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美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中国美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发布时间:

中国美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中国美学通史(第7卷):清代卷》(朱良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p3nk书名:中国美学通史(第7卷):清代卷作者:朱良志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2页数:398内容简介:朱良志、肖鹰、孙焘、崔树强编著的《中国美学通史(7清代卷)》是叶朗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中国美学通史》的第七卷即清代卷。紧扣古代社会的晚期,文化似乎做自我总结,美学也不例外,本卷论述了清代前期(有鸦片战争前)古代美学的最后形态,论述了美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及其各社会阶层对美学的审美要求。对当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中国美学名著导读》(朱良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_Lug 提取码:9e14    书名:中国美学名著导读作者:朱良志豆瓣评分:6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4-08页数:358内容简介:《中国美学名著导读》注意对学术界研究状况的介绍,给读者研读原著提供必要的背景,了解学界的研究重点,昭示值得注意的学术问题,并对其中的疑难问题予以交代。各篇之后还附有参考文献,以备读者进一步研究之需。所选的大多数篇章,国内外都有很多研究成果,《中国美学名著导读》不可能一一予以涉及,只是介绍一些与核心论题相关的内容。

中国美术研究杂志电子版

《传统革新》([美] 巫鸿)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密码:3zmq    书名:传统革新作者:[美] 巫鸿豆瓣评分:6出版社: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9-7页数:288内容简介:【编辑推荐】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编年汇集了巫鸿几乎所有古代中国美术史的论文和未发表讲稿,串联四十年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本书为文集的第一卷,收录作者1979年至1987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2篇论文和讲稿 。一砖一瓦重建古 代美术史的结构,让世界看见中国艺术,通过对考古材料的整体解读,拓展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与视野,将美术作品的材质、形态、社会背景和中国文化的特性紧密联结起来,严谨的考究中充满想象力与人文情怀,使作品走出博物馆的玻璃柜,还原了在历史某处曾经扮演的鲜活角色。·【内容介绍】巫鸿美术史文集计划收录作者1979年至今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八十余篇论文和讲稿,按照年代编排,展现作者的研究轨迹,打破西方研究中国古代美术的传统范式,通过探索新的观念和方法,使这个学科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复杂。本书为文集的第一卷,收录作者1979年至1987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2篇论文和讲稿。由于有在故宫业务部工作的经历,他早年的几篇文章涉及玉器、青铜器、度量衡器等研究,显示出对古代器物强烈的兴趣。对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器物的形式分析虽然还比较简单,但已由博物馆藏品研究发展到对于考古材料的关注。《早期中国艺术中的佛教因素(2—3世纪)》一文,对有关母题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细密分析,成为后来学者们研究这个课题必读的一篇文章;他对于四川汉代石棺空间结构与题材关系的分析,可以看作《武梁祠》的预演;《汉代艺术中的“白猿传”画像》表现出他对文学与图像关系的兴趣。在对马王堆汉墓的解读中,“原境”已不仅意味着一种物质性的结构关系,还包括丧葬礼仪以及观念的语境,而“礼仪中的美术”(art in ritual context)这个概念也从中产生了。·【专业评论】他的著作打破了按照材质分类,按照西方概念讲述中国故事的传统,从基本结构上改变了西方中国美术史传统写作的范式,正在构成一种具有历史关怀的、生动新鲜的叙事。不仅如此,以他为代表的这一代学者甚至在对世界范围内整个美术史学科的走向产生重要的作用。——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巫鸿教授有关中国美术的相关研究,跨越上古与中古时期的墓葬美术、宗教美术与传世书画艺术,兼及史前时代的玉器文化与当代实验艺术,其开拓领域之广、研究力度之深,可谓前所未见。他在研究方法上,引入了当代人类学的思维与视角,创造性地将绘画、雕塑、器物与建筑有机整合为一体,从而发展出一套适用于美术史学科的、能够打通微观研究和宏观叙事的“中层研究”方法论体系,使图像、器物与建筑空间的研究能够与人和时代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相联通。——李清泉(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教授、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巫鸿希望的,是通过分析美术材料本身找到一条可以跟随的线路,寻找视觉材料内在的演变路径。换句话说,也就是把美术演变的轨迹从这些概念中剥离出来,在美术中说明一个精神性的“中国”。——胡一峰(《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朱志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媒体评论】巫鸿认为作为处理历史材料的研究者,最终能够改变西方中心格局、建立全球性美术史的途径并不是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推演出一套理论话语,而是通过对于历史的具体的作品,通过考古材料,通过历史上的书写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提炼出多元性的美术史的概念和叙事方式。——雅昌艺术网·巫鸿是一个有着特定的视角和兴趣,并将这种视角和兴趣沿用到极为多元的研究对象之中的学者。——《燃点》·在如今更趋多样化的美国学界,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可谓是最活跃的一个中国艺术学者。他的研究领域跨越了古代与现当代的壁垒,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并互为借鉴。——《艺术新闻(中文版)》作者简介:巫鸿(Wu Hung),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 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被遴选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2016年获选为英国牛津大学斯雷特讲座教授,2018年获选为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201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美术馆梅隆讲座学者,并获得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些荣誉的第一人。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空间”的美术史》(2018)、《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2019)等。·编者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美术史与考古学,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逝者的面具》等,合著有《山东佛教史迹》《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庵上坊》等。

