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学物理论文发表时间

中学物理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

中学物理论文发表时间

在面对21世纪的新课改中,应注重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索研究。本文主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探索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注重学习物理动机培养的重要性,其次介绍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方法与策略,最后提出运用探究教学方法,培养物理能力。自然 科学 的 发展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物 理学 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恐怕难以估计。然而在现今中高考指挥棒的魔力下,因为其在中考中相对分值的减少,而在人们心目中对它形成了一种中学物理是“小科”的认识,使本来认为物理这门课程难学好的境况雪上加霜了。我们应该注重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索研究。1 注重学生物理动机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有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尤其当学生不存在智残与知识缺陷时,学习动机的有无与强弱对学习的影响至关重大。大量的研究发现,物理学习动机的指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物理行为和学业成就。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动机的几种常见措施有:(1)运用电化教学培养学习动机教学上适当运用电化教学对学生学习物理动机的培养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如教学“电流的定义”,即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一节,由于“电荷”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单凭教师讲,学生想象,概念就难以建立。但如果利用电化教学,开始就可以介绍“人流”、“车流”、“水流”的形成,为学生提供一幅幅的感性画面后,屏幕上则出现一个电源、开关、小灯泡、导线接成的串联电路,闭合开关灯亮了。灯为什么会亮?自然会想到“电流”,然后屏幕上就出现一个模拟电路,电路上的电荷一个个定向从电源正极出发流向电源负极。这样看不见到“看见”电流的概念就建立起来了。(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动机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同样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精读课文,理解课文这一阶段,它是教学的重点。为了使学习化难为易,必须精心设计一系列“高而可攀问题”如在教学“机械效率”一节时:①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三者间关系怎样?②什么是机械效率,它的数值有什么特点,它有没有单位,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独立思考,想一想,议一议。学生出于对问题好奇,发生疑问,总想得知而后快,因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3)开展竞赛,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在课堂中开展适当的竞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良好的作用。把一个班同学分成几组,每次提问都由学生抢答,答对了就给该组同学加分,答错了就扣分,给每一组表现踊跃的同学加分。这样学生获得成就和荣誉的动机表现更为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上课专心听讲,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2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方法与策略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们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需要时,就会注意它,研究它,直至掌握它。(1)设疑激趣,趣生趣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而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设疑的 艺术 不仅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把握问题思路,在学生思维的平静水面,激起一片片思维的涟漪。(2)情感激趣培养学生兴趣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与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分不开的。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对知识缺乏需求欲望,基于这一点,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上下功夫,如何设法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究与追求的热情呢?我认为可以从创设情境入手。(3)利用迁移,培养学习物理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对所学学科不感兴趣时,教师可以将他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使其产生学习的需要。学生都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兴趣发展的基础。

你的查询方式有误吧,知网上查文章不是都一样的。有些查询方式不同

这个主要看所选的目标期刊了,都是不一样的,半年一年的都有,主要是审稿周期的长短的问题,如何判断审稿周期,参考以下文章内容:教你如何判断期刊的审稿周期审稿周期是衡量出版社的重要标准,因此许多出版社会定期公布审稿周期,对于作者而言,审稿周期同样重要,学术研究具有时效性,每一个作者都希望所投期刊能快速完成审稿程序,并顺利发表。那么,该如何判断期刊的审稿周期呢?查看期刊主页大多数的作者会查看期刊的主页,在期刊介绍或投稿须知里一般都会找到该期刊的审稿周期,不过,即便是同一个期刊,审稿周期都不是固定的,只能是一个大概的时间,如遇一些特殊的情况,如补充实验等耗时比较长的情况,整个审稿周期会更长,所以,期刊会提供给作者一个平均的审稿时间。自主推算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查找该期刊最近发表的文章,一般会在文章的页脚处,有些期刊会在摘要里或参考文献后注明,如在文章的脚注上会有这样的信息:Received:1/1/2017  -Accepted: 4/4/2017 -Published:1/5/2017 ,这便是该篇文章从接收到见刊的时间,作者可以就此判断该期刊的审稿周期。直接联系期刊作者也可直接联系目标期刊,询问该期刊的审稿周期。咨询图书馆对于高校的学者,许多学校的图书馆很可能掌握着许多相关SCI期刊的信息,包括审稿周期,作者可向本校图书馆咨询。期刊投稿系统目前,大多数的期刊使用在线的投审稿系统,在你投稿的时候,系统会发送邮件告知下一步的时间,这样作者便可知道初审的时间。审稿周期是作者考量目标期刊的标准之一,通过以上方式,判断期刊的审稿周期,让文章尽量早日发表,作者也可结合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的曾发表的文章《目标期刊选择必备工具》来综合考量目标期刊。参考资料:查尔斯沃思作者服务网页链接

