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查询

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查询

发布时间:

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查询

《国土资源通讯》,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土地》主办单位为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主办;是国家国土资源部所属媒体,是国土资源领域唯一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土地管理专业刊物;《中国地质》主办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主管综合性地质学术刊物核心期刊地质学术理论期刊;《中国地质教育》主办单位为中国地质学会。

有答案的时候麻烦告诉我 我们是同行虽然我不考研

期刊名称:   地质与勘探刊名题写:   郭沫若期刊汉语拼音:   di zhi yu kan tan期刊外文名:   geology and prospecting刊 期:   双月创办日期:   1957 年主管部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单位: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承办单位: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主 编:   闫学义副主编:   曾普胜,王 梅编辑部通信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路105号观湖国际2座312室邮政编码:   100025国内统一刊号:   CN 11-2043/P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495-5331发行范围:   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总发行:   北京市报刊发行局国外总发行: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公司国内邮发代号:   82-504国内定价:   00

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号查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长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安石油大学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南京大学地学院-Ghtm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暨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理学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各地震局、中心、所网站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科院地质研究所_htm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_asp长春黄金研究院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二、地调局系统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局发展研究中心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三、地质信息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图书馆地质出版社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矿产资源信息共享系统中国地质科学数据网地质调查成果信息服务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查询湖北地质资料目录查询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网中国金属商务网中国西部矿业市场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产勘查分会网中国非金属矿信息网中国矿权交易市场中国矿产资源网上海有色金属网中国矿业网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农业地学网世界地质公园四、管理部门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湖北省国土资源厅襄樊市国土资源局黄石国土资源局武汉市国土资源管理局荆州市国土资源局宜昌市国土资源局十堰市国土资源局荆门市国土资源局黄冈市国土资源局鄂州市国土资源局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陕西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五、地勘单位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山西地矿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甘肃地矿局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河南省地质调查院-daohang/suzi-htm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青海省地质调查院_asp宁夏地质调查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广东省地质调查院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福建省地质调查院陕西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_id=258&mb=1中国煤炭地质中国冶勘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二局核工业地质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湖北省鄂西地质基础工程公司六、相关领域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家测绘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tabindex=450&modelid=htm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七、地学期刊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地球科学-/八、其它地学网站世界各国地质调查机构网址_web/F-Nhtm地学网站大观多来米中文网地学网页_technology/geography/网站大全地球科学_technology/geoscience/够了吗?

