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发布时间: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京剧要重新占领城市 刘彦君 【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2-272010年话剧舞台掠影 刘彦君 【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0-12-02寻找自己的天空 刘彦君 【报纸】文艺报 2010-11-26当代戏剧文化与中国城市发展 刘彦君 【期刊】艺术百家 2010-11-15黄定山导演艺术的现代感 刘彦君 【期刊】中国戏剧2010-08-15中国戏剧2009年度报告 刘彦君 【期刊】文化艺术研究 2010-05-18《日出而作》:从生存出发 刘彦君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10-05-11“混搭”的魅力 看大型魔幻舞台剧《黄粱梦》 刘彦君 【期刊】中国戏剧 2010-02-152009年度话剧巡礼 刘彦君 【期刊】艺术评论 2010-02-15感受2009年话剧 刘彦君 【期刊】福建艺术2010-01-20感受2009年话剧 刘彦君 【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0-01-07木偶剧《凤凰涅槃》注重儿童心理 刘彦君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9-12-09红色经典为何长演不衰 刘彦君 【报纸】人民日报 2009-08-27从生存出发——看话剧《日出而作》 刘彦君 【期刊】大舞台 2009-07-15生命的重量 看婺剧《赤壁周郎》 刘彦君 【期刊】上海戏剧 2009-02-05观念 创作 思路 刘彦君 【报纸】光明日报 2009-01-23改革与发展 回望中国话剧30年 刘彦君 【期刊】中国戏剧 2009-01-18大剧场 小剧场——2008年戏剧创作盘点 刘彦君 【期刊】艺术评论 2009-01-15与时代互动——中国话剧改革发展30年 刘彦君 【期刊】艺术百家 2009-01-15改革与发展——回望中国话剧三十年 刘彦君 【期刊】艺术评论 2008-12-15梨园正气的历史颂歌——看裴艳玲演新编京剧《响九霄》 廖奔; 刘彦君 【期刊】大舞台 2008-07-15在观念的制高点上 音乐话剧《雁叫长空》创新谈 刘彦君 【期刊】中国戏剧 2008-06-18新时期戏剧30年轨迹 廖奔; 刘彦君 【期刊】中国戏剧 2008-05-18现实主义魅力长存——看北京人艺复排话剧《骆驼祥子》 刘彦君 【期刊】艺苑 2008-03-20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漫谈中国话剧的观念转变 刘彦君 【期刊】艺术评论 2008-01-15肃朴化与本质化——看话剧《郭双印连他乡党》 廖奔; 刘彦君 【期刊】戏剧之家 2007-12-152006:中国戏剧散说 刘彦君 【期刊】福建艺术 2007-01-20她从生活深处走来——看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 刘彦君 【期刊】中国戏剧 2006-08-182005戏剧展演回望 刘彦君 【期刊】福建艺术 2006-01-20戏剧:红火2004——04年重要戏剧活动回顾 刘彦君 【期刊】福建艺术 2005-03-20歌舞话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访谈录 鲁人; 刘彦君 【期刊】艺术评论 2005-03-052004北京小剧场演出季回眸 刘彦君 【期刊】戏剧之家 2004-12-15春风几度《白门柳》——看广州话剧团《白门柳》 刘彦君 【期刊】中国戏剧 2004-09-30古希腊戏剧与梵剧、戏曲的观念差异 刘彦君 【期刊】戏曲艺术 2004-08-15掌声响起的时候——看河南豫剧三团《村官李天成》 刘彦君 【期刊】中国戏剧 2004-06-30戏剧观的进程 刘彦君 【报纸】人民政协报 2004/06/30戏剧的写实主义——由文艺复兴肇始的戏剧美学观 刘彦君 【期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03-30三部《孤儿》 三种态度——散说《赵氏孤儿》的改编 刘彦君 【期刊】中国戏剧 2004-02-29选择与切换 川剧《金子》的独特视角 刘彦君 【期刊】中国戏剧 2003-12-25永远的《朝阳沟》——写在豫剧《朝阳沟》晋京重演之际 刘彦君 【期刊】中国戏剧 2003-09-25守望善良——花灯戏《月照枫林渡》的人物与主题 刘彦君 【期刊】中国戏剧 2003-08-25取法乎西方——20世纪中国戏剧观念的倾仄 刘彦君 【期刊】中华戏曲 2003-06-15早期东西方戏剧的相近特性 刘彦君 【期刊】艺术百家 2003-03-30超越模式 刘彦君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3/02/1520世纪戏剧变革的东方灵感 刘彦君 【期刊】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3-01-30探索规律 打造精品——2002年全国话剧新剧目交流演出述评 刘彦君 【期刊】中国戏剧 2002-11-18观念的背离 看台北艺术大学的《一官风波》 刘彦君 【期刊】中国戏剧 2002-10-18听戏观景话三国 刘彦君 【期刊】大舞台 2002-08-30听戏观景话三国 刘彦君 【期刊】大舞台 2002-06-30努力与收获 刘彦君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2-01-15同源共构——东西方戏剧间的文化渊源 刘彦君 【期刊】戏剧 2001-10-30这一个“崔氏”为什么不招人喜欢?──看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 刘彦君 【期刊】中国戏剧 2001-05-18东西方戏剧的分野 廖奔; 刘彦君 【期刊】戏剧 1999-07-30保存特色发扬个性──高甲戏《金魁星》的继承精神 刘彦君 【期刊】中国戏剧 1998-07-18梅兰芳历史地位的确立 刘彦君 【期刊】艺术百家 1996-06-30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读《任桂林剧作选》 刘彦君 【期刊】戏曲艺术 1995-11-15这是一个情感的世界——看云南花灯剧《军营小院》 刘彦君 【期刊】戏剧报 1987-06-30中国戏剧发展势态我观 刘彦君 【期刊】戏剧艺术 1987-04-02论宋人戏剧批评 刘彦君 【期刊】文艺研究 1985-12-27评《中国戏曲通史》 刘彦君 【期刊】戏曲艺术 1983-10-01新时期戏剧30年轨迹 廖奔; 刘彦君 【会议】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 2009-07-01构筑戏剧内涵的双重空间 刘彦君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2-06-04海派话剧的精气神 刘彦君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4-07-16民间戏剧充满活力 刘彦君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4-09-10优秀现代戏的现时性与超越性 刘彦君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4-10-29深入民众的抗战戏剧 刘彦君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5-07-08丰收的戏剧 刘彦君 【报纸】人民日报 2005-01-20民族英雄 不能忘却 刘彦君 【报纸】人民日报 2005-06-09热闹之后说深度 刘彦君 【报纸】文艺报 2005-03-03阿瑟·米勒与中国戏剧 刘彦君 【报纸】中华读书报 2005-03-23梅蕴兰魂永芬芳 刘彦君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6-09-23触当代人生情感深处 塑浙江话剧精品 刘彦君;张仁里【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7-04-03现代审美品质的张扬刘彦君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7-06-02胡兰子的世界 刘彦君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7-06-23创新的高地 刘彦君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7-09-15戏剧:红火热闹的一年 刘彦君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6-01-20戏剧:呼唤人文精神 刘彦君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7-01-19走过百年 刘彦君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7-04-20戏剧语汇的当代建构 刘彦君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7-06-22香港话剧:蓬勃青春再启航 刘彦君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7-07-03《立秋》的滋味 刘彦君 【报纸】文艺报 2007-01-30异常活跃的小剧场 刘彦君 【报纸】文艺报 2007-02-06现代感的流溢 刘彦君 【报纸】文艺报 2007-03-06艺术品位高 审美体验新 刘彦君 【报纸】文艺报 2007-07-17现代感的流溢 刘彦君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7-12-24当代戏剧舞台的代表作 刘彦君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7-09-18戏剧:在寻找与创新中前行 刘彦君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8-01-11心血凝结总动人 刘彦君 【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8-03-20让世界了解中国戏剧 刘彦君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8-08-26百炼钢与绕指柔 刘彦君 【报纸】人民日报 2008-10-23当代中国形象的舞台呈现 刘彦君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8-11-14时代·思潮·艺术 刘彦君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8-12-19《中国话剧现场(2001 ~ 2012)》 刘彦君 【图书】学苑出版社 2013-09

