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址是什么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址是什么

发布时间: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址是什么

给你个连接,自己去看看吧!-67-html

上海交大查询结果,属于核心本刊收录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252本刊收录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341主题分类:Earth Sciences: Geology Earth Sciences: Mineralogy 基础科学: 地质学

我曾经的专业是矿物学岩石学,不知道你需要哪方面的材料?你可以登陆一些数据库查找,比如中国期刊网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地质大学 《岩石学》精品课程 进实验资源库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址

我是矿物的,我们一般去中国知网上找

摘 要 煤中常量、微量元素和矿物的富集往往是多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运用低温灰化、X射线衍射分析、带能谱仪的扫描电子显微镜、逐级化学提取、电离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方法对云南砚山晚二叠世煤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煤中微量元素和矿物富集的同沉积火山灰与海底喷流复合模式(或成因类型)。研究发现,砚山矿区M9煤层硫分含量很高(St,d=65%),属于超高有机硫煤(So,d=51%)。矿物组成主要有β-石英副像、透长石、钠长石、白云母、伊利石、黄铁矿以及少量的高岭石、斜长石、钙镁黄长石、金红石和片钠铝石。煤中高度富集的微量元素F(841μg/g),V(567μg/g),Cr(329μg/g),Ni(74μg/g),Mo(204μg/g)和U(153μg/g)。该煤中的矿物质主要有3个来源:①高温石英、透长石、白云母和伊利石等是泥炭聚积期间酸性火山灰降落到泥炭沼泽后的产物;②钠长石和片钠铝石以及以上超常富集的微量元素是在泥炭聚积期间,基性-超基性海底喷流侵入到闭塞缺氧的泥炭沼泽中所致;③稀土元素,Nb,Y,Zr和TiO2等亲石元素来源于盆地南部的越北古陆。除了物源供给以外,砚山矿区煤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异常是同沉积酸性火山灰和基性-超基性海底喷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任德贻煤岩学和煤地球化学论文选辑煤中常量和微量元素以及矿物是煤形成和演化地质历史过程的产物,Ren等人[1]和任德贻等人[2]总结了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成因机理,并提出了5种富集模式,即陆源富集型、沉积的生物作用富集型、岩浆热液作用富集型、深大断裂-热液作用富集型和地下水作用富集型。含煤地层中的火山灰蚀变黏土岩夹矸(Tonstein)对研究区域地质历史演化和煤层对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4]。对中国西南地区晚二叠世煤中发育的Tonstein的研究表明[4~6],晚二叠世早期的火山喷发以碱性火山灰为主,晚二叠世中晚期以酸性为主。煤中的Tonstein可能会对煤的地球化学特征产生重要影响[7]。影响西南地区晚二叠世煤中微量金属元素富集的因素很多,但低温热液是主控因素[8,9]。赋存在煤中的同沉积火山灰(分布在煤中有机质中的火山灰,不包括Tonstein)有较少报道[7],而海底喷流对煤中矿物和元素富集的影响尚未见诸报道。本文对云南砚山局限碳酸盐台地型煤层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煤中矿物和微量元素富集的同沉积火山灰与海底喷流复合模式。该文提出的煤中微量元素和矿物的富集模式,可以为新型金属矿床的寻找提供借鉴。一、地质背景砚山矿区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图1),其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P2w)和长兴组(P2ch)[10],该区M9煤层是典型的局限碳酸盐台地型煤层。M9煤层位于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中部,厚度为91m,其顶板为富含生物碎屑的隐晶灰岩,底板为炭质泥岩或含炭泥灰岩。含煤沉积的主要物源来自盆地南部的越北古陆(图1)。图1 砚山矿区位置图和晚二叠世古地理图二、研究方法共采集砚山干河M9煤层全层刻槽样品3个,编号分别为YS-1,YS-2和YG。同时,自上而下共采分层刻槽样品3个,编号分别是Y-3-1,Y-3-2和Y-3-3,这3个分层的厚度分别为70,67和54m。运用光学显微镜、带能谱仪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低温灰化和X射线衍射仪对矿物的种类、存在状态进行了研究。利用显微镜光度计对煤中显微组分的形态和镜质组反射率进行了测定。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煤中常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F和Hg分别运用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冷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了测定,Cl采用艾士卡混合剂熔样-硫氰酸钾滴定法测定;B利用电离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测定;其他微量元素采用电离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进行了测定。三、结果与讨论煤化学特征云南砚山晚二叠世M9煤属于中灰(51%)、高硫(65%)的高煤化程度的烟煤(贫煤)。由于M9煤层中有机硫含量高达51%,又称之为超高有机硫煤(表1)。这种超高有机硫煤在自然界中非常罕见。