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科技智囊杂志社

科技智囊杂志社

发布时间:

科技智囊杂志社

(公开发表和出版文字100多万字)在中国企业报、中华工商时报、首席市场官、计算机世界、中外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报等媒体上发表研究文章50多篇。多次接受人力资源报、新京报等媒体采访。研究出版:1、职场压力管理——做一个轻松的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赢道I:成功创业者的28条戒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赢道II:网络整合营销实战兵法,重庆出版社,20104、中国网络营销年鉴,辽宁出版集团,20105、实战理财:让你的财富滚起来,重庆出版社,2010成为当当网等畅销书,四川电视台、四川经济报、新华网、MSN、北青网、石油商报、人力资源报、和讯网、金融界等100多家媒体报道、推荐和连载。部分文章:1、基于“客户中心论”的地方电信系统电子商业模型综述,江西通信科技杂志,32、论道归核战略——十字路口通信制造商一个路标,中国移动通信杂志,6,中英文3、移动商务——现代商务模式,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杂志,64、国产手机:借船?造船?,计算机世界周报,205、手机品牌营销:对抗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文化杂志,116、员工“危机意识”也是一种战略,当代通信杂志,2(人大复印资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杂志部分转载)7、通信企业开发房地产:蓝海?死海?中国新通信杂志,13,当代通信杂志、科技智囊杂志转载8、文化治企,绩效创业——山西漳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有效推进企业文化管理(案例),中国企业报,2006年7月11日9、面对压力,怎么办?首席市场官杂志,810、压力变动力:组织如何进行压力管理,培训杂志,611、减轻压力的工作方式,人力资源报,2007年6月11日12、中小型公司也应成立企业大学,商战名家杂志,713、洛克菲勒·中国企业家精神,中外企业文化杂志,814、反思中国企业家精神的迷局,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5月15日,中国乡镇企业杂志转载15、国内中小企业承接金融资本转移,人力资源报,2009年2月23日16、三十当道,我们靠“年龄资本”,人力资源报,2009年4月13日17、一种地方电信系统电子商业模型,通信技术杂志,718、关注暗潮涌动的短信“泛滥”,互联网周刊,3,电信建设杂志等转载1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20、共青团工作进社区的探索,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探索,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22、明商,不能被遗忘的商帮,楚天都市报,1223、挖掘开发雷池文化,提升望江城市品牌,楚天都市报,1224、民俗旅游是口号,还是差异化竞争优势——以沁县为例,中国日报,2325、沈阳首个文化强市评价体系出炉,为沈阳文化振兴打分,人力资源报,126、关于沈阳文化强市评价体系对策研究,中国文化产业杂志,2011年1期……

因为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所以姜维死的很惨。在正史当中,人们普遍认为姜维是被杀的。王连辰在1996年第11期《科技智囊》杂志上撰文,认为姜维在死前就患有胆心综合征,从某种意义上讲,姜维死前患有内疾。并可以肯定,是胆—心综合症毁了一代英才。因为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见其胆大如鸡卵。由此推断,姜维原来即患有胆囊或胆管疾病,而且同时伴有两次发作性心疼,虽无其他资料做证,但从迹象上判断,大将军患有胆—心综合征。如今病理学研究证明,胆囊增大现象恰恰多见于胆囊炎或胆管结石。正史中姜维的遭遇及亮卒,维继诸葛之略,以攻代守。结羌人、断陇西,拓界厉兵,伺图中原,恢复汉室。乃会羌兵取南安,斩魏大将徐质,困司马于铁笼山,射杀都督郭淮,挫魏国之威。出狄道,背水大破王经,迁大将军。后段谷胡济失约维退败自贬后将军。奔长城,艾惧不与战。又祁山口识破邓艾混乱计,斗阵胜邓艾。将计就计诛诈降将王瓘,败邓艾丢盔弃甲,越山舍马。再出兵,侯和为艾破。黄浩弄权欲黜维,维避祸沓中,司马伺机兴师伐蜀,维守剑阁抵钟会,及后主降艾,敕维降,维乃佯降于会,策会反,图中原欲以杀会重扶汉室,乃事败,维及妻子皆伏诛。

智囊团又称头脑企业、智囊集团或思想库、智囊机构、顾问班子。是指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研究机构。

