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江西老友杂志2022年第4期

江西老友杂志2022年第4期

发布时间:

江西老友杂志2022年第4期

鲁迅(25~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儿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鲁迅踢“鬼” 鲁迅从日本留学回来后,有一段时间在故乡绍兴教书。平时住在学校,星期六晚上才回家。 有一天下午,因为在学校自理一些事情,鲁迅回家时已经天黑了。为了赶时间,他就抄小路走,这条小路比走大路近得多。但是,走小路要经过一片坟地,那里灌木、杂草丛生,还有稀稀落落的几棵大树,树上栖息着几窝乌鸦,显得阴森森的。平时很少有人走,晚上就更没有人了。 天不算太黑,月光透过云层照着远近的荒草乱石。地上的野猫,树上的乌鸦不时发出一两声难听的叫声。鲁迅急急地走着,快到那一片坟地了。突然,他发现不远处一座坟前立起一个白影,而且慢慢地高起来。鲁迅以为看花了眼,又仔细地朝那里看去,白影忽然又缩下去了,而且时而大,时而小。鲁迅是学医的,不相信有什么鬼魂,但眼前的怪影也不免使他有些紧张,心里扑扑地跳。他壮大胆子,继续朝前走。 离那个影子已经很近。再走几步就可以从旁边过去了。忽然白影移动起来,转来一座坟后缩了下去。鲁迅越发生疑了:看来这个“鬼”怕我,躲起来了。你越躲,我偏要看看。于是他大步赶过去。 “什么人!你在干什么!”说着,鲁迅飞起一脚,朝那个缩作一团的东西踢过去,只听“哎哟”一声,白影叫了起来,站起来逃走了,身上掉下来一块白布。原来这是个盗墓的。

