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程朱理学论文

程朱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

程朱理学论文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程朱理学,简称理学,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学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纷扰扰纵横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贤(儒家最高修为者,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麼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他还认为,由於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 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继后有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这种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元朝及其后的朝代中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研究理学的学者称为“理学家”。 理学初起於北宋、盛极於南宋与元、明时代,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没落。它是宋朝以后才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儒学思想,除了传统儒学的自身更张和社会形势所迫之外,还与大量融入了佛老思想。宋明以降,著名理学名家有: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朱熹、吕祖谦、陆九渊、杨简、真德秀、魏了翁、许衡、吴澄、曹端、薛瑄、吴与弼、邱浚、陈献章、王守仁、王艮、刘宗周……等。 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在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独尊於一家。但是南宋的朱熹却完成了新儒学的改革。朱熹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董仲舒阴阳五行,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学高度一元化的哲学和道家无为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地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儒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短处被克服了。这使佛、道等学说再也不会动摇它了。宋以后七百年间,理学一直被奉为正统,与宗法体制十分的适应。 发展 朱熹将儒家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其成为儒家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一提到理学,人们马上会想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在理学发达之前,“仁”是儒家中心思想,虽然是一种有等级尊卑的爱,但“仁”是以人性为基础。虽然传统儒学也主张孝道和贞洁,但其禁欲的色彩并不浓厚。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以后,已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二程说:“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并称:“无人欲即皆天理”。朱熹用饮食为例阐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在宋朝以后,中国很少再出现像李白这样“狂歌五柳前”的诗人了。 程颐严肃刚正,神圣不可侵犯,甚至不通人情,实为后世所见的“道学脸孔”。在妇女贞操方面,程颐认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有人问程颐先生曰:「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乎哉?」,程颐则提出「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作为衡量贤媛淑女的标准。他们的好后学朱熹(1130—1200)在〈与陈师中书〉也同意这样的说法:「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主张妇女“从一而终”、压抑“人欲”。 程朱理学反对佛道的虚无主义,认为它忽略了伦理道德秩序,但同时又从道家思想里借鉴了许多关於道的论述,作为儒家形上哲学体系的材料。其实这正是儒家经典《大学》所谓“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具体表现。 朱熹的思想体系博大精微,教人的方法也较为平易近人,因此能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朱子是继孔子后,儒学集大成者。他的许多著作都是下细功夫的。他与吕祖谦共同编撰了一本著作《近思录》作为理解四子书(指周,二程,张))的阶梯,而他认为四子书是通往五经的阶梯,《近思录》曾为后世儒生必读。 继朱熹之后,明朝大儒王阳明(王守仁)将儒家思想再次推向了另一个极致--心学。 清朝以后,“反理学”的态势一度形成。颜元此后力反程朱的守静与虚学,痛斥朱熹是“满口胡说”、“自欺欺世”,“程朱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他深感“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他说:「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做弱人病人无用人,皆晦庵(朱熹)为之也!」在五四之后,知识份子极力破除“吃人的礼教”,甚至对理学有一致的观点,中国的衰落自宋开始,其中尤为一致的是,朱熹的理学是所有这些衰落的罪魁祸首。 条目 讨论 编辑本页 历史 不转换 简体 繁 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河南程氏遗书》。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河南程氏遗书》。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00年至1949年。在这五十年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多以人物个案为主。最早研究二程的论文有两不的《程伊川之宇宙观》(1921年),最早研究朱熹的论文有程南园的《与友人论朱陆书第四》(1915年)此时也有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著作问世,其中都有关于北宋“五子”、朱熹及其后学思想的论述,但人物个案研究的专著很少。最早的中国哲学史的专著为1915年出版的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该书以简洁的笔法对道学(理学)的渊源作了追溯,并分述了周濂溪、邵康节、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程门诸子、朱晦庵、朱子门人之学。吕思勉的《理学纲要》(1931年)可以说是较早的一本断代哲学史论著。在该书中,吕思勉同谢无量一样认为“宋学长河,当推安定(胡瑗)、泰山(孙复)、徂徕(石介)”,但宋儒言哲学之首出者则为周濂溪。吕思勉对明道伊川之学,有独到见解,认为洛学中之明道伊川,性质本有区别,学于其门者,亦因性之所近,所得各有不同。对晦庵之学,吕思勉的论述亦较恳切,认为其哲学思想则未有出于周、张、二程之外者,不过研究更为入细,发挥更为透辟,因此,朱子非宋学之创造家,而是宋学之集大成者。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亦对程朱一派道学作了详述。陈寅恪先生在审查此书时所作的《审查报告》对此书的评价颇中肯,认为此书于朱子之学多有发明。此时,中国哲学史方面的著作还有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通论》(1936年)。虽然此间对程朱理学的研究业已基本展开,但大多只是从总体上阐述,并且对诸多问题的解析还不够明确,故把这一时期的程朱理学研究称为开创期。 第二个时期:从1950年至1965年。此间研究程朱理学的文章著作基本上都采用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划分的方法,普遍认为程朱代表了客观唯心主义学说。这段时间出版的有关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著作大致有杨荣国的《简明中国思想史》(1952年)、侯外庐等人的《中国思想通史》(1959年)、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1964年)等,其中都有专门章节分述程朱之学。此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亦有一些,其中专门研究二程的论文有两篇,研究朱熹的大致有十四篇。这些论著中的绝大多数对程朱理学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们的哲学思想和他们的政治立场相应,是极端反动的。朱熹的哲学在历史上的作用只是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起了一种刺激的作用,但如果对朱熹哲学没有批判、没有认识,就不能起到刺激唯物主义发展的作用,反而会起破坏作用。当然,亦有学者对程朱理学有肯定的一面,认为程朱的哲学思想中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认为这是二程哲学体系中的合理思想。但从总体上认定二程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从总体上说,此间对程朱理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北宋“五子”及朱熹等几个主要人物上,对程门及朱门后学则研究较少。虽然此时是以唯物唯心的方法进行研究读到,但相对于第一个时期,对问题的研究已相对深入了些。因为方法论上的偏差,故这一时期只能称作探索期 第三个时期:从1966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深受“唯心主义等于反动保守”之公式的影响,故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不断升温。这段时间研究二程的著作有批判文集一本,二程言论选批一本,分别为《程颢程颐及其思想批判》(1974年)、《程颢程颐言论选批》(1975年)。研究朱熹的论文大致有54篇。“文革”期间,对程朱理学批判的主要内容是把程朱放在儒法斗争史上,作为法家对立面的反动儒家人物而加以批判。另外还批判程颐要寡妇守节而带来的“贞节杀人不见血”的后果。总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程朱理学甚至整个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可谓百花凋残、野草满径,所以这一时期只能称为挫折期。 第四个时期:从1977年至20世纪末。此间程朱理学研究真正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不仅与程朱理学相关的宋明理学断代哲学史的研究愈加深入,而且人物个案研究也得到了发展,大量的论文及专著问世,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朱子理学论文

