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数码影像时代期刊有哪些专家

数码影像时代期刊有哪些专家

发布时间:

数码影像时代期刊有哪些专家

种类太多,有中国摄影 咔啪先锋摄影 数码影像时代 摄影与摄像 摄影世界等,这是我在杂志铺买书的时候顺便看到的,希望对你有用。

嘿嘿~~如果你可以到大书店的话直接在那看算了毕竟花20块钱买一本杂志能学到的东西是很少的看完了也不知道怎么处理以我为例以前有买但是后来发现摄影论坛也差不多而且大学的图书馆里也有杂志看但现在主要只是看器材的评测其他的越看越没味

1。计算机世界 太多广告,技术少,可以开阔视野 2。个人电脑 每期针对性太强,长期购买,您将变得非常专业(非IT软技术) 3。电脑报 以前经常看,现在每年买合订本,觉得报刊不如杂志方便 4。电脑爱好者 初学者进步的阶梯 5。程序员 我没有看过,但知道是专业的程序员杂志

大众DV杂志似乎更加好看《大众DV》杂志2019年11期 索尼PXW-FS7M2记录精彩校园《大众DV》杂志2019年10期 达芬奇Davinci ResolveMicroPanel《大众DV》杂志2019年10期--歌唱祖国礼赞时代《大众DV》杂志2019年10期--初识切换台体验多机位记录剪辑《大众DV》杂志2019年10期--快剪攻略制作VLOG短视频《大众DV》杂志2019年9期--像摄像一样去记录建筑摄影《大众DV》杂志2019年8期--玩转Vlog创意短视频的四大基本功《大众DV》杂志2019年8期-凯大喵一只猫的Vlog《大众DV》杂志2019年7期-十八而至逐梦远行 2019届十八岁成人仪式暨毕业典礼《大众DV》杂志2019年7期-720°汽车内饰全景布光初体验《大众DV》杂志2019年7期-VR制造商不想你知道秘密《大众DV》杂志2019年6月-个人影像工作室婚礼业务全攻略《大众DV》杂志2019年6期-寒冬腊月带着无人机出去嗨《大众DV》杂志2019年6期-说说大灰片那些事《大众DV》杂志2019年第5期-提高VR清晰度 完美数字化博物馆《大众DV》杂志2019第4期 2019玩转VR星球《大众DV》杂志2019第4期 Altizure用无人机创造三维世界《大众DV》杂志2019第3期 AE快速制作短视频相册《大众DV》杂志2019第2期 我的猫叫凯越《大众DV》杂志2019年第1期-喵星人宠物短视频《大众DV》杂志2018第12期 Adobe Premiere Pro CC 2018 VR 色彩调整《大众DV》杂志2018第12期 快速上手PanoR5 中文版教程《大众DV》杂志2018第11期 你好十月 我们一起去拍摄吧《大众DV》杂志2018第10期 微制作之时光当铺 延时影像《大众DV》杂志2018第10期 一起做VR多媒体电子名片《大众DV》杂志2018第9期 全景摄影不止VR全景《大众DV》杂志2018第8期 微制作 活动纪实怎么拍?《大众DV》杂志2018第7期 江湖救急微制作之2小时《大众DV》杂志2018第7期 Kolor PanonTour Pro VR 漫游教程《大众DV》杂志2018第5期 说说微制作那点事《大众DV》杂志2018第5期 JVC GY-LS300 4K直播初体验《大众DV》杂志2018第4期 环物全景制作 Object2VR 详解《大众DV》杂志2018第3期 关山飞雪一键全景《大众DV》杂志2018第2期 让你的VR作品更好看《大众DV》杂志2018第1期 互动漫游 身临其境 2018全新开始,VR漫游进阶《大众DV》杂志2017第12期 “2017终章”VR+跨界影像《大众DV》杂志2017第11期 VR全景漫游制作&百度街景教程《大众DV》杂志2017第11期 宣传片《枫香谷》创作手记《大众DV》杂志2017第10期 Pano2VR与Object2VR环视《大众DV》杂志2017第9期 VR全景接片 PTGUI PRO 技巧《大众DV》杂志2017第8期 CARA VR电影级VR视频后期《大众DV》杂志2017第7期 VR全景看“悟”补天《大众DV》杂志2017第6期 Photomatix Pro 5 高动态VR全景摄影后期《大众DV》杂志2017第5期 圣牧杯MTI世界旅游小姐大赛辽宁赛区精英赛《大众DV》杂志2017第4期 Mettle SkyBox Studio VR 全景视频后期利器《大众DV》杂志2017第3期 文章标题:Adobe After effects CC 全景视频编辑之 2017Mocha Pro 全景视频移动拍摄地面织补技术《大众DV》杂志2017第2期 Video Stitch Studio 全景视频编辑《大众DV》杂志2017第1期 文章标题:全景视频 Adobe After Effects CC 2017后期视频编辑《大众DV》杂志2016第12期 全景视频Adobe Premiere pro CC 2017后期视频编辑《大众DV》杂志2016第11期 VR全景视频 实拍录影《大众DV》杂志2016第9期 全景照片的航拍与制作《大众DV》杂志2016第10期 VR全景视频的后期编辑《大众DV》杂志2016第8期 全景视频录制Gopro Hero4Black

数码影像时代期刊有哪些专业

嘿嘿~~如果你可以到大书店的话直接在那看算了毕竟花20块钱买一本杂志能学到的东西是很少的看完了也不知道怎么处理以我为例以前有买但是后来发现摄影论坛也差不多而且大学的图书馆里也有杂志看但现在主要只是看器材的评测其他的越看越没味

