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中心主任是谁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中心主任是谁

发布时间: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中心主任是谁

中文核心期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前身为《西南石油学院学报》,创刊于1960年,是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西南石油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以报道石油科技为主的学术性期刊。2008年1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5086,国内统一刊号CN 51-1718/C。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高校优秀期刊”称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已被国外著名数据库Elsevier、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以及国内大型数据库CP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石油文摘》等收录。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要刊登石油专业领域中具有创造性或创新性的学术与技术论文、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前沿问题的讨论与争鸣,突出反映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设有地质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石油机械工程、博导论评、探讨与争鸣等板块,是大、专院校师生,研究院、所科研人员和石油科技工作者发表研究成果、进行信息交流、汲取学术精华的理想平台。

地质勘探石油工程油气化学工程石油机械工程及其它博导评论探讨与争鸣其他信息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教育部优秀期刊三等奖(99)四川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00) 主管单位:西南石油大学主办单位:西南石油大学主编:杜志敏ISSN:1674-5086CN:51-1718/TE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杂志社邮政编码:610500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中心主任是

负责任的告诉你没有“西南石油大学主任”这个职位。但西南石油大学里有很多主任,比如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主任,系主任(仅限个别系,其他为院长),各个院系的办公室主任,还有少量的班主任等等很多。估计得有三四十个吧。或许本人水平不行,不能一一列举各主任的姓名,但性别就俩,男女都有。

赵金洲,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10月生,湖北仙桃人,1985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西南石油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金洲同志长期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是我国知名的采油气工程专家和著名的压裂酸化专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5项。赵金洲同志是四川省院士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要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和信息系统与计算技术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两项,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6项,撰写和参加撰写专著、手册7部,发表论文20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116篇。兼任中国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 、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成都市科技青年联合会主席、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四川省引进国外智力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理事会副理事长、《钻采工艺》编委会副主任,《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石油钻采工艺》、《石油钻探技术》、《钻采工艺》、《断块油气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内燃机学报》等刊物编委,兼任教育部天然气开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会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川气东送”工程专家组成员,是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四川省院士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曾被授予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中心主任

[1]李士伦 郭平 杜建芬 汪艳提高凝析气藏采收率和气井产量新思路[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29⑵:1~[2]惠健 刘建仪 叶长青 孙良田 李士伦高含CO2水合物生成条件模拟与预测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29⑵:14~[3]潘毅 孙雷 李士伦 孙良田 张庆生凝析气藏解除反凝析污染、提高气井产能方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29⑵:37~[4]严文德 孙雷 李士伦 孙良田 姚林君凝析气藏气-液-液体系相态特征模拟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29⑵:49~[5]孙雷 杨小松 戚志林 李士伦 孙良田凝析油气体系流固耦合相平衡计算新方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29⑵:157~[6]黄全华 李士伦 唐海 孙雷 张振文低渗应力敏感地层凝析气井试井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7,27⑷:95~[7]李士伦 杜建芬 郭平 孙雷 严文德对高含硫气田开发的几点建议[J]天然气工业,2007,27⑵:137~[8]汤勇 孙雷 杜志敏 孙良田 李士伦异常高温气井凝析水产出机理及动态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⑴:68~[9]张国强 孙雷 孙良田 吴应川 李士伦CO2吞吐工艺操作参数的整体优化设计[J]钻采工艺,2006,29⑷:47~[10]汤勇 孙雷 杜志敏 孙良田 李士伦注干气吞吐提高凝析气井产能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28⑸:85~[11]杜建芬 李士伦 尹永飞 崔丽春 熊波 杨晓敏多孔介质对凝析气藏露点的影响机理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28⑷:26~[12]李士伦 孙雷 郭平 李健 陈林再论中国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J]天然气工业,2006,26⑿:30~[13]曹学良 郭平 杨学峰 李士伦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前景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6,26⑶:100~[14]李士伦 郭平 孙雷 刘建仪 汤勇拓展新思路、提高气田开发水平和效益[J]天然气工业,2006,26⑵:1~[15]张国强 孙雷 孙良田 杨小松 吴应川 李士伦小断块单元油藏单井多周期CO2吞吐强化采油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⑸:85~[16]常志强 孙雷 康征 潘昭才 李士伦 孙良田高温、高压凝析气井井简动态分析新方法[J]断块油气田,2006,13⑵:48~[17]郭平 樊建民 徐艳梅 李士伦低渗油藏注气发展潜力与问题[J]低渗透油气田,2006,11⑶:69~[18]汤勇 孙雷 周涌沂 李士伦 孙良田 杜志敏注富烃气凝析/蒸发混相驱机理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⑵:133~[19]田文忠 孙雷 孙良田 石德佩 张俊良 李士伦异常高压油(气)藏物质平衡新方法的应用评价[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27⑶:37~[20]汤勇 孙雷 李士伦 孙良田 杜志敏 刘利用相平衡理论评价注气吞吐消除凝析气井反凝析污染机理[J]天然气工业,2005,25⑿:83~

