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甘肃农业科技编辑部招聘信息公示

甘肃农业科技编辑部招聘信息公示

发布时间:

甘肃农业科技编辑部招聘信息公示

建院以来,截止2005年12月31日,鉴定验收并登记的科研成果为776项。自1978年以来获奖成果390项(凡重复获奖者,均以最高奖计), 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0项(含国家专利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获得省部级奖194项,市、厅级奖126项 ,院奖40项。29项国家级奖励中, 主持9项, 协作参加15项, 获国家专利5项。其中:全国科技大会奖 3项 主持2, 协作1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项 协作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 协作2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项 协作1国家发明二等奖 1项 协作1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7项 主持4, 协作3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项 协作1国家科技情报三等奖 1项 主持1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 4项 主持2,协作2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三等奖 1项 协作1国家专利 5项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4项(协作15项),国家专利5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协作1项)春小麦甘麦8号(1978)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研究(1978)(协作)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协作3项)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和应用(攻关项目)(1985)(协作)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研究(1992)(协作)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2003)(协作)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协作2项)我国研制的新土壤杀虫剂-甲基异柳磷(1985)(协作)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总体研究(1993)(协作)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协作3项)祁连山北麓海拔1700-2300米冷凉灌区100万亩春小麦栽培体系研究与推广(1988)高抗枯萎病丰产稳产胡麻新品种陇亚7号(1993)GS 陇糜4号(1995)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地膜小麦)研究与示范(1996)基本查清中国猕猴桃资源(1991)(协作)我国核试验下风向地区农业环境中放射性水平的调查评价(1996)(协作)繁6及其衍生系小麦抗条锈性变异及对策研究(1999)(协作)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协作1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鉴定与初步利用(1998)(协作)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协作1项)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1988)(协作)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协作1项)中国小麦光温特性的研究(1995)(协作)国家科技攻关成果奖1项(协作1项)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繁种和农艺学性状鉴定(1989)(协作)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3项(协作1项)定西丘陵沟壑区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与发展研究(1996)陇东高原半湿润偏旱区(镇原)农业发展研究(1996)高产、多抗、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1996)(协作)国家科技情报三等奖1项1、《甘肃农业科技》(1996)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三等奖1项1、甘肃省综合农业区划(1985)获国家专利5项软包装水果罐头的加工方法(1994年国家发明专利)温室保温被(1997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97 2 0温室复合保温被(2001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01 2 2温室轻质复合墙体保温板(2003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03 2 4玉米种衣剂(2004年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00 1 9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1、蔬菜病虫害诊断与多媒体咨询系统V0(简称:VDDMCES)(2005年国家著作权登记)编号:软著登字第035763号? 登记号:2005SR04262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获得194项省部级奖励其中: 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9项 协作9农业部丰收一等奖   4项 主持4省科学大会奖   10项 主持8, 协作2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 协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2项 主持9, 协作3,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协作9项)1、《中国谷子目录》(1980)(协作)2、全国(甘肃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1981)(协作)3、全国小麦品种资源目录(上下册)(1981)(协作)4、我国西部地区粘虫越冬迁飞规律预测预报技术研究(1982)(协作)5、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和应用(1983)(协作)6、《中国高粱品种志》(1984)(协作)7、麦蚜远距离迁飞和传毒规律研究(1984)(协作)8、我国N、P、K化肥的肥效演变和提高肥效的主要途径(1985)(协作)9、《中国小麦品种及其谱系的研究》(1986)(协作)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协作4项)1、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条中22、23、24、25号的发现和研究(1982)(协作)2、《中国亚麻品种资源目录》和《中国亚麻品种志》(1984)3、《中国绿肥区划》(1984)(协作)4、北方旱地农业类型分区极其评价(1987)(协作)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