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西藏旅游文献怎么写

西藏旅游文献怎么写

发布时间:

西藏旅游文献怎么写

这个论文真是有点 难度啊!

西藏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摘要:围绕西藏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阐述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城市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论述了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评价标准,并从政策制度、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模式以及发掘民族文化四个层面,提出了实现西藏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关键词:西藏生态保护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一、西藏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概况区内地理环境现状与生态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地域辽阔(面积达84万km2,约占我国土地面积的1/8,仅次于新疆,位居全国第二)。人口7万,以藏族为主(占95%以上)。全区辖7个地(市)73个县(市、区)。[3]西藏高原风光旖旎,那里有湛蓝的天,清澈的水,清新的空气,悠久灿烂的藏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神秘的藏传佛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独具特色。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太阳能资源。西藏主要城镇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含量都很低,主要江河的水质都能达标,至今未出现过酸雨和放射性污染,这些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为西藏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和条件,西藏已成为人们向往的圣地。然而,正是由于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区内1%的土地位于海拔4000m以上,受高寒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其成为关系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西藏解放后,由于起初人口较少,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低下以及国家的种种保护措施使得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持了较好的状况。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而言质量不高,且有退化的趋势。经过我们的研究分析西藏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有限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退化,投资严重短缺及环境意识淡薄产生的全部与局部,眼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监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与西藏实际监管能力严重滞后的矛盾日益明显。所以只有切实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才能保证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得以顺利实施。西藏城市发展现状及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城市是社会产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西藏的城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拉萨、日喀则、昌都、江孜等城镇均属历史古城,也曾显赫一时。但是,长期以来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去的城镇可以说没有基本的城市设施,加之生产力低下,人口少,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在西藏,现代意义的城镇是在和平解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先后四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和有力措施,西藏的各项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较快的时期。80年代,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投资几亿元,大部分用于城市住房改造,城市扩建,市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建设。1984年,中央决定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福建、广东等9省市为西藏援建43项工程,工程总投资8亿元,总建筑面积6万m2,一座座饭店、宾馆以及文化、教育、卫生、通讯、交通、生活等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使高原城镇的容貌焕然一新。1994年,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由中央和有关省市为西藏援建62项工程,总投资达8亿元。[1]目前,该项目已大部分建成并也投入使用。2003年又召开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未来经济的发展绘制了一张壮丽的蓝图,西藏城镇的发展也必将进入一种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随着西藏经济的发展,城镇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2007年,青藏铁路将要建成通车,西藏总人口将达到250万到280万(含外来流动人口在内),尽管西藏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西藏高原自然条恶劣,人类的生存空间有限,可利用的耕地仅占全区总面积的2%-3%,而且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态势,人口的增加,必将引起人为地对西藏脆弱生态环境的掠夺与破坏。比如: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作为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原先不足20万人口,目前已增加到45万人,城市人口已达39万人(占19%),已达到了一定的城市化水平。[2]由于拉萨目前还没有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场及污水处理中心,人口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白色”污染物的增加,污水的横流。人类为了生存,非法地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便会产生,诸如不合理的森林砍伐,非法盗猎野生动物,乱采乱挖自然矿藏等。如何在有限的生存空间中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严峻课题。二、西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必要性“可持续发展”自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现已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发展观,它强调城市在增长的同时更注重城市质量的提高,包括城市的生态结构质量、环境质量、建筑美学质量以及精神文化氛围质量等方面,最终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西藏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应站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立足于当前城市发展的现状,着眼于城市发展的未来,而不应以今天的经济发展建立在明天的环境质量降低和子孙生活水平降低的基础上为代价。现代城市和城镇都是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西藏正面临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经济,缩小与内地差距,迎接新一轮西部开发的历史任务,因此尤其要重视中心城市和城镇的发展,使其具备应有的经济文化辐射中心的地位,从而切实带动全区的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城市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必须要实现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实现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内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其最终目标是要使自然、城市经济、人类社会和谐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会促进城市社会的持续健康的运行。再次,实现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西藏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严格的讲,西藏的经济是比较典型的单一结构,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多元产业和专业化、集约化的社会经济运作。因而制约着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而区域内城市的发展会产生复杂的分工和交换关系,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工业和社会服务的发展与发达,需要城市的拉动。根据现实情况西藏要走发展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的道路必须重视中心城镇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后,实现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西藏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西藏早期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西藏要发展必须在客观上打破地域的界限,使各种生产要素在资源配置中自由合理的流动,积极的接受周边区域的有益经济辐射。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西藏只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才能促进自身区内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而西藏城市只有处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促进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资料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城市的企业才能够建立复杂多样的分工协作关系。