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最新经济新闻及其评论文章题目有哪些

最新经济新闻及其评论文章题目有哪些

发布时间:

最新经济新闻及其评论文章题目有哪些

是你表述不清还是我没看明白啊?你要是单写“环境税制度”题目不就好选了嘛(通过你的表述我只能认为是单一方面的“环境税”)!要是你的本意是想说明的是“环境税及其对什么什么的影响”,就以此为题喽!

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是要求其特殊、要求其独特。让读者一看,使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振,拍案叫绝。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有一个好的标题。对于评论来说,更是这样。之所以有如此要求,是因为评论题目具有特殊的作用。有人说:“标题是评论的眼睛。”这是一种“文学语言”。那意思无非是说,眼睛是传神的,评论的标题应该把评论的精神表达出来;或者是说眼睛能够把人勾住,评论的题目应该一眼就能把读者吸引过来,使他非把文章读下去不可。如果是广播评论,要能吸引听众,使人非听下去不可。正如汤姆森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采的标题。” ①在当今,报刊、广播电视频道的数量相对于过去已翻了好几番了。而且报刊已进入厚报时代,甚至有的报纸一天就出百版;广播、电视大多数已是全天候播出,这一切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信息爆炸时代已经来临。加上社会生活的节奏大大加快,人们已无过多的时间去关注它,可以说,就连看完报纸几个版面的时间也没有。那么,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那新闻评论标题如何创新呢?这就涉及一个标题创新艺术的问题。 一、评论标题的生动性 一讲到生动,人们会立刻想到小说、散文、诗歌等,似乎与新闻评论无缘。其实生动和新闻评论早已是水乳交融,尤其在西方新闻评论作品中为一大特色。生动的标题能使新闻评论鲜活起来,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农民怕政策变化而不敢下力长远致富,对当前农村的一大思想障碍的评论,标题可以想出很多。如《致富要有长远打算》、《兼顾当前和长远》、《当前和长远》、《农民致富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等等,这些标题都可以据以成篇,但未免会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作者却干脆把群众的语言直接用作定题:《致富不能“鸡啄米”》,这样既直截了当,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从语言来说又比较形象生动,使听众听了以后不易忘却。 同样的标题还有:《为分数“拧水分”好 》(《光明日报》2005年06月10日)、《为健康“颁奖”》(载《人民日报》2004年8月5日第一版)、《当不上附马不能不取妻》(江苏如皋县人民广播站1986年7月15日播出)、《莫把“衙门”抬下乡》(湖南益阳县广播站1986年2月10日播出)等等 ,这些生动的标题,能使新闻评论鲜活、醒目、形象,从而产生吸引读者的魅力。 二、评论标题的幽默性 幽默是智慧的象征,才华的体现,它以特有的诙谐和意境,让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老舍先生说:“幽默地去奇袭侧击,使人先笑几声,然而一琢磨脸就红起来,这要比正颜厉色地教训人效果好得多。” ②“讽刺家的心是冷的,而幽默者的心是热的,在心态上没有讽刺家那么厉害”。③具有幽默效果的新闻评论标题,不仅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而且能够激发读者对新闻评论内容的兴趣。要把评论写好,讲究语言文字的幽默性是高招之一,其中制作富有幽默性的标题,就会一下子抓住读者和听众。试举一例: 《人民日报》2004年4月210日“今日谈”的标题为《喜人的“不习惯”》。这篇评论据以“前两天在北京火车站乘火车,登车后总感觉什么地方和过去不同。原来是站台加高和车底持平,上车如履平地了。习惯了踩着梯子上下车,对这方便之举一时倒有些不自然。”作者抓住了事件的性质——可喜的,借用自己的感受——“不习惯”来概括这一使人上下车方便的变化。事情本身没有逻辑矛盾,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 ,逻辑矛盾就出来了,幽默感也出来了,于是人们才有读下去的欲望。如果标题为《可喜的变化》,这一标题是准确地反应了事情的原委,但太笼统,让人一看就是喜鹊评论,而这种性质的新闻在中国铺天盖地,根本没法吸引读者的眼球。 再如:《“猪八戒”不该成为荧屏“香饽饽”》(《经济参考报》2005年08月22日)、《这样的“抠门”值得称赞》(《人民日报》2005年08月10日 第一版)、《楼市:中央政府不是"千手观音"咋办》(《中国青年报》2005年07月07日)、《企业要有“野性”》(《文汇报》2005年08月19日)、《造林还是“造字”》(湖北十堰电视台2002年11月15日首播)、《乡镇企业不是属猪的》(甘肃人民广播电台1985年12月14日播出)、《既要打锣,就不要怕响》(江苏省阜宁县广播站1983年6月25日播出)等等。这些标题诙谐有趣,它特有的幽默力量,比一本正经的说教有效的多。 那么,如何制作引人入胜的新闻评论幽默标题呢?首先要了解读者精神和物质上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发掘心理上的幽默敏感点,但最终还得利用一定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技巧来激发读者对幽默敏感点产生共鸣。 三、评论标题的哲理性 哲是智慧,是人类科学思想的花朵。理就是道理,是符合科学规律的道理。哲理,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规律,或者说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简单地说,哲理就是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来阐明一个道理,不管这个道理深刻与否,都能让人们听得明明白白,能回味其中的含义。所以,哲理性并不是一味追求深奥或玄妙,而是激发人深深地思考,能回味无穷。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充满着哲理,事例、故事、寓言、格言、警句等,都存在着哲理性,有时候话说得越浅显,道理可能越深刻;说得越简单,内涵可能越丰富,完全可以用它们来说明道理。2004年5月24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忠言何须逆耳》。这篇评论评述了领导者要注意批评的方法和批评的态度,教育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否定了“忠言”一定逆耳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指出非逆耳的忠言更易于人接受。这种评论标题,更富有哲理性,更给人深深的启迪。这篇评论如果标为《工作莫忽视方法》或者《工作方法要得当》,其吸引力和意味就淡多了。例如:《“爱富”不能“嫌贫”》(《人民日报》2005年09月05日 第十四版)、《夜景照明应量“能“而行》(载《人民日报》2005年7月11日第一版)、《理直也当气和》(载《人民日报》2004年5月24日第一版)、《质量就是生命》(载《人民日报》2003年5月16日第一版)、《小脚未必走路慢》(载《人民日报》1986年9月17日播出)等等,这些标题以哲理的高度和深度取题立意,就易使人省悟,令人折服。 四、评论标题的反思性 创新从来就是超越常识,超越常理。凡是常理都是相对的,相对常理的含义是指正确认识的有限性,有三个方面:一是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就其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这种由此及彼的审视,用现行的话叫“反思”。这些年,反思式的评论往往见诸报刊和广播电视,其标题每每标新立异,引人注意。 按常理,“鸡” 小而不用“牛刀”杀之。不然,小事大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得不偿失。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杀鸡”亦可用“牛刀”。清华大学研制出一种“炸鸡锅”,能自动调温升压,在市场颇有销路。科研院所,智力密集,自然可称“牛刀”。用现成的“牛刀” 杀一杀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鸡”又何尝不可?这不但不会使“牛刀”贬值而只会增加效能。作者以此为题材加以评论,制题为《“杀鸡”亦可用“牛刀”》,使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全新的理性的启迪。 