《走向后抽象》(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形式主义批评的终结》(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当代艺术批评与艺术家个案:王易罡》(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1976-2006“四川画派”批评文集》(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年)《传承与超越:1976-2006“四川画派”三十年》(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年)《与历史同行——四川美院的艺术追求·80年代卷》(重庆出版社,2010年)《建构之维:艺术个案与批评文集》(副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清晰的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 上·下》(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年)《修辞的消逝——王光乐》(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当代建筑在中国70:里应外合》(合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策划的当代艺术展览:  “无中生有·超越抽象”,(重庆,四川美院坦克库,2006年)“1976-2006乡土现代性到都市乌托邦:四川画派学术回顾展”    (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中外博艺画廊承办,2007年)“走向后抽象”,(北京,偏锋新艺术空间,2008年)“人民·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展”(第三专题:1978—2000年新时期美术)  (文化部艺术司 中央美院主办,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2008年)“王易罡抽象艺术20年”回顾展,(北京,今日美术馆,2010年)“建构之维——2010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展览具体执行人)  (中国美术馆,2010年)“清晰的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展” (北京,寺上美术馆,2011年)“社会风景——2012首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 (苏州,苏州巴塞当代美术馆,2012)“近观与冥想”——当代艺术中的另一种叙事 (成都,巢一艺术中心,2012)“当代艺术意义范式的转移”——2012当代艺术邀请展 (成都,蓝顶美术馆,2012)“再编码——当代艺术邀请展” (北京,中华世纪坛,2012)“当代雕塑的方位”——2013年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 (山西,大同市雕塑馆,2013)主要的批评文章:曾在《美术研究》、《文艺研究》、《画刊》、《艺术评论》、《美术观察》、《当代美术家》、《艺术评论》、《艺术当代》等杂志发表批评文章80余篇,约110万字。代表性的批评文章有:《中国前卫绘画的死亡——以20世纪90年代的绘画为例》,《东方艺术》 2007年11月刊《对新媚俗主义的批判》 《美术学报》,2007年第4期《艺术最终是没有性别的》 《中国文化报》,2007年6月刊《后抽象——抽象艺术的一种新的可能性》 《美苑》,2008年9月刊《抽象表现主义之后》 《美术观察》,2008年9月刊《对符号化雕塑的批判》 《艺术评论》,2008年5月刊《后形式主义批评与现代主义神话的破灭》 《美术馆》,2008年《现代性的焦虑与想象的西方》 《美术观察》,2009年3月刊《中国当代艺术史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诉求》 《画刊》,2009年8月刊《艺术史写作中的差异》 《中国文化报》,2009年8月刊《为现代绘画“立法”——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批评与现代主义理论》《美术研究》,2009年9月刊《什么是当代艺术批评?》 《美术观察》,2010年5月刊《破灭的乌托邦与回归现实——对“新生代”、“玩世现实主义”、“新伤痕”的回顾与反思》《东方艺术·大家》,2010年1月刊《他者的视野——中国当代抽象艺术需要建构自身的批评话语》《文艺研究》,2011年7月刊《颠覆与重建:当代水墨的发展与变迁》 《艺术评论》,2011年5月刊《新艺术的立场与艺术史书写——青年批评家论坛》 《大艺术》,2011年3月刊《“社会风景”——中国当代绘画中的“风景叙事》 《文艺研究》,2012年11月刊《中国当代艺术的“再编码”——修辞与叙事的重建》 《艺术评论》,2012年11月刊《当代雕塑的语言学转向与青年雕塑家的崛起》 《山花》,2012年6月刊《反思当代艺术的“圈子”问题》 《中国文化报》,2012年12月刊《城市雕塑如何体现自身的“公共性”?》 《美术观察》,2013年4月刊学术活动:2007年以来,曾参加第一至第5届中国批评家年会,曾参加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北京大学、芝加哥大学北京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所等举办的数十个研讨会与学术活动。获奖情况:曾获得2007年、2008年中央美院《美术研究》杂志社举办的“青年批评家奖”,优秀奖。  曾获得2007年中国批评家年会提名的年度优秀策展人。2009年曾获得中央美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10年“形式主义批评的终结”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2012年获得重庆市“巴渝新秀”青年文化人才奖。