4项1、甘肃省1800-2600米高寒阴湿贫困区粮食作物丰产技术示范推广(1991)2、陇糜4号大面积示范推广(1993)3、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法瓦维特大面积示范推广(1995)4、甘肃省高寒阴湿区粮油作物丰产技术试验研究(1996)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4项、1、甘肃省15万亩低芥酸油菜综合增产技术示范推广(1990)2、早熟丰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宁春18号大面积示范推广(1998)3、甘肃省旱地集雨补灌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2003)4、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大面积示范推广(2005)获得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协作)1、《中国小麦品种志(1962--1982)》(1987)获得甘肃省科学大会奖10项(协作2项)1、河西春麦区发展冬小麦的研究(1978)2、小麦红矮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3、甘亚4号(1978)4、甘麦23号(1978)5、洋芋品种:抗疫1号(1978)6、谷子品种:陇粟2号(1978)7、甘棉3号(1978)8、绿肥品种选育及栽培利用方式研究(1978)9、西峰9号冬小麦(1978)(协作,1981年补发)10、庆选15号冬小麦(1978)(协作,1981年补发)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协作3项)1、1962-1965、1973-1981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区系鉴定与消长动态分析(1984)2、小地老虎越冬与防治研究(1986)3、高效低毒除草剂燕麦畏的研究(1986)(协作)4、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96(1996)5、甘肃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1998)6、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粮食作物大面积亩产超千斤试验示范(1999)7、创新糜子新品种-陇糜5号(2000)8、抗锈、丰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27(2002)9、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2003年)10、我国小麦条锈病长发易变区陇南冬小麦品种抗条锈病类型新分析及应用研究(2003)(协作)11、亚麻新型雄性不育系的创建及研究(2004)12、丰产、多抗、优质、配合力特佳冬小麦品种兰天10号(2004)(协作)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9项(协作6项)陇东旱塬粮食连年增产的经验(1981)五一大队粮食高产稳产耕作栽培技术研究(1981)粘虫发生规律及其防治规律研究(1982—83)《甘肃省蔬菜地方志》(1982—83)马铃薯花药培养的研究(1982—83)春小麦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1984—85)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春小麦栽培技术研究(1987)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及创造高蛋白种质资源70668F2-2(1988)化肥的增产效益及经济合理施肥技术研究(1989)地下害虫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研究(1989)甘肃果树资源调查整理研究(1989)甘肃省农牧结合、种草养畜、增产增收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1989) (协作)制罐桃、杏基地建设(1989甘肃省科技星火奖)甘肃省灌区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模式研究与应用(1990)当归麻口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1990)定西黄土丘陵沟壑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研究(1991)油菜新品种——陇油1号(1991)甘肃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管理与评估系统(1991)黄土高原地区重点县(甘肃正宁县)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1992)花椒病虫害防治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1992甘肃省科技星火二等奖)优质大粒无核葡萄新品种技术开发(1992甘肃省科技星火二等奖)甘肃省省级土壤普查成果(1993)旱地春小麦新品种陇春8139(1995)陇谷5号(1995)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法瓦维特(1995)软包装水果罐头新产品研制(1995)中国黍稷品种资源收集整理与利用研究(1995)集水农业的理论与实践(1996) (协作)双低丰产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陇油2号(1997)小麦根病防治技术研究(1997)干旱高扬程灌区水盐运动监测及次生盐碱化综合防治研究(1997)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1997)软罐头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与系列产品开发(1997)多抗优质丰产稳产耐盐碱耐瘠薄春小麦新品种花培764(1997)早熟番茄新品种陇番5号(1998)优良辣椒杂种一代新品种“陇椒1号” (1998)辣椒枯死病防治技术示范推广(1998)利用生物技术选育耐盐抗锈小麦新品系的研究(1998) (协作)甘肃旱地集雨节灌高效农业试验示范(1999)甘肃省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示范推广(1999)《甘肃植被》专著(1999)优质谷子陇谷6号(2000)番茄、黄瓜、辣椒专用肥研制与应用推广(2000)甘肃省高寒阴湿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区粮食作物丰收工程暨试验研究(2000)节能日光温室蔬菜高产高效新技术研究与示范(2001)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3号(2001)陇中丘陵区(定西)作物抗旱丰产与经济发展综合研究(2001)玉米杂交种引进和新品种选育(2001) (协作)小麦条锈病持久控制技术研究(2002)甘肃张掖市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A)(2002)甘肃庄浪县水洛乡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2003)美洲斑潜蝇监测及综防技术的试验示范(2003) (协作)半干旱山区天然降水的高效富集利用技术集成与创新研究(2003) (协作)新型种子包衣剂的研制开发极其应用(2004)谷子新品种陇谷8号(2004)新型纳米硅基氧化物(SiOx)保鲜果蜡研制(2005)小麦条锈菌HY和水源致病类群的监测及控制(2005)水旱兼用型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0号(2005)双低优质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陇油5号选育(2005)

