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官网首页论文查询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官网首页论文查询

发布时间: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官网首页论文查询

核心学术期刊1、《关注新时期文学与道德,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2、《现代传媒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3、《赛伯空间中的当代文学艺术的命运》(《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3期)4、《王朔现象及其理论意义》(《河南师大学报》2000年第5期)5、《艺术消费与广告的文化意味》(《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6、《论科技意识形态及其对艺术生产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2001第1期)7、《作为文学阵地的文学期刊》(《新疆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8、《市场语境下艺术的雅俗分化与融合》(《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9、《面向文化:文艺理论的新转变》(《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10、《期刊的危机与突围》(《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2期)11、《意味深长的“沉默”》(《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2期)12、《消费时代的文艺精神状况》(《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13、《中国稿酬制度的变迁》(《江汉论坛》2001年第4期)14、《大雅大俗的大众之歌》(《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15、《公案文学艺术魅力剪话》(河南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16、《惊鸿一瞥:2000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17、《“树上的果子”与“自然的鲜活气息”》(《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18、《把理论还给历史》(《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19、《文学史理论反思:重写论、先验论与更替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第5期)20、《市场语境下工具理性的审美意义》(《文史哲》2002年第1期)21、《作为艺术的生产》(《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22、《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2,6)23、《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的研讨与探索》(《西南民族学院》2002,11)25《“中国学者对世界学术的贡献”》(《江西社会科学》2002,12)《2002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3卷)26、《一部值得珍视的著作》(《当代文坛》2003、1)27、《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论略》(《马列文论研究》第13辑)28、《瑞恰兹与〈文学批评原理〉》(《江汉论坛》2002,4)29、《从“客观快乐说”到“直观本质论”》(《江苏社会科学》2003,1)30、《关于文艺美学学科定位论争的回顾与反思》(《文艺争鸣》2002,6)31、《“火焰战争”与“文化垃圾” ——关于“网络文学”的几点不合时宜的想法》(《社会科学战线》2002,4)32、《市场经济下的文艺新观念漫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3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广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34、《对“创造论”的彻底清算》(《广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35、《电脑艺术的兴起和古典艺术的终结》(《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36、《期刊的转向与文学的命运》(《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37、《论“缺陷”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义》(《南宁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38、《论艺术消费》(《宜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39、《郭宏安等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40、《金元浦著〈文学解释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 41、《夏中义著〈新潮学案〉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42、《评周宪〈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43、《论科技意识形态及其对艺术生产的意义》(《广西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44、《“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反思》(《求索》2001第4期)45、《作为产业的文学期刊》(《岱宗学刊》2000年第4期)46、《审美意识形态与艺术交往精神》(《河海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47、《精神生产者的市场境遇》(《荆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48、《艺术生产论的发展及其当代意义》(《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第3期)49、《1996-1997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年鉴》1998-1998卷)50、《1999-2000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0-2001卷)51、《市场经济与艺术生产》《河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52、《张健著〈清代诗学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3、《包忠文著〈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4、《钱中文著〈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5、《何西来、杜书瀛主编〈新时期文学与道德〉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6、《陈良运著〈周易与中国文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7、《王立著〈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丛书三种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8、《薛永武著〈西方美学论稿〉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59、《黄鸣奋著〈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60、《周宪著〈崎岖的思路〉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61、《张荣冀著〈流行艺术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62、《走向艺术生产论》(《三峡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63、《现代传媒与艺术研究论纲》(《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5期)64、《走向新世纪的文艺之思》(《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65、《现代传媒带来的审美观念的转型》(《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66、《文艺理论: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反思》(《滨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67、《略论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殷都学刊》2001年第1期)68、《对缺陷美的几点思考》(《成都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69、《数码时代艺术剪话》(《走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文集,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70、《现代传媒与文学艺术》(《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71、《“审美之维”与“单向度的人”》(《荆州师院学报》2001年第3期)72、《“寄言出意”与“得意忘言”》(《中南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73、《中国期刊百年回顾》(《曲靖师院学报》2001年第4期)74、《“审美之维”与“单向度的人”》(《荆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75、《十七世纪英国的幽默故事书》(《岱宗学刊》2001年第3期)76、《从头细品百年文论,长卷精绘理论风云》(《文学前沿》2001年第3期)77、《数字化生存状况下的艺术生产》(《阴山学刊》2001年第6期)78、《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山东农管干部学院学报》2001第4期)79、《“文学现代性”研究述评》(《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80、《网络时代的文学艺术》(《三峡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81、《简评〈文艺活动的审美维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2、《简评〈艺术的哲学思考〉》,(《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3、《简评〈胡经之文丛〉》,(《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4、《简评〈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5、《“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讨论会》,(《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6、《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7、《2001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2卷)88、《文艺学术史:一项相当于金字塔的学术工程》(《南方文坛》2002年第1期)89、《论科技意识形态的文化意义》(《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90、《中心的边缘与边缘的中心》(《云梦学刊》2002年第5期)91、《以文本为中心的合理性及其局限》(《宝鸡文理学院》2002年第1期)92、《百年文艺学的“两次转型”》(《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3)93、《“请客赴宴”与“开店卖饭”:关于艺术生产与消费的思考》(《吉首大学》2002,2)94、《危机与出路:关于期刊市场命运的思考》(《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5)95 《绽放在悬崖上的花朵:人文社科学报的学术特色之我见》(《三峡大学学报》2002,6)96、《“审美泡沫”:文化消费意识与广告》(《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2,3)97、《珠积玉累成学问披沙拣金铸文章》(《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4)98、《对“诗与画”的审美复合的追求》(《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2002,11,29)99《中国当代文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编《文艺美学研究丛刊》第2辑)100《王文宏著〈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1《冯毓云著〈文艺学与方法论〉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2《童庆炳等著〈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3《汪正龙著〈文学意义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4《刘俐俐著〈隐秘的历史河流〉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5《姚文放著〈美学文艺学本体论〉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6《王杰著〈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7《文学研究种的跨学科发展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8《“中国古代文体与文学理论”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9《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座谈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0《“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的前景”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1、《文学批评“情采论”》(《东方丛刊》2003,1)112、《理论自觉的历史意义》(北师大编《文学理论学刊》第2辑)113、《2003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4卷)114、《文艺美学研究的进展》,(《中国美学年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115、《全国“文论何为”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16、《汤学智著〈生命的环链〉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7、《林保全著〈马克思主义文艺审美论〉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8、《〈比较与超越——世纪之交中西文论比较研究〉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19、《〈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0、《〈中国商贾小说史〉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1、《〈文学理论:文化阐释与学科形态〉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2、《〈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3、《“文论何为”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124、《克罗齐和直觉美学研究》(译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125、《直逼中心的“边缘表达”》,《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126、《人本文学之中西比较》《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27、《身体缺席的精神盛宴?——关于网络文学的反思》,《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128、《努力开掘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意义——评邓新华著〈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29、《从“生产论”视角看“审美意识形态”说《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30、《现代传媒革新与当代文艺命运》,《紫观阁》2006年第5期。131、“杜书瀛美学研究暨《价值美学》座谈会”召开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05-10 期刊 0 0132、从头细品百年文论 长卷精绘学术风云——《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讨论会纪要 陈定家 文学前沿 2001-06-15 133 文艺批评风格论 文学前沿 2002-11-15 期刊 0 5134 公民、数字媒介与全球化 马克·波斯特; 陈定家译 江西社会科学 2008-01-25 期刊 0 54135寻找网络时代的艺术“灵光” 陈定家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03-10 期刊 0 43136 市场与网络语境中的文学经典问题 陈定家 文学评论 2008-02-15 期刊 0 158137、超文本与互文性 陈定家等 社会科学辑刊 2008-05-15 期刊 0 89138 网络时代的文学“奇迹”——以《姑妄言》的“重现江湖”为例 陈定家 学习与探索 2008-11-15 期刊 0 16139市场与网络语境下的文学祛魅问题——以《浮士德》的改编与戏仿为例 陈定家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2-25 期刊 0140 努力开掘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意义——评邓新华著《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 樊宝英; 陈定家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25 期刊 0 18141 从“生产论”视角看“审美意识形态”说 陈定家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26 期刊 2 72142 书籍的终结 罗伯特·库弗; 陈定家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02-26 期刊 0 15143“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5-10 期刊 5 422144 推动美学从实践研究向关系研究的当代转型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05-26 报纸 0 0145 加强网络文学研究和引导 陈定家 文艺报 2007-10-30 报纸 0 8146 把网络文学推向学术前沿 陈定家 文艺报 2008-05-06 报纸 0 6147 价值美学的新开拓 陈定家 人民日报 2008-10-16 报纸 0 13148 走向移动阅读的手机小说 陈定家 中国文化报 2009-01-02 报纸 0 3149 审美现象与美学价值 陈定家 人民日报 2009-04-14 报纸 0 12150虚构与人类生存 汪正龙 (南京大学)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图书商报 2003-11-28 报纸 0 6151中国近现代美学研究的可喜收获 陈定家 文艺报 2005-11-10 报纸152热点聚焦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2153 论著评介 《文艺活动的审美维度》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0154学术会议 《中国20世纪文学学术史》讨论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0155 学术会议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 陈定家; 付小悦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3156 研究综述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1/01/01 年鉴 0 7157 专题研究 文艺美学研究概况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0158 探讨与争鸣 关于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的争论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1/01/01 年鉴 0 2159 美学态势 文艺美学研究概观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1/01/01 年鉴 0 1160 现状考察 关于“全球化与中国人文建设”的调查报告 高建平; 严平; 陈定家; 师亚惠; 张媛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0161研究综述 文学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高建平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4162 学术会议 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讨会暨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家联谊会第二届年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0163 学术会议 全国“文论何为”学术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0164 研究综述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3165 论著评介 《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6 论著评介 《文学意义研究》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7 论著评介 《美学文艺学本体论》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8 论著评介 《多维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 钱中文;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8论著评介 《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0 论著评介 《文艺学与方法论》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1 论著评介 《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172 学术会议 文学研究中的跨学科发展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3 学术会议 “中国古代文体与文学理论”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4 学术会议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座谈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5 学术会议 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现当代文艺家学术研讨会 文小平;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6学术会议 全国戏剧期刊与戏剧理论批评研讨会 文小平;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7 学术会议 “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的前景”国际学术讨论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3178 学术会议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苏比;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9 学术会议 审美与艺术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鲁文美;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80学术会议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与创新”学术讨论会 鲁文美;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3181 学术会议 “人民美学与现代性问题”研讨会 文小平;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82 学术会议 “美学、艺术与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 鲁文美;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1183 概况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0/01/01 年鉴 0 5184 新书评介 《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0/01/01 年鉴 0 0185 新书评介 《新时期文学与道德》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0/01/01 年鉴 0 0186 研究概况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1998/01/01 年鉴 0 3187美学态势 文艺美学研究的进展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88 美学论文摘要 从“客观化快感”说到“直观本质”论——桑塔亚那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一瞥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1189 论文摘要 从形象到拟像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6-01-01 年鉴 0 0190 论文摘要 论全球化语境下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8-01-01 年鉴 0 0191 学术会议 庆祝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创立20周年暨《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创刊20周年纪念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7-01-diansnam 01 年鉴

