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戏曲史论文选题背景

中国戏曲史论文选题背景

发布时间:

中国戏曲史论文选题背景

中国戏曲,西周末年以渐成熟。春秋楚庄王时,有一个叫【孟】的【优】,模仿孙叔敖达到乱真的程度,【优孟衣冠】也成为中国最早的艺人表演的代称。唐时唐明皇设梨园,集天下善演者,教习戏曲。故又有【梨园子弟白发新】一说。元时戏曲达到又一高峰,最著名的要数关汉卿的【窦娥冤】等等,顾坚创昆山腔,后经过魏良辅多人的改良【将苏白吴语改为中州韵】,是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对后世京剧等剧种产生深远的影响。

华美人文学会与海外昆曲社和美华艺术协会25日联合举办戏曲讲座,邀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及理论家胡芝风女士主讲“中国戏曲之美”,吸引众多戏曲爱好者到场聆听。胡芝风教授在演讲中谈到了中国戏曲的概念、种类、历史,以及与西方音乐剧的区别,强调中国戏曲的独特美学精神--即它包括“观物取象”的审美观、“摹情、写意”的艺术观、“意象”的形象思维、“诗化”的审美核心以及“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和“传神”的审美追求等七个方面。胡芝风1956年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同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自幼学习钢琴及芭蕾。10岁开始学习京剧和昆剧。曾得到京剧大师周信芳、魏莲芳、杨畹农、包幼蝶及昆曲传字辈大师方传芸、朱传茗等前辈艺术家的教导。1959年拜梅兰芳先生为师,离开清华大学,走上京剧舞台。1960年到苏州市京剧团任主演,1980年兼任团长。主持改编、导演并主演的京剧有《李慧娘》、《百花公主》、《白蛇传》、《灰阑记》等。(图与文:侨报记者管黎明)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艺术 相传,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剧种,即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据嘉庆八年的记载:“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舞升平,伶工荟萃,莫感于京华。”也说明了当时这一历史盛况。其中所谓南昆即流行于江南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北弋指南戏与北曲结合,产生于江西弋阳地区的弋阳腔,即流传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当时盛行于京城的京腔;东柳即流行于山东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国西北广为流传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说明了东西南北四方艺人汇集北京的盛况。 从当前来看,以上四大声腔已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围,有的早已遍及全国许多省份,弋阳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河北广为流传,因此有关人士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但是这种历史形成的说法还是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事实。从当前戏曲剧种的分布来看,昆剧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还是有相当的观众基础。弋阳腔不但在北方扎根,从乾隆年间,在京师“六大名班,九城轮转”,而且对京剧以及一些北方剧种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就是在江南一带的流传也主要是在许多北方语系的地区。柳子腔(包括受其影响的柳琴戏)虽然流行于河南、苏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动还是山东的曲阜、泰安、临沂。秦腔(即山陕梆子)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尽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们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却有着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广泛的观众群,所以说“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

中西方丑角在正戏和民娱中的功能差异与嬗变、刘文峰 (2013) 中国戏曲史 三联书店, 北京,    、刘文峰 (2013) 中国戏曲史 三联书店, 北京,    等等这些文献,你也可以在世界文学研究上找戏剧的论文,看看别人的参考文献

中国戏曲史论文选题

对不起,实在没时间写。望见谅!

