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铁路的文献

关于铁路的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铁路的文献

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然而清政府腐败、保守、专制,唯祖宗之规是从,不肯接受新生事物。他们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 1876年7月3日,由英、美合谋,由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着清政府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寻常马路”,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成通车了。随后,清政府出银5万两,分3次交款赎回这条铁路并予以拆除。 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政府以铁路机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胥各庄至芦台间开凿运河,连接蓟运河,以达北塘海口;为避免机车震动寝陵,决定由骡马牵引车辆。 然而用骡马牵引车辆根本不能发挥出铁路应有的效用,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时,中国工人凭借时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的几份设计图纸,采用矿场起重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 另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任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英人薄内的夫人仿照乔治·斯蒂文森制造的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可是中国工人却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就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由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Rocket of China(中国火箭)的字样和龙的标记,所以后人一直认定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但是从遗留下来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台机车设计规范、制造精良,怎么能和由废旧料制造的“怪物”等而观之? 2003年,研究中国铁路的英国人彼得·克拉什发现了一张金达与“中国火箭号”合影的照片。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张照片上的“中国火箭号”与中国保存的那张照片上“中国火箭号”有明显地不同之处:机车的烟囱一个细而高,一个粗而矮;机车两侧水柜前,一个有鞋形块,一个没有;司机室上,一个是№1的标记,一个是圆形标记……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缺少,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之谜依然扑朔迷离,一时难以真相大白。 目前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着一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机车,由于它机身上有一个大大的“0”字,人们便把它称为“0号”机车。专家考证后认为唐胥铁路通车后,“1882年,又从英国购来两台小型的0—2—0式(只有两对动轮)机车(称0号),参加运行。”被认为是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机车。 自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至 1911年清政府垮台的30多年间,是中国铁路的首创阶段。这一阶段内,清政府由于洋务派和国内有志之士的不断建议和提倡,不但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而且接受战争失败的教训,又进而从加强海防上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终于确定兴建铁路的方针,建立铁路公司,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了。3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18个省市修筑了铁路计2公里。这些铁路有的是官办,有的是商办,有的是官商合办,还有一部分是中外合办,或者干脆就是外国人修的。 历史的车轮驶进中华民国,铁路建设的状况有所改观。南京临时政府在其成立之初设有交通部,又先后成立中华全国铁路协会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从1928年开始执政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在其长达20余年的统治中,虽然制订了大规模发展铁路的计划,并一度设立铁道部统管全国铁路事业,但建成的铁路并不多。全国铁路缺干少支的状况,在国衰民穷、连年战争的情况下,一直未得改变。到1949年,中国可统计的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难怪人称中国是“万国机车博物馆”。据现在可以查到的资料,从英国进口的有1892年制造的Double,Bershire型(比谢尔式)机车等。

参考文献:《中国高铁时代的新生活》,作者:李康平,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高铁时代下的城市交通规划》,作者:戴帅,程颖,盛志前,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工作的开始——高速铁路施工新技术》,作者:李向国等,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高速铁路技术》,作者:李向国,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设计原理》,作者:胡一峰,李怒放,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高速铁路电气化工程》,作者:李群湛,连级三,高仕斌,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高速铁路桥梁施工技术与装备》,作者:张晓炜,智小慧,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高速铁路运营组织》,作者:赵鹏,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高速铁路轨道施工与维护》,作者:文妮,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管理技术》,作者:赵国堂,李化建,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京沪高速铁路系统优化研究》,作者:张曙光,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高速铁路振动及噪声测试技术》,作者:张洁,林建辉,高品贤,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高速铁路信号系统》,作者:李映红,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高速铁路概论》,作者:李学伟,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高速铁路施工技术与管理》,作者:岳祖润,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关于青藏铁路的文献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南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被誉为“天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已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青藏铁路格拉段东起青海格尔木,西至西藏拉萨市,全长1142千米,其中新建线路1110千米,于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途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到拉萨。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960千米,多年冻土地段550千米,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克服了世界级困难的高原铁路。2014年8月15日,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铁路开通运营。也被人们称为:团结路、幸福路和天路。扩能改造:西格复线工程;2015年格拉段扩能改造;十三五时期格拉段进行电气化改造,至于所谓的格拉复线工程还没有规划。基本信息中文名:青藏铁路外文名:The qinghai-tibet railway别名:天路路线长度:1,956千米设计时速:120公里路线等级:II级单线铁路轨道标准:标准轨(1435 毫米)车站总数:45主要车站:西宁站、格尔木站、拉萨站途经省份:青海省 、西藏自治区交汇铁路:285亿元所属地区:青海,西藏地理位置:青藏高原气候条件:高原气候起点:青海省西宁市终点:西藏拉萨市著名景点:风火山隧道、昆仑山隧道全长:1956千米

