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孔子研究期刊投稿经验

孔子研究期刊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

孔子研究期刊投稿经验

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什么核心期刊,大哥可以用大脑想想,几百块钱能发表在核心刊物上吗?核心刊物最低也要3000以上,不要被人家忽悠了啊!!!有论文需要可以参考下我的空间。

在《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周易研究》、韩国《东洋古典研究》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转载。1、帛书《要》篇“损益说”的两个问题,中国哲学史(2008/2)2、帛书《要》篇“损益”章校释,周易研究(2008/2)3、子夏与《归藏》关系初探——兼及帛书《易经》卦序的来源,孔子研究(2007/04);中国哲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7/10)4、子夏易学考,周易研究(2006/03);中国哲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6/10)5、帛书易传《要》篇“五正”考释,周易研究(2007/02);中国哲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7/07)6、易简·变易·不易——《易》之三义哲学刍议,理论学刊(2000/03);中国哲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0/08)7、《易纬》“五德终始术”考辨,(韩国)东洋古典研究(第21辑,2004年12月)8、《易纬》八卦卦气思想初探,周易研究(2004/04)9、《易纬·稽览图》“一爻直一日”卦气术考,周易研究(2005/05)10、《大戴礼记·易本命》象数发微,周易研究(2003/01)11、早期阴阳家与“卦气”说考索,管子学刊(2004/04)12、“月体纳甲”说考,中州学刊(2003/04)13、论易学中“时”的哲学,理论学刊(2003/02)14、帛书《要》篇校释八则,(山东大学主办)2008海峡两岸易学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15、《孔子家语》等书中一段古资料的易学象数发微,(台湾师范大学举办)第四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大会论文集,台北:易学月刊社(2003年11月)16、荀、虞《易》坎离思想探微,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论文,大易集说,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6月)17、先秦两汉数术易初探,孔子文化研究(卷二),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7月)

孔子研究属于文学期刊这一大类。《孔子研究》创刊于1986年,双月刊,是由山东省委宣传部主管、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投稿经验

《孔子研究》是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园地公开,凡有关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研究之作及学术动态和书评,均所欢迎。 本刊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来稿请用另页纸附作者简介(真实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称职务、研究方向)、联系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凡研究论文一般不超过12000字,须附内容摘要(200—300字)、关键词(3—5个)。 本刊不负责来稿所涉版权问题(如图、表、引文等),请作者事先取得原作者或出版者同意。 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来稿中若无特别说明,即被视为发表后同意编入该数据库。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和本刊稿费一次性给付。 来稿请采用夹注和脚注两种注释方式: 夹注:适用于在正文中征引古籍,文字用楷体,格式如(《论语·学而》)、(《史记·孔子世家》)。脚注:适用于在正文中征引近现代学人研究成果、不常见的古籍、说明性注释等。每页脚注重新编号。

