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云梦学刊投稿要求多少字

云梦学刊投稿要求多少字

发布时间:

云梦学刊投稿要求多少字

不是

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深刻转变一是落实了以县为主教育管理新体制。克服一系列困难和阻力,积极理顺教育管理职能,建立教育归口管理模式,实现了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由“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向“以县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新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入学政策,向贫困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人民群众每年受益3000多万元,教育部门平均每年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共计5000多万元,化解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普九”债务2200万元,实现了义务教育由“人民办”向“政府办”的重大转变,义务教育实至名归。三是开创了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新格局。调整撤并学校42所,义务教育布点合理、规模适度。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县一中建成省市级示范学校,曲阳、梦泽办成市级示范学校,顺利渡过了生源高峰。抢抓职业教育发展机遇,创建了一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发展民办教育,高水平、高规格创办了实验外国语学校和义堂恒新学校,改造优化了博奥学校和阳光学校,同时兴办了一批民办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实现整体搬迁,跻身于省级一流行列。二、普及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权益得到保障一是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全县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8%、巩固率达4%,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3和4个百分点;17周岁人口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8%,比2005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二是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现有幼儿园53所,90%的乡镇采取灵活多样的联办形式开办了中心幼儿园,在园幼儿9286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60%以上,比2005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三是高中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全县现有高中阶段学校5所,在校学生14769人,比2005年增加2544人;毛入学率达80%,比2005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三、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学校基础建设趋向标准化。在全市率先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采取“分年度、分项目”分步实施的办法,每年整体建成6—8所标准化的村级小学,为一批学校建设标准化的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食堂、功能室、运动场等,同时开展清洁校园、环境改造、文化建设、设施配置、结对帮建等配套建设工程。几年来,累计投资2亿元,建成标准化学校56所,占学校总数的80%,全县中小学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学校成为可供观赏的亮丽风景。二是学校装备建设趋向现代化。投资3000多万元,分三期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了“校校通”,并正在建设“班班通”。全县建有微机室25个、多媒体教室218个、远程教育专用教室67个、电子备课室80个、校园网络28个,共配电脑2194台。投资400万元,建成标准化实验室78个,新建和改造了一批中小学图书室。投资670万元,不断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90%以上的学校场地、设施、器材基本达到规定要求。四、依法治教不断推进,教育管理规范有序一是建立了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坚持实行目标管理,每年年初下达责任目标,年终进行考核评比。坚持实行制度管理,以教学、安全、人事、财务、后勤、校园六个方面为重点,出台教育管理文件60多个,各地各校也相应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依章办事。二是开展了经常性的督办检查。开展课程设置、教辅发行、违规补课、学校收费、高中招生等专项督查,规范了办学行为。开展民办学校、民办幼儿园评估定级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民办幼儿园进行了清理整顿。开展后勤“五创建”活动,一批学校被授予市县级“放心食堂”、“放心超市”等称号,提升了后勤服务水平。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多次组织专班进行校舍、设施、校车、食品卫生等专项安全检查,特别是针对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和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强化了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保障了师生安全。五、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教育内涵彰显特色一是养成教育独树一帜。2006年以来,三上盘锦取经,将习惯养成教育嫁接到我县中小学。成功召开5次专题现场会,培植了一大批养成教育示范学校。各学校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十种基本习惯养成”三大任务,建立了一套系统、规范、科学的养成教育运行模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评比活动和训导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习惯。省市媒体多次大篇幅宣传报道我县习惯养成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作法,曾有20个县市区上万人次来我县参观学习。我县习惯养成教育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好评,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二是课改工作稳步推进。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实验,调整了课程设置,更换了实验教材,改进了教学方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按照试点先行、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工作思路,通过研讨课、展示课、汇报课、比武课、送教下乡、教案论文评比、现场推进会、校长进课堂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把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学校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面向全体学生,打破“灌注式”的传统模式,实行“二十分钟授课法”,探索构建了自主、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三是兴趣活动广泛开展。组织开展了书画比赛、演讲比赛、合唱比赛、体操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科技制作比赛、才艺展示等一系列活动,着力推行了“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高质量、大规模地举办了第二届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学校成立多种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兴趣活动,每年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艺比赛活动,校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五年来,全县中小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中获奖达万人次,在孝感市三运会上我县荣获青少年类团体总分第二名、奖牌总数第三名,在全省黄鹤美育节和全市艺术节中我县荣获20多项一等奖。