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投稿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投稿

发布时间: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投稿

中国医药导报和中华中西医杂志两本杂志,中国医药导报更有权威性中国医药导报 是正规刊物<中华中西医杂志>是非法出版物!!!China Medical Herald主办: 中国医学科学院周期: 旬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3-7210CN 11-5539/R邮发代号 80-372曾用刊名:医药产业资讯;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创刊年:1980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参考资料:来自CNKI网<中华中西医杂志>是非法出版物!!!新闻出版总署于2005年4月8日公布了依法取缔的60种非法期刊名单:国家新闻出版署扫黄办公布被取缔非法出版物名单第三批(共计60种):新闻出版总署于2005年4月8日公布了依法取缔的60种非法期刊名单:1、《中外法制》ISSN1726-44642、《旧闻新读》ISSN1003-9619 CN 42-1013/I3、《西部魂》ISSN762-8700-46-44、《金卡工程》ISSN156—1285 CN5、《GBF 中国经贸聚焦》6、《中国视点》ISSN1811-38267、《中国经济》ISSN1811-29278、《中国区域经济》ISSN1729-4762 NR207/039、《中华企业》ISSN962-437-78-810、《名流企业》ISSN1726-703x CN-3966/F11、《世界英才》ISSN1685-431412、《小康中国》ISSN1728-021413、《深度传播》 ISSN1006-0400 CN99(Q)00414、《金融与科技》ISSN1562-5605 NR38-588-98/F343315、《现代教学与管理》ISSN1683-9021 CN3559/111/02NR16、《中国教育经济与管理》ISSN1812-5190 CN98-0825/0417、《世界医疗器械》ISSN1024-692418、《中华新医学》ISSN1561-5472 CN98-0121/R19、中华卫生监督与健康》ISSN1727-3153 CN39-7858HK/R20、《中华临床与卫生》ISSN1540-7632 CN62-6193/R21、《中华名医》ISSN1685-073422、《中华中西医药研究与临床杂志》ISSN1684-8756 CN(HK)39-1217/R23、《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ISSN1606-8564 CN18-2243/HK24、《中华医药》ISSN1680-676X CN40-9612/R25、《中华新医药》ISSN1726-328X NR28/588/9926、《中华中西医杂志》ISSN1606-8106 CN·H98-0606/R

首先,医学论文分普刊,核心期刊。核心又分,科技核心和中文核心。另外,需要纠正期刊并没有所谓的好投难投的区分,这实际上是大家一种错误的理解。可能有些人觉得好中,有的人觉得难中。其实是自己文章本身的原因和选刊的原因。其次,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一本核心版面页数越多自然收录的概率就会越大。例如,旬刊,半月刊肯定要比月刊双月刊收录的多一些。医学论文发表,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第一是本身文章质量要过关,第二是杂志社审稿,收录要快,第三是自己的科研背景要满足杂志社的条件。详细的医学论文发表经验优助医学更为擅长。

医学论文杂志普刊:《医学前沿》 《医师在线》 《临床医药文献》《实用妇科内分泌》《全科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等核心:《四川中医》 《中医学报》 这些都是不错的刊物朋友你是评职称用吗?  现在咱们国内,学术已经沦落为商品了,学术买卖已经见怪不怪了,基本上交上版面费就给你发表。这一点其实我也很无语但是,论文还是要发表,因为论文发表已经是刚性需求。发表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  第一,先考虑你发表论文的用途,评中职,还是高职。中职一般发表省级以上就可以,高职就需要有国家级的了,甚至核心期刊。毕业论文的话,还是根据学校的要求了。  第二,考虑价格方面,省级 国家级 核心价格都不一样,但是咱们也不能一再追求低价格,网上假刊太多,小心占小便宜吃大亏,了几百快无所谓,主要是耽搁了事情,评职称一年就一次(要找可以用支付宝付款的)。  第三,时间问题,刊物确定好了 一定要确定下(新闻出版总署)是否能查到。然后就是时间,一般杂志从定稿到出刊都得需要1个月,赶上高峰期3月都有可能,如果对方什么都答应你,今天给稿子明天邮递给你刊物,这个肯定是假刊的。  第四,价格方面,这个不好说,杂志种类太多,没法完全根据省级 国家级来判断价格,核心期刊的话 悬殊很大。  最后祝你成功,这是我发表论文的经验,我帮我同事也发表了一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