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河南程氏遗书》。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00年至1949年。在这五十年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多以人物个案为主。最早研究二程的论文有两不的《程伊川之宇宙观》(1921年),最早研究朱熹的论文有程南园的《与友人论朱陆书第四》(1915年)此时也有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著作问世,其中都有关于北宋“五子”、朱熹及其后学思想的论述,但人物个案研究的专著很少。最早的中国哲学史的专著为1915年出版的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该书以简洁的笔法对道学(理学)的渊源作了追溯,并分述了周濂溪、邵康节、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程门诸子、朱晦庵、朱子门人之学。吕思勉的《理学纲要》(1931年)可以说是较早的一本断代哲学史论著。在该书中,吕思勉同谢无量一样认为“宋学长河,当推安定(胡瑗)、泰山(孙复)、徂徕(石介)”,但宋儒言哲学之首出者则为周濂溪。吕思勉对明道伊川之学,有独到见解,认为洛学中之明道伊川,性质本有区别,学于其门者,亦因性之所近,所得各有不同。对晦庵之学,吕思勉的论述亦较恳切,认为其哲学思想则未有出于周、张、二程之外者,不过研究更为入细,发挥更为透辟,因此,朱子非宋学之创造家,而是宋学之集大成者。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亦对程朱一派道学作了详述。陈寅恪先生在审查此书时所作的《审查报告》对此书的评价颇中肯,认为此书于朱子之学多有发明。此时,中国哲学史方面的著作还有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通论》(1936年)。虽然此间对程朱理学的研究业已基本展开,但大多只是从总体上阐述,并且对诸多问题的解析还不够明确,故把这一时期的程朱理学研究称为开创期。 第二个时期:从1950年至1965年。此间研究程朱理学的文章著作基本上都采用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划分的方法,普遍认为程朱代表了客观唯心主义学说。这段时间出版的有关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著作大致有杨荣国的《简明中国思想史》(1952年)、侯外庐等人的《中国思想通史》(1959年)、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1964年)等,其中都有专门章节分述程朱之学。此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亦有一些,其中专门研究二程的论文有两篇,研究朱熹的大致有十四篇。这些论著中的绝大多数对程朱理学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们的哲学思想和他们的政治立场相应,是极端反动的。朱熹的哲学在历史上的作用只是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起了一种刺激的作用,但如果对朱熹哲学没有批判、没有认识,就不能起到刺激唯物主义发展的作用,反而会起破坏作用。当然,亦有学者对程朱理学有肯定的一面,认为程朱的哲学思想中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认为这是二程哲学体系中的合理思想。但从总体上认定二程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从总体上说,此间对程朱理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北宋“五子”及朱熹等几个主要人物上,对程门及朱门后学则研究较少。虽然此时是以唯物唯心的方法进行研究读到,但相对于第一个时期,对问题的研究已相对深入了些。因为方法论上的偏差,故这一时期只能称作探索期 第三个时期:从1966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深受“唯心主义等于反动保守”之公式的影响,故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不断升温。这段时间研究二程的著作有批判文集一本,二程言论选批一本,分别为《程颢程颐及其思想批判》(1974年)、《程颢程颐言论选批》(1975年)。研究朱熹的论文大致有54篇。“文革”期间,对程朱理学批判的主要内容是把程朱放在儒法斗争史上,作为法家对立面的反动儒家人物而加以批判。另外还批判程颐要寡妇守节而带来的“贞节杀人不见血”的后果。总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程朱理学甚至整个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可谓百花凋残、野草满径,所以这一时期只能称为挫折期。 第四个时期:从1977年至20世纪末。此间程朱理学研究真正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不仅与程朱理学相关的宋明理学断代哲学史的研究愈加深入,而且人物个案研究也得到了发展,大量的论文及专著问世,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法则。自然界和社会运动是天理流行,是阴阳消长的气化运行。“时所以有古今风气人物之异,何也?气有淳漓,自然之理……气亦盛衰故也。” (《程氏遗书》卷十五)他以“理”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社会作深层次的概括,把人类社会作为宇宙总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求理”思维的特征之一,是通天通地、贯古贯今。他用“理气”说,贯通天人古今,以天理流行的情况作为划分历史的依据。把中国历史划分成两个阶段,即三代和三代以后。他说:三代天理流行,汉唐人欲横流。他认为对历史起兴衰作用的是天理。“理”是封建纲常名分,是以许多理学家、史学家也从这样角度谈历史的兴衰,以“理”总结兴亡得失。司光马认为维持纲常名分的等级制度,是使“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的根本办法。欧阳修也以“道”与“理”来谈历史的盛衰。他认为“道”高于万事万物,通过“理”支配世界上的万物。认为支配社会兴衰治乱的是“人理”,即封建的纲常伦理。他说:“礼义,冶人之大法;廉耻,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听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杂传》)认为维持纲常伦理道德,为一个社会兴盛的关键。他以“理”的观点来概括纲常伦理,认为社会的兴衰治乱为“理”所支配。 而于理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气”,是从属于“理”,与理相对而言,朱子有关“理气”说,在《语类》中先后有这样的表述: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原注: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 ) 先有个天理了,却有气;气积为质,而性具焉。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或问:必有是理,然有是气如何?曰:此本无先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气则为金木水火,理则为仁义礼智。又问:理在气中,发见处如何?曰: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着。 从以上有关理气的各条,可得如下之概念:1)理气先后的问题:理与气本无先后可言,理论上理在先,气在后。实际上,理从来离不开气,没有气,理就无所附着。2)理是“形而上之气”,是“无形之气”。3)理与气非一非二,不即不离。“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理自理,气自气,本不可相混。然理与气又相互依存,不可分开。说一非一,说二非二;既不相即,亦不相离。 朱子《语类》首卷即列理气之说,可见其重要性!说道朱子的思想应当先说“理气”问题,然后再论“性情心意”等问题。由“理气”说入门,而后可以贯通太极、阴阳、道器、体会、动静等观念;由“心性情意”说入手,也可以贯通天性、气质、天理、人欲、已发、未发、中和等观念。 综上所述,理是根本,气从属于理,所谓“理乘气”。因此,理气是统一的,从而形成理学上的一元论观点。但这个一元论是唯心的,形而上的。