经核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在其主办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网站并未发布稿约和相关征稿信息,请直接与期刊联系,以免上当。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在我们学校对面,还行。关键那地方是个好地方。呵呵,出了校门,什么都有。(注:那里的兰州拉面特难吃!)

《加油中国体育杂志》 RefuelChina

《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新星出版社,2007年6月。《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与文本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文学的现代传统》,重庆出版社,2003年5月。《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下),(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上、下)(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大地上的事情——中国现当代散文的人文情怀》(主编),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4年9月。《中国语文》(艺术版),主编,重庆出版社,2007年8月。《大学语文》,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教程》(副主编),国家“十一五”普通教育规划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老舍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中国现代文学观念与知识谱系》,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 哲学是文学的精神翅膀,《百家》(安徽)1988年6期。论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的梁实秋,《学习与探索》1989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1989年7期全文转载。五四文学精神:变异、复归与超越,《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9年7期全文转载。落日的黄昏——悲剧与荒诞审美内涵比较,《湖北大学学报》1990 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12期全文转载。诗化哲学:鲁迅《野草》与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之比较,《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1期。何处是孤独者的巢穴——重读《孤独者》,《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2期。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5期论中国20世纪文学悲剧意识的价值内涵,《人文杂志》1991年2期。克莱奥、缪斯与人:对历史文学理论及创作的思考,《文艺争鸣》1991年3期。论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学术研究》1992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年4期全文转载,《1993年中国文学年鉴》“论文选摘”,《新华文摘》1992年5期“论点摘引”。郭沫若与易文化,《河北学刊》1992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1992年2期全文转载。郭沫若与侠义精神,《文史杂志》1992年6期。论悲剧意识里的宗教内涵,《社会科学家》1993年1期。被《戏剧艺术》1993年第3期“动态之窗”摘引860字。郭沫若与侠文化,《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3期。郭沫若与基督教文化,《郭沫若学刊》1993年2期。原典意义:郭沫若与传统文化精神,《学习与探索》1993年4期。隐逸与郭沫若文化心态阐释,《社会科学家》1993年5期。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特征,《中州学刊》1993年5期。论近现代尚力美学思潮,《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美学》1993年9期全文转载。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美学特征,《学术研究》1993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6期全文转载。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文化内涵,《江海学刊》1993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4期全文转载。“吃人”的寓言与象征,《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1期。赎罪的都市——《子夜》的象征结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1期。游戏、梦幻与仪式——通俗文学的文化理想及功能,《通俗文学评论》1993年1期。论古代白话小说的叙述语态,《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3期。基督教与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文化阐释,《河北学刊》1994 年3期。基督教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孔雀胆》悲剧主题阐释,《郭沫若学刊》1994年3期。救赎与复仇—《复仇(二)》与鲁迅对宗教终极价值的消解,《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10期。梦绕家园,心系雨象,《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1期。论郭沫若历史剧与侠文化的现代改造,《求索》1995 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戏剧戏曲研究》1995年12期全文转载。论中国现代尚力文艺思潮,《中州学刊》1995年4期。基督教与鲁迅文化心态阐释,《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3期。中西现代诗学的选择与重建——《凤凰涅槃》与《荒原》的比较性解读,《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2期。论艺术的商品化与商品的艺术化,《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10辑,西南师大出版社1995年。论宗教文化对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影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2期全文转载。大后方文学研究的深化与体系建构,《红岩》1995年5期。在返回语言之根的途中,《星星诗刊》1995年5期。周作人与基督教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1期。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宗教背景,《文艺研究》1996年3期。尚力思潮与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转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1期。欲望的叙述与叙述欲望——《骆驼祥子》的叙述学阐释,《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3期。萧乾:现代宗教性小说的反殖民话语,《延安大学学报》1996 年3期。历史的心迹——伤痕文学的意义,《短篇小说》1996年2期。沉思的精魂——反思文学的美学追求,《短篇小说》1996 年3期。应时而生的改革文学,《短篇小说》1996年4期。改革文学的叙事视角,《短篇小说》1996年5期。军旅小说创作轨迹描述,《短篇小说》1996年6期。理想是面不倒的旗——重读知青小说,《短篇小说》1996 年7期。文化与文学的“根”——寻根文学的意义世界,《短篇小说》1996 年8期。走向个性写作的小说,《短篇小说》1996年9期。市井风俗小说,《短篇小说》1996 年10期。文化转型与先锋小说,《短篇小说》1996年11期。意义的迷失与碎片——先锋小说的创作特点,《短篇小说》1996年12期。中国当代文学辞典(参编),王庆生主编,武汉出版社,1996年2月。生存边界性的话语意义——《生死场》叙述策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2期。“新状态”文学的自我表述,《短篇小说》1997年6期。新体验与新体验小说,《短篇小说》1997年8期。新写实小说的叙事风格,《短篇小说》1997年4期。文本游戏的边界与精神的救赎—先锋小说的形式终结与转向,《短篇小说》1997年2期。新笔记小说论,《短篇小说》1997年5 期。文化转型与先锋小说,《短篇小说》1997年11期。语言游戏与叙事革命——先锋小说的文体实验,《短篇小说》1997年1期。回到生活深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精神,《短篇小说》1997年3期。新状态文学创作描述,《短篇小说》1997年7期。论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美学意蕴,《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12期全文转载。宗教作为一种可能的现代价值资源——吴宓的宗教观,《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6期。