科技智囊杂志

姜维被魏军杀死的。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姜维不解衣甲,侧卧床榻,虽疲惫已极,却总难以关闭头脑中最后一线意识之光,恍惚之间,只觉巨大而难以名状的物体扑面而来,过面却如同凄风,仿佛其中夹杂着无数将士的呼喊和死者的血泪。这样的幻觉,在白日也曾出现,却从没有象现在这样的宏大,甚至真实。他仿佛看到孔明、夏侯霸、魏延、赵云这些人皆衣冠整齐,自屋中缓缓走过,却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所压制,全身难以动弹,使他不得下床相认。 突然,在这些死者的行列中出现了邓艾,姜维苦笑道:“汝尚未死,何故自投其中?”却见邓艾指头骂曰:“吾阳寿虽尽,汝亦难逃此劫!”便要冲上床来捉姜维,姜维大惊,神智一振,拔剑乱砍。见孔明尚在,当下扯其衣大哭道:“丞相勿归,伯约兴汉,只在此时!”忽被一人拉起,姜维视之,乃是邓艾,维以剑指之大骂,邓艾不语。忽又见丘建卫鹳等人,在一旁大笑,正欲挥刃相向,却觉房中一片漆黑,四周如罩黑幕,全身无力,终沉沉睡去。 太阳照常升起,并带来成都少有的晴天,甚至有清风越过门缝,抚过姜维已略显苍老的面庞。他醒了,想起昨夜之梦,恨不得马上去找钟会议事,马上让钟会把丘建除掉。但另一种更大的思想,却占据了他的心胸,他居然在床上圆睁双眼,却不做任何行动。“为什么,为什么?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我为什么要为伐魏而耗去半生精力,为什么要为除掉邓艾而不惜施展诡计,为什么要为复兴一个早已灭亡的汉室而与钟会合谋?一切仿佛都是天意。我在这数十年中始终象血气方刚的青年一样冲动,有没有想过自己行事的真实意义?有没有想过这样做的最后的归宿是什么?我是为谁而活着?我是为了丞相的遗愿而活,还是为了刘家的江山而活着?”他动也不动,只是不断地问着自己。 他一下床就感到浑身乏力,胸口堵闷。然而当他刚开始简单的洗漱,莫名的焦躁和冲动就开始折磨自己。他脸也不擦,便急急推开园门,直奔钟会住处。路上却遇张翼,急道:“速随我来!” 他高大的身躯,象风一样闯进了钟会的寝殿,直奔二人常常密议的书房。推开房门,却正见钟会与丘建、卫鹳、田续等人议事。钟会见姜维来,忙请安坐,仔细打量,见姜维脸色灰暗,双目中透出勉强支持的病态,不由心动道:“伯约如此劳碌,大事若成,当记首功。” 姜维闻言,只是苦笑一声。见丘卫等人,便道:“未知司徒与监军计议如何?” 钟会道:“吾已发书于胡渊,言其父已从吾兴讨逆之师。安得此人之心,外将心有不平,亦可制约。” 姜维道:“城中局势如何?” 钟会道:“城中万余兵马,吾已令丘建田续二人,并吾心腹,严加戒备,但不可妄动,以免居民骚动,局势难以控制。” 姜维冷笑道:“心腹,却是何种心腹?”一边直视丘建,道:“将军部下,不可轻信!军中蜀将,皆忠于维,请令其调兵,以控大局。”言毕自觉失言,但亦感情绪焦急,难以控制。 钟会又惊又怒,道:“将军言众人背我乎?此数人者,除监军外,皆事吾多年,对吾之情,尚不如廖张一班降将乎?”言毕只觉怒气填胸,又见张翼在侧,碍于姜维情面,未将其逐出。 旁边丘建见状,哭诉道:“姜维将军疑我,吾当自剖己腹,以证吾心!”言毕便要拔剑自杀,众人急止之。 姜维心头一沉,知钟会难听己之言,不可追逼,若是翻脸,则前功尽弃,深悔不该操之过急。只得对钟会赔笑道:“是伯约多虑了,此数日寝食不安,肌体劳顿,昨夜偏生恶梦,以之为实,求各位将军见谅。”言毕对张翼道:“汝可归去。” 张翼只觉莫名其妙,只得起身离去,行数十步,方悟姜维令钟会安心之意。不由连声嗟叹:“兴汉之事,何交魏人之手!”只觉心中郁闷,乃邀集几个蜀中旧臣,上街饮酒去了。 钟会闻姜维之言,又见姜维憔悴,已显老态,心思自己少壮,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不由突觉意气风发。想起昨日一梦,乃笑曰:“伯约言梦,吾夜梦大蛇数千条咬吾,主何吉凶?” 众人皆道:“梦龙蛇者,皆吉庆之兆也。”钟会大喜。姜维见机,便插话道:“不知所押众将,作何处置?”钟会道:“吾已令人前往说服。过得今日,若仍存不服之心,当尽杀之。” 