朱子语类论文

不要写议论文,中学生很难写好,一般只有基础分,即使到了高中也一样,记叙文更有优势。

四六话二卷 宋王銍撰 百川学海本四六谈尘一卷 宋谢伋撰 百川学海本容斋四六丛谈一卷 宋洪迈撰 学海类编本云庄四六余话一卷 宋杨困道撰 宋刊本文则一卷 宋陈騤撰 台州丛书本朱子语类·论文一卷 宋朱熹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古文关键·看古文要法一卷 宋吕祖谦撰 金华丛书本习学记言序目·皇朝文鉴四卷 宋叶适撰 清光绪刊本仕学规范·作文四卷 宋张鎡撰 宋刊本余师录四卷 宋王正德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履斋示儿编· 文说三卷 宋孙奕撰 知不足斋丛书本过庭录一卷 宋楼昉撰 说郛涵芬楼本崇古文诀评文一卷 宋楼昉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怀古录一卷 宋陈模撰 明钞本荆溪林下偶谈四卷 宋吴子良撰 盼万历刊本黄氏日抄· 读文集十卷 宋黄震撰 清乾隆刊本玉海·辞学指南四卷 宋王应麟撰 浙江书局本文章轨范评文一卷 宋谢枋得撰 明刊本论学绳尺·行文要法一卷 宋魏天应撰 明刊本浩然斋雅谈评文一卷 宋周密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辨四卷 金王若虚撰 四部丛刊yy旧钞本文章精义一卷 元李淦撰 元至顺刊本修辞鉴衡评文一卷 元王构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章欧冶《文筌》八卷附古文矜式等 一兀陈绎曾撰 日本元禄元年刊本文说一卷 元陈绎曾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金石例十卷 元潘昂霄撰 清乾隆刊本作义要诀一卷 元倪士毅撰 十万卷楼丛书本东坡文谈绿一卷 元陈秀明撰 学海类编本文原一卷 明宋濂撰 学海类编本文式二卷 明曾鼎撰 日本内阁文库旧钞本文章辨体序说 明吴讷撰 明嘉靖刊本震泽长语·文章一卷 明王鏊撰 明刊本升庵集·论文一卷 明杨慎撰 明万历刊本文脉三卷 明王文禄撰 百陵学山本归震川先生论文章体则一卷 明归有光撰 清嘉庆刊本:四友斋丛说·论文一卷 明何良俊撰 明万历刊本荆川稗编·文章杂论二卷 明唐顺之撰 明万历刊本唐宋八大家文钞评文一卷 明茅坤撰 明万历刊本文体明辨序说 明徐师曾撰 明万历刊本文章一贯二卷 明高琦撰 日本宽永二十一年刊本文评一卷 明王世贞撰 学海类编本文章九命一卷 明王世贞撰 日本元文二年刊本 论学须知一卷 明庄一兀臣撰 清钞本行文须知一卷 明庄元臣撰 清钞本文诀一卷 明庄元臣撰 清钞本由拳集·文论一卷 明屠隆撰 明万历刊本文章四题一卷 明屠隆撰 明万历刊本言文三卷 明谭浚撰 明莴历刊本画禅室随笔·评文一卷 明董其昌撰 清乾隆刊本杜氏文谱三卷 明杜浚撰 明刊本文坛列俎评文一卷 明汪廷讷撰 明万历刊本文字法三十五则一卷 明李腾芳撰 清光绪刊本文章缘起注 梁任防撰 明陈懋仁注 学海类编本续文章缘起 明陈懋仁撰 学海类编本举业素语一卷 明陈龙正撰 槜李遣书本文通三十卷闰一卷 明朱荃宰撰 明天启刊本澜堂夕话一卷 明张次仲撰 明崇祯刊本古今文评一卷 明王守谦撰 日本享保十三年刊本书文式·文式二卷 明左培撰 日本享保三年刊本 金石要例附论文管见二卷 清黄宗羲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章薪火一卷 清方以智撰 昭代丛书《道光》本日知录论文一卷 清顾炎武撰 清道光刊本救文格论一卷 清顾炎武撰 清康熙刊本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一卷 清王夫之撰 清同治刊本论文杂语二种 清徐枋撰 四部丛刊本万青阁文训一卷 清赵吉士撰 清康熙刊本吕晚邨先生论文汇钞 清吕留良撰 清康熙刊本论学三说·文说一卷 清黄舆坚撰 