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官网电话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官网电话

发布时间: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官网电话

高起专价格6000左右,2年-2年半毕业。我这里有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荆州教育学院,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六所学校的成教供你选择

收入论著目录如下:一、独著书 1、《元典:文本与阐释》,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4月2、《中国文化史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8月3、《人文论衡》,武汉出版社,1997年4月4、《中国文化史断想》,华中理工大学,1998年3月第2 版5、《元典:文本与阐释》,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4月6、《明清文化史散论》,华中理工大学,1998年3月第二版7、《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再版,列入《希望工程丛书》台湾桂冠图书公司马1993年5月8、《月华集》,中国显赫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9、《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商务印书馆2001年10月10、《新语探源》,中华书局,2004年二、合著书(皆为第一署名) 1、《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2、《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3、《中华文化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4、《绘画中华文明史》,(策划,撰文),湖北教育出版1995年11月5、《中国学术流——论著辑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6、《<劝学篇劝学篇书后>点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7、《中华开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8、《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东亚智慧的历史启示》,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中国前资本主义社会研究的三个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一4期,《新华文摘》转载2、《张之洞从清流派的“开眼看世界” 》《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3期3、《试论道咸间经世派的“开眼看世界” 》 ,《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4、《原典精神与近代化运动》,《中国文化总字》第6期5、《经史同异论》,《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6、《“变异”与“不易”的二律背反——洋务派“变法”观刍议》,《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1期7、《“敬祖”与“重史” 》,《江汉论坛》,1993年第8期8、《从忧患意识到近代救亡思潮》,《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9、《近代民主主义的民族文化渊源》,《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4 期10、《中国文化人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春之卷,《新华文摘》转载11、《“元典之树”何以常青》,《武汉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孙中山对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诠释》,《光明日报》1995年6月12日 《史林》82期12、《厘清概念——以“封建”和“形而上学”为例》,《江汉论坛》,1994年第9期13、《日本“中国学”的启示》,《江汉论坛》,1996年第10期14、《发明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奇葩》,《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1 期15、《梁启超对近代中国“文化重演”现象的诠释》,《学术月刊》1996年5月16、《略论中西人文精神》,《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又被译成英文在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上发表,The Humanist spirit in China and the West ,Feng Tianyu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8年第3期17、《东亚整体观的现代意义》,《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1期18、《对东亚智慧的现世意义应持平允态度》,《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1期19、《可持续发展的哲理之源》,《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20、《中国文化史分期刍议》(与杨华合作),《学术月刊》,1998年第3期21、《戊戌变法成败论》,《开放时代》,1998年第3期22、《东亚智慧与可持续发展》,《文史哲》,1998年第4期23、《张之洞与戊戌维新》,《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24、《洋务派的经世观念》,《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 期25、《日本幕府使团所见1862年之上海》,《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26、《习史偶得(二则)》,《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27、《《新青年》民主诉求之特色》,《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28、《日本幕府使团对太平战事的探察》,《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2期29、《“千岁丸”──日本锁国二百年后使清第一船》,《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30、《日本幕末“开国”与遣使上海》,《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31、《同治元年日本人上海所见“华洋会剿”》,《学术月刊》,2000年第8期32、《日本使团对清末上海社情的观察》,《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33、《孙中山何时以“革命党”自命》,《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34、《谁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湖北档案》,2001年第10期35、《《近代名人墨迹——冯永轩藏品》卷首语》,《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4期36、《“革命”、“共和”:清民之际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37、《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展开》,《江汉论坛》,2002年第1 期38、《同治元年日本人对上海社情的观察》,《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39、《瑶族研究新突破——评宫哲兵的《千家峒运动与瑶族发祥地》》,《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40、《《人口革命论》序言》,《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41、《武汉早期现代化刍议》,《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42、《中、日、西语汇互动与近代新术语形成》(与邓新华合作),《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43、《分宗别源》,《书屋》,2002年第5期44、《评大型历史影集《辛亥革命大写真》》,《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第6期45、《经济·社会·自由:近代汉字术语考释》,《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46、《汉译佛教词语的确立》,《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47、《汉字文化圈论略》,《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48、《明清之际西学与中国学术近代转型》,《江汉论坛》,2003年第3期49、《利玛窦创译西洋术语及其引发的文化论争》,《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50、《文化自觉与中华智慧》,《文史哲》,2003年第3期51、《近代学人对新词语输入的反应》,《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52、《汉字文化对日本的深广影响》,《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53、《晚明西学译词的文化转型意义——以“脑囊”、“几何”、“地球”、“契丹即中国”为例》,《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54、《中日两国对印度佛教术语的吸纳》,《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55、《中日汉字文化的互动历程》,《学术月刊》, 2003年第12期56、《先哲启示与可持续发展之道》,《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57、《“汉字文化圈”刍议》,《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58、《“世界遗产”:不可再生的瑰宝》,《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59、《近代新语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鄂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60、《《瀛环志略》创制新语的贡献》,《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61、《略谈鄂东大师级人物产生的时代背景》,《鄂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62、《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以科学、哲学为例》,《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4年第4期63、《晚清入华新教传教士译业述评》,《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64、《清末民初国人对新语入华的反应》,《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65、《侨词来归与近代中日文化互动——以“卫生”“物理”“小说”为例》,《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66、《关于《千岁丸上海行》的中、西、日纪年转换等问题的说明》,《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2期67、《史学术语“封建”误植考辨》,《学术月刊》,2005年第3期68、《学术乃天下公器——答沈国威君》,《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4期69、《“经济”辨析》(上),《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70、《五四时期陈独秀“反封建”命题评析》,《江汉论坛》,2005年第11期四、其它期刊发表论文 1、《民族先祖,文化英雄——炎黄文化与现代文明》,武汉出版社,1993年2、《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的双向同构》,《中西哲学与文化》第1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明夷待访录〉:“复古表象背后的“新变” 》,《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2期,4、《从“华夷之变” 到近代民族主义》,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5、《湖北何以成为辛亥首义之区》,《江汉论坛》,1980年第4期,增补稿收入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各地》,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6、《辛亥武昌义史事考辨五则》,台湾《湖北文献》第95期,1990年4月10日7、《张之洞与湖北教育》,台湾《湖北文献》第96期,8、《清末民初先进中国人的“封建”观》,载《中国近代史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10月五、海外发表论文 1、《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民主主义的结合点》,美国夏威夷大学论文集〈英文〉收入2、《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日本《九洲国际大学论文集》〈日文〉通卷107号3、《道咸间的经世实学》,《日本实学史研究》〈日文〉收入,日本思文阁下1991年3月出版4、《“文明冲突决定论”辨析》,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春季卷5、《张之洞与戊戌维新》〈日文〉,日本《中国21》1998年《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专号》6、《中国语、日本语、西洋语间の相互传播と翻译间的“经济”概念の变迁》,发表于日本京都《日本研究》第31集,平成17年10月出版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官网

《简·爱》宣扬的爱情观——世俗爱情的宗教化反叛与平衡——评《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呼声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简爱》故事情节的“圣经”原型意象上帝的召唤——论简·爱宗教意识的形成历程《简·爱》女主人公的“三部人格”解析基督教《圣经》与《简·爱》《简·爱》: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的范本独立女性的情感世界——简·爱与莎菲比较论……等等。这些文章都是公开发表过的论文,需要的话给我发消息或留言,我发给你。