知网并不是所有的数据资料都能被收录进去,也有漏掉的可能,这牵涉到论文检测工具的技术问题,比较深奥。

地球物理论文发表时间

外审一般3个月,录用结果如果不打回修改的话半年能出来。我们实验室发地球物理学报的基本都是这个时间。外审如果遇到拒审的话可以让导师协调推荐审稿人。

“地球物理学可以说是一门观测的科学,是采用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地球进行宏观与微观的观测研究,以认识地球整体及其内部结构、运动和各种动力学过程的学科”(刘光鼎)。地球物理学是一门探测和研究地球变化规律,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科学。根据对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以及空间的探测研究,形成了多个分支学科,如固体地球物理学、海洋地球物理学、大气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等。到20世纪上半叶,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量大增,用地球物理方法寻找地下矿产,包括金属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以及水资源等,显示了优异的成效,得到了迅速发展,很快形成了独立的体系,称应用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物理学有了重力勘探、磁力勘探、地震勘探、电法勘探、放射性勘探、地热勘探、地球物理测井和遥感等多个次级分支学科。由此可见,利用引力、声波、光波、电磁波、弹性波、热传导、热辐射、电阻、电激发、磁感应和核衰变等物理特性对地球物质、结构、能量的感知,来探测岩层、土壤、水体、大气以及空间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以及变化和结构,是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探测任务。自然灾害的探测和研究,始终是地球物理学的组成部分,如地震、火山、地陷、泥石流、滑坡、海流、磁暴、太阳黑子活动等。人类排放或泄漏的有害物质(有毒有害气体、液体、固体)与能量(光、声、电磁、振动),超过了自然界的降解能力,而储存在自然界,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相关学科加入了对环境污染的研究,环境地球物理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对于人为污染物造成的环境问题的探测与研究,始于发达国家。1985年美国《Geophysics,the Leading Edge of Exploration》发表地球物理经费情况报告中首次列出地球物理在“环境”方面的经费分配;1988年《Geophysics》刊登了准备出版环境地球物理(Environmental Geophysics)论文集的征文广告,这是书刊上第一次使用“环境地球物理学”的名称;198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五届年会上张立敏、蒋宏耀提出《地球物理学的一个新的应用领域——环境地球物理探测》的报告。1990年在欧洲勘探地球工作者联合会的学术年会上,加拿大JPGreenhouse在《环境地球物理:是时候了》中提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地质确立为分支学科,而地球物理学虽然在环境问题中已大量应用,可是仍然没有打出环境地球物理学的旗号。蒋宏耀1997年呼吁环境事业有地球物理的地位,地球物理工作者应把握住这个阵地。同年,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工作者协会(SEG)出版三卷套的《土工及环境地球物理学》(Geo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Geophysics)论文集。1995年德国出版了Dieter Vogelsang的《环境地球物理学》(Environmental Geophysics),为环境地球物理学的第一本专著。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1994年刘光鼎理事长提出“地球物理学科应在环境科学方面开拓新领域,逐步形成环境地球物理学”。至此,环境地球物理学基本形成。