青藏铁路(Qinghai-Tibet Railway),简称青藏线,是一条连接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国铁Ⅰ级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东起西宁市,西至格尔木市,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东起格尔木市,西至拉萨市,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青藏铁路由西宁站至拉萨站;线路全长1956千米,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千米;共设85个车站,设计的最高速度为160千米/小时(西宁至格尔木段)、100千米/小时(格尔木至拉萨段)。青藏铁路采用使用红外线监控系统,在高原地段做到无人值守,保持全天候通车;启动垃圾集纳系统和垃圾收集专列,将沿途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运到拉萨或格尔木进行处理。列车在一般路段的速度将达到每小时120千米,从格尔木至拉萨的乘车时间不会超过12小时。扩展资料:青藏铁路对改变青藏高原贫困落后面貌,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促进青海与西藏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青藏铁路推动西藏进入铁路时代,密切了西藏与中国内地的时空联系,拉动了青藏带的经济发展,被人们称为发展路、团结路、幸福路。青藏铁路有利于促进西藏在工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优化西藏的产业结构,实现中国地区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有利于西藏矿产资源的开发,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降低进出西藏货物的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藏铁路

昨天上午10时,青藏铁路全线铺通庆祝大会在拉萨火车站举行。全国人民跨越两个世纪的夙愿变为了现实,中国再次创造了世界奇迹: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了,西藏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 太阳照耀在拉萨河畔。作为广东媒体的代表,本报记者在现场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轨道铺通这一历史性时刻。 青藏铁路建成 首开5条线路 青藏铁路负责人昨天向记者介绍,青藏铁路建成后,将开通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5条线路。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全线将使用红外线监控系统,在高原地段做到无人看守,保持全天候通车。建成后的铁路设备将达到免维修、无人值守的目标,这将使参与全线运营的人员只有400多人,平均1公里不到1人,远远低于每公里20人的全国铁路运营平均人数,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 青藏铁路开通初期每天只能开通4列货运列车,只有200吨的货运量。但列车数量会逐步增加。青藏铁路还将通过仓储、包装、门对门服务等现代物流方式,提高青藏铁路的运行效益。 乘车从拉萨到北京仅需48小时 据介绍,青藏铁路开通后的旅客列车在一般路段的时速可达到120公里,冻土地段时速达到100公里,这意味着从青海的格尔木至拉萨,旅客的乘车时间大概在12小时左右。而从青海西宁到拉萨坐火车的时间大约为20小时,从拉萨到北京也仅需48小时。 该负责人还表示,开通旅游列车后旅客进藏则更加舒适,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一共设有34个车站,其中有9个车站设置了观光台,可以供乘客远眺近观,沿途欣赏高原风光。 据悉,青藏铁路公司已经订了豪华旅游列车车体,里面设施可以媲美五星级宾馆的基本设施,旅游列车由于是观光休闲为主,因此在景色优美的车站会停留2~3个小时,让旅客拍照,短暂观光。而列车也会在风景秀美的地方放慢速度,让游客更好地欣赏。 2万吨援藏物资全部到达 昨天早上,一列名为“雪域神州”号、满载大米、面粉、钢材、煤炭等2万多吨全国援藏物资的火车,通过青藏铁路抵达拉萨火车西站(货运站)。日前铁道部决定,利用压道重车运输援藏物资,得知这个消息后,国内多家大型企业纷纷行动,积极参与援藏活动。经过30多个小时的铁路运输,2万多吨全国援藏物资昨天全部运抵拉萨。 在青藏铁路建成之前,西藏经济建设所需物资及农业生产资料基本上靠内地供应,运距长,且运费高。在拉萨市场上,每吨煤炭和水泥的价格高达800元左右,由于这些物资全部通过汽车运输,因此,仅运费成本每吨高达600元。青藏铁路建成后,预计75%的货运量由铁路承担,将大大降低运输成本,使广大各族群众直接受益。 野生动物与青藏铁路“和平共处” 青藏铁路建设有没有破坏生态自然环境?国家环保总局在多次检查后给出了答案:没有。据国家环保总局考察认为,青藏铁路开工建设后,沿线冻土、植被、湿地、自然景观、江河水质等得到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未受明显影响。例如铁路线路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设置了桥下、隧道顶和路基缓坡平交等三种形式的野生动物通道共33处。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移植和培植了上千万平方米草皮,成为穿越青藏高原的绿色长廊。为保护江河湖泊不受污染,施工单位先用沙石编织袋垒成护堤。青藏铁路环保工程的投资11亿元。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从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建设者面临着“生态脆弱、高寒缺氧、多年冻土”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铁路线经过的连续多年冻土区长达550公里,占线路总长的50%;铁路线路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公里,占线路总长的84%;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极难恢复。