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林业科学研究编辑部主任

林业科学研究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林业科学研究编辑部主任

汪奎宏   现任浙江省林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浙江省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会长、浙江省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农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培养人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期从事竹类栽培与加工、植物生理方面的研究,曾获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浙江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全国星火标兵”等荣誉称号,是我省竹类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汪奎宏同志共主持或参加完成了50余项科研、推广项目,共获科技进步奖16项。其中,主持完成的“竹材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毛竹笋用林丰产结构调控技术研究”、“环保阻然中密度复合板的研制开发”、“香菇栽培基质资源开发利用”、“毛竹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分别获得浙江省科技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中国毛竹》等专著11本,其中主编6本。负责建设浙江省竹类研究重点实验室。在竹类栽培、竹材加工、竹工机械研究上成效显著。   在科研工作上汪奎宏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科技与实际相结合,着重研究解决困扰林农经济发展的问题,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他经常深入林区,把科技知识送到林间地头,为当地的林技人员和广大林农讲授有关实用技术,受到各地群众欢迎,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江波  现任浙江省林科院副院长、浙江省林产品质量检测站站长,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博士,国家林业局营林咨询专家,江西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林学会森林食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浙江省林业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森林生态重点创新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贴,获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青年科技奖、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和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等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森林培育与生态研究,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国家攻关、省重大等各类科研项目32项,共获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主持完成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0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08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1997年、2001年、2007年);出版《森林生态体系快速构建理论与技术研究》、《多功能用材林研究》等专著8部、论文集2本,公开发表主要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制订技术标准与规范8个,认定林木良种8个。   牵头负责的创新团队建立并提升了我国区域森林生态体系快速构建理论,丰富了多功能森林经营技术体系,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创立了浙江省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网络,在生态林营建、榉树杉木良种选育、生态功能评价及林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形成了自身优势与特色,将及时运用原创性研究成果,率领团队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   朱光权  调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森林培育技术研究工作和党务工作。1997年赴日本福井研修1年。   先后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了省重大项目、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省基金课题、林业厅重点项目、丽水市重大项目等共12项。取得了具有实用价值和显著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6项,其中《爆碎法提高饲料利用率及其效果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香菇栽培基质资源开发利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短轮伐期菇木林培育技术研究开发》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营林技术决策咨询系统研究与开发》获省林学会科技兴林奖二等奖;《食用菌胶囊菌种标准化繁育技术开发研究》获省林业局、省林学会科技兴林奖二等奖,《HACCP在出口食用菌栽培与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获丽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已发表学术论文21篇,合著出版著作3部。   柳新红  现任浙江省林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育人员,中国林科院森林培育学博士。曾获全国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等荣誉称号。   1993年以来先后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南山区兰花资源调查与评价”、省林业厅重点推广项目“森林蔬菜栽培与利用技术推广”、浙江生态省建设考核重大项目和丽水市重大科研推广项目“短轮伐期高效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省科技攻关项目“珍稀速生原料林树种——翅荚木引种及其快繁技术研究”、省林业厅省院合作项目“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树种选择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特种工艺用材新品种选育与定向培育研究中试”和“东京野茉莉高档食用油料林定向培育与油脂精炼工艺研究”、省创新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专项“浙江省林科院林木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建设”等。现为浙江省林科院林木育种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浙江农林大学和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中国翅荚木》、农业部规划《园林制图》教材、《森林蔬菜利用和栽培》和《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产业建设》等专著。   朱汤军  现任浙江省林科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经济林培育与林业碳汇的研究工作。浙江农林大学和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生导师;省薄壳山核桃协作组、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林业碳汇与计量)核心成员。   主持国家林业局“948”项目(薄壳山核桃优质良种杂交配置技术引进)、省重大攻关项目(薄壳山核桃优新品种引进、繁育与评价)及编制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等项目6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其他省市项目9项,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林业厅“科技兴林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杭州市政府奖项3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浙江省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项目潜力分析》等论文16篇,其中第1作者6篇。参与编写《图说森林野菜高效栽培技术》、《浙江省山地困难立地造林技术规范》等专著。   陈顺伟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浙江省森林资源生物与化学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工分会理事,浙江省“十二五”成果转化工程“农产品加工与安全技术”咨询专家,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浙江农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生导师。曾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林产品加工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和在研的国家科技攻关、国家林业局“948”、省科技重点等科研项目12项,其中主持完成的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招标项目“高品质竹醋液机械化连续式生产技术研究”,在竹炭、竹醋液生产规模、得率和质量方面居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主持完成的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利用林副产品废弃物制造清洁炭的关键技术研究及中试”项目,研制的成型机、炭化炉等成套设备产品分别出口俄罗斯、韩国、德国等11个国家,是当前国内生物质致密成型生产机制炭主流设备。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5项(其中主持完成2项)、三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发表学术论文60篇,出版专著3部。作为技术负责人签订技术转让服务合同21项。

