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历史文献学家名单排名

历史文献学家名单排名

发布时间:

历史文献学家名单排名

王韬 梁启超 王国维 黄仁宇 王国斌 唐德刚 何炳棣 黄现璠 郭廷以 陈垣

左丘明,《春秋左氏传》的作者。这部编年史,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丰富和充实,使得这部书成为史料丰富、文字流畅生动的史学名著。司马迁 《史记》的作者。这部史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在他的笔下,人物性格、场景、事件无不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在取材上参考了很多来自皇家收藏的历史文献,以及他还采取了不少古代传说,使得这部著作别具一格。班固《汉书》的作者范晔《后汉书》的作者 这部断代史内容很丰富,取材于《东观汉记》这些比较原始且丰富的文献资料。在传记后面还有非常出色的评论。范晔文学水平很高,能写出很优秀且富有深意的骈文。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作者

古代哪来的什么历史文献学家。顶多就是金石、考据学。从宋及其以后开始皓首穷经的一批人。包括乾嘉学派、桐城派之一类的。

中国十大历史学家及理由  1、 左丘明  2、 司马迁  3、 班固  4、 陈寿  5、 范晔  6、 刘知几  7、 杜佑  8、 司马光  9、 章学诚  10、梁启超  1、理由一,左丘明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奠基人、先秦史官文化时代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史学家、相传他所著《左传》与早前的《尚书》相比,应是中国第一部完备的编年史、堪称中国史学形成的标志;理由二,《左传》与五经中的《春秋》有明显的互文性联系,其记人叙事不但更清晰完整,而且史料更丰富,范围远超出一国一地,对社会重大发展变革更加敏锐,典籍专家孔颖达特别指出“传实经虚”以示区别;理由三,《左传》作为纪传史学的最早范本,具有很高史学文学价值,尤擅战争描写,许多场面已成为军事史上的著名战例和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人物性格鲜明,夹叙夹议手法简洁,述评公允,对人事的预言精准。  2、理由一,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西汉史传文学泰斗,他的史学地位在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世界上也堪称一流大师;理由二,作为中国第一部通史的《史记》对汉族与周边多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一视同仁,首开记录社会经济的范例,不但有耿直犯颜的公义勇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拨乱反正的调查研究,而且,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叙事的整体构思、对史实因果关系的精辟分析、层次分明而五种类型相融的体例编制所具的原创性,都堪称千古典范;理由三,《史记》既是史家之绝唱,又是无韵之离骚,表现出发愤著书的顽强毅力,其人物之鲜明丰满、叙事之简洁老练、语言之丰富多彩都代表了中国史传文学的最高成就。  3、理由一,班固是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学家、中国断代史学第一人,传世名著《汉书》作为中国第一部断代史经班氏家族门生四人之手历数十年呕心沥血而成;理由二,班固治史意在追述西汉帝业,“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体例仿效《史记》而有所增删,内容因事命篇,述及五朝70余年大事,开创了以群雄夺权为始,以篡权贼臣被诛告终的断代记述新格局;理由三,班固叙事规模宏大,内容广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内外征战与国际关系、物质生产与文化交流,以五行灾变说来取代司马迁的兴衰规律论,观念有蜕化而体例有改进,对后世官方正统史学影响深远。  4、理由一,陈寿是西晋时代最重要的史学家,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其史学名著《三国志》属首次撰述的当代史书;理由二,陈寿以天下大事分合有律的史学理念整体观照纷争战乱,魏、蜀、吴三书贯通编撰,既相对独立、各有君臣朝纲,又相互勾连、浑然一体,宏伟地展现了从群雄割据到三足鼎立再到西晋统一的全过程,开创了以帝王年号划分史界的先例;理由三,陈寿治史,首先确保史料的原真性,同时又带入忌讳与美饰笔法,详略主次褒贬取舍合度,力避“讳败夸胜”,编撰特点在于突出英雄的谋略作用,文臣优先于武将,其优美文笔和精彩纷呈的战争权谋描写,直接影响了经典小说《三国演义》。  