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官网进不去了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官网进不去了

发布时间: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官网进不去了

语义学在大学英语英语词汇教学的运用 摘要: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根基。大学英语学习已经进入高级阶段,传统的英语词汇教法很多时候已经无法解决学生在词汇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本文结合语义学原理和教学实践,重点探究了语义学中并置理论、结构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语义成分分析、格语法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运用,旨在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语义学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运用语义学词汇教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有了新的突破,教学重点开始转向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词汇问题成为能否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关键。传统的英语词汇教法仅仅要求学生识记单词的发音、拼写、汉语意思,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的单词是孤立的,从而出现学生无法辨别近义词、词语搭配不当、英语“汉化”等现象。如何让学生正确快速地学会词汇,是每个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关注的话题。本文针对学生在词汇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和语义学理论,归纳出以下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质量。 二、语义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运用 (一)并置理论 并置理论是研究英语中某些词与另一些词之间的一种相关的关系。如mother(母亲)这个词在语言的应用中经常与nail varnish(指甲油),son(儿子),father(爸爸)等词一起使用,而很少和shave(刮胡子)连用。由此可见,并置理论不是指词汇的含义,而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这种搭配关系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的习惯用法。 然而目前大学生在学习英语中普遍出现词语搭配不当的问题,学生只记住了英语词汇的汉语意思,而不了解词语的习惯用法和潜在含义。例如:grow children(应为rear children)。此外学生由于受汉语思维干扰,往往按照汉语的习惯来进行词语搭配。如:I very like to play (应为I like to play football very ) 因此,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并置理论指导学生学习词语的合理搭配。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指出,词语的结伴关系具有可能性和限制性,词语的合理搭配会受很多因素制约。比如有时受语法决定,有时受词的语义特征制约,有时约定俗成,等等。这些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教学。另外,教师还需要向学生特别指出词语的破格搭配。一些词语在一般情况下没有结伴关系,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搭配。例如:lash the waves(白费力气)。除此之外,在习语中、文学作品中及新词语中常出现破格搭配,因此,学生需要注意平时积累。 (二)结构语义学 结构语义学主要研究“含蓄的”语义关系(Implicational Relations),这种理论更关注某些词或词组与另一些词或词组之间的“语义关系”,而不是像传统语义学那样只是孤立地研究词汇的语义现象,而忽略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含蓄的语义关系主要分为:下义关系(Hyponymy)、反义关系(Antonym)和相对关系(Relativeness)。 下义关系又叫语意内包,指个别概念的词内包。如上义词flower(花),下义词tulip(郁金香),violet(紫罗兰),rose(玫瑰)等。上义词是指同类概括词,下义词是相对具体的词。tulip,violet,rose在语义关系上是同类关系词。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同类关系词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同类单词,扩大词汇量;帮助学生利用同类概括词,使行文简练。通过对词汇下义关系的分析也可以避免学生词义混乱,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反义关系主要指:①词义矛盾或对立的词,例如male—female;dead—alive。②词义相反的词,例如:young—old;cold—hot。前者在语义上互相矛盾,不能同时并存,后者在语义上并不矛盾,它们表示性质相同、但程度不同的词。比如young—middle-young—old。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反义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单词涵义。平时在讲解单词时,教师普遍使用近义词进行解释,其实有些单词用近义词解释并不容易解释清楚,利用反义词进行解释,学生会更容易理解。例如,rude的反义词是polite(rude是新单词,学生不知道涵义,引导学生polite是rude的反义词,学生就很快明白新单词的基本意思了)。