比如:《“失声”与掌声 》(《光明日报》2005年06月13日)、《莫让“捐款”成“扣款”》(《人民日报》2005年04月09日 第一版)、《“谢生宴”让人耳目一新》(《光明日报》2005年07月04日)等等。这些评论标题引发了读者深深的理性思考,使作者对问题有全新的认识。五、评论标题的抨击性。 我们的社会,正邪并存,善恶同在。祛邪扶正,揭恶扬善,是评论肩负的政治使命,在报刊广播言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切邪的恶的东西都是阴暗的反常的,抨击式评论的标题若直点其丑恶,便出奇制胜。 2003年1月20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不要提前过年》。过年,是一个时间问题,而时间又是客观的,不会随着人们的意向改变,不是说你想把过年的时间改变就怎样改变。作为读者,你会立即被吸引看下去:“元旦过后是春节。中间的这一个月里,随着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浓,有的部门和单位工作松松垮垮,电话没人接,事情没人办。一些应该迅速办理的事情,被推到了节后,前来办事的人们只能望门兴叹,徒劳往返。”由此可以看出,标题《不要提前过年》的内涵很丰富,深刻揭示了各部门不正之风的严重性,对此抨击十分有力。 像《人情酒里少人情》(《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16日 第一版)、《请柬别成“催款单”》(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日第一版)、《“鲜奶倒进污水渠”,咋的了?》(《工人日报》2005年08月18日)、《莫让民工流汗又流泪》(《人民日报》2004年12月23日 第四版)、《挥霍浪费也是犯罪》(载《人民日报》2004年11月10日第一版)、《“及时雨”为何落不到地里》(福建蒲城县广播电台1987年6月19日播出)等等,都是新闻评论者运用抨击式的创新艺术,勇于抓问题,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抨击歪风与谬误所结出的硕果。 六、评论标题的文采性 标题的文采,是新闻评论标题成功的秘诀之一。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修辞方法,都可运用于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中。 (1)活用动词。通过观察主语和宾语的特点,来选用生动、富于个性的动词。在现代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中,动词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精心使用动词制作新闻评论标题的问题,便越来越受到重视。西方新闻学者艾米利达斯说过:“不要醉心于那种华而不实、铺张描写,要挤掉水分,因为这些除了证明记者善于使用陈腐的语言和手法外,不会有任何效果。”这段话警戒我们,在新闻语言中要尽量少用形容词。对新闻语言的要求是这样,作为概括新闻主要事实和揭示新闻主题的新闻评论的标题更是如此。比如:2005年6月21日《人民日报》“今日谈”的题为《“考后消费热”该降温了》。又如《让措施从墙上“走”下来》,一个动词“走”,让整个题目都活起来。 (2)借用古文、古诗词、成语、俗语、流行歌曲等。无论古今中外,不管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可以拿来,但一定要贴切。例如:四川人民广播电台1984年8月25日播出的评论题为《不要闲着“媳妇”抢“保姆”》(论点:不要忽视起用本单位的人才),作者采取隐喻的、疏导的方式,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谚语——不要闲着“媳妇”抢“保姆”这个题目,富有生活情趣,能够发人深思。 又如:《匹夫不可夺志 国难见气节》(《人民日报》2005年08月23日 第四版),其标题语出自“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④读后真正感到:“当人们逡巡于旧战场之时,追忆于尘封史实之际,我们不能忘记其中所蕴含的“气节”二字。这种宝贵的精神发于胸臆,见于行动,是支撑前人浴血奋战的强大动力,也是激励我们实现振兴中华伟大理想的精神力量。” 再如:《新党登陆令人耳目一新》(《新华网》2005年07月06日)、《期待物权观念深入人心》(《法制日报》2005年07月20日),均用成语作题,显得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3)借用形象,化静为动。例如:1986年8月30日《人民日报》在《新语》专栏里,发表了一篇评论,题为《叹老鼠偷权》,很形象,特别用了一个“叹”字,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对“老鼠偷权”行为的不满,不落俗套,非常引人。 (4)巧用比喻、拟人。比喻、拟人是标题常用手法,但用多了就难以出新意,因此,应该经常换换脑子。例如:《“嫁“出去的“姑娘”也要管》(黑龙江省松花江人民广播电台1987年6月18日播出)。(5)用“数字”、“符号”说话。数字、符号可能带来“尽在不言中”的效果。例如:2005年07月04日《人民网》“人民时评”发表的题为《暂行条例45年不变说明了什么?》(论点:让这些不合时宜、落后于时代要求的“老皇历”限期退出历史舞台。)读了令人喟然长叹,顿生愤概。 七、评论标题的情感性 评论主要是以说理为主要手段,从思想、概念的角度阐明对事物、事件的看法。而说理一般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决定了新闻评论无不带有一定程度的概念性和抽象性,未免显得枯燥些。那这样很难抓住读者或听众,这就需要在情感上下功夫。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⑤新闻评论的说服工作只有善于运用情感技巧,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才能打动人心,才能吸引住读者或听众。感情是沟通的桥梁,要想说服别人,必须跨越这一座桥,才能到达对方的心理堡垒,征服别人。这样既满足读者的“新闻欲”,又勾起读者的“欣赏欲”,给人以美感。 2004年05月28日(《人民网》“人民时评”发表的题为《为“保民用电”叫声好!》该标题一看上去,就给人一种亲切感。北京市政府提出工业用电为居民生活用电让路,便是对居民应享权利的实质性复归。我们一直所强调的政策的以人为本,在北京市的用电决策中,无疑得到了直接体现。 比如:《白了少年头,真悲切!》(《羊城晚报》2005年05月16日)、《五壮士兮,归来!》(《江南时报》 (2005年03月29日 第三版) )、《英雄精神怎样才能不被"删除"?》(《燕赵都市报》2005年03月26日)、《让孩子继续是孩子吧》(《中国青年报》2005年03月21日)、《设路牌心贴行人》(载《人民日报》2003年12月1日第一版)、《让“海上孤儿”回到母亲的怀抱——评解决台湾渔船被扣问题的途径》(福建人民广播电台1989年4月13日对台湾广播)等,都能使受众感到新闻评论有一股股温情的暖流。 八、评论标题的怪异性 新闻评论注重标题的怪异(可以吸引眼球),这样才可以抓住受众心理,吸引他们读下去,文章的好坏倒成了其次。 新闻评论标题若直指其怪,便出奇制胜。 2005年3月28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锄头柄与互联网》。怎么锄头柄与互联网还有联系,真是闻所未闻,怪事一桩。作为读者,有欲望仔细读下去:“前几日,回乡省亲。一踏进家门,就发现屋里摆放着一台崭新的电脑。二叔见我一脸惊讶,笑道:‘这玩艺还真是那么回事儿,咱家今年的二亩花木苗子能卖好价钱,就是沾了互联网的光。’过去只知攥着锄头柄在地里刨的二叔,如今也成了网民,并且从中受益。”由此可以,看出锄头柄与互联网这个怪异的题全面反应了信息化催生了农业现代化。上述这篇评论如果标为《信息化催生了农业现代化》或者《农民也用上了电脑》的标题,其吸引力就淡多了。这两个标题,一是太平淡,不一定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二是太直白,读者一看标题,就知道这篇评论要论什么,根本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这类标题有:《给发霉的“行规”晒晒太阳》(《新华网》2005年09月02日)《警惕思想“亚健康”》(《光明日报》2005年08月22日)、《体彩捐赠慷谁之慨》(《中国青年报》2005年08月25日)、《贫困大学生亟需“精神扶贫”》(《南国早报》2005年06月14日)、《博士猪倌与大学生就业》(《人民日报》2005年05月24日 第十一版 )、《文人和小偷》(载《新民晚报》1990年7月5日)、《“泼泠水”也是一种服务》(宁夏人民广播电台1988年10月26日播出)、《“没啥”?“有啥”?》(载《人民日报》1993年5月5日第一版)等等。上述标题确实很怪异,给人看了,不但吸引读者一口气读完全文,而且在读者的记忆中难以消失。

