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回族文学杂志主编是谁呀

回族文学杂志主编是谁呀

发布时间:

回族文学杂志主编是谁呀

刘白羽:男,1916年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1936年毕业于北平民国大学中文系。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延安文抗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编辑部主任,新华社总社军事记者,总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及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总政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大军区副职。全国第一届政协代表,全国第一、二、三、五、六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共八大代表,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主席,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名誉副主席。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著有长篇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散文集《红玛瑙集》、《海天集》、《秋阳集》、《腊叶集》,短篇小说集《草原上》、《兰河上》、《五台山下》、《太阳》、《幸福》、《扬着灰尘的道路上》、《晨光集》,报告文学集《刘白羽东北通讯集》、《环行东北》,短篇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散文《长江三日》、《日出》等。电影文学剧本《中国人民的胜利》(已拍摄发行)获1950年斯大林文艺奖一等奖,散文《芳草集》获1989年中国作家协会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1991年茅盾文学奖,长篇回忆录《心灵历程》获1995年优秀传记文学奖。[1]人物介绍刘白羽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记者、新华社总社军事特派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顾问、《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刘白羽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代表、七届委员。半个多世纪来,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始终不渝地坚持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进而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写作。

贾诩

刘白羽(28-24),山东潍坊青州人,出生于北京通州。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2019年9月23日,刘白羽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 中文名 刘白羽 国 籍中国 民 族 回族 出生日期 1916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 2005年8月24日 毕业院校 北平民国大学 职 业 文学作家 主要成就 获1995年优秀传记文学奖 出生地 北京通州 代表作品 《风风雨雨太平洋》 性 别 男▪ 沉甸甸的遗嘱人物概况编辑刘白羽刘白羽刘白羽:男,1916年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1936年毕业于北平民国大学中文系。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延安文抗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编辑部主任,新华社总社军事记者,总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及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总政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大军区副职。全国第一届政协代表,全国第一、二、三、五、六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共八大代表,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主席,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名誉副主席。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 [2] 著有长篇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散文集《红玛瑙集》《海天集》《秋阳集》《腊叶集》,短篇小说集《草原上》《兰河上》《五台山下》《太阳》《幸福》《扬着灰尘的道路上》《晨光集》,报告文学集《刘白羽东北通讯集》《环行东北》,短篇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散文《长江三日》《日出》等。电影文学剧本《中国人民的胜利》(已拍摄发行)获1950年斯大林文艺奖一等奖,散文《芳草集》获1989年中国作家协会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1991年茅盾文学奖,长篇回忆录《心灵历程》获1995年优秀传记文学奖。 [2] 人物介绍编辑刘白羽刘白羽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记者、新华社总社军事特派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顾问、《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刘白羽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代表、七届委员。 [3]

刘白羽(28-24),山东潍坊青州人,出生于北京通州。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2019年9月23日,刘白羽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1]中文名刘白羽国籍中国民族回族出生日期1916年9月28日逝世日期2005年8月24日快速导航人物介绍 人物经历 成就影响 主要作品 人物评价 相关事件人物概况刘白羽:男,1916年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1936年毕业于北平民国大学中文系。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延安文抗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编辑部主任,新华社总社军事记者,总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及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总政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大军区副职。全国第一届政协代表,全国第一、二、三、五、六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共八大代表,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主席,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名誉副主席。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2]刘白羽著有长篇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散文集《红玛瑙集》《海天集》《秋阳集》《腊叶集》,短篇小说集《草原上》《兰河上》《五台山下》《太阳》《幸福》《扬着灰尘的道路上》《晨光集》,报告文学集《刘白羽东北通讯集》《环行东北》,短篇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散文《长江三日》《日出》等。电影文学剧本《中国人民的胜利》(已拍摄发行)获1950年斯大林文艺奖一等奖,散文《芳草集》获1989年中国作家协会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1991年茅盾文学奖,长篇回忆录《心灵历程》获1995年优秀传记文学奖。[2]人物介绍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记者、新华社总社军事特派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顾问、《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刘白羽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代表、七届委员。[3]刘白羽半个多世纪来,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始终不渝地坚持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进而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写作。

