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文献分析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文献分析

发布时间: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文献分析

当前,制造业已经逐步代替人工作业正在深入发展,由 2D 逐步向着 3D 方向转变,对设备、工艺流程和生产资源进行三维仿真。已经成功进行数字化车间转型升级的企业,其形象在车间管理方面拥有质的飞跃,产品质量也可产生质的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的核心主旨是数字化制造技术,需要通过虚拟现实、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数种技术下的支持,根据管理者对车间设定的需求,迅速收集资源信息,对产品信息、工艺信息和资源信息扽海量信息进行分析、规划和重组。生产车间数字化管理给企业使用价值:· 缩短规划和制造周期· 降低物料进产线时间· 减少在制品滞留数量· 提高制造效率和质量· 并联数据,消除数据孤岛,避免信息的遗漏 Hightopo 数据可视化,“一张图”形式,全方位、多维度、网格化的监控生产线的运行状况,方便工业制造产线全过程管理,提高监管效率,并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善。生产线车间三维动画,高度仿真还原,根据设备实际尺寸 1:1 缩小,利用鸟瞰、特写、跟踪等形式,将整条或者局部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完整展示。针对不同生产线可以设计不同的方案,定制个性化的内容,更符合企业形象。汽车制造根据定义数据的参数范围,进行预警告警,当超出参数设定阈值即可触发警报及时通知工作人员,提供研判流程,便于快速解决问题。SMT 贴片机通过 SMT 产线现场所搜集的设备图片、设备布局、厂房布局、厂区 CAD 等信息资料,将产线进行等比例建模,还原于三维场景中。针对行业运营、政企决策需求可通过多维度数据面板展示产线整体的主要数据,基于用户数据建设运行成果,将枯燥、分散的数据进行图形化、可视化。通过对图形化数据面板进行开发,实现数据动态加载效果,更加直观的将各个图表数据形成对比。真正地实现智慧运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监管效率,采用HT车间 3D 可视化看板,让管理者可以快速定位生产瓶颈!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并指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 一、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和基础作用 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 装备制造业占全国工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比重高达20%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也高达46%。1953~1998年期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为8%、工业年均增长率为9%,而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6%,比GDP的增长速度高出8个百分点,是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 (二)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载体。我国装备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约占工业总数的20%以上。如果考虑到制造业与其他流通业、服务业的关联性,则制造业间接提供的就业比例更高。 (三)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根本手段 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不再是盲目追求速度和产量,而是注重效率和质量,以及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集约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加速技术进步,集约化的物质基础是开发先进、高效的技术装备。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重任,带动性强,波及面广,其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各产业当前竞争力的强弱,而且决定了今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用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因此,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通道 装备制造业是科学技术和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具深度、最有影响的产业。技术装备作为技术载体,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媒介和桥梁,是科研成果从潜在效益转化为现实效益的重要手段。技术装备是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产业关联度大以及出口贸易利益较大的商品。因而,技术装备是工业发达国家,以至工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相角逐的重点,也是世界贸易的主导商品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商品。 (五)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基础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无不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即使进入信息化社会,仍十分重视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制造业。以作为装备制造业工作母机的精密机床为例,它是西方国家对华禁运的重点。1999年5月,美国政府公布的考克斯报告提出要控制对华出口机床;2000年10月12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针对中国等国家的《控制高技术机床出口》的法案。这说明高精度机床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无论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从企业规模、竞争实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一) 组织结构不合理 1、企业规模小,大企业规模也不大 长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重外延、轻内涵,投资分散、重复布局十分严重,且多数企业按“大而全”和“小而全”建设,致使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即使所谓“特大型”和“大型”企业规模也不大。 2、长期以来我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和制造分属不同部门,严重地影响了国内技术装备成套供应体制和能力的形成。 3、国内金融业参与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组合的渠道受到众多限制和约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装备制造业的改组。 (二) 技术结构不合理 1、自主开发能力低。由于企业规模小,研究开发能力薄弱,致使自主开发能力差,技术创新能力低。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引进外国的技术。 2、企业还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不仅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少,同时分布极不合理。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主要集中于研究机构和大学,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3、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不强。现代化的设计以综合和系统的观点,从市场、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集合材料、工艺、控制、系统、工程等方面,开发设计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我国装备制造业受人才、技术、投资、设计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普遍不高。 4、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许多产品严重供应不足。我国装备制造业也多致力于铺摊子,扩大生产能力,而对提高企业素质很少关注,传统和大路货产品生产能力猛增,致使不少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供过于求,企业效益不好。与此同时,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产品生产能力又严重短缺,致使国外机电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已达30%。除为基础产业提供的重大技术装备多数源于进口外,某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进口份额也已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目前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要靠进口。装备制造业主要产品的技术来源50%以上依靠从国外引进。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政策不完善,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大量技术装备进口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一国不可能包揽本国所需的全部装备,但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从国外买不来、也买不起的,必然是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得以实现工业化,而且只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才能成为工业化强国。 三、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途径 在装备制造业已经得到全面关注的情况下,我国应该制定一个系统性的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和计划,并加以有效地组织实施,将我国建成世界上重要的装备制造和供应基地。 (一)继续深化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加大“改制、改组”力度,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首先通过改制、改组,激发企业活力。加快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进程,加强企业激励机制与制衡机制的建设,真正激发起企业的活力。围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打破部门、行业保护,加大企业间重组、并购力度,建立起大装备制造业体系;按照全球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思路,大力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一大批强、精、专的中小企业集群。压缩过剩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大严重亏损、没有发展前途企业的破产、退出力度。 (二)加强国家调控与市场指导,集中资源实现重大突破 对于与我国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紧密关联的重大装备及应用工程项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由国家出面组织优势和有效资源,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及组织科技攻关、装备研制和工程示范,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和跨越。 (三)做好规划引导,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为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国家应做好规划引导,在资金、资源、技术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优秀人才,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鼓励形成在国际上知名、各具特色的若干装备制造业集中地。 (四)坚持技术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促进传统制造业的升级 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积极引进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装备技术、配套零部件生产技术,并努力消化、吸收与创新,最终实现国产化,带动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转换升级。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的力度,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由引进技术型向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型转变,进而走向自主创新型。 (五)提高系统和总成套能力,形成若干装备总承包商 破除传统的分割体制,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大力提高单机技术水平、质量和性能的同时,高度重视装备系统成套能力的提高,组建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装备承包公司,形成几家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实力的装备总承包商或大供应商。 (六)转变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明确一批关系到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的技术研发重点。 切实加强我国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紧密跟踪世界制造技术的前沿,有重点地开展研制攻关,力争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及制造业应用领域掌握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高效协调、符合国际惯例的“产学研”一体化体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七)继续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重视提高熟练技术工人的比例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制造业仍可充分发挥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并在吸引直接投资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保持竞争优势。提高制造业熟练工人的比例,培养造就数千万掌握制造业高技能技术的人才队伍,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保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八)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营造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环境 结合WTO准则和我国政府的承诺,研究制定“入世”后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在研究开发经费、产品税收政策、重大工程采购方式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四、政策措施建议 1、加强对装备国产化的组织领导。建立重大工程和装备国产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通过重大工程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机制,认真贯彻招投标法等法规,促进国产设备进入市场。鼓励装备企业公平竞争,发展专业化协作,促进企业加快改革步伐,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3、坚持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推进装备国产化。有计划地组织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程,例如百万千瓦核电设备、直流输电成套设备、大型石化成套设备、大型掘进施工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等。 4、抓紧研究制定政策法规,为装备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对进行重大装备国产化研究开发、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必要的支持经费;二是抓紧研究制定促进装备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如调整现行进口产品税收政策,改变进口成套设备免税而进口关键原材料、零部件交税的做法;改进技术装备的国外采购方式,坚持以市场换技术;三是制定鼓励使用国产设备的政策,特别对首台套设备的国产化依托工程,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5、培育大企业、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大企业、企业集团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和带动作用。因此,应继续鼓励和支持大企业、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继续鼓励和支持大企业、企业集团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中国制造业迅速发展,和美国相比,差距还有多大?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文献

2016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速继续跑赢工业增速,增加值同比增长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占比提高意味着工业结构的优化,我国工业正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主导产业也从重化工行业转向高技术、高加工度的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表现抢眼。  2、上半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呈中高速增长,通用航空、卫星导航、工业机器人三大领域产值均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工业机器人和通用航空成为两大领跑行业,卫星导航和轨道交通增速相对平稳,而海洋工程装备则在积极扭转去年产业急速下滑的势头。截至2015年末,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已经超过6万亿元,占整个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15%,圆满完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  装备制造业未来五年发展趋势:  1、上半年,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政策方面,我国相继推出了包括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多个领域在内的“十三五”专项规划,为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重点方向,并有望在2020年达到25%。  2、未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将会得到整体提升,尤其是传统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速度要追上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分化现象也应该会越来越不明显,从而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并指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  一、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和基础作用  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  装备制造业占全国工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比重高达20%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也高达46%。1953~1998年期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为8%、工业年均增长率为9%,而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6%,比GDP的增长速度高出8个百分点,是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  (二)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载体。我国装备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约占工业总数的20%以上。如果考虑到制造业与其他流通业、服务业的关联性,则制造业间接提供的就业比例更高。  (三)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根本手段  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不再是盲目追求速度和产量,而是注重效率和质量,以及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集约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加速技术进步,集约化的物质基础是开发先进、高效的技术装备。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重任,带动性强,波及面广,其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各产业当前竞争力的强弱,而且决定了今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用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因此,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通道  装备制造业是科学技术和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具深度、最有影响的产业。技术装备作为技术载体,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媒介和桥梁,是科研成果从潜在效益转化为现实效益的重要手段。技术装备是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产业关联度大以及出口贸易利益较大的商品。因而,技术装备是工业发达国家,以至工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相角逐的重点,也是世界贸易的主导商品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商品。  (五)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基础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无不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即使进入信息化社会,仍十分重视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制造业。以作为装备制造业工作母机的精密机床为例,它是西方国家对华禁运的重点。1999年5月,美国政府公布的考克斯报告提出要控制对华出口机床;2000年10月12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针对中国等国家的《控制高技术机床出口》的法案。