姜维道:“吾观昨日众人情状,不平之心极甚,不如乘早戳之。” 旁边卫鹳道:“将军勿急,宫中已掘大坑,行刑器仗已备。至晚众将不服,当尽活埋之。”,姜维见其插话,心中暗怒,但碍于钟会之面,不便多言,乃以目视钟会。钟会道:“此辈皆吾掌心之物,安能生事,且待今晚,再杀之不迟。”言毕对众人道:“汝等皆各事其职,不可懈怠。”众人领命而去。却对姜维道:“伯约若觉劳碌,可再去歇息。不然可与吾饮酒,畅谈今后之事。”姜维自思多睡无益,众人走后,两人置酒对饮,姜维观钟会,多有得志骄狂之色,心中暗暗忧虑。 不觉已近午时,忽有人来报,成都之外尘头大起,胡渊带数千军马飞驰而来,离成都不过数十里。姜维大惊,钟会稍作沉吟,乃道:“此必胡渊恐成都兵力不足以控制局面,带兵前来驰援。” 姜维急道:“将军须妨其中变故!” 钟会笑道:“胡渊之父,尚在吾手,安得生变?” 姜维道:“数千军马疾驰入城,不可不妨。维请令军士紧闭城门,不可使其轻入,或只放胡渊入城。宫中魏将久必生变,当尽早杀之。” 钟会正要答话,忽又有军士来报,胡渊军马,已近城门,观其势有急冲入城之势。钟会心中若悟,急令道:“速将城门紧闭,传吾之令,胡渊军马不得入城!”言毕语姜维道:“将军可速将众将斩杀,有亲属在外统兵者除外。”姜维闻言,急忙出门招集武士,却寻不见张翼等人。 姜维领得数百人,正欲行动,忽觉一阵心痛,几彻心肺,当下昏倒在地。旁边众人急忙搀起,高声呼叫不醒,又无大将,一时几百人皆在原地忙乱,不知如何是好。 钟会疾步入殿,高声传令:“速招卫鹳田续前来!”一边急急传令,令丘建带城中部队,若胡渊强行入城,则带兵击之。心思城中尚有万余部队,胡渊纵然生变,当可应付。一番调度之后,忽报宫外人声沸腾。令人探时,道是丘建打开城门,放入胡渊,城中交战正酣,将至宫中。钟会大惊道:“丘建误我!”急令紧闭宫门,令宫中数百名弓箭手攀上殿顶,防有兵来攻。 胡渊丘建率领众将,一马当先,冲至宫外,却见数百人攀墙附瓦,箭如雨下,众军难以前进。胡渊大怒,令士兵放箭,挥剑驱赶军士向前。亲率百余亲兵,拆民居屋梁撞击宫门。 不一时,宫外军马越聚越多,死伤亦有千余之众,众军皆踏尸前行。而宫中弓箭手,箭矢将尽,人人惶恐,钟会急命士兵取屋瓦投击。 胡渊身边亲兵看看死尽,宫门久攻不下,正在焦急,却见满空瓦片飞舞。大呼道:“贼箭尽矣!”拼死向前。众人闻之,人人奋力,在折断十余根屋梁之后,终于将宫门撞开,一拥而入,钟会身边数百亲兵武士,亦急上前迎击,然终是寡不敌众,胡渊丘建等人,皆执长戟在手,奋力刺杀,宫中顿时血流成河。 姜维醒来之时,宫中已是大乱,身边只有几个亲兵,急问何事,道是胡渊率军杀至宫外,众人皆去前殿护卫。姜维大惊,又道:“宫中魏将如何?若未逃出,当放火烧之。”话音刚落,听得四周喊声大起。见卫鹳引数十魏将前来,高呼:“不要走了姜维钟会!”姜维大惊,知其将魏将放出,只觉心口又是一阵疼痛,急带众人望前殿奔走,只见尸横遍地,无数魏兵将钟会等百余人围在垓心,钟会披散长发,身中数箭,执剑乱砍,顷刻又杀数人。 姜维却待要喊,只见后面无数箭矢射来,钟会身中十余箭,大喝一声,双膝跪地,立被数根长戟刺倒,众将争枭其首。姜维心中大恸,举剑大呼,杀入阵中,锐不可当,手起处,已有数十兵将倒在血泊之中,不幸心痛转加,四肢渐感乏力,只是尽力死拼,片刻工夫,身上已受创十余处。 丘建等人见姜维身边只剩十余人,令军士后退,后军放箭击之,众人皆应弦而倒,姜维以尸体遮护,亦身中数箭,心痛交加,自知必死,当下大喝一声,抛下尸体。高大的身躯不顾创痛,挺得笔直,圆睁双眼,对众人怒目而视。 卫鹳令众人停射,高声道:“姜伯约纵横疆场数十年,不意今日死在我辈之手!”姜维闻言,挥剑斩断身上的几根箭矢,放声大笑,旁边魏兵皆恨姜维入骨,然见其遍体血污并不屈情状,竟都屏息而听,一时宫中回荡的,竟是姜维那带着无限凄楚、狂傲与不屈的笑声。 笑声落处,姜维已是泪流满面,近六十年的风云岁月,竟似历历在目,那心中常常思念的故人魂魄,仿佛飘过眼前,一种极高的悲凉之情,直顶脑门,仿佛要冲破躯体,刹时感觉世间一切,竟已真相大白,乃喃喃自语道:“死有何憾,死有何憾!” 胡渊骂道:“姜维匹夫,还不束手就擒!”众人跃跃欲试,几欲向前。 姜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拔刀自尽,众军大呼,争相戮尸。

