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艺术的论文2000字

关于艺术的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

关于艺术的论文2000字

写作思路:以艺术设计为主题,突出设计的发展和变化,结合感悟。正文:对民族艺术失落的反思:摘要:近些年,“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说法十分时髦,最雄辩的原因莫过于世界已经全球化。各国民族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加强,外国文化的影响似乎已经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才会有我们当代绘画的创作背景已经变成了“国际化”的说法。似乎所有的中国画家作画时都要以“国际”作为背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渐被人们冷落,本文将阐述一些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出现的崇尚“西化”思潮的评判与反思。关键词:民族艺术国际化评判与反思前言20世纪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伤害。中国绘画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胜利但也遍体鳞伤。我们的传统民族艺术受到了外来艺术的侵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端正态度,在吸收外来先进艺术的同时也要保护好我们的民族艺术。民族艺术的失落世界上有许多民族,不同民族的艺术之花有着不同的色彩与芳香,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艺术也在不断的互相影响与融合。面对外来艺术,尤其是西方艺术的融入,我国部分人产生了错误的观点,是我国民族艺术受到冲击,对我国艺术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85思潮”的躁动85思潮,是指19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当时的青年不满于当时美术的左倾路线,厌烦了苏联(俄国)的美术窠臼,厌烦了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价值观,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对于这场思潮,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气象与新的文化景观。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术界多元化与参与国际对话的局面;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思潮没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甚至是一个“全盘西化”的运动。总的来说,八五思潮是一次激烈的反传统的运动,它是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层危机感中产生的。它对当代的美术甚至电影、音乐等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中国绘画的过度西化受“85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摹仿性太强,创造性太少,西方性太强,民族性太少,形式追求太强,思想内涵太少等等。从二十世纪上半叶,我们就视西方现代艺术为中国艺术“现代”与否的标准。今天,仍然有部分人视西方当代艺术为中国艺术“当代”与否的标准。他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过分强调向西方学习,而对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不够。他们受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否定传统,否定过去,视西方艺术为“世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为西方的就是世界的,认为中国传统的,民族的,就是“封建”、“落后”、“保守”的。

《我爱剪纸》  每当我看见剪纸艺术家在一张张纸上飞快地挥舞着剪刀,创作者栩栩如生的作品时,我便不禁赞叹不已。在我的语文书上,就有着四幅剪纸作品。   瞧瞧这四幅剪纸。没每一幅上的人物,动物都惟妙惟肖。或与动物嬉戏,或翩翩起舞,或与伙伴互相帮助,或津津有味的读书,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翩翩起舞的一幅:一位十几岁的姑娘在花海里翩翩起舞。她身着少数民族的服装,跳着优美的民族舞,给人一种民族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息。她的身后是一丛丛的蒲公英。一眼望去,无边无际,洁白如雪,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色的绒毯。一副美不胜收的样子,使我不禁来到了想象的王国   从前,有一位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的壮族姑娘。她的名字叫做玛日娜,今年17岁了。玛日娜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她非常爱学习。玛日娜还是一个非常热情好客的人。她总是喜欢将天南海北的客人请到自家家里,为他们唱歌,请他们在自家吃饭,让客人们永远也忘不了壮族人民的热情。   回到现实的生活中,我不禁在一次对这幅剪纸作品啧啧赞叹。这就是我国着名的民俗文化——剪纸。它是华夏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处处都散发着华夏广大劳动人民团结,和谐的气息。   今天,我看见一幅剪纸:画面上一个少年牵着两头骆驼走在充满生机的大草原上。缤纷的色彩,栩栩如生的人物,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思绪飞向了辽阔的大草原。   有个男孩叫小傲,他的家在沙漠深处。目力所及,除了黄沙,还是黄沙,身前身后,梦里梦外,总是漫天的黄沙。   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位远方的客人,客人的家在大草原上,他向小傲描述着草原的美丽。小傲兴奋不已,也羡慕不已,他多么渴望自己能亲眼看看大草原啊!   一年又一年,小傲慢慢长大了,他对草原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终于可以独自出远门了,小傲带足了干粮和水,向家人告别后,牵着心爱的两头骆驼出发了。   小傲和骆驼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饿了就吃干粮,渴了就喝几口水,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但这与渴望无比的草原又算得了什么?他一点也不在乎疼痛。   不知走了多少天,挪着疲惫的步子,小傲坚定地走着走着。忽然,骆驼发出欢快的嘶鸣。小傲放眼望去,一片绿色的东西映入了他的眼帘,是草原哪!小傲高兴得哼起歌来。似乎骆驼太通人性了,竟被这欢快的气氛感染了,跟着小傲的歌不时附和着叫两声。   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小傲通过歌声来表示满心的愉快。天底下,一碧千里,羊群一会儿上了四周的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线条柔美的白色大花,到处翠色欲流,使人惊叹,也让人舒服,两只骆驼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小傲在这里安家了,和骆驼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一把剪刀一张纸,这就是咱中国的剪纸!