赵金洲,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10月生,湖北仙桃人,1985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西南石油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金洲同志长期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是我国知名的采油气工程专家和著名的压裂酸化专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5项。赵金洲同志是四川省院士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要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和信息系统与计算技术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两项,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6项,撰写和参加撰写专著、手册7部,发表论文20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116篇。兼任中国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 、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成都市科技青年联合会主席、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四川省引进国外智力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理事会副理事长、《钻采工艺》编委会副主任,《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石油钻采工艺》、《石油钻探技术》、《钻采工艺》、《断块油气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内燃机学报》等刊物编委,兼任教育部天然气开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会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川气东送”工程专家组成员,是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四川省院士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曾被授予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中心主任级别

截至2016年3月底,学校设有1个新能源和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各级科研基地平台共计91个,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联合国援建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协作)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际合作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省级实验科研基地3个,厅局级及横向合作科研基地46个,校级研究中心(所)5个。 2014年,学校成立世界上首个“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2015年西油与川大联合共建测井实验室。 西南石油大学作为实体建设的科研基地(平台)情况表序号名称级别依托单位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国家级 石工院 2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协作) 国家级 石工院 3 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协作,含3个研究室) 国家级 石工院、机电院 4 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硫沉积评价技术研究所) 国家级 石工院 5 煤层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级 石工院 6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级 石工院 7 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西南石油大学) 国家级 学校 8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西南石油大学) 国家级 学校 9 中美联合数据工程与数据分析实验室 国际合作 计科院 10 油井完井技术中心(联合国援建) 国际合作 石工院 11 石油天然气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省部共建) 机电院 12 天然气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部级) 石工院 13 油田化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部级) 化工院 14 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部级) 地科院 15 天然气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地科院 16 油气田应用化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化工院 17 能量转换与储存先进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省科技厅(省级) 材料院 18 油气消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石工院 19 四川省天然气开发与开采研究实验基地 省科技厅(省级) 石工院 20 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 省教育厅、社科联(省级) 学校 21 能源安全与文化普及基地 四川省社科联 马院 22 四川省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科技厅(省级) 材料院 23 四川省页岩气勘探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石工院 24 四川省石油天然气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机电院 25 四川省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石工院 26 四川省页岩气资源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地科院 27 