傅焕光,字志章,1892年2月1日生于江苏省太仓县浏河镇。6岁入私塾,12岁进浏河镇小学,14岁进太仓县第一高等小学,1909年进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附小,1910年夏转中院,1914年毕业(高中水平)。1914年秋到1915年转南洋公学专科选读。同年由政府公费派送菲律宾大学森林管理科学习,1917年毕业。1917―1918年在菲律宾大学农科选读。1918年回国,历任江苏省第一农业学校教员,江苏省第一造林场分场主任,南京东南大学农科秘书兼编辑。1924年7月赴绥远省(现内蒙古自治区)任实业厅农科科长、代理厅长等职。1927年回南京任江苏第一农业学校校长、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场长。1928―1937年任总理陵园(1928―1929年称中山陵园,1929年7月―1954年称总理陵园,1954年又改为中山陵园)主任技师、园林组组长兼设计委员会委员。他在总理陵园工作10年,为创建总理陵园作出重要贡献。从1938年1月到1942年春历任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农林司技术科科长,农林部林业司造林科科长,兼四川教育学院教授。在此期间,他兼任农产促进委员会森林勘察团团长,对人工杉木林和一些经济林树种进行全面考察。1942年到1946年3月任农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主任。在任期间于1945年4月由农林部派送到美国学习考察水土保持。他先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总局学习,并获得结业证书,后在美国西部华盛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留学美国期间,他在罗德民博士的协助下,走遍了美国各州,考察了美国水土保持和公园、森林、农场、林场,并帮助美国一些地方进行水土保持和林业工作。他寄回天水很多牧草种子,带回薄壳核桃、大王松等种子,在总理陵园种植,并繁殖扩大。他在美国期间还以中国技术顾问名义参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粮食会议和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联合国森林专家会议。在魁北克会议上,他发表了题为《中国的森林状况及林业问题》的报告,介绍了中国造林、森林经营及林业发展的一些情况。 傅焕光1946年4月回国。同年6月离开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回到南京任国民政府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副所长,兼水土保持系主任和总理陵园管理处处长。南京解放前夕,蒋介石指定他去台湾,他未遵从。他组织职工保护了中央林业实验所和总理陵园的全部房产、仪器设备和园林树木,使国家财产免受损失。南京解放后,他将寄放在他家的故宫文物,主动交给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继续留任总理陵园管理处处长,兼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森林系负责人。1950年5月任上海华东农林部林业局副局长。他组织并参加华东区森林调查,提出振兴华东林业的意见。1951年2月,傅焕光被调到安徽省任大别山林区管理处副处长。1953年8月后任安徽省林业局(后改林业厅)副科长、工程师、副总工程师、造林处副处长等职。他对安徽省和合肥市的造林绿化作了大量的工作。1955年3月任安徽省林业厅林业科学研究室主任;1959年1月任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遭受种种非难和迫害,于1972年11月10日在安徽黄山含冤逝世。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后得到平反昭雪。傅焕光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58年为安徽合肥分社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60年被邀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列席代表;曾当选为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傅焕光一向热心学会活动。1917年为中华农学会会员;1928年成立中华林学会,他为筹备委员之一;1930年4月他作为中华农学会和中华林学会代表之一,参加日本农学会年会特别扩大会,并在造园学分组会上用英文演讲《总理陵园计划》 。1941年中华林学会恢复活动,傅焕光任理事兼编辑委员会委员,林业施政方案委员会委员,林业政策研究委员会委员和水土保持研究委员会委员。1951年成立中国林学会后,傅焕光当选为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傅焕光为中国林业事业奋斗终生。他本来爱好书法和诗文,为了振兴中国林业,他放弃了个人爱好,选择了林业事业。他到处宣传森林的重要性:“哪个国家森林多,哪个国家就富强”,道出了森林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傅焕光十分重视自己从事的事业,他遵循孙中山“要做大事,不做大官”的教导,放弃立法委员不当,要去种树,有人曾提出让他当部长,他不要,只担任总理陵园主任技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热爱新社会,主动将自己在南京中山门外苜蓿园的果园和房屋交给了国家。

林业科学研究编辑部主任级别

林科院挺好的,不知道你是什么专业,那边的老师项目资金还算是充足的

编辑部部长和编辑部主任一个职务。叫法不同而已。没有编辑部这个职务。只有部门

编辑部部长 官大

中国林业科学院是正厅级别,中国林业科学院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综合性专业研究机构,国家林业局是属于国务院直属机构,其编制是副部级。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综合性、多学科林业科研单位,是全国公益类科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机构实行分类改革的试点单位。  主要任务是:以林业应用研究为主,同时开展应用基础与高新技术研究、林业开发研究和软科学研究,着重解决林业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科学技术问题,为建设中国现代化林业服务。主要研究领域有:森林培育、森林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林木遗传育种、木材加工利用、林产化工、资源昆虫、林业机械、林业宏观发展战略与政策、林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等。

林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男,1965年4月生,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学士,植物生理学硕士,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林学与管理硕士,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植物学博士;海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英国威尔士大学(班戈尔分校)农林学院访问教授,海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海南热带动植物生态学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海南植物、林业资源和植物生态学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恢复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生态系统功能动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89937)子课题“热带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分解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2-407)子课题“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界面反应过程及其机理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规划》项目“海南岛砖红壤中稀土元素的背景值及其对砖红壤肥力的影响”,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409)“半边莲组织细胞培养及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30002)“海南滨海钛锆砂矿开采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海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Hjkj200217)“海岸青皮林与木麻黄林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研究”,英国皇家学会资助项目“Plant species impacts on C and nutrient dynamics in tropical forest restoration”,日本生命志研究馆项目:“海南岛的榕树植物与榕小蜂的分子系统与进化”共计10余项,参与项目20余项,在英国参与欧盟项目“TWIRLS(Treating Waste for Restoring Land Sustainability)”。在Journal of Tropical Forest Science,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Journal of Rare Earths,生态学报,林业科学,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计发表论文70余篇,SCI,EI,ISTP已收录论文8篇;参与撰写学术专著2部《海南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研究专业报告集》,《海南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研究报告》;研究成果“海南岛砖红壤中稀土元素的生态农业地球化学研究”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海南岛滨海钛锆砂矿开采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第一完成人)和“南渡江水质评估”(第二完成人)分别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海南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被评为“八五”期间海南省十大科技成就(参与),“海南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及开发实验”1998年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两年期)1项,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一年期)1项。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现担任海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被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聘请为《新牛津词典(英汉双解版)》生物学词条的唯一专业审核人。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博士,1,教授,植物营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为湖南农业大学校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营养生理学,施肥原理与技术

