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动物论文的读书报告

关于动物论文的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

关于动物论文的读书报告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人尝试用各种办法向动物体内转移外源基因。如将牛奶成分中特有的基因转移到白鼠体内,这些外来基因在白鼠体内重组后,白鼠分泌的乳汁便含有牛奶成分。这种通过人工方法获得外来基因的白鼠,称为转基因鼠。 转基因动物技术的核心,是把遗传的功能单位——基因转移到动物体内,使它成为动物体内的一部分。被转移的基因可以来自同种或异种动物,也可以来自植物或微生物。这样一来,就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也可以说动物能与植物、微生物杂交了。不过目前的杂交是低水平的,只限于主管一两个性状的一两个基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次可以转移的遗传信息将越来越多,那时就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植物之间的杂交。从科学上讲,这将是一个大突破。 目前,世界上已报道了多种生产转基因动物的方法,但真正成熟并可以稳定生产转基因动物的方法只有两种,即显微注射DNA的方法和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法。 显微注射DNA的方法是对单细胞的胚胎进行基因操作,涉及复杂的操作步骤。首先是要准确掌握母畜的性周期,在此基础上加以人工调节,使母畜在预先确定的时间排卵,保证获得大量的刚刚受精的单细胞胚胎。第二步是用手术或非手术的方法收集单细胞胚胎,经短暂的离心处理后,放在显微镜下用口径1 μm玻璃微管向细胞核注射500~600拷贝基因。然后把经过DNA注射的胚胎移植到另外一头处于相同性周期的母畜的体内。经过这样处理后,在后代中就会出现1%~3%的转基因动物。效率虽然不高,但结果相当稳定。全世界已在各种动物身上进行了上万次的试验,都能生产出转基因动物。 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是把精子作适当处理后,使其具有携带外源基因的能力。然后,用携带有外源基因的精子给发情母畜授精。在母畜所生的后代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动物是整合了外源基因的转基因动物。同显微注射方法相比,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有两个优点:首先是它的成本很低,只有显微注射法成本的1/10。其次,由于它不涉及对动物进行手术处理,因此,可以用生产牛群或羊群进行试验,以保证每次试验都能够获得成功。 生产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趋活跃,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实用意义是:①生产出性状优良的家畜家禽,如长得快的,繁殖力高的,能抗病的等;②利用动物体作为反应器,生产珍贵的蛋白质,如一些只能从人体内提取的蛋白质;③利用动物作研究模型,比如,知道高血压症是由某种原因造成,可以生产一些高血压小鼠,让医生在小鼠身上试用各种疗法;④生产玩赏动物,如同猫一样大的小马,如同鼠一样大的兔子,以及各种不同毛色和花纹的观赏动物。 在转基因动物方面,我国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目前已获得了转基因鱼、兔、鸡等多种转基因动物。1998年2月中国科学家又获得了在所分泌的乳汁中含有蛋白凝血因子X的转基因山羊。

《科学探索者:从细菌到植物》读书笔记大自然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植物,目前已知的植物种类已多达30万种。那么,植物和一切生命的生命体是怎样构成的呢?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翻开了《科学探索者:从细菌到植物》这本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一、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的特征;二、病毒、细菌干的并不都是坏事;三、原生生物和真菌的特点;四、植物的适应环境;五、各种种子植物的特征。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病毒和细菌”这一章。这一章讲述了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一类物质。病毒被认为是非生物,它有很多命名,如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烟草的烟草花叶病毒、埃波拉病毒。病毒的形状差异很大,有的是圆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椭圆形。病毒的结构分为两个部分:保护病毒的蛋白外壳和由遗传物质组成的内核。细菌中的细胞形状差异也很大,有的是圆状,有的是圆柱状,有的是螺旋状。细菌分为古细菌界和真细菌界。虽然在人们眼中病毒不是好东西,但是科学家却把病毒应用于一种新技术——基因疗法。在基因疗法中,科学家利用病毒能够进入宿主细胞的特性,将重要的遗传物质加载到一个病毒上,将病毒传递给那些有需要的细胞,救助囊状纤维化患者。细菌对那些有需要的患者也是有好处的,科学家通过操纵细菌的遗传物质,使细菌合成人类的胰岛素。糖尿病患者正需要这种胰岛素来维持体内血糖平衡,救助了糖尿病患者。从这些知识中,我们明白病毒和细菌干的并不都是坏事。读完这本书,我对细菌、病毒、生物有了更深的了解,特别是书中的说明过程示意图、技能实验室、小链接知识等等,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增加我阅读的兴致。而且,书中“谜底被揭开了”的一则则短小而令人受益菲浅的故事,配上优美照片和精致的插图,更使我读得津津有味,使我记忆深刻。《科学探索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自己探索、探究、独立思考,锻炼了我们的科学能力,真是一本让人获益匪浅的好书。