总体来说,宝鸡文理学院是全国文理学院排名很靠前的。因为是师范类的院校,它本身不同的系就是不同的水平,而且宝文理的专科是和本科在一个系里的。一般文科还是很不错的,像中文系,外语系,理科像地环系,物理系,数学系等等也不错。相比西安的很多院校,宝文理还算一个不错的选择。

1、《论清代词学中的“自批评”》,《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2、《“追认”与宋词价值重估》,《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3、《口述词学史研究构想》,陈水云、潘碧华主编《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唐宋卷),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华人研究中心2012年8月出版,国际书号:978-967-5733-02-4。4、《词为宋代“一代之文学”说质疑》,《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转载6000字。5、《近代词学师承论》,《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年鉴》(2008)摘录,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6、《论词学史上的“元批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九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词学范畴研究的回顾及宏观体系建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木斋词体起源及发生研究之反思》,《中州学刊》2009年第4期。9、《叶申芗词学述论》,《词学》第十八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10、《叶申芗〈小庚词〉论略》,《词学》第二十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11、《词人邓廷桢及其〈双砚斋词话〉》,《词学》第二十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12、《地域性词派研究的新写法》,《词学》第二十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13、《论吴世昌对王国维词学的“扬弃”》,《词学》第二十六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14、《秦观陆游名字考释》,《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15、《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的接受史解析》,《文史知识》2007年第10期。16、《从花间词看晚唐五代女性闺中生活》,第一作者,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9年第3期。17、《陆游〈卜算子·咏梅〉——一首宋词“经典”的形成史解析》,《文史知识》2010年第5期。18、《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19、《“词中杜甫”说总检讨》,《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2期,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20、《吴世昌词体观述评》,《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21、《论花间词在宋金元时的传播》,《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22、《论词体观念的嬗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摘录。23、《柳永评价“热点”“盲点”透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24、《“唐诗宋词”说评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25、《花间词与晚唐五代社会风气及文人心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26、《论明代的“花间热”》,《福建论坛》1997年增刊。27、《李清照〈词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2008年8月版。28、《词学体系建构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中国诗学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29、《花间词风格新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10期全文转载。30、《宋词雅化规范化之宏观透视》,《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12期全文转载。31、《放翁隐逸词初探》,《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1期摘要。32、《论放翁词的风格类型》,《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33、《论王世贞的词学观》,第一作者,《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第6期。34、《“应歌”——花间词的原生态及其价值重估》,《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版。35、《鹿虔扆〈临江仙〉并非伤蜀亡之作》,《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36、《婉中有变,婉融奇雅--也谈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12期。37、《词学研究的又一硕果──评杨海明《唐宋词美学》,《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2000年12月。38、《词学研究的新突破──评王兆鹏《唐宋词史论》,《书品 》2001年第4期。39、《评〈饮水词笺校〉》,《 书品 》2006年第1期。40、《后出转精 嘉惠学林——评周明初、叶晔合著〈全明词补编〉》,《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2期。41、《唐宋词艺术的“总账式”研究——邓乔彬先生〈唐宋词艺术发展史〉读后》,《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4期。42、《略论文学史的写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43、《清词中的离乱书写》,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行旅、离乱、贬谪与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大会报告。44、《第六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二作者,《词学》第二十七辑,2012年6月。45、《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第一作者,《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年。46、《论欧阳修的词学观》,第一作者,《欧阳修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47、《文天祥词综论》,第一作者,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48、《论苏轼词风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作者,《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49、《读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文自修》1994年第5期。50、《历代词曲异同论总检讨》,第一作者,载《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4月版。51、《历代词曲异同论再检讨》,第一作者,第十届中国散曲暨陕北民歌学术研讨会上宣读,2008年8月陕西榆林。52、《晚明散曲漫议》,《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53、《秦观词研究之反思》,《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第2期。54、《刘永济〈词论〉对现代词学体系建构的贡献》,刘亮主编《第五届中国韵文学暨海南诗词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14年6月版。55、《辛弃疾研究之反思》,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编《词学新视野——李清照辛弃疾暨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版。56、《孙维城著〈张先与北宋中前期词坛关系探论〉》,第一作者,刘扬忠、王兆鹏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2007),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57、《我自写我的词史——王辉斌新著〈唐宋词史论稿〉读后》,《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文学文体,还是文化文体?——古代散文界说之总检讨》,《文史哲》2011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5期转载6000字。2、《论晚明人的“小品”观》,《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3、《“宋文”为“一代之文学”说评议》,《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3期。4、《“文学”流派,还是“学术”流派?——“桐城派”界说之反思》,《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1期《学术卡片》摘录。5、《古代散文的“前理解”或遮蔽文学史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1日第6版《文学》。6、《从新发现的96通书简看欧阳修的日常生活》,《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7、《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8、《论近代散文观念的新变与传统》,韩国《中国散文研究集刊》第1辑,2011年12月。9、《古代散文史撰写新构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10、《古代散文史研究中的“遮蔽”问题——拜读郭预衡先生〈中国散文史〉心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励耘学刊》(文学卷)2012年第1辑(总第15辑),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11、《易学与晚明小品》,《周易研究》2002年第2期。12、《明清小品概说》,《文史知识》1997年4期。13、《明清清言小品概说》,《文史知识》1997年11期。14、《明清的尺牍小品》,《文史知识》2000年第3期。15、《明清的笔记小品》(上),《文史知识》2001年第3期。16、《明清的笔记小品》(下),《文史知识》2001年第4期。17、《王晫和他的小品》,《文史知识》2001年第8期。18、《欧阳修〈秋声赋〉的文化解读》,《文史知识》2006年第10期。19、《韩愈〈毛颖传〉接受史述论》,第二作者,《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20、《吕祖谦〈入越录〉赏读》,第二作者,《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4期。21、《明清游记概说》,《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4期22、《亟待开掘的文学宝藏――近代域外游记述论》,《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4期。23、《自然的“生命化”和“人格化”──易学与明清小品研究之一》,载《中国易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24、《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第二作者,《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年第2期。25、《“欧苏”散文合论评议》,第一作者,《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26、《欧阳修与蔡襄》:《福建论坛》1998年第4期。27、《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文学价值》,第一作者,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28、《现代小品笔法章法论》,《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9、《俞平伯散文理论的古典资源》,载黄科安主编《中国散文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30、《传记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载体——〈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评介》,《文艺报》2013年5月29日第2版《理论与争鸣》。31、《欧阳修〈秋声赋〉的传播与接受》,《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6期。32、《论苏轼〈前赤壁赋〉的“跨体”传播与“跨国”传播》,《苏东坡研究》2014年第4期。33、《学术视野中的古代文章学》,王水照、侯体健主编《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衍化与异形——中国古代文章学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34、《还原:学术的气度与品格》,第二作者,《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35、《朱熹论欧阳修》,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2期。36、《朱熹论苏轼散文》,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3期。 1、《古代文体价值论之再估价》,(香港)《文学论衡》总第24期,香港中国语文学会2014年6月版。2、《古代文论中的“自娱说”》,《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3、《古代文体学的学理构成》,《学术研究》2010年第9期。4、《古代诗体界说之清理与反思》,《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5、《〈古诗十九首〉百年研究之总检讨》,《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6、《古诗十九首作者、作年问题再检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30日第6版《文学》。7、《谢灵运山水诗历代评价之再评价》,《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1期。8、《古代文学研究要摒弃“唯文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22日B01版《文学》。9、《从斋名变更看陆游的心态历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0、《武夷山陆游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韵文学刊》 2008年第2期。11、《王维“诗中有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2、《长安——唐代诗人的“精神家园”》,第一作者,《长安学丛书·文学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版。13、《“诗从对面飞来”》,《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1期。14、《古代诗词中的“愁”情表达法》,《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4期,4000字。15、《诗词鉴赏是一种再创作》,《学语文》,1993年第2期。16、《“一篇全在尾句”——唐宋诗词的结句艺术》,第二作者,《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2期。17、《苏轼研究综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18、《宋代文学研究综述》,第二作者,载《200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19、《严复〈王荆公诗〉批语辑录》,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编《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五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12月版。20、《蔡襄写景纪游诗综论》,第二作者,林贻瑞主编《蔡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纪念蔡襄诞辰9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21、《我与中国韵文学会的“缘分”》,《中国韵文学刊》2015年第2期。22、《读蔡厚示先生〈玉雪轩文论集〉》,《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之沟通》,(韩国)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中语中文学》第56辑, 2013年12月版。2、《重新认识和评价“乾嘉学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22日第6版《文学》。3、《“新子学”概念的界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28日B01版《文学》。4、《“新子学”界说之我见》,《诸子学刊》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又载叶蓓卿编《“新子学”论集》,学苑出版社2014年版。5、《论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下关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6、《藏书家陆游》,《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7、《陆游的读书与治学》,《陆游与越中山水》,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8、《学者陆游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师承》,第一作者,《第五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9、《陆游与易学》,第一作者,张善文等主编《中国易学》(第二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10、《陆游三山故居修复中的斋居亭阁命名问题》,载《陆游与鉴湖》,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版。11、《再论陆游的“家风”》,第一作者,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12、《陆游家世藏书、刻书与著书》,第二作者,《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3、《文天祥与汪元量》,第一作者,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14、《神仙吕洞宾形象的演变过程》,《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2期。15、《多面神仙吕洞宾》,《文史知识》2001年第12期。16、《历代私家藏书楼命名的文化解读》,第二作者,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8年第6期。17、《吴芝瑛与秋瑾》,《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18、《竹与民俗文化》,笔名竺颂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1年第4期。19、《松文化散论》,笔名宋竹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2年第1期。20、《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10期。21、《谈谈古代汉语词汇部分的学习》,《现代中文学刊》(原《中文自学指导》)1994年第3期。22、《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知识》,笔名欧阳,《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23、《辨认异体字的现实意义》,《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24、《古今词义差异例谈》,《语文世界》2001年第5期。25、《胡适论鲁迅》,《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2期,1991年9月。26、《鲁迅对家教问题的论述》,《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5期,1994年12月。27、《陶行知论家庭教育》,第二作者,《徽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28、《智慧老人蔡厚示先生》,《闽台文化交流》2012年第4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官网首页网站查询

楼上的回答还是不错的,给他们100分吧!!

