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超强大脑期刊

超强大脑期刊

发布时间:

超强大脑期刊

2019最强大脑还是挺好看的,是一部有趣又很有价值的综艺节目,每次看一期最强大脑都会激发我学习斗志。从2019年的第一期来看突破了以往的答题模式,开始了组队的模式,充分的体现出这些学生们的高智商。

我觉得他的科学成就还是很不错的,在科学领悟还是有很多篇文章发表的。

为搏收视和话题,《最强大脑2019》已经沦为一出出从场内到场外的撕X秀。吃瓜群众排排坐,等着每天一个选手与导师之间的各种黑话题上榜。这一季的节目本身并不好看,但是经过剪辑和炒作,八卦热搜一个比一个劲爆,昨天还是选手吐槽黑幕,今天已变成制片人与导师不可言说的暧昧关系,明天又将是导师与导师之间的站队吐槽……一档“让科学流行起来”的节目,俨然成为了一档“让八卦更猛烈些吧”的无底线真人秀,借用节目中导师郭采洁的话:“我的队长我的队员,一个个全陷在泥沼。”智力的竞技场,变成了明枪暗箭的战场,变成了各方利益博弈的娱乐场,从这一点看,这个节目原本的初衷似乎已经越来越远。今日就来扒一扒《最强大脑2019》的娱乐之殇:1、从智商秀到真人秀,造作至死《最强大脑》本是荔枝台从德国引进的一档科学竞技类节目《Super Brain》,刚出来时,从科学角度探秘天才的世界,通过艺术性编排与加工,让节目更具有故事性、趣味性、观赏性。记得当年《来自星星的你》的都敏俊还曾来节目造势,充分展现节目的“超强大脑”。N年过去,节目竟然都已做到第六季了。从最初的豆瓣8分到如今的8分,足见这档节目每况愈下的制作水准,网友直接点评节目“虽然素人海选能给这个系列带来新鲜感觉,但终究逃不过烂俗煽情剪辑带来的掉价感。”我最近刷了前面几期,所谓的层层淘汰赛制、CP、人设打造等诸多手段的介入,比如清华女博士挑战中戏小花,丁若虚与王易木成兄弟CP、甚至还有出道女团AKB48成员袁瑞希参赛,越来越使得这档“中外交融的创意节目”,成为造作的选秀节目。最关键的一点是,节目的智力闯关游戏越来越“掉粉”,诸多游戏环节大都不清不楚,陷入“为了挑战而挑战”的故弄高深感,失去了曾经那种设计感和普世感,人民群众看这档节目的价值与意义越来越“模糊”,加之节目中额外增加的那些自以为是的场外花絮,让节目显得刻意又造作。2、场外八卦比场内PK还要精彩,娱乐至死眼看节目就要撕碎收视神话的传奇了,于是一出一出话题“捷报频出”。先是王易木事件后,鲍云撰文质疑节目有黑幕,然后两位女导师公开站队呛声,节目组发声明说是鲍云恶意诋毁,结果呢,王昱珩又被节目组私下辱骂其蹭热度;紧接着魏坤琳又直指鲍云作弊,节目女制片人与某男导师的关系暧昧话题又被送上热搜,甚至N年前郭敬明被“黑”事件也重新被扒出……这个四月《最强大脑》简直就是八卦流言制造机,一出又一出,热度是上去了,但节目质量却下来了。曾几何时,《最强大脑》为我们挖掘出了被称为“中国雨人”的速算天才周玮、盲眼走出蜂巢迷宫这次成为导师的鲍云、超级记忆大师的王峰……可是今年这一季,我们却只看到了高学历噱头、高颜值明星学员、制作人辱骂叫嚣、选手与选手与导师互掐……节目的“三观”毁了,可看的必要性越来越微弱。3、国产素人真人秀能纯粹一点不?任重道远遥想当年,《最强大脑》扛起“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口号大旗,采用“动静结合”的舞台道具,并运用明星元素的偶像效应,使娱乐和科学相结合,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科学,多么滴风清气正。而这一季又是汇聚全球的各大高校的顶尖高材生,可是为了“秀”而“秀”,真的是真人秀的最终目标吗?如果这样,那么这些高材生的存在意义,仅仅就是为了那个百分之几的收视率吗?剧情式真人秀真的是中国真人秀发展的唯一途径吗?《最强大脑2019》似乎正在撕开国产素人真人秀的一个口子,将行业最真实、最无奈的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如何救市?翻阅近年来国产素人真人秀的佳作,我竟然找不到一档真正能够打动我心的作品,哪怕是明星加入的节目,也仅仅是《奇遇人生》还曾有那么几期节目释放出一丝新鲜感。由此看来,国产真人秀的崛起真的依然任重道远。以上。