环境税制度选美——中国环境税制度的对比

最新经济新闻及其评论文章题目大全

1、2012年12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通过《侵权责任法》对“同命同价”进行了规定  2、2013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  3、1月1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孙家栋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将,奖金500万  4、1月1日 中国与东盟FTA正式生效  5、2013年6月8日是联合国定的首个“世界海洋日”主题为“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  说要点,具体的自己补充  经济:市场调节具有一些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其中主要说的法律手段政治:国家职能的履行、人大具有立法权、“同命同价”还体现了以人为本、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经济: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政治: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国家职能中社会公务服务的履行  经济:我国的分配方式政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经济: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政治: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关系  政治: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你好的!题目有的是啊!==========================================思维方式对经济新闻写作方式的影响——《 中国日报》 和《 金融时报》 之比较论经济新闻的思辨性特征我国经济新闻的发展和变化从符号学角度论电视经济新闻语态创新金融危机下经济新闻的报道策略影响力是经济新闻的核心价值有用性: 经济报道的基点——试析受众对经济新闻的需求特点及应对思路英汉经济新闻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经济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经济新闻写作如何创新宽广的时空跨越多层面的内含揭示——经济新闻深度报道剖析==========================================望采纳!

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是要求其特殊、要求其独特。让读者一看,使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振,拍案叫绝。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有一个好的标题。对于评论来说,更是这样。之所以有如此要求,是因为评论题目具有特殊的作用。有人说:“标题是评论的眼睛。”这是一种“文学语言”。那意思无非是说,眼睛是传神的,评论的标题应该把评论的精神表达出来;或者是说眼睛能够把人勾住,评论的题目应该一眼就能把读者吸引过来,使他非把文章读下去不可。如果是广播评论,要能吸引听众,使人非听下去不可。正如汤姆森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采的标题。” ①在当今,报刊、广播电视频道的数量相对于过去已翻了好几番了。而且报刊已进入厚报时代,甚至有的报纸一天就出百版;广播、电视大多数已是全天候播出,这一切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信息爆炸时代已经来临。加上社会生活的节奏大大加快,人们已无过多的时间去关注它,可以说,就连看完报纸几个版面的时间也没有。那么,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那新闻评论标题如何创新呢?这就涉及一个标题创新艺术的问题。 一、评论标题的生动性 一讲到生动,人们会立刻想到小说、散文、诗歌等,似乎与新闻评论无缘。其实生动和新闻评论早已是水乳交融,尤其在西方新闻评论作品中为一大特色。生动的标题能使新闻评论鲜活起来,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农民怕政策变化而不敢下力长远致富,对当前农村的一大思想障碍的评论,标题可以想出很多。如《致富要有长远打算》、《兼顾当前和长远》、《当前和长远》、《农民致富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等等,这些标题都可以据以成篇,但未免会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作者却干脆把群众的语言直接用作定题:《致富不能“鸡啄米”》,这样既直截了当,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从语言来说又比较形象生动,使听众听了以后不易忘却。 同样的标题还有:《为分数“拧水分”好 》(《光明日报》2005年06月10日)、《为健康“颁奖”》(载《人民日报》2004年8月5日第一版)、《当不上附马不能不取妻》(江苏如皋县人民广播站1986年7月15日播出)、《莫把“衙门”抬下乡》(湖南益阳县广播站1986年2月10日播出)等等 ,这些生动的标题,能使新闻评论鲜活、醒目、形象,从而产生吸引读者的魅力。 二、评论标题的幽默性 幽默是智慧的象征,才华的体现,它以特有的诙谐和意境,让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老舍先生说:“幽默地去奇袭侧击,使人先笑几声,然而一琢磨脸就红起来,这要比正颜厉色地教训人效果好得多。” ②“讽刺家的心是冷的,而幽默者的心是热的,在心态上没有讽刺家那么厉害”。③具有幽默效果的新闻评论标题,不仅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而且能够激发读者对新闻评论内容的兴趣。要把评论写好,讲究语言文字的幽默性是高招之一,其中制作富有幽默性的标题,就会一下子抓住读者和听众。试举一例: 《人民日报》2004年4月210日“今日谈”的标题为《喜人的“不习惯”》。这篇评论据以“前两天在北京火车站乘火车,登车后总感觉什么地方和过去不同。原来是站台加高和车底持平,上车如履平地了。习惯了踩着梯子上下车,对这方便之举一时倒有些不自然。”作者抓住了事件的性质——可喜的,借用自己的感受——“不习惯”来概括这一使人上下车方便的变化。事情本身没有逻辑矛盾,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 ,逻辑矛盾就出来了,幽默感也出来了,于是人们才有读下去的欲望。如果标题为《可喜的变化》,这一标题是准确地反应了事情的原委,但太笼统,让人一看就是喜鹊评论,而这种性质的新闻在中国铺天盖地,根本没法吸引读者的眼球。 再如:《“猪八戒”不该成为荧屏“香饽饽”》(《经济参考报》2005年08月22日)、《这样的“抠门”值得称赞》(《人民日报》2005年08月10日 第一版)、《楼市:中央政府不是"千手观音"咋办》(《中国青年报》2005年07月07日)、《企业要有“野性”》(《文汇报》2005年08月19日)、《造林还是“造字”》(湖北十堰电视台2002年11月15日首播)、《乡镇企业不是属猪的》(甘肃人民广播电台1985年12月14日播出)、《既要打锣,就不要怕响》(江苏省阜宁县广播站1983年6月25日播出)等等。这些标题诙谐有趣,它特有的幽默力量,比一本正经的说教有效的多。 那么,如何制作引人入胜的新闻评论幽默标题呢?首先要了解读者精神和物质上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发掘心理上的幽默敏感点,但最终还得利用一定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技巧来激发读者对幽默敏感点产生共鸣。 三、评论标题的哲理性 哲是智慧,是人类科学思想的花朵。理就是道理,是符合科学规律的道理。哲理,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规律,或者说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简单地说,哲理就是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来阐明一个道理,不管这个道理深刻与否,都能让人们听得明明白白,能回味其中的含义。所以,哲理性并不是一味追求深奥或玄妙,而是激发人深深地思考,能回味无穷。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充满着哲理,事例、故事、寓言、格言、警句等,都存在着哲理性,有时候话说得越浅显,道理可能越深刻;说得越简单,内涵可能越丰富,完全可以用它们来说明道理。2004年5月24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忠言何须逆耳》。这篇评论评述了领导者要注意批评的方法和批评的态度,教育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否定了“忠言”一定逆耳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指出非逆耳的忠言更易于人接受。这种评论标题,更富有哲理性,更给人深深的启迪。这篇评论如果标为《工作莫忽视方法》或者《工作方法要得当》,其吸引力和意味就淡多了。例如:《“爱富”不能“嫌贫”》(《人民日报》2005年09月05日 第十四版)、《夜景照明应量“能“而行》(载《人民日报》2005年7月11日第一版)、《理直也当气和》(载《人民日报》2004年5月24日第一版)、《质量就是生命》(载《人民日报》2003年5月16日第一版)、《小脚未必走路慢》(载《人民日报》1986年9月17日播出)等等,这些标题以哲理的高度和深度取题立意,就易使人省悟,令人折服。 