动物它想和你说话,你想多了

关于读书的刊物

这样的杂志太多了啊 《意林》、《青年文摘》、《青年博览》、《今日文摘》、《演讲与口才》、《交际与口才》、《格言》、《求学》、《个性阅读》、《半月选读》、《特别关注》、《经典故事》、《萌芽》、《故事精》、《杂文月刊》、《北京文学》、《最小说》、《最推理》你可以参考这个网站: 查看详情

《课堂内外》也是比较好的杂志,学生看的休闲一些 ,娱乐性多一些,但只有一个字评价,好看。还有一个别人常说的《小说绘》什么的,我怎么看,只看封面,有些文字不太喜欢,可是看到有些封面还是很好看的。

《意林》不错。《意林》杂志简介 励志激扬人生 《意林》改变命运 励志激扬人生,《意林》改变命运。意林杂志创刊于2003年8月,顾名思义,意韵深长,蔚然成林。“意”就是意境、意韵、意义、意味,“林”即智慧之林,“意林”就是通过很多故事营造生命意境、展现哲思意韵、阐述人生意义、透析生活意味。意林倡导积极健康的思想理念,关注现实生活,贴近现代人内心世界,弘扬博爱宽容的为人处世之道,表现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接触。力图通过温馨的故事、生动的语言,补充读者的生活经历,延展读者的精神边界,打造中国人最真实最贴心的心灵读本,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励志杂志之一。目前月发行量180万。邮发代号:16-288 《意林》杂志的办刊宗旨: 以“一则故事,改变一生”为宗旨,通过“小故事大智慧、小故事大道理、小视角大意境”,坚守“励志、感动、启迪、提升”的办刊理念,致力打造中国乃至全球都深具影响的励志传媒。 《意林》杂志主要读者对象: 目前读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1-45岁的社会各界人士,重点是在校学生(初中、高中、大学)。 《意林》杂志栏目设置: 励心小品、心灵鸡汤、世间感动、成功之钥、人与社会、成长视窗、生活锦囊、新知博览、精英谭、流行·视觉、诗·画·话、浮世绘、编读互动等 《意林》杂志文章内容: ☆采撷人文精化,让人与人心灵相通,让爱与爱交相汇融;☆彰显乐观向上的人文精神,倡导健康、平衡、阳光、积极的幸福生活新概念;☆致力于开掘、寻觅、展现生活中一花一木的意趣,一颦一笑的意韵; 意林杂志特点: 绿色的封面——健康与活力的象征;绿色的纸张——把健康和环保融入字里行间;绿色的内容——走进心灵深处,把爱织入心田;☆每期特有的专题、话题、花生等栏目及时捕捉社会热点、引人深思,与时代同步。☆文章故事性强,简短生动,意韵深长,不仅有助于学子们妙笔生花,还致力于增强现代人的幸福感和感受快乐的能力,提高读者的生活智慧。《意林》既是一本现代人的心灵鸡汤,同时又是生活智慧的指南。

读者意林经典杂文萌芽青年文摘英语广场疯狂英语美丽英文作于与考试百家论坛(作文有帮助)探索发现(了解科学)

