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科技史杂志点评文章

中国科技史杂志点评文章

发布时间:

中国科技史杂志点评文章

《中国科学》这本杂志介绍了各种科技发展上的利与弊,告诉我们人类发展高科技的时候,相对的,也带来了对环境、生物和地球带来重大的影响,例如:台湾从农业社会转变到工业社会,地球因为人类的工业活动,大气中废气增多,温室效应和酸雨的问题日益严重,造成河湖中生物的死亡、建筑物腐蚀和全球暖化等生态问题;另外,器官移植虽然救活了许多人,但社会却付出极大的医疗成本,也出现许多不好的现象,像是买卖器官、克隆技术等……而未来人类该如何在科技发展和人类福祉当中取得一个平衡点,是人类现在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科学进步是一种悲喜交集的福音。」这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比喻。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之所以能够在一个世纪里创造出比历史上其他所有时期所创造的总和还多的财富,就是因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每每传来佳音。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就摆脱不了农业社会的贫穷与落后;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没有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工业革命;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没有我们当今的电子时代和五光十色的舒适生活。然而,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两重性,这就是所谓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介绍了各种科技发展上的利与弊,告诉我们人类发展高科技的时候,相对的,也带来了对环境、生物和地球带来重大的影响,例如:台湾从农业社会转变到工业社会,地球因为人类的工业活动,大气中废气增多,温室效应和酸雨的问题日益严重,造成河湖中生物的死亡、建筑物腐蚀和全球暖化等生态问题;另外,器官移植虽然救活了许多人,但社会却付出极大的医疗成本,也出现许多不好的现象,像是买卖器官、克隆技术等……而未来人类该如何在科技发展和人类福祉当中取得一个平衡点,是人类现在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了自己的大半心血撰著的一本书,他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且这部著作对中国的科学思想史、各学科专业史的相关技术以及社会背景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论证和分析。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都是令人惊讶和叹服的。  读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后,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其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这不仅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也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的文献考古证据和图画见证,清楚地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另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他的治学方法大概可以概述为兼收并蓄古文献、图片与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中西比较研究,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国际大协作。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以系统而且祥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宏篇巨著。  此外,在这本书中,作者李约瑟还用了一些篇幅介绍了自己特殊的家庭气氛,自己的经历,自己对待每一个人的态度,对时间的态度以及自己与中国的情结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李约瑟博士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就更好地理解李博士,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去读他的作品,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书。  正是因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以及其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另外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读完这本书,除了佩服李约瑟博士,更多是对我国科学技术史深切的自豪感。人的聪明智慧是不会停歇脚步的,终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依然会引领时代的潮流的。另外,别的国家的人可以花费人生大数的时间,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史进行研究。我们作为中国人,更应当对自己国家宝贵的财富有深刻的认识。