四、评论标题的反思性 创新从来就是超越常识,超越常理。凡是常理都是相对的,相对常理的含义是指正确认识的有限性,有三个方面:一是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就其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这种由此及彼的审视,用现行的话叫“反思”。这些年,反思式的评论往往见诸报刊和广播电视,其标题每每标新立异,引人注意。 按常理,“鸡” 小而不用“牛刀”杀之。不然,小事大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得不偿失。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杀鸡”亦可用“牛刀”。清华大学研制出一种“炸鸡锅”,能自动调温升压,在市场颇有销路。科研院所,智力密集,自然可称“牛刀”。用现成的“牛刀” 杀一杀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鸡”又何尝不可?这不但不会使“牛刀”贬值而只会增加效能。作者以此为题材加以评论,制题为《“杀鸡”亦可用“牛刀”》,使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全新的理性的启迪。 比如:《“失声”与掌声 》(《光明日报》2005年06月13日)、《莫让“捐款”成“扣款”》(《人民日报》2005年04月09日 第一版)、《“谢生宴”让人耳目一新》(《光明日报》2005年07月04日)等等。这些评论标题引发了读者深深的理性思考,使作者对问题有全新的认识。五、评论标题的抨击性。 我们的社会,正邪并存,善恶同在。祛邪扶正,揭恶扬善,是评论肩负的政治使命,在报刊广播言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切邪的恶的东西都是阴暗的反常的,抨击式评论的标题若直点其丑恶,便出奇制胜。 2003年1月20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不要提前过年》。过年,是一个时间问题,而时间又是客观的,不会随着人们的意向改变,不是说你想把过年的时间改变就怎样改变。作为读者,你会立即被吸引看下去:“元旦过后是春节。中间的这一个月里,随着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浓,有的部门和单位工作松松垮垮,电话没人接,事情没人办。一些应该迅速办理的事情,被推到了节后,前来办事的人们只能望门兴叹,徒劳往返。”由此可以看出,标题《不要提前过年》的内涵很丰富,深刻揭示了各部门不正之风的严重性,对此抨击十分有力。 像《人情酒里少人情》(《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16日 第一版)、《请柬别成“催款单”》(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日第一版)、《“鲜奶倒进污水渠”,咋的了?》(《工人日报》2005年08月18日)、《莫让民工流汗又流泪》(《人民日报》2004年12月23日 第四版)、《挥霍浪费也是犯罪》(载《人民日报》2004年11月10日第一版)、《“及时雨”为何落不到地里》(福建蒲城县广播电台1987年6月19日播出)等等,都是新闻评论者运用抨击式的创新艺术,勇于抓问题,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抨击歪风与谬误所结出的硕果。 六、评论标题的文采性 标题的文采,是新闻评论标题成功的秘诀之一。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修辞方法,都可运用于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中。 (1)活用动词。通过观察主语和宾语的特点,来选用生动、富于个性的动词。在现代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中,动词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精心使用动词制作新闻评论标题的问题,便越来越受到重视。西方新闻学者艾米利达斯说过:“不要醉心于那种华而不实、铺张描写,要挤掉水分,因为这些除了证明记者善于使用陈腐的语言和手法外,不会有任何效果。”这段话警戒我们,在新闻语言中要尽量少用形容词。对新闻语言的要求是这样,作为概括新闻主要事实和揭示新闻主题的新闻评论的标题更是如此。比如:2005年6月21日《人民日报》“今日谈”的题为《“考后消费热”该降温了》。又如《让措施从墙上“走”下来》,一个动词“走”,让整个题目都活起来。 (2)借用古文、古诗词、成语、俗语、流行歌曲等。无论古今中外,不管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可以拿来,但一定要贴切。例如:四川人民广播电台1984年8月25日播出的评论题为《不要闲着“媳妇”抢“保姆”》(论点:不要忽视起用本单位的人才),作者采取隐喻的、疏导的方式,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谚语——不要闲着“媳妇”抢“保姆”这个题目,富有生活情趣,能够发人深思。 又如:《匹夫不可夺志 国难见气节》(《人民日报》2005年08月23日 第四版),其标题语出自“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④读后真正感到:“当人们逡巡于旧战场之时,追忆于尘封史实之际,我们不能忘记其中所蕴含的“气节”二字。这种宝贵的精神发于胸臆,见于行动,是支撑前人浴血奋战的强大动力,也是激励我们实现振兴中华伟大理想的精神力量。” 再如:《新党登陆令人耳目一新》(《新华网》2005年07月06日)、《期待物权观念深入人心》(《法制日报》2005年07月20日),均用成语作题,显得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3)借用形象,化静为动。例如:1986年8月30日《人民日报》在《新语》专栏里,发表了一篇评论,题为《叹老鼠偷权》,很形象,特别用了一个“叹”字,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对“老鼠偷权”行为的不满,不落俗套,非常引人。 (4)巧用比喻、拟人。比喻、拟人是标题常用手法,但用多了就难以出新意,因此,应该经常换换脑子。例如:《“嫁“出去的“姑娘”也要管》(黑龙江省松花江人民广播电台1987年6月18日播出)。(5)用“数字”、“符号”说话。数字、符号可能带来“尽在不言中”的效果。例如:2005年07月04日《人民网》“人民时评”发表的题为《暂行条例45年不变说明了什么?》(论点:让这些不合时宜、落后于时代要求的“老皇历”限期退出历史舞台。)读了令人喟然长叹,顿生愤概。 七、评论标题的情感性 评论主要是以说理为主要手段,从思想、概念的角度阐明对事物、事件的看法。而说理一般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决定了新闻评论无不带有一定程度的概念性和抽象性,未免显得枯燥些。那这样很难抓住读者或听众,这就需要在情感上下功夫。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⑤新闻评论的说服工作只有善于运用情感技巧,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才能打动人心,才能吸引住读者或听众。感情是沟通的桥梁,要想说服别人,必须跨越这一座桥,才能到达对方的心理堡垒,征服别人。这样既满足读者的“新闻欲”,又勾起读者的“欣赏欲”,给人以美感。 2004年05月28日(《人民网》“人民时评”发表的题为《为“保民用电”叫声好!》该标题一看上去,就给人一种亲切感。北京市政府提出工业用电为居民生活用电让路,便是对居民应享权利的实质性复归。我们一直所强调的政策的以人为本,在北京市的用电决策中,无疑得到了直接体现。 比如:《白了少年头,真悲切!》(《羊城晚报》2005年05月16日)、《五壮士兮,归来!》(《江南时报》 (2005年03月29日 第三版) )、《英雄精神怎样才能不被"删除"?》(《燕赵都市报》2005年03月26日)、《让孩子继续是孩子吧》(《中国青年报》2005年03月21日)、《设路牌心贴行人》(载《人民日报》2003年12月1日第一版)、《让“海上孤儿”回到母亲的怀抱——评解决台湾渔船被扣问题的途径》(福建人民广播电台1989年4月13日对台湾广播)等,都能使受众感到新闻评论有一股股温情的暖流。 八、评论标题的怪异性 新闻评论注重标题的怪异(可以吸引眼球),这样才可以抓住受众心理,吸引他们读下去,文章的好坏倒成了其次。 新闻评论标题若直指其怪,便出奇制胜。 2005年3月28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锄头柄与互联网》。怎么锄头柄与互联网还有联系,真是闻所未闻,怪事一桩。作为读者,有欲望仔细读下去:“前几日,回乡省亲。一踏进家门,就发现屋里摆放着一台崭新的电脑。二叔见我一脸惊讶,笑道:‘这玩艺还真是那么回事儿,咱家今年的二亩花木苗子能卖好价钱,就是沾了互联网的光。’过去只知攥着锄头柄在地里刨的二叔,如今也成了网民,并且从中受益。”由此可以,看出锄头柄与互联网这个怪异的题全面反应了信息化催生了农业现代化。上述这篇评论如果标为《信息化催生了农业现代化》或者《农民也用上了电脑》的标题,其吸引力就淡多了。这两个标题,一是太平淡,不一定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二是太直白,读者一看标题,就知道这篇评论要论什么,根本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这类标题有:《给发霉的“行规”晒晒太阳》(《新华网》2005年09月02日)《警惕思想“亚健康”》(《光明日报》2005年08月22日)、《体彩捐赠慷谁之慨》(《中国青年报》2005年08月25日)、《贫困大学生亟需“精神扶贫”》(《南国早报》2005年06月14日)、《博士猪倌与大学生就业》(《人民日报》2005年05月24日 第十一版 )、《文人和小偷》(载《新民晚报》1990年7月5日)、《“泼泠水”也是一种服务》(宁夏人民广播电台1988年10月26日播出)、《“没啥”?“有啥”?》(载《人民日报》1993年5月5日第一版)等等。上述标题确实很怪异,给人看了,不但吸引读者一口气读完全文,而且在读者的记忆中难以消失。

