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原文化杂志投稿

中原文化杂志投稿

发布时间:

中原文化杂志投稿

推荐一个网络杂志 蚁迈杂志 --娱乐杂志 ,很不错的主要以邮箱发行 适合办公室订阅

有稿酬的对文章要求都很高。

你是要投文章?还是其他,比如绘画?

萌芽不错

中原文化杂志投稿要求

朋友你好,直接往要投的报刊、网站或者其他媒体的电子邮箱投稿即可。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演讲与口才》: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本口才类杂志,在全国知名度非常高!投稿地址:吉林市吉林大街三亚路7号演讲与口才杂志社编辑部收 132013

小红花观点:首先是联系出版方 一个是直接联系出版社,另外一个是联系书商或者版权中介; 直接联系出版社,顾名思义,就是你直接跟出版社打交道, 另外一个就是你把版权交给第三方代理,由他们帮你操作出版事宜。 第二部就是将样稿的一部分交给出版方, 根据你们协商的结果,你可以拿出作品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给出版方审阅, 如果对方认可,那么可能需要看你的全稿, 此处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跟正规出版社合作,可以放心把全稿交给对方, 一般不会出现出版社侵权的行为, 如果是书商或者是版权代理公司,你则需要了解对方的背景,最好找有信誉的, 并且有成功出版经验的来合作。 下面就是双方商谈合同细则, 如采用什么方式来计算稿酬 一种就是对方一次性买断,比如给你按照千字N元来算,一次性支付你一笔钱,在作品授权期间, 你将得不到其他的报酬;另外一种是按照印数来发稿酬,就是按照你书的发行数量来支付, 定价*发行数量*适当的百分比=你的所得 第三种是基本稿酬+印数稿酬,就是先给你一笔小钱,然后按照发行量来结算,当然,因为 前面给过你一部分钱,所以印数报酬里的百分比就会相应降低。 目前出版社考虑到市场风险,大多采用第二、三种方式 如果作者对自己作品比较有信心,我也建议采用第二、三两种方式 其次是合同期限 就是你的作品交给某某出版社出版的期限,在此期限内,由他们出版发行,你不能再给其他的出版机构 重复出版,等过了合同期,你则可以自由选择把版权转移给另外的出版商。 另外就是版权的衍生部分 主要是包括简体中文版权、繁体中文版权,翻译后的英文版权等等,以及海外发行权限等等。 你需要考虑清楚,一般都是一次性都给一家出版社,如果你的作品非常好,你有充分的信心,可以考虑 只把其中的简体中文大陆版权给对方。 等双方都商谈的差不多了就是正式签合同 如果你是跟出版社直接谈的,就是你跟出版社直接签就行了 如果你是跟书商谈的,他们是需要自己发行的,你就在合同的作者签字处签上你的名字就行了,另外一个单位由 代理你的公司和出版社签; 如果你找的是版权中介,那么也是你跟出版社直接签,不过你需要把稿费的一部分当做佣金给中介,至于具体 百分比是你们商讨后得出来的,一般不会超过30%。 接下来就是双方讨论如何修改稿件 一般合同里都会写明,作者是需要按照编辑的要求修改稿件的,所以如果你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而且怕被改动太多, 在签字之前需要跟对方商讨清楚。 合同敲定后,就是出版社按照出版流程来运作,比如申报选题之类的,这部分跟你的关系不大。 经过一个周期(该周期长短不一,根据各个出版社的实际情况而定)后,你的作品问世。 如果你当时采用的是一次性买断的方式,那么合同签订后,你就能拿到稿费; 如果你采用的是第二方式,则在作品出版上市后一定时期(双方商讨)后,出版方将支付你相应稿酬; 如果你采用的是第三种方式,则在合同签订后,你将得到第一笔钱,在作品出版上市一定时期(双方商讨)后,出版方将支付你相应稿酬。 作品上市后,如何你们在最初的合同里有约定,如果出版社需要,你有可能需要配合出版社参加一些作品的推广活动,比如签售之类的。此类的费用(机票、住宿、吃饭)一般都是由出版社承担的。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二吴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吴姓也是第十大姓。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中原文化杂志投稿邮箱