随着西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发展的进一步完善,西藏城市的开放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我国发达地区城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城市生态经济效益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社会经济协调规律的要求,是人口、资源、环境同步进行,均衡发展的结果。城市生态经济效益就是指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城市生态效益的统一。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既会产生有益的经济成果,同时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带来某种负面影响,产生生态效应。这两种效益是在劳动过程中同时产生的,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在同一认识高度,重新优化组合各种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是城市生态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适度增长,合理利用资源,积极保护环境,这三者任何一项处理不好或者是三者不能协调发展,都不能使城市持续协调的发展。三、实现西藏生态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提高全区可持续发展意识西藏是我国西部的一片“净土”,由于特殊的高原气候环境,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保护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各级政府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明确有关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制定有效环保优惠政策。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水平所致,西藏大多地区乡村干部群众文化水平较低,加上文化交流少,信息较闭塞,对科学技术和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加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宣传不够,使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产生误解,甚至把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对立起来。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唤起更多的干部和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让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美好的家园,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效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动员社会一切有利条件,有能力的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共同参与生态保护事业,为维护西藏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积极的贡献。提高城市规划决策质量,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在中央关心西藏,全国各地支援西藏的大好形势下,西藏城市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一座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城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城镇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局部的城市“高原反应”现象,产生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东部城市的发展模式是否适合西藏地区?如何解决这些前所未有的城市问题?我国东部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和发展方面的挑战,高速的经济发展再带来累累硕果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的恶化,生态破坏和资源的匮乏,许多大中城市和乡镇面临空气、水、垃圾、噪声污染等问题,以及土地质量下降,自然资源退化等现实。随着2007年青藏铁路通车,必将掀起西藏的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提高西藏城市规划质量,尽早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因此为了解决西藏城市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必须从“决策”源头控制污染和减少环境破坏,关键在于城市发展有关的制度安排和决策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由于决策失误引起重大环境污染的生态破坏的教训很多,比如“三江平原农业开发”导致的大规模湿地破坏;片面执行“以粮为纲”的方针,导致滥伐森林及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滥;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支持乡镇企业政策。包括“十五小”企业对部分地区的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6]从东部城市发展的教训中表明,政策、规划和计划所产生的影响具有宏观性,累积性、长期潜在性等特点。如果在决策初期不注意决策的科学和质量,造成的后果往往难以弥补,只有在政策或计划层次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才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原则应作为政策的核心和主体。因地制宜,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现代化的城市不仅需要有完善的城市功能,还需要有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我国东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形成了城市发展中无限膨胀的城市人口与城市有限土地,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恶化之间日渐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种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规划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性规划,其实质是从生态学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地进行规划,使城市向更加有序、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4]西藏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条件,该区域内城市的发展正处于起步或加速阶段,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城镇污染少,管理运行成本低和环境可塑性强的有利因素,按照“绿色城镇”理念促进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我们应该充分吸取国内外城市发展的教训,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的城市发展模式,避免部分发达地区出现的“大城市病”和“反城市化现象”,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因地制宜,首先建立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城市的规划过程应合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等诸方面要求,实现城市调控和管理的高效运作。其次,把西藏城市,西部区域以及国家不同层次的规划相结合,使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第三,力求使城市空间体系和生态体系相结合,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及经济规划相结合,寻求最佳规划方案,以适应西藏城市的长远发展要求。充分发掘民族文化,为西藏城市的发展提供保障西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人民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统一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以他们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发了雪域高原,并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其在人类历史和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5]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民族文化建设成果喜人,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在今天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博大精深的藏民族文化将会为西藏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将直接影响西藏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城市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化,还包括城市成员的生活方式、基本权利、价值系统、传统以及信仰。城市文化对于其所有成员的行为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影响城市的各个方面。在西藏城市发展中,应该进一步重视藏民族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导向、凝聚、激励以及约束、辐射作用,使其成为西藏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基础,成为建设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城市的典范。四、结语西藏城市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精心规划,以科学的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高全民族素质,以谋求人类、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让西藏永远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片“净土”。参考文献普布次仁城市化与西藏城镇发展刍论中国藏学,1995(3),140~洛桑江村拉萨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着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中国民族,2002(10),44~罗绒战堆刘洪平环保大潮中的西藏发展—小议西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西藏研究,1996(3),28~唐立国城市化建设新思路——生态城市生态经济,2002(4),26~西珠郎杰高原文化展新姿西藏艺术研究,1995(3),4~西宝李一军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战略环境评价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1),104~10

