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编辑出版史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史整理

发布时间:

中国编辑出版史整理

西汉设置乐府 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网上查

以下的资料对于你来说,对于做编辑需要的一些要求应该很清楚了,至于大学读什么课程,不同大学有不同课程设置,但主要内容相同,所以下面的课程也只供参考另外,最重要的一点,你现在还刚刚要上高中,须知道只有在此时把语文基础打牢打扎实你的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注意课外多阅读一些文学书籍,看看《中学生阅读》之类,我曾经教过高中,所以还是有些经验可以和你交流,总而言之,为了你的理想,好好努力吧!一、资讯专业性 一个好的编辑,应该是工作所涉及知识领域的专家,至少是理论专家。以时尚资讯行业为例子,你做专区编辑,就应该是这条时尚资讯的资讯专家;你做新闻编辑,就应该对所有的网游,所有的厂商,对运营和渠道,对所有的行业动态都有俯瞰式的了解;你做评测编辑,就应该对不低于50条网络时尚资讯有着客观深入的研究,有自己犀利透彻的分析观点。 不管做什么分工的编辑,有一些条件是共通的。最起码要对不低于3条网络时尚资讯有着深入的体验研究,投入其中任何一条时尚资讯的时间最好在4个月以上。只精通1条,2条,那是不够的,不能在工作中做到触类旁通。 然后,还需要俯瞰式框架式地了解不低于20条时尚资讯。“俯瞰式,框架式”,意味着你投入这条时尚资讯的时间不低于一周,有过一定的切身体验,同时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这些时尚资讯的资料,设定和系统,去观察它的方方面面。对于这些时尚资讯的优点,缺点,特色,你都有比较全面的掌握——虽然未必深入细腻。这样才能保证在一个较宽的资讯面上,对编辑工作所涉及的时尚资讯作出横纵向的分析把握。 很多人来我这里面试,问他,比较投入地关注过多少时尚资讯?答:“XX是我最爱的时尚资讯,我关注了三年”。他在这个瞬间就被淘汰了。我招聘的是综合编辑,需要时尚资讯专家,但不仅仅是某一条时尚资讯的专家。编辑制作资讯给数以十万计,百万计的读者浏览,不单单是给你的同伴浏览。你只了解不到8条时尚资讯,只喜欢其中的两三条,以后遇到数倍于此的你不喜欢的时尚资讯,你怎么办,强打精神还是敷衍了事? 因此一个好的编辑,不应当过分偏爱,其时尚资讯兴趣通常较为广泛,能了解不同类别关注家的偏好和想法。否则你根本不懂、不爱、也不关心,怎知晓内容的好坏优劣。 二、资讯敏感性 我将编辑素质分为三大件:“信息触觉,资讯技术,媒体姿态”。其中信息触觉依赖先天的资质更多,资讯技术和媒体姿态则更依赖开始编辑工作后的职业素质培养。 编辑是成天跟资讯打交道的工作,你去检索信息,锁定信息,提炼信息,整合信息,发布信息,终其一日都沉浸在信息之海里。别人能发现的文章,你也看到了,转过来发布了,那没什么稀奇。如果你能找到别人看不到的信息,或者是大家都找到的信息被你以更漂亮的手法给处理出来,这就是“编辑技术”。 事实上,大部分优质信息都处于化石一般的埋藏状态,只露出蛛丝马迹让你去嗅探。编辑得去像考古工作者一样发掘它们,或者像生物工作者一样小心翼翼地培育它们,甚至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奔跟进。对于资讯价值的敏锐细腻的判断,就是资讯的敏感性。 一篇官方新闻,一篇论坛热贴,一份排行榜单,你从里边看到了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吗?你可以采取怎样的手法去发掘、培育,把信息关键点从平庸厚重的硬壳中剥离出来,放大于读者面前?一个只懂得机械转载的网站编辑注定是平庸而无趣的。真正的编辑工作,是淘金式的技术工作,是从海量的垃圾信息之中搜寻,发现,提炼,聚合,加工金沙的创造性工作。 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对资讯广泛的好奇心,这是基本条件。看得越多,才会有越多的可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网络之大,什么内容没有?但你每天除了打时尚资讯,就是看专区,最多去门户网站看看今日要闻,或者去起点找玄幻小说YY一把,这就证明你的知识面和资讯兴趣面都很窄。如果你缺乏广泛阅读的兴致和耐心,对于编辑职业来说,这是致命的。 一个合格的编辑应该有频繁浏览不低于五个大型网站的习惯,包括门户网站和专业网站;应该有泡不低于一个论坛的习惯,乐于作为论坛参与者而非单纯的浏览者;应该建立对搜索引擎顽固的依赖性,善于娴熟而高频率地使用搜索引擎,有“万事先百度”的耐心和好奇。 (平原注:这段堪称经典!) 