《哲学百年》 北京出版社 1999年12月《位极北辰》(独立完成30万字)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儒学文化大观》 2001年《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论文 《金岳霖共相理论剖析》 《哲学研究》 1990年第四期《金岳霖在知识论出发方式上的变革》 《北京大学学报》 1992年第2期《金岳霖真理标准综合说》 《中国哲学史》 1992年创刊号《试析金岳霖〈论道〉中的能与式》 《文史哲》 1990年第一期《罗素与张申府》 《学术月刊》 1994年第12期《金岳霖与中国哲学》 《哲学研究》 1995年增刊《冯友兰重建形上学之方法》 《求是学刊》 1993年第4期《试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思维方式》 《北方论丛》 1990年第1期《金岳霖归纳理论述评》 《学术交流》 1994年第4期《金岳霖的知识论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理论探讨》 1994年第4期《金岳霖论事实》 《学术交流》 1992年第4期《儒家的理想人格及其在传统社会中的示范作用》 《大庆高专学报》 1994年第1期《冯友兰〈新理学〉方法论批判》 《二十一世纪》 1996年第12期《什么是知识》 《求是学刊》 1999年第3期《方东美哲学思想的庄学精神》 《中国哲学史》 2000年第1期《中国现代哲学中的方法论意识》 《中国哲学史》 2000年第3期《中国现代哲学视野下的分析哲学》 《科学 经济 社会》 2000年第3期《汤一介与中国哲学史研究》 《社会科学战线》 2001年第1期《庄子人学的现代意义》 《哲学研究》 1998年增刊《也论方东美哲学思想的儒家精神》 《中国哲学史》 2001年第4期《重建还是拒斥形而上学》 《东岳论丛》 2002年第1期《论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新视野》 2002年第2期《反思 方法 境界》 《学术界》 2002年第1期《知识论与哲学》 《北京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从生存论哲学看人的在世方式》 《新视野》 2004年第2期《张岱年哲学慧观中的逻辑分析方法》 《北京大学学报》 2004年5期《略谈文化与文化建国理念》 《博览群书》 2008年第八期《金岳霖,重视知识论与逻辑研究之第一人》 《北京日报》 2009年8月31日《中国传统思想的意义》 三联书店《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1988年《金岳霖的中西文化观》 湖南人民出版社《文化冲突中的抉择》 1989年7月《金岳霖真理标准说的启迪》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 1991年《试析金岳霖的‘理有固然,势无必致’》 三联书店《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1991年《金岳霖论感觉内容和外物的关系》 江苏文艺出版社《学人》 1992年《从张载的易学哲学看中国气论哲学的特色》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西哲学与文化》 1992年《金岳霖在知识论出发方式上的变革》 《新华文摘》 1992年第六期《中国哲学应重视对知识论的研究》 光明日报 1993年3月23月《从知识看人性》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的回顾与展望》 1994年《金岳霖论道》 上海古籍出版社《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 1996年《冯友兰共相理论今探》 九州图书出版社《中国传统哲学新论》 1999年《罗素哲学思想在中国》 四川教育出版社《分析哲学——回顾与展望》 2001年《张岱年分析唯物论知识论管窥》 湖北教育出版社《现代中国》第一辑 2001年10月《胡适与实验主义哲学》 中国书籍出版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 2001年6月《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的〈科学〉杂志》 北京大学出版社《诠释与建构》 2001年9月《新理学的道家精神》 广东人民出版社《道家与道教》中的《道家卷》 2001年9月Jin Yuelin’s Philosophy of Dao Blackwell Contemporary 2002《罗素哲学在中国的热情宣传者:张申府》 湖北教育出版社《现代中国》第二辑 2002年《冯友兰与逻辑分析方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传统与创新》 2002年《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建构理路》 北京大学出版社《本体诠释学》 2002年《知识论研究在现代中国》 安徽人民出版社《东吴哲学》 2002年卷罗素《哲学问题》(1912)及其在华演讲《哲学问题》(1921)之异同考 湖北教育出版社《现代中国》第三辑 2003年《贺麟“新心学”的基督情怀》 《人文杂志》 2003年4期《以哲学代宗教——冯友兰哲学观管窥》 《中州学刊》 2003年4期《分析哲学在中国》 商务印书馆《中西会通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化转换》 2003年6月《方东美的儒释道会通论及其庄学精神》 三联书店《道家文化研究》 第二十辑 2003年9月《金岳霖——当代新道家》 三联书店《道家文化研究》 第二十辑 2003年9月《儒释道:纷争与融合》 《普门学报》 第二十四期 2004年11月《“天地本一气”——牧隐自然观管窥》 商务印书馆《哲学、宗教与人文》 2004年12月《论儒家思维方式的特质》 山东文艺出版社《齐鲁文化研究》 总第三期 2004年12月《中国哲学和philosophy》 《河北学刊》 2004年第四期 2004年1月<'中国哲学''合法性'讨论的合法性问题>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2期 2004年4月<贺麟的文化体用观>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与易学> 2004年4月《北京大学哲学系与中国现代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观澜集》 2004年4月《洪谦与维也纳学派》 北京大学出版社《观澜集》 2004年4月「境地」に関する理论の伝统性と论理的分析方法の近代性との间で-冯友兰「新理学」の方法论に関する考察 『中国-社会と文化』  第19号 2004年4月《风云际会哲学门》 《光明日报》 2004年4月22日《On Jin Yuelin' matephysics》 北京大学出版社 Beida Journal of Philosophy 2004年5月《贺麟—另一位西化论者》 《中国哲学史》 2004年2期 2004年5月《也论方东美哲学思想的理论归趣》 《学术月刊》 2004年5期 2004年5月《从归纳法的向度审视中国为何无科学》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 2004年6月《论张岱年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色》 《中国哲学史》 2004年第3期 2004年8月25日2004年第2期《金岳霖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哲学研究》 2005年增刊 2005年《金岳霖的思想与生平》 吉林人民出版社《金岳霖选集》 2005年5月《哲学何以源于惊讶》 大象出版社《新哲学》 2005年6月《什么是北大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人文》 第三期 2005年8月《知识的证实及可能性》 北京大学出版社《探寻真善美》 2006年12月《“太和”理念 的现代解读》 《民主》 2006年12月《知识论研究与中国现代哲学》 中国文史出版社《唐君毅知识论思想研究》 2006年12月《形上学与心灵境界》 中国文史出版社《唐君毅形上学研究》 2006年12月《张岱年与逻辑分析方法》 中洲古籍出版社 2006年4月《为现代中国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辩护》 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中国》 第七辑 2006年6月《独辟蹊径的文化三路向说》 《科学文化论》 2006年3期 2006年6月《“和而不同”理念的现代的意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合文化传统与现代化》 2006年9月《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 南京大学出版社《问题与方法》 2006年9月The Legitimacy of The Discussion on the Legitimacy of Chinese Philosophy MESharpe,I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V37 N3 2006年春《“太和”理念的现代意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6月《北京大学精神的一种解读》 北京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 2007年7月《以直觉解读中国文化——梁漱溟早期文化观》 《新视野》 2007年第五期 2007年9月《自然、活泼、活水似流了去的生命观—梁漱溟生命观的解读》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外人文精神研究》 2008年1月《中国走向自由之路的哲学思考—冯友兰文化观解读》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 2008年2月《北大精神解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讲座》 第十七辑 2008年4月《关于知识定义的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7月 2008年7月《梁漱溟的生命观》 《大连大学学报》 2008年第四期 2008年8月《北大精神与大学理念》 《文化学刊》 2008年第五期 2008年9月《试论陈独秀的儒家观》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9年第三期 2009六月《文化:软实力、硬实力及其相互关系》 《南阳理工学院》 2009年第一期(创刊号) 2009年《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解析》 《大连大学学报》 2009年第5期 2009年10月《中国现代哲学视野下的分析哲学》 《广东社会科学》 2009年第六期 2009年11月<从身心关系理论审视精神超越之可能> <社会科学> 2009年3月《中国现代哲学建构的理路(上)》 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中国》第十二辑 2009年4月《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民主》 2009年第5期 2009年5月《陈独秀与五四时期的儒家思想》 《科学时报》 2009年6月30日《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轮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北京大学学报》 2009年第四期 2009年7月《蔡元培大学理念的现代意义》 《科学时报》 2009年7月21日《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 北京大学出版社《我心所依》 2009年8月《蔡元培与五四运动》 《科学时报》 2009年8月11日《北京大学哲学系与中国现代哲学》 《科学时报》 2009年9月15日《中国现代哲学建构的理路》(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中国》,第十三辑 2010年11月《知识主义引领未来》 科学出版社《国家创新战略》 2010年12月《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解读》 商务印书馆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2010年12月《知识主义宣言》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31日《觉解与人生境界》 江西高校出版社《冯友兰论人生》 2010年1月《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儒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外人文精神研究》 第三辑 2010年1月《逻辑分析方法的中国式解读》(下) 《学术月刊》 2010年第三期 2010年3月<北大精神的一种解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 2010年5月《从反传统到国学热》 新世纪出版社《在北大听讲座》第二十辑 2010年5月《揭示牟宗三哲学困境》 科学出版社《光明日报》 2010年9月25日《儒学的人文本质》 文化艺术出版社《谈艺论文》 2011年3月

《足球俱乐部》《小星星》《小学生之友》还有最出名的就是时尚杂志《touch》了反正挺多的

作家鲁迅的资料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

鸭绿江杂志2022年第4期

截至2021年12月30日,《跨过鸭绿江》豆瓣评分5分。《跨过鸭绿江》开播至今获得了良好的口碑,目前豆瓣评分高达5分,不同于《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刻画人性为主要风格的战争剧,《跨过鸭绿江》旗帜鲜明地歌颂抗美援朝战争和的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非常直白地表现了中国军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剧情紧凑,文戏值得称赞,台词精炼质朴,细致还原了历史教材中的故事,感人肺腑,常常能催人泪下。老一辈演员的表演着实精彩,情绪把控得很到位,深度还原了领导人的伟大形象。《跨过鸭绿江》创央视收视记录《跨过鸭绿江》首播期间,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始终高居榜首。该剧累计观众规模超12亿人次。据CSM全国网数据,全剧平均收视率3%,平均收视份额89%,单集最高收视率73%,单集最高收视份额87%,创下近两年一黄收视最高纪录。广大电视观众、追剧网友也予以高度评价,全剧在央视频总体播放量超过4000万,被观众誉为“2021首部爆款剧目”“年轻人最该追的电视剧”。

