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5辑百度云下载地址是什么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5辑百度云下载地址是什么

发布时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5辑百度云下载地址是什么

您问的是古文字学专业书籍有哪些?种类很多 各院校的不大一样 但主干课程 用书如下:希望对您有帮助。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高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商周古文字读本 刘翔 语文出版社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 商务印书馆中国文字学 唐兰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学导论 唐兰 齐鲁书社商周金文 陈絜 文物出版社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郭沫若 上海古籍出版社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李零 北京大学出版社郭店楚简校读记 李零 北京大学出版社郭店楚简校释 刘钊 福建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构型学 刘钊 福建人民出版社古代文史研究新探 裘锡圭 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史纲要 翦伯赞 北京大学出版社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 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史 王力 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字学概要 杨树达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学初阶 李学勤 中华书局战国铭文选 汤余惠 吉林大学出版社战国文字通论 何琳仪 江苏教育出版社殷虚卜辞综述 陈梦家 中华书局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 白于蓝 福建人民出版社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 姚孝遂 吉林大学出版社殷墟卜辞综类 日本 岛邦男金文编 容庚 上海古籍出版社大辞海语言学分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教程 张士禄 复旦大学出版社现代汉语 胡裕树 上海教育出版社普通语言学概论 罗宾斯 申小龙 语言学纲要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5辑百度云下载地址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Yit55DQ 提取码:uzoj     书名:武王克商之年研究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1997-11页数:692内容简介:本书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的第一种;「夏商周断代工程」是 中国大陆「九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这项工程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要把夏商周时期的年代进一部科学化、量化,为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典籍中所得到公认的古代纪年,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因此要推求更早的年代,周武王克商之年即是重要的著手点。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首先在於这是商周两个朝代的分界点,因而是年代学研究上不可回避的。这一分界点的推定,对其後的西周来说,影响到王年数的估算;对其前的夏商而言,又是其积年的起点,如陈梦家先生《殷墟卜辞综述》所述:「在年代学上,夏商周三代是相牵联的,要求得殷代的绝对年代,首先要确定周代元年。」从年代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还在於这是一个可能的突口,由於伐纣系周朝建立之始,周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周(包括春秋战国)及其後文献中关於这一重大事件的叙述较多,而且含有若干历日和天象的记录,给运用天文历法知识进行推算准备了一定的条件。这就使学者们能够在没有确定共和以上列王年数的情况下,直接去推定武王克商之年。事实上,自西汉末年的刘歆开始,已经有许多学者做过这种推算的尝试。因为文献材料尚非充分,以及学者间对材料的理解有异,所采用的方法、角度也不相同,他们推出的武王克商之年彼此有相当大的悬殊。尽管如此,每位学者所走过的道路,总是有今天我们需要借鉴之处。只有在总结了前人的所有成果之後,我们才有希望前进一步。「夏商周断代工程」在1996年5月正式启动。在现划论证和组织项目期间,有关学科的专家都对武王克商之年的推定这一关键问题表示了特别的关注。因此,在整个工程已建立的9个课题中,专门设置了「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这一课题。该课题下属4个专题:「武王伐纣时天象的研究」、「先周文化的研究与年代测定」、「周原甲骨的整理及年代测定」、「丰镐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基本的想法是,把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和科技测年等学科结合起来,尽可能使用现代科学手段,吸收各方面成果。工作达列比较深入的阶段,大家迫切感觉到这个疑难课题上广泛借鉴和总结前人学说的必要。然而,涉及武王克商之年的学术文献数量非常繁复,资料极为分散,有些论著在几处大图书馆也难寻觅,造成研究工作的严重障碍。因而提出了蒐集编辑(还有翻译)这方面文献的设想。这一行动从年3月发轫,经过3个来月的时问,真正做到「竭泽而渔」,共辑集到各家论著一百多篇,随後精选出有代表性的57篇,结集成《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这本书。过去大家一般认为,关於武王克商之年的说法计有30多种,现在本书所反映的说法竟有44种。仅从这一点,便可看出本书的成绩。(以上内容系节录自李学勤所作序) 。作者简介:本书所收录的论文篇目如下:一、选编说明二、古代学者所定克商之年一览表三、近现代研究论文:公元前1127说论武王克殷年代,谢元震 撰。公元前1122说殷周之际年历推证,吴其昌 撰。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说,(日)岛邦男 撰。公元前1118说武王克商的年代,(日)成家彻郎 撰。