期刊名称:   地质与勘探刊名题写:   郭沫若期刊汉语拼音:   di zhi yu kan tan期刊外文名:   geology and prospecting刊 期:   双月创办日期:   1957 年主管部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单位: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承办单位: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主 编:   闫学义副主编:   曾普胜,王 梅编辑部通信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路105号观湖国际2座312室邮政编码:   100025国内统一刊号:   CN 11-2043/P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495-5331发行范围:   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总发行:   北京市报刊发行局国外总发行: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公司国内邮发代号:   82-504国内定价:   00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2013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项,其中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1项;地质调查项目4项,其他工程和市场服务类项目8项。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32篇,其中英文SCI/EI检索论文14篇,中文SCI/EI检索论文7篇。现有固定工作人员21人,客座研究人员1人,引进硕士研究生2名,在站博士后1名;在读研究生3名。组织召开学术会议2次,学术委员会会议1次,参加国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7人次。与瓦努阿图气象与地质灾害局达成“瓦努阿图典型俯冲区地应力分布特征研究”合作协议,并开展了研究工作,首次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上实施了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获取了板块俯冲过程中地应力变化特征,为研究其与伴生地震的关系积累了数据;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持续开展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构建了首都圈地应力实时监测网;在新加坡南北传输电缆隧道开展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标志着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技术得到国际认可。BCA和Kiso-Jiban公司检查力学所在新加坡地应力测量的试验现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有技术人员27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4人;硕士生导师5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1人,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的中青年人才6人。2013年,实验室发表各类论文42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12篇,会议论文25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12人次。毕业硕士1名,韩占涛副研究员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完成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为期一年的考察和学习。2013年,实验室负责开展了地调项目“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综合研究”、环保部公益项目“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与防治分区方法研究”、环保部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子课题“典型农业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水利部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专项研究专题“区域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等多项,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嵌段聚合物悬浮纳米零价铁在复杂孔隙含水层中的运移研究”、地调项目“油气勘探的现代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研究”、地方合作项目“星宇化工有限公司吴桥分公司厂区及原渗坑对拟建吴桥水库污染风险调查评价”并通过验收。天津蓟县某复合有机污染场地直推钻探土壤以及多级监测井取样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元素微区与形态分析重点实验室2013年是实验室建设的第一年,承担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公益性行业专项3项,地调项目6项,其他项目3项,累计经费2050万元。发表论文22篇,其中英文SCI检索论文10篇(1篇第一作者,5篇通讯作者),中文SCI检索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11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4项。培养博士2名、硕士8名;与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大四学生4名。参加了所重点实验室建设及研究进展交流会,实验室研究方向、目标、组织机构及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领导和专家对实验室在扩充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技术能力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5名成员在部系统培训班上作技术讲座;邀请了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和法国CAMECA公司的专家进行微区分析技术和仪器讲座;承担了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新购置的193nm激光器、超高线性范围高分辨等离子体质谱仪等投入运行。成功研制多轴可调精确定位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样机,并初步建立了Li、B、K等轻元素的定性与半定量分析方法。基本建立了可应用于橄榄石、辉石等单矿物中单个熔体包裹体LA-ICPMS分析方法;采用均相沉淀和锍镍试金技术制备的含贵金属等元素的硫化物微区分析校准标样的均匀性和实用性得到国际相关专家的好评;建立了HPLC/ICPMS快速测定天然水样品中无机砷形态的方法。新投入使用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研制成功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原位分析系统(样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表层碳—汞地球化学循环重点实验室2013年,通过对我国150万平方千米不同时期(20世纪80年代与2000年间)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计算显示我国西南、华中、华东、西北和华北的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汇,而东北和华南的为负值,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源。20年间,全国主要农耕区0~20厘米土壤有机碳库累计增加5Tg。我国主要农耕区表层土壤碳源汇变化图建立了土壤碳呼吸与全球升温的预测模型。预测全球气温预期升高5℃,我国红壤、草甸土、褐土、潮土、沼泽土和黑土中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的碳为519Tg,相当于我国2010年固体化石燃料燃烧释放量的7%。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在全球气温预期升高5℃情况下,土壤有机碳释放的CO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2013年,实验室共承担项目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地调计划项目1项、工作项目5项,社会服务项目5项,公开发表论文8篇。派团参加第13届岩溶塌陷国际会议;邀请客座研究员、瑞典MALA公司(中国)和SenseFly公司专家开展钻孔雷达探测、无人飞机应用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协办“岩溶环境问题与对策学术讨论会”;组织“岩溶塌陷调查技术方法讨论会”以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我国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育趋势与对策分析、岩溶塌陷调查和防治系列规范编写、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开发和大型矿山疏干区岩溶塌陷动力变化规律的捕捉方面取得了进展。钻孔雷达和无人机培训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项,地质调查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2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其他3项。发表论文13篇,其中国外8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篇,SCI及EI检索论文共5篇;出版专著2部。有固定人员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7人;实验技术人员3人,管理人员3人。流动人员6人,客座院士1人。2013年12月在京召开了“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2013年年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参加了AAPG年会,发表摘要4篇,并作学术报告;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发表会议论文2篇;参加第六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中国石油地质学术年会和全国沉积学大会。承担了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项目“中吉天山成矿带成矿构造背景对比研究”。采用浅表层构造变形的地面调查与深部构造的重磁电震联合反演解释相结合,厘定了黔中隆起及周缘3个一级变形单元和8个二级变形区。首次在黔中隆起东部中三叠统发现了透镜状油砂体,说明黔中隆起这一大型古隆起带是油气运移的有利聚集区。此外,在黔中隆起西部石炭系大唐组内发现了厚度大于50米的黑色炭质泥页岩,提出黔中隆起油气地质条件需要重新认识。证实了柴达木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发育良好的烃源岩,是一个新的烃源岩层系。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2013年,实验室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了Re-Os同位素分析技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就碱性Os稀释剂的制备标定和存在问题、普通硫化物Re-Os同位素前处理、Re-Os同位素稀释剂标定、低含量Re-Os定年标准物质预研究、岩石样品Os同位素精确测定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讨论;实验室成员前往英国杜伦大学和开放大学开展学术交流,邀请了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Judith Hannah 教授和Holly Stein 教授前来讲学。实验室继续加强标准物质的研制,富钴结壳Os同位素(GBW04476)和成分标准物质及铜镍硫化物Os同位素和Re及Os成分标准物质(GBW04477)获批成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近年来,实验室在富有机质地质样品的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实验室成员访问开放大学实验室成员访问英国杜伦大学实验室成员与美国来访学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年轻沉积物年代学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2013年,实验室承担各类项目14项,包括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1项,地调项目5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5项,与其他单位合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获批各类科研项目7项,其中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出版专著1部。引进人才2名,培养硕士2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1名。举办学术会议1次,参加学术会议、出访及邀请专家进行学术讨论共计20余人次。新建了独立的植硅体实验室、总有机碳/总碳实验室。阳原盆地西部湖相地层火山灰层分布特征及年代地层序列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选择梨益沟等六个剖面进行了样品采集和年代及环境指标测试分析工作,对地层沉积序列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基本建立了五龙峰剖面2ka至5ka的年代序列,研究表明剖面整体上为风成相沉积,反应的气候以冷干、凉湿为主,主要经历了3次较大规模的古气候冷暖旋回,每个旋回又包括了若干个次一级冷暖干湿旋回。包头市麻池钻孔第四纪地层综合研究取得进展。首次在河套地区实施的贯穿第四系的第四纪标准钻孔,建立了完整的第四纪年代地层框架及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序列。回灌试验场地层对比图梨益沟剖面采样承办2013年孢粉学术会议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2013年,实验室正式进入建设期,依托单位为矿产资源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有固定人员39人,其中研究人员36人、技术人员1人、管理人员2人;客座人员9人。2013年2月4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共同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揭牌实验室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国家资源重大需求,开展重要成矿带地质过程与三维结构探测,矿集区立体探测与三维建模技术,区域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和深部矿床勘查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通过深部探测技术进步和理论创新促进深部资源的持续发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和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2013年5月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审查会在合肥工业大学召开2013年,在研项目89项,包括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国土资源部项目3项、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依托单位项目7项、其他项目52项;经费总额4412万元。发表论文9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4篇,EI检索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专利5项。代表性成果:提出3D填图(建模)思路和技术流程,实现了狮子山—铜官山矿田地壳结构的“透明”化;建立铜陵矿集区综合找矿标志,提出深部成矿预测靶区;通过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典型矿集区深部结构探测,发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发生岩石圈拆沉和幔源岩浆底侵的地震学证据,证实存在多级岩浆活动,诠释了巨型成矿带成岩成矿的动力学成因;获得了铜陵、庐枞矿集区3D结构框架,对区域构造变形、岩浆系统结构提出了一批新认识、新观点,揭示出重要岩体和控矿地质体的空间分布,为深部找矿提供重要信息;深部钻探获得重大找矿线索,庐枞矿集区2000米钻探发现厚度较大的铀异常,发现4米厚的铜矿化。部分成果在《Geophysics》、《Tectonophysics》上发表。