影视艺术鉴赏的表现特征 摘要]影视艺术鉴赏往往从这几个方面体验:一、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感性体验。二、 能动的、非单一的意蕴领悟。三、影视的风格、韵味。这三点对提高广大观众的鉴赏水 平,对影视艺术的发展繁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影视艺术鉴赏鉴赏者 影视是视听组合的综合艺术,他的一切 表现手段,诸如人物表演、影响造型、镜头运 动,画面组合、音响和音乐、光照和色彩,都 能给观众带来直接的感官信息,造成对于某 种社会生活或自然现象的“逼真幻觉”,影视 艺术鉴赏往往从这几个大的方面体验。 一、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感性体验 对于鉴赏者来说,只有善于通过鉴赏 对象的形象外壳,敏锐地把其内在的感情脉 络,与人物或作者获得心灵的契合,才有可 能成功地进入审美境界,进而领会其思想意 蕴或社会意义,任何一种真正的艺术鉴赏, 都是从鉴赏对象在鉴赏者身上所激起的某 种感情体验开始的。譬如日本电影《生死恋》 的结尾:夏子死于意外事故,悲痛欲绝的大宫 神情木然的来到网球场,呆呆地倚在看台的 栏杆上,突然“,噗!噗!噗……”的打网球声出 现了,接着,夏子那“你好,请多关照!”的甜美 话音在空无一人的球场上回荡不已,这一声 画结合的空境头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 响,影评者也给予很高的评价,甚至说它是 影片中最为精彩的一笔,原因即在于人们本 来已对男主人公的真挚爱情产生了同情与 关注的心理,此时,则又进一步感受到了大 宫心中那股“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 绝期”的强烈悲痛及对于夏子的无限思恋。 二、能动的、非单一的意蕴领悟 艺术的创造,从鉴赏的角度来说,读者 与作者,观众与舞台或银幕的沟通,不应该 把它看作是一经生成就永远定性的东西,而 是多层次的,具有能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譬如卓别林的著名电影《大独裁者》、意大利 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以及 美国在越南战争以后出现的《现代启示录》、 《生逢7月4日》等影片,它们在题材的选择和 开掘上,都有一种足以成为整个社会的“风 俗志”或“精神史”的视野和气势,能给观众 带来“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的鲜 血”的认识意义和教育作用。 再如根据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 影《老人与海》观看以后,为什么会感到那不 仅是桑提亚哥老人自身的一段特殊经历,而 是整个人的所谓“海明威精神”或是作者所 追求的人生真谛的哲理思索的形象体现呢? 这里面,既和影片故事中的情景气氛和人物 性格特征所能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某种具有 普通意义的人生体验有关,也和某些观众对 于海明威作品的一贯风格以及影视形象的 象征表意功能比较熟悉或爱好是分不开的, 如果缺少这些条件感受也就会大不相同。由 此可见,尽管每个电影、电视观众最后都会 对于他所观赏的故事、人物的性质、意义获 得某种感受,作出某种判断,但是,真要穿透 故事的表层情绪,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深层意 蕴,获得更高一个层次的审美享受,也不是 一件人人都容易做到的事情。 三、影视的风格、韵味 从鉴赏的角度来看,风格的体察和评 定,也是整个鉴赏活动的最高层面,它不仅 需要敏锐的艺术感觉力,还要有相应的思想 洞察力和理论概括力。了解风格,先要了解 人;了解人,又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同时, 对于鉴赏对象的审美评价,往往也是鉴赏者 自己的胸襟和素养的折光。就拿以前几年关 于谢晋电影的讨论为例子:他的片子一般都 比较注意贴近时代生活和重视反映普遍人 的命运。特别象《天云山传奇》、《牧马人》、 《高山下的花环》等。在题材的选择和开拓上 能以鲜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审视 现实,反思历史,通过对某些重大社会矛盾 的扫描,聚焦在广大群众共同关注的思想热 点上,力图把人民的爱憎苦乐和生活的主旋 律融为一体。 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无疑应随着 生活,时代以及艺术观念,艺术实践的发展 同步前进。有眼光的观赏者应能敏锐发现, 热情鼓励影视艺术家所做出的每一个新的 努力和取得的新的成就。例如赵焕章的“农 村三部曲”《喜盈门》、《牛百岁》、《咱们的退 伍兵》,在保持浓烈的乡土生活气息以及轻 喜剧的轻松幽默感伤,它们是前后一贯的; 而在情节与矛盾造成冲突的结构技巧上,却 一部有一部的变化《;喜盈门》紧紧围绕强英 的转变组织矛盾,是传统而规范的线性结 构《;牛百岁》利用多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造成 的波澜起伏,结尾时还为田福的转变留了个 “尾巴”,明显是由线到面的开放性变化《;咱 们的退伍兵》则更为从容,洒脱,使得影片的 结构形态更加立体化,丰富了作品的情趣和 生活容量。这样的变化,既是编导者深入生 活,拓宽事业的结果,也和广大观众不断发 展着的欣赏能力审美心理相一致,因而得到 广大观众的欢迎。 因此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提高广大观众 的影视文化素养和鉴赏水平,对于影视艺术 的发展,繁荣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 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1] 孙宜君 影视艺术鉴赏学:一门亟待构建的新学科[J] 现代传播 , 2002,(03) [2] 曾奕禅 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关系论[J] 江西社会科学 , 1991,(02) [3] 艺术鉴赏[J] 西部人 , 2004,(02) [4] 刘隆民, 王莉娟 论影视艺术[J]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 , 2002,(03) [5] 宋振文 论影视艺术的商业性[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04) [6] 邓也穆 艺术和它的周边世界(下篇)[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1994,(02) [7] 顾建华 简论艺术鉴赏的心理流程[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 1989,(02) [8] 戴剑平 论影视艺术的观念体系[J]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03) [9] 宋家玲 对话录——从影视艺术说开去[J] 当代电视 , 1987,(03) [10] 姜敏 美感在影视艺术中的呈现[J] 文艺研究 , 2004,(04)希望采纳

