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航空学报主编审查严格吗

航空学报主编审查严格吗

发布时间:

航空学报主编审查严格吗

航空学报的投稿难度属于最高等级,审核比较严格。《航空学报》创刊于1965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航空学会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据2015年10月《航空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航空学报》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编委12人,编委111人。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航空学报》共出版文献8685篇、总被下载1759301次、总被引74047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397、(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08。 [3]  据2018年4月万方数据官网显示,《航空学报》影响因子为23,载文量为5314,被引量为46587,下载量为150442。栏目方向报道内容,《航空学报》主要刊登航空科学领域的研究新动态、新成果。读者对象《航空学报》主要读者对象是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航空航天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主要栏目《航空学报》设流体力学和飞行力学、结构强度和飞行器设计、电子与自动控制、材料与制造工程等栏目。

张衡 (78~139) 东汉科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召县石桥镇)人。少游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通五经”,“贯六艺”,永初五年(111)徵拜郎中。自元初二年(115)至永建初,两次为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在天文学理论方面,张衡是“浑天派”的主要代表。关于天地之起源,他认为天地未分之前,乃是一片混沌,既分之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聚为地,阴阳相荡,产生万物。他还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蚀形成的原因,认为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蚀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他依据当时的天文学知识,肯定了宇宙的物质性和无限性。张衡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著作收集在清严可均所编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 11~ 著名科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5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上海交通大学铁道机械系毕业。1935年留学美国,入麻萨诸塞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理论。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曾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空气动力学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和喷气推进中心主任。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返回中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1964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被聘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高级顾问。是中共第九至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91年被中国科协四届一次全委会授予中国科协名誉主席称号。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和系统工程等领域有开创性的贡献。1956年初,主持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第37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设》报告书,并在1956年2月向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建立与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参与领导创建火箭、航天科学研究机构和系统工程队伍;长期担负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组织领导中国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研制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许多领域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6月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⑿勰7督闭隆V�小豆こ炭刂坡邸贰ⅰ段锢砹ρЫ惨濉贰ⅰ缎羌屎叫懈怕邸贰ⅰ堵巯低彻こ獭返取?

朴璐美……一个日本声优

我也是这种情况,不知道是终审后才给消息,还是进入复审就有录用的可能性。

航空学报主编审查

航空动力学报今年改了审稿流程,编辑部初审——同行专家外审——责任编委复审——主编终审能进复审说明上一步专家外审的意见是不错的,可以考虑录用或者修改后录用你看一下编委会名单,和你投稿论文方向差不多的那一位应该就是负责复审的。