1.《庄子人生追求新解》,《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8千字。2.《略论古希腊运动理论的历史发展》,《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6千字。3.《略论文化的承传与再建》,《炎黄》1995年1期,6千字。4.《反思与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美价值取向》,《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6千字。5.《论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6千字,收入大型工具书《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6.《天人同构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分册1999年第3期转载,8千字。7.《容纳百川与创新学术》,《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1期,6千字。8.《儒学心性论的历史进程》,《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10千字。9.《对中华和合文化传统的探索》,《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2千字。10.《圣人之学的探索》,《哲学研究》2000年第6期,3千字。11.《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第245期,12千字。12.《庄子的人生理想》,《慧泉》2001年第1期,6千字。13.《从人学视野审视儒家文化》,《博览群书》2001年第5期,2千字。14.《中国哲学的反思与未来走向》,《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7期,7千字。15.《庄子论命与生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1年第11期转载,8千字。16.《庄子心性论发微》,《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12千字。17.《庄子心性论》,(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第264期,15千字。18.《周易的养生理论》,《大易情性》——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15千字。19.《试论庄子的人生理想》,《道韵》第十一辑,中华大道出版社,2002年8月,13千字。20.《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反思》,《琛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4年第8期转载,8千字。21.《中国哲学话语系统的现代转换》,《东方论坛》2004年第3期,6千字。22.《为师有为师之道》,《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5千字。23.《整体与贯通》,《中国出版》2005年第6期,3千字。24.《“学而优则仕”辨》,《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5年第10期转载,《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摘要转载,12千字。25.《儒家的义利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儒学评论》创刊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6千字。26.《孔子“直”论之内涵及其人格意义》,《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6年第1期转载,8千字。27.《“无为”观念的历史演化及现代意义》,《太原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一期,1千字。28.《“学而优则仕”的历史流变》,《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3期下,3千字。29.《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人文杂志》2006年第1期,9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4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30.《由礼而仁而艺:孔子人文思想的逻辑展开》,《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10期转载,5千字。31.《儒家人性论的发展路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2月28日,5千字。32.《多元文化交流中的儒家思想》,《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3千字。33.《道家天命论的精神追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9千字。34.《道家性本论刍议》,《东方论坛》2007年第1期,8千字。35.《儒家传统的当代命运》,《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6期转载,8千字。36.《儒道人性论之基本差异》,《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10期转载,10千字。37.《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中国人民大学校报》2008年11月17日,3千字。38.《现代社会与儒家传统思想资源》,《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4千字。39.《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3期,9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9年第6期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40.《李栗谷与罗整菴理气论比较研究》,《人文杂志》,2009年第2期,9千字。41.《李退溪与奇高峰关于四端七情的论辩》,《孔子研究》,2009年第4期,8千字。 《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探索与争鸣》,2009-5-4

总体来说,宝鸡文理学院是全国文理学院排名很靠前的。因为是师范类的院校,它本身不同的系就是不同的水平,而且宝文理的专科是和本科在一个系里的。一般文科还是很不错的,像中文系,外语系,理科像地环系,物理系,数学系等等也不错。相比西安的很多院校,宝文理还算一个不错的选择。

28、《美术高考热:问题、反思及对策》获全国美术教育论文评奖三等奖(《中国美术教育》杂志, 2010年)27、《绘画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发表于《美术大观》2009年第7期26、《古民居写生对画风的影响》发表于《美术界》2008年第4期25、《美术高考热:问题、反思及对策》获安徽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安徽省教育厅,2008年)24、《当代中国水彩艺术的误区微探》获中国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中央美院,2007年)23、《当代中国水彩艺术的误区微探》编入《第三届当代艺术与批评优秀论文选》(中央美院《世界美术》编辑部,2007年)22、《艺考热 冷思考》发表于《美术报》(2007.11.24.)21、《水彩画创作教学之我见》发表于《艺术教育》2006年第9期20、《水彩画个性艺术语言与教学》发表于《美术大观》2006年第8期19、《水在水彩艺术语言中的审美价值》发表于《美术大观》2005年第12期18、《对美术展览评选的思考》发表于《美术报》(2005.11.19.)17、《范画与讲评》发表于《艺教导报》(2005.9.6.)16、《水彩画常见弊病与纠正》发表于《美术报》(2004.12.18.)15、《论绘画色彩关系的构成因素与感知》获宝鸡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共宝鸡市委、市人民政府,2005年)14、《刍谈水彩画个性语言的表现与教学》获第六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二等奖(《教师报》社,2004年)13、《示范性 主体性 创造性——水彩画技能课教学方法探究》发表于《红烛的追求——“陕西教育”教育教学论文大赛获奖论文选》[下册](三秦出版社,2004年)12、《示范性 主体性 创造性——水彩画技能课教学方法探究》获《陕西教育》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 (《陕西教育》杂志社,2004年)11、《论绘画色彩关系的构成因素与感知》发表于《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20卷总第62期)10、《关于绘画技能课教法的思考》发表于《教师教育》2004年第2期9、《美术专业绘画技能课教学方法探析》发表于《中国教育教学》2004年第16卷总第71期8、《论绘画色彩关系的构成与感知》发表于《美术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7、《生活 融合 内涵——漫谈水彩画创作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获第五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教师报》社,2003年)6、《对推进中国水彩艺术发展的思考》发表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23卷总第95期5、《浅谈水彩风景写生教学中的难点》获全国美术教师论文评选一等奖(《美术报》社,2003年)4、《示范性 主体性创造性——水彩画技能课教学方法探究》发表于《教师教育》2002年第4期3、《刍谈水彩画个性语言的表现与教学》发表于《教师教育》2002年第3期2、《中师美术班毕业创作教学初探》获宝鸡市“九﹒五”期间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宝鸡市教育局,2002年)1、《中师美术班毕业创作教学初探》发表于《美术报》(1999.5.)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官网首页网址查询

