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初中历史文献大全下载

初中历史文献大全下载

发布时间:

初中历史文献大全下载

衡水内部资料人教版初中历史七至九年级知识点总结及中考总复习word文档 百度网盘    链接: 提取码: 2kdq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很多同学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最适合临时抱佛脚的功课,只要考前花点时间记记背背,成绩照样不差,甚至还会有好分数。真要这么想就大错了,想要把历史学好,还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考试,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试题越来越灵活、多样、开放,单纯记忆性的题目越来越少,如果没有透彻的理解,即使是开卷考试,翻着书都不知道如何下手。那么初中学生如何高效率地真正学好历史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要对历史课有兴趣你才会主动地去学。兴趣是种很微妙的东西,你有了兴趣,就能很快地把知识点记住,能很好的去理解和领悟在历史现象背后所蕴涵着的历史规律,能得心应手地分析历史问题,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那对于学习历史没有兴趣的同学,这个兴趣这么培养呢?风靡网络的《历史学习歌谣》唱得好:“学习历史有诀窍,掌握方法最重要,认真读书不可少,联系实际多思考。历史脉络要理清,人时地事记分明,前因后果多分析,情景实践加创新。”从现实入手,回望历史历史尽管是过去的事情,但是和现实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人类的记忆,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延伸,任何现实问题都能从历史中找到根源。我们学习历史决不只是单纯为了猎奇而去翻检陈年旧帐,而是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学习中如果我们能从现实问题入手,就找到了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就能在我们的脑海中激活相应的那段历史,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真切的感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兴趣与价值。那么如何找到好的突破口呢?一是利用纪念性活动。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经常会有周年性的纪念,届时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都会有大量报道,还会提供许多背景资料,这就为我们学习历史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氛围。比如,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各种记念活动很多,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去回望那段历史,肯定会有和平时不一样的感觉。二是通过现实中的一些现象,追溯历史,类似于文学上的倒叙。比如,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许多不安定的地方都能看到它的影响,那么这样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去回顾美国200多年的历程,总结、认识它的起步、发展。二、倡导有思想的历史学习面对众多的历史事件、人物,有些同学感到特别的无从下手、难以把握。其实盲目地沉到琐碎的历史片断中去自然会无所适从,同学们可以尝试整理一些相关的史实,形成自己的观点,用观点去统帅史实。这样可以让琐碎的知识获得一种生命力,让死的内容活起来。并且还要学会用清晰的思路,把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比如,对一些影响较大的著名人物,我们可以把散见于各课的内容组织起来,写出一篇关于他的人物传记,并且得出你对此人的看法和评价,对重大事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在这样的过程中,多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挖掘历史事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不可能是孤立的,而逐课的学习有意无意中将历史割裂开来,变成了一个个的片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始终要有一种整体的观念,要突破“课”的限制,挖掘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历史的发展中,总是前面的事件引出后面的事件,后面的事件呼应前面的事件,环环相扣,连续不断,历史是不可能停顿、中断的。在总复习阶段要学会自己总结归纳,把知识按一定的学习主题重新整合起来,把看似零散的知识立起来、活起来,把隐含的关系挖掘出来。有人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