物理通报发表论文时间

留美两年即获博士学位1933年后岭南大学选送褚圣麟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得到洛克菲洛基金会奖学金的资助。他到达芝加哥大学后就去拜谒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A.H.康普顿(Compton)教授,这位教授十分热情地为他介绍了著名的质谱计专家A.J.坦普斯特(Dempster)教授作为他的导师。褚圣麟在坦普斯特指导下从事高频火花离子质谱分析研究,同时选修了康普顿教授为研究生开设的各种课程。他看到康普顿教授亲自下实验室检查实验课的准备情况、检查真空系统是否漏气等对教学认真负责的精神,使他深受感染。R.S.缪立根(Mulliken)教授的分子光谱课以及坦普斯特教授的精辟指导也是他终身难忘的。由于他的勤奋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他的离子质谱计研究的博士论文的全部实验和论文写作,包括亲自到金工车间加工各种仪器零件,只用了2年时间就完成了。这在当时从事实验研究的研究生中是少见的。1935年7月取得哲学博士学位,不久就离美回国。他不忘岭南大学物理系选派他出国深造的恩情,决心回岭南大学物理系,为祖国教育事业效力。桃李遍及海内外褚圣麟回国后应岭南大学之聘任副教授。当时的系主任是一位在哈佛大学从事多年无线电电子学实验研究的美籍教授。当时,岭南大学已从国外购进很多实验设备和元器件,正计划开设电子学实验课,缺乏得力的教师来完成此项任务。褚圣麟的到来给这位系主任带来了希望。他要求褚圣麟按美国哈佛大学无线电电子学实验课的大纲建立电子学实验室,并要求他对每一个实验都记录详细数据,写出实验报告,积累教学资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美国教授回国,临行前推荐褚圣麟代理物理系主任,并且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和资料,包括他亲自记录的实验数据和备课笔记本都交给褚圣麟。他在离华前还对褚圣麟说要继续进行实验课建设。无线电电子学课程的关键是实验教学。褚圣麟懂得,当时的中国,许多普通的实验器材都要从国外进口,这些电子器件和仪器是何等宝贵。他认真地保管好这些器材,并认真地按老教授的嘱咐进行教学实验建设。这对他一生脚踏实地地进行实验研究,在教学中一贯教导青年学生要重视实验观察与研究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遗憾的是,1938年秋,日本侵略军逼近广州,他只能痛心地把这些实验器材装箱存放在实验室里,和几位教员转往内地。历尽千辛万苦,经广西、贵州,于1939年初到达云南昆明。当时在后方找工作十分困难,1939年2月他应聘到刚从上海迁来的同济大学任兼职教授,讲授物理学课程。岭南大学当时迁到香港,由于大量难民涌入香港,住房和生活条件十分困难,岭南大学无法正常开学。当他得知北平燕京大学仍继续开办,而且需要物理学教师时,遂下决心返回北平。他从昆明出发,经越南、香港到上海,接家眷后乘船经天津到北平,任燕京大学副教授。1940年和1941年褚圣麟都在北平燕京大学教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进入校园,迫令学校停课,学生一律离校,教职工不能在校园内任意活动。不久又命令教职工必须全都迁出校园。为了维持全家的生活,1942年起褚圣麟到城内德国天主教教会办的辅仁大学数理系任副教授。在辅仁大学的3年多时间里,他教过“理论力学”、“电动力学”、“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与“宇宙线”等课程,还指导研究生,其中有王光美和吕烈扬等人。当时他还兼任中国大学教授。经常是上午在辅仁大学讲课和指导研究生,下午又赶到中国大学讲课,工作十分辛苦。1945年抗战胜利,燕京大学在北平复校,褚圣麟被请回燕京大学任教授,并兼任物理系主任,后又兼任理工学院院长。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接管燕京大学后,他被任命为燕京大学副教务长。1952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3校的物理系合并为北京大学物理系,褚圣麟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物理系主任。从此他一直在此岗位上工作达30年之久。褚圣麟及其同事努力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组建基础课教研室和各专门化教研室,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强基础课的教学,鼓励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教学质量和科学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他作为系主任,始终站在基础课教学的第一线。在这一时期里,他先后讲授过普通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和原子核物理学导论等基础课。他讲课条理清楚,深入浅出,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讲解绘声绘色,深受学生的欢迎。他还结合自己从事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给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宇宙射线”和“铁磁学”等专业性选修课。他对教学一贯十分严肃认真,在出席重要会议与讲课有冲突时从不请人代课或停课,而总是赶回上课。他领导的原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导论课程的教学小组,虽然教师人数不多,但坚持了经常的教学讨论会制度,分析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60年代初期,结合《矛盾论》、《实践论》的学习,对“原子物理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的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他重新改写了教材的部分章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主张“讲授原子物理学不能从玻尔理论讲起”,似乎原子物理学课程必须从量子力学理论讲起才可以避免人为的“量子化”假设,才能使原子物理学成为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褚圣麟根据自己教课几十年的经验,认为无论从青年学生学习新的微观理论的规律,还是从原子物理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人类的认识总是从宏观到微观,从经典理论到量子理论,这种认识上的飞跃总是以实验现象的事实为根据,由浅入深,由不系统的假设逐步发展到系统、完整的理论。