回族文学杂志主编是谁

你确定问的是古代的这个名人还是现代的这个名人啊有古代谋士贾诩,字文和有当代诗人贾羽

马季,1964年出生,回族。江苏镇江人。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专家。中南大学兼职教授。1992年起历任镇江市文联《金山》杂志副主编、主编,吉林省作协《作家》杂志编辑。2005年任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主编助理。2006年至今担任《中国文情报告》蓝皮书编委、《中国新闻出版报》榜评专家。2008年担任“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主持人。2009年任中国作家网副主编,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联席会议联络人。

刘白羽:男,1916年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1936年毕业于北平民国大学中文系。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延安文抗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编辑部主任,新华社总社军事记者,总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及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总政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大军区副职。全国第一届政协代表,全国第一、二、三、五、六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共八大代表,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主席,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名誉副主席。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著有长篇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散文集《红玛瑙集》、《海天集》、《秋阳集》、《腊叶集》,短篇小说集《草原上》、《兰河上》、《五台山下》、《太阳》、《幸福》、《扬着灰尘的道路上》、《晨光集》,报告文学集《刘白羽东北通讯集》、《环行东北》,短篇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散文《长江三日》、《日出》等。电影文学剧本《中国人民的胜利》(已拍摄发行)获1950年斯大林文艺奖一等奖,散文《芳草集》获1989年中国作家协会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1991年茅盾文学奖,长篇回忆录《心灵历程》获1995年优秀传记文学奖。[1]人物介绍刘白羽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记者、新华社总社军事特派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顾问、《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刘白羽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代表、七届委员。半个多世纪来,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始终不渝地坚持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进而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写作。