1 试论简·爱的宗教观——从弗洛伊德心理学对《简·爱》进行解读 张春晖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03 2 论《藻海无边》对《简·爱》的超越——互文性批评理论视角下的文本对比分析 王涛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05 3 永恒的追求——浅析《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精神 张佳杨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06 4 现代与传统的较量:女性主义批评PK现实主义标准——《简·爱》在中国的阐释(1986-1994) 刘亚芬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07 5 试论简·爱的爱 陈晓娴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6 重获话语权的第二性——《藻海无边》与《简·爱》的比较分析 杨菁菁 科技创新导报 2008/20 7 简单爱的缺陷美——浅析造成《简·爱》缺陷的成因 王颜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05 8 母亲:缺失与寻找——论《简·爱》中的“母亲”原型 赵芊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03 9 透过《简·爱》与《蝴蝶梦》看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 杜艳春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10 浅析简·爱和苔丝的叛逆者形象 赵春花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11 从句法修辞角度看《简·爱》的语言美 彭爱民 平原大学学报 2008/01 12 论简·爱的性格特点 秦桃姣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14 13 《简·爱》女性哥特式批评视阈下的原型分析:“双性同体”而非“隔绝” 张艺 世界文学评论 2008/01 14 简·爱反抗性格的形成因素 刘玉君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4 15 试论简·爱的非正常心态 陈小兆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3 16 从阶级角度解读《简·爱》中的性别颠覆 马峥嵘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3 17 由《简·爱》与《庭院深深》谈两位女性作家的创作 燕艳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3 18 一部女性的心理成长史——浅析简爱从感性到理性的心路历程 张贻文 消费导刊 2008/06 19 《简爱》与《呼啸山庄》写作形式的比较分析 田仙枝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20 简·爱的双重性格 杨爱英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21 《简·爱》中的“女性声音”品评 郑红艳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01 22 同为“没女”,不同命运——简·爱和苔丝人物形象比较 赵若纯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23 从伍尔夫《普通读者》中《〈简爱〉与〈呼啸山庄〉》谈起 杨永芳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1 24 试述《简爱》与《呼啸山庄》小说写作成功的关键——尽现哥特式小说的魅力 田仙枝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25 《简·爱》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 王文惠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26 谈《简·爱》的人物形象设计 谭燕保 电影评介 2008/09 27 男权·女性·自然——《简·爱》中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解读 王文惠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3 28 《简·爱》的创作与作者经历及社会环境 孙昕昕 中国西部科技 2008/11 29 抗争还是妥协——论《简·爱》与《呼啸山庄》之殊途同归 张竞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3 30 从《简爱》到《吕贝卡》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还是倒退 江梅华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7 31 《简·爱》的批判性及其局限性 覃承华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32 透过文本的缝隙——《简·爱》与《伤逝》之对比解读 吕洁 南昌高专学报 2008/01 33 疯女人与小说的艺术风格——论《简·爱》中疯女人形象 房明远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08 34 由简·爱和安娜的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夏彤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03 35 浅谈《简爱》的女性主义特征 季然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08/01 36 浅议《简·爱》两个中译本 王蓓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3 37 皈依还是反叛——《简·爱》的《圣经》解构 刘爽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38 追求平等爱情的赞歌——电影《简·爱》的女性爱情叙事研究 曾勇 电影评介 2008/06 39 《简爱》——新女性成长的心路历程 许超 电影评介 2008/04 40 从《简·爱》译本看翻译中的女性身份认同 刘勇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01 41 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对《简·爱》的重新读解 王文惠 外国文学研究 2008/01 42 个性魅力的讴歌——浅析《简·爱》女主人公性格 王璇 社科纵横 2008/01 43 从宗教的角度浅析《简·爱》 周盛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02 44 从接受美学看《简·爱》中圣约翰形象在中国的变异 徐菊 名作欣赏 2008/02 45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本人的写照 任伟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S1 46 浅析《简·爱》中伯莎的艺术形象 王菲菲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7/04 47 《简·爱》的历程 刁克利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7/02 48 从“女权”到“女性”——谈简·爱与吕蓓卡 吴丽丽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12 49 从弗洛伊德人格观谈简·爱的心理结构 张磊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7/04 50 简·爱与叶玉菡性格相同点之比较 彭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10

[1]李晓娜 通过增强自我效能提高英语自主学习积极性[D] 四川外语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 [2]罗佳 如何提高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 [3]范艳梅 如何调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J] 企业家天地,2008,(1) [4]周明霞 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思考[J] 河池学院学报,2008,(S2) [5]孙旭,熊静中,刘香进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我校英语定级考试初探[J] 石油教育,1996,(1) [6]庞晖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激发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D]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7]吴微 “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活力研究[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3) [8]朱琳 激活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以高中英语为例谈课堂调动[J] 德州学院学报,2011,(S1) [9]徐敏,胡海涛 如何调动中医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8) [10]巢娟娟 如何激发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积极性[J] 成功(教育),2011,(9) [11]田运平 论激发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积极性[J] 价值工程,2010,(33) [12]陈瑞芳 略谈英语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J] 海外英语,2011,(1) [13]吴边,郭熙煌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 [14]李海涛,周立学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提高[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2) [15]郭军强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探析[J]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3) [16]万红 浅谈高职学生通过增强自我效能提高英语自主学习积极性[J] 海外英语,2011,(4) [17]司国林 有效设计课堂活动 调动学生英语复习积极性[J] 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18]刘静 激发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2011,(9) [19]方青卫 大学英语学生课堂积极性提升策略[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1) [20]杨楠 如何增强大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积极性[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2) [21]刘利萃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J] 现代农村科技,2010,(9) [22]宋磊 浅析高职英语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23]杨丹,刘伟荣,曲景秀 对调动医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的探索性分析[J] 西北医学教育,2010,(2) [24]伍碧鸽 成人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行动积极性的关系研究[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2) [25]罗晗,何木英 浅谈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5) [26]赵星星 论如何提高艺术类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 [27]管弦 运用PowerPoint辅助口头陈述以提高成人英语学习积极性[J] 海外英语,2010,(2) [28]曹南乐 影响大学生参与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分析——期望价值理论的启示[J] 现代交际,2010,(6) [29]黄泽香 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9) [30]冯建瑞 浅析英语课堂中制约学生积极性的因素及解决策略[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0) [31]孟琳 成人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10,(10) [32]蔡文靖 试论如何提高职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 [33]黄国芬 师生关系与英语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10,(29) [34]杨国英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努力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听力水平[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 [35]何泺 浅谈如何提高职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36]马皓 以语句意义唤醒英语学习积极性[J] 中国集体经济,2010,(30) [37]李纪文 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J] 中国科技信息,2009,(1) [38]李东利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J] 大学英语(学术版),2009,(1) [39]汪达志 如何调动职高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0) [40]欧阳小飞 利用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7) [41]屈春芳 如何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J] 才智,2009,(15) [42]赵秀芬 教师如何调动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J] 沧桑,2009,(4) [43]肖琪 浅析电大教师如何提高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积极性[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44]唐玥 课后作业评价与学习英语积极性的相关探究[J]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45]陈特丽 如何调动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J] 才智,2009,(21) [46]贾增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 [47]孙卫斌 浅谈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J] 内江科技,2009,(10) [48]红艳 新课标下调动高中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初探[J] 成功(教育),2009,(10) [49]李艳 论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调动[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6) [50]张兴群 充分调动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J] 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6)