学海类编本读书作文谱十二卷 清唐彪撰 清嘉庆刊本伯子论文一卷 清魏际瑞撰 昭代丛书《道光》本日绿论文一卷 清魏禧撰 昭代丛书《道光》本铁立文起二十二卷 清王之绩撰 清康熙刊本更定文章九命一卷 清王阵撰 昭代丛书《道光》本规斋论文六卷 清张谦宜撰 清乾隆刊本古文约选评文一卷 清方苞撰 清同治刊本秋山论文 古文辞禁 清李绂撰 清乾隆刊本文颂一卷 清马荣祖撰 昭代丛书《道光》本操觚十六观一卷 清陈鉴撰 清康熙刊檀几丛书本论文四则一卷 清杨绳武撰 昭代丛书《道光》本菜根堂论文一卷 清夏力恕撰 清刊本西圃文说三卷 清田同之撰 清乾隆刊本论文偶记一卷 清刘大櫆撰 清道光刊逊敏堂丛书本援鹑堂笔记·文史谈艺一卷 清姚范撰 清道光刊本经书巵言一卷 清范泰恒撰 昭代丛书《道光》本惺斋论文一卷 清王元启撰 清乾隆刊本古文一隅评文二卷 清朱宗洛撰 清光绪刊本 四六丛话三十三卷 清孙梅撰 清光绪刊本文说三则一卷 清焦循撰 清道光刊本初月楼古文绪论一卷 清吴德旋撰 吕璜整理 常州先哲遗书后编本丈谈一卷 清张秉直撰 清道光刊青照楼丛书本四书文法摘要 清李元春撰 清道光刊青照楼丛书本朱梅崖文谱 清朱仕琇撰 徐经辑 清光绪刊本退庵论文一卷 清梁章巨撰 清道光刊本 艺舟双楫·论文四卷 清包世臣撰 清光绪刊本文法心传二卷 清曹宫撰 清咸丰刊本读文笔得一卷 清黄本骥撰 清光绪刊本睿吾楼文话十六卷 清叶元垲撰 清道光刊本呜原堂论文二卷 清曾国藩撰 清同治刊本艺概·文概一卷 清刘熙载撰 清同治刊本游艺约言一卷 清刘熙载撰 清光绪刊本文品一卷 清许奉恩撰 一九三O年刊文品汇钞本论文章本原三卷 清方宗诚撰 清光绪刊本读文杂记一卷 清方宗诚撰 清光绪刊本论文蒭说一卷 清朱景昭撰 一九三一一年刊本论文集要四卷 清薛福成撰 一九二八年刊文学津梁本盋山谈艺录一卷 清顾云撰 清宣统刊本缙山书院文话四卷 清孙万春撰 清光绪刊本古文方三种 清何家琪撰 一九一五年龙觜山馆本香草谈文一卷 清于鬯撰旧钞本 藻川堂谭艺一卷 清邓绎撰 清光绪刊本论文连珠一卷 清唐才常撰 一九二二年刊古今文艺丛书本四家纂文叙录汇编四卷 清胡念修撰 清光绪刊本文章释一卷 清王兆芳撰 清光绪刊本春觉斋论文 林纡撰 一九二八年北京都门印书局本韩柳文研究法 林纡撰 一九一四年商务印书馆本文微 林纡撰 一九二五年刊本涵芬楼文谈 吴曾祺撰 一九一一年商务印书馆本石遣室论文五卷 陈衍撰晦堂文钥一卷 陈澹然撰一九三六年刊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丛书本一九三二年刊晦堂丛着本文宪例言一卷 陈澹然撰 一九三二年刊晦堂丛着本文学研究法四卷 姚永朴撰 一九二八年商务印书馆本 古今文派述略 陈康黼撰 一九三六年刊四明丛书本国文大义二卷 唐文治撰 一九二O年无锡国学专修馆本国文经纬贯通大义八卷 唐文治撰 一九二五年无锡国学专修馆本文学讲义一卷 唐文治撰 唐氏自印本论文琐言一卷 章廷华撰 一九一四年刊沧粟斋丛刻本六朝丽指一卷 孙德谦撰 一九三二年四益宦刊奉汉文典·文章典四卷 来裕恂撰 一九O六年商务印书馆本文章学二卷 唐恩溥撰 一九六一年香港刊本古今文综评文 张相撰文谈四卷 徐昂撰 一九五二年徐氏丛书再版本读汉文记一卷 胡朴安撰 一九二三年朴学斋丛刊本历代文章论略一卷 胡朴安撰 一九三一一年朴学斋丛刊本论文杂记一卷 胡朴安撰 一九二三年朴学斋丛刊本 桐城文学渊源考十三卷 刘声木撰 一九二九年刊直介堂丛刻本论文杂记 刘师培撰 一九三六年刊刘申叔先生遣书本文说 刘师培撰 一九三六年刊刘申叔先生遣书本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刘师培撰 一九四六年独立出版社再版本:文则一卷 胡怀琛撰 一九一四年刊古今文艺丛书本石桥文论 褚傅诰撰 一九一五年褚氏自印本辛白论文一卷 陈怀孟撰 一九二五年刊独见晓斋丛书本。文学述林 刘咸忻撰 一九二九年成都尚友书塾本附录 知见日本文话目录提要拙堂文话(【日】斋藤正谦撰)渔村文话(【日】海保元备撰)《历代文话》四角号码综合索引笔画检字表

