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小学创新教育论文PPT

小学创新教育论文PPT

发布时间:

小学创新教育论文PPT

首先你得说出您想从哪些方面去写论文,然后搜集有关资料,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反复思考,认真打好腹稿,最后一气呵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论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浅谈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李小芹;小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游岩平;;以陶为师 构建小学语文 “自学——研讨”教学模式[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高奇;蔡元培的教育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创新摘 要:全面建设 学习 型小康 社会 ,迫切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终身 教育 ;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迫切要求优化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国际教育 发展 的新趋势,迫切要求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模式创新具体包括: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创新;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内容 创新;变革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方法 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供给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创新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在努力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加快构建 现代 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 文化素质,实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 历史 使命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对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深入发展的新情况和新 问题 ,面对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积极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肩负着崭新的历史使命。 1.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迫切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终身教育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有赖于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不能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就无法把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就难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难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兴,民族兴。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首先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因此,关心教师发展,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2.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迫切要求优化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当前,尽管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教师队伍建设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怛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层次性失衡。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师资数量供需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小学适龄人口开始减少并逐渐向初中推移,高中学龄人口逐渐增加,使得我国当前的教师供给关系由总量紧缺变为层次性失衡,教师质量问题更加凸显。截至2003年,我国570.28万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中专文化程度)为97.85%,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只有40.5%;初中专任教师 349.75万人,学历合格率(大专文化程度)为91.98%,其中获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只有23.8%;高中专任教师107.06万人,学历合格率(本科文化程度)为75.71%,其中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仅占0.9%;在61万职业中学 (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66.3%,二是区域性失衡。我国13亿人口有9亿在 农村 ,基层教师1400万人,农村教师占其总数的3/4。近些年来,许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任教,这些学校仍然存在教师不足的现象,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是从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其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目前 ,农村中小学还普遍存在着一种“条件稍好的教师从乡村学校到乡镇学校、由乡镇学校到区县学校、由区县学校到地市学校”的流失现象,导致中小学教师区域性失衡现象更加突出。三是学科性失衡。中学的语文、数学、外语和 计算 机教师普遍短缺,而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教师又出现过剩现象,由此导致部分教师“教非所学”。因此,尤为迫切的任务是,切实解决由教师供求总量不足所导致的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整体上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 3.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迫切要求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 当代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9月8—11日在日内瓦举办的第47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是“面向所有青年的优质教育:面临的挑战、趋势和优先事项”。大会指出,世界基础教育正面临着要保障青少年在接受初等教育后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素质的挑战,并呈现出一种发展趋势,即:把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放在首位,把对教育的需求视为变革的动力,提高培训水平,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估与国际比较,对增加教育投资的重新置疑,建立新的国际教育管理性机制等。同时指出,为了确保教育质量,教师的作用除了传播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解决其他问题(如与贫困作斗争、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预防暴力,促进社会融入、教会使用新技术等)的办法。教师的质量问题,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追溯教师教育的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对教师“质”的要求就已取代了对“量”的需要,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提出教师职业专业化,到1986年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同时把教师的专业性作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从 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继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 研究 报告,到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教师专业化的中长期策略,“教师专业化”的观念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目前我国现有中小学教师一千多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其专业化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面对我国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态势,以及国际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教师不适应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要求的问题更加显露出来。在此情况下,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二、确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先进理念 树立先进的继续教育理念,是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开放、高效、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先导是观念的转变。 1.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办学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行动纲领,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正因如此,它对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正确的人才观和全面的质量观,切实推动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实施素贡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即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终身教育观、民主教育观。确立学生主体、师生平等、发展性评价等理念,以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凸显教育的主体性、民主性和创新性,提升学生的自主性、自我性和创造性,切实推进我国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即“人人都可成才”、“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任何时候,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为此,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为此,要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我国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努力发挥教育在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三是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是学校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关注质量,保障质量,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1世纪是注重质量的世纪,21世纪质量的新标准已从“合格产品”变为“用户满意”。由此可见,“发展质量”比“发展速度”更加重要。21世纪的质量竞争将是“品牌竞争”,没有高质量就没有名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质量观,不同的学校亦有着不同的质量定位。教育质量即是教育水平和效果的反映。学校教育质量不仅包括其产品 (学生),还包括教育的所有活动,人才培养的质量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务必坚持评估标准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国际性,注重质量评估的多样性及“个性化”,努力实现教育质量全程抓、全面抓和全员抓。 2.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是学校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实质是,在学校各项工作中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学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校的发展为本。以教师为本,即关注教师的发展,绐终依靠和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以学生为本,即关注学生的成长,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学校发展最根本的生命意义。学校只有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主体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最优发展,才能适应 时代 发展的要求,获得最大的管理绩效,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为此,要从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成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终身学习”是人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其一生中不断获得满足与发展的过程,也是学习权和发展权实现的过程。“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没有时时、处处学习的实践,就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此背景下,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必须充分开发教师资源。然而,我国的教师教育还不能很好地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存在着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脱节的现象,严重不适应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要求。随着教师培训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变为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的全员继续教育,使得加快教师终身学习的全程规划和建立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当务之急。学习既是社会的需要、职业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为此,我们应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刻认识“终身学习”既是人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人必须对社会及自身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把“终身教育”理念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和指导方针,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规范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把“终身教育”思想具体落实到继续教育实践之中,大力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把起点教育、阶段教育扩展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把学校教育扩展为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真正做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重;推动教育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让学习伴随和贯穿于人一生的全过程。 