魏坤琳的科学成就还是有的,在做运动控制的项目时,他提出让一些没有运用电脑经验的人去操作鼠标,以此观察人们对手的控制是否会受到鼠标使用经验的影响。

超强大脑小学生杂志

首先,请明确:任何一档电视节目的本质就是——它是一档电视节目。解释一下这句话。意思是说,观众所有情绪的高潮:兴奋、感动、紧张、难过,其实都是被设计过的圈套,不要过于当真。当然你进不进套是另外一回事,反正总会有很多人进套。接下来进入关于《最强大脑》的分析部分。一、节目类型:超强智力类。国内一直不缺乏智力方面的真人秀,比方说早年的《开心辞典》,近期的《一站到底》。但是这次和以往的智力综艺不同的是,这次江苏卫视下了血本,找了《非诚勿扰》的团队来运作一群超级精英。这个节目最大的看点和买点,就是那群超级精英。往深点说,是人们对于未知的、神秘的事物的猎奇心理。更往深里说,那种紧张、刺激的极端心理体验也相当勾人。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的话,江苏卫视对受众的心理和市场的需求把握得相当好,因为这个节目即使在制作上有很多瑕疵(事实上就第一期来看是真的有很多瑕疵!后面说),但就凭着中国观众【关键词】被应试教育【关键词】摧残得血肉模糊的大脑和对于强大智商的好奇和向往(我个人认为很多观众并没有搞明白高智商和高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疲惫倦怠、焦躁迷茫【关键词】这档节目一定可以赢得关注。有了关注,就有了收视率。有了收视率,就什么都有了。(电视界就是这样。= =)二:受众定位:能正常思考的人。这个定位是我设定的。这是真人秀的一个特点,真人秀往往能够凭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感染,覆盖最广泛的人群而无年龄身份限制。嗯,顺便提一句,湖南卫视的受众主要定位是年轻人。三、节目制作1,制作团队:《非诚勿扰》的制作团队决定了《最强大脑》是档娱乐节目,韩国的剪辑图案崔决定了《最强大脑》是档山寨国际范儿的娱乐节目;2,规则:尽管《最强大脑》的规则引起了不少争议,但是我认为大方向上这套规则制定得还不错。第一点,这档节目一开始就告诉你规则是什么了。你肯定要说,还有哪档竞赛类节目没告诉观众规则的么。有,《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第二点,尽管决定选手去留的有四位评审,但是除了D魏是专业的,其他三个都是来赚眼球的。不zao急,我仔细解释。你看,为了不打击选手的积极性,三个评审是不可能给出3分以下的预判分的对吧,那么也就是说最低最低选手也有九分。D魏手里有十分的难度分(乘分形式),换句话说,就是只要D魏认可了,其他人说什么就都忽略不计了(我是指对于晋级与否这个结果而言)。这样的规则努力遵循着:绝对理性和绝对科学这样一个大方向。这么做自然是留得住观众的(公平)。(PS节目中只有魏坤琳一位科学家评审,但在他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科学顾问团。)同时,我还要大胆预测一下,不出意外的话,将来的某一期江苏卫视一定会爆一个冷门给大家看看的——就是在评审都不看好,观众也觉得Just so so的情况下,魏先生一锤定音,让这个选手晋级了。3,主持人:蒋昌建。邀请这位复旦大学驰名中外的教授来主持这档节目,说明江苏卫视真是老奸巨猾。邀请他主持除了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扩大节目的影响力之外,还可以封广电总局的嘴巴,打湖南卫视的嘴巴。如果各位仔细研究过收视率这个问题的话,就会发现这两年我国的最受欢迎的综艺节目有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叫做:低龄化(反智化)。举两个例子大家应该就能意会了:《快乐大本营》、《爸爸去哪儿》。有蒋教授亲自主持,那么想必这档节目不会随便就被扣上低俗啊,肤浅这种帽子了。毕竟即使从台面上来说,广电总局也肯定是更加支持高智商化的节目发展。