中国美学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

虽然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当美学与文化的内涵升华到一定得程度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定的联系。真正的美学是建立在文化修养的基础上的,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请问你知道什么再是真正的美么?

美学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需要在哲学体系中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于是他建立了一门学科研究感性的认识,并称其为“Aesthetic”(感性学)。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扩展资料: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尽管在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等人已经开始讨论美学问题,但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在中国,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但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道”、“气”、“象”、”无“、”虚“、”实“、”虚静“、”玄鉴“等等,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说,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都发源于老子的哲学和美学。在当代,美学在人文学科当中地位日益凸显,审美体验的意象性特征被认为在应对现代人类文明的危机当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同时,美学在中国近现代历次启蒙运动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中国美学名著导读》(朱良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_BOQcobYoOjldF6KKA 提取码:fwxa书名:中国美学名著导读作者:朱良志豆瓣评分:6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4-08页数:358内容简介:《中国美学名著导读》注意对学术界研究状况的介绍,给读者研读原著提供必要的背景,了解学界的研究重点,昭示值得注意的学术问题,并对其中的疑难问题予以交代。各篇之后还附有参考文献,以备读者进一步研究之需。所选的大多数篇章,国内外都有很多研究成果,《中国美学名著导读》不可能一一予以涉及,只是介绍一些与核心论题相关的内容。

没有专门的美学栏啊,给你社会科学类的吧:中国社会科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学术月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文史哲学术研究 江海学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江苏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学刊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浙江学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求是学刊人文杂志江西社会科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习与探索江汉论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求索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州学刊南京社会科学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甘肃社会科学思想战线山东社会科学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辑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东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术交流东岳论丛东南学术学海学术论坛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探索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齐鲁学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北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广西社会科学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河南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 学术探索探索与争鸣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高校理论战线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方论丛云南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家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江淮论坛北京社会科学前沿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宁夏社会科学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社会科学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国美学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