在中国,此类型煤仅在贵州贵定(So,d=57%)和广西合山(So,d=42%~46%)有报道[11,12]。表1 云南砚山晚二叠世M9煤的工业分析、全硫和形态硫测试结果 单位:%注:6个样品均值M—水分;A—灰分;V—挥发分;St—全硫;Ss—硫酸盐硫;Sp—硫化物硫;So—有机硫;ad—分析基;d—干燥基;daf—干燥无灰基。煤中矿物的种类、赋存特征和成因煤中常见的矿物一般有黏土矿物、硫化物矿物、石英和方解石[13]。利用低温灰化+X射线衍射分析、光学显微镜和带能谱仪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后发现,砚山M9煤层中的矿物组合较为异常,主要矿物有透长石、β-石英副像、白云母、伊利石、钠长石、黄铁矿,还有少量的片钠铝石、斜长石、钙镁黄长石、锐钛矿和金红石。黄铁矿:主要呈浸染状或莓球状分布在基质镜质体中,其粒径较小,大部分小于20μm。煤中黄铁矿的赋存形态表明,它属于海水影响下的产物。泥炭聚积期间,海水中的硫酸根离子被硫酸盐还原菌还原成硫化氢后与沼泽中的Fe离子反应而形成[14]。β-石英副像:主要呈细小的、晶型较好的颗粒分布在基质镜质体中,其绝大部分颗粒小于10μm,横切面近六边形(图2(a)),有的有熔蚀现象、柱面不发育。从其形态特征可以推断属于高温成因。透长石:粒径较小,绝大部分小于10μm,有的晶形保存较好(图2(b),(c)),有的发生了熔蚀,被熔蚀的透长石有时仅保留模糊的外形,有的透长石熔蚀现象较为严重,仅留有残缺不全的边缘,内部被钠长石所替代或片钠铝石(NaAl(OH)2CO3)所充填(图2(c))。白云母:呈长条状分布在基质镜质体中。钠长石:晶形较透长石完整(图2(d)),简单双晶发育,部分钠长石发生了熔蚀现象(图2(c)),有的钠长石充填在被熔蚀了的透长石内部。伊利石:呈不规则团块状、长条状、絮凝状(图2(e))或浸染状分布在煤的基质镜质体中。此外,M9煤层中还有少量的斜长石、金红石、钙镁黄长石和高岭石等矿物分布在基质镜质体中。虽然煤系地层中酸性火山灰蚀变黏土岩夹矸中的高温石英非常普遍[3,15],但在煤中和有机质紧密联系的高温成因的石英却鲜有报道。砚山M9煤层中高温成因的石英其外形仍然依β石英成副像(图2(a))。β石英和透长石是高温相的产物。该煤中高温石英-透长石-白云母矿物组合是泥炭聚积期间酸性火山灰降落到沼泽中的产物。由于这些矿物的粒径很小,并且均匀地分布在煤的有机质中,推测当时的火山口距沼泽较远,并且降落到沼泽中的火山灰的数量较少,尚不足以形成所谓的火山灰蚀变黏土岩夹矸(Tonstein)。在M9煤层中尚未发现Tonstein层,砚山矿区位于与Zhou等人[4]所圈定的西南地区Tonstein的分布范围之外,而在此范围内,晚二叠世火山活动较为强烈,在煤层中形成多层的Tonstein。图2 M9煤中的矿物赋存特征陆源碎屑供给和后生作用等均可在煤中形成伊利石[13]。但M9煤层中的伊利石并非陆源碎屑成因,也不是后期热液作用的产物。降落到M9煤层的沼泽中的酸性火山灰玻璃质在泥炭聚积期间和成岩作用早期蚀变形成高岭石,随着成岩作用的增强和在偏碱性的介质环境条件下,大部分高岭石转变为伊利石,有些伊利石还保留着火山灰絮凝状的结构特征(图2(e))。Burger等人[5]、周义平和任友谅[6]的研究表明,在云南东部和贵州西部上二叠统煤系地层的Tonstein中黏土矿物(高岭石-伊利石)的组成比例与煤的变质程度密切相关,在烟煤阶段,高岭石占优势,到无烟煤阶段,绝大部分高岭石蚀变为伊利石。砚山M9煤中火山灰性质和西南地区的火山喷发物的特征相吻合,即在晚二叠世中晚期以酸性为主。煤中的长石和白云母一般被认为是陆源碎屑成因的矿物[13,16]。但砚山M9煤层中的长石并非陆源碎屑成因。M9煤中的钠长石与火山成因的透长石、高温石英亦不是同期成因的产物。钠长石有时充填在被熔蚀的透长石内部,是在透长石发生溶蚀后形成的,其形成时间晚于透长石,表明钠长石是从热液中自生的。因此,可以推断在泥炭聚积期间,火山灰降落到泥炭沼泽并且经过了一定的蚀变作用后,又有基性-超基性的海底喷流形成的热液进入到泥炭沼泽中,形成了钠长石和少量的片钠铝石和斜长石等矿物。片钠铝石在煤中尚未见诸报道[13,17,18],是一种水热成因的矿物[19~21]。片钠铝石记录了深部幔源-浅部壳源之间的物质转移,是流体运移后留下的产物,并且形成于富钠离子的碱性流体介质条件[21,22],该矿物的存在进一步证明了海底喷流侵入到了泥炭沼泽。片钠铝石和钠长石的赋存状态排除了这两种矿物属于后生热液的可能性:①M9煤中的后生裂隙极不发育,尚未发现充填于后生裂隙的长石和片钠铝石;②钠长石在煤层中顺层理分布(图2(f)),显示出同沉积的特征,而非后生热液成因;③该煤中的矿物组成的平面分布的差异性极不明显,钠长石在该煤层中普遍存在,在研究者1988年采集的样品和2006年采集的样品中均富集钠长石等矿物(样品采集间隔18a);而后生热液成因的矿物往往在煤层中具有局部富集的特征,含量分异明显。煤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的丰度、赋存状态和成因表2列出了砚山M9煤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与中国大部分煤、世界大部分煤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砚山干河M9煤中的元素有如下特征:与中国大部分煤和世界大部分煤中微量元素的均值相比,砚山煤中F(841μg/g),V(567μg/g),Cr(329μg/g),Ni(74μg/g),Mo(204μg/g)和U(153μg/g)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超常富集(表2)。该煤中V,Cr,Mo和U的均值分别是中国常见煤的2倍、4倍、9倍和5倍。虽然陆源碎屑供给通常是煤中微量元素的一个重要来源,砚山M9煤中的稀土元素,Nb,Y,Zr和TiO2等亲石元素反映了越北古陆物源物质组成特征。越北古陆是加里东褶皱带泸江带,以酸性岩体为主[25,26]。但砚山煤中高含量的V,Ni,Cr,Mo和U是不能用陆源供给所能解释的。与超基性和基性岩相比,酸性岩中的V,Ni,Mo,Cr等元素均较低,U的含量虽然较高,但其含量也仅为5μg/g[27],不足以提供煤中如此高含量的U。这些高含量的元素也不是上面所叙述的酸性火山灰降落到泥炭沼泽形成的,酸性火山灰并不富集这些元素,何况降落到泥炭沼泽中的酸性火山灰的量比较少。尚无证据表明这些元素是地外来源。这些元素(包括S在内)也不是正常海水能够提供的,海水中的硫酸盐浓度是一定的,并且泥炭聚积是在一种滞留的、受限的局限碳酸盐台地,影响泥炭沼泽的新鲜海水并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表2 砚山M9煤层元素的含量及其与中国大部分煤、世界大部分煤的对比砚山M9煤层中富集的元素及其元素的组合特征类似于中国南方早寒武纪的黑色页岩(包括石煤),然而砚山煤中元素比黑色页岩中的赋存形式和来源复杂得多,既有火山的、陆源碎屑的、生物的、海水的,还有海底喷流的。