已阅。匿名提问,不予理睬。

西藏旅游文献

业论文应收集的资料及主多少字我原创的

布达拉宫,来古冰川,雅鲁藏布大峡谷,巴松措,纳木措 ,这些都是比较著名的景点,布达拉宫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整座宫殿具有藏式风格,气势恢宏,值得一观。

1、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作为西藏的地标性建筑,那自是必打卡之处。2、巴松措巴松措位于又名措高湖,藏语中是“绿色的水”的意思,长约18公里,湖面面积约27平方公里,最深处达120米,湖面海拔3480米。位于距工布江达县巴河镇约36千米的巴河上游的高峡深谷里,是红教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3、雅鲁藏布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派镇大渡卡村(海拔3000米),经排龙乡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在藏南地区靠近印度阿萨姆邦的地方),主体在墨脱县。全长6千米,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李征南 王方国(重庆矿产调查院,重庆400015;成都矿产地质研究所,成都610081)摘要 通过对西藏旅游资源的调查和综合研究发现,西藏旅游资源的独特厚重和神奇令人震撼。其自然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地质旅游资源的典型性、历史人文资源的珍稀性、民俗旅游资源的突出性、旅游资源的美学性、广域性和生态优越性简直是无与伦比。文章概述了西藏西藏旅游资源突出的基本特性,以激发人们探索西藏的向往和旅游的愿望。关键词 西藏;旅游资源;特性我国西藏自治区孕育着丰厚的旅游资源,与西藏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奇异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景观,更显出这块西部土地强烈的神奇色彩。笔者在综合整理新一轮国土资源调查资料的过程中,特别是对大部分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图幅中的旅游资源部分的综合整理以后,对西藏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有了更深的理解。1 自然旅游资源的多样性西藏全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八分之一,自然旅游资源类型之多,反差之大是全国任何省区都不可比拟的。包括有神秘奥妙的地质景观,美妙绝伦的山水风光,绚丽多彩的天象,珍稀宝贵的生物,浩瀚的草原,深邃的森林,气势恢弘的宗教建筑,古朴厚重的民族文化,奇特的民俗风情,真是种类繁多,样样俱全。仅就青藏高原旅游资源的色彩多样性而言,红黄蓝绿白,五色俱全。红—僧衣、庙墙,还有雅丹、丹霞,灿若明霞,色如渥丹;黄—沙漠、风沙,无垠沙海、沙鸣千里;蓝—天空、湖泊,辽阔的天空,万里苍穹,高原湖泊,万顷碧波、水天一色;绿—草原,辽阔的草原,牛羊遍野;白—雪山冰川,晶莹剔透、冰雕玉洁。2 自然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西藏自然资源的不均衡分布、资源地域组合的差异以及厚重的宗教文化铸造了自然旅游资源的独特。比如布达拉宫的风姿,大昭寺的虔诚,珠穆朗玛峰的雄伟,冈仁波齐的神奇,绒布冰川的仙境,纳木错的圣洁,墨脱大峡谷的深邃,藏布巴东瀑布的神韵,羊八井地热的母爱,羌塘自然保护区的浩瀚,高原生物的多样性,藏羚羊的珍稀。在西藏地区的许多旅游资源都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西藏与整个中国大陆的地形有其相似性,西高东低。东南部有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西北部为典型的干旱气候环境。其间的变化快,梯度大,垂直分带明显。西藏的不同地质构造带与不同气候带的综合交叉作用,展现出各种类型的山水、地质景观镶嵌的复杂格局。这是在中国的其他地方,甚至世界的其他国家里都见不到的。3 地质旅游资源的典型性西藏地处世界第三极,我国地质地貌最高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1]。境内山地叠起,高原错落,谷地绵延,地貌发育典型,地貌格局复杂而有序。藏东地区,在地层、新构造运动和气候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育成大规模的典型峡谷地貌,具有奇、险、秀、美的特点。聂拉木中尼公路地质大剖面,集前寒武纪基底、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连续地层剖面,以及其他丰富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四条板块结合带中的景观为西藏所独有,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4 历史人文资源的珍稀性西藏拥有多类型、高品质、大规模的人文旅游资源,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2]所列人文旅游资源景观系历史遗产景类的全部21个景型中,西藏包含16个景型,占到历史遗产景类的2%,显现了作为藏民族发祥地所承传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家,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家。5 民俗旅游资源的突出性西藏是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藏族是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独特文化的民族,藏族婚嫁、节庆、丧葬、饮食、服饰、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民俗旅游资源十分突出,是最能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尤以引人入胜的是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节日,以强烈的传统色彩把独特的高原民风渲染得淋漓尽致。西藏人民在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发展至今,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所有历史的、文化的、宗教的传统,都系统完整地保存并体现于遍及西藏各地的大小寺院、宫殿、庄园、建筑、壁画、雕塑、寺藏等文物古迹。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是其中的典范,历史文化地位同样重要的还有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大昭寺、桑耶寺,等等,构成了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6 旅游资源的美学特性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织评选了全国最美地方的“选美中国”活动。