ok,这的确是个聪明的决定,但是这个决定究竟做得好不好,是不是需要再调整或者如何改进,一定是节目组现在讨论得火热的一个问题。原因是:蒋老师并不是专业的主持人。专业的主持人需要强大的控场能力和稳定自如的台风(这一点在综艺节目里何炅、华少都很不错),是一个主动者,而蒋老师在第一期的表现里表现得较为生涩和被动。(好吧,孟非老师说是“儒雅”。)别的观众我没去了解了,但就我个人看着蒋老师笑的颧肌提得紧紧的还是会稍微觉得有点奇怪,有点用力过头的感觉。可能太紧张了。算了,普通话不标准这种事我就不多说了。蒋老师气势很好的,大赞。4,镜头语言总体来说,节目节奏把握得很好,该吊胃口就吊胃口,该煽情就煽情。但是一些细节显得格格不入,表演痕迹很重。看来中韩两个团队之间还需要磨合。摄影机运动,相当花哨。最突出的体现就是第一个选手的魔方墙遮布掀开那一下子。升格降格、快拉快推、旋转,摇臂从左扫到右,从右扫到左,灯光平均每分钟360次地闪,鼓点敲个不停,然后还插入几个评审和嘉宾之后的采访,不仅仅夸张,而且很自恋(尤其是那面魔方墙)。当然,这也是韩国的剪辑团队一贯的作风。我认为这个度并没把握好,和整个节目的节奏不搭。灯光:北京常使用大红色和宝蓝色等。我认为这个颜色的搭配并不是最合适的。有很浓的“廉价感”和“塑料感”,不够精致。大量特写和近景。猛煽情。音乐:总体来说没有硬伤,节奏很明快,也恰当。但是也有值得推敲的部分。即从一开始音乐就特别嗨,乍一看这很好,但是问题是你一开始就这么嗨,高潮部分观众就容易疲劳,反倒削弱了节目效果。VCR:啰嗦拖沓,表演成分太重。现场的观众:给了很多很多镜头,欢呼,呐喊,惊讶,等等,这样子会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很好的暗示和反馈,就是“你也要兴奋哦!”,“你怎么能不感到惊呢!”很多人就这样被感染了。但是!节目组表演欲真的太强了。录过节目的人都知道:观众所有的掌声,欢呼声都是节目开始前暖场的时候录好的。说到找观众表演这事,其实《我是歌手》做得已经是你懂的。5,评审。这一点上我一定要严重吐槽。江苏卫视你怎么可以这么粗心!介绍几个评审居然连名字的字幕也不打!别的台要笑死了啊摔!魏坤琳(于2003年和200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得运动控制和电子工程的硕士学位,2007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运动控制的博士学位,2009年加入北大心理学系):“科学,是我唯一评判的标准”。应该是初次上大型综艺节目吧,看得出还是拿捏得有些生涩,不过很萌哒。态度很好,很专业(至关重要!),坚持科学理性的评判必定吸粉无数。陶晶莹(主持天后):负责吸引“小年轻”,负责卖萌,负责装傻,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是评审和嘉宾里唯一的女性,而且嘴巴很厉害,能营造很愉悦的气氛,这一期作用很大;李永波(国家羽毛球队总教头):特点就是实在。真性情。所谓特点,就是即是优点,又是缺点。不过没关系,电视节目观众要看的就是真实,个性。梁冬(亚太区最著名的华语节目主编及主持人之一):负责调解一下气氛吧,居然还哭了,我挺费解的。目前除了制造矛盾和噱头没有太主要作用。我个人不怎么喜欢他的表现。6,嘉宾周杰伦(音乐才子):显然他是江苏卫视看准的巨大噱头和舞台主角之一。周杰伦是首次担任中国内地的综艺节目的嘉宾,之前他提出“不参加达人选拔,不参加音乐PK,不参加内地选秀”的“三不原则”,这次因为好奇也跑过来了,真是给面子。就凭他,得招来多少幺蛾子呀。一句“听妈妈的话”引得多少少女又迷死他了。李彦宏(外交政策杂志评比的38位全球最具智慧的人之一):真心是“邻居家孩子”呀,江苏卫视这也太欺负人了。比起周杰伦的话,李彦宏这存在感还是差了很多(周杰伦単就钢琴那一块就一个人占了三分钟。)