三、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模式的创新,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面对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以及教师专业化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冲击,努力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对于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整合优质 教育 资源,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创新 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以来,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实行的是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教师培训和市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3个层次构成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随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教师教育体系逐渐向高等教育层次集中,使得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和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为新时期教师培训的重点。在此情况下,构建开放灵活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为此,要充分运用 现代 远程教育手段,积极推进和实施教师教育网、卫星电视网和互联网即“人网”、“天网”、“地网”3网相互融通、系统集成的全国教师网联计划,发挥高水平大学在教师培训体系中的龙头作用以及师范院校和其他教师教育机构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加强“教师网联”建设,促进省级区域性教师网联与全国教师网联的相互衔接,促进符合条件的省属院校与“教师网联”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办学,支持和鼓励区域性教师教育 网络 联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全国优质教师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建设,推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科研部门、电教机构、电大工作站等的资源整合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使之形成合力,从而构建多功能的“区域性教师 学习 与资源中心”、“‘教师网联’校外学习中心”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发挥校本研修在实施教师网联计划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 社会 的建设和 发展 。 2.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内容 创新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 农村 ”的原则,制订 科学 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选择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培训内容,把开展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与开展学历学位提升教育相结合,突出培训重点,讲求培训实效,使广大教师都能在培训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目前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一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积极组织和开展优秀中小学教师的高级研修、新课程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和中小学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注重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的 理论 素养,更新知识结构,使之增强学术 研究 与自我提高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科研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二要狠抓师德培训。始终坚持把思想 政治 教育和师德教育作为培训的重点,多形式组织学习,多途径进行考核,多角度树立典型,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内容来抓,常抓不懈,真正抓紧、抓实、抓好。三要进行学历学位提高培训。到2007年底,要使全国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达到70%左右,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达到50%左右,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达到一定比例,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水平显著提升。四要强化新课程培训。认真组织和安排分类培训和分层培训工作:教师培训机构组织有关新课程的“通识”培训,教科研部门组织新课程学科的“专门”培训。在组织和开展省级培训的同时,要积极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县(市、区)开展相应的培训。五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可分为普及培训、等级培训和多媒体技术培训3个层次进行,努力增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 应用 能力和水平。 3.变革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方法 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致力于方法的创新。要把理论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灵活运用培训班、研修班、自学、课题研究、导师导教、学术报告、教研活动、案例教学、教学观摩、社会考察等继续教育形式,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指导,注重解决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 问题 。要积极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科学模式,比如:“自主式与引导式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挖掘他们自身资源,引导其自主获取知识信息,自主进行经验反思、知识更新和重构,主要通过自学、交流研讨、学术报告、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实施;“研究型主题培训模式”:依据专题来配备导师,让中小学教师分组研究,使之在参与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在经验反思中实现自我突破;“研培一体的培训模式”: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困惑、不足和问题,构建教研、科研和培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以“研”促“培”,寓“研”于“培”,“研”、“培”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校本培训模式”: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把培训、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它涉及到指导教师制度、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区域合作、自学等内容。总之,教师继续教育方法的创新和科学模式的构建,既可以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又可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环节有机结合的动态管理,是一个从培训需求调查、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操作到培训效益评估的全程管理。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的科学化,关键在于各地要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此项工作纳入本地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同步考虑,统筹安排,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把教师继续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组织培训者、受训者、科研人员、主管行政人员共同参与制订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远规划、近期计划、培训方案和有关政策,做到目标明确、内容适用、形式多样、方法独到、科学规范、师资优良、政策适宜、保障有力;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管理,注重督查和指导,整合培训、教学、科研机构的力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序、高效、健康运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后期管理涉及追踪调查、检测、监督、任用、反馈、再培训等内容,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评估检查不可懈怠。要充分发挥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省、市、县3级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和网络的建设,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基地建设、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继续教育工作的政策制度建设,注重对继续教育的科学研究,努力发挥政策导向、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教学指导的作用,进而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实践模式的创新是核心,制度的建设是关键。只有制度创新,观念转变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的模式才能得以健康运行,进而通过制度的创新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各项 法律 规章制度,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是推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深入、持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建立政策导向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例如,当前急需科学地制订有关“加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若干规定”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为重点,以岗位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培训、新课程培训、师德师风培训为核心内容,切实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努力开创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二是建立教师周期培训制度。教师继续教育以5年为一个周期,实行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基地具体实施;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应以在职攻读为主,脱产学习为辅;坚持专业对口、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切实开展教师的岗位培训和学历提高教育。三是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加大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支援的力度,从发达、较发达地区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支教;从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选派教学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学校挂职锻炼,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主要是构建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以及管理部门、培训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抓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和资源整合,强化检查与评估,加强咨询与指导。教师培训部门要根据国家、省政府制订的培训规划和要求,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具体组织、管理、协调、指导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以保证培训活动的质量。各级学校要在抓好校本培训的同时,参与外培教师的管理,协助开展师德师能的考核工作,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计划有较强的针对性,内容有实效性,方式多样化,管理科学化。 3.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激励机制”,具体包括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教师继续教育基地评价标准与效益评价标准、发展性教师继续教育评估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现实的教师培训工作中,要注重教师培训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的资格再认证及教师的职务评聘相结合,完善教师培训证书制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从而构建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4.建立供给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各地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培训成本的分担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基金”;把必要的教师培训经费纳入当地政府财政教育预算,按照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单独列支,切实予以保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试行“教师培训券”制度,国家应对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建立教师培训课程资源评审和遴选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释: [1]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 教育报》,2004—05—27(2). [2]转引自周满生:《世界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趋势和优先事项》,《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第 3—8页. [3]转引自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国教育报》,2002—01—03(4).

