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矿物岩石学杂志官网

矿物岩石学杂志官网

发布时间:

矿物岩石学杂志官网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6%,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89%)、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406,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网址:国内:国外:-5/issuetoc《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770,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3,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网址: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112,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9,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网址:《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263,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网址:《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551,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网址:《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995,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92,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网址: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661,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网址:/ykcs/ch/aspx《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570。网址:《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788,总被引频次为451次。网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网址:。(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龙鹿鸣[1] ,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流体包裹体实验室主任;  国际矿床地质学会(Society for Geology Applied to Mineral Deposits)理事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包裹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1984年和1987年在南京大学地质系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1994年5月~1995年9月曾赴西澳大利亚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战略矿床研究中心工作访问。  2006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二级课题2项、大中型企业委托项目7项。现为国际矿床地质学会(Society for Geology Applied to Mineral Deposits)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包裹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流体包裹体实验室主任,《矿床地质》、《地质论评》、《矿物岩石学杂志》、《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等杂志编委。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合作专著一部。

矿物岩石学杂志官网订购

王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是在地球地壳及其相邻层圈和宇宙中天然形成的、绝大多数为无机晶质的元素或化合物,也包括一些为数极少的有机和非晶质的化合物。矿物特性主要由其化学组成与结晶性质(对晶质矿物可说是晶体结构)所决定,若发现一种矿物在这两方面或其中之一与已知矿物迥然不同,即可作为新矿物(从分类学角度,严格地说,应称为新矿物种),并命以新名。当发现新矿物时,按国际共识,首先需要提交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CNMMN)审查批准。新矿物的发现不仅是矿物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而且对地质科学的发展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自1949年以来,随着地质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我国矿物学领域中新矿物的发现从无到有。如1958年新矿物香花石的首先问世及其后十多个新矿物的相继发现,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成立于1979年,隶属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矿物专业委员会,并于1981年加入IMA CNMMN,代表中国成为正式会员国。它标志着我国新矿物研究已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截至2010年6月已达116种,将这些矿物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分子式、发现者及其正式发表刊物收集整理列于表1。