现就武威市2021年选拔招募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服务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选拔对象和条件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思想政治素质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志愿到农村基层服务工作,具有较强的吃苦和奉献精神,服从组织分配和工作安排。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并符合规定的体检要求。学习成绩合格,资格初审时能按期取得毕业证。报考支医岗位的研究生专业应符合《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学位〔2011〕11号)医学门类规定的规范称谓表述;本科生专业应符合《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教高〔2012〕9号)医学门类规定的规范称谓表述;专科生应符合《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10号)医药卫生大类规定的规范称谓表述。报考人员所学专业未包含在支医岗位要求的专业门(大)类或所学专业与以上专业门(大)类规定专业名称不完全相同的,须由报考人员到毕业院校开具说明,认定所学专业属于支医岗位要求的专业门(大)类范围,或认定所学的专业名称虽与支医岗位要求的专业名称不同,但课程基本相同,属同一专业,并附本人所学课程成绩单,在资格初审和复审时一并提供审核。如无法提供上述材料,在资格初审和复审时不予通过。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人员和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期限未满的人员不得报考。二、报名程序(一)提交报名申请(2021年6月21日9:00至6月25日18:00)采取网上报名的方式,不设现场报名,免交报名费。报考人员登录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点击“人事考试”栏目,进入甘肃省人力资源考试中心网页,或直接登录甘肃省人力资源考试中心网页(),点击“网上报名”,选择相应的报考项目类别,准确填写本人姓名、身份证号和手机号码等信息,上传并确认经“人事考试照片审核处理工具”软件审核并自动生成的照片进行注册。注册完成后,报考人员应仔细阅读选拔招募公告、《疫情防控须知》和《诚信承诺书》,逐项认真填写报考信息并妥善保管登录名和密码,“三支一扶”“特岗教师”两类项目考生只能报考其中一项,考生已提交的报考信息不得修改。因报考人员通讯不畅通、提交信息不真实、不准确等原因造成考试选拔过程出现无法考试、耽误资格审核及体检等后果的,由报考人员本人负责。报考人员只限填报现户籍地(户籍迁入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20日)或高考时家庭户籍所在地的服务岗位。(二)报名信息确认(2021年6月21日9∶00至6 月25日18:00)报考信息提交后,由报名系统对报考信息自动进行确认,报考人员应及时登录报名系统查看报名结果。确认通过后修改信息,须再次进行报名信息提交并等待系统确认。为确保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公正,经报考人员申请仅可更改填写错误的两类信息:一是报考人员姓名中的错别字,主要指同音字、形似字等;二是报考人员身份证号中不涉及出生年月的个别错误数字。报考人员须确认后再提交信息。报考人员申请更改姓名及身份证号信息,须向报考服务地县(区)人社部门提交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并填写《“三支一扶”考生报名信息更改申请表》(见附件3),由县(区)报市人社部门汇总后报省人力资源考试中心审核修改。考生申请报名信息修改截止日期为2021年6月25日18:00,省考试中心受理报名信息修改截止日期为2021年6月26日12:00,逾期均不予受理。(三)打印《准考证》(2021年7月13日9∶00至7月17日9∶00)报考人员登录报名系统,按照提示打印本人准考证并妥善保管,以备考试、资格审核、体检等环节使用,无本人《准考证》的,视为自动放弃。报考人员打印准考证后,应认真阅读《准考证》考生须知,并提前熟悉考点。三、指标分解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根据我市“三支一扶”报名人数和岗位需求数分解下达选拔指标,支医岗位和天祝县指标单列。四、考试(一)考试时间2021年7月17日 9:00—11:00。(二)考试地点考试考点设在武威市,具体地点以《准考证》标注的地点为准。报考人员应提前熟悉考点。(三)考试科目及内容支医岗位考试科目为“医学综合知识”。考试内容包括: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总成绩为100分。其他岗位考试科目为“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内容包括:时事、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科技、人文、计算机应用、公文写作与处理等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总成绩为100分。考试不指定教材,不委托任何单位(机构)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四)应试证件应试人员必须携带从报名系统打印的《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有效期内的居民身份证或临时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两证不全者不得参加考试。居民身份证遗失或过期者,须到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补办临时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五)考试违纪处理考试违纪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参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纪行为处理规定》(人社部第35号令)。考试结束后,由国家指定的专业机构进行雷同检测,被甄别为雷同试卷的考生,给予考试成绩无效处理。如其他相关证据证明雷同试卷考生存在作弊行为的,将视具体情形对其进一步给予违纪违规处理。(六)成绩查询考生可于7月30日左右登录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查询考试成绩。对因违纪或违反《诚信承诺书》记入诚信档案的考生,考试成绩作无效处理。五、审核录取(一)资格初审县(区)人社部门根据分解公布的选拔指标,按报考岗位考试科目成绩由高分到低分依次排序,确定拟选拔人员名单。指标末位考生分数出现并列时,由市人社局统一申请一并列入资格初审人员名单。进入资格初审名单的人员下载填写《甘肃省2021年选拔招募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服务资格审核表》一式3份(双面打印),贴近期2寸彩色免冠证件照,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薄、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退出现役的高校毕业生,须持退役士兵证原件及复印件)、准考证到县(区)指定地点进行现场资格初审。资格初审不符合报考条件或不能提供以上证件者,取消录取资格,在指标范围内按照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递补,递补过程中成绩并列者一并录取。