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小事问百度,大事问谷歌

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时,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糟粕也会随着外来旅游者悄然而至,对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意识予以腐蚀。如: 表现在价值观念上,当地居民已有人开始以羡慕的眼光观察着外来游人的生活方式,并开始疑虑自身的人生价值;表现在道德观念上,当地有些居民通过观察外来游人的生活方式,开始怀疑传统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是非标准;有的在外来文化面前自惭形秽;有的热衷于模仿西方旅游者的气魄和服饰,但却因其条件所限难免显露出东施效颦的滑稽。 6 污染自然环境,败坏社会风气 旅游产业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主要表现为: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加,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各种旅游设施的过度兴建,不仅有“三废”污染的问题,而且破坏了原有自然景观的布局;旅游者对名胜古迹的触摸攀爬和乱刻乱画,使名胜古迹的原始风貌及其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旅游者摩育接踵而至,大大地增加了接待地的垃圾处理量,加上一些旅游者随意丢弃废物的不良行为,致使当地垃圾成堆,蚊蝇成群,昔日那和谐宁静、美丽舒适的自然环境已荡然无存;特别是外来旅游者不适当地狩猎、采集、露营、野炊以及为了寻求刺激而对旅游资源的施暴行为,接待地居民急功近利,不顾后果地开山辟路、大兴土木,都可能导致物种灭绝,山火四起,气候恶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如果说旅游产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可限期得到治理,那么旅游产业对社会风气的败坏却是难以好转的。受外来游人的影响,接待地的社会病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且有日趋蔓延之势。有的人以“个性解放”为名,行酗酒、卖淫、吸毒、迷信之实。又有人在金钱的诱惑和纵欲意识的驱使下,肆无忌惮地违法犯罪。 第二章 旅游产业的社会治理 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既有积极功能,又有消极弊病。无论是积极功能,还是消极弊病,都是有一定条件的。一般地说,旅游产业的功能是主要的、现实的,而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是次要的、潜在的。因此,应当在澄清认识的基础上,发挥和扩大旅游产业的社会功能,抵制和清除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使旅游产业沿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而不应因噎废食。鉴于这种认识,许多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都对旅游产业社会弊病的治理想对策,提措施。 1 加强旅游规划,防止过度发展 必须对旅游接待量进行适度控制——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在实施旅游规划时,则应根据情况的变化,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力避因旅游产业的超负荷发展而产生社会问题。 2 进行舆论引导,提高承载能力 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通过舆论传媒,引导当地居民,不断提高他们在心理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承受能力;使其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以便为发展旅游产业尽心尽力。 3 生产健康产品,丰富游览内容 1997年中国旅游工作的主题就是,大力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办好'97中国旅游年。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应向游客提供满足人类正当需求的旅游产品,其旅游活动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一切违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碍积极健康的东西,必须加以抵制。而力争实现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持续发展,将旅游行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则是1999年中国旅游工作的思路和奋斗目标之一。 4 健全管理体制,重视宣传教育 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应利用国家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对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予以强行治理和控制。特别是要健全和完善全国性、系统性与旅游产业相关的管理条例和政策法规,建立和强化专门负责治理和控制的执行、监督和管理机构,严厉惩罚那些违规犯罪的社会群体或个体,把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与此同时,尤其要重视宣传教育,强化对旅游产业社会弊病的软控制。既要对外来旅游者进行宣传,让其了解旅游接待地的有关的注意事项和政策法规,以便预防由于无知而发生违规行为;更要对旅游从业者和当地居民进行教育,以便提高其思想认识,增强其思想上的免疫力。自1980年以来,世界旅游组织(WTO)每年为世界旅游日确定一个主题。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对旅游产业社会功能的发挥和对旅游产业社会弊病的治理。这些主题分别是: 1980年,旅游为保存文化遗产,为和平及相互了解作贡献。 1981年,旅游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1982年,旅游的骄傲:做文明的客人,文明的主人。 1983年,旅游和度假是所有人的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 1984年,旅游为国际谅解、和平与合作服务。 1985年,开展青年旅游,文化和历史遗产为和平与友谊服务。 1986年,旅游:世界和平的促进力量。 1987年,旅游促进发展。 1988年,旅游:从中获取教益。 1989年,自由旅行,促成世界一家。 1990年,旅游,未获认知的产业,有待开发的服务。 1991年,通讯、信息和教育:旅游发展的动力。 1992年,旅游是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和增进各国人民了解的途径。 1993年,争取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持的永久和谐。 1994年,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旅游。 从1992年之后,中国旅游业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作为从全局上树立中国旅游形象的一个重要措施。从中也可看出中国为了弘扬旅游产业的社会功能和治理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做出的努力。中国旅游业的宣传主题分别是: 1992年,中国旅游观光年。 1993年,中国山水风光游。 1994年,中国文化古迹游。 1995年,中国民众风情游。 1996年,中国度假休闲游。 1997年,中国旅游年。 1998年,中国华夏城乡游。 1999年,中国生态环境游。 2000年,中国神州世纪游。 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 2002年,中国民间艺术游。 2003年,中国烹饪王国游。 2004年,中国百姓生活游。 2005年,中国旅游年。 2006年,中国乡村游。 2007年,中国和谐城乡游。 中国旅游业不仅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而且还确定相应的宣传口号。从这些宣传口号里,更可看出中国在弘扬旅游产业社会功能、治理旅游产业社会弊病方面所下的决心。如: 1998年华夏城乡游的口号是:现代城乡,多彩生活。 1999年生态环境游的口号是:反璞归真,怡然自得。 2000年神州世纪游的口号是:文明古国,世纪风采。 1997年5月22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通过了世界旅游领导人会议《关于旅游业社会影响的马尼拉宣言》。因该宣言是专就旅游业的社会影响发表的,且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权威性的,故全文录之,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我们来自世界77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私营团体的代表聚集一堂,出席世界旅游组织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联合举办的“关于旅游业社会影响的世界领导人会议”;我们认真讨论了旅游业的社会影响,研究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影响,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负面效应;我们相信旅游业将继续不断地为各国和社区带来社会、经济利益,且旅游业并不是造成社会问题或与之相关问题的唯一原因;我们决心消除产生于旅游业或其相关活动的社会弊病。

[1] 王琳 从旅游产品的特点看青岛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01) [2] 孙梅 奥帆基地:青岛旅游新坐标[J] 招商周刊, 2006,(16) [3] 李鹭 抓住奥运契机 推动青岛旅游新发展[J] 现代商贸工业, 2007,(07) [4] 行怀勇 青岛市旅游经济优劣分析与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08,(09) [5] 董玉明 海洋文化与青岛旅游开发[J] 海岸工程, 2002,(01) [6] 刘成顺 青岛旅游:统计有水 市场少鱼[J] 招商周刊, 2006,(21) [7] 孙玉敏 建言青岛旅游[J] 招商周刊, 2003,(14) [8] 陈娟 2008年奥运会与青岛旅游宣传策略[J] 求实, 2004,(S3) [9] 李恒光 认清产业定位,抓住契机,推进青岛旅游经济发展[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10] 野世箴 青岛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浅见[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Z1) [1] 马波, 张瑞清 对青岛旅游名牌战略的理论思考[J] 东方论坛, 1997,(03) [2] 孙玲 谁影响了2007青岛旅游?