通过引导学生分清词义矛盾或对立的词、词义相反的词,教师可以帮助他们选用恰当的词语进行英语表达。另外,也可以利用反义词进行修饰文章,避免文章呆板。 相对关系又叫converses,存在于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一对对词之间。例如:husband—wife;above—below,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语义学称此为“强相对关系”。还有一种相对关系存在于三个词之间,称之为“弱相对关系”。学生学习相对关系可以扩大词汇量,灵活运用词汇和句型。 因此,结构语义学的理论应用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合理利用含蓄词汇,从而提高英语的表达和运用能力。 (三)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是一种独特的语义学理念,它属于认知语言学的一支。它能为英语词汇的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词汇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只拦路虎,尽管教师和学生花大量的精力学习词汇上,但结果往往并不理想。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框架语义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简言之,框架语义学立足于人的认知,从不同的视角,将英语动词分类并放入相对应的框架中,然后针对每一个相对应的框架,将相近的名词根据其熟悉程度进行分类,进行分层次教学。至于其他词性也可参照名词和动词的做法进行学习。例如学习money这一单词,可以设置买卖交易框架,根据不同视角(sell,spend,buy等)归纳成买家和卖家两类,每个框架设有不同元素,可以将要学的单词纳入框架,根据熟悉程度进行系统性的有条理的学习。 (四)语义成分分析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辨别不清近义词词义而出现错误搭配。如何帮助学生识别近义词从而进行正确搭配?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语义成分分析理论进行解决。利用语义成分分析理论研究语言学已经有很长一段历史了,它主要研究Conceptual-lexical Relations(概念上的词汇—语义关系),观点是任何词的“意义”都可以分解为某些不同的“语义成分”,这些“语义成分”又可以加以系统地分类。我们可以利用此理论来解释词语,例如:bachelor——[Human]+[Male]+[Unmarried]。这一理论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比较清楚地认识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及搭配,从而做到在不同的语境中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词汇。另外,语义成分分析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在进行英汉对译的时候,“选词”不是随意的,而是要受语义成分限制的。准确得当的翻译应建立在认识词汇的正确涵义上。在目前的英语词汇教学上,如何使学生正确地掌握词汇是每一个英语教师所苦恼的,语义成分分析法为英语教师提供了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单词,对于词汇教学有一定的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的难题。 (五)格语法格语法是一种比较严谨、别出心裁的语义学理论。这种理论是1968年著名美国语言学家菲尔莫尔首先提出的,他概括出一个新的结论:每一种语言都有表深层结构的“语义格”(Semantic Case),每个语义格都与某个介词相联系。如Agent格与介词by相联系;Object格与介词with相联系;Instrument格与介词with相联系。菲尔莫尔还认为,从深层结构的角度来看,所有的noun phrases都是介词短语,不但可以在句子中移换位置,甚至可以省略。动词是英语句子中一个重要成分,菲尔莫尔认为在深层结构中,动词总是和某些语义格连用的,因此他主张对动词采取深层格框的方式来处理。这对语义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把不同的动词加以分类。此外他还提出了三条检验规则来确定各个语义格在句子中的相互关系,探讨语义格在句子中的地位。在菲尔莫尔理论提出后,一些语义学家对此理论进行了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完善。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引入关于语义格与深层格框的理论,有助于学生从语义的角度去分析英语句法,正确应用某些动词。例如:hit——[+—AO(I)];enjoy——[+—EO],从中可以看出某一类动词与某些语义格的关系在深层格框中被明确地表示出来。如果学生掌握了动词的深层格框,就能学会动词的正确用法和句型。 三、结语有效的大学词汇教学离不开正确的语言学理论去指导,利用语义学相关理念进行词汇教学,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词汇。以上笔者探讨了五种当代语义学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其实语义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不止这些,这仍需要英语教师在实际学习与工作中不断地探究,以提高我国英语教学水平。 [2]杜宇,李晶,结构语义学与英语词汇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6) [3]刘英莲谈英语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VOL 6,(3) [4]钱德明,周庆芳框架语义学对英语词汇的教与学的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VOL 22,(2) [5]山东省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论文集[M]石油大学出版社,