关于动物学的论文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在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上,除了人类,还生活着许多种动物。它们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是人类朝夕相处得好朋友!就是我们这样的好朋友,人类却要伤害它们,有人捕杀金钱豹,把它的皮剥下来,拿去卖钱,有的人猎杀鳄鱼,把它的皮剥下来做成各种皮鞋及皮衣……虽然这些现象越来越少,但是人类做得还不够。 人类啊!人类!你们朝夕相处的是动物啊!如果没有了动物,你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单调,是多么的枯燥无味啊!人类啊,你们别忘了,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白蚁它们虽然是害虫,但它们建造的房子,却让我们的人类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所以,人们在建造高楼大厦的时候,就充分利用了蚁穴的通风原理,使我们的人类在高楼大厦里学习工作,不受空气流通的影响。蝙蝠虽然没有眼睛,但它们在飞行的过程中,却能准确地飞到任何一个地方,而不碰壁。这是因为蝙蝠有一个准确地反馈系统。今天我们人类就利用这个动物的长处,发明了雷达,使它为人类服务。 在我们首都北京有一个水上公园,在里面游人可以欣赏到成群的野鸭子在嬉戏、游玩。但你可曾知道,这里的野鸭子怎么会在这儿栖息、繁衍呢? 人们每到春夏之际就可以看到一些野鸭子在这里戏水、觅食、产卵、养育后代。季节过后,人们就看不到它们了。尽管人们想挽留它们。水上公园里的张师傅想了一个高招,如果给它们建造一个属于它们自己的地方,让它们在这里安心居住,那人们一年四季不是都可以看到它们了吗?于是,张师傅自己出钱,建造了野鸭水上乐园。就这样它们有了嬉戏、玩耍的地方,所以野鸭子们在这里得到了生命的保护,生态得到了平衡。嘿,这一年野鸭子真的就没走!从此以后,野鸭在这里繁衍后代。人们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都非常的高兴。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珍惜动物的生命、善待动物的种群,是我们人类的神圣的职责。保护的动物越多,我们人类的朋友也就越多。只要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这个地球就会越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只要人和动物友好相处,我们的世界才是完美的、幸福的。

艾略特曾说:动物是最可亲近的朋友--他们从不提问,也从不指责。小时候最喜欢最经常翻阅的书,是一本《中外动物故事精选》。这本书由一个又一个的动物故事组成的,都是些非常感人的关于动物的故事,赚了我不少眼泪。即使今天,随便翻一篇看看,心里也闪过一波一波的震撼。在这些小故事里,我惊奇地发现动物有着人一样的感情,又或是说,自从人成为“人”开始,就渐渐丧失了作为“动物”的真情。的确,人类是高智慧的种族,心理、情感都比其他生物复杂。可是,正是因为这种复杂,让人类的心不再纯净起来,不再绿起来。狼会为有救命养育之恩的主人付出生命,人愿意为狼作出同样之举吗?一条猎犬被主人误解而备受委屈,然至死守护主人,人却与此同时抛弃忠犬,只因为一个“烦”字;就连再烈性的马,也懂得要保护主人,而我们人却以鞭斥之……这些鲜明的对比,其实都是由人类的优越感引起的。有聪明的脑袋、有独特的精神,造就了我们的文明,摆脱了野蛮时代,从而看昔日的同类时,不再有共鸣,似乎它们的落后是它们的错。于是,人类有了自己的“他”、“她”,又多了人类以外的“它”。我们不喜欢为除了我们以外的东西分类得很细致,因为在我们眼里,它们是不能够与我们平起平坐的。然而我们永远敌不过它们的是,它们简简单单地生活却遵守至自然的法则,而我们只是想尽办法巡抚自然,希望自然依我们的习惯行事。所以无论我们如何恼怒地去猎杀这些其实活得比我们幸福的生物,甚至逼迫一些物种走向灭绝,我们依旧是败者。心已不向着大自然的绿色,更不能使大自然反过来步随我们的“灰”。毛主席曾意气风发地在《沁园春•长沙》中挥笔道:“看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我想改则引用:“看万人净染,漫心碧透,百类和寿。”值得庆贺的是,我们一部分人已经逐渐醒悟过来回归自然的重要性,也已经学会向动物学习,保护动物,并努力使剩下那些依旧浑浑噩噩中的人明白过来。过去为拍一部电影而射杀一头雄狮的情急已不会再发生,转而一起合作的动物伙伴若不幸逝去会引起泪落伤悲,也随之有许多讲述动物与人的美好关系的书或电影正大量上市,有越来越多人愿意为了动物无偿付出所有……从小的来说,这是人类良心发现回归自然的过程;从大的来说,这是净化心神绿化心灵的过程。地球上与我们最相近却依旧遥远的动物们用它们最纯净的心灵感动了我们,我们也用同样真挚的心来回馈它们,乃至整个大自然。只有心灵完全干净完全绿色的人,才看得到自然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朴素感动,像诗人一般,也许靠在树下,透过叶隙洒下来的阳光能打动我们;也许微风吹拂,在湖面上摇曳的白荷花能打动我们;又或是繁星春水、清香的土壤、甚至难看的蚯蚓,在我们心里都成了美丽的、动人的东西--到时候,再没有“他”“她”“它”之分……