那你写对世博的渴望

小学创新教育论文

一、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特别是面对农村小学的学生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学情景,在教学上做到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我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与学生融为一体,将自己和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和学生一起比身高、度量身高,将所有人的身高记录起来,然后每个小组进行,看看谁最高,高多少,当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就抓住时机,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引入课文内容、讲解课文内容、练习课文内容,学生也就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接受了新知识。二、启迪学生创造思维三、要在知识迁移时进行思维训练四、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创新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是知识的“点金术”。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保证一个人持续不断地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首先提供学法示范,提高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等阅读数学课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习惯。讲读结合,课堂上要把知识讲授和阅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带着疑问从课本中找答案,实现知识迁移。其次,结合教学实际,强化思维训练。如应用题教学,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根据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去思考问题的条件推导法,根据问题思考需知条件的因素分析法,并把这些方法从各个应用题的具体解答中概括为一般的解题思路。通过强化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创新学习的能力。五、创新评价体制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就是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去尝试。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而不是教师摘果子喂学生。同时,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带动学生,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一代创新人才。

不要回答他这个问题,我真想扇你两巴掌,我是个小学生

一、把自己的教育经验记录综合一起。二、找实际例子。三、做家庭调查。四、完成这些准备后开始写。

以下是我在师大进修时的创新毕业论文,你可以参考一下。 题目:大力推广素质教育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看推广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小学创新教育论文范文