砚山煤的地球化学异常可能是在泥炭聚积期间,海底喷流携带的金属元素V,Ni,Mo,U,Cr以及S和F等沿深大断裂搬运沉积至泥炭沼泽的结果。海底喷流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中淬取了V,Ni,Cu和Mo,并可能与下伏的富U的岩浆层提供的物质混合在一起,搬运沉积到局限碳酸盐台地的泥炭沼泽中,缺氧的环境和沼泽中丰富的有机质(高等植物和低等生物菌藻类)为元素的长时间活化和富集提供了条件。鲍学昭等人[28]研究表明,海底喷流作用可带来大量的U元素。虽然低等生物对有机硫和一些金属元素富集有贡献,但M9煤中如此高含量的硫和金属元素也不是硫细菌所能够提供的。该煤层的干酪根δ13C‰(PDB)值为-8‰~-7‰,N的含量并不高(67%~69%),具有腐殖煤的特征,因此成煤植物的主体还是高等植物。但是,菌藻类在其生长和死亡后降解过程中,可在元素富集、改变环境pH和Eh值、改变水体中元素平衡系统和元素沉淀等方面对煤中有机硫和金属元素的富集发挥重要作用。在微量元素的组合方面,以有机态结合的V/(V+Ni)=88,缺氧环境中有机质的V/(V+Ni)>5,而氧化条件下<4[29]。从砚山M9煤的U/Th关系(图3)中可以看出,投点均落入U/Th=1~100区域,另外,U/Th比值很高(9~2),说明泥炭聚积时受到热液影响较为强烈[30,31]。用Th-U的关系式Ua=UTotal–Th/3(其中Ua为自生U)可以说明缺氧条件[32],M9煤的Ua为107~176μg/g,而M7煤的Ua仅为17μg/g,表明M9煤的泥炭聚积时显著缺氧。将砚山M9煤层中的Zn,Ni和Co元素含量投入Cronan的Zn-Ni-Co三元图中(图4),这些点均落入热水沉积区,显示了热水沉积的特征[33]。图3 砚山M9煤层的U/Th关系图图4 砚山M9煤层的Zn-Ni-Co图解关于硫的来源和赋存状态,由于现行的有机硫含量的确定方法(GB/T214-1996,GB/T215-2003和ASTMD3177/4239和D2492-2)是用全硫减硫化物硫和硫酸盐硫所获得的,这些方法尚不能证明这些硫就是有机的。砚山M9煤中的赋存状态值得深入研究。这些高含量的硫可能是海底热泉带入到封闭的沼泽中,并且均匀地分布在煤的有机质中,而被认为是所谓的“有机硫”。综上所述,云南砚山M9煤层的矿物组成和一些元素的超常富集是同沉积火山灰与海底喷流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煤层矿物质的富集成因是一种新的复合富集模式。至于贵州贵定和广西合山晚二叠世煤是否受到同沉积酸性火山灰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在煤中微量元素的利用方面,由于该煤中的V,Cr和U含量很高,它们在煤的燃烧产物(如飞灰)中可能进一步富集,如果能对这些元素进行提取,可以实现煤炭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也为新类型的金属矿床研发提供借鉴。四、结论云南砚山M9煤是局限碳酸盐台地基础上形成的煤层,属于超高“有机硫”煤。该煤中矿物的种类和组合特征(β-石英副像、透长石、钠长石、白云母、伊利石、斜长石、钙镁黄长石、片钠铝石)和超常富集微量元素(F,V,Cr,Ni,Mo和U)是同沉积酸性火山灰和海底喷流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煤层中的微量元素和矿物的富集成因机制是一种新的富集模式(或成因类型)。参 考 文 献[1] Ren D Y,Zhao F H,Wang Y Q et Distribution of minor and trace elements in Chinese Int J Coal Geol,1999,40: 109 ~ 118[2] 任德贻,赵峰华,代世峰等 煤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3] Bohor B F,Triplehorn D M Tonsteins: Altered volcanic-ash layers in coal-bearing Geol Soc Am,Spec Paper285, 44[4] Zhou Y P,Ren Y L,Bohor B F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tonsteins in late Permian coal seams of southwestern C Int J Coal Geol,1982,2: 49 ~ 77[5] Burger K,Zhou Y P,Tang D Z Synsedimentary volcanic-ash-derived illite tonsteins in Late Permian coal-bearing formations of southwestern C Int J Coal Geol,1990,15: 341 ~ 356[6] 周义平,任友谅 中国西南晚二叠世煤田中 TONSTEIN 的分布和成因 煤炭学报 1983,8( 1) : 76 ~ 88[7] Dai S F,Ren D Y,Hou X Q et Geo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anomalies of the late Permian coal in the Zhijin coalfield of Southwest China and their volcanic Int J Coal Geol,2003,55: 117 ~ 138[8] Dai S F,Ren D Y,Tang Y G et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in Late Permian coals from western Guizhou Province,C Int J Coal Geol,2005,61: 119 ~ 137[9] Dai S F,Li D H,Ren D Y et Geochemistry of the late Permian N 30 coal seam,Zhijin Coalfield of Southwest China: Influence of a siliceous low -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Appl Geochem,2003,19: 1315 ~ 1330[10]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 