中国科技史杂志点评文章范例

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毋庸置疑,当然是利大!作何解释?不用解释!中华文明八千年历史文明就是铁证如山,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生活学会利用或烧熟食物,从依靠自然到繁殖饲养,从手无寸铁到冶金炼石,这不都是进步,这不都是发展?如果是弊端大于利的话,那人类为什么都还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进步?只有进步才能使明天更美好!科技改变历史,我们探讨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是不需要质疑的,因为就是利大!利大!利大!你说科技发展带来了大气污染、你说科技发展产生了白色垃圾、你说科技发展形成了气温变暖……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越明亮的地方后面的阴影就越暗,但就凭这些你就断定科技发展弊大于利?“世异则是事异”时代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再说大气污染,各省各市都推出了预防预案;白色垃圾,统一处理;汽车尾气造成气温变暖科学家们也研发了太阳能汽车。看看现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电池……环保节约的太阳能已经逐步进入千家万户,这不是科技在发展吗?科技改变历史,知识改变命运。我们跨入了21世纪,跨入了一个充满高科技的时代。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改变了我们的命运。“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何能在世界面前挺起胸脯?因我们的科技在不断的发展!我们的科技在不断的进步!科技发展利大于弊,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关于中国的发展首先,在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从未有过的连续近30年一个长时期、大跨度的发展,为中国走向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方针非常务实,即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首先就是消除贫困,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20多年来,世界上70%的脱贫是在中国实现的。换言之,如果没有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的业绩,整个世界的扶贫工作将黯然失色。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美国人所说的恐怖主义,而是消除贫困,因为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仍然生活在极其贫困的状态之中,其中8亿人第三 近年来,中国军事力量建设呈现出新的趋势,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在立足本土防御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发展攻防兼备的军事力量。如海军突破近岸防卫作战局限,致力于增强近海遂行综合战役能力,启动远海能力建设,走向深蓝海域;空军加快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积极发展空中进攻作战能力,提升远程精确打击和战略投送能力;陆军也不再仅仅着眼于本土纵深防御作战,而是大力推进由区域防卫型向全域机动型转变,致力于提升与海、空、二炮的联合作战能力;二炮从一组建,就是一支战略进攻力量,现在则由单一核反击战略力量发展为核常兼备的战略力量,增强了中国军队在核背景下常规战争中的战略战役进攻能力。(超过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在挨饿。就此一点,中国的经验就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同这一根本大计相匹配的,就是中国实行防卫性的国防政策。第一,贯彻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坚持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第二,不同任何国家搞军备竞赛,按照合适、够用、负担得起的原则发展武器装备;第三,注重综合运用政治、外交、军事等手段遏制战争爆发,使国家发展和改革免遭战争冲击;第四,保持有限的核反击能力,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第五,不同任何国家搞军事同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独立自主地维护国家军事安全。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了自己的大半心血撰著的一本书,他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且这部著作对中国的科学思想史、各学科专业史的相关技术以及社会背景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论证和分析。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都是令人惊讶和叹服的。  读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后,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其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这不仅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也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的文献考古证据和图画见证,清楚地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另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他的治学方法大概可以概述为兼收并蓄古文献、图片与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中西比较研究,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国际大协作。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以系统而且祥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宏篇巨著。  此外,在这本书中,作者李约瑟还用了一些篇幅介绍了自己特殊的家庭气氛,自己的经历,自己对待每一个人的态度,对时间的态度以及自己与中国的情结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李约瑟博士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就更好地理解李博士,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去读他的作品,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书。  正是因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以及其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另外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读完这本书,除了佩服李约瑟博士,更多是对我国科学技术史深切的自豪感。人的聪明智慧是不会停歇脚步的,终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依然会引领时代的潮流的。另外,别的国家的人可以花费人生大数的时间,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史进行研究。我们作为中国人,更应当对自己国家宝贵的财富有深刻的认识。

中国科技史杂志点评文章格式

_push&push=core&group=1

《中国科技史 杂志》(原《中国科技史料》,季刊)是中国惟一系统汇集中国科技史料的学术性期刊,以中国近现代、尤其是近100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为主,在搜集、抢救和整理史料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 《中国科技史杂志》期刊主要栏目:自述与传记、口述科技史、研究与综述、资料与考释、史实与图像、比较与交流、科技史与科学史家、书评、年表与大事记、学术信息等。

中国科技史杂志点评文章范例图

《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张大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SfTFl-3b2SnXWNrdlR8Zw 提取码:m8fu书名: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作者:张大庆豆瓣评分:5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2006-03-01页数:254作者简介:张大庆,男,1959年9月生,湖北沙市人,医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医学与哲学》杂志副主编、《中国科技史杂志》编委。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近现代医学史、医学社会史、医学思想史、生命伦理学史、医学人文教育比较研究等。