[J] 半岛新生活, 2008,(02) [3] 野世箴 青岛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浅见[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Z1) [4] 王瑛 青岛会展旅游发展分析[J] 甘肃高师学报, 2006,(03) [5] 钱光明 不只为“齐读”叫好[J] 教育文汇, 2008,(05) [6] 张广海, 刘佳 青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7] 孙宏霞 构筑琅琊文化特色促进青岛旅游可持续发展[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4,(02) [8] 田旺军, 赵迁远 青岛市文博旅游资源分析及其开发思路[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9] 奥帆赛让青岛更美丽[J] 城色, 2008,(06) [10] 辛志娟, Tim T 旅游景区英译亟待规范——以青岛旅游景区翻译为例[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贵州省旅游业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黔南师院贵定分院贵定师范学校 自科教研室 贺万荣 551300 内容提要 :贵州是个旅游资源大省,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贵州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制约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提出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六个方面的基本对策,以保证贵州旅游的待续稳定发展。 贵州的现代旅游业开始于 1979—1980 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贵州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贵州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省份之一。然而,贵州旅游收入与贵州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贵州旅游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立足现在,着眼未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贵州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 �6�1 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 1980 年,贵州省旅游部门接待了香港师生暑期旅游团,成为贵州现代旅游业开始的标志。 1981 年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贵阳分社, 1982 年成立了贵州旅游局, 1988 年,贵州省旅游局与贵州省外事办公室正式分署办公,贵州旅游业从此自成系统。 目前,贵州有四星级饭店 1 家,三星级饭店 2 家,两星级饭店 25 家,一星级饭店 9 家,共提供客房 3300 多间,旅游接待能力大大提高。在旅游服务接待方面,现有接待机构 70 家,其中 12 家国际旅行社,有 58 家国内旅行社,配有多个语种的翻译导游人员, 有相当规模的旅游接待车队,旅游接待能力较强。 1980 年,贵州接待国际旅游人数仅 1694 人次; 1990 年上升到 24112 人次; 1995 年为 136459 人次。 贵州的交通运输条件近年来发展迅速。有龙洞堡国际机场一个,还有铜仁机场、黎平机场、兴义机场、安顺机场等四个支线机场。计划建设的还有荔波机场、黄平机场、茅台机场、六盘水机场等。在公路建设方面,已经建成新贵黄公路、贵遵公路、贵新公路、凯麻公路、顶兴公路、水黄公路、贵毕公路等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镇(宁)胜(境关)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铁路运输方面,继贵昆铁路、黔桂铁路、黔渝铁路、湘黔铁路之后,相继开通了株(州)六(盘水)复线、南昆铁路等。目前贵州的交通已形成了多种运输形式相互补充的立体交通网络,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运输条件。 贵州旅游风景区点多,质高,面广。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8 个(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马岭河峡谷、漳江风景区、赤水四洞沟、十丈洞瀑布); 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荔波喀斯森林、赤水桫椤保护区、草海自然保护区); 2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镇远); 24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11 个自然民族村寨。 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贵州的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入旅游者行列的人越来越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下,贵州旅游环境、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旅游目的地人口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可以预测贵州旅游的大发展时期将会迅速到来,贵州旅游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6�1 贵州旅游大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贵州的旅游业将迎来春天。就目前来看,贵州旅游的大发展将面临一些严峻的考验: �6�1 贵州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差。近些年来,贵州的基础旅游服务设施虽 然得长足的发展,但各项基础设施之间发展不平衡,还不能满足入黔旅游客人快速增长的需求,反过来会制约贵州旅游的大发展; �6�1 贵州旅游可进入性较差。从 80 年代末期我省开始建设首条高等级公路 ——贵黄公路起,我省的交通运输条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多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铁路复线、支线机场的相继投入使用,为我省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已经建成使用的各交通线路来看,很少有直达旅游景点的。也就是说,从市区到各旅游景点的道路交通状况还很恶劣,各景点的可进入性较差。 �6�1 旅游规划管理 体制不顺。由于旅游业的开发是一个多部门多待业共同完成的事业。在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主管部分林立,责权利划分不清,职能相互交叉,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出现问题时互相扯皮的现象相当严重,损害了旅游形象,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6�1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旅游目的和动机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原来单纯的观光浏览演化为增长知识、消遣娱乐、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旅游者也从原来的国内客人为主发展到国内国际齐头并进的局面,因而对对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6�1 旅游产品竞争能力不强。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许多资源具有开发价值。但是,贵州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并不等于产品优势,也不等于市场优势。贵州旅游产品的打造、包装、宣传和推销的力度不够,导致贵州旅游的竞争能力不强,养在深闺无人知,最终不能实现资源到经济的转化。 �6�1 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一、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在旅游业的管理体制上,要做到“三权”分离,使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行业主管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主导和行业主管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条例之一。所谓政府主导,指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对旅游业要正确定位,给旅游业发展予宽松的产业政策和较多的投入。在旅游业发展中作好宏观调控,把旅游管理的权力最大限度地放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则应作好旅游发展的具体规划;协调好旅游行业内部的相互关系;加强对旅游产品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把好旅游质量关。 第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贵州比较具有市场竞争力是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来源于优美的生态环境。尤其是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了。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泛的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旅游的环境容量较小,在大规模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管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加,将引起生态环境质量的迅速退化,最终又限制着旅游的发展。因此,要保证贵州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努力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在旅游发展中打出“生态”牌,在生态环境上大做文章。 第三、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的旅游人文环境。从目前来看,旅游目的地总是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都是相对比较贫穷落后的地方,当地的居民素质普遍偏低。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旅游者的目的、动机、兴趣爱好等都在发生着变化,旅游者更多的想要了解旅游地的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的交流将更为广泛。因此,客观上要求旅游地居民要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趋势。旅游主管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旅游地的居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进行培训,这也是提高旅游地竞争实力的一种有效措施。 每四、严把导游质量关,提高导游员综合素质。贵州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如黄果树瀑布、安顺龙宫、织金洞等,对发展入境旅游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贵州的导游员乃至全国的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对旅游景点的相关科学知识背景了解不多,讲解时往往局限于一些表象的东西,比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景点的外观形象等。对于景区景点的一些内在的科学性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满足游客的求知需求。