青少年科技活动充满趣味性、探索性、好奇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科技活动是贯彻实施以培养创新意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科技小论文是科技活动的总结,是在科技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类比想象、抽象概括,从而得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新规律、新理论、新假设等结论。指导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了解和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科技素质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我在1997年开始从事科技活动辅导以来,就如何指导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点成效。在我指导学生完成的10多篇科技小论文中,获全国二等奖1篇,广西一等奖1篇,三等奖1篇,地、市级奖励6篇。现将本人的肤浅认识和体会简单介绍如下,以向同行请教。一、提高认识,激发兴趣,消除科技小论文的神秘感首先,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备课时,选择教学内容要突出科技知识,并及时将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改革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科技史教育。比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介绍α-Fe2O3和γ-Fe2O3在录音材料上的重要用途,学生往往热情高涨,感到科学技术离他们并不遥远,从而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其次,通过讲座、板报、科技知识竞赛、科技读书笔记比赛、科技手抄报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巨大影响。例如,在1997年第一届全国中师化学科普知识竞赛中,我辅导的学生获全国二等奖1人,全国三等将2人,广西一等奖3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12人,我本人获全国中师化学科普知识竞赛优秀辅导员称号;在2000年7月广西首届中师科技艺术节的各项比赛中,我辅导的学生均获得优异成绩;在2000年12月第二届全国中师化学科普知识竞赛中,我辅导的学生获全国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8人,广西一等奖13人,二等奖38人,我本人获全国优秀辅导员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和热情。第三,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熟悉的短小精悍的优秀科技小论文,揭开科技小论文的神秘面纱。例如,联系生活实际介绍获全国一等奖的科技小论文《水浮莲净化污水的观察与调查》、《银杏快速培育的实验》、《音乐对某些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等,联系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变废为宝利用柑子皮水解后进行银镜反应的科技小论文《柑子皮的妙用》以及《蓟草可解烟毒》、《禾苗枯萎之迷》等科技小论文。这些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明科技小论文的写作并不是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同时也为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二、联系实际,选好科技小论文的写作题材第一、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我们是指导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所以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这样才能选出学生感兴趣的、能独立完成的好题材。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校培养的目标是小学教师。因此,我指导学生选题的要求和原则是:面向小学,立足农村,服务农村,选择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比如,我指导的获奖科技小论文《流动灌溉——马蹄优质高产试验》、《龙眼罩网防果蝠实验》、《油茶树抵御砖厂污染的调查》等题材都是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产生活中选择的,其实践结果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流动灌溉——马蹄优质高产试验》的结果可使农民种植马蹄每亩增收500多元,在学生家乡已得到广泛推广,并于2000年8月26日被广西科技报在第一版宣传推广。立足农村选择的题材所需实验条件简单易行,适合学生今后在小学教学中开展科技活动。第二、选择的题材要具有新颖性。选择新颖的好题材意味着科技小论文的写作成功了一半。我首先是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积累科技知识,引导学生用科学眼光观察生活,大胆质疑,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筛选提炼论文题材,确定实践方案。其次,还结合具体例子说明科技小论文选题的方向和规律。例如,《肉桂驳枝繁殖试验》的“驳枝繁殖”、《人工上篱种植绞股蓝试验》的“人工上篱种植”、《生姜倒种优质高产》的“倒种”、《西瓜嫁接栽培试验》的“嫁接栽培”、《竹荪的室内栽培试验》的“室内栽培”、《磁化水对几种花卉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的“磁化水”等等,代表了科技小论文选题的一般方向和规律,都是优秀的选题。第三、了解不宜选择的题材。除了青少年科技活动规定不宜选择的如药物、药理、药效等题材外,我认为需要时间较长的、不具备实验条件的、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题材也不宜选择。第四、选题宜早不宜迟。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开展科学实验,查阅图书资料以及论文的写作修改。我指导学生写作的获奖科技小论文的题材一般都是学生提前1年甚至2年就选好了的。三、明确要求,规范格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严格地说,科技小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科技实践活动的结晶。指导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据了解,许多科技小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落选的原因,是内容和格式不符合要求,或者是数据材料不足,尽管学生和辅导员都作了大量的实践工作。因此,指导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之前,必须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科技小论文的选题要求、实验数据记录的方法和要求、写作的格式等等。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作好原始记录,为科技小论文的写作做好准备。此外,还要使学生明确一篇好的科技小论文,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图表和照片等直观说明材料,才能更好的体现真实性,增强说服力。四、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分析归纳,提高科技小论文的质量如何依据诸多个别的实验考察的现象和数据记录得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结论?这是指导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至关重要的一步。首先引导学生根据科技小论文的主题对实验考察的现象和数据学会分辨取舍,去伪存真,归纳出一般结论。其次,指导学生查阅图书资料和运用学到的科技知识进行演绎推理,从一般结论得出特殊的新观点、新发现、新方法、新设想等。最后,指导学生运用类比思维将上述的特殊结论进行推广,从而得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新结论、新规律,运用想象思维对原始的朦胧的观点、设想进行加工、改造,突破时空限制,得出创造性的结论。这样,既提高了科技小论文的质量,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五、刻苦钻研,认真总结,不断提高辅导水平 刻苦钻研,虚心请教,是提高辅导水平的主要方法我开始从事科技活动辅导的时候,对科技活动了解甚少。由于我校将青少年科技教育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浓厚的科技活动氛围激励我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内容、途径和要求。尤其是我校教务科陈勇副科长和贺州市教育局原科技活动专干高兴平老师的热心指导,使我的辅导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1998年我辅导学生写作的科技小论文《流动灌溉——马蹄优质高产试验》获全国二等奖。这极大地增强了我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信心,同时也有了更强的责任感。为了进一步提高辅导能力,我先后参加了计算机培训和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2000年又考取了在职研究生班,现在正在学习中。 指导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需要有热心、耐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拿我指导学生完成《流动灌溉——马蹄优质高产试验》一文来说,虽然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但写出的初稿过于简单,尚不足300字。于是,我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数据的记录,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图书资料的查阅,一一指导学生改进,其间八易其稿,整个辅导过程倾注了我大量的心血,花费的精力决不亚于自己撰写一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有人问我这样做值得吗?我笑之以答:“这是一名科技辅导员的职责。只有全身心投入辅导活动中,才有可能辅导出好成绩,辅导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勤于动笔,善于总结科技活动的经验教训1999年,我在辅导学生科技活动中受到启发而设计的一个创新实验,获全国中师化学老师实验大赛二等奖。2000年,我将辅导学生科技活动的一点做法和经验整理成文章参加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比赛,获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对我辅导学生科技活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的榜样和动力。总之,指导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是一项艰辛而又繁琐却富有意义的工作。教师虽然不是科学家,但应该是科学家的引路人