我经常对编辑讲,从表象上看,编辑的表层部分就是“广泛检索,海量阅读,价值提炼,标题命中”这四部曲。检索的技巧和耐心,阅读的数量和效率,以及价值提炼和标题命中的精度,这些都是做编辑必备的素质。深挖,多看,敏感,才能赶在别人前面找到好内容。你今天更新的内容比别的网站编辑好,点击数高,读者反应热烈,做编辑的成就感就在这里。 三、文字专业性 有一个误区,认为做编辑就应该有很好的文笔,所以不少写手跃跃欲试,打算投笔从编。2002年某业内超一流写手被某业内大牌杂志辞退,试用期都没过,就是这个误区的实证。 其二,还有一种广泛的观点认为,做编辑对个人文笔没有什么要求,能发贴就能做编辑。此话相当之扯淡。诚然,一个好编辑并非一个好的作者,但是作为文字的审阅者,编辑必须具备对汉语言优秀的判断鉴别能力。任何具备这样鉴别能力的人,他本身的文笔也必不会差。 编辑自己需要什么类型的文笔?我的回复是:“严谨,清晰,准确”。在大多数时候,编辑并非资讯的提供者,而是资讯的发布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站编辑就可以一字不书。对于芜杂信息的技术性处理同样需要高明的文字技巧——你必须把自己的话说清楚,或者帮助别人把话给整理清楚,叙述明白,让读者能看懂,看出味道来。 因此,“前言、编者注和结语”是最常见的编辑文体。精彩的部分并非身为编辑的文字表现,但很多时候需要编辑用文字来引导读者去更方便,更深入,更有效率地了解一篇文章;或是对原文作大刀阔斧的剪接、砍削、重点标注等文字技术处理。做编辑并不需要文字天花乱坠,如果你的文字扰乱了读者的注意力,这反倒是愚蠢做法。 与此同时,对编辑而言更加重要的是对文字的判断力,鉴别力,文字归根结底是信息的载体,就像是奶粉融化在水中。怎样的文字是读者乐于接受的?怎样的文字又是读者不易吸收的?怎样的文字是有感染力的?怎样的文字是无趣的,空洞的,枯燥乏味的? 别说评估别人的文字了,就连正确评估自己的文字能力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毕竟中国的语文教育是如此失败。在我的面试表格上,大部分大学生填写了自己的文字水准为“中等”,但事实上九成半的面试者文字水准为“不入流”。部分人认为自己文笔相当出色,理由则是“我经常去论坛发贴”,或者“我高中作文分数不俗”;也有自称热爱创作的人,以500字以内的即兴发贴为“主要创作方式”。所以,我建议应聘者以如下的标准来进行自我审视。 如果你向往一份编辑的职业,就必须具备阅读和创作的习惯。最适合编辑的练习性文体是杂谈随感,抒情散文或心情小说对编辑而言意义不是很大,攻略心得则全无作用可言。 平均每个月创作内容完整的文章应不低于5000字,形式上没有什么限制,Blog,论坛发贴,媒体投稿都可以,但必须是完整的,认真书写的内容。你应该很适应2000字左右的单篇创作,但不要轻易尝试1万字以上的单篇,那容易坏手。 促成你创作最大的动力是“有感而发”,这同时也证明了你勤于思考。 此外,从文字素养自我提高的角度上来看,我还建议有志于编辑的朋友少看点YY玄幻,多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文学阅读。每个月订阅不低于2份大型传统期刊(不局限于文学类),尽可能看一些现代文学著作,每三个月阅读一部国外小说。 四、其他素质 做一个好编辑,还应该具备一些别的素质,列举如下: 1、耐心细致 我问任何一个求职者,你是否能做到“耐心细致”,他都点头,事实上我问任何一项优良品质,他都乱点头。可见假大空之流毒深远。这些代表着优良品质的名词,没人认为自己不具备,而真正具备者只有十之一二。 我出道最简单的题目,搜索一个时尚资讯的热门话题,你有耐心翻多少页论坛或搜索引擎,你翻到多少页的时候会出现难以按捺的烦躁情绪?你不妨先去翻看20页试试,仔细阅读每一条标题,平均每页点击阅读内容不低于三篇。20页,这是一个最起码的门槛。在编辑工作中几乎每天都会经历到。 2、网络社交 网站的竞争往往拼的并非专业技术,而是资源。对时尚资讯网站来说,这些资源包括社区,作者,记者,工会等等。掌握资源不仅仅依靠网站的品牌优势,历史积累,同样也需要编辑的交际手腕。交际能力强悍的编辑更容易掌握额外的资源,也就能抢先得到更多的第一手内容。如果一个1000人的中型公会只为你提供稿件和素材,效果可想而知。 3、想象力、逻辑理解能力、客观精神、诚实守信、责任感,条理性 这些都是很空洞的概念,谁都不认为自己没有,因此仅作列举即可。就我多年管理的经验来看,天分聪颖者的数量不到应聘者中的三分之一,而能完全具备以上这些优秀品质的人,其数量只是天分聪颖者的三分之一。可谓良材难求。 能力,即使傻子都能提高,而工作态度多年不变的人如过江之鲫。态度通常决定一个人做事的方式,在大部分情况下,做事的方式可以直接左右其结果。因此我更看重可信的品质,宁肯放弃轻浮的天才。所谓职场上的“态度决定论”,正是此意。 以上,就是我对一个应聘时尚资讯编辑的关注家所提出的要求。如果你发现自己和这些要求的差距很大,只是想碰碰运气,那么我保证,这一次你的运气并不好。 