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工业机器人杂志投稿

工业机器人杂志投稿

发布时间:

工业机器人杂志投稿

高工机器人

《控制与传动》的栏目设置:机床、机械传动、橡塑机械、纺织机械、新能源、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电梯及控制系统、起重、船舶、包装、印刷、电力电子及有源电力电子、工控软件与工业通讯是想了解哪本杂志有关于工业机器人的内容吗?

有的,比如伺服与运动控制这本杂志的第三期就有相关的文章,下面是一些节选。你可以去他们的网站自己浏览,这些都是免费的啦。机器人浪潮,且热且珍惜Q:什么是机器人热? A:我们将这个机器人热做个概念的明确,机器人热是体现在几方面的: 第一是机器人的使用热潮,在制造企业中对自动化改造,必定在生产线中引进机器人。在大家的心目中,机器人等同于多关节机器人,就是六轴标准机器人。引入机器人后就算产业升级,所以我们看到在各类的机器人展示中,意向性的客户很多,使用热情高涨。 这些客户的心理主要分为几类,一类是在客户考察时,希望机器人能够增强技术实力促进订单;一类是试用心理,根据产品的实用性和生产成本尝试机器人生产,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客户的心态,但缺陷是无法形成批量使用;还有一类是由于工作的环境恶劣,劳动力稀缺,客观上迫使企业使用机器人生产,但这样的企业往往不愿做太多的投入,这也导致了除了汽车行业外,其他的行业尚未大规模使用机器人。 第二是国内企业的投资热,我们能够从各种信息中得到,上市公司要做机器人、非上市公司要做机器人、自动化公司要做机器人、非自动化公司也要做机器人、使用企业要做机器人、非使用企业也要做机器人。当然,如果真是这么多的资金投入到这个行业中来,是一定能带动国内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过几年就能在市场上能和国外的机器人一较高下。只是,在这场竞赛中,只有少部分公司能够晋级,大部分企业会被淘汰。 第三是国外机器人的销售热,这几年国外的机器人公司着实的在中国挖了几桶金的,扩大了在国内生产企业的规模。从几家国外机器人公司的市场战略上来看,接下来他们会在机器人的种类、细分市场以及销售渠道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这样一来国内的机器厂商所面对的压力更大了。可以说,来自国外机器人的热浪的确“热气腾腾”。 第四是政府的圈地热,从各地政府陆续出台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地如火如荼的机器人产业园的建设,而归根到底产业的竞争,最终还是市场的竞争。

工业机器人杂志

机器人 刊号 8--59 双月刊 每期20元 全年120元

《机械工程师》杂志创刊于1969年,是我国制造业领域历史悠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科技期刊,近年来整合了工业媒体与科技期刊的双重功能,杂志主要报道机械加工设备、工艺、工装、卡具、刀具、模具、通用机械及零部件、工业机器人、检验测量、分析试验、表面工程、制造业信息化、设备维修与改造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实用技术、经验及相关的知识技能;国内外最新技术动态、市场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制造业优秀企业与工程师的典型案例。 讯点击:提供国内外技术与市场最新最快的信息资讯。视点:报道行业发展趋势、技术与市场状况以及行业专家、学科带头人、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人物的访谈。走近工程师:关注制造业一线的工程师的创新事迹,透过工程师的创新案例,揭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了解工程师与企业发展的需求,探寻工程师职业发展的快捷方式。现场报道:走近大型行业展会、学术会议,以第一现场形式报道行业设备与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新品推荐:融合前沿技术,展示机电精品专题报道:结合当期主题,精选相关的实用技术文章,集中展示该主题所涵盖技术范畴的成功方案。学术研究:报道制造业设备、技术、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的理论研究成果。解决方案:展示制造业工艺、工装、模具、故障诊断、检验测量、设备维修、改造等方面的系统的解决方案。制造业信息化:汇集信息化技术在制造业成功应用的技术成果,涵盖计算机仿真、建模、CAD/CAE/CAM/CAPP等软件开发应用的实践案例。 主要为制造业领域中、高级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的师生。主要分布于设计、研发、工艺、安装调试、技改维修、质量保障、分析试验、采购销售、生产车间等环节。覆盖装备制造、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工程机械、物流输送、能源电力、仪器仪表、包装印刷、冶金矿山、石油石化、节能环保、纺织、烟草等诸多行业。