投稿邮箱:

编辑扣号 2834478155

进入“鸭绿江杂志”官网。点击“在线投稿”。然后点击“我要投稿”。投稿提示:

江淮文史杂志2022年第4期

2022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排名:1、珠海  珠海,位于珠江口西南部,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改革开放之后,珠海从一个坐落在南海边陲的、以农业为主的小县城,成长为一座宜居的滨海城市。2、成都自秦国太守李冰在此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成都就开始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3000年以来,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升斗小民,他们逐一登临这个众生的舞台,共同营建出了中国最具人间烟火气的城市。3、金华金华,一个浪漫的地方,“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无论是古称“婺州”还是今名“金华”,都有来源于星空的诗意。金华曾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近年来更是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4、威海神奇的北纬37°,串联起了无数美丽的城市,它所穿行而过的地区,尽是人类文明荟萃和文史胜迹聚集之地,威海就是如此。5、绍兴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也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  6、曲靖曲靖,这座位于云南东部、身处珠江源头的宝藏小城,常年居于云南GDP第二位,10次上榜中国宜居城市。它盘踞在珠江之首,目光所及,是南中国最秀丽繁华的风景。  7、扬州扬州,地理位置优越,身居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之间,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沟通中国南北。扬州,自然环境优渥,四季分明、气候温润,旅游文化更是发达,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千年来更是吊足了人们对扬州的向往。  8、六盘水六盘水,处在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交接之地,是镶嵌在云贵高原上,一座如绿宝石般的“中国凉都”。相较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抬升的海拔与来自印度洋的“天然加湿器”,让处在环流交汇中的六盘水,不见炎夏,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6%。  9、宜春宜春,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古称袁州,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称。唐代大文豪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其人、其事、其物均出自宜春。  10、绵阳绵阳,位于涪江中上游的绵州(今绵阳东)大地,北扼秦陇,西抵氐羌,东连巴汉,南达成都,是文化交融的重镇之所。从古时的“川西北重镇”到当代的“中国科技城”,千余年间,这里一如既往地担得起当年刘备于东山下称赞三连的“富乐之乡”之名。