六、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素质整体提高一是师德建设成效明显。组织开展师德演讲、征文比赛、三方评议、公开承诺、“师德师风建设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大型学习教育活动,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形象。开展名教师、名校长、“三十佳”、先进工作者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二是教师培训形式多样。每年坚持利用暑期,举办校长、班主任、青年干部、后勤人员、学科教师等多种类型的集中培训,共选派2000多名干部教师参加各级培训班和外出考察学习,完成了两轮全员培训任务,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提高教育。五年来,全县干部教师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7%、2%、92%,共有1200多人次受到各级表彰,共获教研成果达万人次,其中国家级330人次、省级2000多人次、市级3000多人次、县级8000多人次。三是人事制度不断创新。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结构工资和绩效工资制度,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活力。实行干部交流任用、资教支教、联片走教制度,五年共调配交流干部25人次,选派城区学校教师下乡支教162人次,选聘省资教生到农村学校任教109人次,在城区中小学、部分学区组织教师横向交流71人次,以学区为单位组织骨干教师、短缺学科教师“联片走教”112人次,极大地促进了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加强教师编制管理,强力清理整顿在编不在岗的教师432人,依法依规除名60多人,其余全部返岗从教,清退私雇乱聘代课教师197人,稳定了教师队伍。七、职校规模不断扩大,职教发展势头强劲一是中职学校建设步伐加快。从2006年开始,大力整合全县职教资源,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扩征土地30亩,完成了实习工厂、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乒乓球馆、运动场、功能室、装备设施等建设工程,形成了“三校一园”、“合二为一”的职教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二是中职学校办学实力壮大。开设了机械加工、数控技术、宝石加工、幼师、文秘等11个热门专业,其中机械加工被授予“省级品牌专业”称号。构建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先后与武汉、浙江、江苏、深圳、广州等地1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达98%。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建有实习工厂,实行顶岗实习制度,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全市历届职校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三是中职学校招生形势向好。通过报刊、电台、手册、讲座、走访等多种有效形式,实施强大的宣传攻势,让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了解中职学校,广泛动员和吸纳中职生源。同时,县教育局实行中职招生包保责任制度,每年与学区、学校签订中职招生责任目标,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并予以奖惩。随着中职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和招生力度的加大,中职招生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态势,全校现有各类在籍学生2313人。八、质量意识不断增强,中考高考成绩辉煌一是质量倍受重视。坚持以质量为中心,把质量作为年度责任目标的重要内容,把学习习惯培养作为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力开展教学研讨、教学改革、教学视导、质量检测、质量分析等工作,常抓狠抓教学质量。特别是针对高考,加强与武汉、黄石等高中学校的横向联系,加强县内几所高中的联校教研,共享优质资源和信息,形成了并肩作战的强大合力。二是两考连创佳绩。连续五年,我县中考成绩优异,孝高和一中录取线均为全市最高,优秀率和合格率均在全市位居榜首。连续五年,我县高考保持全市领先水平,“万人平”和重点批次上线率位居前列,几所高中均获奖牌,特别是2008年荣获全市高考8个奖项中的7块奖牌、2010年荣获全市高考11个奖项中的8块奖牌,奖牌总数均位居全市第一,五年共向高等院校输送人才16358人。九、教育行风不断优化,精神文明成果丰硕一是形成了良好的教育行风。制定纪律规定,严格实行考勤制度,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干部教师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5所学校被定为省级示范点,市纪委、市教育局专题现场会在我县学校召开,《中国监察报》对我县作法进行了宣传报道。大力推行政务、校务公开,实行教代会制度,学校管理更加民主、公开、公正。严密组织中考高考,考纪严明,考风端正。二是树立了良好的教育形象。重视教育宣传工作,每年在各级媒体刊登播报800多篇,云梦教育频道办成教育系统的特色窗口,云梦教育网站名列全省第八、全市第一。开展特困教师帮扶以及“三联三帮”活动,每年帮扶200多人次、资金10万余元。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县教育局连续两届被评为市级最佳文明单位,全县30多所学校被评为市县级文明单位。扎实做好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建议提案办理等工作,多次受到表彰。三是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开展了教职工千人长跑比赛。多次举办全县教职工乒乓球、篮球比赛,多次组队参加省市乒乓球比赛并获得上好名次。组织了三次大型广场文艺晚会。成功举办2010年“希望之春”迎春晚会和“校长杯”乒乓球联赛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十、教育地位不断突出,教育事业倍受关注一是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教育投入机制、工作推进机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省纪委书记黄先耀、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孟庆金等领导到我县中小学视察,市委书记黄关春先后四次到我县学校视察,市政协副主席喻友安等领导到我县几所中小学参观,对我县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高位引领。县“四大家”领导多次到教育部门调研和视察,多次参加教育系统的重大活动,对多项教育工作予以关注和指导。二是民生问题有效解决。招聘村文化员169人,为他们办理养老保险,化解了原辞退民师遗留问题。兑现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提高了退休教师生活补贴,人平每月达400元。落实了468名高级、中级教师的职称挂钩工资。招聘教师380名,认定110名义务教育教师、37名高中教师的人事编制和财政工资,缓解了教师不足、年龄老化的问题。办理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1837人次,共计1080万元。平均每年为4000名义教寄宿贫困生发放生活补助280多万元,平均每年为360名高中贫困生发放彩票公益金36万元。三是部门支持力度加大。各相关部门积极服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社会各界纷纷组织开展各种扶贫助教活动,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每年中考、高考得以顺利举行,是各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的结果。与卫生、防疫、工商等部门联合开展食品卫生、疾病防控等工作,与县综治办、公安、工商、文化、城建等部门联合开展周边环境以及网吧整治行动,与公安、交通等部门联合加强校车管理。在学校建设工作中,乡镇及相关部门大力协助,开辟了“绿色通道”。各界知名人士纷纷伸出援手捐资助教,五年共计捐款1000多万元