中国石油石油管重点实验室-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28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钻井液重点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29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欠平衡钻井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0 中国石油天然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特殊气藏开发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1 中国海洋石油(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2 中国石油高含硫气藏开采先导试验基地—西南石油大学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3 中国石油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压裂酸化数值模拟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4 中国石油油气储运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复杂天然气集输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5 中国石油HSE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化工院 36 中国石油碳酸盐岩重点实验室沉积—成藏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37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钻头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机电院 38 中国石油物探重点实验室页岩气地球物理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39 中国石油测井重点实验室工程测井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40 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机电院 41 四川省高校岩石破碎学与钻头研究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机电院 42 四川省高校天然气开采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石工院 43 四川省高校测控技术与自动化研究室 省教育厅(厅级) 电信院 44 四川省高校石油工程测井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石工院 45 四川省高校石油工程计算机模拟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计科院 46 四川省高校石油与天然气加工重点实验室(自筹) 省教育厅(厅级) 化工院 47 四川省高校油气田材料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材料院 48 四川省高校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土建院 49 四川省环境保护油气田污染防治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 省环保厅(厅级) 化工院 研究领域 序号研究领域特色及主要研究方向一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低渗透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复杂油气藏压裂酸化理论与应用技术 裂缝性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有水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高含水期油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油气藏流体相态研究与特殊气藏开发理论及配套技术 注气提高采收率理论及配套技术 恶劣条件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采油工艺技术 复杂非常规油气藏数值模拟理论和方法研究 非常规天然气储层成因与描述技术 储层损害与储层保护 欠平衡钻井技术研究 油气井固井理论与实验研究 管柱力学 工程岩石力学 完井方法 钻井液处理剂作用机理及钻井液化学 深井复杂井与特殊工艺井钻井技术 水射流研究与应用 石油工程测井及应用 钻井信息、仿真与最优化 油气管道仿真及优化技术 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技术 天然气管道储气及调峰技术 二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地质学 油气层保护矿物岩石学 油气藏地球化学及成藏理论 储层描述与储层分布预测 剩余油分布研究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新型电法非地震勘探系列技术研究 非线性信号处理及其在地球物理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碳酸盐岩测井评价技术 低孔低渗油藏评价技术 油藏整体描述技术 油气层保护的地质评价与研究 古应力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裂缝预测 深部油层采油后期地质效应 石油微生物研究 微生物造岩成丘研究 三 机械工程 机械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 现代制造技术及方法研究 岩石破碎与钻头研究 钻采工具及设备研制 特殊采油工艺方法及设备研究 石油装备与工具基础理论研究与产品开发 石油机械系统计算机仿真研究 软件开发 四 化学工程与技术 油气井建井化学浆添加剂研发 采油化学 驱油剂研发及驱油体系研究 低渗透油藏开采化学助剂研发 稠油开采 石油天然气化学防腐 油气田环境污染控制及治理 石油天然气安全技术研究与评价 石油加工 天然气处理与加工 生物质能源研发 理论与计算化学 五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石油信息化 计算机模拟与仿真 嵌入式系统 软件工程 数据库系统 六 建筑科学与工程 工程结构与系统现代设计理论 复杂结构与系统数值分析计算方法 结构系统安全性、耐久性、检测与维修加固 工程项目与企业的质量工程与卓越绩效评价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结构健康检测理论与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与爆破技术 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与管理技术 储气系统、输配气管网规划设计与系统仿真 七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 油气田用高分子材料研究 油气田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 材料表面工程研究 超细材料与应用研究 八 应用数学 应用微分方程与数值计算 应用概率统计 最优化与决策 石油工程仿真模拟计算 石油工程信息分析与处理 石油工程数值计算 九 仪器科学与技术 油气测试计量及标准化技术 油气检测与自动化装置 传感器及无损检测技术 油气智能测控系统 智能化仪器及计算机测控技术 智能结构系统与仪器 十 石油工程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 油藏经营管理 石油人力资源管理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项目管理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统管理和优化 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及应用 工业工程与管理工程 信息管理与企业信息化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现代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 石油技术经济及管理 14.会计与财务管理 15.石油天然气经济研究 16.石油产业组织创新研究 17.企业理论研究 18.