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查询官网

有答案的时候麻烦告诉我 我们是同行虽然我不考研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主要承担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承担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信息化建设与服务。一、单位沿革及职责任务1974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由沈阳军区工程兵第307团、兰州空军工程兵第12团、第二炮兵工程兵114团改编、扩建并抽调各省地质局部分技术骨干组成“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建制为3个支队、12个团,共16700多人。从左至右:总工程师李文鹏、党委书记康战、院长兼党委副书记侯金武、副院长田廷山、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徐万忠197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基建工程兵成立“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指挥部”(军级编制,院本部的前身),集中指挥水文地质普查部队,直接领导3个支队及所属15个团。业务技术归口于原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主要承担全国高原、森林覆盖区、沙漠腹地和边远地区198万km2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1983年,根据中央军委撤销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的命令,水文地质普查部队被撤销,组建为“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指挥部”,直属于原地质矿产部,下辖3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呼和浩特中心、兰州中心和成都中心)及5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904大队、906大队、908大队、909大队和915大队)。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边远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任务,承担部分跨省区、跨流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及干旱缺水地区的找水打井任务。1988年11月,经原地质矿产部研究决定并报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同时加挂“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牌子,直属于原地质矿产部,管理原有的3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5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和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工作,承担环境地质研究和技术方法研究任务。1999年12月,国土资源部决定由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机关、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办公室和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合并,组建“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直属于国土资源部。2000年8月,更名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3年3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加挂“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和“中国国际地下水模型中心”两块牌子。2005年1月,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职责的决定》,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由国土资源部直属的事业单位变成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事业单位;2007年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印发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三定”方案》,明确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九个方面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承担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运行与管理;承担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监测和综合研究,开展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提供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持和服务;开展全国地下水监测,承担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矿山环境、地热等调查评价和综合研究;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承担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的接收、汇总、分析、处理和综合研究;开展相关地质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和经营工作;受局委托,对省级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承担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交办的其他工作。二、内设机构及人员情况(一)内设机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共有内设机构21个,其中综合管理部门6个,技术业务部门12个,其他部门3个。综合管理部门有办公室、财务资产处、地质调查与科技外事处、技术装备处、人事教育处、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审计室);技术业务部门有综合研究室、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室、地下水调查监测室、矿山环境与国土整治室、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室、信息网络室、期刊编辑室、科技情报资料室、三峡地质灾害监测室、地质灾害防治室、地质环境咨询评估室;其他部门有离退休管理处、后勤服务中心(物业管理部、门诊部)、西峰寺培训中心。(二)人员情况截至2008年底,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共有在职职工179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有164人,其中,博士26人,硕士39人,大学本科69人。具有各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有168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0人,高级工程师46人。有4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机构设置三、主要成果和服务30多年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共承担完成了近千项水工环地质工作领域的调查(勘查)监测任务和50多项国家和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其中有20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奖,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政府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七五”至“九五”期间,组织完成了国土近1/3陆地面积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牵头完成了“我国重点地区与重要城市的地下水资源保证程度与环境地质论证”,承担完成了数十个大型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勘查和多项国家重大工程的选址论证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编制了我国第一代《中国环境地质图系》和“分省地质灾害图集”,承担了“长江链子崖危岩体和黄腊石滑坡的综合勘查与治理”,开创了我国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的先河。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以来,组织开展了“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华北地面沉降调查监测与综合研究”、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等重大项目;组织实施了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与预报项目,率先启动了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开展了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示范区和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完成了以“1:20万全国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为代表的信息化项目,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1999年以来取得的成果与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组织完成了全国1:50万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环境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基本查清了全国陆域区域地质环境状况,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组织开展了全国164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综合研究,系统总结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区域分布规律,全面展示了我国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协助地方政府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负责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技术方法研究,2003年率先启动了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并在全国有山区丘陵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部分地级市和县(区、市)得到推广,提高了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防灾减灾效果。2003年4月7日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签署《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协议》中央电视台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四川雅安、云南哀牢山等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在我国南方典型低山丘陵区和陕北黄土地区开展了地质灾害遥感监测示范,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基于北斗通信卫星系统的四川雅安峡口滑坡多参数实时监测哀牢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位移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点标示牌在开展三峡库区19个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MapGIS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模型,构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为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取得了明显的防灾减灾效果。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每年汛前、汛期和汛后,委托各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对全国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日常巡查巡测,为政府部门有针对性的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及时采集地质灾害动态数据,定期对地质灾害灾情进行分析总结,撰写季度报告、半年报告、年度报告和重大地质灾害快报,通过网络发布全国地质灾害通报,及时反映地质灾害状况。组织开展了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建立了以地下水动态监测孔、孔隙水压力孔、基岩标、分层标、GPS基准站和GPS观测墩为主体的监测网络,初步实现了对华北平原地区地面沉降的有效监测。