云梦学刊投稿要求

1982—1989年(17篇)1、《浅论共同美的生理心理基础》,《复旦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5期2、《试论“实践-精神的”把握方式》,《马列文论研究》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3、《虚幻而神奇的审美王国》,《美育》1984年第5期,湖南人民出版社4、《艺术形式美的本质在表现的自由》,《美学与艺术评论》第1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5、《再论共同美的生理心理基础》,《学术月刊》1985年第3期。江西文联编《文艺新方法论》一书收录,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1985年第5期,《美学》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5期全文摘录6、《评黑格尔关于自然美的论述》,《荆州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85年第12期7、《试论心理学方法在美学和文艺学中的运用》,《文艺研究》198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1986年第2期,《美学文摘》第6辑,钱谷融、鲁枢元《文艺心理学教程》视该文为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倾向的代表,见该书第28页8、[东德]贝格瑙《论德国古典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文汇读书周报》1989年3月25日摘要介绍9、《从心理学看文艺问题》,《当代文艺思潮》1982年第3期10、《试论审美心理动力结构》,《学术月刊》198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1986年第3期,《光明日报》1997年11月11日童庆炳《世纪之交: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发展的重新审视》认为该文“比较有见解和学术质量”11、《试论审美过程中的意志活动》,《文艺研究》1986年4期,《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6期摘要,引起争论:《文艺研究》1987年第2期王长安《审美与意志之思考》提出商榷,《文艺研究》1987年第7期周本成《林黛玉听戏及其他》和1988年第5期曾永成《对传统美学观的一次冲击》表示赞同12、《论蔡元培和席勒美育思想之关系》,《中西美学艺术比较》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13、《席勒的崇高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杨成寅主编《美学范畴概论》第13章崇高引述,浙江美院出版社,1991年14、《艺术本体与艺术形式》,《江汉论坛》1987年第4期15、《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新成果》,《文艺研究》198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87年第10期16、《由两本文学心理学教材引发的思索》,《文艺研究》1989年第3期17、《秀美与尊严——人类自我生成的中介》,《外国美学》第7辑,商务印书馆,1989年1990-1999年(24篇)18、《美与自由》,《华中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中国文学年鉴1991-1992》美学研究综述摘要介绍该文观点19、《中国当代美学》第6章“审美经验的描述和探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该书获“光明杯”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1991)20、《对文学中“向内转”的反思》,《人民日报》1991年1月3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1年第1期21、《审美意志的功能剖析》,《文艺研究》1991年第5期,《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1期“文论信息”摘要22、《“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透视》,《文艺报》1992年2月1日,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2年第3期23、《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华中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2年第5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2年第4期。《哲学年鉴1993年卷》评述摘要24、《悲剧性探本》,《外国美学》第8辑,商务印书馆,1992年25、《创造美学的建构与发展》,《当代中国美学新学派——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26、《当代文学与传统审美心理》,《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文学世界》1993年第1期摘转27、《周易美学》,《文艺研究》1993年第5期28、《中国特色与文艺学建构》,《华中师大学报》1993年第6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第2期。29、《审美王国探秘——席勒美学思想论稿》,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文艺研究》1995年第2期,黄念然《审美王国探秘》评介,《书城杂志》1995年第2期朱立元《读〈审美王国探秘〉》评介,《武汉晚报》1994年1月25日“新书架”:“我国第一部席勒专论出版”,《中国文化报》1994年2月2日“文化短波”:“我国论席勒专著出版”。《湖北日报》1994年2月13日,立正《填补空白,打开宝库——评张玉能的〈审美王国探秘〉》。《长江日报》1994年3月17日“新书架”:《审美王国探秘》出版。《人民日报》1994年7月1日“大地书讯”。《文艺报》1994年11月19日蒋孔阳《读<审美王国探秘>》。刘纲纪《德国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专段评介30、《坚持实践观点,发展中国美学》,《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4年第11期31、《反映论、创造论与文艺学建构》,《学术月刊》1994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第11期32、《美学的中国特色在哪里》,《华中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5年第6期33、《评所谓的“后实践美学”》,《云梦学刊》1995年第1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4期34、《论席勒的喜剧理论》,《文艺研究》199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戏剧研究》1995年第9期35、《席勒诗歌的美学价值 》, 《武汉教院学报 》 4(高校文科学报文摘 1)36、《当代中国美学应该高扬人文精神 》,《华中师大学报》 1(人大复印资料《美学》5)37、《曼海姆的古代艺术珍品陈列室(译文)》,《文艺研究》 338、《自然美与自由》,《云梦学刊》 1(人大复印资料《美学》5)39、《再论中国画论的人文精神》 ,《华中师大学报》, 5(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研究》1)40、《展望21世纪中国美学》,《武汉教院学报》, 1(人大复印资料《美学》4)41、《皮萨列夫的现实主义与“美学的毁灭”》,《华中师大学报》, 3 (《高校文科学报文摘》5 人大复印资料《美学》7)2000年(2篇)42、《实践美学:超越传统美学的开放体系》,《云梦学刊》, 2(人大复印资料《美学》6)43、《蒋孔阳美学体系的动态立体构成》,《武汉教院学报》, 5(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2001年(5篇)44、《实践的结构与美的特征》,《华中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1年第5期45、《重树实践美学话语的威信》,《民族艺术》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1年第7期46、《形式美的基本特点》,《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8期47、《审美人类学与人生论美学的统一》,《东方丛刊》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1年第10期48、《实践的类型与审美活动》,《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2年第2期2002年(4篇)49、《后现代主义与实践美学的回答》,《华中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2年第5期50、《新实践美学与实践观点》,《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51、《后现代主义与实践美学的同步》,《江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52、《美学分析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第10期2003年(6篇)53、《实践的自由与美的范畴》,《华中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54、《席勒论艺术的人类学根源》。《三峡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6期55、《西方美学关于艺术本质的三部曲——艺术本质论:从自然本体论美学到认识论美学》(上)(下),《吉首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3期56、《时代需要这样的国学读本——评王先霈<国学举要·文卷>》,《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57、《席勒论美的批判功能》,《江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3年第10期58、《奥地利造型艺术一瞥》,《当代美学评论200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2004年(12篇)59、《席勒论审美形式的人类学功能》,《云梦学刊》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60、《世纪之交审美文化的反思》,《粤海风》2004年第3期61、《实践美学与生态美学》,《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62、《主体间性是后实践美学的陷阱——与杨春时教授商榷》,《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5期“学术卡片”摘录63、《实践的自由是审美的根本——与杨春时同志商榷》,《学术月刊》2004年第7期64、《汉语话语实践的意象性与信息时代的文学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65、《论艺术起源的游戏和模仿中介》,《江汉论坛》2004年第9期66、《中华民族永远需要崇高——“非典”引发的美学反思》,《走出困扰——“非典”引发的人文思考》(石挺,何金晖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67、《实践美学是不该这样去理解的——与章辉博士商榷》,《河北学刊》2004年第6期68、《康德的美学范畴体系》,《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69、《早期浪漫主义的美学原则》,《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2期70、专著《西方美学思潮》,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2005年71、《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72、《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主编73、《蒋孔阳晚年美学思想的发展》,《文艺研究》2005年第2期74、 《席勒的美学范畴体系(上)》,《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年75、 《席勒的美学范畴体系(下)》,《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76、《理性化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郧阳师专学报》2005年第1期77、《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上)》,《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78、《评“主体间性”美学——兼答杨春时先生》。《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79、《实践美学与现代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4期