7,选手(这一点从节目效果方面来看比较成功)评选标准,“第一,具有普通人没有的脑力才能,比如深度视觉,空间感知,照相式记忆等等;第二,技能具有多项目挑战的迁移性,以证明这是脑力天赋,而并不是熟能生巧的本领;第三,所有选手要经过节目合作方,北京大学、北师大、上海交通大学国内三大最权威心理学脑科学实验室的专业测试,120分是硬性指标;第四,10%的选手需要经过核磁共振成像测试,测试脑力控制机能。”(除了做测试题外,借助核磁共振是测试智商更为直接的方式,因为可以检测到大脑神经元的兴奋信号,神经元越兴奋,说明大脑的利用程度越高,也越发达。)选拔途径:第一,专业途径,中国脑力竞标赛2010——2013年的选手;第二,媒体途径,结合媒体报道寻找民间高人;第三,通过各类活跃的脑力兴趣小组,比如在果壳网、豆瓣社区等社区网站上搜罗。郑才千:典型技术宅。(我去,居然是文科生,我要是蒋昌建评审们打嘴仗的时候我一定要提一提的。能加好多分呢。)PO一条:“超级找茬王”郑才千,在几万个小色块组成的魔方墙中找不同,被封“像素眼”,他曾在赌场豪赢60万元,最终上了“黑名单”~黄华珠:很成熟,情商很高。但是很不幸成为《最强大脑》的牺牲品。没有办法,要树立节目公正、权威、理性的形象,委屈你了。赵越。很优秀,但我同意D魏,她使用的是肢体记忆,而非空间记忆。更值得认可的是身体,不是脑力。李玉娟:没话说。牛逼哄哄。8,舞台录制场地面积达到5000余平方米。(豪门!多少演播室加起来才这么大。。。泪)舞美的很多运作都稍微有些单调,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最后的阶梯分数显示器做得不错,在心理上满足观众累积式的情绪需求。······累死了,第一期差不多就写到这里吧。估计到这个地方已经没有人有兴趣看了,那我随便写点自己看完这期节目的想法吧。从黄华珠这个部分开始,大家对于D魏的评判就已经产生异议了,到了赵越这个部分,几位评评审已经不是异议,而是愤怒了。那么,这种愤怒合理吗?答:不合理。作为一个成熟的中年人(不特指),你去参加一档节目,对于节目的规则当然理应是了然于胸的,否则你何以评判给分呢?规则的作用,是遵守。“不破不立”那一套放到电视节目里来,显然是很滑稽的。赵越说:“那么,老师请您走一下。”看到这一幕我就认为她情商远不及黄华珠。参加游戏,就要遵守游戏规则,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李永波有是D魏的长辈也是前辈,有资历提出异议,但是一个聪明的姑娘,绝不应该认为这是自己翻身或者辩驳的机会。重新给你打分?不要闹了。面对一个既定的事实做出消极的反抗,并不明智。梁冬说:“我认为应该修改游戏规则。除了一个所谓的客观分之外,还应该有一个情绪分。”李永波说:“我觉得给D魏的权利太大。”梁冬又说:“我在看你的那一刹那间的时候,我在想,科学到底是干什么的,科学不应该仅仅有刻度,而没有温度。”这两个人都是我比较喜欢的,尤其是李永波老师,我特别欣赏他的真性情。但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中华民族是一个很喜欢打感情牌的民族,不然我们也不会有所谓的“酒桌文化”、“香烟文化”等等了。讲感情,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要分事情来。如果在一档命名为“《最强大脑》的节目里,对于弱者的同情或者喜爱战胜了理性的判断,那么,公平二字情何以堪呢,理性二字又何以立足。梁冬说,科学应该有感情,可问题在于,科学是不是只需要感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孰轻孰重?一个只有感情的医生可以救治病人吗?一个只有感情的程序员可以研究明白太阳黑子运动的规律吗?陶晶莹说了一句很正确的话:“D魏是在教导我们什么是科学。”我认为,我们整个民族都缺乏这种关于科学精神的教育。尤其在大陆。从这个角度看,《最强大脑》的产生,在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角度都是有意义的。科学之所以是科学,恰恰是因为它对于正确和错误有着精确而清晰的界限。一把只有温度,而没有刻度的尺子,是一块塑料,而没有人将会再认为那是尺子。以上。

