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大国策期刊官网

大国策期刊官网

发布时间:

大国策期刊官网

国策是指国家执行较长时间,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基本政策,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指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科教兴国和对外开放。政策是国家或者政党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国家机关或者政党组织的行动准则。所以两者很显然不是一回事。

中国现在不只有4大基本国策,基本国策有  1、计划生育  2、男女平等  3、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简称保护耕地)  4、保护环境  5、对外开放  6、节约资源  7、水土保持  新中国基本国策就是立国、治国之策当中最基本的政策,就是中央制定的那些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决定性影响的重大谋划和政策。

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科教兴国和对外开放。战略:节约资源/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利用外资;发展循环经济;制度创新; 男女平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扩大消费; 扶持农业; 振兴东北; 依法治国; 经略海洋 改善国民营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大国策杂志社官网

出版社是不查重的。保险起见,你可以以普通作者的身份,打要出书的出版社电话,咨询下此事。如果是发表单篇文章,正规杂志社基本都会查重了,而且有明确而严格的重复率要求,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坚决不予通过。如果出版的是教材或者专著,是有查重要求的,每个出版社都有在中国知网的重复率要求标准。出版的学术专著查重都是通过中国知网来查,因为知网是中国目前最权威的著作查重数据库了。出版书籍重复率多少,不同出版社要求不同。复制比可能50%就可以通过,有的单位则要求查重率30以内。为了避免专著出版中的抄袭现象,大部分出版社都规定了重复率不超过60%的要求,也有更高级别的出版社为了保证出版质量,把重复率要求控制在了40%以内。扩展资料:当有一个文章需要检测时,放入比对库进行检测,如果某一句、某段、或者整篇和对比库中的文章相似,就会视为重复给记录下来。整篇文章检测完毕之后,会根据之前记录的重复内容来生成比对文档。比对文档通常是网页格式或PDF格式,比对文档中会有论文检测获得的相似比例、重复的内容所在、重复内容的来源文章。出版社,指进行图书、图画、杂志,报纸和电子物品等有版权物品的出版活动的组织。中国大陆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等。台湾地区:东立出版社。日本:集英社、小学馆等。各国学者给出版所下的定义尽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别,但对出版活动本质特征的描述却十分接近。各国学者都认为出版活动的内涵由以下内容构成:1、出版是将已有的作品形成为出版物的过程;2、原始作品必须经过一个大量复制的过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载体形式,成为出版物;3、通过一定方式使公众获得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查重                        百度百科--出版社

出书是否查重跟作者出版的刊物有关。如果作者出版的是论文,那么查重是必须的,而且查重要求非常严格,一旦超过查重数字坚决不通过,一些教材和专著出书,也是有查重要求的,每个出版社在中国知网都有查重标准。大部分出版社规定出书查重复率不能超过60%要求,而高级出版社要求质量更高,查重率要求控制40%以内。扩展资料:出书注意事项:1,要确定好这本书的题目,题目的选择可以参考相关领域经典书籍的标题取法,并结合现代人的喜好来定题目。2,做好目录,目录要包括这本书的主要章节,并对每个章节做简要说明和介绍,做成电子版供读者更加方便地查阅。3,写清楚这本书适合哪些读者,并在序的部分写出来帮助读者尽快甄别出来要不要继续读下去。4,要确定好与别的书籍区别,并在参考文献部分写清楚各自优缺点。5,确定好整个写书到出版书籍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计划表格,并严格按照这个计划表进行,这样按时出版的概率最大。6,提交最终版本,注意不能发错编辑的邮箱,否则可能被盗版或者收不到回复。

