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艺术类美术学文献综述

艺术类美术学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艺术类美术学文献综述

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家和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美术史著作是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它开创了撰述中国美术史先河。西方美术史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写作的《大艺术家传》。这部书记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和雕家的生平、活动和创作,为后人研究文艺复兴美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艺术史学科的真正建立应以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出版《古代艺术史》作为标志。这样,中国的《历代名画记》早于瓦萨里约700年,早于温克尔曼约900年。所以,中国美术史的学科建立实际上始于盛唐。

什么哦。你是要也画好了的。还是要素材啊?

美术类文献综述范文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二、学写综述的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三、文献综述的特点其特点首先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其次是“述”。 “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四、文献综述研究写作步骤一般须经过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四个阶段。1.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2.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3.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最近出版有一套中国山水画通鉴很不错,共二十几本,个人推荐,看完基本上就能很清楚的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了。《中国山水画通鉴》,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5月版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向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  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特别让人感动的是《稷神祟拜图》。在以农立国的背景上,祭祀稷神一直成风。而这幅图中的禾、田、人的关系传达了先祖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素朴理解。在沉淀了人与动物、植物的自然关系认知的基础上,社会意识又成为最为关键的文明起源。沧源文化的《村落图》,用岩画形式记述了人类对农耕定居的“家”的理解。这幅画最有视觉趣味的是以村落为中心的道路关联,以及押俘、赶畜、祭天、跳神等场面围绕正面中心的梯度延深,平面中的深度己在这幅画中得到有力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样拌随着艺术的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迭与倾斜重迭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迭、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迭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只要我们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的思想,我们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我们的更多更多。  这种用视觉形式冲突所构成的艺术感动,在石刻画的《春雨图》、画像砖的《宅门图》、《收获戈射图》等等古远经典中可以得到更为丰富的体验。一个十分明显的指向是,随着人与自然、社会的认识关系的深入,人们看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观念为象、装饰为用、几何为图的原始图式,演化为意志为象、生活为用、境界为图的古典图式。这一看的历程,认信的积淀,山水画构成要素的萌芽集合,都为山水画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体验天地宇宙的永恒,体味人在此中的自由,是魏晋山水诗的开启。谢灵运的意义就是在文的自觉时注重形的依托,从哲学的本体论出发,追求玄远的神超理得。真正代表中国山水情怀的是陶潜。陶诗是超越玄言的哲学深刻,它没有放弃玄言诗的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的体悟,并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种体悟的本质和意义,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一个有艺术的创意,就是将亲身体验到的无形结构找到形状。山水草木在陶诗中是真意深情,是体现中国精神的哲学,是超然事外,是平淡中和。  顾凯之《洛神赋图》局部 现今,用“确立”二字来正名山水画的众说是顾凯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在这类摹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复杂表现。这位“发前人所未发,开后人之师承”的艺术家,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虽然文题中心是赵升舍命从师的故事,但其环境刻划部分却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后来观照。  这一模板作用的确立,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a 山有受光面、背影,水有倒影,祥云可成为东与西的重要观照,水天的“空青”可托出有太阳的天气。  b 按照东西的顺序排置远近山峰,营造一个高峻险绝的境地。  c 中段布局主要讲求取势的“对峙”,具有相对意义。  d 东、西、中三段山要用“紧凑性”将长卷关联起来。在山的三分之一以上部位,做清气使之分为两重。  顾氏的理论之所以重要,在于他提出了行云流水的线性形状,鸟瞰呼应的重迭形式,三段山、三分位的空间模式。  被称为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的是宋宗炳的《山水画序》。宗氏提出了著名的透视法则:“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与宗氏同代的王微,亦是纵情丘壑的人物,他在《叙画》中提出了“望秋云,神飞场;临春风,思浩荡”的怡情说,和“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的尺幅千里说。可以讲,至魏晋以降,中国山水画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核心认信已确立了逻辑起点,而空间视觉原则也得以逻辑的深化。