关于艺术论文2000字

影视艺术鉴赏的表现特征 摘要]影视艺术鉴赏往往从这几个方面体验:一、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感性体验。二、 能动的、非单一的意蕴领悟。三、影视的风格、韵味。这三点对提高广大观众的鉴赏水 平,对影视艺术的发展繁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影视艺术鉴赏鉴赏者 影视是视听组合的综合艺术,他的一切 表现手段,诸如人物表演、影响造型、镜头运 动,画面组合、音响和音乐、光照和色彩,都 能给观众带来直接的感官信息,造成对于某 种社会生活或自然现象的“逼真幻觉”,影视 艺术鉴赏往往从这几个大的方面体验。 一、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感性体验 对于鉴赏者来说,只有善于通过鉴赏 对象的形象外壳,敏锐地把其内在的感情脉 络,与人物或作者获得心灵的契合,才有可 能成功地进入审美境界,进而领会其思想意 蕴或社会意义,任何一种真正的艺术鉴赏, 都是从鉴赏对象在鉴赏者身上所激起的某 种感情体验开始的。譬如日本电影《生死恋》 的结尾:夏子死于意外事故,悲痛欲绝的大宫 神情木然的来到网球场,呆呆地倚在看台的 栏杆上,突然“,噗!噗!噗……”的打网球声出 现了,接着,夏子那“你好,请多关照!”的甜美 话音在空无一人的球场上回荡不已,这一声 画结合的空境头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 响,影评者也给予很高的评价,甚至说它是 影片中最为精彩的一笔,原因即在于人们本 来已对男主人公的真挚爱情产生了同情与 关注的心理,此时,则又进一步感受到了大 宫心中那股“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 绝期”的强烈悲痛及对于夏子的无限思恋。 二、能动的、非单一的意蕴领悟 艺术的创造,从鉴赏的角度来说,读者 与作者,观众与舞台或银幕的沟通,不应该 把它看作是一经生成就永远定性的东西,而 是多层次的,具有能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譬如卓别林的著名电影《大独裁者》、意大利 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以及 美国在越南战争以后出现的《现代启示录》、 《生逢7月4日》等影片,它们在题材的选择和 开掘上,都有一种足以成为整个社会的“风 俗志”或“精神史”的视野和气势,能给观众 带来“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的鲜 血”的认识意义和教育作用。 再如根据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 影《老人与海》观看以后,为什么会感到那不 仅是桑提亚哥老人自身的一段特殊经历,而 是整个人的所谓“海明威精神”或是作者所 追求的人生真谛的哲理思索的形象体现呢? 这里面,既和影片故事中的情景气氛和人物 性格特征所能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某种具有 普通意义的人生体验有关,也和某些观众对 于海明威作品的一贯风格以及影视形象的 象征表意功能比较熟悉或爱好是分不开的, 如果缺少这些条件感受也就会大不相同。由 此可见,尽管每个电影、电视观众最后都会 对于他所观赏的故事、人物的性质、意义获 得某种感受,作出某种判断,但是,真要穿透 故事的表层情绪,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深层意 蕴,获得更高一个层次的审美享受,也不是 一件人人都容易做到的事情。 三、影视的风格、韵味 从鉴赏的角度来看,风格的体察和评 定,也是整个鉴赏活动的最高层面,它不仅 需要敏锐的艺术感觉力,还要有相应的思想 洞察力和理论概括力。了解风格,先要了解 人;了解人,又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同时, 对于鉴赏对象的审美评价,往往也是鉴赏者 自己的胸襟和素养的折光。就拿以前几年关 于谢晋电影的讨论为例子:他的片子一般都 比较注意贴近时代生活和重视反映普遍人 的命运。特别象《天云山传奇》、《牧马人》、 《高山下的花环》等。在题材的选择和开拓上 能以鲜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审视 现实,反思历史,通过对某些重大社会矛盾 的扫描,聚焦在广大群众共同关注的思想热 点上,力图把人民的爱憎苦乐和生活的主旋 律融为一体。 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无疑应随着 生活,时代以及艺术观念,艺术实践的发展 同步前进。有眼光的观赏者应能敏锐发现, 热情鼓励影视艺术家所做出的每一个新的 努力和取得的新的成就。例如赵焕章的“农 村三部曲”《喜盈门》、《牛百岁》、《咱们的退 伍兵》,在保持浓烈的乡土生活气息以及轻 喜剧的轻松幽默感伤,它们是前后一贯的; 而在情节与矛盾造成冲突的结构技巧上,却 一部有一部的变化《;喜盈门》紧紧围绕强英 的转变组织矛盾,是传统而规范的线性结 构《;牛百岁》利用多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造成 的波澜起伏,结尾时还为田福的转变留了个 “尾巴”,明显是由线到面的开放性变化《;咱 们的退伍兵》则更为从容,洒脱,使得影片的 结构形态更加立体化,丰富了作品的情趣和 生活容量。这样的变化,既是编导者深入生 活,拓宽事业的结果,也和广大观众不断发 展着的欣赏能力审美心理相一致,因而得到 广大观众的欢迎。 因此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提高广大观众 的影视文化素养和鉴赏水平,对于影视艺术 的发展,繁荣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 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1] 孙宜君 影视艺术鉴赏学:一门亟待构建的新学科[J] 现代传播 , 2002,(03) [2] 曾奕禅 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关系论[J] 江西社会科学 , 1991,(02) [3] 艺术鉴赏[J] 西部人 , 2004,(02) [4] 刘隆民, 王莉娟 论影视艺术[J]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 , 2002,(03) [5] 宋振文 论影视艺术的商业性[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04) [6] 邓也穆 艺术和它的周边世界(下篇)[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1994,(02) [7] 顾建华 简论艺术鉴赏的心理流程[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 1989,(02) [8] 戴剑平 论影视艺术的观念体系[J]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03) [9] 宋家玲 对话录——从影视艺术说开去[J] 当代电视 , 1987,(03) [10] 姜敏 美感在影视艺术中的呈现[J] 文艺研究 , 2004,(04)希望采纳