1、修辞手法不同对偶是修辞手法,对仗不是修辞手法。2、适用文体不同对偶古今文体都可以运用,对仗多用以中古时诗歌。3、特点不同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对仗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扩展资料:对仗的类型: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合掌对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对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对偶

对仗与对偶的区别1、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仗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仗,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扩展资料: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参考资料:对偶 (修辞方法)-百度百科对仗-百度百科

专著《侦查构造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27万字 《侦查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38万字《刑事诉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3万字编著1、主编《刑事诉讼法学学习指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总5万字《荆楚诉讼论坛》(第一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总7万字2、副主编《诉讼法学》 ,群众出版社2006年11月版,2万字《法理学教程》,群众出版社 2006年11月版 ,3万字《法理学教程》,湖北警官学院(校内用书)2002年版, 5万字《刑事诉讼法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万字3、参编《刑事诉讼实训指南》,法律出版社2014年7月版,7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00问》,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万字《新编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万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5万字《公安行政执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万字《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万字《〈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万字合著《检察机关自侦办案模式转变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12月版,5万字《婚姻法学释解》,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承当字数25万字《刑事诉讼程序改革之多维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3万字 1、1996年第2期,“试论‘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确立的方式及其内容”,《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哲社版)》(政治类核心刊物),第二作者2、1996年第3期,“试论我国辩护律师介入刑事诉讼的时间”,《警学经纬》,第二作者3、1996年第6期,“公安工作与新《刑事诉讼法》”,《警学经纬》,第二作者4、1997年第6期,“对单位犯罪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警学经纬》,独撰5、1997年第4期,“公安行政处罚的缺陷及其调控”,《犯罪对策研究》,第一作者6、1997年第2期,“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如何处理与律师的关系”,《武汉检察》,独撰7、1997年第3期,“轻刑化与中国刑罚改革的思考”,《云南警学》,独撰8、1999年第6期,“试论我国物权立法的若干原则”,《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独撰9、2000年第1期,“浅析公务悬赏广告”,《公安部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分院学报》,独撰10、2000年第1期,“悬赏通告之法律分析”,《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独撰11、2000年第2期,“论物权行为理论的借鉴与吸收”,《河北法学》(法律类核心期刊),独撰12、11/2002,“论网络犯罪的特点与综合调控”,《新世纪公安侦查工作思考》(第三届中西南地区侦查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独撰13、2002年第12期,“刑事诉讼法学与刑事侦查学的比较教学研究”,《公安教育》,第一作者14、10/2002,“浅析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独撰15、12/2002,“公安警察院校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及原因剖析”,《公安警察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武汉出版社,独撰16、2003年第4期,“中国区际刑事诉讼法律之比较研究”,《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独撰17、2004年第2期,“公正与效率之间的艰难抉择——论辩诉交易在我国的可行性”,《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第一作者18、4/2004,“刑事侦查中被害人权益保障问题研究”,《侦查理论与实践》(2004年北京市侦查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独撰——本文获得该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9、8/2004,“关于公安法学教育定位的若干思考”,《走向现代公安法学教育之路》(中国首届公安法学教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独撰——本文获得该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2004年第4期,“中俄刑事陪审制度的沿革及展望评述”,《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21、10/2004,“前科消灭的证据价值研究”,《法商研究》(2004专号)(法律类核心期刊),独撰22、2004年第4期,“我国侦查构造的改革基础及完善目标”,《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独撰23、8/2004,“侦查程序中被害人权益保障的理论基础及完善”,《侦查学论从》(第五卷)(第五届中西南地区侦查研讨会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湘新出准字(2004)第064号独撰——本文获得该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4、10/2004,“论我国对沉默权应有的正确取舍态度”,《侦查讯问与人权保障研究》(公安大学侦查讯问与人权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独撰25、10/2004,“刑事证据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证据学论坛》(第八卷),中国检察出版社,独撰26、2004年第6期,“以法律为准绳原则不容置疑”,《比较法研究》(法律类核心期刊),独撰27、2005年第1期,“论程序分流在我国侦查程序中的构建”,《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独撰28、2005年第1期,“清代刑事救济程序研究”,《中外学术导刊》,独撰29、2005年第4期,“刑事免责制度的实践意义及构建模式”,《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独撰30、2005年第2期,“论刑事免责制度在侦查程序中的构建”,《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第一作者31、5/2005,“论侦查程序中的刑事免责制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增刊)(民族类核心期刊),独撰 32、6/2005,“侦查构造的独立性问题研究”,《江汉论坛》(增刊)(社科类核心期刊),独撰33、8/2005,“新闻自由与侦查不公开的冲突与互动”,《中国诉讼法判解》(第三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独撰34、10/2005,“境外赌博犯罪查处的程序法视角研究”,《诉讼理论与实践》,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独撰35、11/2005,“抓捕怪案中的侦查方法评说”,《侦查论坛》(第四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独撰36、1/2006,“论我国刑诉法对公约“特工行动”的借鉴与吸收”,《《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独撰37、2006年第1期,“程序法视角下的境外赌博犯罪研究”,《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独撰38、2006年第2期,“职务犯罪的预防及惩治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第一作者39、2006/02/17,“惩处境外赌博犯罪面临的四个问题”,《检察日报》,2006年2月17日第3版,独撰40、4/2006,“清朝乾隆53年之逮捕证考究”,《警史钩沉》(内刊),独撰41、6/2006,“论死刑复核的权力运作及制度建构——兼评最高法院死刑复核权的回收”,《首届法律适用国际高层论坛优秀论文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作者42、7/2006,“刑事诉讼构造的研究起源及概念辨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增刊),独撰43、7/2006,“侦