古朴时代或乌鲁克晚期  古朴时代或乌鲁克晚期(约前3500年-前2900年) 。   最古老的几个文字符号来源于公元前第九千年纪到公元前第二千年纪的各种形状刻有条文的筹码,表示绵羊的⊕。距今约3100年的文字成了后来楔形文字的雏形。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苏美尔人用泥板通过图画的形式记录帐目。要读懂乌鲁克时期的古朴文字很困难,但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了复杂的语言积累;当时的楔形文字包含了分类词汇表,将各种符号、字和短语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统一,然后根据主题分为植物、人类定居区、城市、工具、金属及动物若干类。词汇表可能由于地域而不同,但楔形文字的书写保持恒定,有的可以延续千年不变。早王朝时期  早王朝时期(前2900-前2350年)   早王朝时期的楔形文字比乌鲁克时期的古朴文字使用更广泛,两河流域的大多数城市发现了这一时代的泥板书。正是苏美尔人在这一时期首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书写文字。他们还发明了王室书写体,并开始在石碗和权杖上刻写楔形文字,这些坚硬的材料将文字保留至今。在法腊时期,公元前2600年,楔形笔划取代了象形的圆笔划,每一化都有三角形。渐渐的这些符号演化为表意符号,至于那些无法描绘的东西则用任意指定的办法来表达。而且苏美尔人还用它来表示声音,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这就使得许多符号都成为多余。   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已发展为表词音节文字,同声的词往往合用一个字符,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并且使用发音符号代替表意符号。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而且苏美尔语的语言体系相当特别,在文法、字汇及语句构造上自成一系,与后来属于闪米特语系的阿卡德语以及巴比伦语、亚述语有很大差别。 在苏美尔的最早记录中,使用的符号约有两千个左右,但经过600多年的改进,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时,符号的数目已经削减到六百个左右。符号进一步简化,最后演变为楔形刻痕的组合,基本笔划有四种:横、竖、斜和折。这就是楔形文字。起初楔形文字从上而下直写,后来从左而右横写,字形也从直坐变为横卧,转了90度 。   早王朝时期的苏美尔人首创了乌德伽南缀字法,这是最早的编码方法,被后来的楔形文字学者普及使用,并因在埃及象形文字中使用,而为人们熟知。在叙利亚境内的埃布拉,考古学家发现了楔形文字最早的双语现象,此时的王室铭文将苏美尔语翻译为埃布拉语,出土的埃布拉语文献中还包括了第一部字母表,每个字符代表一个发音,由于后来这种文字使用较多,当代学者才得以破译苏美尔语。古阿卡德时期 至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  古阿卡德时期(前2234年-前2154年)至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前2112年-前2004年)。   萨尔贡大帝是闪米特语族的一个分支——阿卡德人,他所建立的阿卡德帝国使用楔形文字书写阿卡德口语,阿卡德人还编有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的双语词典。不过可能在更早的前3000年末期,阿卡德语就已经逐渐取代苏美尔语。阿卡德人在吸收以苏美尔人的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楔形文字体系。后来巴比伦人和亚述人从阿卡德语基础上改良,成为后来的南方巴比伦方言和北方亚述方言。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诞生了美索不达米亚历史的重要文献苏美尔王表,苏美尔的第一部法律《乌尔纳姆法典》也定制于此一时期。伊辛-拉尔萨和古巴比伦时期  伊辛-拉尔萨和古巴比伦时期(前2017年-前1595年)。   前2000年后的500年是苏美尔语言文学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神话、史诗、寓言、王室赞歌。在公元前18世纪的巴比伦时代的阿摩利人和前9世纪-前7世纪的亚述时代都传播者楔形文字。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汉摩拉比法典。在巴比伦,楔形文字已由衍形响衍声过渡,由象形发展到了关联实物的抽象概念,由表示实物或概念变为表示脱离愿意的一定的语音。此时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共有640余个,比苏美尔人的更简化更进步。前第二千纪早期,与南方丰富的资料相比,北方的出土文献较少,但从土耳其出土的古亚述商人的泥板书来看,他们也简化了当时的楔形文字,可能由此推进了文字的普及。中巴比伦时期或喀西特时期  中巴比伦时期或喀西特时期(约前1600年-前1155年)。   巴比伦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更大幅度的发展,书法精美且词汇更加扩大和完备,使得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用了这种文字。从埃及出土阿马尔奈文书来看,前1500年左右,当时这一地区的主要国家,如埃及、赫梯、米坦尼、埃兰、喀西特巴比伦、中期亚述都没试图改变当地的阿卡德语和楔形文字,而且用楔形文字书写的阿卡德语成为当时的外交用语。前二千纪后期,中亚述的国王图书馆出土了丰富的记录,包括来自亚述和巴比伦的各种管理档案;喀西特人的文学遗存不多,但他们创造性的将楔形文字用于经济管理中,被称为“库杜如(kudurru)”的方式;这些材料给学者们的研究带来全面的资料。新亚述时期  新亚述时期 (前9世纪-前7世纪)。   再晚些的亚述帝国时期常用比划精简到300多个,国王亚述巴尼帕(Ashurbanipa1,前668一前627在位)在首都尼尼微建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型图书馆,收藏大量泥板图书,亚述巴尼帕本人也能读出最复杂的楔形文字铭文。有不少泥板记录和解释了反常的天文现象,国王周围有许多精通楔形文字在专家和学者,他们的任务是预测国王和国家的威胁。王国范围内的日常交流是新亚述语,但文学作品流行的是巴比伦方言。在此情况下第一次出现了注释,它们被用来解释词或短语,并发展了不同传统流派间的联系。亚述楔形文字,词汇被扩展了,书法也变得更精美。此时亚述人用的楔形文字共有570个,其中300为常用字。后期亚述楔形文字实际上已经逐渐演变成了音节文字了。新巴比伦时期及后期  新巴比伦时期(前625年-前539年)及后期。   尼尼微陷落后,在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中,王室和百姓中仍旧使用楔形文字。前539年,波斯征服巴比伦王国后也从后者那里学用了楔形文字。由于波斯帝国征服版图极端扩大,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需求,于是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改变为较方便使用的字母文字 。公元前一千纪开始时,阿拉米亚语作为批注,出现在楔形文字的泥板书上。经过公元前一千纪,阿拉米亚语逐步取代了阿卡德语,成为该地区的国际语言,后来它先是被希腊语所取代,再被阿拉伯语取代。直到希腊时代,由腓尼基商人在埃及象形文字基础上发明了腓尼基字母文字,从此字母文字走上历史舞台,逐渐成为西方主流。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的时间长达三千年,现今发现的最后一片楔形文字的泥板是公元后75年的遗物,此后的楔形文字再也无人知晓。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朱伟红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对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名学科教师都很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问题。我在一年多的历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与探索,逐步形成、掌握了一些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本文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意味着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还意味着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因此,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必须创造一系列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1、明确历史知识对社会的意义是形成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兴趣及兴趣倾向有特殊的影响。2、创设一定的任务条件使学生面临某种实际的任务。仅对知识的社会意义的认识还不足以保证学生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只有使学生为了某种具有的实际任务而进行探讨时,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其认识兴趣。