关于姜维之死,史料记载不多,但人们普遍认为是被杀的。那么,姜维之死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呢?王连辰在1996年第11期《科技智囊》杂志上撰文,认为姜维在死前就患有胆—心综合症,其根据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描述:魏将邓艾、钟会攻取四川后,姜维用计离间邓、钟二将,并教钟谋反。在谋杀魏将时,“姜维忽然一阵心疼,昏倒于地,左右扶起,半响方苏”。后“姜维拔剑上殿,往来冲突。不幸心疼转加。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时年五十九岁”。“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见)其胆大如鸡卵”。满意请采纳

因为曹魏的人才非常多,采用了九品中正制度,而姜维出身非常低贱,没有门路,所以也没有得到曹魏重用。

科技智囊杂志社地址

又好又坏

姓 名:温铁军  性 别:男  出生日期:1951年5月  职 称:研究员  职 务:中宏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工作单位:《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  研究领域:国情与增长、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  个人简历:  温铁军,男,汉族,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出生于北京。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处长,学术委员会委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9-8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学习期满,获法学士学位。  1987年公派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所(ISR)和世界银行进修,获抽样调查专业结业证书。1991年,自费公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并到康奈尔大学和南加州大学讲学交流,其间参加密执安大学夏季学院量化分析培训,获ICPSR(国际社科联)颁发的统计分析专业结业证书。  1995-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和经管学院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7月-97年2月通过硕士研究生必修课考试和教委外语统考后转修博士课程,1998年7月修满学分通过各科考试获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  温铁军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研究室。1985年末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1987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正式组建后调入,1988年任监测处副处长,1993年任调研处长,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8年试验区办公室机构变动,调任农研中心科研处长,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课题与成果包括:国情与增长、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农村政治体制与税费改革、农业的稳定性等问题。曾经获国务院农研中心、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等中央五单位联合颁发的“农村改革十周年优秀论文奖”、农业部农研中心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1998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