其中存有争议或虽未见通过仍应作为新矿物的有两种(兴中矿和孟宪民石),还有10种是国外学者所发现的矿物(下文注有*号)。另外,对产于国外而鉴定为新矿物的镁星叶石、钡闪叶石和氟铈硅磷灰石未包括在内。这些新矿物在矿物晶体化学分类体系的大类和类中的分配情况如下:在4个矿物大类中,属于单质及其类似物大类的新矿物种数有22种,属于硫化物及其类似化物大类的有17种,属于氧的化合物大类的有75种,属于卤化物大类的有2种。现将这些矿物在矿物类中的分配,简述于下(其中带有“”号的矿物种名为暂定名):自然元素及其互化物类13种:自然铬、红石矿、汞铅矿、丹巴矿、四方铜金矿、滦河矿、围山矿、张衡矿、珲春矿、沅江矿、承德矿、大庙矿、伊逊矿。碳硅氮磷化物类9种:桐柏矿、曲松矿、雅鲁矿、喜峰矿、古北矿、罗布莎矿、藏布矿、那曲矿、林芝矿。砷锑铋化物类2种:峨眉矿、安多矿。碲化物类5种:碲锑钯矿、六方碲锑钯镍矿、双峰矿、马营矿、高台矿。表1 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1958~6)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硒化物类1种:硒锑矿。硫化物类9种:道马矿、兴中矿、硫砷钌矿、锡林郭勒矿、马兰矿、长城矿、“硫碲铁银矿”、“欧特恩矿*”、李四光矿。氧化物类有17种:长白矿、斜方钛铀矿、褐铈铌矿-β、蓟县矿、铋细晶石*、沂蒙矿、钕易解石、骑田岭矿、褐钕铌矿-β、钓鱼岛石、安康矿、孟宪民石、镁尼日利亚石-2N1S(彭志忠石-6T)、镁尼日利亚石-6N6S(彭志忠石-24R)、建水矿、铬铋矿、谢氏超晶石。硅酸盐类有26种:香花石、钡铁钛石、包头矿、顾家石、硅镁钡石*、锂铍石、索伦石、水星叶石、纤钡锂石、莱河矿、金沙江石、兴安石、额尔齐斯石、二连石、南平石、绿泥间腊石、氟铁云母、湖北石*、氟尼伯石*、牦牛坪矿、丁道衡矿、“氟镁鳞石*”、汉江石、“氟钡镁脆云母*”、“氟高铁金云母*”、“氟韭闪石*”。硼酸盐类有5种:章氏硼镁石、水碳硼石、多水氯硼钙石、黑硼锡镁石、袁复礼石。砷酸盐类有2种:南岭石、斜铜泡石。磷酸盐类有6种:芙蓉铀矿、湘江铀矿、青河石、西盟石、盈江铀矿、涂氏矿。亚硒酸盐类有1种:斜蓝硒铜矿。亚碲酸盐类有2种:平谷矿、碲锌石。碲酸盐类有1种:赤路矿。钼酸盐类有1种:腾冲铀矿。硫酸盐类有7种:锌赤铁矾、锌叶绿矾、锡铁山石、柴达木石、锌绿钾铁矾、李时珍石、铊明矾。碳酸盐类有7种:黄河矿、氟碳铈钡矿、中华铈矿、大青山矿、氟碳钙钕矿、扎布耶石、祁连山石。氟化物类有2种:赣南矿、张培善石*。综合观之,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有以下特点:1)在不同时期发现的矿物种数见表2。如从不同时期发现的矿物种数的变化来看,有逐年代依次上升的趋势。表2 不同时期发现的新矿物种数2)截至2010年6月,我国发现的矿物种总数为116种,仅占届时世界全部矿物种总数4498种(初步统计)的57%。如与发现矿物种较多的国家,如俄罗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3)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矿物,在各矿物类中的分配有多有少,详见表3。在硅酸盐类矿物中,发现的新矿物种较多。在氧化物类、自然元素及其互化物类、碳、硅、氮、磷化物类、硫、硒化物类和碲化物类中,发现的新矿物种数量次之。但是,将各类矿物总数(分子)同对应该类的矿物种总数(分母)相比,如对硅酸盐类,该比率为26/1167=22%;对氧化物类,为 17/356 = 77%;对自然元素及其互化物类,为 13/90 =44%;碳、硅、氮、磷化物类,为 9/30=00%;对硫、硒化物类,为 10/572=74%;对碲化物类,为5/58=62%等。由此可见,发现的矿物种数多,但其比率不一定大;发现的矿物种数小,比率并不一定小。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发现的自然元素及其互化物类和碳、硅、氮、磷化物类矿物的比率占有极大的优势。表3 迄今发现的新矿物种在各矿物类中的分配注:由于极少数矿物种的被撤销或追认等变动,表中数据仅为初步统计,误差难免,仅供参考,欢迎指正。4)在我国发现的116种新矿物中,有10种为国外学者在中国发现的,其中20世纪60年代有1种,80年代有1种,2000~2010年6月有8种。这说明我国地质科学国际交流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有明显的增强。从这些新矿物的产地产状看,其中有5种(如*3、*6、*7、*8、*10)产自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铁矿床;有2种(*5、*9)产自苏鲁超高压带;有1种(*1)产自贵州晴隆锑矿;有1种(*2)产自新疆阿尔泰伟晶岩;还有1种产自湖北大冶铁矿床。这表明,这些新矿物均产于我国的特殊矿床或地质研究的热点地区。总之,一个国家发现的矿物种数的多少,反映着该国矿物学学科发展的水平。发现新矿物种的工作,是一项矿物学的基础性工作。从有利于发现新矿物的角度,应对国家特有矿床或地质研究的热点地区多给予关注。同时,建议对我国发现新矿物种的工作,给予特别的支持与鼓励。参考文献[1]周正,曹亚文中国新矿物综述岩石矿物学杂志,1997,16(1):81~99[2]约瑟夫·阿·曼德伦诺(JAMandarino),傅小土(Jde Fourestier)首次在中国发现的矿物矿物学报,2005,25(3):217~228[3]王濮,潘兆橹,翁玲宝,等系统矿物学(上、中、下册)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1984,1987[4]王濮,翁玲宝,陈代璋系统矿物学与矿物种现代地质,1992,6(4):411~417[5]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英汉矿物种名称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6]何明跃新英汉矿物种名称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7]Mandarino J ABack M EFleischer's Glossary of Mineral Species,9th ,The Mineralogical Record ITucson,2004[8]Hugo Strunz,Ernest HNStrunz Mineralogical Tables,ESchweizerbart'sche Verlagsbuchhandlung(Nägele Obermmller)·Stuttgart,2001注: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每年发布的新矿物及其种名的公告,发表在国际主要有关矿物学的刊物中,并自2010年3月开始改为CNMNC Newsletters通讯方式发表在英矿物学杂志(“Mineralogical Magazine”)