(二)体检对通过资格初审的考生,由各县(区)人社部门参照新录用公务员体检标准和程序组织体检,无三甲医院的县(区)可安排至县(区)综合性医院体检。体检不合格者,取消录取资格,在指标范围内按照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递补,递补过程中成绩并列者一并录取。(三)复审、公示市人社局对各县(区)上报的拟选拔人员毕业证、户口本、体检结果等资料逐一复审,对通过复审的人员,由市人社局统一组织县(区)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公示期满无异议的,于8月24日前将《拟录取人员报告》报省人社厅,由省人社厅统一发文录取。进入资格初审后若放弃审核、体检、录取资格的,应按照诚信报考的原则,提前主动向各县(区)人社部门提交书面放弃说明。对在选拔招募过程中发生失信放弃行为的考生,失信情况将记入考试诚信档案。进入资格复审环节后,出现空缺指标的,不再进行递补。初审、体检及复审的具体安排由市县商定后,应于资格初审开始5日前在网上公告并向考生告知。六、培训上岗(一)岗前培训录用文件下发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甘肃省“三支一扶”人员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实施方案》(甘人社通〔2016〕425号)要求,对“三支一扶”全体新招募人员及时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帮助新招募人员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提高基层工作生活适应能力,市财政部门要安排相应资金,确保岗前培训任务落实。(二)安排上岗县区人社部门结合岗位、编制空缺情况和毕业生所学专业及资格条件,将新招募的“三支一扶”人员安排到乡镇基层教育、卫生、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岗位服务。对社会工作、文化旅游、乡村规划、农技推广、法律服务等乡村振兴急需岗位和乡镇(流域)水利管理、林草资源管理、生态修复工程、营林生产等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岗位也可安排。所有新招募人员于9月底前全部安排到岗。同时要及时在全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管理信息系统中更新在岗状态。七、待遇保障(一)在岗待遇选拔招募的“三支一扶”人员在岗服务期间按照《关于提高我省“三支一扶”人员生活补助标准等待遇的通知》(甘人社通〔2019〕428号)给予每人每月3100元的生活补助,在岗服务满6个月的给予3000元一次性安家费补助。服务期内“三支一扶”人员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省财政按上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60%的16%、1%及2%补助养老保险、医疗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的单位缴费部分,不足部分由县(区)财政负担,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代扣代缴工作由服务单位办理,个人缴费部分从生活补贴中代扣代缴。因成绩并列一并录取(超出省上下达指标)人员的各项待遇由县(区)财政承担,标准与其他人员相同。鼓励有条件的县(区)为“三支一扶”人员办理补充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人身意外伤害等商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鼓励服务单位比照在职正式职工为“三支一扶”人员发放年度考核奖励等其他津贴福利,并按规定提供交通、住宿和伙食等方面的便利及补贴。(二)人员管理各县(区)要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择优选拔“三支一扶”人员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河(湖)长助理、林(场)长助理、基层供销社主任助理等职务。“三支一扶”人员人事档案原则上统一转至服务单位所在地县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管理,党团组织关系转至服务单位。县(区)人社部门会同服务单位做好“三支一扶”人员的年度考核和服务期满考核工作,考核情况存入本人人事档案。要定期开展“三支一扶”人员在岗履职情况检查,严格按照招募岗位安排使用“三支一扶”人员,服务期间原则上不得借调到上级单位帮助工作。服务期内“三支一扶”人员允许离岗,由本人书面申请,经用人单位、县(区)人社部门审核,报市人社部门同意后方可离岗。离岗空缺岗位不再递补。同时在“三支一扶”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内变更在岗状态为“岗位脱离”。各县(区)落实专人负责全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按照系统《使用手册》规定,认真及时高质量做好人员信息采集、数据报送、进度管理和统计分析等工作,并按照《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发放管理工作的通知》(甘人社通〔2017〕484号)要求,及时为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人员打印发放《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三)优惠政策为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人员颁发《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服务期间,符合国家和我省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定相关规定的,可评定相应专业技术职称。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人员,视同具有两年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按规定享受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专项考录招聘优惠政策。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人员三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人员符合相应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高职(高专)毕业生可免试入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科起点本科。期满考核合格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支医人员,由县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服务期满考核合格自愿留在服务地工作的,由服务单位、县级人社部门会同编制等有关部门根据乡镇事业单位编制空缺情况,可通过直接考察、考核等专项公开招聘方式,聘用为服务地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再实行试用期。八、监督为保证本次选拔招募工作的严肃性、公正性和透明性,选拔工作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指导。监督电话:0935-2116077。政策咨询电话:凉州区人社局:0935-2217830天祝县人社局:0935-3121010古浪县人社局:0935-5553423民勤县人社局:0935-4121183武威市人社局:0935-2217578