贾诩

回族文学杂志主编是谁啊

马廉祯,男,回族,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硕士生导师召集人,运动训练学系副主任。著名武术家,出生武术世家,祖父辈均为国内著名武术家,本人为马氏通备武学当代的主要继承人与传承人。同时任香港中华国术总会会长、《武学》主编、甘肃省马氏通备武学学会会长、天水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健公书院山长等职。 祖籍河北省沧州。1978年8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1997年考取土耳其海峡大学经济学专业,2003年考取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生,师从卢元镇教授,攻读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2005年4月顺利被录取为硕博连读,2008年7月毕业后正式留校任教,从事体育社会学与民族传统体育学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2012年获得副教授资格,同年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与硕士生导师召集人资格,并担任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主任;2013年担任运动训练学系副主任;2015年获评教授。部分学术成果第一作者核心刊物:1,《武术挖整思辨》,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七期。2,《浅论日本弓道——读邓·杜普罗斯培洛〈弓道〉有感》,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11月。3,《中国射箭研究综述─—以部分期刊和书籍为主》,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10月。4,《从近代中国体育术语的演变看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流》,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4月第四期。5,《我国城市化建设与社会体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马廉祯,《体育与科学》,2005年第四期。6,《美国体育彩票合法化初期遭遇的瓶颈及启示》,马廉祯、张佳,《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10月第十期。7,《澳门体育场馆研究》,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三期。8,《耶西·F·威廉姆斯研究》,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一期。9,《追求卓越的竞技运动》,马廉祯 谭华,《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五期。10,《滔滔江海壮波澜 唤醒黄魂励华裔》,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十一期。11,《近代美国体育思想对中国体育思想的影响——以民国时期的《体育原理》为例》,马廉祯,《体育学刊》,2010/0512,《吴桐与绥远国术馆》,马廉祯,《回族研究》,2010/0313,《论近代美国体育对世界体育的影响》,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10/0614,《论现实视角下的近代“土洋体育之争”》,马廉祯,《体育科学》,2011/315,《弹腿源流初探》,马廉祯,《回族研究》,2011/216,《马良与中华新武术》,马廉祯,《回族研究》,2011/317、《中国运动会“恐龙时代”的终结》,马廉祯,《体育学刊》,2012/0118、《马良与近代中国武术改良运动》,马廉祯,《回族研究》,2012/0119、《论中国武术的现代转型与竞技武术的得失》,马廉祯,《体育学刊》,2012/0320、《清初回族名将冶大雄》,马廉祯,《回族研究》,2012/0221、《广州近代体育文献与出版研究》,马廉祯; 王小兵,《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06 第二作者核心刊物:1,《花拳入门,错了一生》,马明达、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12月第十二期。2,《色诺芬及其体育思想》,卢元镇、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3月第三期。3,《东德体育漫谈之一――辉煌背后的阴影》,卢元镇、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6月第六期。4,《东德体育漫谈之二――从部长到阶下囚:东德体育部长曼富莱德·艾哇德沉浮录》,卢元镇、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7月第七期。5,《海迪耶?安德烈耶?――东德体育教训之三》,卢元镇、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8月第八期。6,《难以自拔的体制陷阱——东德体育教训之四》,卢元镇、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9月第九期。7,《观念与体制相互依攀的怪圈——东德体育教训之五》,卢元镇、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10月第十期。8,《追寻失落了的中国<射学>》,马明达、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六期发表。9,《难以自拔的体制陷阱——东德体育教训之四》,卢元镇、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9月第九期。10,《观念与体制相互依攀的怪圈——东德体育教训之五》,卢元镇、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10月第十期。11,《读<奥林匹克宪章>》,卢元镇、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1月第一期。12,《从中国古代的猿猴崇拜到竞技武术的现代仿生》,潘冬、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2月第二期。13,《关于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标准化的研究》,卢元镇、马廉祯,《体育科学》,2006年1月第一期。14,《从广东精武会的创办管窥民国广东武术运动的发展》,郭裔,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8月第八期。15,《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国防体育政策》,陈彩祥 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12月第十二期。一般刊物:1,《双手刀法源流》,马廉祯,《台湾武林》,2003年9月秋季号-第十五期,台湾逸文出版有限公司。同年被《武林》杂志转载。2,《融通古今 兼备内外――纪念马凤图先生逝世30周年》,马廉祯、张志斌,《武林》,2003年第五期3,《褚民谊伏法记》,马廉祯、张天昱,《武林》,2003年第六期4,《段位制,还要误人多久?》,马廉祯,《武林》,2005年4月第四期。5,《二十年后看挖整》,马廉祯,《武林》,2005年5月第五期。6,《失落的竞技武术》,马廉祯,《武林》,2005年9月第九期。7,《佛山精武会杂记》,马廉祯,《武林》,2005年10月第十期。8,《广东五大名拳》,郭裔、马廉祯,《武林》,2005年10月第十期。9,《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rchery》, Malianz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stern Sports & Physical Education》, V N Oct, 10,《杨森与体育》,卢元镇、马廉祯,《沈阳体院学报》,2005年第24卷5期。11,《对城市化和社会体育相互关系研究的综述》,孙岳、马廉祯,《浙江体育科学》,2006年2月。12,《A Research of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ocial Surveys Concerning Sport for All Studies in China》, Luyuanzhen, Malianz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stern Sports & Physical Education》, V N Oct, 13,《广东的四大武状元》,马廉祯,《中华武术》,2006年12期。14,《势通百节招通胆 气润三焦德润身》,马廉祯,《武术科学》,2007年8月新疆武术文化会议专刊。15、China’s Duanbing Movement, Ma Lianzhen, Journal of Chinese Martial Studies, Issue 1, Summer 16、《陇右地区的撕炮拳——纪念兰州武术名家刘玉轩先生》,马廉祯,《搏击》,2009/1217、《国术与国学——写在世界中华国术大赛之前》,马明达 马廉祯,《搏击》,2009/0518、《略论中国近代本土体育社团对外来社团在华发展的借鉴——以精武体育会对基督教青年会的模仿为例》,《武术科学》,2010/0319、《中国射箭:承继与新生》,马廉祯,《搏击》,2010/0820、《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课程》,马廉祯,《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221、《近代美国教会学校与中国体育》,马廉祯,《暨南史学》,2010/222、《民国时期东南亚精武会的盛与衰》,马廉祯,《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23、《论马氏八极小架的教与练——从武术传统传承与发展的视角》,马廉祯,《体育科学研究》,2014/0624、《广州近代体育文献发展研究》,马廉祯; 王小兵,《体育科学研究》,2014/0525、《以《佛山精武月刊》为例窥探精武会民族主义与武术社会化发展》,马廉祯; 仝秀兰,《武术科学》,2014/10