你这。。。。导师姓名: 张颖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4 年 3 月 4 日   院系名称: 经济管理学院   一级学科: 农林经济管理   二级学科: 林业经济管理   研究方向1: 区域经济   研究方向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研究方向3: 森林资源价值评价与政策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现在职称: 副教授   职称评定时间: 2000 年 1 月   导师最后学历: 博士   导师最后学位: 博士   获学位时间: 1999 年 6 月   获学位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   是否留学: 是   留学国别: 韩国   留学时间: 从 1999 年 06 月 到 2000 年 06 月   硕导、博导: 硕导   批硕、博导时间: 2001 年 9 月   在读硕士: 2人   上岗时间: 2001 年 9 月   现在在岗否: 是   所在学科是否博士后流动站: 否   工作简历:   (1)1989年8月—1990年7月,在黑龙江朗乡林业局挂职锻炼;   (2)1990年8月—1994年8月,在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书;   (3)1994年9月—1999年6月,北京林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博士学习;   (4)1999年6月—2000年6月,韩国Korea University 博士后学习;   (5)2002年11月—2003年1月,台湾大学森林系访问学者   教学工作:   (1)1989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   (2)1990年8月—1994年8月,在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   (3)1994年9月—1999年6月,北京林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博士学习,并任教;   (4)2000年7月至今,在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   研究领域:   (1)森林资源价值评价和政策;   (2)森林资源核算;   (3)区域经济;   (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在研课题:   (1)中国热带森林环境价值核算研究,ITTO PD 39/98,1999_2003,3万元,副主持,承担"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热带林地林木价值核算"研究   (2)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研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2-2003,4万元,独立完成   论文目录: 发表论文30多篇,主要有:   1、宗教与森林保护,张颖,森林与人类,1988(4)。   2、我国森林工业投资与产值的灰色关联分析,张颖,西北林学院学报,1991(3)。   3、我国木材供需缺口模式当议,张颖,吴志文,技术经济,1992(6)。   4、家具开发趋势,张颖,中国技术经济信息,1992(24)。   5、我国森工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度量分析,张颖,西北林学院学报,1993(1)。   6、再论我国林分价值量的评价,王琦、张颖,西北林学院学报,1994(3)。   7、我国林业再生产系统的灰色控制研究,张颖,西北林学院学报,1994(1)。   8、对宏观调控理论依据的探讨,张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增刊)。   9、林业系统生产力的量化分析研究,张颖、于凤,林业经济,1996(4)。   10、林业在保证本世纪末粮食增产中所起作用的研究,张颖、于凤,林业工作研究,1996(3)。   11、协同学与林业持续发展,张颖,于凤,林业经济问题,1996(2)。   12、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应注意的问题,林业工作研究,1996(12)。   13、我国林业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初探,陈建成、胡明形、王立群、张颖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2)。   14、牡丹江林区林产工业产品结构优化研究,“牡丹江林区林产工业产品结构优化模式的研究”课题组(张颖为课题组成员之一),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2)。   15、中国林地价值评价研究综述,张颖,林业经济,1997(1)。   16、林业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张颖,林业工作研究,1997(5)。   17、西南地区林业区域发展优势研究,于玲、张颖,林业科技管理,1998(3)。   18、林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的探讨,张颖,林业经济问题,1999(6)。   19、what is the impact of unemployment and how should it e dealt with is China, Zhang Ying, Applied Economics,APE/1999/   20、The economics evaluation of forest biodiversity in china involved in international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iodiversity, Zhang Y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forest Issues in Northeast Asia,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Northeast Asia Forest Forum, 2000-   21、关于加强森林资源社会效益核算的几个问题,张颖,林业工作研究,2000(11)。   22、北京市林业用地价值核算,张颖、于玲,林业科技管理,2000(4)。   23、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研究,张颖,环境观察与评论,2001(2)。   24、必须加强森林资源社会效益的核算,张颖,经济研究参考,2001(2 L-1)   25、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张颖,林业科技管理,2001(1)   26、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研究,张颖,林业经济,2001(3)   27、A Discussion on the Selection of Methods for Forestry Land and Tree Value Accounting, Zhang Ying, ITTO PD 39/98 R2(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rest Environmental Value Accounting, October, 9-12, 2001, Beijing, C   28、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st Biodiversity, Zhang Ying and Woo-Hyuk Byun, ITTO PD 39/98 R2(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rest Environmental Value Accounting, October, 9-12, 2001, Beijing, C   29、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变化的评价研究,张颖,林业资源管理,2002(2)   30、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总体趋势的变化评价,张颖,世界环境,2002(2)   著译目录: 出版专著2部,担任副主编、参编著作6部,主要有:   1、绿色核算——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方法、实证研究,张颖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评价,张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森林环境价值核算,侯元兆主编、张颖副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Forest Environmental Value Accounting, Chief Editor Hou Yuanzhao, Assistant Editor Zhang Ying, ITTO PD 39/98 R2(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rest Environmental Value Accounting, October, 9-12, 2001, Beijing, C   5、实用林业统计,陈建成主编(张颖参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6、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侯元兆主编(张颖参编,第四作者),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7、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周冰冰等著(张颖参编,排名第三),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8、世界私有林概览,李智勇等主编(张颖参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科研成果: 获省部级奖3项,优秀论文奖3项。其中:   (1)1991年,撰写的“北京市建筑木材厂技术进步的度量分析”获1991年全国企业技术经济论文大奖赛鼓励奖。   (2)1994-1995年,参加了国家科委、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项目,并担任“林木林地核算研究”子项目主持。完成科研报告10万多字。该项目1996年获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五个部门的“国家优秀科技信息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三。   (3)1995-1996年,参加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的“中国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研究”项目,并担任“林木林地价值评价研究”子项目主持,完成科研报告7万字。该项目1997年获林业部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五。   (4)“中国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研究”项目中独立完成的“中国林地价值评价研究综述”,1998年获“第二届华中地区科学技术推广大会二等奖”。   (5)“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研究”,2002年获北京市统计系统优秀论文奖。   (6)专著《绿色核算》,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1)在"中国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研究”项目中独立完成的“中国林地价值评价研究综述”,1998年获“第二届华中地区科学技术推广大会二等奖”。   (2)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评价研究",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其中"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北京日报""中国绿色时报",等13家报刊杂志作了报道"九亿网""中国环保网"等也作了大量报道11_1,在台湾大学作访问学者时,也专门作了讲座   (3)"绿色核算"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其成果已在国家统计局"森林资源核算"中应用   表彰和荣誉:   (1)2002_2003,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的研究"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   (2)2002年,获北京林业大学"三育人标兵"称号;   (3)2002,连续两年在学校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   主要兼职:   (1)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林业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2)国家林业局《林业工作研究》特约研究员   办公室电话: 62337674   传真: 62337674   通讯地址: 北京林业大学39号信箱   邮政编码: 100083   电子邮件地址:

王建中,男,1952年生,汉族,祖籍河北曲阳。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学、生物资源利用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资深专家。先后从事植物学(1974年-1992年)、林区多种经营(1992年-1998年)、植物资源利用与天然产物开发、农林产品贮藏与加工(1999年至今)方面的教学和科研。1992年筹建了“林区多种经营”专业,1998年主持筹建了我国林业高校第一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先后讲授10余门课程,指导培养研究生60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曾任北京林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食品研究所所长、《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委,林业食品加工与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业园区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产品加工分会理事、首都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专家组长、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组成员、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木本油料分会理事、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功能农产品委员会副会长等。教授课程:1 《植物学》2 《树木学》3 《森林植物学》4 《植物显微技术》5 《植物分类学》6 《植物拉丁文》7 《绿色食品与功能食品概论》8 《食用资源学》9 《生物资源及其加工利用》10 《食品营养学》承担的主要研究课题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北方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及繁育技术研究;2 林业部97重点研究课题“板栗粉加工及新食品开发技术研究”;3 国家林业局1998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板栗仁保鲜技术研究”;4 国家重点科技项目(部门专项)“经济林产品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研究”子课题“板栗食品加工技术”;5 国家林业局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板栗深加工技术示范”;6 环境保护部“全国重点物种资源调查”项目,子专题“中国重要野生果树物种资源调查”(I-IV期);7 环境保护部“全国重点物种资源调查”项目,子专题“中国植物园移地保护植物-北方树种部分调查”;8 环境保护部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项目:“苗岭地区(贵州从江及榕江县)野生植物资源调查”;9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山杏加工利用产业链技术体系研发”;10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板栗产业链环境友好丰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子专题:“板栗综合深加工技术体系研发”。主编、参编专著1 王建中、刘忠华主编《中国野生果树物种资源调查与研究》,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年4月[3] 2 王建中副主编/沈熙环主编《灌木暨山杏选育、栽培及开发利用》,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11月3 王建中参编/李书心主编《辽宁植物志》(上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11月4 王建中参编/付沛云主编《东北植物检索表》(第二版),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5 王建中参编/孙立元、任宪威主编《河北树木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12月6 王建中副主编/黄金祥、李信、钱进源主编《塞罕坝植物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8月7 王建中参编/王九龄主编《中国北方林业技术大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0月8 王建中参编/任宪威主编《汉拉英中国木本植物名录》,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1月9 王建中副主编/周云龙主编《华南常见园林植物图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10 李裕久、王建中《植物分类学教学参考资料》,北京林学院印刷厂,1984年11 王建中、欧阳杰、王丰俊《板栗综合加工原理与技术》,中国旅游出版社获奖1 “植物学教学管理建设与改革”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教研组集体);2 参编的《辽宁植物志》获辽宁省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3 参编的《东北植物检索表》(第二版)获中国北方十省市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4 参编的《中国北方林业技术大全》获北京市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5 “森林草原交错带植物多样性及资源利用”获河北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6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干燥花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获河北省山区开发二等奖;7 “全国重点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编目与评估”获2012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团队研发技术1 仁用杏综合深加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杏肉膳食纤维、杏仁油及其衍生品、杏仁蛋白及功能肽加工等;主要研发产品有:脱苦(山)杏仁、功能性(山)杏仁、杏仁露、固体饮料、杏仁油、杏仁配方油、杏仁肽饮品、杏仁肽粉等。2 核桃综合深加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核桃青皮利用、核桃壳利用、核桃油及其衍生品、核桃蛋白及功能肽加工等;主要研发产品有:青皮预混料、青皮-核壳天然产物、风味核桃仁、核桃露、核桃粉、核桃油、核桃配方油、核桃肽饮品、核桃肽粉等。3 板栗综合深加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板栗栗蓬、板栗花、板栗壳、板栗仁深加工等;主要研发产品有:栗蓬预混料、栗蓬鞣花酸、板栗花露水、袋装栗仁、板栗粉、板栗酱、板栗饮料、板栗低聚糖饮料、板栗淀粉系列改性产品(淀粉磷酸酯、抗性淀粉、氧化淀粉、羧甲基淀粉)等。4 健康配方油加工技术:以符合相应国标的植物油脂为基础,以脂肪酸分子组成为内涵,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脂肪和脂肪酸专家组相关推荐规范,根据不同人群营养需求,调配出脂肪酸组成合理的系列配方油产品。5 植物天然产物类黄酮制备、改性与开发应用技术:以落叶松废弃物、蛇葡萄属植物、虎杖根状茎、国槐花蕾等为原料,提取制备二氢槲皮素、二氢杨梅素、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槲皮素、芦丁等类黄酮天然产物,同时,根据化学结构特点进行改性,增强了上述类黄酮化合物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开发了相应产品。6 食源性功能肽制备与应用开发技术:以食用蛋白为原料,经过酶解或发酵、分离、纯化等工艺而制成的新型蛋白水解产品。先后开展了山杏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核桃蛋白ACE抑制肽、螺旋藻蛋白ACE抑制肽、板栗功能肽栗仁、玉米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激活肽等的研究,得到相关功能肽结构序列,获得相关专利;同时,研究了苦味肽脱苦技术,尝试开发了胶原蛋白肽、山杏辅助降糖肽、核桃辅助降压肽等系列产品。7 林果业加工剩余物高值化开发技术:针对林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加工剩余物,譬如核桃、核桃楸、山核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青皮(约占果实鲜重的70%),板栗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栗枝、栗蓬(约占鲜重的50%)、栗壳,山杏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苦杏肉、核壳、种膜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高效利用方案。8 沉香、降香、血竭、虎杖等诱导结香增产技术:依据植物免疫理论和繁衍生存策略,开展了沉香、降香、血竭、虎杖等名贵资源诱导结香增产技术,上述技术的研发为植物次生代谢天然产物速增技术体系完善奠定了相关基础。9 秀真干燥花加工技术:以立体仿生姿为目标,开展了秀真干燥花加工技术研究,主要研究了以谷穗、麦穗、高粱、燕麦、青稞等为材料的“五谷秀真干燥花”,以及以荻、芒、蒲苇、巴茅、芦苇为代表资源的“飘逸秀真干燥花”加工技术,部分技术已用于生产。获得授权专利一种营养支持型要素膳及其制备工艺 ZL X[6] 系列护视营养素餐粉及其制备工艺 ZL 2食用花椒香脂加工制备方法 ZL 8一种快速液压榨油机 ZL 2具有高体内活性的降血压肽及其制备和纯化方法 ZL 2原味栗粉制备工艺 ZL 3复合栗酱及其制备工艺 ZL 9一种核桃种皮去除机 ZL 8食用油物理精炼装置 ZL 6监测植物花芽分化或开花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活体成像方法 ZL X高活性降血压肽及其制备方法 ZL 0山杏多肽饮料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ZL 2对样品的颜色进行量化的方法山杏果肉膳食纤维制品及其制备方法板栗淀粉磷酸单酯及其制备方法高活性α-葡葡糖苷酶抑制肽及制备方法和用途山杏α-葡葡糖苷酶抑制肽及制备方法和用途制备板栗蛋白质的方法一种核桃种皮干法去除机利用冷榨山杏仁粕生产速溶型山杏仁粉的方法利用冷榨山杏仁粕生产山杏仁分离蛋白粉的方法团队技术支撑建设的农林产品深加工基地1 河北武安晶品果业有限公司深加工基地2 山西飞鹤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核桃深加工基地3山西黎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木本油料加工基地4 露露集团北京国芝香食品有限公司山杏综合深加工基地5 世纪润和品牌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配方油加工基地6 山东古树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核桃精深加工基地7 湖南润农生态茶油有限公司”油茶配方油加工基地8 山西兰蕊投资有限公司核桃深加工基地”(在建中)9 秦皇岛市满堂红食品有限公司板栗深加工基地(在建中)10 唐山东辰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板栗深加工基地(在建中)