种类太多,有中国摄影 咔啪先锋摄影 数码影像时代 摄影与摄像 摄影世界等,这是我在杂志铺买书的时候顺便看到的,希望对你有用。

大众DV杂志似乎更加好看《大众DV》杂志2019年11期 索尼PXW-FS7M2记录精彩校园《大众DV》杂志2019年10期 达芬奇Davinci ResolveMicroPanel《大众DV》杂志2019年10期--歌唱祖国礼赞时代《大众DV》杂志2019年10期--初识切换台体验多机位记录剪辑《大众DV》杂志2019年10期--快剪攻略制作VLOG短视频《大众DV》杂志2019年9期--像摄像一样去记录建筑摄影《大众DV》杂志2019年8期--玩转Vlog创意短视频的四大基本功《大众DV》杂志2019年8期-凯大喵一只猫的Vlog《大众DV》杂志2019年7期-十八而至逐梦远行 2019届十八岁成人仪式暨毕业典礼《大众DV》杂志2019年7期-720°汽车内饰全景布光初体验《大众DV》杂志2019年7期-VR制造商不想你知道秘密《大众DV》杂志2019年6月-个人影像工作室婚礼业务全攻略《大众DV》杂志2019年6期-寒冬腊月带着无人机出去嗨《大众DV》杂志2019年6期-说说大灰片那些事《大众DV》杂志2019年第5期-提高VR清晰度 完美数字化博物馆《大众DV》杂志2019第4期 2019玩转VR星球《大众DV》杂志2019第4期 Altizure用无人机创造三维世界《大众DV》杂志2019第3期 AE快速制作短视频相册《大众DV》杂志2019第2期 我的猫叫凯越《大众DV》杂志2019年第1期-喵星人宠物短视频《大众DV》杂志2018第12期 Adobe Premiere Pro CC 2018 VR 色彩调整《大众DV》杂志2018第12期 快速上手PanoR5 中文版教程《大众DV》杂志2018第11期 你好十月 我们一起去拍摄吧《大众DV》杂志2018第10期 微制作之时光当铺 延时影像《大众DV》杂志2018第10期 一起做VR多媒体电子名片《大众DV》杂志2018第9期 全景摄影不止VR全景《大众DV》杂志2018第8期 微制作 活动纪实怎么拍?《大众DV》杂志2018第7期 江湖救急微制作之2小时《大众DV》杂志2018第7期 Kolor PanonTour Pro VR 漫游教程《大众DV》杂志2018第5期 说说微制作那点事《大众DV》杂志2018第5期 JVC GY-LS300 4K直播初体验《大众DV》杂志2018第4期 环物全景制作 Object2VR 详解《大众DV》杂志2018第3期 关山飞雪一键全景《大众DV》杂志2018第2期 让你的VR作品更好看《大众DV》杂志2018第1期 互动漫游 身临其境 2018全新开始,VR漫游进阶《大众DV》杂志2017第12期 “2017终章”VR+跨界影像《大众DV》杂志2017第11期 VR全景漫游制作&百度街景教程《大众DV》杂志2017第11期 宣传片《枫香谷》创作手记《大众DV》杂志2017第10期 Pano2VR与Object2VR环视《大众DV》杂志2017第9期 VR全景接片 PTGUI PRO 技巧《大众DV》杂志2017第8期 CARA VR电影级VR视频后期《大众DV》杂志2017第7期 VR全景看“悟”补天《大众DV》杂志2017第6期 Photomatix Pro 5 高动态VR全景摄影后期《大众DV》杂志2017第5期 圣牧杯MTI世界旅游小姐大赛辽宁赛区精英赛《大众DV》杂志2017第4期 Mettle SkyBox Studio VR 全景视频后期利器《大众DV》杂志2017第3期 文章标题:Adobe After effects CC 全景视频编辑之 2017Mocha Pro 全景视频移动拍摄地面织补技术《大众DV》杂志2017第2期 Video Stitch Studio 全景视频编辑《大众DV》杂志2017第1期 文章标题:全景视频 Adobe After Effects CC 2017后期视频编辑《大众DV》杂志2016第12期 全景视频Adobe Premiere pro CC 2017后期视频编辑《大众DV》杂志2016第11期 VR全景视频 实拍录影《大众DV》杂志2016第9期 全景照片的航拍与制作《大众DV》杂志2016第10期 VR全景视频的后期编辑《大众DV》杂志2016第8期 全景视频录制Gopro Hero4Black

《摄影与摄像》《摄影与摄像》杂志是我国第一本同时涵括摄影与摄像内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刊物。这是一本以实用技术、实践经验和我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主线,图文并茂寓教于乐,使广大读者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能够真正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大众月刊。《摄影与摄像》杂志适于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广大摄影摄像初学者、业余摄影摄像爱好者、专业摄影摄像工作者、摄影摄像器材经营者、摄影摄像器材维修技师和摄影摄像专业的在校学生阅读。

数码影像时代期刊有哪些类型

《数码世界》邮发代号6-167 月刊 单价15元。全年300元;《数码设计。CGWORLD》邮发代号80-308 。

《摄影与摄像》《摄影与摄像》杂志是我国第一本同时涵括摄影与摄像内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刊物。这是一本以实用技术、实践经验和我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主线,图文并茂寓教于乐,使广大读者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能够真正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大众月刊。《摄影与摄像》杂志适于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广大摄影摄像初学者、业余摄影摄像爱好者、专业摄影摄像工作者、摄影摄像器材经营者、摄影摄像器材维修技师和摄影摄像专业的在校学生阅读。

这些杂志我都看过,比较实际的就是大众摄影了,但是其他的像世界摄影,中国摄影师之类的有更多的大师的作品,摄影与摄像就有一些摄像和机器的评测的东西

数码影像时代杂志

摄影之友 比较好的一本摄影杂志 里面有好照片欣赏,大师介绍,器材测评,后期教材,摄影方法大众摄影 与摄影之友差不多,内容也差不多 ,个人感觉 印刷 还有版面不如摄影之友 而且价格也是一样,数码摄影 买过一起 在手机上看过几期 感觉偏重器材,对摄影技巧方便也都有 和上面两本差不多,国家地理 风光摄影作品的顶级发布平台,国家地理的摄影师,在全世界范围来说都是最好的一群风光摄影师。私家地理 没看过 不过这种杂志出的照片 也都是一些职业摄影师拍的 应该很不错。如果就买一本的话 推荐摄影之友 其它的也可以买来看看