日本自民党政调会长中川昭一15日在一个电视讨论节目中说,应该允许对日本是否应拥有核武器进行讨论,并宣称“宪法并没有禁止日本拥有核武”。这番言论遭到包括自民党官员在内的广泛批评和质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天重申,日本将继续遵守“无核三原则”。法新社认为,日本一些政治人物试图利用当前局势突破政治和军事禁区。“核武是选择之一”中川昭一在参加朝日电视台的政治讨论节目中说,由于朝鲜宣布了核试验,日本是否也该拥有核武器的议论再次高涨。中川表示,从理论上说,拥有核武器将降低遭到核攻击的可能性,因为遭到攻击后可以展开反击。“我认为应该允许就此深入讨论。为确保日本不遭到核攻击,拥有核武器是选择之一,”中川昭一说。中川昭一今年9月25日刚被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任命为自民党政调会长。在自民党领导层中,政调会长负责审议党的全部政策,并以党的名义向政府或国会提出政策要求。日本前首相佐藤荣作1968年1月在国会发表施政演说时明确提出了“不制造、不拥有、不引进核武器”的无核三原则。日本众议院全体会议1971年11月通过了这一原则。这是日本政府关于核武器的基本政策。抨击和质疑可能是意识到问题严重,中川昭一在节目播出后赶紧澄清说,自己并不是视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为讨论前提,拥有核武有好处,也有坏处。他表示,“无核三原则”目前是一条“铁规”,不会马上就废除。但中川的说法招致自民党和在野党多种声音的反对。自民党前干事长加藤纮一在接受《每日新闻》采访时说:“我不清楚,中川这么说是什么打算,但如果不约束这种言论,将会招致世界的误解。”同为执政党的公明党政调会长斋藤在同一个电视节目中当场反驳中川说:“我们绝对不会拥有核武器。就是讨论,也会引来国际社会的疑虑,绝不应该讨论。”日本最大反对党民主党干事长鸠山由纪夫更是严厉批驳说,这是一种“以牙还牙”的说法,“如果认为朝鲜拥有核武,日本也应该拥有,这是在全球范围扩散核武的逻辑”。日本防卫厅长官久间章生15日对此表示,目前没有这种讨论,也没有必要讨论核武装。“最好的做法就是在美国核保护伞下,根据日美安保条约行事。”首相安倍晋三当天也在大阪府茨木市重申,即使朝鲜宣布拥有核武,日本也将继续遵守“无核三原则”的国策。广岛原子弹受害者也对中川昭一的说法提出强烈质疑。日本原子弹受害者联盟共同主席、现年81岁的坪井说:“作为原子弹受害者,我无法理解拥有核武器的想法……难道因为他人这么做,我们也能做?这简直太轻率了。”试图打破“禁忌”日本《每日新闻》说,这是有史以来,自民党领导层中首次有人在公开场合提议讨论拥有核武问题。此前,讨论核武装问题一直是日本政治家的“禁忌”之一。 1999年,一名防卫厅副长官因在杂志访谈中建议国会应该讨论核武装问题而被迫辞职。路透社认为,在朝鲜试射导弹和宣布核试验的刺激下,这一“禁忌”正在被逐渐打破。这也使得国际社会担心,日本是否真的开始考虑核武装问题。中川昭一15日还表示,为实施联合国安理会14日通过的有关朝鲜核试验的决议,日本“有必要大幅修改”所谓《周边事态法》,以便配合美军、参与船舶检查。1999年日本国会通过的《周边事态法》规定,日本能为“周边地区”的美国军舰提供燃料及其他后勤支持。似乎与中川昭一互相呼应,日本外相麻生太郎15日称,朝鲜宣布核试验一事能被认定为“周边事态”的范畴。但日本《朝日新闻》援引防卫厅官员的话说,目前局势“难以认定为周边事态”。法新社15日在一篇报道中认为,日本试图利用朝鲜导弹及核危机突破一些军事禁区。

出版社出书之前会查重。出版的学术专著查重都是通过中国知网来查,因为知网是中国目前最权威的著作查重数据库了。出版书籍重复率多少,不同出版社要求不同。复制比可能50%就可以通过,有的单位则要求查重率30以内。扩展资料知网是中国目前最权威的著作查重数据库了。虽然学术著作会查重,但是查重的程度是和单位有关了。有的单位要求没有那么高,差不多就能判定不是抄袭就可以过的。出书是否查重跟作者出版的选题类别有关,如果是发表单篇文章或论文,查重是必须的,而且有明确而严格的重复率要求,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坚决不予通过;如果作者出版的是教材或者专著,也是有查重要求的,每个出版社都有在中国知网的重复率要求标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版社

