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周易研究论文集是什么意思

周易研究论文集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周易研究论文集是什么意思

入门:《周易译注》(黄寿祺 & 张善文)2001上海古籍,后附《读易要例》有初学者要了解的基础知识,或者是领悟学堂

论文集,顾名思义,就是论文的集子。一般来说,是某个学术会议或者学术活动征集论文,然后结集出版,是以一本书的形式出版,这本书就是论文集。论文集的属性是一本书,不是期刊,所以一般来说,评职称是不管用的。有的单位会加分,因为毕竟发表了,但是不能真正用来评职称。有些作者贪图便宜会被一些论文发表网站忽悠发表到论文集上,这个是不管用的。建议你发表论文前去淘淘论文网上阅读下论文发表知识,这样可以防止掉到一些的陷阱里。

一、先了解周易的基本概况《周易》,又叫《易经》或者《易》,分为“经”、“传”两部分。“经”即《周易古经》,分上、下两篇,成书时间大约于西周初期;“传”即《易传》,又称《易大传》、《十翼》,成书时间大约于战国晚期。《易经》就是把八卦两两组合,,共组成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每个卦都有卦辞,每个爻也都有爻辞。所以全书共有六十个条卦辞,和三百八十六条爻辞。有人会问,怎么好像多出了两条?因为乾、坤二卦都有一个用爻,所以是三百八十六条爻辞。《易传》包括《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加起来共有十篇,因此称为“十翼”,就像是《易经》的十只翅膀。对易经的解读起很重要的辅助作用。二、按照顺序学习我建议初学者,要先看易传,就是对照卦爻辞,从易传中去寻找解释。不要贪多,每天看一卦,积少成多,如果时间不够,可以两天三天看完一卦都可以。总之一定要持之以恒的看,才会有收获。很多初学周易的人,都会止步在开头的乾、坤二卦,因为这两卦的内容特别多,看着看着不懂,就没心思往下看了,感叹周易好难啊!然后就懒得再去碰那本书了。其实这就错了,从第三卦屯卦开始,内容都比较少,你会越看越进入状态的。三、心无杂念的学习看周易,不要一开始就满脑子想着什么时候会算卦啊之类的问题。周易虽然是所有数术的基础,但周易不等于数术。其实学习周易最大的好处是能让你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变,从中你能感悟到它是一部关于宇宙自然规律的学说,是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学说,更是一部关于怎么做人做事的学说。这是一部会影响你人生的经典之作。《周易》在历史上一直被尊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化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实对整个人类世界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关于怎么读懂周易,我就简单说这么多,最重要的是,多看、多看、多看,有的人穷其一生研究周易,到头来还说自己没看懂。当然不是没看懂,而是说周易涵盖的范围太大,角度太多,就看你用什么角度去理解她的意思。