文章内容有什么鲜明的观点么?有的话就以之为题目。你提供的资料太少,作为新闻工作者,为了吸引注意,我们一般会冠以“中国应该怎么征环境税?”,等标题作为噱头。

最新经济新闻及其评论文章题目怎么写

新闻评论的格式写法    新闻评论的文体结构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基本是一致的,它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而在具体写作新闻评论时,各个构成部分又有其独特的写法。    1.引人注意的标题新闻评论的标题既可以标明论题的对象和范围,也可以直接提出评论的观点和主旨;总的要求是生动活泼、言简意赅,使标题成为引人耳目的招牌。    首先,要巧用动词,强化动词在评论标题中的动态感和鲜活感。2005年 11月4日《经济日报》的评论《扬起企业品牌之帆》,这篇评论的标题用动词 "扬起",既揭示出我国目前实施自主品牌的必要性,也展现了我国企业界创新品牌的信心与决心,给人以昂扬向上的感觉。其次,恰当使用修辞手段,以修辞的特有效果构成评论标题的生动形象而又耐人寻味。2005年8月23日《人民日报》的评论标题是《匹夫不可夺志国难见气节》,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段。最后,要合理调动句式,肯定式陈述句的标题使观点的揭示更加显豁而又鲜明;否定式陈述句的标题能够直接给受众一个非常坦率的态度;疑问句式的标题使受众始终带着一种特定的悬念去思考。《文化产业呼唤"中国创造"》,其标题运用肯定式陈述句,非常鲜明地揭示了媒体所要表达的一种态度和观点;《不该误读"平民医院,')),虽用表面否定的句式却表达了非常干脆的态度;《洋教材冲击了我们什么?》,这一个带着问号的标题首先就会给受众留下悬念:谁在用洋教材?到底怎么回事?带着种种谜团就会循文找答案了。依据评论的思想内容,善于调动不同的句式,能够造成一种特有的情感效果。    评论的标题写作方法不止这些。只要能吸引受众、揭示评论的思想内容,就是好的评论标题。新闻评论标题的写作原则追求有个性、有创新,这样的评论标题才更具魅力。    2.富有悬念的导语新闻评论的导语,即开头部分、引论部分。导语的设计应始终以受众为着眼点,总的要求是:要把最能吸引受众兴趣、最能引起受众关注的事实、观点或问题放在前面。    (1)开门见山,提出论题。就是在新闻评论的开头直截了当地把评论的话题方向和大致内容交给受众,使受众在阅读或观看时能够有一个明确的针对性和方向性。2005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的评论《教科书循环使用:有喜亦有忧》,开头是:"中小学生教科书循环使用在山东部分地区学校终于成为现实,教科书究竟怎样循环,它的意义何在?为何总是'叫好不叫座'?日前,记者在山东进行了采访。"开篇提出的论题是教科书循环使用,而具体问题有哪些呢?作者设下了三个连续性的疑问作为悬念,使受众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关注问题的前因后果。    (2)开宗明义,表明观点。这种导语方式,就是在新闻评论的开头首先把评论者的观点或结论告诉受众。这样,使受众顺着评论者的观点,演绎作品的思想内容,在观点明确的前提下寻求论据的翔实有力。2005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多党合作与构建和谐社会》,开头就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应不断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3)新闻事件,引出论题。以新闻事件为由头,简要叙述该事件的经过或特点,引出下文。有时,事件在开头部分只是作为一个由头而已,由此引出论题;有时,事件本身也是整篇评论评议的主体。评论《洋教材冲击了我们什    么?》,其导语就是以一个简要的新闻事件作为评论由头的:"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小学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决定,明年秋季,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要试用美国版本的科学教材,这所学校也将成为全国10所试用的实验学校之一。"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要试用美国版本的科学教材,这只是个话题引人的由头和论题的切人点,而在正文中并没有仅仅论述这所小学使用美国版教材的情况。新闻事件开头,新闻性更强,故事性也较强,容易促发受众的兴奋点,以吸引受众对事件及相关话题的关注。    (4)交代背景,说明动因。在新闻评论的开头部分,先交代一下与评论话题相关的背景情况,能够从新闻事件的背后揭示出评论本身的现实意义。评论《扬起企业品牌之帆》,其开头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只有一支承载着坚实的创新能力和扎实的知名品牌的强势企业舰队,才能够展示国家竞争力、展示民族形象、展示经济实力,才能够乘风破浪,立足国内,走向世界;也只有拥有这样一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优势品牌企业方阵,才能尽显国家的昌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段作为导语,第一句就交代了目前企业品牌竞争的宏观背景,即经济全球化、科技日新月异、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本身也就蕴含了评论内容的意义和价值。(5)树起"靶子",各个击破。在批驳性新闻评论中,导语的开头可以先描述一种现象或摆出要驳论的对象,尽管导语中暂且不点破大机,但本论部分的系统论证做好了准备。2005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陈家兴的评论《为官本来就不易》,开头就先简要列出现象、树起下文批驳的靶子:"最近,深圳市决定,在全市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夕。这一举措直指干部履职存在的突出问题,旨在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乍一看去,这一段提法并没有什么毛病,提高干部执政能力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但下文从"官不好当"、 "无功就是过"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指出了"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所存在的种种漏洞。靶子,终究不是铜墙铁壁,抓住了要害处、有的放矢,就会破绽百出。