农林经济研究 十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现实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社会工作与管理 应用社会学 十二 法学 民商法学 刑事法学 经济法学 环境资源保护法学 国际法学 法理、行政法学 十三 外国语学及应用语言研究 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 翻译理论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育 语言学 十四 体育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体育管理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底,学校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科技攻关(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69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发明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390多项。2015年学校实到科研经费56亿元。 “十一五”以来,发表论文13593篇,专著339部。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申请专利2120项,其中发明专利1305项,实用新型专利815项,学校共授权专利1140项,其中发明专利569项,实用新型专利57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十二五期间)  序号成果名称等级时间1 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 一 2015 2 海上稠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 2015 3 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研发与应用 特等 2014 4 大型复杂储层高精度测井处理解释系统CIFLog及其工业化应用 二 2014 5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找油突破的勘探理论与关键技术 二 2013 6 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特等 2012 7 超高温钻井流体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二 2012 国家技术发明奖  序号成果名称等级时间1 碳酸盐岩油气藏转向酸压技术与工业化应用 二 2013 ESI国际高被引学术论文序号单位姓名论文名称期刊名称级别出版年份1 理学院 田俊康 Improveddelaypartitioningmethodtostabilityanalysisforneuralnetworkswithdiscreteanddistributedtime- AppliedMathematicsandComputation233(2014)152–164 ESI 2014年 科研经费 西南石油大学科研经费情况(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金额2008年全年实到科研经费两亿多元2009年07亿元2010年7亿元2011年2亿元2012年67亿元2013年6亿元2014年3亿(以上资料来源: ) 学术期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前身为《西南石油学院学报》,创刊于1960年,是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西南石油大学主办、以报道石油科技为主的学术性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高校优秀期刊”称号。已被中国国外著名数据库Elsevier、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以及中国国内大型数据库CP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石油文摘》等收录。主要刊登石油专业领域中具有创造性或创新性的学术与技术论文、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前沿问题的讨论与争鸣,突出反映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西南石油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CNKI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入网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能源发展研究、政治学与社会学、法学、文史哲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中有独到见解或创新性的学术论文。 馆藏资源 据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图书馆由成都校区图书馆和南充校区图书馆两部分组成。南充校区图书馆由应用技术学院管理。馆藏以石油天然气文献为特色,理、工、管、经、文、法、教等不同学科协调发展。纸本图书183万册,电子图书125万册,电子期刊3万种,订购印刷型期刊1834种,购买数据库40个。图书馆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CASHL)、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教育部CALIS中心、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国石油信息所、四川大学图书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等文献机构进行馆际互借、文献代复制和代传递服务。与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石油大学图书馆的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合作,在该馆建立科技查新代办站,直接为该校科研工作者提供查新服务。图书馆结合该校的教学科研实际,自行研发多种服务类型的数据库系统平台:该校硕博士论文检索与提交系统、文献传递与咨询平台、远程访问系统、决策参考信息专题网站、图书馆事实数据库、图书馆读者问卷调查系统、教师教学参考园地等。1997 年,图书馆建成了以小型机SUN3000为主服务器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使图书馆的管理、采访、编目、流通、期刊、OPAC等有关业务都实现了自动化。1999 年,建成以 JVC 光盘库 +AXIS 光盘塔为数据中心的图书馆光盘网络服务器系统。2008年,建成以Sun4900、Sun6130、浪潮AS1000为核心设备的存储网络系统,以及本地镜像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共计服务器系统10套,磁盘阵列容量达到40TB。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各种学术研究与信息报道。已在正式出版的各级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200 多篇,其中 4 篇英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参加和主持国家、省、部、局、校级科研项目20余项。正式出版论文集《新时期石油高校图书馆工作》等。