甘肃农业科技编辑部招聘公示

建院以来,截止2005年12月31日,鉴定验收并登记的科研成果为776项。自1978年以来获奖成果390项(凡重复获奖者,均以最高奖计), 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0项(含国家专利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获得省部级奖194项,市、厅级奖126项 ,院奖40项。29项国家级奖励中, 主持9项, 协作参加15项, 获国家专利5项。其中:全国科技大会奖 3项 主持2, 协作1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项 协作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 协作2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项 协作1国家发明二等奖 1项 协作1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7项 主持4, 协作3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项 协作1国家科技情报三等奖 1项 主持1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 4项 主持2,协作2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三等奖 1项 协作1国家专利 5项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4项(协作15项),国家专利5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协作1项)春小麦甘麦8号(1978)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研究(1978)(协作)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协作3项)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和应用(攻关项目)(1985)(协作)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研究(1992)(协作)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2003)(协作)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协作2项)我国研制的新土壤杀虫剂-甲基异柳磷(1985)(协作)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总体研究(1993)(协作)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协作3项)祁连山北麓海拔1700-2300米冷凉灌区100万亩春小麦栽培体系研究与推广(1988)高抗枯萎病丰产稳产胡麻新品种陇亚7号(1993)GS 陇糜4号(1995)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地膜小麦)研究与示范(1996)基本查清中国猕猴桃资源(1991)(协作)我国核试验下风向地区农业环境中放射性水平的调查评价(1996)(协作)繁6及其衍生系小麦抗条锈性变异及对策研究(1999)(协作)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协作1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鉴定与初步利用(1998)(协作)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协作1项)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1988)(协作)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协作1项)中国小麦光温特性的研究(1995)(协作)国家科技攻关成果奖1项(协作1项)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繁种和农艺学性状鉴定(1989)(协作)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3项(协作1项)定西丘陵沟壑区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与发展研究(1996)陇东高原半湿润偏旱区(镇原)农业发展研究(1996)高产、多抗、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1996)(协作)国家科技情报三等奖1项1、《甘肃农业科技》(1996)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三等奖1项1、甘肃省综合农业区划(1985)获国家专利5项软包装水果罐头的加工方法(1994年国家发明专利)温室保温被(1997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97 2 0温室复合保温被(2001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01 2 2温室轻质复合墙体保温板(2003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03 2 4玉米种衣剂(2004年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00 1 9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1、蔬菜病虫害诊断与多媒体咨询系统V0(简称:VDDMCES)(2005年国家著作权登记)编号:软著登字第035763号? 登记号:2005SR04262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获得194项省部级奖励其中: 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9项 协作9农业部丰收一等奖   4项 主持4省科学大会奖   10项 主持8, 协作2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 协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2项 主持9, 协作3,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协作9项)1、《中国谷子目录》(1980)(协作)2、全国(甘肃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1981)(协作)3、全国小麦品种资源目录(上下册)(1981)(协作)4、我国西部地区粘虫越冬迁飞规律预测预报技术研究(1982)(协作)5、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和应用(1983)(协作)6、《中国高粱品种志》(1984)(协作)7、麦蚜远距离迁飞和传毒规律研究(1984)(协作)8、我国N、P、K化肥的肥效演变和提高肥效的主要途径(1985)(协作)9、《中国小麦品种及其谱系的研究》(1986)(协作)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协作4项)1、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条中22、23、24、25号的发现和研究(1982)(协作)2、《中国亚麻品种资源目录》和《中国亚麻品种志》(1984)3、《中国绿肥区划》(1984)(协作)4、北方旱地农业类型分区极其评价(1987)(协作)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4项1、甘肃省1800-2600米高寒阴湿贫困区粮食作物丰产技术示范推广(1991)2、陇糜4号大面积示范推广(1993)3、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法瓦维特大面积示范推广(1995)4、甘肃省高寒阴湿区粮油作物丰产技术试验研究(1996)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4项、1、甘肃省15万亩低芥酸油菜综合增产技术示范推广(1990)2、早熟丰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宁春18号大面积示范推广(1998)3、甘肃省旱地集雨补灌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2003)4、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大面积示范推广(2005)获得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协作)1、《中国小麦品种志(1962--1982)》(1987)获得甘肃省科学大会奖10项(协作2项)1、河西春麦区发展冬小麦的研究(1978)2、小麦红矮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3、甘亚4号(1978)4、甘麦23号(1978)5、洋芋品种:抗疫1号(1978)6、谷子品种:陇粟2号(1978)7、甘棉3号(1978)8、绿肥品种选育及栽培利用方式研究(1978)9、西峰9号冬小麦(1978)(协作,1981年补发)10、庆选15号冬小麦(1978)(协作,1981年补发)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协作3项)1、1962-1965、1973-1981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区系鉴定与消长动态分析(1984)2、小地老虎越冬与防治研究(1986)3、高效低毒除草剂燕麦畏的研究(1986)(协作)4、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96(1996)5、甘肃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1998)6、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粮食作物大面积亩产超千斤试验示范(1999)7、创新糜子新品种-陇糜5号(2000)8、抗锈、丰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27(2002)9、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2003年)10、我国小麦条锈病长发易变区陇南冬小麦品种抗条锈病类型新分析及应用研究(2003)(协作)11、亚麻新型雄性不育系的创建及研究(2004)12、丰产、多抗、优质、配合力特佳冬小麦品种兰天10号(2004)(协作)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9项(协作6项)陇东旱塬粮食连年增产的经验(1981)五一大队粮食高产稳产耕作栽培技术研究(1981)粘虫发生规律及其防治规律研究(1982—83)《甘肃省蔬菜地方志》(1982—83)马铃薯花药培养的研究(1982—83)春小麦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1984—85)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春小麦栽培技术研究(1987)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及创造高蛋白种质资源70668F2-2(1988)化肥的增产效益及经济合理施肥技术研究(1989)地下害虫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研究(1989)甘肃果树资源调查整理研究(1989)甘肃省农牧结合、种草养畜、增产增收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1989) (协作)制罐桃、杏基地建设(1989甘肃省科技星火奖)甘肃省灌区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模式研究与应用(1990)当归麻口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1990)定西黄土丘陵沟壑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研究(1991)油菜新品种——陇油1号(1991)甘肃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管理与评估系统(1991)黄土高原地区重点县(甘肃正宁县)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1992)花椒病虫害防治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1992甘肃省科技星火二等奖)优质大粒无核葡萄新品种技术开发(1992甘肃省科技星火二等奖)甘肃省省级土壤普查成果(1993)旱地春小麦新品种陇春8139(1995)陇谷5号(1995)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法瓦维特(1995)软包装水果罐头新产品研制(1995)中国黍稷品种资源收集整理与利用研究(1995)集水农业的理论与实践(1996) (协作)双低丰产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陇油2号(1997)小麦根病防治技术研究(1997)干旱高扬程灌区水盐运动监测及次生盐碱化综合防治研究(1997)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1997)软罐头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与系列产品开发(1997)多抗优质丰产稳产耐盐碱耐瘠薄春小麦新品种花培764(1997)早熟番茄新品种陇番5号(1998)优良辣椒杂种一代新品种“陇椒1号” (1998)辣椒枯死病防治技术示范推广(1998)利用生物技术选育耐盐抗锈小麦新品系的研究(1998) (协作)甘肃旱地集雨节灌高效农业试验示范(1999)甘肃省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示范推广(1999)《甘肃植被》专著(1999)优质谷子陇谷6号(2000)番茄、黄瓜、辣椒专用肥研制与应用推广(2000)甘肃省高寒阴湿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区粮食作物丰收工程暨试验研究(2000)节能日光温室蔬菜高产高效新技术研究与示范(2001)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3号(2001)陇中丘陵区(定西)作物抗旱丰产与经济发展综合研究(2001)玉米杂交种引进和新品种选育(2001) (协作)小麦条锈病持久控制技术研究(2002)甘肃张掖市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A)(2002)甘肃庄浪县水洛乡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2003)美洲斑潜蝇监测及综防技术的试验示范(2003) (协作)半干旱山区天然降水的高效富集利用技术集成与创新研究(2003) (协作)新型种子包衣剂的研制开发极其应用(2004)谷子新品种陇谷8号(2004)新型纳米硅基氧化物(SiOx)保鲜果蜡研制(2005)小麦条锈菌HY和水源致病类群的监测及控制(2005)水旱兼用型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0号(2005)双低优质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陇油5号选育(2005)