年度地质灾害灾情分析图件完成了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等数十项国家重大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与设计等工作,评估油气管线总长度约2万km。开展了重大油气管线工程重点地段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为国家重大油气管线工程防灾减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地下水调查与监测协助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与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共同组织完成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查明了全国地下水资源环境状况,为国家水资源宏观规划、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中国-荷兰合作项目“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北京平原区、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山东济南岩溶泉域三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示范区的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水位和水质监测网优化设计、监测设施保护、监测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监测信息管理与实时发布等方面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方法,为我国相似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提供了示范,为推进全国地下水监测、信息管理与发布的现代化奠定了技术基础。开展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正在组织开展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工作。研究区边界条件概化图华北平原地下水数值模型剖分图(第一层)浅层含水层渗透系数分区图深层含水层释水率分区图常年委托各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完成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的长期(常规)监测任务,保持了监测数据的连续性。根据国家级地下水监测数据,并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监测资料,每年对全国地下水状况进行分析,按年度逐年编制了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情通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地下水水位、水质的总体变化情况,为国家实施地下水的宏观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地下水监测示范区监测孔保护装置地下水监测示范区自动化监测与传输设备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年度地下水动态分析成果(三)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组织完成了全国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共调查矿山117291个,面积9万hm2,基本摸清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查明了我国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了基础资料和重要依据。矿山地质环境野外调查完成了吉林省辽源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启动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动态评估与监测示范,为逐步实现对矿山地质环境静态管理向动态监控转变奠定了基础。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成果(四)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组织完成了全国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数字化1017个图幅,建成全国性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成是我国水文地质事业和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将在我国国土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了全国地下水监测数据库,开发了完善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发布系统,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开发布地下水监测信息,基本实现了地下水监测数据资源的社会共享,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建立了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数据库,开发了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数据库管理与网络发布系统,初步实现了日常数据的录入、编辑、查询、统计分析与发布。建立了全国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数据库、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1:5万重点城市和经济区水工环地质空间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开发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区域地质环境评价系统、地质灾害和地下水资源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地下水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系统、地下水监测信息采集与处理服务系统、地质灾害远程会商系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其中地下水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系统研究成果取得了三项国家专利。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数据库管理与网络发布系统界面野外数据采集设备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实况建立了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发布地质环境监测预报信息,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日均浏览量超过2000人次。(五)战略规划研究及决策支持与服务近年来,先后承担完成了“我国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与科学防治对策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西北地下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战略研究”、“中国可续发展水工环地质工作战略研究”、“中国地下水保护战略研究”、“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研究”、“水工环地质调查部署战略研究”等战略规划研究课题;积极撰写有关我国地下水环境状况和对策建议的材料,参与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起草、专题研究和论证材料的编写工作,承担了《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一五”规划》等水工环地质领域的专题研究和编写工作,起草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等规划和规程规范;参与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组织编制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安全保障》、《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指南》、《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成功实例汇编》、《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等;从2001年开始,每年代国土资源部编制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并在人民日报和中国地质信息网上发布。上述工作在为国家、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宏观决策提供了及时的技术支持。(六)地质环境调查领域拓展在浙江杭嘉湖平原和华北平原开展了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开展了全国重点地区地质遗迹区划及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调查。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长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安石油大学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南京大学地学院-Ghtm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暨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理学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各地震局、中心、所网站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科院地质研究所_htm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_asp长春黄金研究院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二、地调局系统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局发展研究中心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三、地质信息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图书馆地质出版社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矿产资源信息共享系统中国地质科学数据网地质调查成果信息服务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查询湖北地质资料目录查询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网中国金属商务网中国西部矿业市场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产勘查分会网中国非金属矿信息网中国矿权交易市场中国矿产资源网上海有色金属网中国矿业网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农业地学网世界地质公园四、管理部门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湖北省国土资源厅襄樊市国土资源局黄石国土资源局武汉市国土资源管理局荆州市国土资源局宜昌市国土资源局十堰市国土资源局荆门市国土资源局黄冈市国土资源局鄂州市国土资源局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陕西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五、地勘单位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山西地矿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甘肃地矿局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河南省地质调查院-daohang/suzi-htm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青海省地质调查院_asp宁夏地质调查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广东省地质调查院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福建省地质调查院陕西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_id=258&mb=1中国煤炭地质中国冶勘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二局核工业地质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湖北省鄂西地质基础工程公司六、相关领域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家测绘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tabindex=450&modelid=htm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七、地学期刊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地球科学-/八、其它地学网站世界各国地质调查机构网址_web/F-Nhtm地学网站大观多来米中文网地学网页_technology/geography/网站大全地球科学_technology/geoscience/够了吗?