聘请了200多位专家,以颠覆传统、推进审美、关注西部的全新的理念,选出了全国34个省市区的102个最美的地方,推出了中国最美地方的最新排行榜。其中西藏美景就有11处榜上有名,占全国的11%;在16个单项中就有4个冠军,占25%。十大名山就有3座属于西藏地区。可见西藏美的分量之重。在这次选美中国的过程中,南迦巴瓦峰集壮丽与秀美于一身,以“云中的天堂”被列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首;珠穆朗玛峰以“心灵的守望”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冈仁波齐峰峰形独特,突兀之美令人震撼,以“众神的居所”被列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已于1994年1月正式将雅鲁藏布大峡谷列为世界之最。雅鲁藏布大峡谷以“壮、深、润、幽、高、长、险、低、奇、秀”等特征,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首;怒江大峡谷以其世界知名的“最神秘”和“最原始古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藏布巴东瀑布群以其“最壮观、最原始、最神秘”神韵,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中的第一名;绒布冰川以“千姿百态的冰塔林,宛如琼楼玉宇”的仙境,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冰川的第一名;米堆冰川以“冰川与田园共存”和“桃花源里的冰雪”的和谐景观,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冰川之一;纳木错以“与神耳语的地方”的美誉,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之一;岗乡林芝云杉林以其“原始古朴和茂密壮观”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那曲高寒草原以其“雄壮之美”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7 旅游资源的广域性西藏地域辽阔,地势由东南向西北海拔逐渐升高,受西南季风和冬季西风的影响,气候也呈现同样方向的变化。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高原温带季风半湿半干旱气候等气候类型。从东南到西北随着水热条件在空间分配的规律性变化,又依次出现喜马拉雅南翼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区、藏东山地针叶林区、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区、藏东北高山灌丛草甸区、藏北高原草原区、藏西北荒漠与荒漠草原区等。藏东及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高山峡谷地带,由于地势垂直变化大,呈现立体气候。在珠穆朗玛峰脚下,不仅可看到雪峰、冰川等奇景,还可考察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山谷——卡玛山谷(1921年被英国人首次发现,现为珠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与西藏相邻的尼泊尔王国为参照,西藏不仅可开发为魅力独特的观光旅游地,而且还具有开展徒步、登山活动的巨大潜力。在藏东南一些地带,有许多高山峡谷、原始森林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有适合常年开展徒步活动的气候条件,有开展森林旅游、生态旅游、江河漂流等专项旅游活动的潜力,从发展的眼光看,适合开发各种综合型的山地旅游。8 旅游资源的生态优越性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使西藏保持了生态的多样性和完整性。生物种类之多,资源蕴藏量之大,景观之奇特,均居我国前列。全区仅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一级有41种,二级有84种,还有很多珍贵树种。这些资源有不少品种被保护在全区28(含拟建)个自然保护区之内。珠峰是国家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自然历史遗迹和人类历史遗迹为主。墨脱是国家级以保护完整的综合自然生态和珍稀动物的自然保护区,这些都是开辟森林旅游、生态旅游、高原草原风光以及其他专项旅游活动的理想场所。西藏具有开展自然生态旅游和文化生态旅游的双向实力。28个自然保护区集中了全区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部分,在发展自然生态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西藏拥有的世界级、国家级、自治区级、县市级各个级别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现的代表性文化为:藏族文化、考古文化、建筑文化、岩画文化、宗教文化、墓葬文化等,使西藏历史人文资源具有持久的面向21世纪的魅力,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由于人口稀少,工农业污染十分有限,使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得以保存,是野生动、植物的乐园。区内原始的生态群落保存完好,因此,在定量评价表中,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得分一般都很高,大多属“极佳”或“优秀”。据测试,区内大气、水、土壤、冰雪中的污染物含量极低,自然环境十分纯洁。这些优异的环境质量一方面增加了自治区的旅游吸引力,是该地区的主要特点之一;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开发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的同时,更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这种原始、纯洁的生态环境,使旅游业在这片处女地上能够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以及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西藏的旅游设施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和优化,神奇的西藏会吸引更多的中外旅游者前去旅游和顶礼,更多的学者前去探索和研究。参考文献[1]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西藏旅游文献资料