中铁一局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长和民锁回忆4年多的建设历程,最难忘的是在2002年12月8日,当时在昆仑山修建铁路桥,气温是零下27℃,风力达到8级半,工程人员只能撤下来,马上动手给宿营车加厚,增加锅炉压力、增大管道泵的压力,没过几天,工程人员又登上山开工。 记者手记 跑在云端上的火车 乘飞机来拉萨时,飞机掠过青藏高原无边无际的雪山群,滚滚的云海围绕在山腰附近。我想,青藏铁路的火车不就是在云端上前进的列车吗? 出了拉萨机场,就看到一条钢铁巨龙,高高的悬在地面之上,看起来是如此的气势宏伟,这就是青藏铁路,一直往远处延伸,通向拉萨河的那边去。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进藏,从长安到拉萨徒步走了3年。如今青藏铁路铺通,火车从拉萨到北京只要48小时。从此西藏和内地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来 源:广州日报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9:00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8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南山口至望昆段路基基本成型,冻土试验段开工,实现了首战告捷。2002年完成投资2亿元;格尔木至望昆段线下主体工程建成,望昆至楚玛尔河段线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楚玛尔河至布强格段线下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今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截止7月底年度累计完成投资9亿元,开工累计9亿元。目前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正在采取强化措施,铺轨架梁向高原腹地挺进,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和唐南段重点工程开工,全面攻坚战已形成高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朱镕基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广网北京5月2日消息青藏铁路建设部门1日向记者介绍,经过青藏铁路全体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青藏铁路全线所有站线、辅助线轨道已铺设完毕。至此,青藏铁路全线所有轨道铺设全部完成。  据新华社报道,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线1142公里的轨道去年已全部铺通。青藏铁路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工程于2001年6月开工建设,将于今年7月1日全线开通试运营。  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沿线常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一半。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为960公里,其中翻越唐古拉山最高点海拔达到5072米。为了青藏铁路早日开通运营,青藏铁路全线上万名建设者,放弃节假日等休息时间,正在为青藏铁路建设奔波忙碌着。  专家称,青藏铁路的开通将进一步加快西藏、青海两省区的经济发展,“出国容易进藏难”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铁路运输将大大降低进出藏客运和货运的成本。  “天路”通车将使“世界屋脊”不再遥远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货车试运行1日全面启动。这条铁路的开通将使270万西藏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包括他们的煮饭方式。  西藏自治区当雄县一户牧民的帐房前,16岁的藏族姑娘群桑卓玛笑着对记者说:“等火车通了,我们家烧火做饭就可以不用牛粪了。”  在茫茫的青藏高原,寒冷的冬季占去了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在漫长的8个月时间里,由于煤炭资源缺乏,牛粪是高原上牧民的主要燃料。然而,牛粪的长期、大量燃烧,剥夺了草原的理想肥料。  青藏铁路开通后,75%的进出藏物资将由铁路承担,从而改变以往公路运输运距长、运费高、损耗大的缺点。  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以其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紫外线强烈,常年积雪,气候复杂而著称于世。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战,在攻克许多罕见的科技难题之后,青藏铁路已于去年全线贯通,并将于今年7月1日投入试运营。由于跨越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条铁路也被人们称作“天路”。  在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的藏族群众看来,这条神奇的铁路不仅能够把高原上稀缺的煤运进来,把皮货运出去,兴许有一天,世代放牧为生的牧民们,还能坐火车去看看外面,他们与世界的距离将被拉近。  52岁藏民索措是拉萨一家小饭馆的老板。他说:“铁路通车后,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上老伴从家门口乘火车到首都北京游一游,再到更多的地方去看一看!”  旅游业专家认为,青藏铁路沿线将成为蕴含无限商机的“黄金旅游线”。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青藏铁路的开通将把“丝绸之路”与布达拉宫连接起来,成为中国西部新的黄金旅游热线。如今,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已纷纷与西藏就共同发展旅游业进行磋商。  索措说:“等各国的游客都进来了,我的小饭馆一定会更红火!”  据西藏社科院和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预测,2010年到西藏旅游的人数有望达到528.24万人,旅游产业直接收入可达58亿元。