《四声之目是谁最早提出的》 《中州学刊》1986年4期《朱骏声著目述略》 《清华大学学报》1987年4期《〈箧中集〉与杜甫》 《中州学刊》1987年11期《新发现的一批严羽评李白诗资料摭谈》 《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1期《通行本曲品校补》 载《文史新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出版《关于水经注校的评价与整理问题》 《南开文学研究》1987年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关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编撰方面的一些问题》 《清华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从武力强宗到文化士族──吴兴沈氏的衰微与沈约的振起》 《浙江学刊》1990年第4期《南朝五史校点稽疑》 《出版工作》1990年第11期《吴兴沈氏考略》 《浙江方志》1991年第4期《士庶天隔 文心相通──刘勰 、沈约文学思想异同论》 《江淮论坛》1991年第5期《八病四问》 《辽宁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周顒卒年新探》 《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中国古代文人创作态势的形成──从古诗十九首到南朝文学谈起》《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论竟陵八友》 《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永明诗歌平议》 《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永明文学集团述论》 《浙江学刊》1992年第6期《昭明太子与梁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文选学论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若无新变 不能代雄──永明诗体辨释》 《中国诗学》第二辑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从沉寂走向活跃──中古文学史料出版与研究展望》 中华书局编《书品》1993年第1期《“六义”与诗教──读毛诗序臆扎》 《杭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极摹世态炎凉 曲尽人情变态──从忧庵集窥探戴名世晚年心境》《江淮论坛》1994年第1期《从洛神赋李善注看尤刻文选的版本系统》《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9期转载《全唐小说志疑》 《原学》第三辑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95年版韩国《中国小说研究会报》第23号1995年9月《半生心血浇注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3期《文选与“文选学”》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3期《玉台新咏杂识》 《中国诗学》第四辑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有关文选“苏李诗”若干问题的考察》 《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有关上古、中古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文学遗产>创刊四四十周年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玉台新咏版本研究》 《中国古籍研究》第1辑 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玉台新咏成书年代新证》 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国学研究》第五卷。1998年4月版。又刊发在日本中国艺文研究会编《学林》第24号中。《关于金楼子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四 辑中华书局《道教在六朝的流传与江南民歌隐语》 《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七言诗渊源辑考》 《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振奋人心的考古发现——略说郭店楚墓竹简的学术史意义》 《文史知识》1998年第8期《归于平淡后的思考》 《六朝作家年谱辑要前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徐陵年谱简编》 《六朝作家年谱辑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俞曲园批校〈水经注释〉初读琐记》 《书品》1999年第1期《别求新声于异邦——介绍近年永明声病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 《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古今乐录〉辑存》 《文学与文化》第三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关于袁宏道的佚文》 《中华读书报》2000年11月8日《一桩未了的学术公案——钟嵘〈诗品〉“滋味”说理论来源的一个推测》 《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走出散文史研究的困境——-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简帛中的文学世界———秦汉文学研究新资料之一》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文献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二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3月出版《关羽目录》 《关羽、关公和关圣》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蔡邕著述摭录》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4期《<独断>与秦汉文体研究》 《文学遗产》2002年5期《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韩国中国语文学会编《中国文学》第38辑2002年11月《班彪与两汉之际的河西文化》 《齐鲁学刊》2003年1期《蔡邕行年考略》 《文史》2003年1期总62期《贾谊<诗>学寻踪》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徘徊与突破——二十世纪先唐文学史论著概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1期《班固<典引>及其旧注平议》 《<文选>与文选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世纪之交的文学史料研究》 《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19日《秦汉文学史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东观著作的学术活动及其文学影响研究》 《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蔡邕的生平创作与汉末文风的转变》 《文学评论》2004年3期《蔡文姬和她的作品》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期《六朝僧侣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 《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汉唐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年第1期《<文心雕龙>研究的里程碑——读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曹植创作“情兼雅怨”说略》 《光明日报》2006年1月27日“文学遗产”专刊《回归与超越——漫议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历史感问题》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贾谊的学术背景及其文章风格的形成》 《文史哲》2006年第2期《在继承中创新的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月27日《秦汉区域文化的划分及其意义》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江南的开发及其文学的发轫》 《文学遗产》2007年第3期《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8月28日《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 《文史哲》2007年第5期《“鲁学”解》 《齐鲁学刊》2008年第1期《释“齐气”》 《文献》2008年第1期《梁孝王集团的文学想象》 《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西谛书话的启迪》 《文学评论》第3期《秦汉时期的巴蜀文学略论》 《重庆社会科学》第2期《中华古籍在世界的传播及其意义》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2期《贾谊所见书蠡测》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子虚赋><上林赋>的分篇、创作时间及其意义》 《文史》2008年第2期《黄河以北地区的文学发展》 《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河西四郡的建置与西北文学的繁荣》 《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秦汉时期的“三楚”文学》 《文学遗产》2008年第5期《纸张的广泛应用与汉魏经学的兴衰》 《学术论坛》2008年第9期《多元文化的融汇与三辅文人群体的形成》 《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3期《<玉海·艺文>的特色及其价值》 《复旦学报》2009年第4期《西方文明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 《风则江大讲堂》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段玉裁卷入的两次学术论争及其他》 《文史知识》2010年第7期《刘师培及其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引论》 《文学遗产》2010年第4期《展现五十年文学研究的整体风貌》 <光明日报>2007年1月2日第4版《敦煌的诗与诗的敦煌》 《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8日《简评<册府元龟>中的秦汉史料价值》《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7年第10期《寂寥的文化老人和他的书-----读王伯祥<庋榢偶识>随感》 《中华读书报》2008年10月8日<玉海·艺文>的特色及其价值》 《复旦学报》2009年第4期《西方文明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  《风则江大讲堂》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咸阳碑序》 三秦出版社2003年出版。