种类太多,有中国摄影 咔啪先锋摄影 数码影像时代 摄影与摄像 摄影世界等,这是我在杂志铺买书的时候顺便看到的,希望对你有用。

【IT168评测中心】自从有了相机,我们便可以将美好的时光定格、将美丽的景致带回家。胶片时代,我们用相机在菲林上成像,并通过胶卷冲印的方式还原风光,只要翻开厚厚的相册,我们便能再历当时的美景,重温彼时的欢乐。然而进入数码影像时代以来,大家越来越少跑彩扩店了,更多的时候我们用数码相机的LCD屏幕或者家用电脑欣赏照片。不过,无论是痴迷于菲林气质的怀旧派,还是钟情于光电传影的数码拥趸,成像的色彩一直是我们追求不弃的关键。我们所处的世界色彩斑斓,而我们所痴迷的相机的乐趣,便是它将这一切美形美色还原于眼前。由此看来,数码相机的色彩还原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评价因素,我们在选购相机时,都希望买到成像色彩好看的产品。  然而我们经常会听见这样的评价:这款相机色彩很好!那款相机色调太冷了。拍人像用饱和度低一点的色彩模式吧,拍风景呢就用对比度高饱和度高的模式……即便是面对同一处景致,不同品牌的数码相机拍摄得到的照片画面色彩也会稍有不同。自然,我们手边的数码相机拥有一整套还原景物色彩的机制,只不过,不同品牌的数码相机,在色彩还原方面特点各异。相信大家早有耳闻,不同的品牌,其产品的成像会有不同的色彩偏重。在IT168评测中心以往的数码相机评测中,色彩还原是一项重要的评测指标,通过这一项测试,我们便可以知道不同相机在色彩还原方面的饱和度及色彩偏移等差异。图为:数码照片的观赏途径   在分析各品牌数码相机色彩风格之前,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下数码相机的成像流程,通过它我们会知道我们是怎样看到这般色彩斑斓的照片的。简单归纳,数码相机的成像经历了三个过程,即“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阶段”、“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阶段”、“数字信号转换为真彩图像阶段”。首先,由数码相机镜头收集到光线,并将这些光信号传递至数码相机的“心脏”——图像传感器上。我们常用的图像传感器有CCD(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与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能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接着,数码相机的处理器又将这一电信号转换为相应的数字信号。最终,我们的各式显示设备便能将这些数字信号转换为不同的色点,从而组成一幅彩色照片了。图为:数码相机成像流程示意  然而,我们从各类显示设备上或者从冲印出来的相纸上总会发现一个问题,数码相机帮我们留住的风景,其色彩似乎与原景致并不完全吻合,总有一些颜色偏深而一些颜色较浅,而这样的误差在不同的相机中的体现又各不相同。如果用一套标准色彩来作为基准从而考量数码相机的色彩还原的话,我们便可以从测试图表中看到在不同色域颜色的偏差程度。下面这张,便是我们在数码相机的评测文章中经常会看到的一张图例,它反映了被测相机的色彩还原能力。方块位置为标准色彩点,而圆圈的位置即为该数码相机的色彩表现。透由方块与圆圈之间的连线,我们便能清晰地了解这款数码相机的色彩误差情况。越偏离中心位置代表该色域的饱和度越高,反之亦成立。图为:测试数码相机色彩还原程度的图表影响色彩还原的因素  造成误差的因素有三:镜头的带通响应;CCD的分光响应;不同处理器的运算算法。图为:影响数码相机成像色彩的三因素示意  虽然上述三个影响因素看起来相当晦涩,但是借由上面那这张图我们便能够简单理解它的含义。首先,大自然反射的各色光线要穿过数码相机的镜头,而数码相机的镜头为了让透光率更佳一般都会在镜片上覆一层增透膜,也正是因为这一厚度为1/4波长的增透膜使得不同色彩的光线在进入镜头时产生差异,最终影响画面再现。第二点,进入相机镜头的光信号要传导至传感器上才能有效被感知,而我们所用的CCD感光层前端还有一层微透镜,这一层微透镜同样在不同色光的传输过程中起了一定的影响。然而,上面所说的两点对数码相机色彩再现的影响均没有第三点重要,也就是说,影响数码相机色彩再现的关键是不同相机的机内处理器算法。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传感器转换完成的电信号必须在机内经由图像引擎用相应的算法完成电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正是在这至关重要的转换过程中,各品牌厂商使用的算法不同,导致了最终的图像还原在色彩上存在迥异的风格。  如果说在胶片时代,镜头的影响成为成像色彩的关键的话,那么进入数码时代后,特别是在卡片机泛滥小型机镜头素质整体走低的今天,镜头并不能成为影响色彩偏移的至重因素,相比而言,各家不同的机内算法成为影响的关键。  数码时代,斑斓的颜色均由R(Red)、G(Green)、B(Blue)三原色组成,在这三个维度上我们用0—255的不同数值最终混合出16777216种颜色,还原我们的真彩世界。打开Photoshop,调出色板窗口,接下来,你选中的画面任何一点的色彩都能用RGB数字表达(如下图)。当R、G、B数值均为0时,我们得到纯黑色,当三个变量数值均为255时,我们得到纯白色,而当其中一个变量为255,其余两个变量均为0时我们得到对应于R、G、B的正红、纯绿和正蓝色。图为:photoshop的RGB色彩  明白了色彩与数字之间玩的把戏,我们就很能理解为什么不同品牌的数码相机即便是接受到相同的电信号,也有可能展现出色彩风格甚有差异的照片了。注意哦,我们所谈论的一切色彩差异,均只指轻微的偏色与色彩饱和度上差异,这是在还原本真景物色彩的情况下色彩冷暖、浓艳或素雅的差别,而由于镜头损坏或者传感器故障引起的严重色彩失常与色彩再现错误并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因为将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模/数转换器是不同品牌的自有领域,独立并不受其他厂商的影响,为了延续胶片时代各品牌相机成像的色彩风格,他们会在该算法上做相应的调整,以便表现出与胶片机一致的色彩风格。 或者因为产品路线的关系,厂商需要将色彩对比度增加或者让红色区域的饱和度更高一些,这些调整能够让这款相机更适合拍风景或者人像照片。所以说,所谓数码相机色彩还原能力,并不以完全贴近理论值为最优,有些时候,更高一些的饱和度表现反而能给我们的照片增彩,让原本平庸的景致一下子丰富艳丽起来。图为:宾得相机拍摄样张我有我风格——清淡明丽的佳能  佳能数码相机作为业界的龙头大哥无论从画面品质还是色彩呈现上都有一贯的风格,不少用户觉得佳能的色彩呈现偏灰。其实从我们测试过的多款佳能卡片机的色彩误差图来看,佳能的色彩饱和度几乎在104%到118%之间,在众多卡片机品牌中,这样的饱和度呈现是相对较低了,这也说明佳能相机做到了良好的本真色彩还原。其中红色区域的饱和度最高,这也就是保证了人像拍摄中红润健康肤色的表现,而佳能相机对于蓝色的表现普遍偏暖,在人眼最为敏感的绿色区域做了饱和度的提升。有人形容佳能相机的成像色彩有水粉画的风格,清淡却明亮、清澈而高雅。我们说佳能成像色彩偏软,适合营造干净清爽的画面氛围,同比较低的色彩饱和也使佳能相机在人像题材的表现方面具备优势,容易拍得明亮干净并不失红润的肤色。12款佳能相机成像色彩误差图Canon IXUS 95 ISCanon IXUS 100 ISCanon IXUS 110 ISCanon IXUS120ISCanon IXUS 200ISCanon IXUS 990 ISPowerShot A480PowerShot A1100 ISPowerShot A2100 ISPowerShot S90PowerShot SX120ISPowerShot D10佳能相机风景样张欣赏图为:佳能S90拍摄样张图为:佳能S90拍摄样张 佳能相机人像样张欣赏图为:佳能S90拍摄样张我有我风格——浓郁鲜艳的尼康  尼康相机的色彩呈现是众所周知的浓郁鲜艳,其色彩饱和度一般都在120%以上,甚至还有个别机型其色彩饱和度达到了130%,总之,尼康相机成像的色彩饱和度高,对比反差大。