一、818戏曲史论概述南京艺术学院的专业一在考试时,是第二天下午的时候考察,考试时间为14:00-17:00,考试分值150分。通过分析近年来南艺的题目,南艺对戏曲历史与理论的考察主要集中于:戏曲理论、中国戏曲史、以及戏曲作品分析这几个部分。二、818戏曲史论必备参考书南艺虽然有指定的参考书目,但根据近年来的考题,以及考上的同学的复习情况,同时也有145分以上大神的整理,我们归纳总结出来了下面的参考书。《中国戏曲发展史》,廖奔、刘彦君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这本书是818戏曲史论南艺给定的必备参考书,大部分题目都是从这本书里直接命题,一定要重点掌握。全书共四卷,对上起原始戏剧形态,下至清道光年间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戏剧理论、戏剧创作、戏剧设施、戏剧表演、戏剧音乐、演剧场所等方面作了立体论述 。 所表述的知识点有点普及的意思,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根据南艺的考点,重点掌握必考知识。这本书是戏曲入门读物,用于了解掌握基本脉络以及发展框架。《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俞为民、孙蓉蓉著,中华书局,2016年这本书也是是南艺818戏曲史论学校给定的参考书,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全书分上下卷,共有十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理论形态、内涵与美学特征及其历史分期,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萌芽先秦至唐代表演艺术批评概况,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雏形,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成熟元代至明初戏曲理论概况,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发展、繁荣、深入、集成、重心转移等。《戏曲学论》,刘祯著,学苑出版社,2013年这本官方参考书相对简单,具体内容包含戏曲理论现状、戏曲本体、文化民俗、戏曲学术史、民间戏剧、地方戏少数民族戏剧、京剧昆曲等七个方面。用于考试还过于浅显,需要其他书籍来补充。《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3年版戏曲曲艺百科全书,基本涵盖了中国戏曲史发展历程,比官方给定的参考书的内容要多得多。才思考研建议考生最好入手。这本书的内容很详细,用来应对考试再合适不过了。三、818戏曲史论补充参考书《中国戏曲通史》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4年版 郭汉城、张 庚《南戏新证》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 刘念兹《元代杂剧史》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刘荫柏《明清传奇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郭英德《中国戏曲通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 郭汉城、张 庚《戏曲意象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 沈达人《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 上海艺术研究所 / 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四、818戏曲史论备考策略及指导关于南艺的专业二的备考策略,同学们最希望的还是能把上面的几本书汇总起来,虽然很难做到完美的融合这些的内容,但仍然希望至少包含是最好的了。上面我们提到了《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包含了中国戏曲的各种名词解释。因此,这本书的很多部分可以当做同学们在答题时用作提高分值的重要作用。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仅仅看一本书是不够的,一定要将几本书结合起来看才可以,不然的话,可能复习起来的全面性会有偏差,答题的时候自然就缺少相关的知识点。五、818戏曲史论资料使用方法目前《南京艺术学院818戏曲史论强化版资料》很多同学都已经购买了,我们之前也出过使用说明,下面咱们说一个简单的复习方法。这边再介绍一下818戏曲史论的全套资料。《中国戏曲史重点笔记》 才思考研考博·南京艺术学院教研组编这本资料总结了中国戏曲史的重要笔记,考试的重点。《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才思考研考博·南京艺术学院教研组编这本资料里面汇集了中国戏曲的基础知识,作为答题的理论依据。《京剧理论汇总》 才思考研考博·南京艺术学院教研组编这本资料是汇总了京剧的相关理论,配合参考书一起使用。《京剧史概要》 才思考研考博·南京艺术学院教研组编这本资料则是重点整理了京剧发展史,答题的例证可以用这里面的素材。《中国戏曲史论》 才思考研考博·南京艺术学院教研组编汇总的中国戏曲史、戏曲理论的重点笔记,可以作为答题的学科结合知识素材。《戏曲史必读文献汇总》 才思考研考博·南京艺术学院教研组编这本资料整理了戏曲学、戏曲史的相关学术论文。这几本教材不应该单独使用,而是需要结合起来来看,下面我们按照三轮复习的思路,给同学们说明一下如何复习,放在同一行的为同时看的资料。第一轮复习中国戏曲史重点笔记+中国戏曲基础知识+中国戏曲史论京剧理论汇总+京剧史概要戏曲史必读文献汇总第二轮复习中国戏曲史重点笔记+中国戏曲基础知识+京剧史概要中国戏曲史论+京剧理论汇总戏曲史必读文献汇总第三轮复习戏曲史必读文献汇总中国戏曲史重点笔记+中国戏曲基础知识+中国戏曲史论+京剧理论汇总+京剧史概要第一论复习中国戏曲史重点笔记+中国戏曲基础知识+中国戏曲史论:第一轮先学习戏曲史论,构建戏曲史论知识体系。京剧理论汇总+京剧史概要:戏曲史论资料里的京剧史论内容不是很多,所以这两本资料在戏曲史论之后进行,用于补充。戏曲史必读文献汇总:戏曲史文献有一定的难度,对戏曲知识储备有一定要求,这部分内容可以提升答题的深度。第二轮复习中国戏曲史重点笔记+中国戏曲基础知识+京剧史概要:通过戏曲史、京剧史资料,来看自己的记忆是否准确,是否有遗漏的知识点;中国戏曲史论+京剧理论汇总:用这两本理论资料将自己遗忘的知识点补足;戏曲史必读文献汇总:这一轮复习的时候,可以做戏曲史论里的题库,参考这本资料来答题,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轮复习(考前)戏曲史必读文献汇总:第三轮可以直接开始做戏曲史论里的题,让自己不会忘记答题要放例子,同时,查看自己是否有不足之处;中国戏曲史重点笔记+中国戏曲基础知识+中国戏曲史论+京剧理论汇总+京剧史概要:考前 用史论资料补足自己知识点上的不足。

