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投稿经验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投稿经验

摘要】唐代诗人张继以一首诗歌《枫桥夜泊》而被后人传诵。关于张继的平生及其诗歌的研究很多,但大多都是对他的诗歌《枫桥夜泊》的研究,对于他的其他作品研究相对较少。而对于张继生平的研究也是不少的,但是关于他传奇的一生却没有得到一致的肯定。从历代诗歌选本中看,张继诗歌入选是很少的。更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关于张继及其诗歌的专门的论著也就寥寥无几了。在次文中,主要综述20年来有关张继的及其诗歌的评论。  【关键词】张继平生 《枫桥夜泊》 综述  一、张继的平生  关于唐代诗人张继的平生众说纷纭,但主要集中于钟国本的《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和王辉斌的《张继平生订正》。这两篇论文主要是从张继的一些诗歌和其友人的一些文集,还有就是从一些比较简单的历代有关张继记载的文章来对张继生平的考证。  在钟国本的《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中也对张继的平生作了较细的论述。  张继,字懿孙,新旧《唐书》无传,其生年不可考关于他的籍贯,历史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认为他是襄州人。如《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继诗一卷”,下注云“襄州人”。此后的《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全唐诗》都持此说。其二认为他是南阳人。如唐代独孤及《唐故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塔并序》(《毗陵集》卷九),以及《宋高僧传》卷十五的《唐余杭宜丰寺灵一传》,都称“南阳张继”。独孤及与张继为同时代人,他对张继了解较详,因此张继的籍贯,应以邓州南阳人为确。  张继的生平经历,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做了详细的考证,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长安应举时期。《唐诗纪事》卷二十五张继条说他:“登天宝进士第”;《唐才子传》卷三张继小传则谓:“天宝十二年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二者足证张继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考中进士。又张继同时诗人刘长卿有《赠张继司直适越》诗,诗题中称张继为“司直”,这可能是张继中进士后担任过的官称。  第二,吴越洛阳客游时期。据《会稽掇英总集》卷十八可知,于幼卿于天宝十三年至至德二年为会稽太守,张继游吴越必在此时。而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张继即结束吴越客游生涯,西去洛阳,并在《宿白马寺》、《洛阳作》等诗中间接地反映了安史乱后的残破荒凉景象。  第三,武昌洪州任职时期。与张继同时诗人皇甫冉有首《酬张继》诗,诗前小序云“懿孙,余之旧好,祗役武昌”;《新唐书·艺文志》“(张继)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可见张继曾供职于武昌、洪州。  张继的卒年不可详考,大约于德宗建中时迁为随州刺史,张继之卒年应在大历末。  在王辉斌的《张继平生订正》一文中,认为:张继为襄州襄阳人,天宝十三年后登第,授职江南;大历初检校祠部员外郎;大历五年在润州与皇甫冉、齐长卿、邹绍先等人过从,诗酒酬唱一时,未几,赋诗送邹绍先赴河南,旋“祗役武昌”。  刘长卿《毗陵送邹绍先赴河南充判官》诗,认为其乃为张继大历四、五年在洪州任租庸判官或转远判官之说,实可商榷。大历三年七月以河南副元帅赴幽州,则是年秋皇甫冉尚在京洛一带。刘长卿集中亦有《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一诗,表明其在大历五年至六年正月间亦在润州。  张断进士登第的时间,辛文房《唐才记考》均订为天宝十二年,傅文从之不疑。  张继及第后即在于幼卿幕府或会稽一带作过官。《唐才子传》所谓“尝佐镇戎军幕府”,或是诗中“戟户”一词而言之,则张继进士及第当在天定十三年至德二年之间。  在上述中,关于张继的平生主要是从历代的有关诗人的一些文献记载、张继诗歌极其他的一些游记,还有张继友人的一些文章去对张继平生的定位。但是大多关于张继的考证还是实仍失考。由此,许多专家、学者对他的定位是不相一致的。由于考察资料的相同,且很少,大多数文章里有很多的相同论述。如得出的信息最多的是大历五年在润州,与皇甫冉、刘长卿、邹绍先等诗酒酬唱,于是就由此就去订正张继的平生,未免有点草率。  二、张继的部分诗歌综述  在唐代姹紫嫣红的诗坛上,继是一个成就突出而不为人重视的诗人。历代诗歌选本中,继诗歌入选的很少。更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关于张继及其诗歌的论著寥寥无几。  至于张继的其他诗歌,钟国本的《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较为详细。现在《全唐诗》中所载张继诗中多杂有皇甫冉、窦叔向等人诗。经过考证,正属于张继的诗也不过三十八首左右。  张继的诗歌创作与个人遭遇有密切关系。唐玄宗晚年,骄奢淫逸,暮气日深。张继的诗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现实的处境使他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在漂泊异乡报国无由的情况下,他慨然写下了“苍苍不可问,余亦赋思玄”的感喟,摅写了“孤愤抱龙泉”的怀才不遇的孤苦情愫。  他的部分诗篇终聚焦于当时那动乱的社会,并表达了对民瘼极度关切的热情。如: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阁,清明几处有新烟。——《阊门即事》。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宿白马寺》。前首描写苏州地方经刘展之乱以后,农田荒芜、农村萧条的残破景象。后首虽主要是抒写羁旅愁思,但白马寺经安史之乱后,那房屋焚毁净尽,到处是断壁残垣的荒凉景象,在此诗中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如:“断碑” 、“茅屋”、“ 秋风”与“空”、“残剥”、“萧萧”,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物是人非的凄凉,由此就产生浓浓的“羁思”之情。  张继的《送邹判官往陈留》:  齐鲁分巡地,频年此用兵。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  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深仁佐君子,薄赋恤黎氓。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  这首诗歌流露出了对动乱时代的人民极端关心的热情。特别是“齐鲁分巡地,频年此用兵。”反映了当时战争的连绵不断。“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反映了战争给人民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现实的反映深刻真实得多。尤为可贵的是,诗中流露出了对动乱时代的人民极端关心的热,他希望即将到任的邹判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深仁佐君子,薄赋恤黎氓”,即深仁薄赋,佐君爱民。这是一种可贵的人道主义胸襟。  羁旅的诗歌在张继的诗歌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乡思客愁也成为了张继经常表现的主题。