3、历史知识的积累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研究证明,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计划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但获得新知识,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这样学习兴趣才能较顺利地形成、发展起来。 另外,学生积极的心智活动和必要的技能掌握等内部条件,以致必要的物质设备、组织领导等外部条件都能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一)生动具体讲解史实、发展学生的想象力1 故事化、通俗化的讲述,对一些历史教材。教师要善于进行故事化的讲述。所谓故事化,并非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而随意编讲故事,而是通过有细节、有场面的具体描述,用通俗形象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抽象模糊的历史事件鲜明起来,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述皇帝和尧舜禹的传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据史实向学生讲述"三皇五帝"的故事。通过描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使学生浓厚的兴趣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2 把历史现象同一定的历史背景、环境联系起来。历史现象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遥远的。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把历史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自然、社会环境呈现于学生面前,为学生拓宽了想象的时空,这对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历史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 要善于为学生选择能揭示历史时代的事件本质的历史文献增强叙述的具体性了充实论段说服力。帮助学生增进史实的时代感。例如在上《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这一课时,学生把我国北宋的民族英雄杨业与评书《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继业混为一谈,产生了误会。针对这种情况,我方面据史实介绍杨业的其人其事,分析大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另一方面,我又选择部分历史文献资料向学生讲解,从而有力地论证了杨业这一史实人物的认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读史的积极性,掀起了一股书籍热潮。4 引用适当的诗歌、民谣,以增强叙述的形象性和真实感。(二)注意教学的启发诱导,再现"历史情景",以激励学生自觉地探索问题。1 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提出。应该从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出发,坚持史论统一的原则,抓住教学中的实质问题,利用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持久的学习兴趣。2 利用电教手段,调动视听,创设情景,录音(像)、投影、幻灯等电教手段在各科的日常教学早已广泛应用。然而如何使诸种电教形式为教学做有效的服务,却是人们在一直探讨的问题。在历史课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重新利用音(录音)像(录像、投影、幻灯)手段,再现历史现象产生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及其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感性认识。例如在上《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官渡之战"时,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官渡之战的始末给学生以初步的认识。随后教师可选择表现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的音乐或战斗的呐喊声的录音带,边放录音边详细介绍战争的经过。其间,教师随讲述的不断地变幻投影片。(投影多为教师自制,可将战役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制作成投影。)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目睹刀光剑影激烈的战斗场面,听着老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所做的精采描绘,感到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此举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历史课的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认识、分析历史,对学生加深记忆,增强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3 教师要善于结合现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联系现实是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或已经发展而表现出来的新特征。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4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采取具体措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到"有疑必问"、"几问必解"。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可以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以及必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让学生根据已积累历史知识和教师提供的信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勤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5 "走入历史"挖掘兴趣的深刻性所谓"走入历史"有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进入角色"。不过这一角色是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再现历史现象,历史情景的角色。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体察、认识历史。从而阐述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深入掌握历史知识。挖掘学生兴趣的深刻性的目的欲使学生"走入历史"。教师必须在对教材认识分析、选择适当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教材,加强学生兴趣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北京三中教师朱尔澄在这方面的做法颇具特色。例如她在讲《赤壁之战》时,就孙刘联合抗曹的问题,引出"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历史场面。她让学生扮演群儒与诸葛亮就抗曹问题进行辩论,结论正好是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让学生进入角色,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社会环境。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论据,"具史实以力争"。教师可在论战结束后,将辩论结果加工成系统的结论。此法对于学生不断巩固加深已有的兴趣,提高兴趣的层次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丰富教材内容,扩大知识范围以上介绍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一些方法,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的结果。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巧在用法。