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查询网站

地学吧,相当不错。

地质资料的获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到全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或省(区、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查阅、复制、利用公开的公益性地质成果资料。其成果包括成果报告、图件及其说明书等,一般无偿提供全社会利用,但提供单位可酌情收取一定金额的印刷工本费;外商在中国领域投资开展矿产资源勘查或其他地质工作,持有效证件,到国家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或省(区、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办理;涉及国家机密的公益性地质成果资料,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可查阅利用。详细内容查询可登陆中国地质资料馆网站()和各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国土资源厅(局)]在其门户网站主页设立的“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栏目。地质资料的公开: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汇交的地质资料,自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之日起30日内,由地质资料馆或者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予以公开;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获准延期的,自延续期届满之日起30日内,由地质资料馆或者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予以公开。对于规定以外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90日内,由地质资料馆或者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予以公开。可公开利用的公益性地质资料:比例尺小于1:5万(含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1:20万(含1:20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资料、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区域地球物理调查资料、航空物探资料;比例尺小于1:5万(含1:5万)区域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资料、遥感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1:5万(含1:5万)县(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1:20万(含1:2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综合性海洋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资料、海洋(含海岸带)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调查资料;大洋矿产资源调查和研究资料;极地地质调查、考察资料;地质环境监测成果资料。中国地质调查局向社会公开提供服务的最新数据及重要基础地学数据库包括12种资料查询请到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和全国地质资料馆网站()(1)中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及系列图(1:20万、1:25万);(2)中国1:2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3)中国1:2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4)中国1:5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5)中国1:250万地质图数据库及已出版的地质图;(6)中国1:500万地质图数据库;(7)中国1:500万航磁数据;(8)中国1:600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9)中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10)中国岩石地层单位数据库;(11)中国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12)地质调查工作部署专题图空间数据库。地质资料的保护:地质资料需要保护的,由汇交人在汇交地质资料时到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办理保护登记手续,自办理保护登记手续之日起计算,保护期不得超过5年;需要延期保护的,汇交人应当在保护期届满前的30日内,到原登记机关办理延期保护登记手续,延长期限不得超过5年。地质资料自保护期届满之日起30日内,由地质资料馆或者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予以公开。地质资料的保密:除《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测绘管理工作秘密范围的规定》所列国家秘密目录范围内的地质资料外,其他资料均可公开提供给社会利用。涉及军事、海洋和放射性矿产的地质资料查阅利用,应执行其主管部门保密范围的规定。保密范围内的地质资料,如果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单件组成,其中,不涉密的单件资料可以单独公开供社会利用;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50万的各类地质图件,可由受委托的馆藏机构,将图中的经纬线及其注记去掉后,提供给委托人利用。自2007年起汇交的地质资料,汇交人应根据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填报《汇交地质资料涉密情况登记表》。对国家、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保管的成果地质资料进行全面清理,准确定密,并正确标注密级和保密期限,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查询系统