今后对导游员的录用考查要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要大力培养能掌握多门语言的导游员,满足国际旅游迅速发展的需要。 第五、加强对贵州旅游资源的整体包装宣传,提升贵州旅游形象。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长期以来,贵州旅游接待人数与周边省份如云南、广西、湖南等相比差距较大,许多国内国外游客往往经过贵州直达云南而很少在贵州停留。其中有一重要因素就是长期以来对贵州旅游的包装宣传不够,导致贵州的旅游形象较差,人们对贵州的了解不多,认识不深。要保证贵州旅游在今后的发展中稳步前进,政府必须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贵州旅游进行包装宣传。要让国内国外的游客了解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知道贵州、向往贵州、走进贵州、怀念贵州。 第六、继续发展贵州交通事业,增加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良好的交通条件是旅游业得以大发展的前提条件。最近几年,贵州的旅游交通条件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省会贵阳到各旅游景区的交通时间大大缩短。但是,现在的各种交通条件都主要是从贵阳到各旅游城市,而连接旅游城市与各景点的道路质量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吸引回头客非常不利。因此,旅游交通的发展也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旅游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贵州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把贵州的旅游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使贵州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成为西部地区的真正的旅游大省。 参考文献: 《旅游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保继刚 楚义芳 彭华 编著 《贵州旅游地理》贵州科技出版社 杨龙 编著 《旅游管理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 张广海 方百寿等 编著 《贵州旅游》 贵州民族出版社 廖善友 编著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第三章 我们应该做的 (1)支持社区积极参与符合国家目标和优先项目的旅游政策和计划的制定、实施、监测和评估工作,并组织社区的宣传活动,使人们意识到从旅游发展中所获得的利益。 (2)通过旅游活动,为人们提供广泛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机会,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在边远地区开发旅游活动和旅游目的地,增加农村的收入。 (3)旅游发展规划要确保旅游目的地的遗产及其完整性,尊重社会和文化规范,特别是要尊重当地固有的文化传统,在旅游业可能损害当地社区和社会价值的情况下,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4)与旅游从业人员合作,鼓励他们为旅游目的地树立正确的形象而进行有效的促销,通过教育、信息和交流等方式,使游客意识到当地社会的文化及其对游客的态度。 (5)承认人力资源开发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制定有利于吸收当地劳动力资源的长期计划,采取适当措施为妇女和青年广泛而又积极地就业提供机会。 (6)通过政府、私营机构和有关方面的联络和沟通,促进并加强国际协调和监督,以便宣传旅游的积极影响并消除旅游的消极影响。 (7)进一步调动当地和国际上的力量,消除和控制与旅游业有关的弊病和对人的剥削,特别是对妇女、儿童和其他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的剥削。 (8)鼓励各国政府在国际和国内颁布法律,加强执法,通过协议采取行动,不让犯罪分子有藏身之地,以铲除旅游过程中不利的社会影响。 (9)认识在“二十一世纪议程”中旅游业的重要性,因为旅游业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途径,像其它产业一样,旅游业也会消耗资源,产生“垃圾”,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但会对社会和文化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其中对生物的多样性和脆弱性的生态体系(例如珊瑚礁、考古遗址、高山、海滨和温地)的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世界各国都应当遵守生态旅游的准则。 (10)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以便制定并最终通过一个“全球旅游业的职业道德准则”。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但与此同时旅游业产生的种种弊端对社会产生的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在充分利用旅游业所带来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其弊端的治理。 参考文献 [1]谢彦君﹑陈才﹑谢中田﹑《旅游学概论》、2003、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86﹑187页 [2]郑本法﹑《旅游产业的十大功能》一文(见《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或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经济》1988年第3期)

我可行。。的帮你。

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时,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糟粕也会随着外来旅游者悄然而至,对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意识予以腐蚀。如: 表现在价值观念上,当地居民已有人开始以羡慕的眼光观察着外来游人的生活方式,并开始疑虑自身的人生价值;表现在道德观念上,当地有些居民通过观察外来游人的生活方式,开始怀疑传统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是非标准;有的在外来文化面前自惭形秽;有的热衷于模仿西方旅游者的气魄和服饰,但却因其条件所限难免显露出东施效颦的滑稽。 6 污染自然环境,败坏社会风气 旅游产业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主要表现为: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加,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各种旅游设施的过度兴建,不仅有“三废”污染的问题,而且破坏了原有自然景观的布局;旅游者对名胜古迹的触摸攀爬和乱刻乱画,使名胜古迹的原始风貌及其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旅游者摩育接踵而至,大大地增加了接待地的垃圾处理量,加上一些旅游者随意丢弃废物的不良行为,致使当地垃圾成堆,蚊蝇成群,昔日那和谐宁静、美丽舒适的自然环境已荡然无存;特别是外来旅游者不适当地狩猎、采集、露营、野炊以及为了寻求刺激而对旅游资源的施暴行为,接待地居民急功近利,不顾后果地开山辟路、大兴土木,都可能导致物种灭绝,山火四起,气候恶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如果说旅游产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可限期得到治理,那么旅游产业对社会风气的败坏却是难以好转的。受外来游人的影响,接待地的社会病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且有日趋蔓延之势。有的人以“个性解放”为名,行酗酒、卖淫、吸毒、迷信之实。又有人在金钱的诱惑和纵欲意识的驱使下,肆无忌惮地违法犯罪。 第二章 旅游产业的社会治理 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既有积极功能,又有消极弊病。无论是积极功能,还是消极弊病,都是有一定条件的。一般地说,旅游产业的功能是主要的、现实的,而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是次要的、潜在的。因此,应当在澄清认识的基础上,发挥和扩大旅游产业的社会功能,抵制和清除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使旅游产业沿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而不应因噎废食。鉴于这种认识,许多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都对旅游产业社会弊病的治理想对策,提措施。 1 加强旅游规划,防止过度发展 必须对旅游接待量进行适度控制——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在实施旅游规划时,则应根据情况的变化,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力避因旅游产业的超负荷发展而产生社会问题。 2 进行舆论引导,提高承载能力 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通过舆论传媒,引导当地居民,不断提高他们在心理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承受能力;使其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以便为发展旅游产业尽心尽力。 3 生产健康产品,丰富游览内容 1997年中国旅游工作的主题就是,大力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办好'97中国旅游年。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应向游客提供满足人类正当需求的旅游产品,其旅游活动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一切违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碍积极健康的东西,必须加以抵制。而力争实现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持续发展,将旅游行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则是1999年中国旅游工作的思路和奋斗目标之一。 4 健全管理体制,重视宣传教育 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应利用国家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对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予以强行治理和控制。特别是要健全和完善全国性、系统性与旅游产业相关的管理条例和政策法规,建立和强化专门负责治理和控制的执行、监督和管理机构,严厉惩罚那些违规犯罪的社会群体或个体,把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与此同时,尤其要重视宣传教育,强化对旅游产业社会弊病的软控制。既要对外来旅游者进行宣传,让其了解旅游接待地的有关的注意事项和政策法规,以便预防由于无知而发生违规行为;更要对旅游从业者和当地居民进行教育,以便提高其思想认识,增强其思想上的免疫力。自1980年以来,世界旅游组织(WTO)每年为世界旅游日确定一个主题。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对旅游产业社会功能的发挥和对旅游产业社会弊病的治理。