总体来说,宝鸡文理学院是全国文理学院排名很靠前的。因为是师范类的院校,它本身不同的系就是不同的水平,而且宝文理的专科是和本科在一个系里的。一般文科还是很不错的,像中文系,外语系,理科像地环系,物理系,数学系等等也不错。相比西安的很多院校,宝文理还算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论文部分《杜威教师观评议》,刘新科,载《宝鸡师院学报》1986年第 3 期。《突出高等师范院校的特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6年第4期。《小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家庭教育》,刘新科,载《教育科研通讯》1986年第2期。《刘泽如的德育心理学思想》,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3期。《杜威创造性思维态度的训练》,刘新科,载北师大《外国教育动态》1987年第5期。《安·谢·马卡连柯遗产中的公民教育思想》,刘新科,载《教育科研通讯》1987年第4期。《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家庭教育》,刘新科,(续)载《教育科研通讯》1987年第2期。《汉太学遗址》,刘新科,载《西安晚报》1987年2月3日。《高师学生“教师心理”准备的调查与思考》,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4期。《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的若干特征及其启示》,刘新科,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教育学》1988年第3期。《谈谈青少年的性早熟与性教育问题》,刘新科,载《陕西教育》1988年第4 期。《日本高中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启示》,刘新科,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1988年第1期。《杜威教育思想的再认识》(上),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89年第2期。《略论夸美纽斯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89年第5期。《弘扬革命传统,无愧为人师表》,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报》1989年12月15日。《杜威教育思想的在认识》(下),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0年第1期。《论“苦学”与“乐学”的辨证统一》,刘新科, 载《教育研究》1990第6期。《美国、日本、法国的近代教育为什么后来居上?》,刘新科,载天津《理论与现代化》1990年第1期。《司马迁教育思想初探》,刘新科,载《汉中师院学报》1990年3期。20.《乌申斯基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及其现实意义》,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0年第1期。《启蒙运动与自然主义教育》,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0年第2期。《弘扬雷锋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报》15。《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教育经验》,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报》。《杜威‘思维五步法’新探》,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1期。《简论雅典教育兴衰的历史原因及现代启示》,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1年第3期。《李敷仁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初探》,刘新科,载《咸阳师专学报》1992年第4期。《忠精烈烈,硬骨铮铮的颜真卿》,刘新科,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3年第10期。《例谈幽默含蓄的讲授艺术》,刘新科,载《青海教育》1993年第7-8期。《浅议讲授中设置悬念的艺术》,刘新科,载《教育科研通讯》1993年第3期。《赫尔巴特、杜威教学思想异同论》,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3年第3期。《进步教育的是与非》,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3年第6 期。《<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4年。《最早向西方学习的教育家——王征》,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4年第1期。《加拿大研究的新奉献》,刘新科,载《西北高教研究》1994年第4期。《中国古代著名女教育家——班昭》,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5年第1期。《<论语>、<理想国>教育思想比较》,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5年第1-2期。《中外教育大师的成才特点与启示》,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5年第3期。《师范教育的瑰丽史诗——评<师范群英光耀中华>》,刘新科,载《光明日报》1995年7月27日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诱思探究教学导论>评介》,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7年第4期。《试论中美“拨地兴学”特征及其现代启示》,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简论杜威“活动课程观”的革命性与借鉴价值》,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世纪之交西方教学思想发展的新趋势》,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浅议小学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第1期。《为西部开发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刘新科,载《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5期。《略论创新能力》,刘新科,载《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21世纪教育的选择》,刘新科,载人民教育出版社7《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比较》。《中外普通中学会考制度的比较与思考》,刘新科,载江西人民出版社9《中国高中会考十年》。《论西部要发展,教育须先行》,刘新科,载《光明日报》,2001年6月1日。《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刘新科,载《体育科学》2001年特刊。《西部中小学师资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管理对策》,刘新科,载《西南教育论丛》2001年第5期。《从一张“毕业文凭”看清末师范学堂》,刘新科,载《陕西档案》2002年第5期。《WTO:会考如何应对》,刘新科,载《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20日。《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刘新科,载上海教育出版社《外国教育家评传 第4卷》2。《西部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思考》,(核心)刘新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回溯与新世纪瞻望》, (核心)刘新科《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极其启示》,《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刘新科2005年第1期。《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历史回溯与新世纪瞻望》,刘新科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守望生命: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生活、发展、成长的必由之路》。刘新科 , 窦坤,载《2006年陕西师大教学成果论文集》。《中国当代教育的误区和化解》,刘新科,王小梅 载《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国外教育思潮发展的新趋势>, 刘新科,载《教学研究》2006年第1期。《赫钦斯的学习化社会的理论构想》,刘新科,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外国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刘新科中国教育史年会2007年年会(安徽)论文集2007年10月。《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综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刘新科,2007年10月呈省教育厅决策研究。《大学校长应当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家——李钟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述论》刘新科(2)《国家教育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9期《基于教育叙事的校本研究》,《上海教育科研》,刘新科(2)2008年第7期。《从教育民主的视角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师教育研究》(2)2008年第6期。

laji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官网首页

还好,还好

1.《庄子人生追求新解》,《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8千字。2.《略论古希腊运动理论的历史发展》,《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6千字。3.《略论文化的承传与再建》,《炎黄》1995年1期,6千字。4.《反思与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美价值取向》,《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6千字。5.《论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6千字,收入大型工具书《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6.《天人同构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分册1999年第3期转载,8千字。7.《容纳百川与创新学术》,《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1期,6千字。8.《儒学心性论的历史进程》,《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10千字。9.《对中华和合文化传统的探索》,《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2千字。10.《圣人之学的探索》,《哲学研究》2000年第6期,3千字。11.《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第245期,12千字。12.《庄子的人生理想》,《慧泉》2001年第1期,6千字。13.《从人学视野审视儒家文化》,《博览群书》2001年第5期,2千字。14.《中国哲学的反思与未来走向》,《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7期,7千字。15.《庄子论命与生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1年第11期转载,8千字。16.《庄子心性论发微》,《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12千字。17.《庄子心性论》,(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第264期,15千字。18.《周易的养生理论》,《大易情性》——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15千字。19.《试论庄子的人生理想》,《道韵》第十一辑,中华大道出版社,2002年8月,13千字。20.《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反思》,《琛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4年第8期转载,8千字。21.《中国哲学话语系统的现代转换》,《东方论坛》2004年第3期,6千字。22.《为师有为师之道》,《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5千字。23.《整体与贯通》,《中国出版》2005年第6期,3千字。24.《“学而优则仕”辨》,《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5年第10期转载,《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摘要转载,12千字。25.《儒家的义利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儒学评论》创刊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6千字。26.《孔子“直”论之内涵及其人格意义》,《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6年第1期转载,8千字。27.《“无为”观念的历史演化及现代意义》,《太原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一期,1千字。28.《“学而优则仕”的历史流变》,《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3期下,3千字。29.《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人文杂志》2006年第1期,9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4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30.《由礼而仁而艺:孔子人文思想的逻辑展开》,《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10期转载,5千字。31.《儒家人性论的发展路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2月28日,5千字。32.《多元文化交流中的儒家思想》,《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3千字。33.《道家天命论的精神追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9千字。34.《道家性本论刍议》,《东方论坛》2007年第1期,8千字。35.《儒家传统的当代命运》,《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6期转载,8千字。36.《儒道人性论之基本差异》,《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10期转载,10千字。37.《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中国人民大学校报》2008年11月17日,3千字。38.《现代社会与儒家传统思想资源》,《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4千字。39.《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3期,9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9年第6期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40.《李栗谷与罗整菴理气论比较研究》,《人文杂志》,2009年第2期,9千字。41.《李退溪与奇高峰关于四端七情的论辩》,《孔子研究》,2009年第4期,8千字。 《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探索与争鸣》,2009-5-4