工资待遇面议,通过试用期后,合格即签订正式聘用合同。甘肃农业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由甘肃省农牧厅主管,以甘肃农业杂志社为平台,整合《甘肃农业》、《农业科技与信息》、《甘肃畜牧兽医》杂志及“甘肃农业新闻网”、“甘肃农业期刊网”等而组建的甘肃农业类出版传媒单位。

甘肃农业科技编辑部招聘公示网

甘肃农业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是2013-06-08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武都路498号。甘肃农业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20000070426357K,企业法人文霞,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甘肃农业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甘肃农业》、《农业科技与信息》、《甘肃畜牧兽医》出版、发行;广告发布。(凡涉及行政许可或资质经营项目,凭有效许可证、资质证经营)。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甘肃农业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甘肃农业科技编辑部招聘信息

简介: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10月,原系本院园艺研究所。现为全民事业单位,省属县级科研机构,人员编制数为64人。本所从事的主要专业蔬菜、瓜类、食用菌等的优良品种选育,生物技术、设施农业和贮藏保鲜加工技术研究、示范推广、技术承包和技术开发等。全所现有科技人员45人,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33人,占3%,入选省“333”人才工程和“555”人才工程人员4人。

简介: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前身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始建于 1978 年 10 月,2006年11月科技体制改革中更名为科技信息中心,2009年2月更现名。内设机构有:农业经济研究室、网络管理与信息技术研究室、《甘肃农业科技》编辑部、图书馆、办公室等6个部门。现有职工56人,其中离退休职工20人,在职职工 36 人,有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 5 人,中级职称 13人,省“555”人才第二层次1人,注册咨询工程师4人,硕士研究生4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自成立以来,根据农业科技工作的需要,逐步健全机构,拓宽业务范围,提高服务职能,使农业经济研究、农业科技信息利用、文献信息服务、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网络信息和农业工程项目咨询等学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和服务体系。在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方面先后获得 6 项受奖成果,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获得 8项奖励。注册资本:657万人民币