这些主题分别是: 1980年,旅游为保存文化遗产,为和平及相互了解作贡献。 1981年,旅游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1982年,旅游的骄傲:做文明的客人,文明的主人。 1983年,旅游和度假是所有人的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 1984年,旅游为国际谅解、和平与合作服务。 1985年,开展青年旅游,文化和历史遗产为和平与友谊服务。 1986年,旅游:世界和平的促进力量。 1987年,旅游促进发展。 1988年,旅游:从中获取教益。 1989年,自由旅行,促成世界一家。 1990年,旅游,未获认知的产业,有待开发的服务。 1991年,通讯、信息和教育:旅游发展的动力。 1992年,旅游是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和增进各国人民了解的途径。 1993年,争取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持的永久和谐。 1994年,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旅游。 从1992年之后,中国旅游业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作为从全局上树立中国旅游形象的一个重要措施。从中也可看出中国为了弘扬旅游产业的社会功能和治理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做出的努力。中国旅游业的宣传主题分别是: 1992年,中国旅游观光年。 1993年,中国山水风光游。 1994年,中国文化古迹游。 1995年,中国民众风情游。 1996年,中国度假休闲游。 1997年,中国旅游年。 1998年,中国华夏城乡游。 1999年,中国生态环境游。 2000年,中国神州世纪游。 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 2002年,中国民间艺术游。 2003年,中国烹饪王国游。 2004年,中国百姓生活游。 2005年,中国旅游年。 2006年,中国乡村游。 2007年,中国和谐城乡游。 中国旅游业不仅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而且还确定相应的宣传口号。从这些宣传口号里,更可看出中国在弘扬旅游产业社会功能、治理旅游产业社会弊病方面所下的决心。如: 1998年华夏城乡游的口号是:现代城乡,多彩生活。 1999年生态环境游的口号是:反璞归真,怡然自得。 2000年神州世纪游的口号是:文明古国,世纪风采。 1997年5月22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通过了世界旅游领导人会议《关于旅游业社会影响的马尼拉宣言》。因该宣言是专就旅游业的社会影响发表的,且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权威性的,故全文录之,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我们来自世界77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私营团体的代表聚集一堂,出席世界旅游组织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联合举办的“关于旅游业社会影响的世界领导人会议”;我们认真讨论了旅游业的社会影响,研究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影响,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负面效应;我们相信旅游业将继续不断地为各国和社区带来社会、经济利益,且旅游业并不是造成社会问题或与之相关问题的唯一原因;我们决心消除产生于旅游业或其相关活动的社会弊病。

乡村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论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李林知指导教师 丁晓蕾摘要:“农家乐”旅游是一种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旅游者前来吃、住、游、玩的旅游形式。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和消费空间,而且还在调整农民的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现状开发角度对成都市“农家乐”进行较为完整的勾勒,从成都市“农家乐”旅游发展背景、模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发展建议,以更好的促进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关键词:农家乐;成都;发展;对策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Nongjiale Tourism in Chengdu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Li LinzhiTutor Ding XiaoleiAbstract: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Nongjiale in Chengdu are analyzed in the Nongjiale is one motif of the modern In our country, it originated in C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lthough it began in 1990s, it has developed at a great speed because of Nongjiale being consonant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tourism, the requirement of dwellers in city wanting to go to nature and the requirement of new It expands the space of tourism and takes lead of increasing income of peasants and prospering rural Depending on the advantageous position of abundant tour resource and culture background, the suggestion for developing the leisure and culture tour and some detai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brought out in the paper, to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Key word: Nongjiale; Chengdu; development; suggestion我国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特色和悠久农业生产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田园风光,以及淳朴的风土民情和乡风民俗。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已成现代旅游发展的主题旋律,过惯了都市生活的城市居民越来越渴望能回归自然、享受清新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风情。因此,“农家乐”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成为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旅游形式。如今已花开中国,成为许多大城市周边地区服务市民、致富农民的首选旅游产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产生背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各种物质条件的便利,休闲旅游成为城市居民的消费新时尚,特别是周末休闲旅游已成为都市人调节生活方式的重要选择之一。这种旅游不同于人文自然景观型旅游,它是融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康体健魄于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要求能体现出乡村的自然美和田园美。乡村旅游以其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洋溢的乡土文化气息给都市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受到都市人的青睐。成都是一个具有休闲传统的城市,乡村旅游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人称之为“农家乐”。“农家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游客娱乐的主要方式为赏花采果、麻将棋牌、喝茶聊天等。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农家乐”旅游的花费低廉(一般20-30元/天),而且离城近,交通方便,是成都市民大众化的休闲方式之一。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无论在发展水平、规模、经济总量增长等方面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据统计,成都市所辖的19个区(市)县的“农家乐”达5000家以上,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1] 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身心要求随着工业的日益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生活环境在不断“钢筋混凝土化”,同其他大城市一样,成都也面临着阳光、蓝天、青草、绿地正在被成堆的垃圾、肮脏的污水、高大的建筑所吞噬,人口高密度集聚,交通拥挤,住宅匮乏的“城市综合症”。面对着城市越来越远离大自然,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正在蜕变成片片钢筋水泥堆砌起来的“沙漠”,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中感到烦躁和压抑,希望能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农家乐”旅游的淳朴、悠闲、恬静的特征正好吻合了城市人这种“回归自然”的心态,由此而迅速发展起来。(二)“双休日”闲暇时间的保证1995年5月,我国实行了五天工作日,“双休日”的实行,使素来较为发达的成都休闲文化更有了时间上的制度性保证,加之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旅游逐步成为居民的消费时尚。成都又是传统的休闲城市,成都人历来有喜郊游,爱踏青的传统,因此“农家乐”旅游很快成为双休日成都人休闲旅游的一种时尚。(三)农民强烈的致富欲是推动其发展的内动力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发展农业是我国的国策。“农家乐”旅游改变了我国传统农业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思路拓展到关注人—土地—人和谐共存的更广阔的背景之中,正好契合了长期以来农民渴望脱贫致富的愿望,农民要致富已成为时代强音而成为“农家乐”发展的强大内动力。而今,“农家乐”旅游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具有重要意义。二、发展模式(一)经营规模和结构演变1.