5、理由一,范晔是南朝首屈一指的史学家、纪传史学的代表作家、种类繁多的东汉史之集大成者和佼佼者;理由二,他“详观古今著述”,自成一格,“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纪传体例虽非他独创,但因他而成熟完备,列传叙事,以类相从,所述广泛涉及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许多民族的社会风貌和思想文化;理由三,他的《后汉书》力图“正一代得失”,其主观史学特点鲜明,猛烈抨击外戚后妃干政、军阀权贵暴乱的现实,多有真知灼见,作者自称其文采杰思为“天下之奇作”,但叙事过于简略,引起许多史家为其作注,今本《后汉书》即加入了司马彪《续汉书》志30卷为补注。  6、理由一,刘知几是中国史学走向自觉时代的伟大史学家、唐朝史学泰斗,他打破了学术界独尊皇家正史的局面,私撰《史通》代表了盛世史学的最高成就;理由二,作为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巨著的《史通》,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中国千年史学的成果,突出了纪传体史学的正统主流地位,其学术范围“上穷王道,下谈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指斥史界弊端,以为鉴戒,为史书规范化和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他最重要的史学思想是“实录直书”与“激扬名教”的对立统一,既注重史料考据核查,又强调公义之名、教理之善,并把义理置于真相之前,他对中国史学方法论和史官制度的成熟具有指导意义,并发展出史学评论分支学科。  7、理由一,杜佑是中晚唐时期最重要的史学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奠基人、社会风俗史的开创者,他的代表作《通典》建立了认识社会结构的新体系和历史编纂的新系列;理由二,他治史的超前性在于率先从政体入手“探讨礼法刑政”,从过去对个人作为的描述兴趣转移到追寻社会制度变革的因果关系,他著名的“理道”说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论发展为对历史兴衰规律的“政理”掌握,堪称史学创举;理由三,他以社会进化观反对是古非今论,力主“随时立制、既弊而变”,启发了经世致用史学思想萌芽,他重视以家庭为细胞的经济基础与礼仪伦常关系的考察,开创了社会风俗史研究的新范畴,预示了史学发展的新趋势。  8、理由一,司马光是西汉以后千年一现的史学大师、不但代表了宋朝史学的最高成就,而且把中国编年体通史发展到巅峰状态;理由二,他的不朽巨著《资治通鉴》 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多人协力的集体智慧,皇帝御赐书名并提供思想指导,其书规模宏伟、结构严整、秩序井然,纵览1362年史实,范围也超越了治乱兴衰,开创了社会文化史学的新思路,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通鉴学派;理由三,它首次将“国家兴衰” 与“生民休戚”并列的先进史学观意义重大,对历次农民起义给与了更多关注与反省,其感慨论评虽为权谋之术,体现了正统保守观念,以资当朝借鉴,但其民本之思、法制之识、和平之意、用贤之策,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朝政及史家。  9、理由一,章学诚是中国传统史学的最后一位大师、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清王朝盛极而衰时代史学界的领头羊;理由二,他博闻强记、著作等身,30年心血写成“性命之文”《文史通义》,以臻不朽,立意纠正“世俗风尚”之偏颇,校勘文史诸论之讹误,主张文与史互通互义,复兴先秦跨学科融汇的优良传统,并脚踏实地建立起庞大的学术体系;理由三,他以主客观辩证统一的理念发展了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的精神,充分发挥史学叙事论理、经世致用的功能,认为六经诸子皆为史,可通用通变,他在修正整理旧史、考证史书体裁演变源流、提倡方志专修、强化学术基本功训练方面的贡献均直接影响到近代和现代史学。  10、理由一,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杰出的学术大师和史学家、史学革命的发动机、中国现代新史学的奠基人;理由二,他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在哲学、文学、艺术、教育、比较文化等学科多有建树,是引进宣传西方文化及史学并用以改造国学的旗手,新世纪之初接连发表重要史论《中国史叙论》(1901)《新史学》(1902),终结了近代旧史学,拉开了现代新史学的序幕;理由三,他清算了两千年中国官方史学的弊端,批判“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倡导以进化论为指导的人民史观,他把史学革命推广到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革命领域,其史学救国论震惊朝野,深刻地影响了五四运动,平心而论,他对史学的破坏性贡献要大于建设性。