小四是郭敬明,1983年6月6日出生于四川自贡,中国作家、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最小说》等杂志主编。高中时期以“第四维”为笔名在网站榕树下发表文章。2002年出版第一部作品《爱与痛的边缘》。2003年,因玄幻小说《幻城》而被人们熟知和关注。2004年,郭敬明成立“岛”工作室,开始主编《岛》系列杂志。2005年,郭敬明出版了小说《1995——2005夏至未至》。2007年,郭敬明出版了小说《悲伤逆流成河》。2008年至2012年陆续出版《小时代》“三部曲”。2013年6月27日,由郭敬明自编自导的同名电影《小时代》问世,并因此获得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新片“最佳新人导演”奖。2013年12月,郭敬明出版散文集《愿风裁尘》,并在腾讯文学首发。2014年7月17日,郭敬明执导的电影《小时代3:刺金时代》上映[1] 。2015年6月3日,郭敬明宣布自己不仅以导演身份入主《爵迹》同时也参演《爵迹》。2015年7月9日,郭敬明执导的电影《小时代4:灵魂尽头》上映。2016年郭敬明所创作小说《夏至未至》将拍电视剧。

cscd期刊和北大核心哪个强

中文核心期刊:又称中文核心,北大核心。是在所有科技核心期刊中每4年评选1次,影响因子达到标准,即可成为中文核心,由北大出版社每4年公布一次,现在用的是2014年版(2015年发布)。5年影响因子、5年他引影响因子、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论文被引指数、互引指数、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国家级、省部级)、Web下载量、Web下载率等评价指标。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再进行专家定性评审。经过定量筛选和专家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式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2008年之前每4年更新研究和编制出版一次,2008年之后,改为每3年更新研究和编制出版一次,每版都会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研制方法上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求研究成果能更科学合理地反映客观实际。

核心期刊级别。cscd期刊是核心期刊级别,cscd期刊是收录在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里的期刊。cscd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cscd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国内七大核心期刊体系中的一类,学科方向上篇理科,在国内各领域中cscd刊物发表的文章认可度也是颇高的,特别是在个人晋升考核中,cscd刊物的作用和影响力仅次于北大核心期刊和南大核心期刊,cscd期刊的发表完全不需要英文写作,中文即可。收录规模: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每两年遴选一次。每次遴选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定性评价则通过聘请国内专家定性评估对期刊进行评审。定量与定性综合评估结果构成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9-2010版本,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共遴选了核心库期刊669种;扩展库期刊:378种。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CSCD期刊