学报是核心期刊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翟光明,石油地质勘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6年10月出生于湖北宜昌,祖籍安徽泾县。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玉门油矿采油厂总地质师,石油工业部地质勘探司总地质师、司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勘探部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任《石油学报》主编、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环太平洋矿产与能源理事会理事、世界石油大会执行局成员,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秘书长等职,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三届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理事,中国科协第三届常委。曾参加编制老君庙庙田注水开发方案,并组织实施。先后组织和参加编制了大庆、胜利、任丘、辽河等大油区的勘探规划,并组织实施。1972年总结了渤海湾断块油田富集规律。提出石油开发区、勘探区和准备区三个阶段衔接的方案,并已被采纳。撰有《中国沉积盆地的特点及油气资源分布》、《渤海湾油气聚集规律》等论文。

近三年来主要学术论文 2008,Zhang Jinliang,Qin Lijuan, ZhangZhongjie,Depositional Facies, diagenesi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reservoir quality of Silurian sandstones from Tazhong area in central Tarim Basin, western China,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V 33, N2 (SCI收录) 2008,张金亮, 杨子成 流体历史分析方法在油气成藏中的应用-以惠民凹陷为例,中国石油大学学报,32(5)(EI收录) 2008,hang Xiaohua, Zhang Jinliang, Applic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to a Terminal Fan System, the 2 to 3 Layer of Upper Second Member of Shahejie ormation, West Area of Pucheng Oilfield, Journal of Stratigraphy,32(4) 2008,Zhang Jinliang,Ma Xueping, Zhang Zhongjie, Zhang X The Importance of User Interaction In 3D Geological Modeling and Reservoir E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SBN978-1-84626-046-9) pp290- 2008,Wang Jinkai ,Zhang Jinliang,Xie Jun, Zhang X Application of the eological Modeling and Reservoir Simulation in the Middle-Upper Sesies of Strata of the Third Member of Hetaoyuan Formation in Xiaermen O 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SBN978-1-84626-046-9) 267- 2008,Zhang Zhongjie,Zhang Jinliang,Jiang Yimin, Zhang X Sedimentology and reservoir modelling of the Xiaermen Oilfield,Miyang S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ISBN978-1-84626-046-9) pp294- 2008,Xu Shujuan, Zhang Xin,Zhang Jinliang,Application of Computer Modeling on 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 upper secon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area f the Pucheng Oil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ISBN978-1-84626-046-9) pp282- 2008,Yang Ailing, Tang Mingming, Zhang J Interpolation calculation of an optical path surface based on Delaunay triangulation and sector boundary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ISBN978-1-84626-043-8) pp86- 2008,Tang Mingming, Yang Ailing, Zhang J An optimal loss curve of a step index mono-mode 2008 International Pre-Olympic Workshop on Modelling and S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ISBN978-1-84626-043-8) pp236- 2008,谢俊,张金亮,梁会珍,王金凯 濮城油田末端扇储层隔夹层成因及分布特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8(4):653- 2008,张鑫,张金亮 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浊积砂砾岩体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石油学报,29(4):533-538(EI收录) 2008,Zhang Jinliang,Zhang X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sandstones and siltstones in the Eocene of the Huimin depression, 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China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 19, N3 ,pp252-270(SCI收录) 2008,Zhang Jinliang,Zhang Zhongji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Silurian tide-dominated paleo-estuary of Tazhong in Tarim Basin,Petroleum Science ,V 5, N2 ,pp95- 2008,Zhang Wei ,Zhang Jinliang,Xie Jun, Research on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the Interlay and Insulating layer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n the 2+3 layer of the upper Second Member in the Shahejie Formation, the West of the Pucheng O Petroleum Science ,V 5, N2,pp135- 2008,张金亮,张鑫 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沉积相与油气分布,沉积学报,26(3):361- 2008,赵乐强,张金亮,宋国齐等 义和庄凸起东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及对油气运聚的影响,沉积学报,26(3):435- 2008,杨子成, 张金亮东营凹陷南斜坡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和油源对比,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8(3):453- 2008,谢俊,张金亮,梁会珍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沉积相与沉积模式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3(2):1-5(EI收录) 2008,Jiang Yiming,Zhang Jinliang, Braid-delta deposits from a broad marine setting:the middle member of Kepingtag Formation in central Tarim