贾诩

《网络文学词典》词条:马季(1964—),男,回族,江苏镇江人。中国作家网副主编,《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助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情报告》编委,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主持人。出版专著有《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21世纪网络文学排行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等,其中《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一书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11届优秀成果奖。代表论文包括《网络文学的早期历程》(《红豆》2006年第3期),《网络文学的三次冲击波》(《红豆》2006年第5期),《文学网站和博客现象》(《红豆》2006年第7 期),《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学生态》(《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网络文学的此在和未来》(《创作评谭》2009年第5期),《网络上的文学新景观》(《文艺报》2009年8月27日),《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纵横论》(《广州文艺》2009年第12期),《网络文学:与传统逐渐融合,生产消费机制成型——2009年中国网络文学述略》(《文艺争鸣》2010年第1期),《网络文学:直逼文学价值认同断裂的现实》(《南方文坛》2010年第4期),《话语方式转变中的网络写作——兼评网络小说十年十部佳作》(《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光明日报》2011年1月25日,《网络写作:意义超越任何一次文学革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25日),《网络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第二次起航》(《人民日报》2011年4月19 日),《穿越文学热潮背后的思考》(《人民日报》2011年8月9日),《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南方文坛》2011年第5期),《类型文学的旨归及其重要形态简析》(《创作评谭》2011年第5期)等。《回族文学史》词条:马季,男,1964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创作一级。中南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国家数字出版专家组成员。曾任江苏省镇江市文联《金山》杂志副主编、主编,吉林省作协任《作家》杂志编辑。1980年代主要从事诗歌创作,2000年以后在长春期间主要写作短篇小说,并涉猎文学理论研究。2005年调任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编辑部主任,后任主编助理。2009年调中国作家网任副主编。出版的文学作品主要有:《马季诗选》《月光奏鸣曲》(小说集)、《夏娃的花环》(散文随笔集)、《冷锋》(长篇纪实),以及历史文化专著《消失的王城》《消失的宝藏》《消失的文化遗产》等。2001年,马季开始研究网络文学,成为国内较早从事新媒体文学研究的理论专家。2005年起至今,马季陆续在国内核心报刊《中国社会科学》《民族文学研究》《当代作家评论》《扬子江评论》《南方文坛》《作品与争鸣》《文艺争鸣》《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文化报》《新华文摘》等报刊发表文学理论评文章300余篇,多篇文章被转载,并被译介到国外。作品入选《文艺报》2002-2007年、2009年优秀作品集,以及《建国60周年少数民族优秀作品选?理论卷》。同时,马季还十分关注少数民族网络创作,撰写了《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学生态》《民族作家队伍中的网络星辰》《在虚实之间穿越与流浪――回族网络作家夜有轻寒、兰喜喜创作简论》等多篇论文。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文学也如雨后春笋般日益涌现。尽管目前网络文学已经进入大众的视野,但是它和传统文学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学术界关于网络文学的成熟的理论表述也是相当少的。在国内网络文学研究者当中,马季是成绩比较突出的一位专家。他除了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外,还出版《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2008年1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2010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两本理论专著。《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对网络文学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不但从时间上追溯了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演化的历程,而且紧扣住它的特征、生产与传播方式,从作者、网站、作品等方面给读者生动地描述了它的种种形态。不仅全面介绍、评述了中国大陆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还对欧美、韩日、台湾地区的网络文学发展进行了综述。该书出版后产生重要反响,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贺绍俊、白烨、汪政和网络评论家元辰、桫椤分别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汇读书周报》《出版商务周报》撰写评论文章,认为《读屏时代》一书是填补网络文学学术研究空白的重要著作,该书当年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十一届优秀成果奖。2010年出版的《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是一本论文集,立足于网络创作现实,对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及其与时代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对少数民族网络写作、网络类型小说的文本价值,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和差异等也有细致、独到的论述。他还主编了《21世纪网络文学排行榜》(2010年9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及三卷本网络短篇小说集《我的聊斋故事》等。2006年以来,马季受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蓝皮书”编委,连续六年撰写《中国网络文学年度报告》。多次为社会科学院国情咨询项目做“网络文学发展状况”专题演讲;受邀担任“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与研讨峰会”主讲嘉宾,做题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纵横论》的演讲;受邀担任第18届全国图书博览会主讲嘉宾,做题为《在网络中成长,与网络共生》的演讲;受邀担任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对话会主讲嘉宾,做题为《网络文学与文学期刊的关系》的演讲。2007年10月以来担任《中国新闻出版报》《商务出版周报》和《大家》杂志评论专家。2008年11月主持由中国作协组织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产生巨大社会影响。他个人申报的学术选题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中国作协重点项目扶持。2009年调入中国作家网,担任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联系会议联络人,主要承担全国网络文学的组织和创作研究工作。并应聘担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新媒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同年,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开办网络作家班,马季担任授课老师和教学辅导员工作,与来自全国的网络作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一方面为他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为他扶持培养新的网络文学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相信在马季的带动下,不久的以后一定会有网络文学学与网络批评家的诞生,网络文学的研究领域前景光明。除了个人研究之外,马季还承担了集体组织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了中国作协的一系列调研活动,如“关于新文艺思潮的调研”( 2009年);“关于网络文学维权状况的调研”(2010年),报告被中宣部内刊全文转载;“关于网络文学编辑职称的调研”(2012年)等。马季先后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报》《新京报》《中华读书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提出“网络文学十年三代”、“网络文学或将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拐点”、“网络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第二次起航”、“网络文学对中国未来新的文学格局起到决定性作用”、“网络文学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供契机”等学术观点,被专业和大众媒体广泛采用。在2005年至2009年任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编辑部主任、主编助理期间,马季在传统文学评论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发表多篇小说评论和理论文章。并在《大家》杂志开辟“大家雅座?马季设座”专栏;在《文艺报》主持“书香茶座”文艺理论栏目;在《作家》《出版人》等刊物开辟文学评论与对话专栏,与新生代作家东西、李洱、范稳、红柯、艾伟、北北、邱华栋、石舒清、姚鄂梅、徐坤、魏微、戴来、朱文颖、徐则臣、温亚军、盛可以、李浩、葛亮等一批作家进行文学对话,文章发表后在文学界产生反响,被认为是对新生代作家研究的重要成果。

