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基督教杂志电子版官网

中国基督教杂志电子版官网

发布时间:

中国基督教杂志电子版官网

西方的基督教更成熟一些,设计的教义比较深,中国的基督教还只是起步阶段,接触的都是最基本的内容。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是中国基督教(新教)教徒成立的爱国组织。成立于1954年8月。  1954年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中国基督教全国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61年1月、1980年10月和1991年12月,先后在上海、南京、北京召开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基督教(新教)全国会议。  建设宗旨  其宗旨是:团结、教育全国基督教徒,热爱祖国,遵守国家法令,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坚持自治、自养、自传的原则,办好独立自主的中国基督教会。  组织机构  协会最高机构为中国基督教全国会议,协会无会员制,会议代表由各省、市、自治区协商产生,每5年由该会同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联合召开,会址设于上海。全国会议协商选举中国基督教协会全国委员会,全国委员会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总干事及常务委员,任期均为5年。由该会与中国基督教协会联合召开,选举该会全国委员会,全国委员会选举产生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及常务委员。第一任主席为吴耀宗(1954-1979),第二任主席为丁光训(1980--1997),第三任主席为罗冠宗(1998--2001),第四任主席为季剑虹(2002-2008),第五任为傅先伟(2008—).  业务范围  ①协助各级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教育全国基督徒遵守宪法及有关法律、法令,爱国守法;  ③鼓励基督徒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  ④教育基督徒坚持三自爱国原则,办好基督教会。  该会最高机构为中国基督教全国会议,全国会议每4年举行一次,由该会与中国基督教协会联合召开。选举该会全国委员会,全国委员会选举产生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及常务委员。会址设于上海。  2008年1月13日,中国基督教第八次代表会议北京闭幕傅先伟当选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  主要职责  中国基督教(新教)全国性教务机构。成立于1980年10月。其宗旨为团结全国基督徒,根据自治、自养、自传原则,办好中国基督教会。  其主要工作为:①为全国各地教会及教徒在教会工作上提供服务,如出版《圣经》、赞美诗、宗教书刊;②对中国基督教将来采用的制度、礼仪等进行探讨;③教育全国教徒在基督教信仰上互相尊重,加强团结。  中国基督教协会  中国基督教协会,简称“全国基协”,英译名为China Christian Council,缩写为“CCC”。是中国基督教会的全国性教务组织,接受国家宗教事务局的依法管理和国家民政部的社团管理监督,1980年于南京成立。现会址位于上海九江路,与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合称为“基督教全国两会”或“中国基督教两会”(英译缩写为CCC/TSPM)。1988年中国基督教协会正式加入世界基督教协进会(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成为普世教会的重要一员。现任会长为高峰牧师。  协会宗旨  协会宗旨是:按照圣经教导,团结全国基督徒,根据“三自”原则,积极开展教务活动,努力办好中国教会。坚持自治、自养、自传,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团结和带领全国所有信奉上帝、承认耶稣基督为主的基督徒,走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的道路;在圣灵的引领下,同心合意,遵照圣经真理,制订和完善我国教会规章制度,办好教会。引导全国基督徒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使中国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主要职责  为全国各地教会及教徒在教会工作上提供服务,如出版《圣经》、赞美诗、宗教书刊;对中国基督教将来采用的制度、礼仪等进行探讨;教育全国教徒在基督教信仰上互相尊重,加强团结。  组织机构  协会最高机构为中国基督教全国会议(又称全国基督教两会),会议代表由各省、市、自治区协会产生,每4年由该会同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联合召开。全国会议协商选举中国基督教协会全国委员会,全国委员会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总干事及常务委员,任期均为4年,会址暂设于上海。第一任会长为丁光训主教(1981年------1996年)  2008年1月13日,中国基督教第八次代表会议北京闭幕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基督教“两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傅先伟当选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高峰当选为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