Basin,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V 7, N2 , pp145- 2008,司学强,张金亮,谢俊 成岩圈闭对气藏的影响,天然气工业,28(6):27- 2008,司学强,张金亮,杨子成 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成岩作用及其与储层质量的关系,中国石油大学学报,32(2):6-11(EI收录) 2008,司学强,张金亮 广利油田沙四上亚段成藏地质特征与方向勘探,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3(1):6-11(EI收录) 2007,张金亮,张鑫 塔中地区志留系砂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判别意义,岩石学报23(11):2990-3002(SCI收录) 2007,张鑫,张金亮,覃丽娟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砂岩岩石学特征与物源分析,矿物岩石,27(3):106-115(EI收录) 2007, Zhang Jinliang ,Yang Zicheng, The Application of Inclusions Oils toReservoir Analysis in The Huimin Depression, 地质流体和流体包裹体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2007,广州。 2007,张金亮,司学强,断陷湖盆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和沉积,地质论评, 53(4):448- 2007,覃利娟,张金亮,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2+3油藏储层评价,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2(4):40-46(EI收录) 2007,Zhang Jinliang,Jia Ying and Du G Diagenesis and its effect on reservoir quality of Silurian sandstones, Tabei area, Tarim Petroleum Science, V 4, N3 ,pp1- 2007,Zhang Jinliang,Yang Z The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to reservoir analysis in the south slope of Dongying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 18,Special Issue,pp317-319(SCI收录) 2007,Zhang Jinliang,Zhang Z Sedimentology of upper Ordovician shoreline deposits in Tarim Basin, western C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 18,Special Issue,pp311-313(SCI收录) 2007,Zhang Jinliang,Zhang X Fan-delta and related turbiditic deposits on the steep slope of Dongying depression, Bohai Bay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 18,Special Issue,pp314-316(SCI收录) 2007, 谢俊、张金亮、梁会珍适于高温高盐油藏的聚合物性能指标评价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7(2):335- 2007,张金亮,戴朝强,张晓华,末端扇-在中国被忽略的一种沉积作用类型,地质论评, 53(2):170- 2007,张鑫,张金亮,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四段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地质科学, 42(2):303- 2007, Ailing Yang, Wendong Li, Junyu Dong, Jinliang Z Source rock maturity study by capillary tube P Of SPIE 6279,62794w-1- (EI收录) 2007, Ailing Yang, Wendong Li, Junyu Dong, Decang Bi, Gui Mei, Jinliang Z Experimental inveatigation of the fringe pattern of capillary tube filled with liquid by using focused laser sheet of P Of SPIE 6279,627978-1- (EI收录) 2007,赵乐强,隋风贵,张金亮,陈钢花,王学军,向立宏基于测井资料主成份分析建立风化壳结构判识图版,测井技术,31(6):583- 2006,王春艳, 邓美寅, 杨晓明, 张金亮, 郑荣儿, 同步荧光光谱多点函数拟合确定原油样品浓度技术, 石油勘探与开发,33 (2):205-207(EI收录) 2006,王春艳, 邓美寅, 杨晓明, 张金亮, 郑荣儿, 基于不同光谱技术的原油样品的荧光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4): 728-732(SCI收录) 2006,王春艳, 邓美寅, 杨晓明, 张金亮, 郑荣儿, 基于三维同步荧光光谱确定原油样品浓度的新方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6): 1080-1083(SCI收录) 2006,Yang Ailing, Li Wendong, Yuan Guang, Dun Junyu and Zhang J Measuring the Liquids Refractive Indices with a Capillary Tube I Applied O 45(31):7993- (EI收录) 2006,戴朝强,张金亮 鲁北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地质通报, 25(9-10):1168- 2006, 司学强、张金亮高青油田北区沙四段沉积特征与油气富集条件特种油气藏,13(6):22- 2006, 张金亮、梁杰、司学强、林辉 苏北盐城天然气储层成岩作用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6(1):135- 2006,张金亮、杜桂林,塔中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矿物岩石,26(3)85-93(EI收录) 2006,张金亮、司学强、林辉,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积相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6(4) 535- 2006,张金亮、张鑫,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古海洋沉积环境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6(2)200-208主要教材和著作1、 张金亮、谢俊,《储层沉积相》(教材),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2、 张金亮、谢俊,《油田开发地质学》(教材),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主要获奖项目1.《中国中部深盆气成藏机制及潜力评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油藏静动态分析与提高采收率》,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3.《高含水油田剩余油描述技术与预测方法》,青岛市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4.《东营凹陷斜坡带油气成藏条件与精细勘探》,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5.《砂砾岩油藏精细勘探技术与勘探实践》,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6.《地质录井油气快速检测技术与仪器研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7.