希望这篇对编辑素质的分析文章能对你的职业生涯有所帮助。编辑职业需要具备的素质 一、必须具有“原创性质”的整合能力 二、必须集各媒体传播手段之所长,熟练使用多种新闻表现方式 三、必须具有相当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四、必须具有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必须具有本土化意识和个性化意识 编辑学专业设置 0112101 高等数学 3 第1学期 必修 0112102 写作训练 4 第1、2学期 必修 0112103 中文工具书 1 第1学期 必修 0112104 中国文化简史 2 第4学期 必修 0112201 传播学概论 2 第3学期 必修 0112202 编辑学概论 1 第1学期 必修 0112203 出版学概论 2 第2学期 必修 0112204 中国编辑出版史 2 第7学期 必修 0112205 外国文学 5 第5、6学期 必修 0112206 现代汉语 4 第1、2学期 必修 0112207 古代文学 15 第1、2、3、4、5、6学期 必修 0112208 古代汉语 5 第3、4学期 必修 0112209 现当代文学 7 第3、4、5学期 必修 0112210 语言学概论 2 第4学期 必修 0112211 论文读写 1 第6学期 必修 0112212 外国出版概况 2 第5学期 必修 0112213 装帧与出版美学 2 第3学期 必修 0112214 现代编辑出版手段 2 第4学期 必修 0112215 书刊发行与营销 2 第7学期 必修 0112216 编辑实务 2 第3学期 必修 0112217 图书学概论 2 第4学期 必修 0112218 书业法律基础 2 第5学期 必修 0112219 音像与网络出版 2 第7学期 必修 0112221 期刊研究 2 第6学期 胡永生 必修 0112222 见习或教学实习 1 第3、4学期 必修 0112223 实习 第7学期 必修 0112224 毕业论文 第7学期 必修 0112220 传播创意与选题策划 2 第7学期 必修 0112301 实用新闻学 2 第2学期 选修 0112302 广告学 2 第3学期 选修 0112303 现代管理学 2 第4学期 选修 0112304 公共关系学 2 第4学期 选修 0112305 社会心理学 2 第5学期 选修 0112306 秘书学概论 2 第3学期 选修 0112307 大众传播学 2 第3学期 选修 0112308 办公自动化 2 第2学期 选修 0112309 社会学概论 2 第4学期 选修 0112310 文学与出版关系研究 2 第6学期 选修 0112311 网络与出版业关系研究 2 第7学期 选修 0112312 畅销书研究 2 第7学期 选修 0112313 出版社会学 2 第5学期 选修 0112314 书刊市场学 2 第6学期 选修 0112315 印刷与校对 2 第6学期 选修 0112316 出版经营与管理 2 第7学期 选修 0112317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2 第5学期 选修 0112318 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2 第4学期 选修 0112319 唐宋诗词研究 2 第3学期 选修 0112320 明清小说研究 2 第7学期 选修 0112321 20世纪外国文学研究 2 第6学期 选修息 0112322 中国古代戏剧研究 2 第6学期 选修 0112323 中国藏书文化研究 2 第7学期 选修 0112324 报纸编辑学 2 第4学期 选修 0112325 影视编辑学 2 第5学期 选修 0112326 媒体文化研究 2 第6学期 选修 0112327 就业指导 1 第8学期 选修 00000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第1学期 必修 000000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2 第2学期 必修 0000003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第3学期 必修 0000004 邓小平理论概论 3 第4学期 必修 0000005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 2 第5学期 必修 0000006 思想道德修养 2 第1学期 必修 0000007 法律基础 2 第2学期 必修 0000008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 4 第1、2学期 必修 0000010 大学外语 20 第1、2、3、4学期 必修 0000011 大学体育 4 第1、2、3、4学期 必修