查公开若干基础理论问题辨析”,《侦查学论丛》(第七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独撰44、2006年第4期,“我国构建预审法官制度的否定性思考”,《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独撰45、10/2006,“我国《刑事诉讼法》侦查程序再修改研究”,《江汉论坛》(增刊),第三作者46、10/2006,“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侦查程序再修改的具体建议”,《江汉论坛》(增刊),第二作者47、11/2006,“人权保障与警察机关的权力规制”,《公安教育的人文视域》,武汉出版社2006年11月,独撰48、12/2006,“城市自杀秀中的警察角色定位研究”,《构建和谐社会与城市纠纷解决机制》(内刊)[全国副省级城市法学会第18次年会论文汇编(二等奖)],第一作者49、11/2006,“平等抑或平衡:侦查构造中的侦辩关系辨析”,《现代侦查》(第二辑),群众出版社2006年11月,独撰50、2007年第1期,“侦查程序中的非法取证问题评析”,《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第一作者51、2007年第一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零容忍理论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增刊),第一作者52、2007年第2期,“赌博罪与非罪的若干新视点研究”,《政治与法律》(法律类核心期刊),第二作者53、2007年第2期, “创新与发展:江西新余、萍乡警务改革模式之评析“,《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独撰54、2007年第3期,“论诊所法律教育在公安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独撰55、2007年第3期,“城市自杀秀中的若干警务认识误区探析”,《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独撰56、2007年第4期,“公安院校实施诊所法律教育的难点分析”,《公安教育》,独撰57、2007年第5期,“侦查权权力属性热议之冷思考”,《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独撰58、2007年第6期,“零容忍执法政策若干理论问题之评析”,《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ISSN1671第一作者59、2007年8月上旬刊,“中部崛起理论的程序法制研究”,《商场现代化》(经济类核心期刊),独撰60、2007年第9期,“境外赌博犯罪的经济危害及惩处研究”,《科技信息》,独撰61、2007年11月,“侦查公开与程序参与原则之研究”,载于《公安学论丛》(第三卷),法律出版社,独撰62、2008年1月,“程序法视野下的中部崛起理论研究”,载于《首届中部崛起法治论坛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独撰63、2008年3月,“从侦查程序的完善看刑事诉权的缺失与构建”,载于《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独撰64、2008年第9期,“刑事被害人诉权行使渠道之现实性分析————以“产婴证奸”现象为切入点“,载于《求索》(中文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期刊),独撰 65、2008年第5期,“警察临战若干基础性问题的法学诠释”,载于《湖北警官学院学报》,P51-P55,ISSN1673-2931,CN42-1743/D,独撰66、2008年第4期,Jurisprudence Views on Producing Infant to Prove Rape,Journal of Politics and Law(季刊),P73-P76,独撰67、2008年11月,“证据视野下的“产婴证奸”现象考量”,载于《证据学论坛》(第14卷),P146-P153,法律出版社ISBN9-787-5036-9099-0,独撰68、2008年11月,“对检察官客观性观点的几点质疑”,载于《检察论丛》(第13卷),P251-P261,法律出版社ISBN9-787-5036-9091-4,独撰69、2008年12月,“刑事诉讼法修订中的专家意见比较与评析——以公安机关侦查执法活动为视角”,载于《现代侦查(第三卷)》,群众出版社ISBN9-787-5014-4137-2,P1-P10,独撰70、2009年第1期,“侦辩交易的提出及若干形态分析”,载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P27-P30,ISSN1008-4886,CN51-1533/G4,独撰71、2009年第1期,“群体性事件警务处置中的慎用警力原则研究”,载于《湖北警官学院学报》,P10-P14,ISSN1673-2931,CN42-1743/D,第一作者72、2009年第2期,“医患矛盾之激化与警察介入纠纷之利弊考量”,载于《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ISSN1671-685X,CN14-1287/D,独撰73、2009年第3期,“刑事诉权视野下的侦辩交易研究”,载于《法治研究》,ISSN1674-1455,CN33-1343/D,独撰——本文被《首届中国警学论坛文集》(罗锋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ISBN978-7-81139-337-8/D290,P610-617)全文转载。74、2009年9月,“重点学科建设基础性理论之研究”,载于《荆楚诉讼论坛》(第一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ISBN978-7-81139-660-7,P9-17,独撰75、2009年12月,“公安招录改革背景下的侦查学教学内容研究”,载于《侦查学论丛(第10卷)》(中西南地区公安政法院校侦查学术研讨会2009年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ISBN978-7-81139-833-5,P478-484,独撰76、2009年第6期,“公诉权的客观性与追诉性之评述”,载于《北方法学》,ISSN 1673-8330,CN23-1546/D,P100-105,独撰77、2010年第1期,“公诉权基本属性特征之定位”,载于《云梦学刊》,ISSN1006-6365,CN43-1240/C,P76-80,独撰78、2010年第2期,“群体性事件警务处置中的慎用强制措施原则研究”,载于《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ISSN1008-8121,CN36-1213/D,P91-95,独撰79、2010年第3期,“群体性事件警务处置中的慎用武器警械原则研究”,载于《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ISSN1671-0541,CN22-1307/D,P18-22,独撰80、2010年3月,“我国公安教育发展回顾与改革前景探析”,载于《公安学论丛》(第四卷),法律出版社ISBN 9-787-5118-0544-7,P96-110,独撰81、2010年第5期,“网络民意在交通肇事案件处理中的价值评析”,载于《交通企业管理》,ISSN1006-8864,CN42-1302/F,P71-72,独撰82、2010年第10期,“纺织类高校法学专业发展定位及其展望研究”,载于《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ISSN1672-6847,CN35-1268/C,P57-58,独撰83、2010年第30期,“当代湖北社会矛盾解决机制的诉权解读”,载于《学理论》,ISSN1002-2589,CN23-1106/D,P65-66,独撰84、2010年12月,Learning and absorbing 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in Police College ,载于2010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EEET2010),EI、ISTP收录85、2010年12月,“情报收集工作中若干新科技侦查手段研究”,载于《侦查学论丛》(第11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ISBN978-7-81139-8?-?86、2011年第2期,Principle of Three Cautions in police response to Mass incidents,载于Asian Social Science,ISSN 1911-2017,独撰87、2011年第2期,“两型社会与武汉ETC收费系统之正义解读”,载于《中外企业家》,P80-83,ISSN1000-8772,CN23-1025/F,独撰88、2011年3月,“Means of stealing secrets and anti-stealing by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 Secret War”,载于《201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Neural Computing(FSNC2011)》,IEEE Catalog Number: CFP 1114M-PRT, ISBN 978-1-4244-9216-9,P354-357,独撰89、2011年3月,“Escaping the Siege:Problems and Solutions about Law Disciplines in WTU”,载于《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 2011)》(ISTP收录),IERI,USA出版,ISBN 978-0-9831693-8-3,P422-426,独撰90、2012年第1期,“刑事附带民事诉权之滥用及其规制”,载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699,CN42-1596/C,P67-70,独撰91、2012年第1期,“刑事诉讼中举报权之滥用及其规制”,载于《武汉纺织大学学报》,ISSN1009-5160、CN42-1818/Z,P16-19,第一作者92、2012年第1期,“达马斯卡权力模式下欠薪入罪现象分析——以《刑法修正案(八)》第41条为切入点”,载于《长江论坛》,ISSN1005-3980,CN42-1344/D,P55-59,独撰93、2012年第1期(下),“纺织类高校诊所法律教育的应用现状调研报告”,载于《群文天地》,ISSN1009-6302,CN63-1027/G2,P282-283,独撰94、2012年2月,“诊所法律教育方法在我国发展现状之评析”,载于《2012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 2012)》(CPCI收录),IERI,USA出版,ISBN 978-1-61275-006-4,P239-244,独撰95、2012年第2期,“纺织类高校专业存在及发展的评价标准研究——以武汉纺织大学法学专业为例”,载于《纺织教育》,ISSN1000-615X,CN31-1013/G4,P118-121,独撰