投稿要看杂志定位的,成人向的、少年向的、少女向的、童话向的、科幻向的,太多了,而且即使是比如定了青春向的,有偏言情的,有偏武侠的,有魔幻为主的,又哪一个才是适合你的呢?有要三千字短篇的,有要八千到一万五中篇的,还有要四千到八千字的,总不能一个个增增减减再投吧,贴的再多都肯定不是适合你的,写手都是自己找合适的约稿,或者按约稿的大致方向去写。可以去天使领域,是一个写作班的论坛,到浮云殿版块有很多约稿和新人投稿指南,一步步学习下来会有很大收获的。注册一下就能看到,新手的话,可以认准蓝色(代表有信誉)粉色(运转正常)标题的杂志投稿。地址在百度里打不出来,百度天使领域四个字,第一个结果应该就是那个论坛。很多写手和编辑在论坛里都很活跃,各个杂志的动态、换编辑什么的都会在第一时间汇报,最起码约稿永不过时,新人也可以向他们学习。投稿不是想像中那么简单的,也需要一个成长过程,并且能顶住退稿的打击,深入研究反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新人的话可以去点将板块看看那些申请文和下面的点评,也许有些帮助,总之,新人不能太好高骛远,还是要脚踏实地地努力,这样才能成功。

你投的什么类型

h

比较好,但有点难投

中原文化杂志投稿经验

回答 一、首先是联系出版方 一个是直接联系出版社,另外一个是联系书商或者版权中介; 直接联系出版社,顾名思义,就是你直接跟出版社打交道, 另外一个就是你把版权交给第三方代理,由他们帮你操作出版事宜。 二、第二步: 就是将样稿的一部分交给出版方 根据你们协商的结果,你可以拿出作品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给出版方审阅,如果对方认可,那么可能需要看你的全稿, 此处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跟正规出版社合作,可以放心把全稿交给对方, 一般不会出现出版社侵权的行为, 如果是书商或者是版权代理公司,你则需要了解对方的背景,最好找有信誉的, 并且有成功出版经验的来合作。 三、第三步: 1、下面就是双方商谈合同细则,如采用什么方式来计算稿酬,一种就是对方一次性买断,比如给你按照千字N元来算,一次性支付你一笔钱,在作品授权期间, 你将得不到其他的报酬;另外一种是按照印数来发稿酬,就是按照你书的发行数量来支付, 定价*发行数量*适当的百分比=你的所得;第三种是基本稿酬+印数稿酬,就是先给你一笔小钱,然后按照发行量来结算,当然,因为前面给过你一部分钱,所以印数报酬里的百分比就会相应降低。 目前出版社考虑到市场风险,大多采用第二、三种方式。如果作者对自己作品比较有信心,我也建议采用第二、三两种方式 2、其次是合同期限 就是你的作品交给某某出版社出版的期限,在此期限内,由他们出版发行,你不能再给其他的出版机构。重复出版,等过了合同期,你则可以自由选择把版权转移给另外的出版商。 3、另外就是版权的衍生部分 主要是包括简体中文版权、繁体中文版权,翻译后的英文版权等等,以及海外发行权限等等。 你需要考虑清楚,一般都是一次性都给一家出版社,如果你的作品非常好,你有充分的信心,可以考虑。只把其中的简体中文大陆版权给对方。 四、第四步: 等双方都商谈的差不多了就是正式签合同。 如果你是跟出版社直接谈的,就是你跟出版社直接签就行了。如果你是跟书商谈的,他们是需要自己发行的,你就在合同的作者签字处签上你的名字就行了,另外一个单位由,代理你的公司和出版社签;如果你找的是版权中介,那么也是你跟出版社直接签,不过你需要把稿费的一部分当做佣 更多16条 