规模以成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之一的郫县农科村为例,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2-1996年,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的小规模经营阶段,几乎全村家家户户经营“农家乐”;1997-2000年,外地投资经营户增多,部分“农家乐”形成一定的规模经营;2001年以后,“农家乐”经过重组兼并或联营,形成以大户为主导的规模经营阶段(表1)。“农家乐”规模也从一天仅能接待40-50人次发展到每天可提供400-600人次的餐饮。[2]随着经营规模的演变,成都市周边地区众多的农户加入到“农家乐”旅游的建设队伍中,依托本地资源开发特色区域“农家乐”旅游,并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相当规模经营水平的“农家乐”旅游,且带动相关产业走向产业链的发展之路。这在国内的“农家乐”旅游发展中树立了典范。表1 郫县农科村农家乐旅游发展阶段项 目年 份 “农家乐”总户数 年经营收入>25万元的户数 “农家乐”平均年经营收入(万元)1992-1996年 103 2 51997-2000年 60 9 182001年以后 23 14 26资料来源:郫县旅游局2.经营结构成都“农家乐”是以本地经营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般是夫妻经营或父母子女等直系亲属经营,家庭经营色彩浓厚。雇佣的服务员也多为邻里亲戚。每到旺季,亲戚、邻里相互帮忙现象普遍。随着“农家乐”的扩展和效益的提高,吸引外地人和城市居民前来租地投资经营的“农家乐”也逐步增多。成都市由城里人租地经营的“农家乐”约占总数的20%以上。城里人经营的“农家乐”一般规模大,基础设施好,在竞争中的优势日益明显。以郫县农科村为例,2000年,“农家乐”经营户60户,其中10户为外地人投资经营,占经营户的17%;到2003年,经过重组兼并,20多家经营户中,外地人已占有经营户的40%,而且位置好(位于村主干道两侧),规模大,旅游收入占全村的70%以上。本村村民经营的“农家乐”除村长和村支书等几家规模大、设施较好外,其余都比较简陋,位置也比较偏僻。[3](二)经营类型从整体而言,成都“农家乐”旅游为游客充分展示了川西坝子特有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和古老的巴蜀文化,具有浓郁的农耕“川味”。就局部而言,它又依自然条件和区位的不同,形成风貌各异的特色类型,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实用理性”的文化观念。按照所依托资源的不同,“农家乐”也分为好几种:1.农家园林型以郫县友爱乡农科村、温江县万春镇等农家乐旅游为代表。这里位于“国家生态示范区”内。是享誉全国的花卉、盆景、苗木、桩头生产基地,“农家乐”发端于此。它荟萃着川西平原农家休闲旅游的主要特色,展现着“农家乐”的巨大规模。2.花果观赏型以龙泉驿的书房村、工农村、桃花沟、苹果村等东郊浅丘的农家果园游乐为代表。龙泉山特产水蜜桃,是全国四大桃乡之一,也是枇杷、梨子的盛产地。其果品远销全国乃至海外,果品收入是龙泉驿区的经济支柱。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以春观桃(梨)花、夏赏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使其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果品收入,卖果不如卖花,让人先饱眼福、后饱口福,它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嬗变。龙泉驿山水果在提高其科技含量之后又着力提高其文化含量,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农家乐”,开启了丘陵山区发达的致富的新思路。[4]3.避暑休闲型以远郊区都江堰的青城后山、蒲江县的朝阳湖、彭州市的银厂沟、大邑县的西岭雪山等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依附于著名的避暑景点,以整洁价廉的农家旅舍吸引游客,“花费居家度日的钱,享受生态景区的自然环境”。4.花园客栈型以新都县农场改建的泥巴沱风景区等为代表。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建成园林式建筑,使之成为设施功能齐全、沿用客栈式管理的休闲娱乐场所。5.养殖科普型以都江堰、青城山等地为主要代表。都江堰三文鱼养殖基地寓教于“游”,不仅可以品尝价廉物美的新鲜三文鱼,还可以提供鱼类养殖的详细资料,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6.农事体验型青城山后的绿茶基地就是代表之一。游客享受农家乐服务之余,可以亲自到田间地头采上几斤新鲜的茶叶,融入大自然,在劳动中享受休闲的快乐。[5]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为国内“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成都市“农家乐”旅游发展至今已具相当水平,部分地区因为政府主导有方已成功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强有力的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在国内树立了先进典范,但由于布局分散,区域条件的参差不齐以及政府在市场引导方面的缺失等主客观因素而导致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尚存在管理、产品开发及经营方面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外发展农家游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以作探讨。(一)存在的问题1.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从旅游规划来看,大多数“农家乐”的开发缺乏专项规划,呈现无序经营,遍地开花的状态。从管理角度,虽然有地区农家乐发展政府已重视加强管理、引导、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但大多数地区仍处在经营理念低下、片面追求利润而导致的低价格恶性竞争局面;且由于盲目的简单模仿,不少地区出现建筑风格相似、经营项目以及管理方式的相互抄袭的商业浅层状态,这样只会破坏现实与潜在的市场需求,严重影响“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前景。2.旅游产品单一虽然按照资源依托的不同,而开发出突出特色的经营类型,但大多“农家乐”提供的服务几乎相同,如吃农家饭、农园观光、赏花采果、棋牌麻将、钓鱼、卡拉OK等。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缺乏对当地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策划包装不力,宣传促销乏术,使得一些旅游点虽能兴盛一时,但由于旅游开发的短视行为、诸种设计类型趋同、千篇一律的活动模式,而导致文化延续出现断层,不仅会使游客日久生厌,而且,一些地区开发效益下降,不断衰落,影响“农家乐”发展的后劲。例如,龙泉驿区“农家乐”的发源地书房村自1992年开始出现“农家乐”,到1999年达到高峰,但由于经营模式多年不变,加之周边地区农家乐旅游的蓬勃开展导致竞争加剧,从2000年开始效益下降。据调查,2002年,大多数“农家乐”的旅游收入比1999年高峰期下降了40%-60%。[6]3.乡土文化的城市化加剧旅游业是一种顾客直接来到产品产地的产业,旅游发展促进了城乡间的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农村的“观念城市化”,[7]带动了乡村文化的进步。面对市场导向的迎合性,随之而来的即是乡土文化的城市化加剧,城市发达的经济孕育产生的强势文化对经济欠发达的“农家乐”旅游区的弱势文化的冲击,城市游客的大量进入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而致使地方文化资源弱化,渐失本真。4.经营水平参差不齐所谓“飞地化”,是指城里人占据了乡村旅游业中的经营地位,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城里人的“飞地”。[8]由于经营水平的差异,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效益差别很大。随着“农家乐”竞争的加剧,城市人口租地经营的比重在逐年增大,而且所经营的“农家乐”大多上规模、上档次,经营收入也较高。真正有农户经营的“农家乐”中,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主要是有过外出工作经历、主动外出考察和接受培训的业主。可见,作为本地化的农户要加大提高经营水平,以保证并促进“农家乐”旅游的发展。(二)对策成都市的“农家乐”发展要充分体现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具有区域农业经济特点的开发,采取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农家乐”旅游有序、规范、健康的发展起来,真正达到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1.科学管理,合理整合资源成都市众多的乡村旅游地,必须根据区域类型和交通条件,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有选择的重点开发和创新开发,避免相互模仿,重复开发。在布局时要以“农家乐”旅游发展的“两栖性”为出发点,以保护资源,发展生产为前提,不能破坏田园风光、污染环境。要合理规划以整合资源,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做好市场调研,准确定位,选好目标市场,因地制宜,开展“农家乐”总体规划,在项目建设上,避免盲目重复建设,要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基地。2.特色分工,突出主题改变现有的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向特色化发展,根据不同地域的区位条件、农业与民俗文化资源而分出不同的主题“农家乐”进行开发,立足原汁原味的农家乡土文化,塑造个性品牌。重点突出蜀地人民“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实用理性思想。而在“农、家、乐”上,强调“农”、“家”、“乐”,即经营风格要有农家特色,服务要给游客“家”的感觉,经营项目要提供可参与的特色娱乐活动;在硬件上,追求“外部民俗古朴、内部装修现代化”。3.特色分类管理随着乡村旅游经营的商业化、建筑的城市化与设施的标准化,乡村性中淳朴的民风与低廉的价格等受到严重挑战。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强调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成都的农家乐星级标准作为一种标准化管理,容易导致产品与服务趋同。政府与协会应该推行特色分类管理:形成餐饮、采摘、歌舞、杂艺、农业、节庆等特殊类型的乡村旅游,建设一批特色精品民俗村。“家家达标准,村村有特色”是农家乐发展的目标,在村内应该推广标准化管理,推进土地、接待设施的适度集中与规模化,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乡村旅游经营者。4.提高经营水平“本地化”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农家乐”的最大特点是经营者“农游合一”的“两栖性”,体现了本地居民参与的原则,经营者的本地化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乡村性,同时促进本地农户经济上的增收、致富。“飞地化”是对这一切的最大威胁。“外来户”的优势:经济势力较雄厚,能够在区电视台做广告;与区里、市里有比较广泛的人际关系;最了解城市旅游者的口味;在经营中广泛雇佣带来的人员而挤兑本地人员的工作机会。在“农家乐”经营中政府要做好当地农户的技术支持与各项培训工作,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思路,不断树立品牌意识、规模意识和特色意识,提高经营水平,保证劳力的本地化以促进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品牌保护品牌代表产品的一种视觉形象和文化形象,是旅游地参与竞争的重要载体。旅游经济是注意力经济,旅游产品的品牌和知名度对旅游地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品牌的保护也是尤其要加强。