公元前1112说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势和今後出路,刘朝阳 撰。公元前1111说武王伐纣年月日今考,董作宾 撰。从利簋铭看伐纣年,严一萍 撰。用周初历法与周初年代─惟一月壬辰旁死霸史日考证,郑天杰 撰。公元前1106说西周考年,张汝舟 撰。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106年,张闻玉 撰。公元前1105说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马承源 撰。公元前1102说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年代学资料,黎东方 撰。公元前1093说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葛真 撰。公元前1088说武王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088年说,(日)水野清一 撰。公元前1087说西周断代和年历谱,(日)白川静 撰。公元前1076说伐纣之记载检讨,丁驌 撰。公元前1075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唐兰 撰。公元前1071说对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论夏商周年代 ,李仲操 撰。公元前1070说西周年代综述(摘要),李仲操 撰。武王克殷之年,张政烺 撰。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读王国维《周开国年表》後记,刘启益 撰。公元前1066说周初之年代,(日)新城新藏 撰。公元前1065说关於商、殷的一些新闻,(美)哈特纳 撰。西周的年代与历法,白光琦 撰。公元前1063说周初的绝对年代,(日)山田统 撰。公元前1059说古代和现代中国的行星天文学,(美)彭瓞钧 撰。公元前1057说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张钰哲、张培瑜 撰。公元前1055说武王克殷年考,章鸿钊 撰。试谈西周纪年,荣孟源 撰。公元前1051说略论西周武王的年代问题与重要青铜彝器,高木森 撰。西周年代考,姜文奎 撰。公元前1050说三代年表,(英)叶慈 撰。公元前1049说书经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纣的年代月日考,王保德 撰。公元前1046说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美)班大维 撰。公元前1045说西周之年历,(美)倪德卫 撰。《竹书纪年》与周武王克商的年代,(美)夏含夷 撰。西周年代新考─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 ,周法高 撰。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赵光贤 撰。公元前1044说武王克殷年月考,李丕基 撰。公元前1041说晚商的绝对年代,(美)吉德炜 撰。公元前1040说武王克商之日期,(美)倪德卫 撰。武王伐纣年代考,周文康 撰。公元前1039说周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何幼琦 撰。公元前1030说周武王克殷日历,丁山 撰。西周年代学上的几个问题,(韩)方善柱 撰。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说,周清流 撰。公元前1029说周武王克殷年代考,黄宝权、陈华新 撰。公元前1027说最初可纪之年代,梁启超 撰。殷周年代考,雷海宗 撰。西周历朔新谱及其它,莫非斯 撰。殷代的兵器与工具,(瑞典)高本汉 撰。商殷与夏周的年代问题,陈梦家 撰。西周史事概述,屈万里 撰。周初年代平议,何炳棣 撰。公元前1025说殷周年代的问题─长期求徵的结果及其处理的方法,劳干 撰。公元前1024说试论西周纪年,(日)平势隆郎 撰。公元前1018说西周年代考(摘要),周法高 撰。--------------------------------------------------------------------------------四、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论著要目:--------------------------------------------------------------------------------1130BC林春溥据《毛诗正义》推算,《竹柏山房丛书》。1127BC谢元震,〈西周年代 〉,《文史》第29期1123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 〉引,商务印书馆。1122BC刘歆,《世经》,《汉书‧律历志》。绍雍,《皇极经世》。刘恕,《通鉴外记》。郑樵,《通志》。金履祥,《通鉴前编》。马端临,《文献通考》。吴其昌,〈金文历朔疏证〉,《燕京学报》6。吴其昌,〈殷周之际年历推证〉,《国学论丛》2卷1期1929。岛邦男,〈克殷年月考〉,《东洋学》14号1965。岛邦男,〈伐殷考〉,《文经论丛》创刊号11。岛邦男,〈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说〉,《甲骨学》第11期1976。1118BC成家彻郎,〈武王克商之年代〉(修订版),《西周史论文集》。1117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引,商务印书馆。1116BC皇甫谧,〈帝王世纪〉引,《丛书集成本》。1112BC刘朝阳,《周初历法考》。刘朝阳,〈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势和今後出路〉,《天文学报》1卷1期1953。1111BC一行,〈大衍历议〉,《新唐书‧律历志》。董作宾,〈中国年历总谱之西周年历谱〉,《史语所集刊》1952。董作宾,〈武王伐纣年月日今考〉,《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3期。严一萍,《何尊与中国年代》。严一萍,〈从利簋铭看伐纣年〉,《中国文学》新8期。郑天杰,〈周初历法与周初年代〉,《史学汇刊》11期1981。1106BC张汝舟,〈西周年考〉,《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105BC马承源,〈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上海博物馆集刊》1982。1102BC黎东方,〈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年代学资料〉,(台北)学生书局1975。1093BC葛真,〈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贵州工学院学报》2。1088BC水野清一,〈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引〉,据巴纳(Noel Barnard)"MetallurgicalRemains of Ancient China"1975。1087BC白川静,〈西周断代和年历谱〉,《金文通释》第5卷。