《朱子语类》理气段 分上下两部,如下翻译:  问:“太极不是未有天地之先有个浑成之物,是天地万物之理总名否?”曰: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动而生阳,亦只是理;静而生阴,亦只是理。”问:“太极解何以先动而后静,先用而后体,先感而后寂?”曰: “在阴阳言,则用在阳而体在阴,然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不可分先后。今只就起处言之,毕竟动前又是静,用前又是体,感前又是寂,阳前又是阴,而寂前又是感,静前又是动,将何者为先后?不可只道今日动便为始,而昨日静更不说也。如鼻息,言呼吸则辞顺,不可道吸呼。毕竟呼前又是吸,吸前又是呼。”淳  问:“昨谓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如何?”曰:“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曰:“发育是理发育之否?”曰: “有此理,便有此气流行发育。理无形体。”曰:“所谓体者,是强名否?”曰: “是。”曰:“理无极,气有极否?”曰:“论其极,将那处做极?”淳  若无太极,便不翻了天地!方子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人杰  有是理后生是气,自“一阴一阳之谓道”推来。此性自有仁义。德明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铢  先有个天理了,却有气。气积为质,而性具焉。敬仲  问理与气。曰:“伊川说得好,曰:‘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夔孙  问理与气。曰:“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而今且从理上说气。如云: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不成动已前便无静。程子曰:‘动静无端。’盖此亦是且自那动处说起。若论著动以前又有静,静以前又有动,如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这‘继’字便是动之端。若只一开一阖而无继,便是阖杀了。”又问:“继是动静之间否?”曰:“是静之终,动之始也。且如四时,到得冬月,万物都归窠了;若不生,来年便都息了。盖是贞复生元,无穷如此。”又问:“元亨利贞是备个动静阴阳之理,而易只是乾有之?”曰: “若论文王易,本是作‘大亨利贞’,只作两字说。孔子见这四字好,便挑开说了。所以某尝说,易难看,便是如此。伏羲自是伏羲易,文王自是文王易,孔子因文王底说,又却出入乎其间也。”又问:“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未有人时,此理何在?”曰:“也只在这里。如一海水,或取得一杓,或取得一担,或取得一碗,都是这海水。但是他为主,我为客;他较长久,我得之不久耳。”夔孙 义刚录同。  问:“先有理,抑先有气?”曰:“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理无形,气便粗,有渣滓。”淳  或问:“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曰:“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气则为金木水火,理则为仁义礼智。”人杰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又问:“理在气中发见处如何?”曰:“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著。故康节云:‘性者,道之形体;心者,性之郛郭;身者,心之区宇;物者,身之舟车。’”问道之体用。曰:“假如耳便是体,听便是用;目是体,见是用。”祖道  或问先有理后有气之说。曰:“不消如此说。而今知得他合下是先有理,后有气邪;后有理,先有气邪?皆不可得而推究。然以意度之,则疑此气是依傍这理行。及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盖气则能凝结造作,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且如天地间人物草木禽兽,其生也,莫不有种,定不会无种子白地生出一个物事,这个都是气。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但有此气,则理便在其中。”僩  问:“有是理便有是气,似不可分先后?”曰:“要之,也先有理。只不可说是今日有是理,明日却有是气;也须有先后。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胡泳  徐问:“天地未判时,下面许多都已有否?”曰:“只是都有此理,天地生物千万年,古今只不离许多物。”淳 天地。  问:“天地之心亦灵否?还只是漠然无为?”曰:“天地之心不可道是不灵,但不如人恁地思虑。伊川曰:‘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淳  问:“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是主宰底意否?”曰:“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又问:“此‘心’字与‘帝’字相似否?”曰:“‘人’字似‘天’字,‘心’字似‘帝’字。”夔孙 (义刚同。)  道夫言:“向者先生教思量天地有心无心。近思之,窃谓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若使其有心,必有思虑,有营为。天地曷尝有思虑来!然其所以‘四时行,百物生’者,盖以其合当如此便如此,不待思维,此所以为天地之道。” 曰:“如此,则易所谓‘复其见天地之心’,‘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又如何?如公所说,只说得他无心处尔。若果无心,则须牛生出马,桃树上发李花,他又却自定。程子曰:‘以主宰谓之帝,以性情谓之乾。’他这名义自定,心便是他个主宰处,所以谓天地以生物为心。中间钦夫以为某不合如此说。某谓天地别无勾当,只是以生物为心。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只是生出许多万物而已。”问:“程子谓:‘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曰:“这是说天地无心处。且如‘四时行,百物生’,天地何所容心?至於圣人,则顺理而已,复何为哉!所以明道云:‘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说得最好。”问:“普万物,莫是以心周遍而无私否?”曰: “天地以此心普及万物,人得之遂为人之心,物得之遂为物之心,草木禽兽接著遂为草木禽兽之心,只是一个天地之心尔。今须要知得他有心处,又要见得他无心处,只恁定说不得。”道夫  万物生长,是天地无心时;枯槁欲生,是天地有心时。方  问:“‘上帝降衷于民。’‘天将降大任於人。’‘天佑民,作之君。’ ‘天生物,因其才而笃。’‘作善,降百祥;作不善,降百殃。’‘天将降非常之祸於此世,必预出非常之人以拟之。’凡此等类,是苍苍在上者真有主宰如是邪?抑天无心,只是推原其理如此?”曰:“此三段只一意。这个也只是理如此。气运从来一盛了又一衰,一衰了又一盛,只管恁地循环去,无有衰而不盛者。所以降非常之祸於世,定是生出非常之人。邵尧夫经世吟云:‘义轩尧舜,汤武桓文,皇王帝霸,父子君臣。四者之道,理限于秦,降及两汉,又历三分。