审稿中,意思是正在对你的稿件进行审核,不要着急,相信很快就会出结果了 这个不明白,要么你再问问明白人,要么你就耐心等待哈

《振动与冲击》小于《振动、测试与诊断》小于《振动工程学报》

航空学报主编审查重要吗

温州籍数学家十院士胡毓达 (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浙江温州,325035;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上海,200030)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大半个世纪中,在中国江南水乡的温州,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数学家。温籍数学家群体在现代中国的数学研究,数学教育,以及数学活动的组织和传播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以至作为这些数学家家乡的温州,被人们美称为“数学家之乡”。2003年10月,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访问温州时,就曾为此题写了“数学家之乡”5个大字(见右)[1]。下面,就10位温籍数学家院士的主要成就,及其在现代中国数学界的影响作一概要介绍。姜立夫(1890—1978,中央研究院院士),浙江平阳(现温州苍南县)人。他1910年以庚子赔款赴美国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数学,1915年获学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4年到德国汉堡大学进修,1935—1936年又转德国哥廷根大学作访问研究。先后担任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数学教授,曾任“新中国数学会”会长(1940),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1947),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2]。他专长用代数和分析方法来处理几何问题,特别在“圆素几何与矩阵理论方面”有精深研究。在数学教育方面,他1920年回国一人创办了南开大学算学系并任第一任系主任,培养了如刘晋年,陈省身,江泽涵,申又枨,吴大任和廖山涛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3]。培育高质量数学人才,是姜立夫的突出成就之一。在科研和教学之外,他还兼顾中国数学队伍的组织工作,如领导“新中国数学会”,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积极联系推荐青年数学学者出国深造等。此外,他还担任数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主席(1923),为中、英、德、日对应的数学名词的审定,出版《算学名词汇编》(1938)作出贡献。关于姜立夫在现代中国数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说:“在许多年的时间里,姜先生是中国数学界最主要的领袖①。苏步青院士评说:“他对中国现代数学事业功劳重大,影响至深,没有他,中国数学面貌将会是另一个样子”。[3]①陈省身在姜立夫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南开校友通讯,第一期(1990)。苏步青(1902—2003,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平阳(现温州平阳县)人。1920年进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学习,1923年入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深造,1927年直接升入该校当研究生,193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他先后担任浙江大学(1931)和复旦大学(1952)数学教授,创办了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并任所长多年,曾任复旦大学校长(1980)和名誉校长(1983)。并且,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份数学杂志《中国数学会学报》的总编辑(1936),创办了国际性数学杂志《数学年刊》任第一任主编(1980),先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和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当时称学部委员,1994年改为院士)[2]。苏步青在微分几何和计算几何领域成就卓著,特别是专长仿射微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和一般空间微分几何。他创立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在国内外均具广泛影响。自1927年以来,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多部。苏步青是一位杰出的数学教育家,1931年从日本回国后,担任了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除了和陈建功教授一起开设了多门近代数学的基础课程以外,还在中国首创开设数学讨论班,先后培养了张素诚,熊全治,方德植,白正国,杨忠道,谷超豪和胡和生等一批卓有成就的数学家。苏步青热心数学学术交流和普及工作,著有《谈谈如何学习数学》等科普册子。自1952年以后长期担任上海市数学会理事长,并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1983年选为名誉理事长,多次组织上海和全国性的数学竞赛活动。他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和第7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对于苏步青的成就和影响,1934年德国著名数学家布拉希克(WBlaschke)就曾评价认为:“苏步青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1976年美国数学代表团在访问中国后总结指出:浙江大学曾建立了“以苏步青为首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1987年,在庆贺他85岁寿辰和执教60周年的科学报告会上,他的学生谷超豪教授说:“苏老是国际上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他对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的高水平工作,至今在国际数学界占有无可争辩的地位。苏老对我国数学学科的建设建立了功勋,他在浙大、复旦为创建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呕心沥血。