况且人的认识是无限的,任何一种完整的理论还要受到不断涌现的新现象的挑战,这种矛盾正是促进人类认识不断进步、不断深化的基本动力。在他的领导下,教学小组内讨论十分热烈,最后大家一致认识到,教学改革绝不能背离人的认识规律和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褚圣麟在学术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精神,体现着我国老一辈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共同本质。他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于1964和1965年连续完成了《原子核物理学导论》和《原子物理学》两本书的书稿,前者于1965年7月出版。不久,学校即被迫停课,他的书基本上积压在书店的仓库里。“文化大革命”中,这位洁身自好、清白无辜的老教授也遭到冲击,他问心无愧,不屈服于任何压力,泰然处之。但是,他对多年辛勤耕耘的经验结晶、尚未出版的《原子物理学》一书的书稿被扔进了废纸堆实在痛心。直到1979年,该书稿才得以重新整理出版,整整耽误了14年。《原子物理学》一书,由于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非常适合教学而被国家教委指定为高等学校教学推荐用书,现已多次重印出版。该书于1988年第一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评选中获国家教委一等奖。《原子物理学导论》一书经修改后于1987年出版了第二版,该书的新版本内容更新,重点突出,注意实验和理论的结合,全书内容的系统安排也较适合教学需要,1992年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评选中获二等奖。另外,他曾与戴道生、陈银桥、史凤起等合作编写专业教材《铁磁学》一书,197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褚圣麟统稿,由于当时历史条件,以“北京大学物理系磁学教研室《铁磁学》编写组”名义出版。坚持实验研究褚圣麟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虽然回国后他的工作和生活处于很不安定的状态,但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仍始终坚持开展实验研究。他把科学研究看作是提高教师科学水平、丰富实践经验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他在岭南大学与赵邦俊一起从事大气电学研究,写成《中国广州地面以上电势梯度和大气电流密度的测量》一文,发表在1938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在昆明出版的集刊第12卷上。在沦陷区的北平辅仁大学,他又指导研究生,并亲自动手安装设备研究宇宙线,他和F.Oster、吕烈扬合作写的论文《在地磁纬度28°31′处宇宙线的东西不对称性和极区及赤道区吸收定律指数差的估算》发表在1946年美国《物理评论》第69卷上。50年代院系调整前后,他继续指导研究生从事离子质谱计和宇宙线中高能粒子的研究。我国建立博士研究生制度后,他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第一批被批准的几位博士生导师之一。他从事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研究有很长的历史,他与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孙德兖合作进行胁变岩盐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的研究,所写论文发表于1948年第一期《结晶学报》(Acta Cryst。)上。1985年他和吴自勤以及他们指导的研究生张仁济进行Ge-Au双层膜与Ge-Au合金膜中非晶态Ge的结晶问题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物理快报》上。此外,他在1975年第三届全国磁学会议上作《稀土元素在磁学领域中的应用》的综述报告。1985年,已届80高龄的褚圣麟还应邀赴美参加第19届国际宇宙线讨论会。热心于物理学会与科普工作褚圣麟曾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1978—1987)、名誉理事(1987— ),北京市物理学会理事长(1963—1986)、名誉理事长(1986— ),中国物理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1978—1987)、物理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1—1963),民盟中央委员兼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58—1986)、中央参议委员(1986— )。他经常应邀到教学讨论会或科普报告会上作报告,例如在1982年全国原子物理学暑期教学讨论会上曾作《原子物理学发展史》、《近代原子物理学的新发展》和《关于原子物理学课程教学的一些问题》等讲演,曾面向社会作原子能和平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以及物理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等科普报告。他的报告资料丰富、语言生动、比喻恰当、深入浅出,很受青年学生和各界人士的欢迎。在科普书刊的出版方面,褚圣麟曾任《物理通报》编委和《物理基础知识丛书》主编,后者共19册。他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卷的编委兼原子物理学分支学科主编。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热心于物理学会的工作和科学普及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物理学会于1990年分别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他对我国科学普及事业做出的贡献国家和人民对这样一位在高校物理学教学战线上辛勤耕耘逾50年,为我国物理学领域培养了几代人才的老教授是不会忘记的。褚圣麟对我国高校物理学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对物理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1991年10月,国务院为表彰他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而授予他“特殊津贴”。(作者:许祖华)