杂志原名《机器人情报》,本杂志是由国家高技术计划(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和兵器工业第210所主办,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会员单位,在国内自动化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国外亦有一定的影响。本刊主要报道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领域的相关理论、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情况,涵盖面广,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可读性。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坐落在北京市,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发行周期为月刊: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发行途径主要是订阅、报刊亭零售、特定人群赠送等。欢迎在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投放广告,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广告价格请参看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广告价格明细表,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广告折扣和代理公司可以参看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广告代理频道。如果本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简介仍然无法满足您的要求,请到机器人技术与应用问题频道提问。如果不了解北京市,请查看北京市的介绍。《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是由国家高技术计划(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专家组和兵器工业第210所主办,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在国内自动化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国外亦有一定的影响。本刊主要报道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领域的相关理论、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情况,涵盖面广,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可读性。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汽车、电子、机械、航天航空等行业的广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以及院校师生和机器人爱好者。

工业机器人期刊投稿

还是我说说吧,中国机械工程学报,就是机械工程学报的英文版,是机械类的NO1,中国顶级期刊,机械类杂志唯一SCi。机械工程学报是EI

启明星医学论文解答: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ISTP:国际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索引(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ISSHP:《社会科学和人文会议录索引》

您是需要给您推荐么?有国内国际双刊号,关于工业机器人方面的吗?

ISSHP1、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挑选了3300 种核心期刊,为其编制索引并收入 SCI。SCI 所涵盖的学科超过 100个,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及化学;行为科学。所收资料每年以60万条新记录及 900 万条以上引文参照的速度增长。2、E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是工程技术领域的综合性检索工具,由美国工程信息中心编辑出版,它囊括世界范围内工程的各个分支学科,如:土木工程、能源、环境、地理和生物工程;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化学、矿业、金属和燃料工程;机械、自动化、核能和航空工程;计算机、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3、ISTP:国际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 是由ISI公司出版的重要数据库之一,它专门收录世界各种重要的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会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的会议文献,所收会议达1100多种,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以上是著名的三大检索工具,下面是与三大检索工具相关的其它数据库:1、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索引(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完整地收录了艺术与人文科学25个学科的1100多种期刊,还包括ISI各个数据库中有关艺术与人文科学方面的其它7000种期刊中的内容,其内容涉及各个艺术领域,如视觉、音乐、表演、文学、工艺、历史、宗教等等,还有人文科学的。

机器人产业杂志投稿

回答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工业机器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机器人行业的飞速发展,给机器人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机器人专业的相关人才需求量将逐年上升,目前机器人专业人才失分稀缺,而且薪资待遇也很高。如果考生现在选择机器人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若是能学有所成,未来前途不可估量,毕业就业也不用愁。