他为我国文教事业的改革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他是我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4]柯召(1910—2003,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岭(1937,1954-1957,1958-1962温州专区温岭县,现台州温岭县)人。1926年考上厦门大学预科,1928年升入该校数学系,1931年转学清华大学算学系,1933年毕业,1935年以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1937年获博士学位。先后任南开大学数学系助教,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数学教授,重庆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1949—1950),四川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1953),校长。曾任《四川大学学报》主编和《数学年刊》副主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柯召是数论专家,在数论,组合论和代数等领域有杰出成就。1937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3部。1940年担任四川大学数学系主任后,重视教师科研工作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发起创办有老师和同学共同参加的数学专题研究课。他提倡开展应用数学研究,推动了四川大学的泛函分析与控制论,偏微分方程和计算数学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并且,亲自与中青年教师一道参加数学的应用与普及工作。柯召的贡献和影响不限于四川,他为中国的数学发展作过大量工作,1983年被推举为中国数学会名誉理事长。1990年,美国数学家斯托勒(JAStoane)对柯召成果的评价是:“很惊异中国人那么早就己作出了巨大的成就”,还说“关于二次型的大作,棒极了!”。在四川大学的校史上则记载,柯召发起的专题研究课“造就了一批在数学上锐进不已的人才”[5]徐贤修(1912—2002,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浙江永嘉(现温州永嘉县)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1946年赴美国就读布朗大学,1948年获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49年在普林斯顿文学研究院一年,暑期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后,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他先后受聘任美国普渡大学工程科学教授,伊利诺理工学院应用数学讲座教授,普渡大学航空系教授,以及台湾大学,清华大学(新竹)和交通大学(新竹)兼任教授。徐贤修是一位应用型学者,他1973一1980年主管台湾的“国家科学委员会”,1979—1989年任“工业研究院”董事长,建议设立了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为台湾的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他1961年为新竹清华大学创办数学系,1962年起每年举办暑期数学研讨会,1970—1975年任新竹清华大学校长。他积极推动台湾数学教育,使大学的水平和规模取得迅速发展。鉴于徐贤修1955—1963年以及1968—1978年两度为普渡大学作出突出贡献,1980年普渡大学颁授他杰出贡献奖,1993年又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同时,由于他对台湾的科技和教育所作出的特殊贡献,1989年台湾当局还颁给他景星奖章。[6]项黼宸(1916—1990,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浙江瑞安(现温州瑞安市)人。194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44—1946年任浙江大学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后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研究,1970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1947年起任台湾大学数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并曾任系主任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项黼宸专长分析数学,成果累累,著述丰富。特别是,在富里埃级数和泛函分析的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他在数学教学方面对学生谆谆善诱,诲人不倦,成绩卓著。曾先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日本仙台东北大学,马来西亚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和荷兰的荷兰大学任教数学,还曾兼任台湾的东吴大学和淡江大学数学教授,可谓桃李满天下。为表彰他的杰出成就,1958—1968年荣获台湾第一届中山奖和台湾当局教育部的第一届著作奖。②②蔡韵箫 项黼宸教授 台湾大学数学系资料,N272(2002)杨忠道(1923—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浙江平阳(现温州苍南县)人。194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助理员,1949年进美国杜伦大学学习,1954年获数学博士学位,同年去伊利诺大学攻读博士后,1954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作访问研究。长期担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教授,曾兼任数学系研究生部主任4年,数学系主任5年,196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杨忠道专长代数拓扑和拓扑变换群。主要成就有建立了拓扑学中的“杨忠道定理”,证明了代松(FJDyson)猜测和最后解决了布拉希克(WBlaschke)猜测等,还曾与众多国外著名数学家合作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和出版拓扑学方面的著作多部。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35年,培养了一批数学人才,如担任马萨诸塞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的拉利·马文(larryMawn)即出自他的门下。[7]自1989年以来,他多次回国讲学,为中国培养现代数学人才作出贡献。