黔西川南滇东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11] 雷加锦,任德贻,唐跃刚等 贵定超高有机硫煤硫的聚积模式 科学通报,1994,39( 15) : 1405 ~ 1408[12] Shao L Y,Jones T,Gayer R et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high-sulphur coals from the Upper Permian carbonate coal measures in the Heshan Coalfield,southern C Int J Coal Geol,2003,55: 1 ~ 26[13] Ward C R Analysis and significance of mineral matter in coal Int J Coal Geol,2002,50: 135 ~ 168[14] 代世峰,周义平,任德贻等 重庆松藻矿区晚二叠世煤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及其成因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2007,37( 3) : 353 ~362[15] Zhou Y P,Bohor B F,Ren Y L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altered volcanic ash layers ( tonsteins) in Late Permian coal-bearing formations of eastern Yunnan and western Guizhou Provinces,C Int J Coal Geol,2000,44: 305 ~324[16] Bouka V,Peek J,Sykorova I Probable modes of occurrence of chemical elements in Acta Montana,Ser B: Fuel,Carbon,Mineral Process,Praha,2000,10( 117) : 53 ~ 90[17] 唐修义,黄文辉 中国煤中微量元素 北京: 商务印书馆, 6 ~ 11[18] Kural O C Istanbul: Istanbul Technology University, 1 ~ 494[19] Stevenson J S,Stevenson L S The petrology of dawsonite at the type locality,M Can Mineral,1965,8: 249 ~252[20] Stevenson J S,Stevenson L S Contrasting dawsonite occurrences from Mont St-bruno,Q Can Mineral,1978,16: 471 ~ 174[21] Coveney R M,Kelly W C Dawsonite as a daughter mineral in hydrothermal fluid Contrib Mineral Petrol,1971,32: 334 ~ 342[22] 高玉巧,刘立 含片钠铝石砂岩的基本特征及地质意义 地质论评,2007,53( 1) : 104 ~ 113[23] Yudovich Ya E,Ketris M P Toxic Trace Elements in C Ekaterinburg: Komi Scientific Center,Institute of Geolo- gy,Ural Division,RAS, 1 ~ 655 ( in Russian)[24] Yudovich Ya E,Ketris M P Valuable Trace Elements in C Ekaterinburg: Komi Scientific Center,Institute of Geol- ogy,Ural Division,RAS, 1 ~ 538 ( in Russian)[25] 李东旭,许顺山 变质核杂岩的旋扭成因-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的构造解析 地质论评,2000,46 ( 2) :113 ~ 119[26] 陈翠华,何彬彬,顾雪祥,等 右江盆地中三叠统浊积岩系的物源和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3,27( 1) : 77 ~ 82[27] Vinogradov A P Average contents of 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principal types of igneous rocks of the earth's Geochemistry,1962,7: 641 ~ 664[28] 鲍学昭,张阿利 铀钍的地球化学及对地壳演化和生物进化的影响 岩石矿物学杂志,1998,17( 2) : 160 ~ 172[29] Lewan M D,Maynard J B Factors controlling enrichment of vanadium and nickel in the bitumen of organic sedimentary Geochim Cosmochim Acta,1982,46: 2547 ~ 2560[30] Bostrom K Genesis of ferromanganese deposits-diagnostic criteria for recent and old In: Rona P A,Bostrom K,Laubier L,et al, Hydrothermal Processes at Seafloor Spreading C New York: Plenum Press,473 ~ 489[31] 吴朝东,杨承运,陈其英 湘西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意义 岩石矿物学杂志,1999,18( 1) : 26 ~ 39[32] Wignall P B Black 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 ~ 127[33] 叶杰,范德廉 辽宁瓦房子铁锰结核矿床微量元素特征 见: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北京: 地震出版社, 80 ~82( 本文由代世峰、任德贻、周义平、Chen-Lin Chou、王西勃、赵蕾、朱兴伟合著,原载《科学通报》,2008 年第 53 卷第 24 期)