是物理教学类核心期刊之一,中教参,物理通报,物理教学,物理教师,中学物理教学探讨,中学物理,公认这几个期刊为物理教育类核心期刊,你自己多查査也就清楚了。

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出版的物理学学术期刊,1972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集学术交流、知识传播与信息服务为一体,在国内物理学期刊中独树一帜。 致力于传播当代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前沿最新进展,促进物理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沟通科研与产业,推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中国物理学会的会员刊物,依托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的雄厚资源,凝聚了众多活跃在科研、教学一线的专家,为读者奉献选题新颖、语言通俗、见解独到的评述性文章,让读者及时了解物理学各学科以及相关学科前沿热点领域的研究背景、最新动态和发展前景。面向的读者群是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如化学、材料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医学等)的研究人员、教师、技术开发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研究生和大学生,以及关注物理学发展的读者。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次获得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等评定的优秀期刊称号;多年来持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经费资助;并连续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资助。刊名: 物理 Physics主办: 中国物理学会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0379-4148CN: 11-1957/O4邮发代号: 2-80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物理曾用刊名:物理通报创刊时间:1972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SA 科学文摘(英)(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期刊荣誉:中科双效期刊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或教育部主管的都应该是国家级期刊

物理期刊论文发表时间

前期审稿的话,是半个月就能收到通知的

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出版的物理学学术期刊,1972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集学术交流、知识传播与信息服务为一体,在国内物理学期刊中独树一帜。 致力于传播当代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前沿最新进展,促进物理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沟通科研与产业,推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中国物理学会的会员刊物,依托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的雄厚资源,凝聚了众多活跃在科研、教学一线的专家,为读者奉献选题新颖、语言通俗、见解独到的评述性文章,让读者及时了解物理学各学科以及相关学科前沿热点领域的研究背景、最新动态和发展前景。面向的读者群是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如化学、材料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医学等)的研究人员、教师、技术开发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研究生和大学生,以及关注物理学发展的读者。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次获得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等评定的优秀期刊称号;多年来持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经费资助;并连续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资助。刊名: 物理 Physics主办: 中国物理学会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0379-4148CN: 11-1957/O4邮发代号: 2-80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物理曾用刊名:物理通报创刊时间:1972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SA 科学文摘(英)(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期刊荣誉:中科双效期刊

天体物理学论文的发表时间

宇宙大爆炸说的是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是宇宙中的万物从密到稀,这个过程就像是发生了一场爆炸。宇宙大爆炸发生在距今137~138亿年前,是真实发生过的。

有著名的哈勃,牛顿,爱因斯坦,甚至现在的霍金也算 等一些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家

从公元前129年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目测恒星光度起,中间经过1609年伽利 天体物理学略使用光学望远镜观测天体,绘制月面图,1655~1656年惠更斯发现土星光环和猎户座星云,后来还有哈雷发现恒星自行,到十八世纪老赫歇耳开创恒星天文学,这是天体物理学的孕育时期。  十九世纪中叶,三种物理方法——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广泛应用于天体的观测研究以后,对天体的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天体物理学开始成为天文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促使天文观测和研究不断出现新成果和新发现。1859年,基尔霍夫对太阳光谱的吸收线(即夫琅和费谱线)作出科学解释。他认为吸收线是光球所发出的连续光谱被太阳大气吸收而成的,这一发现推动了天文学家用分光镜研究恒星;1864年,哈根斯用高色散度的摄谱仪观测恒星,证认出某些元素的谱线,以后根据多普勒效应又测定了一些恒星的视向速度;1885年,皮克林首先使用物端棱镜拍摄光谱,进行光谱分类。通过对行星状星云和弥漫星云的研究,在仙女座星云中发现新星。这些发现使天体物理学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1905年,赫茨普龙在观测基础上将部分恒星分为巨星和矮星;1913年,罗素按绝对星等与光谱型绘制恒星分布图,即赫罗图;1916年,亚当斯和科尔许特发现相同光谱型的巨星光谱和矮星光谱存在细微差别,并确立用光谱求距离的分光视差法。  在天体物理理论方面,1920年,萨哈提出恒星大气电离理论,通过埃姆登、史瓦西、爱丁顿等人的研究,关于恒星内部结构的理论逐渐成熟;1938年,贝特提出了氢聚变为氨的热核反应理论,成功地解决了主序星的产能机制问题。  1929年,哈勃在研究河外星系光谱时,提出了哈勃定律,这极大地推动了星系天文学的发展;1931~1932年,央斯基发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方向的宇宙无线电波;四十年代,英国军用雷达发现了太阳的无线电辐射,从此射电天文蓬勃发展起来;六十年代用射电天文手段又发现了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微波背景辐射。  1946年美国开始用火箭在离地面30~100公里高度处拍摄紫外光谱。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为大气外层空间观测创造了条件。以后,美国、西欧、日本也相继发射用于观测天体的人造卫星。现在世界各国已发射数量可观的宇宙飞行器,其中装有各种类型的探测器,用以探测天体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波段的辐射。从此天文学进入全波段观测时代。这是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状况 希望有所收获

牛顿吧。。

  • 索引序列
  • 中学物理论文发表时间
  • 地球物理论文发表时间
  • 物理通报发表论文时间
  • 物理期刊论文发表时间
  • 天体物理学论文的发表时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