略谈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学评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何来评论?是评论的依据。没有评论,便难于健康地发展,可能会长期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不良局面,因此,评论对外国文学起着一种净化和提高的作用。 我国老一辈作家、家,尤其是作家兼家,不仅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而已在外国文学评论面,也为我们树立了永远值得学习的光辉榜样。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着郑振铎是怎样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地评论中国第一个外国文学大师林纾(琴南)的功过: 我们看了这个统计(指林纾所外国文学作品的统计),一面自然是非常的感谢林琴南凭外,因为他介绍了这许多重要的世界名着给我们,但一面却不免可惜他的劳力之大半归于虚耗,因为在他所的一百五十六种作品中,仅有这六七十种是着名的(其中尚杂有哈葛德及科南道尔二人的第二等的小说二十匕种,所以在一百五十六种中,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他的书却都是第二、三流的作品,可以不必的,这大概不能十分归咎于林先生,因为他是个懂得任何外国文字的,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了与他合作的口者之身上。 还有一件事,也是林先生为他的口者所误的:小说与戏剧,性质本大不同,但林先生却把许多极好的剧本、成了小说--添进了许多叙事,删减了许多对话,简直变成与原本完全不同的一部书了。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纪》、《亨利第六》、《凯撒遗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原文的美与风格及重要的对话完全消灭不见,这简直是在步武却尔斯·兰在做莎士乐府本事,又何必写上了"原着者莎士比亚"及"原着者易卜生"呢? 林先生的,还有一点不见得好,便是任意删节原文。如法 国雨果的《九三年》,林先生之为《双雄义死录》,拿原文来一对不知减少了多少。我们很惊异,为什么原文是很厚的一本,成了中文却变了一本薄薄的了。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统计林先生的,其可以称得较完善者已有四十余种。在中国,恐怕了四十余种名着的,除了林先生外,到现在还不曾有过一个人呀。所以我们对于林先生这种劳苦的工作是应该十二分的感谢的。 在那些可以称得较完善的四十余种中,如西万提司的《魔侠传》,狄更司的《贼史》,《孝女耐儿传》等,史各德之《撒克奄后英雄略》等,都可以算得很好的本。沈雁冰先生曾对我说,《撒克奄后英雄略》,除了几个小错处外,颇能保存原文的情调,文中的人物也描写得与原文中的人物一模一样,并无什么变更。 离开他的的本身的价值不谈,林先生的工作在当时也有很大的影响与功绩,其最大的是: 中国近二十年作小说者之多,差不多可以说大都受林先生的感化与影响的。即创作小说者也十分的受林先生的影响。小说的旧体裁,由林先生而打破,欧洲作家史各德、狄更司、华盛顿·欧文、大仲马、小仲马诸人的姓名也因林先生而始为中国人所认识。① 其次,再让我们来看一看茅盾又是多么细致地分析、比较、评论《简爱》的两种本的。一本是伍光建的《孤女飘零记》,一本是李霁野的《简爱》。茅盾一开始便摘引了原文第一章的头两段来评比:There was no possibility of taking a walk that We had been wandering, indeed, in the leafless shrubber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but since dinner(M Reed,when there was no company, dined early)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clouds so sombre,and rain so penetrating,that further outdoor exercise was out of the question。 (伍)那一天是不能出门散步的了。当天的早上,我们在那已经落叶的小丛树堆里溜过有一点钟了;不料饭后(李特太太,没得客人来,吃饭是早的,)刮起各大的寒风,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是绝不能出门运动的了。 (李)那一大是没有散步的可能了。不错,早晨我们已经在无叶的丛林中漫游过一点钟了,但是午饭之后--在没有客人的时候,里德夫人是早早吃饭的--寒冷的冬风刮来这样阴沉的云,和这样侵人的雨,再做户外运动是不可能的了。 茅盾指出,这两段文都是直,但有一同中之异,即李是尽可能地移了原文的句法的。如果细较量起来,我们应当说李更为"字对字";第二句中间的"indeed"一字,两个助词"so"以及"penetrating"一字,在伍是省过了。然而这是小节。如果我们将这两段文读着读着,回过去再读原文,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李泽更近于原文那种柔美的情调。伍的第二句后半,"刮起冬天的寒风,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是绝不能出门运动了,"诚然明快,可是我们总觉得缺少了委婉。而所以然之故,我以为是和依照原文的句法与否有关。又原文中之"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一段,李亦比伍更为"字对字",而且更为妥贴。除了'这样阴沉的云,和这样侵人的雨"在字面上也比"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更为切合原文而外,"寒冷的冬风刮来……"云云也比"刮起冬天的寒风"更合原文的意思;而这,也足因为伍要避去欧化句法,所以这半句就不能"组织"的恰好。否则,这半句并不怎样难,以伍先生的才一定能得很妥贴的。② 再来比较原书第一章的第二段:I was glad of it: I never liked long walks, especially on chilly afternoons,dreadful to me was the coming home In the raw twilight,with nipped fingers and toes,and a heart saddened by the chidings of Bessie, the nurse, and humbled by consciousness of my physical inferiority to liza, John, and Georgiana R (伍)这我却很欢喜:我不愿意走远路,尤其是遇着跟冷的下午,薄暮寒光中,散步归来,手脚的冰冷,奶奶贝西的臭骂,已经够我害怕,而我的身体的孱弱,比不上伊里西,左珍纳,约翰他们三个,更使我自惭形秽了。 (李)这是我高兴的:我从来不喜欢长的散步,尤其在冷的下午:手指和足趾都冻坏,怀着被保姆毕西骂得忧伤的心,觉得身体不如以利沙,约翰,和乔治安那里德而受着委曲,在湿冷的黄昏回家,在我看来是可怕的。 这一段一长句,因为原文的句法的关系,颇难得好。原文的"dreadful to me"直贯句尾,李移装在句本,好是好的,但文字稍觉累赘。伍移在句中("已经够我害怕"),我以为比较明快。自然,倘使我们逐字对照起来,伍是省去了若干字的;"我不愿意走远路"中间略去了"从来"(never),"手指和足趾"简略为"手脚","被保姆毕西骂得忧伤的心"简略为"奶妈贝西的臭骂",--这都是。 但是通读全句,我还是喜欢伍。我以为伍此句的神韵很好。"薄暮寒光中散步归来"似乎比"在湿冷的黄昏回家"多些韵味,而"humbled by the consciousness of my physical inferiority to…"伍的比较自由的成语(把humbled by the consciousness of为“自惭形秽”,我亦觉得比李的"觉得身体不如……而受着委曲"似乎更见熨贴。 比较这一段的两种文,颇有意思。第一,此句的伍实在比第一段更为切近直,这证明了直法的不容怀疑;第二,这又证明了直法如果太拘泥于"字对字",便容易流为死板,使文缺少了神韵;太拘泥于"字对字",往往会变成死,--这跟直有相当的距离。久历此句加添了些意义。"已经够我害怕"的一个"够"字,和"更使我自惭形秽"的"更"字,--这两字在文中是互相呼应的,然而把原文的语气太加重了;我以为"更"字可以换为"也"字。 看,茅盾对两种本的评论是多么公毫无成见,是则是之,非则非之,动机是与人为善,措词是委婉中肯,绝无哗众取宠之意,更无损人利己之心。评论的目的,乃是总结的宝贵经验,从而促进我国事业的个断发展。 前辈在外国文学评论面,早已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接受批评,毫无疑问,是更加困难的一个面,前辈中也不难找到永久值得效法的楷模。他就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人旗手鲁迅,他虚心接受批评意见的事实,大量存在于他同翟秋白关于问题的通讯中。例如鲁秋白先生对于地重的法捷耶夫《毁灭》,根据俄文提出九点商榷,他都欣然同意,回信说:"如来信所举的例,我都可以承认比我得更'达',也可以推定并且更'信',对于读者和者,都有很大的益处"。③ 在外国文学评论面,甚至在接受批评面,都有前辈树立了卓越的榜样和楷模。但统观半个世纪以上的外国文学评论,似乎还同外国文学的发展不相适应,没有做到相辅相成,同步前进。不仅没有形成一个健康发展的为文学事业服务的面军,而且还出现或"左'或右的现象。所谓"左",典型的表现见五十年代出版的《通报》。北京《通报》编辑委员会一出版了《通报》第一卷~期;--出版了第二卷~期;--出版了~期(期为特大号);出版了一月号;二月号因故休刊。直到此刻为止,《通报吨理论研究和外国文学介绍与评论面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经过年月的作刊整顿,三月号便以配合三反运动的严峻面目出现,例如三月号首篇文章,便是题为《展开界的三反运动》的动员报告紧接着就是检举和斗争,并在批评栏中开始点名批判已经相当有名气的一些家。到了四月号,旗帜就更加鲜明了,大字通栏标题则三反运动中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特辑》,接着分《自我批评之部》和《批评之部》。一些名家在《自我》部和《批》部相继被点名批判和作检查。五、六两月号仍为特辑,检讨和批判仍在继续进行,不过其火药味已开始有所减弱,好端端的《通报》他就跟着三反运动的结束而停刊。 不容讳言,当时界少数人确实存在着抢、滥、剽窃,甚至作"中间把头"等等恶劣现象,严重的可作三反对象清查处理。但绝大多数家,虽然工作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仍然见有所不为的,在专辑中所发表的"批判"和"检讨",究竟有多少符合真学术意义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自己信服也让人信服,恐怕需做进一步的研讨和商榷,很难盖棺论定。 所谓"右",表现在前几年对于黄色或接近黄色的书刊的放之任之,无人过问、那几年,学术着作和严肃的文学市场,已被蚕食殆尽,但外国文学批评界则然若寒蝉,无敢挺身而出者致使黄色泛滥,臭气熏天。 如何健康地开展常的外国文学的评论工作呢? 我认为,第一,评论有两个任务:一是奖善,一是罚恶,而前者应为其主要任务。所谓奖善,是向读者介绍推荐善佳,使他们有所欣赏和借鉴。所谓罚恶,是分析批判那些诲淫诲盗或错误百出的品,使读者知所警惕,免得继续受害。 第二,评论法应当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如是善佳,首先应从宏观的即文学的观点评论~下者是否重现或者切合或者接近了原文的风格,其次应从微观即语言学的观点,研究文是怎样利用语言特点来体现原文的风格的。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自然免不掉要举些实例、同例、句例以及段例,如是劣、坏,亦应宏微结合,首先评论一本原着本身的文学价值如何,社会效益如何,其次应毫不留情地指出者的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实例。 第三,要想常地开展评论工作,还必须有个调节机构。建议由《中国》编辑部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为"外国文学评论联合调节部",一则两部都有强大的编辑力量,二是舆论反应出版信息比较灵通,除掉本身有力量及时撰写发表有分量的评论,还可组约与自己有联系的者动笔撰写。此外,文学出版社还有能力肩负以优代劣的任务,那就是,一发现一部值得的作品被得不堪入目,除及时撰文予以严厉批评外,文学社有义务也有能力马上组织胜任者重出版。只有采取这种双管齐下的补求办法,才能使坏劣逐步退出市场。 第四、批评者应有象郑振铎、茅盾前辈等那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切忌意气用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受批评者应有鲁迅那样的虚怀若谷的精神,对的就应该接受,不断地提高自己。如果自以为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老虎屁股摸不得,其结果只能是自己受害。 ①参着郑振铎《林琴南先生》,《中国文学研究》下册,作家出版社,年版。 ②参看茅盾《简爱的两个本》,《文》年新卷第期。 ③李季《鲁迅对于工作的贡献人《通报}年月。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官网网址