这说明高精度机床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无论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从企业规模、竞争实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一) 组织结构不合理  1、企业规模小,大企业规模也不大 长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重外延、轻内涵,投资分散、重复布局十分严重,且多数企业按“大而全”和“小而全”建设,致使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即使所谓“特大型”和“大型”企业规模也不大。  2、长期以来我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和制造分属不同部门,严重地影响了国内技术装备成套供应体制和能力的形成。  3、国内金融业参与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组合的渠道受到众多限制和约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装备制造业的改组。  (二) 技术结构不合理  1、自主开发能力低。由于企业规模小,研究开发能力薄弱,致使自主开发能力差,技术创新能力低。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引进外国的技术。  2、企业还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不仅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少,同时分布极不合理。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主要集中于研究机构和大学,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3、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不强。现代化的设计以综合和系统的观点,从市场、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集合材料、工艺、控制、系统、工程等方面,开发设计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我国装备制造业受人才、技术、投资、设计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普遍不高。  4、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许多产品严重供应不足。我国装备制造业也多致力于铺摊子,扩大生产能力,而对提高企业素质很少关注,传统和大路货产品生产能力猛增,致使不少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供过于求,企业效益不好。与此同时,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产品生产能力又严重短缺,致使国外机电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已达30%。除为基础产业提供的重大技术装备多数源于进口外,某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进口份额也已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目前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要靠进口。装备制造业主要产品的技术来源50%以上依靠从国外引进。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政策不完善,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大量技术装备进口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一国不可能包揽本国所需的全部装备,但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从国外买不来、也买不起的,必然是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得以实现工业化,而且只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才能成为工业化强国。  三、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途径  在装备制造业已经得到全面关注的情况下,我国应该制定一个系统性的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和计划,并加以有效地组织实施,将我国建成世界上重要的装备制造和供应基地。  (一)继续深化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加大“改制、改组”力度,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首先通过改制、改组,激发企业活力。加快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进程,加强企业激励机制与制衡机制的建设,真正激发起企业的活力。围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打破部门、行业保护,加大企业间重组、并购力度,建立起大装备制造业体系;按照全球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思路,大力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一大批强、精、专的中小企业集群。压缩过剩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大严重亏损、没有发展前途企业的破产、退出力度。  (二)加强国家调控与市场指导,集中资源实现重大突破  对于与我国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紧密关联的重大装备及应用工程项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由国家出面组织优势和有效资源,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及组织科技攻关、装备研制和工程示范,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和跨越。  (三)做好规划引导,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为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国家应做好规划引导,在资金、资源、技术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优秀人才,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鼓励形成在国际上知名、各具特色的若干装备制造业集中地。  (四)坚持技术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促进传统制造业的升级  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积极引进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装备技术、配套零部件生产技术,并努力消化、吸收与创新,最终实现国产化,带动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转换升级。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的力度,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由引进技术型向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型转变,进而走向自主创新型。  (五)提高系统和总成套能力,形成若干装备总承包商  破除传统的分割体制,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大力提高单机技术水平、质量和性能的同时,高度重视装备系统成套能力的提高,组建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装备承包公司,形成几家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实力的装备总承包商或大供应商。  (六)转变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明确一批关系到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的技术研发重点。  切实加强我国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紧密跟踪世界制造技术的前沿,有重点地开展研制攻关,力争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及制造业应用领域掌握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高效协调、符合国际惯例的“产学研”一体化体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七)继续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重视提高熟练技术工人的比例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制造业仍可充分发挥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并在吸引直接投资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保持竞争优势。提高制造业熟练工人的比例,培养造就数千万掌握制造业高技能技术的人才队伍,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保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八)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营造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环境  结合WTO准则和我国政府的承诺,研究制定“入世”后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在研究开发经费、产品税收政策、重大工程采购方式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四、政策措施建议  1、加强对装备国产化的组织领导。建立重大工程和装备国产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通过重大工程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机制,认真贯彻招投标法等法规,促进国产设备进入市场。鼓励装备企业公平竞争,发展专业化协作,促进企业加快改革步伐,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3、坚持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推进装备国产化。有计划地组织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程,例如百万千瓦核电设备、直流输电成套设备、大型石化成套设备、大型掘进施工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等。  4、抓紧研究制定政策法规,为装备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对进行重大装备国产化研究开发、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必要的支持经费;二是抓紧研究制定促进装备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如调整现行进口产品税收政策,改变进口成套设备免税而进口关键原材料、零部件交税的做法;改进技术装备的国外采购方式,坚持以市场换技术;三是制定鼓励使用国产设备的政策,特别对首台套设备的国产化依托工程,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5、培育大企业、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大企业、企业集团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和带动作用。因此,应继续鼓励和支持大企业、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继续鼓励和支持大企业、企业集团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在9月13日举行的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表示,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健全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40%以上居世界第一,制造强国地位更加稳固。