谷超豪(1926—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州(现温州鹿城区)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进修,1959年获物理一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3]。先后任教浙江大学数学系(1948)和复旦大学数学系(1952),曾任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院长和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88)和温州大学校长(1999)。他的研究领域遍及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在无限连续变换拟群,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以及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方面取得国际数学界瞩目的成就。自1951年以来,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专著多部。为表彰他在科学研究上的突出成就,2003年上海市授予他第一届科技功臣称号。他带领的偏微分方程课题组现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研究室,同时培养了新一代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数学家。曾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和上海数学会理事长。他先后应邀访问美国,墨西哥,西德,法国,意大利,日本,英国,苏联,保加利亚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国内许多大学和台湾讲学。他的博士论文《论变换拟群的某些通性及其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评述人认为是“继近代最有名的微分几何大师嘉当(ECartan)之后,在这一领域里第一个做出了有实质性发展和推进的”工作。著名美国数学家弗里特里克斯(Friedrichs)评价:“谷超豪的工作实现了他想把正对称方程进一步用于混合型方程的夙愿”。谷超豪的卓越成就饮誉国内外。项武忠(1935—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浙江乐清(现温州乐清市)人。1953年入台湾大学数学系学习,1957年获学士学位,1962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1989年当选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先后任美国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德国波恩大学访问教授。1982—1985年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主任③。项武忠是著名拓扑学家,在低维拓扑学方面多有建树,成就卓著。由于他在拓扑学研究方面不断取得突出成果,1970年和1983年曾两次被邀请在法国尼斯和波兰华沙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和1小时的邀请报告。可见,他的成就享誉国际数学界。他还是美国出版的国际性期刊《数学年刊》等多份学术杂志的编辑委员。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资料(2004)。姜伯驹(1937—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平阳(现温州苍南县,出生于天津)人,著名数学家姜立夫之子。1953年进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1978—1979年为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访问学者,1980一1981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讲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自1957年起一直任职北京大学,1985—1992年兼任南开数学研究所副所长,1995—1998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第一任院长,1989—1997年担任北京数学会理事长[注6]。姜伯驹主攻拓扑学,在不动点理论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由于他的一系列卓越成就,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奖项。特别是,还曾获第一届陈省身数学奖(1988)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1996)。姜伯驹以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为己任,总是把教学和指导研究生工作放在第一位,讲课精益求精,多年来主持数学教改小组积极参与数学教育改革。他热心数学普及工作,积极参与中学生数学竞赛和数学讲座,还出版多册科普数学著作,在青少年中产生很大影响。李邦河(1942—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乐清(现温州乐清市)人。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数学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曾担任该所基础数学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2003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邦河的研究领域相当广泛,在微分拓扑,低维拓扑,偏微分方程,广义函数,非标准分析,以及代数几何和代数机械化诸方向均取得重要成果或重大突破。先后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例如,在偏微分方程解的定性研究中,他否定了俄国科学院院士奥列尼克关于间断线条数可数的论断,解答了美国科学院院士拉克斯和格利姆关于通有性和分片解析性的三个猜想。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伊万诺夫对他在非标准分析用于广义函数方面的工作曾评说:“对广义函数的乘法,以前只在很少的情况下成功,李邦河运用非标准分析得到了一系列结果”。他关于微分拓扑的工作曾获第二届陈省身数学奖(1989),他的许多研究结果被国内外学者所引用,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在20世纪,温州曾孕育了众多著名数学家。为了发扬温州重视数学基础教育传统,在21世纪培育出更多数学英才,温州市于2002年创立了旨在培养青少年新苗的“数学家摇篮工程。”相信在这一数学史上不多见的创新举措下,温州在造就数学人才方面将再创辉煌,为在21世纪把中国建为数学大国做出贡献!