就如:思也就成了张继诗经常表现的主题,如《自西干桥至瓜岩村有怀》、《晚次淮阳》、《宿白马寺》等诗,尤其是《枫桥夜泊》,这些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这些诗中,诗人的思乡之情,失意之感,羁旅之愁,往往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更多地想到许多历史往事与人物,把自己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感慨寄寓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因而张继也写下了许多咏史诗,如《题严陵钓台》、《河间献王墓》、《春申君祠》、《华清宫》、《金谷园》等等。  其中《题严陵钓台》一诗,感慨自己没有遇到象光武帝召见严子陵一样的思贤招贤的皇帝;而《春申君祠》一诗,流露了对辅佐楚顷襄王二十余年的春申君的敬慕之情,寄托了自己官微位卑、无由施展才能的愤慨不平;在《河间献王墓》一诗,对“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而“雅乐未兴人已逝”(《通志》宗室部卷七十八语)的河间献王表示了无限的惋惜;其《金谷园》、《华清宫》二诗,则通过对金谷园、华清池的今昔对比,对唐玄宗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终致亡国的可耻悲剧,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总之,张继的这部分作品,于吊古的同时,讽刺了现实,抒发了作者不见用于世、无施展才能之途的苦闷,是张继诗中颇有价值的值得珍视的作品。  张继诗中有少数参禅悟道之作,如《安公房问法》、《剡县法台寺灌顶坛》等等,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思想,但总的说来没有什么价值,唐代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及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说张继的诗“有道者风”,大抵指这类作品,这是张继诗中消极成份之所在。  稍稍浏览一遍张继的诗,便不难发现充满张继诗中的是一些意象,而这些意象给的诗歌染上了一种凄清幽冷的色彩。如“寒露”、“落叶”、“寒风”、“落景”、“微明”、“孤城”“衰年”、“秋凉”、“寒烟”、“呜咽”、“寂寞”、“残花”等。运用意向来抒发情感,不仅是张继的诗歌中的特点,同时也是历代诗人所喜爱运用的手法。  张继的诗歌特别讲究艺术形式和技巧,他的诗歌技巧是工整圆熟。他的律诗绝句不仅数量多,而且平仄对仗都很圆熟。清人方东树云:“七律章法,大历诸公最成熟。”(《昭昧詹言》)指出包括张继在内的大历诗人律诗的规范化、整齐化特点。张继的诗、遣词造句也十分用力。  张继由于一首《枫桥夜泊》而驰骋古诗坛,因而他的其他诗歌却很少被受关注。当然这也是与他的诗歌流传与保存太少而造成的。他的诗歌大都是抒写羁旅情愁,思乡情缘;还有就是对历史文物,历史兴衰的感慨。而在对他诗歌艺术特点的论述也是大同小异,大多数文章都只是谈到诗歌的意象,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些都从意象来谈诗歌艺术。缺乏一种哲学的思考,以及对文艺哲学的融入,也就是说只是一种感性的思考。对诗歌形式与技巧的考究很多,但这一方面主要是对《枫桥夜泊》的考究最多,而其他诗歌就相对较少或是没有。  三、关于《枫桥夜泊》的综述  说 到张继人们就不由地 想到他的《枫桥夜泊》,于是有关《枫桥夜泊》的评论就有很多了,或深或浅、或长或短。  在张继的诗中,诗人的思乡,失意,羁旅愁,都被展现得淋漓至尽。如其《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是诗人漫游吴地时写的,诗人将落山的月亮、乌鸦的啼叫、下降的秋霜、渔船上的灯火,这些秋夜江边景色集中在一起,很自然给船上愁思之人造成难眠的气氛,而半夜寒山寺的钟声传到船上,使船上那愁思之人更加感到寂寞。那时诗人身无官职,白发苍苍,却不愿闲居,希望向朝廷献策救民于水火。可在君臣昏暗的时代,诗人难以如愿,漂泊一天夜宿寒山寺的时,定将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加上寒山寺钟声的撩拨,于是便创作出了《枫桥夜泊》着一千古绝唱。钟国本在《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中所阐述的观点就是,认为诗中所抒发的羁旅之愁,是与他忧国忧民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满怀思绪,反映了他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吐露了封建社会里有志不获聘的知识分子的牢骚与不平,这是有一定的认识价值的。  《落月摇情寒山钟——张继〈枫桥夜泊〉的诗学描述》,这是一篇有些散文样的论文。作者陆嘉明从诗人的蹉跎一生中去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从社会背景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愁苦闷,以及羁旅漂泊的孤独情感。作者主要是从《枫桥夜泊》诗学意义中的“借景”手法把诗人的沧桑人生化为审美意识图画,而诗学的意义又要从视觉和听觉的转换中探讨。诗歌中极有层次的把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冷与暖等不同色调的观察之景铺开,升华诗人的思想情感,并对读者产生审美与想象的冲击力。  在《“神韵、意境”的咏唱》一文里,丁蜀还是从音乐角度去赏析诗歌。词的传神、曲的韵味,以及歌曲的伴奏和人声的旋律,来分析诗歌情景融一的及至,符合歌曲的神韵与意境的要求。这篇文章是有一个与其他文章不一样的就是用音乐对其进行赏析。  《〈枫桥夜泊〉词语考释札记》里,金欣欣从“江枫”、“寒山寺”、“枫桥”和“渔火”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诗的意境和色彩还有诗人的情感来分析词与景恰到好处的结合。金欣欣对于这些词语也从诗人的背景和平生来寻找融合处。  总上所述,学者们对张继《枫桥夜泊》的论文主要是从诗歌里的几个景致词语和诗人的情感来论述,并都是以次来论证意境在诗歌,特别是在诗人情感的作用。也有一些文章是从诗歌里的用词去考究。即为什么运用这个词语而不是用其他词语、这些词语的来源是哪儿、这些词语与诗人的心情有什么联系等等之类的问题。从美学角度,如审美意识来对《枫桥夜泊》进行探讨,也是有很多的,但是从哲学角度,特别是运用西方现当代的哲学理论来对诗歌进行分析是很少,甚至是没有。别说是对张继的诗歌论述,就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论述也不多见。  参考文献:  (1)钟国本 《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5期  (2)王辉斌 《张继平生订正》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第4卷(总第16期)  (3)金欣欣 《〈枫桥夜泊〉词语考释札记》 皖西学院学报 2003年12月第19卷第6期  (4)丁蜀还 《“神韵、意境”的咏唱》 深圳大学  (5)陆嘉明 《落月摇情寒山钟——张继〈枫桥夜泊〉的诗学描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22卷第1期 20005年3月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由苏州市市政府主管,苏州教育学院主办的综合性 、学术期刊,大16开,季刊。创刊于1984年,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发行。