孔子的思想任然对我们的生活、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说国学的复兴,国学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孔孟之道的,毕竟中国是在儒家文化统治中度过了2000年,不是一场文化大革命、打到孔家店就能从中华大地上扫除他的影响,虽然其在运动中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中国的官场文化,比如君臣父子,中庸之道,就表现的非常明显,森严的等级,以及巨大的优越感,虽然在倡导服务型政府,但是也只是倡导。 另外曾经在建国后,统治中国基层民众的马列主义,毕竟是一个外来品,虽然经过不断的更新,发展,但对普通人民的影响逐渐减弱,消失,人们也不再轻易的把自己交给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因为那是一个明显的乌托邦。 在经济的巨大发展中,马列主义的影响不断下降,执政党无法使其统治的理论跟上时代的脚步,普及并使人民相信,导致整个社会的信仰缺失。这时候曾经维护并保持中国稳定统治的儒家文化,孔孟之道,必将经过一定的重新解读,发展出适合中国社会的理论,信仰,比如现在重新解读的论语、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我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现在有一份比较清闲的工作,要涨工资或换工作都比较困难,所以我就想通过投稿来增加一些收入了,为此我找了百易网,投了传统的杂志,可是很难发表。这些资料你上百易网找就行了,不过你为什么不试一下另一种方法呢?有些网站投稿也有稿费的,比如说“好说网”(贫客网)就有征稿,熟悉投稿的流程掌握了方法之后,通过也不难。也许这个更合适你,我想你还是不要想着投纸媒,而且还是高稿费的纸媒,这些都太拥挤了,通过率是非常低的。要高稿费的话,据我所知,知音的稿费是最高的,纪实稿是千字千元,还可以升到千字千二元,万元一篇,但问题是你能写这些吗? 不如来贫客网吧,我到网站一个多月了,开始的一段时间投的稿命中率很低,不过掌握了方法之后,现在通过的不少了,这个月已经拿了几百元了,还有一批还在审呢。 这是网站的稿费标准: 一、“解读贫客文化”专题征稿细则: 文学贫家 大纲:分析文学作品中能说会道、幽默风趣的人物及其典型语言特征(可以适当描述场景,每千字80、120、160、200四个档次)。 贫客历史 大纲:历史上能说会道、幽默风趣的人物比比皆是:孔子、晏子、鲁迅、林语堂、邱吉尔等都是具备大智慧、大幽默的人物。分析中外历史上名人贫客不同的人物特点及其典型的语言特征(可以适当描述场景,每千字80、120、160、200四个档次)。 当代贫家 大纲:分析当代中外名人中能说会道、幽默风趣的人物及其典型语言特征(可以适当描述场景,每千字80、120、160、200四个档次)。 影视贫家 大纲:分析和评论影视作品中能说会道、幽默风趣的人物及其典型语言特征(可以适当描述场景,每千字80、120、160、200四个档次)。 贫语流行色 大纲: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文化,琅琅上口的流行语正是其中之一。分析自解放以来各个不同年代的流行语言(每千字80、120、160、200四个档次) 网言网语 大纲:分析互联网诞生以来的网络语言的特点(每千字80、120、160、200四个档次)。 贫与生活 大纲:贫语文化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是人们快乐生活的晴雨表,是和谐社会的象征,是人类进步的标尺,是美好生活的点缀。从生活的各个侧面(校园生活、社交、职场、恋爱、运动、娱乐、旅游、衣食住行等等)反映贫客的思维方式、语言特征、价值取向等(每千字200、150、100、80、50五个档次)。 创作要求见详见网站相应栏目 二、“幽默测试题”专题征稿: 幽默测试题目是根据一个幽默段子、幽默场景、幽默行为或幽默逻辑设计一道题,把其中最幽默的一句话、一种行为或者一种逻辑做成单项选择,设计几个具有干扰色彩的答案。稿酬标准为每个段子10-20元。 创作要求见详见网站公告 三、节日专题征稿: 创作要求及稿费标准详见网站公告。 以上各投稿类型的样例可以参考我们网站的相应栏目,相关类型的审稿标准和投稿要求您可以在我们论坛的在线投稿版块中获悉。 四、聊天语料库专题征稿: 聊天语料库以聊天通用问候语及聊天个性化开场白(昵称及签名档)为主要征稿类型,适合大众写手投稿,稿费标准每个段子2--10元。 创作要求见详见网站公告 呵呵,我觉得你可以以幽默短信,幽默试题这些作为突破口……只要掌握了方法说不定能有一些固定收入呢。 感兴趣的话可以联系我,574933645 记得给我加分啊……

现在是在网上投稿了,只要打出来发过去就行了

孔子研究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孔子研究属于文学期刊这一大类。《孔子研究》创刊于1986年,双月刊,是由山东省委宣传部主管、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

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一无所得。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见约取,标新立异。孔子的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这里所说的学习,主要指从书本上汲取间接经验。古今中外,凡成大学问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读破万卷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成果,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进一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这一巨着,曾在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可见认真读书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要勤于学习,必须博览熟记,持之以恒。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学习还要持之以恒,要“戒怠荒,戒无恒,戒躁急,戒泛杂”,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然而,学习本身并非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为此,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的有机联系。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头脑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经口腔咀嚼、肠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会被身体吸取一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法国作家伏尔泰对此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可见善于思考是多么重要!

孔子研究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孔子研究属于文学期刊这一大类。《孔子研究》创刊于1986年,双月刊,是由山东省委宣传部主管、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