潘守宇在易经研究会上的发言提纲   易的3种含义是简易、变易、不易!   易字的组bai成时上日和下月,易经是用日月的运动规律来研究世界上一切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是智慧中的智慧,是人生事业的指南,是趋吉避凶的宝典。  孔子在《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二、解析(个人浅见,抛砖引玉)    伏羲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其实,反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外,观察天地万物,在内,观察自身奥妙,明白了外在“大宇宙”与自身“小宇宙”的奥秘,然后才“发明”了“八卦”。    这一点(“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易经》中被反复论证——《易经》每一卦都有“卦德”,这就是以”自然之道(天道)”解释“人道”,《易经》也因此成为一切古代典籍、诸子百家思想(也是华夏民族思想)的源头。    只要看一看“乾”、“坤”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知道,观察天地(“远取诸物”),得天地之德,天地何德?乃人之德(“近取诸身”)。故学习《易经》,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道德的自省!别的不说,想想“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者一阳一阴,相辅相成)两句,如真能理解并践行,受用终生!    《易经》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    研究周易的目的,就是要明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向天学,向地学,向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学,向古人学,向今人学,把内求与外求相结合,进行自身修炼,通过‘悟’而达神明。适生存,趋吉利,图发展,追求知‘道’的境界,达到最终与自然界的和谐。   人是之然的产物,要因天之序,中国就是心国,一切从心开始,您我的良心就是上帝,您我的灵魂心灵 一旦觉悟了,就是宇宙的主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我一如,也就是后来佛传入中 国的梵我一如!  为了使您的事业家庭运行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恰当的时间 (即最佳、最好、最合适)。使您的事业臻至完美,并保住完善状态。一定好好研究体悟易经。一人之身有天地之象,一人之身有宇宙之象,一人之心有宇宙真理,我心即是真理,真理即是我心。身家国同构,天地人合一。李时珍《七经八脉考》说:“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用一人之身体天地之象,宇宙之象,用一人之心追求宇宙真理,自觉了再去觉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一个好好修身的人才能够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个珍爱生命,好好修身的人,您不会把破坏江山,破坏宇宙和谐当事业干!你们往那里一坐,你要学过《皇帝内经》,就是一个小周天,坐在那如果腿盘上的话就是一个标准的小周天,这个地方从会阴学穴开始到这里,这个地方叫做督脉,下面的叫任脉又到会阴穴,舌头一抵上颚,天池穴一打开整个身上的任督二脉一通,那就是一个周天。地下的24快骨头督脉上对应着24个节气,心为火,肝为木,肺为金、脾为土、肾为水。人身体上就是个小宇宙,小天地。我讲到这里你就知道为什么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就知道为什么大学里面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老子告诉你:修之以身,其德乃真。庄子告诉你:先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一个不认识自己的人,一个不向内关照的人,你离真理越来越远,你离宇宙的本相越来越远这是我们文化里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们往那里一坐,学过易经的人知道,两个眼睛是断开的,断开的为阴爻,两个耳朵是断开的,阴爻,鼻子中间是断开的,阴爻,三个阴爻加在一起是坤卦。嘴断不开的,大小便断不开,乾卦。乾坤两挂中间的这个位置,人中穴。里面就是任督二脉的衔接点。所以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乾坤两挂的内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卦坤卦放在一起就是个泰卦,你坐在那儿就是个泰卦,地天为泰,我们都知道国泰才能民安。人一站起来又是一个大周天,脑袋是圆的,脚是方的,会打太极拳的人都知道,拇指走的经络是肾经,肾为水,水生木,这是肝经,木生火,这是心经,火生土,这是脾经,土生金,肺经,所以打拳的时候,五行都是攒蹙的,再回来以后,阴阳又是深刻的,所以经络一通开,内外一抽合,这是太极拳,否则你打的那最多的是太极操,或者是太极舞,那根本都不是。太极拳是个修身的拳,是一个文化拳。最早的太极拳的拳谱,现在都没人打了,太极拳根本就是一个文化,几个动作一通,从无极打到太极,太极一出来两仪、两仪打完了,从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四象打完了,然后打八挂,从前挂打到空挂;从自强不息打到厚德载物,然后打六十四卦。所以孔子说:一个人一但把易经整明白了,人就没有什么疑惑了。所以虽然孔子史书记载他:过目成诵,记忆力强,但学易, 韦编三绝。把竹简用牛皮绳穿起来,三次,磨断多次。 人是之然的产物,要因天之序,中国就是心国,一切从心开始,您我的良心就是上帝,您我的灵魂心灵一旦觉悟了,就是宇宙的主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我一如,也就是后来佛传入中国的梵我一如!朱熹提出"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也;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类"的"天人合一"思想。鬼谷子在《阳符经》中更是深刻地阐明"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必定人也"。善易者不占,道德一旦读懂了,阎王见了拱手,牛首马面结束皈依,十八层地狱狱逍遥,三十六宫,宫宫均在,所以说《道德经》章章解难,行行消灾,字字灭罪,悟一字得一字之果,悟一句得一句之功。《道德经》是在所有的宗教之前,一部让人觉悟的经典!心怀大梦,道可达人;心存大美,道不远人;心兼大爱,道必助人;心生大智,道定成人。《黄庭经》∶尺宅寸田可治生!:尺宅是大脑寸田是心,先修心,再拜佛!天人合一,人心静,四海静,人心安,众生安,人心平,天下平!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例如日本江本胜博士的《生命的奥秘水知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  人养屋,屋养人,  精满神旺气足,当一个人活得精彩,激情,很有斗志,活得很美的时候,他的身与心,身心与周围的人和事,环境都产生了爱的共振,也就是佛家讲的梵我一如,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 一、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天(即大自然)与人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相应相合的统一整体。天是一个超巨系统,人是一个子巨系统;人具足天的全部信息,天的信息亦可在人身上体现出来。研究人的生命现象不能从自然界剥离出去,只能在天人一体的整体关系中去把握。人身是一个小天地,宇宙亦是一个大人身。这是观察人体生命的根本立场和方法论。天人合一理论是上乘修炼的理论基础。它既是天人整体观的哲学凝炼,也是修炼到高层次的境界。