美术文献综述

主要是总结 和引出话题什么题目我可以写

遗矢唐僧范信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向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  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特别让人感动的是《稷神祟拜图》。在以农立国的背景上,祭祀稷神一直成风。而这幅图中的禾、田、人的关系传达了先祖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素朴理解。在沉淀了人与动物、植物的自然关系认知的基础上,社会意识又成为最为关键的文明起源。沧源文化的《村落图》,用岩画形式记述了人类对农耕定居的“家”的理解。这幅画最有视觉趣味的是以村落为中心的道路关联,以及押俘、赶畜、祭天、跳神等场面围绕正面中心的梯度延深,平面中的深度己在这幅画中得到有力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样拌随着艺术的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迭与倾斜重迭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迭、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迭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只要我们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的思想,我们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我们的更多更多。  这种用视觉形式冲突所构成的艺术感动,在石刻画的《春雨图》、画像砖的《宅门图》、《收获戈射图》等等古远经典中可以得到更为丰富的体验。一个十分明显的指向是,随着人与自然、社会的认识关系的深入,人们看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观念为象、装饰为用、几何为图的原始图式,演化为意志为象、生活为用、境界为图的古典图式。这一看的历程,认信的积淀,山水画构成要素的萌芽集合,都为山水画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体验天地宇宙的永恒,体味人在此中的自由,是魏晋山水诗的开启。谢灵运的意义就是在文的自觉时注重形的依托,从哲学的本体论出发,追求玄远的神超理得。真正代表中国山水情怀的是陶潜。陶诗是超越玄言的哲学深刻,它没有放弃玄言诗的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的体悟,并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种体悟的本质和意义,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一个有艺术的创意,就是将亲身体验到的无形结构找到形状。山水草木在陶诗中是真意深情,是体现中国精神的哲学,是超然事外,是平淡中和。  顾凯之《洛神赋图》局部 现今,用“确立”二字来正名山水画的众说是顾凯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在这类摹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复杂表现。这位“发前人所未发,开后人之师承”的艺术家,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虽然文题中心是赵升舍命从师的故事,但其环境刻划部分却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后来观照。  这一模板作用的确立,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a 山有受光面、背影,水有倒影,祥云可成为东与西的重要观照,水天的“空青”可托出有太阳的天气。  b 按照东西的顺序排置远近山峰,营造一个高峻险绝的境地。  c 中段布局主要讲求取势的“对峙”,具有相对意义。  d 东、西、中三段山要用“紧凑性”将长卷关联起来。在山的三分之一以上部位,做清气使之分为两重。  顾氏的理论之所以重要,在于他提出了行云流水的线性形状,鸟瞰呼应的重迭形式,三段山、三分位的空间模式。  被称为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的是宋宗炳的《山水画序》。宗氏提出了著名的透视法则:“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与宗氏同代的王微,亦是纵情丘壑的人物,他在《叙画》中提出了“望秋云,神飞场;临春风,思浩荡”的怡情说,和“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的尺幅千里说。可以讲,至魏晋以降,中国山水画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核心认信已确立了逻辑起点,而空间视觉原则也得以逻辑的深化。

