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山西文学杂志主编

山西文学杂志主编

发布时间:

山西文学杂志主编

原名李国涛,江苏徐州人。中共党员。1948年毕业于徐州中学。1950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学教师,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学术通讯》编辑,《汾水》编辑部副主任,《山西文学》杂志主编,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丈夫 :李锐男,1950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自贡。  1966年毕业于北京杨闸中学,  1969年赴山西吕梁山区底家河村插队落户,  1975年分配到临汾钢铁公司做劳力工,  1977年调入《汾水》编辑部。  197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出版有小说集《丢失的长命锁》,曾获“山西文学优秀小说奖”、“赵树理文学奖”。他的《厚土》在文艺界和读者中反响强烈。曾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十二届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曾任《山西文学》副主编。女儿 :李笛安中国知名青春文学作家,最世签约作家,获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生于山西太原,曾在法国留学。《文艺风赏》杂志主编。2003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姐姐妹妹的丛林》在《收获》杂志上成为头条;2007年9月出版中篇集《怀念小龙女》;2004年收获长篇小说专号刊登了她的长篇《告别天堂》;《芙蓉如面柳如眉》是笛安的第二部长篇;之后出版的《西决》、《东霓》、《南音》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代表作:《告别天堂》、《西决》、《东霓》、《南音》、《妩媚航班》

山西文学杂志主编名单

我也喜欢韩生的书,最近在看《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不错。

山西万荣人。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山西师院中文系,1999年又毕业于中央党校领导干部班经济专业。历任晋南蒲剧研究院艺术研究室、晋南文委、《山西日报》理论部、中共临汾市委、共青团山西省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干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山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学术论丛》杂志主编,研究员。山西文艺理论学会会长、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省文联委员及时代大潮杂志社名誉社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小说学会理事、社会主义学会理事、赵树理研究会理事。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西省优秀文化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鲁迅与青年》、《鲁迅学迹考述》、《小说审美意识》、《女性美学论纲》、《中国当代文学流派论》、《鲁迅的文化视角与审美情韵》、《时代精神与文学的价值导向》、《艺术创作的文化感悟》,长篇历史小说《阎锡山》,编著《当代三十部文学名著》,另外发表论文1000余篇。《论流派“竞秀”与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发展》获首届赵树理文学奖一等奖、山西省首届文艺创作奖银牌奖,《文艺的功利性与社会主义文艺的崇高使命》获山西省首届社会科学应用奖一等奖,《时代精神与文学的价值追求》获全国社科成果一等奖,《呼唤诗魂》、《文化进入市场的理论应答》分别获全国诗论特等奖、文论一等奖,《文学创作的思想与艺术》获山西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现代文化审美的科学形态》获1993年华北地区文艺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其作品还获国际学术金星奖、世界特殊贡献奖等省级以上奖励60余项。

原名李国涛,江苏徐州人。中共党员。1948年毕业于徐州中学。1950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学教师,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学术通讯》编辑,《汾水》编辑部副主任,《山西文学》杂志主编,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这些基本都称不上文学杂志,下面一个朋友回复的一长串还行