但是由于较高的画面色彩饱和以至于我们看到的尼康相机画面颜色一般偏暗,给人浓郁厚重的感觉,特别是尼康表现的红色往往非常浓稠清晰。前面将佳能的画面风格比喻成了水粉画,那么尼康这一与佳能风格迥异的色彩处理更像是油画,色彩鲜明且沉郁厚重。这样对比度高的色彩风格在风景照片的表现上优势颇多,我们拍摄风光照片时并不一定都遇见万里无云的晴朗天气,饱和度较低的相机在阴天的画面呈现会异常灰暗,缺少色彩层次,然而尼康相机总能将原本暗淡朦胧的景物更加鲜艳得记录下来,让我们在翻看往昔照片时,遇见的都是灿烂的好天气。另外,尼康相机在黄色区域的表现上略微偏绿,这让画面风格很容易就呈现出怀旧的感觉。2款尼康相机成像色彩误差图尼康S640尼康S220尼康相机拍摄的风光照片图为:尼康相机拍摄样张图为:尼康相机拍摄样张尼康相机拍摄的人像照片图为:尼康相机拍摄样张图为:尼康相机拍摄样张我有我风格——素净优雅色彩空间感强的宾得  宾得相机成像与色彩的稳定性一直受到广大摄影爱好者的称赞,而这一个在整体色彩上表现统一的品牌沿袭了其胶片时代的色彩特点——其蓝色表现突出。很多人说宾得呈现的蓝色有一点点偏暖,让人不感到冰冷跟隔膜。同时,宾得相机的色彩饱和度呈现与佳能的风格类似,普遍略低的饱和度让画面干净利落并容易营造更具立体感的色彩层次。用宾得相机拍摄的照片总让人觉得温柔而安静,在人像的表现上优势极为明显。 1款宾得相机成像色彩误差图Pentax Optio W60宾得相机拍摄的照片图为:宾得相机拍摄的样张图为:宾得相机拍摄的样张图为:宾得相机拍摄的样张我有我风格——优于花卉拍摄的富士  我们之所以说富士相机非常适合花卉的拍摄是因为富士相机的色彩呈现大多鲜艳,用浓妆艳抹一点儿也不过分。富士品牌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几乎不需要过多的后期处理便能直接拿去彩扩店冲印,要知道,只有鲜艳而对比度大的照片才能冲印出好看的效果,而那些饱和度偏低画面太素的相机其拍得的照片往往要经过对比度调整才适合冲印。富士的红让人印象深刻,它在红色区域的色彩饱和度极高,让红色在画面中极为乍眼。而在绿色的表现方面富士则极为冷艳,这样一来红绿对比度大,绿叶簇拥着红花的景象将十分出彩。倘若你是园艺爱好者或者喜欢看花展,那么富士相机将会为你留住鲜艳而缤纷的花丛。 3款富士相机成像色彩误差图FujiFilm F75EXRFujiFilm Z300FujiFilm REAL 3D W1富士相机拍摄的照片图为:富士相机拍摄的样张图为:富士相机拍摄的样张图为:富士相机拍摄的样张我有我风格——“淡妆”上阵的柯达  作为数码相机的发明者以及色彩和白平衡标准的制定者,柯达相机在进入数码时代之后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色彩艳丽。普遍保持在112%到128%之间的色彩饱和度让其与鲜艳有染却并不如传说的浓郁。对比佳能与柯达的成像色彩风格,的确可以将佳能比喻成“素颜美女”而柯达是“带妆上镜”。然后要将柯达与富士进行比较的话我们就只能说富士是“浓抹”而柯达是“淡妆”了。但是,无论是柯达还是富士,“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是在风光拍摄领域,其中柯达的画面整体色调略微偏红,同样柯达相机拍摄的照片在冲印时也不需要过多的后期调整。3款柯达相机成像色彩误差图Kodak M341Kodak M381Kodak Z950柯达相机拍摄的照片 " 图为:柯达相机拍摄样片 图为:柯达相机拍摄样片 图为:柯达相机拍摄样片 我有我风格——日系照片风格的奥林巴斯   奥林巴斯与佳能的成像色彩饱和度低同属一挂,在我们测试过的奥林巴斯数码相机中,我们观察到其色彩饱和度几乎在105%到114%之间。倘若一个数码相机其色彩饱和度误差的读数在110%以下甚至低于100%的话,我们便称这款数码相机的色彩表现淡雅,拥有这一类色彩特点的数码相机比较适合人像的拍摄,但是大幅风光照中会不占优势。不过,在红色位置饱和度颇高并略有一点偏黄的奥林巴斯数码相机很容易表现日系风格的照片,一点点过曝加上淡淡的色泽,画面柔和而温暖。 2款奥林巴斯相机成像色彩误差图OLYMPUS μ9000OLYMPUS μTOUGH 6000 奥林巴斯相机拍摄的照片图为:奥林巴斯相机拍摄的样片图为:奥林巴斯相机拍摄的样片我有我风格——红得很耀眼的索尼  在索尼早期的数码相机中,人们大多对索尼耀眼的红色记忆犹新。但是经历了四色CCD革新的索尼在启用了Super HAD CCD及真实影像处理器之后色彩风格素丽了很多。但是,对比度颇高依旧是索尼数码相机保留的特色,特别是在暗部处理上,索尼相机将暗部处理的很沉郁,黑色表现很彻底。从整体风格上来说,索尼的画面色彩偏暖,当然,这或许与索尼的白平衡系统准确性有关,但是索尼的色彩风格还是留给人强烈而深刻的印象。4款索尼相机成像色彩误差图Sony DSC-G3Sony TX1Sony WX1Sony TX7C索尼相机拍摄的照片图为:索尼相机拍摄的样片图为:索尼相机拍摄的样片我有我风格——色彩偏暖的卡西欧   到了数码时代才加入相机战线的卡西欧在电子方面的特长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在相机内部处理算法方面卡西欧也自有一套不错的模式。通过对比多款卡西欧相机的色彩误差样张我们发现卡西欧相机在普通模式下拍摄的画面对比度颇高,更加有特色的是卡西欧相机在蓝色区域的呈现几乎全部偏暖,这样就导致了这个品牌所有机型在色彩呈现上的共同特点——画面偏暖。所以卡西欧相机呈现的天空也给人一种深沉而温暖的感觉。另外,卡西欧是最先启用适合风景拍摄的“美景”模式的厂商,在这一模式下,我们容易得到对比度和饱和度双高的美丽风景照片。 4款卡西欧相机成像色彩误差图Casio EX-FC100Casio EX-FS10Casio EX-H10Casio EX-S12卡西欧相机拍摄的照片图为:卡西欧相机拍摄样片图为:卡西欧相机拍摄样片我有我风格——绿的有一套的三星  三星数码相机的历史似乎与卡西欧有那么几分相似,同样都是在数码大潮来袭之后才染指影像圈的。但与卡西欧相机的成像色彩比较,三星相机的色彩饱和度更高,让画面风格更强烈。个别的三星相机在绿色区域的色彩表现不同于其他品牌的贴近理论值,而是颇高,这让三星相机的绿色成像风格明显,更加浓郁有重量感的画面便展现在我们眼前。三星在红色区域的饱和度增高处理让它在人像拍摄方面保证了红润健康的肤色表现。 4款三星相机成像色彩误差图Samsung ST550Samsung ST1000Samsung WB1000Samsung WB5000三星相机拍摄的照片图为:三星相机拍摄样张图为:三星相机拍摄样张图为:三星相机拍摄样张巧用特殊色彩模式让你的照片更出彩  虽然各个品牌在色彩饱和度和具体颜色区域的表现上各有不同,但是我们也有方法利用手边已有的相机在不同的场合拍摄到颜色漂亮的照片。如果我们要拍人像,而手边的相机又属于一类产品色彩饱和度极高的品牌,这时,我们可以将拍摄中的曝光参数略微改变一下,通过手动设置或者曝光补偿项的设置(正向设置)从而达到轻微过曝的效果。这样一来,呈现的人像就不至于因为过高的色彩饱和而显得暗沉了。相反,如果我们手边的相机色彩风格淡雅,在拍摄风景照片时往往变现平平,不能烘托出极富层次对比度高的风景照片。这时我们可以利用相机的色彩风格设置选项。几乎每款相机中都有色彩风格自定义选项,我们只需要在这一选项中将相机色彩对比度调高,便能得到漂亮的风景照片了。  更加有一些相机为了满足用户不同题材的拍摄需要,专门为人像和风景拍摄设置了专门的模式,在此模式下,相机便能自动调节用合适的色彩风格表现相应的拍摄场景。某相机内置颜色调整模式(点击查看大图)