说起能让人看完整个人都不一样的书,便也就想起了它——《我的苦难我的大学》《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震撼!书籍简介:这本书于2005年5月1日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赵美萍女士。书中讲述了作者对平凡命运的抗争,尽管黑暗低谷,也不曾放弃。正如它的书名那般,苦难是所大学,锻炼了她坚强的意志、磨炼了她的灵魂,也造就了今天的她。赵美萍女士出生于70年代,年幼虽家境贫寒日子确是温馨甜蜜,然而所有的温馨在她6岁那年戛然而止,苦难接踵而来。正如她开篇所言:成长是痛苦的,而生活并未停止成长。她曾去矿山砸石头卖钱凑学费,为扛起家庭重负先后做过餐馆服务员、服装厂流水线女工,时装公司技术员,广告公司业务员……虽然生活辛苦,可赵美萍一直没有放下心中的梦想——写作。哪怕再繁忙,也会抽出时间写稿投稿,最后她在著名期刊《知音》中迎来了转折,被《知音》杂志社破格录取,成为《知音》杂志社的编辑、记者。  作者影响:她传奇般的人生奋斗经历被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知音》、 《新民晚报》、《女友》、《当代青年》等三十多家媒体先后报道,成了当今广大“打工一族”的奋斗楷模。《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获“QQ·作家杯”征文大赛纪实文学特别大奖。 个人读后感悟:这书中一字一句,都体现着四个字——人间真实。作者这样的人生经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曾经历过,年幼起就开始尝遍人情冷暖,多么难熬、困难的生活都没有将她打倒,她像颗迎风的小草,坚强的生长。上学读书也许是在现在许多人眼里是最简单平凡不过的东西,但于作者那时却是奢望。我们都应好好珍惜当下,也许你认为的平凡生活是别人一直向往并为之努力的。作者从小便名列前茅,不得不赞叹作者的优秀。也许,我们不是学霸,但也要尽可能地多充电,毕竟老话说: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不是没有道理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无论哪一行,都要像作者一样时刻不忘初衷,要敢于尝试,万一成功了呢?很高兴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温铁军,汉族,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出生于北京市,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岗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农村金融研究所等校属科研机构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奖励写回答共3个回答青岛小鱼聊创业高粉答主店主聊聊关注成为第5467位粉丝温铁军,汉族,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出生于北京市,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岗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农村金融研究所等校属科研机构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扩展资料:科研成就1、科研综述温铁军教授1985-90年主要从事国家农村政策调研。1990年国务院农研中心撤销,试验区办公室划归农业部以后主要开展课题研究和国际合作项目。另根据2020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官网显示,温铁军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中国家比较研究、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以及农村金融等。2、承担项目温铁军教授1992-93年担任农村金融、企业股份合作制、小城镇建设等试验区项目总结评估课题组长;担任福特基金会资助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经济社会变迁”国际合作课题组长。根据2020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官网显示,温铁军先后主持了国家985“中国农村发展试验创新基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教育部“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研究”应急课题以及20余项国家、部委课题;先后担任了8个首席专家。

智囊杂志社

中国四大智囊机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各高校及各部委下属研究机构。而这当中,最为外界所耳熟能详的当数经济方面的智囊人物。比如:“洗尽铅华走市场”的吴敬琏,“人民币守护神”易纲,“北大经济第一人”林毅夫,“国有股减持专家”王国刚,“国情智囊”胡鞍钢,还有更多的不为世人熟知的经济学家和学者,从事着许多重大的研究课题。内设机构办公厅(人事局)、国际合作局、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宏观经济研究部、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农村经济研究部、产业经济研究部、创新发展研究部、对外经济研究部、社会发展研究部、市场经济研究所。企业研究所、金融研究所、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信息中心、机关服务中心、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