动物生物学论文阅读报告

失恋了,赶紧安慰我

美英中学生物课程教材中的科学素质教育及其启示作者:未知 来源: 一、美国生物课程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教育 美国重视科学素质培养始于60年代初,到90年代提出2061计划更把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就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教育而言,60年代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和技能,教材中的体现是增加大量的实验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放在首位。如《生命科学的概念与挑战》,第一单元为“科学方法与技能”,讲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生命科学、什么是科学技能、什么是科学方法、什么是科学实验、什么是测量系统、你如何用测量系统进行测量、显微镜是什么、显微镜的结构。在整套教材每一章后面都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内容,它们是:生命科学生涯、科学联系、科学研究人员、科学与社会、(学校)活动、科学回顾、课下活动。 又如《生命科学的焦点》,它也将“科学方法”作为独立的一章,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并将相应的训练体现于教材中心。[1]其对科学方法训练的目的要求为: 使学生了解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包括:明确问题——收集资料——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接受或摒弃假说——得出并报告结果。 使学生掌握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一系列过程技能。其中基本的过程技能有:观察、分类、推论、交流、认识和利用空间关系、测量、应用数学方法;复杂的过程技能有:解释资料、形成假说、分解和控制变量、实验、构建模型、形成操作性定义。[2] 美国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及技能教育,科学方法的训练内容也比较全面。2061计划中指出:各种科学领域中知识的探索和技术的应用都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新设备的出现而不断变化,但各种科学探索的过程是相似的,科学研究都需要有证据、可以进行操作的假设、逻辑及理论上的分析、得出并解释理论结果、努力识别和避免偏见。[3] 因此,美国更注重行为教育而非单纯的理论学习。例如,对喝生水会引起疾病问题的学习,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生水里有细菌、不卫生,而是让学生对生水进行卫生检查、测定,并提供多种有关的数据和材料,然后由学生分析自己的研究结果和材料,回答为什么不能喝生水。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这些简单的科学研究过程,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并懂得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正是美国的科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和素质的体现。 此外,通过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进展、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回顾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也可从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并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拔、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联系及科学的本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和结果,要求学生各自报告结果、开展讨论、各抒己见、大胆怀疑,体现了科学态度的培养,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二、英国生物课程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教育 与美国相同,英国也是在科学教育中重视科学方法训练和科学态度培养的国家。在60年代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英国推出的纳菲尔德生物学就具有此明显的特点。如它的教师指导书中指出:要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计划的方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特别是应用对照);使学生懂得生物学不仅建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怀疑、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及互相交流的基础上。[4] 在教材的编写上也体现了这种要求。如《生物学引论》[5]即是其中一套教材, 其中充满了科学研究的气氛。 将“探究—发现”教学理论引入教材 教材在编写方式上注重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每章教材的开始总是以谈话式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然后,指出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这样的结构反复出现,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己获取有关的知识。例如,第四章“生命是如何开始的”,连续让学生进行如下活动:观察煮熟的鸡卵、观察生鸡卵、观察开始孵化了的鸡卵,在暖房参加鸡卵孵化的管理工作。随着这些活动的逐步进行,学生的知识逐渐增加,最后达到对鸡卵的结构、受精卵的产生、鸡的个体发育等知识的学习。在一些不易安排学生活动的地方,教材采取对可能进行的活动、可能发生的现象等进行描述的方式,提供学习的背景知识,然后提出问题。所以整套教材没有纯粹的学术知识的介绍,而是提供了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材料。 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 首先,教材用两章的篇幅将研究生物的方式、方法交给学生,这里包括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步骤和方法。第一章“研究生物”分为以下几部分:(1)研究什么。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生命现象, 及我们可以在哪发现生物体;(2)你发现了什么。 使用放大镜分类鉴别所观察的生物体。给出近30种动物的图画,让学生按这些动物进行观察,并试着进行分类;(3)从其它方面研究生物。观察动物的结构,研究动物的运动,寻找动物活动的证据;(4)观察研究动物的各种行为。 这里以研究动物为例,介绍了两种研究方法:观察法、分类法。