甘肃农业科技编辑部官网招聘公示

建院以来,截止2005年12月31日,鉴定验收并登记的科研成果为776项。自1978年以来获奖成果390项(凡重复获奖者,均以最高奖计), 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0项(含国家专利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获得省部级奖194项,市、厅级奖126项 ,院奖40项。29项国家级奖励中, 主持9项, 协作参加15项, 获国家专利5项。其中:全国科技大会奖 3项 主持2, 协作1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项 协作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 协作2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项 协作1国家发明二等奖 1项 协作1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7项 主持4, 协作3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项 协作1国家科技情报三等奖 1项 主持1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 4项 主持2,协作2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三等奖 1项 协作1国家专利 5项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4项(协作15项),国家专利5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协作1项)春小麦甘麦8号(1978)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研究(1978)(协作)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协作3项)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和应用(攻关项目)(1985)(协作)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研究(1992)(协作)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2003)(协作)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协作2项)我国研制的新土壤杀虫剂-甲基异柳磷(1985)(协作)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总体研究(1993)(协作)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协作3项)祁连山北麓海拔1700-2300米冷凉灌区100万亩春小麦栽培体系研究与推广(1988)高抗枯萎病丰产稳产胡麻新品种陇亚7号(1993)GS 陇糜4号(1995)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地膜小麦)研究与示范(1996)基本查清中国猕猴桃资源(1991)(协作)我国核试验下风向地区农业环境中放射性水平的调查评价(1996)(协作)繁6及其衍生系小麦抗条锈性变异及对策研究(1999)(协作)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协作1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鉴定与初步利用(1998)(协作)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协作1项)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1988)(协作)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协作1项)中国小麦光温特性的研究(1995)(协作)国家科技攻关成果奖1项(协作1项)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繁种和农艺学性状鉴定(1989)(协作)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3项(协作1项)定西丘陵沟壑区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与发展研究(1996)陇东高原半湿润偏旱区(镇原)农业发展研究(1996)高产、多抗、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1996)(协作)国家科技情报三等奖1项1、《甘肃农业科技》(1996)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三等奖1项1、甘肃省综合农业区划(1985)获国家专利5项软包装水果罐头的加工方法(1994年国家发明专利)温室保温被(1997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97 2 0温室复合保温被(2001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01 2 2温室轻质复合墙体保温板(2003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03 2 4玉米种衣剂(2004年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00 1 9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1、蔬菜病虫害诊断与多媒体咨询系统V0(简称:VDDMCES)(2005年国家著作权登记)编号:软著登字第035763号? 登记号:2005SR04262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获得194项省部级奖励其中: 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9项 协作9农业部丰收一等奖   4项 主持4省科学大会奖   10项 主持8, 协作2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 协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2项 主持9, 协作3,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协作9项)1、《中国谷子目录》(1980)(协作)2、全国(甘肃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1981)(协作)3、全国小麦品种资源目录(上下册)(1981)(协作)4、我国西部地区粘虫越冬迁飞规律预测预报技术研究(1982)(协作)5、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和应用(1983)(协作)6、《中国高粱品种志》(1984)(协作)7、麦蚜远距离迁飞和传毒规律研究(1984)(协作)8、我国N、P、K化肥的肥效演变和提高肥效的主要途径(1985)(协作)9、《中国小麦品种及其谱系的研究》(1986)(协作)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协作4项)1、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条中22、23、24、25号的发现和研究(1982)(协作)2、《中国亚麻品种资源目录》和《中国亚麻品种志》(1984)3、《中国绿肥区划》(1984)(协作)4、北方旱地农业类型分区极其评价(1987)(协作)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4项1、甘肃省1800-2600米高寒阴湿贫困区粮食作物丰产技术示范推广(1991)2、陇糜4号大面积示范推广(1993)3、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