中国官方智囊库中国现今的官方智库(或官方智囊机构)有哪些?中国智库对政府的影响,由于公开度透明度不足,外界知之甚少。  中央党校是执政党的理论智库,譬如中共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报告的草稿或者基调就在这里确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该机构以做中央“思想库和智囊团”为目标,譬如参与了中共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报告的起草。该机构有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信息专报)的内参,信息专报主要刊登社科界对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对策建议的稿件,不定期出版,每期发表一篇稿件,4000字左右。  该机构“几乎每天都要向中办和国办报送材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这一以经济研究著称的国务院直属机构的众多专家,参与《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和调研。  国家行政学院,相关建议会以咨询报告的形式上报给国务院——这是国家行政学院为高层提供的咨询渠道之一。学院举办各种主题的专题研究班。(成立于1994年的国家行政学院是负责培养高中级公务员,同时也提供政府管理政策咨询、开展公共管理等领域理论研究,是国务院下属的重要官方智囊机构。)国家行政学院有自己的内参名为《咨询与研究》。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近年中央做出重大决策前,该机构都是与经济有关的调研课题的重要承担者,该院也参与每个“五年计划(规划)”的起草。  其他还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这些智库大多属于半官方机构。  在普通公众当中不太知名的还有: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财政科学研究所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央和国务院的主要智囊机构,从全国网罗了一批社科和经济方面的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在国家内政外交政策制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等,则侧重于外交政策的研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近年来积极外交政策的推动,这些以研究对外关系为主的研究所显得日益重要,并直接为国家的外交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军事科学院和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则属于军方决策智库,为中国的军事战略,以及中国军队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走向提供决策。  ——————————————  因为定位不同,各机构参与的方式也有不同,从宏观层面说,这些机构的影响经常体现在中共党代会报告、中央全会相关决议、“五年计划(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中。  中共十二大以后逐步形成一种惯例,历届党代会和要做出重要决策的中央全会,中央除召开常规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外,还要委托中办、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小组等单位拟定一些重大研究题目,布置给全国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  中央党校则经常参与党代会报告中相关理论部分的起草。  中国社会科学院亦是参与党代会报告起草的传统机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譬如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届四中全会、十六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决定的起草都有参与,这些决定都是关于经济问题的文件。  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十一五”之前称“五年计划”)也是上述智囊机构发挥影响的重要方式。  智囊机构影响决策的另外一个直接途径则是成为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课者,这或许是影响高层最直接的手段。  上述文件往往是某段时间的纲领性文件,而智囊机构人员参与其中,并让自己的观点为报告所吸收,也成为其影响决策的最佳手段。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等经常成为主要参与机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鲁志强在一次研讨中说,改革开放初,中央需要制定很多改革方案,找不着人,便在各部门中搜集人才,开始是不定期地到中南海去讨论研究,后来才成立了研究机构。 那时中共中央有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国务院有国务院研究室。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起草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讲话和重要的会议文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吴明瑜说,“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陪同领导出访和考察,一方面,是要记录了解领导的思想有什么发展;另一方面,也是要掌握当地的实际情况。还有就是综合各研究机构的报告,把重要的部分报送中央领导。”  而讲到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智库,首先给人们深刻印象的是杜润生以及他领导的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研究中心。  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五年,中央每年都要颁发一个关于农业问题的“一号文件”,其中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发挥了重大作用,该机构也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直接推动者。  1982年5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成立,这是一个后来发挥了巨大影响的机构,其职能中就有“改革理论创新、设计总体方案”等,因此被形容为改革的“参谋机构”,而其下属的体制改革研究所亦成为著名官方智囊机构。  时任体改委总体规划组处长的徐景安负责每年的体制改革规划的起草。徐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当时中央并没有对规划有具体要求,而是规划组的人自己调研并综合各方意见写出方案,经讨论审定成为改革文件,以指导全国改革。  后任该研究所副所长的徐景安说,每年国务院召开改革座谈会以及各种专题讨论会,体改所承担着输送年轻学者的任务,对中国改革的宏观决策提供意见。体改所被认为是1980年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库”。  就在体改所大放异彩的1985年,原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和价格研究中心合并成了一个新的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这个直属国务院的机构被描述为“国务院的咨询研究机构”,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这个机构也发挥独特的作用。  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后来中国的众多经济高官和著名学者都出身于上述机构:  发改委主任马凯曾在国务院价格研究中心工作;央行行长周小川时任体改所副所长,当时体改所的年轻人还有张维迎;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曾在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学者林毅夫当时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  “老将”和“新秀”  1980年代官方智囊机构的特点是,经济型机构光芒璀璨,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另一些机构已跃跃欲试,这其中既包括“新秀”,也有早就有的“老将”。  1992年6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到中央党校就确立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了报告,就当时的市场经济是姓社还是姓资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论述。  这被认为是党的最高领导人在党的代表大会前到中央党校“吹风”的开始,其后的历次党代会前,最高领导人都要去中央党校“吹风”,这无形中增加了中央党校的影响。  随后的1994年,直属国务院的国家行政学院成立,“提供政府管理政策咨询”的定位使它迅速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成为“一政一经”两大国务院智囊机构,而老牌的中国社科院则开始从理论研究更多地转向现实问题。  不过此时一两个智库独领风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1990年代以后,研究领域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各种研究机构纷纷跃上舞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  历史沿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于1977年5月建立的。第一任院长胡乔木,第二任院长马洪,第三任院长胡绳,第三任院长李铁映,现任院长陈奎元  建院前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有经济研究所、哲学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文学研所、外国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法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和情报资料研究室等14个研究单位,总人数2200多人。  从1977年至1981年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成立了工业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财贸经济研究所、新闻研究所(现为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所(后与世界经济研究所合并成立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美国研究所、日本研究所、西欧研究所(现为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研究生院和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等16个研究和出版单位。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为东欧中亚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和拉丁美洲研究所也在这个时期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1981年以后成立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文献信息中心、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政治学研究所、台湾研究所和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现有研究所31个,研究中心45个,含二三级学科近300个,其中重点学科120个。