1、“作为目的的一般预防”,《法学研究》2008年第2期。 2、“刑法的确定性及其法治意义”,《法律科学》2008年第2期。3、“刑法的目的及其观念分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8年第7期转载。)4、“刑罚在立法上的评价功能”,《政法论坛》2007年第3期。5、“刑罚的内部功能解释”,《法律科学》2007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4期转载。)6、“完善我国财产刑执行制度之建言”,载《财产刑执行的调查与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1月版。7、“价值确认与规范表达——语言技术在刑法立法过程中的意义”,载《和谐社会与中国现代刑法建设(新刑法典颁行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8、“书斋里的法学家”,《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9、“法律中的语言游戏与权力分配”,《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5期。10、“规范技术或语言权力——语言在法律中的意义”,《法商研究》2006年第6期。11、“The Evaluative Functions of Criminal Punishment”, China Legal Science(《中国法学》英文版),12、“罪刑法定与刑法机能之关系”,《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13、“刑法机能的发生机制”,《法商研究》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5年第6期转载。)14、“刑法机能发生的制度基础”,《法律科学》2005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4期转载。)15、“伪证罪主体问题探讨”,《法学》2005年第6期。16、“法律资源的矿脉弯弯曲曲?”,《二十一世纪法律评论》总第二期,2005年。17、“‘类推’与刑法之‘禁止类推’原则”,《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被收入《中国刑法学精粹·2005年卷》。)18、“行政诉讼对公平竞争权的保护”,《法学评论》2004年第6期。19、“死刑案件中的证据审查与采信”,《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20、“关于期刊稿约中的几个法律问题”,《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出版工作》2004年第10期转载。)21、“罪行法定在刑事司法中的命运”,《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被收入《中国刑法学精粹·2004年卷》。)22、“罪的转化与刑法规范的协调”,《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23、“挪用公款罪立法规定的批判性分析”,《刑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版。24、“编辑权利与作者权利的冲突与协调”,《报刊之友》2003年第4期。25、“对高校学报功能定位的反思”,《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26、“伪证罪:一个规范的语境分析”,《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27、“偷税罪的立法缺陷”,《法学》2002年第11期。28、“试论刑事侦察行为与公安行政行为的界限”,《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3期。29、“试论行政诉讼对事实审查的标准”,《法商研究》2001第5期。30、“现行刑法中的转化犯之立法检讨”,《法律科学》200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0年第11期转载。)31、“立法的缺陷与解释的尴尬”,《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被收入《中国刑法学精粹· 2001年卷》。)32、“合同罪与民事诈欺行为界限分析”,《法律科学》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0年第3期转载。)33、“侵占埋藏物犯罪若干问题探析”,《法律科学》199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1998年第7期转载。)34、“作为‘中国问题’的死刑”,《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35、“刑法之适应性及其法治意义”,《法学》2009年第4期。36、“刑法解释的观念与方法”,《东方法学》2009年第2期。37、“刑事裁量及其制度意义”,《刑法评论》总第15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38、“刑法适应性的立法机制”,《刑事法治发展报告》2008年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39、“刑法思维的理论分野及其思想资源”,《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第4期。40、“社会治理视野下的刑事政策”,《法学论坛》2013年第6期。41、“中国刑法学的文化际遇和理论前景”,《法学研究》2013年第1期。

网络专家 李望(1993-)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望 家乡:中国重庆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93年03月16日 职业:互联网 网络推广 电子商务 个人站长 网络运营 网络营销 90后创业者,坚定追求自己的梦想,勇于拼搏,不放弃,不抛弃自己的梦想!DONEWS专栏作家,艾瑞专栏作家。擅长网络推广,网络运营,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简介 李望毕业于行知学校08春信息技术与管理,仅仅是一位高职毕业生。经过在校的不断努力自学,深入研究网络推广,网站运营,网络营销,事件营销,网站建设等知识,经过理论加实践双剑合璧,在这方面的知识有一定提升!于2010年3月,创建梦想网络团队,帮助更多人树立自己的梦想,帮助更多的人创业,并提出创业口号,“One World One Dream”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因梦想而专注 因梦想而崛起!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官网首页论文

(一)论文部分《杜威教师观评议》,刘新科,载《宝鸡师院学报》1986年第 3 期。《突出高等师范院校的特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6年第4期。《小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家庭教育》,刘新科,载《教育科研通讯》1986年第2期。《刘泽如的德育心理学思想》,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3期。《杜威创造性思维态度的训练》,刘新科,载北师大《外国教育动态》1987年第5期。《安·谢·马卡连柯遗产中的公民教育思想》,刘新科,载《教育科研通讯》1987年第4期。《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家庭教育》,刘新科,(续)载《教育科研通讯》1987年第2期。《汉太学遗址》,刘新科,载《西安晚报》1987年2月3日。《高师学生“教师心理”准备的调查与思考》,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4期。《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的若干特征及其启示》,刘新科,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教育学》1988年第3期。《谈谈青少年的性早熟与性教育问题》,刘新科,载《陕西教育》1988年第4 期。《日本高中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启示》,刘新科,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1988年第1期。《杜威教育思想的再认识》(上),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89年第2期。《略论夸美纽斯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89年第5期。《弘扬革命传统,无愧为人师表》,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报》1989年12月15日。《杜威教育思想的在认识》(下),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0年第1期。《论“苦学”与“乐学”的辨证统一》,刘新科, 载《教育研究》1990第6期。《美国、日本、法国的近代教育为什么后来居上?》,刘新科,载天津《理论与现代化》1990年第1期。《司马迁教育思想初探》,刘新科,载《汉中师院学报》1990年3期。20.《乌申斯基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及其现实意义》,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0年第1期。《启蒙运动与自然主义教育》,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0年第2期。《弘扬雷锋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报》15。《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教育经验》,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报》。《杜威‘思维五步法’新探》,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1期。《简论雅典教育兴衰的历史原因及现代启示》,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1年第3期。《李敷仁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初探》,刘新科,载《咸阳师专学报》1992年第4期。《忠精烈烈,硬骨铮铮的颜真卿》,刘新科,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3年第10期。《例谈幽默含蓄的讲授艺术》,刘新科,载《青海教育》1993年第7-8期。《浅议讲授中设置悬念的艺术》,刘新科,载《教育科研通讯》1993年第3期。《赫尔巴特、杜威教学思想异同论》,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3年第3期。《进步教育的是与非》,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3年第6 期。《<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4年。《最早向西方学习的教育家——王征》,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4年第1期。《加拿大研究的新奉献》,刘新科,载《西北高教研究》1994年第4期。《中国古代著名女教育家——班昭》,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5年第1期。《<论语>、<理想国>教育思想比较》,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5年第1-2期。《中外教育大师的成才特点与启示》,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5年第3期。《师范教育的瑰丽史诗——评<师范群英光耀中华>》,刘新科,载《光明日报》1995年7月27日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诱思探究教学导论>评介》,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7年第4期。《试论中美“拨地兴学”特征及其现代启示》,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简论杜威“活动课程观”的革命性与借鉴价值》,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世纪之交西方教学思想发展的新趋势》,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浅议小学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第1期。《为西部开发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刘新科,载《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5期。《略论创新能力》,刘新科,载《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21世纪教育的选择》,刘新科,载人民教育出版社7《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比较》。《中外普通中学会考制度的比较与思考》,刘新科,载江西人民出版社9《中国高中会考十年》。《论西部要发展,教育须先行》,刘新科,载《光明日报》,2001年6月1日。《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刘新科,载《体育科学》2001年特刊。《西部中小学师资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管理对策》,刘新科,载《西南教育论丛》2001年第5期。《从一张“毕业文凭”看清末师范学堂》,刘新科,载《陕西档案》2002年第5期。《WTO:会考如何应对》,刘新科,载《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20日。《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刘新科,载上海教育出版社《外国教育家评传 第4卷》2。《西部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思考》,(核心)刘新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回溯与新世纪瞻望》, (核心)刘新科《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极其启示》,《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刘新科2005年第1期。《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历史回溯与新世纪瞻望》,刘新科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守望生命: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生活、发展、成长的必由之路》。刘新科 , 窦坤,载《2006年陕西师大教学成果论文集》。《中国当代教育的误区和化解》,刘新科,王小梅 载《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国外教育思潮发展的新趋势>, 刘新科,载《教学研究》2006年第1期。《赫钦斯的学习化社会的理论构想》,刘新科,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外国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刘新科中国教育史年会2007年年会(安徽)论文集2007年10月。《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综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刘新科,2007年10月呈省教育厅决策研究。《大学校长应当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家——李钟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述论》刘新科(2)《国家教育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9期《基于教育叙事的校本研究》,《上海教育科研》,刘新科(2)2008年第7期。《从教育民主的视角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师教育研究》(2)2008年第6期。