提示了科学研究应从问题开始,首先应明确研究什么,接下来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使学生明白研究内容及相应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测量、记录、数据处理、分析等方法,学生练习列表、填表、绘图表等技能。 其次,将观察、实验有机地融入课文中。课文的编排是按提出问题、实验活动,再提出问题,再实验的方式,处处闪烁着科学研究的火花。 第三,每章后都提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背景材料,介绍有关的科学发现过程,这是可供学生阅读的学习材料。在这些资料中,包括了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更重要的是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正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过程。 不难想象,教材的这种编写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8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政府开始制订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其科学课程中主要关注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教育,对于概念学习的要求层次并不高,对于科学方法训练的要求比较全面。如1995年的《国家科学课程》中对11~14岁学生的实验与调查能力要求是:设计实验过程;收集证据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认识所获资料中的优点与不足。[6]北方考试与评价委员会制定的1998 年《生物学》教学大纲中有关的评价目标为:在进行实验和调查活动中,学生能设计活动程序,用正确而系统的方法进行测量、观察、分析和评价资料,并将其与科学知识相联系;交流科学观察的结果和思想,用一系列科技术语及恰当的科学和数学方法进行讨论;评价有关的科学信息,并从中作出有见解的判断。[7] 可见,英国的生物学课程不仅重视系统的科学方法的训练,还将设计实验及科研过程纳入教学要求,要获得中学普通证书,学生还必须具备进行科学交流及评价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释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勇于并能够提出独到见解。这些要求将科学方法教育与科学品质培养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科学教育在重视训练科学方法的同时,重视科学态度教育。如实事求是、独立思维的科学态度;加强学生的集体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等等。如初中的科学教学目标中规定,在一系列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鼓励学生在成员不同的各种小组中活动,发挥各种作用,包括领导作用,小组可以由两人组成到由全班学生组成;鼓励学生自省他们对小组活动有何贡献并发展合作精神及集体工作能力。教学目标还规定,鼓励学生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认识并报告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和不准确的根源,识别异常结果并在可能时予以考虑;鼓励他们意识到他们探索活动的局限性,从而知道并非所有的探索活动都能获得保险的、“正确的”解答。 三、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美英中学生物课程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及科学态度教育,在以下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全面而完善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与训练。使学生认识、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训练其使用有关的具体方法完成每一步骤,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我国中学生物教材中,在体现科学方法训练方面还不够全面,主要是简单的具体方法训练,如观察、分类、实验等,对于如何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假说、设计实验、模型化、给出定义等则没有体现或体现不够充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力是科学素质之冠上的一颗明珠,科学方法教育的成功导致创造力的提高。英国生物课程中对于实验设计能力的要求,美国生物教材中大量的学生“课下活动”,这都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表现。另外,他们都注重鼓励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畅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这一点在我国的文化及教育中是极其薄弱的,甚至是被压抑的,我们的课程教材改革应在这方面勇于革新和突破。 多渠道的信息交流能力训练和集体协作精神教育。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将是信息时代公民的生命,与他人的友好合作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重要基础,美英的科学教育都看到了这一点。如他们都提倡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学生既要进行语言交流,还要写出各自的研究报告进行书面交流;要求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美国2061计划关于“科学的思维”中专门提出交流技能,要求从一般阅读到能清楚地以口头和书面的方式阐述基本观点、指示和信息;用表格和简图组织信息,绘制草图;阅读和理解大众媒体中出现的科技新闻。我国的教育往往把交流能力的训练归于语言课、把集体精神的培养归于思想品德课,这种泾渭分明的划分是无益的。我们的生物课程教材改革,应打破这种框架的束缚,在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上有所加强,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上有所体现。 注重科学史教育。美英教材中都有大量的科学史料,以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正如美国的2061计划所说,科学训练的详细知识本身即是一系列有说服力的世界观。2061计划还指出:科学素质包括按照文化和智慧的发展史来看待科学探索。它包括知道科学世界观来源于长期积累下来的许多小发现和认识世界的方法的迅速改革;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些特殊事件及我们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有益的;懂得一些被证实了的重要思想,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事物的产生原理是非常有用的。我国的生物教材改革在此方面有所改观,但只是出现于阅读材料中极少量的内容,阅读材料应去掉一般性科普知识介绍,加强生物学发展史、生物学家生平、生物学知识与社会、生物学知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介绍。