中国摄影,中国唯一参加TIPA(TIPA 是Technical Image Press Association的缩写由12个欧洲国家和31个以上有关影像杂志社参与的专业杂志团体。TIPA Award奖项是由TIPA授予的,每年在欧洲发布的照片和影像产品为对象根据行业评选出最佳产品并授予奖项。自1991创立以来已过了16年,获得TIPA Award的产品将会获得将获奖logo插入到产品包装盒上或者还可用于宣传的特权。当用户购买了这类产品,可以表明他的品质。当tipa奖标志出现在广告,单张,或在一个产品包装,你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值得的。、 当欧洲各国政府决定,去旧大陆转化为最大的经济区在发达世界,也是摄影业的重新界定其策略。 这个时代的变化,需要从照片和杂志重新思考自身的未来,TIPA决定要为我们加入拍摄的热情。自1991年以来, TIPA成员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在大会上讨论的项目,分享意见,评论,对工业创新和趋势,更多的是来访的摄影历史遗址,博物馆或工厂。 在这为期三天的会议tipa编辑也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评比出在欧洲的最佳摄影与影像产品。)的杂志

数码影像时代杂志社

SONY F3+标配定焦35MM 50MM 85MM+尼克尔50MM 17-35MM 24-85MM 80-200MM备机:FS100 5D2新浪博客:播出前的日子和《数码影像时代》杂志有介绍。PS:貌似大摄像机是SONY HDW-790 SONY F3拍摄了大量浅景深镜头