中国编辑出版史

传播法规与伦理全球新闻传播史美学原理媒体与社会

编辑出版专业,作为一门学科,是偏文科方向的综合性学科。个人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的,是建立以语言文字能力为基础、以信息整合传播能力为核心的知识体系。

建议你登陆学校网站查看啊,一般都有公布的哦!!祝你好运!!

图书学新闻传播法新闻采访与写作校对学中国出版史(目前只知道这些)

中国编辑出版史第三版

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宋严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中国 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汉 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 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 王鏊《震泽长语·官制》:“ 唐 宋 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 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发展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岛据实相告,韩愈沉思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和“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异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诗歌 1.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抒情色彩、音韵之美、含蓄凝练即成为诗歌的三大基本特征。诗歌有许多种类。从内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等。 谈谈古代诗歌的分类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歌词。古人所说的“诗言志,歌咏言”,就是指诗和歌的作用。今人所说的诗歌,主要是偏义指称诗而言,而所说的诗词,则是指诗和歌词。 诗歌的种类多种多样。 按内容分,有抒情诗、叙事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按结构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快板诗;按时间分有新诗和旧诗;从其它角度还可分为:哲理诗、打油诗、讽刺诗、朗诵诗等。 所谓古代诗歌,就是指与新诗相对的旧诗,即“五·四”前中国社会的诗歌,也称旧体诗。 古代诗歌除可按内容划分外,还可按句式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按体裁分为: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格律体等;按声律要求标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 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以格律严整计,格律诗中除律诗、绝句外,尚包括词和曲,但近体诗只称律诗绝句而不含词曲,故严格地说,广义的格律诗不能全等于近体诗。 与广义相对的格律体裁相对的诗歌体裁,则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等。 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乐府体,是指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一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分类情况,当我们面对一首具体作品时,就很容易辨识其体裁类型了。譬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日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有人说是律诗(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一册第222页),但按律诗特点看,这二首诗无论如何,不能算作律诗。其实,陈诗题目已明示:这是一首歌行体诗;至于白诗,仔细分析,则应是一首三言、七言错杂运用的新乐府诗。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这是作品分析的主体。我们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赏析的价值,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感悟,我们写分析文章就是为了把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临洞庭》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们通过对比就会发现《登岳阳楼》向我们展示了“诗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悲悯,而《临洞庭》却只囿于对个人遭际的自伤自怜,相比之下,两位诗人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途径,如我们了解了《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颂》的独创,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咏物诗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如果我们做到这几个方面,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下面我们为大家提供几篇作品分析的例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其中的前两篇可以作为大家写赏析文章的参考,第三篇可以做大家考试中回答作品分析题的参考。 一曲哀歌动古今 ——《诗经·谷风》赏析 韦 卓 《谷风》这首诗属于《诗经·邶风》。“邶”原来是周初的封国。朱熹《诗集传》说:“武王克商,分自纣城,朝歌而北谓之邶(今河南汤阴南),南谓之鄘,东谓之卫,以封诸侯。”后来不久,卫国尽得邶、鄘之地。所以《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实际上都是“卫风”。 卫国(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地处中原,是周代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卫国的劳动人民又特别爱歌唱,所以收在《邶风》、《鄘风》和《卫风》中的民歌比起其他各地的“风”诗要多,其中约有一半是涉及到爱情和婚姻的内容。因此,后世的一些卫道士们就说郑、卫之风好淫,多桑间濮上之音,故而反对《郑风》、《卫风》中的一些表现爱情和婚姻生活的诗篇,或者从经学的角度来曲解它们。 《谷风》是首弃妇诗,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女主人公对狂怒不已的丈夫的劝说,希望他不要遗弃自己;第二章写被弃的女主人公回顾自己辛勤经营起来的家,迟迟不忍离去;第三章是女主人公对自己被弃的辩解和愤怒之情,以及对子女已不能顾及的悲痛;第四章写女主人公回忆自已婚后在夫家一向勤勉持家和友爱四邻;第五、六章写女主人公回忆丈夫对自己今昔不同的态度。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善良温顺又带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善良的。她在夫家处在艰难困苦的时候,不以夫家的艰苦生活为苦,而以在艰苦中与丈夫共创家业为乐,“昔育恐育鞠,及尔颠覆”,反映了她在与丈夫共患难时享受到的爱情欢乐。在邻里关系上,不管谁家有大灾小难,她都尽力用心去帮助。“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匍匐”一词,使女主人公救人急难的善良心地跃然纸上。女主人公善良的性格还表现在被弃后对子女的挂念。