刊名: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周期:旬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3-7210CN:11-5539/R邮发代号:80-37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医药导报曾用刊名:医药产业资讯;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创刊时间:1980《中国医药导报》 杂志是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医药卫生类科技核心期刊,每月上、中、下旬各出版一期,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CN11-5539/R,国际刊号ISSN1673—7210,邮发代号:80-372。《中国医药导报》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的允许发布处方药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根据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发布的《继续教育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学分授予标准,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可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II类学分6-4分。 读者对象为广大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学工作者和其他医药卫生人员、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

刊名: 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主办: 中国医学科学院周期: 旬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3-7210CN: 11-5539/R邮发代号: 80-37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医药导报曾用刊名:医药产业资讯;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创刊时间:1980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官网

《阿米巴经营的中国模式》(李志华)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 4e8j     书名:阿米巴经营的中国模式作者:李志华豆瓣评分:6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内容简介:中国和日本国情不同,人员价值观不同、企业用人理念和发展阶段不同,如果纯粹照搬京瓷的阿米巴经营模式,中国企业会很难存活,而且可能会死的更快。 而本书作者通过研究上百家中国企业的咨询案例,对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多年实践,基于阿米巴经典理念提出了适合中国本土的模式——员工自主经营的“1532”模型。本书对该理论进行了全面分析,对落地的方案进行了详述,可以在现实管理中真正实践。 “1”个核心,指经营人心为核心的哲学构建;“5”大系统,即经营单元划分系统,经营会计核算系统、快速反馈信息系统、人才建设培养系统和有效的管控系统;“3”三张报表,即价值核算表、价值评估表和价值分配表;“2”两个提升,组织效能提升计划与员工效能提升计划。 员工自主经营管理1532模型很好地解决了大企业的规模、小企业活力的价值管理;人人都是价值创造者、人人都是价值贡献者;员工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不仅雇佣员工的手、更加雇佣员工的脑,实现群策群力。 影响企业生命力的要素是什么?企业持续成长的动力是什么?什么是企业长久的竞争力?本书将告诉你答案。作者简介:李志华,华夏基石业务副总裁、高级合伙人,工学硕士、MBA、技术经济博士。具有多年的大型集团管理工作经验。被受聘为《中国酒业》、《中国啤酒》、《啤酒译丛》杂志编委,同时担任《医药产业资讯》、《销售与市场》等杂志的特约撰稿人。曾亲自主持过数十个管理咨询项目,主要服务过的行业有医药行业、食品行业、能源行业、IT能源、轻工业等,在战略规划、组织变革、业务流程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咨询经验。擅长战略、市场营销,曾独创战略钻石模型、深度助销模式、营销六朵金花、文化建设三剑客(文化审计、文化落地、文化融合)。