区别还是挺大的,中国的基督教只是表示基督新教,西方的基督教不单是基督新教,还包括了天主教。

1300多年

中国基督教杂志电子版

汉人有着优秀的维持稳定社会关系的能力,有发达的智力经验积淀,有极高的文学音乐艺术成就。汉族推崇的有点神化的人唯有孔子,教导人们怎样立身处世,在复杂的社会关系里做一个有能力有智慧的人,几千年后几乎每一个汉人的父亲都在充当孔子的角色。虽说汉人大概忘记了这些,但很不幸,说教实践了千数年,已经养成天性了,几乎是本能。如果本能可以说成是信仰的话,那就是儒教了。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提出,要使中国天主教、基督教摆脱帝国主义政治影响,割断与外国教会的联系,把这两大宗教变成由中国人自治、自养、自传的宗教事业。‘三自’就是宗教团体本身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要建立自治、自养、自传的教会。实际上,基督教是拜真神,不是拜偶像,主耶稣的道路高过世界上任何其他的道路!并且每个人最终都要面临主耶稣基督的公义的审判!主耶稣基督是教会的头,只有他有权柄赐信他的人得永生的生命!愿能帮到你,愿主耶稣基督赐福你!

长老更多的是教会里为监督的,牧师主要是以祈祷传道为事的。要不要全职,各教会使用的方式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必须清楚神的呼召。教会里的职分都是恩赐,不存在级别问题的。

基督里面 长老与牧师区别有1:长老不需要经过神学院训练,不一定读神学,无需神学学位;牧师是基督教会里的职位,正规的必须读完神学,被按立。2:长老是教会中领袖的职称,一般由各教堂信徒推选数人为领袖,是选举出来的;牧师不是选举的。3:长老主要负责行政工作,参与教会的决策工作,主要起到监督的作用,相对来说牧养的工作比较少;牧师相对牧养工作比较多。此外,一般来说,长老是由会众选出来的平信徒,是义务为教会工作,不受薪的。扩展资料:神父和牧师主要区别神父,为罗马公教(天主教)的司铎的礼称,牧师就是改教开始的基督教新教的圣职。神父是罗马天主教的宗教职位,千百年来只有男性才可担当此职位,而且他们终身皆不可结婚,近年有天主教改革派人物曾倡导容许由女性担任神父但被教会内的保守派拒绝。天主教的男性圣职者称为神父(神甫),基督教(新教)的男性圣职者称为牧师,牧师(旧译会长)是基督新教的圣品人,与天主教中神父的不同在于牧师可以结婚,女性亦可以成为牧师。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牧师百度百科——长老

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

五种教会 基督教 天主教 伊始兰教 道教 佛教

1、《民国医患关系的演进与医疗行政体制的转型——以医事纠纷为中心的讨论》,负责人,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2、《华西教会新闻中的西部印象》,负责人,西南科技大学青年基金课题。(已结题)3、华西基督教中等教育研究,负责人,清华大学与美国三藩市大学利玛窦研究中心“基督教在华中等教育工作坊”专案子课题。(已结题)[span]4、《民国时期的医事纠纷研究》,负责人,西南科技大学博士基金课题。(已结题)[span]5、《近代基督教在华出版事业》,第三主研,国家社会科学一般课题。(已结题) [span]1、[span]《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上海报业治理整顿的历史经验研究》,主持人,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DJ004[span]2、《中国基督教文字事业编年史》,第三主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span]重大研究课题。(在研中)[span]3、《晚清西方音乐的中国历程》,第二主研,教育部青年社科基金。11YJC760121(在研中) 1、《华西教会新闻述评》,合撰,《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1期。CSSCI2、《有关〈华西教会新闻〉出版时间与出版地点的考证》,《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2期。(核心)3、《关於华英书局与<华西教会新闻>》,《文史杂志》,2004(6)4、《中国现代社会心理与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综述》,合撰,《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CSSCI5、《保路舆论形成的原因》,《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期。6、《华西圣教书会的文字事工及其影响(1899─1919)》,《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CSSCI7、《立案前后:华西地区基督教会中学研究》,收《基督教与中国近代中等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华西教会新闻>中的西部印象及其形成原因》,《西南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3期。9.《20年代四川基督教本色化运动》,合撰,收《中国基督教区域史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10、Book Review: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search on the Anti-Christianity Movement in China, 1922–1927,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V 1, N 1, August 2007, (Publisher: Taylor & Francis)11、《兄弟阋于墙:中国基督教本色化的困境——基於〈文社月刊〉和〈野声〉停刊之考察》,《中国史研究》(韩国),2008年10月。12、《教会大学与“地方认知”:基於华西协合大学立案的分析》,《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CSSCI13、《论民国时期对外籍医师的监管》,《历史教学》(高教版),2008年12月。CSSCI14、《保障医权:民国医师的职业忧虑与业务保障》,《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10月,CSSCI。15、《基督教方言赞美诗集出版述评(1818-1911)》,《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16、《五四前夕的体育观念史:基于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考察》,《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总100期纪念刊。17、《民国广告的自律与他律:以医药广告为中心的观察(1927-1949)》,《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10月第5期。CSSCI18、《基督教与西南边疆研究的近代转型》,《中国史研究》(韩国),总第71辑,2011年4月30日。19、《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探讨》,《四川省干部函授管理学院学报》,2011年1期。20、《堕胎非法:民国的“堕胎罪”及其司法实践》,《近代史研究》,2012年1月。 CSSCI21、《新的“明星”:民国广播播音员的职业生态与社会生活》,《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4期。CSSCI22、《民国医学精英造就“现代病人”的思想脉络与医疗实践》,《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6月。CSSCI