1、枫林晚 《当代文坛》1984年第10期2、风流人物 《当代文坛》1986年第11期3、新时期小说创作人道主义倾向的逻辑展开与形式转换 《百家》1988年第2期4、世界:故事与反故事 《百家》1989年第2期5、从救世到混世的精神流变——柯云路、张承志、徐星、王朔纵横谈《百家》1989年第5-6期6、新时期小说的文本试验 《百家》1990年第1期7、逆子·狂人·无赖——关于个性解放思潮在中国悲剧命运的思考《社会科学家》1989年第2期8、论审美对象的形式 《美学》1990年第4期9、艺术的否定与否定的艺术——庄子美学的逻辑走向 《美学》1992年第4期10、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四个主题 《美学》1993年第4期11、论所谓朱光潜美学中的“奇异现象” 《美学》2000年第1期12、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 《美学》2000年第4期13、当代美学四派理论视角的考察 《学习与探索》1993年第5期14、文化艺术领域内的“反文化导向” 《学习》1994年第10期15、论儒学的“哲学的突破” 《孔子研究》1994年第3期16、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署名“研讨会学术组)《孔子研究》1995年第1期17、论荀子的天人观 《孔子研究》1999年第4期18、传统文化的危机与二十世纪中国反文化思潮 《原道》第1辑19、断章:有关生命和哲学 《原道》第2辑20、如何认识九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原道》第5辑21、重释“中体西用” 《原道》第6辑22、《儒家法思想通论》述评(署名“墨洇”) 《国际儒学研究》第1辑23、夏商周:儒家社会理想的历史前提 《国际儒学研究》第2辑24、为中国文化之“道”的重建而努力 《国际儒学研究》第8辑25、荀子“君道”理论在汉代的展开 《国际儒学研究》第11辑26、精神危机与传统的继承(答问) 《北京政协》1994年第3期27、关于节日 《现代交际》1994年第10期28、为传统贯注活力(署名“阵子”) 《中国青年报》1995年2月24日29、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与传统的认同 《东方视角》1995第1期30、易学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 《东方视角》1995年第4期31、前期儒家的生命哲学 《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5期32、论荀子的礼法观; 《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5期33、礼:从历史到哲学——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创立 《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冬之卷34、寻求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的自觉 《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秋之卷35、荀子“制天命”说新解; 《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36、荀子的秦政得失观及其影响 《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冬之卷37、周易管理思想试探 《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38、谈谈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北语高教研究》1998年第2期39、孔孟荀:儒家社会理想的历史形成 (台)《孔孟学报》第74期40、荀子性恶论的哲学透视 (台)《孔孟学报》第76期41、荀子的理想人格论 (台)《孔孟学报》第78期42、论荀子的礼乐观 (台)《中国文化月刊》1998年第12期43、荀子天人观的哲学透视 (台)《哲学与文化》2000年第2期44、《孟子》四题 (台)《孔孟月刊》2006年第2期45、庄子生命哲学述论 《中国哲学》第19辑46、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的开放与多元特征 《新东方》1999年第5期47、为整体性贯注活力 《东方文化周刊》1999年第4期48、艺术与文化的双向透视 《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49、踩在幸福的琴弦上 &nbs,p; 《安徽日报》1999年5月20日50、改革与反对官僚主义 《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第8期51、走出疑古的有益尝试 《博览群书》2001年第12期52、读经与立身之本 &n,bsp; 《博览群书》2002年第7期53、荀子的乐论与性恶论 《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54、说“名节” 《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55、儒道美学研究概况 《中国美学年鉴》(2001年卷)56、2002年度儒道美学研究概述 《中国美学年鉴》(2002年卷)57、2003年儒家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中国美学年鉴》(2003年卷)58、艺术教育,教什么? 《中国文化报·科教周刊》2005年1月3日59、重建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品格构 《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2005年10月14日60、李泽厚“主体性”美学思想中的美育问题 《文艺研究》2005年第11期

孔子研究投稿经验分享

《孔子研究》是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园地公开,凡有关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研究之作及学术动态和书评,均所欢迎。 本刊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来稿请用另页纸附作者简介(真实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称职务、研究方向)、联系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凡研究论文一般不超过12000字,须附内容摘要(200—300字)、关键词(3—5个)。 本刊不负责来稿所涉版权问题(如图、表、引文等),请作者事先取得原作者或出版者同意。 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来稿中若无特别说明,即被视为发表后同意编入该数据库。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和本刊稿费一次性给付。 来稿请采用夹注和脚注两种注释方式: 夹注:适用于在正文中征引古籍,文字用楷体,格式如(《论语·学而》)、(《史记·孔子世家》)。脚注:适用于在正文中征引近现代学人研究成果、不常见的古籍、说明性注释等。每页脚注重新编号。

《孔子研究》是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专门反映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诸方面最新最重要研究成果及学术动态的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

投稿一般被采用,就会有报刊杂志邮寄稿费给你的,要能够被采用,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文章的内容有新意,比如大家都在写茶壶,你写茶香,茗香。二是立意有新意,比如还是茶壶,你借茶壶隐喻茗香之来意,幽思。至于邮寄文字稿的信封,用标准信封即可,地址姓名一定要真实,不如,文稿一旦采用,稿费不能寄错地方,至于地址,你在哪里就写那里,原则上能够收到稿费