1.《庄子人生追求新解》,《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8千字。2.《略论古希腊运动理论的历史发展》,《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6千字。3.《略论文化的承传与再建》,《炎黄》1995年1期,6千字。4.《反思与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美价值取向》,《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6千字。5.《论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6千字,收入大型工具书《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6.《天人同构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分册1999年第3期转载,8千字。7.《容纳百川与创新学术》,《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1期,6千字。8.《儒学心性论的历史进程》,《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10千字。9.《对中华和合文化传统的探索》,《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2千字。10.《圣人之学的探索》,《哲学研究》2000年第6期,3千字。11.《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第245期,12千字。12.《庄子的人生理想》,《慧泉》2001年第1期,6千字。13.《从人学视野审视儒家文化》,《博览群书》2001年第5期,2千字。14.《中国哲学的反思与未来走向》,《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7期,7千字。15.《庄子论命与生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1年第11期转载,8千字。16.《庄子心性论发微》,《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12千字。17.《庄子心性论》,(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第264期,15千字。18.《周易的养生理论》,《大易情性》——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15千字。19.《试论庄子的人生理想》,《道韵》第十一辑,中华大道出版社,2002年8月,13千字。20.《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反思》,《琛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4年第8期转载,8千字。21.《中国哲学话语系统的现代转换》,《东方论坛》2004年第3期,6千字。22.《为师有为师之道》,《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5千字。23.《整体与贯通》,《中国出版》2005年第6期,3千字。24.《“学而优则仕”辨》,《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5年第10期转载,《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摘要转载,12千字。25.《儒家的义利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儒学评论》创刊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6千字。26.《孔子“直”论之内涵及其人格意义》,《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6年第1期转载,8千字。27.《“无为”观念的历史演化及现代意义》,《太原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一期,1千字。28.《“学而优则仕”的历史流变》,《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3期下,3千字。29.《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人文杂志》2006年第1期,9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4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30.《由礼而仁而艺:孔子人文思想的逻辑展开》,《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10期转载,5千字。31.《儒家人性论的发展路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2月28日,5千字。32.《多元文化交流中的儒家思想》,《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3千字。33.《道家天命论的精神追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9千字。34.《道家性本论刍议》,《东方论坛》2007年第1期,8千字。35.《儒家传统的当代命运》,《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6期转载,8千字。36.《儒道人性论之基本差异》,《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10期转载,10千字。37.《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中国人民大学校报》2008年11月17日,3千字。38.《现代社会与儒家传统思想资源》,《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4千字。39.《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3期,9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9年第6期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40.《李栗谷与罗整菴理气论比较研究》,《人文杂志》,2009年第2期,9千字。41.《李退溪与奇高峰关于四端七情的论辩》,《孔子研究》,2009年第4期,8千字。 《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探索与争鸣》,2009-5-4