《苏州教育学院学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遵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始终不懈地坚持“二为”方针以及“双百”方针,以反映本校及兄弟院校教师、同行及专家教育教学及专业科研成果,促进校内外的学术交流,为我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服务,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的战略决策服务,以促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为宗旨。本刊主要刊登文学、语言学、艺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研究性论文。主要栏目有: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吴文化研究、环太湖区域研究、比较文明与比较文化学、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安全与法等。《苏州教育学院学报》为江苏省一级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会员。特邀顾问:朱永新主任委员:李小平副主任委员:姜左 陈宇光 程宜康 韦恒(特邀)主办: 苏州教育学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江苏省苏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8-7931CN: 32-1556/G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曾用刊名:苏州教育学院学刊 & 东吴教学创刊时间:1984

《咸宁学院学报》就是《湖北科技学院学报》,这个期刊很垃圾,编辑部电话从来都打不通,永远没人接,出刊巨慢,6月份的期刊直到9月份才寄到人手里,而且直到11月份了还没有上知网,都快有大半年了,耽误别人评职称,希望大家擦亮眼睛,不要再在这里投稿了!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投稿经验要求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摘要】唐代诗人张继以一首诗歌《枫桥夜泊》而被后人传诵。关于张继的平生及其诗歌的研究很多,但大多都是对他的诗歌《枫桥夜泊》的研究,对于他的其他作品研究相对较少。而对于张继生平的研究也是不少的,但是关于他传奇的一生却没有得到一致的肯定。从历代诗歌选本中看,张继诗歌入选是很少的。更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关于张继及其诗歌的专门的论著也就寥寥无几了。在次文中,主要综述20年来有关张继的及其诗歌的评论。  【关键词】张继平生 《枫桥夜泊》 综述  一、张继的平生  关于唐代诗人张继的平生众说纷纭,但主要集中于钟国本的《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和王辉斌的《张继平生订正》。这两篇论文主要是从张继的一些诗歌和其友人的一些文集,还有就是从一些比较简单的历代有关张继记载的文章来对张继生平的考证。  在钟国本的《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中也对张继的平生作了较细的论述。  张继,字懿孙,新旧《唐书》无传,其生年不可考关于他的籍贯,历史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认为他是襄州人。如《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继诗一卷”,下注云“襄州人”。此后的《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全唐诗》都持此说。其二认为他是南阳人。如唐代独孤及《唐故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塔并序》(《毗陵集》卷九),以及《宋高僧传》卷十五的《唐余杭宜丰寺灵一传》,都称“南阳张继”。独孤及与张继为同时代人,他对张继了解较详,因此张继的籍贯,应以邓州南阳人为确。  张继的生平经历,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做了详细的考证,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长安应举时期。《唐诗纪事》卷二十五张继条说他:“登天宝进士第”;《唐才子传》卷三张继小传则谓:“天宝十二年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二者足证张继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考中进士。又张继同时诗人刘长卿有《赠张继司直适越》诗,诗题中称张继为“司直”,这可能是张继中进士后担任过的官称。  第二,吴越洛阳客游时期。据《会稽掇英总集》卷十八可知,于幼卿于天宝十三年至至德二年为会稽太守,张继游吴越必在此时。而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张继即结束吴越客游生涯,西去洛阳,并在《宿白马寺》、《洛阳作》等诗中间接地反映了安史乱后的残破荒凉景象。  第三,武昌洪州任职时期。与张继同时诗人皇甫冉有首《酬张继》诗,诗前小序云“懿孙,余之旧好,祗役武昌”;《新唐书·艺文志》“(张继)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可见张继曾供职于武昌、洪州。  张继的卒年不可详考,大约于德宗建中时迁为随州刺史,张继之卒年应在大历末。  在王辉斌的《张继平生订正》一文中,认为:张继为襄州襄阳人,天宝十三年后登第,授职江南;大历初检校祠部员外郎;大历五年在润州与皇甫冉、齐长卿、邹绍先等人过从,诗酒酬唱一时,未几,赋诗送邹绍先赴河南,旋“祗役武昌”。  刘长卿《毗陵送邹绍先赴河南充判官》诗,认为其乃为张继大历四、五年在洪州任租庸判官或转远判官之说,实可商榷。大历三年七月以河南副元帅赴幽州,则是年秋皇甫冉尚在京洛一带。刘长卿集中亦有《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一诗,表明其在大历五年至六年正月间亦在润州。  张断进士登第的时间,辛文房《唐才记考》均订为天宝十二年,傅文从之不疑。  张继及第后即在于幼卿幕府或会稽一带作过官。《唐才子传》所谓“尝佐镇戎军幕府”,或是诗中“戟户”一词而言之,则张继进士及第当在天定十三年至德二年之间。  在上述中,关于张继的平生主要是从历代的有关诗人的一些文献记载、张继诗歌极其他的一些游记,还有张继友人的一些文章去对张继平生的定位。但是大多关于张继的考证还是实仍失考。由此,许多专家、学者对他的定位是不相一致的。由于考察资料的相同,且很少,大多数文章里有很多的相同论述。如得出的信息最多的是大历五年在润州,与皇甫冉、刘长卿、邹绍先等诗酒酬唱,于是就由此就去订正张继的平生,未免有点草率。  二、张继的部分诗歌综述  在唐代姹紫嫣红的诗坛上,继是一个成就突出而不为人重视的诗人。历代诗歌选本中,继诗歌入选的很少。更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关于张继及其诗歌的论著寥寥无几。  至于张继的其他诗歌,钟国本的《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较为详细。现在《全唐诗》中所载张继诗中多杂有皇甫冉、窦叔向等人诗。经过考证,正属于张继的诗也不过三十八首左右。  张继的诗歌创作与个人遭遇有密切关系。唐玄宗晚年,骄奢淫逸,暮气日深。张继的诗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现实的处境使他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在漂泊异乡报国无由的情况下,他慨然写下了“苍苍不可问,余亦赋思玄”的感喟,摅写了“孤愤抱龙泉”的怀才不遇的孤苦情愫。  