云梦学刊投稿要求是什么

·

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深刻转变一是落实了以县为主教育管理新体制。克服一系列困难和阻力,积极理顺教育管理职能,建立教育归口管理模式,实现了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由“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向“以县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新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入学政策,向贫困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人民群众每年受益3000多万元,教育部门平均每年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共计5000多万元,化解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普九”债务2200万元,实现了义务教育由“人民办”向“政府办”的重大转变,义务教育实至名归。三是开创了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新格局。调整撤并学校42所,义务教育布点合理、规模适度。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县一中建成省市级示范学校,曲阳、梦泽办成市级示范学校,顺利渡过了生源高峰。抢抓职业教育发展机遇,创建了一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发展民办教育,高水平、高规格创办了实验外国语学校和义堂恒新学校,改造优化了博奥学校和阳光学校,同时兴办了一批民办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实现整体搬迁,跻身于省级一流行列。二、普及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权益得到保障一是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全县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8%、巩固率达4%,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3和4个百分点;17周岁人口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8%,比2005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二是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现有幼儿园53所,90%的乡镇采取灵活多样的联办形式开办了中心幼儿园,在园幼儿9286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60%以上,比2005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三是高中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全县现有高中阶段学校5所,在校学生14769人,比2005年增加2544人;毛入学率达80%,比2005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三、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学校基础建设趋向标准化。在全市率先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采取“分年度、分项目”分步实施的办法,每年整体建成6—8所标准化的村级小学,为一批学校建设标准化的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食堂、功能室、运动场等,同时开展清洁校园、环境改造、文化建设、设施配置、结对帮建等配套建设工程。几年来,累计投资2亿元,建成标准化学校56所,占学校总数的80%,全县中小学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学校成为可供观赏的亮丽风景。二是学校装备建设趋向现代化。投资3000多万元,分三期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了“校校通”,并正在建设“班班通”。全县建有微机室25个、多媒体教室218个、远程教育专用教室67个、电子备课室80个、校园网络28个,共配电脑2194台。投资400万元,建成标准化实验室78个,新建和改造了一批中小学图书室。投资670万元,不断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90%以上的学校场地、设施、器材基本达到规定要求。四、依法治教不断推进,教育管理规范有序一是建立了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坚持实行目标管理,每年年初下达责任目标,年终进行考核评比。坚持实行制度管理,以教学、安全、人事、财务、后勤、校园六个方面为重点,出台教育管理文件60多个,各地各校也相应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依章办事。二是开展了经常性的督办检查。开展课程设置、教辅发行、违规补课、学校收费、高中招生等专项督查,规范了办学行为。开展民办学校、民办幼儿园评估定级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民办幼儿园进行了清理整顿。开展后勤“五创建”活动,一批学校被授予市县级“放心食堂”、“放心超市”等称号,提升了后勤服务水平。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多次组织专班进行校舍、设施、校车、食品卫生等专项安全检查,特别是针对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和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强化了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保障了师生安全。五、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教育内涵彰显特色一是养成教育独树一帜。2006年以来,三上盘锦取经,将习惯养成教育嫁接到我县中小学。成功召开5次专题现场会,培植了一大批养成教育示范学校。各学校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十种基本习惯养成”三大任务,建立了一套系统、规范、科学的养成教育运行模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评比活动和训导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习惯。省市媒体多次大篇幅宣传报道我县习惯养成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作法,曾有20个县市区上万人次来我县参观学习。我县习惯养成教育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好评,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二是课改工作稳步推进。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实验,调整了课程设置,更换了实验教材,改进了教学方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按照试点先行、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工作思路,通过研讨课、展示课、汇报课、比武课、送教下乡、教案论文评比、现场推进会、校长进课堂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把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学校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面向全体学生,打破“灌注式”的传统模式,实行“二十分钟授课法”,探索构建了自主、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三是兴趣活动广泛开展。组织开展了书画比赛、演讲比赛、合唱比赛、体操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科技制作比赛、才艺展示等一系列活动,着力推行了“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高质量、大规模地举办了第二届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学校成立多种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兴趣活动,每年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艺比赛活动,校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五年来,全县中小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中获奖达万人次,在孝感市三运会上我县荣获青少年类团体总分第二名、奖牌总数第三名,在全省黄鹤美育节和全市艺术节中我县荣获20多项一等奖。