向阳,表示向着希望,向着梦想,很积极的意思。内心充满阳光,生活充满希望。我挺喜欢这个名字啊,我的网名就叫向阳。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由苏州市市政府主管,苏州教育学院主办的综合性 、学术期刊,大16开,季刊。创刊于1984年,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发行。《苏州教育学院学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遵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始终不懈地坚持“二为”方针以及“双百”方针,以反映本校及兄弟院校教师、同行及专家教育教学及专业科研成果,促进校内外的学术交流,为我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服务,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的战略决策服务,以促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为宗旨。本刊主要刊登文学、语言学、艺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研究性论文。主要栏目有: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吴文化研究、环太湖区域研究、比较文明与比较文化学、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安全与法等。《苏州教育学院学报》为江苏省一级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会员。特邀顾问:朱永新主任委员:李小平副主任委员:姜左 陈宇光 程宜康 韦恒(特邀)主办: 苏州教育学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江苏省苏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8-7931CN: 32-1556/G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曾用刊名:苏州教育学院学刊 & 东吴教学创刊时间:1984

向阳: 面对太阳;朝着太阳。 比喻蒙受恩遇。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官网进不去了吗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由苏州市市政府主管,苏州教育学院主办的综合性 、学术期刊,大16开,季刊。创刊于1984年,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发行。《苏州教育学院学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遵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始终不懈地坚持“二为”方针以及“双百”方针,以反映本校及兄弟院校教师、同行及专家教育教学及专业科研成果,促进校内外的学术交流,为我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服务,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的战略决策服务,以促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为宗旨。本刊主要刊登文学、语言学、艺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研究性论文。主要栏目有: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吴文化研究、环太湖区域研究、比较文明与比较文化学、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安全与法等。《苏州教育学院学报》为江苏省一级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会员。特邀顾问:朱永新主任委员:李小平副主任委员:姜左 陈宇光 程宜康 韦恒(特邀)主办: 苏州教育学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江苏省苏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8-7931CN: 32-1556/G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曾用刊名:苏州教育学院学刊 & 东吴教学创刊时间:1984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官网进不去

(1)联系工作实际选题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特别是自身工作实际),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建议立足于本地甚至是本单位的工作进行选题。选题时可以考虑选些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论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或者以自己通过大学学习所掌握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引起实际工作问题。(2)选题适当所谓选题要适当,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论题的广度与深度。选题要适当包括有两层意思:一是题目的大小要适当。题目的大小,也就是论题涉及内容的广度。确定题目的大小,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如果题目过大,为了论证好选题,需要组织的内容多,重点不易把握,论述难以深入,加上写作时间有限,最后会因力不胜任,难以完成,导致中途流产或者失败。相反,题目太小了,轻而易举,不费功夫,这样又往往反映不出学员通过几年大学阶段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也失去从中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机会,同时由于题目较小,难以展开论述,在字数上很难达到规定字数要求。此外,论文题目过小也不利于论文写作,结果为了凑字数,结尾部分东拼西凑,结构十分混乱。二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论题涉及的深度。确定题目的难易,也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量力而为。题目难度过大,学员除了知识结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外,资料搜集方面也有局限。这样,就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致使论文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中途要求另选题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不要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去选一些自己不可能写好的论题;又不能贪图轻便,降低要求,去写一些随手可得的论题。(3)选题要新意所谓要有新意,就是要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出发,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虽已提出来,但尚未得到定论或者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只要自己的论文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补我国理论界对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对以前有关学说的不足进行补充、深化和修正。这样,也就使论文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

其通知公告还算有用,不过深层次的信息一般是找不到的。

没有专门的研究生院网站,但是你可以进去苏大网站点具体的院系查你要的资料

网页链接苏州大学研究生院,2012年4月7日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教育部宣布取消研究生院设置行政审批之后由高校自主设立的首个研究生院。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苏州大学前身东吴大学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截止至2018年12月,苏州大学设有5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9个博士后流动站;有全日制硕士生11959人,在职专业学位硕士1726人,全日制博士生1788人,临床博士2146人。苏州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官网进不去了怎么办