周易研究论文集是什么

.《周易导读》(黎 子耀 著)成都:巴蜀书社1990

一楼朋友写了这么多 不如推兼个网站吧!

论文集,顾名思义,就是论文的集子。一般来说,是某个学术会议或者学术活动征集论文,然后结集出版,是以一本书的形式出版,这本书就是论文集。论文集的属性是一本书,不是期刊,所以一般来说,评职称是不管用的。有的单位会加分,因为毕竟发表了,但是不能真正用来评职称。有些作者贪图便宜会被一些论文发表网站忽悠发表到论文集上,这个是不管用的。建议你发表论文前去淘淘论文网上阅读下论文发表知识,这样可以防止掉到一些的陷阱里。

周易研究论文集是什么书

《周易》约形成于西周初年,原来是占筮用的工具书。这种人类文明轴心期产生的经典,正如其他文化原典一样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其中寄寓着深邃哲学原理的思维方法,使得《周易》生发和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在古代,先民们“当事之难决则筮之,其说解奇中,揆之人事,大小皆验”。为什么根据《周易》能预测得这样准呢?因为《周易》是根据事物的现象,总结其规律,依“阴阳消长之理”,所以能“知幽明之故,知鬼神之情状,见万物之情,天地之心”。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因才有果,事情发生之前,必有征兆。

这是一本《易经》的入门书、导读书,本书的读者对象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文化层次、更不分高低贵贱,所有读者都可以轻松自如的学习《易经》这门古老而神秘的智慧经典;从中获得的智慧必将终生受益!凝聚着中国古圣先贤古老智慧的《易经》,曾被误解为就是一本算命的书。其实,算命只是它最小的用途,那么《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神秘的《易经》,也称《周易》,是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容易的书,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探索着宇宙人生的奥秘,但是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没有破解宇宙的秘密,难道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以前就做到了吗?

《周易》之《易经》部分,是由周文王及其次子周公旦等,在继承《连山易》和《归藏易》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内容主要是记载用于占筮的八卦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及其卦、爻辞。这是人们将《周易》视为占筮之作的主要依据。其实,在《易经》的卦、爻辞中,不仅真实而广泛地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因而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而且还记述了以周文王和周公父子等为代表的圣贤先哲“究天人之际”,对于天、地、人三者关系以及宇宙和人世法则的探讨。