《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姜亮夫先生及其楚辞研究》 与江昌合撰 《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近年来美国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瞥》《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1期《中古文学领域的开拓者------试述曹道衡先生的学术历程及其成就》 《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尔来倏忽五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 《人民政协报》2003年9月30日。《<续修四库全书补编>刍议》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3年4期《古典文献学的“现代生成”》 《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弘扬民族精神 探寻发展规律----古典文学研究六十年感言》 《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南朝佛学与文学序》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8月版《清代<春秋左传>学研究序》 人民出版社2010 年5月版《明小宛堂覆宋本<玉台新咏>影印说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刘向<列女传>研究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在古代文学与语言学之间徜徉──访康乃尔大学东亚系梅祖麟教授》 《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分期·评价及其相关问题——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三人谈》  《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考古发现与先秦、秦汉典籍文化》  《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走向通融:汉魏六朝文学史的文献学研究———刘跃进先生学术访谈录》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期待中的焦虑——关于古代文学研究几个问题》 《东方丛刊》2007年第2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古典文献学的现代生成及其意义》 《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弘扬民族精神 探寻发展规律——古典文学研究六十年感言》 《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敦煌的诗与诗的敦煌》 《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8日《文学史研究的多种可能性——从木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说起》 《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文学研究所藏乾隆元年博学鸿词制科一等一名刘纶试卷说明》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日《楚歌声中的屈原(上)》 《文史知识》2009年第11期《楚歌声中的屈原(下)》 《文史知识》2009年第12期《画坛巨擘的心灵记录——读〈潘天寿诗存〉札记》 《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退潮之后读顾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5月5日第10版《兰亭雅集与魏晋风度》 《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一、政治军事 本年度发表的关于政治军事方面的论文大约90篇,其中军事方面的论文在数量上占优势,主要因为关于荆州之失成为本年度探讨的一个热点。 政治方面,周国林《魏晋南北朝禅让模式及其政治文化背景》(《社会科学家》1993年第2期)指出,禅让之所以成为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主要模式,根源于皇权的衰弱、世家大族势力的膨胀并走向权力中心;而受禅者借用西周以来带有民本色彩的天命论和仁政学说以及西汉后期的谶纬之学作为理论工具说教群众,减轻了受禅的压力。以往许多学者认为西晋是一个腐朽、反动的王朝,郑欣《西晋的历史地位》(《文史哲》)1993年第3期)认为这样的评价并不公允,事实上,西晋占田令中有关农民占田、课田、户调和官吏占田、荫客等制度,奠定了南北朝乃至两税法之前的经济格局;盛行于唐代的门荫制度则明显地受到了定型于西晋的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南北朝至隋唐儒学、佛学、道教、文学、艺术之能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则与吸收玄学合理成分、不同程度玄化有关。西晋具有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成熟的作用和地位,虽有消极的一面,但对后世影响的主导面是积极的。周国林《西晋分封制度演变》(《华中师大学报》1993年第3期)一文指出,西晋分封制经历了泰始、咸宁、元康至西晋末这几个阶段,各阶段中分封的等级和户邑均有变化,总的趋势是日益有利于获封者且越来越滥。张兆凯《南北朝时期门荫入仕制度的特色及其演变》(《求索》1993年第4期)认为,南朝的门荫制度是两晋门荫制度的继续和发展。北魏的门荫制度则有前后期的区别,前期是古代世卿世禄制和两汉任子制二者的结合,后期是晋宋门荫制度的翻版。北齐北周对北魏门荫制多加革易,以致“门资取士,日渐式微”,直接导致了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朴汉济《西魏北周的赐姓与乡兵的府兵化》(《历史研究》1993年第4期)丰富了府兵制研究的内容。该文认为,西魏北周的赐姓制与府兵制的形成关系紧密,凡受赐姓者即成为“官族”,获得车骑大将军以上的官职及开府权,大都可以建立独立的军事单位即仪同府以上的军府,并将他们原统的乡兵转变为军府的士兵。 关于士族问题仍有不少文章论及。秦永洲《西晋士族的误国与东晋士族的振作》(《山东师大学报》1993年第4期)认为,两晋士族在对待国家政权的命运问题上态度截然不同,西晋士族视国家兴亡与己无关,祖尚浮华,玩世不恭,以致国祚短促;东晋士族备尝两京倾覆国家沦丧之痛,目睹前朝士族清谈误国而痛心疾首,播迁江左以后,以“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为己任,拨乱反正,开复王略,奠定江左百世之基,进入这个阶层生机勃勃的顶峰时期。高诗敏《南朝琅琊王氏的婚宦与地位的嬗变》(《江淮学刊》1993年第4期)认为,王氏为东晋以降,头等士族对当时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作者通过其婚姻关系的变化,国婚率的骤降,指出宋齐时王氏在政治舞台上仍有较强实力,社会地位也较高,至陈梁之际衰弱。由于王氏致力于竞逐清闲官职而不愿戎事,丧失了兵权,因此失去政治特权的后盾,在侯景之乱后一蹶不振。王铿《论南朝宋齐时期的士庶天隔》(《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认为,由于政治、经济、思想上的需要,士庶交往相当频繁,宋齐时期,士庶之间因任职关系,不仅有公私来往,鉴于志趣、爱好私交颇深者也史不乏例,士庶通婚也不鲜见;所以,强调此时“士庶天隔”未免过于绝对化。张国安《梁末政治斗争及其分野》(《河南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认为,在南朝,侨姓士族的地位仍然优于吴姓士族。侨姓士族的又可按地域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优于西部;梁末侯景之乱是东部士族衰亡、西部士族势力上升的转折点。承圣三年江陵之难,东部侨姓士族遭毁灭性打击,西部势力也遭削弱,待南人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后,士族在各方面都败落了。 军事方面,荆州之失的罪责问题成为探讨热点。杜建民《蜀汉何以失荆州》(《史学集刊》1993年第2期)认为,原因不在关羽的“忮吴怒吴”,激孙权降曹,断送孙刘联盟,也不在刘备重私情、轻才德而重用关羽;而在于诸葛亮外交政策及实践的僵化和一成不变造成。徐俊《荆州失守罪在刘备》(《华中师大学报》1993年第3期)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认为,刘备曾拒绝诸葛亮关于如何夺取荆州的建议,造成后来在荆州的归属问题上给孙权以口实,道义上处于不利地位;而且过分纵容关羽,使其刚而自矜,失和于外而寡助于内,因此,荆州之失,罪在刘备。朱和平《关于孙刘联盟几个问题的辨析》(《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认为,由于刘备集团的一系列行动朝着打破鼎足和平衡的趋势发展,与孙权的立国方针——限江南自保而鼎足发生矛盾,孙权为了保持平衡而袭杀关羽夺取荆州。朱子彦《论三国时期的荆襄之战》(《上海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谭良啸《蜀汉荆州之失探源》(《天府新论》1993年第5期)认为,蜀汉的荆州之失是由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诸因素造成,并非单纯的军事原因或个人失着,三国时多元性的政治格局,决定三国之间的互相抗争和利用,关羽个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所承担的责任应是有限的。 此外,方诗铭《从士兵来源看曹操军事力量的发展及其衰弱》(《中国史研究》1993第1期)指出,曹操集团兴起时,士兵主要来源于丹阳、泰山以及河北并、冀两州一带,这些都是精兵之地,士兵战斗素质极高,而且统率精兵的五员名将大都出于此,军事力量极为强盛。后来因为士兵年龄老化,强将先后死伤,招募的新兵不如“精兵”战斗力强,与旧统帅也格格不入,曹操军事力量由盛转衰。马植杰《曹魏典农官的隶属关系和士家地位》(《史学月刊》1993年第4期)认为,无论在大政方针或具体业务方面典农官都属于尚书台领导。