大国策期刊

不是大国策期刊是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备案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大国策》期刊

2012年,“国家、市场和家庭关系中的性别与权利配置”,《学习与实践》,第1期2012年,“福利的理念和中国社会政策的限制”,《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八辑2011年,“风险社会中的大城市治理与社会政策的发展”,《探索与争鸣》,第1期2011年,“社会政策的比较研究:概念、方法及其应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3期2011年,“ Social work and social policy in the aging context of China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V4,N22011年,“经济不安全和全球化背景下变迁的中国福利体制”,载于王卓祺主编《东亚福利制度:全球化、文化和政府角色》,社会出版社2011年,“转型进程中城市社区发展和公众参与的理论分析”,《中国民政》,第12期2010年,“转型时期我国福利体制的改革与社会政策的发展”,《学习与实践》, 第1期。2010年,“转型经济国家的社会变迁与制度建构:理解中国经验”,《社会科学》, 第4期。2010年,“全球化背景下福利国家危机与变革的再思考”,《学海》,第4期。2010年,“福利体制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意义与真实世界的探究”,《社会福利研究》,第2辑。2010年,“中国福利体制建构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一种比较的观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5期。2010年,“地理学在社会政策研究领域中的含义和应用”,《地理学评论》,第2辑。2010年,“转型经济国家的社会变迁与制度建构:理解中国经验”,《新华文摘》,第16期。2009年, Ku, HB, Ip, D and Xiong, YG (guest editors) Special Issue on Disaster Relief and Social Work in China,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V2, N22009年, 转型过程中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与本土化实践的理论分析 , 载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构:中国与波兰的比较”,收录于 高全喜(主编):《大国策 全球视野中的社会转型》,第131-1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K HB, Ip, D and Xiong, YG“ Social work in disaster intervention: accounts from the grounds of Sichuan”,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Routledge), V2, N3, 145-2009年,Xiong, YG A book review on Indicators of Social Development: Hong Kong 2004 , Social Work Education, V28, N5, 577---2009年,Xiong, YG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Policy in China: National Adaptation to Global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ology (Blackwell-Wiley), V18, Issue 1, November, 33-2008年,“志愿服务发展关键在日常化与制度化”,《人民政协报》,6月24日。2008年,“以自由的名义追求工作的快乐”,《中国青年》,1月。2008年, “ A book review on East Asian Welfare Regimes-From Confucianism to Globalization”,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V1, N12008年, “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立:中国与波兰的比较”,《学海》,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5期论点转载)。2008年,“‘震’兴公民社会的道德基础”,《政工研究动态》,第13期。2008年,“第五讲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工作》,第11期。2008年,“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研究”, 《社会政策评论》,第二辑,第83-11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我国私营医院‘公营化’运行机制分析: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江苏社会科学》,第3期(与王颖合著)。2008年,“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构:中国与波兰的比较研究”,载于谢立中(主编)《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及其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个人努力奋斗永远是成功的源泉”, 《中国青年》, 7月。2007年,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new policy initiatives: Issues and challenges”, Social Work Education,,V26, N6, 560-2007年, “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第5期。2007年, “医疗救助中公民身体与国家治理关系研究---以山东省T市医疗救助为个案的研究”, 《学习与实践》,第12期(与曾宪才合著)2007年,“ In Search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Analyzing the Welfare Regimes in East Asia: China, Japan and Korea Compared ”, a plenary speech at the Fourth Annual East Asian Social Policy research network (EAS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Restructuring Care Responsibility: Dynamics of Welfare Mix in East Asia ”,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during 20-21 October, ( Invited speaker )2007年,“ Understanding social policy in China through its reforming social assistance scheme: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new challenges ”, a plenary speech at the 15th ICSD Symposium “ Seeking Harmony and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World of Conflict ” held in Hong Kong SAR during 16-20 July, ( Invited speaker )2007年,“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 《江苏社会科学》 ,第4期。2006年,“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是永恒的”, 《中国青年》, 11月。2006年,“无名者的青春与凝视的社会记忆,为摄影家黑明《走过青春》一书做的跋”, 5月。