期刊方面的问题可以找发表吧了解。

矿物岩石学杂志官网电话

截至2013年底,地质所共有职工456人,其中在职职工243人、离休人员15人、退休人员198人。在职职工中,管理人员29人,专业技术人员210人,工勤人员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两院院士5人,研究员及教授级高工7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43人,中级职称及以下91人。在职职工中有博士学位147人,硕士学位29人,本科37人,大专及以下30人。内设机构包括5个职能处室、11个专业研究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全国地质编图委员会,核心期刊《岩石矿物学杂志》、4个中国地质调查局业务中心和7个学术机构挂靠在地质所。2013年3月成立人事教育处,安全生产管理处挂靠人事教育处。2013年,地质所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30篇,其中SCI、EI检索刊物论文145篇(其中国际SCI检索论文70篇,国内SCI检索论文68篇),核心期刊论文83篇,其他论文2篇。公开出版专著1部;获专利5项。国内论文引用率排名进入全国前20名,两篇国际论文入选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2项,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2项,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1项。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获2013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翟庆国获2013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所长、党委副书记侯增谦(右二),党委书记、副所长何长虹(左二),副所长高锦曦(右一),副所长卢民杰(左一)领导班子由4人组成,所长、党委副书记侯增谦,党委书记、副所长何长虹,副所长高锦曦,副所长卢民杰。年度重要科研成果出版新的图件,影响力不断增强。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IGMA5000)正式出版。完成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编图,包括1∶500万中国大地构造与含煤盆地分布图、1∶500万中国早古生代板块构造图、1∶1200万中国古生代重点含油气层系岩相古地理图、1∶1200万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和储集层分布图等。完成海南、福建、山东、辽宁、安徽、陕西、湖南、江西、贵州、河北、宁夏等11个省(区)区域地质志、系列图件的编制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评审验收9个省(区)系列地质图件(包括1∶50万、1∶100万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岩浆岩地质图、变质岩地质图、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图、航磁异常图、重力异常图、岩相古地理图等)共计72幅。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青藏高原及周边造山与成矿研究获得新进展。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及资源环境效应研究取得系列成果。