航空动力学报今年改了审稿流程,编辑部初审——同行专家外审——责任编委复审——主编终审能进复审说明上一步专家外审的意见是不错的,可以考虑录用或者修改后录用你看一下编委会名单,和你投稿论文方向差不多的那一位应该就是负责复审的。

我也是这种情况,不知道是终审后才给消息,还是进入复审就有录用的可能性。

航空学报编委主审

我也是这种情况,不知道是终审后才给消息,还是进入复审就有录用的可能性。

航空学报的投稿难度属于最高等级,审核比较严格。《航空学报》创刊于1965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航空学会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据2015年10月《航空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航空学报》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编委12人,编委111人。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航空学报》共出版文献8685篇、总被下载1759301次、总被引74047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397、(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08。 [3]  据2018年4月万方数据官网显示,《航空学报》影响因子为23,载文量为5314,被引量为46587,下载量为150442。栏目方向报道内容,《航空学报》主要刊登航空科学领域的研究新动态、新成果。读者对象《航空学报》主要读者对象是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航空航天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主要栏目《航空学报》设流体力学和飞行力学、结构强度和飞行器设计、电子与自动控制、材料与制造工程等栏目。

航空学报主编

教材著作:1、王淑娟 蔡惟铮 齐明主编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王淑娟 蔡惟铮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学习指导与考研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3、王淑娟 蔡惟铮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学习指导与考研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4、蔡惟铮主编 王淑娟副主编《基础电子技术、集成电子技术配套光盘?电子教案、习题解答、自我检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5、蔡惟铮主编 王淑娟副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常见题型解析及模拟题》(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期刊论文:1、Wang S Method of reliability tolerance design based on EDA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on DC hybrid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 8 (3)(SCI检索: 171GN)2、Wang Shujuan, Gao Hongliang, Zhai G Research on feature extraction of remnant particles of aerospace Chinese Journal of A 2007, 20 (6): 253-259 (SCI检索: 294FP; EI检索: 073110731732)3、Zhang Hui, Wang Shu- Research on particle impact noise detec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 2008, 44(2): 808-814 (SCI检索: 331BE; EI检索: 083311448944)4、Gao Hongliang, Zhang Hui, Wang S The research of auto-detection for remainder particles of relay in aerospace based on wavelet Chinese Journal of A 2007, 20 (2): 75-80 (SCI检索: 290UD; EI检索: 072110608568)5、Wang Shujuan et Research on feature extraction of remnant particles of aerospace Chinese Journal of A 2007, 20 (3): 20-25 (EI检索: 073110731732)6、王淑娟, 高宏亮, 翟国富 航天继电器多余物自动检测算法的研究 宇航学报 2008, 29 (1): 370-374 (EI检索: 084911768215)7、王淑娟等 航天继电器多余物颗粒碰撞噪声检测的稳定性分析 航空学报 2005, 26 (3): 12-16 (EI检索:05279197295)8、王淑娟 电子线路可靠性容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 电子器件 2002, 25(3)(EI检索号: 7479164)9、王淑娟 电子线路可靠性容差分析与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现状 电子器件 2003,26(1)(EI检索号: 7715908)10、王淑娟电磁超声换能器三维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9,29(30)11、翟国富,王淑娟 基于超程时间和吸合时间建模的电磁继电器寿命预测方法的研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2, 22(7)(EI检索号:02427142722)12、[16]Zhang Hui, Wang S Extraction of failure characteristic of rolling element bearing based on wavelet transform under strong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Series) 2005, 12 (2): 18-22 (EI检索:05269184618)13、张辉, 王淑娟等 电子元器件多余物颗粒碰撞噪声检测的任意周期运动稳定性分析 电工技术学报 2005, 20 (4): 28-32 (EI检索: 05419406394)14、张辉, 王淑娟等 电子元器件多余物颗粒碰撞噪声检测的单周期稳定性分析 航空学报 2005, 26 (3): 362-366 (EI检索: 05279197295)15、张辉, 王淑娟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 振动与冲击 2004, 23 (4): 23-27 (EI检索:05068829695)16、张松涛, 王淑娟 离散模糊系统的二次稳定控制器设计 电机与控制学报, 2008, 12(5): 593~ (EI收录索引号: 084411672314)17、王淑娟, 齐明 通过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中国大学教学 2008,(10)18、蔡惟铮, 王淑娟, 杨春玲 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关系的探讨 中国大学教学 2009,(5)19、王淑娟, 刘贵栋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教探索 2008,(9)20、王淑娟, 刘英, 蔡惟铮 基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优生选拔与培养 华北航天工业学院 学报 2008,(7)21、王淑娟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教探索 0922、王淑娟 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探索 高教探索 2008(9)23、王淑娟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824、王淑娟 将素质教育融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725、王淑娟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探索与实践 实验技术管理与研究05,22(2)26、王淑娟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全方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0127、张辉, 王淑娟, 蔡惟铮 用可编程逻辑器件进行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时的延时分析 电子电气教学学报 0428、刘贵栋, 王淑娟 理论-仿真-实验相结合的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实践 高教探索 0929、张辉, 王淑娟, 蔡惟铮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VHDL语言的学习方法 科教论坛 0330、王立欣, 王淑娟 关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思考 