西藏地方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做“三个高潮”“两个低谷”。第一个高潮是公元7世纪初到8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积极加强与唐朝的联盟,引入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反映了唐蕃时期藏汉民族的友好交往。第二个高潮是公元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中国后,也结束了藏族地区分裂割据、四百年混战的局面,西藏地方进入了国家施政体系。第一个低谷是从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到13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以前“分裂割据,战乱不已”的四百年。第二个低谷是16世纪中叶以后至西藏和平解放之前,由于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统治,由于英国的两次入侵,西藏进入封建农奴社会“长期停滞”的四百年。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和平解放之前。扩展资料西藏的历史文化:中国西藏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藏传佛教文化艺术是西藏文化艺术的主体。西藏文化艺术的发生、发展至今已有五千年之久,其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七世纪前的史前文明、吐蕃时期的文化定型、元明时期的高度发展和清代的繁荣鼎盛四个历史阶段。现代藏族同胞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着本教的传统。参考资料:人民网-当代西藏发展进步的历史道路

西藏历史唐宋时为吐蕃,西藏更早之前就有和中原的关系,但在唐开始与官方交流;元朝属宣政院并被蒙古人所征服;之后在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正式成为大元帝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至今。明朝称乌思藏设都司;清初称卫藏,卫即藏语中央的意思,拉萨周边地区的统称,也即是所谓的前藏,藏是日喀则地区的统称,即后藏。165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应召到北京觐见清世祖顺治皇帝,次年受到清朝正式册封,而后五世班禅又受到康熙皇帝的册封。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和他们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由此被正式确立,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遂成定制。1727年,雍正皇帝正式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民国时期沿袭清版图,设立管理蒙藏事务的中央机构-蒙藏事务局(1914年5月改称蒙藏院),并任命中央驻藏办事长官,直属国务总理,例行清朝驻藏大臣职权。1929年蒙藏院改制为蒙藏委员会。1940年4月,蒙藏委员会在拉萨设立驻藏办事处,作为中央政府在西藏的派出机构。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的认定、坐床经当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批准。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昌都战役消灭了藏军主力。1951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通称《十七条协议》),解放军进入西藏。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拉萨举行成立大会,正式成立。1959年藏区骚乱被镇压后,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于1959年7月17日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在西藏全区进行民主改革的决议》,中央政府决定提前进行西藏土地改革运动,并称作“西藏民主改革”。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扩展资料:名称由来汉语“西藏”一词的说法最早出现于康熙二年(1663)的《清实录》里。在此之前,清人先后用“土伯特”、“乌斯(思)藏”、“图白忒”或“唐古特”来称呼西藏,特别是指卫、藏地区。此后或许是藏文“卫藏”中的“卫”字与满文中的“西方”(wargi)一词读音相近,且卫藏又处在中国西南方向,因此“卫藏”一词先在满文中译为“wargi Dzang”,即“西方的藏”,再从满文译成汉文的“西藏”一词。地理西藏东面和北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四川省、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西面和南面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相邻。西藏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平均高度在海拔4000米以上,是全球最高最大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距今两亿年前,本区原为一片汪洋大海,两千多万年前始在古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大幅崛起,形成今日的高原地貌。旅游业西藏旅游资源丰富,其自然和人文景观得天独厚。旅游业已成为西藏发展战略之一。2015年西藏累计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达280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2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预计到2020年,西藏年接待游客将突破30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突破550亿元。但同时,西藏旅游资源也很脆弱,随着大量游客涌入西藏,西藏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难免受到影响和冲击。故现时亦提倡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注意对本地风土习俗的保护。宗教西藏的宗教主要由藏传佛教、苯教、民间宗教三种类别构成。目前,西藏自治区共有藏传佛教寺庙1700多处,住寺僧尼约6万人;苯教寺庙约88座,僧人3000多,活佛93人,信教群众13万以上。藏传佛教和苯教长期以来既相互排斥、针锋相对,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导致了“佛中有苯”、“苯中有佛”的局面。除神学宗教外,民间宗教至今依然在民间特别是边远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民间宗教相对缺少系统理论、没有专门活动场所及职业宗教者集团。除此之外,西藏还有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区内清真寺4座,伊斯兰教信众约3000多人;天主教堂1座,教民700多人。

