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植物分类学报学科方向

植物分类学报学科方向

发布时间:

植物分类学报学科方向

最接近的专业就是生物技术了,有的学校也叫生物工程。不过学生物在国内就业前景非常差,想要有好出路除非考博或者出国深造。所以如果不是对生物兴趣非常浓的话(家庭条件好的话就更好了,生物在欧美国家现在可是最热的专业,前景一片光明),还是谨慎点好。我大一学的就是生物技术,之后就转了工科。

建议选考,有些院校的园艺专业,生态专业,和生物科学专业,重点推荐云南大学!祝好!

城市园林,景观园林这些专业都是专注植物的。学的内容有植物分类,保养,识别,还有设计园林。

园艺,只要就是植物分类,也可以从事园林设计之类的。。

植物分类学报学科方向怎么写

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形态解剖、生长发育、生理生态、系统进化、分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综合性科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的科学。它的主要分科有植物分类学、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胚胎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病理学、植物地理学等。目的在于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植物资源,让植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纤维、药物、建筑材料等。培养目标1、思想品德要求: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具有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及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无条件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2、业务水平和能力要求:掌握植物学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实验技术;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在各自的研究方向能独立地进行本领域的研究工作和实验技术操作,具有科研项目申报和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3、具备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植物学专业就业方向:毕业研究生可以从事科研、技术开发、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本专业毕业研究生质量普遍反映好。主要去向:1、城市园林2、城市景观3、林业部门4、检疫部门5、高校任教拓展资料植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从人类文明开始的生物学分支出来的一个学科,比如种地,一开始就是面向生物的营养与健康的。植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研究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等。目的在于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植物资源,让植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纤维、药物、建筑材料等。由于目前大部分资料仍采用二元分类法,故广义上的植物学包括细菌、真菌、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植物学有下面4个主要领域:⑴形态学研究植体(由细胞到器官各个层次)的结构及形状。分支学科有细胞学、解剖学、组织学、生殖形态学、实验形态学等。⑵生理学研究植物功能,与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学密切相关。⑶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在某些方面与生理学相近。⑷系统学研究植物的鉴定和分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植物学》大学生必备网《2018-2019植物学专业介绍》

植物分类论文选题方向

完全可以找找个领域的(植物学研究)等书籍啊,

园林专业植物方向毕业论文选题选什么课题好你怎么理解谢谢大家的看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来试试,首先,你们的是什么学校,第二,是哪一类的植物,这个范围似乎太大了,第三、分数能否增加些啊,呵呵。当你补充之后,我肯定会跟进的。还有,你题目中,是认种还是引种啊,呵呵

专科相对好写。。。不知你是做设计还是要只写论文可以写你们地区某个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分析、某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老城区或商业区的植物设计 也可以写一些特殊区域的,比如 工厂、矿区或者医院,这些地方在做植物设计的时候都有额外的要求。

植物分类学报

Q94 植物学类核心期刊表1、植物生态学报 2、植物生理学通讯 3、西北植物学报 4、植物分类学报5、云南植物研究 6、植物学通报 7、武汉植物学研究 8、菌物学报 9、植物研究 10、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1、广西植物