六、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素质整体提高一是师德建设成效明显。组织开展师德演讲、征文比赛、三方评议、公开承诺、“师德师风建设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大型学习教育活动,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形象。开展名教师、名校长、“三十佳”、先进工作者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二是教师培训形式多样。每年坚持利用暑期,举办校长、班主任、青年干部、后勤人员、学科教师等多种类型的集中培训,共选派2000多名干部教师参加各级培训班和外出考察学习,完成了两轮全员培训任务,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提高教育。五年来,全县干部教师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7%、2%、92%,共有1200多人次受到各级表彰,共获教研成果达万人次,其中国家级330人次、省级2000多人次、市级3000多人次、县级8000多人次。三是人事制度不断创新。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结构工资和绩效工资制度,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活力。实行干部交流任用、资教支教、联片走教制度,五年共调配交流干部25人次,选派城区学校教师下乡支教162人次,选聘省资教生到农村学校任教109人次,在城区中小学、部分学区组织教师横向交流71人次,以学区为单位组织骨干教师、短缺学科教师“联片走教”112人次,极大地促进了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加强教师编制管理,强力清理整顿在编不在岗的教师432人,依法依规除名60多人,其余全部返岗从教,清退私雇乱聘代课教师197人,稳定了教师队伍。七、职校规模不断扩大,职教发展势头强劲一是中职学校建设步伐加快。从2006年开始,大力整合全县职教资源,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扩征土地30亩,完成了实习工厂、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乒乓球馆、运动场、功能室、装备设施等建设工程,形成了“三校一园”、“合二为一”的职教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二是中职学校办学实力壮大。开设了机械加工、数控技术、宝石加工、幼师、文秘等11个热门专业,其中机械加工被授予“省级品牌专业”称号。构建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先后与武汉、浙江、江苏、深圳、广州等地1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达98%。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建有实习工厂,实行顶岗实习制度,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全市历届职校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三是中职学校招生形势向好。通过报刊、电台、手册、讲座、走访等多种有效形式,实施强大的宣传攻势,让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了解中职学校,广泛动员和吸纳中职生源。同时,县教育局实行中职招生包保责任制度,每年与学区、学校签订中职招生责任目标,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并予以奖惩。随着中职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和招生力度的加大,中职招生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态势,全校现有各类在籍学生2313人。八、质量意识不断增强,中考高考成绩辉煌一是质量倍受重视。坚持以质量为中心,把质量作为年度责任目标的重要内容,把学习习惯培养作为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力开展教学研讨、教学改革、教学视导、质量检测、质量分析等工作,常抓狠抓教学质量。特别是针对高考,加强与武汉、黄石等高中学校的横向联系,加强县内几所高中的联校教研,共享优质资源和信息,形成了并肩作战的强大合力。二是两考连创佳绩。连续五年,我县中考成绩优异,孝高和一中录取线均为全市最高,优秀率和合格率均在全市位居榜首。连续五年,我县高考保持全市领先水平,“万人平”和重点批次上线率位居前列,几所高中均获奖牌,特别是2008年荣获全市高考8个奖项中的7块奖牌、2010年荣获全市高考11个奖项中的8块奖牌,奖牌总数均位居全市第一,五年共向高等院校输送人才16358人。九、教育行风不断优化,精神文明成果丰硕一是形成了良好的教育行风。制定纪律规定,严格实行考勤制度,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干部教师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5所学校被定为省级示范点,市纪委、市教育局专题现场会在我县学校召开,《中国监察报》对我县作法进行了宣传报道。大力推行政务、校务公开,实行教代会制度,学校管理更加民主、公开、公正。严密组织中考高考,考纪严明,考风端正。二是树立了良好的教育形象。重视教育宣传工作,每年在各级媒体刊登播报800多篇,云梦教育频道办成教育系统的特色窗口,云梦教育网站名列全省第八、全市第一。开展特困教师帮扶以及“三联三帮”活动,每年帮扶200多人次、资金10万余元。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县教育局连续两届被评为市级最佳文明单位,全县30多所学校被评为市县级文明单位。扎实做好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建议提案办理等工作,多次受到表彰。三是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开展了教职工千人长跑比赛。多次举办全县教职工乒乓球、篮球比赛,多次组队参加省市乒乓球比赛并获得上好名次。组织了三次大型广场文艺晚会。成功举办2010年“希望之春”迎春晚会和“校长杯”乒乓球联赛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十、教育地位不断突出,教育事业倍受关注一是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教育投入机制、工作推进机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省纪委书记黄先耀、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孟庆金等领导到我县中小学视察,市委书记黄关春先后四次到我县学校视察,市政协副主席喻友安等领导到我县几所中小学参观,对我县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高位引领。县“四大家”领导多次到教育部门调研和视察,多次参加教育系统的重大活动,对多项教育工作予以关注和指导。二是民生问题有效解决。招聘村文化员169人,为他们办理养老保险,化解了原辞退民师遗留问题。兑现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提高了退休教师生活补贴,人平每月达400元。落实了468名高级、中级教师的职称挂钩工资。招聘教师380名,认定110名义务教育教师、37名高中教师的人事编制和财政工资,缓解了教师不足、年龄老化的问题。办理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1837人次,共计1080万元。平均每年为4000名义教寄宿贫困生发放生活补助280多万元,平均每年为360名高中贫困生发放彩票公益金36万元。三是部门支持力度加大。各相关部门积极服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社会各界纷纷组织开展各种扶贫助教活动,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每年中考、高考得以顺利举行,是各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的结果。与卫生、防疫、工商等部门联合开展食品卫生、疾病防控等工作,与县综治办、公安、工商、文化、城建等部门联合开展周边环境以及网吧整治行动,与公安、交通等部门联合加强校车管理。在学校建设工作中,乡镇及相关部门大力协助,开辟了“绿色通道”。各界知名人士纷纷伸出援手捐资助教,五年共计捐款1000多万元