吴宓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红岩》1998年1期。老舍小说文体形式的自觉与创造,《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1期。端木蕻良小说文体的文化意味 《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4期。语言感觉与想象的无限可能性,《红岩》1999年1期。走向大众性、仪式性与地域性的贺岁晚会,《当代电视》1999年3期。鲁迅小说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22期。文学知识、文学组织和审美信念——晚清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福建论坛》2001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10期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和文体资源,《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2期。《新华文摘》2001年7期“论点摘编”。《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建构,《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1期。论李金发诗歌中的“上帝话语”,《诗画双馨——林凤眠、李金发诞生100周年纪念文集》,花城出版社2001年8月。北村与基督教文化,《涪陵师专学报》2001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1年3期摘录。沈从文与基督教文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2期。曹禺与基督教文化,《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年3期。走向多元化的中国现代文学知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2期。《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2期以“现代文学的合理性意义”为题作“论点摘编”。从思想启蒙到现代性的反思—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意义限度及可能,《文艺争鸣》2002年5期。论张晓风散文的神性情怀,《河北学刊》2002年6期。曹禺与基督教文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5期。文学制度:现代文学的一种阐释方式,《文艺研究》2003年4期。重写文学史:一段问题史,《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5期。中国现代文学的《圣经》资源——以语言文体为例,《江海学刊》2003年5期。文学制度与文学的现代性,《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1期全文转载。论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的生成背景,《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1期作“论点摘编”。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区域文化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重写文学史:意图与效果,《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3期。历史性与审美性:现代中国文学的圣经传释,《圣经与文学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新时期文学思潮中的西部文学,《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6期。中国现代文学的生产体制问题,《文学评论》2004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6期全文转载。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3期“论点摘编”。《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2期以题为“对一种文学论争机制的反思”作“论点摘编”。文学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3期全文转载。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到“战国策派”,《河北学刊》2004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5期全文转载。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3期。网络诗歌的文学史意义,《江汉论坛》2004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4年9期全文转载。整理国故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2期全文转载。从现代性到全球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问题,《福建论坛》2005年10期,收入《置身于全球化的惊涛骇浪,共创现当代文学的新纪元——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话语——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山花》2005年12期。文学审查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2辑,巴蜀书社,2005年12月。传统文化与基督教的相遇与交战——林语堂与基督教关系的文化阐释,《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报刊文摘《哲学》)2005年02期论点摘录。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上帝意象,《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论老舍文学创作的民粹思想倾向,《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从晚清到五四:中国文学转型的制度阐释,《福建论坛》2006年第6期。《西方美学史》与中国当代美学的知识建构,《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与新文学秩序的重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期。文学体制与当代作家的思想改造,《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文化空间的形成与知识分子的形成——以战时北碚的文化生态为考察中心,《红岩》2006年第1期。没有诗意的生活——强雯小说的荒诞感,《红岩》2006年第1期。散文作为智者的游戏——张于散文的精神气质,《红岩》2006年2期。《2006重庆评论》,重庆出版社,2007年11月。文学会议与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人民需要与中国当代文学对读者的想象,《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7年第2期摘录。《文化批判》与中国新文学的话语革命,《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超越外部与内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转换与互动,《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文学政策与当代文学的制度阐释,《福建论坛》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文摘卡》2007年第4期摘录。中国当代群众写作的文学大众化想象,《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基督教为何能够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文体与政治:革命样板戏的发生,《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文学生产资料与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文学机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文化批判》与左翼文学的话语生产方式,《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自我”形象的改写与重构—关于郭沫若《创造十年》的删改,《郭沫若学刊》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基督教文化:新时期小说的叙述与想象,《神学美学》第1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2月。小说的轻与重:关于莫怀戚的《和平时代》,《红岩》2007年第4期。论老舍文学创作的民粹思想倾向,《世纪之初读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7月。文学制度取决于社会制度,《南方周末》2007年11月8日。文学史观与现代文学史的重构,《江汉论坛》2008年第5期。《学术界》2008年第4期“论点摘编”。中国当代文学体制建构的苏联资源,《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第一次文代会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基督教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验,《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当代文学运动的意识形态特征,《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08年第3卷第1期。