中国基督教杂志电子版网址

目前中国的基督教,与西方的基督教,有什么区别吗?没有区别。因为信的是同一位真神,读的是同一本圣经。信耶稣是要悔改的,比如:除去谎言、仇恨、不原谅人、淫乱、论断等罪。要行出圣经真理,比如:诚实、公正、爱人如己、孝敬父母、顺服国家法律政策、寻求与众人和睦、敬重人等。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或者其他地方,基督信仰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当然,一些人打着信耶稣的旗号,却从来没有悔改,活出真理,这不叫信耶稣。

一、中国的基督教只是“寄托”,而不是“信仰”在中国,基督教的教徒是不少的,不过与中国的佛教、道教不同,基督教只是这些人的“精神寄托”,而不是像很多佛教、道教那样,确确实实有很多人去信仰。中国人,特别是老一辈的人,虽然现在破除了迷信,但是他们仍然或多或少的对中国古老的鬼神之说不肯完全抛弃。他们对很多所谓的“鬼怪”、“神仙”其实都是持半信半疑的态度的,也就是说他们当中是有人相信神仙的存在的。也就是说有人是相信神话中的满天神佛的。可是,从来没有人去真正的相信上帝存在,更不相信上帝能够帮助到自己。中国人对宗教的信仰说来很务实,那就是求取帮助。无论是古代迷信的时候,当时现代,人们求神拜佛,无非是“求财”、“求平安”、“求子”等等,都是有所需求的。也就是说我想要钱,我来拜你,你给我钱,我就信你。可是这一套,从来没有人去放在西方的上帝身上。没有人去向上帝求财的,没有人去向上帝求子的。中国人对基督教的信奉,基本上都是求个心理安慰的。基于这种现实的状况,基督教到了中国之后,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就从西方的一种信仰,变成了承载人们寄托的一个载体。二、中国的基督教没有教皇在西方欧洲,基督教有着一个共通的教皇,教皇即是信仰的中心,也是权利的中心,更是神在人间的化身。可是在中国的基督教,是没有教皇的。所以中国的基督教徒们的信仰,就不是凝结在基督教的这个教派之中,而是凝结在了自己的心中。所以综合而言,中国的基督教与西方的基督教,基本上除了来历和称呼相同外,基本上已经完全看做是两个教派了。