云梦学刊投稿

我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里找到这篇论文,下面是截下来的部分,我已下载下来发送到你的信箱()里去了,请注意查收,有任何信息,请回复,谢谢!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 CAJ下载 PDF下载 【作者】 秦智娟; 李炯英; 【单位】 东南大学; 【刊名】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 编辑部邮箱 2005年 01期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 第二语言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研究; 阅读策略教学; 评述; 【中文摘要】 第二语言阅读策略是二语学习策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评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的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首先分析、归类了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的成果,涉及阅读策略定义与分类、实证研究、阅读策略理论与教学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阅读策略研究的许多发现及其主要特点,最后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DOI】 CNKI:SUN:2005-01-005 希望对你论文有借鉴帮助。

云南化工投稿要求多少字

网页链接

不是的,如果你的文章写得比较好,学术水平比较高的话,出版社是会给你钱的,也就是所谓的稿费。但是如果你得文章学术水平一般,但是又想发表,那可能就要疏通下关系喽,当然疏通关系是要代价的,不知道你明白了没有,具体细节不清楚的可以找我

省级期刊  省级期刊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国家级期刊  国家级期刊指由国家部委、全国性团体、组织、机关、学术机构主办的刊物。  核心期刊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凡是这些来源期刊目录里有的刊物均可认为核心期刊,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有一本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开源类型的

  • 索引序列
  • 云梦学刊投稿要求多少字
  • 云梦学刊投稿要求
  • 云梦学刊投稿要求是什么
  • 云梦学刊投稿
  • 云南化工投稿要求多少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