东西俶扰,南北纷纭,五胡、十姓,天纪几棼。非唐不济,非宋不存,千世万世,中原有人!’盖一治必又一乱,一乱必又一治。夷狄只是夷狄,须是还他中原。”淳  帝是理为主。淳  苍苍之谓天。运转周流不已,便是那个。而今说天有个人在那里批判罪恶,固不可;说道全无主之者,又不可。这里要人见得。僩 又僩问经传中“天” 字。曰:“要人自看得分晓,也有说苍苍者,也有说主宰者,也有单训理时。”  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淳  清刚者为天,重浊者为地。道夫  天运不息,昼夜辗转,故地搉在中间。使天有一息之停,则地须陷下。惟天运转之急,故凝结得许多渣滓在中间。地者,气之渣滓也,所以道“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道夫  天以气而依地之形,地以形而附天之气。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尔。天以气而运乎外,故地搉在中间,颓然不动。使天之运有一息停,则地须陷下。 道夫  天包乎地,天之气又行乎地之中,故横渠云:‘地对天不过。’振  地却是有空阙处。天却四方上下都周匝无空阙,逼塞满皆是天。地之四向底下却靠著那天。天包地,其气无不通。恁地看来,浑只是天了。气却从地中迸出,又见地广处。渊  季通云:“地上便是天。”端蒙  天只是一个大底物,须是大著心肠看他,始得。以天运言之,一日固是转一匝;然又有大转底时候,不可如此偏滞求也。僩  天明,则日月不明。天无明。夜半黑淬淬地,天之正色。僩  山河大地初生时,须尚软在。气质。方子  “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时,想只有水火二者。水之滓脚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便是水泛如此。只不知因甚么时凝了。初间极软,后来方凝得硬。”问:“想得如潮水涌起沙相似?”曰:“然。水之极浊便成地,火之极清便成风霆雷电日星之属。”僩  西北地至高。地之高处,又不在天之中。义刚  唐太宗用兵至极北处,夜亦不曾太暗,少顷即天明。谓在地尖处,去天地上下不相远,掩日光不甚得。扬  地有绝处。唐太宗收至骨利干,置坚昆都督府。其地夜易晓,夜亦不甚暗,盖当地绝处,日影所射也。其人发皆赤。扬  通鉴说,有人适外国,夜熟一羊脾而天明。此是地之角尖处。日入地下,而此处无所遮蔽,故常光明;及从东出而为晓,其所经遮蔽处亦不多耳。义刚  问:“康节论六合之外,恐无外否?”曰:“理无内外,六合之形须有内外。日从东畔升,西畔沉,明日又从东畔升。这上面许多,下面亦许多,岂不是六合之内!历家算气,只算得到日月星辰运行处,上去更算不得。安得是无内外!” 淳  问:“自开辟以来,至今未万年,不知已前如何?”曰:“已前亦须如此一番明白来。”又问:“天地会坏否?”曰:“不会坏。只是相将人无道极了,便一齐打合,混沌一番,人物都尽,又重新起。”问:“生第一个人时如何?”曰: “以气化。二五之精合而成形,释家谓之化生。如今物之化生甚多,如虱然。” 扬  “天地不恕”,谓肃杀之类。振  可几问:“大钧播物,还是一去便休,也还有去而复来之理?”曰:“一去便休耳,岂有散而复聚之气!”道夫 气。  造化之运如磨,上面常转而不止。万物之生,似磨中撒出,有粗有细,自是不齐。又曰:“天地之形,如人以两碗相合,贮水於内。以手常常掉开,则水在内不出;稍住手,则水漏矣。”过  问气之伸屈。曰:“譬如将水放锅里煮,水既乾,那泉水依前又来,不到得将已乾之水去做它。”夔孙  人呼气时,腹却胀;吸气时,腹却厌。论来,呼而腹厌,吸而腹胀,乃是。今若此者,盖呼气时,此一口气虽出,第二口气复生,故其腹胀;及吸气时,其所生之气又从里赶出,故其腹却厌。大凡人生至死,其气只管出,出尽便死。如吸气时,非是吸外气而入,只是住得一霎时,第二口气又出,若无得出时便死。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动而不屈,虚而愈出。”橐龠只是今之鞴扇耳。广  数只是算气之节候。大率只是一个气。阴阳播而为五行,五行中各有阴阳。甲乙木,丙丁氂;春属木,夏属火。年月日时无有非五行之气,甲乙丙丁又属阴属阳,只是二五之气。人之生,适遇其气,有得清者,有得浊者,贵贱寿夭皆然,故有参错不齐如此。圣贤在上,则其气中和;不然,则其气偏行。故有得其气清,聪明而无福禄者;亦有得其气浊,有福禄而无知者,皆其气数使然。尧舜禹皋文武周召得其正,孔孟夷齐得其偏者也。至如极乱之后,五代之时,又却生许多圣贤,如祖宗诸臣者,是极而复者也。扬录云:“硕果不食之理。”如大睡一觉,及醒时却有精神。扬录此下云:“今却诡诈玩弄,未有醒时。非积乱之甚五六十年,即定气息未苏了,是大可忧也!”  天地统是一个大阴阳。一年又有一年之阴阳,一月又有一月之阴阳,一日一时皆然。端蒙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之理,须常常看得在目前,则自然牢固矣。人杰  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五行虽是质,他又有五行之气做这物事,方得。然却是阴阳二气截做这五个,不是阴阳外别有五行。如十干甲乙,甲便是阳,乙便是阴。高 (渊同。)  问:“前日先生答书云:‘阴阳五行之为性,各是一气所禀,而性则一也。’ 两‘性’字同否?”曰:“一般。”又曰:“同者理也,不同者气也。”又曰: “他所以道‘五行之生各一其性。’”节复问:“这个莫是木自是木,火自是火,而其理则一?”先生应而曰:“且如这个光,也有在砚盖上底,也有在墨上底,其光则一也。”节  五行相为阴阳,又各自为阴阳。端蒙  气之精英者为神。金木水火土非神,所以为金木水火土者是神。在人则为理,所以为仁义礼智信者是也。植  金木水火土虽曰‘五行各一其性’,然一物又各具五行之理,不可不知。康节却细推出来。僩  天一自是生水,地二自是生火。生水只是合下便具得湿底意思。木便是生得一个软底,金便是生出得一个硬底。五行之说,正蒙中说得好。又曰:“木者,土之精华也。”又记曰:“水火不出於土,正蒙一段说得最好,不胡乱下一字。” 节  问:“黄寺丞云:‘金木水火体质属土。’”曰:“正蒙有一说好,只说金与木之体质属土,水与火却不属土。”问:“火附木而生,莫亦属土否?”曰: “火自是个虚空中物事。”问:“只温热一作“暖”。之气便是火否?”曰: “然。”胡泳 僩同。  水火清,金木浊,土又浊。可学  论阴阳五行,曰:“康节说得法密,横渠说得理透。邵伯温载伊川言曰: ‘向惟见周茂叔语及此,然不及先生之有条理也。’钦夫以为伊川未必有此语,盖伯温妄载。某则以为此语恐诚有之。”方子  土无定位,故今历家以四季之月十八日为土,分得七十二日。若说播五行於四时,以十干推之,亦得七十二日。方子 高同。  问:“四时取氂,何为季夏又取一番?”曰:“土旺於未,故再取之。土寄旺四季,每季皆十八日,四个十八日,计七十二日。其他四行分四时,亦各得七十二日。五个七十二日,共凑成三百六十日也。”僩  问:“古者取氂,四时不同。不知所取之木既别,则火亦异否?”曰:“是如此。”胡泳  火中有黑,阳中阴也;水外黑洞洞地,而中却明者,阴中之阳也。故水谓之阳,火谓之阴,亦得。伯羽  阴以阳为质,阳以阴为质。水内明而外暗,火内暗而外明。横渠曰“阴阳之精,互藏其宅”,正此意也。坎、离。道夫  清明内影,浊明外影;清明金水,浊明火日。僩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季札  春为感,夏为应;秋为感,冬为应。若统论,春夏为感,秋冬为应;明岁春夏又为感。可学 四时。  问学者云:“古人排十二时是如何?”诸生思未得。先生云:“‘志’是从 ‘之’,从‘心’,乃是心之所之。古‘时’字从‘之’,从‘日’,亦是日之所至。盖日至於午,则谓之午时;至未,则谓之未时。十二时皆如此推。古者训 ‘日’字,实也;‘月’字,缺也。月则有缺时,日常实,是如此。如天行亦有差,月星行又迟,赶它不上。惟日,铁定如此。”又云:“看北斗,可以见天之行。”夔孙