中国戏曲史论文选题意义

回答 就戏曲艺术自身而言,在其训练基本功及众多艺术技能等各方面,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经典性地传承。因为,一个国家富强与繁荣的具体体现及象征之一。 就是有属于自身历史传承意义上的文化根基,以及核心道德价值观及情感认知、中国世代相传人性中的优良品质等精神意志。 中国戏曲艺术不但包涵了历史艺术文化以上的所有艺术形态;如:戏曲剧目(如贵妃醉酒)、戏曲唱词念白(诗词)、乐队伴奏(板胡、京胡、二胡、琵琶、唢呐等)、舞台道具布景(楼台亭阁、日月山水、茅屋寒舍、竹兰梅菊、官府衙门、皇宫后院…)等美术及灯光场景。 甚至在中国戏曲形体表演技能中,还涵盖与传承了中国武术、杂技、曲艺、民族舞蹈、绝活(如吹火、顶灯、踩高跷、水袖功、变脸、帽翅功、翎子甩发、髯口、尘尾又称“云帚”、扇子功、踢枪花)等等。 以上,仅仅只是中国戏曲艺术在表现形式及内容上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涵盖及价值。 那么谈到戏曲的精华,即就是代表着民族意志力及古今中外的中国人一腔热血正能量的体现。 如果已经解答您的疑问,麻烦您点击评价给5颗小星星赞哦~ 如果有未解答问题可以留言或者再次咨询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更多5条 

中国传统戏曲很有保留的意义。 中国传统戏曲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国宝。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精神世界的历史产物,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她凝聚了我国古人民的智慧,中国的戏剧把非常优美的传统艺术融合在一起,让人感觉目目一新,是中国一个国家的特色,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它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土人情。 我国传统戏剧反映了古中国众多英才猛将,巾帼英雄,像穆桂英、吕布、刘备、诸葛亮,孙悟空等等。    我们要宏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永远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发展的坚实基础。所以中国传统戏曲极有保留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要为此而努力多做工作。

最简单的一点,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戏曲史论文选题方向

华美人文学会与海外昆曲社和美华艺术协会25日联合举办戏曲讲座,邀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及理论家胡芝风女士主讲“中国戏曲之美”,吸引众多戏曲爱好者到场聆听。胡芝风教授在演讲中谈到了中国戏曲的概念、种类、历史,以及与西方音乐剧的区别,强调中国戏曲的独特美学精神--即它包括“观物取象”的审美观、“摹情、写意”的艺术观、“意象”的形象思维、“诗化”的审美核心以及“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和“传神”的审美追求等七个方面。胡芝风1956年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同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自幼学习钢琴及芭蕾。10岁开始学习京剧和昆剧。曾得到京剧大师周信芳、魏莲芳、杨畹农、包幼蝶及昆曲传字辈大师方传芸、朱传茗等前辈艺术家的教导。1959年拜梅兰芳先生为师,离开清华大学,走上京剧舞台。1960年到苏州市京剧团任主演,1980年兼任团长。主持改编、导演并主演的京剧有《李慧娘》、《百花公主》、《白蛇传》、《灰阑记》等。(图与文:侨报记者管黎明)