(一)构式语法理论《关于构式的范围和类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4期。《句法语用相融观:以汉语构式 “(某某某)他人呢”为例》,《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9月下旬刊。《关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几个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5.《从构式“爱谁谁”看句法异质现象》,《澳门语言学刊》2009年第2期。《“X哪儿来的?”与“哪儿来的X?”的构式差异及相关问题》,《汉语学习》2010年第1期。《汉语习语互文及其构式解读》,《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期。《构式视野下的习语解读》,《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类型学视野下的首词重复构式》,《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西方构式语法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与贾莹合作),《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1期。《我国学者的构式思想与西方构式理论之比较——兼谈中西语言理论建设方式的差异》(与张庆彬合作),《汉语学习》2014年第2期。(二)汉语语法1.《正确使用“是否”》,《语文月刊》1990年第6期。《“是否”与“是不是”》,《普通话》(香港),1990年第1期。3.《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方位词的用法》,《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4.《“机构名词+里/上”结构刍议》,《汉语学习》1995年第3期。5.《“VO的N”转化为同义粘合式偏正短语的规则》,《汉语学习》,1997年2期。《关于体词谓语句》,《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7.《60年来的体词谓语句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6年第2期。8.《北京话“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考察》,《汉语学习》,2007年第4期。9.《〈纳氏文法〉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汉语学习》2008年第3期。10.《构型性:语言共性研究的另一个视角--汉语主宾语不对称现象的构型性解释》,《外国语》2009年第3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9期转 载。11.《由背景化触发的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中国语文》2010年第5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12期转载。《体词谓语句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合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威廉·琼斯的汉语研究》,《语言研究》,2007年第1期。2.《威廉·琼斯学汉语的经历及其对中国经典的解读》,《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3期。 又载陈强、孙宜学主编《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论丛·2012》(中外学者同济大学演讲录),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3.《威廉·琼斯与历史比较语言学》,《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4期。4.《威廉·琼斯的音标研究及其影响》,《语言科学》2010年第1期。《白钢的语言传奇与威廉·琼斯的语言奇迹及其他》,“新语丝”网2011年8月7 日。6.《威廉·琼斯:生平、业绩和影响》,《中国语言学报》第十五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威廉·琼斯的印欧语假说及相关问题》,人大国际学院讲座文集·语言文化卷《语言文学发展与跨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威廉·琼斯研究在中国》,《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威廉·琼斯与博物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27日B01版,学术批评网2013年7月12日转发。《惠特尼和叶斯柏森的语言经济思想 ——兼谈语言经济原则的产生及其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1920-1921:作为罗素译员的赵元任》,《中华读书报》2013年11月6日。 1.《湖南安仁方言的句段关联助词》,《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2.《湖南安仁方言词汇(一)—(四》,《方言》1995年第2- 4期,1996年第1期。3.《<汉语方言比较语法研究>评介》,《国外语言学》1996年第1期。4.《安仁方言的结构助词和动态助词》,《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有关安仁方言的几个问题》,《汉语事实的描写和考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另发于学术批评网,2011年3月15日。《有关安仁方言的句段关联助词的讨论》,载《汉语事实的描写和考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答张伟然教授<“行内习惯”:方言研究的规范还是遁词?>》,学术批评网,2011年3月28日。安仁信息港论坛2011年3月28日转载。《现代汉语方言儿媳称谓考察》,《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5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3期转载。《安仁方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 1.