但“大而不强”一直是中国制造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解决核心基础元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技术等基础问题。这需要补短板、锻长板,加强基础技术创新,把中国制造推向中国创造。为什么中国制造业能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经济体制和营商环境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特别是人力资源优势,以及我国经济规模大、人口多带来的产业配套优势。同时,在世贸组织框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下,中国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更好地协调国内外资源。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需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特别是加快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加快数字化发展。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文献资料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并指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 一、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和基础作用 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 装备制造业占全国工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比重高达20%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也高达46%。1953~1998年期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为8%、工业年均增长率为9%,而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6%,比GDP的增长速度高出8个百分点,是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 (二)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载体。我国装备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约占工业总数的20%以上。如果考虑到制造业与其他流通业、服务业的关联性,则制造业间接提供的就业比例更高。 (三)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根本手段 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不再是盲目追求速度和产量,而是注重效率和质量,以及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集约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加速技术进步,集约化的物质基础是开发先进、高效的技术装备。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重任,带动性强,波及面广,其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各产业当前竞争力的强弱,而且决定了今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用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因此,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通道 装备制造业是科学技术和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具深度、最有影响的产业。技术装备作为技术载体,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媒介和桥梁,是科研成果从潜在效益转化为现实效益的重要手段。技术装备是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产业关联度大以及出口贸易利益较大的商品。因而,技术装备是工业发达国家,以至工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相角逐的重点,也是世界贸易的主导商品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商品。 (五)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基础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无不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即使进入信息化社会,仍十分重视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制造业。以作为装备制造业工作母机的精密机床为例,它是西方国家对华禁运的重点。1999年5月,美国政府公布的考克斯报告提出要控制对华出口机床;2000年10月12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针对中国等国家的《控制高技术机床出口》的法案。这说明高精度机床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无论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从企业规模、竞争实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一) 组织结构不合理 1、企业规模小,大企业规模也不大 长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重外延、轻内涵,投资分散、重复布局十分严重,且多数企业按“大而全”和“小而全”建设,致使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即使所谓“特大型”和“大型”企业规模也不大。 2、长期以来我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和制造分属不同部门,严重地影响了国内技术装备成套供应体制和能力的形成。 3、国内金融业参与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组合的渠道受到众多限制和约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装备制造业的改组。 (二) 技术结构不合理 1、自主开发能力低。由于企业规模小,研究开发能力薄弱,致使自主开发能力差,技术创新能力低。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引进外国的技术。 2、企业还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不仅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少,同时分布极不合理。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主要集中于研究机构和大学,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3、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不强。现代化的设计以综合和系统的观点,从市场、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集合材料、工艺、控制、系统、工程等方面,开发设计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我国装备制造业受人才、技术、投资、设计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普遍不高。 4、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许多产品严重供应不足。我国装备制造业也多致力于铺摊子,扩大生产能力,而对提高企业素质很少关注,传统和大路货产品生产能力猛增,致使不少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供过于求,企业效益不好。与此同时,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产品生产能力又严重短缺,致使国外机电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已达30%。除为基础产业提供的重大技术装备多数源于进口外,某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进口份额也已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目前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要靠进口。装备制造业主要产品的技术来源50%以上依靠从国外引进。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政策不完善,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大量技术装备进口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一国不可能包揽本国所需的全部装备,但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从国外买不来、也买不起的,必然是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得以实现工业化,而且只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才能成为工业化强国。 三、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途径 在装备制造业已经得到全面关注的情况下,我国应该制定一个系统性的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和计划,并加以有效地组织实施,将我国建成世界上重要的装备制造和供应基地。 (一)继续深化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加大“改制、改组”力度,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首先通过改制、改组,激发企业活力。加快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进程,加强企业激励机制与制衡机制的建设,真正激发起企业的活力。围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打破部门、行业保护,加大企业间重组、并购力度,建立起大装备制造业体系;按照全球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思路,大力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一大批强、精、专的中小企业集群。压缩过剩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大严重亏损、没有发展前途企业的破产、退出力度。 (二)加强国家调控与市场指导,集中资源实现重大突破 对于与我国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紧密关联的重大装备及应用工程项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由国家出面组织优势和有效资源,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及组织科技攻关、装备研制和工程示范,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和跨越。 (三)做好规划引导,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为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国家应做好规划引导,在资金、资源、技术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优秀人才,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鼓励形成在国际上知名、各具特色的若干装备制造业集中地。 (四)坚持技术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促进传统制造业的升级 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积极引进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装备技术、配套零部件生产技术,并努力消化、吸收与创新,最终实现国产化,带动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转换升级。