郑啸 章浩(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摘要 随着硬件设备和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普及率和使用的便捷性正在逐步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地学作为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学科,除了对传统互联网的强烈依赖,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在逐年递增。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手机客户端实现了公开版馆藏资料的查询、浏览、收藏和订购,支持离线数据包使用户即使在野外无网络和手机信号覆盖区依然可以使用。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手机客户端拓展了地质资料的服务途径,提高了地质资料利用的便捷性,让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查阅地质资料信息。关键词 地质资料 智能设备 移动客户端0 引言自2010年以来,个人移动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和无线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主要包括了苹果公司的iPhone、iPad系列、基于谷歌安卓系统以及基于微软Windows Phone系统的智能终端产品。由于移动智能设备具有很好的便携性,移动互联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普及率和使用的便捷性正在逐步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全国地质资料馆网站在已有网站和数据基础的支持下,通过移动互联网,推出地质资料手机客户端,实现以在线或离线方式进行资料检索、详情浏览、在线订阅等主要功能,方便用户查询和订购地质资料。1 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移动客户端简介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移动客户端软件是一款运行于个人移动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能够提供一些常用的资料检索、信息查询等功能的软件系统(图1)。目前该客户端的安卓版本和IOS版本均已完成开发并且正式上线。安卓版本的软件最终发布为可用APK安装包,适配主流安卓设备;IOS版本最终发布可用IPA安装包并且发布到APP store中国区,软件包适配IOS 0以后所有版本,适用于iPhone App和iPad APP;安卓版本和IOS版本数据支持本地化、加密,并且提供定时增量更新功能。客户端采用比较流行的三栏功能区分布(图2),左功能区一般为用户相关功能;右功能区一般放置和系统相关的功能;中间为常规区域,主要用于功能和数据展示。地质资料查询功能的一大亮点就是在没有任何手机信号和无线网络的条件下依然可以进行资料查询,客户端提供了离线数据更新功能,让用户在没有网络和信号的时候依然可以使用查询,适用于野外或者井下探查的地质工作者。当服务端有新的数据更新时,用户可以先检查是否有新的离线数据存在,如果有新的离线数据,用户可以选择把新增的数据下载到本地使用。用户在后台添加新的资料后,用户可以主动将线上未同步的数据更新到系统内;此外,用户可以收藏感兴趣的资料以方便随后查阅,或者在客户端提交资料订购需求,提交的订购会在后台内由资料馆的管理员处理。软件支持模糊查询,用户可以输入多个以空格分隔的关键词进行查询(图3左),此外,用户还可以进入高级搜索页面;所包含的全部关键性数据都可以作为筛选数据,可供查询的信息包括题名、资料分类、工作程度、日期范围等(图3右)。图1 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移动客户端的主要功能与结构图2 客户端三栏功能区界面对于查询结果的呈现如图4左所示,查询结果默认会加载前20个资料,当向下滑动的时候,系统会自动根据滑动条的位置加载新的资料,每次加载20条。当用户在使用网络并且网络非常缓慢或者本地数据查询出现慢查询的时候,最慢时间可能需要5s,超过5s的查询会被当作没有查询到数据而中断。点击标题或者列表中的详细按钮可以进入文档详情页面(图4右),资料详情页面分为标题、功能按钮和详情信息。用户可以选择喜欢的文档进行收藏,或者提交订购需求说明。图3 客户端查询功能界面图4 客户端查询结果界面移动客户端对登录和非登录用户都可以使用查询结果,但是收藏资料和订购资料等相关功能就需要用户登录。用户登录和注册均需要使用手机号码作为唯一凭证,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服务,用户需实名注册。当用户需要订购资料时默认使用用户注册的手机号码,用户可以输入对资料的订购需求。订购提交到后台后可以由资料馆管理员进行处理。2 系统实现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移动客户端的实现,要求馆藏资料允许公开的部分可以在客户端内进行查询、浏览、收藏和订购;用户可以注册、登录并且管理自己的账户;数字资料默认使用本地加密数据库并且允许用户在有网络的环境下使用线上最新的数据或者进行软件包内的数据更新;同时,根据移动互联网中客户端软件更新换代极快的特点,系统内置软件更新。基于以上的要求,系统的主要技术目标是:地质资料目录及信息的数字化、移动化、便捷化,随时随地获取资料信息,操作简便。在客户端的设计上,在UE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软件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有:ASIHttpRequest 网络库,支持断点续传,GCD 高效管理多线程操作,用底层的CATransition实现更好的动画效果,绘制CALayer来实现更精美的自定义UI、Objective-C、Android SDK、断点续传、Block GCD、CATransition和本地SQLite数据源和数据流。用户基本上只需要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几下就可以实现查询、订购和收藏等操作;界面简单,基本上无须输入。后台采用HTML、Css和jQuery制作,服务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有:全文检索和中文自动分词、基于HTTP协议的RESTFUL APIs并且兼容所有移动设备、Memcache缓存和高性能数据库。数据格式简单,后期更新方便。整体技术架构如图5所示。