对民族艺术失落的反思  摘要:近些年,“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说法十分时髦,最雄辩的原因莫过于世界已经全球化。各国民族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加强,外国文化的影响似乎已经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才会有我们当代绘画的创作背景已经变成了 “国际化”的说法。似乎所有的中国画家作画时都要以“国际”作为背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渐被人们冷落,本文将阐述一些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出现的崇尚“西化”思潮的评判与反思。  关键词:民族艺术 国际化 评判与反思  前言  20世纪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伤害。中国绘画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胜利但也遍体鳞伤。我们的传统民族艺术受到了外来艺术的侵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端正态度,在吸收外来先进艺术的同时也要保护好我们的民族艺术。  一、民族艺术的失落  世界上有许多民族,不同民族的艺术之花有着不同的色彩与芳香,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艺术也在不断的互相影响与融合。面对外来艺术,尤其是西方艺术的融入,我国部分人产生了错误的观点,是我国民族艺术受到冲击,对我国艺术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 85思潮”的躁动  85思潮,是指19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当时的青年不满于当时美术的左倾路线,厌烦了苏联(俄国)的美术窠臼,厌烦了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价值观,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  对于这场思潮,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气象与新的文化景观。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术界多元化与参与国际对话的局面;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思潮没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甚至是一个“全盘西化”的运动。总的来说,八五思潮是一次激烈的反传统的运动,它是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层危机感中产生的。它对当代的美术甚至电影、音乐等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二) 中国绘画的过度西化  受“85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摹仿性太强,创造性太少,西方性太强,民族性太少,形式追求太强,思想内涵太少等等。从二十世纪上半叶,我们就视西方现代艺术为中国艺术“现代”与否的标准。今天,仍然有部分人视西方当代艺术为中国艺术“当代”与否的标准。他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过分强调向西方学习,而对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不够。他们受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否定传统,否定过去,视西方艺术为“世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为西方的就是世界的,认为中国传统的,民族的,就是“封建”、“落后”、“保守”的。  二、正确对待各民族艺术  我们的确曾经落后过,的确曾经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创新发展失望过,但经过前辈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不再落后,在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今天,不论是艺术发展,还是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我国都达到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崭新高度。此时的我们,应该端正对本民族艺术和外来民族艺术的态度。  一个民族的艺术在吸取外来艺术的营养时,要经历一个过程:第一步是把外来艺术原封不动的“拿来”;第二步是鉴别外来艺术的精华与糟粕,吸取精华,抛弃糟粕;第三步是把外来艺术与本民族的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我们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盲从,也不要排外。当然,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革新与发展,并不是一味的继承。我们对待他的态度应与外来文化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要摒弃那些保守的、不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化,继承和发展那些具有我们民族精神,能够给人以教育和启发的文化。然后再把本民族的先进艺术文化同外来文化的“精华”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不断的促进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三、正确认识民族艺术和世界艺术  当代艺术喜欢强调”世界性“和”国际性“,而特别忌讳谈民族性。  但是,什么是民族艺术?什么是世界艺术?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关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大家都了解吗?  其实,民族艺术并不是指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要具有民族特征,而是能表达出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艺术的核心与灵魂。而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他是民族艺术的一种。关于二者的关系,它们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他们的联系就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而它们的差别就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只有深刻的表现“人的一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的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所以说,我国的民族艺术也存在世界艺术,而西方艺术也并非都是世界艺术。  而且,各民族艺术走向国际不就是与世界交流吗?不就是“国际化”吗?只要是互通有无的平等的交流,对世界各民族无疑都会有好处。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交流中,各民族的艺术都会发生有益的变化,亦如南亚佛教艺术之于中国,亚非艺术之于欧洲一样。但在此种交流中,心态应当正常,应当平等,是互通有无,而不是趋炎附势,更不是完全的被同化。当年林语堂应邀去美国介绍中国文化,就堂堂正正,优雅平和,把地道的五千年中国文化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异邦,致使美国掀起了一阵中国热。这与今天国人对欧美的趋同心态可是大相径庭。所以,所有国家(不论大小)的艺术都是平等的关系,我们也应摆平心态。  四、结束语  世界各国的民族艺术都具有差别性和独特性,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如今的全球化越来越明显,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也在不断加大,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要取它民族艺术之长,补己民族艺术之短,不要盲目排外,也不要被其同化,从而不断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可以去汉斯的官网上下载吧~他们有(设计)这本oa期刊

上个世纪初,在西欧流行一部卷幅浩瀚的长篇小说《芳托马斯》。32卷由两个作家合作完成,每月创作一卷。合作延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来,路易•菲伊雷德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放映后在欧洲引起轰动。    《芳托马斯》的主角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叫芳托马斯。他入室盗窃,诱奸妇女,抢劫银行,无恶不作。警察全力追捕,街上贴满缉拿文告。但是芳托马斯狡诈异常。警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有高超的易容术,从不露出真容;他身手敏捷,能飞檐走壁;他精通缩骨术,能从极小的缝隙中飞身而过。他经常与警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他化装成绅士出入于酒店、旅馆与赌场,时而与政要侃侃而谈,时而与贵妇逢场作戏。总之,这是一个半魔幻半真实的风流大盗。他有智取法律的力量,敢于向愚蠢的官僚机构挑战,具有超现实的魔力。    《受威胁的凶手》就是芳托马斯的崇拜者之一,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关于马格利特的介绍网上可查,不在此赘述。接着返回原画上,整张画面,二名手持简单工具的侦探,一具赤裸女尸,一名穿着讲究不明身份的人,三名围观者。最初看到这幅画时,脑中便充满各种诡异的问号:谁杀了那名女子?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到底是谁?那两名侦探为何手持如此简单的抓捕工具?三名围观者到底看到了什么?    找到了上面的背景,心中稍微宽松,若马格利特真的是在画芳托马斯的话,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就应该是那位风流大盗了。刚刚做完案的他正在准备易容逃跑,地上的旅行箱,凳子上的大衣和帽子是他的作案工具。门口的两名侦探正在等待时机,或许是在等候支援的同伴,面对名声大作的芳托马斯不敢轻举妄动,面部表情极其凝重。三名围观者目睹一切后,惊愕、忧郁尽显脸上,一切一触即发。而画家更是将看画人的视角至于这一切发生的最近处,整个场面令人紧张不已。    可是画家在这里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在已经发明了留声机的年代,两名侦探还手持木棒、绳网,意图逮捕芳托马斯如此这般的江洋大盗,画家拿我们顽固。愚蠢的官僚机构开了一把涮。    老师也讲到过,整幅画人物的面孔全是马格利特,听到时很是迷惑。为何要将自己画成所有人?是技术,用以构成魔幻感么?以哲学绘画著名的画家应该不止有这点想法吧?我这样猜度着。受害者是我,施暴者是我,围观者是我,执法者也是我。画家这么画到底是为什么?    画家画这幅画的时候,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已经在欧洲普遍流行,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正在蓬勃发展。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画家的绘画对象,表现手法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观念经受着暴风骤雨般的洗礼,画家本人也从一只烟斗开始,去探索相似和近似的概念,,把观念和形象分离开来,挑战了大众的常识,发人深省。用绘画把“是”与“不是”这个哲学问题表达出来。而以上各种主义发展到达达主义反传统,反艺术之后,不论是艺术,还是道德都需要一种颠覆,杜尚用他的作画颠覆了艺术形式,那马格利特这幅画就是对道德的一种颠覆。画家崇拜芳托马斯,崇拜他能玩弄政府机构于股掌,完全自由;在作画职业上,画家却扮演着那两名侦探式的人物,理性,专业;在现实生活中,画家扮演着别人生活的围观者,或许自己也是受害者。一个人身上有多种身份,不同以往,受害者是值得同情的,施暴者是必须谴责的,围观者是完全无辜的。道德不如以前一样代表着绝对的善恶,而是随着人性的胶合越来越暧昧不清。我们的自私,冷漠不再是无事者的无关紧要。因为一切都与自己有关。这也正是体现了现代艺术的本质,对观念的改变和诠释。改变和诠释建立在艺术家大量的思考上。马格利特受不了巴黎的艺术氛围回到了比利时,自己一个人思考,用画笔去诠释,虽然在美术史上不如其他一些大家那般早年得志,却也画出了自己的一副天地。他的画总以哲思出名,比例的夸大,主题的诡异,思想的深奥,挡住了大部分人的脚步,被印在钞票上的《天降》,我倒觉得远不如他《窗》系列那组画来的动人,画布遮挡住窗户,画上户外的景象,真实是什么?画家用这组画来拷问我们。与其说马格利特是魔幻现实主义画家,我到是偏向于把他归为现实派的思想,魔幻的表达手法。他和达利不同,达利执迷于如何表达潜意识,但是马格利特却表达着现实,用魔幻拷问着现实。对于常规,大多数人选择默认,而马格利特却用自己的画笔拷问着这些大家默认的东西。以哲人的身份画画,这就是我想说的马格利特。【参考书目】: 《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 刘云卿 广西大学出版社 《现代主义绘画解读》 孙家祥 上海教育出版社 《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 罗斯玛丽•兰伯特(英) 译林出版社 《世界著名图像的秘密》 张延风 百花文艺出版社 《奢华的冒险-现代艺术的消解与重建》 张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视觉艺术》 爱德华•路希•史密斯(英)