对于士家的地位,作者举出“当色婚姻”“重士之法”“无进仕可能”之反例,认为士家地位并不低于编户齐民。要瑞芬《都督制在东晋南朝荆扬之争的作用》(《苏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认为,东晋南朝的荆扬之争固然是当时经济、军事、地理条件决定的,但都督制的作用不能忽视,因为都督制使荆扬两州长官拥有最大军权和专杀权,加之荆扬原有的优势,各自势力充分膨胀,最后使荆扬两州各自独立于中央控制之外,造成荆扬相互争衡的局面。 二、经济 和以往相此,本年度经济史的研究,似乎稍趋冷落,全年共发表论文50多篇,在论文总数中所占比重略有下降。在这方面,有关东晋南朝地主经济探索稍有进展。 历来认为,永嘉丧乱后北方士族和民众大量南迁,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使平原地区基本无耕地可占,导致了封山占水的盛行。侯旭东《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封山占水再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一文对这种成说重新作了检验,他依据绝大部分南迁北人集中于京口、晋陵、淮南等地,特别是南北士族集中的会稽一带,均未出现平原地区耕地不足,或无地可占的情况,指出传统论点从史料上说不通;真正原因乃是东晋以降,士人的心态由西晋时的放纵,一变而为追求宁静洒脱的精神天地,游历山水之风盛行。当他们发现了山水之美后,心灵便很快与之契合。皇权的暗弱、士族的雄张,使他们封山占水得以实现。经济价值的发现,物欲贪婪的追求,造成了封山占水的风行。 寺院经济是南朝地主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蒋福亚《南朝寺院地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论述了寺院地主的形成过程,以及财富、剥削等情况,认为寺院地主的形成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佛教密不可分。寺院所拥有的大量财富、土地和劳动力,来源于帝王卿相、达官贵人、善男信女的施舍;不择手段欺、聚敛平民百姓和肆意的兼并。上层僧侣生活骄侈,蓄养众多奴仆,并模仿世俗地主奴役和剥削寺院的依附民和下层僧侣。 六朝时期庄园经济有很大发展。章义和《从谢灵运〈山居赋〉论六朝庄园的经营形式》(《许昌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阐述了六朝庄园经济的内部结构和生产经营形式。作者依据《山居赋》所涉及的谢氏庄园指出,此时庄园有集中经营、分散经营及集中与分散经营相结合三种形式。后一种形式多被采用。在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经济利用条件的主园里,是豪强世族的集中经营区域;在宅地及主园以外的田地上则是分散经营的区域。作者认为,集中经营在生产中可分工协作,容易提高、推广生产技术,反映当时生产水平。分散经营生产者积极性较高,更重要的是这种的租佃制的形式符合中国地主封建制的发展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成为封建社会下半期的主要经营形式。龚剑锋、金向银《陈郡谢氏与会稽郡始宁庄园》(《浙江师大学报》1993年第4期)一文认为,陈郡谢氏的始宁庄园规模宏大,土地甚多,内部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开展大规模的种植、养殖和多种经营,是中国封建社会士族庄园的典型,反映了东晋南朝士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土地所有制的状况、生产经营水平以及阶级结构的变化。始宁庄园等东晋南朝地主庄园的发展,既加剧了当时的土地兼并,又加快了荒地的开垦和耕地面积的扩大,促进了江浙地区的开发,更有助于推动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农业方面,赵文润、陈鼎中《西魏北周时期的关中农业》(《陕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一文认为,宇文泰、宇文邕父子相继推行的恢复和发展关中农业经济的方针,是西魏北周的基本国策。其主要措施是解决关中劳动力缺乏问题;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广置农田。关中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北周以后,关中建都已不适宜,但历史偏让隋唐两个统一王朝建都长安,这和宇文氏父子苦心经营的关中农业是分不开的。 在手工业研究方面,刘驰对十六国的手工业问题作了专题研究,发表了《十六国官营手工业初探》(《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3期)、《十六国官营手工业机构考》(《许昌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两文。前文认为,十六国时期,战乱对社会经济与各政权统治者心态的影响较大。民生的凋敝与统治者的极度奢华,造成民营手工业的衰微、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后者表现为,战乱破坏的维修、新政权城池建设,限时的防御工程的挖垒造成规模庞大的建筑业;兵器、甲胄的使用造成兴盛的甲仗制造业;兵甲、农具、铸币等的需求造成发达的冶铸业,以及统治者奢侈生活造成的丝织业、工艺制作业和陶器、漆器与车船制造业的发展。后文认为,十六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机构名称,依据各政权体制不同,分为两类。一类大致沿用晋制,略有改动,但各机构的职能划分不够明确,有些机构的名称虽同于西晋,职掌却有些差异。另一类多依州郡规格建立作部,但其实际职能与中央政权的尚方并无明显差异。当时各政权的官营手工业机构颇为庞大,一些政权官营手工业机构控制的工匠数,约占该政权中男性劳力的l/l0。当时对工匠的控制十分严格,有些政权中采用军事建制方式,按工程进行管理。以摧残民营手工业的方式来加强和发展官营手工业,禁止某些民营手工业的目的,是为了将优良的工匠完全置于官营手工业机构的控制之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畸形。孔毅《东晋南朝的实物货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认为,与秦汉相比,魏晋南北朝的货币经济呈倒退现象,实物较多充当货币。原因在于:社会动乱造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凋敝;江南物产丰富,地广人稀、谋生容易;小农经济缺乏商品经济发展动力。此外,与时人忽视货币功能,币制混乱,钱币滥恶亦有关。实物货币在当时虽是历史的必然,使商品交换不致完全中断,但却干扰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梁新民《姑臧是魏晋隋唐间西域同中国内地贸易的枢纽》(《西北史地》1993年第1期)指出,从魏晋开始,善于经商的大批西域胡人所以来凉州首府姑臧聚居、贸易,是因为凉州远离战乱,奉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当时中国最安全、最繁荣的地方。加之位处中西交通要道的优越条件,由此姑臧终于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业城市。 三、民族 民族问题似乎不是本年度讨论的热点,这方面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 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观初探》(《民族研究》1993年第5期)认为,民族观是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反映,它往往影响民族政策的制定。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政权虽以华夏正统自居,歧视少数民族,但又意识到他们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为此,汉族政权制定的民族政策主要是恩威并施。少数民族政权以继承华夏正统自诩,歧视其他民族,但又仰慕汉族文化并尽快促进自身汉化。各族统治者都以华夏正统自诩,表明他们都深受儒家大一统思想的熏陶。这种状况及民族大融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民族观。邱久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一统”思想》(《中央民族学报》1993年第4期)认为,魏晋南北朝虽是分裂时期,但在各族统治者中普遍存在“大一统”思想。内迁各族的“大一统”思想源于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祖国观念,是他们都继承了中原文化传统的结果,对这一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中国尽管自古在疆域和政治形势上存在长期分裂,但在文化发展上具有连续性,在意识形态上都主张“大一统”,所以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赵向群《论十六国时期河西主要民族的地位与作用》(《文史哲》1993年第3期)认为,十六国时期,生活在河西的羌、匈奴、汉等主要民族,尽管彼此地位不同,民族活动的方式不同,但都对历史发生了作用。羌族推动了民族的融合,匈奴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统一,汉族在改良社会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辉《鲜卑拓跋部封建化历程述论》(《学海》1993年第3期)认为,鲜卑拓跋部没有经过发达的奴隶制,而直接向封建社会飞跃,原因在于: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大量接触并吸取了汉族先进的生产力和封建生产方式;注意搜罗和团结汉族士人,制定并确立封建典章制度。但因拓跋部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差距甚大,所以在其封建化过程中与汉族士人有隔阂和矛盾。崔浩被杀事件就是这一矛盾的反映。至魏孝文帝时,拓跋贵族与汉族士人进一步结合,标志着拓跋部终于完成了封建化的漫长历程。 四十年代,缪钺曾提出鲜卑勋贵与汉人士族政治上的冲突是北齐衰亡的重要原因,这一观点已为史学界普遍接受。但是,许福谦《东魏北齐胡汉之争新说》(《文史哲》1993年第3期)一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东魏北齐政治上的混乱,前期表现为鲜卑勋贵与汉人士族的冲突,后期表现为鲜卑勋贵与西域胡化恩幸集团的斗争,以及西域胡化恩幸集团与汉人士族的角逐。这一切斗争导致了高氏政权的衰落、灭亡。 四、思想文化 本年度发表的思想文化方面的论文较多,有40篇左右。 文化方面:朱大渭《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史哲》1993年第3期)提出,魏晋南北朝文化同汉唐相比,有四大基本特征:自觉趋向型文化特征。人们文化心态的自觉趋向,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极大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开放融合型文化特征。