其他介绍百度一下都能查到。我这推荐你可以看下简单易懂的《四柱预测真途》莫亚著的

周易研究论文集是什么期刊

入门:《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2001上海古籍版,后附《读易要例》有初学者要了解的基础知识。《周易辞典》(张善文)1992上海古籍版,可查阅。提高:《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一辑北京师范大学版,了解周易的起源、流派、作者及考古中的新材料。《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2000人民出版社,了解近现代易学史。《周易研究》期刊,了解最新周易动态。《周易——商周之交史事录》1995汕头大学版,以史证易。我以为《易经》是——上经:飞龙在天,乾卦,天道。下经:朋从尔思,咸卦,人道。最后,送你《周易》(系辞上传)的一句话: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希望对你学易有所帮助。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就我个人来说,辨别论文集和期刊的方法对我的意义,不能不说非常重大。洛克曾经说过,人类追求的无非是快乐,因此有礼貌的人较之有用处的更能得到别人的欢迎,一个真挚朋友的能力、真诚和善意,往往不易抵消他的严肃与坚实的表示所产生的不安。这不禁令我深思。阿尔科特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母亲在家事事顺。我希望诸位也能好好地体会这句话。辨别论文集和期刊的方法似乎是一种巧合,但如果我们从一个更大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经过上述讨论,所谓辨别论文集和期刊的方法,关键是辨别论文集和期刊的方法需要如何写。这样看来,要想清楚,辨别论文集和期刊的方法,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生活中,若辨别论文集和期刊的方法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  巴尔扎克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其中的阴郁不禁让人深思。希腊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成了这么一句话,应当选择那些在危险时能够在我们旁边的作为同盟。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从这个角度来看,辨别论文集和期刊的方法似乎是一种巧合,但如果我们从一个更大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总结的来说,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辨别论文集和期刊的方法。鲁迅曾经提到过,金子做了骨髓,也还是站不直。这句话像一张鼓满风的帆,时时为我加油鼓劲。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冲突下,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这种事实对本人来说意义重大,相信对这个世界也是有一定意义的。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冲突下,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看来,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总结的来说,了解清楚辨别论文集和期刊的方法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生活中,若辨别论文集和期刊的方法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我们要统一思想,统一步骤地,为了根本解决辨别论文集和期刊的方法而努力。要想清楚,辨别论文集和期刊的方法,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