关于艺术教育的论文2000字

写作思路:以艺术设计为主题,突出设计的发展和变化,结合感悟。正文:对民族艺术失落的反思:摘要:近些年,“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说法十分时髦,最雄辩的原因莫过于世界已经全球化。各国民族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加强,外国文化的影响似乎已经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才会有我们当代绘画的创作背景已经变成了“国际化”的说法。似乎所有的中国画家作画时都要以“国际”作为背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渐被人们冷落,本文将阐述一些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出现的崇尚“西化”思潮的评判与反思。关键词:民族艺术国际化评判与反思前言20世纪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伤害。中国绘画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胜利但也遍体鳞伤。我们的传统民族艺术受到了外来艺术的侵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端正态度,在吸收外来先进艺术的同时也要保护好我们的民族艺术。民族艺术的失落世界上有许多民族,不同民族的艺术之花有着不同的色彩与芳香,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艺术也在不断的互相影响与融合。面对外来艺术,尤其是西方艺术的融入,我国部分人产生了错误的观点,是我国民族艺术受到冲击,对我国艺术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85思潮”的躁动85思潮,是指19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当时的青年不满于当时美术的左倾路线,厌烦了苏联(俄国)的美术窠臼,厌烦了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价值观,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对于这场思潮,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气象与新的文化景观。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术界多元化与参与国际对话的局面;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思潮没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甚至是一个“全盘西化”的运动。总的来说,八五思潮是一次激烈的反传统的运动,它是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层危机感中产生的。它对当代的美术甚至电影、音乐等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中国绘画的过度西化受“85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摹仿性太强,创造性太少,西方性太强,民族性太少,形式追求太强,思想内涵太少等等。从二十世纪上半叶,我们就视西方现代艺术为中国艺术“现代”与否的标准。今天,仍然有部分人视西方当代艺术为中国艺术“当代”与否的标准。他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过分强调向西方学习,而对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不够。他们受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否定传统,否定过去,视西方艺术为“世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为西方的就是世界的,认为中国传统的,民族的,就是“封建”、“落后”、“保守”的。

瞎编啊

近几年来,少儿学艺热一再升温,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重视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正愈来愈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家长们希望孩子通过掌握一门艺术技能,提高其艺术修养。然而,相当一部分的家长让孩子学琴,学画,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目的,构成了少儿艺术教育的种种误区。误区之一:把学艺当成"敲门砖”近几年来,为减轻学生负担,本市已全面取消小学进初中的升学考,实行就近入学。但一些市、区重点中学可以跨区特招艺术特长生。这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无疑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诱惑。他们把艺术素质教育定位在"名牌中学的敲门砖”上。更有甚者,已经将目光投向了考大学时艺术特长生可加20—50分上。于是乎被大力提倡的学生艺术教育就不知不觉地改换了它的本质属性。走上了"强调实用性”的道路。其不良后果已经日渐显现出来。误区之二:重技艺训练,轻欣赏能力培养现在不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中,用于孩子艺术教育的支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一个考出钢琴六级的琴童从初学到考出六级,平均投资接近30000元。花这么大的代价培养出来的孩子,艺术修养是否也达到了与之相应的水平呢?调查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一些考出钢琴六级、八级,甚至十级的琴童,其音乐的理解力、感受力甚至还不如一些从未接受过乐器训练却喜欢听音乐的同龄孩子。相当数量的琴童学了几年的琴,却从未听过一场音乐会;一些画童学了几年的画,却未看过一次画展。少儿学艺重技艺、轻欣赏能力培养的现象正越来越引起艺术教育界人士的关注,著名指挥家曹鹏先生说:"从小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这对一个孩子的一生都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一味的只重技艺训练而忽视欣赏能力、艺术感受力的培养,到了一定的时候,技艺不仅不能继续有所发展,而且还会僵化。