核心学术期刊1、《关注新时期文学与道德,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2、《现代传媒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3、《赛伯空间中的当代文学艺术的命运》(《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3期)4、《王朔现象及其理论意义》(《河南师大学报》2000年第5期)5、《艺术消费与广告的文化意味》(《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6、《论科技意识形态及其对艺术生产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2001第1期)7、《作为文学阵地的文学期刊》(《新疆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8、《市场语境下艺术的雅俗分化与融合》(《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9、《面向文化:文艺理论的新转变》(《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10、《期刊的危机与突围》(《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2期)11、《意味深长的“沉默”》(《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2期)12、《消费时代的文艺精神状况》(《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13、《中国稿酬制度的变迁》(《江汉论坛》2001年第4期)14、《大雅大俗的大众之歌》(《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15、《公案文学艺术魅力剪话》(河南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16、《惊鸿一瞥:2000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17、《“树上的果子”与“自然的鲜活气息”》(《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18、《把理论还给历史》(《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19、《文学史理论反思:重写论、先验论与更替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第5期)20、《市场语境下工具理性的审美意义》(《文史哲》2002年第1期)21、《作为艺术的生产》(《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22、《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2,6)23、《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的研讨与探索》(《西南民族学院》2002,11)25《“中国学者对世界学术的贡献”》(《江西社会科学》2002,12)《2002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3卷)26、《一部值得珍视的著作》(《当代文坛》2003、1)27、《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论略》(《马列文论研究》第13辑)28、《瑞恰兹与〈文学批评原理〉》(《江汉论坛》2002,4)29、《从“客观快乐说”到“直观本质论”》(《江苏社会科学》2003,1)30、《关于文艺美学学科定位论争的回顾与反思》(《文艺争鸣》2002,6)31、《“火焰战争”与“文化垃圾” ——关于“网络文学”的几点不合时宜的想法》(《社会科学战线》2002,4)32、《市场经济下的文艺新观念漫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3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广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34、《对“创造论”的彻底清算》(《广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35、《电脑艺术的兴起和古典艺术的终结》(《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36、《期刊的转向与文学的命运》(《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37、《论“缺陷”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义》(《南宁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38、《论艺术消费》(《宜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39、《郭宏安等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40、《金元浦著〈文学解释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 41、《夏中义著〈新潮学案〉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42、《评周宪〈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43、《论科技意识形态及其对艺术生产的意义》(《广西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44、《“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反思》(《求索》2001第4期)45、《作为产业的文学期刊》(《岱宗学刊》2000年第4期)46、《审美意识形态与艺术交往精神》(《河海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47、《精神生产者的市场境遇》(《荆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48、《艺术生产论的发展及其当代意义》(《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第3期)49、《1996-1997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年鉴》1998-1998卷)50、《1999-2000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0-2001卷)51、《市场经济与艺术生产》《河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52、《张健著〈清代诗学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3、《包忠文著〈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4、《钱中文著〈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5、《何西来、杜书瀛主编〈新时期文学与道德〉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6、《陈良运著〈周易与中国文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7、《王立著〈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丛书三种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8、《薛永武著〈西方美学论稿〉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59、《黄鸣奋著〈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60、《周宪著〈崎岖的思路〉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61、《张荣冀著〈流行艺术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62、《走向艺术生产论》(《三峡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63、《现代传媒与艺术研究论纲》(《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5期)64、《走向新世纪的文艺之思》(《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65、《现代传媒带来的审美观念的转型》(《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66、《文艺理论: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反思》(《滨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67、《略论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殷都学刊》2001年第1期)68、《对缺陷美的几点思考》(《成都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69、《数码时代艺术剪话》(《走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文集,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70、《现代传媒与文学艺术》(《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71、《“审美之维”与“单向度的人”》(《荆州师院学报》2001年第3期)72、《“寄言出意”与“得意忘言”》(《中南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73、《中国期刊百年回顾》(《曲靖师院学报》2001年第4期)74、《“审美之维”与“单向度的人”》(《荆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75、《十七世纪英国的幽默故事书》(《岱宗学刊》2001年第3期)76、《从头细品百年文论,长卷精绘理论风云》(《文学前沿》2001年第3期)77、《数字化生存状况下的艺术生产》(《阴山学刊》2001年第6期)78、《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山东农管干部学院学报》2001第4期)79、《“文学现代性”研究述评》(《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80、《网络时代的文学艺术》(《三峡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81、《简评〈文艺活动的审美维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2、《简评〈艺术的哲学思考〉》,(《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3、《简评〈胡经之文丛〉》,(《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4、《简评〈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5、《“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讨论会》,(《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6、《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7、《2001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2卷)88、《文艺学术史:一项相当于金字塔的学术工程》(《南方文坛》2002年第1期)89、《论科技意识形态的文化意义》(《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90、《中心的边缘与边缘的中心》(《云梦学刊》2002年第5期)91、《以文本为中心的合理性及其局限》(《宝鸡文理学院》2002年第1期)92、《百年文艺学的“两次转型”》(《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3)93、《“请客赴宴”与“开店卖饭”:关于艺术生产与消费的思考》(《吉首大学》2002,2)94、《危机与出路:关于期刊市场命运的思考》(《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5)95 