就是网络媒体,也叫第四媒体 人们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把新闻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和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它们分别被称为第一媒体、第二媒体和第三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Internet)。自此,“第四媒体”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 将网络媒体称为“第四媒体”,是为了强调它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是能够及时、广泛传递新闻信息的第四大新闻媒介。从广义上说,“第四媒体”通常就是指互联网,不过,互联网并非仅有传播信息的媒体功能,它还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实时性和交互性传递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因此,从狭义上说,“第四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络。“第四媒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如人民日报的电子版,二是由于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而诞生的“新型媒体”,如新浪网。 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比如透视学和几何学的发展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矿物和油料的提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北部欧洲明朗而富有层次的油画塑造风格;机器生产的颜料和光学的研究的成果促成了外光写生和印象派的发展。在20世纪,在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最大的发展就是图像技术对于艺术语言特殊影响作用。 艺术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视觉财富,同时也必然要对社会文化进行视觉化的思考。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功能。本世纪以来,伴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和商业性电视节目的普及,艺术家们开始了对于图像化的视觉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另一方面,开始了用实用包括摄影、电影、电视在内的各种图像技术来从事这种思考和创作。从未来派开始,摄影和现成图像的拼贴就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式;从激浪派的白南准开始,电视就开始作为一种新的视觉技术在个性化的视觉创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整个20世纪,摄影和电视乃至电影胶片都被从流行文化改造成艺术创作媒介。摄影本来是记录性和纪念性的工具,而艺术家则从中抽离出了摆拍和拼贴的技术手法,结合图像的本身的客观性,将其发展成为独特的个人叙述方式,从而出现了超现实主义的摄影、辛迪·谢曼的假“电影剧照”和杰夫·沃尔的伪“真实”等等。在录像艺术中,艺术家们结合电视的电子媒介特性,创造出和大众电视节目的不同的“艺术性电视节目”,从而出现了白南准的“电视电子画”、以及道格拉斯的“延长电影”等等。 二 就像摄影术和电影胶片是上个世纪之交的重大视觉技术发展一样,数码技术是一个新的世纪之交的视觉技术发展。同样,它也必然会影响到视觉艺术的发展。 拼贴和传统的暗房工艺中的多次曝光和多底合成,在技术上己被更方便也更强大的数码影像所替代。数码处理是图形的拼盘,它比起手工时代的暗房*作在技术上更圆熟完美。摄影的力量来自人们对其客观性的信任(尽管事实上他的客观性是可疑的),幻想世界式的数码蒙太奇在因为其貌似客观而获得信任的同时,埋下了无数的机关,吸引了长久和反复的凝视,客观形象摇摇欲堕的危机感带来了真假之间强大的张力。数码影像是拍摄之后对图片的处理,数码影像使得图片的体量变得无限,这样它比传统的摄影走得更远,于是出现了照片装置化。其实巴巴拉·库格所营造的铺天盖地的巨大的图文空间己经是一种装置性的“场”。 在录像艺术中,数码技术使录像短片轻松的分享了电影美学的许多成果――各种经典的电影时间处理手段适用于录像。如“闪回”作为逆转时间、激活记忆库存的倒叙手法;慢镜延缓时间以凸显微妙细节的戏剧性;切换中的时间拼接以改变叙事流程,取消因果关系甚至提示同时性的手法;快镜密集地压缩时间缩减事件过程以强化其符号意义等。但录像的时间处理在数字化方式下有着更大的弹性:画中画、多层叠画等各种数字特技所刨造的多种时间维度重叠交叉并行的种种关系,大大丰富了传统电影语言,三维动画造型的介入更是使任何奇思异想却可能成为视觉现实。 伴随着录像和录像装置的出现,互动性开始成为录像艺术超越其他传统艺术媒介的优势。而数码技术的发展在造就了CD-ROM和网络的同时也使原来那种用若干个电视屏幕或者昂贵的投影设备制造的互动性变得更加轻松的得到实现。 今天人们所谈论的多媒体艺术已经比线性演进的电影叙事厉害太多了,结合了视频、声音、文字的超级文本不但可以链接到无穷无尽的其他文本之中,更可以由多种路径进入,这已经使超级文本成了一座迷宫,而它所提供的互动性几乎使无穷无尽的。从目前人们设想的数码多媒体概念来看,今天的多媒体艺术还只是一个粗胚,我们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去发掘。 多媒体对于艺术意味着综合性的某种复兴。我们知道现代主义时期是各种艺术门类自我净化的擂台,绘画要排除文学性乃至物象成为画布上的一些颜色,最终走到了抽象绘画。音乐要成为激浪派的那种纯粹的声响,摄影中出现了纯影派。古代艺术中,比如大教堂中,壁画、雕塑、管风琴和建筑空间协同起作用,渲染心理氛围的"场"的工作方式看来可能在多媒体中再次出现。就象教堂中的祭坛画搬到博物馆的聚光灯下就不再神秘,多媒体将把各种艺术再次捆绑在一起,营造出不可还原为组合要素的综合体验。 对于多媒体创作所需要的能力而言,传统分科的专业艺术训炼是远远不够的。这使创作成为多学科人才之间的一种协作,再加上我们已经意识到的数码作品在传播中多次再加工的特点,多媒体同样加剧了个人作者的匿名,就象荷马史诗并不是荷马的个人写作一样。我们在电影片尾长长的字幕中己经见识过这种集体创作的力量。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为达芬奇式的全才的出现提供空间。多媒体艺术是正在出现的数码艺术品种,它吸纳了此前许多艺术方式之长,集图、文、影像、声音和互动性于一体,可述可论,也可以平直地铺陈,更可以单线深入,可能性极为丰富。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只是正在形成的冰山的一角,它的潜能还有待更多富有想象力的实践去开发出来。一旦互动性数码多媒体作品置身于网上成为网络艺术时,将大大加强了的观众参与程度,将巨大地改变我们传统的艺术概念。今天出现在网络上的艺术品绝大多数还是落后于网络本身的东西。你打开网上跟艺术有关的站点和主页,看到的还是油画、国画、雕塑。可这些东西都还不是真正跟网络般配的艺术。网络艺术当然应该是多媒体,当然必须是互动的,链接着无穷无尽的东西。 三 美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家丹尼尔·贝尔曾经说过,从20世纪的下半期开始,人类已经由以读和写作为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转变为以看和听作为主要的方式。尽管作为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对于看听文化禀持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但是显然从文字阅读转向图像阅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电视、电影、网络和集声音、图像和文本为一体的电子读物的出现无疑会对人类的知识结构、认知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方式也以一种加速度在向图像化方面发展。 文化和艺术的社会功能要求我们必然对这种图像阅读的潮流作出回应。回应的方式无怪乎有两种,一种是技术和视觉样式上的开拓,一种是用艺术的方式和视觉艺术的理论对图像阅读的时代特征进行思考,并将这种思考用符合这个时代视觉接受方式传达出来。因此,将数码影像艺术引入到当代艺术中来便具有特别的意义。艺术家对数码媒体的参与,往往凭借着丰富的艺术资源,所有的这些都能为数码技术在纯艺术和应用艺术上的运用提供新的可能性。他们的时间必然和商业性的数码技术公司有着积极的互补意义。和受市场制约的商业性数码技术公司相比,在艺术家的时间有着一定的前瞻性、探索性和学术性。艺术史中已有的艺术资源能使数码技术制造出更丰富、更奇特的视觉成果,满足着日益增长的社会精神需求,丰富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数码技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同时运用在视觉艺术和实用艺术之间。所以在将数码影响纳入到艺术时间中来无疑是这两者之间的一个交换管道。它能有效的将纯粹个人的视觉创造有效的转换成社会性的视觉产品,同时又能将社会中已经出现的视觉现象系统和有效的转换成个人视觉创造的资源。 我们今天所说的高新技术,事实上是一个相对概念,即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高新技术。新石器对旧石器而言,就是高新技术;青铜器对石器而言,就是高新技术;煤铁对以往而言,就是高新技术;工业化对它以前的时代,都是高新技术;而信息技术,对以前任何历史时代而言,都是高新技术。所以,所谓高新技术,就是人类在发展中,不断发现、发明的,比之以往更优越、更实用的技术。 ● 新媒体艺术在欧美已经成熟了吗? 20世纪60年代,信息革命使个人电脑成为计算机的主要形式,掌握了便携式摄影录像设备的艺术家,开始将这一媒体用于艺术表现,新媒体艺术由此开端。70年代初,欧美许多大众电视台纷纷设立实验电视节目,尝试在大众电视网中接纳实验性的艺术作品,并提供将新技术与艺术思潮结合的实验场所。这些实验电视中心,为艺术家提供最新的设备,与技术人员合作的机会,直接促成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子视觉,造就了录像艺术的第一代大师,同时也刺激了新技术的创造性运用。如1973年,录像艺术家白南准(NAN JUN PAIK)与工程师阿比合作,开发了同步混像器,今天这已成为电视编辑的基本功能之一。70年代末期,美国的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勃基金会等,减少对大众电视实验性节目的资助,转而直接资助艺术家,国家艺术基金也开始赞助非赢利性的媒体艺术中心。这些媒体中心提供了比电视台更民主的方式,也更容易接触到新的数字化技术,这些中心创作的录像作品较少在电视网中播出,而是在博物馆和画廊展出。于是,艺术家开始考虑将电子媒体与传统视觉艺术的空间结合起来,这就促成了录像装置的成熟。 从80年代开始,录像艺术在各种国际艺术大展上出尽风头,它以新技术的强大威力,以传统媒体无法抗衡的敏感性、综合性、互动性和强烈的现场感,在国际艺术大展上频频亮相,成为与架上艺术、装置艺术并驾齐驱的主要艺术媒介。90年代以后,世界各大艺术馆,不但纷纷举办专门的录像展览,还先后设立了录像部门或制定录像计划。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定期举办录像节,推动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和交流。近年来,由于个人电脑日趋成熟,许多作品以互动多媒体光碟的形式出现,1998年的波恩录像节为多媒体作品专门设立了奖项,互联网作品也正在蓬勃发展中。 到了今天,新媒体艺术已经发展成单频录像带作品、录像装置作品、多媒体光盘和网络艺术的大家族。与之配套的各种培训、服务和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培训中心如欧洲的EDA,研究机构如法国的皮埃尔·夏尔费国际影视创作中心,英国的LUX CENTER,德国的ZKM等。此外还有许多半赢利的制作中心,以低于商业价格的水平向艺术家开放。对新媒体艺术的资助,大量来自高科技公司的文化基金,如柏林录像节由苹果电脑资助,汉堡录像节由西门子资助,卡赛尔文献展的技术部分由IBM和SONY赞助。对新媒体艺术的支持提升了公司的文化形象,展示了新媒体的艺术魅力与技术潜能,在新媒体艺术与新技术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关系。 