关于艺术的论文2000字开头

艺术鉴赏论文以论文中心为基础,展开论述,主要阐明它的艺术价值重要性

影视艺术鉴赏的表现特征 摘要]影视艺术鉴赏往往从这几个方面体验:一、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感性体验。二、 能动的、非单一的意蕴领悟。三、影视的风格、韵味。这三点对提高广大观众的鉴赏水 平,对影视艺术的发展繁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影视艺术鉴赏鉴赏者 影视是视听组合的综合艺术,他的一切 表现手段,诸如人物表演、影响造型、镜头运 动,画面组合、音响和音乐、光照和色彩,都 能给观众带来直接的感官信息,造成对于某 种社会生活或自然现象的“逼真幻觉”,影视 艺术鉴赏往往从这几个大的方面体验。 一、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感性体验 对于鉴赏者来说,只有善于通过鉴赏 对象的形象外壳,敏锐地把其内在的感情脉 络,与人物或作者获得心灵的契合,才有可 能成功地进入审美境界,进而领会其思想意 蕴或社会意义,任何一种真正的艺术鉴赏, 都是从鉴赏对象在鉴赏者身上所激起的某 种感情体验开始的。譬如日本电影《生死恋》 的结尾:夏子死于意外事故,悲痛欲绝的大宫 神情木然的来到网球场,呆呆地倚在看台的 栏杆上,突然“,噗!噗!噗……”的打网球声出 现了,接着,夏子那“你好,请多关照!”的甜美 话音在空无一人的球场上回荡不已,这一声 画结合的空境头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 响,影评者也给予很高的评价,甚至说它是 影片中最为精彩的一笔,原因即在于人们本 来已对男主人公的真挚爱情产生了同情与 关注的心理,此时,则又进一步感受到了大 宫心中那股“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 绝期”的强烈悲痛及对于夏子的无限思恋。 二、能动的、非单一的意蕴领悟 艺术的创造,从鉴赏的角度来说,读者 与作者,观众与舞台或银幕的沟通,不应该 把它看作是一经生成就永远定性的东西,而 是多层次的,具有能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譬如卓别林的著名电影《大独裁者》、意大利 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以及 美国在越南战争以后出现的《现代启示录》、 《生逢7月4日》等影片,它们在题材的选择和 开掘上,都有一种足以成为整个社会的“风 俗志”或“精神史”的视野和气势,能给观众 带来“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的鲜 血”的认识意义和教育作用。 再如根据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 影《老人与海》观看以后,为什么会感到那不 仅是桑提亚哥老人自身的一段特殊经历,而 是整个人的所谓“海明威精神”或是作者所 追求的人生真谛的哲理思索的形象体现呢? 这里面,既和影片故事中的情景气氛和人物 性格特征所能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某种具有 普通意义的人生体验有关,也和某些观众对 于海明威作品的一贯风格以及影视形象的 象征表意功能比较熟悉或爱好是分不开的, 如果缺少这些条件感受也就会大不相同。由 此可见,尽管每个电影、电视观众最后都会 对于他所观赏的故事、人物的性质、意义获 得某种感受,作出某种判断,但是,真要穿透 故事的表层情绪,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深层意 蕴,获得更高一个层次的审美享受,也不是 一件人人都容易做到的事情。 三、影视的风格、韵味 从鉴赏的角度来看,风格的体察和评 定,也是整个鉴赏活动的最高层面,它不仅 需要敏锐的艺术感觉力,还要有相应的思想 洞察力和理论概括力。了解风格,先要了解 人;了解人,又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同时, 对于鉴赏对象的审美评价,往往也是鉴赏者 自己的胸襟和素养的折光。就拿以前几年关 于谢晋电影的讨论为例子:他的片子一般都 比较注意贴近时代生活和重视反映普遍人 的命运。特别象《天云山传奇》、《牧马人》、 《高山下的花环》等。在题材的选择和开拓上 能以鲜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审视 现实,反思历史,通过对某些重大社会矛盾 的扫描,聚焦在广大群众共同关注的思想热 点上,力图把人民的爱憎苦乐和生活的主旋 律融为一体。 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无疑应随着 生活,时代以及艺术观念,艺术实践的发展 同步前进。有眼光的观赏者应能敏锐发现, 热情鼓励影视艺术家所做出的每一个新的 努力和取得的新的成就。例如赵焕章的“农 村三部曲”《喜盈门》、《牛百岁》、《咱们的退 伍兵》,在保持浓烈的乡土生活气息以及轻 喜剧的轻松幽默感伤,它们是前后一贯的; 而在情节与矛盾造成冲突的结构技巧上,却 一部有一部的变化《;喜盈门》紧紧围绕强英 的转变组织矛盾,是传统而规范的线性结 构《;牛百岁》利用多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造成 的波澜起伏,结尾时还为田福的转变留了个 “尾巴”,明显是由线到面的开放性变化《;咱 们的退伍兵》则更为从容,洒脱,使得影片的 结构形态更加立体化,丰富了作品的情趣和 生活容量。这样的变化,既是编导者深入生 活,拓宽事业的结果,也和广大观众不断发 展着的欣赏能力审美心理相一致,因而得到 广大观众的欢迎。 因此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提高广大观众 的影视文化素养和鉴赏水平,对于影视艺术 的发展,繁荣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 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1] 孙宜君 影视艺术鉴赏学:一门亟待构建的新学科[J] 现代传播 , 2002,(03) [2] 曾奕禅 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关系论[J] 江西社会科学 , 1991,(02) [3] 艺术鉴赏[J] 西部人 , 2004,(02) [4] 刘隆民, 王莉娟 论影视艺术[J]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 , 2002,(03) [5] 宋振文 论影视艺术的商业性[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04) [6] 邓也穆 艺术和它的周边世界(下篇)[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1994,(02) [7] 顾建华 简论艺术鉴赏的心理流程[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 1989,(02) [8] 戴剑平 论影视艺术的观念体系[J]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03) [9] 宋家玲 对话录——从影视艺术说开去[J] 当代电视 , 1987,(03) [10] 姜敏 美感在影视艺术中的呈现[J] 文艺研究 , 2004,(04)希望采纳