可以去中国期刊网看看

•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获得迅速进展。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历经曲折在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陈,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19世纪中叶,一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行者,倡导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于是中国开始有了出国求学者。1847年,来自广东香山 南屏镇的容闳来到美国,3年后,他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大学毕业,成为历史上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位中国人。1872年至1875年,清朝政府先后 派出四批共120名青少年到美国留学。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清政府举行了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这些归国人员为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在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下,终于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帝制,中国走向共和。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主张科学救国的先驱。但是,20世纪前叶的中国,动荡不安,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极差,所以发展依然很缓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反对“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即“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的诞生扫清了道路。当时的留美学生赵元任、任鸿隽、杨铨、胡适等在美国发起组织了中国科学社,其宗旨是“联络同志,研究学术,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并创办了《科学杂志》。这是中国第一个科学家团体。1928年6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国立中央研究院,著名教育家及科学家蔡元培先生为首任院长。1929年9月又组建了国立北平研究院。到1935年,全国各类专门的科研机构已超过了70个。国民政府在此后的十几年里,把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经验移植到了中国,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体、通才教育和政府较少干预的欧美式科学技术发展模式。中国北京猿人(俗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科研成果。1929年12月2日下午4点多钟,刚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不久的裴文中和其他4名工人,在北平(即今北京市)附近的周口店龙骨山洞穴堆积层中,发现了一个半露在地面的猿人头盖骨。这就是后来名扬中外的北京猿人的第一个完整头盖骨。这时的中国科技界已不再与国际科技界隔绝,科技交流逐渐增加。一批有成就归国科学家,成为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其中包括地质学家李四光,地理及气象学家竺可桢,林学家梁希,物理学家叶企逊、周培源、吴有训,空间物理学家赵九章,化工学家侯德榜,土木科学家茅以升等。叶企逊、吴有训、周培源、王淦昌、谈家桢等一批中国的杰出人才出国深造。近代力学奠基人、航空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控制论之父维纳,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尼尔斯•玻尔等先后到过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爆发后,中央研究院及各研究所先后内迁至四川、广西和云南,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科学研究。一批日后颇有成就的科学家,如李政道、杨振宁、黄昆、吴文俊、朱光亚和林家翘等,都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佼佼者。美籍华人李政道和杨振宁,一起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新中国成立——科技事业新的起点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的中国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中国的科学技术需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异常兴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的终身教授职务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1955年,航空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历经险阻,回国效力。后来的几十年间,他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贡献。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同时,中国政府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建立科研机构。在短短的时期里,中国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这一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57项重大任务。此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于1962年提前完成,从而奠定了中国的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基础,并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基础上,中国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简称《十年规划》)。中国政府在1958年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形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国家计划下的现代发展时期。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在此期间,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此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一批学科较齐全、设备较好的研究所,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力量较强的科研队伍。到1965年,全国科学研究机构已达到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继续发展的基础。“文化大革命”——科技事业遭受重创不幸的是,从1966年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运动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其间,科技管理陷入瘫痪,研究机构被肢解,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被迫停止科研工作,下放到农村或厂矿劳动。中国的科学技术几乎停滞不前。尽管如此,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还是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年代初期,数学家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向着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迈进了一大步。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迎来科学的春天1978年3月18—31日,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作了极为重要的讲话。他提出,要实现农业、工

《中国科技史 杂志》(原《中国科技史料》,季刊)是中国惟一系统汇集中国科技史料的学术性期刊,以中国近现代、尤其是近100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为主,在搜集、抢救和整理史料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 《中国科技史杂志》期刊主要栏目:自述与传记、口述科技史、研究与综述、资料与考释、史实与图像、比较与交流、科技史与科学史家、书评、年表与大事记、学术信息等。