这样的开头,使受众逐渐从错误的或模棱两可的现象和认识中走出来,使正确的观点渐渐浮出水面。    (6)引经据典,营造氛围。在新闻评论的开头部分,恰当采取引用的手法,通过引经据典,将生动活泼的氛围带到评论之中,使受众在特有的氛围中感受评论的思想内容、理解评论者所要阐明的观点。2005年12月12日的 "焦点访谈"节目《变"相马"为"赛马"》,其开头就引用了"相马"和"赛马"的典故,并对新闻事件先作简要的解说。恰当地运用典故,使评论本身不仅通俗易懂,而且使行文生动有趣、令人赏心悦目。    3.严谨而曲折的主体评论的主体就是本论部分,它担负着承上启下、组织论据证明论点的任务。主体写作要求做到既要结构严谨,又要曲折生动。    (1)结构严谨。结构严谨对于新闻评论来说,在论证的过程中应科学合理地组织好材料、安排好层次结构。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结构方式:    ①并列式。就是先提出总论点,再从不同方面论证总论点的结构方式,这里的"不同方面"是由若干个分论点来体现的,不同分论点所统率的各个部分之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例文7一3一1《微笑,并保持微笑》,主体部分用三个分论点作为小标题,分别是:"医生的微笑是一种坚定"、"患者的微笑是一种信心"、"大家的微笑是一种平静"。这三个小标题从内容上说彼此之间构成一种并列关系,三种微笑在特定的背景下缺一不可。    ②递进式。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结构方式。它要求对论题逐层剖析、层层说理,层次之间环环相扣、逐步深化,使论述透彻而深刻。评论《不该误读"平民医院,'))的主体由两个层次构成,一是老百姓对"平民医院" 的错误理解,二是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平民医院"的误读。哪个程度更为严重呢?该评论指出:"百姓们对'平民医院'的误读,是对眼下'公立医院'就医门槛过高的无奈",而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也会误读"平民医院", 只能说明"政府服务功能的缺位",而后者也是评论者在文中所要着重阐明的重点内容。可见,前后两个层次之间形成一种必然的逐层递进的关系。    ③对比式。就是主体部分的事实材料及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是相互对照的,通过对比的手法论述论题和观点,有力地证实某一论点的正确或谬误。 2005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发表的《在磨砺中成长》,主体部分在重点叙述洪战辉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先进事迹,评价其崇高的道德品质的同时,也对目前一些大学生消极无为的思想和言行做了边述边评。这恰恰与洪战辉的思想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并使这篇论文的主体内部构成对照的关系。    (2)曲折生动。所谓曲折生动,是指评论的主体安排应该呈现出正正反反、起起伏伏的结构,要有疑问、有辩论,有迁回、有悬念,使论证的过程能充分调动起受众的情感心理。    评论《扬起企业品牌之帆》卞体部分的前两个层次先从值得称道的方面肯定了我国一些企业品牌自主创新的影响力和"老字号"企业品牌所赋予的时代内涵,提出了创造知名品牌、推进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指出目前我国在自主品牌创新方面的种种缺陷与困境:"中国可谓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却不是'制造强国'。 "看到了困难与不足,我们该    拿出什么样的态度与行动呢?文章又明确提出:"我国企业成长不但要有量的    增长,更要有质的突破。"下文便又结合这一观点,从"必须着力自主创新大力培育企业自主品牌"、"营造良好的创立自主品牌的社会环境"两大方面论述自主品牌的培育、创立与氛围的营造。这是评论者提出的解决策略,这一策略能否实施?评论者并没有顺水推舟地去写,而是审慎地提出:"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培育自主品牌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无论是政策配套、资金支持、产学研协作,还是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我们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总之,从这篇例文的主体构成L看,行文虽流畅自然,但仍不失波澜起伏、曲折生动。    4.耐人寻味的结尾新闻评论的结尾是对全文的自然收束,要简明精辟、自然流畅。新闻评论写作既不能虎头蛇尾,也不能画蛇添足。选择什么样的结尾方式,必须根据评论的思想内容和论证的需要。通常情况下,新闻评论的结尾方式主要有总结式、点睛式、展望式。    (1)总结式。就是结合上文的评述内容总结一下全文,以加深受众对全篇评论的总体印象。《在磨砺中成长》的结尾是:"近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号召广大学生向洪战辉学习。洪战辉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崭新精神风貌,他身上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其中如何面对挫折和苦难,应该成为青年特别是青年学子重点学习的必修课。"这个结尾就是针对上文的详细述评所作的概括总结,这一总结无疑对新闻当事人及其事件起看强化的作用。    (2)点睛式。就是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有人说,新闻评论就是画龙点睛的文章。它的"睛"有时并不在脸上,而在尾巴上。而这种点睛之笔,或者是在结尾处明确观点,或者是对主体内容的突出与深化。    (3)展望式。就是在结尾针对上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做承前启后的预测、展望或号召。评论《文化产业呼唤"中国创造邹,其结尾就是一种展望式的收束:"两个星期以前,神舟六号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中写下了雄壮的'中国创造',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高新科技与自主研发的实力。今天,文化产业的崛起也期待着更多的'中国创造'。"    当然,文无定法。新闻评论的结尾也是要依据论题本身的特点及布局谋篇的需要来收尾的,要因文制宜,切不可照搬套用。