这是由各民族大融合、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以及自觉趋向型文化心态等时代条件决定的。宗教鬼神崇拜型文化特征。这一时期道教、佛教广泛传播,民间信鬼神之俗盛行。区域型文化特征。江南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关陇文化区是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的三大文化区。施光明《魏晋南北朝文化交融三题》(《文史哲》1993年第3期)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文化交融的几个断面:从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四个方面说明了河西文化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融的产物;净土信仰是儒、道、佛文化的交融;北朝律是中原、河西、河东三大文化因子的交融。作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文化交融有丰富性、多向性、多层面性的特点。 学术思想方面:陈琳国《南朝玄儒消长初探》(《文史哲》1993年第3期)认为,随着东晋门阀统治的瓦解,玄学走向衰落。由于南朝君主们的倡导,玄儒消长成为思想变化的必然趋势。但南朝君主们并未限制、禁止玄学,因此玄儒消长是一渐变过程,并走上了儒、玄、佛合流的道路。赵伯雄《北魏鲜卑统治者的崇儒》(《北方论丛》1993年第l期)指出,自道武帝以来,历代北魏皇帝之所以奉行崇儒方针,是因为这有助于缩小鲜卑政权与汉族人民特别是汉族士人之间感情上的距离,争取汉族士人的支持;有利于鲜卑统治者论证自己的正统地位;对鲜卑政权的封建化具有促进作用。作者又指出,北魏的崇儒与两汉有显著不同,其崇儒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在思想上则大都崇佛,这使儒学在北魏始终未达到两汉那样的高度。赵文润《西魏北周时期的社会思潮》(《文史哲》1993年第3期)指出,西魏北周时期,除周武帝的一段时期外,统治者都是尊儒重道崇佛的。尊崇儒学是其主要社会思潮。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是北周统一北方的精神条件,也是隋文帝统一中国的必要前提之一。 宗教方面,方光华《试论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发展的特点》(《文史哲》1993年第1期)认为,南北朝时,由于国家分裂,佛教也随之分为具有不同特点的南传、北传两种传统,它们在不同特点的宗教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义理发展趋向。南北朝后期,南北佛教不同思维传统与不同义理方向的融合,使南北佛教教义多元化,并为隋唐中国佛学宗派的形成做了充分理论准备。 学校和学风方面:李军《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的特点》(《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1期)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十分活跃,与两汉相比呈现如下特点: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此时儒家私学虽然相对低落,但道、释、科技、史学、艺术等在私学的传播中有所发展;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优良的学风。景蜀慧《魏晋重实之风浅议》(《文史哲》1993年第3期)认为,魏晋统治者奉行经术文法之治,取士注重人才的实用价值。受此引导,在官僚大族中逐渐形成术兼儒法、博雅多闻、贵理重识与综核名实的思想学术特征,并作用于政治中。然而统治者及大族官僚思想上缺乏高远理想而只注重实际利益的倾向,导致他们从政治上的无视大节,发展到背离礼法规范和“综核名实”,从而促使魏晋政治向最坏模式发展。 文化交流方面,罗宗真《六朝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文史哲》1993年第3期)综合了大量的考古成果,并依据文献提出,六朝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有中日文化交流、印度“狮子文化”的东来、南北丝绸之路的畅通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这一切使此时中外文化交流非常活跃,并且是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 五、社会风俗 社会风俗是本年度讨论的又一热点,这方面发表的论文有40多篇。 婚姻与家庭问题:赵建国《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许昌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有尊长卑幼、夫主妻从、嫡贵庶贱的显著特点,形成这些特点有其政治原因:实行门阀士族制度;人身依附关系严重;宗法制度的影响;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形成上述家庭结构特点的经济原因是:自然经济结构的影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影响;私有制的影响。薛瑞泽《魏晋南北朝婚龄考》(《许昌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认为,社会动荡不安会使婚龄呈现下降的趋势。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乱较多的时期,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不但使婚姻形态多种多样,而且使这一时期的婚龄基本呈下降趋势。施光明在《北朝民族通婚研究》(《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中对北朝民族通婚的形式、特点、影响作了考察,认为北朝民族通婚形式有羁縻型、结盟型、进贡型、笼络型、门第型五种。通婚具有涉及民族的广泛、“胡”汉通婚的频繁、门阀等级婚姻的外向性等特点,给当时社会带来开放的婚姻风气和具有民族特点的婚聘礼仪;稳定了北朝统治,使“夷夏有别”的观念淡漠;并影响了唐代婚姻观念、习俗。 关于妇女问题的研究,庄华峰《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个性解放》(《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1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放达程度在中国历史妇女生活史上极其罕见,原因在于:儒学礼教社会作用的淡化,恒、代鲜卑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带入。此时妇女社交活动活跃,男女交际不拘形迹;妇女追求情爱十分率真、自然;夫妻、男女关系中出现刚柔倒置、平起平坐的现象;才女大量涌现。周兆望《魏晋南北朝妇女对学术文化的贡献》(《文史哲》1993年第3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妇女们在文学、艺术、学术诸领域中都有一席之地,并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如著名女诗人蔡文姬,善于玄谈的才女谢道韫,女书法家卫铄,音乐家王星珠、舞蹈家包明月等。刘振华《六朝时期南北妇女风貌之比较》(《学海》1993年第2期)认为,六朝时南方主要受吴越文化的影响,北方汉文化与胡文化相互交融,这使当时的南北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南北妇女的风貌。作者认为六朝时南方多才女,北方妇女的社会地位高于南方。南北妇女风貌差异也表现在服饰、发饰等方面。 六、人物评价 本年度发表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论文约有50篇。 对曹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曹操与儒学的关系上。孙明君《曹操与儒学》(《文史哲》1993年第2期)不同意曹操是儒学的叛逆者这一观点,他认为,儒学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原始儒学经两汉的发展演变至汉魏之际形成了不同层面。从总体上看曹操与儒学相合之处甚多,他虽以两汉经学叛逆者的面貌出现,但其精神在本质上是向原始儒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毕庶春在《曹操因革综述——兼论汉末反思与复古思潮》(《丹东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中由曹操著述考察了曹操的思想风貌,认为,在汉末反思与“复古”思潮中,曹操继承并发扬了儒家学说中的“仁政”、“忠孝”思想和法家学说中的“任贤”、“尚功”、“法治”等思想,又糅进道、墨、名、兵诸家学说的积极因素,使之为现实政治服务。曹操是传统思想的继承者和改造者。 史学界关于崔浩被杀的原因多持《魏书·崔浩传》的说法,即崔浩死在他秉笔直书国史上。何兹全《崔浩之死》(《文史哲》1993年第3期)认为,直笔书写国史只是崔浩致死的导火线,主要原因在于他和拓跋贵族的矛盾。 本年度对北魏孝文帝的研究大都围绕着他的改革思想。刘精诚发表了《魏孝文帝的法制思想和法制改革》(《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魏孝文帝与宗教》(《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两篇文章。前文认为孝文帝在法制方面具有重视法治、不徇私情、“直情折狱”、减轻刑罚、提高司法人员素质等思想,在法治中宣扬儒家思想。孝文帝在法制方面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统治时期刑罚相对减轻,社会比较稳定,吏治改善,社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孝文帝的法制改革是其它各项改革的重要保证。后文认为孝文帝崇尚佛教,他统治时期佛教有很大发展。他也重视道教。但孝文帝对图谶、巫觋、卜筮等活动持限制和排斥态度。总之,孝文帝重视宗教,他在位时期宗教兴盛。杨维荣《魏孝文帝改革思想散论》(《宁夏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认为,魏孝文帝领导了汉化运动,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点的改革思想:尊崇儒学,始终以儒学作为太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吸收了儒学中“君权神授”理论和德治理论。推行汉化,既着眼于北魏国家的整体利益,又围绕着提高民族素质。注重实践,其改革思想一直与改革实践密切结合。他身边有人数众多的改革集团。在改革中孝文帝注意策略,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推行改革措施。孝文帝的改革思想保证了太和改革的成功,也为古代思想宝库增添了新内容。