他的部分诗篇终聚焦于当时那动乱的社会,并表达了对民瘼极度关切的热情。如: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阁,清明几处有新烟。——《阊门即事》。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宿白马寺》。前首描写苏州地方经刘展之乱以后,农田荒芜、农村萧条的残破景象。后首虽主要是抒写羁旅愁思,但白马寺经安史之乱后,那房屋焚毁净尽,到处是断壁残垣的荒凉景象,在此诗中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如:“断碑” 、“茅屋”、“ 秋风”与“空”、“残剥”、“萧萧”,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物是人非的凄凉,由此就产生浓浓的“羁思”之情。  张继的《送邹判官往陈留》:  齐鲁分巡地,频年此用兵。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  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深仁佐君子,薄赋恤黎氓。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  这首诗歌流露出了对动乱时代的人民极端关心的热情。特别是“齐鲁分巡地,频年此用兵。”反映了当时战争的连绵不断。“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反映了战争给人民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现实的反映深刻真实得多。尤为可贵的是,诗中流露出了对动乱时代的人民极端关心的热,他希望即将到任的邹判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深仁佐君子,薄赋恤黎氓”,即深仁薄赋,佐君爱民。这是一种可贵的人道主义胸襟。  羁旅的诗歌在张继的诗歌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乡思客愁也成为了张继经常表现的主题。就如:思也就成了张继诗经常表现的主题,如《自西干桥至瓜岩村有怀》、《晚次淮阳》、《宿白马寺》等诗,尤其是《枫桥夜泊》,这些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这些诗中,诗人的思乡之情,失意之感,羁旅之愁,往往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更多地想到许多历史往事与人物,把自己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感慨寄寓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因而张继也写下了许多咏史诗,如《题严陵钓台》、《河间献王墓》、《春申君祠》、《华清宫》、《金谷园》等等。  其中《题严陵钓台》一诗,感慨自己没有遇到象光武帝召见严子陵一样的思贤招贤的皇帝;而《春申君祠》一诗,流露了对辅佐楚顷襄王二十余年的春申君的敬慕之情,寄托了自己官微位卑、无由施展才能的愤慨不平;在《河间献王墓》一诗,对“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而“雅乐未兴人已逝”(《通志》宗室部卷七十八语)的河间献王表示了无限的惋惜;其《金谷园》、《华清宫》二诗,则通过对金谷园、华清池的今昔对比,对唐玄宗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终致亡国的可耻悲剧,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总之,张继的这部分作品,于吊古的同时,讽刺了现实,抒发了作者不见用于世、无施展才能之途的苦闷,是张继诗中颇有价值的值得珍视的作品。  张继诗中有少数参禅悟道之作,如《安公房问法》、《剡县法台寺灌顶坛》等等,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思想,但总的说来没有什么价值,唐代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及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说张继的诗“有道者风”,大抵指这类作品,这是张继诗中消极成份之所在。  稍稍浏览一遍张继的诗,便不难发现充满张继诗中的是一些意象,而这些意象给的诗歌染上了一种凄清幽冷的色彩。如“寒露”、“落叶”、“寒风”、“落景”、“微明”、“孤城”“衰年”、“秋凉”、“寒烟”、“呜咽”、“寂寞”、“残花”等。运用意向来抒发情感,不仅是张继的诗歌中的特点,同时也是历代诗人所喜爱运用的手法。  张继的诗歌特别讲究艺术形式和技巧,他的诗歌技巧是工整圆熟。他的律诗绝句不仅数量多,而且平仄对仗都很圆熟。清人方东树云:“七律章法,大历诸公最成熟。”(《昭昧詹言》)指出包括张继在内的大历诗人律诗的规范化、整齐化特点。张继的诗、遣词造句也十分用力。  张继由于一首《枫桥夜泊》而驰骋古诗坛,因而他的其他诗歌却很少被受关注。当然这也是与他的诗歌流传与保存太少而造成的。他的诗歌大都是抒写羁旅情愁,思乡情缘;还有就是对历史文物,历史兴衰的感慨。而在对他诗歌艺术特点的论述也是大同小异,大多数文章都只是谈到诗歌的意象,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些都从意象来谈诗歌艺术。缺乏一种哲学的思考,以及对文艺哲学的融入,也就是说只是一种感性的思考。对诗歌形式与技巧的考究很多,但这一方面主要是对《枫桥夜泊》的考究最多,而其他诗歌就相对较少或是没有。  三、关于《枫桥夜泊》的综述  说 到张继人们就不由地 想到他的《枫桥夜泊》,于是有关《枫桥夜泊》的评论就有很多了,或深或浅、或长或短。  在张继的诗中,诗人的思乡,失意,羁旅愁,都被展现得淋漓至尽。如其《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是诗人漫游吴地时写的,诗人将落山的月亮、乌鸦的啼叫、下降的秋霜、渔船上的灯火,这些秋夜江边景色集中在一起,很自然给船上愁思之人造成难眠的气氛,而半夜寒山寺的钟声传到船上,使船上那愁思之人更加感到寂寞。那时诗人身无官职,白发苍苍,却不愿闲居,希望向朝廷献策救民于水火。可在君臣昏暗的时代,诗人难以如愿,漂泊一天夜宿寒山寺的时,定将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加上寒山寺钟声的撩拨,于是便创作出了《枫桥夜泊》着一千古绝唱。钟国本在《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中所阐述的观点就是,认为诗中所抒发的羁旅之愁,是与他忧国忧民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满怀思绪,反映了他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吐露了封建社会里有志不获聘的知识分子的牢骚与不平,这是有一定的认识价值的。  《落月摇情寒山钟——张继〈枫桥夜泊〉的诗学描述》,这是一篇有些散文样的论文。作者陆嘉明从诗人的蹉跎一生中去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从社会背景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愁苦闷,以及羁旅漂泊的孤独情感。作者主要是从《枫桥夜泊》诗学意义中的“借景”手法把诗人的沧桑人生化为审美意识图画,而诗学的意义又要从视觉和听觉的转换中探讨。诗歌中极有层次的把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冷与暖等不同色调的观察之景铺开,升华诗人的思想情感,并对读者产生审美与想象的冲击力。  在《“神韵、意境”的咏唱》一文里,丁蜀还是从音乐角度去赏析诗歌。词的传神、曲的韵味,以及歌曲的伴奏和人声的旋律,来分析诗歌情景融一的及至,符合歌曲的神韵与意境的要求。这篇文章是有一个与其他文章不一样的就是用音乐对其进行赏析。  