提出的“青藏高原是一个由巨型造山拼贴体组成的造山的高原”的论点获得大量新的证据。进一步论证蛇绿岩的深地幔成因,并提出“蛇绿岩型金刚石”新类型和深地幔动力学模式。揭示青藏高原东南部基底经历5期重大事件。建立了高喜马拉雅三维动力学模式。提出青藏高原东南缘古新世中期至中新世早期形成的“抽屉式滑脱—转换”逃逸新机制。突破探测技术瓶颈,获取了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壳Moho的强反射信息。天山—兴蒙造山带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天山—兴蒙造山带计划项目顺利完成,提出了该区地壳构造单元划分的新方案,对阿拉善—敦煌地块构造属性等问题提出了新认识;修正了崇礼县红旗营子乡红旗营子群等一些地质体的时代;按照大陆演化旋回的观念,编制了中国北方及邻区地壳构造格架图和构造分区图。系统总结研究天山—兴蒙造山带花岗岩与成矿背景。编制完成亚洲中生代花岗岩图,揭示多种构造背景。“兴蒙造山带主要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与能源潜力综合调查研究”将研究区中生代沉积盆地划分为五个演化阶段;识别出两个巨型陆相沉积盆地;提出晚中生代东亚地区存在一个大的以恐龙为主的脊椎动物群,中、晚侏罗世研究区存在适宜脊椎动物等生物群生存、繁衍的理想古生态环境。地层学、古生物学研究有新突破。发现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在《Science》报道;发现一新的基干镰刀龙类恐龙化石,成果发表在《PLOS ONE》;发现目前已知个体最小的窃蛋龙类化石,命名为迷你豫龙,并在《Nature》发表;在贵州省紫云县火花乡发现一条新的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剖面,建立了中国不同相区的泥盆—石炭系界线标准;提出全球中元古界底界年龄统一为1700Ma的方案,解决了中元古界地层划分对比年代不统一的“世界性难题”;在内蒙古发现了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早期枕状玄武岩;新疆西准噶尔北部谢米斯台山南坡新厘定出一套蛇绿岩;在铜陵钻孔取得的岩心中发现了石炭纪辉绿岩,年龄为304Ma。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在《PLOS ONE》报道基干镰刀龙类恐龙化石发现在《Nature》发表迷你豫龙发现同位素技术应用及标准物质研究有新进展。完成了我国主要类型地质体的铁同位素组成调查,查明了不同圈层和主要岩石类型的铁同位素分布特征,初步建立了铁同位素示踪的参考体系;对代表性矿床进行了地质地球化学及铁同位素解剖,揭示了各类铁矿不同含铁矿物的铁同位素组成特征,提出运用铁同位素示踪铁矿化的理论模型。成功选定了用于研制氩同位素定年标准物质的样品源;制备了TG1104白云母样品备选标准物质;完成了钕同位素备选标准物质研制,并申报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积极参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普兰岩体中首次发现了同时存在的高铬型和高铝型铬铁矿。在天津蓟县发现原生菱铁矿。指导青海多才玛铅锌矿取得找矿突破,通过开展构造岩相填图,解决了赋矿规律问题,通过大地音频地矿测深,解决了矿体定位,提交了“钻探建议报告”,该矿段的铅锌资源量由原来的76万吨增至259万吨,新增铅锌资源量181万吨。此外,利用多深度地震观测设备,在东海地壳运动长期观测站观监测到朝鲜第三次核试验的地震记录。国际矿物学会2013年新批准氮化硼(BN)新矿物,命名为青松矿(青松矿(Qingsongite)是为了纪念方青松研究员(1939-2010)而命名)。青松矿显微结构