不要回答他这个问题,我真想扇你两巴掌,我是个小学生

科技小论文今天,是我骄傲的日子,因为,我发明出了超级宠物。你一定想知道超级宠物是什么,我告诉你吧!超级宠物可以帮我们做事情,比如做早餐,打扫卫生,做家务等等,现在,来看看我的超级宠物做得怎么样了吧!小狗在拿着扫把在帮我打扫地板,汪汪的唱着歌(忘了告诉你,超级宠物还会唱歌),小鸟在帮我洗衣服,小白兔在帮我整理书包······我看到这情景,在旁边笑了起来(为啥?就因为我的发明成功了!)。引用信息(转载时请保留,谢谢!):

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创新摘 要:全面建设 学习 型小康 社会 ,迫切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终身 教育 ;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迫切要求优化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国际教育 发展 的新趋势,迫切要求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模式创新具体包括: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创新;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内容 创新;变革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方法 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供给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创新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在努力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加快构建 现代 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 文化素质,实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 历史 使命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对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深入发展的新情况和新 问题 ,面对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积极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肩负着崭新的历史使命。 1.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迫切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终身教育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有赖于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不能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就无法把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就难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难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兴,民族兴。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首先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因此,关心教师发展,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2.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迫切要求优化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当前,尽管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教师队伍建设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怛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层次性失衡。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师资数量供需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小学适龄人口开始减少并逐渐向初中推移,高中学龄人口逐渐增加,使得我国当前的教师供给关系由总量紧缺变为层次性失衡,教师质量问题更加凸显。截至2003年,我国570.28万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中专文化程度)为97.85%,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只有40.5%;初中专任教师 349.75万人,学历合格率(大专文化程度)为91.98%,其中获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只有23.8%;高中专任教师107.06万人,学历合格率(本科文化程度)为75.71%,其中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仅占0.9%;在61万职业中学 (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66.3%,二是区域性失衡。我国13亿人口有9亿在 农村 ,基层教师1400万人,农村教师占其总数的3/4。近些年来,许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任教,这些学校仍然存在教师不足的现象,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是从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其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目前 ,农村中小学还普遍存在着一种“条件稍好的教师从乡村学校到乡镇学校、由乡镇学校到区县学校、由区县学校到地市学校”的流失现象,导致中小学教师区域性失衡现象更加突出。三是学科性失衡。中学的语文、数学、外语和 计算 机教师普遍短缺,而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教师又出现过剩现象,由此导致部分教师“教非所学”。因此,尤为迫切的任务是,切实解决由教师供求总量不足所导致的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整体上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 3.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迫切要求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 当代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9月8—11日在日内瓦举办的第47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是“面向所有青年的优质教育:面临的挑战、趋势和优先事项”。大会指出,世界基础教育正面临着要保障青少年在接受初等教育后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素质的挑战,并呈现出一种发展趋势,即:把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放在首位,把对教育的需求视为变革的动力,提高培训水平,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估与国际比较,对增加教育投资的重新置疑,建立新的国际教育管理性机制等。同时指出,为了确保教育质量,教师的作用除了传播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解决其他问题(如与贫困作斗争、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预防暴力,促进社会融入、教会使用新技术等)的办法。教师的质量问题,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追溯教师教育的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对教师“质”的要求就已取代了对“量”的需要,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提出教师职业专业化,到1986年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同时把教师的专业性作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从 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继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 研究 报告,到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教师专业化的中长期策略,“教师专业化”的观念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目前我国现有中小学教师一千多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其专业化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面对我国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态势,以及国际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教师不适应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要求的问题更加显露出来。在此情况下,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二、确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先进理念 树立先进的继续教育理念,是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开放、高效、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先导是观念的转变。 1.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办学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行动纲领,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正因如此,它对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正确的人才观和全面的质量观,切实推动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实施素贡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即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终身教育观、民主教育观。