教师只有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勇于学习、勇于创新,方能在历史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点击数: 1144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接收回传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对知识的主动探求,这就要求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在课本应用、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加以考虑,使学生更有效地投入学习。 怎样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即他乐意接受,并且能很好地消化它。”吃饭如此,学习历史亦是如此。如果学生对历史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就会缺乏积极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枯燥无味的灌输。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历史又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关键。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呢?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罗曼·罗兰有名言说:“要播撒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同样,要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自身就必须首先对历史具有丰富的情感源泉。这个源泉从哪里来?教师只有平时博览群书,深入挖掘教材,不断研究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博览群书积累知识,不断总结与反思,做到自身具备一桶水的知识功底,才能在教学中融会贯通,继而选准知识兴趣的爆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灌满“一杯水”的目的。 二、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课能不能吸引学生,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导入新课时,一种做法是设置疑点,制造悬念。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如讲“美国内战”时,用“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已经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会再次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国内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影响?”等问题导入,使学生围绕内战爆发的原因、经过、作用、性质、影响等方面,积极参与学习。另一种做法是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这也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讲述必须简洁,否则会有喧宾夺主之感。 三、在教学活动中设疑、质疑,以疑诱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许多历史课教师教学观念落后,采用的是沿袭了多年的“讲—听—背”直线型教学格局。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所谓“黑板、粉笔加嘴皮”,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这种做法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一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产生“厌史”情绪。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在讲课过程中设置疑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一边提出问题,一边启发诱导,要求学生以马克思“怀疑一切”的学习态度为榜样。如讲“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胜利”时,提出疑问:“为什么封建落后的埃塞俄比亚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意大利?”这样,教师不断设置疑云,使学生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激发了课堂情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联系分析,获取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又如讲到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时,设问学生,假如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加上问号,让你用史实说明,你将怎么办?学生陷入思索之中,然后便说出一些自己的理解。这些设疑如石落平潭,波澜迭起,使课堂气氛热烈,引发学生思维开启。 四、有效利用课本上的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使用的教材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精美的印刷、生动的插图、富有趣味性的历史小故事以及探究性问题都让学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利用课文中的这些资源尤其是插图加以渲染,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例如1848年欧洲革命中有一幅《梅特涅夹着尾巴逃跑》的漫画插图。在导入新课中,我先让学生看这幅图,紧接着简短的介绍:“梅特涅是奥地利首相,擅长外交权术,他一贯仇视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在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欧洲舞台上显赫一时,而在1848年革命中却男扮女装仓皇出逃,可见这场革命声势浩大。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爆发的呢?”以此来导入新课。这种简短的插图介绍,传达给学生以1848年欧洲革命规模大,对反动统治打击之深、震动之大的信号。这对整体课文的讲述起到了铺垫作用,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五、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 学生学习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考试,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在历届高考中常出现一些题,我们在学习时应重点抓几方面问题。在讲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节时,我作了这样的交待:①俄国历史上有哪两次改革?对俄国的历史发生了什么影响?②俄国历史上两次改革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哪些内容?这种方法开宗明义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就集中,激起了浓厚兴趣。但在讲授方法上要注意灵活多变,力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产生很强的感召力,使课堂气氛活跃。这样他们就会自主地动脑筋探索知识奥妙,愉快地寻求知识归宿,从而焕发起更高的求知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历史情景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意识打破时空界限再现历史情景,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插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讲《抗日战争》时,播放国歌等。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可以说,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使历史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兴趣的激发,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这样就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对历史产生求知欲,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积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历史的乐趣,真正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学习的愉快。