2005年,西藏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0万人次,旅游收入为19.3亿元。  黄弟福还告诉记者,青藏铁路公司计划开通豪华旅游专列,途经青海湖、昆仑山、可可西里、三江源、藏北草原、布达拉宫等世界著名的景区景 点。  为帮助游客应对可能发生的高原反应,列车内将备有专门的供氧设备。建成后的青藏铁路还将使用红外线监控系统,在高原地段做到无人值守,保持全天候通车。  此外,公司还将启动垃圾集纳系统和垃圾收集专列,将沿途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运到拉萨或格尔木进行处理。  以青海省西宁市为起点、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青藏铁路,全长近2000公里。开通后的列车在一般路段的速度将达到每小时120公里,从格尔木至拉萨的乘车时间不会超过12小时。  青藏铁路2006年7月试运营提供两套供氧方式  2006年4月23日,据青藏铁路公司介绍,2006年7月1日开通试运营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行的列车,将为旅客提供弥散性供氧、氧气面罩供氧两套方式,尽量减轻旅客在列车内的缺氧状况。  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马保成介绍,根据青藏铁路沿线缺氧的情况,青藏铁路公司将尽全力在列车车厢内营造舒适的“内部环境”,车内共设置了两套供氧方式,一套是弥散性供养方式,类似“中央空调”,这将使整个车厢内的氧气含量达到平原地区的80%%以上;另外一套供氧方式是旅客座位旁边设置的氧气面罩,若旅客感觉车厢内依然有缺氧状况,就可将氧气面罩摘下来直接吸氧。  另外,运营后的每趟列车内将配备一名大夫和一名护士,采取车内急救应急措施。  首趟“青1”次进藏旅客列车2006年7月1日上午9时从青海格尔木火车站始发,前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这是第一列发往拉萨的旅客列车,标志着青藏铁路开始全线通车运行。  高原“天路”全线通车 2006年7月1日,一个注定要被写入历史的日子。这一天,西藏不通旅客列车的历史被改写。1日,青藏铁路庆典“青1”和“藏2”分别从格尔木和拉萨出发,火车第一次驶上了青藏铁路。2日零时13分,从拉萨开往兰州的青藏铁路“藏2”次旅客列车在经过13小时01分钟的旅行后,安全抵达格尔木。这标志着世界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  2日零时31分,从格尔木开往拉萨的“青1”次列车安全抵达拉萨。从1日11时05分发车至抵达拉萨,“青1”次列车沿途经过45个车站,历时13小时26分钟。  进藏和出藏列车先后启动  1日7时20分,格尔木火车站。持有首趟进藏旅客列车——“青1”次列车车票的数百名旅客开始陆续登车。8时30分,旅客基本登车完毕。9时,车门关闭。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12名记者获准登上首趟进藏列车,进行随车实时报道。  1日11时05分,随着汽笛一声长鸣,“青1”次列车启程前往拉萨。  7分钟后——1日11时12分,从拉萨开往兰州的青藏铁路“藏2”次旅客列车也缓缓启动,驶离拉萨火车站1号站台,列车上有700多名乘客。  目送着汽笛声中缓缓远去的列车,专程赶来参加通车庆祝大会的藏北那曲牧民嘎央说:“从骑马、坐汽车到乘火车,祖辈们千年的梦想,没想到在我这一代竟成了现实!”  高原景色美不胜收  1日12时40分,首趟进藏“青1”次列车穿过昆仑山隧道;13时20分,过清水河特大桥。记者在现场看到,清水河特大桥四周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大桥一眼难见尽头。列车到来时,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索南达杰保护站的文嘎、嘎玛等几名巡山队员向列车行注目礼。  此后,“青1”次列车先后经过玉珠峰、不冻泉、楚玛尔河、五道梁、日阿尺曲、沱沱河、通天河、雁石坪、布强格等车站……宛如一条长龙穿行在茫茫高原上,打破了亘古荒原的宁静。  列车一路南行。窗外时而下雨,时而飘雪,时而有彩虹出现。人们真正体验到了青藏高原“十里不同天”的天气。雪山连绵不绝,高原上特有的景色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占领”了不少数码相机存储卡的存储空间。  列车创造铁路史上新纪录  出藏的“藏2”次列车也是一路“过关闯将”,直向北行。  1日14时51分,经过310多公里的行驶,列车通过藏北重镇那曲火车站。  1日17时35分,“藏2”次旅客列车缓缓通过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车站。这是旅客列车首次通过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  1日17时38分,列车以84公里的时速,平稳地穿越海拔5072米的世界铁路最高点。车上700多人有幸成为第一批搭乘旅客列车经过世界铁路最高点和抵达世界海拔最高火车站的旅客。  藏族旅客扎巴旺达说:“唐古拉这个连动物都难以生存的地方,火车能通过,真是奇迹。”乘客周军深有感触地说:“我站在了世界铁路的最高点,感到无比自豪。”  1日18时05分,首趟进藏的“青1”次和首次出藏的列车“藏2”次成功在布强格车站“擦肩而过”。人们一片欢呼,因为,这意味着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经历了旅客列车的完全检验。  西藏不再没有铁路和火车  “擦肩”之后,两列火车在接受过检验的铁路上各自奔向自己的目的地。  1日19时31分,出藏的“藏2”次旅客列车风驰电掣,顺利通过长江源头第一桥——沱沱河长江源特大桥和沱沱河车站。20时23分许,列车到达风火山隧道。20时46分,列车通过楚玛尔河车站。21时45分,抵达清水河特大桥。22时20分,过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  1日21时18分,“青1”次列车驶过那曲站,穿越藏北高原,直奔拉萨。拉萨城里,礼炮声声,烟花绽放,人们对列车翘首以待……  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使西藏自治区结束了没有铁路和火车的历史。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说,这必将为西部大开发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关于铁路的参考文献