朋友你好,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小红花观点:首先是联系出版方 一个是直接联系出版社,另外一个是联系书商或者版权中介; 直接联系出版社,顾名思义,就是你直接跟出版社打交道, 另外一个就是你把版权交给第三方代理,由他们帮你操作出版事宜。 第二部就是将样稿的一部分交给出版方, 根据你们协商的结果,你可以拿出作品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给出版方审阅, 如果对方认可,那么可能需要看你的全稿, 此处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跟正规出版社合作,可以放心把全稿交给对方, 一般不会出现出版社侵权的行为, 如果是书商或者是版权代理公司,你则需要了解对方的背景,最好找有信誉的, 并且有成功出版经验的来合作。 下面就是双方商谈合同细则, 如采用什么方式来计算稿酬 一种就是对方一次性买断,比如给你按照千字N元来算,一次性支付你一笔钱,在作品授权期间, 你将得不到其他的报酬;另外一种是按照印数来发稿酬,就是按照你书的发行数量来支付, 定价*发行数量*适当的百分比=你的所得 第三种是基本稿酬+印数稿酬,就是先给你一笔小钱,然后按照发行量来结算,当然,因为 前面给过你一部分钱,所以印数报酬里的百分比就会相应降低。 目前出版社考虑到市场风险,大多采用第二、三种方式 如果作者对自己作品比较有信心,我也建议采用第二、三两种方式 其次是合同期限 就是你的作品交给某某出版社出版的期限,在此期限内,由他们出版发行,你不能再给其他的出版机构 重复出版,等过了合同期,你则可以自由选择把版权转移给另外的出版商。 另外就是版权的衍生部分 主要是包括简体中文版权、繁体中文版权,翻译后的英文版权等等,以及海外发行权限等等。 你需要考虑清楚,一般都是一次性都给一家出版社,如果你的作品非常好,你有充分的信心,可以考虑 只把其中的简体中文大陆版权给对方。 等双方都商谈的差不多了就是正式签合同 如果你是跟出版社直接谈的,就是你跟出版社直接签就行了 如果你是跟书商谈的,他们是需要自己发行的,你就在合同的作者签字处签上你的名字就行了,另外一个单位由 代理你的公司和出版社签; 如果你找的是版权中介,那么也是你跟出版社直接签,不过你需要把稿费的一部分当做佣金给中介,至于具体 百分比是你们商讨后得出来的,一般不会超过30%。 接下来就是双方讨论如何修改稿件 一般合同里都会写明,作者是需要按照编辑的要求修改稿件的,所以如果你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而且怕被改动太多, 在签字之前需要跟对方商讨清楚。 合同敲定后,就是出版社按照出版流程来运作,比如申报选题之类的,这部分跟你的关系不大。 经过一个周期(该周期长短不一,根据各个出版社的实际情况而定)后,你的作品问世。 如果你当时采用的是一次性买断的方式,那么合同签订后,你就能拿到稿费; 如果你采用的是第二方式,则在作品出版上市后一定时期(双方商讨)后,出版方将支付你相应稿酬; 如果你采用的是第三种方式,则在合同签订后,你将得到第一笔钱,在作品出版上市一定时期(双方商讨)后,出版方将支付你相应稿酬。 作品上市后,如何你们在最初的合同里有约定,如果出版社需要,你有可能需要配合出版社参加一些作品的推广活动,比如签售之类的。此类的费用(机票、住宿、吃饭)一般都是由出版社承担的。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二吴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吴姓也是第十大姓。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中原文化研究杂志投稿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文学教研组和语言教研组,后发展为北京广播学院语言文学部,其职能即为全校文科类、艺术类以及理工科类专业提供语言、文学、写作等文科公共基础课教学;后来合并了中国矿业大学文科班,有了自己的汉语言专业,2000年开始有了文科硕士点。2002年,语言文学部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文学院,2003年正式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2004年,随着学校更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始称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并随着学校的强劲发展而不断壮大。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有着悠久的学术传承。从成立之初,直至今天,文学院学术名家辈出,例如,田本相(后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所长)、黄侯兴(后为郭沫若纪念馆馆长)、时煜华(后为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吴为章、唐永德、吴军、林薇教授等等都是出身文学院的著名学者;现今中国传媒大学其他学院的一些名家如赵凤翔、曾庆瑞教授等都是从语言文学部走出去的;目前,在文学院还活跃着蒲震元、张晶、李佐丰、苗棣、姚小鸥、刘丽文、张民权、钟涛等众多著名专家学者;近年来文学院又引进了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者,从而使文学院成为中国传媒大学师资力量最强的学院之一。