主任:钱崇澍成员:陈焕镛、钟心煊、刘慎谔、陈邦杰、秦仁昌、饶钦止、吴征镒、张肇骞、林镕、戴芳澜、郝景盛、侯学煜、王云章 主任编辑:钱崇澍常务编辑:由在京委员担任成员:方文培、刘慎谔、匡可任、汪发缵、陈邦杰、陈焕镛、吴征镒、林熔、胡先驌、耿以礼、秦仁昌、郑万钧、张肇骞、裴鉴、蒋英、钱崇澍、戴芳澜、钟心煊、钟补求、饶钦止 主编:秦仁昌副主编:王文采、郑万均、徐仁、路安民、俞德浚常务编委:王云章、汤彦承、肖培根、应俊生、杨兆起编委:于兆英、方文培、王正平、朱格麟、安峥夕、吴征镒、陈德昭、饶钦止、杨衔晋、单人骅、胡嘉琪、郭本兆、高谦、梁畴芬、曾呈奎、曾沧江、傅书遐、魏江春 主编:王文采副主编:汤彦承顾问:秦仁昌、郑万均常务编委:肖培根、吴鹏程、应俊生、陈祖铿、张金谈、贺士元、洪德元、路安民编委:于兆英、方文培、王云章、王正平、朱维明、朱政德、朱格麟、吴征镒、杨衔晋、陈守良、陈德昭、李锡文、李秉滔、黎尚豪、郭本兆、徐炳声、俞德浚、高谦、梁畴芬、曾呈奎、曾沧江、傅书遐、魏江春 1989年-1991年:主编:洪德元副主编:路安民常务编委:石铸、汤彦承、肖培根、应俊生、吴鹏程、张金谈、陈祖铿、李振宇、贺土元、傅立国编委:许介眉、刘尚武、朱维明、朱政德、吴征镒、吴德邻、陈守良、李锡文、李秉滔、俞敏娟、徐炳声、高谦、黄普华、魏江春1991年-1994年:主编:洪德元副主编:路安民常务编委:石铸、汤彦承、肖培根、应俊生、吴鹏程、张金谈、陈祖铿、李振宇、贺土元、傅立国编委:许介眉、刘尚武、朱维明、朱政德、吴征镒、吴德邻、陈守良、李锡文、李秉滔、俞敏娟、徐炳声、高谦、黄普华、魏江春责任编辑 :汪桂芳、董惠民、杨近辉 1994年:主编 :洪德元副主编 :路安民、汪桂芳编委:马金双*、王文采*、汤彦承*、许介眉、刘尚武、朱维明、朱政德、吴征镒、吴德邻、吴鹏程*、肖培根*、应俊生*、李锡文、李秉滔、李懋学*、李承森*、李振宇*、陈家宽、陈祖铿*、陈之端*、杨亲二*、俞敏娟、徐炳声、顾红雅*、唐亚、曹同、曾呈奎、傅立国*、潘泽惠编辑:汪桂芳、徐黎实习编辑:白羽红1995年-1999年:主编:洪德元副主编 :路安民、陈谭清、汪桂芳编委:马金双*、王文采*、汤彦承*、许介眉、刘尚武、朱维明、朱政德、吴征镒、吴德邻、吴鹏程*、肖培根*、应俊生*、李锡文、李沛琼*、李秉滔、李懋学*、李承森*、李振宇*、陈家宽、陈祖铿*、陈之端*、杨亲二*、俞敏娟、徐炳声、顾红雅*、唐亚、曹同、曾呈奎、傅立国*、潘泽惠编辑:白羽红、汪桂芳、徐黎、郭延平(带*为常务编委) 1999年-2001年:主编:杨亲二名誉主编:洪德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主编:杨亲二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主编:李振宇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陈潭清 深圳市莲塘仙湖植物园郭延平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委 ( 以下按姓氏笔划排列 )王文采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印政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申家恒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许介眉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光华 美国密苏里植物园朱维明 云南大学生态地植物研究所汤彦承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孙 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任 毅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肖培根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吴征镒 云南昆明黑龙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德邻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吴鹏程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应俊生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承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沛琼 深圳市莲塘仙湖植物园李 勇 深圳市莲塘仙湖植物园李德铢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懋学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大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宪春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汪小全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陈心启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陈之端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陈家宽 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所钟 扬 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所赵铁桥 浙江师范大学生物系郝小江 云南昆明黑龙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顾红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家宽 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所覃海宁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傅立国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傅德志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葛 颂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路安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David E Boufford (Harvard University, USA)Hideaki Ohba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Kai Larsen (University of Aarhus, Denmark)Phillip Cribb (Royal Botanical Gardens, Kew, UK编辑:白羽红、汪桂芳、徐黎、郭延平2002年-2004年:名誉主编:洪德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主编:杨亲二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主编:李振宇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陈潭清 深圳市莲塘仙湖植物园专职副主编:梁 燕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责任编辑:汪桂芳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谢 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务:赵 波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第八届(2004-)主编:陈之端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仇寅龙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副主编:陈家宽 (复旦大学)James A Doyl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USA)George F Estabrook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葛 颂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顾红雅 (北京大学)郭友好 (武汉大学)李 勇 (深圳仙湖植物园)李承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振宇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建全 (兰州大学)卢宝荣 (复旦大学)桑 涛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USA)王晓茹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文 军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USA)向秋云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USA)张宪春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辑委员会名誉主编:洪德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Peter H Raven (中国科学院院士,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USA)王文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吴征镒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委:Ihsan A Al-Shehbaz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USA)Christiane Anders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Herbarium, USA)David E Boufford (Harvard University, USA)陈世龙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陈心启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Phillip Cribb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Charles C Davis (Harvard University, USA)Mary Endress (University of Zurich, Switzerland)傅承新 (浙江大学)傅德志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傅立国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高信芬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Michael G Gilbert (British Museum, UK)郝小江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何兴金 (四川大学)Khidir W Hilu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USA)黄双全 (武汉大学)孔宏智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 博 (复旦大学)李德铢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建华 (Arnold Arboretum, Harvard University, USA)李建强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李 捷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李良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懋学 (北京大学)李 楠 (深圳仙湖植物园)李仁辉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刘启新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Porter P Lowry II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USA; 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France)鲁迎青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路安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罗毅波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万里 (内蒙古师范大学)Ray M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gne, USA)Dan H Nicols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USA)Hideaki Ohba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彭镜毅 (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钱 宏 (Illinois State Museum, USA)钱 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饶广远 (北京大学)任 毅 (陕西师范大学)施苏华 (中山大学)孙 革 (吉林大学)孙 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克勤 (中国地质大学)孙坤 (西北师范大学)谭敦炎 (新疆农业大学)汤彦承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唐 亚 (四川大学)汪小全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 祺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青锋 (武汉大学)王印政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宇飞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韦发南 (广西/植物研究所)吴德邻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吴鹏程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肖培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谢树莲 (山西大学)杨 继 (复旦大学)杨亲二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应俊生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奠湘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张建之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张 力 (深圳仙湖植物园)张丽兵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USA)张寿洲 (深圳仙湖植物园)张树仁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玉龙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钟 扬 (复旦大学)周世良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周浙昆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朱 华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朱俊义 (通化师范学院)朱瑞良 (华东师范大学)朱维明 (云南大学)朱相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植物分类学报1976