通过分类管理形成一批专业的农家乐经营者,必然会形成品牌。在成都,由于农家乐主要由农民经营,经营者数量众多又是个松散的组织,缺乏商标保护意识,农家乐作为商标在涵盖了糖果、调味品等30个大类别领域已经被一些企业抢注,而成都周边数百个农家乐老板最关心的服务类农家乐商标目前也随时有可能被抢注。因此要注意提高农户经营者的品牌意识,积极注册商标保护“农家乐”的健康发展。[9]6.形象营销目的地形象是公众以一个潜在或现实旅游者的眼光对一个地区的评价,是旅游者对一个地区的信仰、印象和想法的总和,代表了大量与地区相关的信息。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影响目标市场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10]因此,成都市在发展“农家乐”时应增强形象营销意识,注重形象塑造,个性设计以及形象传播。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强大发展需要庞大的消费群体的支撑,而庞大的消费群体源于对目的地的感知与吸引。对外地游客和外宾而言,民俗和文化是一个卖点,而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是两者很好的载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成都要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旅游城市,如何吸引境外客源是一个必须面临的问题,乡村旅游完全可以成为其主打产品之一。据调查,国际游客对旅游地的文化有强烈的关注,英、美、日、德、法、澳六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的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而乡村旅游产品“农家乐”正符合境外旅游者这一需求。将具有特色的蜀文化融入农家乐旅游,作为形象塑造核心,增加产品特色和内涵,设计一些参与式、体验式的探险等旅游活动,对海外旅游市场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具有生命力的旅游形象,整合营销,通过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对他们进行广泛宣传,同时让其他的城市人知道在川西平原上有一片净土,那里能让他们感到宁静与放松,那里有广阔的森林和明净的湖水,有淳朴的风情,有古朴的乡土气息,有高新的农业技能和放松的休闲娱乐、刺激的感官体验等,这些都最适宜他们来享受。因此,“农家乐”的形象营销对成都市“农家乐”旅游发展十分重要。四、结语成都市“农家乐”旅游必须加强科学开发、合理规划与严格管理,加强产品的促销力度,使游客、广大农民在“农家乐”中都受益。成都市“农家乐”旅游开发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以独特的田园风光和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平衡当地经济发展、文明进步与地方文化本真保持的重要关系,以加强“农家乐”发展的后劲,实现农业和旅游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致谢在本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笔者获得了专业指导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尤其是本课题指导老师丁晓蕾女士一直以来给予的高度关注,以及在采集资料时同学们与亲友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笔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参考文献:[1] 邓文,刘晓鹰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休闲度假与文化旅游[J]旅游资源,2006,(1)[2] 何景明成都市“农家乐”演变的案例研究-兼论我国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05,(6)[3] 何景明成都市“农家乐”演变的案例研究-兼论我国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05,(6)[4] 周荣华成都“农家乐”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5)[5] 邓文,刘晓鹰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休闲度假与文化旅游[J]旅游资源,2006,(1)[6] 商务部驻成都特派员办事处农家乐带动休闲旅游产业链[J]今日中国论坛,2006,(1)[6] 何景明“农家乐”发展中政府的“缺位”与“越位”[J]旅游学刊,2006,(2)[7] 何景明,马泽忠,李辉霞乡村旅游发展中问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8] 奏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5,(3)[9] 奏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5,(3)[10] 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1] Moscardo G,Pearce P LPresenting destinations:Marketing host communities[J]Tourism in Destination Communities,2003:265-[12] Sharply R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A Critique[J]New Directions in Rural Tourism,2003,(40)[13] 杨建翠,殷继成,鄢和琳成都近郊农业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1,(1)[14] 李琳桂体验经济时代的“农家乐”发展对策[J]文史博览,2005,(14)[15] 李琳桂基于循环经济的“农家乐”旅游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11)[16] 王云才,许春霞,郭焕成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J]干旱区地理,2005,(6)[17] 罗晓彬,王汝辉成都市郊区农业观光策略选择——三圣乡社会调查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9)[18] 彭明勇西部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初探——以龙泉驿为例[J]成都工商大学学报,2005,(2)[19] 王丽浅析政府的旅游行政管理职能[J]宜宾学院学报,2006,(2)[20] 毕洪文我国旅游观光农业的特征及发展方向[J]北方园艺,2006,(1)

曾经有评选将婺源选为“中国最美古城镇”。这个位于江西东北部的小城,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江西城市,在其1200多年的建成史上,绝大部分时间是归属安徽省黄山市(原徽州)管辖的。直至近代以来,婺源才在行政上划归江西。于是,在这里,让人沉醉的不仅仅是美丽的乡村景色,还有浓郁的古徽州文化气息。 婺源原属于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地处徽赣两省交界的低山丘陵地段,县城位于安乐河的上游,东临浙江,北接安徽,境内生态优美,物产丰富。婺源有中国最美乡村的美誉,拥有诗情画意般的山水风情和田园风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朱熹的名为《活水亭观书有感》的诗,描写的便是他的故乡婺源的田园景色。当我们走入婺源,穿梭在古徽州的村落间,会发现这里的田间地头、建筑河流,都仿佛水墨古画一般。除县城以外,婺源周边的景色也都极有价值。如钟灵毓秀的千年古镇江湾,山水环绕,风水极佳;以原生态山水风光见长的大鄣山卧龙谷,和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灵岩、彩虹桥风景区,也都是不可不去之处。 在春天这个最适合婺源旅游的季节里,漫山的红杜鹃,满坡的绿茶,金黄的油菜花,加上白墙黛瓦,五种颜色,和谐搭配,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山水景观图,犹如人在画中,画在景中。 除了山水风景,婺源的徽派文化特色也引人入胜。从李坑的小桥流水,到晓起的粉墙黛瓦,从俞氏宗祠里那些美轮美奂的木雕,到沱川理坑明清官邸那长满青苔的旧瓦。老房子渗透着的点点滴滴,让人回味,使人陶醉。 民居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婺源的很多村子里,都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其中更有“大夫第”、“尚书第”这样的豪宅大院,昭示着我们那个时期婺源作为古徽州的一部分,居民们对文化和仕途的重视。这里自宋至清,出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婺源博物馆有馆藏文物万余件,有“中国县级第一馆”之誉;傩舞、茶道、抬阁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历代名人遗迹和明清徽派古建遍布乡野。其景色之秀美,意境之悠远,不亚于相隔不远的宏村西递。毕竟,它们都属于一个根下的古徽州六县。 婺源的景色适合于一年四季,当以春季为最佳。来到这里,不仅可以饱览婺源景观,距其不远的庐山、黄山、鄱阳湖等景区,也都是华夏大地上的旅游精品之地。散落在徽赣交汇之地的明珠婺源,无愧于中国最美的古城镇。

你这一句是不是在一段的末尾啊。如果你仅引用的是这一句话,就应该标注在句号前面,要是整段话都是引用的就标在句号后面。

[1] 高曾伟, 高晖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J]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02,(03) [2] 张玉改, 兰贵秋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刍议[J] 商业时代, 2003,(24) [3] 高曾伟, 王志民 论乡村旅游资源[J] 镇江高专学报, 2001,(01) [4] 金学良, 陈常优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录)[J] 人文地理, 1992,(03) [5] 曾天雄, 马昌群 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6] 彭明勇 乡村旅游资源的模糊评价法[J] 职业时空, 2007,(03) [7] 舒象连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散论[J] 旅游研究与实践, 1997,(02) [8] 王静, 方旭红 基于村民自治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J] 今日科苑, 2008,(01) [9] 于洪贤, 宋红娟 三江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7,(03) [10] 刘庆友 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与应用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旅游业论文参考文献