1、首先注意准确。标题要准确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禁止为凑字数而加长标题。2、其次考虑吸引力。注意将文章中兴奋点提炼出来,应该做到不少于一个兴奋点(兴奋点:即重要的新闻人物,离奇的新闻事件,重大或者是新奇的事件本身等),用词不要口语化。3、标题做成实题,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避免因修改标题违背文章原意;标题内容避免空洞、言之无物。4、尽量使用单句式标题,主谓宾结构必须完整,避免出现双谓语,必须有动态词汇,主要为“主体+行为+客体”;标题中尽可能避免“的”字结构、“是”字结构,“和”字结构等静态句式出现;控制双句式标题、倒装句标题和被动语态标题的数量。5、新闻标题中尽可能地省略标点符号,以保持页面的清新,避免给人主观感情色彩,防止产生歧义;除表达反讽的含义外,尽可能不使用引号;电影、书籍可用书名号。6、标题用词应当客观,避免在标题中出现主观色彩浓厚的字眼,如“惊现”、“惊爆”、“竟然”、“竟”、“胆敢”等。7、标题中严禁出现重复字眼。8、标题中避免使用“一”、“某”等含混表述。9、标题中禁止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的词语,严禁出现常人不熟知的人名、地名(必须出现时应作说明),或引起歧义的地名缩写(如“巴首都汽车炸弹三人死亡”)。10、标题中不得出现港台式词汇(如“飞弹”、“单车”)。11、标题中的数字和字母使用半角字符,标题中尽可能不使用英文。12、重点媒体的文章,或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需要强调媒体出处,如欲表明文章权威、敏感或有争议性等,可以在标题前标注媒体名称。13、非新闻事实类文章可在标题中注明类型,如评论、分析等。以图片为主的文章,标题前要标注“图文:”。以文字为主,附有图片的文章,要在标题后标注 “(附图)”。文章有两张以上图片的,以图片为主,标题前要标注“组图:”,以文字为主,标题后标注“(组图)”。

最新经济新闻及其评论文章摘抄及感悟

1、新闻热点:按照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总体要求及省财政厅关于2021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清算工作安排,平凉市财政局组织财政部门会同农业农村部门和农业保险承保机构,与2021年度农业保险进行清算。点评: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且发生频繁的国家,农业生产往往面临巨大的风险。再加上农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导致我国农民的收入普遍不高。此次政策的下发,对农业、农民来说都十分重要。2、新闻热点:人民日报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11月11日,人民银行指导网、银联、商业银行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精心准备,稳妥实施,圆满完成“双11”支付清算业务高峰保障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点评:双十一出现以来,对中国居民、各大企业乃至国家经济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疫情冲击后的双十一更是格外引人注目。事实证明,中国消费者购物的热情丝毫不减,将为中国经济复苏再添新动力。新闻热点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是内容新,它总是把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物呈现给观众。二是认识新,它反映的思想,说明的问题具有新意;角度新,能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掘出新闻的东西。消息之快,指消息凭借着一定的传播技术和手段,能迅速地与受众见面。消息之短,指消息篇幅简短。消息之实,指消息的主要任务是报道事实,是要依靠事实说话。消息写作结构:标题,消息头,导语,背景,主题,结尾。

回答 您好,我是百度问答官方合作导师,很荣幸能为您答疑解惑,请您稍等片刻,我会详细分析您的问题给您实时解答,还请您稍后记得给个赞哦,实在非常感谢[期待][期待][作揖][作揖]!!! 提问 请您就当前的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写出看法,落实到具体事件上 回答 亲,您好,1、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二十国集团应该在后疫情时代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方面发挥更大引领作用,中国将始终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甘肃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我国已有21个省区市的贫困县实现全部脱贫摘帽; 特别策划《落实全会精神一线调研行》22日关注内蒙古通辽市互利村,将小小的甘薯做出了大文章,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未来三天,中东部地区仍有大范围雨雪降温过程,各地加强部署、积极应对; 指明亚太合作方向路径,提振全球经济复苏信心——多国人士积极评价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2、北京时间18日凌晨,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宣布,在巴以中断接触6个月后,巴勒斯坦决定恢复与以色列的安全合作。 日本东京大学等机构最新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研究人员从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的地下水中持续检测出了超出自然水平的放射性氚,但其浓度远低于日本国家标准。日本专家认为应该对相关区域的陆地加强放射性监测。 飓风“约塔”16日晚在尼加拉瓜东北部登陆,预计将在未来几天严重影响中美洲多国。目前,中美洲已有数万人被紧急疏散。 3、国务院新闻办17日举行吹风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多位专家围绕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介绍了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并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呈现十足韧性。截至目前,我国已经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4、记者10月25日从海关总署了解到,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次实施展览品进境无纸化通关,企业通过单一窗口上传电子单证,海关即可进行线上审单放行。 中企承建的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25日在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首府拉合尔市和中国北京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运营开通仪式,标志着巴基斯坦步入“地铁时代”。 中央气象台预计,10月25日20时至27日20时,受中等强度冷空气影响,内蒙古大部、华北大部、东北地区等地的部分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4-6℃,并伴有4-5级风,阵风6-7级。 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3日公布,今年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助企纾困政策落实,稳定就业岗位。1至9月共向564万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850亿元,惠及职工45亿人。前三季度我国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9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低于预期控制目标。就业形势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民政部表示,前三季度共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资金9亿元,惠及1亿人次。因疫情影响新纳入低保5万人,开展临时救助3万人次。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麻烦给个赞哦~ 提问 要求看法啊 看法在哪 回答 亲,您好, 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麻烦给个赞哦~ 更多23条 