你去查   计算生 物学、生物过 程 等等这书。符合你的需求~

我帮你好

关于读书的刊物配图

uhgy

一、 手抄报的形式   办手抄报用八开纸的版面,中间对折成为一、二两版。要求有标题,有刊头刊尾。版面布局合理,排版设计匀称。字迹规范美观,一律用珠笔或钢笔书写。   二、 手抄报的内容   手抄报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可以是课堂中的内容,也可以涉及课外的内容;既可以是语文知识,也可以涉及物、化、数、英等其它学科的内容;既可以是知识积累为主,也可以涉及学法探讨,难题寻解;既可以复习旧知识,也可以预习新内容。具体要求:一般配合教学内容及进度来拟定小报的内容,每二周一期,每期要求有明确的标题,确定重点内容。主次分明,版面新颖活泼。 例如:“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让读书成为习惯,是提高孩子素养的极好途径。 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一大批犹太人都是令世人瞩目的天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以上。犹太人能在这个世界贡献出这么多巨子,酷爱读书是重要缘由之一。 犹太民族的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自己的孩子去吻,使其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蜜的。据统计,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全球之冠。这个仅有五百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一百多万人。以色列的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份报纸售价六美元,订一份报纸每月需要一百多美元,而普通以色列人对订阅报刊却十分慷慨大方,每家每年都要订阅好几份报刊。犹太民族在培养读书习惯方面真是别有用心呀!可见,读书不愧是促进孩子成才的“灵丹妙药”。当一个孩子爱读书,会读书,读了大量的书——尤其是读了大量的经典以后,学习自然就游刃有余了。 犹太民族如此热爱读书,让我的教子之道获益匪浅。从儿子梁阗呱呱落地之日起,我就为他的成长勾勒了一幅美丽的蓝图——让读书成为习惯,在读书中享受快乐和幸福。 我们夫妻二人都是小学教师,孩子出生在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这里是一本异常鲜活的阅读教材。课余时间,只要孩子在我们怀里,都会到花园边、菜地里、田埂上、池塘边、果树下、教室外兜兜风,并津津乐道地向着他“对牛弹琴”,让他尽量感知花草的芬芳、庄稼的葱绿,倾听鸟儿的鸣声、牲畜的嘶鸣,感受孩子们的嬉闹和书声琅琅。不光这些,我们还不失时机地教孩子认图片,念儿歌,学习大自然之声。长时间不间断的耳闻目睹,孩子呀呀学语时,竟然能念上好多词汇了。诸如我念上半句“马车”——他居然能熟练地念出下半句“哒哒哒”;“青蛙”——“呱呱呱”;“流水”——“哗哗哗”之类,让我更加坚定了开发孩子语言的信念和信心。 后来,我们相继辗转了几所学校,幼儿时期的孩子在我们颇有用心的耳濡目染下,在许多老师学生的逗乐下,在很多图册、儿歌、诗歌、童话故事的相伴下,逐渐成长起来。看到孩子在幼儿园教室里睁着明澈的大眼睛专心致志倾听老师讲故事,听到孩子和伙伴交流时的妙语连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启蒙教育成功了。 一个喜欢读书的家长定能培养出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我们常用自身行为来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在家里,孩子经常可以看到专心致志、兴味盎然读书的爸爸妈妈,有时我们还会把书中精彩的段落读给孩子听。久而久之,家里弥漫着的是浓郁的读书氛围,孩子被中外名著所吸引,全家共同徜徉在书的海洋里。 就这样,童年时期的孩子已经对阅读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我们并不就此打住,多渠道、多层次地拓宽其阅读面,使其阅读面向更深层次拓展。我们尽可能地给他买书、借书、订书,带他逛书店,还把平时我们阅读的刊物,诸如《党员文摘》《读者》《大学语文》《当代文学》《百家散文》等,只要适合他看的篇目,就勾画选择,让他大饱眼福。