确立学生主体、师生平等、发展性评价等理念,以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凸显教育的主体性、民主性和创新性,提升学生的自主性、自我性和创造性,切实推进我国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即“人人都可成才”、“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任何时候,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为此,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为此,要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我国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努力发挥教育在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三是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是学校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关注质量,保障质量,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1世纪是注重质量的世纪,21世纪质量的新标准已从“合格产品”变为“用户满意”。由此可见,“发展质量”比“发展速度”更加重要。21世纪的质量竞争将是“品牌竞争”,没有高质量就没有名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质量观,不同的学校亦有着不同的质量定位。教育质量即是教育水平和效果的反映。学校教育质量不仅包括其产品 (学生),还包括教育的所有活动,人才培养的质量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务必坚持评估标准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国际性,注重质量评估的多样性及“个性化”,努力实现教育质量全程抓、全面抓和全员抓。 2.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是学校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实质是,在学校各项工作中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学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校的发展为本。以教师为本,即关注教师的发展,绐终依靠和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以学生为本,即关注学生的成长,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学校发展最根本的生命意义。学校只有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主体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最优发展,才能适应 时代 发展的要求,获得最大的管理绩效,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为此,要从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成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终身学习”是人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其一生中不断获得满足与发展的过程,也是学习权和发展权实现的过程。“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没有时时、处处学习的实践,就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此背景下,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必须充分开发教师资源。然而,我国的教师教育还不能很好地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存在着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脱节的现象,严重不适应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要求。随着教师培训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变为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的全员继续教育,使得加快教师终身学习的全程规划和建立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当务之急。学习既是社会的需要、职业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为此,我们应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刻认识“终身学习”既是人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人必须对社会及自身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把“终身教育”理念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和指导方针,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规范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把“终身教育”思想具体落实到继续教育实践之中,大力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把起点教育、阶段教育扩展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把学校教育扩展为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真正做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重;推动教育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让学习伴随和贯穿于人一生的全过程。 三、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模式的创新,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面对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以及教师专业化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冲击,努力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对于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整合优质 教育 资源,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创新 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以来,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实行的是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教师培训和市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3个层次构成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随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教师教育体系逐渐向高等教育层次集中,使得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和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为新时期教师培训的重点。在此情况下,构建开放灵活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为此,要充分运用 现代 远程教育手段,积极推进和实施教师教育网、卫星电视网和互联网即“人网”、“天网”、“地网”3网相互融通、系统集成的全国教师网联计划,发挥高水平大学在教师培训体系中的龙头作用以及师范院校和其他教师教育机构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加强“教师网联”建设,促进省级区域性教师网联与全国教师网联的相互衔接,促进符合条件的省属院校与“教师网联”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办学,支持和鼓励区域性教师教育 网络 联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全国优质教师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建设,推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科研部门、电教机构、电大工作站等的资源整合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使之形成合力,从而构建多功能的“区域性教师 学习 与资源中心”、“‘教师网联’校外学习中心”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发挥校本研修在实施教师网联计划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 社会 的建设和 发展 。 2.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内容 创新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 农村 ”的原则,制订 科学 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选择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培训内容,把开展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与开展学历学位提升教育相结合,突出培训重点,讲求培训实效,使广大教师都能在培训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目前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一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积极组织和开展优秀中小学教师的高级研修、新课程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和中小学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注重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的 理论 素养,更新知识结构,使之增强学术 研究 与自我提高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科研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二要狠抓师德培训。始终坚持把思想 政治 教育和师德教育作为培训的重点,多形式组织学习,多途径进行考核,多角度树立典型,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内容来抓,常抓不懈,真正抓紧、抓实、抓好。三要进行学历学位提高培训。