《〈枫桥夜泊〉词语考释札记》里,金欣欣从“江枫”、“寒山寺”、“枫桥”和“渔火”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诗的意境和色彩还有诗人的情感来分析词与景恰到好处的结合。金欣欣对于这些词语也从诗人的背景和平生来寻找融合处。  总上所述,学者们对张继《枫桥夜泊》的论文主要是从诗歌里的几个景致词语和诗人的情感来论述,并都是以次来论证意境在诗歌,特别是在诗人情感的作用。也有一些文章是从诗歌里的用词去考究。即为什么运用这个词语而不是用其他词语、这些词语的来源是哪儿、这些词语与诗人的心情有什么联系等等之类的问题。从美学角度,如审美意识来对《枫桥夜泊》进行探讨,也是有很多的,但是从哲学角度,特别是运用西方现当代的哲学理论来对诗歌进行分析是很少,甚至是没有。别说是对张继的诗歌论述,就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论述也不多见。  参考文献:  (1)钟国本 《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5期  (2)王辉斌 《张继平生订正》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第4卷(总第16期)  (3)金欣欣 《〈枫桥夜泊〉词语考释札记》 皖西学院学报 2003年12月第19卷第6期  (4)丁蜀还 《“神韵、意境”的咏唱》 深圳大学  (5)陆嘉明 《落月摇情寒山钟——张继〈枫桥夜泊〉的诗学描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22卷第1期 20005年3月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摘要】唐代诗人张继以一首诗歌《枫桥夜泊》而被后人传诵。关于张继的平生及其诗歌的研究很多,但大多都是对他的诗歌《枫桥夜泊》的研究,对于他的其他作品研究相对较少。而对于张继生平的研究也是不少的,但是关于他传奇的一生却没有得到一致的肯定。从历代诗歌选本中看,张继诗歌入选是很少的。更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关于张继及其诗歌的专门的论著也就寥寥无几了。在次文中,主要综述20年来有关张继的及其诗歌的评论。  【关键词】张继平生 《枫桥夜泊》 综述  一、张继的平生  关于唐代诗人张继的平生众说纷纭,但主要集中于钟国本的《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和王辉斌的《张继平生订正》。这两篇论文主要是从张继的一些诗歌和其友人的一些文集,还有就是从一些比较简单的历代有关张继记载的文章来对张继生平的考证。  在钟国本的《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中也对张继的平生作了较细的论述。  张继,字懿孙,新旧《唐书》无传,其生年不可考关于他的籍贯,历史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认为他是襄州人。如《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继诗一卷”,下注云“襄州人”。此后的《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全唐诗》都持此说。其二认为他是南阳人。如唐代独孤及《唐故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塔并序》(《毗陵集》卷九),以及《宋高僧传》卷十五的《唐余杭宜丰寺灵一传》,都称“南阳张继”。独孤及与张继为同时代人,他对张继了解较详,因此张继的籍贯,应以邓州南阳人为确。  张继的生平经历,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做了详细的考证,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长安应举时期。《唐诗纪事》卷二十五张继条说他:“登天宝进士第”;《唐才子传》卷三张继小传则谓:“天宝十二年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二者足证张继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考中进士。又张继同时诗人刘长卿有《赠张继司直适越》诗,诗题中称张继为“司直”,这可能是张继中进士后担任过的官称。  第二,吴越洛阳客游时期。据《会稽掇英总集》卷十八可知,于幼卿于天宝十三年至至德二年为会稽太守,张继游吴越必在此时。而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张继即结束吴越客游生涯,西去洛阳,并在《宿白马寺》、《洛阳作》等诗中间接地反映了安史乱后的残破荒凉景象。  第三,武昌洪州任职时期。与张继同时诗人皇甫冉有首《酬张继》诗,诗前小序云“懿孙,余之旧好,祗役武昌”;《新唐书·艺文志》“(张继)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可见张继曾供职于武昌、洪州。  张继的卒年不可详考,大约于德宗建中时迁为随州刺史,张继之卒年应在大历末。  在王辉斌的《张继平生订正》一文中,认为:张继为襄州襄阳人,天宝十三年后登第,授职江南;大历初检校祠部员外郎;大历五年在润州与皇甫冉、齐长卿、邹绍先等人过从,诗酒酬唱一时,未几,赋诗送邹绍先赴河南,旋“祗役武昌”。  刘长卿《毗陵送邹绍先赴河南充判官》诗,认为其乃为张继大历四、五年在洪州任租庸判官或转远判官之说,实可商榷。大历三年七月以河南副元帅赴幽州,则是年秋皇甫冉尚在京洛一带。刘长卿集中亦有《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一诗,表明其在大历五年至六年正月间亦在润州。  张断进士登第的时间,辛文房《唐才记考》均订为天宝十二年,傅文从之不疑。  张继及第后即在于幼卿幕府或会稽一带作过官。《唐才子传》所谓“尝佐镇戎军幕府”,或是诗中“戟户”一词而言之,则张继进士及第当在天定十三年至德二年之间。  在上述中,关于张继的平生主要是从历代的有关诗人的一些文献记载、张继诗歌极其他的一些游记,还有张继友人的一些文章去对张继平生的定位。但是大多关于张继的考证还是实仍失考。由此,许多专家、学者对他的定位是不相一致的。由于考察资料的相同,且很少,大多数文章里有很多的相同论述。如得出的信息最多的是大历五年在润州,与皇甫冉、刘长卿、邹绍先等诗酒酬唱,于是就由此就去订正张继的平生,未免有点草率。  二、张继的部分诗歌综述  在唐代姹紫嫣红的诗坛上,继是一个成就突出而不为人重视的诗人。历代诗歌选本中,继诗歌入选的很少。更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关于张继及其诗歌的论著寥寥无几。  至于张继的其他诗歌,钟国本的《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较为详细。现在《全唐诗》中所载张继诗中多杂有皇甫冉、窦叔向等人诗。经过考证,正属于张继的诗也不过三十八首左右。  张继的诗歌创作与个人遭遇有密切关系。唐玄宗晚年,骄奢淫逸,暮气日深。张继的诗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现实的处境使他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在漂泊异乡报国无由的情况下,他慨然写下了“苍苍不可问,余亦赋思玄”的感喟,摅写了“孤愤抱龙泉”的怀才不遇的孤苦情愫。  他的部分诗篇终聚焦于当时那动乱的社会,并表达了对民瘼极度关切的热情。如: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阁,清明几处有新烟。——《阊门即事》。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宿白马寺》。前首描写苏州地方经刘展之乱以后,农田荒芜、农村萧条的残破景象。