汉语新文学史的意义,《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码头文化:《白沙码头》里的重庆形象,《红岩》2008年第6期。从灵的文学到灵性文学——中国文学的神性资源问题,《东京文学》2008年第11期;收入《灵魂拯救与灵性文学》,新加坡青年书局,2009年2月。《有你就有戏》与互动电视剧的意义,《当代电视》2008年第11期。《西部电视》2008年第5期,《长江传播》2008年第4期。驳杂的现代: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批评话语体系,《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基督教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验,《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论老舍小说的叙事伦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5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反思与重建:学科还是意义?《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闲适与尚力:中国现代审美价值的裂变,《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鲁迅作品中“狗”的话语谱系与国民性隐喻,《纪念鲁迅定居上海8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4月。边缘即中心:《甘肃社会科学》的学术追求,《学林华章——<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学会与时代对话,《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17日,第11版。重庆姿势:关于红岩文学奖,《红岩·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文化遗址与都市文化建设:以重庆抗战遗址保护为中心,《文化中国》(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2009年第4期。“文以载道”观的批判与新文学观念的确立,《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中国现代文论的重估与民族话语重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1期。“主义”话语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4期。诗学的政治:京派文学的审美主义,《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日本经验与中国文学的激进主义,《晋阳学刊》2010年第3期。新史料的发掘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诉求,《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View of Literary Histo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Issue 2 / 2010 ,Pages: 232-社会正义与个人德性:老舍文学创作的伦理诉求,《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老舍与民族文化——纪念老舍先生诞生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与转向,《艺术百家》2010年第5期。诗人气质与史家风范:陆耀东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鲁迅纪念中的胡风声音(第一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文学制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8日。以美育代宗教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身份认同,《艺术百家》2011年第5期。评张传敏《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7期。传统的潜伏:苏雪林的文笔论和道德观,《湘潭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论“美”作为新文学的尺度及其限度,《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抒情作为“主义”与新文学的自我认同,《江海学刊》2011年第2期。作为“无物之阵”的流言与鲁迅的精神世界,《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谁有话语权?——《离婚》的反讽意味,《文艺争鸣》2011年第9期。国家文化安全的价值意义,《前进论坛》2011年第9期。多维视野下“十七年”文学的丰富图景,《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修辞还是判断?——文学批评的身份重建,《山花》2011年第10期。历史化与经典化: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求是学刊》2011年第6期。生存体验与知识趣味:鲁迅对朱光潜“静穆”说的批评,《江汉论坛》2011年第12期。“然而”与《野草》的话语方式,《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渎神的诗性:《受戒》作为1980年代的文化寓言,《当代文坛》201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在时代的风陵渡口:郭沫若与现代中国的权势转移,《福建论坛》2012年第2期。歉疚与嗟悔:在父子情深的背后——《背影》的心理分析,《名作欣赏》2012年第10期。177.悲悯的诗性:吴佳骏散文的精神气质,《红岩··重庆评论》2012年第4期。 《<呐喊>自序》与鲁迅的“五四”,《文艺争鸣》2013年第1期。179.身份对身体的压抑与认同:《夜》的政治意味与哲理内涵,《名作欣赏》2013年第4期。 冰心散文风格的传统资源,《苏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181.题材中心论:重庆小说的得与失,《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白话文运动中的文章观念,《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不好,快降专科了,学科发展不平均,以艺术类为主。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岭南师范学院是公办院校。公办大学:通常是国家部委或地方政府举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比较高,有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经费支持,学费通常较便宜。民办大学:通常是社会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举办的大学,没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经费支持,需要自筹资金办学,学费一般比较贵。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主要有性质不同、资金来源不同、举办者不同,具体如下:一、性质不同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民办学校的本科专科学历是受国家认可的,学信网可查。公办大学: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创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较高。二、资金来源不同1、民办学校:资金来源,有个人自筹资金、个人智力投入(无资金投入)、个人和企业的投资、集资或入股以及捐资等。对于一个特定的民办学校来说,资金来源并不完全是单一的,可以是个人、集体、企业资金的混合。同时,非财政性经费并不排除国有资产的注入。2、公办学校:政府财政拨款。三、举办者不同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主要有公民个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2、公办学校:国家政府部门。学院介绍岭南师范学院,简称“岭南师院”,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岭南师范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636年创办的雷阳书院,1903年,学校改建为雷阳中学堂,1904年始设师范科教育,1935年改名为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1978年正式改建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升格并更名为湛江师范学院,2014年更为岭南师范学院。截至2018年12月,岭南师范学院校本部占地面积1000多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设有18个二级学院、开设本科专业67个,有教职员工1700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3000多人。2022年4月29日,岭南师范学院团委荣获2021-2022年度“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称号。                                    院系专业截至2021年3月,岭南师范学院设有32个(含8个挂靠)二级学院,有本科专业73个(其中师范类专业32个)。