前言矿物标本是从事矿物学研究的基本材料,更是宝贵的科学财富,因此对于矿物标本的保存管理,应按照一个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进行操作。为了统一各保存单位的工作程序,同时适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标本整理规范化要求,特制订此规程,以规范矿物标本的保存程序。矿物标本的保存规程对矿物保存前的准备、保存容器、库房要求、保存步骤及标本出入库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本规程附录A—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本规程由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出。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规程起草人:何明跃。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矿物标本保存的技术要求(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标本的保存已另订技术规程)。本标准适用于矿物标本的保存工作,是标本保存工作的指导性技术规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本规程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邓P J科学家存放研究标本议定书岩石矿物学杂志1988,17(3):282戈定夷,田慧新,曾若谷矿物学简明教程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潘兆橹结晶学及矿物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王濮,潘兆橹,翁玲宝等系统矿物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3 术语和定义作为科学研究基础的矿物标本,应被永久地保存在固定的博物馆、标本库以及原产地,以便于进行展示和研究。然而目前有很多实物标本及其研究资料时常发生丢失,因此,研究者及研究单位应重视对矿物标本及其相关资料的保存和管理,以保证这类资源可以被充分利用。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矿物(mineral):主要是由地壳及其邻层中化学元素通过地质作用形成的(也包括宇宙中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它们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标本库存放的标本:包括新矿物标本、矿区典型的矿物标本及典型剖面中的矿物标本。4 矿物标本保存的方式1 博物馆保存博物馆中的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矿物标本也是重要的藏品之一,其管理应遵照各博物馆的相应规章来施行。相对于矿物标本在博物馆的保存,展厅保存的标本直接展示其主题,并具有针对性。2 标本库保存各保存单位根据标本的研究需要,往往保存多块同种标本,以便提供给多项研究使用。3 原产地保存有些特殊、特形的矿物可采取原产地保存的方式,这样可以为研究该地区地质作用及古地理环境恢复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实物证据,而有些矿物本身或经过加工后具有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地质旅游资源。5 矿物标本保存库的基本设备及其要求1 标本的储存及库房要求1 标本的储存要求应根据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分级分类原则(矿物标本资源部分的分级分类原则),将标本按类别储存在库房中一定独立的区位:一个或几个抽屉(或柜子、架子),以便用于标本的存放和管理。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矿物,要根据其不同性质给予恰当保存,如具有强磁性的磁铁矿标本应单独放置。2 库房要求1 温度、湿度库房应最好保持恒温恒湿,一般情况下,温度应控制在15~25℃,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库房内应配备温度计和湿度计,并定时记录温度、湿度。库房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2 光照库房灯光应以简洁明亮为主,库房的窗户应安装深色窗帘,防止强光直射在矿物标本上。标本照明应采用冷光源,一般不宜长时间照射。3 防火——库房内配备火灾预警装置。——按库房面积配备相应数量的灭火器,对库房管理人员开展消防知识及正确使用消防器材的培训。——对灭火装置要定期检查,灭火器过保质期的要及时更换,如发现灭火设备及灭火装置失灵,则要及时维修。——库房内严禁吸烟,并在显著位置设立禁烟标志。