中国科技史杂志点评文章怎么写

可以去中国期刊网看看

科普书籍有哪些?《爱因斯坦相对论》《果壳伐的宇宙》《时间简史》《科学探案》《万物简史》《婴儿宇宙》《爱因斯坦的生命和他的宇宙》《物理学史》《月球密码》《科学与怪异》《失落的文明》《科学史》《开放的宇宙》《物理史话》《万维宇宙》《自然简史》《惊人的假说》《中国大百科全书》《量子力学》《前沿科学》《从一到无穷大》《达尔文传》《发现之旅>》《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天体运行论》《自然史》《物种起源》《昆虫记》《双螺旋》《黑猩猩在召唤》《细胞生命礼赞》《自私的基因》《数字化生存》《时间的一千个瞬间》科学类的书有哪些最经典的科普著作:1、《时间简史》——历史上最畅销的科普书,作者史蒂芬·霍金被推崇为继爱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自1988年首版以来的岁月里,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近1000万册,成为国际出版史上的奇观。该书内容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但是从那以后无论在微观还是宏观宇宙世界的观测技术方面都有了非凡的进展。这些观测证实了霍金教授在该书第一版中的许多理论预言,其中包括宇宙背景探险者卫星(COBE)的最近发现,它在时间上回溯探测到离宇宙创生的30万年之内,并显露了他所计算的在时空结构中的涟漪。2、《从一到无穷大》——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科普经典名著之一,作者乔治·伽莫夫(著名的物理学家)被誉为科普界一代宗师。本书堪称最经典的科普著作之一,通过讲述科学入门知识的“一”,使读者向纵与深双向的“无穷大”方向努力,通过从人类的林林总总的科学活动中摘取沧海“一”粟,使读者窥到科学大千世界的“无穷大”的壮美和改造世界的“无穷大”的潜力。3、《昆虫记》——本书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科普典范。“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美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法国文学界这样评价《昆虫记》,并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侯选人。两世纪以来,法布尔的《昆虫记》以其瑰丽丰富的内涵,影响了无以数计的科学家,文学家及普通大众。其文学及科学非凡的成就受到举世推崇:大文学家雨果盛赞其为[昆虫世界的荷马];演化论之父达尔文赞美他是[无与伦比的约见察家];影响了许多热爱自己的读者走出象牙塔与自然蛮荒对话,唤起人们对万物、对人类、对科普,对文学,甚或对乡土的深刻省思;普在世界各地担负起对昆虫行为学的启蒙角色;因此,早已被公众认为跨越领域,超越年龄的不朽传世经典!4、《宇宙》——影响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人们的顶级科普大师卡尔萨根的代表作品。20世纪80年代卡尔萨根主持拍摄的13集电视片《宇宙》,被译成10多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上映;同名改编的科普书籍《宇宙》销量超过七百万册。5、《数字化生存》——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尼葛洛庞帝为你精确预测未来数字化的时代。西方世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公众和理论家们都致力于理解电子时代信息产业的发展。《数字化生存》正是应时而生之作,其作者也被1996年7月号《时代》周刊评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1996年《数字化生存》中译本在中国登陆,和中国走进数字时代几乎同时,因此影响力很大。在《数字化生存》中,尼葛洛庞帝用超凡脱俗的勇气和洞察力,为数字化的浩大演出揭开了序幕。它的立足点是以人为本的,告诉我们,在一味追求计算速度、显示分辨率的唯技术论之外,数字化未来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维度,那就是人类与计算机的和谐相处。6、《万物简史》——美国《科学》杂志最佳科学著作之一,《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排行榜顶级畅销书!★欧盟委员会笛卡儿科普奖获奖作品★英国皇家学会安万特奖获奖作品★美国《科学》杂志最佳科学著作之一★已被译成近40种国家和地区文字★亚马逊网站2003年度十大畅销书之一,亚马逊网站2003年科学类图书第1名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亲,专业解决疑惑,能在平台相遇我们就是缘分。(温馨提示:如果提问不够可以结束订单继续咨询。)我这就把您需要的资料发给您,大概3分钟左右!祝您生活愉快!未来的每一天有一个好心情! 您好,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之作。 2、本文语言虽然并不华丽,但却极为准确生动,情感丰富而真实,读来津津有味。 3、文章的结构简洁合理,作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十分深刻透彻。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4、这篇作文取材新颖,构思奇妙,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透露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请问您还有其他问题吗?如果您对我的服务满意亲希望您那边可以帮忙给个赞,后续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咨询我。谢谢! 更多5条 

《中国科技史 杂志》(原《中国科技史料》,季刊)是中国惟一系统汇集中国科技史料的学术性期刊,以中国近现代、尤其是近100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为主,在搜集、抢救和整理史料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 《中国科技史杂志》期刊主要栏目:自述与传记、口述科技史、研究与综述、资料与考释、史实与图像、比较与交流、科技史与科学史家、书评、年表与大事记、学术信息等。

  • 索引序列
  • 中国科技史杂志点评文章
  • 中国科技史杂志点评文章范例
  • 中国科技史杂志点评文章格式
  • 中国科技史杂志点评文章范例图
  • 中国科技史杂志点评文章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