《也说“朱门酒肉臭”》,《光明日报》1993年3月4日。《史书、方言中所见的称谓“越级”现象》,《文史知识》1995年3.《词的语用意义初探》,《中国语言与文化论集》,香港亚太教育书局1993年5月。4.《词义之间的关系与同义词反义词的构成》,《汉语学习》1994年第2期。5.《关于“敬业乐群”的释义》,《语文建设》1994年11期。《“七月流火”的借用及其他》,《北京日报》1994年10月5日。《把父母称做“哥、姐”小考》,《书趣、文趣、理趣——学人书话》(李乔主编),同心出版社,2001年8月。8.《体词谓语句形式的熟语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2期。9.《是误用,也是翻新》,《语文学习》1995年第9期。10.《说“东”道“西”》,《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6月。 1.《俞敏语言学论著的语言风格》,《修辞学习》1995年第4期。2.《〈古书疑义举例〉中有关修辞的论述》,《修辞学习》2006年第3期。3.《〈纳氏文法〉的修辞论及其对唐钺〈修辞格〉的影响》,《修辞学习》2008年第1期。4.《花园幽径句的形成机制及其修辞效果》,《修辞学习》2009年第4期。《小商品名称中的成功修辞》,《当代修辞学》2011年第6期。《网络语体有其社会基础》(与贾莹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10日,A07版。 1.《“东”“西”与“east”“west”》,《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4期。2.《小议双关修辞——兼谈英汉双关辞格的异同》,《大学英语》2002增刊。3.《“Sadhu”是什么?--兼谈“holy man”的汉译》,《中国翻译》,2003年2期。4.《汉英双宾语动词比较研究》,《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4。《“语感”怎么译?》,《英语知识》2006年第10期。6.《“语感”的英译》,《辞书研究》,2007年第2期。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若干概念、术语的翻译问题》(与贾莹合作),《当代语言学》2014年第2期。 1.《有关汉语水平考试的几点意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2期。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规范问题》,《语文建设》1993年10期。3.《小议初级班教学的幽默语言策略》,《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2期。《汉语基础》(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发展汉语--初级汉语(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二作者兼语法部分中译英译者)。 1.《<献疑>读后之献疑》,《语文建设》1992年第10期。2.《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研讨会纪要》(执笔),《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3.《评<中国语言学大词典>》,《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语言文字部分(参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3月。《中国话语下的西方语言学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26日总第493期“书品”版。《汉语事实的描写和考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修订本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 Confucian Thought: Philosophy Rather Than Religion,The Statesman, Jan 1998 , Calcutta,I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官网进不去了怎么回事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由苏州市市政府主管,苏州教育学院主办的综合性 、学术期刊,大16开,季刊。创刊于1984年,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发行。《苏州教育学院学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遵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始终不懈地坚持“二为”方针以及“双百”方针,以反映本校及兄弟院校教师、同行及专家教育教学及专业科研成果,促进校内外的学术交流,为我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服务,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的战略决策服务,以促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为宗旨。本刊主要刊登文学、语言学、艺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研究性论文。主要栏目有: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吴文化研究、环太湖区域研究、比较文明与比较文化学、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安全与法等。《苏州教育学院学报》为江苏省一级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会员。特邀顾问:朱永新主任委员:李小平副主任委员:姜左 陈宇光 程宜康 韦恒(特邀)主办: 苏州教育学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江苏省苏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8-7931CN: 32-1556/G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曾用刊名:苏州教育学院学刊 & 东吴教学创刊时间:1984

