寅,熊斗寅体育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7]王宏江,我国体育报纸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成都体院学报》2002(6) [8]陈芝光,国际性是体育新闻的鲜明特征,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作业,2003 [9]蒋洪,情感性是体育新闻的重要特征,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作业,2003

题 名: 排球纵谈 题名拼音: pai qiu zong tan I S B N: 7-214-03073-X 责 任 者: 张然著 其他责任者: 出 版 者: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点: 南京 题 名: 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 题名拼音: zui xin pai qiu xun lian li lun yu shi jian I S B N: 7-81051-856-9 责 任 者: 葛春林主编 其他责任者: 出 版 者: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点: 北京 出版时间: 2003 载体形态: 255页 从 编 项: 高水平运动训练新思维新方法丛书 主 题 词: 排球运动 运动训练 题 名: 球类运动 题名拼音: qiu lei yun dong I S B N: 7-04-009743-5 责 任 者: 黄汉升主编 其他责任者: 出 版 者: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点: 北京 出版时间: 2001 载体形态: 338页 从 编 项: 主 题 词: 球类运动 排球运动 希望你能有个成绩优秀的毕业论文!!!

体育运动杂志

全体育虎扑现在最火的是《加油中国》体育杂志   加油中国

是16个,不是13个而已,俺就不一一例举了,

《加油中国体育杂志》 RefuelChina

体育科学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中国体育科技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与科学 体育学刊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文化导刊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山东体育科技

  • 索引序列
  • 体育运动文献
  • 关于体育运动的文献
  • 关于体育运动的文献综述
  • 关于体育运动的参考文献
  • 体育运动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