到2007年底,要使全国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达到70%左右,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达到50%左右,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达到一定比例,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水平显著提升。四要强化新课程培训。认真组织和安排分类培训和分层培训工作:教师培训机构组织有关新课程的“通识”培训,教科研部门组织新课程学科的“专门”培训。在组织和开展省级培训的同时,要积极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县(市、区)开展相应的培训。五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可分为普及培训、等级培训和多媒体技术培训3个层次进行,努力增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 应用 能力和水平。 3.变革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方法 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致力于方法的创新。要把理论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灵活运用培训班、研修班、自学、课题研究、导师导教、学术报告、教研活动、案例教学、教学观摩、社会考察等继续教育形式,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指导,注重解决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 问题 。要积极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科学模式,比如:“自主式与引导式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挖掘他们自身资源,引导其自主获取知识信息,自主进行经验反思、知识更新和重构,主要通过自学、交流研讨、学术报告、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实施;“研究型主题培训模式”:依据专题来配备导师,让中小学教师分组研究,使之在参与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在经验反思中实现自我突破;“研培一体的培训模式”: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困惑、不足和问题,构建教研、科研和培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以“研”促“培”,寓“研”于“培”,“研”、“培”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校本培训模式”: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把培训、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它涉及到指导教师制度、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区域合作、自学等内容。总之,教师继续教育方法的创新和科学模式的构建,既可以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又可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环节有机结合的动态管理,是一个从培训需求调查、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操作到培训效益评估的全程管理。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的科学化,关键在于各地要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此项工作纳入本地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同步考虑,统筹安排,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把教师继续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组织培训者、受训者、科研人员、主管行政人员共同参与制订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远规划、近期计划、培训方案和有关政策,做到目标明确、内容适用、形式多样、方法独到、科学规范、师资优良、政策适宜、保障有力;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管理,注重督查和指导,整合培训、教学、科研机构的力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序、高效、健康运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后期管理涉及追踪调查、检测、监督、任用、反馈、再培训等内容,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评估检查不可懈怠。要充分发挥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省、市、县3级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和网络的建设,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基地建设、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继续教育工作的政策制度建设,注重对继续教育的科学研究,努力发挥政策导向、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教学指导的作用,进而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实践模式的创新是核心,制度的建设是关键。只有制度创新,观念转变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的模式才能得以健康运行,进而通过制度的创新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各项 法律 规章制度,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是推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深入、持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建立政策导向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例如,当前急需科学地制订有关“加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若干规定”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为重点,以岗位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培训、新课程培训、师德师风培训为核心内容,切实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努力开创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二是建立教师周期培训制度。教师继续教育以5年为一个周期,实行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基地具体实施;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应以在职攻读为主,脱产学习为辅;坚持专业对口、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切实开展教师的岗位培训和学历提高教育。三是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加大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支援的力度,从发达、较发达地区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支教;从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选派教学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学校挂职锻炼,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主要是构建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以及管理部门、培训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抓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和资源整合,强化检查与评估,加强咨询与指导。教师培训部门要根据国家、省政府制订的培训规划和要求,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具体组织、管理、协调、指导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以保证培训活动的质量。各级学校要在抓好校本培训的同时,参与外培教师的管理,协助开展师德师能的考核工作,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计划有较强的针对性,内容有实效性,方式多样化,管理科学化。 3.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激励机制”,具体包括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教师继续教育基地评价标准与效益评价标准、发展性教师继续教育评估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现实的教师培训工作中,要注重教师培训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的资格再认证及教师的职务评聘相结合,完善教师培训证书制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从而构建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4.建立供给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各地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培训成本的分担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基金”;把必要的教师培训经费纳入当地政府财政教育预算,按照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单独列支,切实予以保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试行“教师培训券”制度,国家应对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建立教师培训课程资源评审和遴选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释: [1]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 教育报》,2004—05—27(2). [2]转引自周满生:《世界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趋势和优先事项》,《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第 3—8页. [3]转引自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国教育报》,2002—01—03(4).