《国家安全学》在“文化安全”一章中指出:“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真正出现和突出表现,只有到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后,特别是在西方列强对东方国家实行殖民侵略政策、东西文明冲突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才逐渐成为现实。近代以来,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经济基础、政治军事优势,不仅对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军事侵略和政治压迫,而且同时也进行文化渗透,搞文化霸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因此而变得更为突出和明显。”文化安全正是伴随着西方国家对东方的文化侵略而出现的。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大批传教士随着帝国主义的军队和枪炮来到中国,其中除个别人如1914—1937年任上海基督教刊物《教务杂志》主编的美国传教士乐灵生、1925年到四川传教的加拿大传教士文幼章等,进行正常的传教活动,同情中国人民的苦难和反帝爱国运动之外,绝大多数传教士与当地军阀势力勾结,建立教堂,创办学校,利用宗教进行种种罪恶活动。1922年,光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的发展,就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全国有市会40处,会员53800多人;校会200处,会员24100多人;外籍干事95人,华籍干事87人。女青年会也有市会12处,会员近3000人;校会80多处,会员近6000人;外籍干事87人,华籍干事51人。为了鼓励中国基督教会和基督教青年会发展,总部在瑞典的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决定在1922年4月4日至8日中国北京清华学校召开第11届大会。世界基督教协进会和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的创始人及同盟主席、国际宣教协会会长穆德(美国人),依仗美国基督教北美协会的经济支持,亲自来华主持大会。大会进行时,700多位代表参加,其中外国有32个国家146名代表。北洋政府派出军警到会场保护。早在3月份,这个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怒,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刊物《先驱》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为阵地,发动了“非基督教运动”。上海各校学生首先成立“非基督教学生同盟”。成立宣言指出,现代社会有不劳而食的有产阶级和有劳而不得食的无产阶级,“而现代的基督教及基督教会就是帮助前者掠夺后者,扶持前者压迫后者的恶魔”,帝国主义“侵略的先锋队”。接着,运动很快扩展到全国。北京、天津、广州、武汉等近20个城市的学生团体纷纷成立反基督教组织,召开大会,发表通电和文章,进行反基督教运动。运动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以科学反对宗教迷信。当时不少人由此出发加入运动,因此许多地方组织了“非宗教大同盟”,既反基督教,又不专指基督教;(二)批判基督教不仅反科学,而且是帝国主义用以侵略弱小民族的工具。“反基督教学生同盟武汉支部”在代电中指出:清华基督教同盟大会,“其目的纯是诱惑青年,扩充教徒势力,为资本主义作护符来侵略我国”。一些进步团体也支持非基督教运动。少年同志会有一通电指出:本会以“改革社会黑暗,增进个人道德为宗旨,对于妨碍科学进步,组成贵族势力,保持阶级制度,阻止个性发展的宗教,早已认为国敌,因此对于非宗非基之呼声,极表赞同”。中华心理学会也发表反对“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断定他们的谬误;以历史的观察,审定他们的罪恶;以心理的分析,揭破他们的虚伪不德,不能不出于极端的反对。”非基督教运动遭到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攻击和破坏。他们攻击非基运动像义和团一样是“盲目排外”,是“过激党”的“过激行动”。上海日文报纸挑拨非基运动“含有过激意味及反英美色彩”。“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当即发表声明:“吾等惟知以科学的立场,建设合理之社会。基督教既不能与科学并立,近复日思扩张其势力,故吾人不得不结合,以反抗之。”张闻天等发表文章,着重揭露基督教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罪恶,捍卫了非基运动的正义性,指出基督教使得中国人做帝国主义的奴隶、资本家的奴隶而“同时心悦诚服”。沈雁冰批驳“现在的教会只有一个躯壳,不值得反对”的说法,指出:“现在的教会和资本主义及军国主义狼狈为奸的地方随处可见。”教会攻击非基运动干涉信仰自由。一些学者如周作人、钱玄同等也附和。蔡元培、陈独秀等予以批驳,指出信仰自由应包括信教与反教两方面的自由。陈独秀说:青年反基督教是“去迷信而趋理性的好现象,似乎不劳公等作反对运动”;“私人的言论反对,与政府的法律制裁不同,似乎也说不上什么‘干涉’‘破坏’他们的自由。”有些地方的教会势力勾结反动当局来镇压非基督教运动。安徽芜湖警察厅长徐绍修和省长许世英曾出告示取缔芜湖非基同盟,结果引起芜湖及全国非基同盟的更大反抗。 1924年,由于中国革命高涨,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加紧干涉,文化侵略也进一步升级。他们一方面利用在华出版的报纸如《字林西报》、《大陆报》、《京津泰晤士报》等,大肆进行反苏反共宣传,而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则加以辩护和美化。另一方面,利用已经深入到全国各地的基督教,猖狂攻击中国革命,阻止中国人民参加革命。在教会学校中,情况尤其严重。据1925年1月的一份统计,当时中国共有新旧教徒100万人,青年会员8万人。教会学校:小学5928所,学生160991人;中学962所,学生256900人;大学38所,学生11790人。这种学校既不向中国政府注册,也不许中国教育团过问,向学生进行奴化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学生没有任何自由。如鸦片战争后法国在广州办的天主教圣心学校,新思潮之书籍杂志,禁不许读;而新约旧约,所谓圣经者,则强迫背诵,禁拒怀疑辩论,抗言立即斥逐,学生往来书信,必须拆阅,稍涉嫌疑,即遭没收;同学聚谈疑为集会,教员演讲视若雠仇,等等。更严重的是,学校当局不许中国学生爱国;他们肆意污辱中国学生而不许有任何反抗。