是我!怎么了!

民族研究杂志副主编是谁呀

最佳答案最终应该是结婚了。  姜海的恋人傅颖是陆航学院的外语教员,傅颖的丈夫李翔曾经是姜海、洪声的大哥和战友,在一次执行救灾任务中不幸牺牲。牺牲前,李翔曾希望两位战友照顾傅颖,二人共同追求傅颖,傅颖最终还是选择了姜海。姜海知道洪声给民企老板开直升机,收入相当可观,感觉自己配不上傅颖,但姜海心里真正喜欢的还是傅颖。  姜海和华敏是因为团长左同军的撮合,华敏是开运输机的,姜海是开直升机,团长想着他们挺般配就撮合了他们,但姜海心里的还是傅颖,就没有同意,华敏心里喜欢的确是姜海

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6年11月起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学术秘书。华中理工学院中国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语言研究室主任,创建《民族语文》杂志,任副主编。同年5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成立,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80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同年,中国语言学会成立,被选为理事、学术委员,《中国语言学报》编委,后被选为常务理事。为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员,198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博士生导师。同年11月应邀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1984—1990年先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字改革》《语文建设》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语言学科规划小组成员,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二分会主任委员,后又担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第46委员会(ISO/TC46)历届在各国召开的各种文字罗马字母转写(或译写)国际标准的工作组专业研讨会和大会讨论,1990年以后任国家语委委员、科研领导小组组长、顾问。还曾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会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顾问,中文信息学会理事和中国地名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北京市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顾问、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等多种学会和《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多种语言学术书刊的顾问,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及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金评委会评议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6年8月2日22点5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壮侗语族诸语言)和普通语音学、音系学、应用语言学、语言规划的研究。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分科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获中国社科院1979-1991年优秀成果奖)副主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澳两国科学院合作,先后获社科院及国家图书一等奖)中方主编之一,《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主编(“当代中国丛书”之一,本丛书获国家图书荣誉奖),文标会的工作获国家科委全国科技成果一等奖(1992)。90年代,曾主编《罗常培文集》(10卷,山东教育出版社)和《语文现代化论丛》(1-3辑)、《南通地区方言志》(江苏教育出版社),担任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大课题《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编委。有著作论文多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0年写的《参加中央西北访问团调查新疆兄弟民族语言的工作报告》(《科学通报》第2卷第3期)是他开始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标志。在普通语音学研究方面,他和罗常培合著的《普通语音学纲要》先以田恭的《语音学常识》的名义在《中国语文》上从1954年1 月到1955年5月连载了14期,后汇集成书,先后于1957年和1980年由科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结合中国语言实际来讲解语音学和音系学的一般原理和应用,在普及现代语音学和音系学知识及丰富普通语言学的内容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语音学研究与教学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被列入《商务印书馆文库》。另有《语音的社会基础》(合作,《中国语文》1956年第6期)、《语音的区别特征和生成音系学》(1980年)等论文。在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和研究方面,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足迹所至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做了大量的调研与指导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领导并参与调查、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语方言,为壮族设计、制订拼音文字方案;指导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黎语的调查与研究及黎语文字方案的设计工作;指导贵州省侗语的调查与研究工作,集体编写《侗语方言调查报告》,著有《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调查、研究仫佬语、毛难语,填补了壮侗语族这两种语言的空白;担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壮侗语族8册简志的编委会副主任,并著有《仫佬语简志》(合作)。