请去百度搜索

2、《从“位格”看堕胎伦理困境的解决》,《哲学动态》,2012年第8期  3、《如何造物我才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5期  4、《主体间性:马里旦、萨特、哈贝马斯与胡塞尔的比较》,《中国现象学与哲学研究》,2012年卷  5、《论“幸福感”的形上本质》,《伦理学与价值论论丛》,2012年卷  6、《成教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的哲学反思》,《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7、《从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看科举制的兴衰》,《湖北招生考试》,2010年第12期  8、《论中西方“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区别》,《北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9、《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学视角下的性道德研究》,《伦理学与价值论论丛》,2010年卷  10、《向死而在: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本体论诠释》,《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1、《论土家族灵魂观的传统文化内涵》,《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12、《牟宗三真的“误读”康德了吗?——就“智性直观”问题与邓晓芒老师商榷》,《<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13、《从“智的直觉”论牟宗三对康德“道德律”的批判》,《<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14、《从“智的直觉”论牟宗三对康德批判哲学的批判》,《孔子研究》,2007年第6期  15、《生态伦理的“位格”向度探析》,《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6、《道德与自然:“形上之道”与“形而上学”的本质区别》,《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7、《“沉思”的形上性与非形上性——兼论“形而上学”与“形上之道”的本质区别》,《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10月学术研究卷  18、《从实体到主体——西方古典形而上学的终结与转向》,《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19、《牟宗三真的“误读”康德了吗?——就“智性直观”与邓晓芒老师商榷》,《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0、《道德学的净化——从康德学说论道德学的义务论本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1、《墨家功利观与西方功利主义的比较》,《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2、《马克思真的是“自由”的马克思吗——论马克思自由观与西方自由观的根本区别》,《唯实》,2004年第10期  23、《澄清“形而上学”与“形上之道”同一性之误区》,《武汉大学、辅仁大学哲学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07年4月。作为武汉大学优秀博士生参与博士生论坛,并在会议上宣读论文  24、《“三谛圆融”密意探微》,《觉群》,2007年第4期  25、《浅谈〈西游记〉的佛法真意》,《普觉》(新加坡),2008年第10期  26、《专弘净土,密护禅宗——浅析印光大师禅净思想》,《弘化》,2008年第5期  27、《执理废事,即为邪见——浅析印祖之理事观》,《净土》,2008年第6期  28、《印光法师伦理思想浅析》,《弘化》,2009年第1期

略谈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学评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何来评论?是评论的依据。没有评论,便难于健康地发展,可能会长期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不良局面,因此,评论对外国文学起着一种净化和提高的作用。 我国老一辈作家、家,尤其是作家兼家,不仅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而已在外国文学评论面,也为我们树立了永远值得学习的光辉榜样。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着郑振铎是怎样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地评论中国第一个外国文学大师林纾(琴南)的功过: 我们看了这个统计(指林纾所外国文学作品的统计),一面自然是非常的感谢林琴南凭外,因为他介绍了这许多重要的世界名着给我们,但一面却不免可惜他的劳力之大半归于虚耗,因为在他所的一百五十六种作品中,仅有这六七十种是着名的(其中尚杂有哈葛德及科南道尔二人的第二等的小说二十匕种,所以在一百五十六种中,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他的书却都是第二、三流的作品,可以不必的,这大概不能十分归咎于林先生,因为他是个懂得任何外国文字的,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了与他合作的口者之身上。 还有一件事,也是林先生为他的口者所误的:小说与戏剧,性质本大不同,但林先生却把许多极好的剧本、成了小说--添进了许多叙事,删减了许多对话,简直变成与原本完全不同的一部书了。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纪》、《亨利第六》、《凯撒遗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原文的美与风格及重要的对话完全消灭不见,这简直是在步武却尔斯·兰在做莎士乐府本事,又何必写上了"原着者莎士比亚"及"原着者易卜生"呢? 林先生的,还有一点不见得好,便是任意删节原文。如法 国雨果的《九三年》,林先生之为《双雄义死录》,拿原文来一对不知减少了多少。我们很惊异,为什么原文是很厚的一本,成了中文却变了一本薄薄的了。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统计林先生的,其可以称得较完善者已有四十余种。在中国,恐怕了四十余种名着的,除了林先生外,到现在还不曾有过一个人呀。所以我们对于林先生这种劳苦的工作是应该十二分的感谢的。 在那些可以称得较完善的四十余种中,如西万提司的《魔侠传》,狄更司的《贼史》,《孝女耐儿传》等,史各德之《撒克奄后英雄略》等,都可以算得很好的本。沈雁冰先生曾对我说,《撒克奄后英雄略》,除了几个小错处外,颇能保存原文的情调,文中的人物也描写得与原文中的人物一模一样,并无什么变更。 离开他的的本身的价值不谈,林先生的工作在当时也有很大的影响与功绩,其最大的是: 中国近二十年作小说者之多,差不多可以说大都受林先生的感化与影响的。即创作小说者也十分的受林先生的影响。小说的旧体裁,由林先生而打破,欧洲作家史各德、狄更司、华盛顿·欧文、大仲马、小仲马诸人的姓名也因林先生而始为中国人所认识。① 其次,再让我们来看一看茅盾又是多么细致地分析、比较、评论《简爱》的两种本的。一本是伍光建的《孤女飘零记》,一本是李霁野的《简爱》。茅盾一开始便摘引了原文第一章的头两段来评比:There was no possibility of taking a walk that We had been wandering, indeed, in the leafless shrubber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but since dinner(M Reed,when there was no company, dined early)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clouds so sombre,and rain so penetrating,that further outdoor exercise was out of the question。 (伍)那一天是不能出门散步的了。当天的早上,我们在那已经落叶的小丛树堆里溜过有一点钟了;不料饭后(李特太太,没得客人来,吃饭是早的,)刮起各大的寒风,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是绝不能出门运动的了。 (李)那一大是没有散步的可能了。不错,早晨我们已经在无叶的丛林中漫游过一点钟了,但是午饭之后--在没有客人的时候,里德夫人是早早吃饭的--寒冷的冬风刮来这样阴沉的云,和这样侵人的雨,再做户外运动是不可能的了。 茅盾指出,这两段文都是直,但有一同中之异,即李是尽可能地移了原文的句法的。如果细较量起来,我们应当说李更为"字对字";第二句中间的"indeed"一字,两个助词"so"以及"penetrating"一字,在伍是省过了。然而这是小节。如果我们将这两段文读着读着,回过去再读原文,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李泽更近于原文那种柔美的情调。伍的第二句后半,"刮起冬天的寒风,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是绝不能出门运动了,"诚然明快,可是我们总觉得缺少了委婉。而所以然之故,我以为是和依照原文的句法与否有关。又原文中之"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一段,李亦比伍更为"字对字",而且更为妥贴。除了'这样阴沉的云,和这样侵人的雨"在字面上也比"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更为切合原文而外,"寒冷的冬风刮来……"云云也比"刮起冬天的寒风"更合原文的意思;而这,也足因为伍要避去欧化句法,所以这半句就不能"组织"的恰好。否则,这半句并不怎样难,以伍先生的才一定能得很妥贴的。② 再来比较原书第一章的第二段:I was glad of it: I never liked long walks, especially on chilly afternoons,dreadful to me was the coming home In the raw twilight,with nipped fingers and toes,and a heart saddened by the chidings of Bessie, the nurse, and humbled by consciousness of my physical inferiority to liza, John, and Georgiana R (伍)这我却很欢喜:我不愿意走远路,尤其是遇着跟冷的下午,薄暮寒光中,散步归来,手脚的冰冷,奶奶贝西的臭骂,已经够我害怕,而我的身体的孱弱,比不上伊里西,左珍纳,约翰他们三个,更使我自惭形秽了。 (李)这是我高兴的:我从来不喜欢长的散步,尤其在冷的下午:手指和足趾都冻坏,怀着被保姆毕西骂得忧伤的心,觉得身体不如以利沙,约翰,和乔治安那里德而受着委曲,在湿冷的黄昏回家,在我看来是可怕的。 这一段一长句,因为原文的句法的关系,颇难得好。原文的"dreadful to me"直贯句尾,李移装在句本,好是好的,但文字稍觉累赘。伍移在句中("已经够我害怕"),我以为比较明快。自然,倘使我们逐字对照起来,伍是省去了若干字的;"我不愿意走远路"中间略去了"从来"(never),"手指和足趾"简略为"手脚","被保姆毕西骂得忧伤的心"简略为"奶妈贝西的臭骂",--这都是。 但是通读全句,我还是喜欢伍。我以为伍此句的神韵很好。"薄暮寒光中散步归来"似乎比"在湿冷的黄昏回家"多些韵味,而"humbled by the consciousness of my physical inferiority to…"伍的比较自由的成语(把humbled by the consciousness of为“自惭形秽”,我亦觉得比李的"觉得身体不如……而受着委曲"似乎更见熨贴。 比较这一段的两种文,颇有意思。第一,此句的伍实在比第一段更为切近直,这证明了直法的不容怀疑;第二,这又证明了直法如果太拘泥于"字对字",便容易流为死板,使文缺少了神韵;太拘泥于"字对字",往往会变成死,--这跟直有相当的距离。久历此句加添了些意义。"已经够我害怕"的一个"够"字,和"更使我自惭形秽"的"更"字,--这两字在文中是互相呼应的,然而把原文的语气太加重了;我以为"更"字可以换为"也"字。 看,茅盾对两种本的评论是多么公毫无成见,是则是之,非则非之,动机是与人为善,措词是委婉中肯,绝无哗众取宠之意,更无损人利己之心。评论的目的,乃是总结的宝贵经验,从而促进我国事业的个断发展。 前辈在外国文学评论面,早已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接受批评,毫无疑问,是更加困难的一个面,前辈中也不难找到永久值得效法的楷模。他就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人旗手鲁迅,他虚心接受批评意见的事实,大量存在于他同翟秋白关于问题的通讯中。例如鲁秋白先生对于地重的法捷耶夫《毁灭》,根据俄文提出九点商榷,他都欣然同意,回信说:"如来信所举的例,我都可以承认比我得更'达',也可以推定并且更'信',对于读者和者,都有很大的益处"。③ 在外国文学评论面,甚至在接受批评面,都有前辈树立了卓越的榜样和楷模。但统观半个世纪以上的外国文学评论,似乎还同外国文学的发展不相适应,没有做到相辅相成,同步前进。不仅没有形成一个健康发展的为文学事业服务的面军,而且还出现或"左'或右的现象。所谓"左",典型的表现见五十年代出版的《通报》。北京《通报》编辑委员会一出版了《通报》第一卷~期;--出版了第二卷~期;--出版了~期(期为特大号);出版了一月号;二月号因故休刊。直到此刻为止,《通报吨理论研究和外国文学介绍与评论面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经过年月的作刊整顿,三月号便以配合三反运动的严峻面目出现,例如三月号首篇文章,便是题为《展开界的三反运动》的动员报告紧接着就是检举和斗争,并在批评栏中开始点名批判已经相当有名气的一些家。到了四月号,旗帜就更加鲜明了,大字通栏标题则三反运动中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特辑》,接着分《自我批评之部》和《批评之部》。一些名家在《自我》部和《批》部相继被点名批判和作检查。五、六两月号仍为特辑,检讨和批判仍在继续进行,不过其火药味已开始有所减弱,好端端的《通报》他就跟着三反运动的结束而停刊。 不容讳言,当时界少数人确实存在着抢、滥、剽窃,甚至作"中间把头"等等恶劣现象,严重的可作三反对象清查处理。但绝大多数家,虽然工作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仍然见有所不为的,在专辑中所发表的"批判"和"检讨",究竟有多少符合真学术意义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自己信服也让人信服,恐怕需做进一步的研讨和商榷,很难盖棺论定。 所谓"右",表现在前几年对于黄色或接近黄色的书刊的放之任之,无人过问、那几年,学术着作和严肃的文学市场,已被蚕食殆尽,但外国文学批评界则然若寒蝉,无敢挺身而出者致使黄色泛滥,臭气熏天。 如何健康地开展常的外国文学的评论工作呢? 我认为,第一,评论有两个任务:一是奖善,一是罚恶,而前者应为其主要任务。所谓奖善,是向读者介绍推荐善佳,使他们有所欣赏和借鉴。所谓罚恶,是分析批判那些诲淫诲盗或错误百出的品,使读者知所警惕,免得继续受害。 第二,评论法应当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如是善佳,首先应从宏观的即文学的观点评论~下者是否重现或者切合或者接近了原文的风格,其次应从微观即语言学的观点,研究文是怎样利用语言特点来体现原文的风格的。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自然免不掉要举些实例、同例、句例以及段例,如是劣、坏,亦应宏微结合,首先评论一本原着本身的文学价值如何,社会效益如何,其次应毫不留情地指出者的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实例。 第三,要想常地开展评论工作,还必须有个调节机构。建议由《中国》编辑部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为"外国文学评论联合调节部",一则两部都有强大的编辑力量,二是舆论反应出版信息比较灵通,除掉本身有力量及时撰写发表有分量的评论,还可组约与自己有联系的者动笔撰写。此外,文学出版社还有能力肩负以优代劣的任务,那就是,一发现一部值得的作品被得不堪入目,除及时撰文予以严厉批评外,文学社有义务也有能力马上组织胜任者重出版。只有采取这种双管齐下的补求办法,才能使坏劣逐步退出市场。 第四、批评者应有象郑振铎、茅盾前辈等那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切忌意气用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受批评者应有鲁迅那样的虚怀若谷的精神,对的就应该接受,不断地提高自己。如果自以为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老虎屁股摸不得,其结果只能是自己受害。 ①参着郑振铎《林琴南先生》,《中国文学研究》下册,作家出版社,年版。 ②参看茅盾《简爱的两个本》,《文》年新卷第期。 ③李季《鲁迅对于工作的贡献人《通报}年月。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中介