山西文学杂志主编是谁

狂做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89岁的许渊冲自认“狂而不妄”,因为中国人“就应该自信,就应该有点狂的精神。”郭红松摄名片上赫然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人说许渊冲狂妄,许渊冲觉得自己狂而不妄。“妄”是浮夸、谮越、吹牛。许渊冲纳闷,“我的书就是六十本,现在比六十本还多,可以数一数。写六十本却说写了一百二十本才叫吹牛。”他是中国唯一能在古典诗词和英法韵文之间进行互译的专家,这一点也不了人。“狂”是放达、豪迈、高行。夫子说,不得中庸,必也狂狷。在《论语》的英译本中,许渊冲把“狂”译为“radical”(激进的、奋发的),切中孔子“狂者进取”的内涵。他说,“我们中国人,就应该自信,就应该有点狂的精神。”89岁的老翻译家许渊冲,说话爱以“我们中国人”开头。在他那里,“我”与“我们中国人”,几乎是同一个主语。“他嗓门大、很活跃、闲不住。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一致。”何兆武说。1941年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陈纳德上校率美国志愿空军来华支援。由于缺乏翻译,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的所有男生被集体征调到了“飞虎队”。在欢迎陈纳德的招待会上,一句“三民主义”让语言不通的宾主双方冷了场——没人知道该如何翻译。招待会的主持人是国民党高级官员黄仁霖,他亲自上阵,把该词勉强译为:nationality,peop le 's sovereignty,people's livelihood。适得其反,在场的美国大兵更找不到北了。联大外文系男生当时都坐在下面。人群中只见一个剑眉入鬓的男生举起了手,然后是中气十足的“大嗓门”: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民有,民治,民享)用林肯的话解释孙中山的话,宾主恍然大悟。在西南联大,外文系的许渊冲总是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嗓门大、很活跃、闲不住,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一致”是他的同学、著名思想史专家何兆武的印象,而“有冲劲”是他的另一位同学杨振宁的评语。他有个外号叫“许大炮”,总是心有坦荡,口无遮拦。再有棱角的人到中年之后都会被冷暖人情打磨得世故圆滑,可是直到现在,他的老同学提起他还是同样的评价,杨振宁甚至说,“我发现他像从前一样冲劲十足,如果不是更足的话。”他评论中西文化:“希腊罗马都是小国,美国历史不长,才两百多年。中国五千年文化要走出去。”他评说国内翻译界的现状:“‘精通’至少是要出版两种文字的中外互译作品,这也就等于外文界的诺贝尔奖了。”他评点自己的翻译水平:“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他评价自己法国留学的意义:“假如我也去了美国,那二十世纪就不一定有人能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了。”言下之意,深为中国翻译界捏一把汗。《山西文学》主编、作家韩石山曾在某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批评他,题为《许渊冲的自负》。许渊冲也对答了一篇《是自负还是自信》,有理有节。投到同一报纸,对方却未予发表。老先生坦坦然地找到了韩石山,说“要不发在你们《山西文学》上吧?”对方也不是俗人,说,“好啊好啊。”于是成了朋友。许渊冲客厅里挂着“春江万里水云旷,秋草一溪文字香”的条幅,就是这位忘年交的墨宝。这样性格的人在上世纪50-70年代会有怎样的遭遇,猜都能猜得出来。上世纪50年代“反右”时,许渊冲在北京两所外国语学院教英文和法文。他当时提了三条意见:一说毛泽东思想是应该发展的;二说斯大林肃反杀害好人太多;三说“共产主义”翻译错了,原文没有“产”字,这是日本人翻译的,就像把“中国”译成“支那”一样,带有贬义;《共产党宣言》第一句说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幽灵”不如改为“魔影”,“徘徊”应该改成“经常出现”——因为欧洲各国不会害怕徘徊不前的幽灵。真是胆大包天。还好当时的领导认为他说的都是“学术问题”,没有给他戴顶“右派”帽子。但从那以后,许渊冲就再没摆脱过“狂妄自大”、“学霸”诸如此类的评价。“文革”时,“臭老九”们都站在烈日下挨批斗,别人心灰意冷,许渊冲边挨批边琢磨怎么把毛主席诗词译成英法韵文,自得其乐。他对翻译要求很高,每句都得是妙语。原诗是有对仗、有双关,那么翻译也必定有对仗、有双关。“山上山下,风卷红旗如画。”他译做Below/Below/The wind unrolls/Red flags like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他译做Theskyis high /The clouds are ligh t/The wild geese flying south out of 音美、意美、充满节奏感。《为女兵题照》中有句“不爱红装爱武装”,他把“红装”译为“powdertheface”(涂脂抹粉),把“武装”译为“facethepowder”(面对硝烟),恰好表现了“红”与“武”的对应和“装”的重复,滴水不漏,堪称妙绝。结果这些好诗为许渊冲招来了“一百鞭子”,原因是“歪曲毛泽东思想,逃避阶级斗争。”一百鞭子是造反派用树枝打的,一下都不少,打得许渊冲坐都坐不下来。他的夫人照君女士只好找了个救生圈,吹足了气,给他当椅子。“那还译不译?”“译啊,当时只有毛泽东著作可以翻译,不但毛主席诗词,我连那些传抄的都翻译了。”“挨打了还继续译呀?”“唉呀,闲着更难受。”“你几乎每天一个灵感,我多年才有一个。”杨振宁说1998年暮春,德国艺术家组成的交响乐团来京演出,演奏了著名作曲家马勒的《大地之歌》。乐曲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名为《寒秋孤影》和《青春》,特意注明是根据中国唐诗创作。据报载,当时现场听众中不乏专家,都没有辨别出这两章到底来自哪首诗。