此外,他还著有《壮语及壮汉人民怎样互学语言》(合作,民族出版社,1979年)、《壮语概况》(署名壮语小组,《中国语文》1959年第10、11期)、《壮语中的汉语借词》(署名壮语小组,《中国语文》1962年第6期)等论文。在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方面,他关注较多的是民族语文工作中的一些重要的宏观的问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及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和民族杂居区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问题也多有涉及。著有《关于划分黎语方言和创制黎文的意见》(合作,1957年,海南黎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大会报告)、《关于侗语方言的划分和创立侗文问题》(1957年,侗族语文问题科学讨论会预备会议报告)、《少数民族人员应该按照什么地方的语音来学习汉语》(《民族团结》1958年第8期)、《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1959年)、《壮文创制和修订中的若干问题》(1982年)、《壮文工作漫话》(《中国民族语言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壮文创制30年的回顾》(《民族文化研究》第2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等一系列论文,对语言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语言与民族的关系、语言与方言的区分、汉语与民族语的历史比较研究问题及中国语言的系属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方面,他结合民族语文的研究对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汉语的规范化等给以关注,并著有《语言中的并存并用和规范化问题》(《中国语文》1962年第2期)、《少数民族文字中借词的标音标准和标调问题》(合作,《中国语文》1959年第5期)、《汉语拼音方案和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光明日报》1963年12月25日,《文字改革》1964年第1期)、《民族语文研究工作中的几个迫切问题》(《民族语文》1979年第3期)、《语言的发展和语言的规范化》(《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民族文字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情况》(收入《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商务印书馆,1980年)、《汉语拼音方案与少数民族文字》(《文字改革》1983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民族语言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语文》1983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9期)、《谈谈学习和研究语言的问题》(《青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3期)、《推广普通话和贯彻落实民族语文政策》(《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新时期的语文工作和少数民族语文政策》(《贵州民族研究》《云南民族语文》1987年第2期)、《我国语言的功能分类和语言政策》(《语文研究》1988年第2期)、《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问题》(《汉语学习》1990年第5期)等论文。在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方面,著有《对汉字改革问题的几点体会》(《中国语文》1954年第5期)、《音系学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语言调查研究讲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文字改革与新技术革命》(《文字改革》1984年第5期)、《新时期与推广普通话》(《文字改革》1985年第2期)、《推广普通话的战略要求和测试标准》(湖北《普通话》1986年第4期)、《新时期的语文工作与推广普通话》(上海《汉语拼音小报》,1986年6月20日)、《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合作,《语文建设》1986年第1期)、《汉语拼音的扩大使用范围和完善化》(《语文建设》1987年第5期)、《语文现代化与双语双文制》(《美国汉语教师联合会会刊》[英文]第31卷第3期,1996年;《语文现代化论丛》第3辑,1997年)、《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合作,《语文建设》1995年第9期)等。他还给多种语言学著作写过序文或评介,如《介绍〈广东人学习汉语法〉》(《中国语文》1952年第2期)、佟乐泉、张一清《“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研究》序(语文出版社,1992年)、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序(语文出版社,1996年)、《罗常培文集》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黄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研究》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许嘉璐、陈章太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丛书》简介(《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4期)、《张清常文集》序(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等。此外,他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和各地汉族基础教育中语文素质的提高的问题,为此,他不顾年届古稀,先后到广西、广东、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辽宁、黑龙江等地,亲赴实验基地进行调查测试,召开座谈,具体指导,并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验教学等撰写了多篇论文。