例如,广州圣三一校长(英国人)对学生说:“英国人所办的学校,有领事在广州,断不能徇你们的情,任听你们中国人自由”;又如,1924年5月7日是国耻日,各地学生这天都出校游行,借以唤起国民。圣心学校学生慑于校长平日淫威,未敢要求出校游行,只求校内开一演讲会。岂料(法国人)校长对学生说:“中国的命运早已在华府会议中决定了,无庸你们去救,你们也是救不来的。”岭南大学的美国人对学生说:“此是教会学校,不许谈论国事”;“学生会有政治意味,不准组织。”广西梧州建道学校的美国人宣称:“我系不爱中国,所以不许你们同中国学生来往,共同救国。我要你们服从我,同我一样的来爱我们的美国。”上海三育大学的美国人也对学生说:“已入教会学校读书,应该断一切国家的观念,爱国二字断无存在之余地。” 1924年,在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进一步升级的同时,反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非基督教运动也高涨起来。1924年5月,一些因要求纪念国耻日而受压迫最深的学校如广州的圣三一、圣心,徐州的培心,南京的明德,福州的协和等校,就开展了反对学校当局的斗争。他们要求“在国内争回集会结社自由,反对奴隶式教育,争回教育权,反对帝国主义者的侵略”。结果,学校当局开除了不少教师和学生。爱国师生不堪忍受,“与其为奴,勿宁失学”,纷纷离校。广州圣三一学生还组成退学团,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斗争,最后决定在教育权没有收回、目的未达以前脱离圣三一,暂且走进执信学校。退学学生为进一步斗争,组织了“反抗文化侵略青年团”,以与国际帝国主义抗争,争取更多的人为收回教育权而斗争。7月,该组织通电《向导》周刊社及全国各教会学校青年、各工会团体、文化机关和各报馆,呼吁国人同来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指出:“世界国际帝国主义者之于我国也,经济侵略之不足,而继之以文化侵略,故我国六七十年来创巨痛深,殆难言宣,物质精神同遭打击。”《向导》在刊登此通电时,还发表了陈独秀写的“时事评论”《收回教育权》,给予支持。同月,北京成立反帝国主义大同盟,全国响应。8月中旬上海也成立反帝同盟筹备会,并再次成立非基督教同盟,掀起反基督教运动,与北京反帝同盟互相呼应,非基同盟选出高尔柏、张秋人等组成委员会,决定以《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为阵地,出版“非基督教特刊”。中共中央、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向导》和《中国青年》也积极配合,使国人知道基督教之害,指导和联络各地的运动。在此前后,湖南、湖北、直隶、广东等十几个省都先后成立了非基督教的组织,相继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并互通声气,协力进行。张秋人在回顾1922年以来的“反对基督教运动的怒潮”时,揭露帝国主义是如何利用基督教的作用的:“第一用它麻醉本国的工人阶级,使信社会之贫富出于神意,不应以阶级之争破坏现社会制度;第二用它麻醉被征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民众,使信它们的兵舰军队是为了赠送上帝的福音,赠送教育及一切文化而来,不为抢劫金钱而来,使对他们永远感恩戴德,不思反抗。”他指出:“第二个作用,正是我们中国人不得不特殊反对基督教之最大理由。”广州学生会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在宣言中提出“收回一切外人在华所办学校之教育权”,并拟出4条具体办法。所有这些,为这次非基督教运动,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指明了目标。中国共产党也加强了对运动的领导,积极组织更多的学生加入运动。恽代英在1925年写的《打倒教会教育》一文中指出:“有一百万的民众,二十余万的青年,正在帝国主义者遣派来的一般牧师、神父、教会教育家手中,受他们的蛊惑劫制。我们天天怕色彩,怕党派;然而帝国主义者已经借教堂、学校、青年会的帮助,在中国造成这样一个大的党派了。我们愿意永远一盘散沙地屈服于他们这种党派行动之下么?还是我们应当为反对他们而即刻组织起来?”这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举行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门作出“反基督教运动决议案”,揭露帝国主义利用宗教和教会学校对中国进行侵略的罪恶及其本质,号召全国青年一致奋起,声讨帝国主义。这个群众性的反基督教文化侵略运动,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在全国广泛而深入地发展。不仅在各大中城市,而且在延安那样的偏远地区,也发生了十分激烈的反抗斗争。1925年内,教会学校的学生,纷纷要求退学,并有一些教徒退出了教会。基督教青年会的衰落尤其明显。1927年全国青年会会员人数只及1920年的60%,参加青年会活动的人也日益减少,许多校会不得不停止活动。同时,中国共产党还通过自己的报刊,不断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报纸的宣传,借以提高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1924年12月出版的《向导》周报,在揭露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及其它殖民地国家的反动宣传之后,指出:“殖民地的民众应当信任自己的力量,应当起来用武装推翻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帝国主义者在中国天天喊什么赤化,过激主义,……无非是要达到自己侵略的目的,但是这种伎俩毕竟欺不了中国人民!”这次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斗争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几个教徒退出教会、学生退出教会学校,主要在于宣传科学人生观,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反动军阀与帝国主义的勾结,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是一次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教育,这对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提高和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动的缺点是缺乏具体分析。教会所办的学校、医院及其它慈善事业,有些是出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需要,进行了某些罪恶活动,多数在客观上是有利于中国人民的。这一点没有得到必要的肯定。