初中历史文献大全

意大利人德拉·瓦莱传到欧洲

资治通鉴、全球通史和世界通史、中国通史

1472年,一个名叫巴布洛的意大利人在古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游历时,在设拉子附近一些古老寺庙残破不堪的墙壁上,见到了一种奇怪的、从未见过的字体。这些字体几乎都有呈三角形的尖头,在外形上很像钉子,也像打尖用的木楔,有的横卧着,有的则尖头朝上或者朝下,还有的斜放着,看上去像是一只尖利的指甲刻上去的。巴布洛非常诧异。这是文字吗?还是别的什么?他带着这种疑惑回到了意大利。但是,当时没有人对他在西亚的这个发现感兴趣,人们很快淡忘了这件事。欧洲人并不知道,这就是楔形文字。 一百多年后,又有一个意大 利人造访了设拉子,他就是瓦莱。瓦莱比巴布洛要勤奋,他把这些废墟上的字体抄了下来。后来,他在今天伊拉克的古代遗址,又发现了刻在泥板上的这种字体,因此他断定这一定是古代西亚人的文字。瓦莱把他的发现带回了欧洲。他让欧洲人第一次知道了这样一种奇怪的文字。 按这种说法,应该是瓦莱吧

古朴时代或乌鲁克晚期  古朴时代或乌鲁克晚期(约前3500年-前2900年) 。   最古老的几个文字符号来源于公元前第九千年纪到公元前第二千年纪的各种形状刻有条文的筹码,表示绵羊的⊕。距今约3100年的文字成了后来楔形文字的雏形。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苏美尔人用泥板通过图画的形式记录帐目。要读懂乌鲁克时期的古朴文字很困难,但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了复杂的语言积累;当时的楔形文字包含了分类词汇表,将各种符号、字和短语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统一,然后根据主题分为植物、人类定居区、城市、工具、金属及动物若干类。词汇表可能由于地域而不同,但楔形文字的书写保持恒定,有的可以延续千年不变。早王朝时期  早王朝时期(前2900-前2350年)   早王朝时期的楔形文字比乌鲁克时期的古朴文字使用更广泛,两河流域的大多数城市发现了这一时代的泥板书。正是苏美尔人在这一时期首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书写文字。他们还发明了王室书写体,并开始在石碗和权杖上刻写楔形文字,这些坚硬的材料将文字保留至今。在法腊时期,公元前2600年,楔形笔划取代了象形的圆笔划,每一化都有三角形。渐渐的这些符号演化为表意符号,至于那些无法描绘的东西则用任意指定的办法来表达。而且苏美尔人还用它来表示声音,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这就使得许多符号都成为多余。   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已发展为表词音节文字,同声的词往往合用一个字符,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并且使用发音符号代替表意符号。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而且苏美尔语的语言体系相当特别,在文法、字汇及语句构造上自成一系,与后来属于闪米特语系的阿卡德语以及巴比伦语、亚述语有很大差别。 在苏美尔的最早记录中,使用的符号约有两千个左右,但经过600多年的改进,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时,符号的数目已经削减到六百个左右。符号进一步简化,最后演变为楔形刻痕的组合,基本笔划有四种:横、竖、斜和折。这就是楔形文字。起初楔形文字从上而下直写,后来从左而右横写,字形也从直坐变为横卧,转了90度 。   早王朝时期的苏美尔人首创了乌德伽南缀字法,这是最早的编码方法,被后来的楔形文字学者普及使用,并因在埃及象形文字中使用,而为人们熟知。在叙利亚境内的埃布拉,考古学家发现了楔形文字最早的双语现象,此时的王室铭文将苏美尔语翻译为埃布拉语,出土的埃布拉语文献中还包括了第一部字母表,每个字符代表一个发音,由于后来这种文字使用较多,当代学者才得以破译苏美尔语。古阿卡德时期 至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  古阿卡德时期(前2234年-前2154年)至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前2112年-前2004年)。   萨尔贡大帝是闪米特语族的一个分支——阿卡德人,他所建立的阿卡德帝国使用楔形文字书写阿卡德口语,阿卡德人还编有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的双语词典。不过可能在更早的前3000年末期,阿卡德语就已经逐渐取代苏美尔语。阿卡德人在吸收以苏美尔人的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楔形文字体系。后来巴比伦人和亚述人从阿卡德语基础上改良,成为后来的南方巴比伦方言和北方亚述方言。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诞生了美索不达米亚历史的重要文献苏美尔王表,苏美尔的第一部法律《乌尔纳姆法典》也定制于此一时期。伊辛-拉尔萨和古巴比伦时期  伊辛-拉尔萨和古巴比伦时期(前2017年-前1595年)。   前2000年后的500年是苏美尔语言文学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神话、史诗、寓言、王室赞歌。在公元前18世纪的巴比伦时代的阿摩利人和前9世纪-前7世纪的亚述时代都传播者楔形文字。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汉摩拉比法典。在巴比伦,楔形文字已由衍形响衍声过渡,由象形发展到了关联实物的抽象概念,由表示实物或概念变为表示脱离愿意的一定的语音。此时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共有640余个,比苏美尔人的更简化更进步。前第二千纪早期,与南方丰富的资料相比,北方的出土文献较少,但从土耳其出土的古亚述商人的泥板书来看,他们也简化了当时的楔形文字,可能由此推进了文字的普及。中巴比伦时期或喀西特时期  中巴比伦时期或喀西特时期(约前1600年-前1155年)。   巴比伦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更大幅度的发展,书法精美且词汇更加扩大和完备,使得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用了这种文字。从埃及出土阿马尔奈文书来看,前1500年左右,当时这一地区的主要国家,如埃及、赫梯、米坦尼、埃兰、喀西特巴比伦、中期亚述都没试图改变当地的阿卡德语和楔形文字,而且用楔形文字书写的阿卡德语成为当时的外交用语。前二千纪后期,中亚述的国王图书馆出土了丰富的记录,包括来自亚述和巴比伦的各种管理档案;喀西特人的文学遗存不多,但他们创造性的将楔形文字用于经济管理中,被称为“库杜如(kudurru)”的方式;这些材料给学者们的研究带来全面的资料。新亚述时期  新亚述时期 (前9世纪-前7世纪)。   再晚些的亚述帝国时期常用比划精简到300多个,国王亚述巴尼帕(Ashurbanipa1,前668一前627在位)在首都尼尼微建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型图书馆,收藏大量泥板图书,亚述巴尼帕本人也能读出最复杂的楔形文字铭文。有不少泥板记录和解释了反常的天文现象,国王周围有许多精通楔形文字在专家和学者,他们的任务是预测国王和国家的威胁。王国范围内的日常交流是新亚述语,但文学作品流行的是巴比伦方言。在此情况下第一次出现了注释,它们被用来解释词或短语,并发展了不同传统流派间的联系。亚述楔形文字,词汇被扩展了,书法也变得更精美。此时亚述人用的楔形文字共有570个,其中300为常用字。后期亚述楔形文字实际上已经逐渐演变成了音节文字了。新巴比伦时期及后期  新巴比伦时期(前625年-前539年)及后期。   尼尼微陷落后,在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中,王室和百姓中仍旧使用楔形文字。前539年,波斯征服巴比伦王国后也从后者那里学用了楔形文字。由于波斯帝国征服版图极端扩大,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需求,于是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改变为较方便使用的字母文字 。公元前一千纪开始时,阿拉米亚语作为批注,出现在楔形文字的泥板书上。经过公元前一千纪,阿拉米亚语逐步取代了阿卡德语,成为该地区的国际语言,后来它先是被希腊语所取代,再被阿拉伯语取代。直到希腊时代,由腓尼基商人在埃及象形文字基础上发明了腓尼基字母文字,从此字母文字走上历史舞台,逐渐成为西方主流。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的时间长达三千年,现今发现的最后一片楔形文字的泥板是公元后75年的遗物,此后的楔形文字再也无人知晓。