1078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 〉引,商务印书馆。1076BC丁驌,〈西周王年与殷世新说〉,《中国文字》新4期7。丁驌,〈西周王年新说更正〉,《中国文字》新5期198112。丁驌,〈伐周之记载检讨〉,《中国文字》新13期2。1075BC唐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新建设》3。刘启益,〈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在位年数〉,《文史》第13期。1071BC李仲操,〈对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论夏商周年代〉,《中原文物》1期1997。1070BC殷历家据《易纬‧乾凿度》推算邹伯奇,〈太岁无超辰说〉,《学计一得》。李仲操,〈西周年代〉,文物出版社。张政烺,〈武王克殷之年〉,《洛阳考古四十年》。刘启益,〈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5。1067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殷正),《邃雅堂学古录》。1066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周正),《邃雅堂学古录》。新城新藏,〈周初之年代〉,《中国天文学史研究》。1065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董作宾推算),《邃雅堂学古录》。哈特纳,〈殷商的某些消息〉,《第14届科技史国际会议论文集》1974。白光琦,〈西周的年代与历法〉,《西周史论文集》。1063BC山田统,〈周初的绝对年代〉,《大陆杂志》15卷6期。1059BC彭瓞钧,〈古代和现代中国的行星天文学〉,《美国天文学通报15》1983。1057BC朱右曾,张汝舟据《逸周书集训校释》推算。张钰哲,〈哈雷慧星的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史〉,《天文学报》19期1978。赵光贤,〈从天象推算武王伐纣之年〉,《历史研究》10。张培瑜,〈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人文杂志》5。1055BC章鸿钊,〈中国古历析疑〉,科学出版社1958。荣孟源,〈试谈西周纪年〉,《中华文史论丛》1。1051BC高木森,〈略论西周武王的年代问题与重要青铜彝器〉,《华学月刊》11。姜文奎,〈西周年代考〉,《大陆杂志》82卷4期1991。1050BC《今本竹书纪年》。李兆洛,〈初建元以前历代甲子〉,《李氏合刻五种》卷三。叶慈(W P Yetts),《三代年表》(Chronological Tables of the Three Dynasties,"West" and "East" and the Zhou Dynasty),The Rulers of China,1957。1049BC王保德,〈书经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纣的年代月日考〉,《东方杂志》复刊後17卷7期1984。1047BC林春溥,〈古史考年异同表〉(按《史记》推算),《竹柏山房丛书》。1046BC班大维(David W Pankenier),〈商西周的天文年代〉(Astronomical Dates inShang & Western Zhou),Early China(7):81-82。班大维(David W Pankenier),〈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The Cosmo-PoliticalBackground of Heaven's Mandate),Early China(20),1995。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045BC倪德卫(David S Nivison),〈西周之年历〉(The Dates of Western Zhou),《哈佛大学亚细亚研究学报》(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3卷1983第2期。倪德卫(David S Nivison),〈《国语》「武王伐纣」天象辨伪〉,《古文字研究》第12辑。夏含夷,〈《竹书纪年》与武王克商的年代〉,《文史》第38辑。周法高,〈西周年代新考〉,《大陆杂志》65卷5期1984。周法高,〈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台湾)《中央图书馆馆刊》1986。赵光贤,〈关於周初年代的几个问题〉,《人文杂志》2。赵光贤,〈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北京文博》1。1044BC李丕基,〈武王克殷年月考〉,《国民杂志》1卷5期1941。1041BC吉德炜(Keightley),〈晚商的绝对年代〉(Absolute Chronologhy),《商史的渊源》(Sources of Shang History)1978。1040BC倪德卫(David S Nivison),〈1040当为武王克商之年〉(1040 As the Dateof the Chou Conquest),Early China1982-1983倪德卫(David S Nivison),〈武王克商之日期〉,《竹书纪年》解谜第8章。周文康,〈武王伐纣年代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4。1039BC何幼琦,〈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中山大学学报》1。何幼琦,〈西周的年代问题〉。何幼琦,〈周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西周年代学论丛》。1035BC萧子显,《南齐书‧祥瑞志》。1030BC丁山,〈周武王克殷日历〉,《责善半月刊》20。丁山,〈文武周公疑年〉,《责善半月刊》1。方善柱,〈西周年代学上的几个问题〉,《大陆杂志》51卷1期1975。周清流,〈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说〉。周清流,〈西周年代考辨〉,《史学史研究》2。1029BC黄宝权,〈武王克殷年代考〉,《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1》。1029BC梁启超,〈最初可记之年代〉,《饮冰室全集》之四十七。雷海宗,〈殷周年代考〉,《武汉文史哲季刊》1931。莫非斯,〈西周历朔新谱及其它〉,《考古社刊》第5期1936。陈梦家,〈西周年代考〉,商务印书馆。陈梦家,〈商殷与西周的年代问题〉,《历史研究》2。高本汉,〈殷代的兵器与工具〉,《瑞典远东博物馆刊》17期。屈万里,〈西周史实概述〉,《史语所集刊》1971。何炳棣,〈周初年代平议〉,《香港中文大学学报》1。1025BC劳干,〈论周初年代问题与月相问题的新看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7卷1期1974。劳干,〈论周初年代和召诰洛诰新证明〉,(台湾)《中研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1981。劳干,〈从甲午月食讨论殷周年代的关键问题〉,《史语所集刊》1993。劳干,〈殷周年代的问题─长期求证的方法及其处理的结果〉,《史语所集刊》1996。1024BC平势隆郎,〈试论西周纪年〉,《中国古代纪年的研究》。1018BC周法高,〈西周纪年代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学报》第4卷1期1971。