——库房内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类物品。——严禁大功率电器超负荷运转,并对库房内电器设备的电源、电闸、电线、开关等进行定期检查维修。——确保消防通道的畅通,安全出口的标志要明显。4 防盗——库房一般不对外开放,闲杂人等禁止进入。——库房应安装防盗门及防护栏,有需要的还可加装电子防盗系统。——外来人员进入库房应有专人陪同,并作详细登记。——贵重标本应放入专门的保险柜内。——库房每日关闭前应做详细检查,锁好门窗,登记后方可离去。5 保洁——库房应经常打扫,保持地面干净整洁。——标本柜定期擦拭,保持柜内外的整洁。——存放标本的标本托盘、标本盒、干燥皿等,要经常擦拭保持干净。2 标本保存器具1 标本保存柜标本可依据其各自特殊的要求保存在抽屉式标本柜、玻璃门柜、保险柜等器具之内。存放标本的柜子或抽屉密封性要好。标本柜在平时都要上锁,钥匙及密码由专人负责保管。2 标本陈列架放置在标本展示柜中的标本,可根据标本的形状采用不同类型的标本陈列架。标本陈列架一般由塑料或有机玻璃制成。呈板状的标本可采用三角支架型的陈列架;呈卵形或球形的标本可采用空心管、空心环形的陈列架;块状的标本可置于门型支架,还可以放在长方体型底托或立方体底座上。3 标本专用托盘标本专用托盘一般为木质或塑料材质,往往制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形状,黑色或白色的内底。标本专用托盘应根据矿物大小、形状的不同需要,常制成大、中、小三种规格。对于细小易碎的标本,可在托盘内垫入软布、海绵或棉花。4 标本专用盒对于某些性脆、硬度低、易剥落、易氧化的矿物,以及块度较大易破碎的晶体,可放置在定制的具密封盖的标本专用盒里。标本专用盒可采用塑料或有机玻璃等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透明度,这样就可以使观察者不必接触标本便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观察和欣赏。标本专用盒可按标本的大小制作成不同规格。5 干燥皿及干燥剂对于一些吸水性较强的矿物应保存在干燥皿中,干燥皿一般采用玻璃材质,密封性及透明度较好,要在底部放入干燥剂,干燥剂的用量多少要适中。可根据标本大小的不同装入相应规格的干燥皿中。6 铅罐具有放射性的矿物应放入铅罐内,标志要鲜明,以防发生错误,平时有专人负责保管,严防丢失。对具有放射性的矿物应尽量取小的标本保存,并经常检查清点,如发现遗失应立即报告标本库负责人。此铅罐不与一般矿物存放在一起,应另地存放。3 标本包装材料绢纸、海绵、棉花、玻璃瓶。4 标本编号工具刷子、白油漆、胶布、记号笔。6 保存标本(包括光片、薄片及测试样品或副样等)的要求和步骤——检查标本原始记录(格式见附录A)。——检查标本外观情况,核对标本原始记录内容是否与标本实际情况相吻合,如有出入,须进行记录。——根据库房标本编码顺序对标本编号,并用白油漆或胶布在标本底部或不明显处进行标记。——对标本进行检查,对需要清洗、修复、加固的标本按相关方法进行处理。——根据标本的稀有珍贵程度和研究程度,划分相应等级,可依据不同等级特定保存(格式见附录B)。——对标本拍摄相片,力求清晰自然,颜色真实,并附比例尺。——将相片录入本单位的标本电子数据库,高清晰保存,按照《标本入库单》(格式见附录C)建立该标本的电子档案信息。——根据标本的不同需要准备相应的包装、保存器具。——将标本存储的位置号输入其电子档案,以便快速查找。7 出入库——标本库一般不对外开放,来访人员进入应有专人陪同。——来访人员需填写《来访人员登记表》(格式见附录D)。——如需借用标本,标本管理人员则应按标本等级遵守相关借出规定,可以借出的标本,则应在仔细填好《标本借用登记表》(格式见附录E)后,方可借出。——归还标本时,标本管理人员应仔细核查标本,如发现标本有遗失或损坏等情况,应按相应规定处罚,并做记录。——建立《库房日志》(格式见附录F),由库房工作人员负责填写。附录A(规范性附录)标本原始记录表A1 标本原始记录表附录B(规范性附录)标本分类B1 A类标本(或称珍贵类标本)满足以下三条标准之一,即属于A类矿物标本:——稀有贵重、极具观赏价值或文物价值(如中央领导人赠送的标本)的矿物标本。——新矿物标本。——已做过重要研究的矿物标本,其相关的研究数据及资料尚未公开发表。该类标本未经标本库负责人的批准,一般不外借,对于其中价值较高的标本,将存入保险柜中,并由专人负责保管。若需要展出,应有特殊的保护措施。B2 B类标本(或称研究类标本)稀有价值、经济价值或文物价值不及A类标本,该类标本曾做过系统研究,保留有详细的研究资料。该类标本经标本库负责人签字,方可借出,其相关的研究数据及资料可据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方式,双方协商采取一定的共享方式进行信息共享。标本借用人可在对标本研究后,将所得的研究成果提供给标本库。B3 C类标本(或称一般类标本)此类标本具有一般的基本数据,如名称、产地、产状等,还未做过详细的研究工作,如科普类和教学类等标本。该类标本在完成标本借用手续后,方可借出。附录C(规范性附录)标本入库单表C1 标本入库单附录D(规范性附录)来访人员登记表表D1 来访人员登记表附录E(规范性附录)标本借用登记表表E1 标本借用登记表附录F(规范性附录)库房日志表F1 库房日志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站是什么