业论文应收集的资料及主多少字我原创的

西藏旅游文献出处

推荐中华上下五千年

不难的,我可以给你发一份完整的。1.引论部分:开篇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用孟子的话解释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本论部分:用三个事例分别证明论点: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威武不能屈。3.结论部分:解释当今无产阶级的骨气并发出号召。三个部分之间都有过渡:在引论和本论之间有“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他积极的教育意义。”引出下面三个事例的叙述。本论和结论之间有“孟子的这些话,虽然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他积极的意义。”进行过渡。

业论文应收集的资料及主多少字我原创的

西藏地方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做“三个高潮”“两个低谷”。第一个高潮是公元7世纪初到8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积极加强与唐朝的联盟,引入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反映了唐蕃时期藏汉民族的友好交往。第二个高潮是公元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中国后,也结束了藏族地区分裂割据、四百年混战的局面,西藏地方进入了国家施政体系。在西藏地方的历史发展中,既有光华四射的高潮,也有沉重暗淡的低谷。第一个低谷是从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到13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以前“分裂割据,战乱不已”的四百年。第二个低谷是16世纪中叶以后至西藏和平解放之前,由于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统治,由于英国的两次入侵,西藏进入封建农奴社会“长期停滞”的四百年。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和平解放之前。以和平解放为新的历史起点,西藏经历了历史无法比拟的深刻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空前宏大的实践创新,迎来了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高潮。西藏的发展进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极富特点的精彩篇章。扩展资料:西藏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从结束“文革”到改革开放的转变;经历了开放后面临达赖集团渗透破坏,策划骚乱闹事的严重局面;经历了平息骚乱闹事,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治理的转变;目前正在从加快发展走向全面小康,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西藏和平解放至今65年,其中改革开放占了近38年,而且还在继续进行。西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做“六个阶段”“两个波折”。历史不是人物、事件和文献的简单堆积。读历史,理清基本脉络、基本线索,非常重要。发展、稳定始终是西藏工作的主题主线,是贯通西藏改革开放进程的“任督二脉”。稳定,是西藏工作的主线。在西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斗争。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历过“两个波折”。大的曲折,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四起严重骚乱,其根本原因是达赖集团和境外敌对势力,在苏东剧变的背景下,企图把祸水引向中国。小的波折,是2008年发生的“3·14事件”,根本原因仍然是达赖集团和境外敌对势力,在中国崛起的标志性事件——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背景下,企图制造事端,干扰奥运,牵制中国的发展。从工作上反思,也有深刻的教训值得牢牢记取。参考资料:人民网—当代西藏发展进步的历史道路

西藏旅游文献综述

总体来说前景大于困难,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智慧旅游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智慧旅游以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终端等关键技术无缝衔接为基础,智能化收发信息,满足现代旅游者对信息化和个性化旅游的需求,促进旅游业各环节高效有序进行,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旅游资源,转变人们的生活和出行观念,乃至促进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西藏作为即将建成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胜地,在时代发展潮流中,该如何应对建设信息化、智能化明显的智慧旅游,地方政府行为选择对西藏发展智慧旅游会产生哪些差异性影响。报告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等方法,基于行为决策理论和政府角色理论,结合产品生命理论和市场生命理论,从影响政府行为的四大因素(即政府意识、政府目的、政府角色和政府组织结构)着手,分析政府行为对西藏建设智慧旅游的倾向性影响。通过从政府行为倾向和市场参与度的两个维度建立简单模型,分析四种情况下政府行为对西藏发展智慧旅游产生的差异性影响,得出无论市场参与度如何,政府行为选择倾向不同对西藏智慧旅游发展都会造成明显的差异性影响。政府行为在对待智慧旅游建设发展方面应该采取积极态度和行为。政府可以通过积极制定引导性发展政策、大力促进基础设施完善、努力培养和引进专项技术高素质人才并构建智慧旅游建设运营保证体系四大积极行为,促进智慧旅游在西藏生根发芽,为西藏地区旅游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动力。

这个论文真是有点 难度啊!

已阅。匿名提问,不予理睬。

  • 索引序列
  • 西藏旅游文献怎么写
  • 西藏旅游文献
  • 西藏旅游文献资料
  • 西藏旅游文献出处
  • 西藏旅游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