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的力度,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由引进技术型向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型转变,进而走向自主创新型。 (五)提高系统和总成套能力,形成若干装备总承包商 破除传统的分割体制,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大力提高单机技术水平、质量和性能的同时,高度重视装备系统成套能力的提高,组建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装备承包公司,形成几家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实力的装备总承包商或大供应商。 (六)转变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明确一批关系到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的技术研发重点。 切实加强我国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紧密跟踪世界制造技术的前沿,有重点地开展研制攻关,力争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及制造业应用领域掌握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高效协调、符合国际惯例的“产学研”一体化体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七)继续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重视提高熟练技术工人的比例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制造业仍可充分发挥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并在吸引直接投资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保持竞争优势。提高制造业熟练工人的比例,培养造就数千万掌握制造业高技能技术的人才队伍,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保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八)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营造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环境 结合WTO准则和我国政府的承诺,研究制定“入世”后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在研究开发经费、产品税收政策、重大工程采购方式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四、政策措施建议 1、加强对装备国产化的组织领导。建立重大工程和装备国产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通过重大工程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机制,认真贯彻招投标法等法规,促进国产设备进入市场。鼓励装备企业公平竞争,发展专业化协作,促进企业加快改革步伐,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3、坚持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推进装备国产化。有计划地组织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程,例如百万千瓦核电设备、直流输电成套设备、大型石化成套设备、大型掘进施工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等。 4、抓紧研究制定政策法规,为装备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对进行重大装备国产化研究开发、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必要的支持经费;二是抓紧研究制定促进装备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如调整现行进口产品税收政策,改变进口成套设备免税而进口关键原材料、零部件交税的做法;改进技术装备的国外采购方式,坚持以市场换技术;三是制定鼓励使用国产设备的政策,特别对首台套设备的国产化依托工程,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5、培育大企业、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大企业、企业集团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和带动作用。因此,应继续鼓励和支持大企业、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继续鼓励和支持大企业、企业集团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制造业落后被迫转型 智能制造是关键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和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的统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体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要求。智能制造装备的水平已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促进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为国家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自主创新不足,产业结构较落后及能源消耗过大等劣势,使我国人力成本较低,只能从事低端制造业,效率较低,收入较少。而制造业价值链高端被发达国家控制,能获取高额利润。所以,制造强国构筑“绿色贸易壁垒”、“技术壁垒”,通过严格的市场准入和限制条件,钳制欠发达国家制造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特别是近几年,以美国为例,美国为了充分保证和利用技术优势,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不断研发新产品。而且美国目前正在努力重振制造业。2017年底的税制改革中,美国将企业税率从35%下调至21%,令企业将部分生产转移到美国的意愿有所增强,对我国制造业造成严重威胁。落后的技术迫使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也只有掌握技术,才可以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现状。制造业转型的主要方向为智能制造,主要有五点特征,第一,智能机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独立性、自主性和个性,甚至相互间还能协调运作与竞争;第二,人机一体化一方面突出人在制造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在智能机器的配合下,更好地发挥出人的潜能;其余分别为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自组织与超柔性以及学习能力与自我维护能力。智能制造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真正解放生产力。我国也将智能制造装备系统作为目前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各领域求智能化 自动化工厂是趋势智能装备制造将体现在五大方向,每一发展方向都涉及两个相应的具体领域,真正的智能化,是从生产到服务过程的装备智能化。首先,生产方式的智能化,在生产方式上,智能工厂及智能设备的普及和配备才能真正实现智能生产。其次,产品的智能化体现在芯片、传感器、机器视觉等新型人工智能产业。另外,定制化生产和产品追溯将成为智能制造的新业态新模式;管理实现智能化需要在生产管理及物流管理等领域结合人工智能等实现机器赋能,让管理效率同时有更大程度提升。最后,服务将同步实现智能化,具体体现在在线监测、远程诊断及云服务方面。总体来看,实现彻底智能化制造装备主要历经三个阶段,智能工厂到数字化工厂最后实现自动化工厂。未来,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呈现出自动化、集成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自动化体现在装备能根据用户要求完成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并对制造对象和制造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实现制造过程的优化;集成化体现在生产工艺技术、硬件、软件与应用技术的集成及设备的成套及纳米、新能源等跨学科高技术的集成,从而使设备不断升级;信息化体现在将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嵌入”装备中,实现装备的性能提升和“智能”;最后绿色化主要体现在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极小,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以上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前景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

当前,制造业已经逐步代替人工作业正在深入发展,由 2D 逐步向着 3D 方向转变,对设备、工艺流程和生产资源进行三维仿真。已经成功进行数字化车间转型升级的企业,其形象在车间管理方面拥有质的飞跃,产品质量也可产生质的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的核心主旨是数字化制造技术,需要通过虚拟现实、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数种技术下的支持,根据管理者对车间设定的需求,迅速收集资源信息,对产品信息、工艺信息和资源信息扽海量信息进行分析、规划和重组。生产车间数字化管理给企业使用价值:· 缩短规划和制造周期· 降低物料进产线时间· 减少在制品滞留数量· 提高制造效率和质量· 并联数据,消除数据孤岛,避免信息的遗漏 Hightopo 数据可视化,“一张图”形式,全方位、多维度、网格化的监控生产线的运行状况,方便工业制造产线全过程管理,提高监管效率,并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善。生产线车间三维动画,高度仿真还原,根据设备实际尺寸 1:1 缩小,利用鸟瞰、特写、跟踪等形式,将整条或者局部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完整展示。针对不同生产线可以设计不同的方案,定制个性化的内容,更符合企业形象。汽车制造根据定义数据的参数范围,进行预警告警,当超出参数设定阈值即可触发警报及时通知工作人员,提供研判流程,便于快速解决问题。SMT 贴片机通过 SMT 产线现场所搜集的设备图片、设备布局、厂房布局、厂区 CAD 等信息资料,将产线进行等比例建模,还原于三维场景中。针对行业运营、政企决策需求可通过多维度数据面板展示产线整体的主要数据,基于用户数据建设运行成果,将枯燥、分散的数据进行图形化、可视化。通过对图形化数据面板进行开发,实现数据动态加载效果,更加直观的将各个图表数据形成对比。真正地实现智慧运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监管效率,采用HT车间 3D 可视化看板,让管理者可以快速定位生产瓶颈!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文献怎么写