上海交大查询结果,属于核心本刊收录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252本刊收录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341主题分类:Earth Sciences: Geology Earth Sciences: Mineralogy 基础科学: 地质学

岩石学报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地质论评地学前缘 地质学报 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矿床地质 沉积学报 地质科学 中国地质地球学报 现代地质 高校地质学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第四纪研究地质通报岩石矿物学杂志 地质与勘探 矿物学报 地层学杂志 地质科技情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矿物岩石物探与化探古地理学报新疆地质地球与环境

2009年度全院共发表论文844篇,包括《SCIENCE》与《NATURE》论文2篇,SCI检索论文170篇,EI、ISTP检索论文14篇,国内核心论文536篇,国内外一般性刊物122篇。出版中文专著26部,外文专著1部。2009年与2008年相比,发表论文总数增长了12%,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2009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全院9个刊物: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杂志》、《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建起了网站,实现了办公手段的现代化。以中国地质科学院9个刊物为依托,联合《地质通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湖泊科学》、《自然科学进展》、《地质与勘探》、《地球科学》等兄弟刊物,成功搭建“中国地学期刊网”,成为融办公系统与数据查询、分析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数据库系统,也是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界最早建成、容纳单学科期刊最多的网站。《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现为双月刊,2006~2009年连续4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和国际水平。《地质学报》英文版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中国期刊协会评选的“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同志荣获“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称号。《地质学报》(英文版)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取得的亮点主要有3个方面:(1)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第4期紧急登载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据BLACKWELL网站统计,阅读率从每月500多次,提高到6500余次。董树文等发表有关汶川地震破裂、应力变化及影响因素、地震机理的论文全文下载量101次,摘要浏览量34次;徐锡伟等发表有关地震位移的论文全文下载量为67次,摘要浏览量53次。《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年文章国外下载量(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专辑国外高浏览量文章(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2)阅读、引用本刊论文的读者越来越多。据2009年JCR公布ACTA GEOLOGICA SINICA英文版影响因子为431,引文频次为1312次。在被SCI收录的256种国际地质刊物名列第110名;有110余种国际刊物引用《地质学报》英文版文章,引用2次以上的有70余种,包括世界著名刊物SCIENCE,表明本刊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接轨。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国际著名刊物Science引用本刊论文情况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3)刊物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国外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网站达22家,其中国外数据库达16家,包括著名的《SCI》、《CA》、《GeoRef》、耶鲁大学图书馆网站、法国地质学会网站等,国际网站和数据库对《地质学报》英文版的介绍,为我刊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检索室提供的检索报告,截至2009年2月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等已达22个。它们是: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3)中国《万方数据库》;4)中国《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5)香港大学图书馆网站;6)中国地学期刊网;7)SCI《美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网络版》;8)CA《化学文摘》;9)GeoRef《美国地质文摘》;10)TULSA(Petroleum A);11)Earthquake Engineering A;12)Current Contents Search;13)ICONDA-Intl Construction;14)Inside Conferences;15)Civil Engineering A;16)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网站;17)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网站;18)澳大利亚网上博物馆网站;19)法国地质学会网站;20)SJR网站(国家不祥);21)The Open University网站(国家不祥);22)Blackwell出版公司网站。《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3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566,总被引频次为201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26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175篇,共2032页。《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2009年度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393,总被引频次为1702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48位。2009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4篇,发表了6条通讯资料和16条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界的消息报道,共计912页。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地质论评》《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9年与兄弟刊物完全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8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064次;影响因子940,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8位。2009年度发表论文98篇,共883页。《地球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 ResearchDatabase、Pecbepamuвн\blûжypнa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891,总被引频次为123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0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81篇,共866页。《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研究员。《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775,总被引频次为722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17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694页。《岩石矿物学杂志》《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735,总被引频次为579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42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127篇,共604页。《岩矿测试》《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617,总被引频次为534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7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65篇,共440页。《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8年度的影响 因子为651,总被引频次为335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3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421页。《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力学学报》

1、岩石学报 2、中国科学D 辑,地球科学 3、地质论评 4、地学前缘 5、地质学报 6、地球化学 7、地球科学 8、矿床地质 9、沉积学报 10、地质科学 11、中国地质 12、地球学报 13、现代地质 14、高校地质学报 15、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6、第四纪研究 17、地质通报 18、岩石矿物学杂志19、地质与勘探 20、矿物学报 21、地层学杂志 22、地质科技情报 23、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6、矿物岩石27、物探与化探 28、古地理学报 29、新疆地质 30、地球与环境这些都是地质类的核心期刊,看有你需要的吗。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

主干课程:动漫技法、角色造型设计。 专业课程:素描、速写、色彩、动漫技法、二维动漫设计制作、影视广告制作、角色造型设计、动画脚本、场景规划与浏览、运动规律设计与应用、影视后期合成技术、游戏策划与制作、计算机制作等。