中国的核心主要七大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楚辞研究论文集是什么意思

以上回答均为搪塞。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史,可以读文化史概论之类,但要说到研究,必须先从文献学入手,还有就是必须读哲学。下面我可以把两年来研究中国文化所总结的经典书目罗列出来,仅供参考第二部分 古典文献举要第一编 古典文学第一章 古籍分类一、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二、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三、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四、集部:楚辞类;别集类一(汉至五代);别集类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别集类三(南宋建炎至德佑);别集类四(金至元);别集类五(明洪武至崇祯);别集类六(国朝);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第二章 诗文总集第一节 《诗经》与《楚辞》一、《诗经》: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1915年虚受堂刊; 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 南宋朱熹《诗经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顾颉刚标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 近代吴闿生《诗经会通》,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二、《楚辞》: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57年版; 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清戴震《屈原赋注》、《通释》,乾隆光绪刻本。第二节 通代诗文总集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附:《古诗十九首》,(先秦至梁初);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南朝梁至晚唐五代); 梁徐陵《玉台新咏》,(梁以前);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汉魏至唐五代,兼及先秦歌谣); 清杜文澜《古谣谚》,(上古至明代谣谚); 清沈德潜《古诗源》,(先秦至隋); 清王士祯《古诗选》,(汉至唐,也作《古诗笺》); 明冯惟讷《古诗纪》,(上起古初,下迄陈朝); 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汉至隋);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上古至隋代);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上起先秦,下迄明代);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先秦至隋骈文); 清王先谦《骈文类纂》,(先秦至清末骈文); 清许连《六朝文絜》,(晋至隋骈文)。第三节 断代诗文总集 清康熙敕编《全唐诗》;孙望《全唐诗补逸》; 清董诰等《全唐文》;陆心源《唐文拾遗》,《续拾》; 唐代《唐人选唐诗》(十种):(1) 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2)元结《箧中集》;(3)殷璠《河岳英灵集》; (4)芮挺章《国秀集》;(5)令狐楚《御览诗》; (6)高仲武《中兴间气集》;(7)姚合《极玄集》; (8)韦庄《又玄集》;(9)韦縠《才调集》; (10)佚名《搜玉小集》; 清吴之振等《宋诗钞》;曹廷栋《宋百家诗存》;管庭芬《宋诗钞补》; 陈焯《宋元诗会》; 南宋吕祖谦《宋文鉴》,(亦称《皇朝文鉴》); 清庄仲方《南宋文范》; 陈述《全辽文》; 清郭元釪《全金诗》,(亦称《全金诗增补中州集》); 清张金吾《金文最》,(收录金代骈散文); 元苏天爵《元文类》,(原名《国朝文类》); 清顾嗣立《元诗选》,席世臣补刻《元诗选癸记》;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元末明初至明崇祯间); 清朱彝尊《明诗综》; 明程敏政《明文衡》,(原名《皇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 清初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附:陈乃乾《启祯两朝遗诗考》; 清卓尔堪《明遗民诗》,附其《近青堂诗集》; 《五朝诗别裁集》: (1)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清张景星等《宋诗别裁集》; (3)清张景星等《元诗别裁集》;(4)清沈德潜等《明诗别裁集》; (5)清沈德潜等《清诗别裁集》; 清张应昌《清诗铎》。第三章 诗文评第一节 《文心雕龙》 清黄叔琳注、纪昀评《文心雕龙辑注》; 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第二节 诗话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收书二十八种; 近代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收书二十八种,(唐至明); 近代丁福保辑《清诗话》,收书四十二种; 北宋阮阅《诗话总龟》;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明胡应麟《诗薮》;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 清袁枚《随园诗话》; 清赵翼《瓯北诗话》;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第三节 历代诗纪事及其他 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清厉鹗《宋诗纪事》;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附《小传补正》; 近代陈垣《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 清陈田《明诗纪事》;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 周钟游《文学津梁》,收书十二种; 刘大櫆《论文偶记》。第四章 词总集与词话第一节 词总集 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华连圃《花间集注》; 近人林大椿《唐五代词》; 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 近人朱孝臧《强村丛书》; 清沈辰垣《历代诗余》,又名《御定历代诗余》; 近人吴昌绶、陶湘《影刊宋金元明本词》; 叶恭绰《全清词钞》 陈乃乾《清名家词》; 近人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 清朱彝尊《词综》,清王昶《补遗》。第二节 词话 清徐釚撰、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五章 戏曲与小说第一节 散曲总集与戏曲丛刊 明臧懋循《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 明人辑《元明杂剧》; 明沈泰《盛明杂剧》; 清邹式金《杂剧三集,又名《杂剧新编》; 明毛晋《六十种曲》; 明冯梦龙《墨憨斋定本传奇》; 清玩花主人、钱德苍《缀白裘》; 金董解元撰、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 元高明注、钱箕校注《琵琶记》; 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 清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第二节 戏曲论著丛书 近人陈乃乾《曲苑》,收书十四种,1921年; 陈乃乾《重订曲苑》(石印本),收书二十种,1925年。第三节 小说集 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汉至宋初);邓嗣禹《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 明嘉靖间洪梗编《清平山堂话本》,谭正璧《话本与古剧》; 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观》。第二编 历史要籍第六章 纪传体史书第一节 二十四史西汉司马迁《史记》,130卷; 东汉班固《汉书》,120卷;南朝宋范晔等《后汉书》,120卷; 晋陈寿《三国志》,65卷;唐房玄龄等《晋书》,130卷; 南朝梁沈约《宋书》,100卷;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59卷; 唐姚思廉《梁书》,56卷;唐姚思廉《陈书》,36卷; 北齐魏收《魏书》,130卷;唐李百药《北齐书》,50卷; 唐令狐德盏等《周书》,50卷唐魏征等《隋书》,85卷; 唐李延寿《南史》,80卷;唐李延寿《北史》,100卷;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100卷;宋欧阳修等《新唐书》,225卷;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150卷;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74卷; 元脱脱等《宋史》,496卷;元脱脱等《辽史》,116卷; 元脱脱等《金史》,135卷;明宋濂等《元史》,210卷; 清张廷玉等《明史》,332卷。