科教论坛 0431、王淑娟, 蔡惟铮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第三届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11会议论文:1、Wang Shujuan, Pan Weicai, Yuan Peng, Lu C Research on Detection Method of Electromagnetic Ultrasonic Signal Based on FPGA The 3rd IEEE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 (ICIEA 2008) 2008, Singapore: 2378-2382 (EI检索: 083911591413)2、Wang Shujuan, et Research on parameter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 of electronic ballasts based on orthogonal IECON’ 2004: 352-355 (EI检索: 05269183991)3、Wang Shujuan, et Simulation of spring system’s operation process for electromagnetic 50TH IEEE HOLM CONFERENCE 2004: 104-109 (EI检索: 8291990)4、Wang S The Research of Parameter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 for Analogy Circuit IEEE IMTC2004 5(EI检索号:04418404226)5、Wang S Research on Parameter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 of Electronic Ballasts Based on Orthogonal Design,11,IECON’04(EI检索: 05269183991)6、Zhang Hui, Wang Shujuan, Zhai G One-period stability analysis of particle impact noise detection for space relay Hang Kong Xue B 2005, 26 (3): 362-366 (EI检索: 05279197295)7、Kang Lei, Mi Wujun, Lu Chao, Wang S Research on Weak Signal Detection Technique for Electromagnetic Ultrasonic Inspection S The 3rd IEEE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 (ICIEA 2008) 6, Singapore: 2394-2399 (EI检索: 083911591416)8、Zhang Hui, Wang Shujuan, et Dynamic model of particle impact noise IECON’ 2004: 297-302 (EI检索:05269183930)9、Zhang Hui, Wang Shujuan, et Test conditions discussion of particle impact noise detection for space IECON’ 2004: 455-460 (EI检索:05269183928)10、Songtao Zhang, Shujuan W Stability analysis of discrete T-S fuzzy Proceedings of 2008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 Yantai China, 2008: 1961- (EI收录索引号: 084011610085; ISTP收录索引号: 000260562701128)11、张松涛, 王淑娟 Norrbin船舶航向离散模糊控制器设计 2008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 中国, 烟台, 2008: 2515~ (EI收录索引号: 084011610192; ISTP收录索引号: 000260562701239)12、Songtao Zhang, Shujuan W A relaxed stability analysis of T-S fuzzy Proceedings of the 7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Chongqing China, 2008: 4331~ (EI收录索引号: 083911600936)13、Wang Shujuan, Liu Liping Li Q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Bayesian theory in test evaluation of spacecraft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liability of Electrical Products and Electrical C 3 (ISTP: BGG06)14、Wang Shujuan, Sun Kai, Kang Lei, Zhai G System reliability analysis GO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o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liability of Electrical Products and Electrical C 3 (ISTP: BGG06)15、Zhang Hui, Wang Shu- Research on vibration test conditions in particle impact nois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stru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IST 2006) Part 1-2(48): 46-53 (ISTP检索: BGU20)16、Zhang Hui, Wang Shu- Research on Non-sinusoidal Vibration Excitation in Particle Impact Noise D CESA2006, 10 Beijing, China (ISTP检索: BFR75)发明专利:1、颗粒碰撞噪声检测仪的振动台驱动系统, 发明专利授权号:ZL 2004 1 1(第一申请人)2、铁路客车电子防滑器仿真测试装置,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号:ZL 2004 2 7(第一申请人)3、小型永磁体空间磁场的三维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0 (第一申请人)4、斜入射体波技术钢板自动检测方法及其装置,发明专利申请号:3 (第一申请人)5、电磁超声SH波技术钢板自动检测方法及其装置,发明专利申请号:7 (第一申请人)6、一种基于电磁超声斜入射体波的检测装置及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 (第一申请人)7、一种可降低磁铁回波的电磁超声换能器,发明专利申请号:X (第一申请人)8、电磁超声板材自动探伤方法及其装置,发明专利申请号:3 (第一申请人)9、一种电磁超声测厚仪及其测量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7 (第一申请人)10、一种电磁超声探头,发明专利申请号:6 (第一申请人)

杨树兴,男,1962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在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飞行器总体与控制。先后担任3个型号项目的武器系统总设计师和5个型号项目的副总设计师,承担“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防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出版专著1部。 目前,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兵工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航空学报》编委会副主编,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等社会兼职。 1999年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称号,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2002年获得“国防科技工业突出贡献中青年”称号和北京市“首都劳动奖章”,并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2008年任“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1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负责工作:学术建设,科研管理,科技实验室建设,产学研合作工作。联系校学术委员会、校科协。分管部门:科技处、学术期刊办公室、产业办公室、产业单位。联系学院:宇航学院。

  • 索引序列
  • 航空学报主编审查严格吗
  • 航空学报主编审查
  • 航空学报主编审查重要吗
  • 航空学报编委主审
  • 航空学报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