(一)构式语法理论《关于构式的范围和类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4期。《句法语用相融观:以汉语构式 “(某某某)他人呢”为例》,《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9月下旬刊。《关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几个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5.《从构式“爱谁谁”看句法异质现象》,《澳门语言学刊》2009年第2期。《“X哪儿来的?”与“哪儿来的X?”的构式差异及相关问题》,《汉语学习》2010年第1期。《汉语习语互文及其构式解读》,《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期。《构式视野下的习语解读》,《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类型学视野下的首词重复构式》,《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西方构式语法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与贾莹合作),《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1期。《我国学者的构式思想与西方构式理论之比较——兼谈中西语言理论建设方式的差异》(与张庆彬合作),《汉语学习》2014年第2期。(二)汉语语法1.《正确使用“是否”》,《语文月刊》1990年第6期。《“是否”与“是不是”》,《普通话》(香港),1990年第1期。3.《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方位词的用法》,《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4.《“机构名词+里/上”结构刍议》,《汉语学习》1995年第3期。5.《“VO的N”转化为同义粘合式偏正短语的规则》,《汉语学习》,1997年2期。《关于体词谓语句》,《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7.《60年来的体词谓语句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6年第2期。8.《北京话“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考察》,《汉语学习》,2007年第4期。9.《〈纳氏文法〉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汉语学习》2008年第3期。10.《构型性:语言共性研究的另一个视角--汉语主宾语不对称现象的构型性解释》,《外国语》2009年第3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9期转 载。11.《由背景化触发的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中国语文》2010年第5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12期转载。《体词谓语句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合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威廉·琼斯的汉语研究》,《语言研究》,2007年第1期。2.《威廉·琼斯学汉语的经历及其对中国经典的解读》,《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3期。 又载陈强、孙宜学主编《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论丛·2012》(中外学者同济大学演讲录),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3.《威廉·琼斯与历史比较语言学》,《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4期。4.《威廉·琼斯的音标研究及其影响》,《语言科学》2010年第1期。《白钢的语言传奇与威廉·琼斯的语言奇迹及其他》,“新语丝”网2011年8月7 日。6.《威廉·琼斯:生平、业绩和影响》,《中国语言学报》第十五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威廉·琼斯的印欧语假说及相关问题》,人大国际学院讲座文集·语言文化卷《语言文学发展与跨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威廉·琼斯研究在中国》,《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威廉·琼斯与博物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27日B01版,学术批评网2013年7月12日转发。《惠特尼和叶斯柏森的语言经济思想 ——兼谈语言经济原则的产生及其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1920-1921:作为罗素译员的赵元任》,《中华读书报》2013年11月6日。 1.《湖南安仁方言的句段关联助词》,《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2.《湖南安仁方言词汇(一)—(四》,《方言》1995年第2- 4期,1996年第1期。3.《<汉语方言比较语法研究>评介》,《国外语言学》1996年第1期。4.《安仁方言的结构助词和动态助词》,《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有关安仁方言的几个问题》,《汉语事实的描写和考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另发于学术批评网,2011年3月15日。《有关安仁方言的句段关联助词的讨论》,载《汉语事实的描写和考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答张伟然教授<“行内习惯”:方言研究的规范还是遁词?>》,学术批评网,2011年3月28日。安仁信息港论坛2011年3月28日转载。《现代汉语方言儿媳称谓考察》,《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5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3期转载。《安仁方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 1.《也说“朱门酒肉臭”》,《光明日报》1993年3月4日。《史书、方言中所见的称谓“越级”现象》,《文史知识》1995年3.《词的语用意义初探》,《中国语言与文化论集》,香港亚太教育书局1993年5月。4.《词义之间的关系与同义词反义词的构成》,《汉语学习》1994年第2期。5.《关于“敬业乐群”的释义》,《语文建设》1994年11期。《“七月流火”的借用及其他》,《北京日报》1994年10月5日。《把父母称做“哥、姐”小考》,《书趣、文趣、理趣——学人书话》(李乔主编),同心出版社,2001年8月。8.《体词谓语句形式的熟语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2期。9.《是误用,也是翻新》,《语文学习》1995年第9期。10.《说“东”道“西”》,《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6月。 1.《俞敏语言学论著的语言风格》,《修辞学习》1995年第4期。2.《〈古书疑义举例〉中有关修辞的论述》,《修辞学习》2006年第3期。3.《〈纳氏文法〉的修辞论及其对唐钺〈修辞格〉的影响》,《修辞学习》2008年第1期。4.《花园幽径句的形成机制及其修辞效果》,《修辞学习》2009年第4期。《小商品名称中的成功修辞》,《当代修辞学》2011年第6期。《网络语体有其社会基础》(与贾莹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10日,A07版。 1.《“东”“西”与“east”“west”》,《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4期。2.《小议双关修辞——兼谈英汉双关辞格的异同》,《大学英语》2002增刊。3.《“Sadhu”是什么?--兼谈“holy man”的汉译》,《中国翻译》,2003年2期。4.《汉英双宾语动词比较研究》,《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4。《“语感”怎么译?》,《英语知识》2006年第10期。6.《“语感”的英译》,《辞书研究》,2007年第2期。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若干概念、术语的翻译问题》(与贾莹合作),《当代语言学》2014年第2期。 1.《有关汉语水平考试的几点意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2期。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规范问题》,《语文建设》1993年10期。3.《小议初级班教学的幽默语言策略》,《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2期。《汉语基础》(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发展汉语--初级汉语(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二作者兼语法部分中译英译者)。 1.《<献疑>读后之献疑》,《语文建设》1992年第10期。2.《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研讨会纪要》(执笔),《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3.《评<中国语言学大词典>》,《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语言文字部分(参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3月。《中国话语下的西方语言学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26日总第493期“书品”版。《汉语事实的描写和考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修订本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 Confucian Thought: Philosophy Rather Than Religion,The Statesman, Jan 1998 , Calcutta,I

  • 索引序列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官网进不去了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官网进不去了吗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官网进不去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官网进不去了怎么办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官网进不去了怎么回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