第二节 二十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或“前四史”;唐人将前四史和《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总称为“十三史”;宋人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称“十七史”;明人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二十一史”;清乾隆初年修《明史》成,予以合刻,名“二十二史”;乾隆四十年(1775)武英殿汇印各种正史,在“二十二史”之外加上《旧唐书》、《旧五代史》,称为“二十四史”;1921年,柯劭忞修成《新元史》,遂有“二十五史”;民国初年,赵尔巽等编成《清史稿》,但不在“二十五史”之列。第七章 编年体史书 东周孔丘《春秋》; 东周左丘明《左传》;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1977年更名为《春秋左传集解》; 清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南宋胡三省《通鉴注》;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高宗朝);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辽金元); 明末清初谈迁《国榷》,(明代); 清陈鹤《明纪》,(明代); 清夏燮《明通鉴》,(明代)。 宋刘恕《通鉴外纪》,(上起伏羲,下迄周威烈王二十二年); 清蒋良骐、王先谦等《十一朝东华录》,(清太祖天命元年至清穆宗同治十三年)。第八章 纪事本末体史书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取材于《资治通鉴》); 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取材于《左传》,扩充南宋章冲《春秋左传事类始末》); 清李铭汉《续通鉴纪事本末》,(两宋); 明陈邦瞻等《宋史纪事本末》; 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 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 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 明陈邦瞻等《元史纪事本末》;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近代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清马骕《绎史》,(上古至秦末); 清同治年间江西书局本《纪事本末五种》。第三编 目录学第九章 常用综合性目录第一节 史志书目清道光五年(1825),日本人汇刻《八史经籍志》。第二节 私人藏书目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全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第三节 四库总目及其相关书目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阮元等《四库未收书提要》; 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附补遗);近人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 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张之洞、缪荃孙《书目答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 近人孙殿起《贩书偶记》。第十章 专科目录第一节 诗文别集目录 明张溥著,今人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万曼《唐集续录》; 近人陈乃乾《清代文集经眼目录》;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第二节 戏曲曲艺目录 元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 近人董康等《曲海总目提要》,北婴《曲海总目提要补编》。第四编 古代汉语第十一章 语文辞书第一节 《尔雅》、《说文》、《广韵》及有关辞书 汉初学者《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近人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 北宋丁度等《集韵》。第二节 常用字典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 清阮元《经籍籑诂》。第三节 文言虚词词典 清刘淇《助字辨略》; 清王引之著、孙世经补《经传释词》(附补及再补),吴昌莹《经词衍释》;第四节 古代方言俗语词典 西汉杨雄《方言》,吴晓铃《方言校笺及通检》; 清翟灏《通俗编》; 清钱大昕等《恒言录》、《恒言广证》; 清钱大昕等《迩言等五种》。第十二章 与古汉语有关的书目和论文索引 清谢启昆《小学考》,近人罗福颐《小学考补目》; 清末黎经诰《许学考》。第五编 文字资料与实物资料第十三章 清冯云鹏等《金石索》; 清王昶《金石萃编》; 清孙星衍等《寰宇访碑录》;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第六编 科技史料与古文教学第十四章 清戴震《考工记图》; 北宋李诫《营造法式》;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乾隆年间官修《授时通考》;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明王象晋《群芳谱》,清康熙年间《广群芳谱》;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清阮元《畴人传》,黄钟骏《畴人传四编》。第七编 诸子集成第十五章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清焦循《孟子正义》; 民国王先谦《荀子集解》; 周李耳撰、晋王弼注、唐陆德明音义《道德经》; 清魏源《老子本义》; 民国王先谦《庄子集解》;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周列御寇撰、晋张湛注《列子》;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 清戴望《晏子春秋校注》; 秦商鞅《管子校正》; 清严可均校《商君书》; 周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慎子》; 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 周孙武撰《孙子十家注》; 周吴起撰、清孙星衍校《吴子》; 周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尹文子》;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 汉陆贾撰《新语》; 汉刘安撰、高诱注、清庄逵吉校《淮南子》; 汉桓宽撰《盐铁论》; 汉扬雄撰、晋李轨注《扬子法言》; 汉王充撰《论衡》;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 汉荀悦《申鉴》; 晋葛洪《抱朴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北宋颜之推撰《颜氏家训》。第八编 常用类书第十六章 隋唐间虞世南《北堂书钞》;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 唐徐坚等《初学记》; 唐白居易《唐宋白孔六帖》,宋孔传续;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 宋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 宋王应麟《玉海》;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 明俞安期《唐娄函》; 清张英等《渊鉴类函》,扩充《唐娄函》; 清张廷玉《子史英华》;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第三部分 现代文献举要第九编 现当代“经史子集”研究第十七章 集部研究第一节 《楚辞》《离骚全图》,1935年商务印书馆;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姜亮夫校注《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沈祖锦《屈原赋正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刘永济《屈赋通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朱秀海《楚辞解故》,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版;谭介甫《屈赋新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王泗原《离骚语文疏解》,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蒋天枢《楚辞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王力《楚辞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陆侃如等《楚辞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文怀沙《屈原离骚(九歌•九章)今译》,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二节 