译文: 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去赴约。左右官员们说:"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您还要去吗?"文侯说:"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这里有乐子,哪能不去赴约会呢?"文侯于是前往

有关朱子的论文

在那战事纷扰,国家动荡不安的时代,诞生了影响整个封建社会后半期的思想家——朱熹。  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他的理学,一时独尊受宠奉若神明,一时受批遭弃人神共愤。今天,我们以审视的态度来看,不可否认,其精华部分造就了一个道德的民族,一个礼仪的邦国,成为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凝聚力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维系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在朱子的理学中我们看到了和谐的光芒。  宇宙里有和谐。“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朱熹语)。清晨,初升的太阳带给人们以温暖,以光明,它默默的,毫无保留的向地球展示着它的温情。然后直到黄昏,它的光热一点点的衰退,衰退,最后消逝。这时,一轮明月已在我们未曾觉察的时候悄悄探出了脑袋,延续着太阳遗留下的一丝光亮。月的周围,围绕着无数的,闪烁着的星星。它们似乎手牵着手,绕着月跳着一支回旋舞。然后在累了的时候静静的,相互依偎着听月亮讲故事。讲它和太阳交替工作时各尽其职,虽不曾谋面,却心有灵犀。这样才维系了宇宙间的平静,和谐。  自然界里有和谐。“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春有春景,秋有秋光,四时不同,风景各异。俯视神州,一幅和谐画卷:有碧波荡漾,有黄沙漫漫,有郁郁森林,有巍巍高山,有茫茫草原,蜿蜒盘旋的江河犹如把座座城市串联起的黄金纽带。四季更迭,风花雪月有序地循环着自己装点大地的任务:春天,云卷云舒,花团锦簇,放眼望去,野芳发而幽香,每个角落都是花的海洋。花与春对语,倾吐出了春之温暖。夏天,佳木秀而繁阴,翩跹而至的蝴蝶,成群地飞舞在翠色欲滴的草丛中。在蓝天的映衬下,生机盎然。蝶与夏互舞,舞出夏之生机。秋天,山高月小,因为有了秋月,夜晚更加温柔妩媚,曾经的沧海桑田,迷离怅惘,也应和着月共奏良辰美景。月与秋相奏,奏出秋之诗意。冬天,雪听到了她的呼唤,身披鹅羽长袍来到了这世界,这时——大地披上了他的绸缎袍,孤零零的树儿,有了他的银白色礼服,世界显得如此单纯洁净。雪与冬相拥,显出冬之素雅。  人与人之间,更该有和谐。“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朱熹语)。许多往事不堪回首,暴虐的统治者,贪婪的污吏,冷漠的人情,森严的等级,禁锢的思想,侵略者的铁蹄……那时候,人们是最渴望平等最渴望和谐的吧。人与人和谐相处,曾多少次出现在人们的睡梦中?比如,开花的季节,落日的黄昏和自己的家人并肩穿越满植香樟的小路,走向温馨小屋;栀子香飘的校园里,与同学,朋友畅谈自己的人生观,自己的理想;抑或是独自走在街上,尽自己所能,帮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或者面带微笑,对每个或失落或忧伤的孩子,不为其他,只想把自己的快乐传播给他们,或许正是对这些美好的梦想追求,让苦难的民族永不言弃。  是的,我们从没放弃过对美好对和谐的追求,尤其是今天,尤其是在尤溪,我们的故乡,朱熹的诞生地,我们更有理由好好弘扬这种思想,这种精神,让和谐之花在沈城的风中摇曳!

凡是传承下来的传统,便有它存在的理由——题记  古以家天下,天下为家。千年前我们是世界上的“礼仪之邦”,邦即国,国为家。数千年,我们传承着自己的家风。  风起《诗经》,真正的家风始自孔孟。古代我们以礼治国,儒道天下,故有四书五经传著于世。《论语》中主张人应有孝、义、仁、忠。孝字为首,这便是家风的核心意义。现在看来,又何尝不是?十月怀胎,二十载照料,我们时刻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而我们,又怎能报还这份养育之恩?人之常理,人性之现。  《弟子规》开篇写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仁礼之道,是对朋友诚,对陌生人仁。不少家长都说过:“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坦诚,不虚假,不做作“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于是,我们和陌生人成为朋友,生活变得更加和谐。晋商当时为何能富甲天下,就是因为广泛交友,讲诚信,守道义,作为山西人的我们,更该践行这古老而淳朴的诚信仁义家风。

表达方式,”中学生应当全面掌握,不可偏废。这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是一名考生应具有的基本语文素养。[例1]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参见专题十四)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例文一]情感一认知一文化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和伊人;那是华美的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子民时,北方的铁路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孕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守的黄河文明;我们有郑和去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上国,却看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视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的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子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地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来用迷信代替理智。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上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们激动欢欣„„