诗中并未用揪心摧肠的语言正面描写她与儿女离别的场面,仅仅说:“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我自己尚且顾不上,哪里还有功夫顾及留在夫家的儿女呢?在这话语的背后,潜藏在女主人公善良的心底的却是对儿女牵肠挂肚的思念和对他们未来命运的担忧! 诗中也多方面地描写了女主人公性格的温柔。这首先表现在她对故夫的一片痴情上。诗中没用多少字句表现他们的爱情结合,但是通过女主人公的自叙,读者可以感觉到他们的结合,仍是有一定的爱情基础的。尽管他可能仅仅是迷恋着她的美丽,或者还加上她的能干,而她对他却是真情实意。她在夫家穷困之时嫁过来,与丈夫艰难地缔造这个贫穷的家。“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日子稍微好过,他却变了脸,另有新欢。但她忍受着丈夫的冷脸相待,即使是丈夫翻脸相向,动辄挑起家庭纠纷,要遗弃她的时候,她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力图劝说他回心转意。其次表现在她为自己被弃的辩白。丈夫喜新厌旧,怪她年长色衰,容颜不美,她执着地为自己辩解。诗用泾浊渭清作比,径水浊,是因为和渭水相比较,如果泾水止而不流,也会是清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非不美,在容颜上也不见得比新妇差到哪儿去,只是丈夫迷恋新婚宴尔的美人,再也不愿接近故妇罢了。“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婉言劝说丈夫不能只看颜色不重心灵,固执地留恋着对丈夫旧情。当她得知丈夫完全绝情,爱情已成覆水,她仍末对丈夫的绝情予以正面的谴责,只用责备的口吻委婉地问道:以前的日子你都忘记了吗?你以前也曾经是爱过我的呀!她眷恋着丈夫以前对自己的“爱情”,气恼中带有温情,责备中带有幻想。这种笔墨,把女主人公的温柔痴情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中国古代劳动妇女温柔美丽的动人形象。 作者还写出了勤劳善良、温柔多情的女主人公性格中的另 一面,那就是她的软弱。对于家中艰苦繁重的劳作,她尽力承担,任劳任怨,对丈夫在感情上的故意冷淡和折磨一再忍让,甚至在丈夫已迎新入门,使她处在无可忍受的屈辱之中时,她还力争丈夫改变主意;当她已遭遗弃,不得不回娘家时,仍然希望丈夫能来送行,哪怕是送出大门,“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这种软弱不禁使读者在哀其不幸之余几欲怒其不争了。当然,文学作品正是要描写复杂多样的人物性格。这软弱固然是女主人公性格的弱点,但却正是这篇作品的成功之处。作者正是要描写一个具有温柔而软弱的特殊性格的特殊人物形象。正象《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的性格既温柔而又刚强一样,都是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各自的不同性格,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诗中的另一人物就是女主人公的丈夫。这是一个以色取人、冷酷无情的奸邪之徒,但是全诗没有一句对他作正面描写,作者采用虚写手法,通过女主人公对自己命运的悲苦的倾诉来隐现他的性格。当他处在贫困之时,他看上了美丽善良、温柔多情而又能干的女主人公,取了她对他的爱情。即使在那时,他也不过把她当作过冬的干菜,冬天一过,他便过河拆娇,又迷恋上了在他看来更美丽漂亮的新人。为了达到遗弃妻子的目的,他无故掀起夫妻间的纠纷,从开头“习习谷风,以阴以雨”的比兴中,可以感到他阴沉沉的脸色,怒气冲冲。他不听妻子哀哀劝说,反用各种卑鄙残忍的手段从身体上和感情上折磨妻子。作者把丈夫新婚之欢乐与妻子遭遗弃之悲苦对照起来写,写出了弃妇苦楚之深重,更反衬出丈夫绝情到了残忍冷酷、全无心肝的地步。这些都没有做正面的具体描写来体现,只是通过女主人公的如泣如诉的陈述,将这个登徒子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这就是艺木上的虚写。在这方面,《谷风》较之《氓》有不同之处,虽然都是刻画了性格基本相同的男主人公的形象,但《氓》是通过女主人公的近乎指着丈夫鼻子的控诉来正面表现的,而《谷风》则是用侧面和反面的衬托来表现的,两者都收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真可谓异曲同工。 这篇名作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除了以一实一虚的写法刻画了两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之外,还用了其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善于运用气氛的渲染。开头两句比兴烘托出整个作品的哀怨悲若的基调,以冷雨阴风交加的天气描写,创造出一种悲剧性的艺术氛围,给全诗定下了一曲哀歌的悲剧性的调子,使读者一开始就沉浸在这种悲剧的艺术境界中。关于这两句诗,朱烹说:“比也。习习,和舒也。东风谓之谷风。……言阴阳和而后雨泽降,如夫妻和而后家道成。“(《诗集传》)但我们考察诗意看,下文以“以阴以雨”来形容“谷风”,正是说明“谷风”造成了阴雨不断的恶劣气候,明显地描绘出了—派凄风苦雨的景象,象征着下文的丈夫之“怒”,所以“谷风”应解为“来自溪谷的风,即大风”。 (余冠英《诗经选》)而“习习”也不是如朱烹说的“和舒也”,而应是“大风声”。 (高亨《诗经今注》)此二句不仅为全诗奠定了悲剧的气氛,而且这两句本身也是丈夫狂暴性格的象征,其含蕴就丰富深远得多。但是这首诗确实用了比,而且所用的几个比喻,不仅比喻得贴切,而且有变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和形象。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比喻丈夫只重颜貌而不重品德。“葑”和“菲”这两种植物可食用的主要是长在地下的根茎,而不是长在地上的叶。所以人们采“葑”、“菲”主要是采其“下体”。而女主人公的丈夫所重的是女人的容貌而轻其德行。所以“采药采菲,无以下体”,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丈夫好色的品格特征。“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两句是女主人公自比其苦的,朱烹说:“言荼虽甚苦,反甘如荠,以比己之见弃,其苦有甚于荼。”(《诗集传》卷二)但这个比喻与前一个比喻不同,是用反话的形式提出,很深刻地表现出了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巨大痛苦。这两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只提出用作比喻的事物,而没有提出被比喻的事物,比喻的意思是借用作比的事物来表现的,这是借喻,形象与事物结合得隐约而更密切。但第二个比喻中又用了一个“其甘如荠”的比喻,用荠的甘甜比“荼”之“甘”(当然荼是苦的,但在女主人公看来,仍然是甜的),这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明喻。可见其用比方法是同中有变。用明喻的还有“宴尔新婚,如兄如弟”,不仅写出了丈夫新婚之乐,而且对比了自己之苦。用借喻的还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比喻自己的容貌与新人相比较也不见得丑,也很生动形象。仅从以上几个例子即可看出,本诗的比喻是同中有变,灵活而不呆板,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和性格,加强了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其次,本诗所用的比兴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极质朴自然,毫不矫揉造作 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一),解题入格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一),解题入格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绿肥红瘦"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二),答题程式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