[1] 戴凡 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J]旅游学刊, 1994, (04) [2] 田道勇 浅谈旅游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 1996, (02) [1] 马钊 泰安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2] 杨晓瑜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入境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 2001 [3] 徐柯健 四川海螺沟冰川公园旅游资源特色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02 [4] 李娴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八美生态旅游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 2004 [5] 李雄华 可持续旅游资源保护制度体系建设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 2003 [6] 吴书光 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5 [7] 李建华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经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8] 潘夏宁 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评价[D]广西大学, 2006 [9] 王震 山东省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与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 2006 [10] 吴永红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风景区保护性规划[D]兰州大学, 2007

序号 题名 来源 年期 来源数据库  1 西安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Business China 2010/02  2 西安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率先发展的思考 Modern Enterprise 2010/04  3 A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XI' 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Human Geography 2010/04  4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下西安古城文化的传承研究 China Business & Trade 2010/26  5 Research on Great-leap-forward Develepment Strategic Position of Xi'an Tourism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2007/01  6 On highway traffic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Xi'an Shanxi Architecture 2007/10  7 大力发展西安体育旅游业的探索 Market Modernization 2007/21  8 Net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Xian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04  9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f Xi'an Tangdu Journal 2006/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应提升西安旅游业的文化品味 Chinese Culture 2003/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2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 of xi'an tourism after enter WTO Journal of Shaanxi Administration School and Shaanxi Economic Management School 2003/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3 西安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Outlook 2002/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4 The travel trade of Xi'an speed up fair contract to melt manage the pressingness Journal of Shaanxi Administration School and Shaanxi Economic Management School 2002/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5 On Advantage Shift in Xi, an ' s Tourist Industry Journal of Xi'an Petrdleum Institut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2/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6 以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 加快西安旅游业发展步伐 Ningbo Newsreport 2002/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7 Problems and Their Solutions in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Xi'an Journal of Xi'an United University 2001/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8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Xi'an urban tourism Journal of Northwester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2001/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 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带动西安经济发展 CHINA SOFT SCIENCE 1999/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0 西安旅游业组成“联合舰队” The World of Economy and Trade 1999/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农业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内详,复制网址地址下载。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郑群明, 钟林生 - 旅游学刊, 2004 关于乡村旅游, 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 刘德谦 - 旅游学刊, 2006%E5%85%B3%E4%BA%8E%E4%B9%A1%E6%9D%91%E6%97%85%E6%B8%B8%E3%80%81%E5%86%9C%E4%B8%9A%E6%97%85%E6%B8%B8%E4%B8%8E%E6%B0%91%E4%BF%97%E6%97%85%E6%B8%B8%E7%9A%84%E5%87%A0%E7%82%B9%E8%BE%A8%E6%9E%-pdf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邹统钎 - 旅游学刊, 2005%E4%B8%AD%E5%9B%BD%E4%B9%A1%E6%9D%91%E6%97%85%E6%B8%B8%E5%8F%91%E5%B1%95%E6%A8%A1%E5%BC%8F%E7%A0%94%E7%A9%B6%E2%80%94%E2%80%94%E6%88%90%E9%83%BD%E5%86%9C%E5%AE%B6%E4%B9%90%E4%B8%8E%E5%8C%97%E4%BA%AC%E6%B0%91%E4%BF%97%E6%9D%91%E7%9A%84%E6%AF%94%E8%BE%83%E4%B8%8E%E5%AF%B9%E7%AD%96%E5%88%86%E6%9E%-pdf

1/35 【题 名】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景区公司成长模式研究——以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作 者】李乐京 陈志永 梁玉华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63-62652/35 【题 名】以六大转变推进我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 者】纪根立 【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3/35 【题 名】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 【作 者】孙根年 薛刚 【刊 名】干旱区地理2007,30(2)-283-2884/35 【题 名】山东省旅游饭店人才对策深层透视 【作 者】孙凤芝[1] 秦绪霞[2]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Z)-275-2755/35 【题 名】从概念到实证: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 【作 者】马聪玲 【刊 名】旅游学刊2007,22(3)-6-76/35 【题 名】西部旅游企业高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 者】王香茜 【刊 名】商业时代2007(6)-104-1057/35 【题 名】中国六大遗产地旅游非线性成长及比较研究 【作 者】孙根年 吴晓娟 【刊 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07-1118/35 【题 名】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作 者】强亦锐 【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3S)-43-449/35 【题 名】成长期的自助旅游与迎合策略 【作 者】曹宇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6)-657-66010/35 【题 名】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 【作 者】何喜刚 高亚芳 【刊 名】开发研究2006(5)-85-86,7311/35 【题 名】旅游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龙源期刊网记者问 【作 者】季成家 【刊 名】丝绸之路2006(9)-66-7312/35 【题 名】试论环鄱阳湖旅游成长三角的构建 【作 者】冯淑华 【刊 名】商业研究2006(14)-165-16813/35 【题 名】甘肃省旅游产业中的市场成长问题研究 【作 者】彭睿娟 【刊 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48-5114/35 【题 名】制度、技术、管理:中国旅游产业化成长的制度安排 【作 者】沈和江 【刊 名】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3)-90-9415/35 【题 名】企业成长理论与我国旅游企业并购的路径策略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特区经济2006(4)-195-19616/35 【题 名】旅游与家教 【作 者】裴毅然 【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17/35 【题 名】数字化与企业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以温州旅游企业为例 