后首虽主要是抒写羁旅愁思,但白马寺经安史之乱后,那房屋焚毁净尽,到处是断壁残垣的荒凉景象,在此诗中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如:“断碑” 、“茅屋”、“ 秋风”与“空”、“残剥”、“萧萧”,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物是人非的凄凉,由此就产生浓浓的“羁思”之情。  张继的《送邹判官往陈留》:  齐鲁分巡地,频年此用兵。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  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深仁佐君子,薄赋恤黎氓。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  这首诗歌流露出了对动乱时代的人民极端关心的热情。特别是“齐鲁分巡地,频年此用兵。”反映了当时战争的连绵不断。“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反映了战争给人民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现实的反映深刻真实得多。尤为可贵的是,诗中流露出了对动乱时代的人民极端关心的热,他希望即将到任的邹判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深仁佐君子,薄赋恤黎氓”,即深仁薄赋,佐君爱民。这是一种可贵的人道主义胸襟。  羁旅的诗歌在张继的诗歌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乡思客愁也成为了张继经常表现的主题。就如:思也就成了张继诗经常表现的主题,如《自西干桥至瓜岩村有怀》、《晚次淮阳》、《宿白马寺》等诗,尤其是《枫桥夜泊》,这些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这些诗中,诗人的思乡之情,失意之感,羁旅之愁,往往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更多地想到许多历史往事与人物,把自己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感慨寄寓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因而张继也写下了许多咏史诗,如《题严陵钓台》、《河间献王墓》、《春申君祠》、《华清宫》、《金谷园》等等。  其中《题严陵钓台》一诗,感慨自己没有遇到象光武帝召见严子陵一样的思贤招贤的皇帝;而《春申君祠》一诗,流露了对辅佐楚顷襄王二十余年的春申君的敬慕之情,寄托了自己官微位卑、无由施展才能的愤慨不平;在《河间献王墓》一诗,对“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而“雅乐未兴人已逝”(《通志》宗室部卷七十八语)的河间献王表示了无限的惋惜;其《金谷园》、《华清宫》二诗,则通过对金谷园、华清池的今昔对比,对唐玄宗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终致亡国的可耻悲剧,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总之,张继的这部分作品,于吊古的同时,讽刺了现实,抒发了作者不见用于世、无施展才能之途的苦闷,是张继诗中颇有价值的值得珍视的作品。  张继诗中有少数参禅悟道之作,如《安公房问法》、《剡县法台寺灌顶坛》等等,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思想,但总的说来没有什么价值,唐代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及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说张继的诗“有道者风”,大抵指这类作品,这是张继诗中消极成份之所在。  稍稍浏览一遍张继的诗,便不难发现充满张继诗中的是一些意象,而这些意象给的诗歌染上了一种凄清幽冷的色彩。如“寒露”、“落叶”、“寒风”、“落景”、“微明”、“孤城”“衰年”、“秋凉”、“寒烟”、“呜咽”、“寂寞”、“残花”等。运用意向来抒发情感,不仅是张继的诗歌中的特点,同时也是历代诗人所喜爱运用的手法。  张继的诗歌特别讲究艺术形式和技巧,他的诗歌技巧是工整圆熟。他的律诗绝句不仅数量多,而且平仄对仗都很圆熟。清人方东树云:“七律章法,大历诸公最成熟。”(《昭昧詹言》)指出包括张继在内的大历诗人律诗的规范化、整齐化特点。张继的诗、遣词造句也十分用力。  张继由于一首《枫桥夜泊》而驰骋古诗坛,因而他的其他诗歌却很少被受关注。当然这也是与他的诗歌流传与保存太少而造成的。他的诗歌大都是抒写羁旅情愁,思乡情缘;还有就是对历史文物,历史兴衰的感慨。而在对他诗歌艺术特点的论述也是大同小异,大多数文章都只是谈到诗歌的意象,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些都从意象来谈诗歌艺术。缺乏一种哲学的思考,以及对文艺哲学的融入,也就是说只是一种感性的思考。对诗歌形式与技巧的考究很多,但这一方面主要是对《枫桥夜泊》的考究最多,而其他诗歌就相对较少或是没有。  三、关于《枫桥夜泊》的综述  说 到张继人们就不由地 想到他的《枫桥夜泊》,于是有关《枫桥夜泊》的评论就有很多了,或深或浅、或长或短。  在张继的诗中,诗人的思乡,失意,羁旅愁,都被展现得淋漓至尽。如其《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是诗人漫游吴地时写的,诗人将落山的月亮、乌鸦的啼叫、下降的秋霜、渔船上的灯火,这些秋夜江边景色集中在一起,很自然给船上愁思之人造成难眠的气氛,而半夜寒山寺的钟声传到船上,使船上那愁思之人更加感到寂寞。那时诗人身无官职,白发苍苍,却不愿闲居,希望向朝廷献策救民于水火。可在君臣昏暗的时代,诗人难以如愿,漂泊一天夜宿寒山寺的时,定将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加上寒山寺钟声的撩拨,于是便创作出了《枫桥夜泊》着一千古绝唱。钟国本在《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中所阐述的观点就是,认为诗中所抒发的羁旅之愁,是与他忧国忧民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满怀思绪,反映了他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吐露了封建社会里有志不获聘的知识分子的牢骚与不平,这是有一定的认识价值的。  《落月摇情寒山钟——张继〈枫桥夜泊〉的诗学描述》,这是一篇有些散文样的论文。作者陆嘉明从诗人的蹉跎一生中去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从社会背景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愁苦闷,以及羁旅漂泊的孤独情感。作者主要是从《枫桥夜泊》诗学意义中的“借景”手法把诗人的沧桑人生化为审美意识图画,而诗学的意义又要从视觉和听觉的转换中探讨。诗歌中极有层次的把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冷与暖等不同色调的观察之景铺开,升华诗人的思想情感,并对读者产生审美与想象的冲击力。  在《“神韵、意境”的咏唱》一文里,丁蜀还是从音乐角度去赏析诗歌。词的传神、曲的韵味,以及歌曲的伴奏和人声的旋律,来分析诗歌情景融一的及至,符合歌曲的神韵与意境的要求。这篇文章是有一个与其他文章不一样的就是用音乐对其进行赏析。  《〈枫桥夜泊〉词语考释札记》里,金欣欣从“江枫”、“寒山寺”、“枫桥”和“渔火”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诗的意境和色彩还有诗人的情感来分析词与景恰到好处的结合。金欣欣对于这些词语也从诗人的背景和平生来寻找融合处。  总上所述,学者们对张继《枫桥夜泊》的论文主要是从诗歌里的几个景致词语和诗人的情感来论述,并都是以次来论证意境在诗歌,特别是在诗人情感的作用。也有一些文章是从诗歌里的用词去考究。