山西林业科技编辑部主任

编辑部部长 官大

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论文发表周期中审稿是关键环节 论文发表一般流程主要为六个步骤,即投稿→审稿→是否录用(修改)→缴费→寄送样刊。其中审稿是论文发表中的第二个步骤,至关重要,会影响论文的最终发表。论文审稿采用的是三审三校制,也就是编辑初审、专家外审和主编终审,其中专家外审是审稿环节最容易刷下来文章的一步,需要作者注意。

回答 1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编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山西省林科院是山西省唯一从事林业生态应用研究的省级综合研究机构。职工120人,离退休职工62人。在职职工中,80%是技术人员,其中高级职称以上的人员30人,中级职称人员75人,初级职称以下3人;刘先银编辑策划,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由院长米文精与专家慕童主编,著作有《五台山区森林与生态史》《山西森林与生态史》《真菌研究与森林》及邝立刚等著《山西森林立地分类与造林模式》。 提问 是否可以出林下种植的可行性报告? 进行林下芍药种植和藏红花种植 回答 可以出具的 提问 谢谢!他们是几级资质单位? 回答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是山西省唯一从事以林业生态应用研究为主的公益性省级林业科研机构,前身为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4月,1999年改名为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山西省林科院”),同时,成立了中国林科院华北林业研究所。 木有查询到它是几级的资质单位的 提问 哦。谢谢你! 他隶属于林业厅管吗? 回答 是的!是行政机构下二级事业单位 提问 感谢! 回答 不客气 更多13条 