《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1日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从楚竹书记载的尧舜传说考察尧舜在大一统帝王世系中地位的形成、战国楚竹书中所见尧舜之前古帝王系统的初步研究、出土文献中所见的楚先祖世系传说及其相关问题等。 《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丛书2011年6月1日本书是郭永秉先生自2005年至2010年的有关古文字与古文献方面学术文章的结集。内容包括:《上博藏西周寓鼎铭文新释》、《商周金文所见人名补释五则》、《秦驷玉版铭文考释中的几个问题》、《补谈“栾氏”玉器伪铭的来源》等。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5辑百度云下载

1、《〈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2、《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获“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资助。3、《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获“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资助。4、《字源》(合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1、《包山楚简零拾》,《简帛研究》第二辑,中国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1996年9月。2、《泽螺居中夙兴叟——于省吾的学术思想概述》,《我的学术思想》,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3、《释軝》,《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4、《释包山楚简中的“巷”字》,《殷都学刊》1997年3期。5、《〈包山楚简文字编〉校读琐议》,《江汉考古》1998年2期。6、《包山楚简考释(三篇)》,《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7、《〈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正误一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2期。8、《释袖——兼谈秀、 一字分化》,《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9、《〈郭店楚墓竹简〉读后记》,《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10、《古玺印文字考释(四篇)》,《考古与文物》1999年3期。11、《〈包山楚简文字编〉校订》,《中国文字》新二十五期,(台湾)艺文印书馆,1999年12月。12、《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13、《郭店楚简〈老子〉“”、“赛”、“”校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3期。14、《郭店楚简拾遗(四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3期。15、《“玄衣纯”新解》,《中国文字》新二十六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0年12月。16、《孙叔敖“三相三去”考》,《中国史研究》2001年2期。17、《郭店楚简补释》,《江汉考古》2001年2期。18、《郭店楚简考释(四篇)》,《简帛研究》2001期,中国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2001年9月。19、《郭店楚墓竹简释读札记》,《古文字论集(二)》,考古与文物丛刊第四号,2001年9月。20、《包山楚简补释》,《中国文字》新二十七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1年12月。21、《“”字补释》,《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22、《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6月。23、《〈战国纵横家书〉“赪”字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4期。24、《〈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释注商榷》,《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5期。25、《曾侯乙墓竹简中的“卤”和“橹”》,《中国文字》新廿九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3年12月。26、《“玄咎”考》,《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27、《释中山王方壶中的“属”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28、《读上博简(二)札记》,《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0月。又载《江汉考古》2005年4期。29、《〈容成氏〉编连问题补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4期。30、《上海博物馆藏竹简〈容成氏〉“凡民俾者”考》,《文物》2005年11期。31、《曾侯乙墓竹简考释(四篇)》,《中国文字》新三十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5年11月。32、《读郭店简琐记(三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7月。33、《〈曹沫之陈〉新编释文及相关问题探讨》,《中国文字》新三十一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6年11月。34、《说甲骨文中“南”字的一种特殊用法》,《中国文字》新三十二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6年12月。