法瓦维特大面积示范推广(1995)4、甘肃省高寒阴湿区粮油作物丰产技术试验研究(1996)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4项、1、甘肃省15万亩低芥酸油菜综合增产技术示范推广(1990)2、早熟丰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宁春18号大面积示范推广(1998)3、甘肃省旱地集雨补灌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2003)4、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大面积示范推广(2005)获得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协作)1、《中国小麦品种志(1962--1982)》(1987)获得甘肃省科学大会奖10项(协作2项)1、河西春麦区发展冬小麦的研究(1978)2、小麦红矮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3、甘亚4号(1978)4、甘麦23号(1978)5、洋芋品种:抗疫1号(1978)6、谷子品种:陇粟2号(1978)7、甘棉3号(1978)8、绿肥品种选育及栽培利用方式研究(1978)9、西峰9号冬小麦(1978)(协作,1981年补发)10、庆选15号冬小麦(1978)(协作,1981年补发)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协作3项)1、1962-1965、1973-1981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区系鉴定与消长动态分析(1984)2、小地老虎越冬与防治研究(1986)3、高效低毒除草剂燕麦畏的研究(1986)(协作)4、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96(1996)5、甘肃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1998)6、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粮食作物大面积亩产超千斤试验示范(1999)7、创新糜子新品种-陇糜5号(2000)8、抗锈、丰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27(2002)9、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2003年)10、我国小麦条锈病长发易变区陇南冬小麦品种抗条锈病类型新分析及应用研究(2003)(协作)11、亚麻新型雄性不育系的创建及研究(2004)12、丰产、多抗、优质、配合力特佳冬小麦品种兰天10号(2004)(协作)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9项(协作6项)陇东旱塬粮食连年增产的经验(1981)五一大队粮食高产稳产耕作栽培技术研究(1981)粘虫发生规律及其防治规律研究(1982—83)《甘肃省蔬菜地方志》(1982—83)马铃薯花药培养的研究(1982—83)春小麦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1984—85)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春小麦栽培技术研究(1987)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及创造高蛋白种质资源70668F2-2(1988)化肥的增产效益及经济合理施肥技术研究(1989)地下害虫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研究(1989)甘肃果树资源调查整理研究(1989)甘肃省农牧结合、种草养畜、增产增收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1989) (协作)制罐桃、杏基地建设(1989甘肃省科技星火奖)甘肃省灌区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模式研究与应用(1990)当归麻口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1990)定西黄土丘陵沟壑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研究(1991)油菜新品种——陇油1号(1991)甘肃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管理与评估系统(1991)黄土高原地区重点县(甘肃正宁县)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1992)花椒病虫害防治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1992甘肃省科技星火二等奖)优质大粒无核葡萄新品种技术开发(1992甘肃省科技星火二等奖)甘肃省省级土壤普查成果(1993)旱地春小麦新品种陇春8139(1995)陇谷5号(1995)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法瓦维特(1995)软包装水果罐头新产品研制(1995)中国黍稷品种资源收集整理与利用研究(1995)集水农业的理论与实践(1996) (协作)双低丰产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陇油2号(1997)小麦根病防治技术研究(1997)干旱高扬程灌区水盐运动监测及次生盐碱化综合防治研究(1997)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1997)软罐头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与系列产品开发(1997)多抗优质丰产稳产耐盐碱耐瘠薄春小麦新品种花培764(1997)早熟番茄新品种陇番5号(1998)优良辣椒杂种一代新品种“陇椒1号” (1998)辣椒枯死病防治技术示范推广(1998)利用生物技术选育耐盐抗锈小麦新品系的研究(1998) (协作)甘肃旱地集雨节灌高效农业试验示范(1999)甘肃省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示范推广(1999)《甘肃植被》专著(1999)优质谷子陇谷6号(2000)番茄、黄瓜、辣椒专用肥研制与应用推广(2000)甘肃省高寒阴湿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区粮食作物丰收工程暨试验研究(2000)节能日光温室蔬菜高产高效新技术研究与示范(2001)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3号(2001)陇中丘陵区(定西)作物抗旱丰产与经济发展综合研究(2001)玉米杂交种引进和新品种选育(2001) (协作)小麦条锈病持久控制技术研究(2002)甘肃张掖市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A)(2002)甘肃庄浪县水洛乡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2003)美洲斑潜蝇监测及综防技术的试验示范(2003) (协作)半干旱山区天然降水的高效富集利用技术集成与创新研究(2003) (协作)新型种子包衣剂的研制开发极其应用(2004)谷子新品种陇谷8号(2004)新型纳米硅基氧化物(SiOx)保鲜果蜡研制(2005)小麦条锈菌HY和水源致病类群的监测及控制(2005)水旱兼用型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0号(2005)双低优质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陇油5号选育(2005)

  • 索引序列
  • 甘肃农业科技编辑部招聘信息公示
  • 甘肃农业科技编辑部招聘公示
  • 甘肃农业科技编辑部招聘公示网
  • 甘肃农业科技编辑部招聘信息
  • 甘肃农业科技编辑部官网招聘公示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