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

数学是一门根底课程,因而,教学中要从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小先生的承受心思动身注重教学环节的创新。那么怎样才干教好小学数学,使先生片面开展呢?上面依据本人的教学经历谈谈几点看法。    一、适当运用教具,激起先生兴味     依据小先生心里特点和看法规律,实物教具对开展先生笼统思想才能有一定的作用,如在下在教乘法的初步看法时,由于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先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讲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在下运用教具教学,把先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但值得留意的是摆教具时也应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摆小棒的进程中,应依照从普通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出两份数目相反的,最初摆很多份数目都相反的,让先生觉得加法的负担,再引见乘法。这样先生就可以很容易晓得乘法的认识,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可见,教具运用得恰如其分,有利于新知识的过渡,也可解脱单调的学习氛围,还可以促进先生的入手才能,进步先生的记忆力。     二、巧用设疑,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设计得好,不只可以把先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艺、技巧,做到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更可以激起先生的数学兴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沛发扬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功用,就必需掌握迷信的设疑办法。要从先生的实践动身,依据教学内容,灵敏地运用设疑技法。第一、比拟设疑。如:教“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出示:24×3=?24×10=?为新课搭桥启思。再出示例题:每盒黑色笔24支,13盒一共有多少支?先生讨论解答。先生把13盒分红了10盒和3盒,辨别算出支数,再算出一共的支数。此时,引导先生看书,对照比拟,并设问:书上的竖式与本人的算法有什么异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用哪种办法计算好?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书写格式怎样?这样的比拟设疑,使先生的思想活泼,在自学中弄清了算理,掌握了计算办法,品尝到了自学成功的喜悦,对数学发生了兴味,毕业论文网,激起了学习的自动性和积极性,进步了课堂教学效果。第二、察看设疑。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让先生入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用割上去补过来的办法将图形变生长方形,引导先生察看图形变化的前后进程,问: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先生答复后再设疑:能不能依据长方形的面积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办法应该是怎样的?先生经过察看,自主探究,发扬了先生获取知识的才能,进步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全体功用。

0

写在书上,或写在本子上。

在教学时试图通过“提问——思考——发现”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学生高参与的课堂氛围。但从课堂实施效果来看,喜忧参半! 一、 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高参与的基础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教学是门永远带有遗憾地艺术。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小学创新教育论文题目

比如说丰富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一定要让孩子课堂主体,要改革课堂内容,要改革课堂教学形式,要激发孩子学习水平,学习能力。

小学英语论文题目一:  [1]立足核心素养开发英语课外资源研究  [2]思维导图:小学英语复习课的“深度学习攻略”  [3]巧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英语学科素养  [4]小学高年级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策略  [5]Phonics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实践运用  [6]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  [7]重视“因性施教”,引导男生学好英语

英语教育的漏洞,教育的改革,英语的教学方式,教育方式的创新,这些方向就是比较好的,这些方向非常的有意义,可以促进教育业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更加优秀。

写一篇小学教师如何做到减负不减质

  • 索引序列
  • 小学创新教育论文PPT
  • 小学创新教育论文
  • 小学创新教育论文范文
  • 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
  • 小学创新教育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