35、《读中山三器铭文琐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36、《〈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部分按语的补充说明》,《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37、《利用郭店楚简校读古书二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2期。又载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纪念徐中书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年12月。38、《虎溪山汉简〈阎氏五胜〉校读二记》,《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39、《金文校读三则》,《汉字研究》第2辑,庆星大学校韩国汉字研究所,2010年6月。40、《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校读札记》,《江汉考古》2010年3期。41、《师永盂新释》,《考古与文物》2010年5期。42、《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10月。43、《银雀山汉简校释》,《考古》2010年12期。44、《释“”》,《中国文字研究》第十四辑,2011年3月。45、《金文校读四则》(第二作者),《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3期。46、《释“”、“”》,《古汉语研究》2011年3期。47、《〈鸭雄绿斋藏中国古玺印精选〉校记》(第二作者),《中国文字》新三十七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11年12月。48、《释羌钟铭文中的“乂”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2012年10月。49、《读上博简札记》,《中国文字》新三十八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13年2月。50、《读秦汉简帛札记》(第一作者),《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七辑,2013年3月。 1、《皋陶——大禹禅让传说中的另一位关键人物》,《中学历史教学》2004年6期。2、《“传道”重于“授业”——本科新生历史教学的一点思考》(第二作者),《耕耘者的足音——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学研究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1、《楚简通假字汇编》,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2002年度直接资助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259。项目起止时间:2002年——2005年。2、《九店楚简整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度重大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研究》(项目主持:陈伟。项目批准编号:03JZD0010)子课题。项目起止时间:2004年——2006年。3、《十一五期间新发表出土文献数据库建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度重大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8JJD740053。项目起止时间:2008年——2011年。4、《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研究与通假字汇编》,国家社科基金2008年度一般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8BYY061。项目起止时间:2008年——2011年。5、《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字典》,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2008年度直接资助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822。项目起止时间:2008年——2011年。6、《九店楚简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度重大项目《出土战国数术文献研究(以楚墓卜筮祷祠简研究为中心)》(项目主持:李家浩。项目批准编号:07JJD751071)子课题。项目起止时间:2007年——2010年。 1、《〈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白于蓝先生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一书2004年12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白于蓝为吉林大学林沄先生的博士,现就职于华南师范大学,该书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成的。此书订正了1988年出版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一书在辞条摹写和释读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共订正了包括《甲骨文合集》2684条、《小屯南地甲骨》42条、《英国所藏甲骨集》34条、《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8条和《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20条,总计2798条摹释错误。造成这些摹释错误的原因,有的是未参照利用清晰的旧拓本,有的是未进行多项辞例比较,有的是未充分把握甲骨文例,有的纯粹是疏忽大意等等。鉴于此,作者在校订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旧著录中的拓本,与《甲骨文合集》中的重拓片对比校勘,利用完整的辞例和甲骨文例修正残片甲骨的摹释。本书既是甲骨学专业人士的良参,也是广大非专业读者的必读之书。本书的著作体例,首先列出《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的摹写和释文,然后附加作者的校订意见,方便读者对照阅读。林沄先生作出评价如下:“ 充分核对甲骨文旧的著录、利用辞例比较和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进行逐条研究、勘误。我写上面这段话时,我的博士生白于蓝正在以《V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为题,开始做他的博士论文。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当初由六个人完成的摹释和一个人专职抄录的大部头书,现在只由一个人在攻博期间完成全部的校订工作并抄录出来,是很困难的。