收入论著目录如下:一、独著书 1、《元典:文本与阐释》,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4月2、《中国文化史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8月3、《人文论衡》,武汉出版社,1997年4月4、《中国文化史断想》,华中理工大学,1998年3月第2 版5、《元典:文本与阐释》,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4月6、《明清文化史散论》,华中理工大学,1998年3月第二版7、《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再版,列入《希望工程丛书》台湾桂冠图书公司马1993年5月8、《月华集》,中国显赫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9、《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商务印书馆2001年10月10、《新语探源》,中华书局,2004年二、合著书(皆为第一署名) 1、《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2、《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3、《中华文化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4、《绘画中华文明史》,(策划,撰文),湖北教育出版1995年11月5、《中国学术流——论著辑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6、《<劝学篇劝学篇书后>点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7、《中华开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8、《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东亚智慧的历史启示》,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中国前资本主义社会研究的三个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一4期,《新华文摘》转载2、《张之洞从清流派的“开眼看世界” 》《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3期3、《试论道咸间经世派的“开眼看世界” 》 ,《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4、《原典精神与近代化运动》,《中国文化总字》第6期5、《经史同异论》,《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6、《“变异”与“不易”的二律背反——洋务派“变法”观刍议》,《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1期7、《“敬祖”与“重史” 》,《江汉论坛》,1993年第8期8、《从忧患意识到近代救亡思潮》,《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9、《近代民主主义的民族文化渊源》,《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4 期10、《中国文化人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春之卷,《新华文摘》转载11、《“元典之树”何以常青》,《武汉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孙中山对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诠释》,《光明日报》1995年6月12日 《史林》82期12、《厘清概念——以“封建”和“形而上学”为例》,《江汉论坛》,1994年第9期13、《日本“中国学”的启示》,《江汉论坛》,1996年第10期14、《发明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奇葩》,《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1 期15、《梁启超对近代中国“文化重演”现象的诠释》,《学术月刊》1996年5月16、《略论中西人文精神》,《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又被译成英文在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上发表,The Humanist spirit in China and the West ,Feng Tianyu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8年第3期17、《东亚整体观的现代意义》,《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1期18、《对东亚智慧的现世意义应持平允态度》,《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1期19、《可持续发展的哲理之源》,《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20、《中国文化史分期刍议》(与杨华合作),《学术月刊》,1998年第3期21、《戊戌变法成败论》,《开放时代》,1998年第3期22、《东亚智慧与可持续发展》,《文史哲》,1998年第4期23、《张之洞与戊戌维新》,《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24、《洋务派的经世观念》,《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 期25、《日本幕府使团所见1862年之上海》,《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26、《习史偶得(二则)》,《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27、《《新青年》民主诉求之特色》,《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28、《日本幕府使团对太平战事的探察》,《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2期29、《“千岁丸”──日本锁国二百年后使清第一船》,《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30、《日本幕末“开国”与遣使上海》,《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31、《同治元年日本人上海所见“华洋会剿”》,《学术月刊》,2000年第8期32、《日本使团对清末上海社情的观察》,《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33、《孙中山何时以“革命党”自命》,《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34、《谁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湖北档案》,2001年第10期35、《《近代名人墨迹——冯永轩藏品》卷首语》,《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4期36、《“革命”、“共和”:清民之际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37、《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展开》,《江汉论坛》,2002年第1 期38、《同治元年日本人对上海社情的观察》,《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39、《瑶族研究新突破——评宫哲兵的《千家峒运动与瑶族发祥地》》,《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40、《《人口革命论》序言》,《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41、《武汉早期现代化刍议》,《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42、《中、日、西语汇互动与近代新术语形成》(与邓新华合作),《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43、《分宗别源》,《书屋》,2002年第5期44、《评大型历史影集《辛亥革命大写真》》,《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第6期45、《经济·社会·自由:近代汉字术语考释》,《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46、《汉译佛教词语的确立》,《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47、《汉字文化圈论略》,《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48、《明清之际西学与中国学术近代转型》,《江汉论坛》,2003年第3期49、《利玛窦创译西洋术语及其引发的文化论争》,《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50、《文化自觉与中华智慧》,《文史哲》,2003年第3期51、《近代学人对新词语输入的反应》,《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52、《汉字文化对日本的深广影响》,《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53、《晚明西学译词的文化转型意义——以“脑囊”、“几何”、“地球”、“契丹即中国”为例》,《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54、《中日两国对印度佛教术语的吸纳》,《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55、《中日汉字文化的互动历程》,《学术月刊》, 2003年第12期56、《先哲启示与可持续发展之道》,《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57、《“汉字文化圈”刍议》,《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58、《“世界遗产”:不可再生的瑰宝》,《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59、《近代新语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鄂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60、《《瀛环志略》创制新语的贡献》,《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61、《略谈鄂东大师级人物产生的时代背景》,《鄂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62、《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以科学、哲学为例》,《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4年第4期63、《晚清入华新教传教士译业述评》,《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64、《清末民初国人对新语入华的反应》,《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65、《侨词来归与近代中日文化互动——以“卫生”“物理”“小说”为例》,《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66、《关于《千岁丸上海行》的中、西、日纪年转换等问题的说明》,《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2期67、《史学术语“封建”误植考辨》,《学术月刊》,2005年第3期68、《学术乃天下公器——答沈国威君》,《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4期69、《“经济”辨析》(上),《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70、《五四时期陈独秀“反封建”命题评析》,《江汉论坛》,2005年第11期四、其它期刊发表论文 1、《民族先祖,文化英雄——炎黄文化与现代文明》,武汉出版社,1993年2、《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的双向同构》,《中西哲学与文化》第1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明夷待访录〉:“复古表象背后的“新变” 》,《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2期,4、《从“华夷之变” 到近代民族主义》,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5、《湖北何以成为辛亥首义之区》,《江汉论坛》,1980年第4期,增补稿收入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各地》,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6、《辛亥武昌义史事考辨五则》,台湾《湖北文献》第95期,1990年4月10日7、《张之洞与湖北教育》,台湾《湖北文献》第96期,8、《清末民初先进中国人的“封建”观》,载《中国近代史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10月五、海外发表论文 1、《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民主主义的结合点》,美国夏威夷大学论文集〈英文〉收入2、《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日本《九洲国际大学论文集》〈日文〉通卷107号3、《道咸间的经世实学》,《日本实学史研究》〈日文〉收入,日本思文阁下1991年3月出版4、《“文明冲突决定论”辨析》,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春季卷5、《张之洞与戊戌维新》〈日文〉,日本《中国21》1998年《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专号》6、《中国语、日本语、西洋语间の相互传播と翻译间的“经济”概念の变迁》,发表于日本京都《日本研究》第31集,平成17年10月出版