干预初中校园欺负行为的有效途径研究摘要:欺负行为在中小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由于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已引起了研 究者的广泛关注。自1999年,国内陆续有学者涉足这一领域,但到目前,国内研究 基本为积累事实资料的问卷调查和数据搜集,可查的对欺负行为的教育干预研究只有 一项。 本研究选择苏州市普通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以社会背景模型理论和社会 学习与社会角色理论为依据,主要采用针对班级群体的干预方法,尝试探讨干预欺负 行为的有效途径。 本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本干预实验促使学生对欺负行为的态度发生了极为显著的转变;而行为方面, 其中一所学校的实验班在受欺负分量表上产生显著差异,说明本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从社会背景模型理论和社会学习与社会角色理论出发,将欺负行为看作群体 现象,干预措施着眼于学生对欺负行为的态度、对自身参与角色的认知上,是切实可行的。关键词:初中生 欺负行为 干预实验Abstract: Bullying is pervasive in primary and middle Because it is seriously harmful to one's health 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many researchers have devoted to this In China, some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paid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 since 1999, but most research just put emphasis o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data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intervention except one In this thesi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used to be research Since bullying is viewed as a group phenomenon, the intervention methods mainly targeted on the whole peer _asp?pageid=310 Conclusions of the paper are the following: I The intervention has greatly improved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bullying; On the behavior aspec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on the subscale of victimization in one These imply that the intervention is effective to counter II In this study, bullying is viewed as a group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text model and of social learning and social role, the intervention method focused on the change of attitude toward bullying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participant role among bul!ying episode and it is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bullying behavior;intervention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望采纳