复试的科目是:出版综合能力 ,其实就是初试的那些内容,初试过了,复试的科目没啥问题的,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出版专业基础,依然就是那些书目,要多看看相关老师的前沿论文哦,很多复试笔试或者面试会涉及到。初试的教材是: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1)《大众传播学通论》,李苓等,四川大学出版社(2)《中国编辑出版史》,肖东发,河海出版社(3)《海外书业概论》,李苓,四川大学出版社(4)《新闻传播法教程》(第三版),魏永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41出版专业基础:(1)《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李苓、黄晓玲,四川大学出版社(2)《出版专业实务(初级)》,中国编辑学会(3)《出版专业基础(初级)》,中国编辑学会

中国编辑出版史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  1、黄远生  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2、于右任  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至1910年在上海相继创办“民吁日报”、“民吁主报”。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3、章太炎  和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报亓政治家,早年担任《时务报》、《经世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声大噪。1906年后主编《民报》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4、梁发  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基督教徒宣传基督教,1815年参加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出版编辑工作,著有《救世撮要解略》?ⅰ度笆懒佳浴贰ⅰ妒タ问薄返龋�渲小度笆懒佳浴范院樾闳�泻艽笥跋臁?BR>  5、王韬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主要著作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 园文录外编》等。  6、梁启超  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7、邹韬奋  1922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年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6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年7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他是一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  8、陈独秀  1903年8月参加编辑由章士钊创办的《国民明报》,1904年又和别人合办《安徽俗话报》,1914年在日本3协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后改编成《新青年》,1918年12月22日又和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1930年又主办了托物派刊物《无产者》,后又创办了《火花》、《热潮》两个刊物。  9、范长江  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933年为此平的《晨报》、《世界日?ā泛吞旖虻摹兑媸辣ā纷�澹�罄闯晌�洞蠊�ā仿眯屑钦咦�迦耍��巍缎禄�毡ā飞绯ぷ鼙嗉��饕��鳌吨泄�奈鞅苯恰贰ⅰ度�闲小返取?BR>  10、马礼逊  第一家近代化中文报刊创办人,英国基督教(新教)派遣到中国来的第一位传教士,1815年在士米怜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曾担任在广州出版的英文《广州纪录报》、中国丛报》等报刊主笔,曾编有《华英字典》、《中文法程》等书,在沟通中英文化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11、郑贯公  清末杰出的革命报刊活动家,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1901年终孙中山介绍任《中国日报》记者,1903年与人合创《世界公益报》于香港,后又创办了《广东日报》、《有所谓报》、表面对国家兴之采取无所谓态度,实际采用文艺形式宣传民主革命。  12、徐宝璜  民初著名新闻系学家和教育家,1916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校长室秘书,1918年开办新闻班,由徐宝璜、邵飘萍担任导师,并担任过平民大学新闻系主任,所著的《新闻学纲要》是我国最早新闻学著作之一,当时的新闻界称他为“新闻学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13、苏报案  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章太炎等人,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等8人。经过租界审判,章太炎、邹容2人被判监禁,其余释放,《苏报》永远停刊。章邹2人利用法庭宣传革命思想,清政府则在这场审判中丢尽了脸,想要杀害章邹的阴谋未得逞。  14、癸丑报灾  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宁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15、早期《大公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创办人英华。早期《大公报》的主要政治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早期《大公报》以“敢言”报风严肃和“替劳苦大众说话”而风重于时。  16、中央通讯社  中国国民党主办的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在广州创办。1927年随北代军迁往汉口。1928年迁往南京。1949年迁往台湾至今。  17、新华日报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38 年1月11日在汉口出版。同年10月25日迁往重庆。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封闭。主编潘梓年。  18、四大副刊  北京的《晨报》副刊(第七版)晨报副镌。北京的《京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海的《时务新报》副刊《学灯》。  19、新华通讯社  我国的国家通讯社。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化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金创办。1937年1月25日改名为新华通讯社。1950年3月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2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我国的国家广播电台。它的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创办。1949年12月5日,由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了广播电台。  21、中央日报  中国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6年在广筹办。1927年2月至汉口发行。1928年出版上海《中央日报》,1929年出版南京《中央日报》,1949年迁台湾至今出版。  22、红色中华通讯社  中国共产党的机关通讯。1931上11月7日在江本瑞金创办。1937年1月25日改名为新华通讯社。1950年3月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23、万国公报  1869年9月创刊于上海,由林乐?�屠钐崮Υ窗熘鞅啵�饕�谌菰��诮蹋�笤黾诱�涡阅谌荩�蔷芍泄�霭媸奔渥畛ぃ�⑿凶罟阌跋熳畲蟮慕袒岜?