《美学原理》(叶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rUQ8togrW8Dx1WZu3g 密码:xh7e书名:美学原理作者:叶朗豆瓣评分:7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4页数:460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讲述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本研究美学理论核心区的前沿课题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是作者将近五十年的美学研究成果的一个概括和总结。本书继承北京大学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力图融会中西美学的精华,回应21世纪时代的呼唤,最后归结到提升人生境界。作者在书中注重视野的开阔,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原创性,同时又注重材料的丰富和趣味性,追求文字的清晰、简洁和诗意。本书不仅适合作为大学生和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朋友们的读物,同时也适合作为各行各业对美学有兴趣的朋友们的读物。读这本书可以获得理论的提升,人生的启示,同时又可以获得情趣的熏陶,审美的享受。作者简介: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三个系的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主要著作有《胸中之竹》、《欲罢不能》、《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中国文化读本》(与朱良志合著),以及《现代美学体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总主编)等。

《中国美学通史(第7卷):清代卷》(朱良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p3nk书名:中国美学通史(第7卷):清代卷作者:朱良志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2页数:398内容简介:朱良志、肖鹰、孙焘、崔树强编著的《中国美学通史(7清代卷)》是叶朗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中国美学通史》的第七卷即清代卷。紧扣古代社会的晚期,文化似乎做自我总结,美学也不例外,本卷论述了清代前期(有鸦片战争前)古代美学的最后形态,论述了美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及其各社会阶层对美学的审美要求。对当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中国美学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电话

回答 您好,美学研究生还是比较好就业的哦。美学专业不算热门专业,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的哦。美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是:到各大,中型学校/大学作教师或教职工作,到杂志社、报纸这些地方做文字编辑。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个人认为这个专业目前还是比较有前途的哦。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呢。 更多2条 