单就和其它著录所收的同版甲骨相互校核来说,那时《甲骨文合集》的《材料来源表》仍未公布。我虽然已经蒙台北史语所的钟柏生先生惠赠据原拓本重印的《小屯乙编》,而且吉林大学图书馆所藏旧甲骨著录相当齐全。但要校核与《甲骨文合集》同一版的甲骨,却要费很大的力气。白于蓝主要只能靠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综类》和姚孝遂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对勘来找线索。当然还会有很多遗漏,而校改又并不是单靠核对原著录就能达到目的的,要牵涉很多甲骨学上的基本功。但他很有毅力、很有耐心地尽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其中甘苦,我想他人是难以体会的。我之所以给白于蓝定了这样一个研究题目,一则当然是因为《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属吉林大学古籍所的集体作品,最好还是由吉大的人来完成校订。”

按照李零的整理,《容成氏》全篇共存完、残简五十三支。竹简发表后,学者们就竹简拼合及编连问题进行了讨论。在竹简拼合方面,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载《续编》,以下简称《小议》)从编绳位置和内容两个方面指出简35上段与下段不属于同一简,应该分别编号重新排列,并把此简的上段和下段分别编为“35A”和“358”。这一意见被研究者普遍接受。《小议》在李零排序的基础上对全篇竹简进行了重新编连,为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此外,简15与简24原本是两段残简,单育辰《<容成氏>杂谈(三则)》(载《简帛研究200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从缩放比例和文义两方面论证了这两支简应该直接拼合。郭永秉《从上博楚简<容成氏>的“有虞迥”说到唐虞传说的疑问》(载《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将简5与简32的“又吴迥”释读为“有虞迥”,认为是指有虞部族名回的酋长。并据此将简序编排为31+32+4+5。按照他的编排,《容成氏》有关舜以前的古史传说,应当归结为“古帝王一有虞迥一尧一舜”。除了上举文章及研究专著之外,其他学者如黄人二《读上博藏简容成氏书后》(《出土文献论文集》,高文出版社,2005年)、白于蓝《<容成氏>编连问题补议》(载《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于凯《上博楚简<容成氏>疏札九则》(载《续编》)、陈丽桂《谈<容成氏>的列简错置问题》(载《续编》)、王志平《<容成氏>中制乐诸简的新阐释》(载《续编》)、王晖《楚竹书<容成氏>错简问题与原始氏族社会研究》(载《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十三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黄人二《(孟子·万章上>篇诸章与上博藏简<容成氏>涉及尧舜禅让之竹简》(载《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三联书店,2007年)、李守奎等编著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文字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中《附录六》的《释文》、王瑜《<容成氏>的竹简编连及相关问题——兼与黄人二等商榷》(《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第2期)等也均有编排或讨论。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5辑百度云下载地址在哪里

如果你用的是百度客户端,那么你在桌面右下角点鼠标右键,设置里你可以找到下载地址,如果你用的默认下载,而且是IE下载的话就会被下载系统盘用户文件夹某处,此时你最好重新下载,下载时要点保存,不要点打开……

这个要看你下载的资源是你自己分享的还是别人分享的。 如果自己分享的可以重新登录帐号查看。如果别分分享的:1,可以通过浏览器历史浏览记录查找2,可以通过文件名百度搜索,如果是比较热的资源,搜索的可能性很大。 ps:如果分享的是加密资源不容易找,如果分享的为加密资源很容易找。其他真的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招,看每年的情况了

300G?什么东西,我帮你查查看。也有可能被原主人收回,时间到被度娘收回。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5辑百度云下载安装

1、《〈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2、《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获“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资助。3、《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获“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资助。4、《字源》(合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1、《包山楚简零拾》,《简帛研究》第二辑,中国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1996年9月。2、《泽螺居中夙兴叟——于省吾的学术思想概述》,《我的学术思想》,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3、《释軝》,《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4、《释包山楚简中的“巷”字》,《殷都学刊》1997年3期。5、《〈包山楚简文字编〉校读琐议》,《江汉考古》1998年2期。6、《包山楚简考释(三篇)》,《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7、《〈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正误一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2期。8、《释袖——兼谈秀、 一字分化》,《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9、《〈郭店楚墓竹简〉读后记》,《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10、《古玺印文字考释(四篇)》,《考古与文物》1999年3期。11、《〈包山楚简文字编〉校订》,《中国文字》新二十五期,(台湾)艺文印书馆,1999年12月。