全院总人数4200多人,有科研业务人员3200多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676名,中级专业人员1200多名。他们中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名、学术造诣高深的专家学者和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科研骨干。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科齐全,人才集中,资料丰富的优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进行创造性地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肩负着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是直属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主要职责是研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自创立以来就以其拥有高素质的专家队伍和创造性的工作业绩而驰名中外,在新的世纪,将继续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保持并发展同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界的广泛联系,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和社会服务。保持并发展同国际社会的广泛联系,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要内设机构:学术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办公厅(人事局)、宏观经济研究部、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农村经济研究部、产业经济研究部、技术经济研究部、对外经济研究部、社会发展研究部、国际合作局;信息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企业研究所、金融研究所、机关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中国发展出版社、管理世界杂志社、中国经济时报社、中国经济年鉴社、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中国工商企业法律咨询服务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中国(海南)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世界发展研究所、亚非发展研究所、民族发展研究所、港澳研究所。中国科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是中央军委领导下的军事科学研究机构,是全军军事科学研究的中心,是计划协调全军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机关,是中央军委和总部从理论高度指导军队建设和作战的助手。其基本任务是:进行军事基础理论和国防建设、军队建设重大问题的研究;编修军队的条令、条例和其他有关的军事法规;为中央军委、总部决策提供战略性建议和咨询;做好全军的军事科研管理工作。通过创造性的科研工作,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中央军委、总部决策服务,为军队建设、作战服务。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China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是中国从事国际问题综合性研究的重要机构。 研究所前身为创设于1956年的“中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1958年研究所名称改为“国际关系研究所”。1986年12月更名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1988年,国务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并入本所。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宦乡先生创办、原隶属于国务院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亦于1998年并入该所。  共有研究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员100多人,包括具有多年外交实际工作经验的外交官、著名的地区问题专家、学者以及经过高等院校专门训练的青年研究人员。 本所主要是就当前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等方面的战略性问题进行中、长期研究。除不定期地举行形势讨论会和专题研讨会外,还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有关国家的研究机构举行定期研讨会、联合出书,派出人员参加国内外的讨论会等,以促进与国内外学者及研究机构的相互理解和合作。研究成果除发表外,主要分送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参考。不论是公开文章或内部研究报告,均由署名者负责,不代表官方意见。  本所共设有国际战略研究部(主任系著名学者董漫远研究员)、美国研究部、动态信息和突发事件研究部、亚太安全与合作研究部、欧盟研究部、发展中国家研究部、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部、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部等研究部门。  定期发行中国国际关系重要学术刊物《国际问题研究》,并不定期出版《国际问题研究》英文版论文选和国际问题专著。所长马振岗,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会长、《国际问题研究》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1940年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1965—1967年先后在英国伊林技术学院和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历任外交部美大司司长、原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驻英国大使等职,曾在中央外办工作。曾获英国Middlesex大学名誉博士、英国Central Lancashire大学名誉院士和英国皇家亚洲学会(Royal Asiatic Society)名誉研究员以及伦敦金融城荣誉市民等称号。副所长,张成庆、元简。 研究所位于北京市台基厂头条三号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是综合性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前身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根据中央关于建立一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指示,于1980年正式成立,2003年更名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院下设七个研究所、三个院直属研究室、十个研究中心以及院长办公室等职能部门,现有研究、行政和辅助人员约400人,其中研究员、副研究员175人。  院长:崔立如、陆忠伟 副院长:张步仁、陶 坚、季志业、王在邦、李绍先 院长助理:杨明杰  该院研究领域包括:国际战略格局,世界政治问题,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世界和地区安全问题,各类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区域合作问题及中外关系。研究成果以研究报告等形式提供给有关政府部门,也通过学术出版物为社会服务。该院接受国内其他部门委托研究,也同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就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合作研究。  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科协的前身是"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1958年9月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现已发展成为拥有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及其相关科学的学科组建或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普及为宗旨的167个全国性学会,31个省级科协及广泛的地方、基层组织,430多万会员的科技团体。 中国科协的宗旨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团结和动员科学技术工作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反映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意见,维护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 中国科协的任务是: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捍卫科学尊严,推广先进技术,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活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反映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组织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法规制定和国家事务的政治协商、科学决策、民主监督工作。表彰奖励优秀科学技术工作者,举荐人才。开展科学论证、咨询服务,提出政策建议,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接受委托承担项目评估、成果鉴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等任务。开展民间国际科学技术交流活动,发展同国外的科学技术团体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友好交往。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性学会参加了240多个国际民间科技组织,有100多名中国科学家在这些组织的领导和专业机构中任职。中国科协与台港澳地区的民间科技团体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是全国性研究战略问题的民间学术团体,前身为北京国际战略问题学会,成立于1979年10月,1992年10月改为现名。第一任会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副总参谋长伍修权。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建立于1960年,隶属于上海市政府。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该所已发展成为中国从事外交战略与政策研究的主要智库之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该所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从学术和政策角度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及中国的对外关系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为中央政府和上海政府提供国际事务方面的咨询意见; 通过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进行合作课题研究和互派访问学者,与海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建立沟通、合作机制,加强相互了解; 推动政府、媒体和社会民众对世界趋势及主要热点问题的了解。 该所现有研究人员和科辅人员共逾80人,其中30人为资深研究人员。