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根据工信部消息,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高端市场占有率达到45%以上。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汽车工业和电子电气工业、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在生产中被大量采用。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谈谈工业机器人当前的优劣势。通用性工业机器人可编程,支持多自由度运动,因此应用较灵活。虽然不及人类,但相对于很多工业自动化常见的专机(专为一类工业应用或一家客户定制的机电集成方案),工业机器人还是灵活多了。工业应用改动不太大时,是可以通过机器人重新编程来满足新的需求,而无需在硬件上再做大量投资。但相应的,它的相对不足会是效率。毕竟专机是为一个应用定制的,因此虽牺牲通用性但实现了效率优化,在产量这个客户非常关心的指标上能完成地很好。机电性能工业机器人普遍能达到低于1毫米的运动精度(指重复运动到点精度),抓取重达一吨的物体,伸展也可达三四米。这样的性能虽不一定能轻易完成苹果手机上一些“疯狂”的加工要求,但对绝大部分的工业应用来说,是足以圆满完成任务。随着机器人的性能逐渐提升,以前一些不可能的任务也变得可行起来(如激光焊接或切割,曾需要专门的高精度设备来指导激光的走向,但随着机器人精度的提升,现在也变得可依赖机器人本身的准确运动来代替了)。但相比传统高端设备,如高精度数控机床,激光校准设备,或特殊环境(高温或特低温)设备等,工业机器人尚力不能及。人机合作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是关在笼子里工作的,因为它实在危险(想象一个抓着几十或几百公斤的家伙以四米每秒的速度甩着,谁也不想靠近吧)。主要原因是一般机器人,基于成本与技术的考虑,不会集成额外的传感器去感知外部的特殊情况(如突然有人触碰),它只会“傻傻”得照着人类编好的程序日复一日的动着,除非有外部信号告诉它停止。所以常见的方案就是为机器人配备笼子,当笼子门打开时,机器人收到信号便自动暂停。对安全的考虑,自然给机器人集成带来了很多额外的成本,笼子可能并不贵,但毕竟要为此仔细考虑产线排布,增加产线面积,改变人机合作方式等,从而影响生产效率。所以最近比较受关注的工业机器人都以能安全地和人一起工作“为荣”,如RethinkRobotics的Baxter,UniversalRobots的PR系列,以及很多传统工业机器人巨头(ABB,kuka,Yaskawa等)的半概念半成品的机器人。而从产业需求看来,已通过传统工业机器人解决了对精度速度重量等自动化需求后,也的确是时候开始满足人机安全合作了。易用性传统机器人的工作本质就是不断地走一个个的路径点,同时接收或设置外围的I/O信号(老和其他设置如夹具,输送线等合作)。而指导机器人这么做得过程,就是机器人编程。几乎每一家领先公司都有自家的编程语言和环境,从而需要机器人操作者参加学习培训。当机器人适用范围增广后,这个成本开始显现了。这些厂商是有理由维护自家的编程环境的,一来工业机器人四十年前就开始规模化做了,那时还没有什么面向对象等现在广为熟知普遍认同的主流先进编程理念,二来萌芽阶段自家技术难免会和竞争对手不同,维护一个编程方式也无可厚非,三来因为他们的大客户往往也是传统的工业大客户,如大汽车厂商,这些客户求稳,自然不希望你机器人过几年就赶个热潮变换编程方式,搞得他们还得扔掉几十年的经验,重新花大钱培训学习。当然在业界,大家早已思考编程可否做的直观简单些,但在传统厂家中除了一次次地概念性的展示外(如利用外骨骼,3D图像,虚拟现实,iPhone等等),一直没什么商业实用进展,以至于大家再听到“简易编程”等关键词都想吐了。但庆幸地还是有后来者敢于挑战,也从零开始做出成就,并成为被认可的卖点。对,说的就是RethinkRobotics和UniversalRobots!这也鲜活地论证了创新者窘境里为什么颠覆性技术往往不会在领先企业中成功(尽管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却总是被后来挑战者发扬光大。因为领先者在颠覆性技术上每走远一步,就往往离自己的铁饭碗远离一步,内外部阻力都很大!不管怎么,机器人的易用性开始得到重视,如何能让人不经任何(或过多)培训,就能像玩iPhone一样很快玩转机器人,已经变成大厂商们开始大力投资的方向来。成本机器人的成本从小型号的几万RMB到大型的上百万RMB都有。这个成本自然低于高端专业制造设备,但也可能会高于国内小集成商们拼凑出的自动化方案来。但从一直来西方工业界及近几年国内制造业对机器人的欢迎程度看来,说明机器人自动化的经济优势普遍到了一个临界点,超过了其他替代方案(人工,或专机),看来这个成本还是值得的。其实要走传统机器人的老路,那硬件成本降低空间不大。工业机器人基本是一个开环的运动机构,靠的就是电机和齿轮箱的高精度配合。而大部分领先厂商的这些关键零部件都是从日本几家厂商那买的,(这也是国内公司自己制造的机器人,买同样的零部件,也不会便宜多少,因为日本厂商不会为了你这点量给多少折扣)。除非中国零部件制造商能静下心来,努力追赶上日本人的技术,从而以价格优势打破多年来的垄断,才能真正促进国内机器人厂商的发展。另一个就是另辟蹊径,追求其他技术和市场。如RethinkRobotics当时甚至考虑用塑料的齿轮箱来降低成本,而通过视觉来弥补运动精度损失,就像人的眼睛来辅助手的精微操作一样。但毕竟不能一步登天,所以Baxter机器人暂时在精度和速度上完全无法与传统机器人相比,但在它能处理的物料抓放的应用中,却也足够了。也许随着Rethink的努力,会在硬件较差的情况下,通过软件的智能化弥补,来达到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竞争的程度(那就是真颠覆这些传统大厂商了)。智能性之所以将智能型放在最后一点,因为相对现在市场对机器人的主流需求(即强,快,准),它暂时还不是最迫切的。这也体现了传统工业机器人的优势(任劳任怨,保质保量,是个“干活”的好手)和不足(但很“笨”,老得让人教)。但不代表智能型不重要,相反企业已经开始做技术投资了。比如怎么让机器人更好的理解人的指挥意图,相对自主的去理解并规划任务,而不需一个点一个点得让人告诉它怎么走;如何让机器人在外围环境发生变化下(光线变暗影响图像识别,传送带上物品有损坏需要特殊处理)自动适应;如何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感知判断零部件的装配质量,等等。这方面美国人做的比较好(当然他们也是避实击虚,因为传统工业机器人硬件上的技术和市场已基本被日本欧洲企业统治),ROSIndustrial,RethinkRobotics等都在做有领先的尝试。人才匮乏工业机器人顺应时代发展,行业前景广阔,然而,该领域人才供需失衡的矛盾正日益凸显。一方面是机器人厂商、系统集成商以及汽车加工制造业求贤若渴,另一方面是人才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对近年来国内机器人产业所表现出来的爆发性发展态势,高校、职校等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仍然滞后,尽管一些机器人厂商提供相关培训,却存在品牌针对性过强,推广力度不足、配套设施不足以及培训网点有限等短板,难以达成系统的教学流程,尚不能与全国各地求学者的需要很好地契合,导致众多有志投身机器人行业者求学无门。(以上内容来自中国传动网)