湖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会第二届年会(1994年11月·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会第四届年会(1998年10月·湖北鄂州鄂钢宾馆); 湖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会第五届年会(2000年5月·湖北黄陂木兰湖宾馆);湖北省心理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2000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代表大会(1997年10月·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2001年1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2002年10月·武汉东湖碧波宾馆);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2003年9月·武汉东湖宾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2003年9月·浙江杭州);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代表大会(2004年5月·深圳商报社); 中国高校“职业指导”教育教学研讨会(2005年5月14-15日,武汉梦天湖宾馆); 湖北省心理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2005年9月23-25日,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心理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2005年10月23-26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就业高峰论坛(2005年10月26-28日,深圳迎宾馆),作为特邀嘉宾代表大陆高校发言;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代表大会(2007年1月·哈尔滨);中国首届职业生涯发展高峰论坛(2007年4月·北京大学); 湖北省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2007年12月·湖北咸宁); 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2007年12月·湖北大学); “心理学与中国社会发展”论坛(2008年5月,武汉大学心理学系);职业规划师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2008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湖北省心理学会2008学术年会(2008年11月,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心理学教学工作研讨会(2009年2月10日,武汉君悦大酒店); 全国人本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术大会(2009年3月28-29日,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心理学会2009年全国学术大会(2009年11月7-9日,山东师范大学); 湖北省心理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2010年9月13-14日,湖北大学)。 1.三性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参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ISBN7-5629-1107-X/G·1702.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参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ISBN7-5629-1395-1/G·2013.大学生心理与辅导(参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ISBN7-306-01636-9/B·80 4.心理110(参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ISBN7-5351-2875-0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参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ISBN7-307-03568-5/B·103 6.法律基础教程(参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ISBN7-5629-1837-6/D·1347.当代大学生心理解读(副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ISBN7-5698-1677/B·1248.大学生心理发展(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ISBN7-04-13859-X 9.思想道德修养(副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ISBN7-5629-2147-410.绝不迷茫——青年职业心理测评与生涯规划(编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ISBN7-900675-50-7 1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参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ISBN7-5629-2168-712.新编法律基础教程(参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ISBN7-5629-2045-413.快乐成长,幸福人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漫谈(参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ISBN7-5629-2311-6 1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参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ISBN7-5629-2334-515.军休干部的身心保健(副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ISBN7-5629-2369-8 16.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ISBN7-307-3568-917.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合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ISBN7-5609-3844-218.心灵氧吧(参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ISBN7-5629-3848 19.大学生就业指导(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ISBN7-300-12265-620.大学生健康心理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ISBN7-300-12255-5 1.雷五明:城市文化消费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社科信息》,1993年第8期,CN32-1021/C2.雷五明:90年代城市文化消费的特点与趋势。《消费经济》(核心期刊),1993年第3期,CN43-10223.雷五明:作好心理准备,迎接大学挑战。《心理世界》,1994年第13期(增刊),CN41-1203/B4.雷五明:心理辅导应当成为大学辅导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南开教育论丛》,1995年第1期 5.申来金,雷五明:高校心理咨询良性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ISBN7-5430-1702-4 6.雷五明:有情教育,无情管理。《大学新生思想研究与教育》(论文集),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年10月,ISBN7-5044-3978-9/G·3257.雷五明:对大学生进行有情教育规范管理。《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4期,CN42-1189/G4。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索引。 8.李静蓉,雷五明:更新教育目标,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2期,CN42-1316/G4 9.李静蓉,雷五明:教育法地位争论之综述。《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CN42-1577/G4 10.李静蓉,雷五明:论学校情境中的行政法律关系。《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CN42-1573/F11.雷五明:咨询手记:对一例看录像成瘾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心理辅导》,2001年第3期,CN42-1571/B 12.雷五明:对一例过度者的有效心理干预。《心理110——高校心理咨询典型案例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ISBN7-5351-2875-0/G·2342 13.雷五明: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ISBN7-81077-130-2/G·004 14.雷五明:试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质与素养。《走进阳光地带——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ISBN7-04-011409-7 15.雷五明:论素质教育中健全人格的塑造。《交通高教研究》,2002年增刊,CN42-1312/G416.雷五明:论犯罪人格及其形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增刊,CN42-1660/C17.雷五明:《思想道德修养》中活动课程的设计。《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增刊,CN42-1573/F18.李静蓉,雷五明:论学校与学生的行政法律关系。《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CN42-1020/C 19.雷五明:试谈学校伤害事故处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CN45-107620.雷五明:心理咨询中如何处理来访者提供的虚假信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ISBN7-81077-485-921.雷五明,李静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外教育科学》,2004年第15期,ISSN1726-8281 22.雷五明,杨梅菊:农村地区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ISBN7-5629-2241-1 23.雷五明: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与意义,《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第3期24.雷五明:职业咨询的主要过程与技术,《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第16期,CN11-4028/D25.雷五明:高校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解读,《法制与经济》,2006年第8期,CN45-1188/D26.雷五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半是生涯发展中的障碍,《河南教育》(高教版),2006年第11期,CN41-1033/G4 27.雷五明:心理咨询案例:他为什么不敢与同学并排而坐,《河南教育》(高教版),2006年第9期,CN41-1033/G4 28.徐志远,雷五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4期,CN42-1422/D 29.雷五明,陶慧芬: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CN42-1743/D30.雷五明:论学校心理咨询与职业咨询的异同,《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CN42-1578/G431.雷五明:论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3期,CN11-4699/G432.雷五明:论心理咨询员的素质结构,《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第3期,CN42-1731/G433.雷五明,王威孚:军休干部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年第2期,CN45-1076 34.雷五明,田官贵:军休干部身心保健与服务管理的调查分析,《华南国防医学》,2006年第1期,CN42-1602/R 35.雷五明,赵北平: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三个“有利于”,《中国培训》,2006年第11期,CN11-2905/G436.雷五明,赵北平: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青年探索》,2006年第4期,CN44-1022/D 37.雷五明:帮助职业发展困惑者寻找自己,《中国培训》,2006年第8期,CN11-2905/G438.雷五明:职业发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2期,CN11-1004/G439.雷五明,赵北平:人职匹配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CN23-1076/G4 40.雷五明,赵北平: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与实施,《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9期,CN11-2579/D41.雷五明,赵北平: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与保障,《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19期,CN22-1019/G4 42.雷五明:大学生基层与西部就业的心理学思考,《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10期,CN42-1665/T43.雷五明:职业咨询案例报告: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9期,CN11-4028/D44.雷五明:职业指导的发展与研究现状,《机械职业教育》,2006年第11期,CN32-1099/G445.雷五明: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在高校人事工作中的作用,《教书育人》(学术版),2007年第3期,CN23-1439/Z4 46.雷五明:论临床与学校心理咨询的异同,《校园心理》(学术版),2007年第1期,CN14-1326/R47.徐志远,雷五明:心理咨询:现代思想教育的重要范畴,《攀登》,2007年第6期,CN63-1015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