其中客户端(包括IOS APP和Android APP)都将通过Rest Apis和Servers端进行数据交互,数据和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双向加密。图5 整体技术架构为了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服务器端压力,根据当前数据库更新较少的特点,使用离线数据和增量更新的方式。默认使用离线数据包,离线数据包包含默认的文档数据并且直接打包入客户端,如果本地存在数据包则默认使用本地数据源,否则使用在线数据。同时部署在线的API接口,保证在没有离线数据时客户端仍可用,当前GPRS和3 G网络足够支撑客户端对数据查询的需求。对于可能存在的新数据或者更新数据,可以进行增量更新。离线数据和增量更新通过离线数据引擎实现。3 结语当前政务、教育和公益行业,提供Web、APP一体化服务必将成为趋势,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移动客户端的实现,是全国地质资料馆在移动互联网的尝试,对地质资料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广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该系统方便快捷,支持离线数据,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使用,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查询检索,扩展了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服务方式,也增加了全国地质资料馆的用户数量。鉴于全国地质资料馆首次开展移动客户端服务,开发时间和资源有限,未来本系统将继续改善,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张红英 高爱叶 周晓嘉 郭锦萍 程晓红(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摘 要 传统的手工、半手工地质资料管理服务远不适应地质资料信息工作的发展与服务需求,利用 A 技术开发基于 B/S 模式的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整合通用数据库和系统,业务流程化,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关键词 地质资料 系统 整合 办公自动1 引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和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计算机技术在地质工作各专业领域的应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地质资料信息工作的发展。特别是 2002 年 3 月和 2003 年 1 月,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相继出台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对地质资料的现代化管理工作提出了建立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提高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主流程信息化的新要求。笔者所在的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料馆西北分馆)负责西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提交的成果地质调查资料的接收、验收、保管与服务,同时承担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地调科研工作形成的各类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近年来,地质资料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强,针对各地质资料管理部门或单位基本采用的都是功能单一或针对性较强,没有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地质资料业务管理与服务系统,而且多角度管理系统多平台独立使用,造成工作程序繁琐,重复工作量多等问题,我单位研发了优化本馆的资料信息化的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在统一整合已建各类管理服务数据和适合本单位特点地质资料管理的相关业务方面进行了探索。2 系统设计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采用微软的A技术实现的B/S模式(系统架构模式见图1)。B/S模式即为:浏览器 / 服务器的架构模式,客户端只需要浏览器即可进入办公系统,无需安装客户端,并且系统升级维护只需更新服务端系统即可。系统采取分层架构设计,表示层与业务组件及数据交互组件进行职责分离,利于系统的扩展和可维护性。系统采用 PostgreSQL 1 数据库,对数据的安全性、稳定性都有高质量的保证,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由于管理系统服务于多部门、多级用户,在建立系统时充分考虑到数据共享和安全性。为了系统易于维护及安全,系统采用用户权限管理方式,不同用户类型,系统管理员授予不同的操作权限。同时系统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机制,以保证标准数据的安全。2 系统功能模块构成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分为成果地质资料管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及原始地质资料管理 3 个子系统。目前,成果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子系统已建立,按照系统建设目标和易用性,该子系统软件具有图 2 所示的功能模块。图 1 系统架构图图 2 系统模块结构图3 运行环境服务器端环境:Windows Server 2003/2008 SP2 操作系统和 PostgreSQL 1 数据库;客户端:Windows XP/Vista/Win7 操作系统;应用软件:Macromedia Dreamweaver 8、VS 2010。