师资力量截至2018年4月,岭南师范学院有教职工1500多名,其中教授150多名、博士320多名,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约40,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比约90;“珠江学者”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51人,28名教师被聘为兄弟院校硕士和博士生导师,58名教师获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等称号;21人被遴选为广东省“扬帆计划”人才;9人被遴选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21人被评为省级“强师工程”资助对象。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不完全统计)。教学建设截至2018年4月,岭南师范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人才培训基地2个,省级师培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平台14个,建有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省级师培基地:中小学教师师培基地、职业教育师资师培基地、幼儿园园长师培基地、学前教育师资师培基地。省级实验教学平台(部分):广东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教学提高型重点实验室、机电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生物科学实验室。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学科建设截至2018年4月,岭南师范学院建有省优势重点学科2个,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课程与教学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汉语言文字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特色学科及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化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省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化学、英语(师范类)、物理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省级一流本科建设点:教育技术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机电技术教育等。省优势重点学科:教育学、化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汉语言文字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交流合作根据2016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岭南师范学院已同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新西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印尼、泰国、韩国、越南和港澳台地区的近50所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以及近30所中小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合作、教育培训、教师互聘和学生跨文化学习交流活动,每年300多名学生出国学习、实习和研习。与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合作举办以中国武术和体育康复保健为特色的孔子课堂,于2015年4月获国家汉办审批通过,于2016年春季开始招收学员。科研平台截至2016年11月,岭南师范学院建有省级协同创新培育平台1个,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3个,省级重点提升平台1个,广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1个。科研成果2012年,岭南师范学院共有21个项目获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资助,总经费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6项,资助经费总额141万元。有14项成果获湛江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4年,岭南师范学院共有7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其中面上项目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共获资助经费215万元;另有1个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校共有15项科研成果获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5年,岭南师范学院共有20个项目获广东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立项。2016年,岭南师范学院共有24个项目获广东省科技厅立项资助,累计获资助金额360万元;其中,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16项、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专项5项、协同创新与平台建设专项3项。 年内共有16项成果获湛江市2014-201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共16项。馆藏资源根据2017年3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11万余册,电子图书115万多种,纸质中外文期刊2200多种;各类光盘9万多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SpringerLink等中外文数据库41个;自建有“岭师文库”、“广州湾专题资源库”、“粤西文献资源网”等特色数据库12个。特藏阅览室收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华道藏》、《万有文库》、《申报》、《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等一批新印古籍及民国时期文献、粤西地区地方志、地方文献、本校师生、校友的著作、学位论文以及中小学和高校教材等。学术期刊《岭南师范学院学报》(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于1980年9月创刊,1992年起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文科主要反映文学、语言、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法学、教育等哲学社会科学各基础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理科主要反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工农业技术等自然科学各科的基础理论及应用开发研究。学报先后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社科期刊”、“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并被评为“CAJ-CD执行优秀期刊”。

(一)专著:1、《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合著,格勒主编,王川系该书编委会、执行编委会的编委),重庆出版社2000年9月;2、《清实录西藏昌都地区史料选》,独著,20万字,西藏昌都地区方志委员会刊行,2001年1月;3、《拉萨河畔六十日——拉萨河流域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独著,23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4、《西藏和其他藏区特殊开发途径》,合著,副主编,20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5、《西藏昌都近代社会研究》,独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版。6、《学界泰斗——陈寅恪》,独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二)论文(凡未注明者均为独著)1、《清代昌都三岩地区政事拾遗》,《西藏研究》2000年4期,第55—61页。全文收入:①西藏昌都地区地方志总编室主编《昌都地区论文选》,2001年4月,第93—108页;②“中国西藏信息网”和“西藏网”两个中文简体网站均全文转载2、《西洋望远镜与阮元望月歌》,《学术研究》2000年4期,第82—90页(全文收入:①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明清史》2000年第4期第74—82页全文转载;②中国“新青年”网全文转载;- 2003-12-17);3、《史学家陈寅恪在康乐园的生活情趣》,《岭南学报》(香港岭南大学学报)新第2期,2000年10月,第297—313页(刘克敌:《二十年来之陈寅恪研究述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5期评价了该文的观点,刘文又4、《民国时期西藏昌都地区的国民政府工作人员及其活动》,《西藏研究》2001年1期,第85—90页;5、《陈寅恪与陈述的学术交往》,《史学史研究》2003年1期,第23—31页;6、《陈寅恪、冼玉清的纯阳观之游》,《岭南文史》2003年1期;7、《陈寅恪与蜀中诸儒的交往》,《文史杂志》2003年3期;8、《陈寅恪与岭南花木》,《中山大学校报》2000年6月15日51K 2005-1-18 