这个题目 我可以写好 包通过 老师有问题包修改

关于铁路的文献综述

可以在知网上搜索一下啊

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然而清政府腐败、保守、专制,唯祖宗之规是从,不肯接受新生事物。他们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 1876年7月3日,由英、美合谋,由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着清政府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寻常马路”,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成通车了。随后,清政府出银5万两,分3次交款赎回这条铁路并予以拆除。 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政府以铁路机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胥各庄至芦台间开凿运河,连接蓟运河,以达北塘海口;为避免机车震动寝陵,决定由骡马牵引车辆。 然而用骡马牵引车辆根本不能发挥出铁路应有的效用,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时,中国工人凭借时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的几份设计图纸,采用矿场起重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 另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任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英人薄内的夫人仿照乔治·斯蒂文森制造的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可是中国工人却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就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由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Rocket of China(中国火箭)的字样和龙的标记,所以后人一直认定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但是从遗留下来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台机车设计规范、制造精良,怎么能和由废旧料制造的“怪物”等而观之? 2003年,研究中国铁路的英国人彼得·克拉什发现了一张金达与“中国火箭号”合影的照片。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张照片上的“中国火箭号”与中国保存的那张照片上“中国火箭号”有明显地不同之处:机车的烟囱一个细而高,一个粗而矮;机车两侧水柜前,一个有鞋形块,一个没有;司机室上,一个是№1的标记,一个是圆形标记……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缺少,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之谜依然扑朔迷离,一时难以真相大白。 目前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着一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机车,由于它机身上有一个大大的“0”字,人们便把它称为“0号”机车。专家考证后认为唐胥铁路通车后,“1882年,又从英国购来两台小型的0—2—0式(只有两对动轮)机车(称0号),参加运行。”被认为是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机车。 自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至 1911年清政府垮台的30多年间,是中国铁路的首创阶段。这一阶段内,清政府由于洋务派和国内有志之士的不断建议和提倡,不但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而且接受战争失败的教训,又进而从加强海防上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终于确定兴建铁路的方针,建立铁路公司,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了。3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18个省市修筑了铁路计2公里。这些铁路有的是官办,有的是商办,有的是官商合办,还有一部分是中外合办,或者干脆就是外国人修的。 历史的车轮驶进中华民国,铁路建设的状况有所改观。南京临时政府在其成立之初设有交通部,又先后成立中华全国铁路协会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从1928年开始执政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在其长达20余年的统治中,虽然制订了大规模发展铁路的计划,并一度设立铁道部统管全国铁路事业,但建成的铁路并不多。全国铁路缺干少支的状况,在国衰民穷、连年战争的情况下,一直未得改变。到1949年,中国可统计的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难怪人称中国是“万国机车博物馆”。据现在可以查到的资料,从英国进口的有1892年制造的Double,Bershire型(比谢尔式)机车等。

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领域拓展,有利于铁路运输企业自身优势的发挥,不仅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而且拓展了铁路运输企业的服务功能,把运输企业的物流组织工作向生产与消费的两极延伸:一方面渗透到生产领域,提供包装、流通加工等生产范畴的现代物流服务:另一方面不断向消费领域拓展。在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参与整个供应链管理,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很多其它相关服务提供商的密切配合。例如,在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物流中心,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的过程中,需要经常与工商、物价、计量、税务发生工作往来,铁路运输企业作为经营者需要与上述职能部门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协作关系,以便改善企业服务环境,为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创造条件。此外,铁路自身的资源往往不足以独立承担委托人交付的全部物流服务,有时部分(甚至全部)物流服务外包对铁路运输企业更为有利,这样就需要与其它物流服务提供商进行协作。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物流的各个环节都是分割的,在运输业欠发达时期,作为大型企业的铁路有较大的生存空间。随着航空、公路运输业的大规模发展,铁路所占的市场份额日趋下降,为了生存和发展,铁路逐渐由单一的货物运输向货运代理业发展,但这仅仅是建立在铁路延伸服务业的基础上,并未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变革。中国加入WTO后,国外的跨国财团大举进入,国际专业化的物流公司将直接参与物流市场的竞争,甚至涉足于铁路运输领域,这对刚刚起步的铁路货运代理业将带来严峻的考验。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且不断壮大既有规模,是铁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现代物流先进的理念,决定了作为传统运输服务提供商的铁路运输企业必然要向现代物流领域融入与拓展,发展现代第三方物流服务是铁路运输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于铁路路基的论文