中国邮轮滞留济州岛 海航今日调派飞机接游客回国海航旅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4日下午通报称,中国内地首艘豪华邮轮“海娜号”被韩国济州地方法院扣留,船上2300多人已滞留20多个小时。据悉,邮轮被扣留后,海航旅业立即成立应急小组,启动应急预案,将事件报告中国外交部、国家旅游局、我驻韩使领馆等单位,并与韩国方面积极协调,确保游客境外权益,争取尽快离港。同时妥善安排乘客船上生活,安抚客人情绪。针对载有1659名游客的中国“海娜号”邮轮被济州地方法院扣留,国家旅游局14日晚与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取得联系,要求韩方尽快放行该邮轮。昨日,海航旅业在其海航邮轮官方微博发表声明称,沙钢船务通过济州当地法院单方面强行扣留船只。此行为已从事实上限制了船上人员的人身自由,严重损害了船上无辜乘客的合法权益,海航旅业表示“强烈谴责”,对其行为造成的所有不良影响及损失,“海娜号”船方将保留通过法律途径严厉追究其责任的权利。海航旅业邮轮游艇管理有限公司称,本次事件原因是江苏沙钢集团旗下沙钢船务与海航集团旗下的大新华轮船公司发生经济纠纷。韩国法院对非涉案船只乃至非涉案当事人旗下资产强行进行扣押,涉嫌违反国际公约。海航旅业邮轮游艇管理有限公司15日凌晨发布消息称,正调派飞机前往济州接滞留在邮轮“海娜号”的游客回国,今日将分批次运送全部旅客回家。海航邮轮方面消息称,海南航空2架A330和首都航空2架A320飞机,已做好了赴济州接滞留游客回国的准备,4架飞机已在北京首都机场待命。目前往返中韩航线国内飞行审批手续已完成,正在等待韩国方面的批复。(完)关于评论,不就是韩方这么欺负中国太过分,中国要反抗,不能被欺负神马的,有点爱国心的随便说说三百字也到了(可参考中韩关系里的评论语句)

最新经济新闻及其评论文章摘要及感悟

搜一下:对于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热点,写出自己的评论,看法,感想5篇

盗版现象由来已久。尽管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反盗版措施,以对盗版进行打击,但时至今日,盗版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反而还有日益漫延之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盗版呢?盗版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政府为什么要打击盗版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盗版现象累禁不止呢?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反盗版策略呢?笔者拟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为了分析上的方便,我定义本文讨论的盗版现象为“一切生产、销售和使用包括诸如计算机软件,音像制品、书籍等的非法复制品以牟取利益的行为”。[1] 这些非法复制品统称为盗版产品,与之对应则为正版产品。 二、盗版存在的市场基础 任何经济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市场基础,这种市场基础既包括市场需求基础,又包括市场供给基础。盗版现象的存在也具有它深厚的市场基础。 1、盗版存在的需求基础。尽管“盗版”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它绝非一个好东西,应该消灭,但是在一片喊打声的同时,消费者却在行动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这就是盗版现象的市场需求基础。在盗版市场上,存在市场需求是其最根本的基础。 在明知商品真假的条件下,理性或有限理性的消费者之所以更多的选择盗版品而不是正版品,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盗版产品的消费价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费价值。什么是商品的消费价值呢?我们知道,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价格,一个是质量。如果某个商品的质量太差,即使价格很低,可能也不会有人问津;反之,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太高,即使质量很高,恐怕买主也是寥寥无几;但是,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很低,而其质量又比较好,购买者肯定会很多。显然,购买者并不是单独地看待价格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而是综合的分析价格与质量的关系,即质量—价格比,它可以作为消费者所考虑的商品价值。因此,可以这样说,消费者购买盗版品的直接原因在于盗版品的质量—价格比远高于正版品的质量—价格比。在消费者看来,虽然盗版品的质量比正版品低,但是相差的程度非常有限,比如说,人们一般使用的Microsoft Office2000办公软件,除去普通老百姓一般很少使用的一些功能外,盗版品与正版品在质量或使用价值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异。但是,盗版产品的价格远低于正版产品,比如,在成都市场上,正版的Microsoft Office2000办公软件的销售价格超过6000元人民币,而它的盗版品只需要不到10元人民币。盗版品与正版品的价格比是1比600,盗版品的价格优势绝对让人心动。 消费者更多的“投票”盗版品,从根本原因上看在于这种选择能够给他带来最大效用。为了简化分析,我在此对正版品与盗版品的质量差异不作考虑,二者的唯一差别在于价格,即正版品的价格高于盗版品的价格。下图说明了消费者的理性选择行为。在图中,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X,正版的X价格为P1,盗版的X价格为P(P2低于P1),除了X之外的其他商品为Y,价格为P。如果买主消费正版X,他只能选择B(X’,Y”)才能达到最大效用,最大效用为U*;如果买主选择盗版的X,他可以购买A(X”,Y”)组合实现最大效用U”。显然,X*小于X**, 从而U’也小于U”。[2]也就是说,在消费者的购买预算不变的条件下,对消费者来说,使用盗版品的总效用比使用正版品的总效用大。

近日,美国摩根大通银行宣布旗下投资部门一项交易组合亏损20亿美元,引发金融市场轩然大波。作为美国金融市场中最稳健和盈利能力最强的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的经营能力经受住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考验,一度被认为是华尔街最后一家有行业尊严的银行,如今却因对冲基金套利对赌失败出现巨额亏损。这一事件似乎足以说明,美国金融体系依然存在较大缺陷。

  • 索引序列
  • 最新经济新闻及其评论文章题目有哪些
  • 最新经济新闻及其评论文章题目大全
  • 最新经济新闻及其评论文章题目怎么写
  • 最新经济新闻及其评论文章摘抄及感悟
  • 最新经济新闻及其评论文章摘要及感悟
  • 返回顶部