�?BR>  24、申报  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25、时务报  1896年创办人梁启超,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报刊。  26、循环日报  1874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27、中国日报  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报纸,主办人陈少白。  28、民报  孙中山亲自主持创办的同盟会最重要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为大型政论型月刊,以“三民主义”为其宣传中心,前身是留日学生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主编胡汉民、章太炎。  29、新青年  原名《青年杂志》,1915 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1918年迁到北京,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合办,1919年又随陈独秀迁到上海,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  30、每周评论  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于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是一份政治性很强的报刊,第25期前,由陈独秀和李大钊主编,第26期起由胡适主编,它与《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重要的报刊之一。  31、向导周报  中国共产党第一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  32、政治周刊  1925年12月5日创办于广州,先后由毛泽东和沈雁冰任主编,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机关报,是宣传反军阀和揭露国民党右派,团结左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思武器发挥了极大作用。  问答题:  1、对兴中会时期的革命报刊应如何评价?  答:有三大贡献:1、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议论上的准备。2、对当时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作了初步批判,使一些原来支持保皇派的人转而支持革命派。3、宣传了资产阶级的论理道德观念,批判了“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也有三个缺点:1、缺乏统一指挥,各唱各的调。2、过分强调了汉满民族间的矛盾,不利于民族团结。3、宣传内容没有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脱离了劳动群众。  2、为裁此滴夜�糯�ㄖ讲��谔拼�?BR>  答:1、根据是:A、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B、英国伦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2、唐代具务了产生报纸的客观条件:A、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势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B、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关心仕途信息。  3、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何贡献?  答: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掀起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迫使光绪皇帝下诏书允许和鼓励民间办报。2、开政治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业和报人的社会地位,以后政治家办报成了我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3、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4、陈独秀在编辑新青年的过程中有何贡献?  答:1、制定办刊的方针。2、提出了开展思想斗争的原则。3、组织写作者队伍。4、既当主编又当记者,勤奋写作。  5、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是怎样发展而来的?  答:1、1946年5月15日在邯郸创刊,当时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2、1948年6月15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成为《华北局机关报》。3、1949年3月15日移至北平出版。4、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一直至今天。  6、瞿秋白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哪些贡献?  答:1、五四时期,他创办了《新社会》旬刊。2、1920年,以特派员的身份赴苏俄采访,在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上道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况,并写下《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报衙文学作品。3、1923年回国后,主编《向导》、《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4、1925年主编《热血日报》。5、1927年主编《布尔塞维克》周刊。6、1931年到1932年参加并指导中国新闻学研?炕岬幕疃�椭泄�笠硇挛偶钦吡�说某锉腹ぷ鳌?、1932年担任中国工农通讯社的领导工作。8、1934年担任《红色中华》报社长、编委。  7、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1、在思想政治上肃清了五明错误思想的影响。2、在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加强了报社的领导力量。3、在办报方针上依群众路线,号召“全党办报”。4、在作风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5、在新闻理论上,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  8、廖承志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哪些?  答:1、1929年领导出版中国海员总会的《中国海员》合刊,创办《赤光》。2、1936年担任红中社外交编译工作。3、1937年创办《解放》周刊,并负责编辑《斗争》杂志。4、1941年4月在香港创办《华商报》。5、1946年7月至1949年3月任新华社社长。6、1947年7月在山西领导建立第三个“陕北新华广播电台”。7、还任过《解放日报》社长,8、1949年6月任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处长。  9、为什么说《共产党》月刊是我国的第一份无产阶级的刊物?  答:1、这里是与改组后的《新青年》比较而言的。2、区别在于改组后的《新青年》仍保持着过去的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合作的形式,并刊登他们的文章,以反映他们的思潮,登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介绍苏俄革命和建设的文章还不占主要地位。3、《共产党》周刊专门并着重宣传共产党知识布尔什维克的建党经验及列宁的有关学说。4、编辑人员是由共产党发起组的成员担任。  10、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有四点:一、他们先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后来又披着商业的外衣在中国办报,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和维护这些国家的在华利益摇旗呐喊。