[编辑本段]二、基本职能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现在承担着为全校所有学院提供文科基础公共课教学和本学院各专业提供专业课教学这两大职能,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的学者型师资为繁重的教学任务提供了质量保证,而制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则为复杂的教学任务提供了后勤保障。 现在,文学院在规模上是传媒大学最小的学院之一,但在科研和教学上堪称传媒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编辑本段]三、基本结构 文学院的学科建设近年来发展迅猛,包括两系一所: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专业)、中国语言文化系(对外汉语专业)、审美文化研究所(其中包含创作室和剧评室);拥有3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1个中国语言一级学科,具备了自己的学科发展空间。 文学院的学生以学风严谨、成绩优秀、能力出众而在传媒大学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光明日报》24The agricultural trait of Chinese aesthetics and its manifestation in landscape, Ritsumeikan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3《中国美学史应该从何处写起》,《文艺争鸣》2013年1月号。《西周礼仪美学的物体系》,《文艺研究》2013年第1期。《中国春秋时期的建筑艺术与建筑批评》,《哲学家》2012年12月。《中国远古美学研究的若干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古今之争:春秋乐论的核心问题》,《求是学刊》2012年第6期。《美的历程与真味——刘成纪教授访谈》,《美与时代》2012年第8期。《殷商刻辞与中国艺术观念的本源》,《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一种建设性的城市美学》,《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西周用乐状况及相关美学问题》,《求是学刊》2011年第5期。Re-consideration as to the beauty of nature in modern aesthetics,Journal of Asian Arts & Aesthetics, V 4,2011《城市作为艺术与城市公共艺术》,《中国艺术报》2011年4月11日。《美的悖论与公共艺术的审美质量》,《中国艺术报》2011年4月18日。《道性之“真”与形式之“真”——刘成纪教授谈中西绘画》,《美与时代》2011年第1期。《生态美学的理论危机与再造路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世界美学视野下的中国美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23日第1版。《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中美及美学的位置》,《文艺研究》2010年第6期。《文化遗产之争与中国史学的观念变革》,《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9期。《重构美的形而上学》,《中州学刊》2010年第4期。《中国美学与农耕文明》,《郑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自然的人化”与新中国自然美理论的逻辑进展》,《学术月刊》2009年第7期。《道禅语言观及中国诗性精神之诞生》,《求是学刊》2009年第6期。《多元一体的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物、光、风》,《求是学刊》2008年第5期。《美育哲学基础的重建》,《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中原文化研究及其重要意义》,《光明日报》2008年2月5日。《刘成纪访谈》,《中国画研究》2008年第2期。《汉代哲学的身体整体观及对美学的影响》,《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重建中国文化的历史论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关于中原文化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三个问题》,《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身体及其映象》,《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汉代哲学的天人同构论及其美学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真理符合论与虚无的发现》,《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求是学刊》2006年第5期。《什么是审美体验》,《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身体美学的一个当代案例》,《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生态学时代的新自然美学》,《光明日报》2005年2月8日。《以中原的眼睛看江南》,《中国文化报》2005年1月27日。