及“国学网”等数个网站全文转载);9、《“稳藏必先安康”的历史新启示——关于甘孜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对策建议》(合作撰写),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委托课题,2002年4月;10、《刘文典与陈寅恪学术交往述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期,第198—118页;11、《“茶马古道”旅游品牌打造的思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2期,第27—32页;12、《清及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丹达神崇拜》,《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1期,第76—84页(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中国近代史》2003年第7期第43—51页全文转载);13、《晚清民国时期藏政要员的洋务背景》,《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13—19页(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中国近代史》2003年第8期第43—49页全文转载);14、《近百年来中国对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保护》,《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64—69页;15、《历史学者陈寅恪姓名“恪”之读音》,《东方文化》2003年第6期,第146—148页;16、《研究中华传统政治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北京)2004年第1期第63页;17、《民国时期“西康农事试验场”的设置及其实际成效》,《西藏大学学报》(拉萨)2004年第1期第44—48、60页(①人大复印资料F7《经济史》2004年第3期第67—71页全文转载;②中国西藏信息中心全文转载见18、《西藏民俗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评<西藏民俗文化>》,《中国藏学》(北京)2004年第2期第113—114页(中国藏学网全文转载,见19、《藏区城市昌都在近代的变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06—114页;20、《民国三十六年西康省的植树节及其造林评价》,《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咸阳)2004年第3期第23—27页;21、《陈寅恪与伯希和学术交往述略》,《中山大学学报》(广州)2004年第5期第80—84页(教育部主办《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6期摘录主要观点);22、《谈蕃说胡 更上一层: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评议》,《西北民族研究》(兰州)2004年第3期第115—119页;23、《陈寅恪与伯希和》,载《文汇报》(香港)2004年6月8日(京港学术交流中心简报有报道,24、《略论汉藏教理院在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中的贡献》,《西藏大学学报》(合著,第二作者)2004年第4期第51—59页。25、《清末、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及其实际成效》,《民国档案》(南京)2004年2004年,第4期,第54—59页26、《陈寅恪与四川学者的交往述论》,《中山大学学报》(广州)2004年第5期,第107—113页;27、《民国后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设立始末及其历史意义——四川藏区农业近代化起源研究之一》,《西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8、《陈寅恪与藏学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咸阳)2005年第1期第18—23页。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文艺学概论 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西厢记简说 作家出版社1957年出版。诗的形象及其他 长江文艺出版社1958年出版。白居易诗选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1958年第1版。《滹南诗话》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5月出版。《瓯北诗话》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2月出版。《原诗》、《诗说晬语》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文艺散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文艺学简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唐宋诗文鉴赏举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唐音阁吟稿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唐音阁诗词集 台北百骏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出版。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唐诗精选评注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唐宋名篇品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历代好诗诠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唐音阁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唐音阁诗词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唐音阁鉴赏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唐音阁随笔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唐音阁译诗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唐音阁影记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唐音阁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出版。绝妙唐诗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序言 《明人小品选》序(《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2年01期) 《郭沫若史剧理论研究》序(《人文杂志》1986年 06 期) 《古代戏剧赏介辞典·元曲卷》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文学社会理性研究》序(《人文杂志》1987年05期) 简论李调元《诗话》——《李调元诗话评注》序(《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唐代绝句的魅力与全面整理——《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前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漫谈绝句和绝句鉴赏——《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前言(《唐都学刊》1991年04期) 唐人咏陕诗简论——《陕西省志·诗歌志》唐代部分前言(《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唐诗风流佳话》序(《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一部具有开拓性的诗论——《当代少数民族诗人论》序(《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01期) 《世纪颂》序(《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5期) 《元稹集编年笺注》序(《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邱星作品集》序(《杜牧文学成就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 何金铭《乐在傻等》序(《杜牧文学成就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 《王锋旧体诗选》序(《陕西日报》2003年7月6日) 《中国诗歌理论史》序(《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三馀诗词选》序(《中华诗词》2006年01期) 《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序(《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序(《长江学术》2006年03期) 论文 从《北征》看“以文为诗”(《人文杂志》1979年01期) “诗述民志”——孔颍达诗歌理论初探(《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01期) 反阉党斗争的赞歌——评《五人墓碑记》及其他(《人文杂志》1981年01期) 其事何长其言何简——说杜甫《石壕吏》(《名作欣赏》1981年02期) 说李白送友人入蜀(《名作欣赏》1981年04期) 说杜荀鹤《再经胡城县》(《名作欣赏》1981年05期) 含蓄蕴藉寄托遥深——说张九龄《感遇》(十二首选二)(《名作欣赏》1982年01期) 含蓄一例——说杜甫《曲江二首》(《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1期) 论白居易的田园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说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名作欣赏,》1983年01期) 