戏剧是描写人生的艺术,真实应是它的第一要素,人们常说,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在我看来,真是戏剧的基础,是生命;善是这个生命的意义、价值;美使得这个生命有持久的可以品味的艺术魅力。 何谓真实?它是有一些基本品质的。第一,它能使观众信以为真。观众明知戏是假的,舞台所演是个虚构的世界,看戏是娱乐,是一种精神游戏,为什么又很乐意在心理上接受戏剧的支配,做“介于信与不信之间的有意识的自欺”呢?原因就在舞台上表现的人生,能使观众产生可以出入于自身经历的种种联想,从而加深对人生的体悟。有了这种联想、体悟,就会获得虽假犹真的审美愉快。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说:“戏剧与任何艺术相比更要求中肯恰当。如果一出戏能令人相信‘事情正是这样的’,那么,即使它缺点很多,仍不失为好戏。”如果一出戏连可信这一关也过不去,观众在看戏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就难以进入审美状态,有时甚至感到智力受了伤害。这样的戏还谈什么真实呢?第二,戏剧的真实还必须是动人的,是情感化了的真实。在社会科学中,真实可以用理性来直接表达。但在戏剧中,理性隐藏在情感之中,是靠情感的真实来影响观众的。明代作家袁于令说得好:“剧场假而情真。”这个“情真”,先由艺术家体验到了,他先被自己的体验所激动,才有可能打动观众。而戏剧的情感,是感性状态的理性,总是包含着是非判断的。表现美好的情感或邪恶的情感,都是经过了艺术家理性之光的照耀,是审美化了的东西,不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所以看莎士比亚的悲剧,不会染上麦克白的野心、理查三世的残忍、奥赛罗的猜疑。戏剧中的真总是要通向善的。现代戏曲在对人性的描写上,会超脱于过去的价值判断,其表现方式也不一定黑白分明,有些作品还着力于表现“灰色地带”,仍然不会泯灭是非善恶,泯灭理性精神。那种不包含是非善恶的愉快,只是一般的消遣性娱乐,成不了高尚的娱乐,不是戏剧真正的审美愉快。因而第三,戏剧的真实,还应当是有力量、有力度的。这种力量,源于戏剧的真实、真情,不是细琐的、卑微的,而是表达了某种“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旨趣”(黑格尔语),或者如恩格斯说的“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我们不能要求许多作品都有思想力度、深度,但如果太缺少这类作品,现代戏曲就没有脊梁骨了。 真实不同于事实,重要的是心灵的贴近真实是一种感受,是来自客观又对于客观有认识意义的主观感受。真实不同于事实。历史学要靠事实,戏剧艺术要靠真实。戏剧所以要写“事实”(故事)只是为了让观众感受真实,并非为了“事实”本身;而这个“事实”一般也不必是现实中的事实(或称实事)来支持的。鲁迅论讽刺艺术时说:“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艺术离不开虚构,允许幻想,甚至可以出神出鬼。写历史剧,在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之间,艺术家可以自由摆动。摆动的自由,服从于能表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内在的可能性”(莱辛语),并且,它是和艺术家的意图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达到情与理的相互渗透和自由转换。我们似乎有一种重事实、轻真实的倾向,如所谓重大题材,以为找到了它就可以获得巨大的真实了,客观效果常常并非如此,因为受实事的束缚较多,就难以在真实的开掘上获得充分自由。在过去传媒不发达的年代,写时事新闻的戏很有号召力,现在已经不是这种情况了。对于观众来说,戏中的“事实”在时间上离我们是近还是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的贴近。心灵的贴近对艺术家和观众都很重要。而且还应看到,时间距离恰恰是创作上拥有较大自由度的有利条件,京剧《曹操与杨修》、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就是很好的例子。 真实靠正确的形式支撑黑格尔有句名言:“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打动我们的情感。”艺术家要传递给观众的真实,或者说,能被观众感受的真实,都是经过形式中介的。艺术家是用形式同观众打交道的。所谓“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也可以叫做正确地进行形式化,进行形式创造。联系到戏剧,这个形式怎样才是“正确的”呢?有几个基本观点可说。 首先,在戏剧中,形式化就是动作化。