傅莹的丈夫郝时远,简介:郝时远,男,1952年8月12日生,蒙古名沙力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蒙古族。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学部主席团秘书长,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夫人傅莹。1968年呼和浩特二中毕业后插队落户。1973年入北京钢铁学院机构学习,1976年毕业后到呼和浩特市第二机床厂工作。1978年至1981年,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蒙元史。1982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于1985年任该所副所长,1988年6月评为副研究员。1988年至1991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主任。1991-今,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民族研究》、《世界民族》杂志主编。2010年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院学部主席团秘书长。2012年10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贵州民族研究杂志主编是谁呀

1982年3月至今,先后承担了“中国现代文学”、“贵州省情与民族政策”、“中国当代文学”、“大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等课程。发表学术论文有:在国家权威期刊《文学评论》发表《蹇先艾与乡土文学》,核心期刊<<贵州民族研究>>发表《仡佬族民间文学的区域性特征》,在其他省级公开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五师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副主编,参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参与周帆申报省长基金课题《少数民族美学研究》负责《仡佬族美学》部分。现为院级科研课题“仡佬族文化研究”,“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负责人。2000年4月被评为遵义师范专科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4月续评为遵义师范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员,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十九。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刘 丽 女,汉族,1960年11月生,50岁,1975年7月参加工作,1976年12月入党,省委党校政治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拟任黑龙江科技学院工会主席、党委常委。