此话发表于1979年元旦,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此时改革开放刚刚举步,农村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风行,而在城市,一切显得十分冷清,钱信忠这时的讲话,显得大胆而前卫。 事实上,卫生部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预热”这一改革,当年3月召开的南昌会议,卫生部已经明确要对医院进行经济管理,但真正发动,却一直等到1979年。 “当时钱信忠部长、季宗权副部长是主要的推动者,”一位卫生部的老干部回忆,“他们轮番对此讲话,鼓动卫生系统‘放手干’。” 标志性的事件是,卫生部等三部委当年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此后,卫生部又开展“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并且开始尝试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浙江等地的5所医院被列为“示范”。 对于这一改革,钱信忠认为“对推动医药卫生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但对此持反对意见者,大有人在。 几乎从一开始,这项改革就已经争论甚烈,卫生部下属的《健康报》,在1979年11月16日的《情况反映》中,就汇编了7篇持“不同意见”的文章。 “这些文章的主要立意,就是从医院的根本属性出发,认为医疗卫生应该是社会公益事业,不应该强调其经济属性。”一位卫生系统的老干部回忆。 但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医院管理,这时已显露出诸多弊端,改革已成大势,从1981年至1989年,每隔三四年就有中央文件出台,其中关键性的文件是1984年8月,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正是在这一政策下,1985年成为医改的启动年,而此前的则只能算是医院改革,卫生部的一位老干部说,“正式启动的医改,核心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基本上是复制国企改革的模式”。 尽管在这一文件中也提出,中央和地方要逐步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但在实际中情况正在微妙地变化。 卫生部原政策法规司一位领导告诉本报记者,当时的大背景是百废待兴,医疗卫生还不能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于是改革的手段从最初就十分明确——“给政策不给钱”。 这一时期因此而产生了两个改革典型,一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协和经验”,二是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昆明经验”,在全国卫生系统备受推崇。 从当时的统计数据来看,医院的效率、卫生总量在持续增长,1985年县及县以上医院病床使用率为9%,并一直维持到1990年代初,而在农村,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批农村卫生室承包给乡村医生经营,据1988年统计,村或群众集体办的村医疗点占7%,个体办的村医疗点占8%。 这一过程中,财政对卫生的投入,在整个比重中开始逐步减少,以江苏省为例,省财政补助占医院工资总额比例,1985年为39%,1988年降至31%。 全国的情况同样如此,统计表明,1980年,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1/3,到1990年降为1/4。 “事情往往是这样,开始做积极性很高,一旦全局铺开时,弊端也出来了。”卫生部原政策法规司的一位领导承认。 当时开始出现一系列乱相,医生走穴、药方里开出电饭煲等,成为当时议论的热门话题。 “但这一时期的争论并不激烈,”卫生部原医政司司长于宗河回忆,“其他部委看到医院服务不好,见到陈部长(陈敏章)时,往往发牢骚,不少人就说,这是市场化不够彻底造成的。” 1990年代:大争论 1992年春,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 医改在这一背景下再次提上日程。“如果等一二年,其他部门、行业各种产业部搞起来了,甚至你自己的领地都被人家挖走了,市场、群众就不需要你的产品了。”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在华东七省市卫生厅局长座谈会上说。” “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此时风行各个行业,卫生系统也加入了这个队伍。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 时任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的迟宝兰后来在会议上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此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在医疗系统涌现,正是在这一阶段,卫生系统的内部争论日渐兴盛,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在卫生部内部,政策法规司和医政司成为两种意见的代表部门,按照程序,政策法规司负责起草文件,“那是部长的秘书班子,负责的是宏观思路,而医政司主要抓医院管理,负责的是实务。”