当代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50年代和60年 代初,中国美学界在百家争鸣大讨论的浪潮推动下,对西方美学研究做了一些工作 ,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的来说还是显得较为薄弱。有关西方美学名著的翻译介 绍寥寥可数,当时出版的汉译名著大概只有帕克的《美学原理》、康德的《判断力 批判》(下卷)、黑格尔的《美学》(第一卷)和丹纳的《艺术哲学》等几种。中 国学者自己撰述的研究之作也很少,《西方美学史》(朱光潜)和《西方美学史论 丛》(汝信)可以说是当时在这个领域仅有的代表作。   第二阶段即80年代至今,这是我国西方美学研究蓬勃开展的黄金时期。在改 革开放的形势下,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迎来了新的春天。学者们先是从浩如烟海的 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中精选出一批富有思想和学术价值的名著译介给国人,如 通史方面有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鲍桑葵和美国当代美学家吉尔伯特、库恩分别撰写 的两部《美学史》以及前苏联学者舍斯塔科夫的《美学史纲》;断代史方面有欧洲 著名美学家塔塔科维兹的《古代美学》和《中世纪美学》等。这些中译本论著的问 世,大大促进了我国西方美学史研究活动的开展。汝信的《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 、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杨恩寰的《西方美学思想史》、阎国忠的《古希腊 罗马美学》和徐纪敏的《科学美学思想史》等,都是我国学者在西方美学史研究方 面的重要之作。   除了西方美学史方面的研究外,对现代西方美学的研究则是我国当代西方美学 研究的又一重点。现代西方美学流派大多产生和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 来的各个不同时期,它们分别代表了各种不同的美学理论思潮。这些流派有的历久 不衰(如完形心理学美学),有的风靡一时(如结构主义美学),有的至今余波未 逝(如符号论美学),有的则方兴未艾(如解释学美学)。20世纪是整个人类科 学和精神文化生活进入迅速发展和重大变革的时代。要变革就意味着对旧的传统观 念和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现代西方美学从总体上说就是在这种全面反传统的社 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体现了这种反传统的时代特征和基 本倾向。现代西方美学是一个广阔的理论层面,尽管它的内部派系林立,学说众多 ,但其基本宗旨就是要对传统的美学进行反叛和否定。因为,在它看来,旧的传统 美学已经无法表现新的时代生活,而必须开创一种更鲜明更有生命力的美学形态来 取而代之。这倒并不是说现代西方美学家们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美学,相反,他们 正是在对传统美学作严格审视的基础上把理论研究的目光转向未来和新的领域。这 就是为什么现代西方美学流派众多、学说纷呈、百家争鸣、精英辈出的原因所在。 不过,在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尽管这些流派的研究方式和手段各各不同,甚至同一 流派内部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也有差异,然而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都 试图对传统美学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作出新的思考和解释。   近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在对传统西方美学作了较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与之 有关的西方艺术史、艺术原理以及现代西方美学流派各主要代表及其思想逐一予以 研究考察。反映这方面成就的主要代表作有《当代西方美学》(朱狄)、《20世 纪西方美学史》(张法)、《现代西方美学史》(朱立元主编)等。此外,由汝信 主编的《外国美学》在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是目前我国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 学术园地。此刊以相当大的篇幅比例重点刊载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现代西方美学研究 方面的代表性文章。这些文章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迄今我国学者西方美学研究 的水平。   在当代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中,学者们普遍感到,现代西方美学研究较之西方 传统美学研究,其难度则要大得多,因为后者的发展线索比较简单,历史上的美学 家及其思想和个性特征也早已为世人所定评,因此,为人们所易于把握。但现代西 方美学则不然,对其研究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它不但流派众多,而且各流派之间的 关系纵横交错,极其复杂,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我国学者在对这些流派的 界线划分和现代美学家的流派归属以及对每个流派理论主旨的概括、提炼和对其理 论来源的探索等方面,历来感到很棘手。他们认为,如果要对这些流派作一刀切的 划分,定会将研究导入误区。只有根据这些流派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实际情形, 采取一种灵活的方式,对其划而不死,引“派”入“流”。现代西方美学从其表面 看,似乎与传统美学彻底决裂,但只要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它的唯心主义理论 往往是在西方传统唯心主义的一个新的断面上加以扩张、变形发展而来。因而有“ 流”就有“源”,并且各派之间尽管争论得十分激烈,但仔细研究其理论的深层根 源,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结构关系十分微妙、复杂。   当代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经过我国学者多年的不懈努力,迄今已形成一定的气 候和规模,并已逐步开始由表层走向深化。然而,西方美学中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 有待于我国学者去进一步开发,许多问题之谜仍有待于人们去探索和开启。尽管当 代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很系统全面,还 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缺陷。例如,迄今还有许多重要的西方美学名著因限于人 力、物力、学术水平等原因而未能译介给国人;其次,由于研究队伍中有的人受急 功近利心理动机的驱迫,致使有的译著(文)和论著(文)质量欠佳,甚至粗制滥 造;有的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一概照搬,无谓地歌颂和吹捧;有的在研究中缺乏 严谨的考证和理性判断,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甚至穿凿附会,妄下论断;有的玩 弄概念游戏,哗众取宠,故弄玄虚;有的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如此等等。这 些都是我国西方美学研究领域的问题所在,务必引起研究者的深刻注意。   必须承认,西方美学是关于西方人审美意识的科学,它是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人的精神品格以及他们的文明和智慧。 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固有的甚至是本质的差异。我们今 天之所以要研究西方美学,就是要吸取西方美学中的优秀成果,从而丰富和发展我 国的民族美学研究事业。在如何对待西方人的美学观念问题上,我们的态度应该是 既不盲目崇拜,也不一概排斥。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实事求 是的科学分析方法对待西方美学。这是我国学者从事西方美学研究所必须坚持的基 本原则。我们恳望广大学者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在西方美学研究领域一如 既往地辛勤耕耘,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就,从而将当代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推 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秦汉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和文化均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古代数学体系正是形成于这个时期,它的主要标志是算术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以及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数学著作的出现。 《九章算术》是战国、秦、汉封建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就其数学成就来说,堪称是世界数学名著。例如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特别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数的方法)等,水平都是很高的。其中方 程组解法和正负数加减法则在世界数学发展上是遥遥领先的。就其特点来说,它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

  • 索引序列
  • 中国美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 中国美术研究杂志电子版
  • 中国美学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
  • 中国美学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
  • 中国美学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