西方的基督教更成熟一些,设计的教义比较深,中国的基督教还只是起步阶段,接触的都是最基本的内容。

中国基督教杂志电子版网站

《基督教史》(王美秀)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_GMUvL-diKEOHg 提取码: v7qf书名:基督教史作者:王美秀豆瓣评分:3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9-5-1页数:440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基督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基督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基督教产生前的犹太社会状况,止于基督教在近现代中国的流传。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基督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神学、人物、组织、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基督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基督教本身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基督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基督徒qq群:54825246

一、中国的基督教只是“寄托”,而不是“信仰”在中国,基督教的教徒是不少的,不过与中国的佛教、道教不同,基督教只是这些人的“精神寄托”,而不是像很多佛教、道教那样,确确实实有很多人去信仰。中国人,特别是老一辈的人,虽然现在破除了迷信,但是他们仍然或多或少的对中国古老的鬼神之说不肯完全抛弃。他们对很多所谓的“鬼怪”、“神仙”其实都是持半信半疑的态度的,也就是说他们当中是有人相信神仙的存在的。也就是说有人是相信神话中的满天神佛的。可是,从来没有人去真正的相信上帝存在,更不相信上帝能够帮助到自己。中国人对宗教的信仰说来很务实,那就是求取帮助。无论是古代迷信的时候,当时现代,人们求神拜佛,无非是“求财”、“求平安”、“求子”等等,都是有所需求的。也就是说我想要钱,我来拜你,你给我钱,我就信你。可是这一套,从来没有人去放在西方的上帝身上。没有人去向上帝求财的,没有人去向上帝求子的。中国人对基督教的信奉,基本上都是求个心理安慰的。基于这种现实的状况,基督教到了中国之后,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就从西方的一种信仰,变成了承载人们寄托的一个载体。二、中国的基督教没有教皇在西方欧洲,基督教有着一个共通的教皇,教皇即是信仰的中心,也是权利的中心,更是神在人间的化身。可是在中国的基督教,是没有教皇的。所以中国的基督教徒们的信仰,就不是凝结在基督教的这个教派之中,而是凝结在了自己的心中。所以综合而言,中国的基督教与西方的基督教,基本上除了来历和称呼相同外,基本上已经完全看做是两个教派了。

约拿之家这个网站不错!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 索引序列
  • 中国基督教杂志电子版官网
  • 中国基督教杂志电子版
  • 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
  • 中国基督教杂志电子版网址
  • 中国基督教杂志电子版网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