始于1913年,当时北京农商部中央农业试验场成立植物病虫害科,由章祖纯主事。初创阶段的研究工作,大多为病害调查研究和病原真菌分布的记录。1916年章祖纯发表的“北京附近发生最盛之植物病害调查表”,为中国自志作物病害的第一篇调查报告。随后,各地植病工作者先后开展了有关地区或各类作物病害的调查,如邹秉文、邹钟琳于1918~1920年间发表的“中国病菌闻见录”;朱凤美1925年“中国植物病菌所见”,记载7省真菌82属245种至1916年,许多省设立了农事试验场,其中有的试验场设有病虫害课。1922年,江苏省昆虫局成立,后并入1931年成立的中央农业实验所,1933年该所建立病虫害系,负责全国植物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病害部分由朱凤美主持。中央农业实验所吴昌济于1933~1935年间检查了全国23省麦种1022件,先后两次发表国内麦类黑穗病分布调查,明确麦类7种黑穗病及其分布。何畏冷于1935~1937年间三次发表广东果树病害汇志,记载各种果病83种。1932~1939年间戴芳澜发表了9篇《中国真菌杂录》。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农业实验所迁回南京,并在北平和吉林公主岭分别建立了北平农业试验场和东北农事试验场,都设有病虫害系病害研究室;大部分省级农业改进所、农事试验场也都恢复。1949年,以北平农业试验场为基础,成立了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7年在该所基础上扩大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原中央农业实验所改为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后又改建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原东北农事试验场则改建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农业科学研究院,大多数成立植物保护研究所,从事病、虫、草和药剂的研究工作。1952年农业院校调整以后,各农业院校均积极参与病虫杂草防治以及农药的研究;为开展全国性和地方性病虫害的研究、防治工作,有些农业院校还建立与病害有关的研究室和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于1957年成立了植物保护研究所,于1980年成立了生物防治研究室,该院的品种资源研究所和情报所等也配合从事有关植物病害研究和资料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还在全国主产区设立相应的专业研究所,如中国水稻研究所、棉花研究所、烟草研究所、甘薯研究所和马铃薯研究所等,也分别研究农作物病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内设真菌植病研究室,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应用真菌研究所。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微生物研究所,撤销应用真菌研究所,内设真菌分类学研究室。植物病理学学科发展最早的是真菌学。戴芳澜去世后,1976年由其学生整理的巨著《中国真菌总汇》(197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列举中国真菌7000余种,是中国真菌分类的大型参考书。1933年,中央研究院增设动植物研究所,设有植物病理研究室,由邓叔群主持。1939年,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出版邓叔群《中国高等真菌志》,记载1391种,其中3个新属,116个新变种,1940年又出版该著作补志,26属46个种。1963年中国科学院出版邓叔群的《中国的真菌》是其一生真菌学研究的总结。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病害调查,发展到将于近期(1994年)完成的二十多卷的《中国真菌志》,从一个方面反映中国真菌学的研究水平。中国真菌学会于1980年成立,出版《真菌学报》。真菌病害的种类多,危害性大,许多是中国研究的主要的对象,如禾谷类的锈病、黑粉病、白粉病,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棉花的枯萎病和黄萎病,多种作物的霜霉病,炭疽病,以及多种腐霉属、疫霉属和镰刀属真菌引起的病害。中国细菌病害和病毒病的研究起步较迟。俞大绂教授于1936年发表的蚕豆茎腐病是首次发表的细菌病害,1950年以后在俞大绂教授指导下,经过四十多年的工作,方中达和任欣正于1993年完成《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志》,列举中国细菌病害百余种,其中有些是中国发现和报道的新种。植物细菌病害在中国研究最多的是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各种植物的青枯病,冠瘿病和柑桔溃疡病,大白菜软腐病和马铃薯软腐病等。植物病毒病在中国最早研究报道的是俞大绂教授于1939年发表的“蚕豆温性花叶病”。从5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都开展病毒病的研究,其中研究最多的有大豆和蚕豆等豆科植物病毒病,水稻和小麦的多种病毒病,大麦的病毒病,马铃薯病毒病以及各种蔬菜和果树的病毒病。90年代初以来,类病毒病的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同时,新发展的一些学科如病害的生物防治,生物技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植物病害问题,也都取得进展。