获得博士学位后一般不超过3年。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进站博士后的要求就是不超过3年。它有一定的期限限制,符合要求才能被录取。目前有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重点实验室,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五个研究机构。研究所重视学科建设,在我国建立和发展了以矿床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第四纪地球化学、天体化学、实验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构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为主的地球化学学科体系;重视队伍建设,是我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在研究所学习和工作的14位科学家先后当选院士;重视实验室建设,是全国建立了两个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少数科研机构之一;重视学术交流,创建了全国一级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为推动全国同行的学术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重视科技创新,取得了包括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一、设站学科(一)地质学(二级学科: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二)环境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二、专业需求地球化学、地质学、矿物岩石矿床学、水文地质学、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地球物理、物理、化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植物学等相关专业。三、进站基本条件1.具有博士学位证书或单位学位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授予博士学位的证明,且获得博士学位后一般不超过3年;2.品学兼优、身体健康;3.年龄35周岁及以下;4.符合博士后招聘岗位要求;5.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上发表一篇及以上与本人博士论文或与申报进站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四、岗位待遇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薪酬实行协议年薪+浮动绩效津贴制度,根据应聘者的科研能力等条件,提供A/B/C三个等级的协议年薪,A类年薪为25万元/年、B类年薪为16万元/年、C类年薪为12万元/年(不包含项目津贴、文章奖励等浮动绩效)。研究所为全职在站博士后人员提供公寓住所。

2009年度全院共发表论文844篇,包括《SCIENCE》与《NATURE》论文2篇,SCI检索论文170篇,EI、ISTP检索论文14篇,国内核心论文536篇,国内外一般性刊物122篇。出版中文专著26部,外文专著1部。2009年与2008年相比,发表论文总数增长了12%,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2009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全院9个刊物: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杂志》、《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建起了网站,实现了办公手段的现代化。以中国地质科学院9个刊物为依托,联合《地质通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湖泊科学》、《自然科学进展》、《地质与勘探》、《地球科学》等兄弟刊物,成功搭建“中国地学期刊网”,成为融办公系统与数据查询、分析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数据库系统,也是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界最早建成、容纳单学科期刊最多的网站。《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现为双月刊,2006~2009年连续4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和国际水平。《地质学报》英文版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中国期刊协会评选的“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同志荣获“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称号。《地质学报》(英文版)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取得的亮点主要有3个方面:(1)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第4期紧急登载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据BLACKWELL网站统计,阅读率从每月500多次,提高到6500余次。董树文等发表有关汶川地震破裂、应力变化及影响因素、地震机理的论文全文下载量101次,摘要浏览量34次;徐锡伟等发表有关地震位移的论文全文下载量为67次,摘要浏览量53次。《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年文章国外下载量(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专辑国外高浏览量文章(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2)阅读、引用本刊论文的读者越来越多。据2009年JCR公布ACTA GEOLOGICA SINICA英文版影响因子为431,引文频次为1312次。在被SCI收录的256种国际地质刊物名列第110名;有110余种国际刊物引用《地质学报》英文版文章,引用2次以上的有70余种,包括世界著名刊物SCIENCE,表明本刊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接轨。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国际著名刊物Science引用本刊论文情况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3)刊物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国外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网站达22家,其中国外数据库达16家,包括著名的《SCI》、《CA》、《GeoRef》、耶鲁大学图书馆网站、法国地质学会网站等,国际网站和数据库对《地质学报》英文版的介绍,为我刊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检索室提供的检索报告,截至2009年2月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等已达22个。它们是: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3)中国《万方数据库》;4)中国《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5)香港大学图书馆网站;6)中国地学期刊网;7)SCI《美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网络版》;8)CA《化学文摘》;9)GeoRef《美国地质文摘》;10)TULSA(Petroleum A);11)Earthquake Engineering A;12)Current Contents Search;13)ICONDA-Intl Construction;14)Inside Conferences;15)Civil Engineering A;16)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网站;17)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网站;18)澳大利亚网上博物馆网站;19)法国地质学会网站;20)SJR网站(国家不祥);21)The Open University网站(国家不祥);22)Blackwell出版公司网站。《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3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566,总被引频次为201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26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175篇,共2032页。《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2009年度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393,总被引频次为1702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48位。2009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4篇,发表了6条通讯资料和16条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界的消息报道,共计912页。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地质论评》《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9年与兄弟刊物完全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8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064次;影响因子940,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8位。2009年度发表论文98篇,共883页。《地球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 ResearchDatabase、Pecbepamuвн\blûжypнa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891,总被引频次为123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0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81篇,共866页。《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研究员。《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775,总被引频次为722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17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694页。《岩石矿物学杂志》《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735,总被引频次为579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42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127篇,共604页。《岩矿测试》《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617,总被引频次为534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7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65篇,共440页。《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8年度的影响 因子为651,总被引频次为335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3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421页。《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力学学报》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站

地质地球化学 地质科技情报 地质与勘探 现代地质

  • 索引序列
  •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址是什么
  •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址
  •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站是什么
  •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
  •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