residual soil underlying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soil, and the bad by geography and climate change affects, and because of all the technical level,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asons of the mechanical equipment, China's railway roadbed design usually adopts low technical standard,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ten lax, leading to various requirements of railway and become a bed disease wide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difficult, multiple strong disease, and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peed of the train and heavy of subgrade stress level, Distribution condition and functions of the significant Beca

中国高速铁路安全  摘要:通过对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稳定的“三大因素”(设备、制度、人员)相互关系的探讨,提出消除影响运输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奠定支撑运输安全坚实基础的要求措施。在施工组织过程中,加强整体协调运转,明确结合部的分工和责任,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持续稳定。  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稳定;因素;设备;施工;影响、影响运输安全的“三大因素”  维持铁路运输生产所必备的先进技术设备、完善的规章制度和高素质的运营人员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稳定的“三大因素”。铁路运输企业的设备、制度和人员情况在其安全生产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1)铁路设备对安全的影响。对行车设备的改造施工及故障处理,多数情况需停止信号联锁的使用,要在无联锁的情况下接发列车,操纵台无显示、信号停用、道岔失去联锁,从准备进路、交递凭证、引导接车到区间列车的掌握均由人工来完成,对接发列车安全影响较大。2000年全路发生的17起行车重大、大事故中,有7起(占41.2%)是在施工情况下发生的。设备临时故障是在作业人员无准备的情况下,信号及联锁设备发生变化,一般在水害、雷击、暴风雨雪等自然环境下及设备老化等时,易发生临时故障,对运输安全影响也较大。哈尔滨铁路局每年发生影响接发列车安全的设备故障约1200起。
(2)规章制度对安全的影响。规章制度有遗漏、不严密,与现场实际不符等均会影响运输安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是:①深入现场实际不够,未能随设备的变化及时修改相应的作业程序及制度;②工务、电务部门不能及时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影响车务部门对《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的修订、补充和完善,以及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防范措施;③没有针对设备的临时变化,及时制定作业办法和安全措施,使作业过程缺乏安全保障。
(3)作业人员对安全的影响。①作业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掌握或理解有误,影响作业安全;②作业人员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简化作业过程,影响作业安全;③作业人员应变能力差,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影响作业安全。1999年8月2日5:10,哈尔滨铁路局万乐站因3#道岔故障(1—3联动道岔光带和表示灯无显示),影响上行出站信号不能开放,使用路票发车,5:38 Y212次旅客列车进2道停车,值班员确认3#道岔是定位后,对故障的判定和处理不当,误认为1#道岔也是定位状态,5:40列车启动行至信号机前司机发现l#道岔是反位,停车构成未准备好进路发车的险性事故。