其后各种文化类报纸都先后刊发了这两章德文还原成的中文,同时刊发的,还有李岚清副总理的指示:“一定要尽快把德国艺术家演奏的两首唐诗搞清楚。”《大地之歌》中的唐诗,是先由法国女作家戈谢译成法文,编入《玉书》,再由德国作家哈依曼从法文转译成德文。现在又由德文译回中文,情境几多转换,文字扑朔迷离。《寒秋孤影》中“蓝色的秋雾弥漫在湖面上,青草叶上覆盖着严霜”,“我已困倦、灯已熄灭、诱我入眠”等句子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多方推测考据,被媒体喻为二十世纪的“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遇到了许渊冲。据《文汇读书周报》当时的报道,《寒秋孤影》作者的德文歌词署名是TschangTsi,“许君一看就说:‘这是张继’。”他随即找出戈谢的《玉书》进行中法文比照,再按照这位印象派女诗人惯用的“拆字法”逐一分析诗中句子,终于找到了这两个章节的原型——《寒秋孤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青春》是李白的《客中行》。批评许渊冲自负的韩石山在同篇文章中提及此事,说,“这是要真功夫的。”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许渊冲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翻译为英法韵文。翻译诗词的难处,在于炼字,经典好诗都追求一个“工”字。许渊冲译诗,既要工整押韵,又要境界全出,古典诗词有比喻、借代、拟人、对仗,译后的英法韵文中也要有比喻、借代、拟人、对仗,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唯恐糟蹋中国文化的好东西。他的老同学杨振宁说,“他特别尽力使译出的诗句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从本质上说,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好的事,但他并没有打退堂鼓。”就是这么有趣,如切如磋、精雕细琢本是一件“苦”差事,但对于有丰沛热情和深切热爱的人反而是乐事一件。许渊冲经常对着一首诗夙兴夜寐,忧急煎迫,灵感来了又眉开眼笑,喜不自胜。他的学生、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余石屹回忆他在北大教书时的样子,“骑着自行车,‘腾’地一下跳下来,就跟你讨论。”杜甫《登高》里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曾被著名诗人余光中看做无法翻译的诗句。“无边落木,‘木’后是‘萧萧 ’,是草字头,草也算木;不尽长江,‘江’后是‘滚滚’,也是三点水。这种字形,视觉上的冲击,无论你是怎样的翻译高手都没有办法的。”这句诗的翻译问题很典型,基本可以管窥在不同文化之间传达意境的难度。余先生大概不知道,其时这句诗已经有“高手”翻译过了,而且还不止一个人。“萧萧下”是著名诗人卞之琳翻译的,三个字被译成 “showerbyshower(一阵又一阵、纷纷洒落)”;而其余部分是他的学生许渊冲完成的,以“hourafterhour(时时刻刻)”结尾,和卞译合辙押韵、珠联璧合。无边落木萧萧下: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不尽长江滚滚来:The end less rive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草字头”用重复sh(sheds,shower)的译法,“三点水”则用重复r(river,rolls)的译法。音义双绝,闻者称美。许渊冲翻译的时候爱问自己:译文中能否看得见无声的画,听得见无声的音乐?这是他对译文的基本要求。前人翻译《诗经·采薇》,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中的“依依”译做“softlysway”(微微摇摆),把“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霏霏”译成“fly(飞扬)”,他看了不喜欢,觉得在“意境上和散文没什么区别”,非要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思来想去,灵感来了:“垂柳”的英文是“weeping willow ”,法文是“saulep leureur”,都有流泪的意思。顺着这个“突破口”,他把“依依”英译为“shedtear”,法译为“enpleurs”,挥泪离别之情出来了。翻译《西厢记》是个大工程。这部被金圣叹称为“天地妙文”的奇书包罗了中国式戏剧的各种特点:铺垫、曲笔、借代、隐喻,仅杂糅在其中的各种元代俚语就够让翻译家挠头了。简单一例,张生初见莺莺,便大喊了一声“蓦然见五百年风流业冤!”什么是“业冤”,怎么解“风流”,如何让《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读者读懂这些?许渊冲的翻译是:Who is there if not the beauty who has sown love seed in my heart for five hundred long years!(那不是她么——五百年前在我心中播下爱情种子的美人。)《借厢》一折中,张生描述莺莺相貌:“下面是翠裙鸳绣金莲小,上边是红袖鸾销玉笋长。”一句中两个借代——“金莲”和“玉笋”,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直译过去就会韵味尽失。许渊冲在英文中找到了同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lily-like(百合花般的)”来对应“金莲”,用 “taper(逐渐尖细的)来描摹“玉笋”,真就以韵文译韵文,以特色对特色。到上世纪末,许渊冲已经出版了译著近60本,而到现在为止,他的作品已破百本大关,涵盖了汉英、英汉、汉法、法汉四种类型。英译《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中国不朽诗三百首》几乎一气呵成。老同学杨振宁对他笑言,“你几乎每天一个灵感,我多年才有一个。”