12、《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13、《郭店楚简〈老子〉“”、“赛”、“”校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3期。14、《郭店楚简拾遗(四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3期。15、《“玄衣纯”新解》,《中国文字》新二十六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0年12月。16、《孙叔敖“三相三去”考》,《中国史研究》2001年2期。17、《郭店楚简补释》,《江汉考古》2001年2期。18、《郭店楚简考释(四篇)》,《简帛研究》2001期,中国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2001年9月。19、《郭店楚墓竹简释读札记》,《古文字论集(二)》,考古与文物丛刊第四号,2001年9月。20、《包山楚简补释》,《中国文字》新二十七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1年12月。21、《“”字补释》,《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22、《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6月。23、《〈战国纵横家书〉“赪”字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4期。24、《〈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释注商榷》,《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5期。25、《曾侯乙墓竹简中的“卤”和“橹”》,《中国文字》新廿九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3年12月。26、《“玄咎”考》,《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27、《释中山王方壶中的“属”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28、《读上博简(二)札记》,《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0月。又载《江汉考古》2005年4期。29、《〈容成氏〉编连问题补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4期。30、《上海博物馆藏竹简〈容成氏〉“凡民俾者”考》,《文物》2005年11期。31、《曾侯乙墓竹简考释(四篇)》,《中国文字》新三十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5年11月。32、《读郭店简琐记(三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7月。33、《〈曹沫之陈〉新编释文及相关问题探讨》,《中国文字》新三十一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6年11月。34、《说甲骨文中“南”字的一种特殊用法》,《中国文字》新三十二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6年12月。35、《读中山三器铭文琐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36、《〈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部分按语的补充说明》,《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37、《利用郭店楚简校读古书二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2期。又载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纪念徐中书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年12月。38、《虎溪山汉简〈阎氏五胜〉校读二记》,《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39、《金文校读三则》,《汉字研究》第2辑,庆星大学校韩国汉字研究所,2010年6月。40、《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校读札记》,《江汉考古》2010年3期。41、《师永盂新释》,《考古与文物》2010年5期。42、《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10月。43、《银雀山汉简校释》,《考古》2010年12期。44、《释“”》,《中国文字研究》第十四辑,2011年3月。45、《金文校读四则》(第二作者),《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3期。46、《释“”、“”》,《古汉语研究》2011年3期。47、《〈鸭雄绿斋藏中国古玺印精选〉校记》(第二作者),《中国文字》新三十七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11年12月。48、《释羌钟铭文中的“乂”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2012年10月。49、《读上博简札记》,《中国文字》新三十八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13年2月。50、《读秦汉简帛札记》(第一作者),《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七辑,2013年3月。 1、《皋陶——大禹禅让传说中的另一位关键人物》,《中学历史教学》2004年6期。2、《“传道”重于“授业”——本科新生历史教学的一点思考》(第二作者),《耕耘者的足音——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学研究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1、《楚简通假字汇编》,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2002年度直接资助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259。项目起止时间:2002年——2005年。2、《九店楚简整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度重大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研究》(项目主持:陈伟。项目批准编号:03JZD0010)子课题。项目起止时间:2004年——2006年。3、《十一五期间新发表出土文献数据库建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度重大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8JJD740053。