美术学文献综述

在国内写这个题材的确不太容易,因为这时期的大量作品都在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博物馆里,在国内比较难集中搜集到资料,因为你写的东西虽然是属于文化史范畴的理论内容,但必须要以大量的画作作为论据,如果没有大量的集中的图片搜集和对图片的整理与分析,就无法导出你的论点,不知道你是否同意我的说法?国内有些地方可以买到进口的美术画册,现在卓越和蔚蓝也提供外国书籍订购的业务,前提是你要知道你订购的书的提名或作者名,这个题材应该不是新题材,国外应该已经有些成型的论著了,印象中以这类题材编纂的画册也有,但一般来说,国外画册的编纂因图片版权问题,不大会有那种包罗万有的大全,多是以某一博物馆或某一国家博物馆藏品为素材编辑,而你锁定的这个题材本身数量不会占绘画作品很大的百分比,也不大可能全部集中在一国或一家美术馆,所以画册也不是很容易搜集,再有,国外美术藏品非常丰富,其实在国内靠看画册能看到的简直不到九牛一毛,你要找的这个题材的作品可能绝大部分我们看不到。在国内比较知名的这个题材的西方作品实在不多,比如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的婚礼》、博鲁盖尔《农民的婚礼》,再就是宗教题材作品中偶尔出现圣母婚礼,比如拉斐尔《圣母的婚礼》,实在是非常少,当然可能你手头有比较丰富的资料,那是最好。另外提醒一句,文艺复兴的绘画不都是油画,很多作品是木板蛋彩绘画,要小心定义,要是限于油画,那文艺复兴很多作品就得排除在外了。另外就是文献综述这部分,这个题材不是新题材,国外应该已经有些成型的论著了,所以你做论文还必须先尽可能地穷尽这个领域的重点论著(论文的文献综述要以国际文献为基础,尤其是你研究的是国外的美术),先看看前人怎么说的,这比较难,这个领域的书籍我国现在没有中译本,你只能去找原文,但关于怎么能准确找到这些书并列出一个有权威性的目录,就不是很容易的了,如果你导师是专家当然最好,可以问他,否则靠自己慢慢搜索,需要花上很多时间去了解书目,并且还要阅读,才能确定每本书的价值,以便做出文献综述,如果你现在研一就耐心慢慢做吧。另外,如果真的要做这个论题,如果你还有时间,建议暑假期间去欧洲集中地参观一些博物馆搜集第一手资料,相信对你会有很大的启发,因为限于国内视野,论文的高度是无论如何只能限于中学长篇议论文水平,达不到论文的层次,国内能看到的一般只有一流大师的代表作,这部分作品在欧洲的艺术收藏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大量有史论价值的研究素材其实还是来自二三流或佚名画家的大量作品,以婚礼题材为代表作的画家毕竟太少了,但十七世纪以后北方流派很多商品画都会涉及这个题材,这些东西很多是不登大雅之堂,或不被画册出版商看好的。只能亲自去深入大量博物馆搜集才能获得一个比较客观的整体知识。这是做论文起码的要求。同时要尽量多学几门语言比较好,欧洲的书店大部分只卖本国语言的书籍,英语书柜台只能占很小的一块,书也就那么两三本,一般很少有有学术价值的,英语书在欧洲一般是卖给旅游者而不是学者的。买书还是必须的,国内能看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太少了,而且目前国内很多学术著作学术性和国外比还差得很远,既然研究西方的艺术,还是必须看西方人写的书,不要以为外国也没有什么人写书,不要用国内的情况推断国外,每年地球上全部出版物中,中文出版物只占1%,这1%中90%以上是中小学教辅,而外国的出版环境还是在逼着很多学者不停的写书的,基本就是这个情况。觉得你这个题目,要走的路还很长。实际一点来说,要做的像样,如果单是为了毕业,那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都太高了,除非是你真心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甚至想作为今后长期的学术方向,那现在这些基础性投入就非常必要了。

什么哦。你是要也画好了的。还是要素材啊?

艺术类文献综述范文

我这儿有开题陈说你要吗?也是这个专业的。。。开题陈说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阐明资料。这是一种新的使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跟着现代科学研讨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办理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开题陈说通常为表格局,它把要陈说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么做,既便于开题陈说按目填写,防止遗失;又便于评定者一望而知,把握要害。