【作 者】汪升华[1] 刘洋[2] 顾文静[2] 【刊 名】经济管理2006(3)-64-6618/35 【题 名】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 【作 者】杨亚娟 【刊 名】农业职业教育2005(6)-26-2619/35 【题 名】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 【作 者】于萍 【刊 名】苏南科技开发2005(11)-39-4020/35 【题 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 【作 者】谭白英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21/35 【题 名】我国主题旅游集群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 【作 者】聂献忠[1,2] 张捷[1] 刘泽华[1] 章锦河[1] 【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22/35 【题 名】我国旅游企业并购混合路径偏好的实证研究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旅游学刊2005,20(3)-48-5223/35 【题 名】浅析假期旅游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作 者】邓宇凡 【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1)-59-6024/35 【题 名】旅游社营销中心的成长档案 【作 者】韩阳 【刊 名】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2005(04X)-22-2325/35 【题 名】推动旅游学科发展与中国旅游产业共同成长——著名旅游学者杜江教授评介 【作 者】文武 【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5(3)-220-22326/35 【题 名】旅游业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长中的“泛珠三角”为例 【作 者】秦学 张伟强 【刊 名】思想战线2005,31(2)-128-13327/35 【题 名】基于战略联盟的旅游企业组织创新 【作 者】张显春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28-2928/35 【题 名】浅议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 者】王旭科 宋健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2005(1)-56-5729/35 【题 名】国外自助旅游图书的细分市场策略 【作 者】易晓春 【刊 名】编辑学刊2004(6)-72-7630/35 【题 名】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形式与机制探析 【作 者】秦学 邹春洋 【刊 名】学术交流2004(11)-83-8831/35 【题 名】旅游市场呼唤品牌和声誉投资 【作 者】符国群 【刊 名】销售与市场2002(01S)-31-3132/35 【题 名】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 【作 者】贾生华 邬爱其 【刊 名】旅游学刊2002,17(4)-19-2233/35 【题 名】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 【作 者】卞显红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30-3534/35 【题 名】实施六大战略 培育支柱产业——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思考 【作 者】薛荣哲 【刊 名】山西旅游2001(6)-4-735/35 【题 名】过渡区旅游空间成长初步研究 【作 者】卫旭东 【刊 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3)-223-225,229

1/35【题 名】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景区公司成长模式研究——以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作 者】李乐京 陈志永 梁玉华【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63-62652/35【题 名】以六大转变推进我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 者】纪根立【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3/35【题 名】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作 者】孙根年 薛刚【刊 名】干旱区地理2007,30(2)-283-2884/35【题 名】山东省旅游饭店人才对策深层透视【作 者】孙凤芝[1] 秦绪霞[2]【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Z)-275-2755/35【题 名】从概念到实证: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作 者】马聪玲【刊 名】旅游学刊2007,22(3)-6-76/35【题 名】西部旅游企业高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作 者】王香茜【刊 名】商业时代2007(6)-104-1057/35【题 名】中国六大遗产地旅游非线性成长及比较研究【作 者】孙根年 吴晓娟【刊 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07-1118/35【题 名】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作 者】强亦锐【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3S)-43-449/35【题 名】成长期的自助旅游与迎合策略【作 者】曹宇【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6)-657-66010/35【题 名】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作 者】何喜刚 高亚芳【刊 名】开发研究2006(5)-85-86,7311/35【题 名】旅游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龙源期刊网记者问【作 者】季成家【刊 名】丝绸之路2006(9)-66-7312/35【题 名】试论环鄱阳湖旅游成长三角的构建【作 者】冯淑华【刊 名】商业研究2006(14)-165-16813/35【题 名】甘肃省旅游产业中的市场成长问题研究【作 者】彭睿娟【刊 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48-5114/35【题 名】制度、技术、管理:中国旅游产业化成长的制度安排【作 者】沈和江【刊 名】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3)-90-9415/35【题 名】企业成长理论与我国旅游企业并购的路径策略【作 者】胡春林【刊 名】特区经济2006(4)-195-19616/35【题 名】旅游与家教【作 者】裴毅然【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17/35【题 名】数字化与企业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以温州旅游企业为例【作 者】汪升华[1] 刘洋[2] 顾文静[2]【刊 名】经济管理2006(3)-64-6618/35【题 名】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作 者】杨亚娟【刊 名】农业职业教育2005(6)-26-2619/35【题 名】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作 者】于萍【刊 名】苏南科技开发2005(11)-39-4020/35【题 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作 者】谭白英【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21/35【题 名】我国主题旅游集群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作 者】聂献忠[1,2] 张捷[1] 刘泽华[1] 章锦河[1]【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22/35【题 名】我国旅游企业并购混合路径偏好的实证研究【作 者】胡春林【刊 名】旅游学刊2005,20(3)-48-5223/35【题 名】浅析假期旅游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作 者】邓宇凡【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1)-59-6024/35【题 名】旅游社营销中心的成长档案【作 者】韩阳【刊 名】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2005(04X)-22-2325/35【题 名】推动旅游学科发展与中国旅游产业共同成长——著名旅游学者杜江教授评介【作 者】文武【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5(3)-220-22326/35【题 名】旅游业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长中的“泛珠三角”为例【作 者】秦学 张伟强【刊 名】思想战线2005,31(2)-128-13327/35【题 名】基于战略联盟的旅游企业组织创新【作 者】张显春【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28-2928/35【题 名】浅议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 者】王旭科 宋健【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2005(1)-56-5729/35【题 名】国外自助旅游图书的细分市场策略【作 者】易晓春【刊 名】编辑学刊2004(6)-72-7630/35【题 名】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形式与机制探析【作 者】秦学 邹春洋【刊 名】学术交流2004(11)-83-8831/35【题 名】旅游市场呼唤品牌和声誉投资【作 者】符国群【刊 名】销售与市场2002(01S)-31-3132/35【题 名】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作 者】贾生华 邬爱其【刊 名】旅游学刊2002,17(4)-19-2233/35【题 名】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作 者】卞显红【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30-3534/35【题 名】实施六大战略 培育支柱产业——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思考【作 者】薛荣哲【刊 名】山西旅游2001(6)-4-735/35【题 名】过渡区旅游空间成长初步研究【作 者】卫旭东【刊 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3)-223-225,229

  • 索引序列
  • 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 乡村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 旅游业论文参考文献
  • 农业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