《绽放在悬崖上的花朵:人文社科学报的学术特色之我见》(《三峡大学学报》2002,6)96、《“审美泡沫”:文化消费意识与广告》(《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2,3)97、《珠积玉累成学问披沙拣金铸文章》(《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4)98、《对“诗与画”的审美复合的追求》(《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2002,11,29)99《中国当代文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编《文艺美学研究丛刊》第2辑)100《王文宏著〈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1《冯毓云著〈文艺学与方法论〉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2《童庆炳等著〈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3《汪正龙著〈文学意义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4《刘俐俐著〈隐秘的历史河流〉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5《姚文放著〈美学文艺学本体论〉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6《王杰著〈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7《文学研究种的跨学科发展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8《“中国古代文体与文学理论”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9《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座谈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0《“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的前景”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1、《文学批评“情采论”》(《东方丛刊》2003,1)112、《理论自觉的历史意义》(北师大编《文学理论学刊》第2辑)113、《2003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4卷)114、《文艺美学研究的进展》,(《中国美学年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115、《全国“文论何为”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16、《汤学智著〈生命的环链〉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7、《林保全著〈马克思主义文艺审美论〉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8、《〈比较与超越——世纪之交中西文论比较研究〉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19、《〈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0、《〈中国商贾小说史〉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1、《〈文学理论:文化阐释与学科形态〉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2、《〈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3、《“文论何为”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124、《克罗齐和直觉美学研究》(译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125、《直逼中心的“边缘表达”》,《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126、《人本文学之中西比较》《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27、《身体缺席的精神盛宴?——关于网络文学的反思》,《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128、《努力开掘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意义——评邓新华著〈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29、《从“生产论”视角看“审美意识形态”说《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30、《现代传媒革新与当代文艺命运》,《紫观阁》2006年第5期。131、“杜书瀛美学研究暨《价值美学》座谈会”召开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05-10 期刊 0 0132、从头细品百年文论 长卷精绘学术风云——《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讨论会纪要 陈定家 文学前沿 2001-06-15 133 文艺批评风格论 文学前沿 2002-11-15 期刊 0 5134 公民、数字媒介与全球化 马克·波斯特; 陈定家译 江西社会科学 2008-01-25 期刊 0 54135寻找网络时代的艺术“灵光” 陈定家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03-10 期刊 0 43136 市场与网络语境中的文学经典问题 陈定家 文学评论 2008-02-15 期刊 0 158137、超文本与互文性 陈定家等 社会科学辑刊 2008-05-15 期刊 0 89138 网络时代的文学“奇迹”——以《姑妄言》的“重现江湖”为例 陈定家 学习与探索 2008-11-15 期刊 0 16139市场与网络语境下的文学祛魅问题——以《浮士德》的改编与戏仿为例 陈定家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2-25 期刊 0140 努力开掘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意义——评邓新华著《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 樊宝英; 陈定家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25 期刊 0 18141 从“生产论”视角看“审美意识形态”说 陈定家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26 期刊 2 72142 书籍的终结 罗伯特·库弗; 陈定家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02-26 期刊 0 15143“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5-10 期刊 5 422144 推动美学从实践研究向关系研究的当代转型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05-26 报纸 0 0145 加强网络文学研究和引导 陈定家 文艺报 2007-10-30 报纸 0 8146 把网络文学推向学术前沿 陈定家 文艺报 2008-05-06 报纸 0 6147 价值美学的新开拓 陈定家 人民日报 2008-10-16 报纸 0 13148 走向移动阅读的手机小说 陈定家 中国文化报 2009-01-02 报纸 0 3149 审美现象与美学价值 陈定家 人民日报 2009-04-14 报纸 0 12150虚构与人类生存 汪正龙 (南京大学)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图书商报 2003-11-28 报纸 0 6151中国近现代美学研究的可喜收获 陈定家 文艺报 2005-11-10 报纸152热点聚焦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2153 论著评介 《文艺活动的审美维度》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0154学术会议 《中国20世纪文学学术史》讨论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0155 学术会议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 陈定家; 付小悦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3156 研究综述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1/01/01 年鉴 0 7157 专题研究 文艺美学研究概况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0158 探讨与争鸣 关于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的争论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1/01/01 年鉴 0 2159 美学态势 文艺美学研究概观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1/01/01 年鉴 0 1160 现状考察 关于“全球化与中国人文建设”的调查报告 高建平; 严平; 陈定家; 师亚惠; 张媛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0161研究综述 文学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高建平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4162 学术会议 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讨会暨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家联谊会第二届年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0163 学术会议 全国“文论何为”学术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0164 研究综述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3165 论著评介 《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6 论著评介 《文学意义研究》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7 论著评介 《美学文艺学本体论》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8 论著评介 《多维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 钱中文;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8论著评介 《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0 论著评介 《文艺学与方法论》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1 论著评介 《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172 学术会议 文学研究中的跨学科发展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3 学术会议 “中国古代文体与文学理论”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4 学术会议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座谈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5 学术会议 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现当代文艺家学术研讨会 文小平;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6学术会议 全国戏剧期刊与戏剧理论批评研讨会 文小平;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7 学术会议 “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的前景”国际学术讨论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3178 学术会议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苏比;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9 学术会议 审美与艺术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鲁文美;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80学术会议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与创新”学术讨论会 鲁文美;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3181 学术会议 “人民美学与现代性问题”研讨会 文小平;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82 学术会议 “美学、艺术与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 鲁文美;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1183 概况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0/01/01 年鉴 0 5184 新书评介 《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0/01/01 年鉴 0 0185 新书评介 《新时期文学与道德》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0/01/01 年鉴 0 0186 研究概况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1998/01/01 年鉴 0 3187美学态势 文艺美学研究的进展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88 美学论文摘要 从“客观化快感”说到“直观本质”论——桑塔亚那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一瞥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1189 论文摘要 从形象到拟像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6-01-01 年鉴 0 0190 论文摘要 论全球化语境下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8-01-01 年鉴 0 0191 学术会议 庆祝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创立20周年暨《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创刊20周年纪念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7-01-diansnam 01 年鉴

  • 索引序列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官网首页论文查询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官网首页网站查询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官网首页网址查询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官网首页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官网首页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