项目起止时间:2008年——2011年。4、《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研究与通假字汇编》,国家社科基金2008年度一般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8BYY061。项目起止时间:2008年——2011年。5、《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字典》,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2008年度直接资助项目。项目批准编号:0822。项目起止时间:2008年——2011年。6、《九店楚简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度重大项目《出土战国数术文献研究(以楚墓卜筮祷祠简研究为中心)》(项目主持:李家浩。项目批准编号:07JJD751071)子课题。项目起止时间:2007年——2010年。 1、《〈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白于蓝先生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一书2004年12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白于蓝为吉林大学林沄先生的博士,现就职于华南师范大学,该书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成的。此书订正了1988年出版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一书在辞条摹写和释读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共订正了包括《甲骨文合集》2684条、《小屯南地甲骨》42条、《英国所藏甲骨集》34条、《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8条和《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20条,总计2798条摹释错误。造成这些摹释错误的原因,有的是未参照利用清晰的旧拓本,有的是未进行多项辞例比较,有的是未充分把握甲骨文例,有的纯粹是疏忽大意等等。鉴于此,作者在校订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旧著录中的拓本,与《甲骨文合集》中的重拓片对比校勘,利用完整的辞例和甲骨文例修正残片甲骨的摹释。本书既是甲骨学专业人士的良参,也是广大非专业读者的必读之书。本书的著作体例,首先列出《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的摹写和释文,然后附加作者的校订意见,方便读者对照阅读。林沄先生作出评价如下:“ 充分核对甲骨文旧的著录、利用辞例比较和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进行逐条研究、勘误。我写上面这段话时,我的博士生白于蓝正在以《V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为题,开始做他的博士论文。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当初由六个人完成的摹释和一个人专职抄录的大部头书,现在只由一个人在攻博期间完成全部的校订工作并抄录出来,是很困难的。单就和其它著录所收的同版甲骨相互校核来说,那时《甲骨文合集》的《材料来源表》仍未公布。我虽然已经蒙台北史语所的钟柏生先生惠赠据原拓本重印的《小屯乙编》,而且吉林大学图书馆所藏旧甲骨著录相当齐全。但要校核与《甲骨文合集》同一版的甲骨,却要费很大的力气。白于蓝主要只能靠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综类》和姚孝遂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对勘来找线索。当然还会有很多遗漏,而校改又并不是单靠核对原著录就能达到目的的,要牵涉很多甲骨学上的基本功。但他很有毅力、很有耐心地尽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其中甘苦,我想他人是难以体会的。我之所以给白于蓝定了这样一个研究题目,一则当然是因为《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属吉林大学古籍所的集体作品,最好还是由吉大的人来完成校订。”

《礼记》(胡平生 译注)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zko2书名:礼记作者:胡平生 译注豆瓣评分:2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17-12-1页数:1268内容简介:本书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 《礼记》,通行本是《小戴礼记》,为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自西汉郑玄作注以来,《小戴礼记》的地位逐渐提升,至唐代被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礼记》《仪礼》《周礼》)之首。《礼记》以儒家礼论为主,内容涵盖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等,阐释礼经意涵,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可指引后人阅读礼经的思考方向。作者简介:胡平生 中国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与文物考古中心主任、研究员,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为中国诗经学会理事,古文字研究会、秦汉史学会会员。张萌,就读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一直致力于古代文献学科的研读。2013年获取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硕士学位后,就教于吉林省第二实验远洋学校,工作至今。

  • 索引序列
  •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5辑百度云下载地址是什么
  •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5辑百度云下载地址
  •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5辑百度云下载
  •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5辑百度云下载地址在哪里
  •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5辑百度云下载安装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