2016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速继续跑赢工业增速,增加值同比增长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占比提高意味着工业结构的优化,我国工业正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主导产业也从重化工行业转向高技术、高加工度的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表现抢眼。  2、上半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呈中高速增长,通用航空、卫星导航、工业机器人三大领域产值均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工业机器人和通用航空成为两大领跑行业,卫星导航和轨道交通增速相对平稳,而海洋工程装备则在积极扭转去年产业急速下滑的势头。截至2015年末,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已经超过6万亿元,占整个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15%,圆满完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  装备制造业未来五年发展趋势:  1、上半年,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政策方面,我国相继推出了包括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多个领域在内的“十三五”专项规划,为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重点方向,并有望在2020年达到25%。  2、未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将会得到整体提升,尤其是传统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速度要追上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分化现象也应该会越来越不明显,从而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并指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 一、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和基础作用 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 装备制造业占全国工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比重高达20%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也高达46%。1953~1998年期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为8%、工业年均增长率为9%,而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6%,比GDP的增长速度高出8个百分点,是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 (二)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载体。我国装备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约占工业总数的20%以上。如果考虑到制造业与其他流通业、服务业的关联性,则制造业间接提供的就业比例更高。 (三)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根本手段 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不再是盲目追求速度和产量,而是注重效率和质量,以及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集约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加速技术进步,集约化的物质基础是开发先进、高效的技术装备。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重任,带动性强,波及面广,其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各产业当前竞争力的强弱,而且决定了今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用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因此,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通道 装备制造业是科学技术和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具深度、最有影响的产业。技术装备作为技术载体,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媒介和桥梁,是科研成果从潜在效益转化为现实效益的重要手段。技术装备是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产业关联度大以及出口贸易利益较大的商品。因而,技术装备是工业发达国家,以至工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相角逐的重点,也是世界贸易的主导商品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商品。 (五)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基础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无不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即使进入信息化社会,仍十分重视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制造业。以作为装备制造业工作母机的精密机床为例,它是西方国家对华禁运的重点。1999年5月,美国政府公布的考克斯报告提出要控制对华出口机床;2000年10月12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针对中国等国家的《控制高技术机床出口》的法案。这说明高精度机床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无论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从企业规模、竞争实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一) 组织结构不合理 1、企业规模小,大企业规模也不大 长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重外延、轻内涵,投资分散、重复布局十分严重,且多数企业按“大而全”和“小而全”建设,致使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即使所谓“特大型”和“大型”企业规模也不大。 2、长期以来我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和制造分属不同部门,严重地影响了国内技术装备成套供应体制和能力的形成。 3、国内金融业参与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组合的渠道受到众多限制和约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装备制造业的改组。 (二) 技术结构不合理 1、自主开发能力低。由于企业规模小,研究开发能力薄弱,致使自主开发能力差,技术创新能力低。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引进外国的技术。 2、企业还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不仅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少,同时分布极不合理。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主要集中于研究机构和大学,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3、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不强。现代化的设计以综合和系统的观点,从市场、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集合材料、工艺、控制、系统、工程等方面,开发设计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我国装备制造业受人才、技术、投资、设计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普遍不高。 4、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许多产品严重供应不足。我国装备制造业也多致力于铺摊子,扩大生产能力,而对提高企业素质很少关注,传统和大路货产品生产能力猛增,致使不少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供过于求,企业效益不好。与此同时,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产品生产能力又严重短缺,致使国外机电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已达30%。除为基础产业提供的重大技术装备多数源于进口外,某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进口份额也已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目前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要靠进口。装备制造业主要产品的技术来源50%以上依靠从国外引进。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政策不完善,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大量技术装备进口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一国不可能包揽本国所需的全部装备,但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从国外买不来、也买不起的,必然是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得以实现工业化,而且只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才能成为工业化强国。 三、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途径 在装备制造业已经得到全面关注的情况下,我国应该制定一个系统性的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和计划,并加以有效地组织实施,将我国建成世界上重要的装备制造和供应基地。 (一)继续深化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加大“改制、改组”力度,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首先通过改制、改组,激发企业活力。加快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进程,加强企业激励机制与制衡机制的建设,真正激发起企业的活力。围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打破部门、行业保护,加大企业间重组、并购力度,建立起大装备制造业体系;按照全球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思路,大力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一大批强、精、专的中小企业集群。压缩过剩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大严重亏损、没有发展前途企业的破产、退出力度。 (二)加强国家调控与市场指导,集中资源实现重大突破 对于与我国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紧密关联的重大装备及应用工程项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由国家出面组织优势和有效资源,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及组织科技攻关、装备研制和工程示范,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和跨越。 (三)做好规划引导,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为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国家应做好规划引导,在资金、资源、技术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优秀人才,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鼓励形成在国际上知名、各具特色的若干装备制造业集中地。 (四)坚持技术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促进传统制造业的升级 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积极引进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装备技术、配套零部件生产技术,并努力消化、吸收与创新,最终实现国产化,带动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转换升级。