《盆地中央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及成藏模式》,青岛市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专利申请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 一种测量生油岩成熟度的装置(申请人:杨爱玲,郑荣儿,张金亮; 一种直接测量原油折射率的装置(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郑荣儿; ) 一种生油岩成熟度的测量装置与方法(申请人:杨爱玲,郑荣儿,张金亮;,已收到授权通知)已进入实质性审查的国家发明专利 微区原位显微荧光光谱测量装置(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李世荣;) 单个油气包裹体的显微荧光光谱测量装置(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邓美寅,刘宗林;) 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测量装置(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邓美寅,刘宗林;) 一种烃原岩成熟度的测量装置与方法(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等; 一种低透明度液体折射率的测量装置与方法(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等;) 烃源岩有机成熟度的测量装置与方法(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等; 石油录井中岩屑岩心含油量的测量方法(申请人:郑荣儿,王春艳,张金亮,王新顺;)主要技术方向张金亮教授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中承担完成了大量油气地质和勘探开发方面的科学研究,形了独具特色的、在国内外石油科技界具有一定影响的油气地质和勘探开发理论及技术体系,为油田的勘探开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课题组拥有先进而适用的解释、处理、油藏描述软件等;拥有偏光显微镜、紫外荧光显微镜、荧光光谱仪和显微油气分析系统等地质分析设备,并拥有地质建模软件、图像分析软件、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和盆地模拟软件等;引进和发展了Petrel-Eclips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①储层沉积相及微相分析技术从储层沉积学的角度对油气储层的形态,内部结构,物性与非均质性,储集空间的结构及成因进行描述评价和预测,建立相应的沉积模式和地质模型。在沉积体系时间和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和各种地球物理 (如测井相、地震相)方法来研究沉积相和沉积微相,以便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果。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湖泊风暴岩沉积模式、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和末端扇沉积模式。②三维储层地质建模技术三维储层地质建模技术以地质统计学理论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录井、试油、分析化验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建立研究区域的构造模型、沉积相模型、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等三维模型,对井间储层进行多学科综合一体化、三维定量化及可视化预测,从而达到客观定量地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储层空间连续性的目的。研究成果在中原、南阳和江苏等多个油田得到广泛推广应用。③油藏数值模拟技术针对常规油气藏、天然裂缝油气藏、凝析气田、重质油藏、化学驱油藏等不同类型油气藏开采的特点,利用相应的可视化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工作站或微机上直观地看到地下油气水流动,并根据屏幕上的剩余油分布情况确定开发调整井的井位和油水井的工作制度。研究成果在胜利、辽河、中原和南阳等多个油田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制定了多个水驱开发方案和聚合物驱调整方案,油田现场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为油田高效开发提供了决策依据。④沉积—成岩—成藏分析技术在岩心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短期旋回的地层对比关系,对砂体微相进行判别和精细划分,并综合各种相标志,结合地震、测井资料及古气候的研究,对研究区的沉积特征与沉积相进行较全面的认识,提出相应的控砂模式和地层勘探模式,研究油气运聚主控因素,建立沉积相、成岩相与油气成藏系统之间的定量模式,为勘探和滚动开发提供依据。⑤早期油藏描述技术在勘探阶段,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利用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对油藏进行了综合表征。通过可靠的地震地质标定,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解释,做出储层顶、底精细构造图。通过对目标区三维地震资料的特殊处理,如复数道分析、小波变换、测井约束反演、道积分、沿层地震属性提取、分形分维处理及神经网络含油气预测等,提取了多种地震信息。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等信息,对储集体的外部几何形态及内部结构进行描述,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精细勘探方法并建立相应的勘探模式。⑥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经过20余年的油田科研实践,引进并发展了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并在陆相储集砂岩油田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技术核心是以挖潜难度大的开发单元为研究对象,以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为基础,以揭示剩余油的空间分布规律为重点,以确定挖潜、提高采收率措施为最终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是集地质、测井、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现已得到我国东部多个油田的广泛应用,并在高含水、特高含水期整装、断块、低渗透等油藏进行调整挖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⑦包裹体分析技术该项技术在实验室建立一套脉冲光激发下的单一包裹体的显微荧光光谱系统,利用显微镜本身的光学结构,将显微定位技术、脉冲光激发技术、弱荧光收集技术及光谱窄化技术集中为一体,拟通过单一包裹体三维荧光和同步荧光,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 显微拉曼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及气相色普质谱等现代地球化学分析手段, 通过油源对比, 实现对单个石油包裹体主要芳烃的确定; 结合其他地质参数,确定有机成熟度、判别油源,确定不同沉积环境和母质类型以及查明油气运移方向,探索油气成藏规律。

  • 索引序列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中心主任是谁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中心主任是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中心主任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中心主任级别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