诗文集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傅璇琮、孙钦善等《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9年版; 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近代陈衍《近代诗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年版;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004年版; 沈粹芬、黄人、王文濡等《清文汇》,上海国学扶轮社1909年石印; 张璋《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唐圭璋《全宋词》,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唐圭璋《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 程千帆、严迪昌等《全清词》,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三节 戏曲小说集 隋树森《全元散曲》,陈加《全元散曲补遗》; 卢前《饮虹簃所刻曲》; 任讷《散曲丛刊》; 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沈》; 函芬楼《孤本元明杂剧》,亦称《也是园藏古今杂剧》,郑振铎《跋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 郑振铎《清人杂剧》;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古本戏曲丛刊》; 傅惜华、杜颖陶《水浒戏曲集》;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 顾肇仓《元人杂剧选》; 周贻白《明人杂剧选》; 赵景深、胡忌《明清传奇选》; 吴晓铃《关汉卿戏曲集》; 吴晓铃《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关汉卿戏曲选》;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汤显祖集》; 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 王季思等校注《桃花扇》; 吴曾祺《旧小说》,(汉代至清代); 鲁迅《古小说钩沉》,(先秦至隋); 汪辟疆《唐人小说》;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 缪荃孙《京本通俗小说》; 傅惜华《宋元话本集》; 吴晓铃等《话本选》; 胡士莹《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白话小说集》。第四节 文学评论集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简夷之等《中国近代文论选》;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林纾《春觉斋论文》; 罗根泽《两宋诗话年代存佚残辑表》; 罗根泽《两宋诗话辑校叙录》;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宋诗话考》; 刘师培《论文杂记》;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代文艺理论史编写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料目录汇编》; 唐圭璋《词话丛编》; 唐圭璋《宋词纪事》; 上海六艺书局《增补曲苑》; 中华书局《新曲苑》;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十八章 史部研究 王伯祥《史记选》; 王利器等《史记选注》; 顾廷龙、王煦华《汉书选》,冉昭德、陈直等《汉书选》; 束世澄《后汉书选》; 缪钺《三国志选》; 韩席等《左传分国集注》;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附《春秋左传注附图》,沈玉成《左传译文》; 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 朱东润《左传选》;徐中舒《左传选》;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 瞿蜕园《通鉴选》; 王仲荦《资治通鉴选》; 广雅书局《纪事本末汇刻; 上海文盛书局《历朝纪事本末》。第十九章 子部研究 马叙伦《老子校诂》; 高亨《老子正诂》; 朱谦之《老子校释》;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 刘武《庄子集释内篇补正》; 杨伯峻《列子集释》; 高亨《墨子校诠》; 谭介甫《墨辩发微》; 岑仲勉《墨子诚守各篇简注》; 马非伯《管子轻重篇新诠》; 黎翔凤《管子校注》;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 谭介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杨宽、沈廷国《吕氏春秋集释》; 王利器《新语校注》;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何宁《淮南子集释》;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 汪荣宝《法言义疏》; 黄晖《论衡校释》;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释》;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第二十章 经学研究第一节 《诗经》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 闻一多《诗选与校笺》; 余冠英《诗经选》; 余冠英译《诗经选译》; 李长之选译《诗经试译》; 陈子展选译《国风选译》,《雅颂选译》; 金启华译《国风今译》; 高亨注《诗经今注》; 张西堂注《诗经六论》; 孙作云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朱东润著《诗三百篇探故》; 王力著《诗经韵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研究论文集》。第二节 其他经书索引 燕大引得特刊《周易引得》; 顾颉刚《尚书通检》; 燕大引得《礼记引得》; 燕大引得特刊《春秋经传引得》; 燕大引得特刊《论语引得》; 陈立夫《四书章句速检》; 叶圣陶《十三经索引》。第十编 常用丛书第二十一章 张元济编辑《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商务印书馆1919—1936年影印; 《四部备要》,中华书局1920—1936年陆续编辑排印; 《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陆续印出; 《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962年版; 《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上海图书馆1979—1982年编辑出版; 《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1929—1937年版。第十一编 期刊第二十二章 中文旧期刊 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辛亥革命时期期刊总目》;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 三联书店《东方杂志总目》、《国闻周报总目》、《新中华总目》。第二十三章 外文新书通报 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南京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南京地区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研究中国问题数目索引》;第二十四章 情报刊物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动态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参考资料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参考资料》;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会科学著作提要》;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文摘编辑部《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动态组《文学研究动态》; 中国图书进口公司国外书讯编辑组《国外书讯》; 冯蒸《近三十年“中国学”工具书简介》;