在媒体工业与相关政府机构的支持下,不少媒体艺术乌托邦相继成立,其中最知名的有位于德国卡斯鲁尔(KARLSTUHE)的“ZKM”(CENTER FOR ART AND MEDIA)、奥地利林兹(LINZ)的“AEC”(ARS ELECTRONICA CENTER)及日本东京的“ICC”(INTER COMMUNICATION CENTER)等,目的是为了促进当代艺术与科学的对话。ZKM成立于1990年,1997年10月正式开始运作。是世界上第一个唯一以“互动艺术”(INTERACTIVE ART)为主题的博物馆。它的宗旨是创建一个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大实验室与媒体城,一个将掀起新视觉运动的“新包豪斯”。ZKM是典型的德国式企业经营方式,在大型企业如西门子赞助商与创馆馆长克罗兹(HEINRICH KLOTZ)的理念下,希望延续包豪斯时期的理念,继续成为一个与工业结合的艺术殿堂,以印证所谓的“第二次现代”理念。ZKM成立的构想,缘自德国一个地方政治人物LOTHAR SPAETH的想法,他希望设立针对艺术与媒体科技,特别是视觉影像、音乐新闻的研发机构,并且选择了前法兰克福国家建筑博物馆创办人克罗兹为计划主持人及馆长。该馆主要是发展媒体创作、收藏、展示及推广德国科学文化,1992年起举办“MULTIMEDIALE”多媒体艺术双年展,以展示其媒体艺术收藏品、国际知名媒体艺术家和中心艺术家作品。 从新媒体艺术在欧美的发展,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一开始就与商业利益紧密地挂在一起,所以,它更多的不是展示艺术,而是展示新技术产品,参观这种新媒体艺术展,给人的感觉更象是参观商品展销会。 ● 我们准备好了吗?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创造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在中国IT产业和欧美新媒体艺术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开始在近乎朦胧的状态下起步。 新媒体艺术,不但中国的大众感到陌生,就是中国的艺术家们也并没有完全理解和认同。但是,和世间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发展一样,新媒体艺术也不是等你完全理解和接受,才走进你的世界,不论你喜欢不喜欢,它总是按着自己的规律破门而入。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一批较优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艺术家。1996年9月,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了名为《现象与影像》的中国第一次录像艺术展。这个展览包括十几件录像装置和几个录像带作品,集中了中国第一代录像艺术的开拓者。该展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反响,各地传媒以极大幅面加以报道,更有《文艺报》把这一事件评为当年中国美术十大新闻。该展被许多批评家定位为中国当代艺术中重要的里程碑。 1997年,在北京涌现了数个纯粹由录像艺术组成的个人展览,如《王功新个展》,宋冬的《看》录像艺术展,邱志杰的《罗辑:五个录像装置》个展。这标志着中国新媒体艺术家不但作为创作群落成为焦点,也开始以个体的方式冲撞着当代中国艺术市场。更多受此影响的艺术家开始投入录像艺术创作,他们的成果在《97中国录像艺术观摩展》中得到了体现。至此,录像艺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热点,《九十年代中国美术年鉴》特辟一章,叙述录像艺术的兴起。与此同时,中国录像艺术的活跃引起了国际艺坛的瞩目,中国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地重要的媒体艺术节上。随着IT产业的发展,个人电脑上的编辑设备廉价并得到普及,不但录像艺术进一步得到繁荣,而且更多的艺术家着手探索互动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算起来不过十来个春秋,但是,它却和产生它的基础--新媒体,包括声、光、电和IT产业一样,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壮大起来。MOMA录像部主任芭芭拉·兰登认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划出的一个新圆的起点。”虽然我们还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定义新媒体艺术,也不论现在有着怎样的见仁见智的评论,更无须担心历史将怎样回眸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新媒体艺术为了画好这刚刚起点的圆,在努力着,前进着。 ● 应该如何定义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个以硅晶与电子为基础的媒体,目前正与生物学系统,以及源自于分子科学与基因学的概念相融合。最新颖的新媒体艺术将是“干性”硅晶计算机科学和“湿性”生物学的结合。这种刚刚崛起的新媒体艺术被罗伊·阿斯科特称之为“湿媒体”(MOIST MEDIA)。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它更复杂精密、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连结性乃是超越时空的藩篱,将全球各地的人连系在一起。在这些网络空间中,使用者可以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搜寻远方的数据库、信息档案、了解异国文化、产生新的社群。 英国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新媒体部主任BENJAMIN WEIL,曾于1998年在上海策划了《数字艺术新媒体展览》,他认为:艺术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艺术家的观念,然后再由技术提出最为巧妙和聪明的解决方法,将其完成。艺术作品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由观念驱使的创作是艺术性的创作,而如果仅仅通过技术实现的创作就不能称为艺术创作。这恰好阐明了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创作和技术应用的关系问题。1996年,《ETIME》杂志曾经探讨过NETART和ART IN NET两者概念的差别,这首先取决是技术,还是艺术家的观念,来有效地确定和影响艺术的创作。前者是技术性的,而后者强调了创作的人文观念性,这就像在录像艺术(VIDEO ART)出现的早期同样发生过类似的争论一样,究竟是以观念利用技术,还是以技术的利用作为艺术分类的纯粹标准。 网络艺术可以给观众带来很多不同的感受,比如有的作品利用文本与表演相结合,互相阐释作品,并且向观众提供机会,制作和共同完成作品。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是,网络艺术可以让作品与更多的观众进行直接的交流。在一些国际性的网络艺术展中,提供一种叫做网络虚拟建筑(WEB ARCHITECTURE)的展示作品方式,观众在艺术家的指引和带领下看作品,并由艺术家来介绍作品的创作意图,艺术批评家也可以同时进行评论。在整个网络建筑的参观过程中,观众网上的行为方式与实际情况的差别不会太大,就像我们平时参观其它艺术展览一样。 就艺术本身而言,新媒体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达达式行为和70年的代表演艺术等。沟通与合作,成为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关注的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许多艺术家对于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深感兴趣,而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实体形式,更多在于它的形成过程。总之,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大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 是艺术融入技术,还是两者都融入商业化? 然而,也有一些问题令人感到迷惘和困惑。罗伊·阿斯科特也好,BENJAMIN WEIL也好,他们很少谈及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更多的是谈新媒体的技术应用和掌握问题,以及新媒体艺术的市场问题,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不是艺术上的创造,而是如何引导艺术应用新技术占领市场。当然,这也许与新媒体艺术一诞生就与商业化结下不解之缘有关。罗伊·阿斯科特认为,对21世纪的艺术家来说,建构的问题比呈现的问题更重要。他说:“对网际网络、生物电子学、无线网络、智能型软件、虚拟实境、神经网络、基因工程、分子电子科技、机器人科技等等的兴趣,不仅关系到我们作品的创作与流通,也关系到艺术的新定义,关系到‘出现’美学(AESTHETIC OF APPARITION),以及互动性、联结性和转变性。‘出现’美学取代了旧式的‘外形’美学(AESTHETIC OF APPEARANCE)--后者只关心物体的外观和某些具体的绝对价值。然而新的‘出现’或‘形成’美学(AESTHETIC OF COMING-INTO-BEING)则试图透过科技文化的转化演变技术,与世界中看不见的力量形成互动。” 他又说:“真正有创意的数字艺术家不在于他会使用新科技,像从食谱中挑选一种烹饪法一样,而是由新科技来拓展市场、测试科技的极限、进而促成它的转变。因此,我们寻求的是具有高度反应力的智能机器与系统,它甚至还能预测我们的需求、以及展现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但不是人工意识)。因此,置身于后生物文化中的艺术家是如何运作呢?我们必须拓展寻求新的经费来源与支持者。以画商与画廊为主的旧式市场,没有能力对待这样一种即使不全是昙花一现,但却不断在流动、在重新自我定义与自我转换的艺术。相对于艺术的传统以及它所形成的封闭性典范,我们似乎更容易接受科学的新发现与新尝试。同时,互动性传播系统中,人与人的亲密关系、以及全球网际网络中心智之间的互联性,意谓着一种新形态的精神性的出现。我们需要与科学家、高科技人员和企业,建立有意义的联盟--他们不仅挑战与测试我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且更提供我们编织甚至实现幻想的可能性。若这些企业尚未存在,那么我们就必须发明他们。毕竟,就在纯粹想法以及创新性行为上投资这点来说,硅谷的新创企业与新股票上市公开发行价(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和文化与观念艺术有非常相似之处!而我们这些数字、后生物艺术家在工作上进行智性与财务投资的同时,将创造新的行为模式、新的社会组织、心智与科技的关系,以及身体与仿生学、电信系统之间的相生关系。” 从罗伊·阿斯科特上面的谈话中,我们似乎得到这样的印象:新媒体艺术将逐渐融入媒体技术当中;新媒体艺术家将转化成媒体技术专家,或者被媒体技术专家取代;新媒体艺术将更加商业化;新媒体艺术将为媒体技术的存在而存在,为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这就是叫人迷惘和困惑的理由。但是,不论新媒体艺术今后的走向会怎样,它必然会随着IT产业和INTERNET的发展而存在和发展下去。我们不必急于给新媒体艺术下什么样的结论。 新技术还将迅猛的发展下去,对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和参与,也会越来越深入,艺术与科学共同作用于我们的生活,或者说艺术与科学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这可能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把艺术与科学等同起来,认为新技术将使艺术变成科学,或者科学成为艺术。技术追求统一性、标准化、定型化,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艺术追求个性化、独创性、求异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人类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把一种新技术作为创造艺术的手段,我们却不能把一种新艺术当成技术发明的方法。