3 系统功能1 业务流程办公自动化成果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包含提交管理、汇交管理、借阅管理、(案卷级、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管理、库房管理、图文数据库管理、电子阅览室系统、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各模块之间实现了资料从提交(汇交)接收验收、整理保管、图文数据浏览查询与服务利用统计流程控制和信息共享。2 大区提交管理大区提交资料管理是本馆对承担西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单位提交成果地质调查资料进行接收管理的功能模块,包括提交资料登记(编辑)、提交资料验收(清点初验、详细验收)、整理入库上架、提交资料查询、提交资料统计、资料转交管理等功能。提交登记信息包括资料名称、项目名称、资料类别、形成时间、提交单位等内容,相关内容关联至目录数据库,减少了后续的案卷级目录数据库著录工作量;提交统计可根据需求形成统计分析值,用于统计报表生成和及时掌握提交资料信息;提交资料补充修改通知书和地质资料验收合格证模板植于系统中,可根据相关记录信息直接形成与导出、打印补充修改通知书和验收合格凭证。转交资料管理指将大区验收合格资料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料管理办法要求,向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转交,实现了转交资料登记、转交资料确认管理、转交资料报送单打印、转交资料统计和转交资料查询等功能,转交资料查询提供转交时间、资料档案号、资料名称等条件查询,其中资料名称支持关键字模糊查询。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除设置资料编号、资料名称等为必填项,编号不能重复,数据录入确认后重要数据项不能再随意修改;若需添加、修改、删除,则须通过管理员。为提高录入效率,在一些录入项旁标有下拉提示,操作错误时有信息提示。3 中心资料汇交管理对本单位承担的地质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从接收到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汇交,进行全程管理。4 目录数据库管理目录数据库是本系统的核心数据库,起承上启下作用,承上于提交资料管理数据,启下于资料借阅查询。案卷级目录数据根据《地质调查成果资料著录细则》要求采集数据、编目著录,校核,与采用“地调成果资料目录录入系统(0)”平台采集的数据库可以相互导入导出;文件级目录数据采集、著录、校核基于“成果地质资料清理登记管理信息系统”(0)要求,实现将涉密清理软件著录的数据导入,并可导出 xml 文件。并设计目录数据查询、浏览和统计功能,统计以提交日期为统计条件对公益性资料、保护资料、保密资料、电子化资料、电子化程度、资料总数进行统计。5 图文数据库管理对馆藏图文数据信息进行维护管理,包括图文数据维护、图文数据浏览、图文浏览授权等功能模块。电子化地质资料图文数据格式转换 PDF 文件导入到系统中,内部浏览终端用户通过授权实现图文在线电子阅览查询。6 借阅管理借阅管理是对到馆查阅资料的用户及其借阅情况进行全程管理的功能模块。1 借阅检索在借阅子系统客户端用户进行查阅登录,进行馆藏资料目录检索,目录检索接口于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检索系统,分模糊查询和条件查询,条件查询可选择档案号、行政区、经纬度、资料名称、工作程度、形成时间等多条件综合检索,检索结果显示资料目录数据、内容摘要等基本信息和图文数字化否、纸质资料借出信息,根据需求提出借阅申请和图文浏览、打印复制申请。图文浏览申请经管理端审核通过授权后,可机读所需资料图文内容。2 借阅信息查询借阅记录查询是对历史借阅情况进行查询的功能模块,可以按照档案号、借阅编号、借阅人、借阅单位、资料名称、起始时间、截止时间方式进行查询,检索资料借阅时间及人员信息。借阅统计:借出资料按照借阅编号、档案号、资料名称、借阅人、借阅单位(项目、部门)、借阅时间、归还时间、利用目的和复制、借阅文图数量进行登记。借阅统计一方面可形成某一时间段资料借阅数量统计报表,另一方面还可了解用户借阅频度高的资料及用户分布,为主动服务提供基础依据。在管理员界面还可以进行复制收费登记、统计和协议查询、审批单据打印、借阅监控审核等操作。3 库房管理库房管理全方位管理功能基本实现,包括库房与设备管理、资料存放位置管理、资料台账、温湿度管理、资料清查管理、电子文件备份管理、资料销毁管理、卷内明细管理等。通过前面业务基础数据,可形成、导出电子账本,馆藏资料数量(种、份、件、盒)可多方式统计,温湿度目前为人工记录管理,支持与温湿度自控系统的对接。4 结语(1)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数字国土工程”和“地质大调查”项目中近年部署了一批地质资料信息建设项目,在标准建设、电子文档汇交、基础数据库、业务管理系统和社会化服务系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对于生产单位资料管理服务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系统则兼地质资料保管接收单位与地勘生产单位资料管理服务业务功能。(2)本系统将成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著录系统、查询系统,地质资料涉密清理管理系统和图文数据库进行了统一平台整合使用,汲取了国内相关系统的优点,并融于西北地区成果地质调查资料和本单位资料提交接收、借阅利用、电子阅览和库房管理等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业务流程,实现了相关数据的集中管理。本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本馆提交验收、资料借阅的便利性与有效性,为提高本馆的协同办公创造了有利条件;每一模块都设计统计功能,增强了工作人员统计效率,基本实现了本单位成果地质资料管理全流程规范化管理、服务查询和信息统计信息化、客户端电子资料阅览查询。

地学吧,相当不错。

  • 索引序列
  • 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查询
  • 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号查询
  • 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查询官网
  • 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查询网站
  • 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查询系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