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6年11月起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学术秘书。华中理工学院中国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语言研究室主任,创建《民族语文》杂志,任副主编。同年5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成立,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80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同年,中国语言学会成立,被选为理事、学术委员,《中国语言学报》编委,后被选为常务理事。为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员,198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博士生导师。同年11月应邀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1984—1990年先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字改革》《语文建设》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语言学科规划小组成员,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二分会主任委员,后又担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第46委员会(ISO/TC46)历届在各国召开的各种文字罗马字母转写(或译写)国际标准的工作组专业研讨会和大会讨论,1990年以后任国家语委委员、科研领导小组组长、顾问。还曾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会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顾问,中文信息学会理事和中国地名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北京市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顾问、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等多种学会和《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多种语言学术书刊的顾问,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及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金评委会评议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6年8月2日22点5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壮侗语族诸语言)和普通语音学、音系学、应用语言学、语言规划的研究。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分科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获中国社科院1979-1991年优秀成果奖)副主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澳两国科学院合作,先后获社科院及国家图书一等奖)中方主编之一,《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主编(“当代中国丛书”之一,本丛书获国家图书荣誉奖),文标会的工作获国家科委全国科技成果一等奖(1992)。90年代,曾主编《罗常培文集》(10卷,山东教育出版社)和《语文现代化论丛》(1-3辑)、《南通地区方言志》(江苏教育出版社),担任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大课题《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编委。有著作论文多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0年写的《参加中央西北访问团调查新疆兄弟民族语言的工作报告》(《科学通报》第2卷第3期)是他开始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标志。在普通语音学研究方面,他和罗常培合著的《普通语音学纲要》先以田恭的《语音学常识》的名义在《中国语文》上从1954年1 月到1955年5月连载了14期,后汇集成书,先后于1957年和1980年由科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结合中国语言实际来讲解语音学和音系学的一般原理和应用,在普及现代语音学和音系学知识及丰富普通语言学的内容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语音学研究与教学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被列入《商务印书馆文库》。另有《语音的社会基础》(合作,《中国语文》1956年第6期)、《语音的区别特征和生成音系学》(1980年)等论文。在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和研究方面,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足迹所至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做了大量的调研与指导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领导并参与调查、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语方言,为壮族设计、制订拼音文字方案;指导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黎语的调查与研究及黎语文字方案的设计工作;指导贵州省侗语的调查与研究工作,集体编写《侗语方言调查报告》,著有《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调查、研究仫佬语、毛难语,填补了壮侗语族这两种语言的空白;担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壮侗语族8册简志的编委会副主任,并著有《仫佬语简志》(合作)。此外,他还著有《壮语及壮汉人民怎样互学语言》(合作,民族出版社,1979年)、《壮语概况》(署名壮语小组,《中国语文》1959年第10、11期)、《壮语中的汉语借词》(署名壮语小组,《中国语文》1962年第6期)等论文。在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方面,他关注较多的是民族语文工作中的一些重要的宏观的问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及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和民族杂居区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问题也多有涉及。著有《关于划分黎语方言和创制黎文的意见》(合作,1957年,海南黎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大会报告)、《关于侗语方言的划分和创立侗文问题》(1957年,侗族语文问题科学讨论会预备会议报告)、《少数民族人员应该按照什么地方的语音来学习汉语》(《民族团结》1958年第8期)、《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1959年)、《壮文创制和修订中的若干问题》(1982年)、《壮文工作漫话》(《中国民族语言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壮文创制30年的回顾》(《民族文化研究》第2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等一系列论文,对语言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语言与民族的关系、语言与方言的区分、汉语与民族语的历史比较研究问题及中国语言的系属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方面,他结合民族语文的研究对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汉语的规范化等给以关注,并著有《语言中的并存并用和规范化问题》(《中国语文》1962年第2期)、《少数民族文字中借词的标音标准和标调问题》(合作,《中国语文》1959年第5期)、《汉语拼音方案和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光明日报》1963年12月25日,《文字改革》1964年第1期)、《民族语文研究工作中的几个迫切问题》(《民族语文》1979年第3期)、《语言的发展和语言的规范化》(《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民族文字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情况》(收入《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商务印书馆,1980年)、《汉语拼音方案与少数民族文字》(《文字改革》1983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民族语言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语文》1983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9期)、《谈谈学习和研究语言的问题》(《青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3期)、《推广普通话和贯彻落实民族语文政策》(《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新时期的语文工作和少数民族语文政策》(《贵州民族研究》《云南民族语文》1987年第2期)、《我国语言的功能分类和语言政策》(《语文研究》1988年第2期)、《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问题》(《汉语学习》1990年第5期)等论文。在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方面,著有《对汉字改革问题的几点体会》(《中国语文》1954年第5期)、《音系学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语言调查研究讲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文字改革与新技术革命》(《文字改革》1984年第5期)、《新时期与推广普通话》(《文字改革》1985年第2期)、《推广普通话的战略要求和测试标准》(湖北《普通话》1986年第4期)、《新时期的语文工作与推广普通话》(上海《汉语拼音小报》,1986年6月20日)、《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合作,《语文建设》1986年第1期)、《汉语拼音的扩大使用范围和完善化》(《语文建设》1987年第5期)、《语文现代化与双语双文制》(《美国汉语教师联合会会刊》[英文]第31卷第3期,1996年;《语文现代化论丛》第3辑,1997年)、《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合作,《语文建设》1995年第9期)等。他还给多种语言学著作写过序文或评介,如《介绍〈广东人学习汉语法〉》(《中国语文》1952年第2期)、佟乐泉、张一清《“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研究》序(语文出版社,1992年)、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序(语文出版社,1996年)、《罗常培文集》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黄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研究》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许嘉璐、陈章太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丛书》简介(《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4期)、《张清常文集》序(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等。此外,他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和各地汉族基础教育中语文素质的提高的问题,为此,他不顾年届古稀,先后到广西、广东、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辽宁、黑龙江等地,亲赴实验基地进行调查测试,召开座谈,具体指导,并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验教学等撰写了多篇论文。

  • 索引序列
  • 回族文学杂志主编是谁呀
  • 回族文学杂志主编是谁
  • 回族文学杂志主编是谁啊
  • 民族研究杂志副主编是谁呀
  • 贵州民族研究杂志主编是谁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