卫生部原医政司司长于宗河说。 于宗河反对医疗服务市场化,他认为经济领域的做法不能简单移植到卫生服务上,“如果忽视这一点,就会导致什么环节赚钱资源就往哪里投,谁钱越多谁就能享受越好的医疗服务,而无法顾及医疗的大众属性和起码的社会公平。” 这种争论已经不局限于内部了,他的观点后来发表在1993年12月21日的新华社内参中,呈上了国家领导人的案头。 争论的集中爆发,是在1993年5月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殷大奎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反对医疗服务市场化,这番表态随即被认为“思想保守,反对改革”。两派观点在会议上吵得不可开交。 一个颇有意思的插曲是,这次卫生会议的争论甚至传到国外,哈佛大学教授萧庆伦闻讯从美国飞到中国,专程向卫生部部长陈敏章进谏:“中国千万不能走美国的路,美国医疗业的商业化太严重了,普通美国人苦不堪言。” 此时究竟医疗界出现了什么状况,导致这么大的争论?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事例中看出一些端倪。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社副社长张浩臣,当时在河南的一家公立医院工作。“那个乱啊,办民营医院就像办乡镇企业,公立医院就到处合作办专科,医生专家就到处走穴。” 1993年投身于医疗器械生意的李益,适逢药品流通渠道市场化,“这医药一放开,不知造就了多少百万富翁。”李益按“行规”,给医生和医院提成,转眼间暴富,积下数千万元身家。 医学专家丁会文当时任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业务院长,那时政府的财政补贴已经只占医院总收入的10%左右,像他所在三甲医院情况还比较稳定,但不少中小医院就面临着工资都发不出的窘境。 医院分级管理,正是为了抵消一些负作用,在医政司的力推之下开始实行,时任卫生部长的陈敏章告诉于宗河:“这是一个好办法,卫生部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可以通过评审反映出来,医院还形成了政府控制下的有序的合作与竞争。” 但分级管理只是技术性的手段而已,如何解决“路线”之争?整个1990年代,市场化的声音,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00年,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国家投入并不足的情况下仍然高速发展。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卫平介绍,1980年卫生机构数量是18万家,到2000年时已有32万家。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詹洪春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社有限公司是2011-01-04在北京市朝阳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78号楼6层708-2。《中国医药科学》杂志社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55674509265,企业法人詹洪春,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中国医药科学》杂志社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出版《中国医药科学》期刊(期刊出版许可证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出版物批发、零售;设计和制作印刷品广告,利用自有《中国医药科学》杂志发布广告(广告经营许可证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经营电信业务;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会议及展览服务;市场调查;企业策划;企业管理咨询;技术推广服务;电脑图文设计、制作;翻译服务;公关策划;教育咨询(不含出国留学咨询及中介服务);健康管理咨询(不含诊疗活动);物业管理;销售文具用品、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机械设备;广告代理;资料编辑;应用软件服务(不含医用软件);计算机技术培训;预防保健服务(不含诊疗活动)。(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经营电信业务以及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70930288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和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26448家。《中国医药科学》杂志社有限公司对外投资3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通过爱企查查看《中国医药科学》杂志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怎么样