从艺术分类学的角度来说,戏剧是动作的艺术。它有两个基本品质:(一)“动作就是实现了的意志”;(二)“动作在本质上须是引起冲突的”(黑格尔语)。戏剧动作不等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对于后者,必须经过选择、提炼,被赋予以上两个品质,才成为戏剧动作。而意志和冲突,产生于过去又直接指向未来,其当下的感性过程就是戏剧情节,就是性格的历史。因为动作是实现意志、引起冲突的,就会“导致动作和反动作”,就有了戏剧性。我们看戏,觉得“平”、“冷”,觉得“没戏”,多半是由于缺少真正具有戏剧意义的动作。没有动作化的真实,不是戏剧的真实。 其次,戏剧动作是有不同形式的。对于演员来说,动作不是单指形体动作(表情、姿态),而是语言、心理、形体的总和。其感性呈现就是角色形象。戏剧所以会有不同的样式,如话剧、歌剧、芭蕾舞剧、戏曲(要说“剧种”,这才是真正的剧种分类,我们戏曲中的所谓“剧种”,有许多是地方性因素,并不都具备样式类别的意义),归根到底,在于动作有不同的形式。话剧的动作是接近生活本来形态的,它的重点是语言,是口语化的台词。歌剧的重点是歌唱和音乐,舞剧的重点是舞蹈和音乐。歌剧不以舞作为动作形式,舞剧不以歌作为动作形式。而戏曲的动作是一种有歌有舞的综合形式,通常称之为唱念做打。不管是哪一种戏剧样式的动作,包括写实主义的话剧在内,都是“第二自然”,是人工的自然,都是经过了精心处理的艺术形式。所以,要“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时,有个先在的条件,只能“放在”特定戏剧样式的动作形式里,因而动作化时,有没有样式意识,是能否“正确”的一个重要关键。观众看有些戏曲常要批评它是“话剧加唱”,多半是在整体的形式化中缺乏样式意识。有明确的样式意识,是创作上的一种本体自觉。 其三,动作形式既有继承性也有变易性。以戏曲而言,无论唱念做打,都具有历史地积累下来的形式技巧,其规范化形态通常叫做程式。形式既然是艺术家和观众的特殊关系的体现,因而在形式化过程中,重视剧种的样式特征,充分运用固有的程式技巧,是同尊重观众的欣赏需要相一致的。然而这种继承性又是相对的,它会随时由于表现真实的需要,作出某种幅度的变易。所以形式化不可以简单地等同于程式化。形式化大于程式化,形式化中可以吸纳、融入非程式的因素。说得再大胆一点,在现代戏曲的创造中,形式化乃是程式化和反程式化的多样统一。现代戏曲的形式化,还包含一个新的任务:要实行形式上的更广泛的新的综合。有了这种更广泛的新综合,才能在同一种戏剧样式中,实现演出样式的多样化。演出样式的核心是演员的动作,是动作的样式特征,但光有这个核心还不够,还要有它的外延部分,包括听觉方面的音乐、音响和视觉方面的化装、服装、布景、灯光。另外,还可以在观演关系上作特殊的空间处理。有了这些因素的积极而又“正确”的介入,演出样式才能获得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而这方面的经验,戏曲自身较少,要靠借鉴外来经验,这是戏曲现代化中不能跳开的过程。引进外来经验,常常会产生不协调,吸纳容易消化难呀,却又不能因噎废食。艺术上的现代化,有创新和破坏的两面性,要尽量保护创新,减少破坏。这要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培养出一批艺术大家,才能逐渐减少混乱和痛苦。真实的形式化一旦获得整体性成功,会给观众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到了这儿,真又通向了美。观众看戏,既要由真带来感动,又要由善带来心灵的净化、升华,还要由美带来反复的品味,持久的陶醉。但满足于感动以至心灵的震撼,还不是戏剧审美经验的全部,能够达到朱光潜说的“内容沉没下去,形式浮现出来”(沉没不是消失,浮现出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这时候,才可以说,我们真正是把戏曲当艺术品来欣赏了,才能深入体会戏曲艺术的无穷

从事工作最重要的不是看什么行业,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中国边疆史论文选题背景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边疆研究领域的唯一一份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编李大龙。

估计你是大学生吧,老师是觉得你们太无聊了,让你们多看看书,你随便写就可以了,中国的边疆谁也清楚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编都是传说,所以别担心。

  • 索引序列
  • 中国戏曲史论文选题背景
  • 中国戏曲史论文选题
  • 中国戏曲史论文选题意义
  • 中国戏曲史论文选题方向
  • 中国边疆史论文选题背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