山东林业科技编辑部主任

2012年1)Ding Wenjuan,Wang Renqing, Yuan Yifu, Liang Xiaoqin, Liu J Effects of nitrogen deposition on growth and relationship ofRobinia pseudoacaciaandQuercus Dendrobiology, 67: 3-2)Zhang Juan, Dai Jiulan, Du Xiaoming, Li Fasheng, Wang Wenxing,Wang R Distribution and sources of petroleum-hydrocarbon in soil profiles in Hunpu wastewater-irrigated area, China’s Geoderma, 173: 215-2233)Zhang Juan, Dai Jiulan, Haorui Chen, Du Xiaoming, Wang Wenxing, Wang Ning,Wang R Petroleum contamination in groundwater/air and their effects on farmland soil at the outskirt of an industrial city, C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In press(DOI: 1016/002)4)Wang Qiang,Wang Renqing, Tian Chengyu, Yu Yue, Zhang Yongli, Dai J Using microbial community behavior as the complementar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indicator: a case study of an iron deposit tailing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51: 22-5)Chen Hua,Wang Renqing, Ge Xiuli, Zhang Juan, Du Ning, Wang Wei, Liu J Competition and soil fungi affect the physiological and growth traits of an alien and a native tree Photosynthetica, 50(1): 77-6)Wang Shujun, Liu Jian,Wang Renqing, Ni Zirong, Xu Shipeng, Sun Y Impact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its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rovince, C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84(5): 3213-7)Chen Hua,Liu Jian, Xue Tong,Wang R Roads accelerate the invasion process of alien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347-353: 1483-8)Yu Yue, Wang Hui, Liu Jian, Wang Qiang, Shen Tianlin, Guo Weihua,Wang RenQ Shifts in microbial community function and structure along the successional gradient of coastal wetlands in Yellow River E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49:12-9)Ge Xiuli,Liu Jian,Wang 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ical and current vegetation in Nansi Lake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518-523: 5180-10)Xue Tong, Dai Jiulan, Zhang Mengmeng,Wang R FT-IR spectroscopic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forest soil and its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for P A11)Zhang Mengmeng, Liu Jia, Tian Chengyu,Wang Renqing, Dai J Effect of pH, temperature and the role of ionic strength on the adsorption of mercury (II) by typical Chinese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43: 1599-12)薛童,陈华,张依然,王仁卿,戴九兰 腐殖质化学的光谱研究新进展安徽农业科学, 6: 3833-13)郭微,戴九兰,王仁卿 溶解性有机质影响土壤吸附重金属的研究进展土壤通报, 43(3):761-2011年14)Ding Wenjuan, Liu Jian, Wu Daqian, Wang Yue, Chang Cheinchi,Wang R Salinity stress modulates habitat selection in the clonal plantAeluropus sinensissubjected to crude oil The Journal of the Torrey Botanical Society, 183(3): 262-15)Wang Yutao, Liu Jian, Hansson Lars, Zhang Kai,Wang R Implementing a relative stricter discharge standard in a regional industry to enhance eco-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ulp and paper industry, C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9(4): 303-16)Liu Lei, Liu Jian, Wang Yutao, Wang Nvjie,Wang R Cost-benefit analysis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watershed-scale wetland restoration: a case study in Shandong province,C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5(3): 787-17)Chen Hua, Liu Jian, Zhang Yongli, Wang Qiang, Ge Xiuli, Wei Yinghua,Wang R Influence of invasive plantCoreopsis grandifloraon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soil microbi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32(5): 567-18)王仁卿,杜宁,郭卫华,张淑萍,戴九兰,刘建,王玉志,王玉涛走向国际化的生态学——山东大学生态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46(10):197-19)张孟孟,戴九兰,王仁卿 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中汞吸附迁移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进展环境污染与防治, 5: 95-99, 20)Han Xuemei,Wang Renqing, Guo Weihua, Pang Xugui, Zhou Juan, Wang Qiang, Zhan Jincheng, Dai J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response to land use and various soil elements in a city landscape of North C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10(73): 16554-21)Guo Weihua, Jeong Jihee, Kim Zinsuh,Wang Renqing, Kim Enhye, Kim S Genetic diversity ofLilium tsingtauensein China and Korea revealed by ISSR markers and morphological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39: 352–22)Guo Weihua, Li Bo, Zhang Xinshi,Wang R Water balance in SPAC under water stress: a case study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and Caragana In: Efe R (Eds)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in the Mediterranean R Cambridge Scholars P23)Wang Wei, Wang Renqing, Yuan Yifu, Du Ning, Guo W Effects of salt and water stress on plant biomass and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amarisk (Tamarix chinensisL)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10(78): 17981-24)Zhou Juan,Wang Renqing, Guo Weihua, Zhou Guangjun, Wang Qiang, Wang Wei, Han Xuemei, Pang Xugui, Zhan Jincheng, Dai J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geochemical elements under different farmlands in Shouguang, C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42: 1008-25)杜宁,张秀茹,王炜,陈华,谭向峰,王仁卿,郭卫华 荆条叶性状对野外不同光环境的表型可塑性研究生态学报, 31(20): 6049-2010年26)Liu Jia, Dai Jiulan,Wang Renqing, Li Fasheng, Du Xiaoming, Wang W Adsorption/desorption and fate of mercury (II) by typical black soil and red soil in C Soil and Sediment Contamination, 19: 587-27)Wang Qiang, Dai Jiulan, Yu Yue, Zhang Yongli, Shen Tianlin, Liu Jiangsheng,Wang R The changes of soil microbi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s under the stress of heavy metals in typical 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 161: 495-28)Du N, Guo W H, Zhang X R,Wang R Q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Vitex negundoL heterophylla(F) R to drought Acta Physiol Plant, 32: 839-29)Guo W H, Li B, Zhang X S,Wang R Q Effects of water stress on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water balance components ofHippophae rhamnoidesandCaragana intermediain the soil–plant–atmosphere Agroforestry Systems, 80: 423–30)Wu D Q, Liu J, Wang S J,Wang R Q Simulating urban expansion by coupling a stochastic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and socioeconomic Stoch Environ Res Risk Assess, 24: 235–31)Wu Daqian, Liu Jian, Wang Shujun,Wang R Simulating urban expansion by coupling a stochastic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and socioeconomic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24(2): 235-32)徐飞,郭卫华,徐伟红,王仁卿刺槐幼苗形态、生物量分配和光合特性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32 (1): 24-33)吴大千,王仁卿,高甡,丁文娟,王炜,葛秀丽,刘建 黄河三角洲农业用地动态变化模拟与情景分析农业工程学报, 26(4): 285-34)葛秀丽,刘建,王镥权,李卫东,王仁卿南四湖区域乡土植物生态特性研究见: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论文集(The 13th World Lake Conference)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725-35)王强,戴九兰,吴大千,余悦,申天琳,王仁卿 微生物生态研究中基于BIOLOG方法的数据分析生态学报, 30(3): 817-36)何欢,申天琳,戴九兰,郭微,王强,马丽,王仁卿 潮土潜在硝化速率对重金属锌镉的响应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9(5): 918-37)王强,戴九兰,付合才,申天琳,吴大千,王仁卿 空间分析方法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生态学报, 30(2): 439-38)王女杰,刘建,吴大千,高甡,王仁卿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生态补偿研究——以山东省为例生态学报,30(23): 6646-2009年39)Dai J L, Zhang M, Hu Q H, Huang Y Z,Wang RQ, Zhu Y G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iodine by various Chinese soils: II Iodide and Geoderma, 153: 130-40)Wang S J, Li Jennifer, Wu D Q, Zhang K,Wang RQ, Liu L The 