刊名: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周期:旬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3-7210CN:11-5539/R邮发代号:80-37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医药导报曾用刊名:医药产业资讯;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创刊时间:1980《中国医药导报》 杂志是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医药卫生类科技核心期刊,每月上、中、下旬各出版一期,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CN11-5539/R,国际刊号ISSN1673—7210,邮发代号:80-372。《中国医药导报》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的允许发布处方药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根据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发布的《继续教育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学分授予标准,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可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II类学分6-4分。 读者对象为广大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学工作者和其他医药卫生人员、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

此话发表于1979年元旦,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此时改革开放刚刚举步,农村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风行,而在城市,一切显得十分冷清,钱信忠这时的讲话,显得大胆而前卫。 事实上,卫生部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预热”这一改革,当年3月召开的南昌会议,卫生部已经明确要对医院进行经济管理,但真正发动,却一直等到1979年。 “当时钱信忠部长、季宗权副部长是主要的推动者,”一位卫生部的老干部回忆,“他们轮番对此讲话,鼓动卫生系统‘放手干’。” 标志性的事件是,卫生部等三部委当年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此后,卫生部又开展“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并且开始尝试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浙江等地的5所医院被列为“示范”。 对于这一改革,钱信忠认为“对推动医药卫生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但对此持反对意见者,大有人在。 几乎从一开始,这项改革就已经争论甚烈,卫生部下属的《健康报》,在1979年11月16日的《情况反映》中,就汇编了7篇持“不同意见”的文章。 “这些文章的主要立意,就是从医院的根本属性出发,认为医疗卫生应该是社会公益事业,不应该强调其经济属性。”一位卫生系统的老干部回忆。 但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医院管理,这时已显露出诸多弊端,改革已成大势,从1981年至1989年,每隔三四年就有中央文件出台,其中关键性的文件是1984年8月,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正是在这一政策下,1985年成为医改的启动年,而此前的则只能算是医院改革,卫生部的一位老干部说,“正式启动的医改,核心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基本上是复制国企改革的模式”。 尽管在这一文件中也提出,中央和地方要逐步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但在实际中情况正在微妙地变化。 卫生部原政策法规司一位领导告诉本报记者,当时的大背景是百废待兴,医疗卫生还不能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于是改革的手段从最初就十分明确——“给政策不给钱”。 这一时期因此而产生了两个改革典型,一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协和经验”,二是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昆明经验”,在全国卫生系统备受推崇。 从当时的统计数据来看,医院的效率、卫生总量在持续增长,1985年县及县以上医院病床使用率为9%,并一直维持到1990年代初,而在农村,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批农村卫生室承包给乡村医生经营,据1988年统计,村或群众集体办的村医疗点占7%,个体办的村医疗点占8%。 这一过程中,财政对卫生的投入,在整个比重中开始逐步减少,以江苏省为例,省财政补助占医院工资总额比例,1985年为39%,1988年降至31%。 全国的情况同样如此,统计表明,1980年,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1/3,到1990年降为1/4。 “事情往往是这样,开始做积极性很高,一旦全局铺开时,弊端也出来了。”卫生部原政策法规司的一位领导承认。 当时开始出现一系列乱相,医生走穴、药方里开出电饭煲等,成为当时议论的热门话题。 “但这一时期的争论并不激烈,”卫生部原医政司司长于宗河回忆,“其他部委看到医院服务不好,见到陈部长(陈敏章)时,往往发牢骚,不少人就说,这是市场化不够彻底造成的。” 1990年代:大争论 1992年春,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 医改在这一背景下再次提上日程。“如果等一二年,其他部门、行业各种产业部搞起来了,甚至你自己的领地都被人家挖走了,市场、群众就不需要你的产品了。”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在华东七省市卫生厅局长座谈会上说。” “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此时风行各个行业,卫生系统也加入了这个队伍。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 时任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的迟宝兰后来在会议上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此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在医疗系统涌现,正是在这一阶段,卫生系统的内部争论日渐兴盛,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在卫生部内部,政策法规司和医政司成为两种意见的代表部门,按照程序,政策法规司负责起草文件,“那是部长的秘书班子,负责的是宏观思路,而医政司主要抓医院管理,负责的是实务。”卫生部原医政司司长于宗河说。 于宗河反对医疗服务市场化,他认为经济领域的做法不能简单移植到卫生服务上,“如果忽视这一点,就会导致什么环节赚钱资源就往哪里投,谁钱越多谁就能享受越好的医疗服务,而无法顾及医疗的大众属性和起码的社会公平。” 这种争论已经不局限于内部了,他的观点后来发表在1993年12月21日的新华社内参中,呈上了国家领导人的案头。 争论的集中爆发,是在1993年5月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殷大奎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反对医疗服务市场化,这番表态随即被认为“思想保守,反对改革”。两派观点在会议上吵得不可开交。 一个颇有意思的插曲是,这次卫生会议的争论甚至传到国外,哈佛大学教授萧庆伦闻讯从美国飞到中国,专程向卫生部部长陈敏章进谏:“中国千万不能走美国的路,美国医疗业的商业化太严重了,普通美国人苦不堪言。” 此时究竟医疗界出现了什么状况,导致这么大的争论?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事例中看出一些端倪。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社副社长张浩臣,当时在河南的一家公立医院工作。“那个乱啊,办民营医院就像办乡镇企业,公立医院就到处合作办专科,医生专家就到处走穴。” 1993年投身于医疗器械生意的李益,适逢药品流通渠道市场化,“这医药一放开,不知造就了多少百万富翁。”李益按“行规”,给医生和医院提成,转眼间暴富,积下数千万元身家。 医学专家丁会文当时任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业务院长,那时政府的财政补贴已经只占医院总收入的10%左右,像他所在三甲医院情况还比较稳定,但不少中小医院就面临着工资都发不出的窘境。 医院分级管理,正是为了抵消一些负作用,在医政司的力推之下开始实行,时任卫生部长的陈敏章告诉于宗河:“这是一个好办法,卫生部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可以通过评审反映出来,医院还形成了政府控制下的有序的合作与竞争。” 但分级管理只是技术性的手段而已,如何解决“路线”之争?整个1990年代,市场化的声音,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00年,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国家投入并不足的情况下仍然高速发展。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卫平介绍,1980年卫生机构数量是18万家,到2000年时已有32万家。

  • 索引序列
  •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投稿
  •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
  •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官网
  •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詹洪春
  •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怎么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