初中历史文献大全网站

我想你可以连接下我的QQ空间吧我是历史专业的学生 我喜欢历史学 更希望和你互动探讨更多的历史话题

中国文物之门

意大利人德拉·瓦莱传到欧洲

1472年,一个名叫巴布洛的意大利人在古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游历时,在设拉子附近一些古老寺庙残破不堪的墙壁上,见到了一种奇怪的、从未见过的字体。这些字体几乎都有呈三角形的尖头,在外形上很像钉子,也像打尖用的木楔,有的横卧着,有的则尖头朝上或者朝下,还有的斜放着,看上去像是一只尖利的指甲刻上去的。巴布洛非常诧异。这是文字吗?还是别的什么?他带着这种疑惑回到了意大利。但是,当时没有人对他在西亚的这个发现感兴趣,人们很快淡忘了这件事。欧洲人并不知道,这就是楔形文字。 一百多年后,又有一个意大 利人造访了设拉子,他就是瓦莱。瓦莱比巴布洛要勤奋,他把这些废墟上的字体抄了下来。后来,他在今天伊拉克的古代遗址,又发现了刻在泥板上的这种字体,因此他断定这一定是古代西亚人的文字。瓦莱把他的发现带回了欧洲。他让欧洲人第一次知道了这样一种奇怪的文字。 按这种说法,应该是瓦莱吧