写作思路:以艺术设计为主题,突出设计的发展和变化,结合感悟。正文:对民族艺术失落的反思:摘要:近些年,“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说法十分时髦,最雄辩的原因莫过于世界已经全球化。各国民族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加强,外国文化的影响似乎已经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才会有我们当代绘画的创作背景已经变成了“国际化”的说法。似乎所有的中国画家作画时都要以“国际”作为背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渐被人们冷落,本文将阐述一些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出现的崇尚“西化”思潮的评判与反思。关键词:民族艺术国际化评判与反思前言20世纪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伤害。中国绘画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胜利但也遍体鳞伤。我们的传统民族艺术受到了外来艺术的侵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端正态度,在吸收外来先进艺术的同时也要保护好我们的民族艺术。民族艺术的失落世界上有许多民族,不同民族的艺术之花有着不同的色彩与芳香,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艺术也在不断的互相影响与融合。面对外来艺术,尤其是西方艺术的融入,我国部分人产生了错误的观点,是我国民族艺术受到冲击,对我国艺术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85思潮”的躁动85思潮,是指19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当时的青年不满于当时美术的左倾路线,厌烦了苏联(俄国)的美术窠臼,厌烦了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价值观,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对于这场思潮,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气象与新的文化景观。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术界多元化与参与国际对话的局面;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思潮没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甚至是一个“全盘西化”的运动。总的来说,八五思潮是一次激烈的反传统的运动,它是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层危机感中产生的。它对当代的美术甚至电影、音乐等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中国绘画的过度西化受“85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摹仿性太强,创造性太少,西方性太强,民族性太少,形式追求太强,思想内涵太少等等。从二十世纪上半叶,我们就视西方现代艺术为中国艺术“现代”与否的标准。今天,仍然有部分人视西方当代艺术为中国艺术“当代”与否的标准。他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过分强调向西方学习,而对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不够。他们受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否定传统,否定过去,视西方艺术为“世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为西方的就是世界的,认为中国传统的,民族的,就是“封建”、“落后”、“保守”的。

可以去汉斯的官网上下载吧~他们有(设计)这本oa期刊

关于艺术设计的论文2000字

瞎编啊

摘 要:未来社会多元文化并存,信息高速发 展,人们的需求也将随着文化现象的丰富而呈 现多样化、复杂化。关键词: 未来 能力伴随着的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人们 精神需求的日益多元化,设计正逐步渗透到生活 的各个角落。作为美化生活的的未来设计人才 ,应当具备哪些基本能力以胜任自己未来的工 作,则成为衡量设计者一把尺子。结合人的整 体发展过程和目前教育实际,未来得我才应具 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宽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继续学习能 力 时代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在不断的变化,随 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促使未来设计 者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设计作为对人工 制作物的一种策划和构思,具有知识综合化和 文化整合的基本特征,它需要设计者具有较强的 生活感悟能力,并通过一定的文化形态组合成物 质的或精神的产品。而知识的储备是发挥该职 能的前提,如果说宽泛的知识层面是未来设计 人才自由飞翔的翅膀,那么合理的知识结构对 未来设计人才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则具有 极大的推动作用,是未来设计人才步入成功的阶 梯。宽泛、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始终伴 随着未来设计人才的成 长过程。为此,注重培 养他们的继续学习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学习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对有用知识搜索、鉴 别、综合和运用的能力上,要让他们学会对知 识鉴别和储存,在此基础上善于把新知识融入 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并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 题。 二、具备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综合创新 能力 设计者对艺术品的鉴别欣赏能力是其进行 艺术化的设计表现的基础,在进行艺术设计的 过程中,鉴别能力与创造力是相辅相成,相互 作用的,鉴赏能力直接反映设计者的审美情趣 和审美理想,并在设计作品上凸现出来。艺术 设计主要依靠设计者的综合创新能力来实现, 来源于设计思维。而设计者所运用的思维模式 是分析式串行思维和整体式综合思维的组合。 我们知道,人的左右脑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 思维模式。左脑具有语言思维和逻辑思维优势 ,右脑具有非语言功能和形象思维优势,左右 脑之间是通过胼胝进行整合的,是左右脑共同 协作的结果。 在创造力的发挥中,人的相象力具有决定 性作用,它可以使人的思维产生飞越从而形成 创新机制。创新能力作为设计人才的智能结构 的核心部分,是设计的灵魂。为此,综合创新 能力是未来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其中对 创新来讲,具有两种规定性,其一是独特性, 即是具有不同于以往事物的特质;二是其作用 价值,因创新必须生产出新的效益和作用价值 。然而设计产品的相关属性也规定了设计的创 新又不是设计者个人随意发挥的,必须具有明 确的预期效应。现代设计的基本目的是要创造 更多满意顾客、更多美好的形象、更多丰厚的 效益回报和更有发展前景的未来空间。 三 、具备踏实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所谓敬业精神,则集中体现于事业心和责 任感的表现上。艺术设计作为物质生产和精神 生产的重要环节,对于人们的生活现实空间具 有直接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面 貌和生存环境的质量。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促 进科技成果向商品的高雅实用性转化的有力手 段和途径,并可以创造很好的附加价值,发挥 主要的经济作用。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和交流手 段,艺术设计在沟通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 系上,有助于实现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从而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 同时,要求设计者既要有澎湃的创造激情,又 要有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只有把设计事业作 为终身的追求,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并有所成就 。此外,由于设计需求的多元化、复杂化,艺 术设计只是整个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它与 生产的科技开发、材料准备、产生工艺、市场 营销等环节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团队的每个 成员有良好的协调配合能力,在合作与竞争、 分歧与协调、领导与服从等关系的处理中,完 善自己的人格素质,在协调、互助的整体框架 下发挥作用。 四、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反应能力 观察是设计者知觉形态中有意识、有计划 的一种活动。鲁迅说:“如果创作,第一要观察 。”如果说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是设计者的必备 基础,那么,敏锐的观察能力则是一个设计者 成功的关键因素。任何一个设计者在接受设计 任务后,其对市场产品和消费群体的调查和研 究,主要依赖于自身的洞察力。这种敏锐的洞 察力来源于自身宽泛与否的知识层面及鉴赏能 力的高下,观察是一个由认识到思考,再由思 考到实践,又由实践到认识的往复过程,从生 动的观察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 践,并最终升华认识以指导实践。反应能力与 观察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反应是在观察 的基础上进行的,观察是反应的前提。由于设 计的社会性和商品价值,使得设计者在市场竞 争、商品流通等等现实环节中,其神经中枢及 大脑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反应能 力强,敏锐性则高,设计的商品就具有较高的 市场和价值;反应能力弱,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就迟钝,其设计的商品就缺乏市场竞争力。反 应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设计者后天的不断学习、 追求与努力。 综上所述,未来的设计人才的基本能力是 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未来的设计者在适应 社会需求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在不断提高 自身素质的同时,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技能 ,并在熟练掌握现代工具的基础上,主动超越 设计,更加自主的投入到设计的创造活动中;另 一方面也要不断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精华,因 为地域特点也是设计者重要的知识背景,民族 性、独创性和个性同样具有价值,未来的设计 人才不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而是将民族与 传统的元素恰当地融入到现代设计中,从而由 适应社会,适应市场,迈向引领市场、升化精 神的更高境界。