1 试论简·爱的宗教观——从弗洛伊德心理学对《简·爱》进行解读 张春晖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03 2 论《藻海无边》对《简·爱》的超越——互文性批评理论视角下的文本对比分析 王涛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05 3 永恒的追求——浅析《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精神 张佳杨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06 4 现代与传统的较量:女性主义批评PK现实主义标准——《简·爱》在中国的阐释(1986-1994) 刘亚芬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07 5 试论简·爱的爱 陈晓娴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6 重获话语权的第二性——《藻海无边》与《简·爱》的比较分析 杨菁菁 科技创新导报 2008/20 7 简单爱的缺陷美——浅析造成《简·爱》缺陷的成因 王颜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05 8 母亲:缺失与寻找——论《简·爱》中的“母亲”原型 赵芊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03 9 透过《简·爱》与《蝴蝶梦》看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 杜艳春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10 浅析简·爱和苔丝的叛逆者形象 赵春花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11 从句法修辞角度看《简·爱》的语言美 彭爱民 平原大学学报 2008/01 12 论简·爱的性格特点 秦桃姣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14 13 《简·爱》女性哥特式批评视阈下的原型分析:“双性同体”而非“隔绝” 张艺 世界文学评论 2008/01 14 简·爱反抗性格的形成因素 刘玉君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4 15 试论简·爱的非正常心态 陈小兆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3 16 从阶级角度解读《简·爱》中的性别颠覆 马峥嵘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3 17 由《简·爱》与《庭院深深》谈两位女性作家的创作 燕艳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3 18 一部女性的心理成长史——浅析简爱从感性到理性的心路历程 张贻文 消费导刊 2008/06 19 《简爱》与《呼啸山庄》写作形式的比较分析 田仙枝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20 简·爱的双重性格 杨爱英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21 《简·爱》中的“女性声音”品评 郑红艳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01 22 同为“没女”,不同命运——简·爱和苔丝人物形象比较 赵若纯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23 从伍尔夫《普通读者》中《〈简爱〉与〈呼啸山庄〉》谈起 杨永芳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1 24 试述《简爱》与《呼啸山庄》小说写作成功的关键——尽现哥特式小说的魅力 田仙枝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25 《简·爱》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 王文惠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26 谈《简·爱》的人物形象设计 谭燕保 电影评介 2008/09 27 男权·女性·自然——《简·爱》中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解读 王文惠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3 28 《简·爱》的创作与作者经历及社会环境 孙昕昕 中国西部科技 2008/11 29 抗争还是妥协——论《简·爱》与《呼啸山庄》之殊途同归 张竞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3 30 从《简爱》到《吕贝卡》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还是倒退 江梅华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7 31 《简·爱》的批判性及其局限性 覃承华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32 透过文本的缝隙——《简·爱》与《伤逝》之对比解读 吕洁 南昌高专学报 2008/01 33 疯女人与小说的艺术风格——论《简·爱》中疯女人形象 房明远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08 34 由简·爱和安娜的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夏彤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03 35 浅谈《简爱》的女性主义特征 季然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08/01 36 浅议《简·爱》两个中译本 王蓓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3 37 皈依还是反叛——《简·爱》的《圣经》解构 刘爽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38 追求平等爱情的赞歌——电影《简·爱》的女性爱情叙事研究 曾勇 电影评介 2008/06 39 《简爱》——新女性成长的心路历程 许超 电影评介 2008/04 40 从《简·爱》译本看翻译中的女性身份认同 刘勇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01 41 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对《简·爱》的重新读解 王文惠 外国文学研究 2008/01 42 个性魅力的讴歌——浅析《简·爱》女主人公性格 王璇 社科纵横 2008/01 43 从宗教的角度浅析《简·爱》 周盛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02 44 从接受美学看《简·爱》中圣约翰形象在中国的变异 徐菊 名作欣赏 2008/02 45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本人的写照 任伟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S1 46 浅析《简·爱》中伯莎的艺术形象 王菲菲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7/04 47 《简·爱》的历程 刁克利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7/02 48 从“女权”到“女性”——谈简·爱与吕蓓卡 吴丽丽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12 49 从弗洛伊德人格观谈简·爱的心理结构 张磊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7/04 50 简·爱与叶玉菡性格相同点之比较 彭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10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的那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爱情观。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大胆地爱自己所爱,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所爱之人还有妻子的时候,又毅然离开她所留恋的人和地方。小说表达出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至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在当时不同凡响,对英国文坛也是一大震动。小说的虚构结尾,描写简爱获得一笔遗产,回到孤独无助的罗切斯特身边。这一情节虽然值得推敲,但是它显露出作者的理想—女性在经济、社会地位以及家庭中的独立平等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移。