即为什么运用这个词语而不是用其他词语、这些词语的来源是哪儿、这些词语与诗人的心情有什么联系等等之类的问题。从美学角度,如审美意识来对《枫桥夜泊》进行探讨,也是有很多的,但是从哲学角度,特别是运用西方现当代的哲学理论来对诗歌进行分析是很少,甚至是没有。别说是对张继的诗歌论述,就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论述也不多见。  参考文献:  (1)钟国本 《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5期  (2)王辉斌 《张继平生订正》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第4卷(总第16期)  (3)金欣欣 《〈枫桥夜泊〉词语考释札记》 皖西学院学报 2003年12月第19卷第6期  (4)丁蜀还 《“神韵、意境”的咏唱》 深圳大学  (5)陆嘉明 《落月摇情寒山钟——张继〈枫桥夜泊〉的诗学描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22卷第1期 20005年3月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由苏州市市政府主管,苏州教育学院主办的综合性 、学术期刊,大16开,季刊。创刊于1984年,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发行。《苏州教育学院学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遵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始终不懈地坚持“二为”方针以及“双百”方针,以反映本校及兄弟院校教师、同行及专家教育教学及专业科研成果,促进校内外的学术交流,为我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服务,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的战略决策服务,以促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为宗旨。本刊主要刊登文学、语言学、艺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研究性论文。主要栏目有: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吴文化研究、环太湖区域研究、比较文明与比较文化学、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安全与法等。《苏州教育学院学报》为江苏省一级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会员。特邀顾问:朱永新主任委员:李小平副主任委员:姜左 陈宇光 程宜康 韦恒(特邀)主办: 苏州教育学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江苏省苏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8-7931CN: 32-1556/G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曾用刊名:苏州教育学院学刊 & 东吴教学创刊时间:1984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投稿经验总结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由苏州市市政府主管,苏州教育学院主办的综合性 、学术期刊,大16开,季刊。创刊于1984年,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发行。《苏州教育学院学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遵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始终不懈地坚持“二为”方针以及“双百”方针,以反映本校及兄弟院校教师、同行及专家教育教学及专业科研成果,促进校内外的学术交流,为我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服务,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的战略决策服务,以促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为宗旨。本刊主要刊登文学、语言学、艺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研究性论文。主要栏目有: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吴文化研究、环太湖区域研究、比较文明与比较文化学、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安全与法等。《苏州教育学院学报》为江苏省一级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会员。特邀顾问:朱永新主任委员:李小平副主任委员:姜左 陈宇光 程宜康 韦恒(特邀)主办: 苏州教育学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江苏省苏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8-7931CN: 32-1556/G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曾用刊名:苏州教育学院学刊 & 东吴教学创刊时间:1984

“心理三书”方汉文教授在世纪之交出版的三部精神分析研究的奇书与畅销书,至今仍然是当代精神分析学、比较文学、文明文化研究学者与读者的案头必备,更是所有活跃在电视电台各种媒体的心理咨询师、主持人的武器库与宝典。1、 《现代西方文艺心理学》,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280页。ISBN7-5419-7692-X/I·413, 280页。1、 《西方文艺心理学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580页,ISBN 7-224-05245-O/I·1035, 479千字,定价21.50元。1、 《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1元第1版,357页,ISBN7-5426-1395-2,240千字,定价20元。文艺心理学是一个普通术语,但是“西方文艺心理学”是本书所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现代西方文艺心理学》《西方文艺心理学史》、《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是方汉文先生著名的“心理三书”,书中不仅首次划分出西方文艺心理学的新学科范围,并且使中国学者首次详细了解了他们闻名已久而不知其详的法国后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拉康、美国的赖希与精神分析学英国学派一系列重要人物的学说。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西方文艺心理学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001年江苏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2年。《西方文艺心理学史》“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三书出版后长期热销,引发精神分析学研究的新一轮热潮,这是一波更为深入也更为实际的心理潮。