老友杂志电子版2022年第2期

《鬼灭之刃》第二季截止2021年12月,还没有播出,漫画的才完结了,相关信息如下:《鬼灭之刃》是日本漫画家吾峠呼世晴所著的少年漫画,自2016年2月15日—2020年5月11日在集英社《周刊少年Jump》上连载。已完结。繁体中文版由东立出版社发行;简体中文版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电子版由哔哩哔哩漫画、漫番漫画、腾讯动漫正版发布。灶门炭治郎15岁,善良温柔的少年,重视家人,个性认真顽固有担当的长男。以拯救变成鬼的妹妹祢豆子,为家族报仇为目标。在富冈义勇的引荐下成为鳞泷左近次的弟子,经过2年的艰苦训练,通过最终选拔成为鬼杀队剑士。背负着妹妹藏身的箱子行动,重视妹妹甚于自己的生命。有着独特的敏锐嗅觉,能从气味中分辨人的情感,亦能分辨人与鬼经过训练后甚至能在战斗时辨别出对手弱点的气味“隙之线”,后获得了可以看透一切的通透世界。全力砍杀害人的鬼,但对曾是人类的鬼的空虚与悲哀有着理解与怜悯。

这个只是一些炒作,两个人曾经合作过,但是资源上面肯定有一些冲突,所以粉丝之间的关系不太好。

Zcom杂志订阅器(全功能完美版)是完全免费的,国内最强大的电子杂志之一,而且没有任 何功能方面的限制。为您提供快速的杂志传输服务,下载速度成倍提高。只要是网上的杂 志它都能找到 ,同时它制作杂志的功能也很强大,并且带有各种格式的转换功能,转换后能 在MP4,IPOD等移动设备上播放,它也能对电子杂志进行各种编辑,提权电子杂志中您需要的 各种元素。目前手机上也出现了电子杂志的表现形式,只要手机能上网就能获取最新的电 子杂志,一般分为在线阅读和离线阅读两种方式,扩大了电子杂志的使用范围。 下载地址 -100-xe

青年文摘、读者、时尚等等的电子杂志这些更新最全,还是高清的,要数 {杂志屋}这个网站了

江西老友杂志2021年05期

《足球俱乐部》《小星星》《小学生之友》还有最出名的就是时尚杂志《touch》了反正挺多的

  • 索引序列
  • 江西老友杂志2022年第4期
  • 鸭绿江杂志2022年第4期
  • 江淮文史杂志2022年第4期
  • 老友杂志电子版2022年第2期
  • 江西老友杂志2021年05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