说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说陈与义《早行》诗的艺术特色(《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02期) 陆诗鉴赏两题(《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苏诗例释(《文史哲》1983年06期) 绝妙的讽刺小品——说朱熹《记孙觌事》(《名作欣赏》1984年01期) 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的《寄黄几复》(《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84年) 宋诗鉴赏二题(《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甲光向日金鳞开——说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唐都学刊》1985年01期)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说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文史知识》1985年01期) 韩偓年谱(与邓小军合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04期、1989年01期) 论宋诗(与邓小军合撰,《文史哲》1989年02期) 两种思维的冲突与史学家的苦闷——司马迁天人观与思维方式论略(与尚永亮合撰,《人文杂志》1989年01期) 意境幽瑟尺幅千里——潘牥《南乡子·题南剑州妓馆》赏析(《名作欣赏》1991年01期) 司马相如赋的主体特征和模式作用(与尚永亮合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阿房宫赋》鉴赏(《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关于李商隐《夜雨寄北》的理解——答丘汝腾先生(《运城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杜甫与偃师(《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韩文阐释献疑(《文学遗产》2000年01期) 试论词的创新——关于创作“自由词”的浅见(《中华诗词》2002年01期) 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文学遗产》2003年01期) 《柳笛集》漫议(《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论《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与霍建波合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杜甫卒年新说质疑(《文学遗产》2005年06期) 试论王绩诗文的独特意蕴(与梁静合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纪行诸赋的启迪,五言古风的开拓——杜诗杂论之一(《文学遗产》2006年04期) 论王安石的晚年禅诗(与张小丽合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书评 对句、楹联仍有生命力——读《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随感(《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评王锺陵著《中国中古诗歌史》(《学术月刊》1990年10期) 评吴功正著《六朝美学史》(《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评吴功正《唐代美学史》(《文学评论》2000年04期) 评徐宗文著《三馀论草》(《文学评论》2005年06期) 评陈文新主编的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杂文 论于右任诗的创新精神(《人文杂志》1984年03期) 研究韵文,开创一代新诗风(《中国韵文学刊》1987年创刊号) 论素质教育与中华诗词进校园(《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霍松林治学录(《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绝句“易作而难工”(《中华诗词》2002年04期) 古典文学与素质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试作新声新韵律绝的体验和感想(《中华诗词》2004年01期) 人物评价霍松林数十年如一日,刻苦治学,献身教育,培养后学,勤奋著述,赢得了国家、人民和海内外文化界的赞许。198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1986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87年应客员教授之聘,赴日本明治大学、信州大学等校讲学,在东京作唐诗研究公开讲演,载誉而归。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0年,被选为世界杰出领先人物。1991年,荣获国家特殊津贴。其治学经历和学术成就,载入国内各种社会科学家传略、文学家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大洋洲及远东地区名人录》、美国国际传记中心《世界杰出领先人物名人录》。现任陕西师大文学研究所所长,中文系名誉主任。兼任青岛大学、西安联合大学教授。其学术职务,主要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主席,陕西省诗词学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编委会顾问,美东诗友会顾问、纽约四海诗社名誉社长,美国国际传记研究中心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及顾问委员会顾问等等。霍松林年近古稀,依然奋进不已。指导六名博士生撰写论文。他主编的《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 《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 《中国诗歌理论史》、 《历代诗词曲论专著提要》、 《辞赋大辞典》、 《戏曲大辞典》、 《风俗大辞典》等或即将出版,或接近完成。他主持的《新编全唐五代文》,含校勘、·编年、补遗各项;经普查文献,广搜金石,在请编《全唐文》基础上可补入上万篇文章,全书约四千万字,将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

渭南师范学院代码是10723,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渭南师范学院简称“渭南师院”,位于陕西渭南,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多科性普通高等院校。学校是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试点院校,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学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被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列为拟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历史1922年7月,受董必武指派,王尚德等人于8月初回到陕西渭南,在赤水镇筹资创办学校,为革命培养人才并成为开展革命活动的阵地,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社,在学校建立了陕西第一个团组织——陕西省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私立赤水初等小学正式开学。1923年5月,学校在乡村教育研究社和小学的基础上改为“赤水职业学校”,招收小学和中学毕业的青年学生,宣传革命思想,为党培养干部。1925年10月,学校成立了陕西第一个农民武装协会——农民协会;同年冬,又成立了陕西关中第一个党支部——中国共产党赤水特别党支部。学校培养初、中、高三级师范和农业科技人才,向黄埔军校、“抗大”和革命队伍输送有生力量;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参与策划与发动渭华起义等武装斗争。1936年,更名“赤水农业职业学校”,更加隐蔽地为革命培养人才。1949年,渭南解放,政府接管学校,更名为“渭南县赤水农业职业学校”。1954年,学校迁至大荔,改名为“大荔农校”,在其旧址改建了“渭南县第四中学”。1960年5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复了陕西省高教局的请求,同意成立“陕西省渭南师范学院”。1960年7月4日,陕西人民委员会批复陕西省高等教育局,同意将“陕西省渭南师范学院”更名为“渭南师范学院”,校址在渭南市王真村以东、铁路以南靠沋惠渠一带。1962年,渭南师范学院因经济困难停办,改组为渭南中学教师培训机构。1978年5月19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在西安、咸阳、渭南、榆林设立陕西师范大学专修科。经过筹建,1978年5月28日至30日,陕西师范大学渭南专修科第一批557名学生入学报到,校址在渭南市南郊韩马村。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同意在陕西师范大学渭南专修科基础上建立渭南师范专科学校。1983年10月14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同意,渭南地区行政公署发出了《关于成立“陕西省渭南教育学院”的通知》,在原渭南教师进修学院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渭南教育学院。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和渭南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了本科层次的渭南师范学院,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5月9日,渭南师范学院建校50周年。2015年,学校被总政治部、团中央授予了军地共建共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地。