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 of urban development policies: a case study of Ji’nan city, C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olicy and Management, 4: 427-41)Wang S J, Liu J, Ren L J, Zhang K,Wang RQ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s of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9: 408-42)Wang S J, Jennifer Li, Wu D Q , Liu J, Zhang K,Wang RQ The Strategic 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 of urban development policies: a case study of Rizhao City, C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23: 1169-43)Wu D Q , Liu J, Zhang G S, Ding W J, Wang W,Wang RQ Incorporati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to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an application to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tamarisk (Tamarix chinensis L) Ecological Modelling, 220: 3490-44)Xu F, Guo W H, Xu W H, Wei Y H,Wang RQ Leaf morphology correlates with water and light availability: What consequences for simple and compound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9: 1789 -45)Xu F, Guo W H,Wang RQ, Xu W H, Du N, Wang Y F Leaf movement and photosynthetic plasticity of black locust(Robinia pseudoacacia)allebiate stress under different light and water 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 31: 553 - 46)Yang J H, Zhang S P, Liu J, Zhai W,Wang RQ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endangered species Rosa rugosa T in China and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47(6): 515-47)Zhang J, Dai J L,Wang RQ, Li S F, Wang W X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divalent mercury (Hg2+) on humic acids and fulvic acids extracted from typical soils in C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335: 194-48)王玉涛,郭卫华,刘建,王淑军,王琦,王仁卿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生态学报,9 (1): 523-49)吴大千,刘建,贺同利,王淑军,王仁卿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黄河三角洲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分析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8): 256-50)吴大千,刘建,王炜,丁文娟,王仁卿 黄河三角洲植被指数与地形要素的多尺度分析植物生态学报, 33 (2):237-2008年51)Dai J L, Li S J, Zhang Y L,Wang RQ Distributions, sources and risk assessment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topsoil at Ji’nan city, C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47: 317-52)Liang Y, Liu J, Zhang S P, Wang S J, Guo W H andWang RQ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invasive plant Coreopsis grandiflora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Laoshan Mountain, C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 88(4):831-83753)Liu J, He W M, Zhang S M, Liu F H, Dong M,Wang RQ Effects of clonal integration on photosynthesis of the invasive clonal plant Alternanthera Photosynthetica,46(2): 299-54)Zhang Y L, Dai J L,Wang RQ, Zhang J Effects of long-term sewage irrigation on agricultural soil microbi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s in Shandong, C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44(1): 84-55)Zhou J, Guo W H,Wang RQ, Han X M, Wang Q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in the profile of an agricultural soil in northern C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 981-56)刘江生,王仁卿,张永利,王强,戴九兰 山东省黄河故道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环境科学, 29(6):1699-57)徐飞,郭卫华,徐伟红,王仁卿 短期干旱和复水对麻栎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山东林业科技, 4: 1-58)张高生,王仁卿 现代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中国环境科学, 28(4): 380-59)张高生,王仁卿 现代黄河三角洲植物群落数量分类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30:31-2007年60)Guo W H, Liu H, Du N, Zhang X S,Wang R Q Structure design and establishment of database application system for alien species in Shandong P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18 (10): 11-61)Guo W H, Li B, Zhang X S,Wang R Q Architectural plasticity and growth response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and Caragana intermedia seedlings to simulated water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69(3): 385-62)Han X M, Guo W H,Wang R Q, Wang M C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microcosm soils treated with battery 17(9): 29-63)Han X M, Guo W H,Wang R Q, Zhou J, Wang M C Effects of vegetation type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atabolic diversity in five plant communities in North China assessed by polyphasic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10): 1228-64)Liu C C,Wang R Q Leaflet movement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in response to a Changing light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49(4): 419-65)Zhang G S,Wang R Q, BaiminS Plant Community Succession in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C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8(8): 540-66)Zong MJ, Han XM, Zhang ZG,Wang RQ DNA recovery from soil in restoration area and indicated Ekológia (Bratislava), 26: 381-67)杜宁,郭卫华,王仁卿 昆嵛山典型植物群落生态学特征研究生态学杂志, 26(2): 151-15868)杜宁,郭卫华,王仁卿 嵛山典型林下灌草层植物种间关系研究山东大学学报, 42(3): 71-8369)郭卫华,李波,张新时,王仁卿 水分胁迫对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和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蒸腾作用影响的比较生态学报, 27 (10): 4132-70)王瑶,刘建,王仁卿 阿利效应及其对生物入侵和自然保护中小种群管理的启示山东大学学报, 42 (1): 76-71)徐飞,郭卫华,王炜,徐伟红,王玉芳,王仁卿 黄河三角洲柽柳与芦苇光合特性比较山东林业科技, 6: 29-72)徐飞,郭卫华,王玉芳,王炜,杜宁,王仁卿 济南市校园6个绿化树种光合荧光特征比较初探山东大学学报,42 (5): 86-73)吴大千,杜宁,王炜,翟雯,王玉芳,王仁卿,张治国 昆嵛山森林群落下灌草层结构与多样性研究山东大学学报, 42(1): 1-74)吴大千,徐飞,郭卫华,王仁卿,张治国 中国北方城市常见绿化植物夏季气孔导度影响因素及模型比较生态学报, 10: 4141-75)徐伟红,郭卫华,徐飞,王仁卿 三种枣树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山东农业科学, 2: 29-76)吴彤,李俊祥,戴洁,王仁卿 山东省外来植物的区系特征及空间分布生态学杂志, 26 (4): 489-77)张永利,戴九兰,王仁卿,王文兴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生态效应研究进展生态科学, 26 (2): 186-2006年78)Zhang X Q, Liu J, Clive V J Welham, Liu C C, Li D N, Chen L,Wang R Q The effects of clonal integration on morphological plasticity and placement of daughter ramets in black locust (Robinia pseudoacacia) Flora, 201(7): 547-55479)韩雪梅,郭卫华,周娟,张淑萍,王仁卿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非培养方法生态科学,25(1): 87-9080)王嘉,王仁卿,郭卫华 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山东农业科学, 1: 101-81)张宪强,郭卫华,杨继红,刘成程,王仁卿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无性系种群结构与生长动态的研究山东大学学报, 41 (2): 135-82)周娟,郭卫华,宗美娟,韩雪梅,王仁卿 房干村不同植被下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山东大学学报, 41 (6): 161-83)宋楠,宋亚囝,王仁卿,郭卫华,刘建 山东省农业外来植物入侵现状及防治对策分析山东科学, 19 (3): 15-2005年84)Liu J, Liang S C, Liu F H,Wang R Q, Dong M Invasive alien plant species in China: regional distribution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11(4): 341-85)Liu J, Zhu X W,Wang R Q, Dong M Effects of grasshoppers on the dominant plants naturally growing in degraded grassland ecosystem in Northern C Ekologia (Bratislava), 24 (2): 117-86)Qi X S, Zhang S P, Wang Y Z,Wang R Q, Advantages of the integrated pig-biogas-vegetable greenhouse system in North C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4(3): 177-87)刘建,刘凤红,董鸣,王仁卿 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榆树种群的大小结构和邻体格局中国沙漠, 25 (1): 75~88)鲁敏,李英杰,王仁卿 油松容器育苗基质性质与苗木生长及生理特性关系林业科学, 41 (4): 86~ 89)齐鑫山,丁卫建,王仁卿,聂岩,田明英 果园间种白三叶草对土壤生态及果树生产的影响农村生态环境 21(2): 13~1790)宋志文,王仁卿,席俊秀,韩潇源,孙贤风,王玮 荣成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农村生态环境, 21 (4): 43~91)宋志文,王仁卿,席俊秀,韩潇源,姚晨 人工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效率与动态特征生态学杂志, 24(6) : 648-65192)张淑萍,王仁卿,杨继红,张强,魏英华 胶东海岸野生玫瑰(Rosa rugosa)的濒危现状与保护策略山东大学学报, 40 (1): 112~93)张永利,张宪强,王仁卿 鲁中山区植物区系初步研究山东林业科技, 1: 1~