智能机器人发展形势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智能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不断向新兴领域拓展。一方面,工业机器人不但被广泛应用到传统的汽车、金属加工行业,还带动了3C电子行业的应用新热潮。另一方面,面向家居、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服务机器人功能不断丰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智能机器人市场的重心正在从欧美地区转向亚太地区,英国咨询机构ABIResearch研究显示,2020年亚太地区将取代欧洲成为全球最大市场,份额占比将从2015年的19%提升至57%。  智能机器人未来前景  一、市场规模巨大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从2013年起一直稳居世界第一,预计2020年中国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所占比重将超过40%。同时,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潜力正在快速释放,分别保持着25%和15%以上的增长速度,在人口红利下降、可支配收入增加、中美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今后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服务机器人消费市场。  二、政策文件支持   2016年3月21日,工信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展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一起,构成国产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蓝图。   三、应用场景多样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机器人产品将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实现更为强大的功能和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此外,智能机器人还将借助互联网和云为其他联网设备提供随时、随地的信息输入,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代替用户对其它联网设备进行自主操控,为用户提供智能化服务。   目前,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主要存在三大挑战,分别是基础技术能力与研发设计经验欠缺、产业竞争能力相对薄弱和泡沫化风险。在看到优势、把握机遇的同时,业界也应该看到亟待突破的挑战和瓶颈。以上就是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形势和未来前景的简单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业机器人杂志官网