我们还密切关注影视节目,对《诗歌散文》《子午读书》《百家讲坛》《科学世界》《走进科学》《探索与发现》《正大综艺》《世界各地》《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绝对挑战》等经典节目,或让孩子收看,或录制后看,让孩子感受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 促使孩子把读书当成一种内心需要。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学素养,是让孩子应用于生活。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勤于练笔。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我们耐心指导他用拼音和汉字穿插写话;二年级,我们又悉心辅导他观察、实践,写具有真实感受的周记;三年级,我们对他的每次习作练笔都进行了有的放矢的点拨和评改,让他解除了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而视作文为一种倾吐需要。嘿,从四年级开始,每次作文,他不但能通过打腹稿挥笔而就,而且还时常灵感大发,居然能写诗歌和小说呢。为了让孩子有一定的成就感,我们在电脑上特意给建了个《梁阗文选集》,让来访客人和伙伴欣赏。当孩子看到自己的文采带给了大家喜悦,那份收获的愉悦使他有了继续写下去的欲望。 阅读素养也不是单靠书本知识能一蹴而就的,还得将阅读生活化。阅读要着眼于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着力开拓孩子的生活领域,扩大孩子的精神视野。于是,携家带口去风景名胜感受自然的美,去感悟生命的真谛,去放飞梦想,成了我们一家子其乐融融的议程。笔架山、佛宝风景区、九狮山、中山公园、广安邓小平故居、成都、重庆、贵州黄果树、云南世博园、广西桂林山水,留下了孩子的欢声笑语,孩子把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在优美的语言里。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孩子在读书中快乐地成长。小学六年级,孩子以一篇文质兼美的《难忘家乡烧红苕》获得了全国“手拉手”作文大赛特等奖,后来又在一次全县小升初选校测试中获得第一名,让他着实兴奋了一阵子,也更加坚定了“让读书成为习惯”。进入天立初中,虽然学习任务相对较重,但孩子依旧保持着这一良好习惯。课余时间,或阅读老师特意购置的书籍,或到图书室借阅,周末回家也能饱食一顿精神大餐(阅览我们给勾画的书刊,欣赏录制的影视节目),让读书习惯不改初衷。又是一个三年从不间断的良好读书习惯,丰厚了孩子的知识素养,磨砺了他奋发向上的品性,在2008年中考中,他以561分的特优成绩名列泸州市第11名。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愿我们都来牵引孩子养成读书习惯,视读书为一种特殊享受,一种精神的需要!

刊 名:读书刊 期:月刊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执行主编:黄 平 汪 晖 总 编:汪季贤 社 址:北京美术东街22号 邮 编:100010 电 话:010-84044030 国际刊号:ISSN 0257-0270 中国刊号:CN11 1073/G3 邮发代号:2-275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刊物,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并一向以引领思潮闻名全国。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大都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

别给自己设置压力,你可以看看微习惯这本书比如你告诉自己,我就翻两页看看,当然,最后也不止翻了两页我们的活动大多数都是被自己吓着了,吓得自己不敢动弹,吓得自己不敢尝试所以给设置点低目标,然后先让自己做起来,做起来之后你就会发现,会一直下去了当然,如果想看经典书籍,可以去公众号慢节奏久读书上一句很重要,是的

  • 索引序列
  • 关于动物论文的读书报告
  • 关于读书的刊物
  • 关于动物学的论文读后感
  • 动物生物学论文阅读报告
  • 关于读书的刊物配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