科技智囊杂志主编

中文名: 高承远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日期: 5月14日 星座: 金牛座 毕业院校: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SBA OF SWUFE) 专业方向: 市场营销、传媒经济 日记写作: 从小学开始每天一篇日记,近20年的日记生涯,字数逾百万。 主要报媒发表:多篇新闻评论见诸《新华日报》、《江南时报》、《科教新报》、《东莞时报》、《南方农村报》、《新乡日报》、《重庆晨报》、《白银日报》等主流媒体上。主要期刊杂志:数十篇学术论文在《中国经贸》、《管理学家》、《广告大观》、《现代营销》、《商业0(豫商)》、《科技智囊》、《财智》等学术期刊上。主要网媒发布:时评界、人民网、凤凰网、金融界、华龙网、光明网、和讯网、新华报业、观点中国、天府评论、今视网、荆楚网等媒体。职业: 现为某知名4A广告公司高级策划人,财经作家,新闻时评人,曾任《重庆晨报》财经部记者,珠海电视台节目编导。 相关著作:评论自选集:《远道而来》媒体专栏:全球品牌网、博锐管理在线、天府评论、观点中国等。

姜维患有胆囊或胆管疾病   姜维是三国时一位重要人物。他足智多谋,文武双全,堪称奇才。  关于姜维之死,史料记载不多,但人们普遍认为是被杀的。那么,姜维之死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呢?王连辰在1996年第11期《科技智囊》杂志上撰文,认为姜维在死前就患有胆—心综合症,其根据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描述:魏将邓艾、钟会攻取四川后,姜维用计离间邓、钟二将,并教钟谋反 。在谋杀魏将时,“姜维忽然一阵心疼,昏倒于地,左右扶起,半响方苏”。后“姜维拔剑上殿,往来冲突。不幸心疼转加。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时年五十九岁”。“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见)其胆大如鸡卵”。  由此推断,姜维原来即患有胆囊或胆管疾病,而且同时伴有两次发作性心疼,虽无其他资料作证,但从迹象上判断,大将军患有胆—心综合症。胆—心综合症是由于胆囊、胆管结石或感染,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而出现一过性心绞痛或心律失常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严重时可致人昏迷、休克。《三国演义》中记述“姜维胆大如鸡卵”,原意是想借“胆乃大将军之官,谋断出焉”的理论来证实大将军的英勇果断。如今病理学研究证明,胆囊增大现象恰恰多见于胆囊炎或胆管结石。可以想象,在当时处境中,姜维按捺不住心情的紧张和激动,以致旧病复发。加上胆管扩张,胆道内压升高,通过脊髓的同节反射或内脏—内脏神经反射,而引起冠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出现心绞痛,“心疼转加”就不足为怪了。  综上所述,从某种意义上讲,姜维死前患有内疾;并可以肯定,是胆—心综合症毁了一代英才。后人有诗叹曰:“无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姜尚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 索引序列
  • 科技智囊杂志社
  • 科技智囊杂志
  • 科技智囊杂志社地址
  • 智囊杂志社
  • 科技智囊杂志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