康熙皇帝封孔子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提起"万世师表",大家都想起孔子。孔子生活于两千五百多年前,而"万世师表"这称号,要到清朝才出现。康熙皇帝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提写"万世师表"匾额,并且封孔子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孔子一生凄惶奔波,在其身后,自汉朝以来2500多年的社会,对他所宣扬的儒学,官方一直尊崇。历代王朝都尊孔,并封给孔子种种称号。历代的孔子封号,不外两类:一类是封赠以爵位,抬高孔子的政治地位,例如汉平帝封孔子为公爵;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唐玄宗晋升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将孔子加为玄圣文宣王,不久改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又諡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另一类封号,是表彰孔子的伟大教化,例如北魏孝文帝称孔子为文圣尼父,隋文帝尊为先师尼父,唐太宗尊为先圣圣,明世宗称孔子为至圣先师,但以康熙所称"万世师表",最为大众接受,风行至今不衰。纯粹一个"万世师表"称号,不代表什么。鲁迅说过,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脂粉诓,要看其筋骨和脊梁。朝廷的吹捧不足为据,要看到其人的深层结构,才能还原其本来面目。事实上,自从孔子被抬进皇宫,就成了历朝统治者的统战对象,二千五百年来,你继我往地涂脂抹粉,令孔子全身脂粉很多,涂到最後,终被妆成「大成至圣文宣王」、「万世师表」。但历代帝王尊孔,每每是别有用心,不一定真心。道理很简单。以儒学而论,孔、孟一脉相承,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但历代帝王,定期祭孔,却很少祭孟。孟子言论不为帝王所喜,明太祖朱元璋读到孟子书中有关民贵君轻之说,怒道:「这老儿要是活到今天,朕非严办不可!」孟子讲政治、论民主,旗帜鲜明;若以教学而论,并不亚於孔子。他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客卿。但由於其政治主张如孔子般不被重用,拟返乡聚徒讲学。他喜欢教育,曾提及君子有三乐:一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二乐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尽管孟子也是教育专家,论辈份、影响力,「万世师表」这名衔,毕竟仍是要让位给孔子。所谓「师表」,是做老师的表率。孔子的表率,不仅在教育方面,他的教学方法自有一套;另一方面,是他的做人之道,以身作则,可以作为道德楷模。中国传统讲「尊师重道」,这个「道」字,乃是做人之道。在孔子的年代,谈「师表」有一个更形象化的字眼,叫「木铎」。《论语�6�4八佾篇》提及仪地有个边防官,见孔子後,对孔子学生说:「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他认为孔子的学生何必忧虑老师没有一官半职,因为上天会以孔子为「木铎」。「铎」是一种乐器,形状像个大摇铃,四周用金属造成,若中间以金属为舌,叫「金铎」,以木头为舌则叫「木铎」。古时宣布政令,「金铎」用於指挥军队,「木铎」则用来教化,也叫「教化之舌」。「木铎」显然要比「师表」更具文化色彩。孔子身为「木铎」,他的教学方法有若干绝招。其一是他的「启发性教学」,远比古希腊的蘇格拉底高明。蘇式教学,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最後达到正确结论;而孔式教学是《论语�6�4述而篇》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是「心求通而未得」,学生思路有闭塞,由老师开启;「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学生表达有困难,由老师点拨。两种方法比较,孔子显然更懂心理学,更能照顾学生需求。另一种绝招是人所共知的「因材施教」,古今中外的师表,无人能出其右。孔子的四个学生,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分别向孔子问仁,结果孔子给了四种深浅不同答案,视乎不仅是各人资质,还有他们的性格、造诣和基础。孔子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他经常分析学生的个性,例如说子路果敢、子贡豁达,冉求多才多艺、高柴愚钝、曾参耿直、子张偏激等。「万世师表」,一世三十年,万世就是三十万年。孔子若活到今天,也不过二千五百多岁,但其教学风格,做人楷模,就是再过几十万年也不衰。这个师表,不是许多人所粉饰的那麼庄重肃穆,教学时可以很风趣幽默,一疯起来,比谁更能嘻嘻哈哈;周游列国时,人家叫他「丧家之犬」,老先生不但没有发怒,还说:比喻得真像啊

  • 索引序列
  • 孔子研究期刊投稿经验
  • 孔子研究投稿经验
  • 孔子研究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 孔子研究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 孔子研究投稿经验分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