关于朱鹮的论文

朱鹮  鹳形目 朱鹮科  学名:Nipponia nippon  英文名:Crested Ibis  朱鹮分布于中国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国外见于日本,在19世纪以前曾广泛分布于苏联、中国、日本和朝鲜。为候鸟。现在野生个体仅见于我国陕西的洋县,为留鸟。被誉为东方鸟类的明珠,是世界上最为稀少的一个物种,目前野生仅有100只左右。  朱鹮,我国古代称为朱鹭,喜欢湿地、沼泽和水田。水田中觅食,喜欢栖息于温带山林、丘陵近水处。成对(繁殖期)或结小群,日行性,夜间栖于大树上。性孤僻、沉静,留鸟。以小鱼、泥鳅、蛙、蟹、虾、昆虫、甲壳类及小型脊椎动物为食。  体中大型,中趾内侧不具栉状突。喙呈匙筒状,向下弯曲,鼻沟几乎到达喙端。  繁殖期3-5月,亲鸟前半部羽色涂抹为灰黑色,营巢于高树上,每产-5卵,孵化期28-39天,晚成鸟,3岁性成熟,寿命可达17年。北京动物园1981年首次饲养朱鹮,1990年繁殖成功。  中国Ⅰ级保护动物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目前世界上有二种最为濒危的鸟类,一种就是中国的朱鹮,另一种是美国的加州鹰。  羽色:  朱鹮繁平时羽色为通体白色,头、羽冠、背和两翅及尾下缀有粉红色。繁殖期则分泌灰黑色素,并用喙涂抹,使上背和颈染为灰黑色,此间,其裸露部的桔红色亦更加明显。

“濒临灭绝的动物”一句令人揪心的话,又一次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金丝猴,海豹,金雕,蓝鲸...这些可爱的动物,在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的捕杀下,已所剩无几。 鲸的危机: 1980年6月30日上午,在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州北部西尔罗克斯,突然有成群的巨鲸拼命冲上狭窄的塔雷切里海滩。为了拯救这些珍贵的海洋动物,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无济于事。被强行拖回深水的鲸在海水里曳了一会,又重返沙滩,并在沙滩上痛苦挣扎。时间较长没下水的鲸,干燥的皮肤上开始出现血泡,鲜血从破裂处流出。 据报道,这次共有58头鲸死亡。类似鲸集体自杀的现象还有不少:1979年7月16日,加拿大纽芬兰波林半岛,有一百多头鲸冲向岸边,最后无一生还;2003年1月,165头巨头鲸在新西兰南岛的“斯图尔特岛”搁浅 鲸为什么要集体自杀?日本科学家岩田久人揭开了这个秘密:他在京的尸体中发现了高浓度的有毒物质三丁锡(TBT)。TBT腐蚀神经,破坏了动物的方向感。TBT是人污染海洋的毒性最大的物质。已有千万升TBT溶入海洋! 老虎悲声:老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已接近灭绝。现在世界上只有大约6600余头,而巴里虎,爪哇虎,里海虎已在30年代逐渐灭绝。 尽管各国政府三令五申禁止捕杀老虎,但还是有一些酷爱金钱的人常将它们当作摇钱树,这连政府都无法约束,法律都无法制服:1967年,在印度有480头老虎被猎杀;1991年,大量的西伯利亚虎被偷猎;1993年,在印度从偷猎者手里查获了867斤虎骨 不过有一只老虎就有一丝希望,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地救助他们,他们还是有可能逃脱这一生死攸关的时刻的! 我们常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可就上述事实,人类是否将动物当朋友看待呢?人人都在为保护动物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偏偏有那么一部分人,利令智昏,疯狂地捕杀野生动物。难道我们对动物做出的“承诺”失效了吗?难道我们都不去想想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吗?不要再不择手段地伤害危在旦夕的野生动物了,生态灾难不能重演! 最后,我以一个地球人的身份呼吁大家:保护动物,人人有责!四十年来,通过各种保护措施的不断落实,以及广大保护工作者的踏实工作,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保护及栖息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尤其是我国珍稀、濒危物种,譬如大熊猫,野外数量据报道达1200只左右,已呈现平稳上升的势态;金丝猴野生数量达20000多只;朱鹮由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的7只,至 2005年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总数已达500余只;亚洲象在我国云南省南部仅有少量分布,2005年野生象群数量已近400只,在勐景地区的野象谷已建成了较大的繁殖种群基地;世界唯一生长繁殖在我国青藏高原的黑颈鹤现有数量在4、5千只;丹顶鹤在东北三江流域自然保护区内繁殖,每年越冬到江苏盐城,鄱阳湖,洞庭湖等地,最多的一处种群数量达千只左右;其它还有诸多我国一级保护物种如黑叶猴、长臂猿、云豹、金钱豹、白唇鹿、藏羚羊、褐马鸡、金雕、扬子鳄、巨蜥^等以及大量国家二级保护物种都包罗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受到保护,物种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赘言这么多,就是说明国家主管部门在这40年中,对野生动植物物种就地保护工作充分重视,付出大量精力、物力、财力。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政府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及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方面,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和责任,正在逐步逐项得到落实。

朱鹮(音huán)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外表  朱鹮全长79厘米左 右,体重约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末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特征  中等体型(55厘米)偏粉色鹮。脸朱红色,嘴长而下弯,嘴端红色,颈后饰羽长,为白或灰色(繁殖期),腿绯红。亚成鸟灰色,部分成鸟仍为灰色。夏季灰色较浓,饰羽较长。飞行时飞羽下面红色。虹膜-黄色;嘴-黑色而端红;脚-绯红。叫声:粗哑的咕哝声。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67~69厘米,体重4~9千克,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与其他 类不同,它的头部只有脸颊是裸露的,呈朱红色,虹膜为橙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还长着由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披散在脖颈之上。腿不算太长,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鹮的性格温顺,中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 索引序列
  • 程朱理学论文
  • 朱子理学论文
  • 朱子语类论文
  • 有关朱子的论文
  • 关于朱鹮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