目前,矿物识别制图的方法是特征谱带识别和基于相似性测度的识别:①利用岩石矿物的特征谱带构造识别技术,该方法相对直观,简单可行,但是单一的特征往往造成岩石矿物的错误识别,其精度难以达到工程化应用的需求,同时对成像光谱数据的信噪比、光谱重建的精度要求较高;②从岩石矿物光谱的整体特征出发,与成像光谱视反射率数据进行整体匹配、拟合或构造模型进行分解,这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能有效地避免因岩石矿物光谱漂移或光谱变异而造成的单个光谱特征的不匹配,并能综合利用弱的光谱信息,避免局部性特征(如单一特征构建的识别方法)造成识别的混淆,识别的精度高。对于成像光谱上百个波段而言,数据量非常之大,尤其在目前无论是航空成像光谱数据,如AVIRIS、CASI、HyMap等,还是在轨的航天成像光谱数据,如Hyperion航带都普遍比较窄,一般在3~10km,给大面积应用带来很多不便,增加了大面积数据处理的难度,并使工作量在目前微机配置的条件下成倍增加。因此,无论是从岩石矿物光谱的局域特征还是整体特征开展对矿物的识别,在保证识别精度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工程化的处理,必须探索新的技术流程。在对成像光谱数据特征与识别方法的比较研究中,结合工作实际以及进行工程化处理的初步要求,在确保识别精度的条件下,设计出标准数据库光谱+光谱-特征域转换+矿物识别方法的技术流程。该流程的主要作用:(1)直接开展蚀变矿物的识别与信息提取:在对试验区岩石类型、构造、热液活动以及矿产综合研究的基础之上,提炼与矿化关系密切的蚀变矿物,利用标准库的光谱或野外实测光谱作为参考光谱。(2)进行光谱域与特征域的转换,实现数据减维与数据压缩,降低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成像光谱数据波段上百,不同的航带宽度与记录长度使单次处理的数据量达1Gbytes,中间过渡文件单航带可达10Gbytes;在以前的处理中常常将航带分割成较小的区域进行处理后再进行拼接,利用MNF技术可以将整个光谱域空间转换到特征域空间,消除原有光谱向量间各分量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去掉信息量较少噪声较高的向量,使数据处理从成百的光谱域集中到去噪的特征域中进行,减低数据量,缩短数据处理时间,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3)特征分离,增加不同矿物的可分性,提高矿物识别的精度:在成像光谱数据MNF变换并剔除噪声波段的特征域空间中,不同的波段被赋予了不同的物理或数学意义,地物的光谱特征在特征域发生分离,地物的细微特征得到放大,增加了数据的可分性。1 光谱特征域转换光谱分辨率的提高,一方面提高了数据的分类识别的精度以及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了数据的容量,也使数据高冗余高相关。有效的数据压缩与特征提取势在必行。一般地,利用传统的主成分变换进行相应的变化,衍生出一系列的成像光谱数据压缩与特征提取方法,如MNF变换(Kruse,1996;Green et ,1998),NAPC(Lee et ,1990)、分块主成分变换(Jia et ,1998)以及基于主成分的对应分析(Carr et ,1999)等。空间自相关特征提取(Warner et ,1997)、子空间投影(Harsanyi et ,1994)和高维数据二阶特征分析(Lee et ,1993;Haertel et ,1999)也得到相应的重视。利用非线形的小波、分形特征(Qiu et ,1999)也在研究之中。主成分分析(PCA)是根据图像的统计特征确定变换矩阵对多维(多波段)图像进行正交线性变换,使变换后新的组分图像互不相关,并且把多个波段中有用信息尽可能地集中到少数几个组分图像中(图4-4-1)。一般地,随着主成分阶次的提高,信噪比逐渐减小。但在波段较多时并不完全符合这一规律。为改善主成分在高光谱维中的数据处理能力,相应地利用最大噪声组分变换(MNF)的方法(甘甫平,2001;甘甫平等,2002~2003)。该方法是利用图像的噪声组分矩阵(ΣNΣ-1)的特征向量对图像进行变换,使按特征值由大到小排序的变换分量所包含的噪声成分逐渐减小,而图像质量顺次提高。Σ为图像的总协方差矩阵,ΣN为图像噪声的协方差矩阵。MNF相当于所有波段噪声方差都相等时的主成分分析,因此可分为两步实现,第一步先将图像变换到一个新的坐标系统,使变换后图像噪声的协方差矩阵为单位阵;第二步再对变换后的图像施行主成分变换。此改进的算法称为“噪声调节主成分变换(NAPC)”。对P波段的高光谱图像Zi(x),i=1,2,…,p (4-4-1)可以假设Z(x)=S(x)+N(x) (4-4-2)这里,ZT(x)={Z1(x),…,Zp(x)},S(x)和N(x)分别为Z(x)中不相关的信息分量和噪声分量。因此,Cov{Z(x)}=∑=∑S+∑N (4-4-3)∑S和∑N分别为S(x)和N(x)的协方差矩阵。