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根据工信部消息,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高端市场占有率达到45%以上。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汽车工业和电子电气工业、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在生产中被大量采用。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谈谈工业机器人当前的优劣势。通用性工业机器人可编程,支持多自由度运动,因此应用较灵活。虽然不及人类,但相对于很多工业自动化常见的专机(专为一类工业应用或一家客户定制的机电集成方案),工业机器人还是灵活多了。工业应用改动不太大时,是可以通过机器人重新编程来满足新的需求,而无需在硬件上再做大量投资。但相应的,它的相对不足会是效率。毕竟专机是为一个应用定制的,因此虽牺牲通用性但实现了效率优化,在产量这个客户非常关心的指标上能完成地很好。机电性能工业机器人普遍能达到低于1毫米的运动精度(指重复运动到点精度),抓取重达一吨的物体,伸展也可达三四米。这样的性能虽不一定能轻易完成苹果手机上一些“疯狂”的加工要求,但对绝大部分的工业应用来说,是足以圆满完成任务。随着机器人的性能逐渐提升,以前一些不可能的任务也变得可行起来(如激光焊接或切割,曾需要专门的高精度设备来指导激光的走向,但随着机器人精度的提升,现在也变得可依赖机器人本身的准确运动来代替了)。但相比传统高端设备,如高精度数控机床,激光校准设备,或特殊环境(高温或特低温)设备等,工业机器人尚力不能及。人机合作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是关在笼子里工作的,因为它实在危险(想象一个抓着几十或几百公斤的家伙以四米每秒的速度甩着,谁也不想靠近吧)。主要原因是一般机器人,基于成本与技术的考虑,不会集成额外的传感器去感知外部的特殊情况(如突然有人触碰),它只会“傻傻”得照着人类编好的程序日复一日的动着,除非有外部信号告诉它停止。所以常见的方案就是为机器人配备笼子,当笼子门打开时,机器人收到信号便自动暂停。对安全的考虑,自然给机器人集成带来了很多额外的成本,笼子可能并不贵,但毕竟要为此仔细考虑产线排布,增加产线面积,改变人机合作方式等,从而影响生产效率。所以最近比较受关注的工业机器人都以能安全地和人一起工作“为荣”,如RethinkRobotics的Baxter,UniversalRobots的PR系列,以及很多传统工业机器人巨头(ABB,kuka,Yaskawa等)的半概念半成品的机器人。而从产业需求看来,已通过传统工业机器人解决了对精度速度重量等自动化需求后,也的确是时候开始满足人机安全合作了。易用性传统机器人的工作本质就是不断地走一个个的路径点,同时接收或设置外围的I/O信号(老和其他设置如夹具,输送线等合作)。而指导机器人这么做得过程,就是机器人编程。几乎每一家领先公司都有自家的编程语言和环境,从而需要机器人操作者参加学习培训。当机器人适用范围增广后,这个成本开始显现了。这些厂商是有理由维护自家的编程环境的,一来工业机器人四十年前就开始规模化做了,那时还没有什么面向对象等现在广为熟知普遍认同的主流先进编程理念,二来萌芽阶段自家技术难免会和竞争对手不同,维护一个编程方式也无可厚非,三来因为他们的大客户往往也是传统的工业大客户,如大汽车厂商,这些客户求稳,自然不希望你机器人过几年就赶个热潮变换编程方式,搞得他们还得扔掉几十年的经验,重新花大钱培训学习。当然在业界,大家早已思考编程可否做的直观简单些,但在传统厂家中除了一次次地概念性的展示外(如利用外骨骼,3D图像,虚拟现实,iPhone等等),一直没什么商业实用进展,以至于大家再听到“简易编程”等关键词都想吐了。但庆幸地还是有后来者敢于挑战,也从零开始做出成就,并成为被认可的卖点。对,说的就是RethinkRobotics和UniversalRobots!这也鲜活地论证了创新者窘境里为什么颠覆性技术往往不会在领先企业中成功(尽管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却总是被后来挑战者发扬光大。因为领先者在颠覆性技术上每走远一步,就往往离自己的铁饭碗远离一步,内外部阻力都很大!不管怎么,机器人的易用性开始得到重视,如何能让人不经任何(或过多)培训,就能像玩iPhone一样很快玩转机器人,已经变成大厂商们开始大力投资的方向来。成本机器人的成本从小型号的几万RMB到大型的上百万RMB都有。这个成本自然低于高端专业制造设备,但也可能会高于国内小集成商们拼凑出的自动化方案来。但从一直来西方工业界及近几年国内制造业对机器人的欢迎程度看来,说明机器人自动化的经济优势普遍到了一个临界点,超过了其他替代方案(人工,或专机),看来这个成本还是值得的。其实要走传统机器人的老路,那硬件成本降低空间不大。工业机器人基本是一个开环的运动机构,靠的就是电机和齿轮箱的高精度配合。而大部分领先厂商的这些关键零部件都是从日本几家厂商那买的,(这也是国内公司自己制造的机器人,买同样的零部件,也不会便宜多少,因为日本厂商不会为了你这点量给多少折扣)。除非中国零部件制造商能静下心来,努力追赶上日本人的技术,从而以价格优势打破多年来的垄断,才能真正促进国内机器人厂商的发展。另一个就是另辟蹊径,追求其他技术和市场。如RethinkRobotics当时甚至考虑用塑料的齿轮箱来降低成本,而通过视觉来弥补运动精度损失,就像人的眼睛来辅助手的精微操作一样。但毕竟不能一步登天,所以Baxter机器人暂时在精度和速度上完全无法与传统机器人相比,但在它能处理的物料抓放的应用中,却也足够了。也许随着Rethink的努力,会在硬件较差的情况下,通过软件的智能化弥补,来达到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竞争的程度(那就是真颠覆这些传统大厂商了)。智能性之所以将智能型放在最后一点,因为相对现在市场对机器人的主流需求(即强,快,准),它暂时还不是最迫切的。这也体现了传统工业机器人的优势(任劳任怨,保质保量,是个“干活”的好手)和不足(但很“笨”,老得让人教)。但不代表智能型不重要,相反企业已经开始做技术投资了。比如怎么让机器人更好的理解人的指挥意图,相对自主的去理解并规划任务,而不需一个点一个点得让人告诉它怎么走;如何让机器人在外围环境发生变化下(光线变暗影响图像识别,传送带上物品有损坏需要特殊处理)自动适应;如何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感知判断零部件的装配质量,等等。这方面美国人做的比较好(当然他们也是避实击虚,因为传统工业机器人硬件上的技术和市场已基本被日本欧洲企业统治),ROSIndustrial,RethinkRobotics等都在做有领先的尝试。人才匮乏工业机器人顺应时代发展,行业前景广阔,然而,该领域人才供需失衡的矛盾正日益凸显。一方面是机器人厂商、系统集成商以及汽车加工制造业求贤若渴,另一方面是人才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对近年来国内机器人产业所表现出来的爆发性发展态势,高校、职校等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仍然滞后,尽管一些机器人厂商提供相关培训,却存在品牌针对性过强,推广力度不足、配套设施不足以及培训网点有限等短板,难以达成系统的教学流程,尚不能与全国各地求学者的需要很好地契合,导致众多有志投身机器人行业者求学无门。(以上内容来自中国传动网)