2017年,学校获得了陕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先进单位”称号。                                    师资力量2018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300余人,正高级职称109人、副高级职称336人,博士学历教师246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教学团队6个。                                    学科建设2018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2个二级学院及国际交流学院、中华仓颉汉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有64个本科专业;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学科1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创业基础》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基础数学、产业经济学省级特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基础数学、产业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英语语言文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陕西省省级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英语、经济学、化学                                    学术科研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级科研机构14个,市级科研机构1个。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2011-2015年学校共获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60项,厅局级项目762项,发表学术论文6081篇,其中SCI、EI论文295篇、核心期刊论文3924篇;出版专著85部、教材60部。学术资源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累计纸质馆藏文献195万余册,电子图书50万册、数字期刊1万余种,各种中外文数据库25个,声像资料光盘19951张;中外文报刊1064种。《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由渭南师范学院主办,陕西省教育厅主管,创刊于1986年,1991年起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半月刊,A4开本,96页,综合版,开设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秦地文化研究”、“区域经济与特色产业研究”等色栏目,主要发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论文。                                    合作交流根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与韩国培材大学、加耶大学、日本京畿大学、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综合技术学院、美国犹他州立学院、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等结为“友好学校”,并与韩国培材大学合作成立培材培训中心,先后派遣数批学生赴国外留学。学院在2012年与白俄罗斯师范大学、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俄罗斯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等十余所俄罗斯语国家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并签署了友好合作协议书,并于2012年5月成立了中白文化交流中心。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如果要上理工科还是来理工,理工的生化,机电,商学,软件比强,我就是这个学校的,挺不错的!不过师院的住宿条件比理工要好

南阳师范知名度高。而且毕业学生从事教育等事业的就业率高、大部分都能进事业单位、咱们不都是有事业单位就不会选择企业单位。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在南阳师院呆过几个月,又来过洛阳师院很多次,感觉洛阳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地方。洛阳师院不错。。。论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洛阳师院都不错,学校也有文化底蕴,不像别的学校,就只剩下建筑了,别的啥也没有里

论戏曲的多样性 刘文峰 【期刊】艺术学界 2009-07-31试论粤剧的形成和改良 刘文峰 【期刊】南国红豆 2009-05-20少数民族戏曲:多元化发展及其保护 刘文峰 【期刊】艺术评论 2007-12-15合阳跳戏——宋金杂剧的遗响 刘文峰 【期刊】民间文化论坛 2007-04-20电视剧中的历史文本构建 刘文峰 【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03-16清末民国年间粤剧改良的启迪 刘文峰; 李玲 【期刊】戏曲研究 2006-11-15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 刘文峰 【期刊】中华戏曲 2006-11-15传统戏曲艺术陷入危机 刘文峰 【期刊】瞭望新闻周刊 2006-07-03山西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日记 刘文峰 【期刊】中国戏剧 2006-03-18山西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日记(一) 刘文峰 【期刊】中国戏剧 2006-02-18二人转的起源 孙红侠; 刘文峰 【期刊】戏曲艺术 2006-02-15戏曲的生存现状和应对措施 《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综述 刘文峰 【期刊】中国戏剧 2006-01-18二人转行业习俗的文化解读 孙红侠; 刘文峰 【期刊】戏剧文学 2005-11-10豫剧在海峡两岸发展的启迪 刘文峰 【期刊】东方艺术 2005-09-20合阳跳戏——宋金杂剧的遗响 刘文峰 【期刊】艺术百家 2005-08-30张庚戏曲方志学理论初探 刘文峰 【期刊】中华戏曲 2005-08-15从歌仔戏的特点看闽南戏曲的发展趋向 刘文峰 【期刊】戏曲研究 2004-11-15论戏曲的多样性及对少数民族戏曲的保护 刘文峰 【期刊】西藏艺术研究 2004-09-30全球化时代香港动作片对好莱坞的冲击 刘文峰 【期刊】电影艺术 2004-07-05戏曲艺术不会消亡 刘文峰 【报纸】中国民族报 2004/06/18戏曲的生存“危机”和应对措施——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综述 刘文峰 【期刊】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26《中国戏曲志》的资料价值、学术成就和对学科建设的影响 刘文峰 【期刊】中华戏曲 2003-05-15试论戏曲多样性的成因 刘文峰 【期刊】艺术百家 2003-03-30昆曲的历史定位及保护与利用 刘文峰 【期刊】艺术百家 2002-12-30怪力乱神的视觉狂欢──世纪之交香港电影的高科技浪潮评析 刘文峰 【期刊】电影创作 2002-01-10中国传统剧场的变革与戏曲发展的关系 刘文峰 【期刊】戏曲研究 2001-12-15中国戏曲在港澳和海外年表(下) 刘文峰 【期刊】中华戏曲 2001-05-15魔幻中的古代中国与浪漫主义精神──徐克三部电影作品的解读 刘文峰 【期刊】电影创作 2001-05-10《中国戏曲志》的学术价值及对戏曲学科建设的意义 刘文峰 【期刊】文艺研究 2000-03-20荀派艺术的价值及对当代戏曲发展的影响 刘文峰 【期刊】中国京剧 2000-01-25中国戏曲在港澳和海外年表(中) 刘文峰 【期刊】中华戏曲 1999-03-15对艺术表演团体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刘文峰 【期刊】戏剧之家 1997-04-16从梆簧的兴衰看商品经济条件下戏曲的生存和发展 刘文峰 【期刊】中国戏剧 1996-08-18会馆戏楼考略 刘文峰 【期刊】戏曲研究 1995-12-15雪域圣地 戏剧文化研究的重大成果——《中国戏曲志·西藏卷》评述 刘文峰 【期刊】西藏艺术研究 1994-05-15八十年代台湾新电影一瞥 刘文峰 【期刊】当代电影 1988-10-27秦腔史料新得 (续) 刘文峰 【期刊】当代戏剧 1985-05-01秦腔史料新得——清代秦腔刻本三十种简介 刘文峰 【期刊】当代戏剧 1985-04-01八十年代香港喜剧影片 刘文峰 【期刊】当代电影 1985-03-02一张珍贵的戏单——易俗社第二次赴京演出实录 刘文峰 【期刊】陕西戏剧 1984-05-30《中国戏曲志》编纂工作会议在长沙举行 刘文峰 【期刊】戏剧报 1983-06-15戏曲的生存现状和应对措施——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综述 刘文峰 【会议】《民族遗产》(第一辑) 2008-04-01合阳跳戏——宋金杂剧的遗响 刘文峰 【会议】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 2006-08-01戏曲的生存危机和发展保护 刘文峰 【报纸】文艺报 2004-04-27保护小戏是地方上的大事 刘文峰 【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06-21中国传统戏剧的危机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 刘文峰 【报纸】社会科学报 2007-03-29少数民族戏曲,在尘封的历史皱褶中舒展开来 刘文峰 【报纸】中国民族报 2008-02-29传承人是传统戏剧保护的核心 刘文峰 【报纸】光明日报 2008-06-27

  • 索引序列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