因此,可以定义第i波段噪声分量,Var{Ni(x)}/Var{Zi(x)} (4-4-@4)选择线形转换,MNF变换可以表示为成像光谱岩矿识别方法技术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在变换中,确保成像光谱岩矿识别方法技术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同时,为使噪声与信息分离,S(x)分别与Z(x)和N(x)正交。图4-4-1 MNF变换的特征值曲线MNF有两个重要的性质,一是对图像的任何波段作比例扩展,变换结果不变;二是变换使图像矢量、信息分量和加性噪声分量互相垂直。乘性噪声可通过对数变换转换为加性噪声。变换后可针对性地对各分量图像进行去噪,或舍弃噪声占优势的分量。MNF变换的特征值曲线如图4-4-1。2 特征分离在MNF变换后的特征域中不同波段具有不同物理与数学意义。比如变换后的第1波段表示地物的亮度信息,第7 波段或第8 波段表示地形信息。在MNF变换中,通过信号与噪声分离,使信息更加集中于有限的特征集中,一些微弱信息则在去噪转化中被增强。同时在MNF转换过程中,使光谱特征向量集汇聚,增强分类信息。图4-4-2是一些矿物光谱通过MNF变换前后的曲线剖面图,从右图可见信息与噪声分别有序地集中在一些有限的波段内。通过舍弃噪声波段或其他处理,相应地降低或消除噪声的影响。同时信息也比原始数据更易区分。3 矿物识别矿物识别主要选用光谱相似性测度的方法。基于整个谱形特征的相似性概率的大小,能有效地避免因岩石矿物光谱漂移或光谱变异而造成的单个光谱特征的不匹配,并能综合利用弱的光谱信息。图4-4-2 矿物光谱MNF变换前后特征比较基于整个光谱形特征的识别方法主要有光谱角技术、光谱匹配滤波、光谱拟合与线形分解等。利用大气校正后的重建光谱数据,可选择性地利用上述矿物识别技术开展端元矿物的识别。光谱角方法可直接选择端元矿物进行匹配,最终生成二值图像,简单易行,在阈值合理可靠的前提下能够获取较高的识别精度。在成像光谱岩矿地质信息识别与提取方法中,光谱角技术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之一(王志刚,1993;刘庆生,1999)。光谱角识别方法是在由光谱组成的多维光谱矢量空间,利用一个岩矿矢量的角度测度函数(θ)求解岩矿参考光谱端元矢量(r)与图像像元光谱矢量(t)的相似性测度,即:成像光谱岩矿识别方法技术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这里,‖*‖为光谱向量的模。参考端元光谱可来自实验室、野外测量或已知类别的图像像元光谱。θ介于0到π/2,其值愈小,二者相似度愈高,识别与提取的信息愈可靠。通过合理的阈值选择,获取矿化蚀变信息的二值图像。4 阈值的选择与航带间信息的衔接无论是光谱角技术还是光谱匹配以及混合光谱分解,都存在对非矿物信息的分割,因此阈值的选择是一个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所识别矿物的可靠度,也关系到矿物分布范围大小的界定。同时由于是分航带提取,不同航带间因大气校正的误差和噪声的影响而使同一地物的光谱特征存在差异,可能使所提取的矿物空间展布特征在航带之间所有诊断和一致性,增加了制图的困难。因此对于阈值的选择,需遵循以下原则:在去除明显假象信息、保留可靠的矿化蚀变信息情况下考虑整体的一致性以及航带的过渡性。5 技术流程结合成像光谱数据预处理,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可以总结出成像光谱遥感地质调查工作的技术流程,如图443所示。

矿物岩石学杂志官网邮箱

刊名: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主办: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周期: 月刊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0-6915CN: 42-1397/O3邮发代号: 38-31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创刊时间:1982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EI 工程索引(美)(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投稿邮箱:

期刊方面的问题可以找发表吧了解。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官网

  • 索引序列
  • 矿物岩石学杂志官网
  • 矿物岩石学杂志官网订购
  • 矿物岩石学杂志官网电话
  • 矿物岩石学杂志官网邮箱
  •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