对民族艺术失落的反思  摘要:近些年,“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说法十分时髦,最雄辩的原因莫过于世界已经全球化。各国民族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加强,外国文化的影响似乎已经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才会有我们当代绘画的创作背景已经变成了 “国际化”的说法。似乎所有的中国画家作画时都要以“国际”作为背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渐被人们冷落,本文将阐述一些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出现的崇尚“西化”思潮的评判与反思。  关键词:民族艺术 国际化 评判与反思  前言  20世纪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伤害。中国绘画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胜利但也遍体鳞伤。我们的传统民族艺术受到了外来艺术的侵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端正态度,在吸收外来先进艺术的同时也要保护好我们的民族艺术。  一、民族艺术的失落  世界上有许多民族,不同民族的艺术之花有着不同的色彩与芳香,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艺术也在不断的互相影响与融合。面对外来艺术,尤其是西方艺术的融入,我国部分人产生了错误的观点,是我国民族艺术受到冲击,对我国艺术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 85思潮”的躁动  85思潮,是指19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当时的青年不满于当时美术的左倾路线,厌烦了苏联(俄国)的美术窠臼,厌烦了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价值观,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  对于这场思潮,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气象与新的文化景观。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术界多元化与参与国际对话的局面;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思潮没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甚至是一个“全盘西化”的运动。总的来说,八五思潮是一次激烈的反传统的运动,它是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层危机感中产生的。它对当代的美术甚至电影、音乐等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二) 中国绘画的过度西化  受“85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摹仿性太强,创造性太少,西方性太强,民族性太少,形式追求太强,思想内涵太少等等。从二十世纪上半叶,我们就视西方现代艺术为中国艺术“现代”与否的标准。今天,仍然有部分人视西方当代艺术为中国艺术“当代”与否的标准。他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过分强调向西方学习,而对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不够。他们受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否定传统,否定过去,视西方艺术为“世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为西方的就是世界的,认为中国传统的,民族的,就是“封建”、“落后”、“保守”的。  二、正确对待各民族艺术  我们的确曾经落后过,的确曾经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创新发展失望过,但经过前辈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不再落后,在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今天,不论是艺术发展,还是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我国都达到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崭新高度。此时的我们,应该端正对本民族艺术和外来民族艺术的态度。  一个民族的艺术在吸取外来艺术的营养时,要经历一个过程:第一步是把外来艺术原封不动的“拿来”;第二步是鉴别外来艺术的精华与糟粕,吸取精华,抛弃糟粕;第三步是把外来艺术与本民族的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我们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盲从,也不要排外。当然,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革新与发展,并不是一味的继承。我们对待他的态度应与外来文化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要摒弃那些保守的、不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化,继承和发展那些具有我们民族精神,能够给人以教育和启发的文化。然后再把本民族的先进艺术文化同外来文化的“精华”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不断的促进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三、正确认识民族艺术和世界艺术  当代艺术喜欢强调”世界性“和”国际性“,而特别忌讳谈民族性。  但是,什么是民族艺术?什么是世界艺术?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关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大家都了解吗?  其实,民族艺术并不是指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要具有民族特征,而是能表达出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艺术的核心与灵魂。而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他是民族艺术的一种。关于二者的关系,它们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他们的联系就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而它们的差别就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只有深刻的表现“人的一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的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所以说,我国的民族艺术也存在世界艺术,而西方艺术也并非都是世界艺术。  而且,各民族艺术走向国际不就是与世界交流吗?不就是“国际化”吗?只要是互通有无的平等的交流,对世界各民族无疑都会有好处。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交流中,各民族的艺术都会发生有益的变化,亦如南亚佛教艺术之于中国,亚非艺术之于欧洲一样。但在此种交流中,心态应当正常,应当平等,是互通有无,而不是趋炎附势,更不是完全的被同化。当年林语堂应邀去美国介绍中国文化,就堂堂正正,优雅平和,把地道的五千年中国文化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异邦,致使美国掀起了一阵中国热。这与今天国人对欧美的趋同心态可是大相径庭。所以,所有国家(不论大小)的艺术都是平等的关系,我们也应摆平心态。  四、结束语  世界各国的民族艺术都具有差别性和独特性,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如今的全球化越来越明显,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也在不断加大,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要取它民族艺术之长,补己民族艺术之短,不要盲目排外,也不要被其同化,从而不断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不知道你这个是毕业论文还是用于评定职称的,不过你可以到一些期刊网去查询一下,应该可以查询的到你所需要的论文内容的,比如说燕子期刊网。

  • 索引序列
  • 关于艺术的论文2000字
  • 关于艺术论文2000字
  • 关于艺术教育的论文2000字
  • 关于艺术的论文2000字开头
  • 关于艺术设计的论文2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