综上所述,在设备改造施工及临时故障等情况下,如果规章制度不完善,设备作业人员应变能力差,就会影响运输安全。因此,强化设备、制度、人员及其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是确保运输安全稳定的关键。  2、强化“三大因素”的协调管理  设备是基础、制度是保证、人员是关键,三者是相辅相承、紧密相联、互相制约的统一体;同时,三者只有在动态的变化中保持相对的协调和稳定,安全才有保证,忽视了三者的动态协调与统一,维持安全稳定的支撑就将倾斜。  2.1强化施工管理,提高设备质量  从运输安全的角度规范施工,施工单位应严格按施工方案给定的时间进行施工;实施施工、验收质量责任追究,避免低标准的重复施工,尽可能减少施工次数;接收部门要严格执行日常维修、检查制度,及时处理潜在的设备隐患,减少设备故障率。在设备发生意外故障后,能在最短时间(查标定时)内到达现场,进行抢修,及时恢复设备的正常使用。  2.2跟踪设备变化,完善规章制度  (1)制定符合现场实际的规章制度。随时掌握设备变化情况,以及现场设备的特点和性能,及时修订安全防范措施,修订有关规章制度。  (2)完善施工与交接、培训制度。施工部门应有对车站技术管理人员(包括接收部门的工电维修部门)和作业人员进行培训的义务和责任,有跟踪、处理使用中发生意外问题的责任,限定最少跟踪时间;接收部门的维修人员要尽快掌握设备特点、性能和处理故障的能力。  (3)严格培训上岗制度。  (4)制定特殊情况下,接发列车作业标准。哈尔滨铁路局正在研究制定适合本局设备特点的《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作业标准》。  2.3强化人员素质,执行作业标准  (1)强化岗位相关知识的应知应会培训。制定各工种应知必会范围,定期学习、考核和举行技术比武,引进激励机制和岗位轮岗制度。  (2)进行事故案例教育,增强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强化作业人员对规章的理解。  (3)强化停电、施工、设备临时故障等情况下《接发列车作业标准》的学习,经常进行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实作演练,提高非正常情况下的应变处理能力。  (4)施工中严格执行登记、消记制度,严格执行单一指挥的原则。把握好威胁运输安全的3个时候:施工开始的时候、施工完了进行调试的时候、设备临时故障的时候。  (5)严格管理,造就一批训练有素,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作业标准化的职工队伍。  3消除不稳定因素,奠定坚实安全“三戒”:一戒推诿扯皮。避免各部门的本位主义,相互扯皮、责任不明易产生安全漏洞;二戒信息梗塞。从提报施工方案到施工的全过程,各系统间、系统内部各业务科室间,以及各工种间要强化信息的沟通与联系,避免不了解情况的盲目作业;三戒各自为战。施工中要考虑各系统间的协调配合,互为提供方便条件。  “五强”:①强化施工方案的提报和审批。施工部门提报的施工项目、内容、影响范围、施工时间要准确无误;运输部门对施工方案的编制要科学,避免施工中发生意外事件。②强化总工程师室在施工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和权威性。③强化施工协调会的作用。所有与施工有关部门汇报的施工准备、配合事项要形成会议纪要,总工程师室负责督促检查落实,任一方未落实均不能施工。④强化车站对施工安全结合部的控制。根据车站设备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措施。重点把握5个环节:影响范围、关键作业、关键岗位、作业程序、达到标准。⑤强化作业标准的执行。各系统要严格执行施工操作规程和作业标准。  施工中严把“七关”:①把住施工协调关。涉及多部门、多单位的施工,对结合部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②把住请点关。严格落实施工不行车、行车不施工原则,能纳入“天窗”内的维修作业,一律在“天窗”内进行。③把住现场监控关。监控干部要重点检查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④把住施工试验和列车放行关。施工接近尾声时,施工现场和人员易出现忙乱现象,不完全具备开通条件时,坚决不放行列车。⑤把住施工中行车设备运用和控制关。严禁超范围施工,施工方案中没有涉及的行车设备,一律不准动,特别是不准提前动行车设备进行施工准备。⑥把住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作业关。严把施工中的“闭塞、进路、凭证”三关。⑦把住列车运行组织关。机务、车务部门要认真学习《施工方案》,按调度命令正确出示《运行揭示》,编制《施工明示图》;机车乘务员、运转车长要熟悉施工方案,认真抄录《运行揭示》。  铁路是大联动机,须各工种协同作业。随着铁路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采用,加强施工过程中设备、制度、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结合部的管理,必能达到自控、互控、他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持续稳定。

高速铁路路基填料改良技术的研究)

In this paper, railway bedproblems are classified, corresponding causes are analized, problem addressing approaches are presented, and conclude that it is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 all types of railway bed problems and how it comes so that we can detect them accurately and do effective precaution and 可以的话把后面的发给你

  • 索引序列
  • 关于铁路的文献
  • 关于青藏铁路的文献
  • 关于铁路的参考文献
  • 关于铁路的文献综述
  • 关于铁路路基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