二、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大多数是中国通,他们的中文都很好,有的还能讲流利的奥、闽、沪等方言,有的能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风土人情都非常熟悉,这些都为他们办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三、有些在中国办报的个国人直接参与了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有的干预中国维新运动,有的出面干涉租界的诉讼等。四、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他们所办的报纸大多聘请中国人当主笔或编辑工作,按照中国读者的习惯的书册或直行排字,尽使报刊中国化,在宣传上大唱古俭经,标榜“替中国人讲话”,以搏得中国读者的好感。  ??1、应该怎样评价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及其所办的报刊?  答:1、办报的外国人不都是文化特务政治间谍。2、所办报刊也有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所办报刊有:美国人鲍威尔父子的《密勒比评论报》、美查的《申报》等。)3、4、所办报刊也在中国传播了知识。4、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12、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发行有何意义?  答: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1、封建王朝内忧外患交加,无暇顾及。2、人民群众关心抗金斗争时局。宋朝小报发行的意义是:1、冲破了封建王朝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2、开始使报纸成为商品。3、使报业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事业。  13、《时报》在报刊业务上做过哪些改革?  答:1、在报纸上首创“时评”专栏。2、首创报纸周刊。3、编排“务求醒目”4、首创一张报纸分为一版、二版、三版、四版两面印刷的这种形式。  14、梁启超提出的四项办报原则是什么,有无现实意义?  答:四项办报原则是:1、宗旨定而高。他认为报纸的最高宗旨是“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二、思想新而正。他认为报纸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三、材料富而当。  15、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答:1、旧法律的废驰与新法律的保护。2、南方各省新政权支持的原因。3、民国以后成立的形形色色政党,一部分资本家纷纷办报来宣传自已,希图在新政权中捞到好处和借机发财。  16、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开展过哪些活动?  答:举办新闻班,聘请徐宝璜为教授主讲新闻学,聘请邵飘萍讲采访学,开始了大学新闻学教育,创办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研究会还创办了我国第一份新闻学研究刊物《新闻周刊》,出版了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是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第一本新闻采访专著是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  17、《新青年》是怎样的一份刊物?它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什么?  答:1、《新青年》分为三人阶段来分析它:(1、1915年-1918年是急进的民主主义刊物。2、1918年-1921年是社会主义刊物。3、从1921年-1926年是党中央理论机关刊物。)2、它的?��谌菔牵海?、提倡民主反对封建。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3、《新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的亲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18、《每周评论》是怎样一份刊物?它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什么?  答:《每周评论》是报导和评论事实的刊物,它的宣传内容:1、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反映了世界革命交潮。2、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3、揭露和攻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4、报导了劳工生活,使人们了解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每周评论》在宣传过程中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和《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报刊之一,在五四运动的思想准备方面起了极大作用。  19、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有哪些重大的突破性改革?  答:1: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2、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到了广泛运用。3、副刊有了很大?、中国记者走向世界。5、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20、邹韬奋办过哪些报刊?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答:六刊一报:《教育与职业》1922年、《生活》1926年、《大众生活》1935年、《生活星期刊》1936年、《抗战》三月刊上海、《全民抗战》三月刊重庆、《生活日报》1936年香港。邹韬奋永远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做人民的喉舌,强烈的事业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对读者来信十分重视,总是用“全副精神”答复,他还教育编者要站得高看得远,交待要清楚,选择要精当,他在选择原稿时,一视同仁不搞照顾,对刊物的内容和格式坚持统一的观点,此外他的严肃的工作作风还表现在不许刊物上有错别字,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1、《新华日报》是怎样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  答:1、坚持合法斗争和不合法斗争相结合。2、有理有利有节有所为有所斥为。3、违检混检暴检。  22、反“客里空”是怎么回事?  答: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连载了萧之翻译的苏联话剧《前线》,剧中有个特派记者叫客里空,此人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为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以客里空为题,向读者作了个绍,希望每个读者都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作者,在我们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设过程中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3BFF9F3A6CF8FE3B!y

网上查

网上搜吧~~老师的课件也不一定都是原创啊

中国编辑出版史下册

你具体想问什么呢?可以说具体点不?

我是打酱油的···河北大学很强啊···特别的火 地球人都知道了··其实河工大河北外院也不差 要是就想在河北考的话 这两个也可以啊 河北大学听着就恶心

可以找北印考研资料坊,那里肯定有!

  • 索引序列
  • 中国编辑出版史整理
  • 中国编辑出版史
  • 中国编辑出版史第三版
  • 中国编辑出版史笔记
  • 中国编辑出版史下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