二维视觉传感器三维视觉传感器力扭矩传感器碰撞检测传感器安全传感器其他传感器

有的,比如伺服与运动控制这本杂志的第三期就有相关的文章,下面是一些节选。你可以去他们的网站自己浏览,这些都是免费的啦。机器人浪潮,且热且珍惜Q:什么是机器人热? A:我们将这个机器人热做个概念的明确,机器人热是体现在几方面的: 第一是机器人的使用热潮,在制造企业中对自动化改造,必定在生产线中引进机器人。在大家的心目中,机器人等同于多关节机器人,就是六轴标准机器人。引入机器人后就算产业升级,所以我们看到在各类的机器人展示中,意向性的客户很多,使用热情高涨。 这些客户的心理主要分为几类,一类是在客户考察时,希望机器人能够增强技术实力促进订单;一类是试用心理,根据产品的实用性和生产成本尝试机器人生产,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客户的心态,但缺陷是无法形成批量使用;还有一类是由于工作的环境恶劣,劳动力稀缺,客观上迫使企业使用机器人生产,但这样的企业往往不愿做太多的投入,这也导致了除了汽车行业外,其他的行业尚未大规模使用机器人。 第二是国内企业的投资热,我们能够从各种信息中得到,上市公司要做机器人、非上市公司要做机器人、自动化公司要做机器人、非自动化公司也要做机器人、使用企业要做机器人、非使用企业也要做机器人。当然,如果真是这么多的资金投入到这个行业中来,是一定能带动国内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过几年就能在市场上能和国外的机器人一较高下。只是,在这场竞赛中,只有少部分公司能够晋级,大部分企业会被淘汰。 第三是国外机器人的销售热,这几年国外的机器人公司着实的在中国挖了几桶金的,扩大了在国内生产企业的规模。从几家国外机器人公司的市场战略上来看,接下来他们会在机器人的种类、细分市场以及销售渠道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这样一来国内的机器厂商所面对的压力更大了。可以说,来自国外机器人的热浪的确“热气腾腾”。 第四是政府的圈地热,从各地政府陆续出台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地如火如荼的机器人产业园的建设,而归根到底产业的竞争,最终还是市场的竞争。

  • 索引序列
  • 工业机器人杂志投稿
  • 工业机器人杂志
  • 工业机器人期刊投稿
  • 机器人产业杂志投稿
  • 工业机器人杂志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