历史文献学家名单大全

司马迁(前135年?—前87年?),《史记》 班彪(3年—54年),中国东汉史学家 班固(32年—92年),《汉书》 班昭 陈寿(233年—297年),《三国志》 范晔(398年—445年),《后汉书》 刘知几(661年—721年),《史通》 杜佑(735年—812年),《通典》 司马光(1019年—1086年),《资治通鉴》 洪迈(1123年-1202年),《容斋随笔》 周去飞(1135年-1189年),《岭外代答》 赵汝适(Zhao Rukuò 1170年-1228年,《诸蕃志》 马端临(1254年—1324年),《文献通考》 汪大渊(1311年- 1350年),《岛夷志略》 张燮(1574年-1640年),《东西洋考》 顾炎武(1613年—1682年) 王夫之(1619年—1692年) 王鸣盛(1722年—1797年),《十七史商榷》 赵翼(1727年—1814年),《二十二史札记》 钱大昕(1728年—1804年),《二十二史考异》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解缙(永乐大典)、纪昀(四库全书)

王韬 梁启超 王国维 黄仁宇 王国斌 唐德刚 何炳棣 黄现璠 郭廷以 陈垣

左丘明、司马迁、班固、司马光、陈寿等等

历史文献学家名单公示

有:【梁启超】、【章炳麟】和【王国维】。

秦 淳于越汉 董仲舒 蔡邑唐 萧国丈后来还有个王国维

左丘明、司马迁、班固、司马光、陈寿等等

1、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3、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4、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都君(今属山东省)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而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历史文献学家排名榜

左丘明,《春秋左氏传》的作者。这部编年史,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丰富和充实,使得这部书成为史料丰富、文字流畅生动的史学名著。司马迁 《史记》的作者。这部史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在他的笔下,人物性格、场景、事件无不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在取材上参考了很多来自皇家收藏的历史文献,以及他还采取了不少古代传说,使得这部著作别具一格。班固《汉书》的作者范晔《后汉书》的作者 这部断代史内容很丰富,取材于《东观汉记》这些比较原始且丰富的文献资料。在传记后面还有非常出色的评论。范晔文学水平很高,能写出很优秀且富有深意的骈文。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史记》班彪(3年~54年),中国东汉史学家班固(32年~92年),《汉书》陈寿(233年~297年),《三国志》范晔(398年~445年),《后汉书》刘知几(661年~721年),《史通》杜佑(735年~812年),《通典》司马光(1019年~1086年),《资治通鉴》郑樵(1104年~1162年),《通志》洪迈(1123年~1202年),《容斋随笔》周去非(1135年~1189年),《岭外代答》赵汝适(Zhao Rukuò 1170年~1228年,《诸蕃志》马端临(1254年~1324年),《文献通考》汪大渊(1311年~ 1350年),《岛夷志略》李贽 (1527~1602),《史纲评要》张燮(1574年~1640年),《东西洋考》顾炎武(1613年~1682年) 《日知录》、《肇域志》王夫之(1619年~1692年) 读通鉴论王鸣盛(1722年~1797年),《十七史商榷》赵翼(1727年~1814年),《二十二史札记》钱大昕(1728年~1804年),《二十二史考异》章学诚(1738年~1801年),《文史通义》

古代无国学大师之说一般是近现代才有 国学大师

1、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3、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4、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都君(今属山东省)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而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历史文献学家排名顺序

古代无国学大师之说一般是近现代才有 国学大师

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陈寿《三国志》,班固《汉书》,谈迁《国榷》

百度自己查

司马光

  • 索引序列
  • 历史文献学家名单排名
  • 历史文献学家名单大全
  • 历史文献学家名单公示
  • 历史文献学家排名榜
  • 历史文献学家排名顺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