香港大学著名心理学家致信方汉文教授称《拉康研究》是自己研究后精神分析的入门书,北京、台北、深圳的大批学者、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从书中学会了“深度催眠”“洗烟囱”等心理障碍排除法。华人世界的心理学家们纷纷致电给方先生请教精神分析治疗、语言谈话等方法。电话与邮件多达数千件。 从1984年末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这也是全国开课最早的学校之一,方汉文开始发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面的论文,参与编写了多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材。1992年出版了第一部比较文学研究论著《缪斯的霓裳羽衣:文学与语言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这是国内较早的一部文学的跨学科研究论著,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博士论文引征博赅,举凡古今中外,议论纷扬,引起了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的关注,在此之前,季羡林先生推荐方汉文硕士论文《屠格涅夫与巴金创作风格论》发表于《国外文学》杂志的《比较文学专栏》,当时国内各刊物很少发表比较文学论文,这是《国外文学》的专栏创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时隔离9年,2004年方汉文在未名湖畔拜会季老时,季老突然提起当年发表这篇论文的往事,他谦虚地说:自己对于俄苏文学是外行,特意关照《国外文学》的资深编辑陆嘉玉先生审读,陆先生称赞这篇论文功底深厚,并且以为是一位研究俄苏文学的老专家的作品。(其时方汉文35岁)方汉文也当即向季老汇报,自己的硕士生导师马家骏先生与陆先生是同行好友,陆先生多年后偶遇马家骏教授时说:原来方汉文是你们那里的,文章确实不错。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季先生当年是老一辈学人、马教授与陆教授尚属中年、方汉文是初入学界的博士生,他对三位学者对一篇论文的关注感动不已,深刻领会到老一辈学者奖掖后进的精神。顺便说到:正是在1985年,方汉文参加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第一届年会,提交的论文是硕士论文中的一章,当时是季羡林先生亲自关照主办大会的乐黛云教授请刚毕业留校的方汉文以会议正式代表身份出席会议。乐老师在百忙之中还给方汉文说:由于大会没有俄苏文学方面的专家,所以会议交流未能安排发言。这使方汉文非常感动,乐老师与季羡林先生一样,对青年学者非常关照也非常关注他们的学术进步。《比较文学高等原理》是方汉文教授的一部力作,苏省第八届(2001-200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3年12月,获奖著作《比较文学高等原理》(南方出版社,2002年版)(专著)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再版本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江苏省外国语言文学与翻译研究优秀成果,获特别贡献奖,成果名称《比较文学高等原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优秀研究生课程(方汉文负责建设的《比较文学基本原理》(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2002年,12月)《比较文学基本原理》是方汉文主编的用于本科教学的教材,长期为国内多所大学所使用,以其资料完备,体例标准,知识点全面,论述规范为各大学师生所喜爱。《东西方比较文学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50万字的煌煌巨著,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座丰碑。再次获江苏省社科二等奖。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007年12月颁发,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苏政发〔2007〕116号“省政府关于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获奖著作《东西方比较文学史》(专著)。 中国比较文明文化学科是方汉文为本学科定名,他作为本学科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有如下贡献:首创比较文明史学科: “这是一部令人极感兴趣的并且具有独创性的新作,是对文明史的一大创建。”[1]伊东俊太郎“方汉文教授发现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时代:陶泥时代的存在”。[1]日本比较文明学会会长伊东俊太郎教授2009年5月13日写给中国苏州大学方汉文教授的英文信,由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张荣老师译出,信件的部分内容发表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7页。首次提出了能涵盖全球主要民族文明的体系论,对比较文明的研究意斍是十分重要的。体系是民族文明的归类与分布,我们将世界文明划分为8个主要类型。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下载一个研究生论文,后面有一大堆你要的有作者,还有作者职称,书的年份的参考文献

字母词的现状及未来—基于第5版和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的比较研究,《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高校学生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态度及使用习惯调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汉语中英源外来词的本土化顺应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12期从语言接触看语言文化迁移—以汉语中的英语借词为对象,《常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适度文化移情对文化生态的平衡效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10期从跨文化能力角度解读常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途径与方向,《常州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定势对文化移情能力的消解,《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英语习语中文化定势现象的认知解读,《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框架理论视角下定势的认知建构,《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 索引序列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投稿经验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投稿经验要求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投稿经验总结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