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的力度,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由引进技术型向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型转变,进而走向自主创新型。 (五)提高系统和总成套能力,形成若干装备总承包商 破除传统的分割体制,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大力提高单机技术水平、质量和性能的同时,高度重视装备系统成套能力的提高,组建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装备承包公司,形成几家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实力的装备总承包商或大供应商。 (六)转变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明确一批关系到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的技术研发重点。 切实加强我国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紧密跟踪世界制造技术的前沿,有重点地开展研制攻关,力争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及制造业应用领域掌握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高效协调、符合国际惯例的“产学研”一体化体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七)继续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重视提高熟练技术工人的比例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制造业仍可充分发挥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并在吸引直接投资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保持竞争优势。提高制造业熟练工人的比例,培养造就数千万掌握制造业高技能技术的人才队伍,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保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八)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营造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环境 结合WTO准则和我国政府的承诺,研究制定“入世”后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在研究开发经费、产品税收政策、重大工程采购方式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四、政策措施建议 1、加强对装备国产化的组织领导。建立重大工程和装备国产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通过重大工程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机制,认真贯彻招投标法等法规,促进国产设备进入市场。鼓励装备企业公平竞争,发展专业化协作,促进企业加快改革步伐,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3、坚持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推进装备国产化。有计划地组织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程,例如百万千瓦核电设备、直流输电成套设备、大型石化成套设备、大型掘进施工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等。 4、抓紧研究制定政策法规,为装备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对进行重大装备国产化研究开发、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必要的支持经费;二是抓紧研究制定促进装备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如调整现行进口产品税收政策,改变进口成套设备免税而进口关键原材料、零部件交税的做法;改进技术装备的国外采购方式,坚持以市场换技术;三是制定鼓励使用国产设备的政策,特别对首台套设备的国产化依托工程,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5、培育大企业、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大企业、企业集团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和带动作用。因此,应继续鼓励和支持大企业、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继续鼓励和支持大企业、企业集团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并指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  一、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和基础作用  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  装备制造业占全国工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比重高达20%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也高达46%。1953~1998年期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为8%、工业年均增长率为9%,而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6%,比GDP的增长速度高出8个百分点,是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  (二)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载体。我国装备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约占工业总数的20%以上。如果考虑到制造业与其他流通业、服务业的关联性,则制造业间接提供的就业比例更高。  (三)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根本手段  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不再是盲目追求速度和产量,而是注重效率和质量,以及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集约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加速技术进步,集约化的物质基础是开发先进、高效的技术装备。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重任,带动性强,波及面广,其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各产业当前竞争力的强弱,而且决定了今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用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因此,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通道  装备制造业是科学技术和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具深度、最有影响的产业。技术装备作为技术载体,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媒介和桥梁,是科研成果从潜在效益转化为现实效益的重要手段。技术装备是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产业关联度大以及出口贸易利益较大的商品。因而,技术装备是工业发达国家,以至工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相角逐的重点,也是世界贸易的主导商品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商品。  (五)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基础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无不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即使进入信息化社会,仍十分重视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制造业。以作为装备制造业工作母机的精密机床为例,它是西方国家对华禁运的重点。1999年5月,美国政府公布的考克斯报告提出要控制对华出口机床;2000年10月12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针对中国等国家的《控制高技术机床出口》的法案。这说明高精度机床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无论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从企业规模、竞争实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一) 组织结构不合理  1、企业规模小,大企业规模也不大 长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重外延、轻内涵,投资分散、重复布局十分严重,且多数企业按“大而全”和“小而全”建设,致使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即使所谓“特大型”和“大型”企业规模也不大。  2、长期以来我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和制造分属不同部门,严重地影响了国内技术装备成套供应体制和能力的形成。  3、国内金融业参与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组合的渠道受到众多限制和约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装备制造业的改组。  (二) 技术结构不合理  1、自主开发能力低。由于企业规模小,研究开发能力薄弱,致使自主开发能力差,技术创新能力低。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引进外国的技术。  2、企业还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不仅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少,同时分布极不合理。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主要集中于研究机构和大学,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3、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不强。现代化的设计以综合和系统的观点,从市场、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集合材料、工艺、控制、系统、工程等方面,开发设计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我国装备制造业受人才、技术、投资、设计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普遍不高。  4、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许多产品严重供应不足。我国装备制造业也多致力于铺摊子,扩大生产能力,而对提高企业素质很少关注,传统和大路货产品生产能力猛增,致使不少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供过于求,企业效益不好。与此同时,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产品生产能力又严重短缺,致使国外机电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已达30%。除为基础产业提供的重大技术装备多数源于进口外,某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进口份额也已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目前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要靠进口。装备制造业主要产品的技术来源50%以上依靠从国外引进。