韩富贵,山西临猗县人。1947年出生。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任中学教员多年。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以小说成名,后又写散文、文学评论,有“文坛刀客”之称。近年来潜心于现代文学研究。197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1970年后历任中学教师,汾西县城关公社副主任,《黄河》杂志副主编,中共清徐县委副书记。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4年调入山西省作家协会。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长期从事小说、散文、文学批评等门类的写作及现代文学研究。著有长篇小说《别扭过脸去》,专著《得心应手》,短篇小说集《猪的喜剧》、《轻盈的脚步》,中篇小说集《魔子》,中短篇小说集《鬼府》,散文集《亏心事》、《我的小气》,评论集《韩石山文学评论集》,文论集《我手写我心》等。主要著作有《韩石山文学评论集》、《李健吾传》、《徐志摩传》、《寻访林徵因》、《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谁红跟谁急》等

山西科技杂志主编

《后现代科学哲学》,湖南教育 出版社,1998年,参与 《走向21世纪的科学哲学》,山 西科技出版社,2000年,参与《山西大学科学史研究20年》, 山西科技出版社,2002年,参与《语境与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科学出版社,2002年,参与《山西大学科学哲学研究20年》,山西科技出版社,2003年8月,副主编《哲学对话的新平台》,山西科技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作者;《科学哲学教程》,山西科技出版社,2003年8月,第二作者;《科学实在论的方法论辩护》,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参与。《科学技术哲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参与撰写5万字。《科学哲学指南》,(英国牛顿-史密斯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全书76万字,翻译其中38万字。

《山西科技》杂志社是2012-09-25在山西省注册成立的全民所有制,注册地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师范街50号7幢301-305室。《山西科技》杂志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40000405748746G,企业法人谢海军,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山西科技》杂志社的经营范围是:广告的制作、代理、发布;《山西科技》杂志的编辑、出版、发行(有效期至2018年12月31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山西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790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3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山西科技》杂志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山西文学杂志主编是谁呀

韩富贵,山西临猗县人。1947年出生。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任中学教员多年。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以小说成名,后又写散文、文学评论,有“文坛刀客”之称。近年来潜心于现代文学研究。197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1970年后历任中学教师,汾西县城关公社副主任,《黄河》杂志副主编,中共清徐县委副书记。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4年调入山西省作家协会。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长期从事小说、散文、文学批评等门类的写作及现代文学研究。著有长篇小说《别扭过脸去》,专著《得心应手》,短篇小说集《猪的喜剧》、《轻盈的脚步》,中篇小说集《魔子》,中短篇小说集《鬼府》,散文集《亏心事》、《我的小气》,评论集《韩石山文学评论集》,文论集《我手写我心》等。主要著作有《韩石山文学评论集》、《李健吾传》、《徐志摩传》、《寻访林徵因》、《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谁红跟谁急》等

韩石山,曾任中学教师,汾西县城关公社副主任,《黄河》杂志副主编,中共清徐县委副书记,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焦文俊,男,教授,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专门委员会委员。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王树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先后获得“校优秀共产党员”、“最受学生欢迎的授课教师”、“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省级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等荣誉。

  • 索引序列
  • 山西文学杂志主编
  • 山西文学杂志主编名单
  • 山西文学杂志主编是谁
  • 山西科技杂志主编
  • 山西文学杂志主编是谁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