中国摄影,中国唯一参加TIPA(TIPA 是Technical Image Press Association的缩写由12个欧洲国家和31个以上有关影像杂志社参与的专业杂志团体。TIPA Award奖项是由TIPA授予的,每年在欧洲发布的照片和影像产品为对象根据行业评选出最佳产品并授予奖项。自1991创立以来已过了16年,获得TIPA Award的产品将会获得将获奖logo插入到产品包装盒上或者还可用于宣传的特权。当用户购买了这类产品,可以表明他的品质。当tipa奖标志出现在广告,单张,或在一个产品包装,你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值得的。、 当欧洲各国政府决定,去旧大陆转化为最大的经济区在发达世界,也是摄影业的重新界定其策略。 这个时代的变化,需要从照片和杂志重新思考自身的未来,TIPA决定要为我们加入拍摄的热情。自1991年以来, TIPA成员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在大会上讨论的项目,分享意见,评论,对工业创新和趋势,更多的是来访的摄影历史遗址,博物馆或工厂。 在这为期三天的会议tipa编辑也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评比出在欧洲的最佳摄影与影像产品。)的杂志

新时代摄影杂志属于中国新时代摄影家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新时代摄影家协会,《数码世界》杂志社 。承办单位是《新时代摄影》杂志社。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一般简称的摄影,即是用照相机,映像在底片,冲印底片成为单一相片,一张张作永久保存。但相片的影像是不动、无声,仅供人观赏其人物、意境,进而体会其涵义。今天世界上仍存留最早的一张照片可以追溯至1827年,出自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之手。

  • 索引序列
  • 数码影像时代期刊有哪些专家
  • 数码影像时代期刊有哪些专业
  • 数码影像时代期刊有哪些类型
  • 数码影像时代杂志
  • 数码影像时代杂志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