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政策不完善,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大量技术装备进口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一国不可能包揽本国所需的全部装备,但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从国外买不来、也买不起的,必然是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得以实现工业化,而且只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才能成为工业化强国。  三、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途径  在装备制造业已经得到全面关注的情况下,我国应该制定一个系统性的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和计划,并加以有效地组织实施,将我国建成世界上重要的装备制造和供应基地。  (一)继续深化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加大“改制、改组”力度,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首先通过改制、改组,激发企业活力。加快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进程,加强企业激励机制与制衡机制的建设,真正激发起企业的活力。围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打破部门、行业保护,加大企业间重组、并购力度,建立起大装备制造业体系;按照全球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思路,大力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一大批强、精、专的中小企业集群。压缩过剩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大严重亏损、没有发展前途企业的破产、退出力度。  (二)加强国家调控与市场指导,集中资源实现重大突破  对于与我国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紧密关联的重大装备及应用工程项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由国家出面组织优势和有效资源,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及组织科技攻关、装备研制和工程示范,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和跨越。  (三)做好规划引导,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为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国家应做好规划引导,在资金、资源、技术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优秀人才,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鼓励形成在国际上知名、各具特色的若干装备制造业集中地。  (四)坚持技术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促进传统制造业的升级  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积极引进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装备技术、配套零部件生产技术,并努力消化、吸收与创新,最终实现国产化,带动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转换升级。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的力度,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由引进技术型向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型转变,进而走向自主创新型。  (五)提高系统和总成套能力,形成若干装备总承包商  破除传统的分割体制,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大力提高单机技术水平、质量和性能的同时,高度重视装备系统成套能力的提高,组建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装备承包公司,形成几家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实力的装备总承包商或大供应商。  (六)转变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明确一批关系到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的技术研发重点。  切实加强我国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紧密跟踪世界制造技术的前沿,有重点地开展研制攻关,力争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及制造业应用领域掌握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高效协调、符合国际惯例的“产学研”一体化体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七)继续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重视提高熟练技术工人的比例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制造业仍可充分发挥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并在吸引直接投资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保持竞争优势。提高制造业熟练工人的比例,培养造就数千万掌握制造业高技能技术的人才队伍,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保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八)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营造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环境  结合WTO准则和我国政府的承诺,研究制定“入世”后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在研究开发经费、产品税收政策、重大工程采购方式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四、政策措施建议  1、加强对装备国产化的组织领导。建立重大工程和装备国产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通过重大工程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机制,认真贯彻招投标法等法规,促进国产设备进入市场。鼓励装备企业公平竞争,发展专业化协作,促进企业加快改革步伐,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3、坚持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推进装备国产化。有计划地组织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程,例如百万千瓦核电设备、直流输电成套设备、大型石化成套设备、大型掘进施工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等。  4、抓紧研究制定政策法规,为装备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对进行重大装备国产化研究开发、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必要的支持经费;二是抓紧研究制定促进装备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如调整现行进口产品税收政策,改变进口成套设备免税而进口关键原材料、零部件交税的做法;改进技术装备的国外采购方式,坚持以市场换技术;三是制定鼓励使用国产设备的政策,特别对首台套设备的国产化依托工程,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5、培育大企业、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大企业、企业集团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和带动作用。因此,应继续鼓励和支持大企业、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继续鼓励和支持大企业、企业集团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论文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考虑一切生产技术问题时的前提必须是适用。我国消化吸收国外柔性制造系统( Pseudo- FMS) ,是要确保必要的生产柔性的前提下, 优化人机界面, 不过分追求自动化, 尽可能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 充分发展计算机管理的效益。系统中先进的自动化装备和普通设备并存, 系统的某些环节允许人工干预。这是一个典型的结合国情、实施适用先进方针的自动化技术解决方案。我国目前在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国际上有用的自动化技术理论的基础上, 要努力做到从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发展创新, 形成有国情特征的发展自动化技术理论和学说, 进行围绕计算机技术的柔性自动化技术的开发研究, 以适用为前提, 急需什么就解决什么, 取得实践经验再推广应用。近年来,随着原材料、人力及融资成本的快速增长,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的欠缺,早已让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2012年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比上月回落9个百分点,这份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再次证实了一个严峻的客观事实——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生产增速明显减缓,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危机重重。作为机械制造行业分支的机械装备制造,虽然在近几年的市场需求推动下,整体发展保持增长态势,但从行业结构来看,对外,我国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总体依然处于中低端,许多高端领域依然被外商占领;对内,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已经不再是国有大型企业所独占,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崛起,整个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再加上,产品结构复杂、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制品管理、设备管理要求的严苛等诸多的行业特质,也成了阻碍了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当前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智慧运营的战略转型布局下,亟需具备以下五大求生基础技能——自主创新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精细成本控制能力、制造服务化能力和关键过程制造能力。”中国制造业冠军联盟负责人认为,中国机械制造企业若想要更快地从低迷的产业环境中成功转型,反败为胜,不仅要依靠关键竞争技能的“战斗力”的全面提升,还需要由内而外地实现向“服务”企业的彻底转型。因为,这已经成为整个制造行业转型的大势所趋 。

  • 索引序列
  •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文献分析
  •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文献
  •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文献资料
  •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文献怎么写
  • 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