十三经注疏 阮元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全四十册 中华书局1982年用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全二册四书章句集注 四部备要本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重印论语新解 钱穆孟子译注 兰州大学中文系 中华书局1660年版孟子正义 焦循墨子闲诂 孙诒让 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老子本义 魏源 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老子校诂 马敍伦 中华书局1974年版重订老子正诂 高亨 中华书局1959年版老子校释 朱谦之 龙门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63年新一版老子新译 任继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庄子解 王夫之 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庄子集释 郭庆藩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列子集释 杨伯峻 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管子集校 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 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荀子集解 王先谦韩非子集释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韩非子集释补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吕氏春秋集释 许维遹 古籍刊行社春秋左传集解 杜预注 孔颖达疏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左传译文 沈玉成 中华书局1981年版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国语韦昭注二十一卷 顾广圻 四部丛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战国策高诱注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续注 士礼居仿宋刻本 武昌局翻刻本 顾广圻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诗三家义集疏 王先谦毛诗正义 孔颖达 见十三经注疏诗集传 朱熹 上海古籍1980年版诗经通论 姚际恒 中华书局1958年版诗义会通 吴闓生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收入《闻一多全集》选刊之四诗经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诗经选译(增补本)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诗经今注 高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 中华书局1979年重印诗三百篇探故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诗经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诗经研究论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楚辞章句 楚辞补注 王逸注 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楚辞集注 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楚辞通释 王夫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重印山带阁注楚辞 蒋骥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屈原赋注十卷 通释两卷 戴震 万有文库第一集楚辞书目五种 姜亮夫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屈赋通笺 刘永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屈赋新编 谭介甫 中华书局1978年版离骚纂义 游国恩 楚辞注疏长编第一编 中华书局1981年版离骚语义疏解 王泗原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林庚 上海古籍1981年重印天问论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楚辞论文集 游国恩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楚辞论文集 蒋天枢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楚辞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楚辞选 马茂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山海经笺疏 郝懿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先秦散文选注 罗根泽

经部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部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春秋》、《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唐大诏令集》、《列女传》、《东莱先生史记详节》、《晋书》附叙十六国云《载记》、《清稗类钞 》、《禹贡》、《山海经》、《水经注》、《唐六典》、《通典》、《史通》、《文史通义》、《战国策》、《永乐大典》等等。子部子部分为“儒家类”、“道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列子》、《庄子》、《孙子》、《山海经》、《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集部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 、《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论文集,顾名思义,就是论文的集子。一般来说,是某个学术会议或者学术活动征集论文,然后结集出版,是以一本书的形式出版,这本书就是论文集。论文集的属性是一本书,不是期刊,所以一般来说,评职称是不管用的。有的单位会加分,因为毕竟发表了,但是不能真正用来评职称。有些作者贪图便宜会被一些论文发表网站忽悠发表到论文集上,这个是不管用的。建议你发表论文前去淘淘论文网上阅读下论文发表知识,这样可以防止掉到一些的陷阱里。

  • 索引序列
  • 周易研究论文集是什么意思
  • 周易研究论文集是什么
  • 周易研究论文集是什么书
  • 周易研究论文集是什么期刊
  • 楚辞研究论文集是什么意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