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对支原体及支原体病害也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据初步统计,中国植物支原体病害已发现50多种,有的支原体病害如桑萎缩病、枣疯病、泡桐丛枝病等,已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此外,螺原体的研究也逐渐开展。对植物线虫及线虫病害,开展了全国普查,研究工作有新发展,其中松材线虫的发现和实施检疫,对保护松木做出了贡献。对大豆胞囊线虫,甘薯茎线虫以及根结线虫,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90年代初,几乎对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都有人进行研究,报道了不少新种。中国早期病害的防治,主要是以麦类黑穗病为主。1919年,邹秉文在南京近郊指导农民用温汤浸种防治麦类黑穗病。从1925~1929年金陵大学推广系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省推广碳酸铜拌种防治大麦、高粱及粟的黑穗病,防治面积达39400多亩,深受农民欢迎。1929~1933年,俞大绂等发表研究大麦条纹病、坚黑穗病研究成果,用有机汞粉剂和碳酸铜粉处理种子。1935年,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植物病理研究室由戴芳澜主持,1937年内迁昆明后,俞大绂,周家炽,裘维蕃,相望年,王焕如,方中达等十余人先后在此工作。除戴芳澜主持的真菌学的研究外,俞大绂领导麦类三种锈病,杆黑粉病和腥黑穗病生理分化的抗病育种工作,以及蚕豆病害的研究,部分内容发表于1945年的美国植物病理学报。中央农业实验所迁回南京后仍由朱凤美主持病害工作,防治方面主要是推广碳酸铜粉防治黑穗病和应用线虫汰除器防治小麦粒线虫病。1940~1945年,朱凤美发表多年来系统研究小麦线虫病结果,被公认朱氏所创建的线虫病麦汰除机防效最佳。1950年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对主要作物病害的研究和防治,取得了不少成果和经验,最突出的是抗病育种工作受到重视,植物病理工作者与育种工作者的密切配合取得显著成绩,诸如小麦条锈病抗性和生理小种的检测,水稻抗白叶枯病、稻瘟病和纹枯病品种的育成和推广,棉花抗枯萎和耐黄萎品种的育成,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抗病育种工作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由此中国的植物病害防治工作,从早期的种子处理,到后来推广的大田喷药,发展到充分利用抗病品种。时至今日,与农民谈论病害防治要求时,大都提出希望能提供抗病品种。另一个趋势是认识到病害的防治应以作物的生产为主体,应该注意其防治的经济效益,唯有这样才能为广大农民所接受。这样,也就促使植物病理工作者认识到哪些防治方法是可行的,哪些方法是难于推广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群众路线,对中国植物病理学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系统,针对中国农业生产上的重大病害问题,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防治,取得明显的成就。在60年代,一度严重危害的如小麦条锈病,杆锈病和白粉病,苹果的腐烂病和炭疽病,棉花的枯萎病,黄萎病和苗期病害,水稻的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和纹枯病,水稻的病毒病以及甘薯的黑斑病等,大都得到控制其危害。有些病害如小麦的粒线虫病和许多黑粉病已经在大部分地区消灭。1978年底以来,农林部先后恢复了植物保护局、植物检疫实验所、农药检定所,增设病虫测报站;各省地县也相应建立健全了植保组织机构;1982年改建的全国植保总站(含全国病虫测报总站)掌管全国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据1989年统计,全国各省市都建立了植保站(或植保植检站),属省级站为40个,计划单列市与地区级站313个,县站1929个,拥有各级植保技术人员4万余人。1970年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植保机构也均大为加强,相应地充实了植病部分。中国是地少人多的国家,如何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赋于植物病理学方面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进入90年代后,国际上对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和前途展开的讨论,认为植物病理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除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外,应该投入更大的力量,防治当前和未来可能发生的病害,以保障农业生产,提高产量和质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华盖木是世界最少的树

千年万年的古树最少年头越多存世的越少

  • 索引序列
  • 植物分类学报学科方向
  • 植物分类学报学科方向怎么写
  • 植物分类论文选题方向
  • 植物分类学报
  • 植物分类学报197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