漫谈室内设计艺术【摘要】室内设计是涉及建筑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美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艺术。文章从多角度解读室内设计的内容,畅谈室内设计艺术理念的变化,探索以人为本创作思想的内涵。 【关键词】室内设计;以人为本;艺术 所谓室内设计,就是在建筑物内通过空间的规划、布局与设计,达到空间功能改进、室内环境优化效果的艺术创作。它涉及建筑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美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强调整体效果,以创造优美的室内环境,合理的人类生存空间为目的。 一、室内设计理念的变化 室内环境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存在着从里到外,从小到大,从形式到功能的全面创新。过去,室内设计较多考虑的室内舒适性和装饰,把室内设计仅仅作为视觉愉悦来对待,较少把侧重点放在对于人的生活、环境设计的人情味与生态效果方面考虑,没有充分重视室内环境的主体是人。从实质上看,这是由于设计人员错误的把室内设计理解为简单的制作、装饰及陈列等,缺乏通盘考虑的整体设计思想所造成的。室内环境的最终效果,必须通过对影响室内环境因素的各方面综合构思而获得,不是每个因素本身的特点。各因素之间和谐的关系才能产生美。因而,在室内设计中,要根据功能的、美学的和行为学的导向采用全面研究室内系统的整体化设计方法。 现在,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即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精神需求便成为下一个攻击。由此,人们对人文现象关注、对人性方面的关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倾向。然而,发展了的物资生活却没有相应层次的精神生活已之匹配;反差在逐渐增大和矛盾的日益激化,最终导致新的平衡点的诞生,与之对应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形成。反映在建筑领域、室内设计创作观念上,就是开始注重人的因素,关心空间使用者的生理、心理,乃至情感的需求。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开始广泛而普遍地体现在当今室内设计作品中。 二、以人为本创作理念的内涵 目前,室内环境设计的内涵已远远超过了“室内装修”或“室内设计”的范畴。人们对设计的需求已经超越物质、实用、工能的层次,产生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从人性角度来看,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果一方面失调,可能就会导致生活的不正常,甚至产生某种不良症状。就室内环境的整体设计而言,情调意境的精神性生活创造,比起物质生活享受更重要。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生活为重点,关注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倾听他人的内心深处的声音 针对使用者的个性特点、生活规律和生活需求,进行全面分析,以求得完善的生活机能和满足多重的生活需要。室内环境设计是环境艺术,不是纯艺术,却具有技术加应用的纯艺术因素。这种因素提升了室内环境的品位与价值,体现了人们在室内空间对自然环境的一种美的追求,但室内设计不是单纯地追求艺术美,要顾及功能、舒适等方面。 在设计时,设计师要融入自己的情感,用图形、色彩和最直观的手段,将那些地域性的哲学直接打入心灵深处,撼动人性最底层的神经。那些已成为经典的符号加以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一段跨越时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发自于心腑,往往会触动人性中最为深远的部分,继而最终留驻于人的心中。舒适于惬意,或神秘,或崇尚,或浪漫,或朴素。人生活于其中,直接体验和感受着环境,调剂精神和陶冶心情,使人产生共鸣,达到忘我的程度。正是由于室内环境的这种心理功效,较其它艺术更能支配人的情感,使室内环境设计超越了单纯的实用功能而注重内涵的表现和意境创造。 (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兼顾人的室内活动规律和活动尺度,考虑各种不同活动的需要,采用适当的形式和正确的设计手法 既重视人类生活需要的一面,又不容忽视人为环境与自然协调的一面,达到室内环境和提高生活机能效率的统一。例如室内陈设的设计。室内陈设的是人们每天所接触的生活器物,是人们首先感受到的居住因素。它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头实用价值的,如家具、灯具、家电、窗帘、地毯、台布等日用性陈设;另一类为装饰性饰物,如艺术品、植物等。家具是室内环境设计中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整个空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室内环境的创造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具的设计与布置。像建筑一样,家具或家庭陈设可能象征着一个阶级、一个社会阶层、一个民族力量的兴起,使时代的象征。同时主要还是构成室内空间环境的要素,它与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密不可分。除此之外,家具还具有组织分隔改造和丰富室内空间的功能。在西方设计发达的国家,将家具和建筑本身连在一起进行整体化设计,这样环境的整体性比较好。目前,我国设计还没有完全做到,往往是空间做好再考虑配备家具。在整体色调上,比例尺度上,材质上很难产生协调与统一。因此,无论家具、设备,还是艺术装饰品、植物等,对环境效果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选择或设计时,务必统一构思,精心设计,谨慎选择,一切服从于整体效果。 (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把握及利用好各种科技与艺术元素,重视室内每个细部与艺术刻划,使之达到室内环境的整体统一 室内环境的艺术创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设计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各种不同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真正全方位的,更人性化的考虑问题,任何简单(下转第162页)(上接第110页)套用,缺乏系统的创作方式都无法达到艺术境界。纵观现今社会,商品化的冲击给室内设计界所带来的干扰日益增多。如投资方为了加快资金的周转,快速获取利润,往往不能给设计者足够的设计时间,常常造成室内时间环境与整体环境不能密切的结合。有的使用单位,依据自己的爱好与审美观点,强加给设计者,致使室内设计与环境气氛脱节,室内与环境的整体设计效果被割裂。还有的设计者,在主观上原本就缺乏整体观念与意识,致使设计水平低下,产生了东拼西凑,风格不一,以及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档次,给人感觉是材料的拼贴大杂烩,这样既浪费了大量资金,更谈不上设计思想和艺术性了。 现代科学的各种成就和现代化艺术的各种手法,为设计师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为设计师,只有把握及利用好各种科技与艺术元素,重视室内每个细部与艺术刻画,才能真正以人为本,达到室内环境的整体统一。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张爱玲《金锁记》的艺术手法的论文 我指导你

其他学者对他这一作品在艺术手法方面的研究,然后最终总结其存在的不足,引出自己的观点。

  • 索引序列
  • 艺术类美术学文献综述
  • 美术类文献综述范文
  • 美术文献综述
  • 美术学文献综述
  • 艺术类文献综述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