初中历史文献大全人教版

改革

着急用吗,费用是不是得商量一下

初三:初三世界历史复习提纲文艺复兴时间:14世纪前后地点:意大利原因:最早出现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实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人物、成就:但丁[意大利]诗人(《神曲》)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大师(《最后的晚餐》、《蒙娜利莎》)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巨匠(《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利叶》)意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新航路开辟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经济的出现过程:(1)1487年,葡萄牙的迪亚士从葡萄牙往东航行,到达好望角。(2)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人)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到达美洲。(3)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葡萄牙支持)到达印度等地(4)1519—1522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完成了环球航行。影响:(1)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对世界影响)……(2)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影响)(3)资本主义市场开始形成 (4)证明了地圆学说 (同学补充,非重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新兴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时间:1640—1688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的召开领导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文献:《权利法案》(革命后颁布)结果: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产阶级扫清了障碍,推动了世界的历史进程。革命特点:时间长、过程曲折、妥协(不彻底) 美国独立战争原因:(1)英国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做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2)殖民地人民强烈不满,反抗情绪日益高涨。(3)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原因)时间:1775—1783开始标志:来克星顿枪声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领导者: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主结束标志: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文献:《独立宣言》(革命中颁布)《美国宪法》(革命后颁布)结果:建立了联邦制资本主义国家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1)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2)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1)战争的正义性(2)人民群众积极参战(3)法国、荷兰等国的支援(4)华盛顿等人的正确领导和灵活的战术 法国大革命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间:1789—1815开始标志:1789年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攻占巴士底狱导火线:三级会议召开爆发标志:领导者:资产阶级结束标志:1794年4月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文献:人权宣言(革命中颁布)《法典》(革命后颁布)结果: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拿破仑在革命后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革命特点:(1)过程艰难曲折(2)革命最彻底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840年前后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的发明特征: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广泛英雄,人类进入“蒸汽世代”(注意蒸汽的“汽”与电气的“气”的区别)理论指导:牛顿力学成就:(1)机器的发明与制造:绵纺织业——冶金——采矿(2)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3)交通工具的创造:轮船、火车(4)新能源:煤炭影响:(1)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2)生产关系:改变了社会面貌;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斗争尖锐(3)国际格局: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重点!)新兴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 7.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①宪章运动:原因:19世纪三、四十年代,广大工人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积极进行斗争。时间:1836—1848内容: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特点: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影响:(1)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2)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3)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②《共产党宣言》时间:1848年起草者:马克思、恩格斯内容:《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影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③巴黎公社背景:(1)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2)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3)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影响:(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根本原因:奴隶制的存在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缺乏生产力)核心矛盾: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时间:1861—1865战争目的:维护国家统一领导者:美国总统林肯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革命中颁布) 作用:调动了人民群众,特别是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使战争局面开始有利于北方,为北方取胜创造了条件性质: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影响: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北方胜利的原因:(1)内战中,北方政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支持。(2)北方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顺应了历史潮流。(3)北方政府维护国家的统一,具有正义性。资产阶级统治的扩大和巩固①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农奴制。(1)由于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奴境况十分悲惨,暴动频繁。时间:1861年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统治。领导人物:亚历山大二世内容:(1)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2)农奴在获得“解放”是,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影响:(1)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这次改革虽然流下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②日本明治维新背景:(1)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实际权利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2)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3)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并取得成功。时间:1868年人物:明治天皇、中下级武士内容:(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影响:(1)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2)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比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都是在国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后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成为两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改革后实力增强,开始对外扩张。★19世纪中期,美、日、俄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各自通过什么途径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美国——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日本——幕府统治危机;俄国——农奴制危机。解决途径:(1)美国通过1861年—1865年的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2)日本经过武装倒幕斗争,建立了明治天皇政府,并于1868年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3)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资产阶级改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标志: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特征: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和生活领域,电力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注意蒸汽的“汽”与电气的“气”的区别)理论指导: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成就:(1)电力的广泛使用:“发明大王”爱迪生(美国)研制耐用碳丝灯泡(2)新机器的创制:“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德国)设计出内燃机,带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汽车和飞机;电报、电话的发明(3)新能源:石油影响:(1)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关系: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注意即帝国主义过度(3)国际格局: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资本主义制度已牢牢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导致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新兴工业部门:电力、化工、汽车、航空★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对于生产的影响不如第二次显著,新技术的发明主体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是有才能的技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现往往直接导致技术发明。(2)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心在轻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重心转移到重工业,如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3)第二次工业革命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不仅有能源动力革新,且扩展到材料、信息和动力技术的全面革新。(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心主要在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德国和美国成为相对中心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时间:1914—1918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主要参与国家:英国、法国、俄国(于10月革命后退出)——三国协约;德国、意大利(后加入协约国作战)、奥匈帝国——三国同盟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结果:德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影响:(1)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3)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苏维埃俄国(4)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五四运动)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以外) ——接九下——俄国十月革命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领导者:列宁意义:(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2)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注意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国)★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相同点:领导力量基本相同,都是由布尔仁政什维克党领导的。不同点:反对对象不同,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革命性质不同,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产生的结果不同:二月革命后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进行对外参加一战,对内镇压人民的政策,而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保卫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有严重的弊端:(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总之,从长远来看,它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如何形成的:(1)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定了《凡尔赛和约》。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定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2)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在美国的倡议下,美、英、法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和法西斯的发展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表现: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部门的危机;从1929年到1933年共5个年头;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总额缩减了2/3。影响:(1)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人大量失业,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2)垄断资本家为保持价格,维持利润的,宁愿大量销毁产品,生产受到严重破坏。(3)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罗斯福新政时间:1933年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措施: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个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影响:①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1)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2)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4)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明显增强。②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德国法西斯的发展(1)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2)解散了一切工会,取缔了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3)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4)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5)德国法西斯政权还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6)对外疯狂扩军备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范围:全球各地的30多个国家开始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慕尼黑阴谋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捷方必须在十天之内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影响:它使法西斯国家特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绥靖政策含义: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些侵略活动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它们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它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人们把这种政策称为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想顶峰。影响: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特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二战开始和扩大(1)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1940年四五月间,德军又向欧洲西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英国也遭到了德国飞机的猛烈轰炸。(3)1941年6月德军掉头向东,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4)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都被卷入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之中。★二战的转折点(1)1942年7月-1943年2月,俄国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德国军队的闪击战失败。反法西斯国家由防守转为进攻(2)1942年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的形式(3)1942年,英美军队在北非了阿拉曼击溃了德意军队。不久,意大利投降(4)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5)1945年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文艺复兴时间:14世纪前后地点:意大利原因:最早出现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实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人物、成就:但丁[意大利]诗人(《神曲》)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大师(《最后的晚餐》、《蒙娜利莎》)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巨匠(《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利叶》)意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新航路开辟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经济的出现过程:(1)1487年,葡萄牙的迪亚士从葡萄牙往东航行,到达好望角。(2)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人)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到达美洲。(3)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葡萄牙支持)到达印度等地(4)1519—1522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完成了环球航行。