略谈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学评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何来评论?是评论的依据。没有评论,便难于健康地发展,可能会长期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不良局面,因此,评论对外国文学起着一种净化和提高的作用。 我国老一辈作家、家,尤其是作家兼家,不仅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而已在外国文学评论面,也为我们树立了永远值得学习的光辉榜样。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着郑振铎是怎样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地评论中国第一个外国文学大师林纾(琴南)的功过: 我们看了这个统计(指林纾所外国文学作品的统计),一面自然是非常的感谢林琴南凭外,因为他介绍了这许多重要的世界名着给我们,但一面却不免可惜他的劳力之大半归于虚耗,因为在他所的一百五十六种作品中,仅有这六七十种是着名的(其中尚杂有哈葛德及科南道尔二人的第二等的小说二十匕种,所以在一百五十六种中,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他的书却都是第二、三流的作品,可以不必的,这大概不能十分归咎于林先生,因为他是个懂得任何外国文字的,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了与他合作的口者之身上。 还有一件事,也是林先生为他的口者所误的:小说与戏剧,性质本大不同,但林先生却把许多极好的剧本、成了小说--添进了许多叙事,删减了许多对话,简直变成与原本完全不同的一部书了。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纪》、《亨利第六》、《凯撒遗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原文的美与风格及重要的对话完全消灭不见,这简直是在步武却尔斯·兰在做莎士乐府本事,又何必写上了"原着者莎士比亚"及"原着者易卜生"呢? 林先生的,还有一点不见得好,便是任意删节原文。如法 国雨果的《九三年》,林先生之为《双雄义死录》,拿原文来一对不知减少了多少。我们很惊异,为什么原文是很厚的一本,成了中文却变了一本薄薄的了。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统计林先生的,其可以称得较完善者已有四十余种。在中国,恐怕了四十余种名着的,除了林先生外,到现在还不曾有过一个人呀。所以我们对于林先生这种劳苦的工作是应该十二分的感谢的。 在那些可以称得较完善的四十余种中,如西万提司的《魔侠传》,狄更司的《贼史》,《孝女耐儿传》等,史各德之《撒克奄后英雄略》等,都可以算得很好的本。沈雁冰先生曾对我说,《撒克奄后英雄略》,除了几个小错处外,颇能保存原文的情调,文中的人物也描写得与原文中的人物一模一样,并无什么变更。 离开他的的本身的价值不谈,林先生的工作在当时也有很大的影响与功绩,其最大的是: 中国近二十年作小说者之多,差不多可以说大都受林先生的感化与影响的。即创作小说者也十分的受林先生的影响。小说的旧体裁,由林先生而打破,欧洲作家史各德、狄更司、华盛顿·欧文、大仲马、小仲马诸人的姓名也因林先生而始为中国人所认识。① 其次,再让我们来看一看茅盾又是多么细致地分析、比较、评论《简爱》的两种本的。一本是伍光建的《孤女飘零记》,一本是李霁野的《简爱》。茅盾一开始便摘引了原文第一章的头两段来评比:There was no possibility of taking a walk that We had been wandering, indeed, in the leafless shrubber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but since dinner(M Reed,when there was no company, dined early)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clouds so sombre,and rain so penetrating,that further outdoor exercise was out of the question。 (伍)那一天是不能出门散步的了。当天的早上,我们在那已经落叶的小丛树堆里溜过有一点钟了;不料饭后(李特太太,没得客人来,吃饭是早的,)刮起各大的寒风,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是绝不能出门运动的了。 (李)那一大是没有散步的可能了。不错,早晨我们已经在无叶的丛林中漫游过一点钟了,但是午饭之后--在没有客人的时候,里德夫人是早早吃饭的--寒冷的冬风刮来这样阴沉的云,和这样侵人的雨,再做户外运动是不可能的了。 茅盾指出,这两段文都是直,但有一同中之异,即李是尽可能地移了原文的句法的。如果细较量起来,我们应当说李更为"字对字";第二句中间的"indeed"一字,两个助词"so"以及"penetrating"一字,在伍是省过了。然而这是小节。如果我们将这两段文读着读着,回过去再读原文,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李泽更近于原文那种柔美的情调。伍的第二句后半,"刮起冬天的寒风,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是绝不能出门运动了,"诚然明快,可是我们总觉得缺少了委婉。而所以然之故,我以为是和依照原文的句法与否有关。又原文中之"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一段,李亦比伍更为"字对字",而且更为妥贴。除了'这样阴沉的云,和这样侵人的雨"在字面上也比"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更为切合原文而外,"寒冷的冬风刮来……"云云也比"刮起冬天的寒风"更合原文的意思;而这,也足因为伍要避去欧化句法,所以这半句就不能"组织"的恰好。否则,这半句并不怎样难,以伍先生的才一定能得很妥贴的。② 再来比较原书第一章的第二段:I was glad of it: I never liked long walks, especially on chilly afternoons,dreadful to me was the coming home In the raw twilight,with nipped fingers and toes,and a heart saddened by the chidings of Bessie, the nurse, and humbled by consciousness of my physical inferiority to liza, John, and Georgiana R (伍)这我却很欢喜:我不愿意走远路,尤其是遇着跟冷的下午,薄暮寒光中,散步归来,手脚的冰冷,奶奶贝西的臭骂,已经够我害怕,而我的身体的孱弱,比不上伊里西,左珍纳,约翰他们三个,更使我自惭形秽了。 (李)这是我高兴的:我从来不喜欢长的散步,尤其在冷的下午:手指和足趾都冻坏,怀着被保姆毕西骂得忧伤的心,觉得身体不如以利沙,约翰,和乔治安那里德而受着委曲,在湿冷的黄昏回家,在我看来是可怕的。 这一段一长句,因为原文的句法的关系,颇难得好。原文的"dreadful to me"直贯句尾,李移装在句本,好是好的,但文字稍觉累赘。伍移在句中("已经够我害怕"),我以为比较明快。自然,倘使我们逐字对照起来,伍是省去了若干字的;"我不愿意走远路"中间略去了"从来"(never),"手指和足趾"简略为"手脚","被保姆毕西骂得忧伤的心"简略为"奶妈贝西的臭骂",--这都是。 但是通读全句,我还是喜欢伍。我以为伍此句的神韵很好。"薄暮寒光中散步归来"似乎比"在湿冷的黄昏回家"多些韵味,而"humbled by the consciousness of my physical inferiority to…"伍的比较自由的成语(把humbled by the consciousness of为“自惭形秽”,我亦觉得比李的"觉得身体不如……而受着委曲"似乎更见熨贴。 比较这一段的两种文,颇有意思。第一,此句的伍实在比第一段更为切近直,这证明了直法的不容怀疑;第二,这又证明了直法如果太拘泥于"字对字",便容易流为死板,使文缺少了神韵;太拘泥于"字对字",往往会变成死,--这跟直有相当的距离。久历此句加添了些意义。"已经够我害怕"的一个"够"字,和"更使我自惭形秽"的"更"字,--这两字在文中是互相呼应的,然而把原文的语气太加重了;我以为"更"字可以换为"也"字。 看,茅盾对两种本的评论是多么公毫无成见,是则是之,非则非之,动机是与人为善,措词是委婉中肯,绝无哗众取宠之意,更无损人利己之心。评论的目的,乃是总结的宝贵经验,从而促进我国事业的个断发展。 前辈在外国文学评论面,早已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接受批评,毫无疑问,是更加困难的一个面,前辈中也不难找到永久值得效法的楷模。他就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人旗手鲁迅,他虚心接受批评意见的事实,大量存在于他同翟秋白关于问题的通讯中。例如鲁秋白先生对于地重的法捷耶夫《毁灭》,根据俄文提出九点商榷,他都欣然同意,回信说:"如来信所举的例,我都可以承认比我得更'达',也可以推定并且更'信',对于读者和者,都有很大的益处"。③ 在外国文学评论面,甚至在接受批评面,都有前辈树立了卓越的榜样和楷模。但统观半个世纪以上的外国文学评论,似乎还同外国文学的发展不相适应,没有做到相辅相成,同步前进。不仅没有形成一个健康发展的为文学事业服务的面军,而且还出现或"左'或右的现象。所谓"左",典型的表现见五十年代出版的《通报》。北京《通报》编辑委员会一出版了《通报》第一卷~期;--出版了第二卷~期;--出版了~期(期为特大号);出版了一月号;二月号因故休刊。直到此刻为止,《通报吨理论研究和外国文学介绍与评论面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经过年月的作刊整顿,三月号便以配合三反运动的严峻面目出现,例如三月号首篇文章,便是题为《展开界的三反运动》的动员报告紧接着就是检举和斗争,并在批评栏中开始点名批判已经相当有名气的一些家。到了四月号,旗帜就更加鲜明了,大字通栏标题则三反运动中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特辑》,接着分《自我批评之部》和《批评之部》。一些名家在《自我》部和《批》部相继被点名批判和作检查。五、六两月号仍为特辑,检讨和批判仍在继续进行,不过其火药味已开始有所减弱,好端端的《通报》他就跟着三反运动的结束而停刊。 不容讳言,当时界少数人确实存在着抢、滥、剽窃,甚至作"中间把头"等等恶劣现象,严重的可作三反对象清查处理。但绝大多数家,虽然工作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仍然见有所不为的,在专辑中所发表的"批判"和"检讨",究竟有多少符合真学术意义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自己信服也让人信服,恐怕需做进一步的研讨和商榷,很难盖棺论定。 所谓"右",表现在前几年对于黄色或接近黄色的书刊的放之任之,无人过问、那几年,学术着作和严肃的文学市场,已被蚕食殆尽,但外国文学批评界则然若寒蝉,无敢挺身而出者致使黄色泛滥,臭气熏天。 如何健康地开展常的外国文学的评论工作呢? 我认为,第一,评论有两个任务:一是奖善,一是罚恶,而前者应为其主要任务。所谓奖善,是向读者介绍推荐善佳,使他们有所欣赏和借鉴。所谓罚恶,是分析批判那些诲淫诲盗或错误百出的品,使读者知所警惕,免得继续受害。 第二,评论法应当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如是善佳,首先应从宏观的即文学的观点评论~下者是否重现或者切合或者接近了原文的风格,其次应从微观即语言学的观点,研究文是怎样利用语言特点来体现原文的风格的。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自然免不掉要举些实例、同例、句例以及段例,如是劣、坏,亦应宏微结合,首先评论一本原着本身的文学价值如何,社会效益如何,其次应毫不留情地指出者的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实例。 第三,要想常地开展评论工作,还必须有个调节机构。建议由《中国》编辑部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为"外国文学评论联合调节部",一则两部都有强大的编辑力量,二是舆论反应出版信息比较灵通,除掉本身有力量及时撰写发表有分量的评论,还可组约与自己有联系的者动笔撰写。此外,文学出版社还有能力肩负以优代劣的任务,那就是,一发现一部值得的作品被得不堪入目,除及时撰文予以严厉批评外,文学社有义务也有能力马上组织胜任者重出版。只有采取这种双管齐下的补求办法,才能使坏劣逐步退出市场。 第四、批评者应有象郑振铎、茅盾前辈等那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切忌意气用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受批评者应有鲁迅那样的虚怀若谷的精神,对的就应该接受,不断地提高自己。如果自以为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老虎屁股摸不得,其结果只能是自己受害。 ①参着郑振铎《林琴南先生》,《中国文学研究》下册,作家出版社,年版。 ②参看茅盾《简爱的两个本》,《文》年新卷第期。 ③李季《鲁迅对于工作的贡献人《通报}年月。

  • 索引序列
  •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官网电话
  •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官网
  •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官网网址
  •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