机械强度期刊

机械工程与技术、仪器与设备、动力系统与控制

现在的期刊好像没有划分很明显的级别。默认的话,核心期刊属于国家级的,像《法制与社会的》,接下来是省级的,省级期刊多以省份名称冠名,比如《广东化工》,还有市级的,地方性的等等。

中国期刊百强

毫无疑问,中国人读的最多的期刊(杂志)是《读者》杂志 读者创办于1981年,是综合性的文摘杂志,以转摘各类杂志、书刊的精彩段落或文章为主,其风格隽逸、定位面广,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根据2001年1月至6月央视调查咨询中心对30个城市读者调查数据,归纳出《读者杂志主要特点如下:发行量:读者自创刊以来,发行量逐步上升,2001年读者期平均发行量在300万册左右。1991年至2001年始终在中国杂志发行量中位居首位,在英国公布的全世界杂志发行量排行中位居第七,在世界综合性期刊杂志排行榜中位居第四。�阅读率:每百人中有28%人阅读,其阅读率排名各类杂志第一。�曾获奖项:国家期刊奖国家百种重点社科期刊1985年以来在各类杂志全国性评刊活动中多次名列首位�中国大陆报纸发行量排行榜 报纸名称 平均期印数(万份) 参考消息 67 人民日报 56 扬子晚报 53 南方都市报 01 羊城晚报 01 楚天都市报 41 新民晚报 98 北京晚报 01 大河报 55 南方日报 01 齐鲁晚报 01 钱江晚报 01 现代快报 11 燕赵都市报 02 北京青年报 56 新快报 01 华商报 68 每日新报 81 经济日报 01 中国杂志发行量排行榜 期刊名称 发行量(万册) 期刊发行量(万册) 1 半月谈(含时事资料手册) 450 半月刊(期发量) 2 读者(含乡村版) 500 半月刊(月发量) 3 知音 423 半月刊(月发量) 4 故事会 372 月刊 5 时事报告(中学、大学版) 370 月刊 6 家庭 305 半月刊(月发量) 7 第二课堂 280 半月刊(月发量) 8 青年文摘 213 半月刊(月发量) 9 家庭医生 192 半月刊(月发量) 10 小学生时代 160 月刊

推荐《经济研究》,影响因子10以上,以下是杂志的简介,希望有所帮助:《经济研究》创办于1955年,是全国性综合经济理论期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前沿性特点,立足中国现实,面向世界经济理论研究前沿,致力于发表研究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具有原创性意义的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忠实地为经济理论研究人员、各级经济决策者、实际工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和理论宣传部门的广大干部、各高等院校和财经类中专学校师生、各类企业的负责人和一切有志于研讨经济理论的各级人士以及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各界朋友服务。近十多年来《经济研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中国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新形势,及时更新研究主题,密切关注现代经济学新的研究方法,积极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并在国内经济理论期刊中率先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努力不断提高期刊质量,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多年多次获得各种奖项。《经济研究》1998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1999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2000年获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奖”和首届“国家期刊奖”两项大奖(唯一入选的经济理论期刊);2002年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和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9年被中国期刊协会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唯一入选的经济理论期刊);2010年,本刊门户网站被评为“全国出版业网站百强”;2012—2017年,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连续六年评为当年度“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并在所有被评的中文期刊中位列首位;连续三次(2013年、2015年、2017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为“百强社科期刊”。

百强社科期刊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求是 时事报告 党建 党建研究 半月谈 瞭望 党的文献 中国纪检监察 紫光阁 中共党史研究 中国政协 中国人大 幼儿画报 儿童文学 青年文摘 军队党的生活 民族文学 大众摄影 美术

  • 索引序列
  • 超强大脑期刊
  • 超强大脑小学生杂志
  • cscd期刊和北大核心哪个强
  • 机械强度期刊
  • 中国期刊百强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