《生态美学与自然美理论的重构》,《东方丛刊》2005年第2期。《匮乏时代,美学何为》,《社会科学评论》2005年第4期。《自然美:一个经典范畴的当代价值》,《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美学:要思想还是要知识》,《文艺报》2004年11月25日。《诗性地理与庄子的哲学发现》,《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非主流与美学的第三条道路》,《东方丛刊》2003年第4期。《维柯与中国文化诗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近年来庄子美学研究述评》,《中国美学年鉴》2003年10月。《怎样理解西方美学中的理性》,《泰安学报》2003年第2期。《非主流与美学的第三条道路》,《东方丛刊》2003年第4期。《为什么是物象美学》,《美与时代》2003年第8期。《生态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从实践、生命到生态--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第3期。《美学漫谈》,《文艺研究》2001年第1期。《生命美学的超越之路》,《学术月刊》2000年第11期。《自由主义与20世纪中国美学进程》《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时代潮流与美学使命》,《新华文摘》2000年11期。《90年代感觉主义文化备忘》,《民族艺术》2000年4期。《瓷音舞影,为美而存》,《东方艺术》2000年第4期。《丘山之性,林泉之心》,《东方艺术》2000年第6期。《文化的性幻相》,《书摘》2000年第2期。《中央之地为浑沌》《江汉论坛》1999年第3期。《走向散步美学》《人文杂志》1999年第6期。《芬兰美学家索妮娅·塞尔俄玛》,《美与时代》1999年第12期。《向美还归:散步美学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贡献》,《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失美的美学与当代美育的困境》,《文艺美学研究》第三辑。《宋陈文化与宋陈之学》《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5期。《前卫的根据》,《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重新认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90年代审美文化的四种倾向》《美术观察》1997年第10期。《心的发现与音乐心理学的重构》,《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7年12月。《生命之流与审美之变》,《郑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新时期美学发展的三大误区》,《东方艺术》1997年第4期。《论庄子美学的物象系统》,《中州学刊》1996年第6期。《随缘韧游于都市丛林》,《东方艺术》1995年第6期。《月亮与中国文化》,《东方艺术》1995年第1期。《艺术家的美学》《美术史论》1995年第1期。《庄子审美乌托邦述义》,《云梦学刊》1995年第1期。《庄子畸人四论》,《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心音同形理论与音乐格式塔重建》《文艺研究》1994年第3期。《20世纪西方荒原精神流变观》,《郑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蝴蝶与中国文化》,《东方艺术》1994年第3期。《卢照邻的病变与文变》《文学遗产》1994年第5期。《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文艺》《高校理论战线》1993年第2期。《从结体变迁看中国书法的哲学隐匿功能》,《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西方现代诗寓言三则》,《开封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一次震撼灵腑的审美体验》,《美与时代》1992年第8期。《冲突与新的综合》《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3期。《庄子审美遗忘说试论》,《郑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拯救与梦想--水浒传理想主题的文化阐释》,《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美丑冲突与现代人的心灵震荡》,《黄淮学刊》1989年第1期。《从峰巅到深渊》,《学术百家》1989年第1期。《论现代人对现代艺术的承受力》,《文艺百家报》1987年8月。

在传媒里,像文学院或理学院这类的学院并不是学校的主流专业,也就是说并不是他的王牌专业,和其他专门主攻这类学科的学校来比肯定差一些。另外,所谓的不是主流的专业客观上讲也不会太受学校领导的重视的,也就是说如果拨款肯定是播音这类的专业优先。至于师资情况不太了解,因为不是这个学院的,但是在传媒4年,都不知道文学院具体位置在哪……当然也不是说这个学院这个专业不好,只能说在这个学校里,他并不是主打的专业,也不是强项。

  • 索引序列
  • 中原文化杂志投稿
  • 中原文化杂志投稿要求
  • 中原文化杂志投稿邮箱
  • 中原文化杂志投稿经验
  • 中原文化研究杂志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