2006年,“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lfare pluralism in reform China: An assessment of China’s welfare regime ”, 《社会政策学会志》(日本社会政策学会 主编),法律文化社,日本东京。2006年,“In Search of Legitimacy and Professionalism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Growth of NGOs in Reform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th IPSA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 World Congress held in Fukuoka, Japan during July 9-2006年,“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载于《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钱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 载于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反思”,《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与体制嵌入”,载于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社会责任感的终极意义在于行动”,《中国青年》, 12月。2005年,“明星梦与精英文化的再生产”,《中国青年》,5月。2005年,“e时代的新邻里关系”, 《中国青年》,1月。2005年,“论当代社会变迁中的社会资本建构与市民社会发展”,《广东社会科学》,第5期。2005年,“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2005年,《社会问题读本》“导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重建社会公德的民间力量”, 《中国新闻周刊》, 7月访谈。2004年,“The Emergence of Social Protection in the Post-Communist Countries: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Compared”, Paper Presented 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 World Society,Transnational Social Policy and 'New 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al Countri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a) during 7-9 February, at the Hans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Delmenhorst, G2004年,“我国城市弱势群体自助组织的社会资本的建构与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何欣合著)2003年, “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的专业性与专业自律问题”,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论文集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中国上海)。2003年,“第三章国外社团的发展情况”、“第四章有关社团的主要理论”,载于 王思斌(主编),《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市民社会向何处去”,《中国发展简报 》冬季刊,第17卷。2002年, “从城市贫困问题探讨中国社会政策模式和分析框架的建构”,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大二分法与福利国家的性别化:西方社会工作的现代性思考”,《长沙民政学院学报》第6期。2001年, “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 《 社会学研究 》,第1期。2000年,“Enterprises’ contribution to social welfare in reform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Social Welfare in the Pacific Rim, 14-17 November, Tokyo, J ( with Wang Sibin )2000年,“宏观实践模式与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载于《华人社会工作本质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社工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1期。1999年,“关注‘单位’研究最新动向”, 《中华读书报》, 6月2日。1999年,“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专刊。1999年,“论国家、市场与福利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政策理念发展及其反思”,《 社会学研究 》,第3期。1999年,“我国城市居家老年人晚年生活满意程度研究: 对一项调查结果的分析”,《 人口与经济 》,第4期。1999年,Xiong, YG“ Social policy for the elderly in the context of aging in China: 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lfare for the Aged, V1, N1, 107-1998年,“成年子女对照顾老人的看法”, 《 社会学研究 》,第5期。1998年,“高龄化过程中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 论家庭、社区与政府之间的联结”,《 香港老年学报 》,第12卷第2期。1998年,“宏观社会工作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中国社会工作 》,第4期。1998年,“需要理论及其在老人照顾领域中的应用”,《 人口学刊 》,第5期。1998年,“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老人照顾”,《 中国人口科学 》,第6期。1996年,“A question never ends by itself: What is happening to our social work education ”, Paper presented at Joint Congress of IASSW, IFSW, APASWE and HKASW, held in Hong Kong, July 26-29, 2009年,《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社会政策概论》(修订版)(主编),华文出版社。2008年,《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专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社会政策概论》(主编),华文出版社。2004年,《社会工作导论》(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撰写三章)。2002年,《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公共政策评论期刊官网官网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为国家新闻总署批准并公开出版发行的一份探讨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的学术季刊,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国内统一刊号为CN10-1062/D,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2095-4026。期刊2012年正式出刊,每年除四期正刊外,还在发表的论文和国外学者投稿中遴选部分文章,特别出版一期英文专刊。

  • 索引序列
  • 大国策期刊官网
  • 大国策杂志社官网
  • 大国策期刊
  • 《大国策》期刊
  • 中国公共政策评论期刊官网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