燕翔(厅长,党组书记)负责省林业厅全面工作张保卫(纪检组长)负责纪检组工作辛福智(副厅长)分管造林绿化处、资源和林政处、林业基金管理站、林业监测规划院。协助燕翔同志分管计划财务处。吴庆刚(副厅长)分管办公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办公室、信息中心、国有林场管理站、林木种苗站、药乡林场。刘建武(副厅长)分管森林公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负责航空护林站筹建工作。亓文辉(副厅长)分管产业发展与对外合作处、林业科技培训中心、林木种质资源中心。李登开(副巡视员)分管科技处、林业科学研究院。马福义(副巡视员)分管项目办公室、经济林管理站。王太明(副巡视员)副巡视员,兼人事处处长。赵德奎(森林公安局局长)森林公安局局长。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字[2009]1079号文件根据《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办法》和《关于对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进行首次等级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新闻出版总署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办公室自2008年6月正式启动首次评估工作,委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编辑学会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科技出版工作者委员会三家中介机构,对全国500家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2006~2007年度出版综合情况实施了等级评估。经新闻出版总署研究,拟对首次被评为一级的100家图书出版单位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荣誉称号。现将名单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名单(各类别不分先后;排名不分先后,按拼音排序)社科类安徽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长春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法律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九州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上海人民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外文出版社学习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科技类电子工业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星球地图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大学类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教育类高等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古籍类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黄山书社岳麓书社中华书局少儿类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接力出版社明天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美术类安徽美术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文艺类长江文艺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索引序列
  • 林业科学研究编辑部主任
  • 林业科学研究编辑部主任级别
  • 林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山西林业科技编辑部主任
  • 山东林业科技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