影响:(1)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对世界影响)……(2)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影响)(3)资本主义市场开始形成 (4)证明了地圆学说 (同学补充,非重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新兴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时间:1640—1688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的召开领导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文献:《权利法案》(革命后颁布)结果: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产阶级扫清了障碍,推动了世界的历史进程。革命特点:时间长、过程曲折、妥协(不彻底) 美国独立战争原因:(1)英国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做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2)殖民地人民强烈不满,反抗情绪日益高涨。(3)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原因)时间:1775—1783开始标志:来克星顿枪声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领导者: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主结束标志: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文献:《独立宣言》(革命中颁布)《美国宪法》(革命后颁布)结果:建立了联邦制资本主义国家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1)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2)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1)战争的正义性(2)人民群众积极参战(3)法国、荷兰等国的支援(4)华盛顿等人的正确领导和灵活的战术 法国大革命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间:1789—1815开始标志:1789年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攻占巴士底狱导火线:三级会议召开爆发标志:领导者:资产阶级结束标志:1794年4月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文献:人权宣言(革命中颁布)《法典》(革命后颁布)结果: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拿破仑在革命后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革命特点:(1)过程艰难曲折(2)革命最彻底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840年前后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的发明特征: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广泛英雄,人类进入“蒸汽世代”(注意蒸汽的“汽”与电气的“气”的区别)理论指导:牛顿力学成就:(1)机器的发明与制造:绵纺织业——冶金——采矿(2)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3)交通工具的创造:轮船、火车(4)新能源:煤炭影响:(1)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2)生产关系:改变了社会面貌;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斗争尖锐(3)国际格局: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重点!)新兴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 7.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①宪章运动:原因:19世纪三、四十年代,广大工人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积极进行斗争。时间:1836—1848内容: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特点: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影响:(1)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2)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3)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②《共产党宣言》时间:1848年起草者:马克思、恩格斯内容:《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影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③巴黎公社背景:(1)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2)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3)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影响:(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根本原因:奴隶制的存在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缺乏生产力)核心矛盾: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时间:1861—1865战争目的:维护国家统一领导者:美国总统林肯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革命中颁布) 作用:调动了人民群众,特别是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使战争局面开始有利于北方,为北方取胜创造了条件性质: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影响: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北方胜利的原因:(1)内战中,北方政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支持。(2)北方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顺应了历史潮流。(3)北方政府维护国家的统一,具有正义性。资产阶级统治的扩大和巩固①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农奴制。(1)由于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奴境况十分悲惨,暴动频繁。时间:1861年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统治。领导人物:亚历山大二世内容:(1)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2)农奴在获得“解放”是,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影响:(1)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这次改革虽然流下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②日本明治维新背景:(1)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实际权利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2)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3)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并取得成功。时间:1868年人物:明治天皇、中下级武士内容:(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影响:(1)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2)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比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都是在国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后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成为两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改革后实力增强,开始对外扩张。★19世纪中期,美、日、俄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各自通过什么途径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美国——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日本——幕府统治危机;俄国——农奴制危机。解决途径:(1)美国通过1861年—1865年的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2)日本经过武装倒幕斗争,建立了明治天皇政府,并于1868年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3)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资产阶级改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标志: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特征: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和生活领域,电力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注意蒸汽的“汽”与电气的“气”的区别)理论指导: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成就:(1)电力的广泛使用:“发明大王”爱迪生(美国)研制耐用碳丝灯泡(2)新机器的创制:“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德国)设计出内燃机,带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汽车和飞机;电报、电话的发明(3)新能源:石油影响:(1)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关系: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注意即帝国主义过度(3)国际格局: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资本主义制度已牢牢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导致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新兴工业部门:电力、化工、汽车、航空★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对于生产的影响不如第二次显著,新技术的发明主体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是有才能的技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现往往直接导致技术发明。(2)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心在轻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重心转移到重工业,如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3)第二次工业革命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不仅有能源动力革新,且扩展到材料、信息和动力技术的全面革新。(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心主要在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德国和美国成为相对中心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时间:1914—1918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主要参与国家:英国、法国、俄国(于10月革命后退出)——三国协约;德国、意大利(后加入协约国作战)、奥匈帝国——三国同盟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结果:德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影响:(1)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3)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苏维埃俄国(4)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五四运动)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以外) ——接九下——俄国十月革命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领导者:列宁意义:(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2)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注意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国)★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相同点:领导力量基本相同,都是由布尔仁政什维克党领导的。不同点:反对对象不同,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革命性质不同,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产生的结果不同:二月革命后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进行对外参加一战,对内镇压人民的政策,而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保卫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有严重的弊端:(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总之,从长远来看,它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如何形成的:(1)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定了《凡尔赛和约》。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定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2)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在美国的倡议下,美、英、法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和法西斯的发展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表现: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部门的危机;从1929年到1933年共5个年头;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总额缩减了2/3。影响:(1)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人大量失业,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2)垄断资本家为保持价格,维持利润的,宁愿大量销毁产品,生产受到严重破坏。(3)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罗斯福新政时间:1933年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措施: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个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影响:①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1)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2)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4)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明显增强。②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德国法西斯的发展(1)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2)解散了一切工会,取缔了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3)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4)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5)德国法西斯政权还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6)对外疯狂扩军备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范围:全球各地的30多个国家开始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慕尼黑阴谋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捷方必须在十天之内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影响:它使法西斯国家特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绥靖政策含义: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些侵略活动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它们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它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人们把这种政策称为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想顶峰。影响: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特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二战开始和扩大(1)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1940年四五月间,德军又向欧洲西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英国也遭到了德国飞机的猛烈轰炸。(3)1941年6月德军掉头向东,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4)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都被卷入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之中。★二战的转折点(1)1942年7月-1943年2月,俄国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德国军队的闪击战失败。反法西斯国家由防守转为进攻(2)1942年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的形式(3)1942年,英美军队在北非了阿拉曼击溃了德意军队。不久,意大利投降(4)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5)1945年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二战的影响:(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2)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社会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3)打击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民主性质:反法西斯国家的正义战争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全文下载

睡会觉紧急集合哥哥很健康舅舅家女兵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脚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元杂剧作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作的剧本至少在五六百种以上,保留到现在的也还有一百五十多种。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描写一个善良无辜的童养媳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和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的坚强意志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马致远的《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通过描写王昭君为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大臣的腐败无能,对元代的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时的统治者给予辛辣的嘲讽。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  提取码: qe5g 《中国通史》是由广电总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监制指导,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撰稿,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拍摄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

《京剧谈往录》介绍大师们的,非常好

  • 索引序列
  • 初中历史文献大全下载
  • 初中历史文献大全
  • 初中历史文献大全网站
  • 初中历史文献大全人教版
  •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全文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